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

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
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

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D

毕鹏程席酉民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

摘要:综述了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一类非理性行为群体思维的研究状况评述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分别从群体思维的本质~前提条件~表现~对群体决策过程及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防范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一些待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群体决策;群体思维;非理性行为

中图分类号:C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07(2002)01-0025-10

0引言

群体思维(groupthink)是群体决策研究文献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1].最初的群体思维理论是由Janis于1972年提出并于1977年和1982年进一步扩展的.他在1972年通过对一些执行问题解决任务的小群体行为的观察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并将这些假设综合后称之为群体思维[2].随后Janis运用群体思维概念解释了一些美国历史上失败的高层政治和军事决策事件例如60年代的越南战争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以及侵略古巴的~猪湾事件[3].由于这些事件的声名远扬以及群体思维理论直觉上的可行性使得群体思维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研究者们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群体思维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除了上述的一些事件外研究者们还利用群体思维理论对很多失败的群体决策事件进行了解释.其中有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4 5]和卡特总统解救德黑兰人质行动的失败[6].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体思维现象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高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决策群体中而是扩展至几乎任何类型的群体.而且不仅仅是决策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群体思维现象心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学家也同样对它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7].

群体思维作为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一种很普遍的行为和现象对于群体决策过程的交互及其结果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群体决策过程的组织中群体思维现象一般都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损失

(process losses).因为它不仅会导致群体决策不能够按照理性的程序进行而产生决策失误更严重的是它会使群体决策失去相对于个体决策在效果方面的优势.而现实中无论是高层的政治~军事~外交还是企业的管理决策都非常普遍地采用了群体决策的形式.因此如果不研究清楚类似于群体思维这样的群体所特有的现象就很难找到科学理性的群体决策组织方式来减少这种过程损失同时增加决策的过程收益(process gains)从而也就无法发挥群体决策的优势.

1群体思维

关于什么是群体思维目前理论界已经有很多种说法.文[3]的一些说法给出了群体思维的最初定义:

(a)当人们深深地卷入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群体并且当人们对于寻求一致的需要超过了合理评价备选方案需要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思维模式;

第5卷第1期2002年2月

管理科学学报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

Vol.5No.1

Fe .2002

D收稿日期:2000-07-24;修订日期:2001-10-16.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98069811);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专项项目(A2.9-GL).

作者简介:毕鹏程(1974-)男宁夏人博士生.

因为群体压力而产生的思维效率事实验证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退化

寻求一致的倾向:

这个定义的基本内涵是9具有很高凝聚力的小决策群体9为了保持其凝聚的群体社会结构而无意识地削弱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基本使命:也就是说9在群体中9人际维持的需要超过了任务执行的需要:当决策群体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维持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9如何让群体能够更像一个人一样地行动时9群体内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观点便被暂时性地掩盖了:因而决策不能够按照理性的方法和程序进行9最终产生了失败的结果:事实上9在决策过程中群体保持一致并非是什么坏事9特别是当决策群体的任务是由其最初的个体偏好来形成一个群体偏好时[ ]:之所以会产生问题是由于群体的一致性寻求发生在还没有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之前9以及在还没有充分地评价各种解决方案的利弊之前就已经达到了意见一致:

文[9]还提出了一个群体思维的理论分析模型9概括地分析了群体思维从原因到后果的各个环节:该理论模型的大体框架是这样的9首先9导致群体思维发生的是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当这些前提条件的全部或者是部分出现时9群体就会表现出寻求一致的倾向:当群体表现出寻求一致的倾向时9群体思维就发生了9并且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具有这些表现形式的群体9在决策过程中就容易产生失误9相应地有一些标志可以判断群体决策是否发生了失误:

Janis关于群体思维的定义及其理论分析模型为群体思维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基础:随后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个定义和理论分析模型进行的:

群体思维通常还被定义为未成熟的一致性思维9即发生在所有备选方案被现实地考察之前的一致性寻求[1O-1Z]:文[13]给群体思维下了一个操作性的定义9即群体思维是一系列导致一定错误决策程序的前提条件9这些错误的决策程序将产生错误的决策结果:事实上9这个定义与文[9]的理论分析模型差别不大:

文[14]的研究认为群体思维是一个过程理论而不是变量理论9并建议研究者利用基于过程观点的方法和技术来检验群体思维理论:文[15]提出了一个群体思维的两极模型ipolar model9扩展了Janis的群体思维概念:认为除了那种认为群体思维表现为妄想和过分自信的看法之外9还应该存在群体思维表现为失望和悲观状态这种情形:该研究证实了一个群体可能既表现出妄想的群体思维又表现出悲观的群体思维:依据本研究9认为这两个理论由于扩展了Janis的模型9因而比较符合现实的群体决策情况9具有进一步的探索价值:

尽管群体思维的概念很流行9但是群体思维过程非常缺乏实证支持9这已经危及到它在群体决策研究文献中地位的重要性:在一个最近的关于群体思维实验研究的文献综述中9文[1]得出的结论是9'似乎很清楚9还没有找到对整个群体思维模型的支持9现有的研究中还没有哪一个研究的结果和该模型是完全一致的:的确9这些作者认为该模型之所以流行更多的是由于它给人直觉上的可行性9而不是实证上的支持:有一些作者认为9该模型及其组成部分之所以缺乏实证检验主要是因为Janis针对前提条件变量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只给出了相当模棱两可和不完全的描述[7916917]:所以9很有必要对现有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理论修正:

尽管对群体思维的定义多种多样9但是通过对群体思维文献的调查可以发现9研究者们已经就群体思维过程的本质是什么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Janis的模型中基本上未考虑:文[1 ]研究了这些问题并进行了归类:首先是关于群体思维理论模型本质的强弱两种解释:大多数的学者认为Janis的群体思维模型具有可加性9即前提条件出现得越多9群体思维越有可能出现[1]:早期的研究者一般不假思索地就接受了这种强解释:但由于这种解释缺乏实证检验9一些学者随之又提出了一个相对宽松的解释[197]:这种弱解释将群体思维框架更多地视为一种引导9认为只要存在一些前提条件变量就足够引致群体思维其次是关于群体中的个体特征:目前有两项研究提出了群体中的个体特征对群体思维的发展所

6Z管理科学学报Z OOZ年Z月

产生的作用.Luechauer认为群体成员的自我监控倾向(self-monitoring propensity)可以作为一个引导群体向群体思维发展的手段.基本上,群体成员所表现出的幻想和盲目乐观可能会迫使群体为自己划定一个可以阻挡入侵的边界.群体成员的自我监控越强烈,这种边界将越牢固,群体就越有可能表现出群体思维.文[19]从涉及性别类型的研究文献中得出的结论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陷入群体思维.作者指出,Janis和随后的研究者们的案例研究中所分析的群体几乎都是由男性所组成的.这和通常的群体思维实验研究中成员的混合性别形成了尖锐的对比.这可能是为什么群体思维的试验研究结论总是模棱两可的主要原因[19]再次是群体的发展水平.文[2O]认为在群体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类型的群体凝聚力,从而会对应着不同的群体思维发展水平.特别地,群体思维在群体成员对期望~规范和地位还感到不太保险时的早期阶段更有可能出现[1].同样地,文[21]认为那些已经拥有比较长的决策历史的群体,由于成员间彼此的了解和熟悉,对其行为和预期将更加放心.因此他们更有信心挑战占群体多数地位的观点,最终导致出现更少的决策失误.

从上述的分析可知,关于什么是群体思维,的确众说纷纭,尚无明确的定论.群体思维是一个涉及到群体内外两部分相关变量的动态发展过程.从内的方面来讲,它和群体中的个体特征~群体的发展过程和水平等涉及人的心理~行为因素的变量有关从外的方面讲,它和群体所面临的环境特征(政治的~经济的~体制的~制度的等)~任务特性等涉及非心理因素的变量有关.具体讲,就是下面要探讨的群体思维的前提条件.

2群体思维的前提条件

文[2]认为引起群体思维的前提条件有种群体凝聚力

群体与外界的隔绝

命令式的领导方式

缺乏有条理的决策方法程序

群体成员背景和价值观的相似性

外部压力

现有的方案被有影响力的领导所接受而使群体没有信心去寻找更好的方案

由于刚刚经历的失败使得群体处于一种很低的自尊水平.

文[2]认为对于群体思维的产生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前提条件是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on).当一个群体内的成员表现出一种高度的友善和团队精神,并且群体成员对其群体身份有着很高程度的评价时,群体成员一般都愿意继续维持群体身份,群体所呈现出的这样一种状态就被称为是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由群体成员间的人际吸引~执行群体任务的意愿和群体声誉和威望对个人的吸引所组成的[22].对群体凝聚力最初的研究一般将它看作是一个一元变量,即认为群体凝聚力就是指群体内的人际吸引.直到目前,人际吸引仍然是群体凝聚力研究中的主要研究对象.不过,在目前的研究中,已经不再将群体凝聚力简单地看作是一元变量,而是一个多属性变量.Janis 认为高水平的群体凝聚力将会导致失误的群体决策,并且群体凝聚力对于群体思维的发生是必要而非充分的.当高水平的群体凝聚力和其它的前提条件交互作用时将会很容易地引起群体思维,这种交互作用的长期效果是以群体的外部需求为代价来换取对群体及其内部过程的过分关注[16].不过,也有一些实验研究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群体凝聚力不论是单独作用还是和其它前提条件交互作用,都对群体思维的产生无影响[17].这种研究结果间的矛盾首先是由于Janis最初对群体凝聚力的定义相当模棱两可,而随后的研究者又基本沿用了这个定义.其次正是因为定义的模糊而使得无法在实验条件下可靠地再现群体凝聚力[7,11,16].文[16]研究了任务面向的凝聚力(task-oriented cohesion)和社会情感面向的凝聚力(so-cial-emotional cohesion)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低水平的社会情感凝聚力和高水平的任务凝聚力相结合会导致最低的群体思维出现概率而具有高社会情感凝聚力的群体比具有高任务凝聚力的群体更有可能表现出群体思维现象.事实上,文[16]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初步的证据

72

第1期毕鹏程等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

Luechauer D L.Groupthink revisited A dramaturgical ap-

proach.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s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Washington,D C.,19 9

证实群体思维是群体所呈现的凝聚力类型的函数.很明显.高水平的社会情感凝聚力而不是任务凝聚力.至少是群体思维出现的一个必要的前提[16].文[23]研究了群体凝聚力对群体决策结果的影响.该研究认为.群体凝聚力对群体决策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不过.当群体思维的其它表现

(如命令式的领导)出现时.过高的凝聚力(指表现为人际吸引的凝聚力)将产生更低质量的群体决

策.此外.凝聚力的构成中.对群体思维的出现起重要作用的是人际吸引.当凝聚力更多地表现为人际吸引时.它将更多地损害决策的质量;而当凝聚力更多的表现为对任务的实施或者是对群体荣誉的尊重时.它将促进决策质量的改善.最后.当群体规模增大时.越是凝聚的群体将产生越差的决策.

