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课程版)

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课程版)
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课程版)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设计方案

一、教学方法

(一)课程目标:课程讲授+课堂讨论

(二)教学宗旨:

1、全面介绍研究设计中的四种研究方式,分别是实验设计、纵向设计、横向设计与个案研究设计,同时就每种研究设计提出相应的方法论议题。

2、社会研究方法与具体案例研究相结合,把方法融入案例之中。

二、课程考核

(一)出勤考核:占全部成绩的5%。如果全勤,无条件得到5分,可允许2次因故缺课(如因病事先或委托别人请假)。无故缺课将影响成绩,超过2次点名不到者将没有考勤成绩。

(二)研究设计考核:占全部成绩的50%。以小组(不准超过5人)或个人方式完成一份研究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演示时间为15分钟,讨论15分钟,随后由讲课老师提出指导性建议。

(三)研究论文评论考核:占全部成绩的45%,每人针对以往学者论文中的瑕疵给出评论性意见,尤其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必读文献:

1、戴维,德沃斯.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郝大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四、推荐文献

1、艾尔·巴比(美).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7

2、谢宇.奥迪斯?邓肯的学术成就:社会科学中用于定量推理的人口学方法.社会,2008,3:1-26

3、罗伯特·K·殷(美)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主译,李永贤、张蘅参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4、罗伯特·K·殷(美)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周海涛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5、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张志林.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7、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第一部分:课程讲授(第2周-第10周)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设计的内容

(二)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因果关系

二、实验研究设计

(一)实验设计的类型及内容

(二)实验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

三、纵向研究设计

(一)纵向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

(二)纵向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

四、横向研究设计

(一)纵向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

(二)纵向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

五、个案研究设计

(一)个案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

(二)个案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

第二部分课堂讨论(第11周-第13周)

第一部分:课程讲授(第2周-第10周)本书目标

“1、使社会科学的学生清楚地了解研究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的地位。

2、描述社会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设计类型。

3、讨论设计的内在原理,使学生与研究者有能力评估特定的设计策略,并根据手边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设计策略。

4、提供设计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及研究者能有效地调整设计来满足实际研究情况中各项问题的需要。

5、给学生及研究者提供一种评估各种设计策略优缺点的工具。

6、利用各种设计策略来突显各种分析已搜集的资料的主要技术,并对如何选择虽适合的分析方法提供一种认识。”(德沃斯2008:)

第一章研究设计

问题的提出研究设计数据结论

1、研究设计的内容

1)描述和解释

2)理论检验和理论建构

3)研究设计

4)研究设计的关键步骤

2、研究设计与因果关系

1)推论因果关系的准则

2)因果模式的类型

3)因果推论与比较的逻辑

4)研究设计的维度:六个核心要素

5)研究设计的范畴

一、研究设计的内容

(一)描述和解释

1、描述性研究:发生了什么?

1)必要性:丰富了我们有关社会形态和本质的知识;提出竞争性的社会描述挑战人们的常识;细致的描述可以为解释性研究提供准备。

2)内容:人口普查、社会指标和经济信息

3)类型:具体描述与抽象描述

案例1:一个村庄的人口年龄变化、性别变化或者出生率变化。

案例2:男女不平等程度是增强还是减弱?

2、解释性研究:为什么会发生?

1)预测、相关和因果

1.1相关和因果:第三个变量导致

1.2预测和因果

“好的预测并非基于因果关系,准确预测的能力也不表示任何因果性”(德沃斯2008:2)

2)因果关系的决定论和概率论

1.1因果决定论:变量X导致Y,并且X总是导致Y。

1.2规律表述的两个形式:“在某些条件下,规律才会起作用”和“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1.3因果概率论:一个既定因素的增加或减少了另一个特定结果出现的概率。

“我们可以通过明确前提条件来改善概率性解释,即X是在这些条件下,可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Y,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实现完全的或决定性的解释。人类行为既是有意愿的又是有缘由的:这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两面性特征。人们构筑他们的社会世界,人们的行为具有创新性,但是这种自由和能动性总是受制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结构。正因为行为不是完全决定性的,故我们无法实现决定性解释。然而,因为行为是受到限制的,故我们可以实现概率性的解释。我们可以

说一个给定的因素会增加一个特定结果出现的概率性,但结果没有必然性”(德沃斯2008:6)

(二) 理论检验和理论建构

1、理论建构 理论建构取向 经验层次

归纳推理 概念抽象层次

理论检验取向 概念抽象层次

演绎推理 经验层次

研究中的理论建构和理论检验(德沃斯2008:7)

2、理论检验 检验理论起始点

构建理论起始点 研究过程原理(德沃斯2008:9)

(三)研究设计

观察1

观察2

观察3

观察N

理论

理论 观察1

观察1

观察1

观察N

理论

新理论

假设的推断

分析数据

收集数据

假设

分析测量,抽样等

“研究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计划。工作计划会详述完成该科研项目需要做哪些事情,但工作计划也是依据研究设计产生的。研究设计的功能就是确保已获得的证据能使我们尽可能清晰地回答最初的问题。获取相关证据需要需要明确证据类型,这些证据会用来回答研究问题、检验理论、评估项目或准确地描述某些现象。换句话说,我们设计研究时需要问:针对这个研究问题或理论,需要哪种类型的证据来回答问题或检验理论才是令人信服的?”(德沃斯2008:10)

