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docx

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

一、表现人生易变的自然性

《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也表现在对人生易变的自然性阐释上。有关“人”的观念中外自古有之。最早有关人的观念是人化泛灵论和图腾神话。中国的《易》已经产生人文、人道之类观念。儒道两家学说大量涉及人的问题。人的科学就是科学本身,人学已是一个专门的学问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古人所苦苦求索的重大问题。大自然不能被看作是人的外在物,应当看成是与人融溶为一体的生命存在物。人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自然具有一种根源性的意蕴,”[4]“自然一词所承载的神圣的生命意味,”[4]“人性的丰富内涵恰恰源于自然。”[4]一言以蔽之,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列子》从人的生与死、人生与人寿角度探讨人与天道自然的关系,感悟到人生变易受制于自然,也受惠于自然。彰显出自然哲学的唯物思想光华。《列子》说:“冲和气者为人,”[3]意为元气的中和平允地促成人的出现。这就是人是大自然产物的思想。又说:“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3]意为您的身体是天地所赋予的形体,诞生不为您所占有,是天地所赋予的和气而诞生。性命不为您所占有,是天地所赋予的顺气而有性命。子孙不为您所占有,是天地所赋予的蜕气而有子孙。“故无用而生谓之道。”[3]意为不依靠什么而生就叫天道。在这里,列子认为人的诞生是大自然造化结果,是天地和气的产物。性命、子孙也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的诞生是天道、宇宙自然规律所使然。因此,人生伊始

就蕴含自然性。“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母与子的关系。人类无疑是自然环境孕育的产物。”[4]人之生为大自然的产儿,人之死亦然,也是大自然所为。列子觉悟斯理。《列子》说“:此自生自死,自厚自薄,”[3]意为年寿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和死亡规律。身体有各自的强健规律和衰弱规律。又说:“生非贵之所能存……生亦非败之所能夭。”[3]意为年寿不会因为极其珍视就能长存,年寿也不会因为受到贱视就能夭折。“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3]意为生不知道死,死不知道生。现在不知道未来,未来不知道现在。在这里,列子认为年寿与死亡都不是人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完全是听命于自然规律。“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3]意为依靠天道该死亡的也叫人事之常。“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

意为在一定条件下而死去的也叫天道。“其在死亡也,则之于息焉,反其极矣。”[3]意为死亡阶段,人的形体已经安息,返回到了该去的极尽之处。在这里,列子认为人的死亡是自然而然的事,是天道大自然规律所致。死亡是肉体安息,回归大自然,回到大自然极尽之处。人生终结也蕴含自然性,人对自己诞生不知道,对于未来及死亡也无从知晓,这一切都是宇宙法则所然。列子用自然哲学观点解释人的死亡问题,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列子》不仅对生与死做了自然规律性的解读,而且对人的生长与变化也都能从自然哲学视角加以审察,给予自然性的解释。大家知道,人在宇宙自然中既有积极能动性一面,又有被动受制约的另一面。人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这二个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赋有自

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存在物。”[4]人的自然性内涵还体现在人体演化全过程。人的一生不仅受自然性的制约,而且重演了宇宙演化的过程,宇宙法则通过人体潜信息发挥着作用,陆续有序显化,演绎了人生成长全过程。“人的一生是宇宙一生的缩影,人体和人类的发育过程是宇宙演化过程的简略而又迅速的重演。”

人与宇宙自然就是相互蕴含,彼此包摄的。《列子》书中对人生变易的自然属性做了很多的描述。书中说“: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3]意为人的体质的充实或亏虚,衰弱或成长,都与天地的变化相通,与客观外物相应。“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3]又说:“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时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3]意为正象人一样,从降生到年老,面貌、肤色、神智、体态,没有哪一天不在变化;皮肤、指甲、毛发,随时生长随时脱落,并不是婴孩阶段就开始停顿下来而不改变。变化发展的情形谁也感觉不到,只有等到后来出现结果才知道,实际上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在这里,列子指出人的一生都在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而且是神不知鬼不觉的。所以,人的一生变易是自然规律所然,具有自然属性。接着,列子还具体分析人从婴孩到老耄的气质变化与自然的关系。《列子》说:“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3]意为婴孩阶段,神气

