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推荐几种治疗心悸的方法

心悸是常见病,《伤寒论》中对心悸的论述虽不多,且杂见于各篇,但极为精辟,治疗方法及大部分方剂均沿用到今天的临床。

本文归纳分析了《伤寒论》有关心悸的辨证论治五法,及有关方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意在发扬经典精华,开拓临床思路。

温复心阳法

本法用于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心悸。

临床上除心悸外,以出汗、手喜按于心窝部、气短、神疲为辨证要点。常用方为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汤以温复心阳为主,方中用桂枝入心助阳、甘草补中益气,辛甘合用,心阳自生而心悸自止。

据报道,用桂枝甘草汤为主主加味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36例。

临床表现均为心悸,气短,胸闷,怕冷,少汗,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心动过缓,非凹陷性水肿,舌质淡,脉迟缓。治愈8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病因可能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有关,而甘草有效成分则可抑制这种异常免疫反应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应重用甘草。

【病案举例】

郑X,男,35岁,干部,1994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素体阳虚,7天前因感冒风寒而服用安乃近及祛风解表发汗之辛散中药后,感冒诸证好转,但近三天来觉憎风、自汗,汗出无粘腻感,心悸不安,难入睡,胃纳差,小便清,手足微冷。

就诊时仍可见从额部渗出微汗,口中有热感,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数,査心电图无异常。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虚)。此乃素体阳虚,发汗太过;汗为心液,损伤心阳而发为心悸,治以温复心阳,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甘草汤加味:桂枝6g,炙甘草10g,生白芍12g,北芪10g,酸枣仁15g,生龙骨20g(先煎),浮小麦30g,红枣30g。

水煎服,连服3剂后,汗止心悸亦止。复诊时照上方再服3剂,诸症消失。

温阳利水法

本法是运用温阳气,利水湿的药物来温升肾阳,肾阳足而水湿得化,心悸自止的方法。

临床上除有心悸外,以肾阳衰微,水气为患为其辨证要点。常用方为真武汤,茯苓甘草汤。

真武汤中用熟附子温肾阳,祛寒邪;配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生姜温散水气,合成温阳利水之功,芍药既可缓和姜、附燥烈之性,又能酸收敛阳,和营止痛。

用治于肾阳衰微、水气为患,症见心下悸、头晕、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腹痛下利,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

据报道,用真武汤加味煎剂口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

方中用熟附子、白术、丹参、葶苈子各15g,茯苓、大腹皮、泽兰各20g,白芍、炙甘草各10g,干姜9g,每日1剂,10日为1疗程,有效者用2~3个疗程,显效(症状消失、体征基本消失,心功能提高≥1级)13例,有效9例,无效8例。

【病案举例】

钟XX,男,45岁,干部,住院号95-1273,患者因患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而入院。

入院时见头面、四肢均浮肿,尤以下肢为甚,平卧困难,气促,心悸,四肢冷,无汗,腹胀,口淡,胃纳差,时有呃逆,小便量少,24小时尿量为300ml,色赤,大便烂而少。

舌质淡胖嫩边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查血糖为14-54mmol/L,血尿素氮18.06mmol/L,血肌酐335.9umoI/L,二氧化碳结合率(CO2CP)20.8mmol/L,总蛋白量56g/L,白蛋白28g/L,球蛋白28g/L,A/G比值为1:1。

B超提示有中等量腹水,全胸片示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入院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糖已控制,但浮肿、心悸依然,中医诊为水肿,属脾肾阳虚,病机为脾肾阳虚,水气凌心,治以温阳利水,用真武汤加味。

茯苓15g,白术12g,炒白芍9g,熟附子(先煎)15g,生姜2片,法夏9g,肉桂(焗服)3g,丹参15g,玉米须30g,水煎少量频服,每日1剂,并配合支持疗法,小便逐日增多,浮肿渐退,心悸消失,1周后病情稳定。