尽管对于群体凝聚力的研究很丰富.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在引起群体思维的前提条件中.不仅仅只有群体凝聚力.因而还有必要考察其它的前提条件.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群体凝聚力和其它前提条件相互结合后对群体思维的作用上.文[23]采用元分析整合(meta-ana-

lytic integration)的方法研究了群体凝聚力对群体思维的出现所起的作用.发现群体越凝聚.当其它的前提条件出现时.决策质量越低.特别是当出现命令式的领导和缺乏评价备选方案的方法程序这样的前提条件时.在另外一项研究中.文[7]研究了群体凝聚力和外部威胁之间的关系.发现中等或者高水平的凝聚群体.在面对高的外部威胁时.比在面对低的外部威胁下更容易产生决策失误.文[24]的研究认为.决策的方法程序会影响群体思维的产生.当高凝聚的群体缺乏一套评价备选方案的程序时.群体思维必然会发生.

文[25]基于文[26]对19个冷战危机事件的研究.对群体思维模型的定义进行了定量分析(guantitative analysis).其所基于的研究认为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失误将直接导致不良的决策结果.而该研究则更深入地探讨了那些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导致信息处理失误增加的因素.文[25]的研究发现.Janis所提出的一些前提条件和当初所预期的相比.引起的问题更少一些.其中外部环境方面的前提条件.如时间压力.高人际关系紧张和最近的失败.似乎不引起群体思维.相似背景构成的群体和不同背景构成的群体相比.对决

策结果并无什么影响.群体与外界的隔绝在现实中很少发生.所以似乎无法评价它的作用.实际上.几乎没有决策群体像Janis所预期的那样与世隔绝.其次.使群体思维发生问题的因素可以分为3类,领导风格.惯有的群体程序.群体的行为模式.利用这些因素就可以很清晰地预期群体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失误以及决策的不利结果.如果群体希望通过自身的结构化来避免决策失误.最好是拥有公正的领导和合理的方法程序.同时避免群体过分自信~封闭思维和从众压力.再次.该研究认为其所讨论的前提条件既是引起失误决策程序的关键因素.也是造成不利结果的主要原因.当群体已经处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时.总的来说已经无法避免失误的决策了.所以决策制定者应该在问题产生之前就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创造一个合适的决策环境上.这个研究的贡献在于.它不仅使群体思维模型得到了量化分析.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引入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交互机制.将焦点集中在如何创造一个避免群体思维产生的外部环境上.具有很重要的实证意义.

还有几项研究[27.11]是针对群体中命令式的领导作用的(即领导很早便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而不鼓励产生其它的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和预期的一样.命令式的领导与群体思维的发生是正相关的.此外.文[23]的元分析(meta-analysis)发现只要出现命令式的领导.凝聚的群体就会做出低质量的决策.文[28]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命令式领导对群体决策过程及结果的影响.发现尽管这两种领导方式都对群体决策有负向效果.过程领导(领导主要对群体决策过程实施影响)比结果领导(领导主要对群体决策结果实施影响)更有可能引发群体思维.文[29]研究了决策方法程序对群体决策的影响.结果没有发现群体程序和群体思维表现之间的关系.

虽然以不同形式出现的很多研究中.外部威胁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正如文[11]所指.外部威胁对群体思维的产生是必要但非充分的.但是在所援引的例子中并没有证实这一点.文[30]的研究认为外部威胁是小集团偏见(in-group

bias)的直接诱因.而后者是Janis所指的群体思维的一个表现形式.

82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2月

Janis和他的追随者,尽管描述了几种群体思维的表现和导致这种群体过程的前提条件,但是在他们的文献中,很少出现心理方面的前提条件.在心理动力学的范围内群体思维的研究进行得很少.一个例外是,文[31]将心理动力学理论应用于群体思维的研究,认为群体思维过程或者群体的无意识可被视为一种社会防御(social defenses),这种社会防御的功能是躲避个人或群体所面临的威胁和焦虑.此外,文[32]的关于组织中非理性行为和过程的研究认为,当组织中的群体处于因外界压力~威胁而造成的焦虑~压抑~矛盾等心理方面的不适状态时,就会产生种种的非理性行为倾向.

通过对群体思维前提条件理论文献的回顾,发现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多分支~多角度的.不过,基本上是围绕着Janis的理论模型而进行的一系列扩展和补充.其中对于凝聚力和外部环境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3群体思维的表现形式

根据文[2]的总结,导致群体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有以下8种表现形式[33]:

1)无懈可击的错觉.即群体对自身过于自信和盲目的乐观,不认为自己存在潜在的危险.这种过分的乐观主义使群体看不到外来的警告,意识不到一种决策的危险性.

2)行为的合理化.即群体通过集体将已经做出的决策合理化,忽视外来的挑战.一旦群体形成了某种决策后,更多的是将时间花在如何将决策合理化,而不是对它们重新审视和评价.

3)对群体的道德深信不疑.即相信群体所做出的决策是正义的,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不理会从道德上提出的挑战.

4)对群体外成员(对手)看法的刻板化.群体成员一旦卷入群体思维,就会倾向地认为任何反对他们的人或者群体都是不屑与之争论的,或者认为这些人或者群体过于软弱~愚蠢~不能够保护自己,而群体既定的方案则会获胜.

5)从众压力.群体不欣赏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对于怀疑群体立场和计划的人,群体总是处于反击的准备之中,而且常常不是以证据来反驳,取而代之的是冷嘲热讽.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多数人在面对这种嘲弄时会变得没有了主见而与群体保持一致.

6)自我压抑.由于不同的意见会显示出与群体的不一致,破坏群体的统一,因而群体成员会避免提出与群体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压抑自己对决策的疑惑,甚至怀疑自己的担忧是否多余.

7)全体一致的错觉.从众压力和自我压抑的结果,使群体的意见看起来是一致的,并由此造成群体统一的错觉.表面的一致性又会使群体决策合理化,这种由于缺乏不同意见而造成的统一的错觉,甚至可以使很多荒谬~罪恶的行动合理化.

8)思想警卫.思想警卫(mindguards)的说法是相对于身体安全警卫提出来的.群体决策一旦形成以后,某些成员会有意地扣留或者隐藏那些不利于群体决策的信息和资料,或者是限制成员提出不同的意见,以此来保护决策的合法性和影响力.

总之,这些表现能够使群体维持那种表面上一致的感觉,在决策过程中使群体更像是一个人一样地行动.当一个政策制定群体表现出全部或者是大多数的群体思维症状时,群体成员就会低效地完成他们的集体任务.为了寻求一致,其代价就是最终决策的失败.[2]

上述群体思维的表现是一个综合的表述.在已经研究过的群体决策案例中,陷入群体思维的群体往往只表现出部分的症状,在现实中的群体决策过程中也很难同时发现所有的这些症状.在研究群体决策时,可以通过观察群体是否表现出了这些症状来判断其是否陷入了群体思维.

以上Janis的总结基本上涵盖了人们常常在群体决策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群体思维的各种表现形式.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因为存在的分歧不是很大,因而不是所关注的焦点.

4群体思维对群体决策过程及结果的影响

在群体决策过程中一旦出现了群体思维,决策将不能够按照理性的程序进行,而且会直接导致出现很多的过程缺陷,文[2]总结的这些缺陷

92

第1期毕鹏程等: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

包括:

1)不全面研究变通的方法;

2)不全面研究决策目标;

3)不考察既定选择的冒险性;

4)信息资料研究不充分;

5)对既有资料处理时的选择性偏见;

6)不重新评价其他的选择;

7)不制定其他的备用方案.

群体决策是一个动态多阶段的交互过程.而文[34]的观点认为群体思维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变量.按照这种观点,群体思维是一个贯穿在整个群体决策始终的过程,从问题界定~信息收集~方案生成~评价直到最后的决议,都有可能发生群体思维.从上述对群体决策过程缺陷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在群体决策中,影响最终结果的往往不是最终拍板定案的那一瞬间,而是整个的决策过程.所以,要说群体思维对群体决策结果的影响,其实就是说对整个决策过程的影响.尽管引起群体决策失误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据上述的过程缺陷,有理由认为,群体思维对决策结果是有负面影响的,至少它会使决策结果偏离群体最初所设定的目标.

