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王治河曲跃厚

〖提要〗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发展的最新阶段。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发展不仅对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合流与互动的产物。女权主义在当代西方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是沿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域考察后现代主义

和女权主义之间的对话、交融及其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女权主义的历史嬗变

根据美国著名女权主义研究者南希.F.科特 (Nancy F. Cott)的研究,“女权主义”一词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初进入英语语汇的。其含义是指妇女社会角色的革命性变革。⑴ 从那时起,女权主义一词开始被大量使用,但究竟什么是女权主义,即使是在女权主义自身那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为流行和权威的定义之一,是英国学者戴维 . 米勒 (David Miller) 主编的《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即女权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语词,它关注的是妇女的地位,追求的是妇女的平等,并力图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一切障碍。⑵ “女权主义”一词的出现尽管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但女权主义运动则要比这个语词早得多。从历史上看,当代女权主义运动可以追溯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但从思想体系上看,第一代女权主义则出现在19 世纪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哈丽特.泰勒. 密尔 (Harriet Tyler Mill) 和美国的查洛特.P.吉尔曼(Charlotte P. Gilman)。密尔首先注意到,性别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造成的。其解决办法,一是教育,即女性和男性应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获得日后发展的条件;二是立法,即女性和男性平等地参与立法的过程,以确保女性的合法利益。此外,密尔还特别强调男女在生产领域中的平等,认为无论妇女是否有养家的需要,都应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融入社会,进而和男人建立一种伙伴的而非奴役的关系。吉尔曼在其代表作《黄色壁纸》(1892年) 和《妇女与经济》(1898年) 中指出,已婚妇女通过家务劳动或与丈夫的性关系、而非参与社会生产的经济价值或作为母亲和妻子的人的价值来维系自身,乃是造成其被动性和在家庭与社会中价值厥失的重要根源。她们的这种从经济地位切入,进而强调妇女的社会地位的理路,对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

义女权主义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代女权主义者发韧于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的美国,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声势浩大,对女权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1963年, 马丁. 路德. 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在华盛顿特区领导的和平示威及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一场要求黑人和白人享有同等权利的民权运动,同时也是一场要求妇女和男人享有同等权利的女权运动。这场运动的胜利也使得他在 1964年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3年,美国学者贝蒂. 佛里丹 (Betty Friedan) 的《女性奥秘》一书的出版,在思想上引发了第二代女权主义。如果说第一代女权主义主要是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话,那么第二代女权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的多样性。就其思想取向而言,我们可以把第二代女权主义区分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

\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黑人主义女权主义等不同的派别。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贝蒂. 佛里丹、苏珊. 奥金 (Susan Orjin) 、娜塔利. H. 布鲁斯通 (Natalie H. Bluestone) 、艾丽斯. 露西 (Alice Lucy) 等人。其基本的理念是,人以理性超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长,公正社会的根本标志之一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 ( 包括每一个妇女) 都有权利实现其自治和自我。贝蒂 ?佛里丹在她那本畅销一时的《女性奥秘》中消解了传统观念中妇女良妻贤母、相夫教子的美丽神话,揭露了许多生活在郊区的、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主妇无聊的生活、空虚的心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疾患,认为这种传统的女性角色限制了妇女人格的发展和权利及价值的自我实现。她鼓励妇女进入公共领域,并要求男女共同承担家务劳动。苏珊 ?奥金认为,男女应该在社会的一切方面实现平等,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不应成为社会平等的障碍。她批评了罗尔斯《正义论》中没有考察社会性别的缺陷,认为一个正义的社会应该是双性一体的 (androgynous) 即没有性别差异的社会。激进主义女权主义主张革命非而改良,其主要代表有凯特. 米丽特 (Kate Millet) 、舒拉密斯. 费尔斯通 (Shulamith Firestone) 、玛丽. 戴利 (Mary Daly) 和凯瑟琳. A. 麦金诺 (Catharine A. Mackinnon) 等人。和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从人是自由的这一理念出发、进而要求社会变革(实践)的模式不同的是,激进主义女权主义是通过实践来发展自己的理论的。凯瑟琳. A. 麦金诺在法律实践中第一个提出了“性骚扰” (sex harassment) 的概念,并使联邦最高法院同意,性骚扰就是性歧视,违反了《民权法案》(1964年,第7条)。她还致力于反对男性一切形式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暴力行为,包括婚内强奸。⑶ 凯特. 米丽特的问题是,为什么女性在所有社会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如欧洲的迫害女巫运动、中国的妇女裹足习俗、非洲的妇女割礼、美国的妇科学 (gynecology ),等等。她在其代表作《性政治学》 (1970年) 中引入了“父权制”(patriarchy) 这一重要概念,用它来特指男尊女卑的体制。她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核心根源是父权制,其男女关系的模式乃是一切权力关系的范式,它确保了男性统治女性的制度及其价值,并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这种理论并不看重国家政权,认为它只是父权制压迫的工具;并不看重经济压迫,认为那种以为推翻了经济压迫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观点是幼稚的;它挑战的是整个男性,是性阶级 (sex-class) 的体制。激进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妇女受到的压迫最长久、最普遍、最深重、也最难根除。因此,妇女解放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在一切领域和一切社会体制中彻底改变男女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她们甚至提出了“男性就是敌人”这样极端的主张。⑷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女权饕逋?0年代,但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英国学者朱丽叶. 米彻尔(Juliet Mitchell) 在 1966年发表的“妇女:最长久的革命”一文中,最早将马克思主义 \ 社会主义和女权主义结合起来,在后来的《妇女等级》等著作中, 更明确地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理论)来分析妇女问题,主张从生产、生育、性生活和子女教育这四个方面改变妇女的地位,实现妇女的解放。美国女经济学家海蒂. 哈特曼 (Heidi Hartman) 在她的名篇“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不幸的结合”中,既批评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性别盲点,又批评了激进主义女权主义的阶级盲点,其结论是,“男人控制女人的欲望至少与资本家控制工人的欲望一样强烈,资本主义和父权制乃是两种相互依存和强化的伙伴制度。”大多数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是从妇女解放的物质层面来考察问题的,这本身并