补血复脉法

本法是运用补血补心阳的方法来使心阳及气血充足而治愈心悸。

临床上以气虚血少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为使用本法的辨证要点,代表方为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为主药;辅以桂枝通利血脉以治心动悸、脉结代;党参、大枣补气益胃为生脉之本;生姜行阳气,调营卫;熟地、阿胶、麦冬、火麻仁滋阴补血,以养心阴,合而用之,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心动悸、脉结代可以消除。

本方是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主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应用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所致的各类型心律失常如心房纤维颤、期前收缩及神经衰弱、心悸怔忡属气血两亏者。

据报道,对炙甘草汤加减方煎出液中19种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含有丰富的氨基酸,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人乳、鸡蛋、肉、面粉、大米中的含量,提示对老年病的治疗及养生康复保健有重要的意义。

养中补虚法

本法是运用培补中气而达到治疗心悸的方法。

临床上以脾胃虚弱、化源不充所引起的阴阳俱虚的心悸而烦为其使用本法的辨证要点。代表方为小建中汤,本方即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

方中以饴糖为主,合桂枝甘温相得,能温中补虚,合甘草、芍药,甘酸相须,能缓急止痛,生姜辛温,大枣甘温,健脾胃而调营卫。如此则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自调,阴阳和平,心悸自止。

用治于面色萎黄,神疲,四肢无力,纳差,口淡乏味,喜按喜温,心悸,口干咽燥,舌质淡,脉濡细。

和解少阳法

本法是运用和解少阳,清除胸中烦满,使少阳郁滞得疏,胸中烦满得解而心悸自止的方法。

临床上除有心悸心烦外,以少阳邪热郁滞为其辨证要点。常用方为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方中用柴胡透达表邪,黄芩清泄里热,两药合用,以除寒热,辅以法夏,生姜和胃降逆,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和胃,扶正祛邪,用治于因少阳邪郁热郁而烦,心下悸之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心悸,欲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者。

目前临床上多用治于辨证为肝郁气滞型的顽固性室性早搏,因胆系疾病诱发心律失常的心综合征及肝郁气滞型胃脘痛伴心律失常者。

据报道,用柴胡、黄芩、栀子、丹皮、香附、枳壳、茯苓、苦参各10g,苏叶、甘草各6g,治疗肝郁气滞型的顽固性室性早搏30例,总有效率为90%。

老中医:推荐几种治疗心悸的方法

心悸是常见病,《伤寒论》中对心悸的论述虽不多,且杂见于各篇,但极为精辟,治疗方法及大部分方剂均沿用到今天的临床。 本文归纳分析了《伤寒论》有关心悸的辨证论治五法,及有关方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意在发扬经典精华,开拓临床思路。 温复心阳法 本法用于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心悸。 临床上除心悸外,以出汗、手喜按于心窝部、气短、神疲为辨证要点。常用方为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汤以温复心阳为主,方中用桂枝入心助阳、甘草补中益气,辛甘合用,心阳自生而心悸自止。 据报道,用桂枝甘草汤为主主加味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36例。 临床表现均为心悸,气短,胸闷,怕冷,少汗,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心动过缓,非凹陷性水肿,舌质淡,脉迟缓。治愈8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病因可能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有关,而甘草有效成分则可抑制这种异常免疫反应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应重用甘草。 【病案举例】 郑X,男,35岁,干部,1994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素体阳虚,7天前因感冒风寒而服用安乃近及祛风解表发汗之辛散中药后,感冒诸证好转,但近三天来觉憎风、自汗,汗出无粘腻感,心悸不安,难入睡,胃纳差,小便清,手足微冷。 就诊时仍可见从额部渗出微汗,口中有热感,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数,査心电图无异常。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虚)。此乃素体阳虚,发汗太过;汗为心液,损伤心阳而发为心悸,治以温复心阳,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甘草汤加味:桂枝6g,炙甘草10g,生白芍12g,北芪10g,酸枣仁15g,生龙骨20g(先煎),浮小麦30g,红枣30g。

