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与颈椎病的关系探讨及针刀治疗

三叉神经痛与颈椎病的关系探讨及针刀治疗

【摘要】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病,我科应用自制双刃小针刀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颈源性)15例,经一年随访,总有效率100%,小针刀具有针灸和手术刀的双重特征,既可切割和剥离松解软组织粘连,又有针灸的治疗效果,本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疼痛症简单效果好。

【关键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颈源性);扳机点;针刀部位;挑割

颈源性三叉神经痛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由于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因颈椎退行性病变致椎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引起椎动脉痉挛或椎动脉因椎体移位、骨刺致受压,使管腔狭窄,血流量减少,造成三叉神经脊髓束及三叉神经脊束核的供血不足,从而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引起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一支以上分布区的电击样、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及痉挛,是临床上难治性颈源性疾病之一。(1)颈部肌群的病变,是最主要的病因:①神经根局部的刺激和压迫因素,②患椎移位,③神经根动脉供血不足,④颈部前斜角肌痉挛等病变致椎间隙椎孔变窄,椎动脉受压致供血不足。(2)当颈部肌群病变致颈椎增生骨化的时候同样可以刺激颈前的交感神经节,而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来自颈前的交感神经,所以椎动脉壁的交感神经受到激惹同样使椎动脉的管腔变窄,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三叉神经的营养。(3)当颈椎出现错位的时候同样可以牵拉颈椎横突孔的椎动脉,并刺激颈椎前面的交感神经节,使椎动脉收缩出现供血不足。当椎动脉供血不足时影响颅内血液供应。三叉神经营养来源于颅内血液供应。

临床表现:多在40岁以上发病,以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突发的短暂剧痛为特点。可长期固定在某一分支,尤以第二、三支多见,亦可两支同时受累。疼痛以面颊、上下颌或舌最明显;口角、鼻翼、颊部和舌等处最为敏感,轻触即可诱发,故有“触痛点”或“扳机点”之称。疼痛可引起反射性面肌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并有面红、流泪和流涎,称痛性抽搐。严重者洗面、刷牙、说话、咀嚼等都可诱发,以致不能做这些动作。每次发作时间仅数秒至2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初期发病次数较少,以后多增加并加重。病程可呈周期性,每次发作期可数天、数周或数月不等。缓解期亦可数天至数年不等。一般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我科从2006一02至2008一02收集15例继发性颈源性三叉神经痛病历,笔者采用自制双刃小针刀治疗颈源性三叉神经痛15例,结果如下:

1.1 诊断标准参照1990年江苏省卫生厅发布的《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拟定。本组病例均伴有颈项肩背疼痛,颈部局部有压痛,压顶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颈椎体骨质增生,椎间孔变小,项韧带钙化。排除原发性疾病及其它引起颜面部剧痛的疾病。

1.2 一般资料本组15例均为本院疼痛治疗中心患者,均为门诊治疗,男9例,女6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5岁,平均5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4年;疼痛部位:右侧6例,左侧9例;疼痛分布在第Ⅰ支者3例,第Ⅱ支者6例,第Ⅲ支者2例,Ⅱ、Ⅲ并发的4例。13例病人有“扳机点”,以上病例大多经多家医院反复诊治,未见好转。

2 自制双刃小针刀治疗方法

2.1 小针刀:

自制双刃小针刀。

2.2 针刀治疗部位及方法:

患者取靠背坐位,先检查定位,颈后压痛点,尤其是肌肉韧带挛缩的痛性结节,颈部主要是颈枕部、颈1、颈2、颈4、颈5棘间横突等部位,头面部主要取乳突孔、耳屏神经出口、三叉神经分支走行区、扳机点等部位进行小针刀松解剥离割挑,定位后常规术前准备,针刀部位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无菌手套,左手拇指固定扳机点、压痛点及病变部

位施术,右手持针刀,刀口线一般与局部肌肉和神经走向一致,针刀眶上切迹与下孔时,刀刃与眼裂平行。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其余三指托住针体,逐渐加压到有一种坚硬感而不刺破皮肤时,进针点处形成凹陷,再稍一加压,即可穿过皮肤。进针后先行纵行切割剥离,再行横行切割剥离,逐层深入,以达到骨面和不穿透口腔为度。出针后用手挤出血数滴,消毒针孔后再用创可贴外敷。3天1次,每次扳机点均取。5次基本可治愈。均治疗1次后统计疗效。

3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1990年江苏省卫生厅发布的《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拟定:

3.1 治愈:疼痛发作完全消失1年以上;

3.2 好转:发作频率减少和(或)发作时疼痛减轻;

3.3 未愈:症状未改善。

4 结果

本组病例经1次治疗后,面部疼痛均立即缓解或明显减轻;2例治疗1次后疼痛及痉挛症状立即消失痊愈。治愈14例,好转1例。治愈率93.33%,总有效率100%。

5 讨论

本作者利用自制双刃小针刀快速安全解除因各种内外科疾患引发的疼痛,结合手术技巧摸索出“循法针刀”的特色治疗。此方法须对人体解剖结构精准掌握的基础上,将外科手术的技巧及生物力学的概念融入针刀,并应用了中医经络学“以痛为俞”的原理结合西医神经信息学理论,创立了“循经络系统重建微神经、微血管、微经络的三维微循环组织”的循法内外科统一理论,使病灶组织在微小的创面下完成“通则不痛”的复式微循环生物再造手术,从而令疼痛及其引发疼痛的内外科疾患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一举得到彻底治疗。因血管及神经表面光滑,肌腱、韧带、疤痕、粘连、钙化组织等较韧硬,“循法针刀”方法是:自制双刃小针刀快速进入皮肤后缓慢循针避开了具有弹性且光滑的血管及神经,进入较韧硬病变组织进行剥离挑割解除病痛。

小针刀剥离挑割颈椎及扳机点为主的颈椎治疗方法改善血液循环营养神经,其面部治疗,针刀部位均在三叉神经的分支边缘附近,针刀部位实质上就是用针端上的微型刀施实三叉神经周围支的剥离松解术,从而能有效阻断疼痛的传导。方法简单但效果优于药物、封闭和外科手术治疗。