专注心志一贯,身心最为和谐,外物不能伤害他,德行达于理想境界。列子称赞童真无邪的婴孩,因为婴孩保持着人的自然性,未受邪恶念头的侵袭与污染。因此,婴孩是身心和谐,欲念低德行佳,是人性美好时刻。随着时间流逝,人在成长变化,婴孩长成青壮年了。“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3]意为少壮阶段,血气从体内漂溢而出,欲念充盈于体内,外物便加以侵害,德行因此减退。在这里,列子认为人的成长变化,其内在气质与人性德行也随之改变,受外界物欲引诱与影响,无邪的自然性消失了,欲望悄悄滋长,私心杂念膨胀起来。因此,人在少壮时期,血气方刚,欲念攻心,德行也就差矣。岁月无情,白了人头,年老气衰,淡然人生。“其在老耄,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方于少壮,间矣。”

意为老耄阶段,欲念不强,体力将休息,外物不可能引诱他了,虽然达不到婴孩身心完善的程度,比之于少壮阶段,平稳多了。众所周知,人至老年,无欲无为,脾性变温和,慈祥厚德。列子把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比较,说明人生易变是与内在的气血欲念及外在的物质诱惑相关连的,德行的异变是与人体机能变化相关系的。这一切表明,人生变化都是自然性所致。人的一生演变是无法自己的,是自然规律所然,始终与宇宙自然性相环流交通的。人生易变流程映示自然性应然演绎过程,是人体基因潜信息逐渐外化显化过程。列子人生易变的自然性思想蕴含唯物的自然哲学思想。列子的自然哲学人学探索甚至深入到对梦的解释。人之梦幻不是唯心,而有物质因素。人与大自然

的关系也呈现在人的梦幻之中。《列子》一书揭示了人的梦境是直接来源于自己的现实生活。白天所见所闻,夜里就会释放梦幻。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体的盈亏与疾病,都会反映在睡梦中。梦不具神性,而是粘糊于人性与自然性。梦幻具有物质性影子。《列子》说:“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3]意为精神与客观外在事物相遭遇就做梦,形体与客观外在事物相接触就产生事情。所以白天有想法,夜晚就会出现相应的梦。精神与形体各自交遇感应。在这里,列子认为外界的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精神或身体将导致夜里做梦。显然,人之梦幻是外界自然物刺激影响的产物。另外,人之梦幻还与人体生理机能异动有关。《列子》说:“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焫;阴阳俱壮,则梦生杀。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是以浮虚为疾者,则梦扬;以沈实为疾者,则梦溺。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将阴梦火,将疾梦食。饮酒者忧,歌舞者哭。”[3]意为阴气盛的人,便可能梦到涉足大水而感到恐惧;阳气盛的人,便可能梦到走进大火而被烧烤;阴气与阳气都盛,就可能梦到格斗或生或杀。吃得过饱就梦到慷慨赠送别人东西;没有吃的就梦到夺取别人的东西。所以因疾病而浮虚的人,就梦到身体上扬天空,因疾病而郁结的人,就梦到身体下溺水里。枕着衣带睡觉就梦见蛇,飞鸟衔着头发就梦见飞。天气将要阴冷就梦见火,人体将要生病就梦见吃。饮酒的人梦中忧愁,唱歌跳舞的人梦中哭泣。在这里,列子认为客观外在自然或人体内在自然的刺激诱发是产生梦幻的因由。列子这种以客观物质性来解释梦因,显现自然哲学的唯物观光华。的

确,人如果没有外物牵挂,没有焦虑,精神怡然,就会一觉到天亮,没有梦幻缠绕。“故神疑者梦自消。”

