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称NICs),是指经济发展程度介于发达国

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又称“半发达国家”、“半工业化国家”,这一定名是在70年代末期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报告书》里提出的。总的说来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具有一定资本主义基础

的发展中国家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克服了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

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例如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拉丁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南斯拉夫等。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

拉美借贷拉动模式:依赖借贷

拉美殖民地国家独立较早,有很强的城市传统,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非常突出的地区。由于拉美在工业化进程中普遍采取依赖借贷的货币、金融政策及发展战略,导致到上世纪8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进入90年代,拉美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普遍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在前期,经济发展是比较迅速的,但不久这种经济模式的负面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到了90年代的后期,拉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当然,债务危机还与其严重的产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相脱节有关。可以说,过分依靠国际力量,超过本国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经济政策,虽

然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其背后的负面作用很大,也制约了发展的潜力。

韩国

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增高企业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战后30多年,韩国引进国外技术3000多项,所花资金占同期外国直接投资的55%,引进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3.65%。

台湾

注重更新传统技术。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和传统工业实行技术改造。大规模推广水稻、甘蔗、玉米、大豆、水果的优良品种,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收复明显效果,农业机械、遥感、核能、计算机、生物调节剂等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加坡

优化产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发展。1965-1973年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转口贸易的经济结构,建立起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工业,1974-1978年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1979-1989年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所占比例从1965年的87.4%下降到1982年的59.9%。

香港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以出口为主导发展加工业

多元化外向型发展模式:各主要经济部门走向国际化

?一、新兴工业国(地区)形成及其基本经济特征

?(一)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认为是新兴工业化经济的代表首推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三个新兴工业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新兴工业国和地区——韩

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还有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等。

?(二)新兴工业国(地区)基本经济特征

?1、经济增长时间长、速度快。

?拉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以8—10%高速增长;

?90年代经济进入适度增长期3.5%,仍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2%。

?亚洲“四小”20世纪90年代,经济以6—8%速度增长。

?2、出口贸易增长迅猛,经济对外贸依赖程度高。?如亚洲“四小”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高达100%。

?3、工业化程度较高,产业不断升级。

?如拉美新兴工业国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属资源开发型的

?产业贸易结构。原来向石油倾斜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商品出口多样化、高级化。

?4、广泛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对西方国家以来程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收稿日期: 2006-03-01 作者简介:任保平(1968—),男,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钞小静(1982—),女,陕西佳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2006年5月 第33卷第3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Edition) May, 2006 Vo.l 33 No. 3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任保平,钞小静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069) 摘要: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各国工业化道路也各有其特点。目前在新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正在由旧工业经济时代向新工业经济时代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世

界工业化发展出现了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趋势。从中国工业化的现状出发,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和中国传统工业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针对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挑战,努力做好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十分重要。 关键词:工业化道路;世界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 F4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5957(2006)03-0018-07 新型工业化是在中国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又遇到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工业革命挑战的背景下而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新的;二是相对于中国的传统工业化来说是新的。因此,要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实质,并找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就必须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分析当前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作好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 一、世界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各国工业化战略的演变各有其特点。作为工业化发端者的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后工

全球工业化模式

全球工业化模式(资料) 英美模式 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内生型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起始条件不同,因此工业化特点各不相同,并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综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道路可以发现,英国、美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内生型工业可以归结为一种模式;其后,有德国、日本模式,特点是以较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前提,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军事力量实现工业化;此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东亚模式的工业化道路自成体系,具有明显的特点。 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英国是在19世纪上半叶以工业革命为开端掀起工业化浪潮,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但是,两者的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是在经济系统内生地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自由放任”一直指引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将英国的工业化路径总结为:“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市场经济完善,出口扩大———部门利润率变化(以毛纺工业为代表的工业利益大于传统农业部门利益)———生产结构转变的需求———圈地运动(土地 产权和农业经营方式、生产组织的变化;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本积累———工业革命(技术革新)———以纺织为先导的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化向其他行业的进一步扩散———经济结构的变化———实现工业化。美国的工业化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不过,美国作为稍后工业化的国家,在吸收英国的市场经验基础上,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政策也具有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工业化不但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而且是以工厂体制和生产组织的内部创新为起点和动力的,形成了“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制”等适合企业发展的大型生产组织,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聚集资源,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以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从而完成了工业化。 德日模式 在不利的国内外环境下,通过政府主导的赶超政策实现工业化 德国、日本的工业化道路被认为具有类似性,都是在强调一系列政策重点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型模式推进工业化。 1871年德国统一后,仅仅用了30年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并成为工业强国,居欧洲之首,世界第二,重要原因就是德国政府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德国在社会军事组织基础上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府官僚体系,成为实现产业保护、统一市场、投资科技的有效组织基础。在英、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压力下,德国通过强有力政府干预、通过适当的保护政策很快实现了经济赶超。 日本的工业化也是在政府强制基础上实现的。明治维新后,政府一方面通过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加速本国工业发展,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发展教育科技,并在政府干预下迅速改革