颈源性三叉神经痛比较少见,其病因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针刀医学认为,颈源性三叉神经痛根本病因是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慢性软组织损伤、颈椎病变和局部电生理线路功能紊乱所致。三叉神经痛的阵发性提示一种感觉性癫痫样的放电,放电部位可能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或中枢其它部位。小针刀闭合性痛点松解术对颈椎周围软组织损伤具有松解粘连、解除肌肉痉挛作用,促进三叉神经血运及营养,使三叉神经脊束核牵拉、刺激得以解除,同时刺激局部化学感受器或神经干来调节中枢神经,恢复电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松解粘连、解除刺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镇静止痛、神经营养改善,恢复功能的目的。小针刀治疗颈源性三叉神经痛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独特且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三叉神经痛诊治指南

三叉神经痛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10 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病因及发病机制就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各学说均无法解释其临床症状。目前为大家所支持的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导致神经脱髓鞘学说及癫痫样神经痛学说。 临床表现 性别与年龄 年龄多在40 岁以上,以中、老年人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 疼痛部位 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疼痛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占3%; 疼痛性质 如倒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疼痛的规律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5 、诱发因素: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说话也小心,惟恐引起发作; 扳机点 扳机点亦称“触发点”,常位于上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表情和颜面部变化 发作时常突然停止说话、进食等活动,疼痛侧面部可呈现痉挛,即“痛性痉挛”,皱眉咬牙、张口掩目,或用手掌用力揉搓颜面以致局部皮肤粗糙、增厚、眉毛脱落、结膜充血、流泪及流涎。表情呈精神紧张、焦虑状态; 神经系统检查 无异常体征,少数有面部感觉减退。此类病人应进一步询问病史,尤其询问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包括腰穿、颅底和内听道摄片、颅脑CT、MRI 等检查,以助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 分类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 大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是指具有临床症状,但应用各种检查未发现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病变。 继发性三叉神经(Second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痛除有临床症状,同时临床及影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和西医手术疗法的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的独特的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的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的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的疼痛性病症的治疗有着独到之处。这是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一、小针刀治疗机理 颈椎间盘的退变是引起颈椎病的根本原因,是内在因素,既有动力学异常,也有器质性改变,是一个与年龄老化相关的自然退变过程,而生物力学的失衡加速这一变化,使退变更加严重。颈椎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畸形及咽部炎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筋膜功能减弱,动力失衡,导致动力平衡的破坏,进一步破坏静力平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个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 在颈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中,颈椎的肌肉、韧带组织的积累性损伤导致肌肉纤维及韧带轻微、少量撕裂、断裂和出血,在不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肌肉和韧带、肌肉、肌肉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发生粘连结疤,造成微循环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小针刀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的失衡进行 调整和治疗。利用小针刀特殊的结构设计和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

肉、韧带、筋膜间的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的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的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是针对脊柱的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的发生,导致的外源性动力的失衡。 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的剥离和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的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的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的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静态和动态平衡。 具体地讲,其治疗机理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的效应: (一)剥离粘连组织 软组织损伤后,所产生的粘连、疤痕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的位置和运动时的方向发生改变。运动功能受损,破坏了颈椎的力学平衡,引起疼痛。小针刀疗法利用小针刀的“刀”的作用,剥离粘连组织,松解颈椎周围肌肉的痉挛,减压疏通滑囊的闭锁,切碎瘢痕硬结,改善、恢复局部的血供,降低局部致痛物质,提高局部氧分压,消除炎症。通过上述作用,使颈椎周围软组织的功能得以逐渐恢复或改善,逐渐改善或恢复颈椎的外源性动力平衡,起到保护颈椎功能活动的作用。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中药治疗知识 “三叉神经痛”有时也被称为“脸痛”,容易与牙痛混淆。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治疗方法除了西药的卡马西平、手术外,中药治疗是好方法,可以彻底治愈。目前效果显著的中药名方有“东方-头痛散”。 病情简介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痛是指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剧烈疼痛,痛如放电、刀割样的疼痛症状、常人难以忍受的神经性疾病。发病率高,年龄多在40岁以后,女多于男。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被人称此痛为“天下第一痛”,又称痛

性抽搐。在临床上通常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尚未能发现病因。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常继发于局部感染、外伤、三叉神经所通过的骨孔狭窄、肿瘤、血管畸形、血液循环障碍等。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查体及其它辅助检查中常有异常。 现代医学对本病诊断是据其疼痛部位、性质、发作次数、时间和诱因等,在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之后,其诊断并不困难。就其发病学说而言,有诸如病毒感染学说、病灶学说、缺血学说、颈神经学说、遗传学说、变态反应学说等等。国内外统计的发病率分别是47.8/10万和62.6/10万,女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 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痛 1)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剧烈疼痛,历时数秒至1-2分钟,,每次疼痛情况相同。 2)疼痛可由口、舌的运动或外来刺激引起,常有一“扳机点”,触之即痛,多在唇、鼻翼、眉及口腔内等处,因怕引起发作,病人常不洗脸,少饮食以致面部污秽,消瘦,严重者身体虚弱,卧床不起。 3)约60%患者疼痛发作时拌有同侧眼或双眼流泪及流口水。偶有面部表情肌出现不能控制的抽搐,称为“痛性抽搐”。有的皮肤发红、发热、约2.7%痛时拌有发凉,偶有剧痒者。半数以上患者于痛者按压或揉搓患部以减轻疼痛,偶有不停咀嚼或咂嘴以减痛者。 4)疼痛局限于一侧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以右侧及二、三支区多见,两侧疼痛者少见(0.6%-5.3%),多先后患病,同时疼痛者更少,多一侧轻一侧重。 5)疼痛呈周期性发作,不痛期(几日至几年)渐短,逐渐严重影响进食及休息,以致痛不欲生,自愈者少见。 特点:骤然发作,无任何先兆,多为一侧。发作时,疼痛剧烈如刀割、电击一样 ,持续数秒至 1- 2分钟,常伴有面肌抽搐、流泪、流涎、面潮红、结膜充血等症状,

