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4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4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4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4

大陆会议

英属北美殖地人民的代表会议和权力机构。为了在反英斗争中协调行动,1774年9月5日在费城召开了由12个殖民代表参加的第一届大陆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陈情书》,制定了《权利法案》,强调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反对英国的高压政策,号召抵制英贷,同英国断绝贸易关系等。会议并未提出独立主张,只是向英王递交了请愿书。列克星顿战役后,5月10日召开了13个殖民地代表参加的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武装对抗英国的宣言,建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大陆会议从此成为国家政权机构。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1777年通过《邦联条例》,1781年3月生效,大陆会议为邦联国会取代。

苏福克决议案

1774年9月9日,马萨诸塞的苏福克县通过了由约瑟夫?沃伦起草的决议,保尔?里维尔把它火速送到费城。大陆会议对它进行了讨论并于9月17日加以通过。该决议宣称:(1)高压法令违背宪法,不予服从;(2)号召马萨诸塞人民建立一个政府,负责征税,在高压法令取消以前,扣下税款不缴英国王室任命的所谓政府;

(3)劝导人民武装起来,建立民兵组织;(4)建立并严格执行反英的经济措施。列克星顿枪声

英属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揭开独立战争序幕的战斗。1775年4月18日,北美英军司令盖治率英军前往波士顿西北的列克星顿和康科德搜查通讯委员会的秘密军火库,并企图逮捕通讯委员会领导成员。银匠瑞维尔等人探得这一情报并通知了当地的通讯委员会,作好埋伏。19日,英军在列克星顿和康科德遭到民兵袭击,死伤近300人。该役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并显示了游击战的威力。

大陆军队

1775年5月1O日,在费城的独立宫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会议通过了杰斐逊和迪金森起草的《关于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的公告》。6月14日,会议决定把汇集在波士顿附近的约2万人左右各路民兵,整编为大陆军,下令招募兵员和向国外购买军火,还决定从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弗吉尼亚派出1O个连队的兵员赶赴波士顿。任命乔治?华盛顿参加一个军事委员会负责起草军队管理规则和条例。1O月15日,乔治?华盛顿全票当选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统率大陆军,有力地抗击英军,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常识》

美国民主主义思想家潘恩所著,1776年1月在费城公开发表。书中阐释了天赋人权思想,严厉抨击了英王的专制暴虐,批判了保守派谋求与英国妥协的立场,坚定地号召北美人民拿起武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该书提高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宣传效应,为北美独立做了舆论准备。

独立宣言

英属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美国独立的纲领性文件。由杰斐逊等五人起草,杰斐逊执笔,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该文件阐释了资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列举了英王压迫北美人民的暴行,从而深

刻揭示了北美独立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宣布北美殖民地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解除与英国的一切从属关系。宣言反映了北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了反英独立斗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也产生了深远影响。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独立日。

美法同盟条约

亦称美法条约。1778年2月6日在巴黎签订。该条约的核心内容是美、法两国联合反对英国,美国争取法国援助,参加对英战争。条约规定:法国应保护美国的自由、独立和主权,美国应保障法国在北美领地的不可侵犯;法国可占有西印度群岛的英国领地,美国可取得英国在北美的领地和百慕大群岛;两国均不得与英国单独媾和。法国与当年6月正式参加对英的战争,支持了美国人民的正义事业。但法、美没有遵守“不得与英国单独媾和规定”。法国于1783年单独与英国媾和。

约克镇战役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要战役。1781年上半年,连续受挫的英军被迫向海岸地区转移。8月,英军司令康华里率军抵达弗吉尼亚的约克镇。华盛顿集中优势兵力直奔弗吉尼亚,法军舰队则截断英军海上去路。9月下旬,美法联军1.8万人包围约克镇地区,并发起总攻。10月19日康华里率部7000余人投降,至此英军主力被击溃,战事基本结束

巴黎和约

确认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和约。1783年9月3日在巴黎的凡尔赛签订。规定:英国承认美国是一个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放弃对它的任何要求,保证撤出全部军队。美方允诺赦免保王派,发还其财产。同时还明确了美国的疆域,确定其边境线为被劫加拿大与大湖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东到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

