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比较成本学说和竞争优势学说,并说明其差异

1.简述比较成本学说和竞争优势学说,并说明其差异比较成本学说和竞争优势学说的差异

成本学说和竞争优势学说都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市场竞争和国际贸易等方面。它们都关注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竞争力,但具有不同的角度和重点。

首先,成本学说强调的是企业的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的成本问题。成本学说认为,企业在决策时应该以最低成本为目标,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竞争力和利润率。成本学说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现有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限制下,通过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其核心观点是在市场竞争中,低成本企业将具有竞争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价格竞争和市场压力。成本学说主要应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包括成本控制、生产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

而竞争优势学说关注的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问题。竞争优势学说认为,企业应该通过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独特竞争策略和资源配置,来获得对市场的控制权和相对优势地位。竞争优势学说关注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优势,通过差异化、专业化和创新等方式来获取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竞争优势学说主要应用于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包括品牌建设、市场定位和产品差异化等方面。

从实践角度来看,成本学说更注重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绩效改进,强调通过提高效

率和降低成本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它更注重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和运营效率,关注的是企业如何降低成本获得利润。而竞争优势学说则更加注重市场的竞争和战略布局,强调通过差异化和创新来获取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它更注重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和竞争策略,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市场中获得利润。

此外,成本学说和竞争优势学说在理论框架上也有所不同。成本学说主要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重点分析企业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强调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而竞争优势学说主要基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重点分析企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动力,强调市场竞争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成本学说和竞争优势学说虽然都关注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最大化,但具有不同的重点和视角。成本学说注重的是企业在内部资源和生产过程中的成本问题,通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来获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学说则注重的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策略选择和资源配置,通过差异化和创新来取得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

习题课 一、国际贸易理论: 习题 1 :下表列出了本国和外国生产一单位大炮和一单位黄油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生产大炮和黄油都只用劳动,本国的总劳动为100小时,外国总劳动为120小时。 1.两国分别在哪种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2.封闭经济下,两国的国内相对价格? 3.两国自由贸易以后,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为多少? 答:1.一种是看劳动生产率之比。本国在生产大炮上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的0.6倍(1/5:1/3=0.6),在生产黄油上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的1.5倍(1/2:1/3=1.5)。显然本国应该生产相对外国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产品,即黄油。外国应生产大炮。 另一种是看机会成本。本国一单位大炮的机会成本是2.5单位黄油(5:2=2.5),即为了得到一单位大炮必需为此放弃的黄油;而外国生产一单位大炮的机会成本是1单位黄油。显然外国生产大炮的机会成本更低,应此外国应生产大炮。本国在生产黄油方面机会成本更低,应生产黄油。 2.本国国内相对价格:P(黄油):P(大炮)=2/5 外国国内相对价格:P(黄油):P(大炮)=1 3.本国国内相对价格=外国国内相对价格=世界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它将介于本国国内相对价格和外国国内相对价格之间,即2/5到1之间。如果最终世界市场上的相对价格: P(黄油):P(大炮)=4/5。 习题2:一个小国和一个大国发生贸易,哪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提高幅度更大一些? 习题3:根据重商主义的观点,一国必须保持贸易顺差。在两国模型中是否可能?为什么? 习题4:如果假定法国生产葡萄和汽车,土地是生产葡萄的特定要素,资本是生产汽车的特定要素。工人可以在这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在特定要素模型的框架内,讨论国内要素的报酬怎样变化。 1.世界市场上葡萄的价格上升5%; 2.有大量外国汽车厂商到法国投资; 3.生产葡萄和汽车的工人都减少。 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习题1、下述例子中,主要显示出的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是内部规模经济? a)云南省昆明市郊斗南镇的鲜花市场;b)天津的食街;c)微软公司;d)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e)美国的大型家庭农场 习题2、下述例子中,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是比较优势还是规模经济? a)加拿大是主要的新闻纸出口国; b)Intel生产了世界上半数以上的CPU;c)美国和日本相互出口复印机;