三叉神经痛与颈椎病的关系探讨及针刀治疗

三叉神经痛与颈椎病的关系探讨及针刀治疗 【摘要】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病,我科应用自制双刃小针刀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颈源性)15例,经一年随访,总有效率100%,小针刀具有针灸和手术刀的双重特征,既可切割和剥离松解软组织粘连,又有针灸的治疗效果,本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疼痛症简单效果好。 【关键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颈源性);扳机点;针刀部位;挑割 颈源性三叉神经痛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由于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因颈椎退行性病变致椎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引起椎动脉痉挛或椎动脉因椎体移位、骨刺致受压,使管腔狭窄,血流量减少,造成三叉神经脊髓束及三叉神经脊束核的供血不足,从而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引起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一支以上分布区的电击样、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及痉挛,是临床上难治性颈源性疾病之一。(1)颈部肌群的病变,是最主要的病因:①神经根局部的刺激和压迫因素,②患椎移位,③神经根动脉供血不足,④颈部前斜角肌痉挛等病变致椎间隙椎孔变窄,椎动脉受压致供血不足。(2)当颈部肌群病变致颈椎增生骨化的时候同样可以刺激颈前的交感神经节,而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来自颈前的交感神经,所以椎动脉壁的交感神经受到激惹同样使椎动脉的管腔变窄,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三叉神经的营养。(3)当颈椎出现错位的时候同样可以牵拉颈椎横突孔的椎动脉,并刺激颈椎前面的交感神经节,使椎动脉收缩出现供血不足。当椎动脉供血不足时影响颅内血液供应。三叉神经营养来源于颅内血液供应。 临床表现:多在40岁以上发病,以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突发的短暂剧痛为特点。可长期固定在某一分支,尤以第二、三支多见,亦可两支同时受累。疼痛以面颊、上下颌或舌最明显;口角、鼻翼、颊部和舌等处最为敏感,轻触即可诱发,故有“触痛点”或“扳机点”之称。疼痛可引起反射性面肌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并有面红、流泪和流涎,称痛性抽搐。严重者洗面、刷牙、说话、咀嚼等都可诱发,以致不能做这些动作。每次发作时间仅数秒至2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初期发病次数较少,以后多增加并加重。病程可呈周期性,每次发作期可数天、数周或数月不等。缓解期亦可数天至数年不等。一般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我科从2006一02至2008一02收集15例继发性颈源性三叉神经痛病历,笔者采用自制双刃小针刀治疗颈源性三叉神经痛15例,结果如下: 1.1 诊断标准参照1990年江苏省卫生厅发布的《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拟定。本组病例均伴有颈项肩背疼痛,颈部局部有压痛,压顶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颈椎体骨质增生,椎间孔变小,项韧带钙化。排除原发性疾病及其它引起颜面部剧痛的疾病。 1.2 一般资料本组15例均为本院疼痛治疗中心患者,均为门诊治疗,男9例,女6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5岁,平均5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4年;疼痛部位:右侧6例,左侧9例;疼痛分布在第Ⅰ支者3例,第Ⅱ支者6例,第Ⅲ支者2例,Ⅱ、Ⅲ并发的4例。13例病人有“扳机点”,以上病例大多经多家医院反复诊治,未见好转。 2 自制双刃小针刀治疗方法 2.1 小针刀: 自制双刃小针刀。 2.2 针刀治疗部位及方法: 患者取靠背坐位,先检查定位,颈后压痛点,尤其是肌肉韧带挛缩的痛性结节,颈部主要是颈枕部、颈1、颈2、颈4、颈5棘间横突等部位,头面部主要取乳突孔、耳屏神经出口、三叉神经分支走行区、扳机点等部位进行小针刀松解剥离割挑,定位后常规术前准备,针刀部位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无菌手套,左手拇指固定扳机点、压痛点及病变部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概述 “三叉神经痛”有时也被称为“脸痛”,容易与牙痛混淆。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 简介 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人称此痛为“天下第一痛”。分类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大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找不到确切病因的三叉神经痛。可能是由于供应血管的硬化并压迫神经造成,也可能是因为脑膜增厚、神经通过的骨孔狭窄造成压迫引起疼痛。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由于肿瘤压迫、炎症、血管畸形引起的三叉神经痛。此型有别于原发性的特点,疼痛常呈持续性,并可查出三叉神经邻近结构的病变体征。病因和临床诊断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即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根据显微外科和电镜观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有关,而引起疼痛发作。

