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决策中的知识构建过程

群体决策中的知识构建过程
群体决策中的知识构建过程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6):686~ 69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群体决策中的知识构建过程* 

曾建华何贵兵

(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杭州 310028) 

摘要群体决策作为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直是许多学科研究的重点。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如何利用、整合信息,从而修改其原有的认知模式,重新构建后续加工模式,即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如何进行知识构建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该文从影响知识构建的因素、决策构建过程及决策绩效等方面考察了以往与群体决策中知识构建过程相关的研究,并总结了目前知识构建研究中使用的测量方法和指标。

关键词群体决策,知识构建,认知。

分类号B849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已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知识代替了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的重点转变为对知识有效地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存储和共享,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构建、转换和共享提供有效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同时由于信息量、信息复杂性的迅速增加,信息处理工作已非少数几个人所能完成,现代企业组织逐渐向基于知识的组织转变,即依赖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拥有某些专门领域的知识和问题处理能力,并基于自己的知识获取、整合和传播有关信息。这些具有不同专长知识的专家群体是处理复杂的、非常规的和结构不良的重大决策的重要保证。从认知的角度看,专家群体的决策质量取决于其全部认知资源能否通过群体交互而得到有效利用。其中,决策信息和知识的有效分享、专长知识随决策情境和任务阶段变化而适应性转换(adaptive transformation)、专长分布式群体对决策所需新知识的交互式构建(interactive construction)是群体决策质量的三个重要的认知保证[1]。特别是目标导向的群体知识构建对于非程序化的重大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构建研究通常采用“自下而上”或数据驱动的思路,这有别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思路:认为决策者是从记忆库中提取和应用已有策略来完成决策任务。知识构建的研究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论假设:人类是主动地创造和构建他们的个人认知世界的,个体间通过相互作用赋予现实世界以各种意义[2]。在决策情景中,决策者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们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不断获取有关决策任务信息和决策知识等,从而修改其原有的认知模式,重新构建后续决策中的认知加工模式。

Payne和Bettman指出,决策中的知识构建过程包括问题表征、信息获取和解释、信息整合及知识表达四个阶段[3]。通过对构建过程各阶段的研究,可以提出有效的决策辅助手段,从而促进群体决策过程的进行,提高决策绩效。

2 影响群体决策中的知识构建的因素 

2.1 群体特征 

决策群体通常是由具有不同职务、来自多个部门及属于不同组织水平的个体组成的,他们往往在进行

收稿日期:2003-02-3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00053)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曾建华,E-mail: jhzeng@https://www.360docs.net/doc/be7291352.html,

第11卷第6期 群体决策中的知识构建过程 -687-

决策之前对决策问题就有各自不同的假设、观点、偏好等。这些独立的个体要通过讨论、互动等方式最终对某一问题做出决策。因此,决策群体的特征一直是群体决策研究所关注的内容。对群体特征的研究主要是从群体的社会特性和认知特性两方面来考察的。

2.1.1 决策群体的社会特性 

决策群体的多样性(group diversity)是以往研究考察的重点。群体的多样性主要是指组成群体的个体具有不同职务、教育水平、任期、年龄、性别、种族等。研究者还未就个体之间的这些不同的社会特性对群体决策的影响方式达成一致。一方面,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群体多样性会导致更高水平的认知加工,更仔细的分析及更准确的信息利用。如与工作有关的社会特性(如职务,教育水平,任期)的多样化会促进个体的参与度,提高群体的决策绩效[4]。另一方面,从社会认知角度来看,群体多样性会提升成员之间的人际冲突,增加交流难度,导致派系的产生。有研究表明多样性会导致对决策过程的负性评价,较低水平的满意感,降低成员间的人际吸引力[5]。

决策群体间的熟悉度(group familiarity)是以往研究考察的另一重点。对熟悉度的研究主要从人际知识(interpersonal knowledge)和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两个维度开展。人际知识指个体有关他人的技能、观点和人际风格(interpersonal style)等方面的知识。丰富的人际知识会促进成员间的合作,提高特定信息的利用度。人际知识也会减少成员的从众性,有利于提出不同方案和判断。人际吸引对于群体决策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当和谐的人际关系比任务绩效更重要时,成员会压制冲突,忽略有关会引起冲突的信息。但当决策过程和结果不会影响群体的和谐关系时,群体凝聚力会使群体有效地解决冲突[6]。2.1.2 决策群体的认知特性 

决策群体的认知特性主要是指决策任务信息在决策成员间的分布及成员的认知能力。

决策群体经常不能成功利用其全部信息资源的状况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在这方面较有影响的是Stasser的群体信息取样理论(group-level information sampling theory)。该理论指出有关决策任务的信息在成员间的分布特征会影响成员的信息利用方式。群体在讨论中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在共享信息上,而很少讨论那些非共享信息[7]。Stasser等人从信息负荷(information load)、信息共享程度、群体规模、讨论方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任务性质(判断型和解决问题型)、专家角色指派、成员的熟悉度及决策任务的难度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有关群体决策信息利用的研究。

Adrian P Banks和Lynne J Millward[8]在分享智力模型的研究中把信息分布类型分为完全型(complete condition)、有组织型(organized condition)和无组织型(disorganized condition)三类。但在这三种条件下,群体内各被试所掌握的任务信息之和都是完整的。研究发现,不同的信息分布方式会导致群体使用不同类型的交流方式。信息分布方式也会影响完成任务的速度:在“完全型”和“有组织型”条件下,完成任务的速度无显著差异;在“无组织型”条件下,被试完成任务的速度显著慢于前两者。但信息分布方式对决策绩效并无显著影响,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数和步骤数间无显著差异。

以往研究还考察了决策群体的认知能力对决策绩效的影响。对于简单的、牵涉较少专业知识的决策任务,认知能力的差异不会导致决策绩效的显著不同。而在复杂的需处理较多信息的决策任务中,个体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可以提高决策绩效。对于群体认知能力,研究者通常用简单求和法[9]、几何平均数法[10]和中数法[11]等方法把个体认知能力转换为群体认知能力。这种简单的转换操作,能否真正反映群体的认知水平还需进一步的验证。

2.2 任务特征 

群体面对不同的决策任务,会形成不同的问题表征,采取不同的决策策略。因此,在对群体决策知识构建过程的研究中,对任务特征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领域。

问题的新异性会影响决策过程。当群体面对的是新颖的、不熟悉的问题时,在群体成员间会发展新知

-688- 心理科学进展 2003年

识来完成任务;而对于那些曾经解决过的类似问题,成员往往利用已有的知识就可以解决[12]。N. R. F Maier 指出,群体会运用新的规则、策略应对新问题。

知识表征方式也是研究者考察的内容。知识表征方式包括数字、文字、图形方式,具体形式和抽象形式,正性和负性描述,叙述性描述和比喻性描述等。抽象知识和比喻性描述的知识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促进决策者作为积极的学习者解释、分析当前所面对的问题,提高其认知冲突水平,促进知识构建。以比喻性描述表征的知识比叙述性描述的知识更有利于知识转换及决策绩效的提高[13]。

