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物质的三态变化—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讲义

七年级上册科学专题复习

专题十一:物质的三态变化

熔化与凝固

1、物质的三态

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

2、熔化与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3、晶体和非晶体融化和凝固的特点

(1)晶体与非晶体

(2)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晶体融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3)晶体与非晶体的比较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晶体熔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的达到熔点;二是能够继续吸热。

晶体的凝固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降到凝固点;二是能够继续放热。

汽化与液化

1、汽化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

3、沸腾

4、蒸发与沸腾的比较

5、液化

(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3)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放热;被锅内

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开水烫伤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室,使池中的水温升高。

升华与凝华

1、升华与凝华

(1)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特点:升华过程吸收热量,有制冷作用。

常见的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会变干;衣箱中放旧的樟脑丸会变小;人们能嗅到一些固体物质的味道。

(2)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特点:凝华过程放出热量。

常见的凝华现象:霜的形成、冬天“窗花”的行成、雪的形成、用久的灯泡壁变黑。

2、云、雨、雪、雾、露、霜、冰雹的形成

成因物态变化名称云暖湿气流上升到冷的高空后,水蒸气一部分液化成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

小冰晶,天空中大量的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就形成了云

液化和凝华

雨当云越聚越多,越聚越厚时,就要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

云中的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与云中原有的小水滴一起降落到地面上,这

就是雨

熔化

雪当水蒸气上升到很冷的高空时(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凝华成六角形的冰

晶,冰晶聚结在一起形成雪花或雪团降落下来,这就是雪

凝华雾在没有风时,暖气流在地面附近,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这就是雾液化露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植物或其他物体,液化成小水珠附着

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

液化

霜寒冷的季节,夜间地面附近的水蒸汽遇到地面上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温物体,

直接凝结为冰晶而附着在物体表面,这就是霜

凝华

冰雹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

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

果上升气流很强,冰珠就会再次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冰壳,经过

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

到地面上,行成冰雹

熔化、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

例题:

1、下列各组物质是晶体的一组是( )

A. 铁、食盐、松香

B. 萘、食盐、水晶

C. 铝、石蜡、玻璃

D. 冰、沥青、松香解答:A.松香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熔点,那么它不是晶体,故A错误;

B.萘、食盐、水晶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有熔点,它们都是晶体,故B正确;

C.石蜡和玻璃熔化时没有熔点,那么它们不是晶体,故C错误;

D.沥青和松香熔化时没有熔点,那么它们不是晶体,故D错误。

故选B。

2、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熔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 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C. 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 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解答:(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

(2)物质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3)晶体在熔点时,可能完全是固态,可能完全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

(4)如果在加热,那么物质肯定吸热。

A.根据图像可知,甲没有熔点,而乙有熔点,因此甲是非晶体,而乙是晶体,故A错误;

B.乙物质的熔点是210℃,故B错误;

C.BC段,乙物质虽然不但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它正在熔化,处于固液混合状态,故C 正确;

D.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3.如右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开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B. 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

C. 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后,油才沸腾

D. 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

解答: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据此分析判断。

对容器底部加热,水和油都会吸热,由于蒸发不需要一定的温度,所以油会不断蒸发;下面的水由于被上面的油膜覆盖,因此无法蒸发。下面的水达到沸点后还会继续吸热,因此水会沸腾;上面的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因此在水没有完全汽化前不会沸腾。当下面的水全部汽化后,油吸热达到沸点开始沸腾。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家庭装修时,要用一种胶来粘木头,这种固体胶要在100℃左右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使用,温度再高就会熬焦,失去粘性.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为了熬这种胶,工人师傅专门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锅.如图所示,是一个有夹层的铁锅,夹层里充满了水,锅内装有适量的胶块,在夹层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锅内胶水的温度________(填“会”、或“不会”)超过100℃,这是因为________.

解答:解:固体胶要在100℃左右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使用,是胶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因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只要两层锅之间水没烧干,内层锅的温度就不会超过100℃,所以胶不会焦.

故答案为:熔化;不会;水温达沸点100℃沸腾后再吸热温度也不会升高(不变).

