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教育社会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论当代教育社会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论当代教育社会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2009年第8期(总第355期

)EDUCA TIONAL RESEARCH

No.8,2009 General,No.355

论当代教育社会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胡振京杨昌勇

[摘 要]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文化思潮,现代性是当代教育社会学和后现代主义共同的核心主题。从当代教育社会学中可以区分出后现代教育社会学和后现代主义教育社会学。当代教育社会学从阶层和性别向度对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资本主义教育进行反思和批判,表明其具有了后现代意蕴,这也标志着后现代教育社会学的产生。批判教育学是当代教育社会学的后现代实践,是后现代主义教育社会学的具体表现形态。

[关键词] 现代性;当代教育社会学;后现代教育社会学;后现代主义教育社会学;批判教育学

[作者简介] 胡振京,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天津 300191);杨昌勇,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曲阜 273165)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期在西方社会广为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其影响波及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后逐步扩展到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领域。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和教育研究相互产生了“交往”的兴趣。后现代主义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对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本文旨在探讨当代教育社会学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以期有助于我国教育社会学进一步发展。

一、现代性:当代教育社会学和后现代

主义共同的核心主题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文化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母胎中,并在二战以后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2]。当代教育社会学和后现代主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反思现代性及其后果是其共同分享的核心主题。

现代性及其后果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灾难。一般认为,现代化是17世纪以来肇始于西方社会后逐步扩展到整个世界的一场社会发展和变革运动。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人们认为现代化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积极力量,是现代社会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源泉。“现代性是作为一种许诺把人类从愚昧和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的进步力量而进入历史的”。[3]事实上,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和文明,同时也导致了无数巨大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暴力犯罪、信仰迷失、人性物化、种族冲突及女性沦落为“第二性”,等等。总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逐步成为了“病态社会”,而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这种情形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尤为明显。

进入后现代社会(或说是后工业社会)以来,

现代性及其后果消极的一面更加暴露无遗。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社会发生了急剧变迁,这导致几个世纪之中累积起来的现代性及其后果的负面影响在60年代下半期以社会运动的形式释放了出来。这种动荡无序的状况既深深地影响了社会文化领域及学术领域,同时在社会文化领域和学术领域也有所反映。有学者曾阐明了后现代主义和后工业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60年代迅速泛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学术思潮,从根本上讲是对后工业社会深刻变革的体验和理解,从直接性上讲则是对广大社会成员在后工业社会中复杂心理感受的表达和概括”[4]。

后现代主义把反思、批判的矛头指向现代性及其后果,并把其作为自己的核心研究主题。现代西方的社会危机、文化危机和不断恶化的人类生存境遇,唤起了不同时代思想家的反思和批判。从尼采、海德格尔一直到当代的后现代思想家福柯、利奥塔以及德里达等,都从各个向度对现代性及其后果进行了批驳。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就是从这些批判声浪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以一种彻底的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态度审视西方社会现实,“批评现代化已经造就的一切:西方文明已积累的经验、工业化、都市化、民族国家、进入‘快车道’的生活。他们对现代的诸种优越性提出了诘难:职业、办公室、个人责任、官僚政治、自由民主、宽容、人道主义、平均主义、不偏不倚的实验、评价标准、中性程序、客观法则,以及合理性。后现代主义者断定,有理由怀疑有关现代性的道德主张、传统规范和‘深刻阐释’。他们认为,现代性已经不再是一种解放力量;相反,它是奴役、压迫和压抑的根源。”[5]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一切秉持否定的态度,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现代性的缺陷和内在矛盾,并力图超越现代性。

教育社会学把现代性作为其理论建构的核心主题。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时代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演变与社会的变迁及教育的变革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教育社会学理论就是现代性的产物。一方面,教育社会学有三种理论取向,功能取向、冲突取向和解释学取向都是在现代性工程中建构的;另一方面,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和事实是现代的学校教育体制和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6]当代教育社会学也不例外,而且,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当代教育社会学对教育社会学的核心主题进行了反思与延伸,并把后现代性也纳入了理论建构的主题之中。