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与要素禀赋论

(1)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绝对成本学说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比较成本说是对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它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创立。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比较成本说揭示了人类分工协作的大道理。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被西方国际经济学界奉为经典,并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线。即使在当代,它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比较成本说的启示:“各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保证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所能得到的利益。”然而这个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3)赫克歇尔—俄林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第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自创立以来,虽然受到里昂惕夫等学者的质疑,但仍被奉为当代国际经济理论中的圭臬,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该理论构成了对古典学派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重大挑战,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俄林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和预测世界各国的贸易模式,并制定相应对策,在充满风险的国际竞争中知己知彼,掌握主动权,此外,我们应认识到一国的生产要素实际是变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相应发生变化。当代技术革命已改变了要素的内涵,促进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信息资本等无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相融合,赋于生产要素以全新的内涵。因此我们不能片面静止地对待要素禀赋上的比较优势,这是我们借鉴俄林理论应持有的科学态度。 (4)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不利地位,表面上是它们的发展水平,进而产业结构,竞争力等等,实行上是它们的要素禀赋地位,即要素禀赋结构的弱势地位。相对于已经走上信息化经济的世界来说,发展中国家拥有的仍然是是代表成熟的夕阳产业的生产要素,缺乏代表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因而仍然处于要素的弱势地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从中国当前的经济

1.简述比较成本学说和竞争优势学说,并说明其差异

1.简述比较成本学说和竞争优势学说,并说明其差异比较成本学说和竞争优势学说的差异 成本学说和竞争优势学说都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市场竞争和国际贸易等方面。它们都关注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竞争力,但具有不同的角度和重点。 首先,成本学说强调的是企业的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的成本问题。成本学说认为,企业在决策时应该以最低成本为目标,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竞争力和利润率。成本学说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现有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限制下,通过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其核心观点是在市场竞争中,低成本企业将具有竞争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价格竞争和市场压力。成本学说主要应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包括成本控制、生产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 而竞争优势学说关注的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问题。竞争优势学说认为,企业应该通过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独特竞争策略和资源配置,来获得对市场的控制权和相对优势地位。竞争优势学说关注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优势,通过差异化、专业化和创新等方式来获取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竞争优势学说主要应用于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包括品牌建设、市场定位和产品差异化等方面。 从实践角度来看,成本学说更注重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绩效改进,强调通过提高效

率和降低成本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它更注重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和运营效率,关注的是企业如何降低成本获得利润。而竞争优势学说则更加注重市场的竞争和战略布局,强调通过差异化和创新来获取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它更注重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和竞争策略,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市场中获得利润。 此外,成本学说和竞争优势学说在理论框架上也有所不同。成本学说主要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重点分析企业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强调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而竞争优势学说主要基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重点分析企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动力,强调市场竞争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成本学说和竞争优势学说虽然都关注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最大化,但具有不同的重点和视角。成本学说注重的是企业在内部资源和生产过程中的成本问题,通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来获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学说则注重的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策略选择和资源配置,通过差异化和创新来取得竞争优势。

比较成本论

比较成本论 中文名比较成本论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包含更加具有指导意义包括生产总量将会增加 目录 历史背景 (3) 理论核心 (3) 应用案例 (3) 生产优势 (3) 缺点 (4) 产量增加 (5) 双方互利 (5) 意义评价 (5) 贸易推动 (5) 劳动价值论 (6) 经济扩张 (6)

历史背景 理论核心 应用案例 生产优势

葡萄牙生产每吨酒需要花费劳动时间80天,生产每吨毛呢需要花费劳动时间90天,而英国则分别需要120天和100天。 按照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在上述情况下,英葡两国之间是不会发生贸易的,因为英国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都绝对高于葡萄牙。但是,李嘉图通过分析认为,两国仍能进行对双方都有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虽然都比英国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但优势的程度并不相同。 葡萄牙的毛呢成本为英国毛呢成本的90%,酒的成本为英国的67%,其两种产品的绝对成本均比英国的要低。但相对而言,酒的成本更低,优势更大,所以应该分工生产酒,以酒交换英国的毛呢更为有利。英国两种产品的成本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毛呢的劣势较小一些,所以应分工生产毛呢,以毛呢交换葡萄牙的酒更为有利。这种“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的思想,是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依据这一思想进行国家间的分工和贸易,对各方都有利。 缺点