不错,但妇女解放的问题恐怕不完全是经济的问题。

二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

第三代女权主义又称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女权主义思潮。虽然现代女权主义的发展在西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社会数千年来在多大程度上一直是建立在男人对女人的控制之上的。”⑸ 但其自身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以及美国社会形势的变化,使得女权主义在其发展中也受到了一些挫折。一方面,从女权主义自身的角度看,其理论上的诸多缺陷(特别是把男女对立起来的倾向)和实践上的消极后果(如单亲家庭、未婚母亲和离婚率的上升)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她们的各项主张并产生怀疑甚至抵制。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社会 80 年代以后保守主义倾向的回潮,特别是女权主义者提出的“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失败(该项提案 1972年经国会通过,但1983年未能获得生效所要求的全国各州的三分之二州批准),女权主义运动出现了低潮。女权主义向何处去,便成为新一代女权主义者思考的一个重要

问题。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便是对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正值女权主义思潮风起云涌之际。但在当时,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关联。因为后现代主义主要是理论

和学术层面的,它关注的是意义和话语,不直接涉及政治;而女权主义则主要是实践和政治层面的,它关注的是妇女的地位,作用及其解放的现实途径。两者的交融与互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在其产生之初是以“怀疑”、“否定”、“消解”或“摧毁”著称的,其基本的理论特征便是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普遍主义、反理性主义、反二元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这些倾向在后现代思想家福科(Foucault) 、德里达(Derrida) 、拉康(Lacan)、利奥塔(Lyota) 等人的著作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和突出。他们的矛头所指不仅是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特别是对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的本质及认识进行全面的审视,以消解和解构以往被奉为桂臬的理性、知识和真理;而且包括现存的一切秩序体制的确定性和固定性,以及一切关于人类存在方式的普遍适用的必然性观念。这种颠覆性的旨归迎合了80年代初期正在寻求新的出路的女权主义者的需要,这些女权主义者在她们的著作大量地吸收和引证福科等人的观点,从而形成了新一代的女权主义即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

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否认任何关于妇女问题的本质主义的宏大理论(grand theories)。传统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力图建构一个包罗万象的宏大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有一个本质的、基础的或普遍的要素,它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这种总体性的话语尽管在现代西方受到了来自实证主义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挑战,但由于其根深蒂固性即康德所谓“人类追求形而上学的痼癖”,并未从根本上被瓦解。福科等人的后现代主义可以被视为对这种大理论体系的又一轮新的挑战。在福科看来,西方关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宏大理论(尤其是自由人文主义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包括其佛洛依德主义的变种) (都是本质主义的,即建立在有关人性、历史和力比多(Libido) 的总体理论之上的。既然它们是被构造出来的,那它就能被摧毁。据此,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认为,传统女权主义对性别、种族和阶级的概括,都属于这种宏大理论,都具有本质主义、基础主义、普遍主义的色彩;甚至“妇女”、“身体”、“父权”这样的概念也都应该被解构,因为根本就不存着普遍的、统一的“妇女”这类语词。不加分析地使用这些语词,无疑会强化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性别当作与生俱来的和固定不变的,进而否认了其历史的意蕴。美国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者朱迪斯. 巴特勒(Judith Butler) 在《性别的烦恼》、《要紧的身体》、《权力的精神生活》等著作中认为,性别是社会的而非天生的,身体不是生物意义上的“自然的身体”,而是由文化和权力决定的身体。法国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家蒙妮克. 维蒂(Monique Wittig) 甚至走得更远,认为女人的身体也是社会造成的,女人并没有任何天生的成分,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她主张不仅要超越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男女平等”的理想,而且要超越激进主义女权主义“女性优越”的思想,实现只有“人”而没“男人”和“女人”的新社会。⑹

第二,它力图建构一套女性的话=权力理论。当代哲学和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其语言学转向 (linguistic turn),即从本体和认识转向语言、意义、话语和文本。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德里达断言,除了文本,一切都不存在,主体已经死去,话语和文本就是一切。福科的话语=权力学说也表明,话语即权力,权力即话语,两者是一回事。权力的实施创造了知识,知识本身又产生了权力。权力是运作的而不是被占有的,是生产的而非压抑的,是分散的而非集中的。据此,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既反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主张,即权力就是权威,是统治和剥削所有个人的权力;也反对马克思主义 \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的主张,即权力是统治阶级统治被统治阶级的权力。她们主张,必须建构一套女性的话语=权力理论,因为这个世界用的是男人的语言,男人就是这个世界的话语。以往的女权主义文本都是用男人的语言写作的,因此,我们必须去发明,否则我们将毁灭。而我们的所有要求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用我们自己的话语说话。⑺ 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者安妮. 莱克勒克(Annie Leclerc) 甚至认为,这种女性的话语“就是我女性的肚子、阴道和RF的快乐,它既不是灵魂和德行的快乐,也不是感觉的快乐,而是一种令人沉醉,男性难以想象的肉体快乐。”(8)这种福科式注重肉体快乐的哲学一反现代西方思想界重精神轻肉体的传统,乃是对古希腊

伊壁鸠鲁学说的一种回复。

第三,它反对二元论,主张多样性和差异性。西方形而上学自柏拉图以来特别是现代哲学自笛卡尔以来,二元和二分的逻辑一直占主导地位,以致我们几乎在所有形而上学家那里都可以看到精神\物资、主体\客体、上帝\世界、个人\社会这样的二元逻辑。美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大卫. R.格里芬(David R. Griffin) 指出,现代性的这种“二元论的基本倾向在人类文化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⑼ 受这种二元逻辑的影响,现代激进

主义女权主义同样坚持“不是 \ 就是”的二分法,把男性和女性完全对立起来了。他们的结论是:男人是敌人,女人是朋友;男人是暴躁的,女人是温柔的;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男人是压迫者,女人是被压迫者;男人是胜利者,女人是失败者;男人是战争贩子,女人是天生的和平主义者;男人是个人中心主义者,女人是关系取向的;男人的快感只局限在生殖器上,妇人的快感则体现在全身各个方面;男人只注重最后的结果,女人则注重整个过程,等等,等等。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受到了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者的抨击和挑战,他们坚决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总是要把对象分个你高我低、你坏我好的模式,主张多元的、差异的和整合的思维模式。巴特勒认为,不存在一种简单的认同,任何一种女权主义者都不能代表地域、种族、文化、阶级和性取向的另一些妇女,无视多样性和差异性,只能导致女权主义自身的解构。南希 . 霍威尔在《一种女权主义的宇宙观》中指出,二元论应该受到挑战,不仅是因为它是一种“对实的过分简化,而且是因为它进一步强化了对妇女的不公;