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

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 心悸是一种自觉症状,既是症状同时也是疾病。患者常在过度劳累、兴奋激动、惊恐不安、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出现自我感觉心跳加快并且不能自主、惶惶不安,同时伴有左胸部心脏位置不适感、胸闷气短、心慌失眠等症状。症状轻的患 者可于休息或平静后自行缓解,但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鉴于此,即使是症状轻的患者,若长时间出现心悸且不加以干预治疗,身体健康状况 也会在无形中与日俱下,因此不能对此病掉以轻心,以免延误病情。目前相关学 者研究表明,中医在治疗心悸方面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副作用少,并且中医在标 本兼治的原则下,采取辨证论治,治疗方法众多。例如传统中药饮片汤剂、穴位 贴敷中药、针灸及综合方法治疗心悸。 1. 中药饮片汤剂治疗心悸 中医运用传统中药饮片治疗疾病,就是运用中草药的气和味调解人体出现的 气血阴阳的偏颇。那么心悸在中医辩证理论下的分型都有哪些呢?根据患者的临 床表现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气滞血瘀类型、气虚血瘀类型、脾胃虚弱 类型。然后根据上述不同的证型,选用与其相对应的方剂进行对证治疗。下面我 们详细谈一下关于各类型的临床表现及其选用的方剂,以期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 少许帮助。首先是气滞血瘀类型的心悸,临床表现为由气的运行不畅,气滞后继 而导致气推动血液运行环节出现问题。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伴随症状则为胸胁 部位疼痛或胀满感、面色及唇色晦暗、舌苔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结、代、弦等。选用血府逐瘀汤,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的功效,方中的君药桃仁、红花活血行血,祛瘀止痛;臣药是川芎、赤芍、牛膝活血祛瘀;佐药当归、桔梗、柴胡、枳 壳理气,气行则血行。十药甘草,合而用之,诸症可愈。其次是气虚血瘀类型的 心悸,临床表现为由气虚导致气的推动能力弱,气虚则血运行无力,时间长之后 则导致淤血产生。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伴随症状则为气短乏力、动则益甚、舌 质暗淡、脉细、弱涩。选用升解通瘀汤。方中黄芪补气;桔梗、升麻、柴胡理气;