1、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不等于研究方法:如何收集资料与研究设计原理无关。 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设计类型 积累数据 的方法

研究设计和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的关系(德沃斯2008:11)

2、事实与理论解释之间的关系 1)竞争性假设:排除还是接受 因果关系

替代性解释:孩子内在能力的选择

实验 个案研究 纵贯设计 截面设计

问卷 访谈(结构或松散结构) 观察 文献分析 无接触方式 问卷 访谈(结构或松散结构) 观察 文献分析 无接触方式 问卷

访谈(结构或

松散结构)

观察

文献分析

无接触方式

问卷 访谈(结构或松散结构) 观察 文献分析 无接触方式 学校类型 学业成就

孩子的能力

学校类型

学业成就

替代性解释:家庭资源

替代性解释:教育价值观

学校类型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因果和非因果解释(德沃斯2008:13) “一个好的研究设计在收集资料之前应该预测到数个具有竞争力的解释,以便收集到评估这些竞争性解释优点的信息。在学校和学业成就这一例子中,事先考虑可替代的看似合理的解释,可以促使我们去发现父母的经济资源、家中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父母和孩子对教育的态度以及孩子在入学之间的学习能力”(德沃斯2008:13)。

2)下结论时的谬误 逻辑结构1:

如果A 是真的,那么B 将随之发生。 我们观察到了B 。 所以A 是真的。 逻辑结构2:

如果A(或C ,或D ,或E),那么B 。 我们观察到了B 。

所以A (或C ,或D ,或E )是真的。

3)证据:证伪理论而非证实理论 4)理论证据的可修正本质 证伪逻辑结构

父母的资源

学业成就

家中学习设施

学校类型 父母的价值观

子女的教育价值观

学校类型

学业成就

如果理论A是真的,那么B应该随之发生。

B没有发生。

所以A不是真的

“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一个单独的事实或观察不适合就拒绝了一个理论。因为我们拒绝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理论,需要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样本、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进行多重证伪。” (德沃斯2008:15)

“原则上讲,任何一种研究设计都可以利用任一种资料收集方法,并可以使用定量或定性的资料。研究设计涉及的是一个研究的框架结构:是原理性的而非执行性的” (德沃斯2008:15)

“研究设计的主要角色被认为是尽可能减少从资料中做出错误的因果推论的概率。设计是一项逻辑工作,所承担的任务是确保收集到的资料能尽可能清晰地回答问题或检验理论。在设计研究时,必须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确认回答问题所需资料的类型。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收集那些与特定理论或解释相一致的证据。研究应以这样一种方式被结构化,即证据能够包容各种竞争性解释,以使我们可以确认哪种解释从经验上是最有说服力的”(德沃斯2008:15-16)。

(四)研究设计的关键步骤

1、提出研究问题(以青少年厌学为案例)

1)描述性研究问题:确定所描述问题的范围

1.1核心概念的范围是什么?概念界定

1.2描述的时间框架是什么?过去?现在?

1.3描述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1.4描述的普遍性有多高?

1.5话题的什么方面引起你的兴趣?

1.6论题的抽象程度有多高?

1.7分析单位是什么?

2)解释性研究问题

1.1目的探求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1.2因变量,结果变量。

1.3自变量,解释变量。

1.4中介变量,介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

1.5外部变量,第三变量。

3)因果模型与研究问题

1.1我想要解释的问题是什么?因变量

1.2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自变量

1.3我要探讨哪些原因。

1.4哪些可能的作用机制连接了假设的原因与结果?中介变量

4)特例式解释与通则式解释

1.1特例式解释:一个特定个案的全部解释。

1.2通则式解释:一组个案的部分解释,考察大量个案相对较少的因果因素。

2、建立可能的竞争性假设

1)理论的和实质的竞争性假设

1.1理论文献的积累:不同的理论视角

1.2有关同一主题的其它视角

1.3从业者、关键的知情者、政策制定者和倡导者

1.4本人的经验、预感和直觉

2)技术的或方法论的竞争性假设(戈登堡1992;转引自德沃斯2008:22-23)

1.1情境的需求特性

1.2短暂的个人特性:例如被访者的情绪,注意的范围和健康状况。

1.3情境因素:例如匿名,收集数据时是否有人在场,调查者与被访者的性别、年龄

1.4项目的取样:概念是否被很好地测量?

1.5样本的性质:根据样本能进行推论吗?

1.6工具的清晰度:问题是否清楚而没有歧义?

1.7资料收集方式:结果是资料收集方法的结果吗?如果采用不同的方法,能发现其它不同的模式吗?