某兴趣小组把一固态物质加热后变成了液体,随后停止加热让它冷却变成固体,记录开始冷却后20分钟内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1)表格中一个时间的温度值读错了,请你指出:________。

(2)请你判断该物体是不是晶体?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

(3)该小组成员甲和乙重做实验,并画出了同一固体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该物质在BC段(不包括端点)中,处于________状态,此时该物质要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观察并分析:乙所画图像是否错误?造成乙所画图像所示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什么?________。解答:(1)第6分钟和第10分钟时,物质的温度保持80℃不变,因此错误的读数是:8分钟时的70℃;

(2)该物质是晶体,因为第6~10分钟温度相同;

(3)该小组成员甲和乙重做实验,并画出了同一固体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该物质在BC段(不包括端点)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此时该物质要吸收热量。

(4)乙所画的图像没有问题,原因可能是:晶体量太少。

所以答案为:(1)第8分钟70℃

(2)是;第6~10分钟温度相同

(3)固液共存;吸收

(4)没有错误。原因可能是晶体量太少

5、.科学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镊子夹取一块冒着“白气”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温度﹣74℃)放入气球内,并迅速扎紧气球。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气球快速鼓起,同时在气球底部的外壁观察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白气”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 “白气”的形成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C. “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形成的

D. 气球鼓起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解答:(1)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

(3)同种物质在发生三态变化时,其实就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干冰后迅速放热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A、B错误;

“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迅速放热,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故C错误;

气球鼓起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6、某品牌汽车使用一段时间后,日行灯的反光碗上面部分就开始发白,影响反光效果。

(1)初步探究

【猜想】日行灯工作时的高温使反光碗表面物质熔化后变白。

【查阅资料】反光碗材料为表面镀铬的团状模塑料,它的耐热性比一般工程塑料好,热变形温度为200~280℃,可长期在130℃下使用。铬的熔点为1800℃。

【实验】该灯正常工作时,每20min测一次反光碗发白处附近的温度,发现温度逐渐升高,3h后保持在75℃左右。

上述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仪器有________ 。

【分析评价】上述获取的证据能否支持猜想并说明理由:________ 。

(2)进一步探究

【观察】发现灯座的焊接点附近有松香残迹。

【查阅资料】松香外观为淡黄色至淡棕色(粉末为白色),有松节油气味,密度1.06~1.09/cm3,软化点72~76℃,沸点约300℃,加热后能挥发,不溶于水,能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提出假设】反光碗上面部分发白是由于________ 产生的。

【制定方案】发白处用________来清洗,使它溶解。

【实验】按制定方案清洗,表面的白色同体溶解,反光碗重新变得光亮。

解答:(1)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时间和温度,测量时间用秒表,测量温度用温度计。反光碗材料为团状模塑料,其表面镀上了一层铬,而铬的熔点为l800℃,在75℃没有达到反光碗内物质的熔化温度,故上述证据不能支持“日行灯工作时的高温使反光碗表面物质熔化后变白”的猜想。(2)日行灯反光碗烤白,实际上是灯通电加热后先挥发后冷凝在反光碗上的助焊剂(如松香)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清除。

所以答案为:(1)温度计和秒表;不支持猜想,因为日行灯工作时反光碗的温度没达到其表面物质的熔化温度

(2)松香加热后挥发并在反光碗上冷凝;酒精

七年级科学物质的三态变化习题)

一、提纲 二、基础回顾 《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 是蒸发和沸腾。 2、知道什么是蒸发现象;了解蒸发可以制冷的应用; 3、知道什么是沸腾现象;了解液体的沸点,记住水的沸点大小。 【课前预习】 1、在物质状态变化过程中,物质由变为的过程叫做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和。新课标第一网 2、我们看到过,涂抹在手背上的酒精很快变干了,同时也感觉到手背处变凉了。这是因为酒精由变成了,即酒精蒸发了,在这个蒸发过程中,酒精(“吸收”或“放出”)了热量。 3、只在上发生的现象,叫做蒸发现象。蒸发在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需要。 4、在家中做饭时我们把水烧开,这个现象叫。沸腾时,水从液态变为,而且速度很快。 5、沸腾是在和同时发生的气化现象。液体沸腾时需要。 6、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液态氧的沸点是-183℃,读作。 【例题分析】 例1、夏天用口“吹气”的方法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吹气”加速了开水的, ,从而使水的温度。 例2、用扇子扇风人会感到凉爽些,这是因为() A、扇子能发出凉风 B、扇子把空气的温度扇低了 C、风加快了人体汗液的蒸发 D、风使人体的汗液出不来例3、水沸腾实验。描述水沸腾前后的情景,总结水沸腾时的规律: 1、水沸腾前水中气泡,沸腾时水中气泡; 水沸腾前水的声音,沸腾时水水的声音。 2、将所得的数据用图像画出来,由图像可知: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沸腾后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停止加热,水沸腾,可见沸腾需要。 3、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此时水的沸点是℃,它与有关。 4、总结沸腾的条件:首先温度必需达到,还要。 5、与蒸发相比,沸腾是在液体的和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巩固练习】 1、夏天撒到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这是____ 现象。蒸发是液体在______ 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的______ 进行的汽化现象。 2、沸腾是液体在_______ 同时发生的____ 汽化现象,各种液体沸腾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____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都要____ 热。 3、当小孩发高烧时,不少妈妈的应急退烧办法是在小孩的手心和脚心上擦酒精,这是因为酒精_____ _时能吸收患者身上的_____ _,使患者的体温_____ _。 4、端午节,小施和小李帮妈妈煮粽子。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施认为要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粽子煮熟。小李则认为,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粽子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 _____________。 你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 __________。 5、人在夏天出汗时扇扇子感觉凉快,用扇子对着温度计扇风,温度计的示数将( ) A.降低 B.不变 C.升高 D.无法确定 6、关于蒸发和沸腾,下面哪句话是错误的() A.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沸腾。