妙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医案经验

妙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医案经验 陈某,男,62岁。1983年4且12日初诊。患者既往有心房纤颤病史,多发于春季。昨日复发,伴头晕,脉散乱不整、细而无力,舌苔薄白。心电图示:快速房颤。 仿仲景炙甘草汤法。 处方:生地黄30g,党参12g,桂枝10g,炙甘草12g,麻子仁10g,麦冬10g,阿胶9g(烊冲),生姜10g。上方加黄酒半斤,水适量浸煎3剂。 药后脉仍散乱不整,但较前有力,自觉症状好转,有惊恐感,舌苔薄白,前半有裂纹。 处方:生地黄45g,炙甘草15g,党参12g,麦冬12g,麻子仁12g,桂枝10g,阿胶9g(烊冲),生姜10g,生龙骨30g(先煎),大枣10枚。加黄酒半斤,水适量浸煎。 服4剂后,心电图示:房颤消失,低电压趋势。 予上方1/3量服3剂,续以益气活血、养阴宁心之品调理善后。 按语:柯氏指出,今人用炙甘草汤常略去清酒,很不妥当。酒是重要的通阳药,阴药补养阴血须得阳药相助,酒不仅能够通阳气,而且是较好的溶媒,以酒加水浸煎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经过煎煮后酒精成分已经挥发,故于心脏病患者有利无弊。 《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是药物用量很大的一个方剂,生地黄用一斤,折合现在250g;甘草4两,折合现在62.5g,是张仲景用生地黄、甘草的最大剂量,我们在应用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增减。目前应用炙甘草汤剂量最大者生地黄210g,炙甘草75g,桂枝45g,以效为度。 炙甘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又名复脉汤。顾其名思其义,可治脉结代可知。是一首治疗心律失常之方剂,临床上不论是功能性的或是器质性的均可用之。曹颖甫用本方深有体会,他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可谓一语中的。仲景有治悸多方,但脉结代而又心动者,此无可替代之方也。《经方实验录》中共载有三案,如唐君案:“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 心悸是指患者感到自己的心跳剧烈、急促、不规则或者不适感。心悸主要是由于心脏受到内外源的刺激所导致,而心血管系统的一些疾病也会引起心悸。心悸的症状通常伴随其他症状,如气短、头晕、胸痛、乏力、恶心等,严重的心悸还可能导致晕厥。 传统中医认为,心悸与气血运行不畅、心火偏旺、肝郁气滞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心悸主要是调理气血、清热降火、平肝熄风。下面就介绍一些名老中医的诊治心悸的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叔和(1871-1949),字引之,河南省登封县人。王叔和是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尤以其治病精湛而享有盛誉。他的治疗心悸的方法主要是调经活血、清热疏肝。 1. 活血化瘀,调经理气 王叔和认为,心悸的症状多为气郁血瘀,导致心脏气血循环不畅,因此治疗心悸应当活血化瘀,调经理气。常用的药物有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可用于煎服或者外敷。 2. 清热降火,疏肝理气 王叔和治疗心悸时也非常重视清热降火,疏肝理气。他常用的药物有黄芩、栀子、丹皮、茯苓等,以清热利湿、疏肝理气。他还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强调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张景岳(1509-1584),字慎吾,号春田,江西省婺源人。他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以其著作《金匮要略》和《景岳全书》而闻名于世。张景岳治疗心悸的方法主要是调理气血、平肝熄风。 1. 调理气血,养心安神 张景岳认为心悸是由于气血不足,心脏失养所致。治疗心悸时,他主张调理气血,养心安神。他常用的药物有黄芪、人参、当归、龙眼肉等,以益气补血、安神养心。 2. 平肝熄风,祛风明目 张景岳治疗心悸时也重视平肝熄风,祛风明目。他认为心悸常伴随着头晕、眩晕等症状,是因为肝风内动所致。因此他常用的药物有白芍、菊花、菟丝子、天麻等,以平肝熄风、祛风明目。 以上仅是部分名老中医的诊治心悸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实际治疗心悸时,建议患者根据自身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法,同时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3种老中医治疗心悸的中药经验方

13种老中医治疗心悸的中药经验方 大家常说的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作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心脏疾患导致的心率失常。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13种治疗心悸的中药经验方,这些偏方来源于几位民间老中医,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方一:竹茹15克,龙胆草10克,莲子心9克。龙胆草切细,与竹茹、莲子心放入大茶缸内,冲入开水,浸泡5分钟。随饮随加水,直到味淡色清为止。每日1剂,连服3~7日。清热降痰火,用于治疗痰火扰心所致心悸。 方二:紫丹参、南沙参、太子参、苦参片各9克。上药放药锅中,加适量水,文火煎1小时。每日1剂,分2次服完。益气养阴,通络定惊,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阴不足之本虚标实心悸者。 方三:小麦50克,甘草9克,百合15克,生地18克,大枣10枚,生龙骨18克。将生龙骨先煎后再与其它药一起煎,每日1剂,1日2次。本方尤适用于心肝阴虚血少所致的心悸。 方四:白木耳9克,太子参15克,冰糖适量。水煎饮用。本方适用于气阴不足所致心悸。 方五:生地黄汁30毫升,生姜汁、白蜜各10毫升,粳米100克,淡竹沥40毫升。将粳米煮粥,临熟,下地黄汁、姜汁,煮至粥熟,然后下白蜜、竹沥,搅匀,食后服之,或临卧服1碗。本方滋阴清热,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心悸。 方六:朱砂2克,猪心1具。将猪心去掉脂膜,洗净,用竹刀剖开,再把朱砂填人猪心中,将填好的猪心蒸至烂熟即成。1日分多次服食,1个猪心可分2日服完,连服10日为1疗程。本方补心安神、滋阴降火,适用于心阴虚,心火亢之心悸。 方七:人参6克,五味于、麦冬各9克。将人参与五味子、麦冬共用文火煨煎,反复熬三次,将药液混合,频繁当茶饮,熬过的人参,捞出嚼服。本方气阴双补,适用于气阴两虚所致心悸。 方八:荜茇5克,鲜鲤鱼1000克,川椒10克,生姜15克,香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心脏在正常惰况下冲动起源于窦房结,以一定范围内的频率发生有规律的搏动并传布于心房与心室,引起收缩。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这、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本病常见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晕感等,亦可无症状。我国中医药学的古典著作中,类似心律失常证候的描述很多,散见于“心悸”、“怔仲”、“眩晕”、“晕厥”、“虚劳”以及有关脉律失常(数、疾、迟、缓、促、涩、结、代以各种怪脉)等病篇中。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 制定,2006年)。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O.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