否决权

源于拉丁文VETO,意为“我禁止”。后来此意引伸为否定某个已经作出的决定或某个已经通过的或已经得到多数支持的法案的权力。在古代,古罗马共和国保民官对元老院、执政官或其他高级长官(除狄克推多外)的决定,都有权予以否决。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推翻已通过的法案或使其延缓生效的权力。前者称“绝对否决权”,后者称“延缓否决权”或“搁延否决权”。这类否决权,通常为资本主义国家元首或议会的上院所享有。再有,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行动以“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法、英、美、苏(俄))一致”原则为基础,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拥有否决除程序事项以外的任何一项议案通过的权力。谢斯起义

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的农民起义(1786—1787)。独立战争结束后军队大量复员,市场对粮食的需求大减,粮价猛跌,农民收入锐减,负债累累,社会矛盾激化。1786年8月,在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老兵丹尼尔?谢斯领导下,农民起义爆发。起义者提出减轻赋税、废除债务和平分土地等要求,转战于康科德、波士顿和旺斯德等地,占领城市,取消债务,得到了部分城市市民的支持。1787年2月被政府军队镇压。起义冲击了统治阶级和邦联体制,对联邦宪法的制定起了推动作用。联邦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最高法律。1787年9月由制宪会议制定,次年6月生效。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加大了中央的权力。立法权属国会参、众两院,参议员由每州议会选出两名,任期6年,众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每州众议员人数与该州人口成

正比,任期2年。行政权归总统,总统为行政首脑和军队总司令,对国会立法享有否决权,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司法权属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参议院同意,为终身职。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统治的形式和三权分立原则,一直沿用至今,只制定了若干修正案予以补充完善。

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称。通常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都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来进行的经济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迄今有三种不同性质与类型的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其特点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者为基础,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是为卖而买,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第三等级

通常指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有纳税义务的人构成的等级。与那些不纳税、享有封建特权的人构成的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相对立。具体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城市贫民和资产阶级等,占法国全国人口的95%以上。均属被统治阶级,负担国家的各种赋税和封建义务,没有任何权利。13O2年出席国王腓力四世召开的第一次三级会议,但出席的代表是富有者,即后来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第三等级中经济上最富有,政治上最成熟,居于领导地位。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三等级已成为反封建的主力军。

什一税

欧洲基督教会向居民征收的宗教捐税。此税源于公元6世纪,教会以《圣经》中有农牧产品的十分之一“属于上帝”的说法,开始征收什一税。公元779年,查理大帝规定,缴纳什一税是每个法兰克王国居民的义务。1O世纪中叶,西欧各国相继仿行,成为教会榨取民脂民膏的主要手段。而且通常分作大什一税(粮食)、小什一税(蔬菜、水果)、血什一税(牲畜)等。什一税是中世纪欧洲农民的一项沉重负担。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和德国农民战争期间,废除什一税是农民的强烈要求之一。但均未能废除。直到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西欧多数国家才陆续废除。英国一直征收到1936年。俄罗斯正教会则从国家财政收入中提取十分之一的实物或税款作为什一税。

三级会议

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由国王召集,参加者有僧侣(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和市民、资产阶级等(第三等级)三个等级的代表,分别开会。通常是在国家财政遇到重大困难时,国王为了增税和筹集资金而召集。第一次三级会议的召开,是在13O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同教皇卜尼法八世发生冲突,为争取三个等级对他的支持而召集。后法国国王不定期召集三级会议。但1614年开始,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三级会议中断达175年之久。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国王路易十六为解决财政危机,在新任财政总监内克敦促下被迫宣布于1789年5月召开三级会议,并同意给予第三等级以相等于两个特权等级代表的名额。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开幕。第三等级代表要求取消等级区分,提出了三个等级不再分别开会而是一起开会等建议,但遭到拒绝,之后,6月17日,根据西哀耶斯的倡议,第三等级单独组成国民议会。7月9日,国民议会又改组为制宪议会。国王秘密调集军队准备镇压第三等级。巴黎人民于7月14日爆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由此开始。

