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致伤暴露分类

动物致伤暴露分类

【原创版】

目录

一、引言

二、动物致伤的类型

1.狗类致伤

2.猫类致伤

3.蛇类致伤

4.昆虫类致伤

5.野生动物致伤

三、动物致伤的预防与处理

1.预防措施

2.处理方法

四、结论

正文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宠物已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然而,动物致伤事件也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为了更好地了解动物致伤及其预防与处理方法,本文将对动物致伤进行分类和探讨。

【动物致伤的类型】

1.狗类致伤

狗是最常见的宠物之一,虽然大多数狗类对人类友善,但在特定情况下,狗类可能会致伤人类。狗类致伤的主要原因包括:保护主人、领地意

识、追逐嬉戏等。

2.猫类致伤

猫类致伤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仍然需要注意。猫类的爪子和牙齿较为锋利,容易伤及人类。猫类致伤的主要原因包括:保护自己、与同类争斗、嬉戏过度等。

3.蛇类致伤

在我国,蛇类致伤的事件较为常见。蛇类致伤的主要原因是自卫,当人类误入蛇的领地或无意间踩到蛇时,蛇为了自保会攻击人类。被蛇咬伤后,应尽快就医,以防中毒。

4.昆虫类致伤

昆虫类致伤主要包括蜜蜂、蚊子、蜘蛛等。昆虫类致伤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在觅食、筑巢、繁殖过程中的自卫行为。被昆虫咬伤后,要及时清洁伤口,防止感染。

5.野生动物致伤

野生动物致伤的事件相对较少,但危险性较高。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免靠近野生动物,以免发生意外。

【动物致伤的预防与处理】

1.预防措施

要预防动物致伤,首先要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尊重它们的生活空间。在养宠物时,要定期为宠物注射疫苗,并进行良好的训练,使其与人类和谐相处。

2.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动物致伤,要尽快进行清洗和消毒伤口,以防止感染。对于蛇类和昆虫类致伤,要尽快就医,以防中毒。对于野生动物致伤,要保持冷静,尽量避免激怒野生动物。

【结论】

总之,动物致伤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动物的习性,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在发生意外时及时处理,以确保我们的安全。

动物致伤专家共识

动物致伤专家共识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专家组 摘要:动物致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公共卫生问题,对动物致伤的正确处置主要与狂犬病的预防密切相关,本专家共识概述了动物致伤的流行病学、微生物学、临床表现、伤口感染特征、辅助检查、治疗、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狂犬病和破伤风预防、咬伤感染的处置、经验性抗生索治疗、不常见的动物咬伤、随访治疗、并发症及预防。 动物致伤是急诊外科常见的问题。正确的伤口处理、高危感染伤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根据需要及免疫史进行破伤风和(或)狂犬病等疾病的预防是动物致伤处理的基本原则。目前国内动物致伤处置尚不规范,导致治疗延误,甚至并发严重感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犬咬伤为主的动物致伤诊治水平,参照国际国内的指南、规范和文献,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以及急诊特点,中国医学救援”会动物筋治分会,相关专家执笔达成该共识。 1 流行病学 在美国,每年约发生200~500万例动物咬伤,约占急诊就诊总数的1%~2%1-51.超过100万例咬伤患者会求医,据估计每年仅犬咬伤的医疗花费就达41.65亿美元6.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咬伤是犬咬伤(60%~90%),其他包括猫咬伤(5%~20%)、啮齿类动物咬伤(2%~3%)、人咬伤(2%~3%)以及罕见的其他动物咬伤。约10%就诊患者的咬伤伤口需接受缝合和随访处理,1%~2%的患者需入院[3.7-91.在美国每年约10~20例患者死于动物咬伤,主要是婴儿和低龄儿童。还可因感染出现广泛的并发症,包括病残和外观损伤。犬咬伤和猫咬伤的流行病学不同。 1.1 犬咬伤流行病学犬咬伤通常是由患者认识的动物所致。这已被一项大规模观察性研究所证实,该研究 观察了在一家奥地利儿科创伤中心接受治疗的犬咬伤儿童1d1.82%的病例中受伤儿童都与犬熟悉。德国牧羊犬所致咬伤占到了34%,尽管这一品种在当地犬群中只占12%.在其他研究中,雄犬和某些品种的犬(如德国牧羊犬、比特犬)更常与咬伤相关14.101.犬咬伤头部和颈部在5岁以下儿童所受的攻击中占到了60%~70%,5~10岁的儿童为50%,推测是由于幼童的头部与大型犬类的嘴部高度相近,以及其在犬周围的恣意行为"。在奥地利的病例系列研究中,50%的损伤都发生在面部、头部和颈部101.1.2 猫咬伤流行病学猫通常是通过它们的牙或爪造成伤口。与常发生于男性和儿童且没有公然挑衅的犬咬伤不同,女性和成人更易被猫咬伤;89%的咬伤都是激惹导致[12). 2 微生物学 动物咬伤伤口的主要病原菌为致伤动物口腔菌群和人皮肤菌群。感染通常是由混合的多种病原体导致。常见病原体包括:巴斯德氏菌属、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厌氧菌(按患病率排序)。犬咬伤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一种需要复杂营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导致动物咬伤后菌血症和致死性脓毒症,尤其是在无脾患者、长期酗酒者以及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中。猫咬伤也可传播汉氏巴尔通体,一种导致猫抓病的微生物。人咬伤伤口感染涉及的病原体通常为人类口腔及皮肤的正常菌群,查到的微生物类型与动物咬伤不同:多杀巴斯德菌是一种罕见的菌株;啮蚀艾肯菌(一种革兰氏阴性厌氧菌),是人口腔正常菌群中的一种常见菌,在7%~29%的人咬伤伤口中查到,但在动物咬伤中罕见;需氧性革兰氏阳性球菌(如A组链球菌)和厌氧菌,在人咬伤伤口中更常见(与其他动物咬伤伤口相比)。 3 临床表现 3.1 犬咬伤临床表现犬咬伤可导致从小伤口(如抓伤、擦伤)到较大且复杂的伤口(如深部开放撕裂伤、深部刺伤、组织撕脱和挤压伤)的多种损伤.31.大型犬的咬合可产生强大