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问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 ①按发作频率分类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 ②按形态分类 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 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 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 (4)病情分级: Myerburg室性早搏危险程度分级 (二)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是指自觉心跳,惊悸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位在心,其发生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所致。有虚实之分,其虚表现为气血阴阳亏损,其实表现为痰浊,血瘀,水饮,故治疗当辨别虚实,虚者当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实者当化痰涤饮,同时配合重镇安神。本病如如脏腑虚损程度较轻者,预后较好,如脏腑虚损程度较重者,则治疗较难,不易治愈。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因心为君主,“神明出焉”。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则失养;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均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发生心悸。 常证: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兼见胸闷,气

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兼见结、代、促、涩脉。 重证:如心阳不振,则出现心痛胸闷,气短,眩晕欲吐,脉或迟或数,或乍疏乍数;如心肾虚,水饮凌心,则出现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气喘,脉疾数;如水饮凌心射肺,则出现突发心悸,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色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浮肿,脉细数;如心阳欲脱,则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如阴阳离绝,则出现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 病类病性 临床分虚实两类。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 病因病机 1.心阴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心悸、心律失常秘方(下)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心悸、心律失常秘方(下)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心悸、心律失常秘方(下) 2021-08-15 17:30·中医名家祁文强 三、心律失常——加减炙甘草汤方(万文漠方) (组成)党参、玉竹、丹参各30g,炙甘草、阿胶(烊)、生地黄、麦冬、赤芍、熟酸枣仁、龙齿各10g,桂枝3g。 (功效主治)益气养血,滋阴活血。用于心律失常。 (方解)心律失常病机上不外乎气血阴阳亏损及痰凝、血瘀、饮停之变。临床虚实并见较多,老年或久病又以虚证为主。用炙甘草汤加减调治,可取得心应手之妙,有益气养血、滋阴活血之妙。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诸药有强心、镇静、改善心脏血流作用,对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出现气血不足、心血不畅的病变均有显著疗效。 (加减)如气虚明显者,可选加黄芪以益气扶正;胸闷较甚者加瓜蒌、郁金等化痰理气;胸痛甚者,选加香附、延胡索、田三七等以行气止痛;心烦失眠则改麦冬为砂麦冬,加柏子仁、莲子心等宁心安神;血瘀甚则加红花、桃仁、五灵脂、蒲黄,增强化瘀之力;心阳不振者桂枝加量,再加生姜等以宣阳;心衰则加红参补心养心以增强心力;偏阴虚者加西洋参以益气养阴;兼有风湿者则选加豨莶草、秦艽、蚕沙、寻骨风等以祛风除湿;有湿热现象则加金银花、黄柏、薏苡仁等以清利湿热;若有痰凝气滞则加川贝母、橘红等以化痰理气。 (验案)高某,女,49岁。1973年10月30日初诊。患者病惊悸、怔忡2年。在某医院出院诊断为:心房纤颤;肌肉风湿。曾用电除颤发生休克1次,近2年来常见心悸,怔忡,短气无力,胸闷不畅,全身肌肉麻木不适,见风则甚,口干少饮,夜寐欠佳,小便不畅,大便正常,月事已绝。舌红偏紫、苔薄白,脉细弱而代。听诊:心尖部可闻第一音亢进,舒张期杂音。心电图提示:窦性律,频发室性期前

