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富带动后富的现实意义

先富带动后富的现实意义
先富带动后富的现实意义

先富带动后富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先富带动后富及共同富裕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横向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面对社会中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但我们会看到先富带动后富依旧具有不能抹杀的现实意义。

“先富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带动和帮助还未富的人和地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以上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构想,并认为我们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不动摇。

首先在客观上,先富的人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机遇,创造了一定的社会资源,这也是不能否认的。先富的人先把把握了机遇富了起来,我们不去讨论致富的手段有需要我们去讨论的地方,就聚焦在客观上创造了很多就业的机会,让穷人也富起来的机会这一点。

其次,我们了解到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第

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实现共同富裕,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结果。为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必须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相互关系,把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三者统一起来。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那么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不和谐的地方,就需要不断去改进。

有人指出我们现在富人真富,穷人真穷。但我们还应看到富是绝对的,穷是相对的。富人不必提,穷人穷到什么程度呢?真的是民不聊生了吗?不是,绝大多数人已经不是用填不饱肚子来形容贫穷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都在往富裕道路上走,只是有的人快,有的人慢而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进步速度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社会正在进步,生活水平正在提高,这一点并非贫富差距的存在可以否定的。

下面让我们来介绍点简短的例子来探究先富到底有没有带动后富的现实意义。

最最让我们聚焦的三农问题,我们都知道农业税免了,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是国家的发展。但农民不交税国家还能发展吗?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国家还在强劲发展。少了8亿农民的农业税还能发展?农民不交税了,那么是谁在交税,谁交了更多的税?答案是比农民更富裕的人。这就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具体表现。

这只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国家对各种公共设

施的投入,对各种弱势群体的扶助政策都是靠税收。让人先富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先富的创造了更多社会财富,再通过国家的税再分配,进而让贫者得利,这就是先富带动后富。不能因为有一部人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致富而否定整个先富带后富的政策。

为什么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尝试过大锅饭按均分配。实践中我们看到按均分配逐步演变成了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人们对劳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日渐丧失的局面,社会生产力停滞或倒退,在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调动起人这个最基本因素的生产积极性,而这就需要按劳分配的制度,按劳分配的制度又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么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就必然具有了长久的现实意义。

我们并不否认社会正义的重要性,把这个社会创造出来的财富惠及大家,至少差距不能太大,好比历史唯物主义里面说的:社会价值由人创造,社会要尊重个人。要尊重个人生存的权利,追求优质幸福生活的权利,这个基础就是经济。但毕竟先富的人并不是慈善家,在社会良心和社会财富这块大蛋糕面前,我们也要看到先富带动后富的现实意义。

吴仁宝先富带动后富的例子:

华西村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始终坚持高举旗帜,坚定正确方向,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建设、党的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华西村的成功,华西村的崛起,华西村的长盛不衰,虽有诸多原因,但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勇攀高峰。在华西村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华

西人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始终能够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能够找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华西村实际的契合点,坚持理念上的创新,以先人一拍、快人一步、高人一筹的姿态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既不唯书,也不唯上,只唯实,始终坚持一切从华西村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具有华西特色的发展之路。可以说,华西村的历史,就

一部中国农村、中国农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发展史。

纵观40多年来华西村人艰苦奋斗的历程,我们发现有三条主线贯穿其中。第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坚信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并把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艰苦创业、真抓实干、造福于民的实际行动。第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的创造性高度统一,使华西村敢为人先,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第三是立党为公、甘于奉献,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吴仁宝用人格魅力和表率行为影响和感染一代又一代的华西人,使华西村永葆本色,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需要一大批像吴仁宝这样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我们向他学习,是要学习在他身上体现出的“华西精神”,一种艰苦奋。

关键的是,贫富分化已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居民消费率长期畸低,投资率储蓄率和外贸依存度长期畸高,中心环节就在于贫富分化所导致的内需不足。贫富分化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不仅在向经济领域传导,也在向社会领域传导。

光阴荏苒,一晃眼“南方谈话”发表已过去20年。的确如党的十五大

报告所言,“南方谈话”是一份“宣言书”,整篇洋溢政治魄力与决断,但明显对一个问题持谨慎的思考态度,那就是贫富分化,邓小平同志是这样说的:

如果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这主要是谈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分化。一年多后的199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与弟弟邓垦有一次谈话,明确表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大问题”,可谓忧心忡忡。