第三,该理论的一条重要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现实中,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多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同时,根据其结论进行推导,两国比较优势差距越大,则贸易的空间越大。那么,当前的国际贸易应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不过,该理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所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在现实经济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产量增加 双方互利 意义评价 贸易推动

完整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重定向自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目录 [隐藏] ? 1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 2 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前提 ? 3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 ? 4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 5 比较优势理论演进两百年 ? 6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7 相关条目 [编辑]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编辑] 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前提 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编辑]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事实上,中国的田忌赛马故事也反映了这一比较优势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果稳赢。 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谷物法”废除了。这是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实践检验的结果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迈克道尔以1937年为例,通过考察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验证得出:对于美国劳动生产率(根据工资差异加以调整后的)相对高于英国的产业而言,美国在这些行业的出口也相对高于英国这些行业的出口。斯特恩比较了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国、英国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根据他们的分析,1950年在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了假设检验,但到19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整体来看,比较成本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起因。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订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编辑]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编辑] 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前提 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编辑]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

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2简述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答: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主指是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不同点: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劣中选优”,“优中选优”的原则 3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结构性观点 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不同,也出现农业土地利用的分异:1)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离市场越近;2)距市场越远,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越低 4图示并定性说明韦伯工业区位论推导的三个步骤 答:(我的)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第二阶段,运费每指向论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第三阶段,运费指向论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5简述韦伯与史密斯工业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韦伯工业区位论继承了杜能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他的理论的中心假设是,企业决策者在选择生产区位时,努力追求花费的费用最少。他首先考虑运输费用,认为运费的大小决定生产区位的选择。然后再考虑劳动力费用,集聚因素对区位的影响。最优区位= 总运输费用最小的区位= 吨公里最小的区位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的最大的地点”。分析费用和收入的空间相互作用对企业区位的影响,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 7什么是产品周期理论(210) 答:第一,创新阶段:在这时期新产品和新技术通常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生产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国市场为主; 第二,增长阶段: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竞争加剧,企业即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和就地生产,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第三,成熟和衰退阶段:产品定型后,技术垄断消失,竞争的基础变为价格竞争,因此企业直接投资都欠发达国家生产,转让标准化技术,同时将产品返销母国市场和欠发达国家市场。 9简述克里斯勒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第一,两个理论的前提条件不同。 第二,克从上到下推理他的理论,而廖从下往上构建他的市场区系统。 第三,克的分析对象只限于第三产业,即商业服务业,而廖关心商业,也关心生产。 第四,克的中心地系统有明显的等级结构,而廖的模型没有严格等级层次。 第五,克的中心地职能规模与人口规模相对应。在廖的模式型中两者未必一致。第六,克的市场网在图形上十分严谨,但其推导计算反而不严密;相反廖的市场网在图形上不太严格,但其推导计算十分周全。 第七,克地理学家从归纳到演绎的方法,廖经济学者的演绎推导为主。 10劳动力因子以经济区位影响如何 答:劳动力特色的影响。劳动力密集的地区或都市(特别是大城市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成为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企业的有利区位。 劳动力素质的影响。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大,高素质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探究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探究 国际贸易刘双双 201230711199 摘要:在对外贸易领域,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往往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两 个范畴对立起来,甚至提出用竞争优势理论来取代比较优势理论。本文将证明,对两种理论的上述理解是错误的,与这种理解相反,本文认为,竞争优势的建 立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竞争优势只是比较优势发展的一种特定的高级形态。发展中国家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最大限度的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 关键字: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外贸发展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及综述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的研究最早追溯至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或称绝对成本论。该 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均有其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优势,若各国都按照其绝对 的优势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交换产品,能有效地利用各自的资源、劳动 力和资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贸易各国的物质财富和社会福利,实际上这也 是一种低层次自然察赋差异的国际分工,斯密虽然证明了贸易对参与国双方都 有利,但其前提是贸易国出口的产品其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世界其他国家。这无 法解释当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生的大量双向贸易。这一难题由大卫·李嘉 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给出了合理解释。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一般来说,人们将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看作比较优势理论 的起点。李嘉图认为,贸易的基础就是生产技术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 成本的不同。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出口获利,只需在该产品的生产上有比较优 势而不一定要绝对优势。一国可能会在所有的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 定会在某些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所以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 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出口在生产率方面具 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在生产率方面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在资本和劳动力 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三)对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李嘉图比较成本经济学说述评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述评 摘要: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在分析论述比较优势理论中,李嘉图赋予劳动以重要的地位,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开宗明义就指出“一件商品的价值,或曰用以与之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此件商品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进而,他也像斯密一样,将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有用性不是衡量交换价值的标准”,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以及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法则,即决定为了交换他种商品必须付出多少此种商品的规律,全然取决于在这些商品上所付出的相对劳动量”。 关键词:李嘉图亚当·斯密劳动价值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交换价值相对劳动量 Abstract: ricardo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dam Smith founded Labour theory of value, and so as to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n the analysis of this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ricardo give labor to an important position, he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tax principle "in the very opening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value of an item, or yue to the exchange with any other the amount of commodity production, depending on the goods required relative quantity of work ". Furthermore, he also like Smith, the value will be divided into "use value" and "exchange value", pointed out that "usefulness is not measure exchange value standards," think "Commodity Exchange value and decided to exchange value of commodity law, namely decided to exchange his goods must pay how many rules of this commodity, all depends on in these goods to pay on the relative quantity of work". Keywords: ricardo Adam Smith Labour theory of valu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exchange value relative quantity of work

