初中物理_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的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 ,最小刻度是____ .某人拿一个体温计给甲同学测量体温是36.8 ℃,再给乙同学测体温时没有甩(乙同学的体温是36.4 ℃),测量的结果是_________;如果又给丙同学测体温时仍没有甩(丙同学的体温是37 ℃),测量出丙同学的体温是_________.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主要是,蒸发现象只发生在液体_________,沸腾现象同时发生在液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蒸发现象是在_________温度下都能发生,沸腾现象只在_________温度时才能发生;沸腾时比蒸发时汽化的程度_________.

3.我国发射的长征二号火箭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它的头部与空气摩擦生热,可达到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为了不至于损坏火箭,设计师们用一种特殊的材料涂在火箭的头部,这种材料在高温下会_________并汽化,这两种物态变化的过程都要_________热,从而保护火箭的头部不会损坏.

4.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在寒冷的冬天,戴着眼镜从外面走进暖和的教室里,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使你看不清物体,这是因为_____

5.夏天在衣柜里存放棉衣时,为了防止虫蛀,往衣柜里放了几个樟脑丸.到了冬季穿衣服时,发现樟脑丸不见了,樟脑丸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3.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的,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5 ℃,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5 ℃(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的气温读数是32 ℃,由上述可知,当时实际气温为()

A.29 ℃

B. 32 ℃

C.30 ℃

D.35.5 ℃

14.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

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

15.小昌同学在26℃的实验室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酒精中,当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变化时,将温度计取出,关于他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于26 ℃

B.先下降,后上升到26 ℃

C.低于26 ℃

D.等于26 ℃

16.在标准大气压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的温度达到100 ℃才能沸腾,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水的温度不论高低,都可以蒸发

C.水的温度达到100 ℃才能汽化

D.水吸收的热量越多沸点就越高

17.(多选)几位同学讨论课本中的熔点表时,发表了以下几种观点,正确的是()

A.熔点表中各物质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B.熔点低于0 ℃的物质在常温下处于液态或气态

C.熔点表中所列出的各种物质都是晶体

D.熔点表中所列出的各种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时放出的热量一样

18.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喝开水时为了不烫嘴,往往向水面吹气,下面关于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向水面吹气可以把开水的热量带走,使水变凉

B.向水面吹气加快了水的蒸发,蒸发有制冷作用,使水变凉

C.向水面吹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有制冷作用,使水变凉

D.吹出的气比开水的温度低,混合后使水变凉

19.如果把5000 g 0 ℃的水和5000 g 0 ℃的冰分别放入菜窖里,使菜窖降温,其效果是()

A.用0℃的冰好

B.用0℃的水好

C.都一样

D.无法确定

20.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冬天的早晨树木上挂满了霜

B.秋天的早晨花草叶子上的露水

C.在教室里洒水后地面变干

D.早晨的浓雾

21.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到0 ℃的房间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为冰的熔点是0 ℃,所以冰可以熔化一部分

B.因为水的凝固点是0 ℃,所以水可以凝固一部分

C.水不能结冰,冰也不能熔化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2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的固体吸收热量,由固体变成液体时温度保持不变

B.所有的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都要降低

C.用手摸冰感到比用手摸水凉,是因为水的温度一定比冰的温度高

D.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23.已知水银、煤油、酒精的熔点分别为-39 ℃、-30 ℃、-117 ℃,要测量零下80摄氏度的温度,应该选用的温度计是()

A.煤油温度计

B.酒精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煤油温度计或水银温度计

24.用纸做成一个纸盒,里面装上水,下面用酒精灯加热,(注意酒精灯的火焰不能烧到水面以上)可以将水烧至沸腾,而纸盒却不会烧毁(水的沸点是100 ℃、纸的着火点是183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是400 ℃~50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水吸收了热量,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C.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的温度,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D.纸的散热性好,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2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雾和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C.用久的灯泡钨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D.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是从冰箱里冒出的水蒸气

26.关于热胀冷缩现象,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冬季从户外拿进屋内的玻璃杯,可以马上倒入开水

B.往储油罐中灌油时,不能灌得太满

C.长距离输送暖气的管道,装有Ω形的伸缩管

D.铁轨接头处留出一定的缝隙

27.用罐装的杀虫剂灭蚊虫时,当大量的药液从喷口喷出后,罐壁会发凉。关于此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A.药液汽化吸热所致

B. 药液凝固放热所致

C. 药液熔化吸热所致

D.药液液化放热所致

【课程标准的要求】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在物态变化中的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和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水意识。

【概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教材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物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的载体。研究《课标》,实施教学内容,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本章教材知识体系的编排,注重从日常生活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以科学探究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