遵照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构想,地区发展差距问题早已被摆上日程,这尤其表现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自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以来,2000年-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7万亿元增加到6.69万亿元,年均增长12%,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624元增加到18257元,年均增长11.4%。

但更关键的人际贫富分化愈演愈烈,这在量化反映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基尼系数上有充分反映。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国家统计局2000年公布的全国基尼系数为0.412,已越过0.4的国际警戒线。此后再没有发布过具体的基尼系数,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的最新说法是“略高”于2000年的0.412,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给出的最新理由是所谓“难以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的收入信息”。据世界银行一项测算,我国基尼系数早已超过0.5。

不只是基尼系数,无论城乡收入差距,还是行业收入差距,我国的数据都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如何缩减人际贫富差距,邓小平同志总的方针仍然是“先富带动后富”。早在1980年,小平同志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们提倡按劳分配,对有特别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也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由于多劳多得,先富裕起来。这是坚定不移的。但是也要看到一种倾向,就是有的人有的单位只顾多得,不但不照顾左邻右舍,甚至不顾及整个国家的利益和纪律。”显而易见,无论什么场合,也不论什么原因,先富起来的要照顾左邻右舍,要顾大局和整体,这反映了小平同志对人性的深刻把握。

但总体来看,在缩减人际贫富差距的问题上,小平同志更多是把思考留给了后人,没有像应对地区发展差距那样提出明确的时间表“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只是模糊地表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这是哪一天呢?所谓“将来”,又是多大尺度的将来呢?

共同富裕的问题确要认真研究。共同富裕不应该是一个静止的终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熊彼特曾指出,资本主义是不断进化的,“稳定的资本主义”的说法自相矛盾。与此类似,共同富裕也应该是不断前进的。一

定意义上讲,什么时候实现共同富裕是个假命题,因为动态的共同富裕必定是贯穿始终的。这应该正是小平同志对共同富裕“从改革一开始就讲”的原因。

先富带动后富的现实意义

先富带动后富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先富带动后富及共同富裕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横向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面对社会中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但我们会看到先富带动后富依旧具有不能抹杀的现实意义。 “先富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带动和帮助还未富的人和地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以上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构想,并认为我们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不动摇。 首先在客观上,先富的人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机遇,创造了一定的社会资源,这也是不能否认的。先富的人先把把握了机遇富了起来,我们不去讨论致富的手段有需要我们去讨论的地方,就聚焦在客观上创造了很多就业的机会,让穷人也富起来的机会这一点。 其次,我们了解到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第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实现共同富裕,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结果。为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必须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相互关系,把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三者统一起来。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那么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不和谐的地方,就需要不断去改进。 有人指出我们现在富人真富,穷人真穷。但我们还应看到富是绝对的,穷是相对的。富人不必提,穷人穷到什么程度呢?真的是民不聊生了吗?不是,绝大多数人已经不是用填不饱肚子来形容贫穷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都在往富裕道路上走,只是有的人快,有的人慢而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进步速度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社会正在进步,生活水平正在提高,这一点并非贫富差距的存在可以否定的。 下面让我们来介绍点简短的例子来探究先富到底有没有带动后富的现实意义。 最最让我们聚焦的三农问题,我们都知道农业税免了,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是国家的发展。但农民不交税国家还能发展吗?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国家还在强劲发展。少了8亿农民的农业税还能发展?农民不交税了,那么是谁在交税,谁交了更多的税?答案是比农民更富裕的人。这就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具体表现。 这只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国家对各种公共设施的投

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由于种种因素,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差距长期存在,因此,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既有客观必然性。“先富“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手段先富起来。允许一部分先富,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收入差别和富裕程度差别,但并不是收入差距越大越好。先富要帮后富不搞两极分化。先富带后富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大原则,也是最终目标。“共富”不是同时同步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它是一个历史过程。 (2)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的作用:第一,示范作用。一部分人先富,必须要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手段。只有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才能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影响左邻右舍,使他们向先富地区学习。第二,帮助作用。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不但通过向国家纳税等各种途径和措施帮助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帮助其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三,带动作用。先富地区的人可以为落后地区的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给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带动该地区的发展。 (3)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捷径,最

终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实行这个政策,要除了坚持只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手段而先富起来,还要防止个人收入过于悬殊,在富裕程度差距上防止两极分化,注重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实践证明,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以此使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先富和后富关系探讨