专题十一:物质的三态变化—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讲义

七年级上册科学专题复习 专题十一:物质的三态变化 熔化与凝固 1、物质的三态 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 2、熔化与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3、晶体和非晶体融化和凝固的特点 (1)晶体与非晶体 (2)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晶体融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3)晶体与非晶体的比较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晶体熔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的达到熔点;二是能够继续吸热。 晶体的凝固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降到凝固点;二是能够继续放热。

汽化与液化 1、汽化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 3、沸腾 4、蒸发与沸腾的比较

5、液化 (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3)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放热;被锅内 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开水烫伤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室,使池中的水温升高。 升华与凝华 1、升华与凝华 (1)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特点:升华过程吸收热量,有制冷作用。 常见的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会变干;衣箱中放旧的樟脑丸会变小;人们能嗅到一些固体物质的味道。 (2)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特点:凝华过程放出热量。 常见的凝华现象:霜的形成、冬天“窗花”的行成、雪的形成、用久的灯泡壁变黑。

科学七年级上期末总复习

七年级科学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科学入门 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或量杯。 测量液体体积时,首先要看清量筒的测量范围与最小刻度值。 大多数液体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读数时,要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通常是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温度计测量时,不能测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中拿出来读数;读数时要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物体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 物体的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的质量由物体本身决定的,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实验室中来测量物体质量的是天平。 若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边(左边大,右边小),则把平衡螺母向右移;反之向左移。 使用天平的正确步骤是: 1. (调平)使横梁平衡。 2. (称量) 称量物体时,被测物要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平衡,这是被测物的质量(左盘)=右盘+游码。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 时间间隔:上一节课45分钟。回家走了30分钟(是表示一段时间) 时刻:现在是12:20,我中午11:45吃饭(表示某一点的时间) 研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测与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观察生物 蜗牛有壳、触角、眼睛(在触角上面)、口、粘液性皮肤 腹足分泌黏液的作用:防止从植物的茎、叶上脱落 蜗牛四处爬行是因为要寻找食物。 蜗牛具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有听觉。 当用笔尖去弄蜗牛时,触角最敏感,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具有应激性。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提分必备:期末专题复习二(II)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提分必备:期末专题复习二(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下列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运动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B . 红墨水滴在清水中很快散开是扩散现象 C . 空中加油时,受油机的惯性减小 D . 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压紧后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2. (2分)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 用天平称量氯化钠,应先调零,然后只需在左盘垫称量纸称取氯化钠,防止腐蚀 B . 蒸发操作时,蒸发皿必须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C . 课本“探究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实验中使用弹簧秤时可以不竖直 D . 往试管内装固体粉末时,试管应倾斜,待药匙送药品到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竖立 3. (2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轮胎的爆炸 B . 冰雪融化 C . 葡萄酿成酒 D . 萝卜切成丝 4. (2分)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A .