1.8工具使用的变动:出现在跨时间的追踪研究中。

1.9处理或分析的失误。

3、概念化与操作化

1)澄清概念:名义定义和操作定义

1.1名义定义:给出定义的类型,需要详细说明概念的意义,避免它过于抽象。包括三个方面的步骤,分别是获得定义的范围,确定一个定义和描述定义的维度。 概念 维度 次级维度

再次级维度 指标

将儿童幸福的概念维度化(德沃斯2008:24)

1.2操作定义:测量概念的观察方法。 4、研究设计的效果: 1)内部效度

1.1含义:研究设计架构能使我们根据结果得出清晰结论的程度。 1.2效果:研究设计架构排除替代性解释越多,内部效度就越高。 2)外部效度:某一研究结果能被推论至特定研究以外的程度。 5、测量工具的误差 1)测量误差的类型 1.1测量工具的效度

1.2校标效度:需要对已有的概念测量工具进行调整、简化或改进的情形。

幸福

心理

生理 社会 物质 经济 住所的安全 关系 歧视

兄弟姐妹 父子 母子 同龄人 祖孙

接触程度 冲突程度 亲密感觉 互相帮助 参与活动的种类

1.3内容效度:评估测量工具能否涵盖我们定义的概念的各个方面。

1.4建构效度:当测量工具符合理论预期时,我们测量出多好的结果。

1.5测量工具的信度:可信的测量工具在不同状态下重复使用它都能得出相同的结果。

2)测量误差的形式

1.1随机误差:一种没有系统形式的误差,比如测量体重。

1.2重复误差:每个个案中都有的相同误差。

1.3相关误差:指当误差的数量和方向都随着被访者的其他特征系统地变化的情形。

二、研究设计与因果关系

“建立因果关系之所以如此困难,主要原因是我们无法真正…观察?到一种现象致使另一种现象发生变化的过程。即使某种事件总是发生在另一事件之后,我们也无法断言这是因为前一事件导致了后一事件的发生。因此,因果关系只能是由推论而非观察得来的”(德沃斯2008:30)。

(一)推论因果关系的准则

1、共变关系而非虚假关系

2、变量间的推论必须是有意义

1)时间顺序

2)因变量必须能改变

3)理论上的合理性

(二)因果模式的类型

1、直接因果与间接因果

1)简单间接因果关系

X Y

Z

2)长链条的因果关系

X Z W V P Y

3)多重间接路径的因果关系

W V

X Y

P Q

2、三变量模型中的关系类型

1)直接因果关系

2)间接因果关系

3)虚假关系

4)同为直接和间接关系

5)同为直接、间接及虚假关系

3、辨明因果关系的步骤

1)假设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虚假关系

2)因果关系是直接还是间接

3)间接因果关系的潜在机制

(三)因果推论与比较的逻辑

“对于检验因果模型而言,比较的逻辑是根本性的。因此,在设计一个解释性研究中,核心要素就是提供一个可比较的参考框架。”(德沃斯2008:35)

1、组间比较

案例1:离婚导致孩子的情感问题。

1)自变量有两种类型的比较

案例1: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厌学。

2)自变量有两种类型以上的比较

3)不同自变量的联合影响

案例3:不同性别和教育程度的人收入并不相同。

2、不同时间点比较

1)单次前测与后测:离婚事件的影响。

2)多重前测与后测:两个以上时间点的测量

3、进行有意义的比较:理想的比较组在其他相关方面都应该是相同的。

“既然比较是一个优秀研究设计的核心,就必须确保比较是有意义的。组间那些非预期的、不知道的差异消除得越多,就越能降低误将虚假关系当作因果关系的风险,即越能消除替代性竞争解释”(德沃斯2008:38)

1)配对

1.1事前配对的标准:“配对比较的问题在于必须先辨认出配对组之间所有共同的变量。可以按那些已知会混淆结果的变量去配对,但仍可能存在许多我们没有想到的因素”(德沃斯2008:38)

1.2事后配对:在所有资料收集完之后,将整个参与研究的个案进行配对。

2)随机分组

3)配对的区块设计:综合了随机分组和配对两种方法

4)统计控制:完成数据收集在数据分析阶段进行。

“这种方法的一个明显的缺点与配对法的缺点相似。我们仅能消除那些已知且具备资料的变量的影响量,但却无法消除那些未来或不具备资料的变量的影响量。由于总是不知道哪些因素被遗漏了,因此也就始终存在着以下风险:组间差异可能是那些被遗漏的因素所造成的”(德沃斯2008:40)。

4、干预和自变量

1)自变量的类型

1.1积极的干预,例如不同的授课方式。

1.2自然发生的干预,例如退休或在岗;上学或辍学。

1.3相对固定的属性,例如性别或种族。

2)干预的数量:单一干预与多重干预

(四)研究设计的维度:六个核心要素

1、设计中的组数

2、“前测”阶段数

3、“后测”阶段数

4、个案分派方式

5、干预的性质

6、干预的数量

(五)研究设计的范畴

研究设计类型设计中的组数前测阶段数后测阶段数个案分派方式干预的性质干预的数量

实验设计分为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对结果变量进行前测对结果变量的后测前测之前随机分派一次干预一个干预或者多个干预纵向设计只有一个组对结果变量的一次前测对结果变量的一次后测所有变量都接受一次处理

截面设计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资料不存在随机分组依赖自变量的既有变化至少有一个自变量