新型工业化定义与概述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顺应新形势,新型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第二,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先发展、后治理”,代价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第三,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我们就是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个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既充分利用工业化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又着眼于扩大就业,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1. 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2.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 3.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新概念,反映了我党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这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竞争而提出的适时方针。按国家计委有关负责人的解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点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应该说,这是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后发优势的现实选择:即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称NICs),是指经济发展程度介于发达国 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又称“半发达国家”、“半工业化国家”,这一定名是在70年代末期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报告书》里提出的。总的说来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具有一定资本主义基础 的发展中国家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克服了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 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例如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拉丁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南斯拉夫等。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 拉美借贷拉动模式:依赖借贷 拉美殖民地国家独立较早,有很强的城市传统,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非常突出的地区。由于拉美在工业化进程中普遍采取依赖借贷的货币、金融政策及发展战略,导致到上世纪8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进入90年代,拉美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普遍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在前期,经济发展是比较迅速的,但不久这种经济模式的负面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到了90年代的后期,拉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当然,债务危机还与其严重的产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相脱节有关。可以说,过分依靠国际力量,超过本国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经济政策,虽

然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其背后的负面作用很大,也制约了发展的潜力。 韩国 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增高企业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战后30多年,韩国引进国外技术3000多项,所花资金占同期外国直接投资的55%,引进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3.65%。 台湾 注重更新传统技术。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和传统工业实行技术改造。大规模推广水稻、甘蔗、玉米、大豆、水果的优良品种,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收复明显效果,农业机械、遥感、核能、计算机、生物调节剂等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加坡 优化产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发展。1965-1973年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转口贸易的经济结构,建立起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工业,1974-1978年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1979-1989年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所占比例从1965年的87.4%下降到1982年的59.9%。 香港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以出口为主导发展加工业 多元化外向型发展模式:各主要经济部门走向国际化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经验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经验 摘要: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克服了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以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取得举世瞩目的最高经济增长率和现代化发展速度。实践证明, 像韩国、台湾新加坡等以出口主导型发展政策的国家(地区) 比起那些实行出口替代型政策的国家或地区, 在经济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我国作为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应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出口导向对外贸易战略经济发展产业调整 一、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经济特点是缺乏天然资源, 是以加工出口工业作为其国民经济的基础。自六十年代起, 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或先或后地转向出口主导型。当时美国沉在加紧进行侵越战争, 军需品供应需要就近加工和采购; 日本则致力于重化工业的发展, 把部分轻纺工业转移到国外, 这就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轻型消费品出口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二十多年来, 它们一直按照利用宝贵的、低廉的人力资源, 大力引迸外资、积极实施出口工业的战略来发展经济,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也稳步地迅速增长, 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大大地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新加坡的对外贸易总额1970 年比1955 年增长了近一倍, 1980年又比1970年增长了近十倍, 香港的对外贸易总额1970年比1955年增一长了近四倍, 1980年又比1970年增长了约七倍。台湾与韩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新加坡和香港, 自七十年代中期起,其对外贸易规模已基本上与新加坡和香港相当。以1970 年与195 5 年相比, 台湾与韩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分别增长了八倍与七倍,198O 年又比197O年分别增长了十二倍多与十三倍多。 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经过六、七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 已经发展成为众所周知的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六十年代已经开始经济“起飞” , 但它们在七十年代期间的经济高速发展却更加引人注目。七十年代世界各先进国,家经历了“石油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速度普遍下降, 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却仍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水平。1970 年至1978年期间, 韩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11%,台湾9.7%,香港9.5% ,新加坡8.3 %。同一时期, 日本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却只有5.5% ,其他各先进国家也均只停滞在2一3 %的水平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与对外贸易的扩展是分不开的, 对外贸易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与经济增长 2.1新加坡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2.11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称NICs),是指经济发展程度介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又称“半发达国家”、“半工业化国家”,这一定名是在70年代末期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报告书》里提出的。总的说来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具有一定资本主义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克服了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例如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拉丁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南斯拉夫等。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 拉美借贷拉动模式:依赖借贷 拉美殖民地国家独立较早,有很强的城市传统,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非常突出的地区。由于拉美在工业化进程中普遍采取依赖借贷的货币、金融政策及发展战略,导致到上世纪8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进入90年代,拉美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普遍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在前期,经济发展是比较迅速的,但不久这种经济模式的负面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到了90年代的后期,拉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当然,债务危机还与其严重的产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相脱节有关。可以说,过分依靠国际力量,超过本国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经济政策,虽然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其背后的负面作用很大,也制约了发展的潜力。 韩国 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增高企业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战后30多年,韩国引进国外技术3000多项,所花资金占同期外国直接投资的55%,引进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3.65%。 台湾 注重更新传统技术。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和传统工业实行技术改造。大规模推广水稻、甘蔗、玉米、大豆、水果的优良品种,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收复明显效果,农业机械、遥感、核能、计算机、生物调节剂等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加坡 优化产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发展。1965-1973年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转口贸易的经济结构,建立起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工业,1974-1978年大力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 【摘要】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应对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内发展结构变化的必然选择,十八大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就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就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中国特色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工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从国际看,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高端制造业不断回流;新兴经济体利用资源要素成本优势,吸引传统制造业向本地转移,对我国工业发展形成双重挤压。从国内看,消费需求不足,要素成本上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业下行趋势明显。加速新型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方向,是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是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一、工业化是缩小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 所谓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从已有实践来看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发展程度的不同。自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的数百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发达地区经过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进入或正在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而随着对工业化的“觉醒”,欠发达地区也逐步踏上了工业化发展的征程,欠发达地区在加快工业化的生动实践中逐渐证实,农业、服务业由于商品经济落后和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供给制约,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无力承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必须通过工业化来逐一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多矛盾。而放弃工业化发展道路必将使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持续拉大,导致自身内生增长能力的萎缩与竞争力的不断削弱,最终陷入“贫困-低水平工业化-落后-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经济取得飞速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成了工业化大国。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连续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内需不足,严重依赖外资、外需,政府投资带动经济,这些都将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十多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先后都在实践新型工业化这一战略举措,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已取得了突出成效,然而由于自身工业基础的薄弱,人力资源的匮乏,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等原因,要真正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工业化进程 我国的工业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清朝晚期洋务运动开始,但是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仍然是农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十分弱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 位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收稿日期:2006-03-01作者简介:任保平(1968—),男,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 后。 钞小静(1982—),女,陕西佳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2006年5月 第33卷第3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Edition) May, 2006 33 No. 3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任保平,钞小静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069) 摘要: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各国工业化道路也各有其特点。目前在新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正在由旧工业经济时代向新工业经济时代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世界工业化发展出现了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趋势。从中国工业化的现状出发,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和中国传统工业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针对世界工业化发展