任务特征是影响构建过程的重要因素,但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多是基于个体水平的,而且所考察的决策任务也大多是对决策方案进行选择,对于群体决策任务特征的研究还较少。

2.3 决策方式 

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internet和intranet的普及,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群体决策的辅助。这种计算机辅助的决策与传统的面对面决策相比对新知识的构建、产生具有不同作用。

运用GDSS的焦点小组(focus group)与采用传统的面对面决策方式的群体相比,对某一给定的主题进行讨论时在数量上会产生更多新设想,即更多知识;在质量上会产生与主题更相关的设想,更高质量的有用知识;但群体对知识产生过程的满意感较低[14]。还有研究认为,使用GDSS的群体在决策过程中会交换更多信息,但较少使用这些分享信息[15]。

3 群体决策过程与知识构建 

3.1 认知冲突及其阶段性影响 

认知冲突是指决策群体成员对有关达成决策目标的最佳途径的意见不一致或争论,它是由成员间不同的观点、决策策略引起的[9]。认知冲突会促进成员对不同观点的思考和判断,提高其认知加工深度,增加独享(非分享)信息的分享度,从而诱发决策过程中新知识的构建,促进群体决策绩效的提高。

群体决策通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决策过程的不同阶段认知冲突的作用是不同的[15]。在决策的前期和中期,认知冲突对决策过程起促进作用。认知冲突会导致群体进行更多的讨论、应用更多的策略、探索更多新颖解决方案、同时运用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其决策绩效通常优于那些缺乏认知冲突的决策群体。在决策的后期——执行阶段,群体的任务通常包括安排合适的资源并决定使用何种方法完成任务,群体成员需要决定谁是最有能力完成各种新任务的人选。在这一阶段,认知冲突有利于群体成员就执行决策的人选等问题达成最终一致意见。

3.2 决策参与的平等性 

参与决策的平等性主要指决策成员获取有关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在讨论过程中具有同等的地位,对决策结果担负同样重要的责任,决策者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参与决策的平等性可以增进决策者间有效的交流过程[17],促使其从多角度考察问题,从而思考其他成员的意见,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整合[18]。平等的参与决策,可以增加成员自主发现有价值信息的机会,促进新知识产生[19]。

3.3 决策规则的运用 

群体决策中经常使用多数规则(majority rule)和一致规则(unanimity rule)。多数规则指事先规定好确定最终决策方案所必需的最少人数,最后把等于或超过这一最少人数所选择的方案作为群体的最终决策方案。一致规则指参与决策的所有成员必须对最终决策方案达成一致意见。

不同规则的使用对知识构建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一致原则较多数原则需要成员间进行更多的讨论,会促进成员全面思考全体成员的观点。使用多数规则的群体会相对较快的完成决策任务,因此也许会忽略对成员间所提意见的基本假设的讨论。Susan Mohammed (2001) 指出,一致规则能促进信息分享,促进成员思考他人意见和假设[18]。

第11卷第6期 群体决策中的知识构建过程 -689-

4 知识构建与群体决策绩效 

知识构建与决策绩效的关系可以主要从任务绩效与群体关系绩效两方面考察。在以往研究中,决策任务绩效的评价主要采用结果指标、过程指标和态度指标,包括决策方案的正确性(结构化的、有确定答案的封闭式决策任务),产生的决策方案数目(非结构化的、无确定答案的开放式决策任务),决策结果的质量,完成决策的时间,对决策结果的满意感,对决策结果的自信度。群体关系绩效主要指群体凝聚力和群体成员间的满意感。

任务绩效、群体关系等是群体决策研究中重要的决策结果变量,但有关知识构建与决策绩效的研究还非常少。决策过程中的知识构建是否以及如何提高决策绩效、群体凝聚力、成员满意感,所构建的知识类型、数量、质量等如何影响绩效,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5 知识构建研究中的测量方法和指标 

5.1 测量方法 

目前在对知识构建过程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是自我报告法。研究者利用录像机或录音机等设备记录被试报告的思考过程,并对报告内容进行分析、编码来研究其构建过程。有些研究采用让被试完成研究者编制的问卷来获得主观报告的数据。如Singh, P. Salipante等人在关于知识表征和转换的研究中设计了三个开放式的问题,对每个被试的回答按四个指标(在 5.2中详细说明)进行分类和编码,从而分析决策者的决策过程[13]。S. Mohammed 和 E. Ringseis关于群体决策中认知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研究中,对认知过程和认知一致性的考察采取的是要求被试完成实验者设计的等距量表的方法[18]。

由Novak(1984)提出的概念映射技术(concept mapping technique)(如语义网络)和由Schvaneveldt(1990)提出的路径寻找技术(pathfinder technique)是考察知识结构的两种较常用的方法。它们通常以节点和联接代表概念及概念间关系,以概念网络来表征知识结构。概念映射技术是要求被试对给定的概念绘制成网络图,以丰富性(richness)、精巧性(elaborateness)和复杂性(complexity)等指标来评价该图。路径寻找技术首先将各概念配对,要求被试评定两个概念间的相似性(1至9级),再对评级数据矩阵进行分析,得出各节点(概念)间的距离,并绘制出被试的知识结构。与概念映射技术相比,路径寻找技术具有更高的定量化水平。这些方法常被用来比较专家与新手的知识结构差异,以及分析知识结构对绩效的影响[21]。但这种方法目前多用于静态情境问题的研究,而在复杂的、动态领域问题的研究中还使用得较少。

Eden把认知地图技术(cognitive mapping technique)应用到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中[2],认知地图是一种把个体对某一领域问题的看法以图形的形式进行表征的方法。与概念映射技术和路径寻找技术不同的是,在构建决策者的认知地图过程中决策者间需要进行言语交流,因此更适合在群体背景下使用。如Eden (1992)开发的“战略选择的开发和分析”(Strategic Options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系统,Ackermann 和Eden(1998)开发的“旅程”(Journey)系统都运用了这一技术来帮助决策者定义决策问题、形成新的概念和理解他人观点。这种技术首先需要决策者间进行多次一对一的相互交流,之后个体构建对方的认知地图。经过反馈和协商之后,把各人的认知地图整合为一个复合地图(composite map)或者一个单独的战略地图(strategic map)。这种认知地图技术使得决策者在分享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方案。5.2 测量指标 

由于群体决策中的知识构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构建过程和构建结果的测量指标也较少。Michael Parent等在其焦点小组的知识构建的研究中使用的测量指标是产生新知识的数量和新知识的有用性,其中有用性主要指新知识的质量和与所讨论问题的相关性[14]。Singh, Paul Salipante和John D Aram等把所得数据进行编码和分类获得“知识单元”(idea unit)后,使用“合适度”(appropriateness)、“广度”(breadth)和“深度”(depth)分析决策结果[13]。“合适度”指那些能够组成有效的解决方案的知识单元,“广度”指决策者对决策任务所作出的主要反应类型数目,“深度”指每个主要反应类型中所包含的合适的“知识单元”