个案设计

15

“程序设计实习”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

“程序设计实习”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 [摘要]通过分析“程序设计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程序设计实习”课程教学提出了一些意见,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程序设计实习网络教学案例教学法课程考核改革 “程序设计实习”是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也是计算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前导训练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课程知识,设计并完成具有完整功能的软件,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能较快地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并运用该语言完成软件开发。 一、当前“程序设计实习”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该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自选题目,并且全部课程教学都是在计算机综合实验室完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学生与教师缺乏有效的“一对一”沟通。在课程初期,学生没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分解问题,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软件工程学的方法。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沟通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软件开发的一般性过程。但是课程时间是固定的,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时间十分有限,不可能让每个学生和教师都完成“一对一”沟通,从而导致学生从课程开始就产生困难。 2.教师无法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法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很多的语言类课程都是通过一个完整的程序来分析讲解使用该语言开发软件的过程。但由于在实验室上课,教师不可能给学生讲解一个完整的案例,也就无法让学生掌握一个具有完整功能软件的开发流程。 3.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估。课程考核的方式基本上是学生在完成整个软件设计作品后,由教师给学生做出评估。而对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阶段情况无法掌握,无法给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和指导。从软件工程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知道,如果在早期没能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问题在后期就会放大而可能成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阶段性评估可以帮助学生更合理地完成作品设计。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社会研究方法 课程设计调查报告 调查题目:关于地铁站路边摊问题的调查调查地点:北京市通州区梨园城铁站 调查对象:梨园站出站的乘客 调查时间:2012年8月27日 晚高峰期间19:00—21:00

班级:行政1002 姓名:吕铮 学号:2010012341 【内容提要】 近些年来,随着地铁的发展,路边摊成为地铁站周边一道别致的风景线:麻辣烫,铁板烧,臭豆腐,鸡蛋灌饼等,为众多上班族所钟情。我们在享受到路边摊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路边摊的危害。卫生问题是首先需要的问题。除此之外,路边摊的存在对市政市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影响到了道路的正常通行。然而这种路边摊的取缔却是很难的。且不说他们流动性强,走到哪儿都可以买,就路边摊的制作也并不复杂,因此取缔路边摊难以有效执行。就政府管理而言,面对路边摊的存在不应该一味的取缔、没收,而是应该统一规范的对路边摊进行管理,同时提高路边摊的卫生规格。这样不仅使路边摊有了一席之地,使它的存在合法化,又能使市民享受到路边摊带来的便利,同时也使路边摊主有了一定的收入,既美化了市容又使摊主与顾客都能获利。 街头食品业在向城市人口、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提供方便、低廉食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化学和微生物病原体污染的街头食品被视为食物源疾病的重大诱因;环境卫生不佳、设施不足和食品处理不当是街头食品的主要风险因素;增强摊贩对保障食品安

全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措施的认识是降低街头食品卫生风险的一项最具成本效益的办法。(本段文字援引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增强街头摊贩食品安全的基本措施》一文) 【关键词】 路边摊危害管理合法化 【调查过程与方法】 近年来,路边摊成为地铁站、车站附近的特色,路边摊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路边摊的存在为上班族提供了便利,可以免去他们工作一天之后还要回家做饭的麻烦。丰富的种类、低廉的价格,使得路边摊的市场不断扩大,随之而来就是路边摊所带来的问题。众所周知,路边摊最大的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且不说地沟油、亚硝酸盐会给人身带来什么样的危害,灰尘、反复使用的竹签、一次性筷子等都难以保证安全。为了了解路边摊的存在情况以及往来乘客对路边摊的看法,我于2012年8月27日晚高峰期间(19:00—21:00)来到八通线梨园站,对出站乘客做关于路边摊的随机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乘客对路边摊的态度,路边摊的危害以及路边摊主的态度。本次调查共有28人接受访问,现将其中7人的访问内容整理出来: 【被访问者1:上班族】 路边摊的存在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一直没有城管来取缔,路边摊的存在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它价格低廉,种类繁多,可以省去我们下班之后做饭的麻烦。关于卫生问题吧,我觉得这些东西都不算很干净,但是不是经常吃就没什么问题吧。再说那么多人都吃呢,怎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材料、范围、要求及其进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特定教学内容所展开的教育活动。一般认为,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教育学分支学科。这种说法本身没错,但失之笼统。胡德海先生将教育现象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教育制度或称教育事业、教育思想。基于此种分析,我们认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为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现象,该现象亦可划分为:课程与教学活动、课程与教学制度、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研究 课程与教学活动主要指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活动,以及教学的过程、方法与策略,它们是课程与教学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及其实现所开展的系列活动。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课程与教学活动事实、价值、方略的研究。 课程与教学事实是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过程及其行为表现,是客观发生的课程与教学过程在人脑中的再现,它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性质、形态、关系、现状及其问题。课程与教学事实研究是对课程与教学实存状况进行“实然判断”,揭示课程与教学的实质、过程、关系。如课程是什么?教学是什么?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课程与教学价值指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意义与取向,课程与教学价值研究即对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前提进行价值透析,澄清课程与教学活动隐含的价值观念,表达课程与教学的价值理想,做出有关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应然判断”。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堂教学是优先考虑全体儿童还是部分儿童?”“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 课程与教学方略指开展、完善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方法、策略、途径、手段与技术。课程与教学活动方略研究有关优化、改进、完善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路径与策略,回答诸如怎样开发课程、怎样教、怎样学,如何进行课程规划、教学设计,如何组织学生的课程学习,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问题,等等。 (二)课程与教学制度的研究 随着课程与教学活动日益丰富、复杂,个别的、简单的课程与教学活动逐渐制度化,形成了制度化的课程与教学事业。可以说,课程与教学制度是专门化、系统化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产物。课程与教学活动发展到一定规模,便产生了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课程与教学活动进行协调、控制和管理的需要,于是课程与教学制度应运而生。 课程与教学制度研究涉及课程与教学活动系统及其组织、管理与领导的问题,诸如课程的总体规划、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课程领导、课程改革实验,学期学年编制,学生学籍管理,选课考试管理,课堂行为规范,教学研究制度,等等。这些是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关系到整个课程与教学活动系统的运行及其效率与质量。课程与教学管理涉及学校、地方与国家各个层面。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单元:导论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经验性,实证性。 3?社会研究的基本特征: 1研究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地。 2 研究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4?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1?人的特殊性。2?研究的干扰性。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5?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 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6?社会研究方法论: 1实证主义方法论(定量研究) 2人文主义方法论(定性研究) 7?社会研究过程的两项任务:资料收集和分析(具有专门性,技术性,操作性) 8?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1)方法论:哲学基础,逻辑,范式,价值,客观性。 2)基本方式: 1调查研究:包括抽样,问卷统计分析,相关关系(统计分析--定量) 2实验研究:包括操纵与控制,实验组,控制组,前侧,后侧,实验刺激,因果关系(统计分析--定量)3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研究者的角色,投入理解,扎根理论(定性分析--定性) 4文献研究:包括内容分析,编码与解释,二次分析,现有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定性) 3)具体方法技术:问卷,结构式访问和无结构是访问,局外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9?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定量的研究才符合科学的要求,才具有价值。{孔德,涂尔干}(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定量研究) (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定性研究) 10研究的主要阶段: 1选择问题阶段:主要任务--a ?选取研究主题 b.形成研究主题 2研究设计阶段: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3研究的实施阶段,就是资料的收集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

