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一、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背景:1、公民社会理论 2、治理理论

二、非营利组织的起源: 1、契约失灵(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 3、第三方政府

三、非营利组织的弊病:1、志愿失灵

四、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理论:1、多元主义2、法团主义 3、分类控制理论

一、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

“公民社会”在西方是一个源远流长、历经流变的概念。中国学界在80年代下半叶开始引入公民社会理念,它在大陆的经典译名是“市民社会”,在台湾则被译作“民间社会”。其实它们是同一英语词源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的中文译名,不少学者实际上交叉使用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两种用法,前者强调其政治学意义,后者着重其社会学意义。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公民社会是指社会中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它是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的所有社会秩序和社会过程。其显著特征在于它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非官方的社会结构和过程,诸如各种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社会运动等均属于公民社会的范畴。

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

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政治社会”、“文明社会”三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古希腊罗马学者往往用“市民社会”概念描述城市或城邦的生活状况。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Politike Koinonia"(Political Society/Community)的概念(拉丁文译为“Societas Civilis")。

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在公元前一世纪明确了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含义。 1)城市文明 2)政治文明3)道德的集体

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完善

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坚持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分法,强调市民社会系由非政治性的社会所组成。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由黑格尔提出并由马克思加以完善的。市民社会概念在当代西方的新发展

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如柯亨、阿拉托等人提出用国家——经济——市民社会的三分法来代替国家——市民社会的二分法。他们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社会主要应该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同时强调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和文化传播与再生产功能。哈贝马斯对市民社会概念在当代的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哈贝马斯在其早期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1962年)及随后的著作《合法性危机》(1973年)中,精辟地分析了市民社会在当代西方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后果。

首先,他分析了市民社会特别是其中的“公共领域”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功能。哈贝马斯认为,市民社会是一种独立于国家的“私人自治领域”,它包括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其中私人领域是指由市场对生产过程加以调节的经济子系统。“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则是由各种非官方的组织或机构构成的私人有机体,它包括团体、俱乐部、党派、沙龙、报纸杂志书籍等。公共领域实际上是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它为人们提供了讨论和争论有关公众利益事务的场所或论坛,在这里理智的辩论占主导地位。

公共领域的发展起到双重作用:一是促进了社会整合和群体的认同,人们在这里找到了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二是为国家和政治子系统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因为在参与政治讨论过程中人们认可了政治秩序的价值。

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权力的膨胀和商业化原则的盛行,市民社会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政治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从分离走向结合。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国家

重新进入再生产过程,经济子系统不再作为独立于国家的私人领域而存在。第二,公共领域受到商业化原则的侵蚀。随着商业化原则对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的渗透,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把追求商业利益摆在了首位,大众文化变得低级庸俗。第三,技术统治论意识的扩张压制了公共领域的自由讨论。

在其后期著作《交往行为理论》(1981年)中,哈贝马斯提出了“系统世界”(systemworld)和“生活世界”(life world)的概念作为其分析框架的基础。系统世界是指社会运行的系统过程,它包括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这两个方面。系统世界的运行遵循的是权力和金钱的逻辑,人们在系统世界的行为受这一逻辑的支配。生活世界是指由“文化传播和语言组织起来的解释性范式的贮存”。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生活世界主要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交往行为主要发生在公共领域即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在当代西方国家,由于系统世界对生活世界的侵蚀,追求金钱和权力的行为取代了以相互理解为目的的交往行为,其结果是生活世界的再生产出现了深刻的危机,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整合程度。哈贝马斯主张重建“非政治化的公共领域”,使社会文化系统摆脱政治化和商业化影响而获得独立发展。

如果说现代市民社会理论是以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这一事实为出发点的的话,那么当代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则是以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的分离为基础的。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以社会文化系统为研究对象。它强调社会文化系统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以及革命性变革中所具有的作用或功能,强调要把它从国家(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控制或影响下解放出来。这一切无疑都是正确的,而且也有其积极意义。

公民社会指数的国际研究(CIVICUS-CSI)

CIVICUS:源于一个拉丁词,原意指公民参与。是一个全球性的NGO--“全球公民参与联盟”

Civil Society Index (CSI) 是CIVICUS发起的一项国际联合行动,CIRICUS提供规范、可比的方法和研究工具,在全球各国展开“行动--研究”取向的项目。旨在全球测度公民社会的状况, 营造理解公民社会的知识基础,并推动有利于公民社会发展的因素的形成。“Index”的含义:资料是量化的和可比的标准化的方法

CSI进行现状:2000年-2001年,在14个国家展开先期研究,2003-2004年在25个国家展开,2005-2006年计划增加到60个国家。

中国:中国加入了CSI的2003-2004计划第二轮小组(2003年5月-2005年1月),旨在研究和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CSI 构架:四个维度 25个亚维度 72个指标

CSI 的维度

●结构: 公民社会的内部组成是什么?

●环境: 公民社会生长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环境是什么样的?

●价值: 公民社会实践和推进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

●影响: 公民社会对治理和发展的影响如何?

CSI 项目的最终产出

一张可视性的公民社会构架图,确定本国公民社会在四个维度(结构、环境、价值、影响)中的优势、劣势,和需要行动的首要领域。

维度1:结构 Structure

1.公民参与的广度:非党派性政治活动、慈善捐助、作为公民社会组织成员、志愿、集体社区行动

2.公民参与的深度:慈善捐助、志愿、作为公民社会组织成员

3.公民社会的多样性:作为公民社会组织成员、公民社会组织领导层、公民社会组织的分

4.组织层次:公民社会组织联盟的存在、公民社会组织联盟的有效性、自律、基础支持

5.内部关系:交流、合作、国际联系

6.资源:资源

维度2:环境 Environment

1.政治环境:政治权利、政治的竞争性、法治、腐败、国家效力、分权

2.基本自由与权利:公民自由、信息权、出版自由

3.社会经济环境

4.社会文化环境:信任、宽容、公益意识

5. 法律环境:公民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合法的倡导行为、税法对公民社会组织的优惠、税法对慈善事业的优惠