物态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来说,由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本章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开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是比较顺当的。本章教学要贯彻科学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并能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身边的现象充满着物理知识,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通过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物态变化的观察,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通过探索,学生可以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从而体会到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课程标准实施时弹性较大,更加有利于教师的发挥、创造。教材内容将课程标准的要求依附在有形的具体事物中,教材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有形载体。学习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这要求教师用教材来教学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对教材挖掘处理,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这是课程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以及当地的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说明与建议】

一、温度计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与温度密不可分,因为教学需要用温度来描述物态变化的发生条件。因此本章内容首先要先解决温度的问题。例如,温度的定义,温度计的结构,温度的使用和测量等等。

关于温度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经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掌握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例如寒暑表等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关心温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1.学生对温度这个词是非常熟悉的,但对它的含义却不准确。教学时,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交流关于温度的想法。然后教师把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到对温度的准确的物理定义上来。这种方式与探究活动具有异曲同工之功效。教材图4.1-1的“想想做做”,是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对温度的感觉是靠不住的,指导学生关注温度的科学内涵。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引出温度计的教学。书中自制温度计的演示,主要是通过观察让学生领会温度计的原理。由于瓶里既有水又有空气,是利用水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作用不明显,建议进行实验时把瓶子装满水。温度计还可以让学生制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释。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自己画刻度,自己规定温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乐趣。

2.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自然界的各种温度,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获得,条件好的学校通过上网获得。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再通过互相交流达到共同提高获取知识的目的,也起激发学生学习的作用。在这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资源情况,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去获得学习信息,不感到学习枯燥。也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引导。由于学习资源扩展,教师也是第一次进行新资源的学习,因此也渗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了。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者,跟学生一起谈

有哪些收获,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是和谐的,教与学在知识上具有互补性。

二、熔化和凝固

关于熔化和凝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体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1.学生对于物质的三种状态有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经验,进行深入的学习。对于物态变化的现象,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快速展示,让学生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使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的自然现象联系更密切,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深入探究。

2.在探究“固体熔化时的变化规律”中,所涉及的问题综合性比较强,既要研究固体物质本身熔化的规律,还要对它们的熔化规律进行比较。教学时,可以将提出的问题更具体些、小一些,使教学目的具体时教学好把握些。在做晶体的熔化规律的实验时,往往要进行几种物质的熔化过程的观察,为了节省时间,教学时可将学生分成几组来做这方面的探究,通过交流再发现不同的固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是不完全相同的。然后再把物质分成两类。以实验事实为此基础,教师再引出晶体和非晶体概念。

3.有时,晶体(冰)熔化过程实验效果不好,现象不明显,有晶体熔化加热过程中温度仍在升高的现象。建议教师让学生在家庭探究,提前在家中用碎冰(冰箱里冻的冰块、雪糕均可)、温度计做实验并记录数据(不用酒精灯加热),课堂分析记录数据并演示非晶体实验总结规律。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经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4.绘制晶体熔化曲线时,可能学生把测量的温度点连接起来时,不是直线而是折线。这里存在实验技巧问题,需要教师探索在测温物质大约多少时,使用实验室的温度计测量的结果与理论值吻合较好?在室温多少℃范围内,实验结果接近理论值?

根据学生的曲线,如果能够想出一些办法,让学生知道他们的结果为什么跟理论值有差异,才能使他们更加相信理论值的意义和价值,更加信服理论。

本章还要处理沸腾曲线等问题,因此绘制这些曲线时,应该使学生的测量点均匀分布在所画曲线的两侧,所得的结果会理想一些。

三、汽化和液化

关于汽化和液化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1.汽化现象的引入,可以像教材那样,先举几个例子,再通过想想做做引入汽化的概念。也可以在上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完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有可能学生回答出还想知道汽化时温度变化规律,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前一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举一些汽化现象的例子,从这些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这些现象又有什么区别,得出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但不交待蒸发和沸腾的定义

2.是对水的沸腾现象进行探究时,为了加快实验过程,建议如下:

实验中用热水;

拉长酒精灯灯芯同时剪断烧焦的灯芯,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这样大大提高了实验的进程,节省时间。

3.总结出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后,再将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归纳出什么是沸腾现象,什么是蒸发现象,这样处理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而不是教师将知识强加给学生,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知识。

4.热通过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5.液化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通过多媒体获得。

四、升华和凝华

关于升华和凝华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道理。

1.对于升华和凝华现象的教学,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来进行,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辨认的方法,让学生认识现象,同时又展示了自然界的美,能产生对大自然的好感。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知识。

2.虽然物理的探究活动包括七个要素,但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侧重地进行,可以逐步将七个要素全面展开。探究活动也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采用新的方法需要指导,加以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最后达到独立的进行,如本章探究活动中的画图象,用这种方法去反映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就需要教师指导、训练,要求学生不但会画图象而且会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3.培养学生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教材在STS:水的故事中学生阅读能知道水资源的危机,水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有节约用水的倡导,并且在阅读后回答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节水方案,了解生活中怎样节水等。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涵,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认真研究课程理念,积极主动参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共同提高。