-690- 心理科学进展 2003年 的最大数目。

总的来说,以往研究所使用的知识构建的测量方法和指标较为简单和有限,急需开发出基于过程追踪技术的有效测量方法和指标,从而更深入地研究群体决策中的知识构建过程。

6 总结 

本文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常用的研究框架——输入、过程、结果下考察了目前有关群体决策中的知识构建研究。综合以往研究成果,今后有关群体决策中知识构建的研究可根据以下框架进行。

图1 群体决策中知识构建的研究框架 决策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群体特征、任务特征和决策方式是三个主要因素。群体特征包括群体的社会特性(群体多样性和群体间的熟悉度等)和认知特性(决策信息的分布和决策成员的认知能力),任务特征主要指任务的新异性、任务的类型、信息的完整性和知识表征方式等,决策方式主要包括面对面的和计算机辅助的决策方式。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间的认知冲突水平、参与决策的平等性及所使用的决策规则等都会影响决策者间的交互作用过程,进而对其知识构建水平产生影响。决策者间通过交互活动交换信息,产生认知冲突,修改其原有认知模式,重新构建后续决策中的认知加工模式,产生新知识。新知识在交互过程中得到交换,进而重复上述过程。决策者间通过不断的修改、构建其认知模式,最终完成决策任务。在群体决策活动中,其决策结果不仅包括任务绩效(方案的正确性、方案的数目、结果的质量、完成时间、对结果的满意感和自信度等),还包括群体关系(群体凝聚力和成员间的满意感等)。

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群体特征等输入变量与知识构建的关系。还有些研究考察成员间的交互过程等过程变量与知识构建之间的关系。但对于知识构建过程的深入研究以及知识构建与决策结果变量的关系的研究还非常少,也急需开发出系统有效的测量知识构建过程和结果的方法和指标。在这个领域内,有必要开展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从而提出和发展有关群体决策构建过程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何贵兵. 群体动态决策的适应性行为及其内隐学习机制.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2

[2] Rutkowski A F, Smits M. Constructionist theory to explain effects of GDSS. 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 2001,10: 67~82

[3] Payne J W, Bettman J R. Measuring constructed preferences: towards a building code.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1999,19:

243~270

[4] Simons T, Pelled L H, Smith K A. Making use of difference: diversity , debate and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 in top management

tea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42: 662~673

[5] Cady S H, Valentine J. Team innovation and perceptions of consideration: What difference does diversity make? Small Group

第11卷第6期 群体决策中的知识构建过程 -691-

Research, 1999,33: 730~750

[6] Gruenfeld D H, Annix E A, Katherine Y. et al. Group composi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how member familiarity and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affect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6, 67: 1~15

[7] Stasser G, Stewart D. Discovery of hidden profiles by decision-making groups: Solving a problem versus making a judg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2, 63: 426~434

[8] Banks A P, Millward L J. Running shared mental models as a distributed cognitive proces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0,4:

513~531

[9] Devine D J. Effects of cofnitive ability, task knowledg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conflict on group decision-making effectiveness.

Small Group Research, 1999, 30: 608~634

[10] Aczel J, Saaty T L. Procedures for synthesizing ratio judgment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1983, 27: 93~102

[11] Hamalainen R P, Salo A A, Poysti K. Observations about consensus seeking in a multiple criteria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ifth Annual Hawaii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4,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1991. 190~198

[12]Gray P H. A problem-solving perspectiv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1,31: 87~102 

[13] Singh, Salipante P, Aram J D. et al.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s and knowledge transfe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44:

393~417

[14] Parent M., Gallupe R B. et al. Knowledge creation in focus groups: can group technologies help?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0,

38: 47~58

[15]Saunders Carlo, Miranda Sh.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n group decision making.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1998,34: 55~74

[16] Jehn K A, Mannix E A. The dynamic nature of conflic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ntragroup conflict and group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44: 238~251

[17] Oetzel J G. Self-construals,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and group outcomes in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groups. Small Group

Research, 2001,32: 19~54

[18] Mohammed S, Ringseis E. Cognitive diversity and consensus in group decision making: the role of inputs, processes, and outcom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1, 85: 310~335

[19] Nonaka I, Toyama R, Konno N.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 5~34

[20] Spector J M. System dynamics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lessons learned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Simulation &

Gaming, 2000, 31: 528~535

[21] Schvaneveldt R W. Pathfinder associative networks:Studies in knowledge organization. Norwood, NJ: Ablex, 1990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Constructive Group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Zeng Jianhua, He Guib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Abstract:Group decision making, as an important managerial issue, has been a research emphasis o n many subjects. Researcher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how decision makers construct their knowledge during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They are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utilize and integrate information, then modify their original cognitive pattern and reconstruct the following process pattern.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input, process and outcome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the constructive process in group decision making. It also summarized the measure methods and variables that have been recently used in the research of constructive process.

Key words:group decision making, constructive process, cognition.

群体行为和群体决策

群体行为和群体决策 本讲包括;群体行为基础;群体规范的动态;团队;群体决策 一;群体行为的基础 1.群体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中来共同实现特定目标。 2.群体类型;正式群体(组织结构)和非正式群体(社会内容支持);利用命令,任务,兴趣,友谊也可以区分。命令型群体;一个管理者可以直接指挥或命令的 任务型群体;为完成一个工作课题而一起工作 兴趣型群体;出于共同关心而一起工作来实现一个特殊的课题 友谊型群体;他们聚在一起是为了共享一个或更多的共同特征 在任务型群体中可以根据成员间在完成某种任务或目标时相互依赖的性质来进一步分类; 相互作用型;所有成员都各自完成了他们分内的任务以后,群体自身的任务才能履行 协作型;各个成员在短期内相对独立地分别履行他们各自的任务 对抗性协商型;成员间通过协商和妥协的方式互相作用,以解决某些类型的矛盾

3.群体凝聚力;个人加入群体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安全,地位,自尊,权力或达到个人不能实现的目标等。当然,群体能够满足这些个人需求。但是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有些是合乎个人需要的,有些则是不合乎需要的。因此吸引力的根源可能也是排斥力根源。 群体内的成员身份能够满足的个人需求可分为四种类型;人际因素,群体活动,群体目标,群体手段 那么,群体的凝聚力或吸引力也必然包含着上述这四个因素,每个因素的吸引力强度或力量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人际因素包括 身体外观的吸引力 个人和群体的相似性(态度,价值观) 个人与别人的能力形似性 群体能否提供满足个人对于归属,生存和安全方面的需要群体活动;指群体所从事的活动或所做的事情对个体有吸引力 群体目标;群体活动和群体目的之间有联系,但并不是固有的 群体手段;当个人被某一群体所吸引是为了达到这群体以外的某一个或数个目标是,群体就只是一种手段 4.群体规范; 从最狭义的角度来说,规范就是为大家普遍同意的,群体及