临床特点:骤然发作,无任何先兆,多为一侧。发作时,疼痛剧烈如刀割、电击一样,持续数秒至1- 2分钟,常伴有面肌抽搐、流泪、流涎、面潮红、结膜充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间歇期愈来愈短,发作愈加频繁,经过一次强烈的疼痛刺激,使病人精神异常紧张,终生难忘,造成极大的痛苦。 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学和病理学至今还不清楚,中医认为是由于“风寒湿邪”以及头部受到重寒袭击。治疗的目的是止痛。止痛的方法至今仍是多种多样。可大概分为无创和有创治疗方法。无创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中医疗法、中药针灸疗法、理疗和头部伽玛刀治疗等。适用于病程短、疼痛较轻的患者。也可作为有创治疗方法的补充治疗。有创治疗方法包括手术疗法、神经阻滞疗法、射频热凝疗法、伽玛刀治疗。 治疗方法 一、中西疗法 (一)药物疗法 1.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开始每日2次,以后可每日3次。每日0.2~0. 6g,分2~3次服用,每日极量1.2g。服药24h~48h后即有镇痛效果。 2.苯妥英钠(sodium phenytoin)别名大伦丁(D1antinSodium、Phen—toi n),为白色粉末,无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醚或氯仿,在空气中易潮解。 (二)中药治疗 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 因为颠顶之上,唯风可即,外感风寒之邪,寻经上犯颠顶清窍引起本病,精神因素亦可诱发此病。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热风动,风火夹痰上扰致清阳不得舒展,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华气血皆上聚于头,诸邪气,风、火、痰湿、血客于经络,痰阻血淤,气滞血凝,阻遏经络,导致“不通则痛”。 健康专家李洪波发表中医名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报告认为:“多数三叉神经痛患者,经服用中药后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使疼痛发作停止或减轻。患者的脑部神经一定是受过“重寒”的侵袭。外因可有风、寒、湿、热等外邪,尤其以“风邪”为主,内因有血虚、肝阳、淤血、肾虚等病因而致发病。本病多发于年龄大,平均岁数为59.3岁,而且患者体质虚弱,气血虚损,血虚生风,血虚气滞,经络阻困而发病。由此推测改善了神经的微循环,达到镇痛作用。从我们掌握的几十年临床总结的354 50个病例统计来看: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一点四七。患者多为40岁以上中年女性尤多。80%的人手脚冰冷,怕冷较多。发病的原因和自身的免疫力、生活的环境习惯和职业有密切关系。我们在临床上惊讶地发现:“凡是女性皮肤细腻,密度较薄、生活在靠近江海湖泊或生活在“水”边的人发病率较高!甚至是同一条河流边的人有多人发病。如长江边的镇江、靖江、张家港等地。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85岁,30---55岁以上占72.3%。病程最短的一个月,最长34年,平均6.5年,有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血脂、心率失常、老慢支、糖尿病、肿瘤等。平均岁数为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闪电式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多数于40岁起病,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可能因三叉神经脱髓鞘产生异位冲动或伪突触传递所致。 主诉 患者突发性面颊、上下颌及舌部闪电式的反复发作性剧痛。 诊断 1.临床表现表现为历时短暂的电击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每次常持续数秒,突发突止,通常无预兆,间歇期完全正常。疼痛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最明显。轻触鼻翼、颊部和舌可以诱发,这些点称为触发点。通常洗脸、刷牙易诱发第2支三叉神经疼痛,咀嚼、哈欠和讲话诱发第3支三叉神经疼痛发作,以致患者不敢洗脸、进食,表现为面色憔悴和情绪低落。 2.辅助检查 (1)颅脑CT、MRI检查:可发现颅脑肿瘤、炎症等。炎症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因,在肿瘤中脑桥小脑角肿瘤占多数,其中胆脂肿瘤占首位,炎症是指脑桥小脑角的蛛网膜炎。 (2)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三叉神经病变者BTEP有异常变化,且周围神经病变和中枢神经病变BTEP表现各异,故可用其作为一种新的可靠的评价三叉神经功能的电生理方法。

治疗要点 1.基本治疗(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应针对病因进行,否则无法达到根治目的。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对病程短、病情较轻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镇静剂。有的学者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癫痫样神经痛,其发作性质与癫痫相似,故在临床上使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酰胺咪嗪等,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些药物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无效时,则可采用无水乙醇作封闭治疗,本方法适用于各种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一般情况较差或不愿手术者。经上述治疗无效,发作频繁或复发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2.药物治疗(1)卡马西平:0.2~0.6g/d,分2~3次服用,每日极量1.2g。开始每日2次,以后可每日3次。服药24~48小时后即有镇痛效果。 (2)苯妥英钠:为白色粉末,无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醚或氯仿,在空气中易潮解。 (3)中药治疗:中医对于本病主张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类型,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针刀治疗颈部疾病综述

针刀治疗颈部疾病综述 颈椎病包括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从 临床症状和病理生理学的角度出发的,是从事骨科大夫必须首先准确掌握的基本内容。对于 颈椎病的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取得良好疗效和降低医疗风险的最基本保证。但是,对 于一个治疗骨科疾病的针刀大夫来讲,仅仅有上述的内容还是不够,因为上述分类方法,并 没有提供针刀治疗的特殊学科性内容,缺乏直接的指导意义。要熟练使用针刀,并取得良好 的疗效,就必须要明白针刀到底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根据笔者长期的临床观察,以针刀 为主的综合治疗,具有以下特点: 针、刀结合,优势互补,手法矫正、恢复平衡。颈部维护关节稳定的椎周软组织(肌肉韧带等)急慢性损伤后的动态平衡失调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失调是颈椎发病的 根本原因。椎周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引起组织间的疤痕、粘连以及挛缩,可刺激、卡压穿行 其间的血管、神经而引起症状。另一方面,粘连、挛缩的椎周组织牵拉其附着的椎骨发生力 平衡失调,导致颈椎椎体的整体或局部发生位移而产生骨关节的微小移位,这种骨关节的微 小移位会使颈椎的生理力线发生偏移,椎体各部位承受的应力会发生改变、失衡,在人体自 我代偿机制作用下高应力刺激局部骨质的增生;另一方面,病理性的骨关节微小移位和随之 而来的软组织痉挛、肥厚、增生会压迫、卡压邻近的颈部神经、血管、脊髓而产生一系列颈 椎病临床症状。针刀闭合手术一方面可针对椎周软组织病灶内的疤痕、粘连和挛缩进行松解、剥离以重新恢复椎周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根据颈椎X片所提示的骨关节 病理改变,用针刀医学手法进行精确矫正,手法干脆简练、节约时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 复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 一.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可以把针刀治疗颈部疾病根据治疗层次分为以下几类操作方法 1.颈部软组织松解治疗 这类治疗方法主要是用于颈、肩部、胸背部软组织的慢性疼痛疾病治疗。具体方法为对 筋膜的疏通、松解,达到解除肌肉筋膜粘连,以松去痛的目的,具体方法可以垂直于皮肤, 在筋膜表面做十字切开或者连续筋膜松解,也可以在侧方做筋膜的透刺。在临床操作时,应 注意刀口尽量在筋膜层次,尽量避免针刀在肌腹中过多的横向分离和纵向疏通,造成不必要 的损伤,同时应注意避免进针过深,经椎板间隙伤及脊髓。 2.颈椎椎间关节松解治疗 颈椎椎间关节病变是引起很多临床症状的重要原因,椎间关节的病变通常有内因和外因 两方面。内因多继发于颈椎椎间盘的退变,椎体高度降低以后,椎小关节所受的静力负荷及 动态负荷均加重,外因为长期劳损,尤其是长时间保持固定姿态,组织内压增高、无菌性代 谢产物增加,导致椎间关节面软骨损伤,周围组织慢性炎性水肿,随之而来的骨质增生,既 可以刺激或者压迫神经血管,引起疼痛,又可使得颈椎活动受限。针刀对于这类疾病,主要 是松解小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在操作时避免进针过深,越过小关节刺伤椎动脉,针刀入路 可以正后方及颈椎横突后结节侧方入路。 3.颈椎黄韧带松解 颈椎管狭窄通常由前面的椎间盘向后突出和后面的黄韧带向前 挤压导致病人颈髓受压而出现信号传导异常,病人双下肢乏力、肌力下降,大小便异常 和身体束带感。熟练针刀医师可以在椎旁小关节的体表投影点进针,稍向内侧,针刀抵达骨 面之后,寻找椎间黄韧带的位置,当针刀下出现突破感时,把握好深度和力度,对黄韧带进 行刺切操作,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椎管减压作用。 4.颈椎横突及斜角肌间沟松解