国宝秘方:心烦易心悸百治百愈解郁宁心汤

国宝秘方:心烦易心悸百治百愈解郁宁心汤 荷花小女子将致力于将手头世家所传的全国各民族海量的民间祖传秘方陆续整理登出,务求所登出的秘方涵盖人体所有疾病,为医家和普罗大众提供治病资源。所登出的秘方中,秉持严谨科学与详尽为宗旨。有的虽然标题相同,但处方绝对不雷同! 本人所收录的中医秘方,凡末尾注有“撰方人、献方人、荐方人”的均出自古今名医的呕心沥血之作,历经几十年甚至千百年的临床验证验方,可作参考的珍贵医家资源。欢迎选用和转藏,造福天下苍生!乃荷花小女子终生所愿。欢迎选用和转藏,造福天下苍生!乃荷花小女子终生所愿。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1年首度评定当代“国家级名中医师”,共五百名,概略统计,大陆中医师、中医士,至少二、三十万人,故获选者,必须名镇杏林、医技超群,疗效显著。观其处方之灵活奥妙,确已深得化裁之精髓,或澎湃汹涌,或优柔细腻,盖已臻上乘之境矣!足以令人拍案惊呼,荡气回肠。若非勤学古方,体念蕴韵,何能至此?思今者,渐弃原典,粗看二手三手资料,虽曰开卷有益,然弃三千年代代菁华,不亦舍本逐末乎!乃披露当今大师秘方公诸同道,以共勉之。 秘方:柴胡12g,香附10g,枳实10g,郁金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玫瑰花10g,凌霄花10g,合欢花10g,炙甘

草6g。心悸加煅牡蛎,琥珀;胸胁痛,加三七粉,血竭,乳血;阴虚有热,加麦冬,枸杞,女贞子;口干,加石斛,芦根,生地;头晕(血压高)加天麻,夏枯草,野菊花,杜仲;失眠加合欢皮,夜交藤,炒枣仁。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两至三次服用。 病例:魏某,女,46岁,干部。初诊,主诉胸闷,善太息,心悸已半年余,常出现胸闷,胁胀,烦躁易激动,有时心前区隐痛。查体:舌质红,苔薄,脉沉细。血压正常。心率每分钟八十次,节律齐,无杂音,心电图肢和胸前多导联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心得安试验+。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证属肝郁气滞。治法:宽胸理气,行气养血,宁心安神。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服药六剂后,,感胸闷胁痛和心悸明显好转,但述睡眠稍差,在上方中加夜交藤15g,炒枣仁30g,继服六剂,自觉症状好转,共服用到三十剂后,症状消失,心电图复常,告痊愈。 方解:方中柴胡枢转气机,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舒肝理气解郁味良药;枳实破气除胀,消积导滞,以行气宽中;郁金行气解郁,祛瘀止痛,凉血清心,既能破有形之血瘀,又能散无形之气郁,为郁中之金,;白芍养血平肝,长于敛阴,缓急止痛;当归甘温而润,既养血又和血,辛香散善于行走;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气药,通达气血,可增强血行散瘀作用;玫瑰花、绿萼梅、合欢花入肝

