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

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从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女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总要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提倡重视他人、重视差异以及多元论的思维模式等。

2、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拒斥所有那些认为权力仅停泊与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权力的心的后现代观点,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女性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利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它使女权主义认识到,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如何为统治他们自己服务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真理的过程管制他们自己的。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力”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

3、标准化或正常化以及惩戒凝视

福柯认为,权力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标准化或正常化(normalization) 及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gaze) 。他指出,标准化或正常化是控制和自我规范的深化,社会通过纪律管束着人的身体,通过话语来定义何为正常,何谓反常;通过标准化或正常化过程来要求人对规范的遵从。他采用环形监狱作为“凝视”意象的形象化说明,旨在指出人人都处在社会的凝视之下,不可越轨。正如福柯所说:“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制,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就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之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于是看似自上而下的针对每个人的监视,其实是由每个人自己加以实施的。”借用福柯关于标准化、正常化的思想来看,妇女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压力之下,不仅要服从纪律,而且要遵从规范,自己制造出自己驯服的身体。并认为,所有的现代女权主义模式都属于一个男权压迫和禁制女性的模式,其主要的逻辑是:男权社会长期压制着处于无权地位的妇女。

4、反本质主义和反普遍主义p85

本质主义(essentialism)强调的是人的生理和生理决定论,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则认为用自然或人性可以解释一切,而且认为自然和人性是不会改变的。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自然、人性,既非固定不变,也非普遍相同,而是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而又很大差异的。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变化、断裂、矛盾和对立。女权主义对上述四项有很大共鸣,反对人们总是强调女性的生育能力极其对女性特质形成的影响。它不仅反对性别的两分,而且反对性别概念本身,反对生理决定论和本质主义。它提出整合的思维模式,其中包括为女性赋予价值的模式,反对二元论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差异政治的模式(其中包括种族、民族、阶级、性别和性倾向的差异)等;

5、内在联系论,差异论

女权主义接受了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内在联系和提倡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理论观点,在争取妇女解放的过程中不再把男性都看做压迫女性的敌人,而是关注男性与女性的相互依存关系,注重男性与女性之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尤其是男性与女性之间在阶层、阶级、国家、种族等方面的差异;质疑以往女权主义理论中存在的那种以西方中产阶级白人妇女为言说主体的普遍主义倾向,主张妇女主义理论的多元化;提出了以一种新的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男女平等观取代传统抽象的男女平等观。

后现代女权主义的五个理论向度p89

1、解构主体的后现代女权主义p93

解构主体的后现代女权主义的最大特点是:以解构为目的,不仅否认人的主体性,而且否认“男性”和“女性”概念。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社会造成的,是由社会话语构成的;并认为,没有固定不变的女性本质,如果有,也是父权文化强加于女性的;女性的自我意识是男权思维逻辑的延续,女性的主体性是在父权文化下形成的,追求女性的自我意识或主体性,无助于真正改变女性的地位。

后现代女权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由话语构成的,而社会中的主流话语是男性话语,因此,女性所追求的主体性是以男性标准建构而成的,是建立在男性经验基础上的,所以要对这种主体性进行解构。

女性走向解放的关键是自身主体性的建构,而女性主体性建构的前提应该是在解构父权制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设定与歪曲的基础上寻找和认识真实的自我,实现真实的自我。

2、重构女性主体的后现代女权主义p96

在女性经验的基础上重构女性主体,它们试图找到真正的“女性特征”,而不是被男性定义的“女性”特征,重构女性主体。

女性的本质特征是由主流文化建构并通过社会主流话语进行言说的,在父权制文化下,女性的这种本质特征是由父权制文化建构并由男性霸权话语来演说的,这势必造成对女性本质特征的歪曲。几千年来的人类文化史是女性经验不在场的历史,男性作为经验主体和言说主体,