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详解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主要有哪些?多年来,许多学者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治疗方法颇多,包括药物治疗针刺法、三叉神经周围支及半月神经节注射电凝术或半月神经节射频热频术、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撕脱术和各种开颅手术等疗法。后者有三叉神经根减压术、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及目前比较受到专家推荐的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手术等。 以上所述治疗方法,各具有其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身体和病情加以选择,首选安全、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且尽可能减少面部感觉障碍和并发症发生的治疗方法。其治疗原则,应是先易后难。对初发病或症状轻者,首先考虑药物、针刺、注射疗法,以控制其疼痛发作。经以上治疗无效者,再考虑应用手术疗法。 许多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都有疑问:三叉神经痛能够自我痊愈呢?对此,第四军医大学唐都脑科医院常崇旺博士给予了答复:三叉神经痛不经任何治疗一般是不能自愈的,也有少数病人发作数次后,不经任何治疗或服用几次止痛药后疼痛消失。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自行缓解或消失的发生率较高,如认为疾病已消失,不及时检查,容易延误治疗。我们曾治疗一颅底部巨大胆脂瘤患者,开始发病即出现三叉神经痛,但不剧烈,未作治疗疼痛消失。以后出现剧烈疼痛,服几次药后,症状又消失,仍未作任何检查。10年后,病人发现面部疼痛侧麻木、咀嚼无力、头痛,并有轻度精神症状。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颅内巨大肿瘤。虽经手术将肿瘤切除,但仍遗留精神症状。 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会发生并发症吗?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同其它外科手术一样,出现并发症也是难免的,但这绝不应成为因责任心不强而酿成并发症的理由。对于并发症必须尽量减少或避免发生。关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除需处理引起疼痛的病因,如切除脑桥小脑角肿瘤、分离压迫神经的血管进行减压等手术外,其主要目的是解除患者的疼痛。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为破坏性手术。各种手术均存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方都报道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例,在经颞和颅后窝行感觉根切断术的例中,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7 例导致死亡。近些年来,由于显微外科的开展,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减少。 如何预防三叉神经痛手术并发症? 1、术者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治疗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这一点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医师都会有很深体会的。 2、开展一些手术要具备一定的手术设备及有关条件,如经颅手术最好在显微镜下进行。 3、手术者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对病变处和手术部位的局部解剖要了如指掌。有位三叉神经痛患者在某医院经颅后窝行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术者比较年轻,在无手术显微镜的 条件下进行操作。术后出现手术侧听力丧失,同侧面神经麻痹,而三叉神经疼痛症状并未解除。推测是手术中误损面、听神经。我们再次为其开颅,发现上述两根神经完全断裂。我们行三叉神经血管减压,并行面神经断端吻合术,术后疼痛消失,面瘫恢复。 4、治疗后患者要配合医护人员,严格遵守医嘱,有何不适症状及时反映,不要什么都不在乎,否则会延误治疗。这一点也有沉痛教训。十几年前,有位患者经皮(穿刺点在口角外)半月神经节内注射甘油,治疗后嘱病人注射抗生素及漱口,三天后复查。然患者并未遵守医嘱,未接受任何治疗。一周后来诊,诉头痛、腮部肿胀、发烧,仍拒绝住院及抗生素治疗,仅同意口服药物。半月后因昏迷不醒,高热入当地医院,经我们检查会诊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海绵窦炎、化脓性腮腺炎,经数月积极抢救治疗方脱险痊愈。 术中出血是怎么回事?如何防治? 三叉神经痛手术中和手术后出血,在并发症中有时还比较突出,为此应引起高度重视。三叉神经周围支药物注射时的出血局部出现肿胀皮下瘀血。一般行局部适当压迫即可止血,很少发生严重影响和后果。在眶上孔穿刺时的出血,可进入组织疏松的球后形成血肿,引起急性眼球突出、疼痛、眼球活动障碍、视力障碍和眼周皮下瘀血青紫。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之阳早格格创做 针刀疗法是根据死物力教表里,集结医针刺疗法战西医脚术疗法的便宜,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脚术刀效率的特殊的概括效率,既加强了针灸针的针刺感触效验,又预防了脚术刀较大的创伤性,对付于某些缓性益伤性痛痛徐病,更加是硬构制粘连、瘢痕引起的痛痛性病症的治疗有着独到之处.那是一种新式的中西医分散疗法,以该疗法制疗颈椎病及其周围硬构制益伤性徐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一、小针刀治疗机理 颈椎间盘的退变是引起颈椎病的根根源基本果,是内正在果素,既有能源教非常十分,也有器量性改变,是一个与年龄老化相关的自然退变历程,而死物力教的得衡加速那一变更,使退变动加宽沉.颈椎正在慢性益伤、缓性劳益、畸形及吐部炎症等多种果素效率下,制成颈部肌肉、韧戴、筋膜功能减强,能源得衡,引导能源仄稳的益害,进一步益害静力仄稳,产死恶性循环,制成所有颈椎死物力教仄稳的益害. 正在颈椎间盘的退变历程中,颈椎的肌肉、韧戴构制的聚集性益伤引导肌肉纤维及韧戴沉微、少量撕裂、断裂战出血,正在没有竭的益伤战建复历程中,肌肉战韧戴、