2020年3月《企业战略管理》考前练习题

2020年3月《企业战略管理》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 1.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把成本降到最低限度,成为产业中的成本领先者的战略。 2.五种竞争力分析可以用来分析产业结构。 3.红海战略的开拓者并不将竞争作为自己的标杆,而是遵循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战略逻辑,即"价值创新"。 附:辨析题参考答案 1.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把成本降到最低限度,成为产业中的成本领先者的战略。 解答: 此论点是错误的。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产业范围内独具特色,这种特色可以给产品带来额外的加价,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溢出价格超过因其独特性所增加的成本,那么,拥有这种差异化的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把成本降到最低限度,成为产业中的成本领先者的战略。 2.五种竞争力分析可以用来分析产业结构。 解答: 此句话是正确的。波特教授1980年提出了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五种竞争力分析。他认为,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这五种力量共同决定产业竞争的强度以及产业利润率,最强的一种或几种力量占据着统治地位并且从战略形成角度来看起着关键性作用,五种竞争力分析可以用来分析产业结构。 3.红海战略的开拓者并不将竞争作为自己的标杆,而是遵循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战略逻辑,即"价值创新"。 解答: 此论点错误。"红海战略"是竞争极端激烈的市场,"蓝海战略"并不将竞争作为自己的标杆,而是遵循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战略逻辑,即"价值创新",这是蓝海战略的基石。在这里,企业凭借其创新能力获得更快的增长和更高的利润。蓝海战略要求企业突破传统的血腥竞争所形成的"红海",拓展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与已有的,通常呈收缩趋势的竞争市场需求不同,蓝海战略考虑的是如何创造需求,突破竞争。 二、论述题 1.试述撤退战略的方式。 2.论述SWOT矩阵的优势和局限。 3.试述集中战略的优势、应用条件及风险。 附:辨析题参考答案 1.试述撤退战略的方式。 解答: 撤退战略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紧缩与集中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的个人看法