与群体思维表现形式的研究一样,由于Janis 的总结已经比较全面,因而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目前还不是很多.知道了群体思维对群体决策过程及结果的影响,就可以进一步地研究如何去防范它.

s群体思维的防范

自从群体思维的概念提出以来,研究者们便试图弄清楚群体思维为什么会发生,应该怎样防范它.虽然文[35]的研究发现,群体决策并非必定带来群体思维的不良影响,在很多条件下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好.但是,群体思维的确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并造成了巨大的决策失误.特别是在现实中,无论政治决策~军事决策或者企业管理决策中,决策智囊团的运用,已成为普遍潮流,因而群体思维的危害也比以往更多.显然,有效地避免群体思维的不良作用,减少重要决策集团的决策失误,无论从群体自身的利益,还是从更广泛的社会利益着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2].文[2]提出了防止群体思维的10种具体的操作方法:

1)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思维现象,其原因和后果;

2)领导者应当保持公正,不要偏向任何立场(防止形成不成熟的倾向);

3)领导者应该引导每一位成员对提出的意见进行批评性评价,应鼓励提出反对意见和怀疑;

4)应该指定一位或多位成员充当反对者的角色,专门提出反对意见;

5)时常将群体分成小组,并将他们分别聚会拟议,然后再全体聚会交流分歧;

6)如果问题涉及与对手群体的关系,则应花时间充分研究一切警告性信息,并确认对方会采取的各种可能行动;

7)预备决议后,应召开第二次机会会议,并要求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疑问;

8)决议达成前,请群体之外的专家与会,并请他们对群体意见提出挑战;

9)每个群体成员都应当向可信赖的有关人士就群体意向交换意见,并将他们的反应反馈给群体;

10)几个不同的独立小组,分别同时就有关问题进行决议(最后决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避免群体思维的不良影响).

文[36]就群体思维为什么会发生提出了一个动机的自适应模型(self-regulatory model of moti-

vation),作为统一的框架来研究群体中部分成员最初的不同动机是如何与其它前提条件相结合而

产生能导致群体思维发生的各种过程的.该模型认为理解正处于群体思维状态中的群体行为的方法是考察其行为所指向的目标以及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反馈.现在的问题是,是什么促使群体中的个体参与群体思维?是因为他们担心违背群体规范从而忽视了个人信仰,还是他们在努力做出一个已被证实有利于群体地位的决策呢?弄清了行为的动机,就可以设定相应的目标来引导行为.按照此模型,要想防止群体思维,就必须创造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能够为群体设定一个目标鼓励群体参与,同时当群体达到目标后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就可以使有效的群体过程成为群体成员所追求的能够引导群体成员自适应过程的主要目标.

03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2月

由于有越来越多的群体决策应用了计算机辅助支持技术,一些研究者研究了这些被称之为群体支持系统(GSS D和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 D 的技术对群体决策的作用.文[37]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GDSS系统对群体绩效的影响,认为GDSS能够有效地促进群体完成想法产生类任务.文[38]还研究了GSS过程中的匿名强度与群体绩效的关系.由于群体思维对群体绩效存在着负效应,因此有理由认为GSS和GDSS能够有效地防范群体思维.文[39,40]认为群体支持系统能为群体思维的防范提供解决方案.文[41]回顾了导致群体思维的前期条件和过程情形,并提出了一套能够防止群体思维的会议管理程序,然后探索了GSS在这些会议管理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该研究提出了一个研究GSS 对群体思维的作用效果的框架,分析了GSS的结构特征对于引起群体思维的前提条件和方法程序的作用,回顾了现有的与群体思维变量有关的GSS研究文献.以上研究表明GSS可以提供防止群体思维的有效方法,最后提出了GSS的使用对群体思维影响的实验研究方法.

从上述各种研究的回顾中可知,随着群体决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群体决策行为特征~机理的不断揭示,人们对群体思维这种现象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以GSS和GDSS为特征的群体支持工具的不断发展,也为群体思维的防范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是,任何的防范措施都是以弄清被防范主体的本质为前提的.由于目前对群体思维的本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关于如何防范群体思维这一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继续深化,而且应和群体思维本质的研究紧密结合.

6待研究的问题~方向及进一步的思路

通过以上对群体思维研究的一个概括的评述,可以认为群体思维研究仍然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领域.尽管上面所概述的研究中已经就群体思维的本质~前提条件和表现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但是可以看到,很多的结论还是模棱两可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这就为下一步的群体思维研究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和方向,具体有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是关于群体思维模型的扩展.很多的研究者认为Janis的群体思维模型还不是很完全[5,7,17].文[5]认为此模型中还需考虑两个额外的变量,时间压力和群体领导的地位.文[24]注意到即使所有的前提条件都出现了,群体思维还是可以避免.主要的原因是群体采用了一个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信息以及严格地评价备选方案的程序.除了这几个变量之外,还有几个变量也是对群体思维模型的重要补充[1].首先是群体规范,它会影响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绩效的效果;其次是群体内领导的权力,总地来讲,领导越具有权力和影响力,越能够将群体朝着领导所设定的方向推动;最后还有群体任务的特性,那种需要所有的群体成员参与才能成功完成的任务容易引发群体思维,因为这些需要部分群体成员的交互.相反地,那些不需要所有群体参与,而且一个成员就能完成的任务就很少需要群体成员的交互,从而很少能够引发群体思维.这些变量对于群体思维的作用仍然是值得继续探讨的.

其次是关于群体思维的研究方法问题.在现有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中,有案例研究[42,43],同时还有内容分析[44]和关于理论的局部方面的实验研究[27,29,21].每一种研究方法都对群体思维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它们各自也存在着局限性.单个案例的研究不允许严格的比较分析,而且结论也总是令人怀疑.对诸如决策者公开的演说进行的内容分析并不能了解决策者的真正意图.尽管试验研究能够让人理解一些群体过程,但是它们距离现实的经验世界太远了.案例研究的特点是由决策的结果反向推至群体思维的前提条件,并且将注意力放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上.而实验研究的特点是先控制一个前提条件变量,然后考察它对结果的影响,与案例研究的推理过程正好相反.在已有的研究中,案例研究大多比实验研究更支持群体思维理论[1].要检验一个模型首先要了解其本质,根据文[34]的观点,群体思维本质上是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因而案例研究似乎是一种比较适合的研究方法.但对于群体思维的本质问题,目前的研究并没有给出一个很清晰的答案.所以,到底什么方法更适合群体思维的研究,以及如何来验证,还值得进一步地

13

第1期毕鹏程等,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

探讨

最后是关于群体思维和群体决策过程中其它的非理性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对群体的研究9群体的动态交互过程9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阶段\多变量\非线性的过程9不仅涉及了群体中每个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偏好以及能力\权力等因素9而且会由于群体成员间的社会交互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这些社会心理问题表现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9则是一系列的非理性行为和现象9除了本文所探讨的群体思维之外9还包括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9风险转移(risky shift)9帮助行为(helping

behavior)9从众(conformity)等在群体决策过程中9这些非理性行为和现象常常是同时存在\交互作用的一个群体可能在表现出群体思维的同时出现风险极端性转移而现有的群体决策研究中9大多是针对单个非理性行为9很少有同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的所以9这也是下一步值得更深入研究的问题

依据本研究所受资助项目的总体研究思路9

下一步对群体思维及其它群体决策过程中的损益行为的研究除了继续针对上述的一些问题和方向之外9将着重从群体决策过程组织方式及损益这个角度来进行具体讲9就是通过对这些行为和现象的剖析9揭开过程黑箱9寻找度量损益的标准9探索能够减少过程损失\增加过程收益的科学\理性的群体决策组织方式

7结束语

本文对群体思维的研究状况进行了一个概括性的评述从群体思维的本质\前提条件\表现\对群体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影响以及防范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最后提出了一些待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9在群体决策过程的组织方式及其损益的研究中9很有必要弄清楚类似于群体思维这样的能够引起过程损失的非理性行为和现象9否则就很难找到科学理性的群体决策组织方式虽然对群体思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9但是9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9这是进一步的研究所面临的任务

参考文献:

[1]Aldag R J9Fuller S R Beyond fiasco:A reappraisal of the groupthink phenomenon and a new model of group deci-

sion processe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919939113:533-552

[2]Janis I L Victims of groupthink: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foreign-policy decision and fiascoes[M] Boston:

~oughton Mifflin91972

[3]Janis I L Groupthink: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M] Boston:~oughton Mifflin91982

[4]Esser J K9Lindoerfer J S Groupthink and the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accident:Toward a guantitative case analysis

[J]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9198992:167-177

[5]Moorhead G9Ference R9Neck C P Group decision fiascoes continue: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and a revised group-

think framework[J] ~uman Relations91991944:539-550

[6]Smith S Groupthink and the hostage rescue mission[J] British Journal Political Science91985915:117-126

[7]Turner M9Pratkanis A9Probasco P9et al Threat9cohesion9and group effectiveness:Testing a social identity

maintenance perspective on groupthink[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1992963:781-796

[8]Whyte G Groupthink reconsidered[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9198994:40-56

[9]Janis I L9Mann L Decision making: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onflict9choice9and commitment[M] New York:

Free Press91977

[10]Gordon J A Diagnostic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 Boston:Allyn g Bacon91987

[11]McCauley C The nature of social influence in groupthink:Compliance and internaliz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1989957:250-260

[12]Shaw M E Group dynamics:The psychology of small group behavior[M] New York:McGraw-~ill91981

[13]Moorhead G9Montanari J R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groupthink phenomenon[J] ~uman Relations9

23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2月

1986,39:399-410

[14]MOhamed A A ,Wiebe F A .TOWards a prOcess theOry Of grOupthink [J ].Small GrOup Research ,1996,27:416-430[15]GranstrOm K ,StiWne D .A bipOlar mOdel Of grOupthink [J ].Small GrOup Research ,1998,29:32-57

[16]Bernthal R ,InskO C .COhesiveness WithOut grOupthink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sOcial and task cOhesiOn [J ].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1993,18:66-87

[17]Park W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grOupthink [J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990,3:229-245[18]Street ,Marc D .GrOupthink [J ].Small GrOup Research ,1997,28:72-94

[19]KrOOn M B R ,van Kreveld D ,Rabbie J M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Effects Of accOuntability and gender On grOupthink [J ].Small GrOup Research ,1992,23:427-458

[20]LOngley J ,Pruitt D G .GrOupthink :A critigue Of Janis /s theOry [A ].In Wheeler L ed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C ].Sage ,CA :Beverly ~ills ,1980.507-513

[21]Leana C R .A partial test Of Janis /s grOupthink mOdel :Effects Of grOup cOhesiveness and leader behaviOr On defec-tive decisiOn making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5,11:5-17

[22]CartWright D .The nature Of grOup cOhesiveness [A ].In CartWright D ,Zander A ed .GrOup dynamics [C ].NeW YOrk :~arper and ROW ,1968.91-109