从贫富差距探讨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先富共富贫富差距现象影响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人们对于“先富”和“共富”的关系争论不休,而贫富差距的逐年增大,更是激发了人们对“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质疑,引发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为走向共同富裕扫除障碍。 一、贫富差距现象解析 盖茨和巴菲特今年发起“捐赠誓言”,呼吁全球富豪将最少五成身家捐给慈善机构。两人本9月在中国内地宣扬慈善,举行晚宴,发函给50位中国富豪,但部分人因为怕被迫捐钱而拒绝应邀。此事引发热议。有人痛骂这些富豪“为富不仁,连做慈善都不愿意。”而富豪们也也觉得不平。“中国企业家做慈善不比他们(盖茨和巴菲特)差。挣钱比他们晚,觉悟比他们早,我们完全在道德上优于巴菲特和盖茨了。”冯仑说。大多数富豪拒绝的真实原因,或许并不如盖茨基金会和公众所想,是害怕做出捐款承诺。中国排名前50位的慈善人士,在过去三年中的捐赠额翻了8倍;在2007年度,这50位企业家的慈善捐赠总额已达109亿美元,约800多亿元人民币。[1] 我认为引发热议的深层原因是贫富差距的社会现实以及对“先富的忘记带动后富”的愤懑的一次发泄。据报道,近几年,20%的少数富豪占据了社会80%的财富,当富豪们在享受年平均消费1700万元的奢侈生活时,80%的人们却在社会底层为房贷、为就医、为养家而奔波劳累。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是却不能多分享一块“这个大蛋糕”。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在各方各面都显现: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是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2]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如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垄断行业部门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特别是先发展起来的东部地区和落后西部的差距。 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滞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很大的两个主要原因,但是垄断致富和非法暴富确实加剧这种差距的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我们都知道,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统治工具。我们承认由国家掌控的国有企业垄断电力、电信及烟草等行业是有必要的,

先富 后富与共富的关系

社会主义就是要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 我们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发展生产力。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更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的根本目标。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个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在1992年,邓小平精辟地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把共同富裕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 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共同富裕当作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去追求,容不得出现一点先富后富、多富少富的差别。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其结果,只能是同步贫穷、同等贫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了平均主义,打破了“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事实证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要让那些通过自己勤劳努力而且有作为的人先富,先富必须依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实现。在我国现阶段,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行按劳分配和劳动、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结果。同样,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要让那些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起来。道理很简单,我国是一个大国,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 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企业和其他

先富可以带动共富

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性: 我国坚持分配制度,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制度;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因此,国家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者带动后富者,共同走想富裕路。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前提: 可以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先富起来,可是其他人不能变得更贫穷,这就是原则。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1985年10月23日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 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邓小平1986年3月28日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说。 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1986年8月19日-21日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中说。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要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让生活好起来。“他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这个大政策,以承认差别、克服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为着眼点,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富民政策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对“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否定。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步所必须的。 改革开放以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促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 “部分先富”能产生强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在致富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可以起到典型示范和鼓励作用,可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共同富裕起来。“部分先富”还可以为后富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支援条件,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资金。可以对还未富裕起来的的人们给予更多的支援。“部分先富”必然会形成后富追先富,其实质是商品生产和经营经验的积累,是全体人民和全国给地区对致富道路的探索,必然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拓宽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全国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让少数人先富起来 就是让大多数永远穷下去(转)

