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学案(苏教版必修二)

3.2.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学案(苏教版必修二)
3.2.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学案(苏教版必修二)

:学习目标

自由组合规律本质伴性遗传

:课前预习: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遗传时与

系在一起,这类性状的遗传被称为 。红绿色盲是由位于

色体上的 性基因( ) 控制的,用

表示,正常基因

表示;短小的

染色体上的没有这种基因, 所以红绿色

盲基因是随着 __________ 染色体向后代传递的。男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 是 ,正常男性的基因型是 ;女性患者的基因型 是 ,女性携带者的基因型是

,正常纯合女性的基因型

。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性别主要是

由 决定的。与性别紧密关联的染色体称为 ,其他的染色体

称为

。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

型和

型两种。

三、课堂研讨:

1已知绵羊角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若双亲无角,则子代全部无角

B ?若双亲有角,则子代全部有角

C ?若双亲基因型为 Hh ,则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 1 : 1

D ?绵羊角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红绿色盲遗传

(1) 基因位置: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正常者:X B X B 、X B Y

(2) 基因型丿携带者:X B X b

I 患者:x b x b 、X b Y

(3) __________________ 遗传特点:男性患者 女性患者。女性只有一才表现为色盲,一不表

现为色盲;而男性只要 X 染色体上带有色盲基因,就表现为色盲。 (4) 画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的婚配图解

课题: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

姓名:

3

四:学后反思

1.红绿色盲是由X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决定的遗传病。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母亲患病,女儿一定患病

B ?儿子患病,母亲可能正常

A ?蜜蜂中的雌雄个体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B ?玉米的雌花和雄花中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C ?鸟类、两栖类的雌性个体都是由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组成的

D .环境不会影响生物性别的表现

2 ?如图所示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通过基因诊断知道 病的致病基因。有关该遗传病的分析错误的是

园恵疝男性 □ O 正常男女

A ?该致病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率为1/4

体上。结合下表信息可预测,下图中n 3和n 4所生子女是(多选)(

D .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

是 ( )

1

?秃顶色觉正常女 国非秃顶红绿色盲男 o 非畫顶色觉正常女

3号个体不携带该遗传

B . 6号和7号生育患该遗传病小孩的概率为 1/8

C .如果6号和7号的第一个小孩患该遗传病,

那么第二个小孩还患该遗传病的概 D . 3号和4号再生一个男孩是正常的概率为 1/4

(2012 ?东卷,25)人类红绿色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秃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

A .非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 1/4

B .非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 1/8

C .

高中物理优质课学案-库仑定律

《库仑定律》 学 案 观察现象: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遵从什么规律? 大胆猜想: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定性探究: 表1 定量探究: 表2 电荷间作用力F 与电荷量q 的关系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电荷间作用力F 与___________成正比,即F ∝__________. 表3 电荷间作用力F 与电荷间距离r 的关系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电荷间作用力F 与___________成反比,即F ∝__________. F /9.8×10-3N 1 1 /m r -0.050 0.040 0.030 0.020 0.010 O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35.00 F /9.8×10-3N 2 2 1 /m r -0.050 0.040 0.030 0.020 0.010 O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60 0.060 0.070 0.070