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兴起 决策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体现着时代的特征。随着环境的变化,决策也日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群体决策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 对于那些复杂的决策问题,往往涉及到目标的多重性、时间的动态性和状态的不确定性,这是单纯个人的能力远远不能驾驭的。为此,群体决策因其特有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决策者的认同并日益受到重视。 首先,决策者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许多问题的复杂性不断提高。相应地,要求综合许多领域的专门知识才能解决问题,这些跨领域的知识往往超出了个人所能掌握的限度。 其次,决策者个人的价值观、态度、信仰、背景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这些因素会对要解决的问题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产生影响。例如,如果决策者注重经济价值,他们就会倾向于对包括市场营销、生产和利润问题在内的实质情况进行决策;如果他们格外关注自然环境,就会用生态平衡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另一方面,决策者个人不可能擅长解决所有类型的问题,进行任何类型的决策。 再次,决策相互关联的特性客观上也要求不同领域的人积极参与,积极提供相关信息,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并进行决策。 产生群体决策的原因 (1)决策责任分散。群体决策使得参与决策者责任分散,风险共担,即使决策失败也不会由一个人单独承担,加之权责往往不够分明,所以群体决策不如个体决策谨慎,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2)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关系越融洽,认识越一致,则决策时就缺乏冲突的力量,越可能发生群体转移。 (3)领导的作用。群体决策往往受到领导的影响,而这些人的冒险性或保守性会影响到群体转移倾向。 (4)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群体成员所具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信奉的价值观会被反映在群体决策中,例如,美国社会崇尚冒险,敬慕敢于冒险而成功的人士,所以其群体决策更富于冒险性。 群体决策的利弊 在多数组织中,许多决策都是通过委员会、团队、任务小组或其他群体的形式完成的,决策者经常必须在群体会议上为那些具有新颖和高度不确定性的非程序化决策寻求和协调解决方法。结果,许多决策者在委员会和其他群体会议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决策者甚至花费高达80%以上的时间。因此,分析群体决策的利弊以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群体决策的好处 尽管人们并不一致认为群体决策是最佳的决策方式,但群体决策之所以广泛流行,正是在于群体决策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 1)群体决策有利于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通过这些专家的广泛参与,专家们可以对决策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利于在决策方案得以贯彻实施之前,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的针对性。 2)群体决策能够利用更多的知识优势,借助于更多的信息,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部门,从事不同的工作,熟悉不同的知识,掌握不同的信息,容易形成互补性,进而挖掘出更多的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 3)群体决策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其成员不同的教育程度、经验和背景。具有不同背景、经验的不同成员在选择收集的信息、要解决问题的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往往都有很大差异,他们的广泛参与有利于提高决策时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群体决策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同,有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知识讲解——遗传实验设计

高考总复习遗传实验设计专题 【考纲要求】 1.掌握遗传实验设计中的杂交方法 2.体会遗传实验设计的中的遗传学研究方法及原则 【考点梳理】 考点一、经典遗传学研究的实验设计 1.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时的实验设计: 以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研究为例,写出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和思路: (1)选择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 结果 F1代表现其中一个亲本的性状(显性性状); (2)让 F1自交,结果 F2出现性状分离,显性:隐性=3 :1 ; (3)为了解释上述现象,孟德尔提出假设的核心是: 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产生等量的两种配子; (4)验证假设:设计了测交实验,即用隐性个体与F1杂交; (5)预期结果:后代出现显隐性两种性状,比例为1 :1 。 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的意义是通过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的比例来反映 F1产生的配子的比例; (6)实施实验方案,得到的_ 实验结果 _与__预期结果相符,由此得出结论: 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产生比例相同的两种配子。 2.与孟德尔遗传学研究实验设计的类似题目 (1)这道题目,可以用自交方案,也可以用测交方案。 科学家从某植物突变植株中获得了显性高蛋白植株(纯合子)。为验证该性状是否由一对基因控制,请参与实验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 此题可以用自交方案也可用测交方案。 ①步骤1:选择高蛋白纯合植株和低蛋白植株(非高蛋白植株)杂交。 预期结果:后代(或F1)表现型都是高蛋白植株。 ②步骤2: 自交方案: F1自交(或杂合高蛋白植株自交) 或测交方案:用F1与低蛋白植株杂交 预期结果: (若采用自交方案)后代高蛋白植株和低蛋白植株的比例是3:1 (若采用测交方案)后代高蛋白植株和低蛋白植株的比例是1:1 ③观察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如果实验结果与__预期结果相符,可证明该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 (2)在一块高杆(显性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性状出现的可能的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 解答此题首先得明确此株矮杆小麦产生的原因为:基因突变或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性状改变,然后再设计实验研究其出现的原因。 方案一: 将矮杆小麦与高杆小麦杂交,获得子一代。 子一代自交获得子二代,如果子二代为高杆:矮杆=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

如何处理群体决策的优缺点提高决策质量

如何处理群体决策的优缺点提高决策质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早已不是一人掌握话语权的时代, 公平性和平等性的提高, 群体决策愈来愈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 于那些复杂的决策问题,往往涉及到目标的多重 性、时间的动态性和状态的不确定性,这是单纯个人的能力远远不能驾驭的。为此,群体决 策因其特有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决策者的认同并日益受到重视。 看待其优缺点,如何均衡群体决策的优缺点,提高群体决策的质量,我们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群体决策优点缺点群体决策质量 正文: 、群体决策的发展 决策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体现着时代的特征。随着环境的变化,决策 也日益呈现 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群体决策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 对于那些复杂的决策问题,往往涉及到目标的多重性、时间的动态性和状态的不确定性, 这是单纯个人的能力远远不能驾驭的。 为此,群体决策因其特有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决 策者的认 同并日益受到重视。 首先,决策者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许多问题的复杂性不断提高。相应地, 要求综合许多领域的专门知识才能解决问题, 这些跨领域的知识往往超出了个人所能掌握的 限度。其次,决策者个人的价值观、态度、信仰、背景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这些因素 会对要解决的问题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产生影响。 长解决所有类型的问题, 进行任何类型的决策。 再次,决策相互关联的特性客观上也要求不 同领域的人积极参与,积极提供相关信息,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并进行决策。 二、群体决策优点 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各具其优点, 但任何一个都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 让我们先从群体 决策相对于个人决策的的优点谈起。 (一) 群体决策有利于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 通过这些专家的广泛参与,专家们可以对决策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有利于在决策方案 得以贯 彻实施之前,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的针对性。 (二)群体决策能够比个人提供更加完整的信息,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 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门, 从事不同的工作,熟悉不同的知识,掌握不同的 信息,容易形成互补性,进而挖掘出更多的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从群体决策的发展角度 另一方面,决策者个人不可能擅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根据上次课我们所讨论的题目——沙漠逃生,以下是自己的想法与分析: 老师要我们讨论的题目的根本就是去分析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各自优缺点以及区别与比较。 个人决策 优点:第一,它能使人们对事物感知得更迅速、更有效;第二,有助于使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第三,有助于人们从不完全的情报中获取重要的变化信息;第四,有助于人们形成决心,做出果断而大胆的选择。 缺点:容易使人们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固守过时的观点,因循守旧,错失成功的良机,以及固执先入为主的成见等。(局限性:一方面表现在个人决策所需的社会条件难以充分具备。其具体表现是社会难以找到杰出的个人决策者,那些具备条件的个人又不一定能成为掌握权力的个人决策者;另一方面表现在决策者受到个人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群体决策 优点:第一,群体决策能较好地保证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第二,群体决策具有较好的执行性。第三,群体决策往往更富于创造性。第四,群体对于不同行为方案取舍的讨论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最终决策的理由。 缺点:第一,决策的时间较长。群体决策有多个人参加,自然其意见也会纷繁多样,群体决策要达成统一的意见,一般要花去较多的时间去统一认识,所以会使决策的时间延长,在特别紧急的关头,还可能会由此而贻误良机。第二,决策无明确的负责人,容易造成无人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局面。第三,少数人统治,群体活动的质量会下降。 同时群体决策还有这几个方面的优缺点: 1)决策责任分散。群体决策使得参与决策者责任分散,风险共担,即使决策失败也不会由一个人单独承担,加之权责往往不够分明,所以群体决策不如个体决策谨慎,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2)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关系越融洽,认识越一致,则决策时就缺乏冲突的力量,越可能发生群体转移。