二、后现代教育社会学:当代教育社会学

具有了后现代意蕴

通过考察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倾向、研究方法及研究视角等,可以从当代教育社会学中区分出“后现代教育社会学”和“后现代主义教育社会学”。后现代教育社会学指的是运用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中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教育社会学。后现代教育社会学既是当代教育社会学对以功能主义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社会学进行批判的结果,也是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对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社会危机及文化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晶。当代教育社会学自从具有了后现代意蕴,标志着后现代教育社会学的产生。

教育社会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学派的角度来看,教育社会学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冲突论、教育知识社会学等新的教育社会学学派。这些学派的关注点和理论旨趣等都存在较大区别,但在不遗余力地批判和反思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及其社会制度、社会结构方面,他们是相同的。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来看,教育社会学在这一时期进行了范式革命,不再满足于对“资本主义教育一般”的形式探讨,而是强调对“资本主义教育特殊”的具体探讨。当代教育社会学主要是从阶层和性别两个向度对“资本主义教育特殊”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从阶层向度来看,当代教育社会学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教育进行了解构。从宏观层面来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当代教育社会学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之关系进行了解构和批判,认为下层阶级所遭受的不平等深深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及阶级结构之中。学校存在的依据或目的就是充当社会控制

的工具,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经济、文化、社会权力等各个方面再生产阶级不平等、种族不平等及性别不平等,并为这些不平等披上“合法化”外衣从而得以维系。吉鲁曾经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功能进行过阐述。首先,学校为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提供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能够凭借这些知识和技能占据其各自在由阶级、种族及性别造成分层的劳动力中的地位。其次,学校被看成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再生产,其部分的功能在于分配构成统治集团文化和利益的知识、价值、语言和方式方法,并使这种结合合法化。再次,学校被视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其可产生构成国家政权基础的经济强制性和意识形态强制性,并使这种强制性合法化。[7]

从微观层面来看,当代教育社会学主要是侧重教育知识和课堂教学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进行了批判。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进行的各种教育改革的有效性在60年代后期受到了官方、专家学者和民众的普遍怀疑。他们认为,教育机会“起点”上的平等并没有带来“结果”上的平等,低阶层子弟学习成绩的阶级、阶层差别并没有改善,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低下地位也没有改善。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知识和课堂教学进入了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野。当代教育社会学对传统教育知识观进行了批判,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优势集团控制着教育知识,知识等级观具有阶级偏见。[8]当代教育社会学把课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对长期以来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观点进行了解构。当代教育社会学认为,学习失败的原因要从学校与课堂本身来找;有偏见的区别对待是造成学生学业失败的一个致命伤;学习的评价标准要贴近生活世界。[9]

从性别向度来看,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对现代资本主义教育的批判最为引人注目。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主流的教育社会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中的性别问题也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相比较而言,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的反思和批判则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影响更大。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作为思想基础。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由不同的分支学派组成,虽然这些不同的学派在某些具体教育问题上的看法存在分歧,但都一致要求应用社会性别视角重新审视、拷问现代教育。在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看来,现代教育是一种“性别化教育”(gendered education),是一种存在性别偏见、性别歧视的教育。教育中的女性主义认为,性别偏见、性别歧视充斥于现代西方教育的各个方面,为了追求社会正义,谋求妇女解放,她们对现代西方教育,特别是教育研究方法和方法论、课程和教学及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当然,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并不满足于仅仅对现代资本主义教育进行解构,它同时尝试建构一种性别公平化教育。

三、批判教育学:当代教育社会学的后现代实践

后现代主义教育社会学指的是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倾向与视角,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后现代社会教育中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教育社会学。批判教育学是当代教育社会学的后现代实践,是后现代主义教育社会学的具体表现形态。

批判教育学可以区分为广义的批判教育学和狭义的批判教育学。广义的批判教育学既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理论体系,也是一个批判运动,属于批判社会理论的一部分;[10]狭义的批判教育学特指当代教育社会学领域的激进教育理论和实践。本文中的批判教育学主要是在狭义层面使用的。

批判教育学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了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中颇有影响的理论话语。吉鲁在1983年发表了《新教育社会学中的再生产理论和抵制理论》,该文章对批判教育学的表述就有多种:新的抵制理论、批判的教育科学、批判教育学、新的激进教育学、变革性教育学(t ransformative pedagogy)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学(pedagogy of critical t hinking)等。从批判教育学在当时尚缺乏统一称谓来看,批判教育学在80年代初还没有成为一个成熟的学派。80年后期,批判教育学成为了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时髦理论话语。戴维斯认为,“也许第一部主要的后-马克思主义教育著作是阿罗诺维茨和吉鲁的《处于围攻之中的教育》(1985)”。[11]1989年吉鲁和麦克拉伦(Mclaren, P.)合编的《批判教育学、国家和文化斗争》是批判教育学走向流行的表征。