网球场宣誓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第三等级代表在三级会议会场附近网球场举行的宣誓。1789年5月,法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中断了175年之久的三级会议,以寻求摆脱经济危机。第三等级的代表却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路易十六仍旧按照惯例,安排三个等级的代表分别开会,开幕时内克所作的关于财政问题的讲话丝毫未涉及改革问题,引起第三等级反对。他们与王权及特权等级的代表发生冲突。第三等级代表于6月10日宣布单独进行代表资格审查。6月17日又自行组成国民议会,推举巴伊为主席。路易十六以整修会场为借口,封闭三级会议会场,6月20日第三等级代表根据穆尼埃的建议,在巴伊的带领下,在附近的网球场继续开会,并宣誓不制订出一部王国宪法,议会决不解散,史称“网球场宣誓”。国民自卫军

法国人民武装组轵。创建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初期,间断存在到1871年8月。最初是巴黎的民兵组织,参加1789年7月14日起义后,正式定名国民自卫军。以团、营、连编制。中、下级军官由选举产生,总司令则由政府任命。1791年7月,镇压马尔斯广场群众的请愿活动。在保守分子逐步被清洗后,积极参加巴黎的历次起义和镇压旺代叛乱。在拿破仑时期,国民自卫军是正规军的辅助力量,参加帝国战争。波旁王朝复辟后,于1827年被解散。七月王朝时重建,曾参加1848年二月革命。但后被临时政府利用,镇压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1852年实行改组,军官不再经过选举,一律由皇帝任命。1870—1871年,参加过普法战争和巴黎保卫战。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取代正规军,成为巴黎公社的唯一武装力量,为捍卫巴黎公社作出了贡献。巴黎公社失败后,于1871年8月,被梯也尔政府强行解散

八月法令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制宪议会颁布的废除封建权利和义务的法令。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胜利后,革命在全国迅速展开。制宪议会于8月4-11日召开讨论废除封建特权的会议,通过了著名的八月法令。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规定无偿废除人身义务、狩猎、鸽舍特权、领主法庭、教会什一税、特权等级免税权、买卖官职制度等,还规定任何公民,不论出身如何均可出任教会或国家的文武官职。对源于土地的封建义务,法令规定要以赎买的方式予以废除。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它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人权宣言》

全名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1789年7月9日,第三等级的代表把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8月26日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后来被简称为《人权宣言》。宣言开宗明义指出,“人在权利上是生来并永远平等的”。《宣言》宣布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言论、信仰、著述和出版自由;人民主权、代议制和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法定主义和无罪推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启蒙思想、美国《独立宣言》指导和影响之下产生的,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口号。《人权宣言》在当时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情绪,成为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旗帜,也推动了欧洲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十月事件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了“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

然而国王路易十六拒不批准这些文件。时值国内经济状况恶化,物价飞涨,饥荒严重。巴黎出现许多民众公社,爱国派的报纸也很活跃。面对此形势,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暗中调集军队,企图镇压群众。宫廷贵族大宴卫队,拉拢军官拥护王室。巴黎人民被激怒。10月5日,巴黎发生大规模群众游行示威,由妇女带头向凡尔赛出发。到凡尔赛后拥入制宪议会,并派一个代表团去见国王要求他批准《人权宣言》和保障巴黎粮食供应。路易十六被迫答应,并同意携带家属离开凡尔赛到巴黎去,制宪议会也随之迁往巴黎。十月事件挫败了王室镇压革命的阴谋,大大加强了巴黎作为革命中心的地位。巴黎群众向凡尔赛进军再次挽救了制宪会议,挽救了革命。