何庆勇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经验

何庆勇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经验 标签:名医经验;何庆勇;炙甘草汤;心悸;方证辨证 心悸是以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包括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心悸在《黃帝内经》中有“心中澹澹大动呎心怵惕”等类似描述。《伤寒论》首次提岀“心悸S并有“心动悸”“心下悸汀之称,以炙甘草汤、真武汤、桂枝甘草汤等。何庆勇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酷爱《伤寒论》,笃尊经方,疗效显著,常重剂起沉痫。笔者有幸跟随何师学习,观察其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得心应手,效如檸鼓。现仅就何师运用炙甘草汤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炙甘草汤方证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及《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S原方组成:“甘草四两(炙人生姜三两(切人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力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炜消尽,温服一升, 日三服;一名复脉汤。”炙甘草汤用于治疗气血阴阳两虚之心动悸、脉结代。吴昆《医方考》云:“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气内虚所致。”明确指出真气内虚能导致心悸。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曰:“脉结是营气不行,悸则血亏而心无所养,营滞血亏,而更出汗,岂不立槁乎?故虽行动如常,断云不岀百日,知其阴亡而阳绝也。”指出营滞血亏而致脉结心悸。近代名家岳美中认为,脉结代是山于血气衰微,血液不能充盈脉管,更有病邪阻滞,心脏无力激动血脉,则其搏动不能依次而前所致;并认为心动悸是山于营血亏虚,心无所养,脏神不宇所致[l]15o曹颖甫《伤寒发微》认为,该方用于久病血虚、心阳不振之病。当代经方家黃煌[2]认为,本方极有可能是用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对羸瘦而有烦热的患者比较适合。 炙甘草汤方中炙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气生血、通经脉、利血气,缓心悸之急;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滋阴补血、充脉养心;大枣甘、温,归心、脾、胃经,补益心脾、生气血、安心神。此三药重用,益气养血以复脉之本。人参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补益心脾,合甘草、大枣增益养心复脉之力;阿胶甘、平,归肺、肝、肾经,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火麻仁甘、平,归脾、胃、大肠经,三药甘润养血,助生地黄滋养阴血,充养血脉之力尤彰;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此二药辛温走散,温通血脉,助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使气血流畅,脉气相接。以清酒煎煮,酒性辛热,既可行药势,乂制大剂生地黄甘寒凝滞之性。诸药合用,阴血足而血脉充,心阳复而经脉通,故脉搏相续,心悸乃定。

王行宽教授应用宁心定悸汤治疗心悸经验

王行宽教授应用宁心定悸汤治疗心悸经验 作者:王伟松刘建和袁恒佑王行宽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第02期 〔摘要〕介绍王行宽教授应用宁心定悸汤治疗心悸经验。王教授认为心悸之病位在心,与肺、肝、胆关系密切,心之气营亏虚,肝胆失疏或胆虚气怯,痰气内停,或痰气蕴热化火扰动心神或胆腑,均可导致心悸。针对病机,遵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心病怔忡宜温胆”思想,创制宁心定悸汤以补益气营,化痰清热,疏肝利胆,宁心定悸,临床疗效佳。 〔关键词〕心悸;宁心定悸汤;补益气营;疏肝利胆;化痰清热;王行宽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Professor WANG Xingkuan’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palpitations with Ningxin Dingji Decoction. Professor WANG believes that heart palpitations are located in the heart,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ung, liver and gallbladder. Heart Qi and nutrient Qi deficiency, loss of soothing of liver and gallbladder or insufficiency of gallbladder Qi causing timidity and internal stop of phlegm Qi or phlegm Qi accumulated heat and transformed into fire disturbing the mind or gallbladder will all lead to palpitations. According to the pathogenesis,Professor WANG followed the thought of “patients with heart damage should regulate nutrient Qi and defensive Qi” and “palpitations should warm gallbladder”, created Ningxin Dingji Decoction to replenish Qi and nutrient Qi, to resolve phlegm and clear heat, soothe the liver and gallbladder,calm heart palpitations, with good clinical efficacy. 〔Keywords〕 palpitations; Ningxin Dingji Decoction; replenish Qi and nutrient Qi; soothe the liver and gallbladder; resolve phlegm and clear heat; WANG Xingkuan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行宽教授系首届全国名中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二、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终身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载,对内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见解,倡导“多脏调燮、微观辨证、杂病治肝”,擅长心脑血管疾病及胃肠疾病的诊治,临床多有验效。王教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笔者有幸跟随王教授学习,聆听教诲,现将其应用宁心定悸汤治疗心悸經验总结如下。 1 病名由来 “心悸”为中医病名,西医学的多种心律失常或心脏神经症可归属为“心悸”范畴[1]。“心悸”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遗篇本病论》言:“民病痎疟,骨热,心悸惊骇,甚时血溢。”[2]191也有“心澹澹大动”“心怵惕”等与心悸相关的病症描述[3],亦有关于心悸异常脉象的描述,如《灵枢·根结》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