意思是精神凝静,没有牵挂的人,梦境自然不会存在。综上所述,列子把人置位于大自然之中,从大自然视角观察人生变化,得出人生易变的自然性原理,体现自然哲学思想。大家知道,人的自然本质蕴含是与宇宙大自然全息同构的,信息是相通的。人与自然的相融性不是孤立的,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社会的存在物,所以人是社会性的人。这样,人的自然性包括在人的社会性之中。自然、人、社会是融和含括于一体,彼此信息相通,统一于宇宙法则和天道之中。社会与自然是相互色含的,是本然同一的。《列子》一书朦胧直觉到社会的自然属性,这是难能可贵的自然哲学思维。

二、提示社会万象的自然性因子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是人群组合,社会的本质是人。社会又依托于大自然,社会是大自然一幅风景彩画。自然•人•社会有缠绕难解的缘分。大自然造化了人,人聚集为社会,社会是人化大自然。林林总总的社会万象,既有人为的,又有自然天成的。但归根结底一切社会现象都有自然性因子,也就是都有物质性因由,都受自然规律支配。这是自然哲学认识论。《列子》一书对社会万象能以自然性因素给予解释,彰显自然哲学思维的睿智。《列子》说:“农赴时,商趋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3]意为务农必须赶上时令,经商必然追求利润,做工一定讲究技术,当官肯定追逐权势,这是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里,仕农工商是社会行业,有社

会属性。他们的所作所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追求利益是他们的共同点。因此,他们的行为都是受客观利益因素所支配。利益是社会各种现象产生的物质因素与自然性缘由。社会现象都有自然性因子在引发诱导。列子用人类逐利的天性解释各行业的社会现象,表现物质性的自然哲学思想。《列子》又说:“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北国之人,鞨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默尔得之,性而成之。”

意为南方人削发而裸体,北方人裹头巾而穿皮裘,中原人戴帽而穿裙,九州大地提供各种资源,人们有的务农、有的经商、有的垦植、有的捕鱼,恰如冬天穿裘草夏天穿葛服,水上乘船陆地坐车一样,是潜移默化自然做到,靠着本性自然形成的。在这里,列子认为全国各地习俗风貌不同,人们从事的职业各异,都是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遇水乘船,陆地乘车,如此之社会万象都是自然而然的,由本性自然形成的。列子这种以客观的自然性因素解释社会生活习惯不同及职业种类迥异的因由,体现了自然哲学的唯物论思想。《列子》又举例说:“吴、楚之国有木焉,其名为柚,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齐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焉。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矣。”[3]意为吴国和楚国有一种大树,取名为柚,满树碧缘,冬夏常青,果实朱红,味道略酸。吃果实的外皮和汁液,能治好象逆气这样的疾病。齐州人民很珍视它。但是淮XXX岸种植这种树,却变为果实酸涩的枳。鸜鹆不肯超过济水,貉越过汶水就死亡。这是土地气候形成的。在这里,列子以土质气候这种自然条件

解释动植物的变化现象。须知,生物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内容之一。因此,列子解释生物现象也是对社会现象的阐释。同样表现为用自然哲学观点解说社会万象,揭示社会万象的自然性因子。《列子》一书不受诸子百家各流派思想所羁束,坚持自己的自然哲学唯物论观点,不计较是非得失,胸怀坦然。列子说:“信理者亡是非”,[3]意为相信事物自身的规律的,就无所谓是与非。“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意为圣人是仰仗自然的化育,并不仰仗智慧与技巧。总之,列子奉自然规律为神圣的宇宙法则,世间万物藉它而造化生息。纵使是圣人的智巧,在自然法则面前也只能是俯首称臣了。《列子》在看待自然、人、社会的问题上,不以超越自然力来解读人与事,始终坚持以物质因素来说明人事社会,以自然说明自然的思想是唯物论自然哲学思想。大自然化育一切的光辉思想至今仍闪耀光芒。