它不仅破坏了实在,而且也为建造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妇女之间的相互关系制造了巨大的障碍。”(10〕

总之,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对占统治地位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对以男性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排斥女性的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对男性中心主义的传统进行了解构。这种挑战、批判和解构“乃是一股促进世界转变的巨大力量。”(11)当然,这种促进决不仅表现在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的解构性向度上,而且表现在其建设性向度上。

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的建设性向度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的一种反动,但是这种反动不仅仅是否定和摧毁,同时也是建设和创造。即使是在那些所谓以“反”著称的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者那里,也不乏创造性的因子。“破”和“立”在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中是统一的。正如格里芬所说,“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更是最大地体现了这种创造性的能量。”⑿ 生态主义女权主义和过程主义女权主义,就是近来西方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中的一种颇具建设性向度的新走向。生态主义女权主义是生态主义和女权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查伦. 斯普瑞特奈克 (Charlene Spretnak) 。她的《失落的早期希腊女神》(1981) 、《绿色政治》(1984) 、《绿色政治的精神向度》 (1986)、《优雅状态:后现代时代的意义发现》(1991) 和《真实的复兴》(1997) 等著作,在西文方有着广泛的影响。斯普瑞特奈克认为,在许多深层的意义上,现代性并没有实现它所许诺的更好的生活,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和平和自由的世界。在她看来,现代性的主要表征是物质主义(特别是经济人的假定)、工业主义、客观主义、还原主义、科学主义、中心主义(包括人类中心主义和个人中心义主义)、分离主义和父权制,等等。这种现代世界观把个人和自然对立起来,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斯普瑞特奈克要建构的是人与自然、地球与宇宙的和谐统一的生态链,这一链条是由宇宙+地球+大陆+民族+生物区+社团+邻居+家庭+个人构成的,其中不仅所有的存在结构上通过宇宙联系之链而联系在一起,而且所有的存在都内在地与他人相关。因此,这种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表征是:生态智慧、基层民主、个人与社会的责任、基于社团的经济、非暴力、非中心主义、尊重差异、全球社团、可持续的未来发展和女权主义。关于后现代生态女权主义,斯普瑞特奈克进一步强调指出,它挑战的是西方文化中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的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性的关系,即阳性和理性、精神、文化、自主、自信与公共领域相关;它力图改变那些体现在灭绝生态的活动中的压迫人(特别是妇女)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因而选择了一种尊重整体性结合的观念,即一种以相关性(包括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转化、包容、关心和爱来替代西方父权主义主张的分离、分化和对立的二元论与穷竭资源机制的世界观。斯普瑞特奈克认为,这种后现代的生态女权主义世界观是向人类一切文化遗产开放的,包括向以阴阳整合与互动为特征的佛教和道教传统以及女神精神传统开放。过程主义女权主义主张把怀特海的过程 / 关系学说和女权主义结合起来,在过程和关系中考察女权主义。南希. 霍威尔认为,“怀特海的哲学乃是构造一种女权主义关系理论的宝贵资源。“因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和有机体的哲学。根据这种理论,全部实在都是过程,过程即事态亦即事件的集合,过程是根本的,而且万物都是彼此内在相交、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作为个体,我们和其他个体内在相关,没有人能脱离其他人而存在,没人能脱离关系而存在,没分离的和孤立的实体,也没有自足的和自闭的实体。换言之,我们是由关系构造的。这种过程 / 关系理论为构成过程主义 / 女权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怀特海本人在《科学与现代世界》中用“在她的领域中”来

表示“在上帝的领域中”更是为过程主义女权主义提供了直接的依据。科布(John B. Cobb) 和格里芬认为,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仍处于过程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过程思想应该而且能够对女权主义思想做出应有的贡献。例如,在理念层次上,过程思想拒绝了传统形而上学之刻板的男性要素;在想像层次上,它鼓励关于女性的各种想像(如女性之热情的、温柔的、回应的、可变的想像);在语言层次上,它强调以往的男性语言歪曲了我们的想像并压迫了妇女,新的理解和想像必将在尚处于变化过程中的语言中出现,等等。他们认为,“只有当妇女在一个对女性和男性同样尊重的社会中获得了和男人一样的平等地位的时候,人们才将实现所必需的各种变革”,⒁ 才有正义、享受、秩序和

创造。

另一个过程主义女权主义重要思想家玛约丽 . 苏哈克 (Marjorie Suchocki) 强调,过程哲学的“开放性”和“互依性”概念对女权主义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她在“女权主义中的开放性和互依性与过程思想和女权主义运动”一文中指出,所谓开放性是指实现人之新认同和潜能的可能性,它包含了一种与丰富和扩展人之经验界限相关的新质的积极价值,旧有的性关系必须被改造,新的性关系也必须被包括在这种扩展之中。而所谓互依性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它乃是生命的真正要素,它制约了人自身的生成,而且我们不是偶然互依的,而是必然如此。因此,“妇女不可能如此孤立,因为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关系对人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她还提出了男女之“普遍完美的存在”的概念,认为“它挑战了我们关闭的一切界限,并在我们面前彰显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的开放性和互依**实上比我们能自觉地意识到的要宽泛得多。” ⒂ 施沃伦在《自觉资本主义》一书中对“维纳斯的复兴”的企盼,威尔伯对“新的英雄”的呼唤,都从不同方面印证了苏哈克的观点。按照威尔伯,时代呼唤新的英雄,这一新英雄“整个肉体和精神都是雌雄同体的,是直觉和理性,男性和女性的同一。” ⒃

西方女权主义的这一后现代走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的。这一基础就是妇女的影响正日益波及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点在号称资本主义精英的企业界”表现得尤为明显。“按照《自觉资本主义》一书作者的统计,今天女性企业家占了企业家的1/3还要多,大约570名妇女昂然跻身于”财富500”公司的董事会。“而 1977年是46名。”新一代女性不仅证明了她们在职场上的成功,而且也在用行动改写着人类的历史。后现代女权主义则是这一进程的写照。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发展及其实践,对中国本土的女权主义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美丽传说(如女祸补天、精卫填海),特别是道教中并不缺乏阴阳互补的整合思想。但自东汉董仲舒主张“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的男尊女卑思想便成了中国两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加上数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中国妇女深受男性压迫。这种状况在处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尽管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要想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女权主义运动可谓任重而道远。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既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也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中的有益经验,并使之与当代中国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实现

男女之间的一种和谐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⑴ Nancy F. Cott, The Grounding of Modern Feminism,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Chapter 1.