毕业设计说明范文(艺术类)

XXX 大 学 (空一格,行距:单倍行距) (空四格,行距:单倍行距) 题 目: 女性时尚高跟鞋系列设计 学 院: 美术学院 专业、年级: 艺术设计专业2007级 3 班(产品造型方向) 姓 名: 学 号: 指 导 教师: 职称: 完 成 时间: 年 月 日

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设计作品及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成都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设计及论文成果是本人在成都大学读书期间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取得的,设计及论文成果归成都大学所有,特此声明。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具、装饰物品或日常生活用品都带有色彩。因此要对他们进行统一,使他们能在同一色调上进行细微的变化,达到和谐的效果。色彩的运用会受到人的年龄、性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人的心理感受及联想与色彩的关系问题也是息息相关的。色彩还能造成不同的空间感,每个房间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一种色调,不同的区域对色彩的要求也不一样。房间布置时应选择适合的“快乐”色彩,会有助于下班回到家里后松弛紧张的神经,觉客厅、卧室,有时也会因居住者秉性不同而有差异。 (空一格) :色彩;空间;心理;关系

utilization (空一行) room places the furniture, the decoration goods or the daily life thing all have the color. Therefore must carry on the unification to them, enables them to carry on the slight change in the identical tone, achieves the harmonious effect. The color utilization can receive human's age, the sex and so on each kind of factor influence, but human's psychological feeling and the association and the color relational question also is closely linked.The color also can create the different sense of space, each room is all impossible alone to have one kind of tone, the different region is dissimilar to the color request. When room arrangement should choose suitably “joyful” the color, can be helpful after gets off work gets in the home to relax the tense nerve, thought the relaxation is comfortable.The different room function is different, the color should not be same; Is the same function room, like is similarly the living difference differently. (空一格) Color ;Space ;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P3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P4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P4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P9-10 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P13 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P13

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P14 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P14 11、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 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P15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实践性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P17-20 13、“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P24 14、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内涵的意义P24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P25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P25 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P26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风笑天版

第二讲:选题与文献回顾 ?第一步:选择主题 ?第二步:文献搜索 ?第三步:论证设计 ?第四步:文献研究 ?第五步:文献批评 ?第六步:完成综述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一)研究问题的来源 命题自选课题命题+自选 (二)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与研究问题相比,研究主题相对宽泛,也更具一般性。 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而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则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的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三)问题意识的三个层面 第一,要带着问题意识去发现研究问题是如何呈现的; 第二,进入研究领域,探寻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体系; 第三,提出解决研究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二、选题的标准 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创造性 可行性:是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项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合适性:是指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三、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已达 到将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日常生活兴趣向研究问题的转化 四、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也称为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是指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 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一)文献回顾的意义 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2.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为解释研究成果提供背景资料。 (二)文献回顾的步骤 1.查找相关文献 2.对文献进行选择 3.阅读和分析文献 (三)对文献的分析与论证 1.论证要具有层次性 2.围绕中心议题展开

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设计的应用是无处不在,被广泛的应用与各方面,其中产品设计是设计专业的发展重点。下面是 ___为大家的产品设计,供大家参考。 羌族有着悠久和灿烂,羌族的文化艺术极为丰富,内容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形式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传承至今的艺术文化遗产种类较多,其类型包含有民间文学、民间歌舞、戏剧、建筑、羌族民间、民间、饮食器具、坐具、生产工具、、民间艺品等。随着 ___变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羌族传统艺术也在慢慢演变,羌族传统艺术面或趋于消亡;或作为“历史文物”代表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继续存在;或作为传统民族艺术之精髓,与现代融合,成为新的艺术[1]。21世纪以来,随着业的发展和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些急功近利和不科学的做法,使得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当地具有民族风格的一些文化特质和文化艺术特点已走样甚至变味,保护、传承、研究和开发利用羌族民族传统艺术便成为紧迫任务。 1羌族传统艺术传承面临的困境 xx年5?12汶川特 ___后,汶川、北川、茂县等羌族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___不仅使羌族人民失去赖以生存