雅各宾俱乐部

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政治组织。初称布列塔尼俱乐部,1789年三级会议期间布列塔尼的代表常在一起集会讨论议事,故名。同年10月,该俱乐部随国王和制宪议会从凡尔赛迁至巴黎,改名“宪法之友社”,因常在圣奥诺雷街雅各宾修道院开会议事,故更名雅各宾俱乐部。参加者有自由派贵族、大工商业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在大革命进程中,该政治组织经历了几次分化和改组。1791年6—7月,在国王出逃和马尔斯广场枪杀事件影响下,君主立宪派退出另组斐扬俱乐部;1792年8月10日革命影响下,吉伦特派和山岳派的斗争加剧,10月10日,布里索和其他吉伦特派分子被开除或相继退出。此后,以罗伯斯比尔为代表的山岳派领导该俱乐部,成为雅各宾专政重要支柱,对革命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794年热月政变后,雅各宾俱乐部被封闭。督政府时期虽曾以先贤祠和跑马厅等俱乐部的名义出现,但其政治影响日趋消失,1799年最终被解散。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近代史(下册)单元测试.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单元测试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50分,每题2.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慕尼黑会议严重违背了国际惯例,最突出的表现是(A) A.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 B.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C.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D.推行大国强权政治 2.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要作用是(D) A. 打通了进入南欧的通道 B.解除了发动全面大战的后顾之忧 C.扩大了控制区 D.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 3.大战全面爆发不久,东欧的重要国家波兰就灭亡了。波兰灭亡的原因包括(C) ①波兰与德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相差悬殊②德军采用了突然袭击的方式 ③英法采取绥靖政策④苏联趁火打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4.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是(C) A.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B.为苏联羸得了备战的时间 C.分裂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D.意味着绥靖政策的破产 5.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初战失利,大片领土沦陷,最主要的原因是(B) A.德军突然袭击,苏军猝不及防B.苏军防御战略错误 C.肃反扩大化严重削弱了战斗力D.缺乏英美等国的援助 6. 1940年12月,罗斯福“炉边谈话”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国家史实,最能证实罗斯福这一论断的是(C) A.英国 B.波兰 C.法国 D.西班牙 7.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事项是(D)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德国在西线发动总攻 C.苏德战争爆发 D.太平洋战争爆发 8.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B) A.美国强大舰队威胁日本B.一战后美日矛盾不断激化 C.英美对日实施贸易禁运D.、德意日结成军事侵略联盟 9.太平洋战争中,受到日本重大打击的西方国家有(A) ①英国②美国③荷兰④比利时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 ② 10.德军在欧洲西部战场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是(B) A. 敦刻尔克大撤退 B.空袭英国被挫败 C. 西西底登陆战 D.诺曼底战役 11.1942年-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性时期。在联合反法西斯方面,这一时期取得了重大进展。即(B) A.发表《大西洋宪章》 B.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1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是(C) A.日本偷袭珍珠港B.《大西洋宪章》的签订 C.《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D.《开罗宣言》的签订 13.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主要依据是(C) A.苏联保住了重要工业基地B.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D.德军遭受到大战以来的第一次大失败 14.在二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开会,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其内容不包括(C)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和对贵金属的渴求,在宗教狂热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一些探险家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世界市场扩大。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商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因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力图恢复希腊、罗马典文化,使之“复活”、“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传播到英法德等其他西欧国家,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使欧洲人开始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5.克伦威尔——

世界近代史 大二上册名词解释

织田信长泰姬陵东印度公司通讯委员会莱茵邦联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 葡萄牙和西班牙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葡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而大动干戈,互不相让。1493年5月,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发布训谕,规定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处,自北极至南极划一条线,区分西、葡的势力范围。1494年6月,两国据此正式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并同意将此线西移至西经43°40'。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后,两国在太平洋再起冲突,并于1529年签订《萨拉戈萨条约》,规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处划一线,线的东西两侧分别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两项条约,揭开了欧洲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序幕。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使文艺复兴时代成为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灿若群星的时代。 马基雅维里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律师家庭。曾长期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外交、军事等要职。因涉嫌反对美第奇家族而被逮捕,不久获释,归隐乡下开始著书。1513年,代表作《君主论》问世。全书26篇,主要论述为君之道。通过对历史和时事的分析,具体说明君主应具备的条件和才能,以及治理国家的策略。明确指出,要使国家统一,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无限君权、并掌握强大军队的君主政权。他主张君主应把国家利益放首位。君主为达到政治目的,可以背弃信义、不择手段。在他看来,政治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他的政治学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祖国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下名词解释 (适用于王晓焰老师) -------杨帆编辑整理1. 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1837年由洛维特领导的“伦敦工人协 会”拟定,次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②无记名秘密投票;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④议员应支付薪俸;⑤平均分配选举区,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⑥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其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反映了当时英国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推动了宪章运动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也有一定影响。 2. 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即国际工人协会的第一次大会。原为1864年9月,在伦敦 圣马丁教堂召开的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国际性工人大会。大会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委员,对第一国际指导,拟定《成立宣言》、《共同章程》,使第一国际处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这次大会的召开宣告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并阐明了其目标、任务,建立了组织架构,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 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缔造者。路易·波拿马原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 统,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其在位时期,积极促进法国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法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在此期间,法国完成的工业革命。为了改变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仑三世积极发动对外战争,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英国击败俄国,取得欧洲大陆的霸权。在普法战争中,色当战役惨败被俘,其第二帝国也随之覆灭。拿破仑三世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巨变,在经济上确立了现代水平的资本主义的根基。 4. 1832年会议改革: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 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在1832年会议改革中,资产阶级的全国政治联合会等团体同辉格党政府相呼应,利用人民运动发声势,迫使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了56个“衰败选区”(指地处农村,已无人烟,由大地主指派议员的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并降低了选民的财产数额限制,扩大了资产阶级选举权。 5. 宪法纠纷:德国统一过程中出现的议会与政府之间就军事改革进行的争论。前后共两 次。第一次是1860年,陆军部长洛恩提出的一个军事改革方案,遭议会否决,其后政府在没有得到议会批准的情况下强行进行了军事改革,后又解散议会,从而酿成军事改革是否合法争论。这就是第一次“宪法纠纷”。俾斯麦上台后,很快宣布议会休会,下令增加军费,封闭反对派刊物,禁止自由派活动,这些独断的行为被指责为违宪,从而酿成第二次“宪法纠纷”。1864年,俾斯麦以对丹麦的军事胜利征服了朝野,这场冲突才结束。宪法纠纷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同容克阶级争夺政治权的斗争,也为德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 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19世纪中期,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 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农奴危机日益严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政府被迫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拥有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必须交付高额赎金。这样,农民获得“自由”时受到了残酷的剥夺。这场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第五部分 世界近代史