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挑战,努力做好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十分重要。 关键词:工业化道路;世界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 F4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5957(2006)03-0018-07 新型工业化是在中国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又遇到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工业革命挑战的背景下而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新” 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新的;二是相 对于中国的传统工业化来说是新的。因此,要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实质,并找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就必须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分析当前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挑战,并 在此基础上作好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 一、世界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各国工业化战略的演变各有其特点。作为工业化发端者的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 中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各不相同的工业化战略和路径。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世界工业化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由西欧开始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工业革命是自发产生和进行的,属于原发型的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开始的标志是机器制造 业的出现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由于英国实行工业化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尚未完成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国内外市场需求主要是轻

亚太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原因以亚洲四小龙为例

<<前言>> 近幾世紀以來,新興工業化國家(NICS)快速興起,且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經濟潛力極被看好,在這些國家中,「亞洲四小龍」─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的表現尤其搶眼。在1970年代,這四國的平均年度經濟成長率是9.4%,比日本的3%,美國的6%都要高;在1980年代,即使面臨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仍以倍於先進國家的速度向前衝,到底是什麼樣的背景因素,造就了這四條龍的興起?這將是我們這篇報告要探討的重點。 壹、韓國 從1960年代開始,韓國經濟突發猛進,創造了所謂的「漢江奇蹟」,我們把它成功的因素歸納為以下五點: 一、政府政策的領導:韓國政府為求經濟的快速成長,實行了一連串的經濟政 策,包括了降低稅率,貶值韓幣,實行低利優惠貸款,補貼外銷…等,積極地保護國內新興工業、限制外國產品進口,以政策領導經濟的發展。 二、文官制度健全:在韓國,文官制度相當健全,因此所有的政策都是早就擬定 好的,不會因為換了經理或部長,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制度和政策的推行,此點有助於維持經濟的穩定。此外,他們的分層負責做得相當好,在交涉事情時,科長級或局長級就相當有擔當,科長告訴你可以,就是可以;不必再拿給次長、部長核准,有相當完善的制度。 三、以大企業帶動經濟成長: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韓國政府集中資源,以關稅 保護、管制進口、低利又易得的融資,扶持大企業,使其鶴立雞群,帶動國家經濟快速成長。例表一,在1982年列名財星雜誌上美國以外的世界前五百大關係企業中,韓國就有十家,且全是民營企業,此時的台灣才只有兩家,且其中一家還是國營企業。 四、戰鬥精神:有人說「戰鬥精神」是韓國模式之所以能致勝的關鍵,不論一般 勞工或是民間企業,都秉持著「做了,就有成果」、「錯了,再改就好」的一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简答题 ? 1.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 2. 结合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趋势,请谈谈中国在未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战略调整步骤。 答1:国际分工的概念: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它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进一步说,第一,国际分工是不同国家因生产不同商品而在国际上形成的一种劳动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必须通过各种媒介实现,如国际商品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经济合作等。第二,国际分工是历史发到资本主义阶段即工业社会阶段的产物。第三,国际分工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没有国家,也谈不上国际分工。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指商品、资本、货币、技术、服务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换的场所以及进行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的说,世界市场就是国家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而广义的世界市场还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服务市场、国际技术市场等,以及由这些市场有机结合构成的市场体系。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结果。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矛盾统一体,也可以说它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主体,也可以说它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主体,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及国际劳务合作等各种纽带相联结,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和。