的家园,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还造成了大量的文化古迹、历史文物和文史资料的损毁,几千年形成的羌族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据西南民族大学蒋彬、侯斌介绍,这次地震不但造成羌族地区重大的人员伤亡,而且地震对羌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损害也相当严重。羌寨的碉楼、吊脚楼垮塌损毁严重,羌族民居建筑受到大面积破坏。理县桃坪羌寨、茂县的黑虎羌寨、汶川的罗卜羌寨、北川小寨子沟等羌族风格独特的羌寨遭受毁灭性破坏,其他羌族民居也大多数倒塌,几乎毁损殆尽[2]。地震造成的羌族人口减少、传承人减少、历史古迹和生态的破坏严重危及着羌族的传承。羌族地区传统艺术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一些民族旅游地的旅游开发摒弃了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和继承。同时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也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风情开始出现同化、汉化现象。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一些地方甚至将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包装成粗俗的商业性表演,致使原有的文化价值被低档商业价值所取代[3],这也是羌族传统艺术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2羌族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21世纪以来,特别是xx年地震后,国家与地区政府对羌族民族文化的保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投入力度,这也使羌族地区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一方面在大力进行重建,另一方面更要注重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分析了C语言教学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先过程,后对象”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安排上阐述了教学内容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从教学思路、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几方面探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C语言;教学方案;教学组织;教学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难学、难懂、难以应用的课程,对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传统的C语言教材大都存在着内容陈旧、缺乏现代编程思想、过于偏重语法、难度高等缺点,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学生有畏难情绪。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先打好基础,然后再进行实践、学习技能。教学实践证明,基础和技能的教学可以同步进行,甚至先教技能再教理论,在不断实践中掌握技能,在技能学习中提高基础理论。这样更适合学生的成长。为此,我们以社会对学生编程和软件开发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参照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C语言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实践。 1教学方法的改革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我们不再局限于单纯介绍C语言基本语法,而是本着面向未来的精神,把C语言作为一种实践工具,以程序设计方法为主线,

以语法和结构为核心,以能力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先进性与基础性的统一,变应试为应用。 1.1先过程、后对象的教学方法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今后不会去搞程序开发,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首要的。从这一角度来说,先过程、后对象的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过程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甚至可以说就是我们日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和步骤的一种计算机的代码化,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1.2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以程序案例为主教学,通过案例讲解语法要点和难点“案例驱动”教学法应用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就是讲解语法时不停留在理论讨论上,不是教会这一语法现象是什么,而是通过实例教会学生某一语法现象如何应用。比如,算术运算符中的求余运算和整除运算是比较有特色和应用较多的运算,在讲解这两个运算符的时候,就不能只停留在写两个表达式让学生计算出结果来,而应该结合实例让学生知道这样的语法特色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如通过求1到5的倒数和这样一个小例子使学生认识整除运算的特点及在今后级数求和运算中如何避免可能引起的误差;通过一个求两位整数的逆序数的小程序,学生就会明白整除运算和求余运算可以用来将一个整数的各个位数分解出来,待后续循环结构介绍完毕时,又可将问题扩展到求任意位数整数的逆序数;当介绍到函数

华东师大MSW学生推荐阅读资料

【社工书籍】华东师范大学MSW学生推荐阅读资料 一、培育社工理念的书籍 1.阿尔贝特·施韦泽(2007),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上海人民出版社。 2.特蕾莎修女传(2010),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德兰修女传精装版(2010),上海三联书店。/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2005),山东画报出版社。 3.林达(2007),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三联书店。/我也有一个梦想:近距离看美国之三,三联书店2006年。 4.黑柳彻子(2011),小豆豆和小豆豆们,南海出版社。 5.刘瑜(2011),送你一颗子弹,上海三联。/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2009年。 6.罗尔斯(2001),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网易公开课上的《正义论》课程也值得看。) 7.阿瑟.克莱曼(Arthur Klainman)著/方筱丽译(2007),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上海译文出版社。 8.阿马蒂亚.森(2009):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贫困与饥荒(2001),商务印书馆;以自由看待发展(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曾家达(2009),微光处处--2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中国社会出版社。 二、培育社工理念的电影 1.泷田洋二郎(2009),入殓师 2.Christophe Barratier(2004),放牛班的春天 3.亚历桑德罗·阿曼巴(2004),深海长眠 4.吉赛贝·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1998),海上钢琴师 5.弗朗索瓦·特吕弗(1959),四百击 6.范桑特(1991),我自己的爱达华;大象(1999),无法安宁(2011) 7.陆川(2004),可可西里 8.李·丹尼尔斯(2009),珍爱(Precious) 专业书籍部分 一、社会学基础类 1.理查德·谢弗(2006),社会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戴维·波普诺(1999),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吉登斯(2003),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4、柯林斯、马科夫斯基(2006),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中华书局。 5、乔纳森·H·特纳(2006),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6、瑞泽尔(2003),后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 7、布莱恩·特纳(2003),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8、乔治·瑞泽尔(2005),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9、杨善华、谢立中(2006),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心理学基础类 1、格里格(2003),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 2、韦德,塔佛瑞斯(2006),心理学的邀请(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3、达菲(2006)心理学改变生活(第8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4、周晓虹(1997),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5、库恩(2007),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11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海斯(2004),心理学导论(第3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7、戴维·迈尔斯(2006),心理学(第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8、戴维·迈尔斯(2006),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9、阿伦森(2007),社会心理学(第5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0、巴隆、杜兰德(2006),异常心理学(第4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三、社会工作基础类 1.王思斌(2006),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顾东辉(2005),社会工作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 三本教材: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