肌肉、肌肉之间或者肌肉、韧戴之间爆收粘连结疤,制成微循环障碍并效率疏通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小针刀疗法主要对付其收病中果——颈椎死物力教的得衡举止安排战治疗.利用小针刀特殊的结构安排战治疗脚法,剥离、疏通肌肉、韧戴、筋膜间的百般粘连,使肌肉、韧戴、筋膜得以紧解、建复,排除或者减少活动受限症状,回复颈椎的能源仄稳,遏止、延缓颈椎间盘的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假如针对付脊柱的硬构制益伤,针对付由于颈椎病的爆收,引导的中源性能源的得衡. 钻研证据通过小针刀的剥离战疏通效率,一圆里使局部血循环得以革新,或者沉新回复,落矮局部致痛物量的含量,另一圆里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爆收的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死成的抗痛物量减少明隐,疏通经络做出强,普及局部构制的氧分压,不妨使肌体正在新的前提上达到新的固态战动背仄稳. 简曲天道,其治疗机理无非是以下二个圆里的效力:(一)剥离粘连构制 硬构制益伤后,所爆收的粘连、疤痕使肌肉、韧戴、筋膜、腱鞘、滑囊的位子战疏通时的目标爆收改变.疏通功能受益,益害了颈椎的力教仄稳,引起痛痛.小针刀疗法利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神经纤维,感觉神经司面部、口腔以及头顶部感觉,运动神经支配咀嚼肌运动。 自三叉神经结向前发出三支由周围突组成的三条大的分支,至内向外依次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和眼、鼻及口腔的粘膜。三叉神经运动纤维起自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纤维在脑桥的外侧出脑,经卵圆孔出颅,走行于下颌神经内,支配咀嚼肌和鼓膜张肌,主要司咀嚼运动和张口运动。 图1:三叉神经分布情况。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少见的,偶发的面部疼痛,呈现为电击样、闪电样、刀割样疼痛,疼痛发作严重时,面部可扭曲或凝固。由于疼痛部位位于两条较低的三叉神经分支,常被误诊为牙科疾病,以致于患者接受不必要的牙科治疗,甚至导致一些不可逆的损害。如果早期使用一些小剂量的抗癫痫药物(例如卡马西平),而不是任何止疼药,其使疼痛缓解的效果更佳。 然而,高达10%的对于抗癫痫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无效,在罕见的情况下,三叉神经痛可以继发于脑部肿瘤,多发性硬化,或血管异常,这些只能由神经影像学才能识别。如果生活质量受损以及三叉神经痛不受药物治疗控制,那么患者应当考虑进行神经外科手术。 在欧洲的研究表明,在神经性疼痛的情况下,三叉神经痛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甚至会导致自杀。这篇临床综述基于有限的研究证据和专家意见,旨在讲述三叉神经痛的特点,病理生理学,生化研究,诊断,影像学,治疗(药物,手术)。 (一)流行病学 三叉神经痛是少见的,因此,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流行病学的数据。来源于美国90年代验证的数据显示,年发病率为女性5.7/10万人,男性2.5/10万人,发病高峰在50岁-60岁,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也逐渐增高。一项关于伦敦神经系统疾病的调查显示,其发病率为8/1万人/年,终身患病率0.7(0.4-1)/10万人年。随后的数据分析英国全科医师数据库得知,其发病率为27/1万人年,荷兰最初的数据也大致如此,但有经验的专家去验证数据时,经检验得知其数据为12.6/10万人年。一项在德国基于社区的研究,经过有经验的神经病学家面对面访问得知,终身患病率为0.3%. (二)易患人群 从美国的数据比较分析得知,女性比男性更易患三叉神经痛,如果女性存活时间比男性长的话,其关联性将更强。若患者伴有多发性硬化症,那么她/他可能更容易发生三叉神经痛。高血压和卒中与三叉神经痛也存在关联,但可能是由于几率问题,因为高血压和其他退行性疾病的流行病类似。 (三)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许多不同中心的大外科系列研究证实,对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大约95%的患者是由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所引起的三叉神经痛,然而,目前对于血管是如何压迫三叉神经导致三叉神经痛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明了。 目前较多的学者认为是各种原因引起三叉神经局部脱髓鞘产生异位冲动,相邻轴索纤维伪突触形成或产生短路,轻微痛觉刺激通过短路传入中枢,中枢传出冲动亦通过短路传入,如此叠加造成三叉神经痛发作。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这种脱髓鞘导致疼痛系统受损,这些患者似乎失去中枢抑制疼痛系统常发生背景痛,即使手术成功,某种形式的异常的躯体感觉功能仍然存在。其他因素也包括遗传基础所致的生物因素可能是重要的,尽管罕见,但是也存在家族聚集的现象。

王学昌:颈肩腰腿痛的五个治疗原则(软组织损伤、筋伤、疼痛治疗五原则)

王学昌:颈肩腰腿痛的五个治疗原则(软组织损伤、筋伤、疼 痛治疗五原则) 提纲 ◆定义 ◆疾病范围 ◆疾病特点 ◆治疗方法 ◆“四阶梯”原则 ◆“综合治疗”原则 ◆“同效取快”原则