动物致伤暴露分类

动物致伤暴露分类 【原创版】 目录 一、引言 二、动物致伤的类型 1.狗类致伤 2.猫类致伤 3.蛇类致伤 4.昆虫类致伤 5.野生动物致伤 三、动物致伤的预防与处理 1.预防措施 2.处理方法 四、结论 正文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宠物已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然而,动物致伤事件也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为了更好地了解动物致伤及其预防与处理方法,本文将对动物致伤进行分类和探讨。 【动物致伤的类型】 1.狗类致伤 狗是最常见的宠物之一,虽然大多数狗类对人类友善,但在特定情况下,狗类可能会致伤人类。狗类致伤的主要原因包括:保护主人、领地意

识、追逐嬉戏等。 2.猫类致伤 猫类致伤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仍然需要注意。猫类的爪子和牙齿较为锋利,容易伤及人类。猫类致伤的主要原因包括:保护自己、与同类争斗、嬉戏过度等。 3.蛇类致伤 在我国,蛇类致伤的事件较为常见。蛇类致伤的主要原因是自卫,当人类误入蛇的领地或无意间踩到蛇时,蛇为了自保会攻击人类。被蛇咬伤后,应尽快就医,以防中毒。 4.昆虫类致伤 昆虫类致伤主要包括蜜蜂、蚊子、蜘蛛等。昆虫类致伤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在觅食、筑巢、繁殖过程中的自卫行为。被昆虫咬伤后,要及时清洁伤口,防止感染。 5.野生动物致伤 野生动物致伤的事件相对较少,但危险性较高。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免靠近野生动物,以免发生意外。 【动物致伤的预防与处理】 1.预防措施 要预防动物致伤,首先要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尊重它们的生活空间。在养宠物时,要定期为宠物注射疫苗,并进行良好的训练,使其与人类和谐相处。 2.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动物致伤,要尽快进行清洗和消毒伤口,以防止感染。对于蛇类和昆虫类致伤,要尽快就医,以防中毒。对于野生动物致伤,要保持冷静,尽量避免激怒野生动物。

动物性伤害

(一)、毒蛇咬伤 我国已发现的毒蛇有40余种,其中常见的约10种。根据所分泌毒液的性质,大致将毒蛇分为3类:神经毒为主的,如金环蛇,银环蛇;血液毒为主的,如竹叶青,五步蛇;混合毒的,如蝮蛇,眼镜蛇等。 诊断依据: 1.毒蛇咬伤史,局部留有牙痕,疼病和肿胀。 2.神经毒吸收速度快,危险性大,症状轻,易被忽略,但后果严重,可引起呼吸肌麻痹和肌肉瘫痪。 3.血液毒产生症状早且重,具有强烈的溶组织、溶血和抗凝作用,可引起血压下降和休克。 4.混含毒除具有上述两种毒素的中毒特征外,还产生毒素的协同作用。但造成死亡的主要为神经毒。 救治原则: 1.目的是防止蛇毒继续被吸收,并尽可能减少局部损害。 2.防止毒素扩散①绑扎伤肢近心端,以阻断静脉血和淋巴回流,应隔10~20分钟放松1次,以免组织坏死;②伤肢制动,放低。 3.中草药治疗具有解毒,消炎,止血,强心,利尿,抗溶血等作用,有外用和内服两种药物。常用药物有蛇药片等。 4.有条件时尽快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1500单位(2毫升)。 5.有条件时注射抗蛇毒血清。 转送注意事项: 1.途中吸氧。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二)、人、兽咬伤 1.有人、兽咬伤史。 2.咬伤的局部有齿痕,广泛组织水肿,皮下出血,血肿,同时可伴有肌肉或软组织的撕裂伤。 3.通常伤口污染严重。 救治原则: 较浅伤口,可不清创只用碘酒,酒精消毒包扎。 1.较深伤口,消毒后注意止血。 2.建议到防疫站进一步处理。 3.有条件时肌注破伤风抗毒素。 (三)、蜂蜇伤 1.有蜂蜇伤史。 2.局部红肿,疼痛,数小时后自行消退,多无全身症状。 3.蜂蜇伤可引起全身反应,类似血清病。 救治原则: 1.早期用冰冷敷患部减轻肿胀。 2.抬高患肢。 3.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对产生的荨麻疹有效。 4.静脉注射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减少迟发性炎症反应。 5.出现过敏休克时,可给予1:1000肾上腺素0.5~1.0m1肌肉注射,酌情给予其