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

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 自然哲学是研究自然界起源、演化和运行规律的学科领域,它的 基本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自然世界。通过对自然哲学的 基本观念加以阐述,我们能够在生动、全面和有指导意义的文章中概 括其内涵。 自然哲学的第一个基本观念是观察与实验。自然界是我们所处的 大舞台,我们需要用准确的观察和探究方法去解读它。观察是自然哲 学的基础,通过准确和详细的观察,我们能够发现自然界中的现象和 规律。同时,观察结果要通过实验验证,以确保我们的发现是可靠的。观察与实验的结合是自然哲学的重要特点,也是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实质。 自然哲学的第二个基本观念是简单与复杂。自然界中的事物可以 分为简单和复杂两个层次。简单是指事物的基本元素或基本规律,它 们构成了自然界的基础结构。复杂则是由简单构建起来的,它们更加 复杂、多样化,呈现出自然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自然哲学要求我们 在研究中既要理解事物的简单性,也要探究事物的复杂性,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自然哲学的第三个基本观念是关联与相互作用。自然界中的事物 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 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系统和网络。自然哲学要求我们 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事物之

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只有真正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自然哲学的第四个基本观念是整体与局部。自然界是一个系统,它包含了无数个部分,这些部分共同构成了整个自然界。我们不能只关注事物的局部特征,而应该将其放在更大的整体中去理解。只有把握自然界的整体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个别事物的运行和演化规律。自然哲学要求我们采用整体观察的角度,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以全面地认识和解释自然界。 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旨在帮助我们探索和认识自然界的奥秘。通过观察与实验、简单与复杂、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整体与局部的综合运用,我们能够在自然哲学的指导下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自然界。这些基本观念提供了思考和探索自然界的框架,使我们能够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万千变化。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老子的自然哲学

提倡自然环保的先驱-----老子的自然哲学 硕人文09一班薛婷 3095886 摘要:老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哲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学说的核心是?道?本体论,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自然主义。在道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独树一臶,开创了中国思想界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友好相处的强大思想流派。他认为?道?是世界的形上本原,而它的形下根据则归依于?自然?,主要体现为?道法自然?、?道即自然?的一体观念。老子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和一切宗教唯心论的基础。他的自然观和宇宙生成论,在中国文化史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和谐 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总的认识,是认识世界的基础。自人类文明存在以来,一直处于两种互相矛盾的状态中:一种是,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另一种是,时常将自己臵身于自然之外,以至于将自己看成一个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外力。 虽然人对自然的作用完全可以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但

人却必须对自身施于自然的外力做认真严肃的审视。如果我们都相信人对自然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被自然反作用;如果我们同时还相信我们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然,或者说有怎样的自然观,就变成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了。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反之,它又对自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其触角渐渐深入到自然的各个方面,并日益广泛地揭示自然内部的各种联系,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自然的种种现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而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老子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自然哲学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一、老子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记载:老子是李耳,即老聃。司马迁认为,老子可能是春秋末期的人,也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人。他肯定:?老子,隐君子也。?老子是一个奴隶主的知识分子,或者本身就是没落的贵族,这似乎是可以肯定的。《道德经》一书相传是老子所做,是一部正式的私人著作,它不是问答式的语录,而是作者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书中的思想皆用高度抽象、概括的方式和极精炼的言语

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docx

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 一、表现人生易变的自然性 《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也表现在对人生易变的自然性阐释上。有关“人”的观念中外自古有之。最早有关人的观念是人化泛灵论和图腾神话。中国的《易》已经产生人文、人道之类观念。儒道两家学说大量涉及人的问题。人的科学就是科学本身,人学已是一个专门的学问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古人所苦苦求索的重大问题。大自然不能被看作是人的外在物,应当看成是与人融溶为一体的生命存在物。人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自然具有一种根源性的意蕴,”[4]“自然一词所承载的神圣的生命意味,”[4]“人性的丰富内涵恰恰源于自然。”[4]一言以蔽之,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列子》从人的生与死、人生与人寿角度探讨人与天道自然的关系,感悟到人生变易受制于自然,也受惠于自然。彰显出自然哲学的唯物思想光华。《列子》说:“冲和气者为人,”[3]意为元气的中和平允地促成人的出现。这就是人是大自然产物的思想。又说:“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3]意为您的身体是天地所赋予的形体,诞生不为您所占有,是天地所赋予的和气而诞生。性命不为您所占有,是天地所赋予的顺气而有性命。子孙不为您所占有,是天地所赋予的蜕气而有子孙。“故无用而生谓之道。”[3]意为不依靠什么而生就叫天道。在这里,列子认为人的诞生是大自然造化结果,是天地和气的产物。性命、子孙也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的诞生是天道、宇宙自然规律所使然。因此,人生伊始