6. 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自治、对话、协作/支持

7.私人部门与公民社会关系:私有企业的态度、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慈善

维度3:价值 Values

1.民主:公民社会组织内部对民主的实践、公民社会推进民主发展的行动

2. 透明:公民社会内部的腐败、公民社会组织的财务透明度、公民社会行动者促进透明度的行动

3. 宽容:公民社会领域内部的宽容性、公民社会促进社会宽容的行动

4. 非暴力:公民社会领域内部的非暴力、公民社会行动者促进非暴力与和平的行动5.性别平等:公民社会组织内部的性别平等、公民社会行动者促进性别平等的行动

6. 消灭贫困:公民社会行动者消灭贫穷的行动

7.环境保护:公民社会行动者保护环境的行动

维度4:影响 Impact

1 . 影响公共政策:四个政策影响的案例

2. 政府及私有企业负有责任:使政府负有责任、使私有企业负有责任

3. 对社会热点的反应:反应性、公众信任

4、赋权公民:公民认知/公民教育、构建集体行动的能力、赋权贫困人口、赋权妇女、建设社会资本、就业支持

5. 满足社会需求:游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直接满足紧迫的社会需求、满足边际团体的需要

二、治理理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在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领域,治理理论成为流行的话语体系。治理除了政府机关和各种机构外,还包括市民社会的参与,各种利益集团以及部门间的协商,它有助于克服国家和市民社会各自能力的有限性,并试图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互动网络。

英语中的治理( Governance)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长期以来它与统治( 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governance以新的含义,不仅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典意义,而且其涵义也与government相去甚远。

毛寿龙:“英文中的动词govern,既不是指统治(rule),也不是指行政(administration)和管理( management),而是指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它掌舵而不划桨,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只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与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之间,它是对于以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为

基础的传统行政的替代,意味着新公共行政或者新公共管理的诞生,因此可译为治理。

罗茨列举了治理的六种定义:

(1)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2)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4)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5)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管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俞可平教授认为,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所以,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

治理与统治最基本的区别就是

(1)治理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不一定是政府;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

(2)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3)从实施手段来讲,统治的手段和方法主要以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法律手段为主,而治理的手段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机构之间自愿平等合作。

(4)从范围来看,治理是一个比统治更宽泛的概念,从现代的公司到大学以及基层的社区,都存在治理。

(5)从权力运行向度看,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向度的管理。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左右互动的协作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6)统治的权威主要源于政府的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前者以强制为主,后者以自愿为主。即使没有多数人的认可,政府统治照样可以发挥其作用;治理则必须建立在多数人的共识和认可之上,没有多数人的同意,治理就很难发挥真正的效用。

三、政府失灵

这一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提出的。

任何投票者都有对于物品的需求(包括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都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这三者在满足个人的需求方面存在相互替代性。正是由于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了对于非营利部门的功能需求,这是非营利部门存在的主要原因。

他的论证是沿着这样一个逻辑线索展开的:首先个人的需求数量是有差异的。个人在收入、财富、宗教、种族背景、教育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同,这直接导致了个人对于公共物品需求的差异性。而政府提供的任何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由政治决策过程决定的,政治投票结果往往反映了中位选民(median voter)的需求,而留下了大量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选民群体。这就为其他组织机制的介入提供了前提条件。

NPO作为政府以外的集体物品的提供者,就有了存在的功能需求。在韦斯布罗德看来,志愿部门是专门提供集体类型物品的。它提供公共物品的数量取决于政府部门能够满足选民的多样需求的程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需求越不满意,志愿部门的规模就越大。对于特定的政府输出,消费者需求的差异越大,志愿部门的输出就越大。如

果其他条件相同,消费者需求的同质性越高,不满意的需求就越少,志愿部门的规模就越小。在他的分析中政府、市场和NPO是满足个人对于公共物品需求的相互替代性的工具,在提供公共物品上是互补关系。韦斯布罗德的理论开创了经济学解释非营利部门的先河。但由于他的理论采用的是剩余分析的策略,还存在诸多不足:在满足个人的公共物品需求方面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到底谁是最初的提供者谁先存在?非营利部门提供的都是公共物品吗?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时有着那么多的缺陷,非营利部门难道就没有局限性吗?非营利部门的特性是怎样的?

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韦斯布罗德通过论证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来从功能上证明非营利部门存在的必要性,而没有对非营利部门为什么能够提供公共物品、它的组织特性是什么等重要问题做出分析。非营利部门自身的组织特点和运作方式在韦斯布罗德的理论中仍然是一个黑箱。

四、契约失灵

这是美国法律经济学家亨利·汉斯曼提出的理论。他认为由于购买产品的具体情形,或产品本身的性质,消费者与生产者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厂商承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这就使得他们往往在最初不能达成最优的契约,即使契约达成,也很难实施契约。生产者完全有能力通过提供劣质商品来获取额外收益,从而使消费者的福利蒙受大量损失。即由于信息不对称,仅仅依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合约,难以防止生产者坑害消费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这就出现了汉斯曼所说的“契约失灵”

( contract failure)现象。

如果这类商品或服务由非营利组织来提供,生产者的欺诈行为就会少得多。这是因为非营利组织受到了“非分配约束”( nondistribution constraint)。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能把获得的净收入分配给对该组织实施控制的个人,包括组织成员、管理人员、理事等。净收入必须得以保留,完全用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在汉斯曼看来,“非分配约束”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性组织的最重要特征。这个特征使得非营利组织在提供信息不对称的商品和服务时,尽管有能力去提高价格或降低产品质量,但他们仍然不会去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为他们所获得的利润不能参与分配,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生产者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从而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非营利组织的“非分配约束”,实际上是在市场可能出现“契约失灵”时,对生产者机会主义行为的另一种有力的制度约束。非营利组织使消费者无法通过通常的契约方式来监督生产者 (即“契约失灵”)时的一种制度反应。

汉斯曼注意到了非营利组织本身的特性,并深入分析了这种非营利特性导致的非营利组织在提供某些物品中的优势地位,从而论证了为什么某些特定的活动只能由非营利组织来承担。但他仍然是站在功能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带有浓厚的功能分析色彩。

五、第三方政府(Thind-Party Government )

这是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非营利组织研究专家萨拉蒙提出的理论。

他认为,在提供具体的社会服务的时候,联邦政府更多依靠大量的第三方机构——州、市、县、大学、医院、行业协会以及大量的非营利组织。联邦政府通过这些第三方机构来实施政府功能,于是出现了精巧的“第三方管理理论 (third-party government)模式。