◆“四定”原则 ◆“海陆空”原则 ◆讨论 一、什么是颈肩腰腿痛? 颈肩腰腿痛,现代医学又称为“软组织疾病” 、中医又称为“筋伤” ,多由外伤或手术、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遗传等所引起的,以病患部位无菌性炎症疼痛,甚至肿胀、功能受限为主的一组疾病。 二、筋伤的定义 综合历代中医文献,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所谓“筋”,即“软组织”,主要是指包括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及血管等软组织。 凡因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造成的人体上述组织病理损害,统称为“筋伤”,即现代医学的“软组织损伤”范畴,社会又习惯称“颈肩腰腿痛”、“颈臂腰肢痛”等。 三、软组织外科学的定义 软组织外科学是以椎管外骨骼肌、筋膜、韧带、关节囊、滑膜、椎管外脂肪或椎管内脂肪等人体运动系统的软组织损害引起的疼痛和相关征象的疾病为研究对象,以椎管外或椎管内(外)软组织松解等外科手术或椎管外密集性压痛点银质针针刺或椎管外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等非手术疗法为治痛手段的一门新的临床分支学科。 四、颈肩腰腿痛疾病都包括哪些? 颈肩腰腿痛疾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症、骨性关节炎、习惯性踝关节扭伤、跟痛症、习惯性腰扭伤、落枕、大脚骨、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等疾病,对于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部分风湿性疾患,部分由脊柱病变引起的头痛头晕、耳鸣、心慌胸闷、烦躁气短、血压不

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以及治疗方式

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以及治疗方式 我们和朋友聊天时,常说的一句话是“笑得我三叉神经痛”。你可能不知道,三 叉神经痛是一种脑神经疾病,中老年人是高发群体。三叉神经痛有哪些症状表现?应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什么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也被称为痛性抽搐,指的是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出现反复性、 短暂性、阵发性剧痛,具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不会传染,也不会遗传。原发 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不明确,比较公认的发病机理是血管搏动压迫,多见于40 岁以上患者;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明确病因,例如肿瘤压迫或刺激三叉神经,多 见于40岁以下的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疾病的发病年龄在28-89岁,其 中48-59岁是高发年龄段,且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 2.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区域短暂性剧痛,类似于 刀割样、电击样、撕裂样,突然疼痛、突然停止,疼痛时间持续几秒到几十秒; 严重者会出现面肌抽搐、流泪、流涎等,间歇期则完全正常。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患者,疼痛持续时间长,可达到15min及以上;发作频率1天几次或1个月几次。 (2)伴随症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发作时会伴有脸红、出汗、皮肤温 度升高、瞳孔散大、流泪、流涕、流涎、鼻黏膜出血、唾液增多等症状。继发性 三叉神经痛患者,发作时会伴有神经麻痹的表现,例如面部感觉减退、咬合无力、咀嚼肌瘫痪、角膜反射迟钝等。

(3)症状特点。①疼痛部位。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域内,右侧疼痛 占比60%,左侧疼痛占比32%,双侧疼痛仅有8%。疼痛多是第三支,占比40%; 第一支发病较少,仅有5%。②疼痛程度。发作时疼痛剧烈,表情非常痛苦,有些 患者用手搓面部,有些会大声呼喊,还有的在地上打滚、用头部撞墙,影响张嘴、吃饭、说话。 3.三叉神经痛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三叉神经痛的高危人群有:①生活不规律,例如长期疲劳、经常熬夜、久坐、昼夜工作颠倒、长时间使用手机等。②饮食不合理,例如爱吃辛辣、长时间素食、暴饮暴食、不科学减肥、经常吃海鲜、吃过多牛羊肉等。③40岁以上人群,尤其 是三高中老年、更年期妇女、家庭不和睦、长期压力大等。④存在心理问题,例 如精神高度紧张、自闭、抑郁、大悲大喜、易怒、环境适应性差等;⑤接受美容 治疗,例如面部美容针、美容手术、填充术等。⑥疾病因素,例如脑动脉硬化、 五官科疾病、面部外伤、头面部带状疱疹治疗不当、牙痛、拔牙镶牙、面瘫治疗 不当、偏头痛等。 4.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用药有:①卡马西平,是患者首选药物,不良反应有恶心、头晕、停药后能消失;②苯妥英钠,用药期间要监测血药浓度,不良反应有头晕、走路不稳,停药后能消退;③加巴喷丁,是辅助用药,不良反 应有眩晕、嗜睡,随用药时间延长能减轻或消失;④普瑞巴林,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不能突然停药,应该逐渐减量。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可使用卡马西 平或苯妥英钠,能缓解疼痛,改善负面情绪。 (2)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以显微血管减压术为代表,在显微镜下解除神 经压迫,缓解临床症状,术后疼痛完全缓解率达到90%以上;少数患者可能出现 听力减退、面神经暂时性麻痹、头晕、头痛等并发症。 (3)其他治疗。①封闭注射治疗。用药无效,不愿手术的患者,可使用无水 乙醇或甘油,对三叉神经分支、半月神经节进行封闭治疗,破坏感觉神经,实现 止痛效果。②射频电凝治疗。在X线或CT引导下,将射频针刺入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一、概述: 建议就诊于神经内科。 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称三叉神经痛。常于40岁后起病,女性多余男性。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本病是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周期性发作,阵发性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疼痛剧烈,痛如放电、刀割样,常人难以忍受。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二、临床表现: (一)神经痛:痛性抽搐,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和流涎。 (二)触发点:疼痛发作常由说话、咀嚼、刷牙、洗脸等动作诱发,甚至风吹或响声也能引起发作。有些病人触摸鼻旁、口周、牙龈、眉弓内端等区域即可引起疼痛发作,这些敏感区域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 (三)局部皮肤粗糙,眉毛脱落。 三、检查: 无特殊辅助检查 四、治疗:

(一)药物治疗:是基本治疗。 1、卡马西平:是首选治疗药物。对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一般自小剂量开始,初服100mg,2/d,以后每日增加100mg,直疼至痛控制或不能耐受时为止。通常有效剂量宜为200mg,3~4/d。副作用可有嗜睡、恶心、呕吐、眩晕、共济失调、药诊和白细胞减少等。一般不严重,减量或停药可消除。 2、苯妥英钠:通常剂量为0.1~0.2g,2~3/d,日总量不宜超过0.6g。副作用有齿龈增生、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等。 3、加巴喷丁: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物合用,效果较好。 4、巴氯芬或阿米替林。 5、氯硝西泮。 6、维生素B族药物:维生素B 1、B6各10~20mg,3/d。维生素B12 100~200μg,肌注1/d。 (二)神经阻滞疗法:当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不良反应时,而疼痛严重者可行神经阻滞疗法。最常用的注射药物为无水酒精。三叉神经半月节或周围支,因感觉神经受破坏而止痛。疗效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但易复发。 (三)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用于长期用药无效或无法耐受者。该术优点为可选择性破坏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而基本上不损害触觉纤维。近期疗效尚可,但容易复发。一般做1~2次,间隔1~2天。 (四)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和神经阻滞治疗无效者。常用的有