就蕴含自然性。“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母与子的关系。人类无疑是自然环境孕育的产物。”[4]人之生为大自然的产儿,人之死亦然,也是大自然所为。列子觉悟斯理。《列子》说“:此自生自死,自厚自薄,”[3]意为年寿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和死亡规律。身体有各自的强健规律和衰弱规律。又说:“生非贵之所能存……生亦非败之所能夭。”[3]意为年寿不会因为极其珍视就能长存,年寿也不会因为受到贱视就能夭折。“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3]意为生不知道死,死不知道生。现在不知道未来,未来不知道现在。在这里,列子认为年寿与死亡都不是人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完全是听命于自然规律。“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3]意为依靠天道该死亡的也叫人事之常。“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 意为在一定条件下而死去的也叫天道。“其在死亡也,则之于息焉,反其极矣。”[3]意为死亡阶段,人的形体已经安息,返回到了该去的极尽之处。在这里,列子认为人的死亡是自然而然的事,是天道大自然规律所致。死亡是肉体安息,回归大自然,回到大自然极尽之处。人生终结也蕴含自然性,人对自己诞生不知道,对于未来及死亡也无从知晓,这一切都是宇宙法则所然。列子用自然哲学观点解释人的死亡问题,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列子》不仅对生与死做了自然规律性的解读,而且对人的生长与变化也都能从自然哲学视角加以审察,给予自然性的解释。大家知道,人在宇宙自然中既有积极能动性一面,又有被动受制约的另一面。人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这二个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赋有自

理性观照下的人生哲理——论《列子》寓言的特色

092021035 周相相 理性观照下的人生哲理 ——论《列子》寓言的特色 摘要:《列子》贵虚,属于早期道家,他寓言的特色是神话色彩及其思维的超现实性,对宇宙奥秘的关注,具有丰富的想象甚至科幻色彩,重精神轻形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字:列子贵虚寓言神话色彩想象重精神轻形体 相传《列子》一书的作者是列御寇,其时代应早于庄子,大概在战国初期,为宋国人,其他事迹不详。《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其思想应属于早期道家。 列子寓言的突出特色是其神话色彩及其思维方式的超现实性,如半神话式的《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汤问》)等寓言。即首先见于此书。其次是对宇宙奥秘的关注,同庄子有一脉相通之处,反映的也是道家的宇宙观,只是更集中于具体问题。如著名的“杞人忧天”(《天瑞》)故事: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忘食……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这亦舍然大喜。 在现实不如生活中,整天怕天塌地陷而寝食难安的人,恐怕不是很多,然而对这种多余的担心遂试之为愚昧,恐亦非妥。因为人类在神秘的自然面前,很难以把握而产生心理困惑,并进而提出问题予以解答,却正是进步的开始。《庄子.天运》即曾有过相似的发问,而屈原《天问》也说:“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可知这是古代哲人们共同的疑问,体现的正是人类对神秘宇宙的积极精神,只是列子用语言表现得更加夸张罢了。今天看来固然显然幼稚,而科学正当由此起始。又如“两小儿孔子辩日”(《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辨日,……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关于日近日远的问题,也许今天的科学可以做出合理的解答,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却是难以作答的,而提出问题本身即标志着人类智力的觉醒。至于说“孔子不能决”,固然包含道家反儒的思想倾向,但我们也不必嘲笑“大圣人”之不如小儿,因为那是那个时代存在的必然局限。科学萌生于不断的困惑和怀疑精神,即是这篇寓言提供给我们的最好的启示。另外,“鱼氏氏之子”(《列子.说符》)亦与此有相似之处:“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天无意志,这在当时是一种崭新的思想。齐国大贵族田成子,其识见还不如十二岁的鲍氏小儿,可知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保守性。此则寓言借一个小孩子的口,旗帜鲜明地批驳了传统“天命论”,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列子寓言的另一特色,是丰富的想象甚至科幻色彩。如“偃师造成人”“扁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思想及其对近代科学的影响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思想及其对近代科学的影响 古希腊自然哲学是指古代希腊哲学家对自然界的探索和理解的哲学思想体系。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并在公元前3世纪达到巅峰。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努力寻找解释宇宙中一切现象的普世原理,他们没有依赖于神话和宗教,而是通过理性和观察来寻求真理。 1.哲学家们尝试建立一个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所有现象都可以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来解释。这种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哲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最早的形而上学的概念,包括永恒不变和无始无终的宇宙观。他们认为宇宙是永恒存在的,没有真正的起点和终点。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宇宙学的发展。 3.古希腊哲学家们也提出了观察和实证主义的理念。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获得真理,而不是依赖于神秘的宗教信仰或纯粹的理性推理。这种实证主义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科学方法的发展。 4.古希腊哲学家们也研究了自然现象的原因和机制。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物质构成和运动的理论。例如,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元素理论,认为世界是由水、火、土和空气四种元素组成的。这些理论尽管在现代看来不准确,但为后来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1.科学方法的发展:古希腊哲学家的实证主义思想为后来科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他们倡导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这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