小结: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 (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一)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现代 一、我国现代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二、我国当前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1.城市环境管理模式不合理,使环境艺术设计产生局限性 城市环境管理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家各司其职,例如 市政管理只管理道路交通,环卫部门只对环境场所进行日常维护。 这是一种纵向的管理方式,但就是这种纵向的管理模式的不合理, 使日常管理与公共环境设计之间很难协调统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 造成了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局限性,造成了城市环境设计的水平低,没有系统性。 2.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与设计中的自然因素不够协调 3.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方法过于单一,没有体现时代性,没有展现地方性风格 我国近几年的时间里,广泛的使用简单化的大草坪设计方法,以及帽子工程等方法,这导致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没有现代艺术 的特色,人们频繁的模仿陈旧的设计观念,使城市中的公共环境艺 术设计,没有地方性,不能体现时代感。 4.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公众的参与 三、我国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问题的对策和相关建议 我国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在不断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界对以上所述的各种问题已经开始关注和重视。一些专家学者指出, 进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要对各种有关公共环境的学科进行融合,同

时应该加强建筑设计师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在此基础上,使公共 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能够达到美化社会环境,净化人们视野的作用。 1.通过各方面协调,充分的引导公众参与到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 2.建立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咨询机构 城市艺术设计咨询机构是时代的产物,这是从现代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考虑,以及提高公众居住质量方面考虑 的最终结果,将城市环境艺术的管理与设计进行协调统一,才能够 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环境艺术作品,使所设计的作品成为这 个城市的形象和标志,有效的改善公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3.在设计中充分结合高新科学技术 4.重视地方性文化,采取地方特色的文化设计 每个地方的发展历程不同,所拥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都不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想要在设计作品中充分的表现出这个地方独有的 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就必须再进行设计前,充分地了解这个地方 的历史,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在设计的作品中充分的、有效的 融合当地的特色,进一步实现自然、文化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参考文献 [1]张伟.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4). [2]郑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该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 效果,与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相比,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将网络虚拟 技术与现实环境有效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逼真的场景。如何将虚 拟现实技术更好的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是所有设计者需要长期 研究的课题。

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三版 课件

第2页
今天主要内容
第一讲 导论(一)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主讲:田 飞 副教授

课程地位 课程必须 教材教辅 评分标准 课程设计 导论(一)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主讲与制作:田 飞
第3页
第4页
今天主要内容
课程地位:
– 专业核心课程,考研必考课程;社会学学科三驾马车:社会学理 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学应用.
社会学学科三驾马车
课程必须:
– 掌握社会统计学,掌握SPSS软件,独立思考与分析解决问题.
社会学学科
教材教辅
–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 《社会研究方法》 巴比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
评分标准:
– 平时作业,期中考试:20%, 课程设计:50%,期末考试:30%
社会学理论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学应用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主讲与制作:田 飞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主讲与制作:田 飞
第5页
第6页
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内容涉及五个部分:
① 设计部分:选题,操作化,问卷制作,预调查,正式问 卷制作,确定抽样方法,制订编码手册. ② 操作部分:数据采集,数据审核,资料转换,数据录 入,数据清理,描述统计,推论统计. ③ 撰写部分:数据抽样,采集与录入报告;数据分析报 告;研究报告;幻灯制作. ④ 展示部分:衣着风度要求,时间控制,吐词清晰. ⑤ 答辩部分:必答题目若干,抽答题目若干,答辩老师自 由提问.
课程设计
3. 评分标准:设计部分20%,操作部分20%,撰写部 分10%,展示部分15%,答辩部分35%.
设计部分:主要看选题是否有意义,有新意,是否原 创;操作化是否合理;问卷结构及其问题是否合理;抽 样方法是否正确,编码手册是否正确. 操作部分:是否严格按要求采集数据;是否进行了审 核;资料转换是否正确;数据属性设置是否正确;描述 统计是否正确,全面;推论统计是否正确,严谨. 撰写部分:报告,幻灯是否符合格式要求,内容是否达 到要求. 展示部分:时间控制正好;抑扬顿挫,语速恰当. 答辩部分:回答流利,清晰;不是答非所问.
主讲与制作:田 飞