本章教材知识体系的编排,注重从日常生活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以科学探究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

物态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来说,由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本章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开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是比较顺当的。本章教学要贯彻科学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并能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身边的现象充满着物理知识,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通过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物态变化的观察,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通过探索,学生可以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从而体会到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课程标准实施时弹性较大,更加有利于教师的发挥、创造。教材内容将课程标准的要求依附在有形的具体事物中,教材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有形载体。学习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这要求教师用教材来教学而

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对教材挖掘处理,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这是课程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以及当地的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在进行《物态变化》的复习课中,我尝试采用了小组合学的方式进行授课。这节课学生的活动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我认为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意义。

1.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复习、自主探究、研讨、合作等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课堂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真正地当起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2.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这位学生所在的小组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预习时必定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可能比老师还要多,而且在选择上会更贴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更愿意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3.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因此,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会了合作,更大的收获在于得到了高质量的学校生活,其精神是愉悦的,心态是积极的,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在小组合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其他小组在听讲过程中如果有不懂的应该随时可以对质,如果汇报的小组没法回答,老师再给予澄清。真正能做到“学生会的老师一定不讲,老师讲的一定是学生最想听的”。坐在下面听讲的学生更是希望能评价上面讲课的同学,在讲课的同学讲完后,同学们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复习和总结,从而能保证了物理课的持久吸引力与高效率。而我们的课堂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

2.在进行复习中还存在课堂容量较小的问题。

我们在不断的进行探索,相信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定会有所

提高

1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来进行,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辨认的方法,让学生认识现象,同时又展示了自然界的美,能产生对大自然的好感。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知识。

2.虽然物理的探究活动包括七个要素,但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

学习过程有侧重地进行,可以逐步将七个要素全面展开。探究活动也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采用新的方法需要指导,加以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最后达到独立的进行,如本章探究活动中的画图象,用这种方法去反映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就需要教师指导、训练,要求学生不但会画图象而且会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3.培养学生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教材在STS:水的故事中学

生阅读能知道水资源的危机,水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有节约用水的倡导,并且在阅读后回答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节水方案,了解生活中怎样节水等。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涵,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认真研究课程理念,积极主动参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共同提高。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上传: 陈兴权更新时间:2012-5-22 21:11:11

课题:物态变化课型:复习

学习目标1.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和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能列举生活及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实例

2.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重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条件特征。

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凝固曲线的辨识。

课堂流程及设计:学生通过自学学习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多媒体课件、影响蒸发的因素多媒体课件展示以及水的沸腾实验演示对科学探究中实验设计方法进行训练,用图像法来直观表达实验现象进行归纳。选做配套练习相关练习当堂检测。

课前自学

一、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

1.物质有、、三种状态,并且口述三种状态各自的特征。

2.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填写下图,回顾物态变化的名称及

吸放热情况。

复备栏

课堂互动

一、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蜡烛燃烧、玻璃片放在沸腾的水上面、碘试管加热)

1.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试验中的物态变化(注:看到了什么现象?是哪种

物态变化?为什么?)

3.当我们小的时候发烧了,妈妈把冰袋放在额头上来给我们降温或擦点酒来

给我们降烧,为什么这样做?

4.学生演示对着手吹气,对着手哈气,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二、熔化凝固

1.学生观看课件,判断硫代硫酸钠和松香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2.画出晶体熔化、凝固图像、非晶体熔化凝固图像。

3.学生分析图像的温度、状态以及吸放热情况。

4.完成下列练习

如图两种物质在固态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判断出图是晶体熔化图像,该晶体的熔点是,熔化时间是分

钟,图是非晶体熔化图像

(2)乙图线温度升高的是段,温度不变的是段,ab段处于状态,bc 段处于状态,cd段处于状态,吸热但温度不升高的

是段.

三、蒸发学生观看影响蒸发快慢的视频,

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通过实验现象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2.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应用(任选一题,小组讨论)

(1)爸爸妈妈夏天是如何晒麦子的,为什么这样做?

(2)理发师如何让你的头发吹干的,为什么这样做

(3)如何让刚买的菠菜保存很长时间还非常新鲜?

四、沸腾

1.学生观察实验

(1)说一说水沸腾前,水沸腾时的现象

(2)画出沸腾的图像

2.学生观察实验

(1)烧杯中加入少许凉水,水会沸腾吗?为什么?

(2)移去酒精灯后,谁会沸腾吗?为什么?

(3)分析水什么不沸腾了,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水沸腾的条件是什么?

3.用图中的小试管b装有水,悬放在烧杯a的水中。用酒精灯始终加热。分析:

(1)a杯中水会不会沸腾,原因是什么?