2.数学的发展:古希腊哲学家们对数学的研究也对近代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毕达哥拉斯提出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奠定了几何学的基础。同时,他们还研究了无穷数列等数学概念,为现代数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3.物质构成的研究:古希腊哲学家们的物质构成理论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尽管他们的理论存在很多不准确之处,但他们提出的观点和概念为后来研究物质构成的化学学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宇宙观的发展: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宇宙的观点对现代宇宙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他们认为宇宙是永恒不变的,这对于现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理论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而言之,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思想和理论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们不仅为科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还为数学、化学和宇宙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古希腊哲学家们通过他们对自然界的思考和探索,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打下了坚实基础。

列子的宇宙观

列子的宇宙观 引言 列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于宇宙的观察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本文将详细探讨列子的宇宙观,揭示其对于宇宙本质、宇宙运行规律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的深入思考。 宇宙本质 天地存在 列子认为天地是存在的,它们是宇宙的最基本结构。他通过对天地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它们是广大无边的,包含了一切物质和能量。天地的存在为整个宇宙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道的存在 列子的宇宙观中强调了”道”的存在。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是万物的原理。道是无形无质的存在,包含了宇宙的所有规律和真理。列子认为只有寻求和融入道,人们才能与宇宙相通,得到真知真智。 宇宙运行规律 天道运行 列子观察到天地的运行规律,认为它们遵循自己的规律进行运行。天道是宇宙的法则,它是自然界运行的基础。列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天道,顺应自然,而不是违背它。只有顺应天道,人们才能得到自然之力的支持和帮助。

阴阳调和 列子观察到宇宙中存在阴阳两种力量,并认为它们相互作用、调和。阴阳是宇宙中相对而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列子认为人与宇宙的关系也是如此,要融入宇宙,就要保持身心的阴阳平衡。 明达宇宙 列子提出了”明达宇宙”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智慧和洞察力是认识宇宙的关键。只有通过思考和观察,人们才能理解宇宙的奥秘,获得智慧和启迪。列子强调了人的主体性,认为人们应该主动地去探索和了解宇宙的本质。 人与宇宙的关系 极类相通 列子认为人与宇宙是相通的。他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人的身体和宇宙存在相似之处,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列子认为人可以通过调整身心,与宇宙相通,获得宇宙之力的滋养和帮助。 归纳万物 列子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和宇宙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他提出了”归纳万物”的观点,认为人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从细微之处归纳出宇宙的普遍规律。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 随顺天命 列子强调了顺应天命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生命和命运受制于宇宙的力量,而不是完全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人们应该随顺天命,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与宇宙保持和谐的关系。 结论 总之,列子的宇宙观包含了对宇宙本质、宇宙运行规律以及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思考。他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揭示了宇宙的奥秘。他强调了人的智慧和身心的平衡,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明达宇宙,随顺天道,与宇宙相通。列子