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就是让大多数永远穷下去(转) 2013-9-16 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就是让大多数永远穷下去(转) 内容摘要:世上财富成定量,有人先富享安康。黎民百姓贫穷化,致富怎能同步扬!按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文字逻辑,人人都可以富,只是时间早晚。而且,少数人先富起来后,会带动大多数人富裕。实际生活中,当今中国有几个富人去“带”穷人了?我看,与其宣传先富的善心,不如宣传他们是如何依法纳税,如... 世上财富成定量,有人先富享安康。 黎民百姓贫穷化,致富怎能同步扬! 按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文字逻辑,人人都可以富,只是时间早晚。而且,少数人先富起来后,会带动大多数人富裕。实际生活中,当今中国有几个富人去“带”穷人了? 我看,与其宣传先富的善心,不如宣传他们是如何依法纳税,如何保护工人农民权益的。可惜,这事比富人发善心还罕见。现实中,那些大量先富起来的人,不是连一点点“血汗工资”都不肯付吗?不是不管工人的职业病和社会保险吗?不是动用国家机器野蛮拆迁吗?所以说,富人靠得住,母猪会上树。期待中国一代富人去“带富”中国的穷人仅是黄梁一梦而已。 再说,幸福感是个相对的概念。假设我是万元户,现在一万块钱的幸福感;这取决于你们兜里有多少钱,你们兜里钱越多,我的幸福感越低;你们兜里超过一万块钱,那谁给我剥削,谁来讨好我呀?那我的幸福感就等于零,甚至幸福转化为痛苦。相反你们越是身无分文,我的幸福感越大。所以多数先富者心里,不可能希望多数人共同致富。 因此,少数人富了,多数人就得受穷。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先富把有限的资源都占有了,多数人就不可能再富起来。那么,穷人要致富,能否指望政府呢?几十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可是医疗、教育、住房、养老这些福利制度一个个取消了。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都还保持了这些福利,甚至连老百姓最后那点活命钱社保基金都敢拿走,你还能有什么指望!政府早就告诉大家:要找市场,不要找市长。把年过半百的下岗工人和无依无靠的失地农民打发到市场上去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可能回到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去,甚至甩到了社会结构之外。 老百姓想,什么都靠不住,只有指望下一代了。只有子女上学,才能改变命运。但是教育部发言人早就说了:大学不是为穷人准备的。从小学到大学层层加价的“高价”收费,成为阻隔穷人走出贫穷,融入现代社会的人为的、难以逾越的最大障碍。贫穷也会世袭的。只要没有制度性的突破与创新,那就不会有出路。 其实,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吗?市场经济是什么?一种竞争经济,竞争的原则是所谓“物竞天择”原则即优胜劣败。优胜劣败是什么意思?其实优胜劣败就是两极分化,一极向“优”,一极向“劣”。所以自由市场竞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必然导致由极少数人垄断社会最多资源和资本,而大多数人失去一切。李嘉图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市场经济分配定律:在市场经济中,利润与资本额成正比例,既不与劳动付出成正比例,也不与效益成正比例。多劳并不多得,高效也并不多得,多资才能多得。换句话说,就是市场经济的存强逐弱机制,必然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三十年来的实践说明了,资源和机会都只会按权力和资本分配,根本落不到民众的手上! 李嘉图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市场经济分配定律:在市场经济中,利润与资本额成正比例,既不与劳动付出成正比例,也不与效益成正比例。多劳并不多得,高效也并不多得,多资才能多得。换句话说,就是市

再论先富与后富

再论先富与后富 (2010-03-17 21:10:11) 转载 标签: 杂谈 看了一些朋友的讨论,感觉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是很关心的,反映的问题也很多。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要明白明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看待,对于先富带动后富的问题一样如此,“先富带动后富”不是完美的选择而是最佳的选择,它必然要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贫富差距,如果没有差距就无所谓先与后了。 讨论中大家普遍对于贫富的差距过大持有异议,对此我是这样认为的。 其一,宏观调控需要一个过程,正如不久前发改委对于猪肉的价格的表态一样“我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让所有的母猪怀上小猪并在第二天生出来”,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政策效果的反馈需要一个过程,税收也好,其它政策也好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些年来出台个人所得税,提高车船使用税,提高二手房买卖税率……不断完善的税收体系不正在加强对富人提取吗?减免农业税、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提高养老金、发放猪肉补贴不又是在提高对贫者的给与吗?难道这不是在让富人帮助穷人吗? 其二,政策需要一个稳定性,我们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不到30年,对于一个国家性的宏观政策而言,并不算长。而对于先富的人而言除掉财富积累的过程(约5-10年吧),真富也不20年不到,有的人则更少,甚至昨天刚刚算是富人。所以我不能让人家响应政策的刚富起来就被“打土豪分田地”了。如果这样政府的方针、策谁还会信。 其三,“先富带动后富”最终目标是社会物质财富极大积累。但我们现在并没有积累下足够的财富,充气量不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把富人们分了,也是一样,发展中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其四,多数人缺乏幸福感。我认为这就对了,“先富带动后富”就是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正是因为有了差距人们才会感到不幸福,才会更加努力劳动,才会后富起来。当然,缺乏幸富感并不是指仇富,如果变成了仇富就成了一种畸形的心理,必然会导致违法犯罪。 其五,普遍认为先富者缺乏社会责任感。这是一个心理问题。比如一个人智商很高,入市