世界经济是经济生活在市场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各国和各地区经济走向相互交织、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人们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的全球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答2:(1)从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历程概述 1.1 工业化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和全球工业化过程中,先后出现过三次产业革命,也因此形成了工业化的三段发展历程。第一次产业革命下英国的工业快速发展,是工业化进程的起源;第二次产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地位逐渐衰落,美国、德国、日本等大国实现了赶超;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制造业中心开始从发达国家向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散 1.2 去工业化 随着工业化向发展中国家的继续扩展,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开始了去工业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去工业化的理解不同:地理学领域认为,去工业化是指由于某一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传统制造业转移到其它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学领域则认为去工业化意味着发达国家的先进工业逐渐走向衰落,体现在制造业就业份额和产出份额的持续下降。 1.3 再工业化 再工业化概念的提出始于上世纪60 年代人们对传统工业部门的地位和效益提出质疑的背景下,但是由于当时发达国家正处于去工业化浪潮而未受重视。在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

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陶训健1 (中共和县县委党校安徽和县238200) 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省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创造了“东亚奇迹”,成为发展中国家腾飞的典型。当然,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成功的教训,我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应从中获得启示。 关键词:出口导向产业调整儒家文化雁行模式东亚模式金融安全 一、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 20世纪60年代初,亚洲开始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以“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省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资源贫乏、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的特点,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腾飞。20世纪60年代其经济增长率为9%,70年代为9 .1%,80年代虽有所下降,但仍达到6.3%,到了20世纪末,虽经历金融危机,“四小龙”仍具有勃勃生机和活力,其许多经济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1998年,新加坡人均GNP达到了30060美元,香港为23670美元,台湾为12040美元,韩国为7970美元。“四小龙”的巨大成就,开辟了一条有别于欧美老牌工业化国家的成功之路,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典型,世界银行1993年出版的《东亚奇迹》进行了高度肯定。 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原因 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长期、稳定、高速的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既有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因素,也有它们所具有的特殊因素。国内外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亚洲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陆续提出了“战略论”、“政策论”、“体制论”、“文化论”等不同的解释。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亚洲经济高速发展是一系列因素构成有机系统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机遇。 第一,20世纪60—90年代,在东西方冷战的夹缝中,东亚地区相对和平,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同时,二战以后,美国对日本重建的援助以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对这些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刺激,60年代以后美国从自己的全球战略出发,在东亚地区全力扶植台湾地区和韩国。除了签订军事条约、设立军事基地、长期派驻军队、提供军事援助外,还直接和间接地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和贷款。有意培育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作为反共、遏制中国、演变中国的基地。例如从1949年到1980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台湾省的经援、贷款和流入的直接投资总额达120多亿美元;同期,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及国际机构对韩国的援助、贷款和投资总额在260亿美元左右。显然,这种情况和机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是不多见的。 第二,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重组和调整,东亚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原因,形成了一个雁形发展模式,日本率先发展,然后把发展得过熟的产业向“四小龙”转移,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获得发展机会,一方面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把本国的工业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出现了经济繁荣。当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起来了,它们又把过熟的产业向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居中的“四小龙”既不担心技术和资本来源,又不担心产业发展过度以后的去向,其好处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得到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确实受惠于有利的时机,它们充分利用了这样的时机进行迅速的工业化起飞”。[1](二)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 第一,坚持外向战略,适时调整出口政策。 50年代起“四小龙”纷纷实施“发展替代进口工业化政策”,但是不久,代替进口的工业产品,满足了狭小的国内市场的需要,某些工业部门已经明 陶训健(1964—),男,安徽和县人,中共和县县委党校讲师,安徽省委党校脱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