B . C . D . 5. (2分)洋葱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线粒体⑤细胞核⑥液泡⑦细胞质 A . ①②④⑤⑦ B . ②③⑤⑦ C . ②④⑤⑦ D . ②④⑥⑦ 6. (2分)计划从M处修一条公路到c地,p、q线路比较()

A . p线较优,线路坡度缓 B . p线较优,线路距离近 C . q线较优,线路坡度缓 D . q线较优,线路距离近 7. (2分)小明用显微镜观察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并作了如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①洋葱表皮细胞中央有较大的液泡②口腔上皮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③洋葱表皮细胞中有叶绿体④视野中有气泡,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造成的⑤视野中光线过强时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⑥要想看到更多的细胞应换用放大倍数更大的目镜或物镜 A . ①②④⑤ B . ②③④⑥ C . ①③⑤⑥ D . ②③④⑤ 8. (2分)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水生哺乳动物。下列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鱼”,其中在生物学分类上和中华白海豚属于同一类的是() A . 鲸鱼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4.1物质的构成 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第二,固体第三) 3、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扩散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且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4、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练习 1.一个厚壁钢瓶内盛有油,对油施加高压后,虽然瓶壁没有裂痕,但瓶内的油会 从钢瓶壁渗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2.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D.冬天,雪花飘飘 3.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 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 4-12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 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 4-12乙。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C.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4.人们发现,长期堆放煤炭的墙角,不但地表和墙的表面会变黑,而且在地面和 墙面的里层都会变黑。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4.2 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质量表示物体所含 物质的多少。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 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 度、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2、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表示。常用质 量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 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 克=1000毫克3、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重、难) ①调平。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衡量两端的平衡 螺母(向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 ②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先大后小)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 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③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练习 1. 酱油的密度要比水的密度大。如图4-29所示是小明妈妈 刚从超市买来的酱油,瓶内酱油的质量__________500 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 有一家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在钢罐内表 面要压贴一层0.25毫米的铝片。技术人员先把薄薄的铝 膜装在钢罐内与内壁相贴,再往钢罐内灌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当水结成冰 后,铝膜就紧紧地贴在钢罐的内壁了。试解释这一技术处理的科学道理。 3. 小强的爸爸用科学方法种植马铃薯喜获丰收。小强想测量一下马铃薯的密度, 他取了一些马铃薯切成小块并测出其质量,所用的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4-30所 示,再将这些马铃薯倒入盛有40毫升水的量筒内,量筒中的水面升到100毫升, 则马铃薯的密度为多大? 4.3 物质的密度(重、难)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 密度的公式: m =ρ/ v (公式变形:m=ρv v=m/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水银的质量为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新教材)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可以是:原子、离子。 2、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不同)。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之间有空隙;②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物质扩散也就越快。 (4)用分子观点解释: 若将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混合液的总体积将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毫升。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克服其他分子对他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沸腾的微观解释: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进入空气,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沸腾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同时也认识到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一样)的。 6、物质在发生状态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变化了,并没有产生别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注意: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不属于分子的热运动。 7、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 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温度、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 成人:50Kg—60Kg,大象6t;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 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 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 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底座、平衡螺母 5、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①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 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 (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 当指针偏左时应当如何调节平衡螺母?把左端的平衡螺母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 ③称量:物品称量值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知识点 整理 本文介绍了物质的特性和质量的测量方法。物质是构成物体的微粒,分子很小,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气体空隙最大,液体次之,气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质量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而改变。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其他单位有吨、克、毫克。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实验室中常用天平测量质量。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底座、平衡螺母。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放平、调平和称量等事项。 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与形状、体积和质量无关。同一物质的密度值是不变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也不同。密度的公式为ρ=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常用的密度单位有千克/立方米和克/立方厘

米。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或1×10³千克/立方米。密度的 测量需要用到天平、量筒或量杯等工具。 物质的比热 比热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 出的热量。比热的单位为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水的比热为4.2×10³焦/(千克×℃),表示1千克水升高1℃需要吸收4.2×10³焦的热量。比热表可以用于读取不同物质的 比热值。 1.水的比热是最大的,这说明水可以被用作冷却剂和保温剂。 2.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比热与 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但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3.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较小,而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较大。在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上,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夏季陆地降升温快,海洋降升温慢。这是因为海洋(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岩石)要大,所以升温较慢。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件全套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件全套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件全套 一、专题内容概述 本期末专题复习课程涵盖了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的各个核心知识点,包括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物理学和化学四个领域。我们将通过复习课程、练习和测验等方式,帮助同学们全面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二、专题复习课程安排 1、生命科学:我们将按照生物分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的顺序进行复习。重点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了解动植物的主要特征与分类;熟悉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理解人体生理系统及常见疾病预防;掌握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 2、地球与宇宙:我们将按照地球的物质组成、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和天文学的顺序进行复习。要求掌握地球的主要成分、地壳运动与地形形成;了解气候类型、气象要素与天气变化;理解日、月、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太阳系的基本结构。 3、物理学:我们将按照运动学、力学、热学和电学的顺序进行复习。要求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理解速度、加速度等概念;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平衡与合成,熟悉惯性、动量等概念;掌握热力学基本定