列子古代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作

列子古代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作道家哲学,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经典之作虽然不算众多,但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哲学智慧。本文将介绍三部 代表性的古代道家哲学经典之作,分别为《老子》、《庄子》和《列子》。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探究,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古代道家哲学的核 心思想和价值观。 《老子》是道家哲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古代道家哲学的奠 基之作。全书由81章组成,以简洁深邃的语言阐述了道家的核心理念。《老子》中的主要思想是“道”,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原则和万物的本源。它是无所不在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存在。《老子》通过反思人 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推崇“无为而治”的态度,主张倡导平和、简朴 的生活方式。作品中以“柔弱胜刚强”、“至柔致刚”等句式表达了“道”的 无限力量与智慧。《老子》的智慧引导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安 宁与和谐。 《庄子》是古代道家哲学的又一经典之作。全书由33章组成,主 要内容围绕“自由自在”、“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展开。庄子在《庄子》中通过丰富的寓言和哲思故事,阐释了道家哲学的重要观点。《庄子》中的重要概念包括“道德经”,主张追求自由、开放的心态,以及奉行 无为而行的思想。“庄生梦蝶”、“蝴蝶梦雄蝉”等著名寓言通过讲述生命和现实的相对性,表达了道家追求自由人生的理念。《庄子》激发了 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崇尚自由、轻松的态度,引导个体在自然的呼 应中追求真正的自我。

《列子》是古代道家哲学的继续与发展。全书由32篇组成,主要内容探讨了人的自我修养和修身养性的道路。《列子》中的核心思想是“养性”,强调个体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作品中以“曹刿论战”、“山木樨”等寓言故事,通过精神修炼的表象,诠释了如何提升个体自身的道德水准和人生境界。《列子》通过揭示人心的玄妙和生命的奇迹,引导人们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总之,古代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作《老子》、《庄子》和《列子》都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思想遗产。通过阅读和思考这些经典之作,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感受到其深邃而博大的智慧。这些古代经典对我们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引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追求真正的自我。

列子自然主义哲学

列子自然主义哲学 自然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哲学思想体系。它认为自然界是唯一存在的实在,并且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自然法则来解释和理解。自然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世界是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行为和思维都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自然主义哲学的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并且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来揭示其中的规律和原理。他的思想对后来的自然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现代哲学领域,自然主义哲学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自然主义哲学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解释和理解。科学方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知识的方法。自然主义哲学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真正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本质。 自然主义哲学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鼓励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不断地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同时,它也提醒人们,人类的行为和思维都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不能超脱于自然界之外。 自然主义哲学还对伦理道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自然主义哲学认为,伦理道德是建立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的,它是人类

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制定的规则和准则。自然主义哲学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并且按照自然规律来生活。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自然主义哲学还对宗教和宗教信仰提出了质疑。自然主义哲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错误解释和迷信。它强调宗教信仰不能替代科学方法,不能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生活的唯一依据。 然而,自然主义哲学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争议。有人认为,自然主义哲学过于强调科学方法,忽视了人类的主观感受和价值观念。他们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不仅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还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总的来说,自然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强调自然界是唯一存在的实在,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自然法则来解释和理解。自然主义哲学对科学研究、人类生活和伦理道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自然主义哲学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争议。在今后的研究和思考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探讨自然主义哲学的含义和意义,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列子有感读后感字