基本上无视女性经验。他们演说女性,基本上是按照他们自知或不自知的性别偏见来言说的,在他们的话语中,女性经验是被扭曲被曲解的形式而出现的。

重构女性主体的后现代女权主义认为,在男权文化统治的社会中,男性与女性处于一种主动与被动、支配与服从的关系之中,这就导致了不仅男性忽视、歪曲着女性的经验,而且女性因长期收压抑、处于从属地位,也就认同了男性对自身的设定,使自己的真实经验沉入水底。一方面是男性模拟女性的身份表现女性,并按照自己的需要不断地修改女性话语;另一方面是女性对男性所模拟的女性话语被动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自己不再是自身经验的言说主体,而是由男性引导下的被动的言说主体,她们的形象和内心都无可逃避地被男性话语所控制。女性要走出自身经验由男性言说、自身特征由男性界定的困境,就必须停止对男性文本的被动接受,从女性自身的真实经验出发,对文本作出独立自主的阐释,清算男性文本对女性经验与女性特征的歪曲。。它认为,在父权文化下女性的特征是由男性来界定的,所建构的女性主体性是由男性话语构成的,不是建立在女性经验基础上的,这种界定和建构必然地产生了对女性的歪曲和误解,这样的女性主体性不利于真正改变女性的地位。因此,它主张在解构父权制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本质特征的设定与歪曲的前提下,使女性成为自身经验的言说主体并在女性经验基础上,寻找和认识女性真实的自我,重新建构女性主体性。

重新界定女性特征:首先,对被歪曲的女性特征加以纠正,这需要在女性切身经验的基础上,由女性自己来言说和界定自己的特征;对被贬低的女性特征加以肯定和赞扬。

女性经验基础上的主体性建构。女性的话语言说权利不是靠谁来恩赐,而是靠自己对话语权利的自觉与掌握,让自己真实的经验。感觉、思维进入语言,倾听自己真实的内心的声音。

3、重建女性话语的后现代女权主义p100 p144

重建女性话语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吸收了后现代主义关于“话语就是权力”的理论,致力于重建女性的话语。它认为,在数千年的人类社会中,女性一直生活和存在于男性所创造的男性霸权话语中,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话语权,并一直处于话语的边缘地带。这也是女性受到压迫的重要原因,女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拥有女性自己的话语领地,就必须占领话语权。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强调权力和话语的不可分割性,福柯在他的权力——知识形成学说中清楚的表明:权力的实施创造了知识,知识本身又产生了权力,权力是由话语组成的,话语是权力的产物,在话语的实践中潜藏着权力的运作,话语的争夺实质上即权力的争夺,话语的拥有意味着权力的拥有。

通过女性身体本身和真实的女性经验来创造女性话语,以便对抗男权文化传统的权力话语,颠覆男性话语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统治地位,

4、生态的后现代女权主义

5、理想的后现代女权主义

理想的后现女权主义者充分肯定事物多样性、差异性的重要,并认为要对任何一个具有普遍性和本质主义的现代概念和理论进行审视和批判。

它提出一种新的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男女平等观来取代传统的、抽象的男女平等观。它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相辅相成的和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认为应建立以性别差异为基础而把男女平等看成是在承认个体独特性的前提下女性与男性的具体平等。主张与男性开展全面合作,争取男性的支持,使男性中的许多人都可以成为女性的盟友和伙伴,它主张,男女关系应从男性统治模式转变为伙伴关系模式。

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

殖民主义(colonialism),指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西方强国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种侵略政策。其表现形式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

不同而发生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通过“自由贸易”形式,把不发达国家、民族和地区变成自己的

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和雇佣兵的来源地。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帝国主义时期,除了采取上述各种手段外,资本输出成为剥削这些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主要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沦为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大批亚洲、非洲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奉行殖民主义政策的国家转而采用间接的、比较隐蔽的、更具有欺骗性的形式,来维护和谋求殖民利益。在政治上,一方面

允许和承认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另一方面通过培养或扶植代理人来实行控制;经济上以提供“援助”的形式,通过附加苛刻条件的贷款、不平等贸易、组织跨国公司等手段,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对这些国家实行掠夺;军事上以提供军事“援助”的形式,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驻扎军队、

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等,实行变相的军事占领。为了实现其战略目的,它们甚至策动政变、挑起内战、扶植傀儡政权。这些被统称为新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相对于17、18、19世纪的殖民主义而言的。 也即:原来西方国家的殖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docx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一.渡边澄子与《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 渡边澄子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者,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并对野上弥生子等近代女性文学家进行研究,是日本著名的女性文学批评家。著有《野上弥生子研究》、《青踏的女性—尾竹红吉转》、女性作家评论系列的《与谢野晶子》等。渡边澄子所著的《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是通过对樋口一叶、清水紫琴、野上弥生子、平林泰子、佐多稻子、岸田俊子、与谢野晶子、宫本百合子八位日本当代著名女性文学家以及其主要作品的进行研究分析,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入探究日本女性主义文学。这些勇敢的女性作家们不甘于受到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束缚、生存的价值受到的否定,她们勇敢的追求自我的实现,通过笔端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励女性们自我崛起、勇敢地与生活抗争,这是日本近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渡边澄子对樋口一叶及其代表作品《自焚》的评价 在《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一书中,渡边澄子称樋口一叶为新的飞跃,一叶是明治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留下多不不朽的著作。一叶生活的时代,是深受男尊女卑思想控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男性甚至对女性使用尊敬的语言都会受到世人的嘲讽。一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进行创作的,其创作的作