狂犬病暴露后暴露分级及处置原则工作规范

狂犬病暴露后暴露分级及处置原则工作规范 为规范我医疗卫生机构对狂犬病暴露人员的处理工作,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制定本规范。 一、暴露分级及处置原则根据暴露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以下三级,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置原则。 I级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接触或喂养动物 2.完好的皮肤被舔无确认病史则不需处置。 II级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裸露的皮肤被轻咬 2.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轻度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III级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 2.破损皮肤被舔 3.粘膜被动物体液污染严重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二、伤口处理人被犬、老鼠、猫等宿主动物咬、抓伤后,凡不能确定伤人动物为健康动物的,应立即进行受伤部位的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局部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就诊时,只要伤口未愈合就应按以下步骤进行伤口处理。 (一)彻底冲洗用肥皂水或清水彻底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 (二)消毒处理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 (三)冲洗和消毒后伤口处理。 1.只要未伤及大血管,尽量不要缝合,也不应包扎。 2.伤口较大或面部重伤影响面容时,确需缝合的,在做完清创消毒后,应先用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作伤口周围的浸润注射,数小时后(不低于2小时)缝合和包扎;伤口深而大者应放置引流条,以利于伤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除。 3.伤口较深、污染严重者酌情进行抗破伤风处理和使用抗生素等以控制狂犬病以外的其它感染。 三、暴露后免疫 (一)首次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原则上是越早越好。但对已暴露一段时间而一直未接种狂犬病疫苗者也可按接种程序接种疫苗。一旦不能排除伤人动物为可疑狂犬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应按规定程序注射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一般咬伤者于0(注射当天)、3、7、14、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个剂量(儿童用量相同)。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肌肉内注射。禁止臀部注射。 (二)再次暴露后疫苗接种。全程接种符合效价标准的疫苗后1年内再次被动物致伤者,应于0和3天各接种一剂疫苗;在1-3年内再次被动物致伤,且已进行过上述处置者,应于0、3、7天各接种一剂疫苗;超过3年者应接种全程疫苗。此外,对暴露前后所用的疫苗效价无法证实者及免疫回忆应答无法确认者仍应进行全程免疫。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暴露分级与处置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暴露分级与处置 1. 暴露分级I 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1)接触或喂养动物;(2)完好的皮肤被舔;(3)完好的皮肤接触狂犬病动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II 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1)裸露的皮肤被轻咬;(2)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首先用肉眼仔细观察暴露处皮肤有无破损;当肉眼难以判断时,可用酒精擦拭暴露处,如有疼痛感,则表明皮肤存在破损(此法仅适于致伤当时测试使用)。III 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1)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贯穿”表示至少已伤及真皮层和血管,临床表现为肉眼可见出血或皮下组织);(2)破损皮肤被舔舐(应注意皮肤皲裂、抓挠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微小皮肤破损);(3)粘膜被动物唾液污染(如被舔舐);(4)暴露于蝙蝠(当人与蝙蝠之间发生接触时应考虑进行暴露后预防,除非暴露者排除咬伤、抓伤或粘膜的暴露)。注:a.暴露于啮齿类动物、家兔或野兔时通常无需接受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预防。b.禽类、鱼类、昆虫、蜥蛎、龟和蛇不会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美国CDC 明确指出: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可患狂犬病。禽类、鱼类、昆虫、蜥蜴、龟和蛇不属于哺乳动物,不会感染和传播狂犬病。)c.发生在头、面、颈部、手部和外生殖器的咬伤属于III 级暴露。(WHO 推荐:由于头、面、颈、手和外生殖