[23]Mullen B ,AnthOny T ,Salas E ,et al .GrOup cOhesiveness and guality Of decisiOn making :An integratiOn Of tests Of the grOupthink hypOthesis [J ].Small GrOup Research ,1994,25:189-204

[24]Neck C P ,MOOrhead G .Jury deliberatiOns in the trial Of U .S .v .JOhn DeLOrean :A case analysis Of grOupthink avOidance and an enhanced frameWOrk [J ].~uman RelatiOns ,1992,45:1077-1091

[25]Schafer ,Mark .Antecedents Of grOupthink [J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1996,3:415-436

[26]~erek G M ,Janis I L ,~uth P .DecisiOn making during internatiOnal crisis :Is guality Of prOcess relatedtO OutcOme ?[J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1987,31:203-226

[27]FlOWers M L .A labOratOry test Of sOme Of the implicatiOns Of Janis s grOupthink hypOthesi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7,35:888-896

[28]PetersOn R A .Directive leadership style in grOup decisiOn making can be bOth virtue and vice :Evidence frOm elite and experimental grOup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72:1107-1121

[29]CallaWay M R ,MarriOtt R G ,Esser J K .Effects Of dOminance On grOup decisiOn -making :TOWards a stress -reduc-tiOn explanatiOn Of grOupthink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5,49:949-952

[30]Fippen A ,~Ornstein ~,Siegal W ,et al .A cOmparisOn Of similarity and interdependence as triggers fOr ingrOup fOr-matiOn [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6,22:882-893

[31]Elmes M ,Gemmil G .The psychOdynamics Of mindlessness and dissent in small grOups [J ].Small GrOup Research ,1990,21:28-44

[32]Argyris C .OvercOming OrganisatiOnal defences [M ].BOstOn :Allyn 8BacOn ,1990[33]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09-412

[34]MOhamed A ,Wiebe F .TOWard a prOcess theOry Of grOupthink [J ].Small GrOup Research ,1996,27:416-430[35]~ill G W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perfOrmance ,are N +1heads better than One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2,91(3):517-539

[36]Flippen A .Understanding grOupthink frOm a self -regulatOry perspective [J ].Small GrOup Research ,1999,30:139-166

[37]席酉民,汪应洛,王刊良等.GDSS 环境下群体大小的实验研究[J ].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1997,7(2):1-9[38]徐晓霞,王刊良,席酉民等.群体支持系统过程支持中的匿名强度的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1998,1(2):57-61[39]Gallupe R B ,DeSanctis G ,DicksOn G W .COmputer -based suppOrt fOr grOup prOblem -finding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J ].MIS Ouarterly ,1988,12(2):277-298

[40]Jessup L M ,COnnOlly T ,Galegher J .The effects Of anOnymity On GDSS grOup prOcess With an idea -generating task [J ].MIS Ouarterly ,1990,14(3):313-321

[41]

Miranda ,Shaila M .AvOidance Of grOupthink [J ].Small GrOup Research ,1994,28:105-137

33 第1期毕鹏程等:

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

43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2月

[42]ensley T R,Griffin G W.Victims of groupthink,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board of trustees and the1977gym-

nasium controversy[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86,30,497-531

[43]Mulcahy K V.Rethinking groupthink,Walt Rostow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y process in the Johnson ad-

ministration[J].Presidential Studies Ouarterly,1995,25,237-250

[44]Tetlock P E.Identifying victims of groupthink from public statements of decision mak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9,37,1314-1324

Groupthink in group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Bl peng-cheng,Xl YOM-min

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Abstract,Group decisions have often been seen as offering the benefits of collective wisdom,but may al-so lead to disastrous conseguences.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focus o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erroneous group decisions.In this paper,a sort of irrational behavior in group decision making process-Groupthink, is studied and relative literatures a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This topic is discussed from the nature of groupthink,its antecedents~symptoms~effects on group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S outcome and its avoid-ance.It not only e x amines some relative theoretical areas that have been problematic for scholars investi-gating the groupthink model as an e x planation for faulty group decision making,but also makes some eval-uation of these theories.F uture research suggestions are discussed finally.

K e y W ords,group decision making;groupthink;irrational behavior

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

作者:毕鹏程, 席酉民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

刊名:

管理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

年,卷(期):2002,5(1)

被引用次数:5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毕鹏程.席酉民.王益谊.BI Peng-cheng.XI You-min.WANG Yi-yi群体发展过程中的群体思维演变研究[期刊论文]-预测2005,24(3)

2.王丹力.戴汝为专家群体思维收敛的研究[期刊论文]-管理科学学报2002,5(2)

3.汪世锦.Wang Shijin谈决策中群体思维的缺陷与克服[期刊论文]-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4.毕鹏程.席酉民.王益谊群体思维理论的发展及其实证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管理科学学报2004,7(4)

5.毕鹏程.席酉民.王益谊群体思维的跨文化效应:中国、美国和日本的比较[期刊论文]-预测2003,22(6)

6.陈春花.袁晓婷.CHEN Chunhua.YUAN Xiaoting群体思维产生原因及对团队创新的消极作用的分析[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2005,25(12)

7.赵慧群.陈国权.ZHAO Huiqun.CHEN Guoquan同而不和:群体决策中的阿背伦悖论[期刊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9)

8.秦丽娜.刘烨.刘柏青群体思维的危害及成因分析[期刊论文]-商业研究2003(8)

9.董玉成.徐寅峰.张桂清.DONG Yu-cheng.XU Yin-feng.ZHANG Gui-qing群体思维收敛性定量验证[期刊论文]-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3)

10.毕鹏程.席酉民群体思维的跨文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2002(10)

引证文献(51条)

1.朱佳俊.郑建国群决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的综述与展望[期刊论文]-管理学报 2009(8)

2.许刚全层次分析法在决策方式选择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5(4)

3.毕鹏程.席酉民.王益谊群体发展过程中的群体思维演变研究[期刊论文]-预测 2005(3)

4.二分群体决策规则的序性质研究[期刊论文]-管理科学学报 2005(5)

5.童韵群体思维理论在学生群体中的实际应用[期刊论文]-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4(6)

6.毕鹏程.席酉民.王益谊群体思维的跨文化效应:中国、美国和日本的比较[期刊论文]-预测 2003(6)

7.杜元伟.段万春.许云红基于信息无损视角的DS/AHP群决策方法[期刊论文]-计算机工程 2013(3)

8.李东.张园林.匡兴华.晏湘涛基于USD-IOWA算子的方案优选群决策方法[期刊论文]-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1(2)

9.张德华.盛昭瀚.邱大灿.王茜大型工程前期决策的群体协同决策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现代管理科学 2011(11)

10.刘军.张立柱.邵来成基于知识交互网络的群体思维研究[期刊论文]-知识经济 2013(16)

11.翁孙哲论董事的诚信义务[期刊论文]-商业研究 2012(10)

12.朱苏丽.谢科范创业团队风险决策的修正效应与影响因素[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3)

13.王霜玥.贾隽.陈健群体决策基本理论研究的评述[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1(2)

14.杨雷.姜明月知识学习对动态群体决策观点收敛时间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管理学报 2011(8)

15.刘智勇.徐选华基于Shapley值的群决策冲突解决方法[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 2011(19)

16.石宪法企业决策中的从众效应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9(17)

17.陈晓红.刘智勇群决策冲突管理三维模型研究[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 2008(3)

18.张铁.孙明贵.王艳团队思维及领导者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引领力研究[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管理 2006(6)

19.陈茂群.葛玉辉高层管理团队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述评[期刊论文]-科技与管理 2013(3)

20.谢开勇.李萌.丰小艳组织管理决策中群体思维症状及其改善方法[期刊论文]-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10(4)

21.蔡德章.王要武基于组织有效性的组织管理分析[期刊论文]-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2)

22.杨雷.呙敏子群体间交互对动态群体决策观点收敛时间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工业工程 2011(4)

23.江文奇群决策的一致性寻求方法[期刊论文]-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7(5)

24.蔡德章.王要武成员目标定位对群体决策的影响分析[期刊论文]-经济师 2007(11)

25.柳丰萍.邹叶青.王艾兰.李红林.朱源源以质疑为核心的活动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12(12)

26.代旭东.缪明烽基于WEB的价值工程创新决策平台研究与开发[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1(4)

27.赵锋.何卫平.秦忠宝.房亚东基于广义专家群思考模型的Web知识获取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12)

28.史晓宇.顾琴轩团队思维--发挥团队智慧的奥秘[期刊论文]-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1)

29.袁凌.刘星.聂菁苗群体决策极端化的征兆、成因及其改进策略[期刊论文]-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0.邱菀华.刘北上.侯琳琳基于熵可靠性的相对熵集结模型[期刊论文]-系统工程 2008(5)

31.扈文秀.卢妮.樊宏社高校职称评定的群体决策行为分析及其规范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坛 2005(5)

32.田忠元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体系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3.傅丽仙大型群组决策的正态均值法[期刊论文]-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4(5)

34.刘怡君.唐锡晋一种支持协作与知识创造的"场"[期刊论文]-管理科学学报 2006(1)

35.曾明彬.周超文组织内人际冲突处理模式述评[期刊论文]-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1(1)

36.朱羿锟论高管"问题薪酬"的董事问责[期刊论文]-现代法学 2010(4)

37.何木叶.刘电芝团队智商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科学与管理 2007(5)

38.李春好.杜元伟基于双平台协调的两层群决策方法[期刊论文]-管理科学学报 2011(7)

39.江文奇状态不一致条件下的群效用集结研究[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07(12)

40.郭小哲.葛家理智慧综合集成研讨厅中的聚度计算与分析[期刊论文]-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41.毕研玲.刘钊.李纾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过分自信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人类工效学 2008(4)

42.杜建刚.范秀成服务失败中群体消费者心理互动过程研究[期刊论文]-管理科学学报 2011(12)

43.束兵中小型水库土石坝安全度的模糊综合评价[学位论文]硕士 2006

44.毕鹏程.席酉民.王益谊群体思维理论的发展及其实证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管理科学学报 2004(4)