在这种治理体系中,联邦政府在福利项目提供中更多的是充任管理者的功能,而把相当程度的处理权留给了非政府部门这种政府行动的方式反映了美国政治思想中,对于公共服务的社会需求与对政府机构的敌意之间的矛盾。而第三方管理模式的出现实际上是对这种矛盾的调

和:一方面,政府在公共福利提供中的作用得到了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为公共福利服务提供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又避免了一个不符合美国治理传统的、庞大的政府官僚机构的出现。在萨拉蒙看来,在政府失灵和契约失灵理论中,志愿部门往往被视为在政府和市场失灵之后的辅助性衍生物,是由于政府的局限产生的提供公共物品的替代性制度,这些观点忽略了非营利部门本身的缺陷“志愿失灵” ( voluntary failure) ,而政府可以视为是“志愿失灵”之后的衍生性制度。他引入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的概念来比较分别由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来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他认为利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交易成本会比利用非营利组织高的多,因此在市场失灵的时候,非营利部门应该作为最初的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政府的介入不是对非营利部门的替代,而是补充。

六、志愿失灵

萨拉蒙提出了志愿失灵理论来说明非营利部门的缺陷,进而论证了政府支持志愿部门的必要性在他看来,非营利部门的固有局限性在于:

首先是对于慈善的供给不足( philanthropic insufficiency)。由于公共物品供给中普遍存在的搭便车问题 ,更多的人倾向于不花成本地享受别人提供给自己的福利,因此,能够提供的服务肯定少于社会最优的。另一方面,慈善的资金来源也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一旦发生经济危机,有爱心的人自己也难以维持生计,更谈不上帮助别人。

其次是慈善的特殊主义(philanthropic particularism)。志愿组织的服务对象往往是社会中的特殊人群,比如残疾人、未婚母亲、儿童、外来移民等,它们获取资源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现有的志愿组织可能不能够覆盖所有处于需要状态的亚群体。同时,由于大多数群体拥有自己的代理人呼吁为自己捐款,机构数量的扩张可能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从而降低整体制度的效率。

第三是慈善组织的家长式作风(philanthropic paternalism)。由于私人慈善是志愿部门获得资源的唯一途径,那些控制着慈善资源的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决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忽略了社区需求,由此往往导致提供较多富人喜爱的服务,而穷人真正需要的服务却供给不足。

第四是慈善的业余主义(philanthropic amateurism)。对于穷人、残障人士、未婚母亲等特殊人群的照顾是需要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的,但是志愿组织往往由于资金的限制,无法提供足够的报酬来吸引专业人员的加入。这些工作只好由有爱心的业余人员来做,从而影响服务的质量。

非营利组织的这些弱点正好是政府组织的优势。政府能够通过立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开展福利事业,能够用民主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资金的使用和提供服务的种类,能够通过赋予民众权利来防止服务提供中的特权和家长式作风等等。但是政府往往由于过度科层化而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即时回应。而且在美国这样一个有着浓厚的自由主义传统的社会,人们对政府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相比之下,志愿组织比较有弹性,它们能够根据个人需求的不同提供相应的服务,能够在较小范围内开展服务,能够在服务的提供者之间展开竞争等等。正是由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在各自组织特征上的互补性,政府出于对服务提供的成本考虑,与非营利组织建立起了合作关系,从而既可以保持较小的政府规模,又能够较好地完成福利提供的责任。

七、多元主义

所谓多元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国家内部权力中心的多元化,即国家实行最大限度的分权,分权不仅是区域性的,也是职能性的。多元主义者认为,国家只是一部消极的机器,它反映社会各利益团体之间力量的平衡。

多元主义者主张美国并不是由单一的精英统治,而是由众多专门的、竞争性的集团统治。这些有影响力的集团的成员根据时代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几个团体的竞争可以防止任何单一的个人或集团控制政治系统。多元主义者坚持认为政治决定是多个集团讨价还价和政治竞争的结果。根据这个观点,政府扮演仲裁者的角色,确保利益各异的集团遵守“游戏规则”。

八、法团主义

法团主义(corporatism)亦称合作主义、统合主义或组合主义。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一个来自欧洲经验的理念,这是相对于多元主义主要反映美国社会经验而言的。

斯密特把法团主义界定为国家和社会功能组织间制度化的互动机制:“这个利益代表系统由一些组织化的功能单位构成,它们被组合进一个有明确责任(义务)的、数量限定非竞争性的、有层级秩序的、功能分化的结构安排之中。它得到国家的认可(如果不是由国家建立的话),并被授权给予本领域内的绝对代表地位。作为交换,它们在需求表达、领袖选择、组织支持等方面受到国家的相对控制。”

由此可见,法团主义架构下的公民社会是独立于国家和私人机构的第三领域,它由社会和公共权威参与合作的中介组织如行业协会等组成。法团主义凸显作为公民社会主体的社会团体的协调作用。艾伦?考森认为,法团主义结构的社会团体“致力于在公共政策输出方面同国家机构进行政治交易,这种输出使这些组织扮演了一种通过授权集利益表达和政策执行于一身的角色。”

相对多元主义而言,法团主义模式的公民社会在维护自我利益的同时兼顾超越自我利益的社会公共利益,“法团主义给公民社会加上了超越于其自身利益的整体责任,比如协调、管制、组织、控制、联系国家、文明行动等等。”与多元主义对国家的不信任而要求限制国家权力不同,法团主义则主张增加国家的权力,提高国家的制度化程度,并认为国家是影响利益构成和社会团体作用的决定性力量,为了避免社会团体在角逐其特殊利益时而忽视公共利益,危及社会秩序,国家需要将它们吸纳到体制中,让它们在制订公共政策时发挥作用,同时接受国家制度化的管理。

法团主义在中国的适用性

20世纪末以来,合作主义思想在中国学界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不少学者开始援用这一理论来分析解释中国的现实问题。张静用合作主义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工会的角色;康晓光预言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将经历从国家合作主义向社会合作主义的转变;颜文京、顾昕、范明林、邓伟志等人用合作主义来分析和解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魏娜等人则用合作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社区治理模式问题;薛澜等人主张在合作主义框架下构建中国政策咨询机制。