器部位神经丰富,建议这些部位的暴露属于III 级暴露)d.暴露于蝙蝠属于III 级暴露。e.暴露后预防处置应立即开始。如果伤人动物在10 日观察期内保持健康,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恰当诊断技术证明该动物未患狂犬病,则可以终止免疫接种。 2.暴露后处置2.1 暴露后预防处置的内容包括:①尽早进行伤口局部处理;②尽早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③需要时,尽早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抗狂犬病血清)。2.2 判定暴露级别后,应根据需要尽早进行伤口处理;在告知暴露者狂犬病危害及应当采取的处置措施并获得知情同意后,采取相应处置措施(详见表3)。①判定为I 级暴露者,无需进行处置;②判定为II 级暴露者,应立即处理伤口,并按相关规定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参见下文疫苗接种及再次暴露后处置中疫苗接种的内容);③判定为III 级暴露者,应立即处理伤口,并按照相关规定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并接种狂犬病疫苗(参见下文疫苗接种、再次暴露后处置中疫苗接种及被动免疫制剂的内容)。 (1)伤口的外科处置暴露后处置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预防狂犬病的发生,二是预防伤口发生继发细菌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对于II 级和III 级暴露,彻底的伤口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伤口处理包括对伤口内部进行彻底的

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word版

2021年最新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 word 版 2021 年8 月

目录 一、狂犬病诊疗规范 二、犬咬伤诊疗规范 三、猫抓咬伤诊疗规范 四、啮齿动物致伤诊疗规范 五、蛇咬伤诊疗规范 六、猴咬伤诊疗规范 七、马咬伤诊疗规范 八、猪咬伤诊疗规范 九、禽类啄伤诊疗规范 十、胡蜂蜇伤诊疗规范 十一、海蜇蜇伤诊疗规范 十二、蚂蚁蜇伤诊疗规范 十三、蜱咬伤诊疗规范 十四、蜘蛛咬伤诊疗规范 十五、石头鱼刺伤诊疗规范附录:编写专家组名单

狂犬病诊疗规范 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缺乏特异 性治疗,病死率几乎 100%。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人数一直 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带来严重威胁。 一、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属于单股负链病毒目(Mononegavirales)弹状病 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2018年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明确的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共 16 种(Species),划分为3个不同的遗传谱系(PhylogroupⅠ-Ⅲ)。 我国目前主要流行Rabies virus(RABV),也有Irkut virus (IRKV)报道,二者均属于遗传谱系Ⅰ,现有疫苗均可预防。狂 犬病病毒体外存活能力较差,易被脂溶剂等灭活。 二、流行病学 全球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狂犬病流行,大部分病例发 生在亚洲和非洲国家,年死亡病例数约 59000 例。近 10 余年来,我国狂犬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报告病例最多的 2007 年, 报告 3300 例,而后逐年下降,2020 年报告 202 例。 所有哺乳动物均对狂犬病病毒易感,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解读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解读 一、《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一种乙类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 2006年起我国先后颁布了《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等文件,指导各地及时、规范开展暴露后预防处置工作,对我国狂犬病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2022年我国人间狂犬病发病数实现16年连续下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国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研制进展,国家疾控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对《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作了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形成《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 二、《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主要做了哪些修订?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在既往工作规范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修订: 一是优化伤口处置措施。增加消毒剂使用种类;进一步细化伤口闭合要求,医务人员应在综合考虑暴露动物类型、伤口大小和位置以

及暴露后时间间隔等因素的基础上对伤口进行区别处理。 二是优化首次暴露后的疫苗接种程序。在原5针暴露后免疫程序的基础上,新增已批准使用并有相应疫苗产品的“2-1-1”免疫程序。 三是优化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应用中增加抗狂犬病单克隆抗体的使用规定,并针对一般暴露部位、特殊暴露部位、黏膜暴露部位等不同部位细化被动免疫制剂使用要求。 四是优化狂犬病高暴露风险者范围。增加动物收容机构工作人员、接触野生动物的研究人员、猎人等为高暴露风险者。 五是优化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管理。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原则上应配备至少两种不同种类的狂犬病疫苗,以便出现特殊情况时,可及时进行疫苗替换。对于需开展破伤风预防处置的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应配备破伤风疫苗及其被动免疫制剂。 三、狂犬病暴露等级如何判定? 根据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接触或者喂饲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舐为I级暴露; 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为Ⅱ级暴露; 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舐,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或者直接接触蝙蝠为Ⅲ级暴露。 四、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狂犬病暴露,如何进行规范处置? 一是I级暴露者一般无感染风险,清洗暴露部位即可,无需进行医