心悸名医方

心悸名医方 心悸,又称心跳,指心动悸不宁。 1、心悸烦躁,失眠多梦,唇甲淡白,属心血不足, (1)轻则用薛氏心悸方滋阴养血,定心安神; 薛氏心悸方(河北中医学院薛芳教授献方): 生地黄12克牡丹皮12克龙眼肉12克玉竹12克 莲子肉12克知母9克枣仁9克黄柏6克 黄连6克夜交藤15克珍珠母15克 加减: 失眠多梦加朱砂安神丸1丸; 口苦、苔黄加龙胆草12克; 血压高、头晕加玄参12克、钩藤12克、地龙12克; 五心烦热、面红、盗汗,加地骨皮12克; 月经失调加益母草18克; 舌质有紫痕、瘀斑、胸部隐痛加丹参15克 (2)甚则用黄氏三子养心汤以滋阴养心,安定心神。 三子养心汤(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中医黄寿人方): 女贞子沙苑子枸杞子枣仁 柏子仁生地黄黄连杭菊花 2、伴见口渴喜饮,胸闷唇紫,大便干结,咽舌干燥者,为阴血不足,兼有心血运行不畅,治宜滋阴养血,略佐行血,用章氏五参养心汤。 章氏五参养心汤〔武汉市中医医院章真如主任医师献方): 南沙参北沙参玄参党参丹参 苦参麦门冬五味子枣仁、柏子仁 3、伴见忧郁不安,眩晕,神魂失守者,属阴血不足,心肝失调,

用调安汤以养心安神,调肝解郁。 调安汤(广州市荔湾区中医院胡肇基主任医师献方): 人参10克另炖(或党参15克) 麦门冬12克香附12克 酸枣仁12克素馨花12克五味子10克栀子10克 夜交藤15克石斛15克,龙齿30克先煎(或龙骨20克先煎) 用法;清水3碗,煎为l碗,温服。药渣以水碗半,煎为1碗,睡前再服。 加减: 肝郁化火,上扰心神者,以栀子、金钗石斛为君,以香附、素馨花为臣,而以枣仁、夜交藤为佐,以生脉散、龙齿为使。以收清、疏、柔、养、镇之效。 属于肾水不足、心火妄动者,以生脉散龙齿为君,栀子、石斛为臣,枣仁,夜交藤为佐,香附,素馨花为使。以收养、镇、清柔、疏之效。 属于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以生脉散、龙齿为君,栀子,钗斛为佐,枣仁,夜交藤为臣,香附,素馨花为使,以收养、镇、柔、清疏之效。 头痛眩晕(高血压),去栀子、石斛,加石决明30克(先煎),天麻12克(先煎); 胸痛、气闷(冠心病),去栀子、石斛,加砂仁10克、田七末6克冲服; 大便秘结,去龙骨,加火麻仁12克; 眩晕、心悸(脑动脉硬化、高血脂、冠脉供血不全)去栀子、石斛,加丹参15克、何首乌20克、山楂12克。 4、若伴见胸闷烦热,汗出,乃心之气阴两虚,用宁心饮益气养阴,宁心调神。 宁心饮(上海中医学院朱锡祺主任医师方): 太子参15-30克麦门冬15克五昧子6克浮小麦30克 甘草6克丹参15克百合15克龙骨30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