第五部分世界近代史 第一单元步入近代和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考点一:《神曲》,莎士比亚,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2014、2017 年考查)。 (一)文艺复兴 1.时间及地点:①14 世纪前后,开始于意大利;②15、16 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2.背景:①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3.实质: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4.特点: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 5.指导思想: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6.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神曲》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感情与理想; (2)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代表作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代表作是《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7. 意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考点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1.原因: 2.(1)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市场需求扩大,商品经济发达; (2)《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欧洲社会出现了关注东方的热潮;(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 (4)当时具备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如地理学的发展(地圆学说)、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突破等。 2.代表人物及航线:(1)迪亚士(向东):葡萄牙资助,1487~1488年,绕过非洲最南端,并发现好望角,开辟了从欧洲到达印度洋的航路; (2)哥伦布:西班牙资助,1492 年,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 (3)达·伽马(向东):葡萄牙资助,1497~1498年,到达印度,开辟了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大陆的新航路; (4)麦哲伦:西班牙资助,1519~1522 年,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欧洲的环球航行。这次航行是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3.影响: (1)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2)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 (3)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考 点三:“三角贸易”。 1.背景: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了海上霸主,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2.目的: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 3.路线:由欧洲出发,将廉价的工业品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虏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贩卖给种植园主,再购买殖民地的甘蔗、烟草等产品运返欧洲。由于路线呈三角形,因此称“三角贸易”。 4.影响: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加速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又给非洲和美洲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考点四:《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014、2016、2017、2018 年考查)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全)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殖民制度 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诸国往往是通过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等各种方式进行早期殖民活动。在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时期,则使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被侵略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各殖民国家相互遵守共同的协定,但有时也会因为利益关系发生武装冲突,即殖民战争。殖民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殖民地的产物。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 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 近代教皇为解决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提出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该线以西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划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使葡取得了绕非洲到印度航路的所有据点。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其他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世界近代史》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皇子午线:1494 年经教皇仲裁,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葡两国为争夺殖民地、市场和掠夺财富,长期进行战争。为缓和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在位)出面调解,于1494年6月7日两画了一条线,线西归西班牙,东归葡萄牙,此即所谓“教皇子午线”。 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开创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先河。(参课本P19)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表现在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内容,通常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他的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救出来。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封建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反对教会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教育;反对封建割据和外族入侵,主张中央集权和民族独立。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界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3.薄伽丘: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 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揭露教会的虚伪和腐化,提倡个性解放,歌颂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创作了西欧