数理推演: 结合牛顿第三定律,F∝__________. 综合以上结论,F∝__________.改写为等式,F =__________. 形成理论: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_______________成正比,与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个规律叫做库仑定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静电力或库仑力。 公式:F = ,其中k = 方向: 成立条件: 科学方法引导科学发现的典范 ——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i 库仑定律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对电磁现象从定性研究进入了定量研究的阶段,是电磁学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是科学方法引导科学发现的典范。 16世纪,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1544~1603)系统地研究了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注意到静电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等现象。但仍受旧的学术传统影响,对现象有解释停留在思辨的层面,没有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1687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Sir Isaac Newton,1643~1727)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提出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震惊了世界。他用实验检验理论假说,并尝试用简洁明了的公式归纳物理规律的方法给了后人以极大的启示。 1759年,德国科学家爱皮努斯(F.V.T.Aepinus,1724~1802)观察了诸多静电现象后总结出: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随带电物体间的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1760年,瑞士物理学家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1700~1782)受万有引力理论启发,猜测电荷间的电力服从平方反比规律。 1767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1733~1804)指出电荷间作用和万有引力服从同一规律,即平方反比规律。他作出这个推断基于两点:1.牛顿理论上证明了平方反比规律下匀质球壳对壳内物体没有引力作用;2. 美国发明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发现悬挂于带电金属罐内软木球不受金属罐上电荷的作用力。 成果到1801年才发表。 系。遗憾的是,这个成果也一直没有发表,直到整整100年后的1873年,电磁学理论的集大成者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在整理他留下的个人实验数据时才发现。 电荷间的作用力,得出电荷间作用力定律。 库仑定律自发现以来,科学家不断检验指数2的精度。1971年威廉(E. R. Williams)等人的实验表明库仑定律中指数2的偏差不超过10-16,因此假定为2。到目前为止,理论和实验表明点电荷作用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是相当精确的。200多年来,电力平方反比律的精度提高了十几个数量级,使它成为当今物理学中最精确的实验定律之一。 i关于文中科学家和相关实验的更多细节,请上网搜索资料或参阅《物理学史》(郭奕玲,沈慧君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3.2.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5-苏教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具体内容; (2).阐明实验现象的解释。 1.2过程与方法: 应用假说演绎法分析孟德尔的研究发现过程,使学生领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思维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揭示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两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实验及结果分析。 教学难点: 应用棋盘格法分析杂交子二代出现的相关规律。 教学流程: 由基因的分离定律引入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做出假说——用遗传图解解释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教师分析子一代产生配子的情况——利用棋盘格法分子 子二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的相关规律——教师规范简化的遗传图解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孟德尔通过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那么两对或者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的遗传又遵循什么规律呢? 学生: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孟德尔选取如下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进行了杂交: 黄色圆粒 粒色粒形 绿色皱粒 演示: 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正交、反交) F1黄色圆粒提问:显性性状?——黄色、圆粒 隐性性状?——绿色、皱粒 提问:结果如何?——有绿色圆粒、黄色皱粒 小组讨论,作出预测。 F2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315 108 101 32 9 : 3 : 3 :1 孟德尔对结果同样进行了统计学分析,F2四种表现型的近似比值为9:3:3:1。 提问: 问题①:是否与分离定律毫无关系?若一对一对分析发现什么问题?—— 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

高中物理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 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 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建议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 教具: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20分钟) 1、引言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 (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呢? (2)《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 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 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

2021万有引力定律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学案

导学案6-3 万有引力定律(1课时) 班别:姓名学号 青春寄语:停课不停学,要求我们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自律则能自 强! 【核心素养】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在简单情景中能计算万有引力。 2、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 3、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 【教学重点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 【预习案】 1、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________两个物体之间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_____________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和m的_______________成____比,跟两物体之间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次方成____比。 2、引力常量G=_________________Nm2/kg2 【探究案】 探究一:万有引力定律 1、公式:F=_____________ 其中,M和m指两物体的_______________,r是指两物体间的________。

2、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适用于___________两个物体 3、通常,万有引力常量G=_____________________Nm2/kg2, 由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测出。 4、公式2r Mm G F =万 的适用条件: ①适用于两_________间引力大小的计算。 ②两物体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式中的r 是指两球心间距离。 ③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与球外一个质点之间,式中的r 是指质点与球心的距离。 例1:(多选)对于质量为M 和m 的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的表达式2r Mm G F =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公式中的G 是引力常量,它是由实验得出的,而不是人为规定的 B 、当两物体间的距离r 趋于零时,万有引力趋于无穷大 C 、M 和m 所受引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D 、两个物体间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是一对平衡力 【训练案】 1、地球质量是月球质量的81倍,若地球吸引月球的力的大小为F ,则月球吸引地球的力的大小为( ) R M h m