动物危险等级的九个划分

动物危险等级的九个划分 动物危险等级是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的动物按照其威胁程度 进行划分的一种分类方法。目前,国际上通常将动物危险等级分为九 个等级,分别是Ⅰ、ⅡA、ⅡB、ⅢA、ⅢB、Ⅳ、Ⅴ、Ⅵ和未定级。 1. Ⅰ级:无害动物 Ⅰ级动物是指对人类没有任何危害的动物,包括大多数家畜和宠物。 这些动物通常温顺友善,不会攻击人类或其他动物。 2. ⅡA级:轻微威胁动物 ⅡA级动物是指对人类有轻微威胁的动物,但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 攻击人类。这些动物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如果受到惊吓或感到 威胁时可能会采取攻击行为。例如,大多数野生哺乳动物属于该等级。 3. ⅡB级:中度威胁动物 ⅡB级动物是指对人类有中度威胁的动物。这些动物可能会主动攻击 人类或其他动物,并且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危险性。例如,狗、猫、 鳄鱼等动物都属于该等级。 4. ⅢA级:严重威胁动物 ⅢA级动物是指对人类有严重威胁的动物。这些动物具有极高的攻击

性和危险性,可能会导致人类死亡或重伤。例如,非洲狮、老虎、大白鲨等动物都属于该等级。 5. ⅢB级:极度威胁动物 ⅢB级动物是指对人类有极度威胁的动物。这些动物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和危险性,一旦攻击人类就会导致人类死亡或严重受伤。例如,非洲象、亚洲象、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都属于该等级。 6. Ⅳ级:毒性较强的动物 Ⅳ级动物是指对人类没有攻击行为,但其体内分泌毒液或产生毒素,对人类造成毒害的动物。例如,蝎子、蜘蛛、毒蛇等都属于该等级。 7. Ⅴ级:传染病媒介生物 Ⅴ级动物是指对人类没有直接威胁,但具有传染病媒介作用的动物。例如,蚊子、跳蚤、壁虱等都属于该等级。 8. Ⅵ级: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动物 Ⅵ级动物是指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动物。例如,外来入侵种、病虫害等都属于该等级。 9. 未定级 未定级动物是指对人类或生态环境的威胁程度还没有被明确划分的动物。这些动物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才能确定其危险等级。

动物咬蜇伤科普知识要点

动物咬蜇伤科普知识要点 一、蜂蜇伤 【概述】被黄蜂、蜜蜂蜇伤后,一般只在蜇伤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数小时后可自行消退。如果被成群的蜂蜇伤后,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诊断要点】有被蜂蛰伤史,可伴或不伴全身症状,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药物治疗】 1.伤口局部处理被蜂蜇伤后,如创口内有折断的蜂刺,可用消毒的针或小刀片挑出。 2.局部冷敷止痛根据蜂的种类,黄蜂的毒液为碱性,伤口可用酸性物质如食醋、3%硼酸、1%醋酸等冲洗,以中和毒液。蜜蜂的毒液为酸性,伤口可用苏打水、氨水、肥皂水及碱水等冲洗。 3.轻症者氯苯那敏10mg或异丙嗪25~50mg,肌内注射。 4.重症伴有休克者见过敏性休克的处理。 5.治疗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可给予透析治疗。【注意事项】 1.预防为主。野外作业时注意暴露部位的防护。 2.患者被成群的蜂蛰伤后,可伴有全身症状如休克或肾功能衰竭等,建议对症处理后及早转上级医院。 二、犬(猫)咬伤

【概述】犬咬伤在城乡地区都常见,犬咬伤后除可引起局部软组织受伤外,还可传播狂犬病毒,人的狂犬病主要还是通过犬咬伤传播的(占90%以上)。另外,犬咬伤后的伤口还可能继发细菌感染。猫咬伤的处理基本上和犬咬伤相同。 【诊断要点】有被犬咬伤或抓伤史。 【药物治疗】 1.伤口处理。被犬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彻底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也可用大量过氧化氢冲洗。然后用2%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作消毒处理。 2.伤口较深、污染严重者应酌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3.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4.被犬咬伤后应进行狂犬病免疫处理 (1)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用法:及时彻底清创后,于受伤部位用本品总剂量的1/2作皮下浸润注射,余下1/2进行肌内注射(头部咬伤者可注射于背部肌肉)。用量:注射剂量按20单位/kg计算,一次注射,如所需总剂量大于10ml,可在1~2日内分次注射。随后即可进行狂犬病疫苗注射,但两种制品的注射部位和器具要严格分开。 (2)狂犬病疫苗的注射程序:狂犬病疫苗的接种程序为一般咬伤者于伤后24小时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个剂量(儿童用量相同)。1年内再次被动物致伤者,应于24小时内和第3天各接种一个剂量疫苗;在3年内再次被动物致伤,应于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专家共识(2019)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专家共识(2019) 狂犬病是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其主要症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病死率几乎达到100%。全球每年约有59,000例狂犬病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我国也是狂犬病流行国家。在我国,Ⅱ级和Ⅲ级暴露是主要的狂犬病暴露就诊人群。 规范的狂犬病暴露后预防(post exposure prophylaxis,PEP)处置可以几乎100%预防发病。___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狂犬病疫苗工作组及特邀专家,参考WHO的2018年狂犬病疫苗立场文件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就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达成了专家共识。 首先,PEP的处置建议暴露的定义是狂犬病暴露。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罕见情况下,器官移植和气溶胶吸入(实验室操作狂犬病病毒含量很高的材料或进入狂犬病蝙蝠密度高的洞穴时)也可作为暴露途径