45.王琦.杜永怡.席酉民组织冲突研究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预测 2004(3)

46.毕鹏程.郎淳刚.席酉民领导风格和行为对群体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影响[期刊论文]-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

47.郭小哲现代智力创新学理论及应用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48.苏越良网络环境下合作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49.徐选华网络环境下模型驱动的复杂大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50.张黎基于多Agent的企业群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3

51.江文奇群备择方案集的形成方法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引用本文格式:毕鹏程.席酉民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期刊论文]-管理科学学报 2002(1)

团体决策与个人决策分析

团体决策与个人决策分析 首先,决策的定义。决策是指组织或者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方式进行选择和调整的过程。 个人决策具有合理性,是因为它具有简便、迅速、责任明确的特点。科学意义上的个人决策,是领导者在集中多数人的正确意见,经过反复思考后作出的,它并不意味着不负责任的独断专行。 我们需要明白:集体决策的含义是指多个人在一起作出的决策。优点是:能更大范围地汇总信息;能拟订更多地备选方案;能得到更多地认同;能更好地沟通;能作出更好地决策等。缺点是:花费较多地时间、产生“从众现象”以及责任不明等。再从决策地群体规模上看参与制订决策地人员越多提出徒工意见地可能性越大就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协调来达成相对一致地意见这样决策效率较低浪费时间;是妥协地产物:要是决策群体成员不能够真正地集思广益都以一个声音说话那决策地质量就难以得到提高;一旦现任领导退休新任董事长不一定认同以往的管理风格。组织在决定是否采用群体决策方式时必须考虑其决策质量和可接受性地提高是否足以抵消其决策效率方面地损失。另外在现代组织中群体决策是否能广泛推广和应用并取得预期地效果实际上是和组织文化特征密切相关的。因此要积极推关诸如此类地组织文化:组织生活被看做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地部分个人与同事、与上级地关系不仅是单纯地工作和服从而且还带有很深的情感联系他们倾向于以集体的方式开展活动并崇尚个人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只有这样的组织文化才有可能产生有效的集体决策。再次运用先进的决策方法来帮助选择可行的决策方案使集体决策适当与个人决策结合决策最终需要由高层管理者定夺减少时间的浪费。 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结论 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较,在几方面表现出差异:①决策的正确性和速度:群体决策有许多成员参加,知识面较广,能够产生较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又具有校正错误的机制,因而群体决策比较正确。但由于群体决策的过程是群体成员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争议,并达成一致意见,因此,比个人决策花费时间多。当决策的正确性比决策速度重要时,群体决策较为优越。②决策的创造性:个人决策通常比群体决策具有较大的创造性,个人能产生较多较好的主意,而群体决策由于受到相互不同意见和论点的约束,以及害怕被人认为愚蠢等心理制约,不容易使决策具有较大的创造性。个人决策适于工作结构不明确,需要创新的工作,而群体决策过程适合于任务结构明确,有一定执行程序的工作。③决策的风险性:许多企业管理人员认为,群体决策可以抑制冒进的行为,在选择较多或较少风险性的两种行动时,将趋向于保守。然而,许多组织行为学家的研究却提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群体决策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因为个人在群体中容易隐蔽自己的意见而附和众议,而且,群体决策由群体承担责任,其成员容易产生不负责任的倾向。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在群体决策过程中会发生保守或冒险两个极端的倾向,即群体决策的极化现象。这主要取决于占优势的群体气氛。如果群体成员大多数都比较保守,群体决策也将比个人决策更保守。如果群体成员大多数都冒险,则群体会作出更有风险的决策。

群体行为和群体决策

群体行为和群体决策 本讲包括;群体行为基础;群体规范的动态;团队;群体决策 一;群体行为的基础 1.群体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中来共同实现特定目标。 2.群体类型;正式群体(组织结构)和非正式群体(社会内容支持);利用命令,任务,兴趣,友谊也可以区分。命令型群体;一个管理者可以直接指挥或命令的 任务型群体;为完成一个工作课题而一起工作 兴趣型群体;出于共同关心而一起工作来实现一个特殊的课题 友谊型群体;他们聚在一起是为了共享一个或更多的共同特征 在任务型群体中可以根据成员间在完成某种任务或目标时相互依赖的性质来进一步分类; 相互作用型;所有成员都各自完成了他们分内的任务以后,群体自身的任务才能履行 协作型;各个成员在短期内相对独立地分别履行他们各自的任务 对抗性协商型;成员间通过协商和妥协的方式互相作用,以解决某些类型的矛盾

3.群体凝聚力;个人加入群体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安全,地位,自尊,权力或达到个人不能实现的目标等。当然,群体能够满足这些个人需求。但是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有些是合乎个人需要的,有些则是不合乎需要的。因此吸引力的根源可能也是排斥力根源。 群体内的成员身份能够满足的个人需求可分为四种类型;人际因素,群体活动,群体目标,群体手段 那么,群体的凝聚力或吸引力也必然包含着上述这四个因素,每个因素的吸引力强度或力量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人际因素包括 身体外观的吸引力 个人和群体的相似性(态度,价值观) 个人与别人的能力形似性 群体能否提供满足个人对于归属,生存和安全方面的需要群体活动;指群体所从事的活动或所做的事情对个体有吸引力 群体目标;群体活动和群体目的之间有联系,但并不是固有的 群体手段;当个人被某一群体所吸引是为了达到这群体以外的某一个或数个目标是,群体就只是一种手段 4.群体规范; 从最狭义的角度来说,规范就是为大家普遍同意的,群体及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根据上次课我们所讨论的题目——沙漠逃生,以下是自己的想法与分析: 老师要我们讨论的题目的根本就是去分析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各自优缺点以及区别与比较。 个人决策 优点:第一,它能使人们对事物感知得更迅速、更有效;第二,有助于使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第三,有助于人们从不完全的情报中获取重要的变化信息;第四,有助于人们形成决心,做出果断而大胆的选择。 缺点:容易使人们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固守过时的观点,因循守旧,错失成功的良机,以及固执先入为主的成见等。(局限性:一方面表现在个人决策所需的社会条件难以充分具备。其具体表现是社会难以找到杰出的个人决策者,那些具备条件的个人又不一定能成为掌握权力的个人决策者;另一方面表现在决策者受到个人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群体决策 优点:第一,群体决策能较好地保证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第二,群体决策具有较好的执行性。第三,群体决策往往更富于创造性。第四,群体对于不同行为方案取舍的讨论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最终决策的理由。 缺点:第一,决策的时间较长。群体决策有多个人参加,自然其意见也会纷繁多样,群体决策要达成统一的意见,一般要花去较多的时间去统一认识,所以会使决策的时间延长,在特别紧急的关头,还可能会由此而贻误良机。第二,决策无明确的负责人,容易造成无人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局面。第三,少数人统治,群体活动的质量会下降。 同时群体决策还有这几个方面的优缺点: 1)决策责任分散。群体决策使得参与决策者责任分散,风险共担,即使决策失败也不会由一个人单独承担,加之权责往往不够分明,所以群体决策不如个体决策谨慎,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2)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关系越融洽,认识越一致,则决策时就缺乏冲突的力量,越可能发生群体转移。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根据上次课我们所讨论的题目——沙漠逃生,以下是自己的想法与分析: 老师要我们讨论的题目的根本就是去分析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各自优缺点以及区别与比较。 个人决策 优点:第一,它能使人们对事物感知得更迅速、更有效;第二,有助于使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第三,有助于人们从不完全的情报中获取重要的变化信息;第四,有助于人们形成决心,做出果断而大胆的选择。 缺点:容易使人们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固守过时的观点,因循守旧,错失成功的良机,以及固执先入为主的成见等。(局限性:一方面表现在个人决策所需的社会条件难以充分具备。其具体表现是社会难以找到杰出的个人决策者,那些具备条件的个人又不一定能成为掌握权力的个人决策者;另一方面表现在决策者受到个人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群体决策 优点:第一,群体决策能较好地保证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第二,群体决策具有较好的执行性。第三,群体决策往往更富于创造性。第四,群体对于不同行为方案取舍的讨论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最终决策的理由。

缺点:第一,决策的时间较长。群体决策有多个人参加,自然其意见也会纷繁多样,群体决策要达成统一的意见,一般要花去较多的时间去统一认识,所以会使决策的时间延长,在特别紧急的关头,还可能会由此而贻误良机。第二,决策无明确的负责人,容易造成无人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局面。第三,少数人统治,群体活动的质量会下降。 同时群体决策还有这几个方面的优缺点: 1)决策责任分散。群体决策使得参与决策者责任分散,风险共担,即使决策失败也不会由一个人单独承担,加之权责往往不够分明,所以群体决策不如个体决策谨慎,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2)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关系越融洽,认识越一致,则决策时就缺乏冲突的力量,越可能发生群体转移。 3)领导的作用。群体决策往往受到领导的影响,而这些人的冒险性或保守性会影响到群体转移倾向。 4)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群体成员所具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信奉的价值观会被反映在群体决策中,例如,美国社会崇尚冒险,敬慕敢于冒险而成功的人士,所以其群体决策更富于冒险性。 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区别与比较,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出差异: ①决策的正确性和速度:群体决策有许多成员参加,知识面较广,能够产生较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又具有校正错误的机制,因而群体决策比较正确。但由于群体决策的过程是群