6.3万有引力定律学案

6.3万有引力定律学案 一、月—地检验 月球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倍,月球轨道上一个物体受到的引力是在地面附近受到引力的,这说明月球对物体的引力与半径之间也遵从“”的规律。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上,引力的大小与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成反比。 2.表达式:。 3.适用条件:万有引力公式只适合于两个可以看做的物体,即物体(原子)的自身半径相对两者的间距可以忽略时适用。 4.理解:“两物体的距离”—如果两个物体可以看作质点,这个距离就是的距离,如果是地球、月球等球体,这个距离应该是的距离。 三、引力常量 英国物理学家在实验室里通过几个之间万有引力的测量,比较准确地测得了G的数值,通常取G= 。 四、万有引力的作用 1.地球上:如图所示,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指向 地心,它分解为两个力:物体的重力G=mg和物体随地球 的自转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F向=mω2r,r指物体所在 纬线圈的半径。 当物体在赤道上,F、G和F向三个力方向相同,则有 + =,随着纬度的升高,纬线圈的半径越越小, Fω mg r m2 向心力越越小,重力越越大,重力加速度g越越大。 当物体在两极时,F向=0,此时F=mg,重力呈现最大 值,g也最大。 2.在空中围绕地球公转的卫星:地球的自转对卫星不起作 用,所以F用充当公转的向心力,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五、应用 1.请估算同桌两人相距1m时的万有引力,并说明为什么当两个人接近时他们不会吸在一起? 2.两个物体的质量分别是m1和m2,当它们相距为r时,它们之间的引力是F=__________。 (1)若把m1改为2m1,其他条件不变,则引力=______F。 (2)若把m1改为2m1,m2改为3m2,r不变,则引力= F。 (3)若把r改为2r,其他条件不变,则引力=_____ F。 (4)若把m l改为3m1,m2改为m2/2,r改为r/2,则引力=_________F 3.假如月亮绕地球公转可看做是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地球的质量为M,月亮到地球中心的距

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1)(苏教版必修2)(1)

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对遗传现象的分析和训练,掌握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一一假说一一试验验证一一理论。 (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遗传现象,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推理精神。 (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遗传学中的概率计算、遗传育种、家族遗传病分析等遗传学问题。 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遗传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 1. 化繁为简:通过染色体上标有有关基因的减数分裂图解,强调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 基因的自由组合。能用分离定律解答的尽量用分离定律解答; 2. 定点突破:要抓住隐性性状实施突破; 3. 掌握规律:熟悉各种比例关系,并整理归类,能进行比例的变换,如某个体占3/8,可直接变换为3: 3:1:1的比例关系。 四. 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 ⑴复习回忆所学内容,如减数分裂、生殖、发育、基因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 ⑵注意联系前面学过的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试验的过程及结果和解释,来理解两对相对 性状的试验。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三节 【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从内容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进一步外推,即:从天体运动推广到地面上任何物体的运动;又是下一节掌握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应用的学习的基础。本节重点内容是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本节难点是物体间距离的理解。另外本节内容还注重是对学生“科学方法”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本节结合“月—地检验”,经历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学情分析】 上节内容中,学生用所学的“圆周运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经历了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得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特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本节课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假设和推广,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到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再到任意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学生会带着好奇和探究意识以及必要的检验论证,一路探究下去,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高一物理新人教版必修二学案-6.3-万有引力定律