三叉神经痛-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经痛-天下第一痛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我们日常生活碰到的常见疾病,其特点是难以控制疼痛。有很多病人患病多年至数十年,经久难愈,疼痛为闪电样疼痛,阵发。一旦发生 疼痛无法忍受。有时候用餐、讲话、洗脸或吹冷风时都有可能发病。该病较大的 特征是常用的止痛药无效。 1.三叉神经痛临床症状 临床患者多集中在40岁左右,以脸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区内发生突发的 短暂剧烈疼痛为特点。可长期固定在某一分支,尤以第二、三支多见,也可以两 支同时累及。疼痛以脸颊、上下颚或舌最明显;嘴角、鼻翼、颊部和舌等处更为 比较敏感,轻按就可引起,故有“触发点”或“扳机点”之称。疼痛可造成反射 性面肌抽动,嘴角牵向患肢,并有面部潮红、落泪和流口水,称痛性抽搐。情况 严重洗脸、刷牙漱口、讲话、咬合等都会引起,以至不可以做这些姿势。每一次 发病时间仅几秒至2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痛次较少,之后多增加 并加剧。现病史可呈规律性,每一次发病期可数日、几个星期或数月、数年不等。减轻期也可数日至多年不等,一般中枢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2分辨三叉神经痛 ①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脸部持续疼痛感和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缓等,常伴其他的中枢神经麻木。 ②牙疼:一般牙疼持续性顿疼,多限于牙龈部,进冷、热食可加重,部分和 X线检查有利于辨别。 ③慢性鼻窦炎:为局部延续性隐痛,局部存在压疼,可有发热、白细胞多、 流脓涕等细菌感染为主要表现,鼻腔检查及X线可诊断。 ④颞颌关节病:为咀嚼时疼痛和运动受限,张嘴时病侧颞颌关节关弹响和部 分压痛。

⑤舌咽神经痛:是限于舌下神经分布区的扁桃体、舌根、咽及耳道深部发病剧烈疼痛,舌咽、讲话、哈欠、咳嗽常可引起。咽喉、舌根和扁桃体窝会有疼痛触发点。 ⑥蝶腭神经痛:遍布于鼻根后方、上颌、上颚及牙龈部,发病时病侧鼻黏膜充血、鼻子堵塞、落泪,疼痛向同侧眼眶,向额、颞、枕和耳朵等处放散,无扳机点。 ⑦非典型面痛:疼痛位置不确定、深在或弥散、坐落于一侧脸部,也能为双侧,无触痛点,情绪使疼痛加剧。 3三叉神经痛治疗 三叉神经痛治疗要因人而异,规范性治疗。初期刚患病,病症非常轻,可遵医嘱服用治疗癫痫的药品,抑制异常电流的造成,做到治疗的目的;针对疼痛加重或药品反应较重、药品过敏的病人,伴随着病情的进度,药品效率变弱,必须增加剂量,专家认为病人应考虑手术治疗。 3.1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 病人全麻后侧睡躺在手术台,医师会在病人耳背切开大概四厘米左右的手术治疗创口,牵开皮下肌肉,在颅骨处钻一个直径1.5cm的骨孔,随后在手术显微镜下用医疗涤纶材料将血管与神经系统分开,避免神经系统再发生短路,出现异常放电。最后,医生会用直径2厘米左右的钛网修复颅骨缺损的骨孔,有益于创口的痊愈和保持颅压的平稳。其特性很稳定,不影响日后病人做磁共振、CT等检查。 3.2针刀治疗 于颈椎患侧压痛点或硬结处松解脱离,主要是颈枕部,颈1、颈2、颈4、颈5、棘间横突等位置。次之于乳突孔、耳频神经系统出口、支系走行区、扳机点等部件进行松解。

针刀治疗颈椎病后侧施术入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针刀治疗颈椎病后侧施术入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僵硬、头痛、肩周疼痛、手臂麻木等,严重的会出现手指无力、肌肉萎缩等。传统的颈椎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治疗可能存在药物副作用,物理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风险较高。 针刀治疗作为一种非常规治疗方法,其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针刀治疗颈椎病主要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身体机能,缓解颈椎病症状。然而,传统的针刀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前侧施术入路,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是治疗效果有限,且容易造成颈动脉损伤等并发症。 因此,本研究拟探究针刀治疗颈椎病后侧施术入路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针刀治疗颈椎病后侧施术入路的疗效及安全性,具体目的如下: 1.评估针刀治疗颈椎病后侧施术入路的疗效。 2.分析针刀治疗颈椎病后侧施术入路的安全性。 3.探究针刀治疗颈椎病后侧施术入路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三、研究内容 1.搜集相关文献,了解针刀治疗颈椎病后侧施术入路的研究现状。 2.收集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前侧施术入路和后侧施术入路进行针刀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估。 3.对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进行记录和分析,评估针刀治疗颈椎病后侧施术入路的安全性。 4.总结针刀治疗颈椎病后侧施术入路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四、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符合以下条件的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 (2)无手术禁忌症; (3)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4)无重度肝肾功能损害。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前组和后组,分别采用前侧施术入路和后侧施术入路进行针刀治疗。 3.研究方法 (1)前侧施术入路:在颈椎病患者颈部前侧,寻找颈动脉搏动,确定颈动脉位置后,将针刀插入颈动脉旁的穴位进行治疗。 (2)后侧施术入路:在颈椎病患者颈部后侧,寻找颈椎棘突,确定针刀插入位置后,将针刀插入穴位进行治疗。 4.研究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