品皆是描写在那样的时代生活的女性的悲惨命运。渡边对一叶的评价极高,她认为一叶是一位已超越喜怒哀乐、拥有最高级别感情的女性作家。在评论一叶的小说时,她没有像一般的文学评论者一样,选择《十三夜》、《青梅竹马》、《闽江》这类被称为一叶的代表作品去评论,而是选择樋口一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撰写的小说《自焚》去仔细解读。创作《自焚》时,一叶已染病在身,该作品是一叶一边与病魔做斗争一边竭尽全力撰写的苦心之作。 小说《自焚》讲述了美尾与町母女二人悲惨的婚姻生活,揭露了在黑暗的封建思想和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迫害下,妇女的悲惨遭遇以及悲剧的传承延续性。母亲美尾是一个非常美丽、向往过富足美好生活的女性,但丈夫与四郎平庸不上进,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对妻子呵护有加的,但实质上只把美尾当作美丽的私藏品看待,并没有把她看做是有诉求有平等地位的人来看待。美尾在多次劝说丈夫与四郎努力上进未果后,在自己母亲的蛊惑下决然地放弃家庭,离开丈夫女儿离家出走依附于权势利益。与四郎在美尾出走后,感到受到奇耻大辱,开始不择手段地敛财,长期的劳累致使身体严重受损,早早离世,对于女儿町他毫无关爱,草草将其嫁给大她十几岁的上门女婿金村恭助。女儿町在缺乏父母疼爱的环境中渐渐长大的,虽然集财富与美貌于一身,最终也难以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好的归宿。恭助并非真正爱慕町,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差异与融合-最新文档资料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差异与融合 1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哲学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妇女理论研究者把“ feminism ” 译为“女性主义”,旨在强调用女性或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及达到平等的条件和途径。女性主义具有多元化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女性主义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包括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等。 20世纪90 年代,随着哲学发展走向多元化,哲学越来越贴近社会和人生,女性主义哲学思想开始兴起。女性主义哲学以 异”的角度,强调女性有其特有的对世界存在意义的理解方式,传统的哲学大多数站在男性角度看待世界,而女性主义哲学主张消除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哲学强调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必然存在不同生命主体的不同认识,女性要获得与男性相同的哲学意义。女性的特有经验,例如怀孕、分娩等,应当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也应当成为人类进行哲学思考的主要方面。 2后现代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是对理性予以质疑的时代,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近 代以来所强调的知识之客观基础根本上是不存在的。现代人对自 启蒙运动以来一直深信不疑的、作为确立知识和真理基础的“理