6.3 万有引力定律 学案(人教版必修2) 1.假定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得苹果下落的力真的是同一种力,同样遵从 “____________”的规律,由于月球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苹果到地心的距离)的60倍, 所以月球轨道上一个物体受到的引力是地球上的________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 在月球轨道上运动时的加速度(月球______________加速度)是它在地面附近下落时的加 速度(____________加速度)的________.根据牛顿时代测出的月球公转周期和轨道半径, 检验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____________,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反比,用公式表 示即________________.其中G 叫____________,数值为________________,它是英国 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在实验室利用扭秤实验测得的. 3.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________的相互作用.近似地,用于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 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特殊地,用于两个均匀球体,r 是________间的距离. 4.关于万有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不能看做质点的两物体间不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B .只有能看做质点的两物体间的引力才能用F =Gm 1m 2 r 2计算 C .由F =Gm 1m 2 r 2知,两物体间距离r 减小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增大 D .万有引力常量的大小首先是由牛顿测出来的,且等于6.67×10-11 N ·m 2/kg 2 5.对于公式F =G m 1m 2 r 2理解正确的是( ) A .m 1与m 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 B .m 1与m 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 .当r 趋近于零时,F 趋向无穷大 D .当r 趋近于零时,公式不适用 6.要使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 4 ,下列办法不可采用的是( ) A .使物体的质量各减小一半,距离不变 B .使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减小到原来的1 4 ,距离不变 C .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增为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 D .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和质量都减为原来的1 4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 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1.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适用于天体,不适用于地面上的物体 B .只适用于球形物体,不适用于其他形状的物体 C .只适用于质点,不适用于实际物体

高一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

高一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下面是带来的高一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目标 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 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教学建议】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的】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教具】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20分钟) 1、引言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 (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呢? (2)《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 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

6.3万有引力定律导学案

§6.3 万有引力定律 命题人:郑州星源外国语学校 王留峰 一、预习指导: 1、了解万有引力发现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是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 的物理意义,了解万有引力常量G 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了解万有引力定律了现的意义,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5、阅读课本P36—P37 二、问题思考: 1、什么力量支配着行星绕着太阳做如此和谐而有规律的运动? 2、考虑一下月球绕地球的向心加速度是多大? 三、新课教学: 【例1】两物体质量都是lkg ,两物体相距1 m ,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 【例2】已知地球质量大约是M=6.0×1024kg ,地球半径为R=6370 km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9.8 m /s 2. 求:(1)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 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 (2)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 物体受到的重力? (3)比较万有引力和重力? 【例3】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质点与一质量为M 、半径 为R 、密度均匀的球体距离为2R 时,M 对m 的万有引力为F 1, 当从球M 中挖去一个半径为0.5R 的小球时,剩下部分对m 的万有引力为F 2,则F 1与F 2的比是多少? 【例4】假设火星和地球都是球体,火星的质量M 火和地球的质量M 地之比为p ,半径之比为q ,那么,离火星表面R 火高处的重力加速度与离地面R 地高处的重力加速度之比为多少? 新课标第一网 【例5】宇航员站在一星球表面上的某高处,沿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经过时间t ,小球落到星球表面,测得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L ,若抛出时的初速增大到2倍,则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3L .已知两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该星球的半径为R ,引力常量为G ,求该星球的质量M 四、课后练习: 1.(单选)设想把质量为m 的物体放到地球中心,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则此物体此时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为 ( ) A .零 B .2R Mm G C .无穷大 D .不能确定 2.(单选)如图所示,两球的半径分别是r 1和r 2,均小于r ,而球质量分布均匀,大小分别为m 1、m 2,则两球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 ) 新课标第一网

万有引力定律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了万有引力发现的过程及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推证了万有引力的一般规律的思路与方法. 这节课的主要思路是:由圆周运动和开普勒运动定律的知识,得出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并由引力的相互性得出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定律的发现把地面上的运动与天体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包括: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及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记住引力常量G并理解其内涵.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 【教学重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2.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首先通过前面知识 的回顾和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对引力是否同一性质的探 究兴趣。 问题设置:师提问: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是否能说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作用?抛出的物体总要落回地面,是否说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作用? 【新课教学】 课件展示:画面1: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画面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演示3:地面上的人向上抛出物体,物体总落回地面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2学案-第3节-第2课时-自由组合定律-含解析-D