文学史上第一部心理小说《菲亚美达》;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 4.因信称义:是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核心。 他认为,基督徒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因信称义”,不再受善功律的支配,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个人关系。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极其繁琐的宗教礼仪,只凭对上帝对的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内容有:1.圣经乃唯一的、最高的成就。2.平信徒皆为祭司3.僧俗平等,恪守天职。 这一宗教伦理是对天主教会所宣扬的“行为称义”的否定,所蕴含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宗教情感的个人主义与文艺复兴中具有理性的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5.预定论: 由宗教改革家加尔文(1509——1564)提出,也成为加尔文派的奠基。 预定论认为神的旨意是绝对的,也是无条件的,一切有限的受造物联合起来也不能影响神的旨意,这旨意完全是神在永恒里安排的。神是万物的主宰,伟大而有能力,安排大自然的运行,支配人类的历史,任何细节都在他的掌管之下。其内容为将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预定论提出了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去发财致富。 6.开明专制: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矛盾尖锐化而进行的具有明显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 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把自己装扮成“开明”的君主,高喊“开明”的口号,进行种种改革,如改革教会,兴办教育事业,编纂法典等 “开明专制”的时代是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时开始的。他自称“国家的第一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

世界近代史 上卷 第一章习题

一.选择题 1.欧洲文艺复兴的实质[D] A.复兴古代文化运动 B.以文化复兴促进科学生产的运动 C.颂扬宗教的文化运动 D.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2.他的发现打开了新旧大陆之间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世纪的闭塞,可直到他逝世之前他一直坚信这只是亚洲的一个海岛,并将他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是指:[A] A.哥伦布B.达伽马C.麦哲伦D.迪亚斯 3.世纪末被法国国王宣布为国教的是[C] A.路德派新教 B.加尔文派新教 C.天主教 D.安立甘教 4.对尼德兰革命的形式准确地表达方式是[B] A.以加尔文教为旗帜的农民战争 B.以加尔文教为旗帜的民族独立战争 C.新教徒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 D.加尔文派新教徒的大起义 5.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是以一位伟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是指[A] A.但丁 B.薄伽丘 C.彼特拉克 D.乔托 6.下列不属于米开朗基罗作品的是[D] A.《大卫》《摩西》B.《创始论》C.《末日审判》D.《教义争论》 6.下列不属于拉菲尔艺术作品的是[D] A.《教义争论》 B.《西斯廷圣母》 C.《花园中的圣母》 D.《圣母像》 二.填空题 1.16世纪前后对世界近代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三大历史性事件分别指[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运动]。 2.16世纪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 3.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路卡·帕乔利主张商人交易时采用[复式薄记],清晰了财务状况,加强了盈利意识,从而推动了商业的进步,客观上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 4.在地里大发现进程中,1487年葡萄牙人[巴托洛繆·迪亚斯]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该海角后被称为“好望角”。1497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5.1509年,[葡萄牙]在阿拉伯海的第乌港附近击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穆斯林舰队,从而确立了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 6.1565年,[西班牙]征服了佛罗里达建立了北美第一个西班牙殖民地。 7.新航路的发现引起商业革命的表现有[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 8.新航路的开辟在经济领域造成美洲的白银大量流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 9.1776年,《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重商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让·博丹和英国人托马斯曼,这一理论后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被自由贸易理论所取代。 10.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代表国家是[意大利]。 1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名著《君主论》强调“强权至上”“国家利益至上”的治国理论。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明治维新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西进运动北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爆发前后向北美大陆西部移民拓殖扩张、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运动。美国独立后阻止移民西进的敕令,来自沿海地区和欧洲的移民涌向西部。在西进运动过程中,出现3次巨大的移民高潮。1890年,西进运动正式结束。西进运动使美国的领土增加到建国时的3倍以上,扩大了发展工业所需的各种基本资源,对美国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普法战争德国完成统一的第三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后,位于德国西南部的邦国在法国支持下仍然独立,德意志的统一还未完成。俾斯麦积极准备用兵法国。1870年7月,战争爆发。战争以法国军队的进攻为开始,但在普鲁士军队的反击下,战场很快就转移到法国境内。9月1日,双方在色当进行大会战,法国军队再次惨败,拿破仑三世率领10万法军投降。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宣告结束。1870年年底,德意志西南部的4个邦国加入“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终于实现统一。 《1787年联邦宪法》美国宪法,也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年9月17日费城制宪会议上通过。宪法以三权分立为基本原则。以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实行总统制。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任期4年,有权任命部长、缔结条约,但须经国会同意,国会对总统、部长的渎职行为有权弹劾;国会是立法机关,由参、众两院组成,负责批准条约,制订税率立法。但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须经国会批准,任取终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以上三条旨在将立法、行政、司法之权分立,互相制约。宪法同时也带有明显的种族压迫条款,没有触动奴隶制。后增加了10项关于人权的补充条款,规定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宪法对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有很大作用,沿用至今。 吉伦特派法国大革命中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吉伦特派的主要成员最初属于雅各宾俱乐部,后在俱乐部内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新派别,因该派领袖人物多来自西南部的吉伦特郡而得名。成员主要是与西部和南部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有较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律师。1792年8月10日起义之后,以吉伦特派成员为主组成临时政府,开始吉伦特派执掌政权时期。吉伦特派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认为法国革命应当止步,恢复秩序。1793年初法国局势恶化,前线吃紧,市场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群众要求限制物价,打击投机商。吉伦特派则坚持经济自由原则,不愿实行对经济的干涉和管制。吉伦特派逐渐失去民心,17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雅各宾派领导巴黎群众起义,迫使议会下令逮捕吉伦特派首领,结束了吉伦特派统治。在恐怖时期,吉伦特派首脑人物被大批处死或自杀。热月政变后,该派残余势力构成热月党的骨干。 开明专制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利用伏尔泰希望有一个开明的君