⑵ David Miller ed,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 litic Thought, London, Basil Blackwell Ltd., 1987, p. 151.

⑶ Catharin A. Mackinnon, Feminism Unmodified: Disclosures on Life and Law,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⑷ Kate Millet, Sexual Politics, New York, Avon Books, 1970.

⑸ John B. Cobb, Jr., Postmodernism and Public Polic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2.

⑹ 贾格尔,《女权主义理论概览》, 北京, 国外社会科学, 1989年, 第1期.

⑺ ⑻ Kourany J. A. ed, Feminist Philosophie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ress, 1992, pp. 362-363, p. 303.

⑼ ⑾ ⑿ 格里芬,《后现代精神》,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 第8期, 117, 223页.

⑽ ⒀ Nancy Howell, A Feminist Cosmology: Ecology, Solidarity and Metaphysics, New York, Humanity Books, 2000.

⒁ 科布和格里芬,《过程神学》,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年, 第141页.

⒂ Marjorie Suchocki, "Ope nness and Mutuality in Feminism and Process Thought and Feminist Action," in Sheila G. Davaney, ed, Feminism and Process Thought, New York,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81.

⒃ 张立平,“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思潮述评”, 《美国研究》, 1999年, 第2期。(作者单位: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军

事交通学院教授,美国过程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

殖民主义(colonialism),指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西方强国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种侵略政策。其表现形式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

不同而发生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通过“自由贸易”形式,把不发达国家、民族和地区变成自己的

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和雇佣兵的来源地。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帝国主义时期,除了采取上述各种手段外,资本输出成为剥削这些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主要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沦为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大批亚洲、非洲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奉行殖民主义政策的国家转而采用间接的、比较隐蔽的、更具有欺骗性的形式,来维护和谋求殖民利益。在政治上,一方面

允许和承认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另一方面通过培养或扶植代理人来实行控制;经济上以提供“援助”的形式,通过附加苛刻条件的贷款、不平等贸易、组织跨国公司等手段,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对这些国家实行掠夺;军事上以提供军事“援助”的形式,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驻扎军队、

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等,实行变相的军事占领。为了实现其战略目的,它们甚至策动政变、挑起内战、扶植傀儡政权。这些被统称为新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相对于17、18、19世纪的殖民主义而言的。 也即:原来西方国家的殖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差异与融合-最新文档资料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差异与融合 1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哲学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妇女理论研究者把“ feminism ” 译为“女性主义”,旨在强调用女性或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及达到平等的条件和途径。女性主义具有多元化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女性主义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包括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等。 20世纪90 年代,随着哲学发展走向多元化,哲学越来越贴近社会和人生,女性主义哲学思想开始兴起。女性主义哲学以 异”的角度,强调女性有其特有的对世界存在意义的理解方式,传统的哲学大多数站在男性角度看待世界,而女性主义哲学主张消除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哲学强调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必然存在不同生命主体的不同认识,女性要获得与男性相同的哲学意义。女性的特有经验,例如怀孕、分娩等,应当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也应当成为人类进行哲学思考的主要方面。 2后现代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是对理性予以质疑的时代,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近 代以来所强调的知识之客观基础根本上是不存在的。现代人对自 启蒙运动以来一直深信不疑的、作为确立知识和真理基础的“理

性”所产生了根本性疑问。后现代主义具有不确定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我性、内在性的特征,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行了全面批判,破除等级体系的纵向思维,以横向的“块茎状” 的思维模式取而代之,否定元话语和宏达叙事,倡导和肯定小型叙事,反对以主体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后现代主义代表着它对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消极的摧毁性的作用,和对未来和现实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意义和向度。在这种兼具摧毁和建设两重向度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主要是福柯、利奥塔和德里达等人的思想对女性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实际上正是在摧毁现存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目标是要消解现行的两性观念,解构所有以往有关两性关系的理论。女性主义不但赞同福柯、利奥塔和德里达等人倡导的事物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差别性,而且也从后现代主义消极的摧毁性向度中找到了与自己主导目标完全一致的有益思想。 3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差异与融合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逻辑起点、理论内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女性主义是从追求妇女解放的实践中产生的,而后现代主义是从自身理论中发展起来的。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诉求方式也存在差异,二者对启蒙运动与本质主义的评价也不同。 然而,在反对本质主义、二元论、以及解构理论、知识、主体、权力等问题上,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有着深刻的相似性,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王治河曲跃厚 〖提要〗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发展的最新阶段。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发展不仅对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合流与互动的产物。女权主义在当代西方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是沿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域考察后现代主义 和女权主义之间的对话、交融及其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女权主义的历史嬗变 根据美国著名女权主义研究者南希.F.科特 (Nancy F. Cott)的研究,“女权主义”一词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初进入英语语汇的。其含义是指妇女社会角色的革命性变革。⑴ 从那时起,女权主义一词开始被大量使用,但究竟什么是女权主义,即使是在女权主义自身那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为流行和权威的定义之一,是英国学者戴维 . 米勒 (David Miller) 主编的《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即女权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语词,它关注的是妇女的地位,追求的是妇女的平等,并力图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一切障碍。⑵ “女权主义”一词的出现尽管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但女权主义运动则要比这个语词早得多。从历史上看,当代女权主义运动可以追溯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但从思想体系上看,第一代女权主义则出现在19 世纪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哈丽特.泰勒. 密尔 (Harriet Tyler Mill) 和美国的查洛特.P.吉尔曼(Charlotte P. Gilman)。密尔首先注意到,性别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造成的。其解决办法,一是教育,即女性和男性应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获得日后发展的条件;二是立法,即女性和男性平等地参与立法的过程,以确保女性的合法利益。此外,密尔还特别强调男女在生产领域中的平等,认为无论妇女是否有养家的需要,都应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融入社会,进而和男人建立一种伙伴的而非奴役的关系。吉尔曼在其代表作《黄色壁纸》(1892年) 和《妇女与经济》(1898年) 中指出,已婚妇女通过家务劳动或与丈夫的性关系、而非参与社会生产的经济价值或作为母亲和妻子的人的价值来维系自身,乃是造成其被动性和在家庭与社会中价值厥失的重要根源。她们的这种从经济地位切入,进而强调妇女的社会地位的理路,对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 义女权主义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代女权主义者发韧于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的美国,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声势浩大,对女权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1963年, 马丁. 路德. 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在华盛顿特区领导的和平示威及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一场要求黑人和白人享有同等权利的民权运动,同时也是一场要求妇女和男人享有同等权利的女权运动。这场运动的胜利也使得他在 1964年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3年,美国学者贝蒂. 佛里丹 (Betty Friedan) 的《女性奥秘》一书的出版,在思想上引发了第二代女权主义。如果说第一代女权主义主要是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话,那么第二代女权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的多样性。就其思想取向而言,我们可以把第二代女权主义区分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性之为女性主义的出路