第2课时自由组合定律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1.科学思维:归纳总结核心概念间的关系。感悟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提高科学素养。 2.科学探究: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社会责任:认同孟德尔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大胆的想象和创新精神。 一、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验证方法:测交法。 2.遗传图解 (1)由测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可推知: ①杂种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比例为1∶1∶1∶1。 ②杂种子一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 (2)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可证实: ①F1产生4种类型且比例相等的配子。 ②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二、自由组合定律——得出结论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表型:指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指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测交实验必须有一隐性纯合子参与。( ) 2.测交实验结果只能证实F1产生配子的种类,不能证明不同配子间的比例。 ( ) 3.孟德尔在以豌豆为材料所做的实验中,通过杂交实验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假设进行解释,再通过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 4.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 ( ) [答案]1.√ 2.×提示:测交实验能检测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3.√ 4.√ 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及自由组合定律1.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测交,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目的: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教案】

《6.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 设计思路说明 一、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中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科学方法、学会交流合作及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我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设计为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先后结合的方法。“地球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真是同一种力吗?”这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导给学生带来的困难则由教师适时引导。当学生亲自动手,计算出月球轨道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就是地面物体下落加速度的2601 倍时,学生一定会由衷地感叹自然界的和 谐统一和科学的无穷魅力。 二、万有引力定律既是一个独立的科学定律,又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是自然界的物体间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对人类认识和探索未知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不只是用来做几道题,而是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 三、我让学生查找关于卡文迪许的资料、做成ppt 并让两到三组同学在课堂展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四、将不易测量的微小量转化为可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是物理学中重要且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对学生进行的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渗透。同时也能说明科学实验是发现科学真理的基础,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 ● 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内容是对上两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是下

高中生物 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学案 苏教版必修2

第1课时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重点)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 用。(重点) 一、阅读教材P 37~39分析2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过程 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 F 1 黄色圆粒 ↓? F 2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比例 9 ∶ 3 ∶ 3 ∶ 1 2.实验结果 (1)F 1全为黄色圆粒,所以黄色对绿色是显性,圆粒对皱粒是显性。 (2)F 2有四种表现型,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是:黄色圆粒占9/16,绿色皱粒占1/16;与亲本表现型不同(新性状、重组型)的是: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各占3/16。 3.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两对相对性状? ????粒色:黄色和绿色(由Y 和y 控制)粒形:圆粒和皱粒(由R 和r 控制) 分别控制黄、绿和圆、皱这两对相对性状的Y 和y 、R 和r 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扰的。 (2)亲本遗传因子组成YYRR 和yyrr 分别产生YR 、yr 一种配子。 (3)F 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 ,表现型为黄色圆粒。 (4)F 1产生配子时,按照分离定律,Y 与y 、R 与r 分离,同时这两对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即Y 与R 或r 结合的机会相同,y 与R 或r 结合的机会相同,这样F 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即YR 、Yr 、yR 、yr ,其数量比接近于1∶1∶1∶1。 (5)F 1自交,四种雌雄配子结合机会均等,结合方式有16种,在这16种组合中,共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二、阅读教材P 39~40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概念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一个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自由组合。 2.验证实验——测交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朱振杰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重物下落和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4、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了解卡文迪许实验室。 二、过程与方法 1、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2、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2、经过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月-地检验的推到过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重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思想】 在本节课教学,将让学生继续经历上节课的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旅”,为此使整个教学流程力图体现如下规律发现过程: 进一步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可能出于同一本源? 月-地检验:这个大胆的想法要由事实检验。 更大胆地猜想:是否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引力? 得到万有引力定律:(G为引力常量)。 检验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适性: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G. 通过这个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过程,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主动的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体会这种充满着大胆的设想、巧妙的验证和从中体现着的科学探索的精神与方法。 【教学设计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 通过上节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那么: A. 行星为什么能够绕太阳运转而不会飞离太阳? B. 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C. 可以根据哪些已知规律推导出推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从的是什