世界近代史第三学习主题综合评价.

世界近代史第三学习主题综合评价 、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20个小题,共40 分) 1、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矛盾中最尖锐的问题是 B ?提高还是降低关税 2、如果说独立战争是美国人民为摆脱殖民束缚,争取民族独立而战的话,那么建国后落后 的南方 奴隶主阶级与上升时期的北方资产阶级之间的一场搏斗是指 3、由中国著名导演李安所主持拍摄的《与魔鬼共骑》 ,是一部以美国内战为题材的影片。 认为在影片中不可能出现下面的哪一片断 4、“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善。 出他的主张是 5、2012年,美国各界隆重纪念一位伟人遇刺身亡 147周年,有关这位伟人的事迹表述中, 你认为正确的是 A .领导独立战争 B .起草美国宪法 C .挑起南北战争 D .颁布《解放黑奴宣言》 6、美国南北战争在1863年发生重大转折,北方转守为攻,其主要原因是 7、美国南北战争与独立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是 A .殖民压迫不断加剧 B .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C .黑奴制度不得人心 D .国内民族矛盾尖锐 & “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 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 英雄。”这是马克思对美国一位著名总统的评价,这位总统是 9、下列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A .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 B .“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客观上推动俄国改革进程 C .亚历山大一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A .争夺劳动力 C ?争取联邦政府的领导权 D ?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A ?西进运动 B ?南北战争 C .罗斯福新政 D .废奴运动 A .林肯宣布南部联盟州为叛乱州 B ?战争爆发后,北方军队连连胜利 C .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 .广大黑人奴隶踊跃报名参军 我不期待 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分裂。 ”从林肯的这段演讲中, 你能得 A ?尽快废除奴隶制,实现真正的自由 B ?维护国家统一 C .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 D .坚定地打击奴隶制度 A .《人权宣言》的颁布 B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C .北方进行的是正义战争 D .北方军队英勇善战 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 A .华盛顿 B .林肯 C .罗斯福 D .肯尼迪

201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这一现象被托马斯?莫尔比喻为“羊吃人”。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商主义 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学说。亚当?斯密称之为“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故名。中心内容是:货币拥有量是国家贫富的标志,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鼓励制成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方法直接干预经济。早期重商主义持货币差额论,主张禁止硬币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晚期重商主义持贸易差额论,主张发展制造业,扩大外贸出超,以获得大量货币输入。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错误地认为利润来自流通过程,但其对商业保护主义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逐渐废弃。 独立宣言 英属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美国独立的纲领性文件。由杰斐逊等五人起草,杰斐逊执笔,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该文件阐释了资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列举了英王压迫北美人民的暴行,从而深刻揭示了北美独立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宣布北美殖民地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解除与英国的一切从属关系。宣言反映了北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了反英独立斗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也产生了深远影响。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独立日。 人权宣言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1789年7月9日,第三等级的代表把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8月26日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后来被简称为《人权宣言》。宣言开宗明义指出,“人在权利上是生来并永远平等的”。《宣言》宣布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言论、信仰、著述和出版自由;人民主权、代议制和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法定主义和无罪推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启蒙思想、美国《独立宣言》指导和影响之下产生的,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口号。《人权宣言》在当时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情绪,成为反封建专制制