2. 课程设计进程:设计部分→操作部分→撰写 部分→展示部分→答辩部分→递交资料.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主讲与制作:田 飞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1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王志扬 kechengjiaoxue@https://www.360docs.net/doc/4b13782477.html, 一、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 二、课程理论的历史发展 三、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 四、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五、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七、教师专业化 一、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二)教学与教学理论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 课程涉及“教什么”的问题,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课题。 (1)词源分析 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但其意与现 代不同;宋代的朱熹提到,“宽着期限,紧着 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指功课及 进程。 外国:“currere”,名词“跑道”,动词“奔跑”; curriculum,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 (2)几种典型的定义 ①课程即教学科目(学科) 我国古代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欧洲中世纪初的课程有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七艺。 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心智发展及师生的互动。 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纳入课程的定义,但何谓“有计划”,标准差异很大,并只能局限在可观察方面,而忽视的学生的体验。 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北美的理念:课程不应指向活动,而应直接关注结果和目标,即从手段转向目的;但课程目标由课程决策者制定,而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二者不可能完全一致。 ④课程即学习经验 该定义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意

义,而不是要学生再现的事实或要学生演示的行为; 定义过于宽泛,包含了学生的个人经验,使对课程的研究无从下手。 ⑤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该定义依据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应各种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 但社会文化中存在大量的偏见、不公正等,课程如不加批判地再生产社会文化,就会使这些现象永久化。 ⑥课程即社会改造 激进的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的社会制度的束缚,“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的社会问题、社会弊端等方面,使学生具有批判的意识。 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社会改造的理解有本质的区别。 (3)本课程概念界定: ①课程即教学科目; 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2.课程理论 (1)定义: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课程的设计、编制和课程改革的理论。 ①课程设计理论包括研究课程系统的结构、地位、相互联系和自我更新等问题; ②课程编制理论包括研究课程编制的各种模式,如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③课程改革理论包括研究课程改革的要求、意见,用教育学的观点分析其合理性和确切性,衡量对个人实践的影响,检验适应地方情况的程度等。 (2)《学记》中关于课程理论的论述: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3)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的课程思想,对西方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课程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发端于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博比特的《课程》一书的出版。 3.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①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被广泛运用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中 ②代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 ③学科结构组成:一是组织结构:指说明一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方式,同时也阐明该学科的边界;二是实质结构:指探究过程中要回答的各种问题,即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三是句法结构,指学科中收集数据、检验命题和对研究结构作出概括的方式。

关于室内设计的毕业论文(范文)

室 内 装 饰 设 计 之 我 见 10级理工广告设计与制作()班:康振

【中文摘要】:经过近两个月的项目实训和一个多月公司实习,我很荣幸从一名室内设计实习生转正成为公司正式员工,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母校老师和公司,没你们关心和教育就没有我现在美好发展空间,因为我喜爱室内设计,并暗暗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成为一名优秀室内设计师。经过三年学校学习和社会实习我感觉到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应从空间、色彩、材料的角度认识室内设计及审美的综合性应用;追求空间的可读性、趣味性以体现它的文化涵义;认识色彩的特性,在设计中发挥色彩的个性应用;认识材料的特性,材料的色彩、材料的肌理及它们的应用;并从室内设计整体的角度考虑和认识室内陈设的选择及应用;室内设计的空间、色彩、材料、及陈设是室内设计的重点。其目的是以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为中心,为人们创作出理想的居住空间。 【关键词】: 设计要素 室内装饰 空间设计。

目录 1 引言 (4) 2 正文.............................................................................................. (4) 3 室内设计要素 (4) 3.1 空间要素 (4) 3.2 色彩要求 (4) 3.3 光影要求 (4) 3.4 装饰要求 (4) 3.5 陈设要求 (4) 3.6 绿化要求 (5) 4室内装饰设计要点 (5) 4.1 基面装饰——楼地面装饰 (5) 4.1.1基面要和整体环境协调一致,取长补短,衬托气氛 (5) 4.1.2注意地面图案分划、色彩和质地特征 (5) 4.1.3满足楼地面结构、施工及物理性能需要 (5) 4.2墙面装饰 (6) 4.2.1整体性 (6) 4.2.2物理性 (6) 4.2.3艺术性 (6) 4.3顶棚装饰 (7) 4.3.1设计原理 (8) 5 室内装饰设计基本原则 (8) 5.1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8) 5.2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精神功能要求 (8) 5.3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现代技术要求 (8) 5.4室内装饰设计要符合地区特点与民族风格要求 (8) 6总述空间设计 (8) 参考文献 (9)

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针对目前IT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而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与此却不成比例的状况,分析了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本文以程序设计类课程为基础,阐述了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包括问题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团队学习法等。通过强化训练以及培养方案的调整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标签:应用型创新人才问题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团队学习法校企联合 引言 随着软件外包行业不断深入的发展和层次的不断提升,对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凸显。普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之一是为IT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1],本科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等相关工作,在工作中直接应用程序设计类课程所学知识,所以,这类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尤为重要。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IT行业急需大量的从事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人才的情况下,普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每年培养的相当数量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很不理想,与这种需求不成比例。高校的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过程与其他类别的课程几乎没有区别[2,3],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实践环节、考试检验四个步骤的传统教学过程,“学”与“用”脱节,导致学生为了“学”而学,不积极主动思考如何主动的去解决问题,甚至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进而主动的提出问题,缺乏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到了工作岗位难以胜任工作,从而失去了高校教育的“学”是为了更好的“用”的意义。 二、改革目标和研究内容 1.改革目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解决目前学生只学不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领导能力,拓宽知识视野、面向实际应用、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加不同程序设计语言比较及与程序设计语言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解决目前学生对课程学习过于单一、无法融会贯通的问题。 2.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本文主要研究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改革,主要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