批判教育学是当代教育社会学继教育知识社会学、再生产理论和抵制理论之后合乎逻辑的演进。也可以说,批判教育学是这三个学派逻辑推进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一版)中对批判教育学进行的界定看出这一点。“批判教育学作为一种明确的教育实践形式,对它所关注的这些问题表现了一种特别的、辩证的方法。这种方法包含在变革性批判(t rans2 formative critique)的概念之中。变革性批判是包括三个相关环节的一种程序。第一,变革性批判认为知识是社会地产生、合法化和分配的,它试图阐明其产生、合法化和分配的途径。第二,它认为知识表达和体现了特殊的利益和价值,知识的所有表达都蕴含着权力和伦理问题。第三,试图否定知识的“客观”本质,促使教育者正视知识、权力与控制之间的关系。此外,它还要求辨析并重视变革行动──也就是说,这种行动将改变权力的分配,扩大个人和集体制定的规划之可能性范围与领域。[12]在界定批判教育学这一概念时所引用的材料显然主要是“新”教育社会学家,如阿普尔(Apple,M.W.)、吉鲁、惠蒂(Whitty,G.)及扬(Y oung,M.F.D.)等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有关课程、教学与意识形态批判方面的研究。这既说明批判教育学与教育知识社会学、再生产理论之间的连续性,同时也说明批判教育学是教育知识社会学、再生产理论的逻辑发展。

批判教育学在后现代语境中崛起。后现代主义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对当代教育社会学有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原因大致有二。其一,英语世界出现了后现代语境,自80年代初以来,法国一些杰出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如利奥塔、福柯和德里达等的重要论著陆续以英文出版,主要有福柯1980年的《性史》(第1卷)、1986年的《快乐的运用》和《关心自我》;利奥塔1984年的《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1988年的《区分》;哈贝马斯1977年的《美学维度》;德里达1981年的《立场》和《分发》等,并且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后现代文献读本和评论;其二,后现代理论本身具有了教育意蕴,如福柯对人文科学的批判“为分析教育话语和推论实践(discursive p ractices)中真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德里达对“课程、课程优先权进行了质疑”。[13]一批后现代理论家的重要著作以英文出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后现代语境,极大地影响了英语世界的学术走向。当代教育社会学也不例外,例证之一便是吉鲁曾分析了后结构主义者的论争对教育学的影响。[14]

批判教育学是后现代主义教育社会学的具体表现形态。批判教育学是当代教育社会学对晚期资本主义及其教育、文化进行自觉反思的结晶,是当代教育社会学在自主具有了后现代意蕴基础上的逻辑发展。同时,它也是当代教育社会学在后现代语境中形成的对教育与社会之基本关系的一种新见解。有学者曾对这一点进行过阐述,“在一定意义上说,批判教育学是将反抗理论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对教育产生的新认识,是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和后工业文化的产物。”[15]批判教育学以后现代主义作为主要理论基础,对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后工业社会教育中的社会问题进行了解构和批判。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批判教育学视为当代教育社会学的后现代实践,视为是后现代主义教育社会学的具体表现形态。

其实,批判教育学的理论诉求并不仅仅是“批判”,它同时还追求“解放”,这一点可以从它的别名———“解放—批判教育学”(emancipatory-critical pedagogy)上看出来。也正因为如此,批判教育学与其前的当代教育社会学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批判与草根意识是教育知识社会学、再生产理论及抵制理论等学派的基本学术态度和倾向性,批判教育学承继了这种学术传统,并在后现代语境中拓展了它的内涵,即把“批判”与“解放”有机结合起来,试图从“草根”里寻求社会变革的解毒剂和动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教育社会学与后现代教育社会学存在较大区别。

后现代主义对我国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不仅学界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积极回应,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现在,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正在消退,有些学者已经在讨论所谓“后后现代”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作为一种思潮,后现代主义的确已经退却了,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却已经积淀下来,并已经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基于此,我们认为,深入研究当代教育社会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关

系,对于推进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淮,杨昌勇.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研究和理论的主要贡献[J].教育学报,2006,(4).