律,了解热传递、物态变化等知识;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电学概念。 4、化学:我们将按照物质的构成、化学反应、化学元素和化学方程式的顺序进行复习。要求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构成;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熟悉常见的化学元素及性质;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三、复习方法建议 1、自我复习: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独立思考,回顾课堂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可以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和笔记,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3、课堂互动:积极参与老师的课堂互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听取老师的讲解和指导。 4、练习与测验: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和测验,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应试能力。 四、总结 本期末专题复习课程是针对七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巩固,旨在帮助同学们全面掌握各个核心知识点,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

七年级上科学浙江版知识点

七年级上科学浙江版知识点七年级上科学浙江版教材内容以物质与能量、生命与健康、地球与宇宙为主要学习对象。以下是本篇文章中要探讨的学科知识点: 一、物质与能量 1.纯物质和混合物的区别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具有恒定的性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其性质不稳定,容易变化。 2.物质的三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是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会发生三态的相互转换。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结构的状态发生 变化,但物质的本质不会改变。化学变化是指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其微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物质。 4.热量和温度的区别和联系 热量是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是物质内部能量的表现。温度是物质分子运动速度的物理量,是热量的一种表征。 二、生命与健康 1.生命的特征和现象 生命的特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有机体的调节、对外刺 激的反应和繁殖。常见的生命现象有呼吸、消化、血液循环、分 泌和排泄等。 2.生物的层次结构 生物的层次结构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个体。 3.人体健康与疾病预防

人体的健康与营养、运动、休息等相关。预防疾病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等。 三、地球与宇宙 1.天体的运动 天体的运动包括公转和自转,其中公转指行星绕着恒星旋转,自转指行星自身绕中心轴旋转。 2.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科学 地球结构分为地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地质学、地形学和气象学等学科都属于地球科学范畴。 3.地球与环境保护 地球上的环境指的是空气、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意味着保护并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预防环境污染。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师版)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 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2.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 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3.能列举支持分子运动的证据,知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 斥力。 4.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 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解读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理解分于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证据。常见题型 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解读2:了解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理解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解读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且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知识点01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一)实验一:水和酒精混合 ①实验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②解释:水分子之间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人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减小。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二)实验二:芝麻和黄豆混合 ①实验现象:芝麻和黄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 ②解释:黄豆与黄豆之间存在空隙,一部分芝麻钻到了黄豆之间的空隙中。 结论: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分子(或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固体的最小,液体的次之,气体的最大。 【能力拓展】 本实验是模拟实验,芝麻和黄豆不是分子。 【即学即练3】(2019七上·长兴月考)为了探究物质的内部结构,我们利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做了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如图所示。通过比较混合前后的总体积,即可推断出组成物质的微粒是连续分布的还是存在空隙的。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应该采用的操作是:在直玻璃管中先注入一定量的 (选填“水”或“酒精”),并且优先选用内径较 (选填“粗”或“细”)的玻璃管。 【答案】水;细 【解析】(1)在试管内密度大的水在下面,密度小的酒精在上面,排除重力因素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2)玻璃管的内径越小,相同的体积变化时,液柱的高度变化越大,实验现象越明显。 【解答】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应先注入水,目的是便于记录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我们应该采用的操作是:在直玻璃管中先注入一定量的水,并且优先选用内径较细的玻璃管。 【即学即练4】(2019七上·萧山期末)向容积为250毫升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继续向A 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平,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3次。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 (1)A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 (2)仪器A细颈部分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1)液面低于刻度线;分子之间有空隙(2)实验效果明显,便于观察 【解析】(1)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所以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发生扩散现象,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空隙之中,导致它们的总体积减小,液面退到刻度线的下面;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 一、前言 本复习提纲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系统地复习科学课程,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提纲将按照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的章节顺序进行整理,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适用于广大师生进行总复习。 二、章节概述 第一章:科学入门 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及其应用、科学探究的意义等。重点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第二章: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本章主要介绍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组织的基本类型。要求学生了解生命的微观世界,理解生物体的构成和功能。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本章主要介绍了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和过程。要求学生掌握生物体的能量转换过程,理解新陈代谢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生命系统的生殖与发育 本章主要介绍了生命的生殖、遗传与进化,以及生物的发育过程。要求学生了解生命的延续和演化,理解生殖和发育的生物学原理。 第五章:地壳及其变化 本章主要介绍了地壳的结构、运动和变化。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六章:地球上的生物群落 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上的生物群落及其分布。要求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群落的特征和分布,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天气与气候 本章主要介绍了天气的概念、形成原因和预测方法,以及气候的类型和特征。要求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复习要点 1、重点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熟悉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生物组织的基本类型。 3、深入理解新陈代谢的过程和意义,掌握生物体的能量转换过程。 4、了解生命的生殖、遗传与进化,以及生物的发育过程,熟悉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5、熟悉地壳的结构、运动和变化,掌握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原理和防范措施。 6、了解地球上的生物群落及其分布,熟悉不同生物群落的特征和分布,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7、掌握天气的概念、形成原因和预测方法,以及气候的类型和特征,熟悉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复习建议 1、系统复习:按照章节顺序进行系统复习,重点掌握每个章节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2、实践应用: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七上期末复习专题:第四单元综合练习卷