42 一、《大都市》中的“妖妇”形象 在《大分野之后》一书中,作者安德烈亚斯?胡伊森通过对弗里茨?朗阁的《大都市》这一作品的剖析,向我们揭示了人类刚开始对突然崛起的新兴技术感到恐惧并在最后将其成功制服这一过程中,男性目光对女性的支配,以及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支配这一社会现象。“正是玛丽娅的复制、宗教象征主义的运用、技术化和身为女机器人以及弗雷德与女性、机器、性、技术的复杂关系,让我们找到了通往影片的社会和意识形态想象的钥匙”。本文将立足于第一点,即影片表现的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从男性的视角加以分析。 这种男性化的视角贯穿于整部影片,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线性地归纳。片中的唯一女性形象玛丽娅具有两个化身,其一是具有圣母玛利亚色彩的、人类美好品质化身的真身玛丽娅。这位真身玛丽娅是男性视角下女性之为女性所应扮演的无性欲处女或母亲的形象。她是苍白的、脆弱的、容易受到惊吓的。在弗雷德与科学家的斗争过程中,她作为被绑架的对象,等待着英雄的救赎,宛若童话中命运凄惨的公主形象。真身玛丽娅所代表的女性形象是安全的,具有不可侵犯的道德性,但同时也缺乏了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格。 其二是由科学家通过技术制造出的机器人玛丽娅。影片通过由科学家制造出机器人玛丽娅实现了人类无母体创造生命的幻想。影片中的机器人玛丽娅是性感的、鲜活的、充满挑逗意味的,但机器人也同时造成了大都会的混乱。“一旦机器被看作是可怕的和不可言喻的危险,作家们开始把机器人想象为女性的。……从强大的技巧中释放出来的恐惧和感知焦虑被重塑和重构为男性对女性性欲的恐惧。”这样一个具有真人的色彩、人的生命的玛丽娅在片中被看作是“坏”的、具有破坏力的。这是男性基于其自身对外部世界具有掌控性、支配性的幻想,对 不可掌控的技术和女性力量所产生的恐惧和焦虑的反映。虽然女机器人给大都会带来了颠覆性和灾难性的破坏,但从影片对结尾的处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男性视角下,父性的、父权的、男性的力量仍然控制了一切。对男性具有不可抗拒的欲望,并制造了男性统治下混乱场面的机器人玛丽娅最终被处火刑,最后大都会获得了和平的崭新局面。 性感的、不可掌控的玛丽娅被处死,而无性欲的、圣母似的玛丽娅被留下。“它用描述的方式把男性目光和想象加以主题化,从而开了为叙事电影所遮蔽的一个基本电影惯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确实有种以隐蔽或非隐蔽方式存在着的男性视角,即男性有能力并应当掌控一切,将女性放在从属的地位。而女性主义,尤其是受第二波的女性主义运动影响的女性主义思想,正是基于对此现象的发现和揭露,女性开始了具有针对性的抗争。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80年代的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潮使其自身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长久以来,支配社会 后现代性之为女性主义的出路 文/朱波尔 后现代主义面临的,同样也是女性主义所面临的合法化问题而并非其真正面对的危机,因为所谓的合法化,仍然是在传统体制基础上提出的合法化,而后现代真正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建立一种自身的、新的逻辑和新的局面。这种新的局面里不再存在一种不变的“法”,而试图将一切归置其中或剔除出去,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合法化” 。女性主义也同样如此。 审美视点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 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从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女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总要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提倡重视他人、重视差异以及多元论的思维模式等。 2、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拒斥所有那些认为权力仅停泊与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权力的心的后现代观点,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女性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利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它使女权主义认识到,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如何为统治他们自己服务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真理的过程管制他们自己的。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力”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 3、标准化或正常化以及惩戒凝视 福柯认为,权力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标准化或正常化(normalization) 及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后现代主义时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时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 编辑整理:www.sodu.so 编辑:王力来源:sodu小说排行榜新浪 【内容提要】随着西方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涌现出对现代主义分析批判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女性主义从颠覆性较强的解构主义获得了消解男性中心思维模式的理论武器,试图摧毁现存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解构主义的代表首推雅克·德里达和米歇尔·福科,通过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也看出女性主义的新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 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后,后现代主义随之孕育并发展起来。对女性主义来说,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因为一方面,女性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女性主义对本质主义、基要主义、普遍主义等现代理论也提出质疑,认为它们给女性受压迫的现实提供了哲学基础与合理证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分析与批判则为女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女性主义从颠覆性较强的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那里获得了消解男性中心思维模式的理论武器,试图达到摧毁现存的男性中心主义文化霸权的目的。解构主义的代表首推雅克·德里达和米歇尔·福科,本文拟从他们的主要观点出发来探讨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消解中心和本源,颠倒等级秩序 解构主义的策略经常多变,但其宗旨却是明确的,即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和“消解语言中心主义”(phonocentrism)。希腊语“逻各斯”,意即“语言”、“定义”,其别称是存在、本质、本源、真理、绝对等等,它们都是关于每件事物是什么的本真说明,也是全部思想和语言系统的基础所在。在德里达看来,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都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德里达指出,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以现时为中心的本体论和以口头语言为中心的语言学的结合体;它相信在场的语言能够完善地表现思想,达到实在世界的客观真理。在场是建立本体论、目的论从而达到实在真理的根源,因此,德里达把反对在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视为攻击的根本目标。因而“女性”的范畴只是虚构的,德里达说:“也许……‘女性’不是一个可以决定的身份,也许女性不同别的事物保持距离,无法站在别处宣称自己……也许女性——一个无特征、无形状的模拟物——是距离的断层、超距离的距离、间隙的节奏、距离本身。”有效的女性主义只能是完全否定的女性主义,解构一切事物,拒绝建构任何事物。而这一点正是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玛丽·朴维在她的《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一文中所总结的解构主义对女性主义的最主要的贡献:即消除神秘特征的规划。朴维指出:德里达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一就是使“在场”的特征变得非神秘化,“在场”的观念取决于语言,同时“在场”总是难以捉摸,它只在相对的意义上才存在,并不是真理的基础。朴维认为解构主义分析了“女性”仅仅是社会的产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础,“女性”是一个术语,如何界定这个术语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而不取决于某些性器官或社会经验。朴维相信解构主义消除此在的神秘性在政治上具有意义。德里达用以达到消除在场的神秘特征的效果之一是解构二元对立。“逻各斯中心主义”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如:灵魂/肉体、自然/文化、男性/女性、语言/文字、真理/谬误等。这种二元项的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设立第一项的优先性而迫使第二项从属于它,第一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源的,而第二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如把善放在恶之前、肯定放在否定之前等。乔约森·卡勒说:“在传统哲学对立中各种术语不是和平共处的,而处于一种激烈的等级秩序之中。一术语支配另一术语(从公理上、逻辑上)便占首要地位。在特定的时刻,解构这种对立就是颠倒等级秩序。”德里达的批判就是促使这些等级对立的压