实验室基础知识100问

实验室基础知识100问 1.酸式滴定管涂油的方法是什么? 答: 将活塞取下,用干净的纸或布把活塞和塞套内壁擦干,用手指蘸少量凡士林在活塞的两头涂上薄薄一圈,在紧靠活塞孔两旁不要涂凡士林,以免堵隹活塞孔,涂完,把活塞放回套内,向同一方向旋转活塞几次,使凡士林分布均匀呈透明状态,然后用橡皮圈套住,将活塞固定在塞套内,防止滑出。 2.酸式滴定管如何试漏? 答: 关闭活塞,装入蒸馏水至一定刻线,直立滴定管约2min,仔细观察刻线上的液面是否下降,滴定管下端有无水滴滴下,及活塞隙缝中有无水渗出,然后,将活塞转动180°等待2min 再观察,如有漏水现象应重新擦干涂油。 3.碱式滴定管如何试漏? 答: 装蒸馏水至一定刻线,直立滴定管约2min,仔细观察刻线上的液面是否下降,或滴定管下端尖嘴上有无水滴滴下,如有漏水,则应调换胶管中玻璃珠,选择一个大小合适比较圆滑的配上再试,玻璃珠太小或不圆滑都可能漏水,太大操作不方便。 4.酸式滴定管如何装溶液?

装之前应将瓶中标准溶液摇匀,使凝结在瓶内壁的水混入溶液,为了除去滴定管内残留的水分,确保标准溶液浓度不变,应先用此标准溶液淋洗滴定管2~3次,每次用约10mL,从下口放出少量(约1/3)以洗涤尖嘴部分,应关闭活塞横持滴定管并慢慢转动,使溶液与管内壁处处接触,最后将溶液从管口倒出弃去,但不要打开活塞,以防活塞上的油脂冲入管内。尽量倒空后再洗第二次,每次都要冲洗尖嘴部分,如此洗2~3次后,即可装入标准溶液至“0”刻线以上。 5.碱式滴定管如何赶气泡? 答: 碱式滴定管应将胶管向上弯曲,用力捏挤玻璃珠使溶液从尖嘴喷出,以排除气泡。碱式滴定管的气泡一般是藏在玻璃珠附近,必须对光检查胶管内气泡是否完全赶尽,赶尽后再调节液面至0.00mL处,或记下初读数。 6.滴定的正确方法? 答: 滴定时,应使滴定管尖嘴部分插入锥形瓶口(或烧杯口)下1~2cm处,滴定速度不能太快,以每秒3~4滴为宜,切不可成液柱流下,边滴边摇。向同一方向作圆周旋转而不应前后振动,因为,那样做会溅出溶液。临近终点时,应1滴或半滴地加入并用洗瓶吹入少量冲洗锥形瓶内壁,使附着的溶液全部流下,然后摇动锥形瓶,观察终点是否已达到。如终点未到,继续滴定,直至准确到达终点为止。 7.滴定管读数应遵守下列规则?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根据上次课我们所讨论的题目——沙漠逃生,以下是自己的想法与分析: 老师要我们讨论的题目的根本就是去分析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各自优缺点以及区别与比较。 个人决策 优点:第一,它能使人们对事物感知得更迅速、更有效;第二,有助于使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第三,有助于人们从不完全的情报中获取重要的变化信息;第四,有助于人们形成决心,做出果断而大胆的选择。 缺点:容易使人们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固守过时的观点,因循守旧,错失成功的良机,以及固执先入为主的成见等。(局限性:一方面表现在个人决策所需的社会条件难以充分具备。其具体表现是社会难以找到杰出的个人决策者,那些具备条件的个人又不一定能成为掌握权力的个人决策者;另一方面表现在决策者受到个人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群体决策 优点:第一,群体决策能较好地保证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第二,群体决策具有较好的执行性。第三,群体决策往往更富于创造性。第四,群体对于不同行为方案取舍的讨论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最终决策的理由。

缺点:第一,决策的时间较长。群体决策有多个人参加,自然其意见也会纷繁多样,群体决策要达成统一的意见,一般要花去较多的时间去统一认识,所以会使决策的时间延长,在特别紧急的关头,还可能会由此而贻误良机。第二,决策无明确的负责人,容易造成无人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局面。第三,少数人统治,群体活动的质量会下降。 同时群体决策还有这几个方面的优缺点: 1)决策责任分散。群体决策使得参与决策者责任分散,风险共担,即使决策失败也不会由一个人单独承担,加之权责往往不够分明,所以群体决策不如个体决策谨慎,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2)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关系越融洽,认识越一致,则决策时就缺乏冲突的力量,越可能发生群体转移。 3)领导的作用。群体决策往往受到领导的影响,而这些人的冒险性或保守性会影响到群体转移倾向。 4)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群体成员所具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信奉的价值观会被反映在群体决策中,例如,美国社会崇尚冒险,敬慕敢于冒险而成功的人士,所以其群体决策更富于冒险性。 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区别与比较,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出差异: ①决策的正确性和速度:群体决策有许多成员参加,知识面较广,能够产生较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又具有校正错误的机制,因而群体决策比较正确。但由于群体决策的过程是群

(推荐)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注:由于在一级、二级纯度的水中,难于测定真实的pH值,因此,对一级水、二级水的pH 值范围不做规定;由于在一级水的纯度下,难于测定可氧化物质和蒸发残渣,对其限量不做规定,可用其他条件和制备方法来保证一级水的质量。 1.1.1 蒸馏水 通过蒸馏方法、除去水中非挥发性杂质而得到的纯水称为蒸馏水。同是蒸馏所得纯水,其中含有的杂质种类和含量也不同。用玻璃蒸馏器蒸馏所得的水含有Na+和SiO2-等离子;而用铜蒸馏器所制得的纯水则可能含有Cu+离子。 1.1.2 去离子水