一、政治制度环境分析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与合作主义,特别是“国家合作主义”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安戈与陈佩华就在《中国、组合主义及东亚模式》一文中认为,合作主义虽然无法在理论上涵盖当今中国的一切变化,但在解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倾向时却很有用。由于合作主义与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内在亲近性,中国社会在选择发展模式时选择合作主义的发展道路显然要比选择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更容易取得成功,因而也就更具有现实性。

二、政治社会学分析

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政治理念与制度的移植,都需要有适宜的政治文化土壤。从传统政治文化方面来看,法团主义的思想渊源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较强的亲合性。法团主义思想渊源于两种哲学的综合:欧洲天主教义和民族主义。天主教义强调和谐与社会的统一,民族主义重视适应本民族文化传统。二者融合成法团主义思想的主旨:崇尚和谐、一致的社会秩序。法团主义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社会有机体理论,主张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

我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法团主义的思想背景有诸多相似之处。

三、比较政治学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学术界有关公民社会研究的最大缺陷,就是把西方多元主义模式视为公民社会发展的归宿。但从东亚公民社会发展路径来看,在一个浸润着儒家文化,重视集体主义和政府权威的国家主义政治文化背景下,公民社会朝着多元主义的方向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公民社会的发展至少还存在着合作主义的发展道路。

实际上,在许多东亚国家,政府与社会关系基本上是法团主义模式的,强国家弱社会是其共同的特征,许多社会团体都是由是政府组建主导的。因此,东亚国家的法团主义具有浓郁的国家法团主义色彩,这种局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才开始发生缓慢的改变,例如在日本、韩国、泰国等,出现了从国家法团主义向社会法团主义的转型,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九、分类控制理论

康晓光等人提出的分类控制理论

分类控制的基本逻辑:分类控制是大陆转型期管理社会组织的主要机制,随着市场化改革,各种公共事物逾趋复杂,国家虽欲全面控制但却力有不逮的情况下,只能在不攻击政权正当性的前提下,选择性地针对不同社会组织的活动进行介入与管理,并通过制度环境来制约民间组织的发展方向

非营利组织理论基础

非营利组织理论基础 第二讲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NonprofitOrganization张宇课件一、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善治理论(一)公民社会及其特征公民社会为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 戈登·怀特:当代使用这个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主要思想是“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怀特主张将企业或经济机构同公民社会分开来对待前者作为经济社会或经济系统构成了公民社会的基础。 NonprofitOrganization张宇课件公民社会的特征:()志愿性与合作性:这种组织不是建立在血缘或地缘联系的基础上而是团体成员基于共同利益或信仰而自愿结成的社会团体它具有志愿性和合作性等特征。 ()公开性与开放性()非官方性()横向的协作()信任和容忍()法治原则:即从法律上合理划分公民社会与国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活动界限保障公民社会具有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反对国家对公民社会内部事物的过多干预。 NonprofitOrganization张宇课件(二)公民社会与政治、经济发展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土壤和温床。 一个地区公民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政治经

济发展水平。 帕特南:衡量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主要应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社团生活的活跃程度。 ()报纸等大众媒体的发展状况。 ()参选的积极性。 投票率的高低反映了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程度的高低。 ()依附投票程度。 NonprofitOrganization张宇课件根据这些标准个社会的“公民化”应具以下特定的社会和政治含义:()公民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社会较为平等。 ()在公民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政治和社会活动是垂直组织。 ()诚实信任和守法程度。 ()在公民化程度低的地区政治腐败政治争斗残酷。 而在公民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政治对手之间愿意做出妥协。 ()在公民化程度低的地区没有权力的和不幸福的人们为数众多。 他们是被剥削者、社会的边缘人、穷人、弱者他们的生是依附性的充满着沮丧和挫折。 而在公民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人们较为幸福对自己的生活较为满意。 研究表明凡是在政府较为清廉和较为有效率、民主政治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当地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政治平等、社会团结、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志愿性的公民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也都较

关于市场失灵理论的问答题

关于市场失灵理论的问答题 1、在经济学看来,官员腐败也可以看成是一种道德风险,因此也需要进行机制设计来减轻这种道德风险。运用相关理论说说你对高薪养廉的认识。253 委托人如何促使代理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利益,主要通过委托合同的设计,其核心条款就是工资、奖金或者股权等薪酬制度的内容,因而这类问题就是机制设计。 机制设计的核心是设计合理的制度来激励人们,使得代理人在追求最大利益时,同时也能够实现委托人的利益。 具体措施:效率工资(高工资的激励,高价格的激励,高薪养廉等)、更好的监督和延期支付、更加完备的合同 以股东-经理为例:通常股东会把经理的报酬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挂钩,如果企业经营绩效取决于经历的努力,那么将给予经理企业分红、利润提成、股票期权等。 或者,当本企业的的利润水平高于了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时,股东就可以断定经理的工作是努力的,给予奖励和高额的报酬,反之给于一定的惩罚。 除此以外,市场对行为也有着激励和约束租用。最重要的就是经理市场的声誉对经理的隐性激励,使得经理的行为会更加符合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要求 。 2、什么是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通常可以运用哪些办法来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248页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会出现资源趋于流向低质量的产品或要素的现象,市场变得“稀薄”和不完全,经济缺乏效率,这种市场做出逆淘汰的现象就是逆向选择。 克服逆向选择,就必须使买卖双方信息对称。通常有信号筛选和信号发送。 道德风险:在隐藏行为下,代理人面临责任心下降的诱惑,这就会出现代理人所采取的行动与签约是委托人所期望的不一样。代理人这种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行为,会改变委托人盈或者亏的概率,使委托人面临更高的风险。 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关键在于委托人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趋于一致。 3、按照贝克尔的观点,不对称信息在婚姻市场中也普遍存在。根据你的理解,说明婚姻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哪些措施有助于减轻不对称信息的影响? 逆向选择,结婚前隐藏信息;道德选择,结婚后违背承诺 4、什么是负外部性,联系图形并运用恰当的理论说明为什么负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或者说会损失经济效率,解决外部性所造成的效率损失有那些主要手段?203页 负外部性,又称为外部不经济。一个人的生产或者消费行为产生了他自己无需支付的成本,这个成本由局外人承担了。显然,存在负外部性时,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外部性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失灵的现象,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市场缺乏效率,对于负外部性来说,使得市场量大于社会最优量,说明资源被过度投入到这些产生负外部性的地方。