(2)b中的水会不会沸腾,.原因是什么?

(3)若b中的水不会沸腾,想一想,我们如何让它沸腾。

【课程标准的要求】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在物态变化中的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和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水意识。

【概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教材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物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的载体。研究《课标》,实施教学内容,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初中物理_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课标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课标》要求: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4.通过观察了解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5.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教学难点: 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升

华与汽化的现象。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准备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观察、边分析、边讨论、探究,要多思考、多猜想、多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多媒体课件展示,并用物理语言进行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准备给学生提供以下机会:(1)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分析归纳;(2)尝试分析问题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这一教学理念。 课前准备: 教具:碘升华、凝华演示实验器材一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由图中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首先从复习开始,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并由学生上回答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猜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既为本节课做准备,也为学生建构关于六种物态变化的完整体系做准备,也为下一节课打好基础。 (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教师拿一个烧瓶,在瓶中加少许碘粉,给烧瓶微微加热,加热一会儿后,看到烧瓶内有较多紫色气体向上冒,移去被加热的烧瓶,熄灭酒精灯,教师拿着烧瓶在学生中间,让学生观察思考。 实验时观察现象,请回答以下问题: 1.加热前:碘是态物质。 2.加热时:碘由态直接变成态;(填“有”或“没有”) 出现液态碘;这个过程需要热(填“吸”或“放”)。 3.冷却时:碘由态直接变成态;条件是热(填“吸”或“放”)。 温馨提示:碘的熔点是113.7℃ 学生讨论、探究、交流、得出结论 (板书)升华和凝华

初中物理_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的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 ,最小刻度是____ .某人拿一个体温计给甲同学测量体温是36.8 ℃,再给乙同学测体温时没有甩(乙同学的体温是36.4 ℃),测量的结果是_________;如果又给丙同学测体温时仍没有甩(丙同学的体温是37 ℃),测量出丙同学的体温是_________.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主要是,蒸发现象只发生在液体_________,沸腾现象同时发生在液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蒸发现象是在_________温度下都能发生,沸腾现象只在_________温度时才能发生;沸腾时比蒸发时汽化的程度_________. 3.我国发射的长征二号火箭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它的头部与空气摩擦生热,可达到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为了不至于损坏火箭,设计师们用一种特殊的材料涂在火箭的头部,这种材料在高温下会_________并汽化,这两种物态变化的过程都要_________热,从而保护火箭的头部不会损坏. 4.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在寒冷的冬天,戴着眼镜从外面走进暖和的教室里,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使你看不清物体,这是因为_____ 5.夏天在衣柜里存放棉衣时,为了防止虫蛀,往衣柜里放了几个樟脑丸.到了冬季穿衣服时,发现樟脑丸不见了,樟脑丸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3.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的,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5 ℃,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5 ℃(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的气温读数是32 ℃,由上述可知,当时实际气温为() A.29 ℃ B. 32 ℃ C.30 ℃ D.35.5 ℃ 14.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 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 15.小昌同学在26℃的实验室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酒精中,当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变化时,将温度计取出,关于他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于26 ℃ B.先下降,后上升到26 ℃ C.低于26 ℃ D.等于26 ℃ 16.在标准大气压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的温度达到100 ℃才能沸腾,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水的温度不论高低,都可以蒸发 C.水的温度达到100 ℃才能汽化 D.水吸收的热量越多沸点就越高 17.(多选)几位同学讨论课本中的熔点表时,发表了以下几种观点,正确的是() A.熔点表中各物质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B.熔点低于0 ℃的物质在常温下处于液态或气态 C.熔点表中所列出的各种物质都是晶体 D.熔点表中所列出的各种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时放出的热量一样 18.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喝开水时为了不烫嘴,往往向水面吹气,下面关于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向水面吹气可以把开水的热量带走,使水变凉 B.向水面吹气加快了水的蒸发,蒸发有制冷作用,使水变凉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发表见解。 二、教材分析 《物态变化与温度》是教科版实验教科书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节是第五章的第一节课,是基于学生对水的物态及其物态变化的生活经验和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始的。本节的两个重点内容是“认识水的物态变化”和“温度及其测量”。它是学习第五章物态变化甚至整个热学的基础。本节内容安排上注意体现了《标准》中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主要介绍了温度的概念与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物态变化。 (2)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2.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实验探究描述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前一首歌,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拼搏的思想教育。 2)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物态变化的鬼斧神工。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是对“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描述。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温度计若干支,小烧杯若干个,热水等。 六、教学程序