利用离子交换剂去除水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杂质所得的纯水,称之为离子交换水或“去离子水”。未进行处理的去离子水可能含有微生物和有机物杂质,使用时应注意。 1.1.3 纯水质量的检验 纯水的质量检验指标很多,分析化学实验室主要对实验用水的电阻率、酸碱度、钙镁离子、氯离子的含量等进行检测。 1.电阻率:选用适合测定纯水的电导率仪 (最小量程为0.02μS·cm-1)测定(见表1.1)。 2.酸碱度:要求pH值为6~7。检验方法如下: ① 简易法: 取2支试管,各加待测水样10 ml,其中一支加入2滴甲基红指示剂应不显红色;另一支试管加5滴0.1% 溴麝香草酚蓝(溴百里酚蓝)不显蓝色为合要求。 ② 仪器法: 用酸度计测量与大气相平衡的纯水的pH值,在6~7为合格。 3.钙镁离子:取50 ml待测水样,加入pH=10的氨水-氯化铵缓冲液1 ml和少许铬黑T(EBT)指示剂,不显红色(应显纯蓝色)。 4.氯离子:取10 ml待测水样,用2滴1 mol·L-1HNO3酸化,然后加入2滴10 g·L-1 AgNO3溶液,摇匀后不浑浊为合要求。 化学分析法中,除络合滴定必须用去离子水外,其它方法均可采用蒸馏水。分析实验用的纯水必须注意保持纯净、避免污染。通常采用以聚乙烯为材料制成的容器盛载实验用纯水。 1.2 常用试剂的规格及试剂的使用和保存 分析化学实验中所用试剂的质量,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应根据所做试验的具体情况,如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与选择性,分析对象的含量及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要求等,合理选择相应级别的试剂,在既能保证实验正常进行的同时,又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另外试剂应合理保存,避免沾污和变质。 1.2.1 化学试剂的分类

群体决策的缺陷与避免

群体决策的缺陷与避免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群体决策,对其相对于个体决策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但如果不区分情况,没有合适的方法,其决策质量并不一定就比个体决策好,群体决策可能会出现极端性转移和趋中性现象。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群体决策的一些消极影响,同时提出避免群体决策缺陷的对策。 关键词:群体决策;传统文化;缺陷 1群体决策简介 什么是群体决策?简而言之,即与个体决策相对的,由决策群体共同做出决策的过程。群体介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群体决策行为是联系个人决策行为与组织决策行为的中间层次。群体决策,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对一组可能的备选方案都持不同的偏好次序,所以群体决策也就是把这些偏好集合起来,选定一个最终决策方案的过程。 一般来说,决策选择都要有一项规则,选择规则指的是决策群体选订最终决策方案的程序和办法,典型的选择规则有四类:完全一致,协商一致,多数决定,等级决定。 1.1群体决策的优点 群体决策有着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在二者的作用下形成潜在的冲突性压力,要发挥集体决策的优势,需要有集体领导者做正确的引导。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相比,其固有优势在于:决策成员多(两人以上),知识经验储备多,决策信息的传递比较容易,迅速准确,思考比较全面,实施效率较高;集中更多的知识经验和信息;可以提高组织活动的协调程度,保证决策实施的一致,为良好的效果打下基础;增加组织成员的集体责任感意识,把集体决策与自身联系起来,调动决策及实施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决策的创新和承担。 1.2群体决策的缺点 群体决策并非完美无缺,其主要缺点如下: ①浪费时间。如果决策的质量是以速度为标准,那么个人决策更为优越,这是因为以反复交换意见为特征的群体决策过程,也是浪费时间的过程。因此,群体决策一般比个人决策花费的时间长,从而会影响决策的时效性。 ②群体思维的负面影响。成员在群体中要屈从社会压力以取得表面的一致,群体思维就是一种体现。群体思维抑制了不同的观点,削弱了批判精神,挫伤了少数派的积极性,损害了最终决策的质量。 ③责任不清。群体成员分担着决策的责任,但实际上谁对最后的结果负责往往并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责任都被淡化了。有证据表明,5个人或7个人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最有效的,因为5和7都是奇数,可促使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及表决的有效通过,避免不愉快的僵局产生。 ④少数控制多数。群体决策还会出现少数人控制的现象。群体讨论可能会被一两个人控

实验报告11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实验11、12:结构体与文件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201510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 学期:2015-2016学年上学期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结构体类型的定义方法 2、掌握定义和使用结构体变量、数组的方法 3、掌握访问结构体成员的方法 4、掌握结构体指针的定义与引用 5、掌握文件以及缓冲文件系统、文件指针的概念 6、学会使用文件打开、关闭、读、写等文件操作函数 二、知识要点 1、结构体类型与结构体变量的概念 2、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存储、引用方法 3、结构体数组的概念及使用 4、结构体指针的概念与使用 5、文件及文件操作的基本概念 6、文本文件与二进制文件的读写操作 三、实验预习(要求做实验前完成) 1、使用结构体类型数据的目的是什么? 2、结构体类型和结构体变量的区别为何? 3、结构体变量与简单变量的区别为何? 4、结构体数组与结构体变量有何关系? 5、教材“文件”章相关内容 四、实验内容 1、有N个学生(N值自定),每个学生的数据包括学号,姓名,三门课的成绩,编程 从键盘输入N个学生数据,要求打印出三门课每一门课的成绩,并输出三门课总分最高的学生。 2、定义一个结构体数组,存放12个月的信息,每个数组元素由3个成员组成:月份 的数字表示、月份的英文单词及该月的天数。编写一个输出一年12个月信息的程序。 3、编写一个程序,运用fputs函数,将5个字符串写入文件中。 4、新建一个文本文件,将整型数组中的所有数组元素写入文件。 五、实验结果(要求写出运行界面及输出的运行结果)

1. #include #include int i=0,n=0; struct Student { int num; char name[20]; float score[3]; float sum; }; struct Student *p; void intput(struct Student *p); int Max(struct Student *p); void print(int t); int main() { scanf("%d",&n); p=(struct Student*)malloc(n*sizeof(struct Student)); intput(p); print(Max(p)); free(p); return 0; } void intput(struct Student *p) { for(; i

分析化学实验室基础知识

分析化学实验室基础知识 1、实验课必须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领会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内容和步骤,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对将要进行的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2、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室的安静,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应积极思考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和作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异常情况时,要研究其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3、对不熟悉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听从老师的教导,切不可随意动手。 4、实验台保持清洁,爱护公物。 5、认真做好原始数据的记录,实验现象的记录。不能凭主观意愿删去自己不喜欢的数据,更不能更改数据。若记错了,在错的数据上划上一道杠线,再将对的记录。 6、操作结束后整理工作台等。