性”所产生了根本性疑问。后现代主义具有不确定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我性、内在性的特征,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行了全面批判,破除等级体系的纵向思维,以横向的“块茎状” 的思维模式取而代之,否定元话语和宏达叙事,倡导和肯定小型叙事,反对以主体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后现代主义代表着它对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消极的摧毁性的作用,和对未来和现实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意义和向度。在这种兼具摧毁和建设两重向度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主要是福柯、利奥塔和德里达等人的思想对女性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实际上正是在摧毁现存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目标是要消解现行的两性观念,解构所有以往有关两性关系的理论。女性主义不但赞同福柯、利奥塔和德里达等人倡导的事物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差别性,而且也从后现代主义消极的摧毁性向度中找到了与自己主导目标完全一致的有益思想。 3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差异与融合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逻辑起点、理论内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女性主义是从追求妇女解放的实践中产生的,而后现代主义是从自身理论中发展起来的。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诉求方式也存在差异,二者对启蒙运动与本质主义的评价也不同。 然而,在反对本质主义、二元论、以及解构理论、知识、主体、权力等问题上,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有着深刻的相似性,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兴起,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英美派和法国派两个流派,共同经历了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西方;中国 引言:女性主义的源起 要了解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女权主义有所认识。 追溯女权主义的源头,不能忽略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本是由男性女性共同形成,男女性理应处于平等地位。但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无论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女性的身份始终是处于边缘化的被压抑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压抑与沉默之后,女性意识觉醒,妇女起而反抗,女权运动随之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 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文艺复兴倡导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对中产阶级妇女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了妇女争取平等的愿望。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开始。在这一历时约70年的女权运动中,妇女高喊男女平权的口号,强烈要求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平等,最终以妇女获得选举权而胜利告终。进入20世纪,西方女权运动又掀起了两次浪潮,分别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经历了从主张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和性别的差异性到要求多元化的差异取代男女对立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推进到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治话语。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不能等同,但可以认为,女性主义源起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而“女性主义”则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是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的。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发展 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促进了左倾学术思潮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于此同时,西方正掀起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浪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就在这一时期兴起。对两性生存境况的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形式主义批评的内在危机,以及妇女文学的兴盛,是导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勃兴的主要原因。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王治河曲跃厚 〖提要〗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发展的最新阶段。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发展不仅对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合流与互动的产物。女权主义在当代西方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是沿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域考察后现代主义 和女权主义之间的对话、交融及其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女权主义的历史嬗变 根据美国著名女权主义研究者南希.F.科特 (Nancy F. Cott)的研究,“女权主义”一词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初进入英语语汇的。其含义是指妇女社会角色的革命性变革。⑴ 从那时起,女权主义一词开始被大量使用,但究竟什么是女权主义,即使是在女权主义自身那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为流行和权威的定义之一,是英国学者戴维 . 米勒 (David Miller) 主编的《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即女权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语词,它关注的是妇女的地位,追求的是妇女的平等,并力图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一切障碍。⑵ “女权主义”一词的出现尽管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但女权主义运动则要比这个语词早得多。从历史上看,当代女权主义运动可以追溯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但从思想体系上看,第一代女权主义则出现在19 世纪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哈丽特.泰勒. 密尔 (Harriet Tyler Mill) 和美国的查洛特.P.吉尔曼(Charlotte P. Gilman)。密尔首先注意到,性别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造成的。其解决办法,一是教育,即女性和男性应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获得日后发展的条件;二是立法,即女性和男性平等地参与立法的过程,以确保女性的合法利益。此外,密尔还特别强调男女在生产领域中的平等,认为无论妇女是否有养家的需要,都应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融入社会,进而和男人建立一种伙伴的而非奴役的关系。吉尔曼在其代表作《黄色壁纸》(1892年) 和《妇女与经济》(1898年) 中指出,已婚妇女通过家务劳动或与丈夫的性关系、而非参与社会生产的经济价值或作为母亲和妻子的人的价值来维系自身,乃是造成其被动性和在家庭与社会中价值厥失的重要根源。她们的这种从经济地位切入,进而强调妇女的社会地位的理路,对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 义女权主义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代女权主义者发韧于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的美国,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声势浩大,对女权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1963年, 马丁. 路德. 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在华盛顿特区领导的和平示威及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一场要求黑人和白人享有同等权利的民权运动,同时也是一场要求妇女和男人享有同等权利的女权运动。这场运动的胜利也使得他在 1964年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3年,美国学者贝蒂. 佛里丹 (Betty Friedan) 的《女性奥秘》一书的出版,在思想上引发了第二代女权主义。如果说第一代女权主义主要是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话,那么第二代女权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的多样性。就其思想取向而言,我们可以把第二代女权主义区分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性之为女性主义的出路