时间分配 教学流程 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约 5 分 钟 设计情景, 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 目的。 ? 在距离上课前2分钟时进入 教室,并开始播放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 ? 上课铃声向后,停止播放歌 曲。几句话分享歌曲中的大 无畏的拼搏精神。 ? 引入新课:用幻灯片显示自然界中云雾雨雪露冰霜等图 片。教师提出问题:你认识它吗?这是什么? ? 教师引导:这些自然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哪?其实它们都 和物态变化有关。引入第五 章物态变化。并利用章节开头语,给出什么是物态变化。 ? 教师提问:“物”字什么意 思?“态”字什么意思?并要求学生跟随多媒体将对应关键字圈出。 ? 教师引导:知道了什么是物 态变化,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 出示学习目标 ? 学生纷纷进入教室,并快速的静了下来。 ? 学生记录部分我说的歌词和话。 ? 学生跟随幻灯片,齐声回答图片中的景物是什么。 ? 学生通过物态变化的概念自行分析。 学生举手回答:物:是物质,态:是形态。并体会物态变化即:物质形态的变化。并在课本中跟随多媒体将对应关键字圈出。 ? 学生齐读第五章第一节的学习目标, 整体体会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 通过课前一首歌,把学生吸引进教室。 对学生进行爱国、爱 党,爱拼搏教育。 ? 认识重温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形式。 ?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分析重要词语定义来 历。从而深刻的认识 物态变化。并培养学生读书时做读书分析 读书笔记的习惯。 ? 让学生初步了解认 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约 10 分 钟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 出示自主学习的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的要求,及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的问题。 ? 1、水有几种形态?分别是什么?2、它们之间存在着几种变化? 从课本中找出对应的例子,并试着举一些。3、云是什么?云和雨是怎么形成的? ? 教师提示:不懂的问题可以 首先相互讨论一下,仍不能 解决的可以问我。 学生逐字阅读课本理解划出重点及困惑, 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部分学生讨论交流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 部分学生寻求我的帮助。 锻炼学生的阅读和自 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合作能力。

初中物理_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1)了解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汽化要吸热,分为沸腾和蒸发。 (2)通过活动过程,体验蒸发过程要吸热及其情境。(3)通过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过程,能描述其前后情景并找出其温度变化的特点。理解沸腾的条件。 (4)会画水的沸腾图像。 (5)会用物质的沸点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6)知道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7)知道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液化要放热和使物质液化的两种方式。 2、重点与难点 (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相同点。 (2)观察水的沸腾。 (3)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并会应用相关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过程: 板书:二汽化和液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活动1 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目的: 1、探究水沸腾的过程和特点。 2、述其前后情景并找出其温度变化的特点。 3、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实验器材:温度计酒精灯烧瓶(杯)铁架台石棉网直尺秒表 实验步骤: 数据记录: 时间/分 1 2 3 4 5 6 7 8 ...... 温度℃看一看: 水沸腾后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水___________,说明水沸腾时要__________热。实验时水到达_____℃,才开始沸腾,所以水必须满足:1、___________,2、___________才会沸腾。 查一查: 1、沸腾是在液体的______和______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板书: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师:蒸发时对热量有什么要求呢?手感到凉,是什么原因?生:感觉凉凉的 板书:①、蒸发会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板书: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 联系 2、联想蒸发说说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活动2: 板书:二、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逆过程。 师:液化除了降低温度外还有没有方法实现呢? 板书:液化的方式:有降低温度和压缩气体两种。 师:联系生活说说那些气体被液化了呢?(教师补充)板书板书设计: 一、汽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分类: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二、液化: 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逆过程。。 3、液化的方式: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

《物态变化》试卷评讲教案

《物态变化》试卷有效评析 【课型】试卷讲评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要复习的知识回顾出来,并进行系列化、系统化、网络化,建立起前后知识间联系,以促使学生将知识能力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组内互助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提高解题能力。 2、通过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熟悉、掌握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 3、帮助学生会对一些重要的、典型的题目从不同角度进行解答,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指出解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典型的错误,分析出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及防止解题错误的措施,使学生今后不再出现类似的解题错误。 【教学方法】自主解决合作讨论点拨启发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认真统计学生成绩及各小题得分情况 【内容分析】 本次测试内容为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这章内容以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掌握物态变化的规律为主要目标,会结合所学知识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现象。没有涉及到定量分析,所以相对而言,难度有所降低。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学习上两极分化严重,60%的学生学习习惯与态度较差。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很难兼顾到全体,致使每次测试时的低分率总是居高不下。于是在学习分组上只有采取一带多的形式,争取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教学过程】 一、呈现素材(5’)