[2]王岳川.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 1996,(3).

[3][5]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4、5.

[4]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5.

[6]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6-79.

[7]G iroux,H.A.Theories of Reproduction and Resistance in t he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A Critical Analysis[J].Har2 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3,(3).

[8][9][10]杨昌勇.新教育社会学:连续与断裂的学术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8-81、82-85、176 -184.

[11]Davies,S.Leaps of Fait h:Shifting Current s in Crit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5, (6).

[12][13]Husen,T.&Postlet hwaite,T.N.The Interna2 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Z].Oxford:Pergamon,1985. 1119、4639-4642.

[14]吉鲁H.后结构主义者的论争及其对于教育学的几种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1).

[15]郑金洲.“批判教育学”之批判──吉鲁的批判教育观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7,(5).

On the R elationship bet w ee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Postmodernism

H u Zhenj i n g&Yang Chang yong

Abstract:Postmodernism is one of the contemporary cosmopolitan social and cultural trends.The modernity is a common core theme for both the contemporar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postmodernism.The postmoder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the postmodernism sociology of education can be distinguished f rom the contemporary sociology of educa2 tion.From the class and gender dimensions,contemporar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has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m education since the end of1960s,which is the indicator of postmodernity,and that also marks the emergence of postmodern sociolo2 gy of education.Critical pedagogy is the postmodern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sociology of education,as well as the con2 crete manifestation of postmodernism sociology of education.

K ey w ords:modernity,contemporary sociology of education,postmodern sociology of education,postmodernism so2 ciology of education,critical pedagogy

Authors:Hu Zhenjing,assistant researcher and Ped.D.of Tianjin 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Tianjin 300191);Yang Changyong,“985Project”researcher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Quf u Normal University(Quf u273165)

[责任编辑:金东贤]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对当代教育理论的几点认识

对当代教育理论的几点认识对当代教育理论的几点认识 郝兴林 教育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从古至今已经有许多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通过学习这些名家学者关于教育的言论,我也对当代教育理论的九大专题进行了思考,产生了一些对于教育的看法和理解,现将拙见做如下阐述。 一、教育是什么——本体论(起源和形态) 在我看来,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这个交流的过程应该是自然的,流畅的,学生和教师都乐在其中的,从交流中教师向学生阐述知识内容、授予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做人的原则和道理。教育是塑造心灵的艺术,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欣赏美,更要教学生寻找美,不仅要教学生知其然,更要教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很欣赏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长”概括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教会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使他们健康成长,而不是把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强迫他们吸收。 二、教育为什么——价值论(目的与功能)

教育为什么?简言之,就是培养人。而如果要稍作解释,那么教育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和功能就是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道德。日本明治时期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说过,“教育的关键不在于传授如何创造人生本来就没有的东西,而只是在于使人生本来就有的东西发扬光大”。这跟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就是“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我非常赞同这两位教育家的观点。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教育有助于发展能力,但人的能力并不是全部取决于教育。教育不可能也不是传授给人能力,而是使人与生而来的能力逐渐发展、提高。 同时,教育应当符合人的本性。教育要不断调整和改善自身以便适应人的本性的表达和成长的需要。人的本性是人自身的自然,教育尊重人的本性,就是尊重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如果忽视了本性对人的生成和发展的规定与制约,那么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无益于人的。 三、教育做什么——方法论(质量与公平) 教育要兼顾质量与公平。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 趋势① 文军 2012-8-5 12:07:41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07年1期第113~119页 【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各种思潮迭起,理论流派错综复杂,表现出了八个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1)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4)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6)理论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强;(8)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学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社会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学 【作者简介】文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2000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不仅是各种思潮迭起,流派繁多,而且相互之间错综复杂,难以辨识。其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现象:一是在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理论的关系上,相对狭隘的社会学理论愈来愈融会在更为宽泛的社会理论之中,社会学理论无论在理论旨趣和思维方式,还是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上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理论,以至于许多社会学家不再宣称自己从事的是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而是社会理论的研究;二是在主流与非主流理论的问题上,两者之间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不仅是由于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日益扩