42 一、《大都市》中的“妖妇”形象 在《大分野之后》一书中,作者安德烈亚斯?胡伊森通过对弗里茨?朗阁的《大都市》这一作品的剖析,向我们揭示了人类刚开始对突然崛起的新兴技术感到恐惧并在最后将其成功制服这一过程中,男性目光对女性的支配,以及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支配这一社会现象。“正是玛丽娅的复制、宗教象征主义的运用、技术化和身为女机器人以及弗雷德与女性、机器、性、技术的复杂关系,让我们找到了通往影片的社会和意识形态想象的钥匙”。本文将立足于第一点,即影片表现的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从男性的视角加以分析。 这种男性化的视角贯穿于整部影片,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线性地归纳。片中的唯一女性形象玛丽娅具有两个化身,其一是具有圣母玛利亚色彩的、人类美好品质化身的真身玛丽娅。这位真身玛丽娅是男性视角下女性之为女性所应扮演的无性欲处女或母亲的形象。她是苍白的、脆弱的、容易受到惊吓的。在弗雷德与科学家的斗争过程中,她作为被绑架的对象,等待着英雄的救赎,宛若童话中命运凄惨的公主形象。真身玛丽娅所代表的女性形象是安全的,具有不可侵犯的道德性,但同时也缺乏了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格。 其二是由科学家通过技术制造出的机器人玛丽娅。影片通过由科学家制造出机器人玛丽娅实现了人类无母体创造生命的幻想。影片中的机器人玛丽娅是性感的、鲜活的、充满挑逗意味的,但机器人也同时造成了大都会的混乱。“一旦机器被看作是可怕的和不可言喻的危险,作家们开始把机器人想象为女性的。……从强大的技巧中释放出来的恐惧和感知焦虑被重塑和重构为男性对女性性欲的恐惧。”这样一个具有真人的色彩、人的生命的玛丽娅在片中被看作是“坏”的、具有破坏力的。这是男性基于其自身对外部世界具有掌控性、支配性的幻想,对 不可掌控的技术和女性力量所产生的恐惧和焦虑的反映。虽然女机器人给大都会带来了颠覆性和灾难性的破坏,但从影片对结尾的处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男性视角下,父性的、父权的、男性的力量仍然控制了一切。对男性具有不可抗拒的欲望,并制造了男性统治下混乱场面的机器人玛丽娅最终被处火刑,最后大都会获得了和平的崭新局面。 性感的、不可掌控的玛丽娅被处死,而无性欲的、圣母似的玛丽娅被留下。“它用描述的方式把男性目光和想象加以主题化,从而开了为叙事电影所遮蔽的一个基本电影惯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确实有种以隐蔽或非隐蔽方式存在着的男性视角,即男性有能力并应当掌控一切,将女性放在从属的地位。而女性主义,尤其是受第二波的女性主义运动影响的女性主义思想,正是基于对此现象的发现和揭露,女性开始了具有针对性的抗争。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80年代的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潮使其自身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长久以来,支配社会 后现代性之为女性主义的出路 文/朱波尔 后现代主义面临的,同样也是女性主义所面临的合法化问题而并非其真正面对的危机,因为所谓的合法化,仍然是在传统体制基础上提出的合法化,而后现代真正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建立一种自身的、新的逻辑和新的局面。这种新的局面里不再存在一种不变的“法”,而试图将一切归置其中或剔除出去,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合法化” 。女性主义也同样如此。 审美视点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析伊莎贝尔·阿连德笔下的男性人物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析伊莎贝尔·阿连德笔下的男性人物 伊莎贝尔·阿连德是拉美杰出的女作家,其作品以其细腻深刻的笔触、引人入胜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而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作为一位女权活动家,阿连德不仅在作品里将女性人物放在主要位置,还通过这些角色反映社会现实中女性对父权体制与男权主义的反抗。对阿连德作品的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物形象,叙事手法,历史性等。 这些研究大多以女性人物为文本分析的主体,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阐释。而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不仅通过对女性人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还通过男性人物与她们的交流互动来对其进行间接表达。因此,本文以作品中具代表性的男性人物为研究主体,试图从新的角度探究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以阿连德《幽灵之家》、《爱情与阴影》及《月亮部落的夏娃》三部代表作为分析的文本,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作品中的男性人物。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第一小节简要介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传统与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以及推动拉美女性文学的该地区女性运动;第二小节则对作者和研究文本进行介绍,并根据研究角度将研究主体分为四类,以期能更系统、更细致地对其进行解读。第二章分析位于父权体制金字塔顶层的男性,即父权社会中的家长形象;第三章对深受父权体制影响的男权主义者进行分析;第四章则解读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男性,即不同于男权主义者、能够与女性建立起平等关系的男性;第五章对徘徊于父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两个世界之间的人物进行解读。 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我们试图重建作者身处的父权主义世界,探究其作为女性主义者对男性的观点与态度,以期总结出其理想中的两性关系。最后,我们结合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 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从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女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总要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提倡重视他人、重视差异以及多元论的思维模式等。 