第四单元复习 一、选择题 1.用天平正确测量物体质量时,在右盘中加入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则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从右盘中取出最小的砝码,指针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则接下来的操作,正确的是() A.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处 B.将物体和砝码的位置互换,再重新测量 C.向左调节游码,使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处 D.向右调节游码,使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处 2.小宁喜欢冬天里的火锅和夏天里的雪糕。他发现:火锅沸腾时会冒“热气”;雪糕周围会冒“冷气”。以下是他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汽化形成的 3.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露珠是液化产生的,空气遇冷发生了液化 B.寒冷的冬天,室内开着暖气,在室外的玻璃窗上会形成一层冰花或水珠 C.干冰升华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热,导致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形成白雾D.在气温零下的室外,冰冻的衣服晾干了,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是升华现象,会放出热量 4.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铁钉生锈;酒精挥发B.蜡烛燃烧;水的凝固点是0℃ C.冰雪融化;酒精易燃烧D.食物在夏天易变质;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 5.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但没有引力 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D.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6.将烧杯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你会观察到烧瓶内的水又沸腾起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瓶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B.瓶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水的沸点降低 C.瓶内气体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的沸点升高 D.瓶内气体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7.有一卷粗细均匀的金属丝,称得其质量为M。从这卷金属丝上剪取L长的一段,称得其质量为m。那么,这卷金属丝原来的长度为() A.ML m B. mL M C.() mL M m - D. () M m L m -

七年级科学上册 物态三态变化复习题 浙教版

物态变化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固体不属于晶体的是() 2.下雪天一般比融雪天感觉暖和是因为() 3.下面所列的变化过程,会放出热量的是() A.湿衣服逐渐被晾干 “落霜” 4.牙科医生在检查牙齿时,常用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要将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烧一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细菌感染 B、防止水蒸气在镜面上液化 C、烧热的小镜子能起到治疗牙病的作用 D、烧热的小镜子能促使牙齿上的水分汽化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蒸发在一定温度下都能发生 B、物质在熔化时的温度不变 C、手摸冰感到比把手放在水中凉,这一定是因为水温比冰温高 D、扩散现象主要说明分子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6、将手从水中提出离开水,觉得手凉些,是因为: [] A、一定是原来的水温比体温低造成的 B、一定是原来的水温比体温高造成的 C、水温和手温相同,拿出后凉的感觉是由于心理作用造成的 D、上面的说法都不正确 7.夏天为了降低密闭房间内的温度,下列方法中你认为可行的是:[] A、室内安装电风扇进行降温 B、在室内放置大冰块 C、将放在室内正在工作的电冰箱的门打开 D、将放在室内正在工作的空调关闭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增大压强,水的沸点不变 B、0℃的水变成0℃的冰要放出热量 C、松香由固态转化成液态时的温度不变 D、冰在升华时放热 9.对锅加热,锅内的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的“白气”并不明显。如果突然停止加热,水