各小题得分较高的是:第1、4、7、9、12、13、15、17、19题等 各小题得分较低的是:第2、10、16、18题(第1空50人错)、22题等。 错误原因:物理概念理解不透彻,对六种物态变化分不清,特别是放热的三种情况;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差,审题不清(第22题内外不分);没有经历实验过程而无法理解实验措施的意义;有些同学练习量不够,没有进行必要的识记。 (三)学生激励与评价 值得表扬的同学:丁畅陈才张才丁世竞蒋思琴李子文 值得激励的同学:丁牵李子倩陶剑波丁根 二、反思演练 (一)相互讨论订正(5’) (二)师生共同提高 1、试题分类分析(20’) 相关试题分析:3、12、19 (3)两个探究性实验 相关试题分析:17、18(1)(2) 2、拓展演变练习(10’) 内容见学生演练学案 (三)学生反思(5’)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写一写并说一说。 三、课外练习 整理试卷及拓展演练的习题 四、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一、呈现素材 (一)班级整体情况分析 (二)各题得分情况分析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精选9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精选9篇) 时间是箭,去来迅疾,我们将带着新的期许奔赴下一个挑战,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做教学计划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篇1 一、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每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二、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力学的基本内容。 B、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五、教学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内容 第1周 2、20—22 7、1力7、2弹力 第2周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超全)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超全) 单选题 1、下列物理量的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教室课桌高度约为0.7dmB.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人体心脏1min跳动次数约为60次D.重庆冬天的最低温度约为-20o C 答案:C 解析: A.教室课桌高度约70cm,约7dm。故A不符合题意; B.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故B不符合题意; C.正常人心脏跳动的次数是60~100次/min,故B符合题意; D.重庆冬天的最低温度一般3~5 o C,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过程,吸热的是() ① 金属盘下水滴变多②烧杯中冰变少③

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④碘锤中碘颗粒变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 金属盘中水滴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①不符合题意;烧杯中的冰变少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②符合题意;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③不符合题意;碘锤中的碘颗粒变少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D。 3、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出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初春,万物复苏、冰雪消融,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小明将糖水放入冰箱制成了冰棍,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晶莹的露珠,这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D.冬天,房屋上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A 解析: 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为液态,故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正确;

初中物理_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 物理中考试题 教学目标: 1、培养综合解题能力 2、培养可以在面对不同类型题目时迅速从脑海中提取对应知识 点和方法的能力; 3、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电路分析。 2、电学计算。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时对完答案后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简单问题) 我们已经完成了昨天的习题。我们先来校对一下答案。 二、习题讲解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3题,第3题中的D选项雪花的形成原因不仅有凝固,当外界环境温度急剧下降的时候会突然出现雪花。说明是由气态直接到固态,所以也有可能是凝华。师:在三种物态变化中有几种变化名称?同桌两个互相重复一下名称以及吸放热的情况。(学生组内互相复述,自查) 我们再来看第8题,凸透镜成像的题目,事实上在解决这类题目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当凸透镜的焦距变短的时候,说明凸透镜汇聚光线的能力变强,会提前成像,所以光屏要向左移动。当然,同学们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也可以判断出来正确选项。 师:我们来看一道变式题。 (PPT上呈现变式练习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第13题。 第13题是一道求液体压强的题目。 师:我们找一位同学来给我们分析一下。 (学生起立回答自己的思路,并请另外一位同学用另外的方法来解答) 所以,有时我们求液体压强不一定会用液体压强公式,也可以压强的基本公式来解决。 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还有第15题。 这道题目是一道电学题目,那么在我们看到一个电路的时候先要分析什么呢? (学生回答:分析电路串并联) 当我们分析完电路串并联之后,就可以分析各个电表是测量的那些物理量,从而在题目当中找到对应的选项。 (用方框法来分析电压表)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道变式题目。 (PPT展示变式练习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并回答) 三、巩固提高 我们的习题讲解已经完成,没有整理好的同学可以再进行整理,整理完毕的同学可以继续去完成我们的练习题。 (学生自己完成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完了八年级和九年级全部的知识,具备了一定解题能力和分析能力。但由于中考题的综合性太强,需要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迅速在脑海中提取所学知识并且找到对应的方法来解决题目,所以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很好的考察性。同时,在学生看来,中考题的难度均偏难,所以,在练习中应注重方式方法的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信心,在面对不同类型题目的时候都能够从容不迫的完成。 评测结果分析

初中物理_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案 教学设想 本节要学习的知识点是研究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而上一节知识点学习的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时通过教材图片分析、分组实验探究进行训练,并作出总结,来加强学生对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怎样改变运动状态的认识,并点明怎样才是运动状态的改变。最后提出问题:如何施加力才能达到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通过让学生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等步骤,最终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2、能定性地了解日常生活中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是因为外力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归纳、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探究,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初步知道探索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在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设计理念上,主要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体现了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提问:什么叫二力平衡?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提问:什么是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有什