世界近代史(第五册)

2012级世界近代史(第五册)复习 市中区龚家初中邱鏊 一:近五年本部分中考题 07年中考题(共13分) 1、1825年9月,英国伦敦以大量篇幅报道:“英国掌握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将开始商业营运”,文中的交通工具是()A轮船B:火车C: 四轮马车D:汽车 2、19世纪末的日本人都以“穿西服、打领带、吃西餐”作为时尚,这是明治维新哪项改革的结果()A:废藩置县B:文明开化C:置产兴业D: 允许土地买卖 3、历史知识再现:列举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领导人及颁布的文献(5分) 4:前不久,央视以热播电视剧《大国崛起》,影片以大量历史资料和图片介绍了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的发展历程,小刚抱着极大兴趣看完后,对剧中有关英国历程中的一些问题仍未明白,请你帮他解决疑问,将结果填入表中(10分,本部分内容2 08年中考题(共11分)(11分) 1931年10月18日晚,无数美国人纷纷将明亮的电灯关闭,哀悼一位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发明家的逝世。这位发明家是:A: 瓦特B: 爱迪生C: 莱特兄弟D: 卡尔..本茨 (08年有一道中考题属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8分) 09年中考题(24分) 1、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美国内战(3)法国大革命 A:(1)(2)(3)B:(1)(3)(2)C:(2)(3)(1) D : (3) (1) (2) 2、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相同的是 A:使本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保留了“天皇制” C :解放了农奴D:拜托了美、英、法等国的殖民统治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成立 C :《人民宪章》的通过D:恩格斯在巴黎会见马克思 4、阅读材料 材料一:经过漫长的航行后,他和同伴于1492年10月12日突然发现远处有陆地,于是高兴的前往,到了近处一看,原来是座海岛,这座岛就是现在美洲加勒比海上的巴哈马群岛中的呱纳哈尼岛。(9分)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负毯者进军 工业革命继续发展后,1817年,曼彻斯特的失业工人组织了向伦敦的进军。他们打算向议会递交请愿书,要求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在行进途中,像士兵一样背着折叠起来的毛毯,所以这次运动又称“负毯者进军” 彼得卢屠杀 1819年8月16日发生在英国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上的一场流血惨案。由于镇压这次集会的军队,有的曾参加过4年前的滑铁卢战役,群众乃讥称这次流血惨案为彼得卢屠杀。 1832年议会改革 背景: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 与国家管理。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下,英国再次掀起改革运动 高潮。资产阶级和工人都发动起来,改革的呼声响彻全国。集会、游行此 起彼伏,有些地方甚至发生暴动。内容: 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 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 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2.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 扩大选民范围,大大增加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以和 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权,但是 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定义:1832年议会改革为代 议制,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利。也就是“集 体统治”。作用:适应了工业革命需要,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 作用。意义: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 民主,防止独裁统治,还得以和平方式解决利益纠纷,避免暴力冲突。 (英)保守党、自由党 维多利亚统治时期,英国议会里,存在着两党制,1832年改革后,托利党和 辉格党分别改名为保守党和自由党。这两个党仍然交替地操纵着英国的政治。 保守党仍然代表土地贵族特别是大农场主的利益,但50、60年代时,保守党 的统治不能再长久维持,自由党已站到了首要地位此时自由党不仅代表大地主 和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也部分的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两党交替 执政的过程中,19世纪前半期保守党占优势50——60年代责有自由党长期执 政,在1848到1868这二十年里,即使在自由党在野的四年中,虽然由保守党 执政但事实也执行了本质上跟自由党相似的政策。 (俄)西方派、斯拉夫派 “西方派”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但不赞成采取革命手段消灭他们,而 是主张通过渐进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建立西欧式的君主立宪制,以实现俄国资 本主义工业化。1848年分裂为革命民主主义派和自由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