7、实验结束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和回答 思考题,及时总结做好实验的要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误差分析。 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 1、机械洗涤(烧杯、表面皿、试剂瓶、锥 形瓶、量筒)用刷子刷干净。 2、洗液洗涤(移液管、吸量管、滴定管) 用洗涤剂洗净。 分光光度计中使用的吸收池,一般采用酸洗液洗涤。 注意:无论上述哪种方法洗涤器皿,最后都必须用自来水冲洗,再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荡洗三次。 干净的标准:洗净的器皿在水流出后,内壁应均匀的润上一薄层水,若器壁仍挂有水珠,说明未洗净必须重洗。 分析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一、所有的分析数据,应当根据仪器的测量误差,只保留一位不定数字。 常用的如:质量:0.000X g;四位有效数字。体积:0.0X ml;两位有效数字。 PH:0.0X;两位有效数字。 电位:0.000X;四位有效数字。 吸光度:0.00X;三位有效数字。 分析天平和称量 主要技术指标 1、最大称量(100-200g); 2、分度值(不同的天平分度值不同) 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检查天平是否水平,调整水平; (2)称量前接通电源预热30分钟; (3)校准(按说明书) (4)称量:按下显示屏的开关键,待显示稳定的零点后,将物品放在秤盘上,关上防风门,显示稳定后即可读数。

浅谈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摘要】: 本文以从对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各自优点与不足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群 体决策较个人决策更加符合民主,更科学,正确性更高。并尝试着用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来分析群体决策优势的理论因素。通过对群体决策存在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表述自己对完善群体决策的看法。 【关键词】:个人决策、群体决策、分析、问题、完善 【正文】: 所谓决策,从广义上讲,就是作出决定,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及其抉择。从狭义上讲,决策是指社会组织在管理活动中所作的决定,是社会组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决策”应该是一个外延广泛的概念。大至国家的行政,小至个人的消费,无不蕴涵决策与其中。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国家、个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科学性是决定决策正确与否的基础。选择何种决策模式是任何个人或组织进行决策前应该实现解决的问题。 此文,我将以自己所学的知识,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分析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因为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人决策更为可靠、准确性更高,更具有科学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体决策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被强调。故本文偏向分析群体决策。 一、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比较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是按照决策的权力和责任是集中于一人还是分散于多个 人安排划分的一种决策类型。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有着性质的不同,其各自的优缺点也相对比较的明显。 个人决策的决策速度快,决策效率高,能对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作出迅速反应,但容易由于主观片面或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而导致决策失误,而且由于缺乏与组织成员的沟通,决策执行时非常困难,甚至由于组织成员的有意阻碍可能无法执行下去,另外个人决策也容易营私舞弊。群体决策模式中的群体参与决策能集思广益,发挥群体的才智和创造力,弥补个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减少决策失误。当参与决策的个人能代表组织中不同利益阶层时,那么就容易作出较为公正的决策,从而使决策能得以有效的执行,但决策迟缓,常常要多次开会协调才能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决策责任也不明确。群体决策模式中的群体参与决策能达成最公正、最合适的决策,由于全体人员均认同决策结果,所以会齐心协力执行决策,是唯一可能达到决策预期效果的决策模式,但全体参与时意见分歧最大,要想达成一致意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少数服从多数可能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决策速度非常慢,决策效率非常低,有时甚至不能形成决策。 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还有一个大的区别就是:两种模式所作决策的质量不一样。如果个人决策中的个人有较高的领导素质和较宽的知识面,则很可能在对各种方案进行利弊分析后采取一种有利于整体组织的较好决策。而群体决策中当采取参与决策的人都一致同意才能形成决策的方式时,决策方案可能为了照顾各方面的利益而一再妥协,最后形成的很可能是一种较差的决策;群体决策当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时,不但肯定要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且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就是于整个组织最有利的,最后形成的也有可能是一个较差的决策。

《论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论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目录 ●一、群体决策的定义 (1) ●二、发展背景 (1) (一)兴起 (2) (二)原因 (3) ●三、群体决策的流程 (4) ●四、群体决策的优点 (4) (一)群体决策的好处 (4) (二)案例 (5) (三)分析 (6) ●五、群体决策的缺点 (7) (一)群体决策的缺点 (7) (二)案例:“挑战者”号事件 (7) (三)分析 (9) ●六、与个体决策的比较 (10) ●七、群体决策的发展与优化 (11) (一)头脑风暴法 (12) (二)德尔菲法 (12) (三)方案提前分析法 (13) ●八、群体决策应注意的问题 (13) ●九、总结 (14)

论群体决策的优点与缺点 摘要本文主要由两个例子分别介绍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将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进行对比,再对于群体决策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 关键词群体决策、个人决策、群体决策优化技术 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组织处于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这对组织的发展提出很大的挑战,导致我们决策的时候需要更加科学的考虑。所以,现代的组织多采用群体决策的方式,来提高组织决策的正确率,降低风险。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群体决策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失事的事件,这件事让我们清楚的看到群体决策的弊端。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来讨论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定义 群体决策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 二、发展背景 群体决策的研究始于200多年前。法国数学家borda在1781年提出了群体对发案排序的borda规则;1785年法国数学家condorcet,提出了condorcet 规则和发现了投票悖论。此后,许多学者从各方面对群体决策进行了研究。1944年Von Neumann和Morgenstem对多人对策问题效用函数进行了研究。1951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Arrow在他的名著《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中提出了著名的不可能定理:在一集看起来非常可信的公理和条件下,并不存在集结社会中各成员偏爱的社会福利函数。这一结果为群体决策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rrow从数学上证明了给定合理性假设,没有任何决策是公正的,Arrow的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对比研究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对比研究--浅谈中国民营企业的决策行为 【摘要】:决策是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本文将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不同的优劣和适应性,并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中决策个人化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决策个人化。 关键词:个人决策群体决策民营企业决策个人化 管理(Manage)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者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必然要设想工作进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复杂的条件下,面对将要出现的各种问题,究竟能有几种方案可以解决问题达到预定的目标呢?其中哪一个又是最满意的方案呢?这是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把为了到达一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叫做决策。管理就是决策。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在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最优方案的过程。 从不同的划分原则可以把决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决策范围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按决策性质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按决策问题的可控程度分为确定性决策、非确定性决策和风险性决策;按决策主体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一、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的优劣分析 决策可以由个人做出,也可以由群体集体作出。在许多研究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相比较,是优于、劣于还是一样?对此,几乎每一种类型的提法都有许多研究给予支持。 在现实生活中,决策往往是群体行为,是由多人参加进行行动方案的选择活动,如各种委员会、董事会、代表大会等就是这样的群体决策机构。 (一)群体决策的有利因素 在群体中有大量的综合性知识和信息,因而决策所需运用的知识和信息可以从群体中取得,这比由个人收集更为有利。这可以使群体在决策中集思广益,有助于做出最佳决策。其次,参加群体决策的决策者往往也是决策的执行人,因而决策就成为大家的决议,从而能为更多成员所接受。个别人做出的决策,往往需要说服小组中的其他人,有些人可能会抵制这些人提出的最好决策。让每个人参与研究,会使更多人感觉到对问题负有更大的责任,且产生于别人分担责任的感觉,加强集体意识并使某些人感到满足。 (二)群体决策的不利因素 群体决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群体决策的速度、效率可能低下。群体决策鼓励各个领域的专家、员工的积极参与,力争以民主的方式拟定出最满意的行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陷入盲目讨论的误区之中,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了速度和决策效率,从而限制了管理人员在必要时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存在从众压力。群体成员希望被群体接受和重视的愿望可能会导致不同意见被压制,在决策时使群体成员都追求观点的统一。群体决策还会出现少数人控制的现象。群体讨论可能会被一两个人控制,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方案专题 知识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 一、高考生物实验考试大纲 (1)能独立完成所列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备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二、生物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分析 实验能力是“教案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就是能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此能力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二是能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分析。 实验能力也是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此能力要求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立实验的能力(大纲规定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即理解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掌握实验的步骤、控制实验条件、使用有关仪器、安全问题处理;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常规实验非常规做法。二是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用理、化、生三科实验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所占比分为30%(基本不变,也可能在25%左右)。 实验设计是较高的能力要求,除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所设计的实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还应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过去“背实验”的方法,亲自动手做实验,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弄清实验的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或探究某一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真正对实验的知识、内容进行举一反三。 1.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1.1 实验名称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1.2 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1.3 实验原理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1.4 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 1.5 实验条件根据实验原理确定仪器和设备;要细心思考实验的全过程。 1.6 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最佳)操作程序。每一步骤都必须是科学的;能急时对仪器、步骤进行有效矫正。 1.7 实验测量与记录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客观的记录。 1.8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1.9 实验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