初中物理_第1节 温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是热学的开始,本章的教学首先围绕温度和温度计进行,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因此第一节“温度”在本章的地位可见一斑。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的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观察思惟能力不断发展。但是,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教学课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值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4、了解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5、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体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体会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二、重、难点 1、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 2、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流程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雪花飘飘”寒冬和”炽热夏天”的两幅图片,引入课题—温度。 知识点一:温度 1、定义:物体的__________叫做温度。 2、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可靠吗? 二、提问:谁能感觉出今天的温度呢?导入温度计的学习

初中物理人教八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教学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法。(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例得出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摄氏温度的规定。(2)通过实验操作,说明温度计的用途,并进一步的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温度的学习,知道温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2)通过对温度计的使用的学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二.教学重点: 1.温度单位、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法。 2.温度计的原理。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 五.教具准备:烧杯、热水、冷水、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相关,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一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 1、实验体会:①让学生摸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桌子、地面、自己的额头)②提问:同学们所摸的物体,感受怎样? 2、抽学生做书47页开篇实验,谈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 3、通过学生回答(这些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两只手对同一杯“温水”的感觉也不同。)进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温度的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 (1)、温度计的用途: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高低。 (2)温度计的原理、构造、种类: ①师:(教师出示自制温度计)我这里有一只小瓶,大家讨论一下,能用这只小瓶分辨出桌面上的两杯水哪杯温度高?哪杯温度低?并认真观察它是如何辨别出两杯水温度高低的。 ②实验、观察并得出:这只小瓶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判断的。 得出温度计的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③师:你能将小瓶进行改进,使它能测出具体的温度值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只要刻上刻度就可以了。) 师:怎样刻上刻度?(结合刻度尺进行引导) ④生:…… ⑤师:刻上刻度的自制温度计虽然可以测出温度,但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学生自由讨论)对自制温度计进行修改。(如小瓶太大了,不方便,可以缩小为玻璃泡,并将其中的液体改为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将吸管换成封闭的玻璃管,并将内径变细等。 ⑥师:把我们自己设计的温度计与真正的实验用温度计进行比较(结合教材),找一找有什么不同? 得出温度计的构造及种类。 温度计的构造: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煤油,所以这一类温度计又叫煤油温度计(液体有的水银,或者酒精)。 温度计的种类:A、实验用温度计B、体温计C、寒暑表 3、摄氏温度: (1)、看书48页摄氏温度一小节内容,搞清楚温度的单位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如何读、写等。 ①单位:在生活和生产中,温度常常采用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②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 ③读法:37℃就读作37摄氏度;-117℃就读着负117摄氏度或读作零下117摄氏度;不能读错,如读成摄氏负117度。 (2)、解决小资料 4\、温度计的使用 (1)、学生看书:49——50页,思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有那几步(如何简单记忆)?容易犯错的有哪些(后果会怎样)?

初中物理_温度与物态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常见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物质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化,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物态变化规律。 3.应用物态变化规律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4.会用图像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液体的沸腾。 二.本章思维导图 三.展示交流 问题1:物质的三种状态之间共有几种物态变化?哪些物态变化是吸热的,哪些物态变化是放热的?如何判断日常生活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问题2:晶体熔化和凝固、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液体沸腾各有什么规律?如何用图像描述? 问题3:满足什么条件,晶体才能熔化、液态晶体才能凝固、液体才能沸腾? 问题4:举例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加快蒸发?如何减慢蒸发?

问题5:针对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的现状,我们应该干些什么? 四、典例分析 考点一:如何辨别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 例1. (2017•临沂)沂蒙革命老区四季分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下列热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A、初春,冰雪融化 B、盛夏,露珠凝结 C、深秋,绿叶凝霜 D、严冬,雪花纷洒 仿例练习: 1、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过程相对应的是() A. 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 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2、(2017.泰安)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A.初春,湖面的冰层变薄 B.盛夏,阳光下湿衣服晒干 C.深秋,草叶上出现露珠 D.严冬,室内玻璃窗上形成冰花 考点二:如何解答热学中的图像问题 例2.(2017•临沂)如图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用时________ min,熔化过程中,物质的内能________.

初中物理_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二、教学重点 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利用用“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课前准备 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实验引入 按照教材3.31的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想提出什么疑问?你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

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设计说明:该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 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液化和汽化现象。 2.推进新课 一、沸腾 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 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归纳小结: 物理学中把液态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称为沸腾。 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根据学生情况提出: 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 重点观察:(1)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 进行实验与记录数据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记录表格如图

初中物理_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1《温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本章教学首先围绕温度和温度计进行,另外物态之间的变化更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开展的,可见本节课在本章的地位尤为重要。教材中通过采用图文结合方式,意在给学生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而我所面对的学生自制能力相对较弱,观察分析能力欠佳,为此,我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从观察体验中学习,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温度,对比学习温度计和体温计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由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完成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亲身体验测量液体温度,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器材