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兴起 决策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体现着时代的特征。随着环境的变化,决策也日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群体决策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 对于那些复杂的决策问题,往往涉及到目标的多重性、时间的动态性和状态的不确定性,这是单纯个人的能力远远不能驾驭的。为此,群体决策因其特有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决策者的认同并日益受到重视。 首先,决策者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许多问题的复杂性不断提高。相应地,要求综合许多领域的专门知识才能解决问题,这些跨领域的知识往往超出了个人所能掌握的限度。 其次,决策者个人的价值观、态度、信仰、背景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这些因素会对要解决的问题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产生影响。例如,如果决策者注重经济价值,他们就会倾向于对包括市场营销、生产和利润问题在内的实质情况进行决策;如果他们格外关注自然环境,就会用生态平衡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另一方面,决策者个人不可能擅长解决所有类型的问题,进行任何类型的决策。 再次,决策相互关联的特性客观上也要求不同领域的人积极参与,积极提供相关信息,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并进行决策。 产生群体决策的原因 (1)决策责任分散。群体决策使得参与决策者责任分散,风险共担,即使决策失败也不会由一个人单独承担,加之权责往往不够分明,所以群体决策不如个体决策谨慎,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2)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关系越融洽,认识越一致,则决策时就缺乏冲突的力量,越可能发生群体转移。 (3)领导的作用。群体决策往往受到领导的影响,而这些人的冒险性或保守性会影响到群体转移倾向。 (4)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群体成员所具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信奉的价值观会被反映在群体决策中,例如,美国社会崇尚冒险,敬慕敢于冒险而成功的人士,所以其群体决策更富于冒险性。 群体决策的利弊 在多数组织中,许多决策都是通过委员会、团队、任务小组或其他群体的形式完成的,决策者经常必须在群体会议上为那些具有新颖和高度不确定性的非程序化决策寻求和协调解决方法。结果,许多决策者在委员会和其他群体会议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决策者甚至花费高达80%以上的时间。因此,分析群体决策的利弊以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群体决策的好处 尽管人们并不一致认为群体决策是最佳的决策方式,但群体决策之所以广泛流行,正是在于群体决策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 1)群体决策有利于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通过这些专家的广泛参与,专家们可以对决策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利于在决策方案得以贯彻实施之前,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的针对性。 2)群体决策能够利用更多的知识优势,借助于更多的信息,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部门,从事不同的工作,熟悉不同的知识,掌握不同的信息,容易形成互补性,进而挖掘出更多的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 3)群体决策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其成员不同的教育程度、经验和背景。具有不同背景、经验的不同成员在选择收集的信息、要解决问题的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往往都有很大差异,他们的广泛参与有利于提高决策时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群体决策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同,有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浅谈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摘要】: 本文以从对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各自优点与不足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群 体决策较个人决策更加符合民主,更科学,正确性更高。并尝试着用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来分析群体决策优势的理论因素。通过对群体决策存在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表述自己对完善群体决策的看法。 【关键词】:个人决策、群体决策、分析、问题、完善 【正文】: 所谓决策,从广义上讲,就是作出决定,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及其抉择。从狭义上讲,决策是指社会组织在管理活动中所作的决定,是社会组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决策”应该是一个外延广泛的概念。大至国家的行政,小至个人的消费,无不蕴涵决策与其中。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国家、个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科学性是决定决策正确与否的基础。选择何种决策模式是任何个人或组织进行决策前应该实现解决的问题。 此文,我将以自己所学的知识,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分析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因为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人决策更为可靠、准确性更高,更具有科学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体决策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被强调。故本文偏向分析群体决策。 一、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比较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是按照决策的权力和责任是集中于一人还是分散于多个 人安排划分的一种决策类型。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有着性质的不同,其各自的优缺点也相对比较的明显。 个人决策的决策速度快,决策效率高,能对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作出迅速反应,但容易由于主观片面或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而导致决策失误,而且由于缺乏与组织成员的沟通,决策执行时非常困难,甚至由于组织成员的有意阻碍可能无法执行下去,另外个人决策也容易营私舞弊。群体决策模式中的群体参与决策能集思广益,发挥群体的才智和创造力,弥补个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减少决策失误。当参与决策的个人能代表组织中不同利益阶层时,那么就容易作出较为公正的决策,从而使决策能得以有效的执行,但决策迟缓,常常要多次开会协调才能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决策责任也不明确。群体决策模式中的群体参与决策能达成最公正、最合适的决策,由于全体人员均认同决策结果,所以会齐心协力执行决策,是唯一可能达到决策预期效果的决策模式,但全体参与时意见分歧最大,要想达成一致意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少数服从多数可能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决策速度非常慢,决策效率非常低,有时甚至不能形成决策。 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还有一个大的区别就是:两种模式所作决策的质量不一样。如果个人决策中的个人有较高的领导素质和较宽的知识面,则很可能在对各种方案进行利弊分析后采取一种有利于整体组织的较好决策。而群体决策中当采取参与决策的人都一致同意才能形成决策的方式时,决策方案可能为了照顾各方面的利益而一再妥协,最后形成的很可能是一种较差的决策;群体决策当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时,不但肯定要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且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就是于整个组织最有利的,最后形成的也有可能是一个较差的决策。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对比研究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对比研究--浅谈中国民营企业的决策行为 【摘要】:决策是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本文将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不同的优劣和适应性,并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中决策个人化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决策个人化。 关键词:个人决策群体决策民营企业决策个人化 管理(Manage)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者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必然要设想工作进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复杂的条件下,面对将要出现的各种问题,究竟能有几种方案可以解决问题达到预定的目标呢?其中哪一个又是最满意的方案呢?这是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把为了到达一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叫做决策。管理就是决策。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在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最优方案的过程。 从不同的划分原则可以把决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决策范围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按决策性质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按决策问题的可控程度分为确定性决策、非确定性决策和风险性决策;按决策主体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一、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的优劣分析 决策可以由个人做出,也可以由群体集体作出。在许多研究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相比较,是优于、劣于还是一样?对此,几乎每一种类型的提法都有许多研究给予支持。 在现实生活中,决策往往是群体行为,是由多人参加进行行动方案的选择活动,如各种委员会、董事会、代表大会等就是这样的群体决策机构。 (一)群体决策的有利因素 在群体中有大量的综合性知识和信息,因而决策所需运用的知识和信息可以从群体中取得,这比由个人收集更为有利。这可以使群体在决策中集思广益,有助于做出最佳决策。其次,参加群体决策的决策者往往也是决策的执行人,因而决策就成为大家的决议,从而能为更多成员所接受。个别人做出的决策,往往需要说服小组中的其他人,有些人可能会抵制这些人提出的最好决策。让每个人参与研究,会使更多人感觉到对问题负有更大的责任,且产生于别人分担责任的感觉,加强集体意识并使某些人感到满足。 (二)群体决策的不利因素 群体决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群体决策的速度、效率可能低下。群体决策鼓励各个领域的专家、员工的积极参与,力争以民主的方式拟定出最满意的行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陷入盲目讨论的误区之中,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了速度和决策效率,从而限制了管理人员在必要时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存在从众压力。群体成员希望被群体接受和重视的愿望可能会导致不同意见被压制,在决策时使群体成员都追求观点的统一。群体决策还会出现少数人控制的现象。群体讨论可能会被一两个人控制,

群体决策的缺陷与避免

群体决策的缺陷与避免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群体决策,对其相对于个体决策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但如果不区分情况,没有合适的方法,其决策质量并不一定就比个体决策好,群体决策可能会出现极端性转移和趋中性现象。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群体决策的一些消极影响,同时提出避免群体决策缺陷的对策。 关键词:群体决策;传统文化;缺陷 1群体决策简介 什么是群体决策?简而言之,即与个体决策相对的,由决策群体共同做出决策的过程。群体介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群体决策行为是联系个人决策行为与组织决策行为的中间层次。群体决策,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对一组可能的备选方案都持不同的偏好次序,所以群体决策也就是把这些偏好集合起来,选定一个最终决策方案的过程。 一般来说,决策选择都要有一项规则,选择规则指的是决策群体选订最终决策方案的程序和办法,典型的选择规则有四类:完全一致,协商一致,多数决定,等级决定。 1.1群体决策的优点 群体决策有着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在二者的作用下形成潜在的冲突性压力,要发挥集体决策的优势,需要有集体领导者做正确的引导。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相比,其固有优势在于:决策成员多(两人以上),知识经验储备多,决策信息的传递比较容易,迅速准确,思考比较全面,实施效率较高;集中更多的知识经验和信息;可以提高组织活动的协调程度,保证决策实施的一致,为良好的效果打下基础;增加组织成员的集体责任感意识,把集体决策与自身联系起来,调动决策及实施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决策的创新和承担。 1.2群体决策的缺点 群体决策并非完美无缺,其主要缺点如下: ①浪费时间。如果决策的质量是以速度为标准,那么个人决策更为优越,这是因为以反复交换意见为特征的群体决策过程,也是浪费时间的过程。因此,群体决策一般比个人决策花费的时间长,从而会影响决策的时效性。 ②群体思维的负面影响。成员在群体中要屈从社会压力以取得表面的一致,群体思维就是一种体现。群体思维抑制了不同的观点,削弱了批判精神,挫伤了少数派的积极性,损害了最终决策的质量。 ③责任不清。群体成员分担着决策的责任,但实际上谁对最后的结果负责往往并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责任都被淡化了。有证据表明,5个人或7个人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最有效的,因为5和7都是奇数,可促使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及表决的有效通过,避免不愉快的僵局产生。 ④少数控制多数。群体决策还会出现少数人控制的现象。群体讨论可能会被一两个人控