大并逐步渗透到了各种主流社会学理论之中,从而形成彼此交错,相互交织的局面,而且也是由于主流社会学理论内部本身开始发生分化,其研究范式和理论形态很难再维持长期以来的一贯统一的面相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主流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还是各种非主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在当代理论境遇和社会脉络(contexture)中,都开始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趋势。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至少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 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当今社会科学中已是如此分化和多样,以至于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整体性,使理论研究变得支离破碎,而且也使主流社会学理论家难以对社会世界获得整体上的概念。今天,面对过于且越来越繁多的专业化理论,社会学家不得不更多地采取宏观的、整体的方法来应对。犹如乔纳森·特纳(Jonathan H. Turner)和大卫·鲍兹(David E.Boyns)所指出的:在一个更具包容能力的有关社会世界是如何呈现的研究中,专业化理论会得到最好的发展,这种研究只有综合性的宏大理论才能提供。[1]与之相似,贝利(Kenneth D. Bailey)也像涂尔干一样主张社会学理论家应该研究复杂的现代社会,“唯有这样做,社会学才可以说自己是研究整体社会的,否则也就是研究社会的一部分而已”[2]。尽管有这么多人关注,但仍有一些人并不担忧社会学的目前状况。例如,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rey Alexander)和菲利普·史密斯(Philip Smith)就认为,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多元化及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都有助于该学科的整体发展。不管人们如何看待社会学理论的这种过度分化状态,但在各种理论的分化之中出现各种多元综合的理论趋势将是确定无疑的。 因此,针对当前社会学理论四分五裂的状况,许多西方社会学者认为理论家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学校:长安大学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24031001 学号:2403100132

姓名:孔晓霞 教育是立国之本,大家对教育并不陌生,教书育人,从小我们就接受着中国当代的教育。我国是一个教育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从孔子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革、发展、创新、完善…… 但是,就像一枚硬币一样,每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育的发展也是有两面的。 不可忽视,教育的发展有好的方面。 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现象。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就是对中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为了能让更多渴望学习的孩子走进课堂,学习知识,国家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国家提供了助学贷款;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更强更好,国家大量运用资金发展教育,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一切的一切,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好的重视。 而且,不光是国家这个整体,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我们能够深刻