温水、冷水、冰水、自制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3.1 温度 一、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1、单位:摄氏度(℃) 2、规定:标准大气压:冰水混合物:0℃;沸水:100℃ 二、温度计的种类: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温度计的使用(重点): 三看、一不、四要 四、体温计:量程:35~42℃ 分度值:0.1℃

物态变化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docx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物态变化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物理学中物态变化包含六种O 苏科版教材中“物态变化”一章的知识点教学顺序为物质的三态、温度、物态变化和水循环,教材内容丰富广泛、深刻有趣,借助贴切的插图可以激发学生思考。 “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特点是知识繁杂,框架为基本概念、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两则探究类大实验和多个辅助理解的小实验。其中基本概念包括温度、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物态变化过程、水循环在内的^一个物理定义。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汽化、液化、熔化、凝固、升华、凝华这六种物态变化,能够辨别不同的物理现象并用物理学理论解释问题;探究类实验围绕熔化和汽化展开,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思考分析能力。教师在新授课时要全面展开、细致论述,在复习课教学时要注重总结概括、方法指引和深刻探索,力求让学生完全掌握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物态变化的相关物理理论。同时教师要注重实验教学,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和探究的广阔空间。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学好“物态变化”的基础理论,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世界,演示实验与探究实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可以说,核心素养高度概括了初中物理“物态变化” 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师培养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探究将学科知识内化为个人品格和能力。

6.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朗读“知识网络"。 (二)学生了解近三年“物态变化”这一部分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及“备考提示”。

(三)学生完成“知识巩固"的填空练习。 (四)同桌之间交流互改,老师巡视指导。 (五)教师对本章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拔讲解。 一、温度和温度计 1,学生看课件内容并思考:在温度计没有出现“零刻度”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所示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 师生共同得出:从下到上示数增加的是零上;从下到上示数减少的是零下。 2.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及量程和分度值。 3.水的反常膨胀。 二、熔化和凝固的重难点。 1.如何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课件展示图片,以水的固态(冰)图片和液态(水)图片让学生辅助理解。 2.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物态变化物态变化和温度

第五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 总第_________课时计划课时______课时 第1节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设计学生参与的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境。 本节的难点是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三、教学过程 1.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学生对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教学设计宜从章首图和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 ·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 ·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 依据教学需要,亦可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由此导入本实验。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 ·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类似模拟造“冰”、造“雨”、造“雪”、造“霜”、造“露”等活动,还应布置到课处活动中。 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冰——水——水蒸气——水——冰转换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跟水的物态变化结合起来 再由小范围内水的物态变化扩展到地球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启发学生想象出地球上水的“旅行”图景,进而激发他们升腾起疑问:水为什么会在自然界中循环? 既然循环不已,为什么还存在水资源危机和缺水? 水的三态转化需要什么条件?…… 2.地球上的水循环 借助有关地球上水循环的模型、图片、课件、网上资源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的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复习温度和温度计的知识,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并能准确读数。 2.回顾六种物态变化的重点知识,并能利用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同时养成节水、节粮的好习惯。 3.通过对熔化、沸腾实验的回顾,进一步理解物态变化规律。 4.通过图像专项训练,提高利用图像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1.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准确读数。 2.通过复习能灵活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现象。 3.理解巩固熔化、沸腾实验过程及规律并能识别和分析图像信息。 【学习难点】 利用图像信息解决问题 【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2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3、4、5、6、7、8、9、10、11、和12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13、14、15、16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17、18 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 复习课引入:我们刚学完了《物态变化》,这一章内容难度并不大,但是知识点比较多、比较的琐碎,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把这些零散的知识像穿珍珠一样把它们串成一条完美的项链好不好?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用“珍珠”和“项链”分别代表零散的知识点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了解本节复习课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斗志。

板块一:温度 (一)基础知识梳理 借助导学案的导读提纲,自主复习有关温度的基础知识,并在小组内交流、质疑、答疑。 教师以提问、追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评价。 问题1、使用温度计时你是如何快速准确的分辨出示数是“零上”还是“零下”?横放的温度计你又是怎样辨别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追问的评价方式,让个别学生把温度计读数技巧教给给全班同学。 问题2、利用复习的温度基础知识,你能轻松过关吗? 学生自主完成“轻松过关(一)”中的两个问题。 (二)轻松过关(一) 1. 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 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 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 2.在图中,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两道重点习题及时评价学生对第一板块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块二:物态变化 (一)基础知识梳理 问题3、构建物态变化网络图——本单元的物态变化共有几种,它们都是围绕物质的三态发生的?请按照箭头的方向标注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热放热情况? 学生活动:通过完成网络图,复习六种物态变化及吸放热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网络图,及时查漏补缺,复习六种物态变化知识。 (二)思考与辨析 引导学生挖掘网络图深处的知识点,以小组的形式讨论3个思考与辨析问题及追问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