比较优势理论的个人看法 在未接触国际贸易这门学科之前,对于我来说,比较,顾名思义,就是两种东西进行观察对比,继而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物品。现在,我对于比较优势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不仅仅局限于小范围。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成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简言之,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熟练理解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讲问题清晰化,大方面来说,能够更好地看清国际贸易的一些问题,小方面来说,能使生活中的小问题层次化,便于解决。 作为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贸易模式的产生原因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然而,我对传统外贸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是有所质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学说虽然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分析不尽相同,但具有共同的理论特征:以优势分析为基础,以价格分析为切入点,强调对外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且具有理论上的继承性;同时它们也表现出共同的致命缺陷———将复杂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为僵化的、凝固的和一成不变的静态分析方法。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特征 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论,作为一种理论,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国际社会交换关系和贸易竞争状况,符合并且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斯密和李嘉图的优势理论揭示了在资源禀赋相同而劳动生产率或技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比较优势的形成;而资源禀赋论则以劳动生产率或技术不变为假设,揭示了资源禀赋差异对比较优势的决定作用。尽管他们所处的年代不同、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分析也不尽相同,但由于其借以立论的经济学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具有许多共同的理论特征。 1.以优势分析为基础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部巨著中,亚当·斯密阐释了各国在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一、近年来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流理论 的完善和挑战。在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 的现象是,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 的新主流(HelpmanandKrugman,1985;GrossmanandHelpman,1989,1990),而其他学者们又在批评这一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 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HelpmanandKrugman,1985)。他们发展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 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 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在自给自足情况下,一个国家 的产品多样性数目很小,而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同时如果贸易 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那么单个厂商的规模效率也能改进。这样,单个厂商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实际上,克 鲁格曼更早时候(Krugman,1980)就提出国内市场规模会影响一国在国 际上的比较优势。他论述了在几种背景下具有大的本国市场的厂商更 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 出口商通常比内销的厂商规模更大,厂商和产业的规模与出口量之间 具有正相关关系。 沿着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思路,梯伯特(JamesR.Tybout,1993)进 一步总结并集中论述了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increasinginternalreturnstoscale)作为比较优势的源泉。他认为 具有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的模型在三方面优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学说: 一是该模型建立了一个从专业化中获取收益的新基础,即使贸易伙伴 们具有相同的技术和要素比例这种专业化也存在。第二,该模型认为

相对成本学说的名词解释

相对成本学说的名词解释 近代经济学中的相对成本学说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种观点。该学说强调了国 际贸易对于不同国家间的比较优势和相对成本的重要性。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相对成本学说的涵义、重要特征以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相对成本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基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比较优势理论, 他认为不同国家的生产者可以通过贸易来获得相对成本优势。相对成本是指一国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付出的相对较低的成本,即只要一国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某种商品,该国就具有相对成本优势,可以通过贸易获取更多的利益。 相对成本学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基于劳动力的比较。相对成本的测量通常以劳 动力为基础,因为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劳动力资源,一些国家可能有更多的廉价劳动力,而另一些国家可能在技术和知识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确立这种劳动力比较,相对成本学说能够解释为何某些国家倾向于专门生产某种商品,而不是生产其他商品。 相对成本学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基于贸易对价格的影响。国际贸易不仅可以 帮助国家利用相对成本优势,还能够通过影响商品价格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相对成本学说,当一个国家开始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其出口商品价格会上升,而进口商品价格会下降。这种价格变动对国家的经济具有积极的影响,因为它能够改善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并促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贸易中,相对成本学说对于国际分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相对 成本学说,国家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的相对成本优势产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商品和服务。国际分工使得每个国家能够专注于他们最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和经济福利。 相对成本学说的在现代经济理论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解释了国际贸 易中国家间的比较优势和相对成本优势,而且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指导原则。根

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历年简答题和论述题及答案

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历年简答题和论述题及答案 1. 简要回答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1 答: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來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地域、口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商品一定是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口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可增加产品总量,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2. 简要回答外汇倾销的含义及条件。答:(1)外汇倾销的含义。 外汇倾销是出口企业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争夺国外市场的特殊手段。当一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以外国货币表示的价格降低,提高了该商品竞爭能力,从而扩大了出口。(2)外汇倾销的条件。 ①货币贬值的程度大丁•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②其他国家不同量实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和采取其他报复性措施。 3. 简要回答合同中保险条款的内容。(1)规定投保人。 在买卖合同中,究竞由哪一方投保,一般决定于买卖双方所选用的贸易术语。。(2)投保险别的选择。 保险人承担的保险贵任是以险别为依据的。(3)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的计算。 保险金额是指保险人在所承担的最哦高赔偿金,也是核算保险费的基础。保险金额一般应由买卖双方进过协商确定,按照国际保险市场习惯,通常按CIF或CIP总值加10%计算。所加的白分率称为保险加成率,它作为买方的经营管理费用和预期利润。公式如下:保险费二保险金额*保险费率4.简要回答托收方式的利弊。 答:在国际贸易中,釆用的托收方式,有利丁•调动买方订购货物的积极性,从而有益于卖方扩大出口。但是,由于托收方式属于商业信用,存在着收不回货款的风险,尤其是托收方式中的承兑交单风险更大,故卖方对此方式的釆用硕吃慎重态度。5.论述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加以评价答:(一)主要观点 (1)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它不限制市场的统一,也不必再一切情况下都追求进可能高级的其他的一体化。