第一章 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概述

第一章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概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非营利组织生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了解市场、企业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认清非营利组织的自身优势,加深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重点:非营利组织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难点:非营利组织的角色与功能 教学内容: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学什么?什么是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内容 非营利组织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节非营利组织的涵义(从定义、存在的必要性、目标和特征、角色与功能、分类) 一.什么是非营利组织 所谓“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组成的一种权责结构。非营利组织具有组织的一般特点,理解非营利组织关键在“非营利”上。在现实生活中,非营利组织很多,如社区组织、老年协会、公益社团组织(朝阳协会)、志愿者协会、基金会等。在学理上要理解非营利组织,必须从界定的基点出发理解。也就是说,组织有非营利和营利之区分。 在此之前,我们来区别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从字面意思理解, 我们很容易看出它们的界定是有所区别的,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标准是是否营利,而非政府组 织的界定标准是否属于政府部门。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如非营利性、慈善公益性、非政府 等。实际上,从现有的研究和资料来看,这两类组织具有同样的涵义。不过其界定的基点不 一样、下来我们具体从运营目的、资金筹措方式、盈余非配三个方面来比较非营利组织、企 业组织、政府部门三者的区别,加深我们对非营利组织的理解。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和私人企业中间的,融合了政府与企业组织的特质,结合两者优 点,不仅具有企业的活力,也能承担起促进公共利益的责任和使命。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 色在于“使命”,或者说宗旨。其所有的决策都是与公益使命为最高标准的。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社会公共事物日益复杂和繁重和新的政府治理理论的出现及新一轮的政府行 政改革的进行,政府的职能定位必然发生变更;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发展 ,以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管理主体体系的构成和格局也必然发生变化。在社会管 理主体多元化进程中 ,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突显 ,它成为公共管理中一个不 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非营利组织同政府、企业共同构成现代社会三大支柱 ,因此非营利组织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有着特殊意义。正如著名学者王绍光所言“忽视非营利 部门的发展将是一个战略性错误”。但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强大政府和愈加繁荣的企业相比 ,非营利组织仍然显得那么无力与弱小。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述 非营利组织,也称为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等,在我国统称为“社团”。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将社会组织归纳为第一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第二部门(提供私人产品的企业)和第三部门(相对独立于第一、第二部门的社会领域,即非营利组织)。 由此可见 ,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缺乏一致性 ,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其内涵都是指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机构 ,只是对这些机构所涵盖的范围不同而已。我们一般认为 , 非营利组织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 ,承担政府与私企“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事务的公共服务组织。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社会团体、 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和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自治性社区组织都符合这些条件。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现状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社会。国家掌握了社会中的绝大数资源的 控制和配置权,政府长期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突出表现在政府化和调整 ,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面临新的分化和定位。在这种新的环境下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的非营利组织 还很不发达,不仅先天不足,而且缺乏动力,尚处于一个艰难的创业时期。我国非营 利组织的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中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外在环境:政府、社会支持不够(二)内部因素: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四、解决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因此,我们寻求解决 问题的方案必须从多角度出发,并设计可行的方案。

最新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资料

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 2014春行政管理 刘征东 非营利组织自发展以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加强政府和民众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合作管理,还能集约社会资金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然而中国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发育不完善、自创性收入缺乏,而国家的财政补贴又有限,导致活动经费匮乏,近年来随着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下降,各种存在已久的问题凸显,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悠久历史传统的公益事业在现代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接纳市场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公民社会现出雏形,这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思想和社会的禁锢,加之市场化带来的人们思想和行为、心理的不利因素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使它健康成长,还需要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在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个人修养上为之付出努力。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并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个政策导向为非营利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市场机制越来越成熟,政府职能逐渐被替换,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和经济领域发挥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然而,从中华慈善总会发票事件到中国青基会中非希望工程事件,从“郭美美事件”到河南宋基金事件,无论是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的违背基本公德的言行,还是一系列的令人费解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孰是孰非的争论,对我国社会组织的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果。这些都加重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危机。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英文简称为NPO,是以从事公益事业(活动)为目的不分红的组织的统称。它不是法律概念,多义、复杂,是对从事各种不同的公共目标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代称。它由私人发起,各种活动不断起伏变动着各种机构松散的集合,是公民社会的个人组织,是民主社会合作网络的关键部分。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1、组织性。 它必须是一个机构性实体,有自己的组织章程、组织的运行规则、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对持久的指标。 2、独立性。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分离,有自己独立的决策权,不为政府所控制,自己监控自己的活动,有内部治理程序,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私营企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在这个意义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模拟题1(100分)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15分) 名词解释答案 1.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专家会议法的一种发展,是一种向专家进行调查研究的 专家集体判断。它是以匿名方式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 组织决策小组对每一轮的意见都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发 给每一个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意见。如此反复,专家 的意见日趋一致,最后作出最终结论。 2.反面激励因素反面激励因素是与激励因素相对而言的,它是指那些抑制或削减人 们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在实现对员工激励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 人为或客观因素的存在而产生了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现象,这些现 象就成为抵消人们积极性的去因素。反面激励因素使组织成员产生 不满意感,使其工作效率降低或维持在低水平状态。 3.非营利组织所谓非营利组织,就是以服务大众为宗旨,而不以营利为目的,主 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非营利 组织有三个基本属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4.公共物品所谓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按照萨缪尔森给出的定义是指这 样的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 少。 5.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指,收集、分析、评价和传递有关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 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的信息情况的过程。简单地说,就 是对员工在一个既定时期内对非营利组织的贡献作出评价的过程。6.决策路易斯、古德曼和范特:将决策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 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7.开发“开发”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对人才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利 用;一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发展。 8.领导作为管理职能的领导,最一般而言,是指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 织和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可见,领导主要涉及的是 人的因素。领导与管理的其他职能相区别的主要之处,表现在与人 相联系的方面和特征上。 9.领导行为的关怀维度关怀维度指的是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看法与情感,更愿意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他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尊重下属的意见,强调下属需要。 10.领导行为的结构维度结构维度指的是领导者更愿意界定和构建自己与下属的角色,强调组织的需要,以达成组织的目标。 11.领导者参与模型1973年,维克多?弗罗姆和菲利普?耶顿提出了领导者参与模型。 该模型将领导行为和下属参与决策联系起来。该模型是规范化的, 它提供了在不同的情境类型应遵循的一系列的规则,以便确定下属 参与决策的类型和程度,这就形成了复杂的决策树模型,其中包括 五种领导风格和七种权变因素。后来,他们又将权变因素增加为12 个。 14.期望理论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于研究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某一特定的行 为来完成与工作有关的目标。期望理论的基础是组织行为原因的4