32万有引力定律(无答案)-江苏省扬州市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复习学案

万有引力定律 单元复习 学案 一、知识网络构建 Z&X&X&K] 来源学科网ZXXK] 二、典型问题分析 1.掌握两种基本思路解决天体运动问题 例1: (多选)由于阻力,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逐渐减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速度变大 B .运动周期减小 C .需要的向心力变大 D .向心加速度减小来源学科网ZXXK] 练习1:已知地球和月球的半径之比为R/R 0=4,表面重力加速度之比为g/g 0=6,试求地球和月球的密度之比. 万 有 引 力 与 航 天

例2: (多选)地球半径为R 0,地面重力加速度为g ,若卫星在距地面R 0处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 A .卫星速度为 220g R B .卫星的角速度为0 8R g C .卫星的加速度为2g D .卫星周期为g R 022 练习2:如图所示,A 是地球的同步卫星,另一卫星B 的圆形轨道位于赤 道平面内,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为h ,已知地球半径为R ,地球自转角速度 为ω0,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O 为地球中心。 (1)求卫星B 的运行周期。 (2)如果卫星B 绕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某时刻A 、B 两卫星相距 最近(O 、A 、B 在同一直线上),则至少经过多长时间,它们再一次相距最 近? 2.赤道物体、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 转动量的比较 例3 如图所示,地球赤道上的山丘e 、近地资源卫星p 和同步卫星q 均 在赤道平面上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设e 、p 、q 的圆周运动速率分别为 v 1、v 2、v 3,向心加速度分别为a 1、a 2、a 3,则( ) A .v 1>v 2>v 3 B .v 1<v 2<v 3来源学科网 C .a 1>a 2>a 3 D .a 1<a 3<a 2 练习3:(多选)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 ,运行速度为v1,加速度为a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加速度为a2,第一宇宙速度为v2,地球半径为R ,则以下正确的是( ) A. B. C. D.学。科。网Z 。X 。X 。K] 12a r a R =12r R =v v 1 22a R a r =()12R r =v v

高一生物第二节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二)苏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生物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二)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二) 二. 学习内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环境因素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三. 学习目标 阐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概述伴性遗传 四. 学习重点: 运用遗传图解理解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以及性染色体上的某些致病基因的伴性遗传情况,读懂图解分析,并进行遗传分析,深刻理解性别决定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五.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性别决定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六. 学习过程 1. 性别决定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性别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作为基因的载体,某些染色体的出现与组合和性别紧密关联), 性别决定的方式主要有XY型和ZW型两种。 (1)XY型性别决定的特点 ② XY型性别决定类型在生物界较为普遍: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全部哺乳动物、多数昆虫,部分鱼类、部分两栖类都属于这一类型

(2)ZW型性别决定的特点 ②鸟类、鳞翅目昆虫、部分两栖类和爬行类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 色盲测试图 2. 伴性遗传 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遗传时与性别联系在一起,因此这类性状的遗传被称为伴性遗传。红绿色盲就是一种最常见的人类伴性遗传病。 (1)人类红绿色盲遗传 ①红绿色盲患者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区分红色和绿色,不能读出色盲测试图中的“58”。 ②红绿色盲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用X b表示,正常基因用X B 表示,短小的Y染色体上没有这种基因。也就是说,红绿色盲基因是随着X染色体向后代传递的。 ③我国男性中红绿色盲患者的比例约为7%,女性中红绿色盲患者的比例约为0.5%。 ④色盲遗传图解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高三物理 张翠云 4月18日 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 1.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卫星的运动问题 2.掌握宇宙速度的概念 3.掌握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人造卫星的运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 适用于两个质点或均匀球体;r 为两质点或球心间的距离;G 为万有引力恒量(179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出)2211 /10 67.6kg m N G ??=- 二、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解题的相关知识: (1)在高考试题中,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题的知识常集中于两点:一是天体运动的向心 力来源于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即222r v m r Mm G ==r T m 224πr m 2 ω=;二是地球对物体的 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即G 2R mM =mg 从而得出GM =R 2 g 。 (2)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ω=T π 2,v=ωr 。 讨论:

①由222r v m r Mm G =可得:r GM v = r 越大,v 越小。 ②由r m r Mm G 2 2 ω=可得:3r GM =ω r 越大,ω越小。 ③由r T m r Mm G 2 22?? ? ??=π可得:GM r T 3 2π= r 越大,T 越大。 ④由向ma r Mm G =2 可得:2r GM a =向 r 越大,a 向越小。 点评:需要说明的是,万有引力定律中两个物体的距离,对于相距很远因而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就是指两质点的距离;对于未特别说明的天体,都可认为是均匀球体,则指的是两个球心的距离。人造卫星及天体的运动都近似为匀速圆周运动。 2.常见题型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主要涉及几个方面: (1)测天体的质量及密度:(万有引力全部提供向心力) 由r T m r Mm G 2 22??? ??=π 得2 324GT r M π= 又ρπ?=3 3 4R M 得3233R GT r πρ= 【例1】中子星是恒星演化过程的一种可能结果,它的密度很大。现有一中子星,观测到它的自转周期为T = 30 1 s 。问该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应是多少才能维持该星的稳定,不致因自转而瓦解。计算时星体可视为均匀球体。(引力常数G =6.67?10 11 -m 3/kg.s 2 ) 解析:设想中子星赤道处一小块物质,只有当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大于或等于它随星体所需的向心力时,中子星才不会瓦解。 设中子星的密度为ρ,质量为M ,半径为R ,自转角速度为ω,位于赤道处的小物块质量为m ,则有 R m R GMm 2 2 ω= T πω2= ρπ33 4R M = 由以上各式得2 3GT πρ= ,代入数据解得:3 14/1027.1m kg ?=ρ。 点评: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题时,经常需要像本题一样先假设某处存在一个物体再分

高中物理 万有引力定律学案教科版

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 [导学目标] 1.能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表达式.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3.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4.知道万有引力表达式的适用条件,会用它进行计算.5.知道万有引力常量是自然界重要的物理常量之一. 1.行星的运动满足________________;天体间的引力是相互的,满足____________.2.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________且满足______的供需平衡. 3.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________________提供.

一、万有引力定律 [问题情境] 1.请同学们思考后并回答下列问题. 由力和运动的关系知:已知力的作用规律可推测物体的运动规律;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规律,也可以推测力的作用规律. (1)探究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属于哪种情况? (2)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3)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种曲线运动,是哪两种,如何处理的? (4)若要解决椭圆轨道的运动,根据现在的知识水平,可作如何简化? 2.思考下列问题后与同学们讨论并回答. (1)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一、第二定律,在行星轨道为圆的简化模型下,行星做何种运动?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必定有力提供向心力,行星的运动是由什么力提供的向心力? (3)向心力公式有多个,如m v2 r 、mω2r、m 4π2 T2 r,我们应选择哪个公式推导出太阳对行星 的引力? (4)不同行星的公转周期T是不同的,F跟r关系式中不应出现周期T,我们可运用什么知识把T消去?

3.完成下面对太阳与行星间引力规律的推导过程,引力公式F =G Mm r 2的得出,概括起来 导出过程如图所示: [要点提炼] 1.内容: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引力的大小与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____、与这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____. 2.公式:F =G m 1m 2 r 2,式中m 1、m 2是两物体质量,r 为二者之间的距离,G 为________,G 值为6.67×10-11 N·m 2 /kg 2 . 3.万有引力的特性 (1)普遍性:万有引力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天体间、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 (2)相互性: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符合________________. (3)宏观性:天体间万有引力很大,它是支配天体运动的原因.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的万有引力很小,不足以影响物体的运动,故常忽略不计. 4.万有引力公式的适用条件 (1)万有引力定律中的距离r ,其含义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如果两个物体相距很远,则物体一般可以视为质点,公式成立. (2)如果是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且相距较近,则应把r 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距离,也可直接用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计算.例如:物体是两个均匀球体,r 就是两个球心间的距离;一个均匀球体对球外一个质点的引力,也可以用同样的公式计算,而r 是球心到质点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