西方女权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西方女权主义发展历程的启示 西方女权主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女权主义(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揭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提出17条有关妇女权利的要求。宣言后来成为女权运动的纲领性文件。1792年,英国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为女权辩护》一书,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待遇。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直至1920年,美国通过法案,保障女性享有选举权。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目标明确,妇女要求与男子有相同的经济、政治权力;以行动、实践为主,侧重于推动立法。最为典型的是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运动与各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一系列运动。这一阶段奠定了女权运动的奋斗目标,也形成了女权运动是一场社会实践运动的基调。教育、就业及政治权利的诉求归根结底是最求女性追求平等的社会角色地位,而不健全、非理性的劳动力市场是女权运动的最大障碍。可以说,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视为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就是这一阶段形成的。尽管其后女权主义思想理论有了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环境背景也在不断变化,但是这种观念还是在女权主义者中根深蒂固。 第二代女权主义(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现代女权主义,这一阶段是女权主义在西方最重要的阶段。女权主义者发现,尽管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例如,得到选举权的妇女群体在政治依然处于从属地位,同工同酬、平等就业基本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职业隔离与职业发展前景不佳的问题凸现。这种矛盾的情况促使女权主义者向纵深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女权主义理论,主要有三派: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朱丽叶忒.米切尔,她最著名的“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就明白地亮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号。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他们所重视的是妇女的经济地位与物质生活。虽然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重要理论渊源。把无交换价值、无报酬的家庭劳动视为阶级压迫,积极地投身社会的生产劳动。在重视生产经济领域的问题上,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是第一代女权主义的直接继承者。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为19世纪英国的米尔、当代美国的傅瑞丹。米尔是英国十九世纪自由主义健将,他在他的代表作——《女性的屈服》一书中,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女性权益的观点。米尔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里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现代社会就是人们有迁徙的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以及改善生活的机会。但是对已婚妇女而言,她却没有这些现代男人享有的自由。傅瑞丹继承了18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同时又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因此,傅瑞丹在其名著《女性迷思》一书中,首先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展开锐利的解析与批评。傅瑞丹指出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竭尽所能地塑造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女性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关系。然而这个理想形象,只是个迷思。为了发挥自我潜能,妇女必须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故此,傅瑞丹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作为自我认同,不过,她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自由主义女权者认为家庭束缚是一种强有力的干扰因素,必须依靠国家立法干预,形成介入机制。因此,自由主义女权运动继承了自由主义运动的衣钵,以争取立法保障为主要诉求,积极维护妇女政治权利。

(完整版)后现代女性主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 一、前言 「後現代主義」勾勒出西方現代性根基面臨震撼性危機的當代經驗。在這「晚期」資本主義時代中,新科技改變了我們對於地球時空的看法,也重塑了身分認同與歷史。一開始,後現代主義的內部論爭與女性主義沒有什麼關係,反之亦然。不過,後來,後現代主義有助於女性主義將其內部兩難情境概念化:一方面在既有建制與論述中追求平等,另一方面要同時挑戰並瓦解這既有的建制與論述。女性主義與精神分析一樣,植基於現代性(modernity)。真理、正義和主體姓等現代概念出現於啟蒙時期,那時人們相信人類可以經由理性作用,在道德及知性的自我實現上不斷進步。合法化的後現代危機意味著,女性主義者也必須開始對他們的合法化程序進行自我反省與質疑。 後現代女性主義並不表示女性主義已經結束,而意指女性主義理論的轉折,並質疑女性主義在語言學上的意識型態,諸如:陰柔的(feminine)和陽剛的(male),以及女性的(female)和男性的(male)等等形容詞的定義。後現代西方女性主義,形成於十八世紀,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於1960年代融合「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思潮,終於進入後現代主義之發展階段。基本上,當代女性主義提出之口號

及基本要求,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與實現「後現代主義重建人類文化之基本目標」。她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運動及文化現象,結合了一切為女性不平等地位與非正義待遇之思潮活動,正因為如此,使得她不論在組織或精神層面都有難以劃分之多元性及含糊性。 二、後現代女性主義之醞釀 六○年代起開始蓬勃發展的後現代女性主義,除了文學界、藝術界之外,實際上已流行至每個生活區域。就英國的克莉斯˙維東為例,她強調他們主張的是一種政治、一種實踐。其中有更激進之份子,否認並仇恨傳統理論和歷史,認為當中充滿「男人中心主義」,認為那些都是「男人的理論」及「男人的歷史」,不怕因為否定過去之觀念可能導致「否定全盤之文化觀念」之結果。 後現代女性主義者從七○年代開始著手「發現和再發現已被遺忘的女性生活史」,而大多女性歷史學家都意識到:要正確將女性納入歷史中,就需要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和對歷史研究本身之主題進行修正,例如「生殖」、「身體」、「性」等一向背說成是「自然的」、因而被長期排除在歷史研究之外的現象,現在都成為歷史學家們研究之焦點。 嚴格說來,其名稱「女性主義」其本身之意函與她們本身所堅持之信念與行為之「關聯性」並非如此重要,真要論期關聯性,恐怕是「父權制」。