非营利组织管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 学习指导书 韩恒编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1.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营利组织概论,二是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在非营利组织概论部分,着重介绍非营利组织的界定、非营利组织兴起的背景、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西方非营利组织的概况、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背景及现状、政府管理非营利组织的策略等内容。在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部分,本课程将结合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实际案例,着重介绍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愿景与战略管理、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管理、非营利组织的募捐管理、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 2.基本要求 在知识学习上,要求学生理解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了解西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理解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背景及现状、掌握中国政府监管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体制,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等相关知识。 在能力培养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非营利组织的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身边的非营利组织进行调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交往能力、调研能力等。 在品德养成上,要求学生了解慈善、了解公益;关注慈善、关注公益,并力所能及地参与慈善、参与公益。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学习指导 专题1非营利组织界定 2学时 1.掌握非营利组织本质属性(5个特征) 2.理解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类型 专题2 非营利组织兴起 的背景3学时 1.理解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宏观历史背景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背景分析 专题3 非营利组织的相 关理论1.理解掌握有关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 2.运用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解释社会中有关非营利组织各种现象 专题4 西方的非营利组 织1.了解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2.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模式 专题5 中国的非营利组 织1.了解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背景 2.掌握社团、民非、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 专题6 政府管理非营利 组织的策略1.理解政府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控制策略和发展策略 2.理解政府管理策略遵从的内在逻辑 专题7非营利组织的使 命、愿景与战略 规划 1.理解使命愿景对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性 2.掌握战略规划的制定 专题8 非营利组织项目 管理1.理解项目实施中的影响因素 2.掌握如何实施项目设计 专题9 非营利组织的募 捐管理1.了解募捐的重要性 2.掌握募捐的模式

《非营利组织管理》第03章在线测试

《非营利组织管理》第03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7:36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1、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是谁提出的() A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丙?格雷纳(Greiner ,Larry E.) B 、是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Burton A. W eisbrod C 、美国法律经济学家亨利?汉斯曼(Henry B. Hansm ann D 、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非营利组织研究专家萨拉蒙( Salamon 2、2、为什么第三部门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性?() A 、第三部门之短正是政府之所长,即政府有强制性税收。 B 、第三部门的非营利性 C 、政府的强制性 D 、二者的的目标相同 3、3、第三方管理理论(The third-party government )是谁提出来的?() A 、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非营利组织研究专家萨拉蒙( Salamon)在1981年提出的。 B 、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Burton A. Wei sbrod)最早于1974年提出的 C 、1965年美国学者J.W.戈登尼尔 D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丙?格雷纳(Greiner ,Larry E.,1972) 4、4、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慈善不足”的是() A 、慈善的狭隘性 B 、慈善的业余性 C 、慈善不足 D 、慈善的非政府性 5、5、根据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 、证明了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合理性 B 、非营利组织优越于政府 C 、政府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 D 、非营利组织发挥的是拾遗补缺的作用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1、一个非营利组织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为() A 、开创期(origin phase ) B 、过渡期(Transition phase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文法学院行政管理08-2班毕崇明 0801070901) 摘要: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在近几年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小到社区的邻里纠纷垃圾分类,大到各种国际纷争和区域冲突,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这些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本文将在中国国情下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关键词:组织非营利发展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译,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非营利组织都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这一定义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后来常为人们所引用。在这一定义的5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定义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但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观而动态地加以观察和理解。在当前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较宽泛的界定标准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还很不成熟,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和特色。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 1、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这一阶段,由于中国社会力量复杂,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诸如行业协会、各种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性组织以及一些比较隐蔽的“会党”或者秘密结社,如洪帮青帮等。 这一时期,为了规范民间组织的管理,1932年10月,国民党曾公布过一部名为《修正民众团体组织方案》的法规。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规。 2、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对民间结社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顿。在整个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变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的政治化,另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被加以取缔,包括反动帮派和封建落后的组织等。经过这次整顿,中国的社会团体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时期。据统计,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期的44个增加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 然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断了社会团体在法制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快反映到民间组织的发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一、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背景:1、公民社会理论 2、治理理论 二、非营利组织的起源: 1、契约失灵(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 3、第三方政府 三、非营利组织的弊病:1、志愿失灵 四、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理论:1、多元主义2、法团主义 3、分类控制理论 一、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 “公民社会”在西方是一个源远流长、历经流变的概念。中国学界在80年代下半叶开始引入公民社会理念,它在大陆的经典译名是“市民社会”,在台湾则被译作“民间社会”。其实它们是同一英语词源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的中文译名,不少学者实际上交叉使用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两种用法,前者强调其政治学意义,后者着重其社会学意义。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公民社会是指社会中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它是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的所有社会秩序和社会过程。其显著特征在于它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非官方的社会结构和过程,诸如各种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社会运动等均属于公民社会的范畴。 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 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政治社会”、“文明社会”三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古希腊罗马学者往往用“市民社会”概念描述城市或城邦的生活状况。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Politike Koinonia"(Political Society/Community)的概念(拉丁文译为“Societas Civilis")。 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在公元前一世纪明确了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含义。 1)城市文明 2)政治文明3)道德的集体 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完善 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坚持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分法,强调市民社会系由非政治性的社会所组成。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由黑格尔提出并由马克思加以完善的。市民社会概念在当代西方的新发展 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如柯亨、阿拉托等人提出用国家——经济——市民社会的三分法来代替国家——市民社会的二分法。他们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社会主要应该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同时强调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和文化传播与再生产功能。哈贝马斯对市民社会概念在当代的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哈贝马斯在其早期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1962年)及随后的著作《合法性危机》(1973年)中,精辟地分析了市民社会在当代西方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后果。 首先,他分析了市民社会特别是其中的“公共领域”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功能。哈贝马斯认为,市民社会是一种独立于国家的“私人自治领域”,它包括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其中私人领域是指由市场对生产过程加以调节的经济子系统。“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则是由各种非官方的组织或机构构成的私人有机体,它包括团体、俱乐部、党派、沙龙、报纸杂志书籍等。公共领域实际上是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它为人们提供了讨论和争论有关公众利益事务的场所或论坛,在这里理智的辩论占主导地位。 公共领域的发展起到双重作用:一是促进了社会整合和群体的认同,人们在这里找到了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二是为国家和政治子系统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因为在参与政治讨论过程中人们认可了政治秩序的价值。 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权力的膨胀和商业化原则的盛行,市民社会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政治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从分离走向结合。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国家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战略管理