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有哪些优缺点h

信息工程系10级通信一班:张强学号:1041303046 1.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有哪些优缺点?如何做好群体决策? 个体决策:①优点:第一,它能使人们对事物感知得更迅速、更有效;第二,有助于使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第三,有助于人们从不完全的情报中获取重要的变化信息;第四,有助于人们形成决心,作出果断而大胆的选择。②缺点:容易使人们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固守过时的观点,因循守旧,错失成功的良机,以及固执先入为主的成见等。 群体决策:①优点:第一,群体决策能较好地保证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第二,群体决策具有较好的执行性。第三,群体决策往往更富于创造性。②缺点:第一,决策的时间较长。群体决策有多个人参加,自然其意见也会纷繁多样,群体决策要达成统一的意见,一般要花去较多的时间去统一认识,所以会使决策的时间延长,在特别紧急的关头,还可能会由此而贻误良机。第二,决策无明确的负责人,容易造成无人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局面。 决策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体现着时代的特征。随着环境的变化,决策也日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群体决策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群体决策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其中,参与决策的人组成了决策群体。对于决策类型而言,群体能产生更完整的信息和知识。通过集合好几个人的智慧,群体给决策带来更多的投入。除了投入之外,群体还能给决策带来多样化。它们带来了观点多样化,因而有更多的投入和可选方案可供考虑。许多证据表明,即便最优秀的个体也不能比群体做得更好。因此团队可产生高质量的决定。最后,群体可带来方案接受度的增加。许多决定之所以最终未能被采纳就是因为人们不接受该方案。参与做决定的群体成员会更热情地支持该决定并且鼓励其他人接受它。 如何做好群体决策呢?这要求领导者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宽松心理气氛 群体决策的优势之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在尽可能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决策。然而,要使群体决策的这个优势充分发挥,领导者必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群体决策的参与者们觉得不怕讲话,因而敢说真话,敢讲心里话,敢于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只有当参与者们能够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群体决策才能汇聚最新知识、获取准确信息和掌握真实情况。创造宽松心理气氛不仅需要领导者经常公开号召大家打消顾虑、有啥说啥,也要求领导者通过改进信息联系方式、改善讨论会场布置等举措展示虚心听取意见的诚意,从而解除群体决策参与者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决策讨论,大胆直抒己见。 2.有效控制决策过程 耗时多是群体决策的一个弱点,而一些心理因素的干扰造成议而不决更会拖长群体决策的时间。例如,有的人在讨论问题时,持有不同见解,可是担心直截了当说出来会得罪人,于是就绕着圈子发表意见,说了半天可能还没有触及实质问题,时间却已经流逝。尤其是当研究重大问题时,许多人害怕说错话被人视为愚蠢或被人笑话,就保持沉默,不表态,不置可否,但当涉及到那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时,他们自信胸有成竹,发言热烈,海阔天空,可遗憾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为了提高群体决策的效率,领导者应当有效控制决策过程,这不是要控制参与者的思想,而是要在决策过程中保证群体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重大问题上,始终紧扣和抓住核心问题讨论研究,高效率高质量地做出决定。 3.灵敏捕捉闪光思想 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就要求领导者组织集体决策必须尊重少数人的意见,更不能借多数人的意见压制少数人的意见。应当看到,好的决策方案总是由个别人先提出来。

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的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平时作业一 个性差异在组织中的行为表现及管理案例 学院:工商管理 专业:市场营销 姓名:B1101 11 刘洋 28 赵喆 B1102 04 郭雪 06 侯旭 23 杨双 25 张明生 日期:2014-03-25

个体差异的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 近年来北京的高中低各档商场以多种不同的经营形式与风格出现在首都人的面前。由于商业网络密布致使许多零售企业的盈利下降。而此时的巴巴拉零售联盟组织的利润却大幅度上升。 巴巴拉零售联盟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将这一盈利成绩归功于其相对新型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是从日本同行那里学来的——以“集体决策”的方式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 现任董事长王勃先生行使协商一致的管理方法使管理人员有足够的机会参与企业的主要决策。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帮助管理人员了解公司组织各个层次的工作状况。同时集体管理的方法有利于培养管理人员。例如某委员会的工作涉及诸如策略问题等政策领域通过集体参与许多年轻的管理人员逐渐熟悉了公司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尽管巴巴拉零售联盟组织的大多数管理人员认为集体管理方法很成功但也有少数人持反对态度马骏就是其中态度最坚决的一位。他认为管理人员参加委员会会议是浪费时间集体决策是妥协的产物而且最终产生的可能不是最佳决策。 然而他的同事们却指出集体管理方法打破了一些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了部门之间的协调。他们承认集体制定计划可能是费时的但计划的实施却很迅速。再者他们认为集体管理方法鼓励管理人员去探索比个人决策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有年龄不同、观点不同的人参加是一种极佳的投入。 马骏不同意这些意见。他指出“巴巴拉”集体管理之所以行得通只是由于现任董事长的管理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家。一旦他退休了新的董事长是否会保持这一管理风格并不能肯定。到那时“巴巴拉”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作也就结束了。 针对以上案例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白: 集体决策的含义是指多个人在一起作出的决策。优点是:能更大范围地汇总信息;能拟订更多地备选方案;能得到更多地认同;能更好地沟通;能作出更好地决策等。缺点是:花费较多地时间、产生“从众现象”以及责任不明等。再从决策地群体规模上看参与制订决策地人员越多提出徒工意见地可能性越大就越

群体决策优缺点和方法

群体决策优缺点和方法? 群体决策的定义: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 群体决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1)提供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2)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3)提供更多样的经验和观点;(4)可以开发更多的可行方案;(5)提高解决方案的接受程度;(6)增加正当性。 群体决策的缺点主要表现在:(1)费时;(2)少数人垄断;(3)服从的压力;(4)从众现象(5)模糊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发挥群体决策效益,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从总体上看,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好;(2)要明确评估准则。在决策速度方面,个人决策优于群体决策,在创意方面,群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在解决问题的接受程度方面,群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在决策效率方面,个人决策优于群体决策;(3)在群体决策规模的大小上看,一般5~15人较适宜,不少于5人,7人最能发挥效能。 群体决策的优化技术:(1)头脑风暴法:是会议成员通过相互启发和信息交流,产生思维共振,以引发更多的创造性设想。(特点:1、有助于参与者解除思维定势; 2、有助于参与者解除权威效应;3、有助于参与者集中注意力迸发灵感。)(2)德尔菲法:采用函询调查,向有关领域的专家分别提出问题,综合整理后再匿名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整理。(特点:1、

超脱性;2、反馈性;3、预备性)(3)方案提前分析法:这一方法并不直接研究备选方案本身,而注重对方案的前提假设进行分析。 群体决策应注意的问题:(1)群体决策对于抓住机遇的影响;(2)领导人主观意识倾向性的影响。 群体决策方法比较好的方法除了上文介绍头脑风暴法以外主要 有以下名义群体法、德尔菲法和电子会议法等三种方法。1、名义群体法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这就是名义一词的含义。像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具体方法是,在问题提出之后,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成员集合成一个群体,但在进行任何讨论之前,每个成员独立地写下他对问题的看法。(2)经过一段沉默后,每个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提交给群体。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向大家说明自己的想法,直到每个人的想法都表达完并记录下来为止(通常记在一张活动挂图或黑板上)。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之前不进行讨论。(3)群体现在开始讨论,以便把每个想法搞清楚,并做出评价。(4)每一个群体成员独立地把各种想法排出次序,最后的决策是综合排序最高的想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使群体成员正式开会但不限制每个人的独立思考,而传统的会议方式往往做不到这一点。2、德尔菲法是一种更复杂、更耗时的方法,除了并不需要群体成员列席外,它类似于名义群体法。德尔菲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赫尔姆和达尔克首创,经过戈尔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德尔菲这一名称起源于古希腊有关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话。传说中阿波罗具有预见未来

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案例分析

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的案例分析 案例: 近年来北京的高中低各档商场以多种不同的经营形式与风格出现在首都人的面前。由于商业网络密布致使许多零售企业的盈利下降。而此时的巴巴拉零售联盟组织的利润却大幅度上升。 巴巴拉零售联盟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将这一盈利成绩归功于其相对新型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是从日本同行那里学来的——以“集体决策”的方式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 现任董事长王勃先生行使协商一致的管理方法使管理人员有足够的机会参与企业的主要决策。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帮助管理人员了解公司组织各个层次的工作状况。同时集体管理的方法有利于培养管理人员。例如某委员会的工作涉及诸如策略问题等政策领域通过集体参与许多年轻的管理人员逐渐熟悉了公司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尽管巴巴拉零售联盟组织的大多数管理人员认为集体管理方法很成功但也有少数人持反对态度马骏就是其中态度最坚决的一位。他认为管理人员参加委员会会议是浪费时间集体决策是妥协的产物而且最终产生的可能不是最佳决策。 然而他的同事们却指出集体管理方法打破了一些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了部门之间的协调。他们承认集体制定计划可能是费时的但计划的实施却很迅速。再者他们认为集体管理方法鼓励管理人员去探索比个人决策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有年龄不同、观点不同的人参加是一种极佳的投入。 马骏不同意这些意见。他指出“巴巴拉”集体管理之所以行得通只是由于现任董事长的管理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家。一旦他退休了新的董事长是否会保持这一管理风格并不能肯定。到那时“巴巴拉”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作也就结束了。 针对以上案例的问题 我们需要明白:集体决策的含义是指多个人在一起作出的决策。优点是:能更大

改善群体决策的几种方法

改善群体决策的几种方法 综合法:哥顿法提出问题——名义群体法各自产生方案选出呼声最高的两个——对演法 从决策效率来讲,人数越少越好,从决策质量来讲,人数越多越好,当然前提是能够达成一致。下面介绍几种改善群体性决策的方式: 1、头脑风暴。 上一篇文章已经介绍过了,再次强调不要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批评讨论,等所有的方案提完之后再进行讨论。不过头脑风暴是一个产生想法的过程,下面两种方法进一步提供决策的方式。 2、名义群体法。 决策过程中限制讨论。群体成员必须出席,但大家彼此独立思考,具体步骤: 成员集合成一个群体,讨论之前独立写下对问题的看法; 然后将想法提交给群体。一个接一个的向大家说明,直到所有人想每个想法表达完毕并记录下来,过程中拒绝讨论; 群体讨论,把想法搞清楚,并评价; 每个成员在讨论后独立的对想法进行排序,最后的决策时综合排序最高的想法。 优点:正式会议但是不限制每个人的独立思考。 3、哥顿法 哥顿是麻省理工教授,上世纪50年代末依据心理学创立一种决策方法就是决策者召集有关人员开会,但不直接公布要研究的问题,却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或方案让大家讨论,此问题讨论结束,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有了办法。 优点: 躲开或减少个人偏见。决策会涉及成员利益,迂回方式有助于回避利益争执。 有利于产生新思路。直接讨论真实问题容易让成员陷入老思路,老框架。新的领域容易激发人的兴奋点。便于平息争端。讨论决策问题本身容易出现的结果是加重各自有的判断。 保密效果良好。重大决策一般保密要求较高,但是越大的决策越是需要集体决策。哥顿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4、对演法 即对同一个决策课题通过多个方案进行辩论,以便充分揭露矛盾,也可以拿出一个方案,让各方面的人挑剔反驳。这对隐形问题揭露较为彻底,有利于决策者对方案考虑更为周密。 注意:不是通常然让大家都集中的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充分辩论,而是让多个彼此观点不一的方案小组的成员分别代表各自的观点或主张,以多种方案进行辩论以求彻底解决决策过程中的多种矛盾。 5、德尔菲法 更耗时、更复杂;从不允许群体成员面对面开会。 步骤:

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

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D 毕鹏程席酉民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 摘要:综述了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一类非理性行为群体思维的研究状况评述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分别从群体思维的本质~前提条件~表现~对群体决策过程及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防范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一些待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群体决策;群体思维;非理性行为 中图分类号:C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07(2002)01-0025-10 0引言 群体思维(groupthink)是群体决策研究文献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1].最初的群体思维理论是由Janis于1972年提出并于1977年和1982年进一步扩展的.他在1972年通过对一些执行问题解决任务的小群体行为的观察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并将这些假设综合后称之为群体思维[2].随后Janis运用群体思维概念解释了一些美国历史上失败的高层政治和军事决策事件例如60年代的越南战争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以及侵略古巴的~猪湾事件[3].由于这些事件的声名远扬以及群体思维理论直觉上的可行性使得群体思维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研究者们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群体思维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除了上述的一些事件外研究者们还利用群体思维理论对很多失败的群体决策事件进行了解释.其中有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4 5]和卡特总统解救德黑兰人质行动的失败[6].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体思维现象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高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决策群体中而是扩展至几乎任何类型的群体.而且不仅仅是决策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群体思维现象心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学家也同样对它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7]. 群体思维作为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一种很普遍的行为和现象对于群体决策过程的交互及其结果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群体决策过程的组织中群体思维现象一般都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损失 (process losses).因为它不仅会导致群体决策不能够按照理性的程序进行而产生决策失误更严重的是它会使群体决策失去相对于个体决策在效果方面的优势.而现实中无论是高层的政治~军事~外交还是企业的管理决策都非常普遍地采用了群体决策的形式.因此如果不研究清楚类似于群体思维这样的群体所特有的现象就很难找到科学理性的群体决策组织方式来减少这种过程损失同时增加决策的过程收益(process gains)从而也就无法发挥群体决策的优势. 1群体思维 关于什么是群体思维目前理论界已经有很多种说法.文[3]的一些说法给出了群体思维的最初定义: (a)当人们深深地卷入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群体并且当人们对于寻求一致的需要超过了合理评价备选方案需要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思维模式; 第5卷第1期2002年2月 管理科学学报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 Vol.5No.1 Fe .2002 D收稿日期:2000-07-24;修订日期:2001-10-16.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98069811);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专项项目(A2.9-GL). 作者简介:毕鹏程(1974-)男宁夏人博士生.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根据上次课我们所讨论的题目——沙漠逃生,以下是自己的想法与分析: 老师要我们讨论的题目的根本就是去分析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各自优缺点以及区别与比较。 个人决策 优点:第一,它能使人们对事物感知得更迅速、更有效;第二,有助于使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第三,有助于人们从不完全的情报中获取重要的变化信息;第四,有助于人们形成决心,做出果断而大胆的选择。 缺点:容易使人们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固守过时的观点,因循守旧,错失成功的良机,以及固执先入为主的成见等。(局限性:一方面表现在个人决策所需的社会条件难以充分具备。其具体表现是社会难以找到杰出的个人决策者,那些具备条件的个人又不一定能成为掌握权力的个人决策者;另一方面表现在决策者受到个人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群体决策 优点:第一,群体决策能较好地保证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第二,群体决策具有较好的执行性。第三,群体决策往往更富于创造性。第四,群体对于不同行为方案取舍的讨论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最终决策的理由。 缺点:第一,决策的时间较长。群体决策有多个人参加,自然其意见也会纷繁多样,群体决策要达成统一的意见,一般要花去较多的时间去统一认识,所以会使决策的时间延长,在特别紧急的关头,还可能会由此而贻误良机。第二,

决策无明确的负责人,容易造成无人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局面。第三,少数人统治,群体活动的质量会下降。 同时群体决策还有这几个方面的优缺点: 1)决策责任分散。群体决策使得参与决策者责任分散,风险共担,即使决策失败也不会由一个人单独承担,加之权责往往不够分明,所以群体决策不如个体决策谨慎,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2)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关系越融洽,认识越一致,则决策时就缺乏冲突的力量,越可能发生群体转移。 3)领导的作用。群体决策往往受到领导的影响,而这些人的冒险性或保守性会影响到群体转移倾向。 4)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群体成员所具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信奉的价值观会被反映在群体决策中,例如,美国社会崇尚冒险,敬慕敢于冒险而成功的人士,所以其群体决策更富于冒险性。 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区别与比较,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出差异: ①决策的正确性和速度:群体决策有许多成员参加,知识面较广,能够产生较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又具有校正错误的机制,因而群体决策比较正确。但由于群体决策的过程是群体成员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争议,并达成一致意见,因此,比个人决策花费时间多。当决策的正确性比决策速度重要时,群体决策较为优越。 ②决策的创造性:个人决策通常比群体决策具有较大的创造性,个人能产生较多较好的主意,而群体决策由于受到相互不同意见和论点的约束,以及害怕被人认为愚蠢等心理制约,不容易使决策具有较大的创造性。个人决策适于工作结构

决策行为有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之分1

决策行为的相关讨论 决策行为有团体决策和个体决策之分。团体决策是为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其中,参与决策的人组成了决策团体。个体决策主要靠个人的价值观、知识、经验以及个人所掌握的情报信息去进行决策。 1 一般情况下,对于较复杂的决策问题,单纯个人的能力是不能驾驭的,因此,团体决策此时就显得很有必要。 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小组的情况的都是团队得分低于平均分。例外的只有我们组,正好相反。其他小组的决策充分体现了团体决策的优势,经过团体决策以后,所得的结果更接近专家的看法。每个人的知识、经历不一样,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决策过程中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到一致认同以后作为最终决定。 而我们组进行团体决策时,每个人先说出自己排在前五位的选项,得票最多的作为团体决定的第一位选项,采用的是投票决策,即:少数服从多数决策,当时间有限,而决策结果不会对反对者造成消极影响时,可以采取投票决策的方式,但不宜在小集团范围内投票,一方面,小集团范围内的投票会促成人们分派,这样的竞争会影响决议的质量和执行;另一方面,投票决策容易导致输赢之争,输方难以尽职尽责和全力投入。我们组一共七个人,显然投票决策并不是一个好方法。剩下的是个人提出选择,团体讨论是否可以通过,一开始的时候还好,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随意表达不同观点,但由于时间有限,这种方法不大可行,再加上有的人的提议一直不被通过,大家碍于面子,以至于在后来基本没有反对的按照任何一个人说的作为最终排序。这就体现了团体决策的缺点之一,即有可能为个人或子团体所左右。团体决策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原因之一是团体决策成员在决策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可以充分地发表个人见解。但在实际决策中,这种状态并不容易达到,很可能出现以个人或子团体为主发表意见、进行决策的情况。这也是造成我们组的团队得分低于平均分情况的重要原因。由此可得,团体决策时要尽可能的让每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

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 群体在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陷入群体思维之中,即在群体就某一提议发表意见时,会长时间的沉默,没有人发言,而后又一致通过。通常是群体内那些有权威、说话自信、喜欢发表意见的成员们的想法容易被接受,尽管大多数人并不赞成这一提议,但他们往往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导致了决策的失败。 按理,群体在一起应该发挥出超常的智慧,就像中国的那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在绝大部分时候,臭皮匠就是臭皮匠,多少臭皮匠也成不了诸葛亮。就像两杯50℃的水加在一起还是50℃,不会成为100℃一样。相反,一杯100℃的水加进了一杯50℃的水,连100℃的水也没有100℃了。 一群精干的人处于不当的管理之下,最常见的问题是由于成员各持己见、互不让步,使得决策过程缓慢,到了最后,还得由最高领导说了算。而“从众效应”也往往会使得群体在决策时忽略一些必要的资料收集和科学决策的过程,成员们往往会草率地同意一个错误的解决方案。接着还互相肯定整个群体的感觉如何好,相互吹捧大家都作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在这种时候,群体的成员们再也不会去仔细想想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不足。这些负面因素都是导致群体决策失败的原因。 群体决策通常比个人决策更加具有冒险性。这是由以下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群体中会发生责任分散效应,由于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较轻,或者责任不明确,因而容易使决策走向极端; ——天生好作冒险决定的人在群体中往往有较大的影响,因为他们更健谈,嗓门也更高,因而很容易让群体作他所主张的决定。 但在有些时候,群体决策也可能向保守的极端化转变,作出较为谨慎保守的决定。比如当团体成员均偏向于保守时,其决策也就会显得更慎重。另外,那些支持冒险行动的人看到了冒险可能造成危险时,他们也会谨慎起来,并影响到群体决策的转向。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极端化倾向?詹尼斯认为,这是因为群体中的成员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 群体思维理论是由詹尼斯于1972年提出的。他通过对一些执行问题解决任务的群体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它们都存在一些共同的因素,詹尼斯为这些因素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包括: ——凝聚力。成员们彼此都非常熟悉,彼此相互欣赏,因而一心想保持群体的和谐;——隔离。有些群体在决策时,对一些信息进行封锁,不与外界人士讨论有关决策的情况;——高度压力。决策的重要性、复杂性与紧迫的时限,使群体的成员处于巨大的压力下;——领导人的导向。群体的领导人已经明确表示了他所偏爱的东西。 詹尼斯将这些假设综合后称之为群体思维。随后,詹尼斯运用群体思维概念解释了一些美国历史上失败的高层政治和军事决策事件。例如侵略古巴的“猪湾事件”、上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以及先前发生的珍珠港事件。由于这些事件声名远扬和群体思维理论在直觉上的可行性,使群体思维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