西方女权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西方女权主义发展历程的启示西方女权主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女权主义(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 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揭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 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提出17条有关妇女权利的要求。 宣言后来成为女权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1792年,英国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为女权辩护》一书,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待遇。 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直至1920年,美国通过法案,保障女性享有选举权。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目标明确,妇女要求与男子有相同的经济、政治权力;以行动、实践为主,侧重于推动立法。 最为典型的是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运动与各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一系列运动。 这一阶段奠定了女权运动的奋斗目标,也形成了女权运动是一场社会实践运动的基调。 教育、就业及政治权利的诉求归根结底是最求女性追求平等的社会角色地位,而不健全、非理性的劳动力市场是女权运动的最大障碍。

可以说,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视为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就是这一阶段形成的。 尽管其后女权主义思想理论有了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环境背景也在不断变化,但是这种观念还是在女权主义者中根深蒂固。 第二代女权主义(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 现代女权主义,这一阶段是女权主义在西方最重要的阶段。 女权主义者发现,尽管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例如,得到选举权的妇女群体在政治依然处于从属地位,同工同酬、平等就业基本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职业隔离与职业发展前景不佳的问题凸现。 这种矛盾的情况促使女权主义者向纵深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女权主义理论,主要有三派: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朱丽叶忒.米切尔,她最著名的“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就明白地亮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他们所重视的是妇女的经济地位与物质生活。 虽然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重要理论渊源。 把无交换价值、无报酬的家庭劳动视为阶级压迫,积极地投身社会的生产劳动。 在重视生产经济领域的问题上,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是第一代女权主义的直接继承者。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的流派及理论.

女权主义的流派及理论: 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此外,女性主义的理论还包括文化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 总的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激进女性主义为主;70年代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为主; 80年代全面保守回潮;90年代是各流派的综合。90年代,性别概念出现危机,出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 第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主要是受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观念的影响。 它认为,社会剥夺了女性的平等权利这一点是不能容忍的。女性无论是作为一个群体还是一个个人,都应当享有与男性相等的权利。它主张将过去大多仅仅与男性连在一起的与个人自由和社会平等有关的价值扩大到女性中间。 首先,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早期的代表思想是提倡理性,向传统的权威提出质疑,这一理论依据人们具有同等的理性潜能这一假设,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在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中,平等主要被解释为机会均等。 其次,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十分看重公正和机会均等,认为女性的地位受到习俗法的局限,限制了女性对社会的参与。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个人和群体缺乏公平竞争机会与受教育的机会。解决途径是通过教育和经济制度的改善,争取到平等机会。 最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反对关于女性的传统哲学思想,即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理性上是低劣的。它认为,是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均等造成了两性之间在理性上的差异,在未来,虽然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会依然存在,但是性别心理的差异将会因男女之间

教育机会的均等而消失。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反对强调性别的差异,而非常强调男女两性的相似性。 对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的批评主要体现在: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不承认非性别形式的其他种类的压迫,尤其不承认阶级压迫的存在。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未能在工作和政治领域争得两性平等,甚至在法律方面的平等也没有完全争得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两性平等要求忽略了性别社会角色的差异,忽略了两性的生理区别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人性观视个人基本上是理性的、独立的、竞争的和自治的存在,忽视了人类社会的抚育、合作和相互支持的性质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仍旧以男性的规范为标准,要求女人变得和男人一样,忽略了女性品质所特有的价值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理性观念仍然是男性观念,所谓客观性和普遍性只是有限的男性实践的结果 第二、激进女性主义 激进女性主义于20世纪60 年代出现,它来自新左派,又脱离了新左派。左派的运动和斗争并不能满足女性主义者对女性平等的要求 激进女性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建树是男权制理论。激进女性主义坚持认为,自己独立创造了男权制理论,并宣称自己一派的理论,完全没有男权制的痕迹。 激进女性主义非常强调自己的理论是关于女性的理论,是由女性创造的理论,又是为了女性而创造的理论。

后现代女性主义(一)

后现代女性主义(一) 一、前言 “后现代主义”勾勒出西方现代性根基面临震撼性危机的当代经验。在这“晚期”资本主义时代中,新科技改变了我们对于地球时空的看法,也重塑了身分认同与历史。一开始,后现代主义的内部论争与女性主义没有什么关系,反之亦然。不过,后来,后现代主义有助于女性主义将其内部两难情境概念化:一方面在既有建制与论述中追求平等,另一方面要同时挑战并瓦解这既有的建制与论述。女性主义与精神分析一样,植基于现代性(modernity)。真理、正义和主体姓等现代概念出现于启蒙时期,那时人们相信人类可以经由理性作用,在道德及知性的自我实现上不断进步。合法化的后现代危机意味着,女性主义者也必须开始对他们的合法化程序进行自我反省与质疑。 后现代女性主义并不表示女性主义已经结束,而意指女性主义理论的转折,并质疑女性主义在语言学上的意识型态,诸如:阴柔的(feminine)和阳刚的(male),以及女性的(female)和男性的(male)等等形容词的定义。后现代西方女性主义,形成于十八世纪,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于1960年代融合“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终于进入后现代主义之发展阶段。基本上,当代女性主义提出之口号及基本要求,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与实现“后现代主义重建人类文化之基本目标”。她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运动及文化现象,结合了一切为女性不平等地位与非正义待遇之思潮活动,正因为如此,使得她不论在组织或精神层面都