辩论赛:让部分人先富起来,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

辩论赛:让部分人先富起来,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 背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两极分化区别 第一、两极分化是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内容指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它和阶级变动的格局联系在一起。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为克服平均主义而提出和实施的政策,其内容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它不包含阶级分化的内容。 第二、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所允许和鼓励的是劳动致富、守法致富;对那些非法侵犯他人利益,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要依法严厉制裁。 第三、对通过正当途径取得的过高合法收入,国家也要采取措施进行调节,防止个人收入过于悬殊;同时,还要采取各种措施,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但是,邓小平明确提出要避免两极分化,就说明他早就害怕或者就是觉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出现两极分化,而显然两极分化在国家领导人的角度看是社会的不良现象,因此他就要加以区分批判,给人民安慰。邓小平说过:“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显然,他的“先富带动,共同富裕”只是他的理念,还未经检验。或者说,当今检验出的结果是与他是相驳的。 反方:让部分人先富起来会导致两极分化。 论据1: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必将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 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因为一部分人富起来之后,他们就掌控了整个社会的大部分资源、财富、权利等等。 但是毕竟整个社会的资源、财富、权利是一定的,它们并不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增加。那么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是不是还会带动其他还没富裕的地区和人一起致富呢? 先富起来的这些人必定不希望那些没富起来的人去跟他们争夺固定的社会财富,那些富起来的人也就必定不希望其他人富起来,否则的话,他们的财富地位等就会受到影响。 而这些已经富起来的人,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地位、财富、权利、关系,他们心里不希望别人富起来,那他们就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他们所掌握的这些东西来制定各种不平等的规章制度、或利用特权、或利用关系,以便更利于他们聚集财富,而限制其他人富起来。 这样就必然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说到底,还是人性的自私在做怪,任谁都不愿意把自己可以拿到手的财富分出去给别人。 只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消灭掉那些实在富不起来的人,这样才能达到共同富裕。 论据2:而这些已经富起来的人,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地位、财富、权利、关系,他们心里不希望别人富起来,那他们就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他们所掌握的这些东西来制定各种不平等的规章制度、或利用特权、或利用关系,以便更利于他们聚集财富,而限制其他人富起来。 就如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一样,竞争不足会导致市场没有活力,竞争过量市场也会

论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材料物理200841804019 王凯 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的根本目标。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个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在1992年,邓小平精辟地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共同富裕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共同富裕当作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去追求,容不得出现一点先富后富、多富少富的差别。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其结果,只能是同步贫穷、同等贫穷。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虽然仍强调按劳分配,但收入差距太小,基本上实行的是“大体平均,略有差别”的政策。实施平均主义只能是打击先进、鼓励落后,严重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平均主义的泛滥必然破坏生产力。实践证明,这样的认识和政策,既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实践中也不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了平均主义,打破了“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事实证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 共同富裕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什么是共同富裕?以往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解释,而忽视概念本身包含的对社会生产力的说明。根据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提出了应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涵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特质,就从质的方面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目标。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达到目标的前提和手段。 共同富裕理论是社会主义原则规定的。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角度深入分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两个相互联系的标准: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这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根本视角上发生了变化。这是个首创性理论突破,是对我国传统社会主义认识体系的变革。不能把共同富裕仅仅看成是终极目标和方向,还应是现实的经济过程;共同富裕不是静态的概念,而是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共同富裕决非是一次性完成的事情,而是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发展的过程。 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它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有的学者指出,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它是在实施过程中,以差距为主要特征。具有差异伴随性。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有着根本的区别。同步富裕是平均主义思潮的表现,追求它只能导致共同贫穷。

论如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论如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制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我国 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开放到2011年,中国GDP平均增 长速度保持在9%以上,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更在2010年经济总量就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已发展二百多年的美国,综合国力也位居世界 前列。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性的最有力证明。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还有更 大潜力可待挖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让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 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构想。今时今日的中国经济 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他老人家的高瞻远瞩,如今先富起来 的这部分群体已经帮助国家冲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那么等“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后,彼 时的中国又该是何等的辉煌? 然而我国现在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深深刺激了资本主义 国家的神经,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我国的挑衅力度,试图破 坏社会主义建设成果,遏制我国的腾飞之势。近几年国内 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多数行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低谷期,且优先发展部分地区的弊端已经出现,物质文明建设 与精神文明建设失衡,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大行其道,人 口素质也在不断下降。 无论是国内的健康发展需求,还是周边日益紧张的国 际形势,都需要我们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一个阶段, 使更多的人享受能够社会主义发展成果,从而发动全国人 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让国家以强盛 姿态横扫发展道路上的一切阻碍。 要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得让民众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一点是人人平等,其他的一切都建立在