非营利组织发展地战略管理 Strategy management for NPO development in China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黄浩明 Huang Haoming China Association for NGO Cooperation, Beijing 100011, China (北京北三环中路18 号,100011) 概要:中国自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非营利组织有了长足地发展,非营利组织在解决经济、教育、文化、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维护权益和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上,长袖善舞,起到了政府和企业力所不及地作用,在政府和社会、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交流、对话和合作地平台.而当今社会中,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从战略上考虑非营利组织地长远发展问题,如何利用机会,减少威胁,使非营利组织能够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为中国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作出新地贡献.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trategy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in China, including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threats etc. Based on a strategy analysis system of NPOs in China, the paper provides six effective ways to increase capacity building: 1.Strategy design for NPO, 2.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for NPO, 3. Strateg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for NPO, 4. Cooperation model for NPO-state interaction, NPO- business cooperation as well a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NPOs, 5. How to creativ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internal learning mechanism both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6. How to utiliz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strong NPOs networks. Key words: NPOs; Strategy management; cooperation approach 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机会 1.国际化趋势明显,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进入了全球化地时代.国际非营利组织地逐步进入,正推动着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显.从1978年开始,中国在国际多边经济技术合作方面采取了“有给有取”地方针.1979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了双方之间地合作协定,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接受国际多边组织提供地经济技术援助.1984年,时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地驻华代表孔雷飒先生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议,即接受国际组织援助地同时,能否能够接受国外民间组织地援助.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地支持下,1984年第一个开展国际非营利组织合作地工作小组出访了欧洲四国,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寻求合作渠道.时至1985年,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简称交流中心CICETE),成立了国际民间组织联络处.1987年,国务院正式确认交流中心为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事宜地协调机构.从80年代初直至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前,中国人对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都非常陌生.从1987年至今日,越来越多地国际非营利组织进入了中国,从刚开始从事以扶贫、技术援助地项目为主,到目前为止地合作领域

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 国嘱学苑 历方非矧㈣理论研柏新也展 谢蕾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 [摘要]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政府失灵、合约失灵、历史传统文化因素;非 营利组织作为解决福利国家危机的妥协方式,也会发生志愿失灵、组织目标转移等问题;非营利组织与 政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合作型、补充型、对抗型。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政府,市场,公共物品。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02)01—0089—04 过去20年里,一大批民间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在世界美国内涌现,有学者称之为全球范围内的“结社革命”Llj。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以及实践家的广泛探讨,研究领域包括:非营处组织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框架下,非营利组织与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影响等等。 一、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问题 由于各国对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制度空间的关注焦点有所不同,所以对于非营利组织这样一种组织形态的叫法多种多样,例如“志愿者组织”(VoluntaryorgaIlization)、“慈善组织”(philaIlthrDpyorganization)、“免税组织”(ta)【一exeⅡlptsector),也有称作“独立部门”(independentsector)。所以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部门比较研究项目”负责人塞拉蒙(LesterM.Salamon)认为,对于第三部门的研究就是探索建立一个概念和实证术语的过程【2】。由此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很难成为一种形态明确的组织,它们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界限区分不够明确。 综合各种不同的概念界定,可以这么认为:“非营利组织”(NP0)是具有稳定的组织形式和固定的成员——领导结 构的、超出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而独立运作、并且发挥特定社会功能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关注于特定的或普遍的公众、公益事业的民间团体。“非营利部门比较研究项目”中心的有 关研究对其特征作了概括归纳L3j:组织性(fonIlalo聊im.tion),指合法注册,有成文的章程、制度及固定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等;民间性(non鼬vemmental),又称非政府性,即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其支配;非营利性(nonpr06t—dist舶uting),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利润分配;自治性(self—goveming),指拥有独立的决策和执行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志愿性(voluntaw),指成员的参加和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在上述定义和基本特征下,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态得到了确认,可以使人们能够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比较,也可以减少意识形态对相关研究的影响。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起源问题 有关理论对非营利组织产生原因的解释,是从第三部门这个概念以及随之而来的部门分解问题开始的。“第三部门” [收稿日期]2001一11—08 [作者简介]谢蕾(1977一),女,北京市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与政府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89?

非营利组织概述

非营利组织概述 1.1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和内容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然而,某些专家认为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区分开来的最主要差异是: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thethirdsector),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慈善团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而非政府组织(NGO)也可能同时是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非营利组织是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 ①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资金回报; ②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 ③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 FASB对非营利组织描述的特征①和③基本上说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和“公益性”,当然特征①中的捐赠者绝大多数是民间个人和机构,因此FASB 描述的非营利组织也具“民间性”特征,特征②说的即是“非营利性”。 在中国,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在正式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过。在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时,不少人常常谈到事业单位。从经营目的来说,中国的事业单位应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但其具有国有属性,且多是由财政拨款的。因此,不宜将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混为一谈。征求意见稿规范的主要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问题,其指出民间非营利组织应符合以下条件: ①不以营利为目的; 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因为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收支结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 ③非营利组织一旦进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按规定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可以看出,此定义借鉴了美国的定义,且更加突出了非营利性和社会公益目的。征求意见稿用列举的方式指出中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就与中国的事业单位区分开来。从法律形式上来考察,这三个单位是符合民间非营利组织条件要求的:社会团体是指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的,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基金会是指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因此,征求意见稿将它们作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从而做出会计规范是合适的。