体会到,整个中国从家庭到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已经越来越多,尤其是家庭的投入,能看出每个家长越来越希望孩子能通过上大学实现自己年轻时代未完成的梦想。高考就成为了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提到高考,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好的方面就体现了出来。 对于高考的争议,从它诞生的一天起就从未停止过。但它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目前为止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高考的争议,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目前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现实。当公平和效率难以两全的时候,只能通过高考几份卷子一刀切的方式,对人才选拔一刀截断。很多人将中国与美国相对比,说美国的教育何等自由。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中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很多制度需要碰撞协调,使之与时俱进的适应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因为高考的选拔制度,中国的初等教育被扣上了“应试教育”的大帽子,很难取掉。素质教育的提出,只是在帽顶贴上“这不是帽子”的标语,治标不治本。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顾不得其他的素质,得分才是关键。管它什么兴趣不兴趣,最要紧的是要不要考。素质教育有没有也不重要,能使学生进好大学就是最大的素质教育。 我们让教育成为记忆之学,机械之学,仿佛现代教育的惟一的基本功就是背书。这是人类的悲哀,因为这样意味着我们将把代表人类未来的学生塑造成只会记诵和模仿的动物。教育远离个性,成为标准化的模具。其结果是我们的下一代一个个都不善思维,个性衰微,少年老成,随波逐流,抹杀了个性,毫无智慧可言!我们让教育脱离人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拉什 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话语对象,但是它还未成为严肃的系统的分析对象,尤其是还未成为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对象。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着严肃的态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学描述。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社会类型,而是一种文化范式。后现代主义表征的是一种非常特异的文化的意义状况。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消解差异,因此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文化领域消除分化和差异的过程。 如今,“后现代主义”一词已是家喻户晓了。在不少国家里,那些发行量很大的报纸连篇累牍地登载论述后现代主义的文章。电视里播放着无数的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节目。从洛杉矶到柏林,发型设计师和年轻人经常光顾的时装店的营业员都听说过后现代主义,甚至可能对它还有自己的观点。在世界的主要都市里,那些能说会道的出租车司机总会把客人载到他们城市的市区,在那里就会发现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物。 后现代主义一词在流行的同时,也变成了某种到处传播的陈词滥调。只要与文化沾上一星半点关系的学术刊物,都发表了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专稿。各类出版社也不怕难为情地争相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自己的新丛书装门面,有的就直接把后现代主义标在书名中。然而,后现代主义一词却使不少具有左倾政治信念的严肃学者和知识分子感到心里很不自在。一些刊物的编辑自豪地宣称,他们从未刊登过一篇有关后现代性的文章。1987年12月在法兰克福由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和文化上的领袖人物格洛茨(P.Glotz )召集的德国社会主义知识界的一次历史性集会上,“后现代”一词频繁出现,当然,它只不过作为一个被嘲笑的字眼出现而已,而非漫骂。 可是当1989年夏我着手写作本书的时候,后现代主义已由5年前仅局限在对城市居住区的建筑风格的争论,发展成为知识分子和公众生活中的主要趋势,尤其对于年轻知识分子,后现代主义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当代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当代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今天,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读了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书籍,使我们对当代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刻更清楚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环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理论知识,还包括今后我们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经验。 一、重视双语教学工作。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学,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涉外人才和提升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已经提上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议程。在这一需求的驱动下,双语教学又获得了新的意义,即从运用少数民族语言/汉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逐渐拓展到运用汉语/外语(主要是英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通过双语教育,能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外语教学的范围,培养外语思维能力,拓宽外语学习环境。同时促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运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最终实现用外语进行思维、摄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进而使他们将来成为各个领域中既懂专业又掌握外语、能用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进行工作的双语人才。从长远的角度看,双语教育将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新突破。 二、道德教育工作必须从小抓起。 从小抓好德育,是面对我们目前德育教育现状、进一步增强德育成效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德育的质量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家庭、学校还有社会。从小抓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质量与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转变德育观念,健全、改革和发展德育体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完整的教育网络,改进德育工作方法。 三、直面教育公平的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短缺,教育供给满足不了教育需求。人们收入差异的日益扩大,又使经济不平等渗透到教育领域中。现实中出现的一些畸形教育现象也迫使人们思考教育公平问题。在这样堪忧的形势下,教育公平理所当然成为我国社会教育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视必将对我国未来的教育产生极其积极的作用。全面推进公平教育,贯彻好教育公平政策,不仅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助推器,而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更为美好的教育前景奠定了基础。 四、尽快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当前我国由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相当一部分群众感到“上学难”、“上学贵”。社会普遍关注“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是贯彻“三个

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A.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阶级斗争理论 D.政治经济学 【答案】C 【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答案】A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法兰克福学派广泛吸收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传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答案】C 【解析】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 1、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预测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文案法 B.普遍调查 C.实地实验 D.问卷调查 【答案】B 【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完整word版)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版本1

一、填空 1.权威关系 分为共同的权威关系和分离的权威关系。两者都易出现超范围使用权利的情况。 2.信任关系 最简单的信任关系包括权威委托人和受托人 3.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四个阶段:平等式部落社会、等级制部落社会、政治阶级分层社会、 经济阶级结构社会 4.实践的逻辑的四个特点:紧迫性、经济必须条件的约束、模糊性、总体性 5.四种“客观系统”:功能性的、非功能性的、变态功能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性的 6.“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行为来解 释系统的行为。 二、名词解释 1.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行为来解释系 统的行为。 2.后实证主义:4 个基本假设:第一,所有科学资料都受理论指导。事实与理论的区分既 不是出于认识论上的,也不是出于本体论上的需要,而是出于分析上的需要;第二,科学成果并不紧紧依赖经验证明;第三,一般性理论的形成是武断和平行的,而不是怀疑性和垂直的;第四,只有当经验事实的变化为新的理论所认识后,才会出现科学观念的根本变化。 3.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化和非商品化的活动,被 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所侵蚀。 4.共识真理:个理论或语句的真假值,取决于该理论或语句的描述是否跟外在世界相 吻合。证成真理也就是要证成命题或理论是否符合真实性这一条件,就是要证成有关真理的命题或假设是否与“符指”、实在相符合,是否能得到观察材料的支持,得到证认的假设、命题具有了普遍的阐释力;证成理论、命题的真理性条件不在语言自身。 5.结构二重性是指结构即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 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 6.双向合作风险治理模式:即风险治理的主体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有个别的民族政府来承 担。在全球风险社会中,风险治理的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社区、非盈利组织,并在他们之间构筑起共同治理风险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建立起资源、信息交流与互补的民族内部平台,在各民族之间突破国界建立起风险治理的国际网络和国际间的信任平台,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风险治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世界风险社会的风险治理要求,全球化在增大对国家提供的保障和管理方面的需要的同时,也降低了民族国家有效发挥其风险治理的能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政治全球化领域出现了一个政治上的“权力真空”,人类的大量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力量得不到跨国性机制的有效约束,当出现了超越民族国家的地区性和全球性风险时,缺少有效的世界性的机制来弥补这个“权力真空”。因此,只有建立风险治理的国际合作机制才可能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国际间的力量,来共同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 7.自反性现代化指:指创造性地(自我)毁灭整整一个时代———工业社会时代的可能 性......。自反性现代化意味着由另一种现代性对工业社会形态首先进行抽离、接着进行重新嵌合。因此,现代社会凭借其内在活力暗中削弱着。在这个新阶段中,进步可能会转化为自我毁灭,一种现代化削弱并改变另一种现代化。 8.惯习: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阻止事件,生产这里是,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 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谈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VIP专享】