先富带动后富

先富带动后富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始终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是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 那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呢?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我国的所有制经济被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占据,而我国的分配制度也是以所有制经济为基础的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受这些因素影响当时我党认为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绝对平均,平均分配财富,这样大家就会同时富裕。例如后来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平均主义的典型代表,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但是这种绝对平均主义并没有让中国的老百姓富裕起来,人民依旧生活在温饱线左右,我国的经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 1978年邓小平说过:“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让生活好起来。“他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这个大政策,以承认差别、克服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为着眼点,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这也就是邓小平以后的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 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政策是有一定的事实理论依据的。 首先,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

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实现共同富裕,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结果。为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必须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相互关系,把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三者统一起来。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其次,共同富裕和先富带动后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先富是共同富裕的必有之路,而共同富裕是先富的必然结果,先富带动后富,给后富的人提供支持,最终是后富的人也真正富裕起来,这样也就实现了共同富裕。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了平均主义,打破了“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事实证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要让那些通过自己勤劳努力而且有作为的人先富,先富必须依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实现。在我国现阶段,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行按劳

先富与共富辩证关系

先富与共富辩证关系浅论 共同富裕决不等于同步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 也是带动全国人民走向共 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为此, 我们既要鼓励先进, 提高效率, 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又要兼顾社会公平, 防止两极分化,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先富起来、共同富裕、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分配的发展趋势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曾走过一段弯路,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中国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引导下, 中国人民才走出误区, 开辟了一条 社会主义国家从未走过的共同富裕的新路。 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要实现这个目标,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特殊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 齐头并进的发展是不行的, 在这一方面我们曾有过深刻的教训。所以, 邓小平同志早在年就提出,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由于辛勤劳动、成绩大而先富起来, 从而带动全国人民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发展战略在今天已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 一部分地区凭借有利 条件快速发展,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实现了“先富” ,并带动和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和观念的变革,全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 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和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多数人共同富裕 之间的关系呢?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分配规律和分配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必然使一部分单位、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 (1)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现阶段, 由于劳动者之间存在着劳动差别, 主要是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差别, 他们对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是不同的。实行按劳分配, 就必然使一部分劳动好、贡献大的劳动者获得较多的劳动报酬而那些付出劳动少、贡献小的劳动者只能获得较少的劳动报酬。即使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相同,但由于家庭条件、赡养人口多少的不同, 也会有生活水平上的差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劳动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 反映劳动 差别的劳动报酬差别在一个较长的时期还会有所扩大。所以,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符合按劳分配要求的, 也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劳动收人以外, 还包括非劳动收人, 有资本收人、资产收人、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等非按劳分配方式。收人来源的多元化, 必然使人们在富裕的道路上有先有后。 (3)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市场经济条件下,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法则。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 各地区的条件千差万别, 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与经营管理水平存 在很大差别。在职工个人收人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情况下,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试论 “先富”和“共 富”的关系

论“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先富与共富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质量互变规律在分配领域的实际运用和创造性发挥。 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第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的要带动后富,不搞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它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示范作用、帮助作用、带动作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到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和后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出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必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发展生产力。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更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的根本目标。邓小平精辟地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把共同富裕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共同富裕当作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去追求,容不得出现一点先富后富、多富少富的差别。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其结果,只能是同步贫穷、同等贫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了平均主义,打破了“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事实证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要让那些通过自己勤劳努力而且有作为的人先富,先富必须依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实现。在我国现阶段,

毛概-论先富后富之间的关系

对先富、后富以及如何达到共同富裕的认识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三十三年来,人们对于“先富”、“后富”与如何达成“共同富裕”这一话题争论不休,而贫富差距的逐年增大,更是激发了我们去考虑如何做到先富和后富的共同行动来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为走向共同富裕扫除障碍。 [论文关键词]先富后富共同富裕原因对策 首先,近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日益增大。据报道,近几年,20%的少数富豪占据了社会80%的财富,当富豪们在享受年平均消费1700万元的奢侈生活时,80%的人们却在社会底层为房贷、为就医、为养家而奔波劳累。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是却不能多分享一块“这个大蛋糕”。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在各方各面都显现: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是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如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垄断行业部门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特别是先发展起来的东部地区和落后西部的差距。 其次,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滞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很大的两个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在先富和后富之间达成共识和共同行动来达到共同富裕就成为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必须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但如何此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错误的把共同富裕认为是全体人民在同一时间以同等的速度富裕起来,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平均主义大行其道,严重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最好的教训,它让我们明白了这种错误的认知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也违背了中国的国情,不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毛概—浅谈先富与后富