有难以划分之多元性及含糊性。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之酝酿 六○年代起开始蓬勃发展的后现代女性主义,除了文学界、艺术界之外,实际上已流行至每个生活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就英国的克莉斯˙维东为例,她强调他们主张的是一种政治、一种实践。其中有更激进之份子,否认并仇恨传统理论和历史,认为当中充满“男人中心主义”,认为那些都是“男人的理论”及“男人的历史”,不怕因为否定过去之观念可能导致“否定全盘之文化观念”之结果。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从七○年代开始着手“发现和再发现已被遗忘的女性生活史”,而大多女性历史学家都意识到:要正确将女性纳入历史中,就需要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和对历史研究本身之主题进行修正,例如“生殖”、“身体”、“性”等一向背说成是“自然的”、因而被长期排除在历史研究之外的现象,现在都成为历史学家们研究之焦点。 严格说来,其名称“女性主义”其本身之意函与她们本身所坚持之信念与行为之“关联性”并非如此重要,真要论期关联性,恐怕是“父权制”。 2-1对“父权制”之解释 这里所认为之“父权制”并非只限定予以男性家长为中心之传统家庭或亲属关系之制度、而是指“以男性家长中心之制度为典范而建构之人类传统体系、生活方式与社会制度”,是从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使男性在文化史上取得绝对统治地位后所建之文化。他看似一种“男人为中心,女人为边陲”的文化,但实际上,他已把女性排除在社会文化体系之外。

结合女权主义谈谈女性的现状和未来

从女权主义出发浅述女性的现状与未来班级:中文101班姓名:谢远学号:20104120132 摘要: 女权主义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百来年历史,在这过程之中,女性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极大的觉醒。时至今日,女权主义的很多思想,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很多很多女性的心中,更多的女性开始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自己所应该得到的社会权利,自己所应该受到的合理的待遇,进行思考和争取。女性群体,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向前发展,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占到的地位,也在不断地上升。 关键词: 女权主义,流派思想,女性现状,平等,发展

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来传到英美,并逐渐流行了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传到中国,并被译为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者,不光着眼于对已存在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批判,同时,也关注着关于性别歧视、妇女权益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女权主义,其理论的目的主要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 一、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 女权主义发展的历程是层次分明的。它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妇女解放运动 女权主义者开始觉醒的初期,主要是通过发动局部的妇女解放运动进行,她们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对以后的女权主义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运动也有很大影响。这一时期,女权主义还没有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主要还是停留在一些实践活动上。 其二,现代女权主义 此时的女权主义真正以一种社会思潮的形式在西方世界兴起,并且它的表现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妇女解放运动,更多的开始渗透到了社会的其他领域中。像这一时期的激进和自由女权主义对"性解放" 的诉求,对一批女权主义作家的文学创作,就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女权主义与后现代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与后现代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或称女性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等议题。 女性和女权都包含维护女性权益的意思,但现在女权主义这个概念一般人不太喜欢用,觉得太张狂,要夺男人的权。但是如果把女权理解成为女性的right 而不是理解成为power,还是可以接受的。 女性主义诉求最早缘起于18世纪思想启蒙时代的欧洲,英国女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的《女权辩护》,便是最早阐述女权问题的专著。她提出,社会是根据最明智的方式建立的,它的构成以人类的天性为基础,但是,把陈规惯例当作为剥夺人类(包括男人和妇女)的自然权利辩护的理由,却是一种违背常识的荒谬诡辩,像依赖性被认为是女人的天性,为了保持身体的美和女人的光荣,就用比中国人的裹脚布更坏的东西束缚她们的四肢和官能.她认为抚爱和纵欲并不能代替夫妻之间的友情,德行若没有自由来培养,将永远得不到应有的力量,而一个人若服从除理性权威外的任何权威,就不能被称为有理性的或有道德的。“让妇女分享权利,她们将和男人在品德上竞争”,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最著名的女性主义口号。 其后也出现了个别先觉醒的女性的声音。如早在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Mary Woll-stone Craft)就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力》的论著。有组织的妇女解放运动的萌芽在19世纪开始出现,1848年,第一届女权大会在美国纽约州召开。20世纪初期,“男女平等”的主张得到了包括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某种程度的响应,例如,1920年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1928年英国妇女获得选举权。一直到这个时候,西方的女权主义声音都是和社会主流的“民主”、“人权”运动相呼应的。而在战争年代,大批男人走上战场,各参战国劳动力奇缺,国家以“爱国”和“男女平等”的名义动员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战后,从战场上回来的男人需要工作,国家又以做“贤妻良母”为由,要求女性为男人让出她们已经在社会占有的工作岗位,而且以往以女性战友面目出现的男性同路人也大都如是说。这迫使女性重新思考女性与男性的权力关系和性别角色内涵。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王治河曲跃厚 〖提要〗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发展的最新阶段。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发展不仅对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合流与互动的产物。女权主义在当代西方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是沿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域考察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之间的对话、交融及其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女权主义的历史嬗变 根据美国著名女权主义研究者南希.F.科特(Nancy F. Cott)的研究,“女权主义”一词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初进入英语语汇的。其含义是指妇女社会角色的革命性变革。⑴从那时起,女权主义一词开始被大量使用,但究竟什么是女权主义,即使是在女权主义自身那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为流行和权威的定义之一,是英国学者戴维. 米勒(David Miller) 主编的《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即女权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语词,它关注的是妇女的地位,追求的是

妇女的平等,并力图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一切障碍。⑵“女权主义”一词的出现尽管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但女权主义运动则要比这个语词早得多。从历史上看,当代女权主义运动可以追溯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但从思想体系上看,第一代女权主义则出现在19 世纪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哈丽特.泰勒. 密尔(Harriet Tyler Mill) 和美国的查洛特.P.吉尔曼(Charlotte P. Gilman)。密尔首先注意到,性别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造成的。其解决办法,一是教育,即女性和男性应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获得日后发展的条件;二是立法,即女性和男性平等地参与立法的过程,以确保女性的合法利益。此外,密尔还特别强调男女在生产领域中的平等,认为无论妇女是否有养家的需要,都应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融入社会,进而和男人建立一种伙伴的而非奴役的关系。吉尔曼在其代表作《黄色壁纸》(1892年) 和《妇女与经济》(1898年) 中指出,已婚妇女通过家务劳动或与丈夫的性关系、而非参与社会生产的经济价值或作为母亲和妻子的人的价值来维系自身,乃是造成其被动性和在家庭与社会中价值厥失的重要根源。她们的这种从经济地位切入,进而强调妇女的社会地位的理路,对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代女权主义者发韧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