面上很快出现许多“白气”。对此现象,你认为合适的解释是:[] A、腾时水不蒸发 B、沸腾时水面上的蒸气温度高于100℃、停火后水开始大量蒸发 C、停火后水面上方的温度明显低于水蒸气的温度,水蒸气液化为细小的水珠,形成“白气”10.下列做法中,主要利用蒸发降温的[] A、给发高烧的病人打退烧针 B、用空调降温 C、夏天,人们吃冰棒,喝冷饮 D、用电风扇吹风降温 11.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非晶体有一定的凝固点,但无一定的熔点 C、各种不同晶体,它们的熔点相同 D、晶体的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上升 12.在农村有一些“装神扮鬼”骗人钱财的人,他们有这样一手绝活:从翻滚的油锅中用手把“鬼”揪出来。其实奥秘在锅中的“油”中:上层是真正的菜油(沸点约在300℃),而下层是其它的液体,这种液体沸点最有可能是[] A、50℃左右 B、80℃左右 C、100℃左右 D、200℃左右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 C、一滴很小的水就是一个分子 D、自然界中有很多种分子 14.在古代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女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在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房顶四周流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为了新奇;B.为了美观;C.为了清洁房顶;D.为了解暑降温。 15.小明在一空玻璃杯中放入一块冰,并把它放在25℃的房间内,过一段时间后杯中仍有少 量的冰没有熔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0℃0℃,剩余的冰停止熔化 0℃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16.下列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红墨水在水中能扩散,既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又说明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B、夏天的露和霜都是凝固现象。 C、厨房炒菜时,闻到菜香,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缘故。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6节 汽化与液化(学生版)

第6节汽化与液化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了解液体汽化的方式,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和沸腾现象。 3.认识液体沸腾的现象,能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作出液体沸腾的图像。 4.了解沸点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5.知道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了解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际中的应用。解读1:知道蒸发、沸腾的概念,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的致冷作用。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难度适中。 解读2:描述液体沸腾过程中的特点,知道液化的概念和方法。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难度适中。 解读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汽化和液化现象。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难度适中。 知识点01 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 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过程。“汽化”不能写成“气化”,“水蒸气”不能写成“水蒸汽”。汽化的两种方式:。 (一)蒸发 (1)概念:蒸发是在液体表面上温度下都能进行的一种汽化现象。 (2)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猜想与假 设①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②液体蒸发快慢跟温度高低有关;③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 实验器材玻璃片(2块)、滴管、酒精、酒精灯、木夹、硬纸片 实验步骤检验假设① 在2块玻璃片上各滴1滴酒精,将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摊开较大的面积, 观察哪滴酒精蒸发得快 检验假设② 在2块玻璃片上各滴1滴酒精,并使酒精的表面积大致相同,用木夹夹住一块 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哪滴酒精蒸发得快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

①调节液体温度的高低。 ②改变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③改变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4)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不一样,如水和酒精在同样的条件下,酒精蒸发得快。 (5)蒸发致冷:液体蒸发时,会从周围物体 热量,使周围物体温度降低,因此蒸发有 作用。液体蒸发得越快,致冷效果越好。 (6)蒸发致冷的一些具体应用: ①病人发高烧时,在皮肤上擦酒精使病人体温下降,是利用酒精蒸发从人体吸收热量,使皮肤温度降低。 ②炎热的夏季,人能利用汗液的蒸发来调控体温。 (二)沸腾 (1)概念: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 进行的一种 的 现象。 (2)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①条件:液体沸腾需要达到 ,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升温,但不沸腾;需要 ,一旦不能吸热,液体就不能沸腾。 ②特点: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液体沸腾时,温度 。 (3)沸点 ①含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在 ,水的沸点是 。 ②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与液体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 ;气压越低,沸点 ③低沸点物质的用途--冷冻治疗:医生常用汽化得很快的氯乙烷作麻醉剂,使病人的皮肤冷却到失去疼痛感觉的程度后进行手术。 (4)水的沸腾实验

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47节)七年级科学上册单元速记巧练(浙教版)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01 1、1Kg 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在室温下慢慢地铝块的温度会升高,但其比热容不变。将其切去一半后,其质量减小,比热容不变。(填“变”或“不变”) 热容(:铁=0.46×103J/(kg·℃), 5 kg的铁块温度升高2 ℃,需要 同种物质,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同一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升高相同温度时,比热容小的吸收热量少。 5.沿海地区的昼夜气温变化不大,而内陆沙漠地区的昼夜气温变化较大,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泥土大。 02 熔化和凝固 1、物质存在的状态一般有固态、液态、气态。 2、我们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3、根据各种固体熔化的不同特点,我们把固体分为两类:一类叫晶体,如明矾、石膏(举两例);另一类叫非晶体,如玻璃、松香(举两例)。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熔点。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也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是相同的,不同晶体的熔点(凝固点)是不相同的。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具有熔点(凝固点)。 4、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填“放热”或“吸热”),凝固时都要放热(填“放热”或“吸热”)。晶体熔化成液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温度要达到熔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地吸收热量。液体凝固成晶体,也必须 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温度要达到凝固点; 03 汽化与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022浙教版科学七上期末复习总结范文知识点-图文