浅谈“先富”与“共富” 不得不先说的一件事实: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而不是统计显示的9倍。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按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 还存在的事实就是: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说过的“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被统计到的灰色收入总计4.4万亿元”的问题。这些灰色收入的主体是那些高收入人群。纳入灰色收入后,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 这些事实让人们不禁想到这就是所谓的共同富裕么。首先让我们看清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 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共同富裕当作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去追求,容不得出现一点先富后富、多富少富的差别。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其结果,只能是同步贫穷、同等贫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了平均主义,打破了“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事实证明,先富是一条正确的路。 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同时、同步、同等富裕是不切实际的,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先富是实行按劳分配和劳动、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先富可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这样国家就有雄厚的物质基础,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就更加容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要让那些通过自己勤劳努力而且有作为的人先富,先富必须依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实现。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现实。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正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特别是因为先富政策的巨大成功,造就了一批高收入人群。但是,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2000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的标准。10%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在全部居民财产中所占比重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则占有居民财产总额的40%以上。实际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达到5倍甚至6倍。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已扩大到10多倍。 不难看出,先富还是隐藏着弊端的。不免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分享《国家大事》之一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它地区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改革开放重要思想之一。 80年代中期,小平会见外国客人经常提起,其实他早就打算这么干了,1978年在中央的一次工作会议上,小平第1次提出,让一部分城市先富起来,他当时一口气列举了十几个城市,第1个就是深圳,大家都知道小平同志讲话是一言九鼎的,因此,深圳特区1979年就建立起来了,中国30年经济神话从这里开始了。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包含了大量的信息。首先是富的问题,当时我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历史上我国最近富的一次是清朝,那时国家“领导人”是乾隆,大清朝在他爷爷及他父亲和他的领导下,当时中国的“GDP”世界第一,我们这么多年以来GDP才排世界第2,是第1的1/4。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话时,官方公布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只有224.9美元,在世界各国排倒数第2,当时全国人口9.6亿元,有1.4亿人年均口粮在300斤以下,处半饥饿状态,全国城镇有3400个,人口1.1亿,城镇人均住房只有3.6㎡,解放初还有4.5㎡,真是一穷二白。 穷并不可怕,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善良、是善于创造财富的,可是当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大家都把贫穷当作一种荣誉,到处高呼“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谁要是觉得贫穷不好,要想办法致富,那一律是要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给割掉的,就是这样的思想禁锢着当时的中国人。这时,小平首先站出来说话了:“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30多年截止1978年,工人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是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随后小平就此写了《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一文,直接喊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连基本的吃饭穿衣问题都解决不了,不管是什么社会主义都是危险的,于是,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句话,就举了个例子:“把致富比作一场登山运动的话,以前国家把所有人都拽着,不准登山,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待在山下面,谁要是敢向山上跨越一步,就会一棒把你打下来,现在不同了,国家把这只手放开了,你想登山,国家绝不拦着,允许一部分身强力壮的人先上山顶”。 1978年安徽遭遇大旱,粮食欠收,风阳小岗村的农民走投无路,开始分田到户,搞大包干,这也就是在农村普遍实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口号还没有喊开,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什么分田到户,就是把公家的地分了自己种。村民明知这么干是要坐牢杀头的,还是捺了手印,因为穷怕了。由于地分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第2年小岗村就大丰收,不仅还清了贷款,还交了公粮。另外一个例子是:有一个华西村,村政府干脆带领村民,在农闲的时候办五金加工的小作坊,那时这可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的尾巴,应该割掉,大家提心吊胆的干,1978年12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题目是《农民热爱这样的社会主义》,点名表扬了华西村,后来小作坊成为乡镇企业,它们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一。 小平后来说,乡镇企业是农村改革中完全没有意想到的最大收获,农村如此,城市呢? 刚才前面说到深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特区”这个词也是邓公发明,他在与当时广东省委书记、省长习仲勋说到在深圳建立新的开发区时,在特区实现特殊的经济政策。习省长听到了这个词,就立刻加快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