国际经济学 重点

绝对优势1.绝对优势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存在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2.绝对优势(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比较优势学说 1.比较优势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存在相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虽然都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但程度存在差别。 2.比较优势(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比较优势(利益)学说是对绝对优势(利益)学说的发展。比较优势(利益)学说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而非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而非成本绝对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世界总的福利水平也会得到提高。这比绝对优势(利益)学说更符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 贸易条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之比。 此比值上升意味着贸易条件改善,此比值下降意味着贸易条件恶化。 出口的贫困增长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即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沿着原有优势推进,即如果该国原有优势在于生产某种产品,现在进一步扩大该种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原有的贸易比较优势不变,贸易出口的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的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的情形。 要素禀赋:一个国家拥有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要素禀赋与要素数量无关→相对概念.K/L 要素密集度: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要素的比例.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本内容 1.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3.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果,往往是使各个国家之间的要素报酬差异趋于减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结论:各个国家应该在要素方面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优势,从事自己存量相对丰富的要素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样各国的资源会更为有效配置,福利水平将会得到提高。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指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的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均等化。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商品的国际流动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是指自由贸易中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使得在生产中使用的要素的报酬以及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情况发生变化。即自由贸易会使得产品价格上升的出口行业中使用的要素的价格上升,而价格下降的进口替代部门中使用的要素的价格下降。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尽管会提高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由于要素所有者收入分配格局会产生变化,因此这一福利水平的增长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同水平地分享。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斯密绝对优势说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着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那么这个国家还要不要参加国际贸易,或者说还能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而当时许多殖民地便处于这种状况,它们又与宗主国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双向贸易。 李嘉图(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说)解释了这一问题,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与别国相比都处于劣势,仍然会进行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7章“论对外贸易”中,运用两国两产品模型,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一、李嘉图模型的假设 进行经济分析常常需要通过一些假设条件使问题简化,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们关于比较优势的分析使用或隐含了以下假设: (1)两国两产品模型。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homogeneous)。 (3)生产成本不变。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和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 (4)运输成本为零。即不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这意味着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不变的,从而经济是静态的。 (6)物物交换。目的在于排除货币和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但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即没有闲置的资源,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可以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相对成本与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现在根据上述假定以两国两产品模型说明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假定有A、B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均生产X(呢绒)、Y(酒)两种产品;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以劳动量(小时)表示生产成本。表2-3是两国分工和贸易前的生产状况:

国际经济学重点

国际经济学重点 一、什么是绝对优势(利益)学说和比较优势(利益)学说? 答:(一)绝对优势(利益)学说 1.绝对优势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存在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2.绝对优势(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二)比较优势(利益)学说 1.比较优势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存在相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虽然都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但程度存在差别。 2.比较优势(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比较优势(利益)学说是对绝对优势(利益)学说的发展。比较优势(利益)学说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而非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而非成本绝对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世界总的福利水平也会得到提高。这比绝对优势(利益)学说更符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 二、什么是贸易条件和出口的贫困增长? 答:(一)贸易条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之比。此比值上升意味着贸易条件改善,此比值下降意味着贸易条件恶化。 (二)出口的贫困增长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即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沿着原有优势推进,即如果该国原有优势在于生产某种产品,现在进一步扩大该种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原有的贸易比较优势不变,贸易出口的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的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的情形。 三、简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内容 答:(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本内容 1.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3.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果,往往是使各个国家之间的要素报酬差异趋于减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结论:各个国家应该在要素方面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优势,从事自己存量相对丰富的要素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样各国的资源会更为有效配置,福利水平将会得到提高。 四、什么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答:(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指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的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均等化。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商品的国际流动导致要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