2、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拒斥所有那些认为权力仅停泊与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权力的心的后现代观点,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女性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利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它使女权主义认识到,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如何为统治他们自己服务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真理的过程管制他们自己的。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力”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 3、标准化或正常化以及惩戒凝视 福柯认为,权力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标准化或正常化(normalization) 及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阈下的《甄嬛传》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西方文艺批评理论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语言文学学号: 2014020128 姓名:陈亚斐 授课老师:宁梅 成绩: 2015年1月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阈下的《甄嬛传》 陈亚斐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邮编;550025)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开始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使人们以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化进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甄嬛传》 引言 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是伴随女性运动出现的。在人类历史上,女性在社会等级观念的桎梏下,无论在政治、社交,还是在经济领域,几乎没有发言权。她们成为“不重要的他者”,完全被男人所忽视,这是女性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女性主义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部分,前者从属于后者。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过了50年的历程。女性主义批评被认为是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 《甄嬛传》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是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该剧由郑晓龙导演执导,讲述的是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的故事。其中以甄嬛为主的五个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再现了以男性为主导,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的卑微。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角度解读该作品中五个女主角悲惨命运的成因。 一、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发展简史 上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席卷了整个北美地区和欧洲大陆。女性主义批评( Feminism)正是随着这次西方妇女解放运动而蓬勃发展的。作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女性主义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深入到社会、文化、文学等领域后所产生的成果。可以说,女性主义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中重要的言说形式,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用女性意识来评论文学作品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女性主义的特点是以性别或者社会性别为基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个人色彩。通常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可以分为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其中英美学派更关注主题、母题和人物等传统批评观念,重在社会历史研究,法国学派则侧重结构。 女性主义批评从未停止过脚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许多理论的影响,包括新批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等。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女性主义理论兴起的时候正是新批评走向没落的时候,因此女性主义理论打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并吸收了新批评所摒弃的关于作家生活背景的研究,提倡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女性主义也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平等,而在以前的社会里,从某种角度讲男性与女性是两个不平等的阶级,因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流派。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借鉴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原则和方法,解构主义强调去中心化,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中心,反对所谓的“二