关于市场失灵理论的问答题

关于市场失灵理论的问答题 、在经济学看来,官员腐败也可以看成是一种道德风险,因此也需要进行机制设计来减轻这种道德风险。运用相关理论说说你对高薪养廉的认识。 委托人如何促使代理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利益,主要通过委托合同的设计,其核心条款就是工资、奖金或者股权等薪酬制度的内容,因而这类问题就是机制设计。 机制设计的核心是设计合理的制度来激励人们,使得代理人在追求最大利益时,同时也能够实现委托人的利益。 具体措施:效率工资(高工资的激励,高价格的激励,高薪养廉等)、更好的监督和延期支付、更加完备的合同 以股东经理为例:通常股东会把经理的报酬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挂钩,如果企业经营绩效取决于经历的努力,那么将给予经理企业分红、利润提成、股票期权等。 或者,当本企业的的利润水平高于了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时,股东就可以断定经理的工作是努力的,给予奖励和高额的报酬,反之给于一定的惩罚。 除此以外,市场对行为也有着激励和约束租用。最重要的就是经理市场的声誉对经理的隐性激励,使得经理的行为会更加符合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要求 。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通常可以运用哪些办法来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页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会出现资源趋于流向低质量的产品或要素的现象,市场变得“稀薄”和不完全,经济缺乏效率,这种市场做出逆淘汰的现象就是逆向选择。 克服逆向选择,就必须使买卖双方信息对称。通常有信号筛选和信号发送。 道德风险:在隐藏行为下,代理人面临责任心下降的诱惑,这就会出现代理人所采取的行动与签约是委托人所期望的不一样。代理人这种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行为,会改变委托人盈或者亏的概率,使委托人面临更高的风险。 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关键在于委托人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趋于一致。 3、按照贝克尔的观点,不对称信息在婚姻市场中也普遍存在。根据你的理解,说明婚姻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哪些措施有助于减轻不对称信息的影响? 逆向选择,结婚前隐藏信息;道德选择,结婚后违背承诺 、什么是负外部性,联系图形并运用恰当的理论说明为什么负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或者说会损失经济效率,解决外部性所造成的效率损失有那些主要手段?页 负外部性,又称为外部不经济。一个人的生产或者消费行为产生了他自己无需支付的成本,这个成本由局外人承担了。显然,存在负外部性时,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外部性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失灵的现象,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市场缺乏效率,对于负外部性来说,使得市场量大于社会最优量,说明资源被过度投入到这些产生负外部性的地方。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摘要:就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探讨其所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非营利性组织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非营利性组织;现状;问题;改革 综合有关资料,非营利性组织可以界定为:具有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有大家公认的非盈利性、中立性、自主性、使命感、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和营利组织之间的中间部门,即“第三部门”。这也就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超脱于政府和私营之外,因此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在我国,因各个方面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改革自身的风险性,致使我们处于一种日益变化的生活环境之中,灾害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也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在应对发展中的问题时,如应对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问题时,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我们在强调政府、个人、企业三者的作用时,不应该忽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从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的实践来看,由国际慈善组织、国际志愿组织、红十字会、中国抗灾救灾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募捐形成的基金已成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营利组织承担了以往应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责任,解决了公共财政资金对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合理优化了资源配置,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构建真正的公共财政体制。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民、进城务工者、下岗职工、失业者、退休人员、老弱病残等,他们不仅需要增加福利,更需要维护自身的权益,与此相伴的是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环境问题、流动人口问题、老年问题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些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来承担一部分责任以弥补政府成本的不足,而非营利组织具有互助、互惠、利他的特点和公益精神,其恰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进而必然会对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积极意义。另外,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发展会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形成一种有效的制衡和监督,从而有利于政府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出现权利寻租等腐败现象。 经济社会中,有必要形成非营利组织来维护分散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如分散的企业需要通过专业协会与外界交涉,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为了使农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卖出好价钱,需要建立农产品协会等组织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需要依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来解决。尤其是现在我国加入WTO,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贸易摩擦加剧,需要通过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维护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整体利益。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近二十多年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发展迅速,救助对象较广、涉及公众较多、影响较大。但其发展的制度环境却相当滞后,相关制度的缺陷和缺失已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理论依据为什么有非营利组织存在社会需要这类

为什么有非营利组织存在?社会需要这类组织吗?没有人会 怀疑政府和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因为,社会不但需要政府来保证公共利益,如国防安全、社会次序和公共服务等,还需要企业组织生产、提供产品。除此以外,似乎社会不再需要另外的组织。 然而,当我们深入分析政府和企业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时,我们发现两者都存在失灵的地方。当然,非营利组织也有其失灵的时候。 第一、市场失灵。众所周知,市场为社会提供了大部分产品和服务。但是,正如Richard Titmus(1973)提问的那样:如果所有的物品都要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来交换,哪些有价值而没有价格的物品如何进行交换?譬如说献血。在经济理论中,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以完全自由竞争为条件。当我们考察现实市场时,发现完全自由的竞争市场实际不存在。首先,信息不对称使市场不能有效分配资源。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往往对物品的质量了解程度不同,如农产品交易,生产者完全了解其产品是如何生产的,是否使用了农药化肥等。而购买者是不知道的这些信息,只能从生产者介绍中获取部分信息。这样使得双方在讨价还价中,消费者没有办法确定该产品的真实价值,不能开出合理的价格。在市场机制下,双方都有动机隐瞒各自了解的产品质量信息,以压低或抬高价格从中获利,因此,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其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交易需要信任,而市场和价格机制往往缺乏信任。由于缺乏信任,交易往往职能在哪些信任度高的买卖双方之间发生。最后,物品的外部性价值无法在交

将导致污染造成的外部影响考虑到价格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信任和商品的外部性,商品的交换往往需要公正中立的第三方进行质量验证,交换才能进行,这样就加大了交易成本,有时这种交易成本高大无法进行交易的程度。市场失灵一般表现为缺乏竞争,经济体不能最大化其利益,因而不提供这类产品和服务。 第二,政府失灵是政府不能有效的解决服务和社会问题。经济体在政府的监管下,不能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政府失灵是由于信息的私有造成,政府只能照顾到大多数人需求,不能 第三,志愿失灵是非盈利机构不能解决服务和社会问题,原因是他们既不能收税也不能到市场上融资,到时他们不能集结足够资源在提供服务、解决社会问题。 解释非营利组织现象有需要两类理论(Henry Hansmann,1987),一是解释非营利组织的角色,二是解释非营利组织的行为。第一类回答的问题包括:为什么我们的经济社会中存在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在经济社会中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某些行业存在经济组织?为 什么在这个行业中非洲政府组织的份量大(小)于其他行业?第二类理论回答问题包括:非政府组织追求什么目标?发起人和管理人员的动机是什么?他们与政府机构的区别是什么?他们的效率与政府和 营利组织有多大的差别?等等。 公共物品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