而感染狂犬病病毒。规范的PEP处置可以几乎100%预防发病。处置失败的病例相对罕见,主要是由于处置不及时、不规范或病例存在免疫功能缺陷等影响免疫应答的情况。 PEP处置的内容包括:尽早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尽早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必要时,尽早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判定暴露分级后,在充分告知暴露者狂犬病危害及应当采取的处置措施并获得知情同意后,采取相应处置措施。详见表1. 表1中列出了狂犬病暴露分级和预防处置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当判断病例存在严重免疫功能缺陷等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时,Ⅱ级暴露者也应该给予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总之,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但是规范的PEP处置 可以几乎100%预防发病。因此,对于暴露者,必须尽早进行 伤口局部处理、狂犬病疫苗接种和必要时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在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前,需要告知暴露者狂犬病的危害并获得知情同意。 1.猫咬伤的伤口类型多为小而深的穿刺伤,易于感染。除 头面部的伤口外,应尽量避免Ⅰ期缝合,可考虑延期缝合。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专家共识(2019)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专家共识(2019)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属病毒感染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病死率几乎100%.全球每年狂犬病死亡例数约59 000例,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我国为狂犬病流行国家.我国狂犬病暴露就诊人群以Ⅱ级和Ⅲ级暴露为主。 规范的狂犬病暴露后预防(post exposure prophylaxis,PEP)处置可几乎100%预防发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狂犬病疫苗工作组及特邀专家,参考WHO的2018年狂犬病疫苗立场文件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就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达成专家共识。 一、PEP的处置建议暴露的定义: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罕见情况下,器官移植和气溶胶吸入(实验室操作狂犬病病毒含量很高的材料或进入狂犬病蝙蝠密度高的洞穴时)也可作为暴露途径而感染狂犬病病毒。规范的PEP处置可几乎100%预防发病.处置失败的病例相对罕见,主要是由于处置不及时、不规范或病例存在免疫功能缺陷等影响免疫应答的情况。 PEP处置的内容包括:尽早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尽早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必要时,尽早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判定暴露分级后,在充分告知暴露者狂犬病危害及应当采取的处置措施并获得知情同意后,采取相应处置措施。详见表1。

表1 狂犬病暴露分级和预防处置原则 注:a当判断病例存在严重免疫功能缺陷等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时,Ⅱ级暴露者也应该给予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一)伤口处置 伤口处置的目的是尽可能清除伤口中的狂犬病病毒和细菌.局部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包括 对每处伤口进行彻底的冲洗、消毒以及后续的外科处置。如需要,可先给予局部麻醉以减 轻清洗或消毒时的疼痛.应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菌素。 1.伤口冲洗: 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约15 min。如 条件允许,建议使用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资质的狂犬病暴露专业冲洗设备和专用冲洗剂对 伤口内部进行冲洗。 冲洗时应避免水流垂直于创面,应让水流方向与创面成一定角度,以提高冲洗效果并减 少冲洗导致的组织损伤。对于污染严重和就诊延迟(超过6 h)的病例,建议冲洗的同

犬伤处置分级

犬伤暴露的定义与分级 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者组织。此外,罕见情况下,可以通过器官移植或吸入气溶胶而感染狂犬病病毒。 按照暴露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6, 18, 19, 22]: I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接触或喂养动物; (2)完好的皮肤被舔; (3)完好的皮肤接触狂犬病动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II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裸露的皮肤被轻咬; (2)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首先用肉眼仔细观察暴露处皮肤有无破损;当肉眼难以判断时,可用酒精擦拭暴露处,如有疼痛感,则表明皮肤存在破损(此法仅适于致伤当时测试使用)。

III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贯穿”表示至少已伤及真皮层和血管,临床表现为肉眼可见出血或皮下组织); (2)破损皮肤被舔舐(应注意皮肤皲裂、抓挠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微小皮肤破损); (3)粘膜被动物唾液污染(如被舔舐); (4)暴露于蝙蝠(当人与蝙蝠之间发生接触时应考虑进行暴露后预防,除非暴露者排除咬伤、抓伤或粘膜的暴露)。 表3. 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预防处置[6, 18, 19, 22] 暴露类型接触方式暴露程度暴露后免疫预防处置 I符合以下情况之一 者: 1.接触或喂养动物 a,b; 2.完整皮肤被舔舐; 3.完好的皮肤接触狂 犬病动物或人狂犬病 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 物。 无确认接触方式可靠则不需处置 II符合以下情况之一 者: 1.裸露的皮肤被轻 咬; 2.无出血的轻微抓伤 或擦伤。轻度 1.处理伤口; 2.接种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暴露后处置流程