2022浙教版科学七上期末复习总结范文知识点-图文 第一章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在我们身边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 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科学就是 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科。 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只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 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牛顿好奇于苹果落 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后顶起壶盖而改进了蒸汽机。) 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现象都蕴含着科学道理。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科学技 术的成果。因此,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 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蒸汽机的发明—工业化时代电磁学的创立—电气时代 计算机技术的发明—信息时代、DNA的发现—遗传科学的大门 科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学会了 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并能从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 质特征或内质规律。但是,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的同事,必须尽 可能地减少滥用科技发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我们要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正确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第2节走进 科学实验室科学实验室 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提出的假设一般都要 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学习科学需要经常在实验室做各种各样的实验。

实验室内有各种仪器和药品,认识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玻璃仪器的洗涤等,遵守实验室的安全守则,能有效地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实验室常用的测量仪器如下表: 测量量仪器名称长度刻度尺质量托盘天平时间秒表温度温度计电流电流表电压电压表力弹簧测力计液体体积量筒、量杯观察仪器:放大镜、显微镜等。加热仪器有:酒精灯、酒精喷灯等。实验室的安全 1、认真操作: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规范操作程序;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生的条件、实验对象产生的变化; 3、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所测数据; 4、实验时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注意安全。常见实验仪器及操作 精确度一般可称准到0.1g,具体看标尺最小刻度即分度值托盘天平计量仪器量筒称量前:调零,遇潮湿、腐蚀药品时垫纸或放玻璃器皿使用称量时:左盘放物,右盘放砝码,用镊子由大到小试加砝码,并移动游码称量后:砝码放回盒内,游码归零用途注意使用胶头滴管 2 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不能受热、不作反应容器,不用于配制溶液规格适当,放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切吸取、滴加少量液体不倒置、不平放、不伸入受滴容器,不碰容器壁用途使用贮存仪器 物质加热检查酒精灯,擦干容器外壁,烧杯需垫石棉网加热的方法不溶性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先用盐酸洗,再用水洗玻璃仪器油脂先用热纯碱液、洗衣粉等洗,再用水洗洗涤干净标准:内壁的水均匀附着,不成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5节 熔化与凝固(学生版)

第5节 熔化与凝固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 的特点不同。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 晶体。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2.能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 化图像,根据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能作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解读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识别熔化和凝固,绘制晶体熔化图线。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解读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难度适中。 解读3:知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伴随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适中。 知识点01 物质的物态变化 (一)探究水的物态变化 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不断加热,水沸腾后,戴上手套,并拿着勺子靠近壶嘴观察可知,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勺子又能变成小液滴;如果再将水放人冰箱中,水还可以结成冰。 由实验探究可知,像水一样,物质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物态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即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状态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现象叫做物态变化。 (二)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1)熔化: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如冰变成水,铁块在高温下变成铁水,都是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2)凝固: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如水结成冰,铁水遇冷变成一定形状的铁片或铁块,都是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能力拓展】 熔化与溶化的区别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全册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科学是一种探究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方法和理论体系。观察、实验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其中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许多发明都是从观察开始的,比如XXX发现了万有引力,XXX发明了蒸气机。 二、实验和观察 借助仪器和工具,我们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并进行数据的测量。例如,在烧杯里放入生鸡蛋和清水,鸡蛋会下沉;加入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后,食盐开始溶解,生鸡蛋会上浮并最终漂浮;再往烧杯里添加清水,鸡蛋会慢慢下沉。玻璃棒的作用是加速食盐的溶解。实验仪器包括试管、烧杯、表面皿、药匙、玻璃棒、停表、电流表、电压表、显微镜和酒精灯等。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国际制单位是米,符号是m。其他单位包括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使用刻度尺时,要观察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和量程。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使用刻度尺时,要确保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并垂直于被测物体。如果零刻度线磨损了,可以找一条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眼睛的视线也要与尺面垂直。 正确读取长度的方法是先读取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并注明单位。记录的数值应为准确值加上估计值再加上单位。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包括积累取平均值法、滚轮法、化曲为直法和组合法等。 固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和立方毫米,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和毫升。1立方米等于1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