后现代主义时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时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 编辑整理:www.sodu.so 编辑:王力来源:sodu小说排行榜新浪 【内容提要】随着西方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涌现出对现代主义分析批判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女性主义从颠覆性较强的解构主义获得了消解男性中心思维模式的理论武器,试图摧毁现存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解构主义的代表首推雅克·德里达和米歇尔·福科,通过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也看出女性主义的新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 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后,后现代主义随之孕育并发展起来。对女性主义来说,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因为一方面,女性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女性主义对本质主义、基要主义、普遍主义等现代理论也提出质疑,认为它们给女性受压迫的现实提供了哲学基础与合理证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分析与批判则为女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女性主义从颠覆性较强的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那里获得了消解男性中心思维模式的理论武器,试图达到摧毁现存的男性中心主义文化霸权的目的。解构主义的代表首推雅克·德里达和米歇尔·福科,本文拟从他们的主要观点出发来探讨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消解中心和本源,颠倒等级秩序 解构主义的策略经常多变,但其宗旨却是明确的,即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和“消解语言中心主义”(phonocentrism)。希腊语“逻各斯”,意即“语言”、“定义”,其别称是存在、本质、本源、真理、绝对等等,它们都是关于每件事物是什么的本真说明,也是全部思想和语言系统的基础所在。在德里达看来,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都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德里达指出,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以现时为中心的本体论和以口头语言为中心的语言学的结合体;它相信在场的语言能够完善地表现思想,达到实在世界的客观真理。在场是建立本体论、目的论从而达到实在真理的根源,因此,德里达把反对在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视为攻击的根本目标。因而“女性”的范畴只是虚构的,德里达说:“也许……‘女性’不是一个可以决定的身份,也许女性不同别的事物保持距离,无法站在别处宣称自己……也许女性——一个无特征、无形状的模拟物——是距离的断层、超距离的距离、间隙的节奏、距离本身。”有效的女性主义只能是完全否定的女性主义,解构一切事物,拒绝建构任何事物。而这一点正是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玛丽·朴维在她的《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一文中所总结的解构主义对女性主义的最主要的贡献:即消除神秘特征的规划。朴维指出:德里达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一就是使“在场”的特征变得非神秘化,“在场”的观念取决于语言,同时“在场”总是难以捉摸,它只在相对的意义上才存在,并不是真理的基础。朴维认为解构主义分析了“女性”仅仅是社会的产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础,“女性”是一个术语,如何界定这个术语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而不取决于某些性器官或社会经验。朴维相信解构主义消除此在的神秘性在政治上具有意义。德里达用以达到消除在场的神秘特征的效果之一是解构二元对立。“逻各斯中心主义”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如:灵魂/肉体、自然/文化、男性/女性、语言/文字、真理/谬误等。这种二元项的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设立第一项的优先性而迫使第二项从属于它,第一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源的,而第二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如把善放在恶之前、肯定放在否定之前等。乔约森·卡勒说:“在传统哲学对立中各种术语不是和平共处的,而处于一种激烈的等级秩序之中。一术语支配另一术语(从公理上、逻辑上)便占首要地位。在特定的时刻,解构这种对立就是颠倒等级秩序。”德里达的批判就是促使这些等级对立的压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摘要:酷儿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性和性别的研究的批评理论。本文介绍了酷儿理论、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的发展及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最后就三者的关系和区别进行了总结讨论。 关键词:酷儿理论性别研究女性主义关系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酷儿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性和性别的研究的批评理论。拉曼·塞尔登(Raman Selden)把它称之为“一种对于主体,性别与其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的激进式反思”。酷儿理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致力于探讨跟性、性别以及性欲相关领域的问题。 提到酷儿理论,不得不提性别研究;而作为一种相对来说较新的跨学科理论综合的性别研究又是从女性主义研究中所衍生出来了。众所周知,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三次浪潮。概括地说,第一次运动浪潮主要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主要的诉求是女性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各国妇女积极争取选举权。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一直持续到70年代后期,主要处理的是女性在工作、薪水、受教育方面的不平等,妇女的堕胎权以及妇女在家庭或工作中的性别角色。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此次浪潮中,女性主义研究的热潮逐渐形成了。或者说,女性主义研究实际上就是女性主义运动在学术理论领域方面的延伸。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又把它称之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此次思潮主要致力下实现各种不同身份的女性在性别方面的平等:黑人女性、少数民族女性、双性恋女性、同性恋女性、变性的女性、来自于后殖民地区以及社会底层的女性。也正是在此次运动浪潮当中性别研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作为对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回应,性别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正如其名所暗示,性别研究主要通过使用性别(gender)这个概念来分析研究各种不同的学科。在过去,大部分人都把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两者混淆起来使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西方女性主义者才对两者作了区分。1968年,美国知名性科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罗伯特·斯托勒(RobertStoller)反驳了佛洛依德提出的人都是双性特质的观点,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作出了明确的区分。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性别才被理解为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构建下所形成的性别角色、行为以及属性差异,而生理性别指的是人类生理上的从解剖学角度来确定男女的一种生物属性。从这个观点来看,前者是流动的、易变的并且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而后者是固定不变的。以自然为基础。很多著名的学者都阐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最有名的当属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Beauvoir),在她最重要的作品——被尊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的《第二性》里,她指出“女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前言: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 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性别问题。酷儿理论从90年代开始致力于超越性别。 各种生态、贫穷、战争问题的核心是男性思维方式的竞争问题。世界亟需建立以女性思维方式主导的博爱的,消除等级的社会。 一、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学会看: 1、父\男权叙事话语。例:《教室别恋》、希区柯克电影 2、女性主义叙事话语。例:《安东尼娅家族》、《钢琴课》 二、了解女性主义的意义: 1、一种知识体系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文化批评) 2、一种社会觉悟。 ?何为话语: 在科学理论中,“话语”是指一个具有自己一整套相应概念,先决条件以及论证形式的、专门的思想表述体系。比如“电影话语”、“父权话语”、“同性恋话语”。 【名词解释】所谓“话语”(discourse) 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话语分析是指对人们说(叙述) 什么,如何说(叙述) ,以及所说的话(叙述) 带来的社会后果的研究。话语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现的,因此具有社会性。 话语,根据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研究,可以看作上述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两性的媒体和公共领域的形象有无差别?差别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这些差别的目的的效果? 突出女性身体,显现女性形象价值的性属性(动物属性),突出男性形象价值的精神价值(人的价值)。 ●现实中的真实: 当代女性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发现千百年来:主体人=男性 ●我们的世界的基本叙事讲述:(英雄的故事和顺带救美) 1、男性的成长=主体意识/主体建构 2、男性的成长=压抑女性=非主体/他者 3、女性=他者/被幻想者 一、“女性主义”概念: Feminism 从强调两性对立中的女权,到突出两性差异中的女权,而产生的表达上的温和及客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