狂犬病暴露后处置流程 标准的伤口处置,正确利用被动免疫制剂,按期全程接种合格疫苗 什么情形下暴露以后要处置? 暴露分级释义 WHO和我国均依照暴露性质和严峻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I级:符合以下情形之一者:1.接触或喂养动物,2.完好的皮肤被舔 II级:符合以下情形之一者:1.袒露的皮肤被轻咬,2.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肉眼认真观看暴露处皮肤有无破损,在难以用肉眼判按时,可用酒精擦拭暴露处,如有疼痛感为II级. ,无疼痛为I级.不能够肯按时算II级 III级:符合以下情形之一者:1.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贯穿性”表示至少已伤及真皮层和血管,临床表现为肉眼可见出血,2.破损皮肤被舔,应注意皮肤皲裂、抓挠等各类缘故致使的微小皮肤破损,3.粘膜被动物体液污染,常见情形有与家养动物亲吻、小孩大便时肛门被舔和其它粘膜被动物唾液、血液及其它分泌物污染 分级处置原那么 I级暴露: 确认病史靠得住那么不需处置 “病史”特指“接触史”。如能确认与动物接触进程中皮肤完好、接触方式没有感染危险,那么不需要进行处置 II级暴露

当即处置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Ⅱ级暴露者免疫功能低下,或Ⅱ级暴露位于头脸部者,且致伤动物高度疑心为疯动物时,建议按III级暴露处置 III级暴露 当即处置伤口,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接种狂犬病疫苗。 伤口处置 人被可疑动物咬、抓伤后,应当即进行受伤部位的完全清洗和消毒处置 局部伤口处置越早越好 就医时如伤口已结痂那么不主张进行伤口处置 伤口处置包括:完全冲洗和消毒处置 1.水流冲洗的机械力量能有助于减少伤口的病毒残留量 2.狂犬病病毒对脂溶剂(香皂水、氯仿、丙酮等)、75%酒精、碘制剂和季胺类化合物较为灵敏,完全冲洗和消毒伤口可大大降低暴露者感染的风险。 冲洗和消毒后伤口处置 如何缝合? 先利用被动免疫制剂作伤口周围的浸润注射,使抗体浸润到组织中以中和病毒。数小时后(不低于2小时)再行缝合和包扎 伤口深而大者应放置引流条,以利于伤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除 缝合应是松散的,以便于继续引流 伤口是不是缝合? 只要未伤及大血管,尽可能不要缝合,也不该包扎,但可用透气性敷料覆盖创面,缝合的伤口不便于引流,且有可能将病毒引入伤口深部,致使狂犬病

狂犬病暴露处置规范

第六条判定为Ⅲ级暴露者,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 第七条伤口处理包括彻底冲洗和消毒处理。局部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就诊时如伤口已结痂或者愈合那么不主张进行伤口处理。清洗或者消毒时如果疼痛剧烈,可给予局部麻醉。 伤口冲洗: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清水代替〕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防止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较深伤口冲洗时,用注射器或者高压脉冲器械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 消毒处理: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伤口。如伤口碎烂组织较多,应当首先予以去除。 第八条如伤口情况允许,应当尽量防止缝合。伤口的缝合和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应当在考虑暴露动物类型、伤口大小和位置以及暴露后时间间隔的根底上区别对待。 伤口轻微时,可不缝合,也可不包扎,可用透气性敷料覆盖创面。

伤口较大或者面部重伤影响面容或者功能时,确需缝合的,在完成清创消毒后,应领先用抗狂犬病血清或者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作伤口周围的浸润注射,使抗体浸润到组织中,以中和病毒。数小时后〔不少于2小时〕再行缝合和包扎;伤口深而大者应当放置引流条,以利于伤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出。 伤口较深、污染严重者酌情进行抗破伤风处理和使用抗生素等,以控制狂犬病病毒以外的其他感染。 第九条特殊部位的伤口处理。 眼部:涉及眼内的伤口处理时,要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一般不用任何消毒剂。 口腔:口腔的伤口处理最好在口腔专业医师协助下完成,冲洗时注意保持头低位,以免冲洗液流入咽喉部而造成窒息。 以上特殊部位伤口较大时建议采用一期缝合〔在手术后或者创伤后的允许时间内立即缝合创口〕,以便功能恢复。 第十条首次暴露后的狂犬病疫苗接种应当越早越好。