谈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不同的时期对教育的需求不同,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一英明论断本身就体现和要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进入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观念、认识、习惯、行为以便能够跟上日新月异般发展的喜人而又逼人的时代。 现代教育与社会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因素影响现代教育;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又通过为社会提供科技与文化支撑而直接作用于社会,通过培养人才而间接作用于社会。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现代教育又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在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正以变革的姿态应对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现代化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之一,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仅包括以经济和技术指标为基础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还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以及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社会发展变迁必然会对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教育的现代化。 二、全球化和教育变革 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互动,汇合成一个全球社会的历史过程和趋势。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明也正在进行重构,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世界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共同性问题,并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形成全球性的教育论题。教育全球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在教育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和优势,因此,教育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简而言之就是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它是知识资本化的一种反映;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就在于经济的发展不再取决于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支配,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臵,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和开发新资源能力的大大增强。可见,知识经济中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起决定性的作用,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成为资源配臵的第一要素,生产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高技术产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一、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二、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三、内涵逐渐扩大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不平等严重存在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 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 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 (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 (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 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 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 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 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 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 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 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 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 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 ◆、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 ◆、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社会科学的规律是具有概率性的,而自然科学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的) ◆、逻辑一贯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logical consistency)要具有最高程度的清晰性,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的原理,可以保证科学构造的客观有效性 ◆、相容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compatibility)必须与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相容③、上面四项假定中,前两项假定阐述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得常识基础之间的关联,

谈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谈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2005-01-07 09:45 褚远辉辉进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就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是推动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在客观上要求加强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在这一背景下,教学模式以其中介性(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的独特地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并逐渐成为当代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和重要课题。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一、由单一到多样 这主要是就教学模式的样式和类型而言的。当前教学模式的种类正在由单一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教学模式发展的这一趋势可以从其演变的过程中清晰地显现出来。以教学模式类型的数量为依据,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单一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在古代和近代社会,与学校教育中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观相适应,当时的教学模式就非常单一。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如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17世纪在其《大教学论》一书中就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主要程序的教学模式,而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更是集大成地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教学模式,后经他弟子的改造,形成了对世界教育影响极大的五段教学模式,即分析——综合——联合——系统——方法。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以知识和经验的授受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 2.两大主要教学模式相互对峙和冲突的时期 20世纪初,出现了以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派。他们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单纯以知识的授受为主要目标,忽视和压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及动手能力培养等弊端,提出了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以“从做中学”为主要形式来安排学校的教学活动,并以此构建了进步主义教育流派的教学模式。至此,教学模式的发展进入了传统和现代两大教学模式同时并存,相互对峙、彼此冲突和对立的时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 3.教学模式类型朝多样化方向发展的时期到了20世纪50年代,新技术革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属于教育理论发展多样化和深化的阶段。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大量涌现,而且每种教育理论和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目标观及达成目标的方法、途径等具体的主张。相应地,以这些教育理论为基础所形成的教学模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类型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特点。如当代就出现了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