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及解答.doc

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及解答(l).doc 考生:考试总分:100分考生选择题总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题) 1.在配位滴定中,要准确滴定M离子而N离子不干扰须满足IgKMY-lgKNY 25(B)。 A.对 2.在实验室常用的玻璃仪器中,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C ) A.量筒和烧杯 B.容量瓶和烧杯 C.锥形瓶和烧杯 D.容量瓶和锥形瓶 3.使用分析天平进行称量过程中,加、减微码或取、放物体时,应把天平梁托起,这是为了( B ) A.程量快速 B.减少玛瑙刀的磨损 C.防止天平盘的摆动 D.减少天平梁的弯曲 4.化学分析实验室常用的标准物质中,基准物质的准确度具有国内最高水平,主要用于评价标准方法、作仲裁分析的标准(B)。 A.对 5.酸碱质了理论认为:凡是能给出质了的物质就是酸,凡是能接受质了的物质就是碱(A )。 A.对 B.错 6.下列四个数据中修改为四位有效数字后为0. 7314的是(C ): A.0. 73146 B.0. 731349 C.0. 73145 D.0. 731451 7.配制碘溶液时应先将碘溶于较浓的KT溶液中,再加水稀释(A ) A.对 BQ 8.秩码使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后,应对其质量进行校准(A ) o

A.对 巳错 9.所谓终点误差是由于操作者终点判断失误或操作不熟练而引起的(B )。 A.对 B.错 10.某溶液主要含有Ca2+、Mg2+及少量Fe3+、A13+今在PH=10的加入三乙醴胺,以EDTA 滴定,用格黑T为指示剂,则测出的是(C )。 A.Mg2+量 B.Ca2+量 C.Ca2+、Mg2+总量 D.Ca2+、Mg2+、Fc3+、A13+总量 11.配制EDTA标准溶液用自来水,在直接滴定中将使测定结果(A ) A.偏大 B.偏小 C.不影响 D.大小不确定 12.浓度Wlug/ml的标准溶液可以保存几天后继续使用(B )。 A.对 BQ 13.配制HC1标准溶液宜取的试剂规格是(A )。 A.HC1 (AR) B.HC1 (GR) C.HC1 (LR) D.IIC1 (CP) 14.在实验室中浓碱溶液应贮存在聚乙烯型料瓶中(A )。 A.对 B.错 15.滴定管中装入溶液或放出溶液后即可读数,并应使滴定管保持垂直状态(B )o A.对 16.碘量法测定黄铜中的铜含量,为除去和3+干扰,可加入(B ) A.碘化钾 B.氟化纭I铉 C.IIN03 D.H202

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有哪些优缺点h

信息工程系10级通信一班:张强学号:1041303046 1.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有哪些优缺点?如何做好群体决策? 个体决策:①优点:第一,它能使人们对事物感知得更迅速、更有效;第二,有助于使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第三,有助于人们从不完全的情报中获取重要的变化信息;第四,有助于人们形成决心,作出果断而大胆的选择。②缺点:容易使人们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固守过时的观点,因循守旧,错失成功的良机,以及固执先入为主的成见等。 群体决策:①优点:第一,群体决策能较好地保证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第二,群体决策具有较好的执行性。第三,群体决策往往更富于创造性。②缺点:第一,决策的时间较长。群体决策有多个人参加,自然其意见也会纷繁多样,群体决策要达成统一的意见,一般要花去较多的时间去统一认识,所以会使决策的时间延长,在特别紧急的关头,还可能会由此而贻误良机。第二,决策无明确的负责人,容易造成无人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局面。 决策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体现着时代的特征。随着环境的变化,决策也日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群体决策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群体决策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其中,参与决策的人组成了决策群体。对于决策类型而言,群体能产生更完整的信息和知识。通过集合好几个人的智慧,群体给决策带来更多的投入。除了投入之外,群体还能给决策带来多样化。它们带来了观点多样化,因而有更多的投入和可选方案可供考虑。许多证据表明,即便最优秀的个体也不能比群体做得更好。因此团队可产生高质量的决定。最后,群体可带来方案接受度的增加。许多决定之所以最终未能被采纳就是因为人们不接受该方案。参与做决定的群体成员会更热情地支持该决定并且鼓励其他人接受它。 如何做好群体决策呢?这要求领导者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宽松心理气氛 群体决策的优势之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在尽可能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决策。然而,要使群体决策的这个优势充分发挥,领导者必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群体决策的参与者们觉得不怕讲话,因而敢说真话,敢讲心里话,敢于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只有当参与者们能够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群体决策才能汇聚最新知识、获取准确信息和掌握真实情况。创造宽松心理气氛不仅需要领导者经常公开号召大家打消顾虑、有啥说啥,也要求领导者通过改进信息联系方式、改善讨论会场布置等举措展示虚心听取意见的诚意,从而解除群体决策参与者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决策讨论,大胆直抒己见。 2.有效控制决策过程 耗时多是群体决策的一个弱点,而一些心理因素的干扰造成议而不决更会拖长群体决策的时间。例如,有的人在讨论问题时,持有不同见解,可是担心直截了当说出来会得罪人,于是就绕着圈子发表意见,说了半天可能还没有触及实质问题,时间却已经流逝。尤其是当研究重大问题时,许多人害怕说错话被人视为愚蠢或被人笑话,就保持沉默,不表态,不置可否,但当涉及到那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时,他们自信胸有成竹,发言热烈,海阔天空,可遗憾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为了提高群体决策的效率,领导者应当有效控制决策过程,这不是要控制参与者的思想,而是要在决策过程中保证群体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重大问题上,始终紧扣和抓住核心问题讨论研究,高效率高质量地做出决定。 3.灵敏捕捉闪光思想 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就要求领导者组织集体决策必须尊重少数人的意见,更不能借多数人的意见压制少数人的意见。应当看到,好的决策方案总是由个别人先提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