啮齿动物致伤诊疗规范

啮齿动物是哺乳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在我国,每年因啮齿动物致伤者众多,有研究表明,啮齿动物致伤(鼠咬伤为主)位居犬咬伤、猫咬伤之后,成为第三大动物致伤来源。啮 齿动物致伤后,除局部创伤所致功能障碍外,还可因伤口途径传播感染性疾病,如肾综合征出血热、鼠咬热、破伤风等,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一、流行病学 啮齿动物是现存哺乳动物中最大的一目,最主要的两个特征为门齿无齿根和无犬齿,因其在进食过程中以门齿啃咬食物,因此统称为啮齿动物,包括啮齿目和兔形目。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的储存宿主,啮齿动物可通过携带大量的跳蚤、蜱、螨、虱等医学昆虫作为媒介,传播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可通过被啮齿动物抓咬,处理啮齿动物,与啮齿动物的粪便、尿液或者唾液接触直接传播给人类。啮齿动物直接传播的疾病有: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钩端螺旋体病、鼠疫、鼠咬热、沙门氏菌病、兔热病等;啮齿动物间接传播的疾病有:幼虫病、科罗拉多蜱热、莱姆病、鼠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痘、回归热、斑疹伤寒等。 我国部份地区医疗机构动物致伤门诊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地区致伤动物来源构成中鼠咬伤占比最低 0.8%,最高达 11.8%。目前国内尚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

二、致伤特点及致病机制 (一) 啮齿动物致伤特点。主要为抓咬等动物行为造成的人体机械性损伤。啮齿动物致伤以体型较小的鼠类和兔形目居多,体型较大如河狸、水豚等较少与人类接触,致伤案例罕见。常见的鼠咬伤有如下特点:多系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或者农村山区、多发生于睡眠中、女性居多、四肢部位多发、婴幼儿(0~4 岁)致伤比例最高,宠物鼠致伤多在逗玩或者喂养时、动物实验室从业人员多在抓鼠不当时发生。 (二)啮齿动物致伤后直接传播的疾病(如鼠咬热)。主要由致病细菌、病毒或者螺旋体等病原体通过破损皮肤或者黏膜侵入人体形成。 (三)啮齿动物致伤后间接传播的疾病(如鼠疫)。主要由动物所带寄生虫,如跳蚤等,通过虫媒等途径,致人感染细菌、病毒或者其他病原体所造成的。本规范主要针对啮齿动物致伤及与损伤直接相关的传播性疾病,不包括间接传播疾病和与损伤无关的直接传播疾病。 三、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 啮齿动物抓咬伤后常表现为局部出血、疼痛、肿胀,极少数严重者可伴有局部缺损或者毁损、功能障碍等。密切接触和致伤人类的啮齿动物通常体型较小,如家鼠、仓鼠等,其门齿呈现“凿牙”等特征,咬伤后创面或者创口严重程度次于猫咬伤。 鼠咬痕的形态特征普通表现为:创口不大,创缘极不规则,有锯齿状的小齿痕,多较浅表,其深度普通仅达皮下筋膜。鼠咬痕的部位,多分布于肌肉脂肪组织菲薄而皮肤、筋膜、软骨较集中的部位,常见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 第一条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 第二条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接触或者喂养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为I级。 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为Ⅱ级。 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被污染为Ⅲ级。 第三条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的医师在判定暴露级别后,根据需要,要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在告知暴露者狂犬病危害及应当采取的处置措施并获得知情同意后,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第四条判定为I级暴露者,无需进行处置。 第五条判定为Ⅱ级暴露者,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确认为Ⅱ级暴露者且免疫功能低下的,或者Ⅱ级暴露位于头面部且致伤动物不能确定健康时,按照Ⅲ级暴露处置。 第六条判定为Ⅲ级暴露者,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 第七条伤口处理包括彻底冲洗和消毒处理。局部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就诊时如伤口已结痂或者愈合则不主张进行伤口处理。清洗或者消毒时如果疼痛剧烈,可给予局部麻醉。 伤口冲洗: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清水代替)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较深伤口冲洗时,用注射器或者高压脉冲器械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 消毒处理: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伤口。如伤口碎烂组织较多,应当首先予以清除。 第八条如伤口情况允许,应当尽量避免缝合。伤口的缝合和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应当在考虑暴露动物类型、伤口大小和位置以及暴露后时间间隔的基础上区别对待。 伤口轻微时,可不缝合,也可不包扎,可用透气性敷料覆盖创面。 伤口较大或者面部重伤影响面容或者功能时,确需缝合的,在完成清创消毒后,应当先用抗狂犬病血清或者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作伤口周围的浸润注射,使抗体浸润到组织中,以中和病毒。数小时后(不少于2小时)再行缝合和包扎;伤口深而大者应当放置引流条,以利于伤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出。 伤口较深、污染严重者酌情进行抗破伤风处理和使用抗生素等,以控制狂犬病病毒以外的其他感染。 第九条特殊部位的伤口处理。 眼部:波及眼内的伤口处理时,要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一般不用任何消毒剂。 口腔:口腔的伤口处理最好在口腔专业医师协助下完成,冲洗时注意保持头低位,以免冲洗液流入咽喉部而造成窒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