读列子有感读后感字 《列子》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之一。它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有关道家思想的传世佳话,集合了古代道家思想的精髓。书中描述的故事通常以大自然中的生物为主角,通过它们所具备的特性来深刻阐释人生哲理,使人们体悟到惊人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许多有关道家思想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讨论都离不开《列子》这部作品,这是因为《列子》所蕴含的思想与气质在道家文化史上是难以替代的。 作为一名读者,《列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的故事让我思考了很多,其中最令我深感震撼的是“养生主”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健康和长寿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个老人,他年过百岁,但他的身体却非常健康,如同少年人一般。一位年轻人问他是如何保持身躯之健康,他回答:“养生与人体内的 气息有关,只有保持平衡的呼吸能够使人的身体达到完整的健康状态。”这里的“平衡”呼应了道家理念中的“中庸之道”,即 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和谐”,才能得到身心健康的效果。这个故事让我意识到:保持健康需要精神、心灵、身体、环境的协调。当一个人达到身心健康的平衡状态时,不仅身体健康,而且精神也会得到很好的调节,一个人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和充实。 通过阅读《列子》,我受益匪浅。一方面,这本书启迪了我的智慧,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中包含的丰富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并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另一方面,通过这个故事,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并从中发现了自我管理与自律对健康的重要性。 《列子》不仅是一部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也是一部具有深刻道德智慧的哲学著作,从老庄哲学到现代文化的变幻中,他所蕴含的思想之深度和丰富度目前尚未被透彻阐述。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思考方式,用类比的方法,向人们揭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使人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天人合一”、“以柔克刚”等道家思想,结合叙事的技法,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那些抽象的思想。 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面临的生活与社会问题日益严峻,人类需要一个新的思考方式,来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列子》所蕴含的道家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世界、理解自然、认知自我和平衡内外的新的思考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更能够提高我们认识自我和生活的深度。在现代社会中,将《列子》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将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新的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并借此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 作为一名读者,读完《列子》,我深感自己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感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站在更广阔的角度考虑问题,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开拓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生中充满动力、勇气和智慧地生活。因此,阅读《列子》不仅是一种文化追求,也是一种人生探索。我希

《列子》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列子》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 实意义 摘要:《列子》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其环境伦理思想包括反对人类 中心主义;保护自然,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对《列子》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有着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列子》环境伦理现实意义 《列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古时庄列并称,可见列子在道家中的显赫地位。《列子》成书时代尚有争议。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派认为《列子》是战国时期列子及其后学所著,另一派则认为其是魏晋时期的人假托列子之名所作,目的是为了反对当时儒家思想。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认为此书是伪作,目前后一种说法占优。[1]笔者认为,《列子》是否为伪书并不影响本文对《列子》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如果主要精力放在对该书是否为伪作,而放弃对其思想内容的研究,未尝不是一件憾事。 一、《列子》中环境伦理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列子》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其思想遵循了道家传统的自然主义世界观的立场和方法。在老子那里,人与自然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一系统与道并行,所谓“道大,地大,天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25章》既然人是从天地万物中产生的,因此,人生之道在于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即“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庄子-天运》。在《老子》那里,“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不失为对待自然万物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庄子》那里,则强调“无为而尊”《庄子-在宥》。《列子》深谙道家的这一基本立场,他提出的对待万物操持个人行为的方法和态度是贵“虚”。据《列子-天瑞》记载,有人对列子说:“您为什么要以虚为贵呢?”列子回答:“既是虚,就无所谓贵贱。”并说:“要排除人为的名义,莫如保持清静,莫如保持虚默。恪守清静虚默,就掌握了道的所在;追求得失予取,就丧失了事物的本性。待事物的本性破毁以后,再来舞弄仁义的说教,是不能使之复元的。”[2]可见《列子》的贵“虚”论体现了它以万物为本体和万物平等的认识,这或许是对庄周“以道论之,物无贵贱”《庄子-秋水》的阐发;在这种认识下,才可以谈所谓人面对万物的立场和态度。 有人把《列子》之“虚”归结为无人为之“自然”,无差别之“一齐”,甚是。所谓的贵虚,其目的就是驱除内心的杂念,甚至一切人为的有可能伤真害性的观念,忘怀而静守本心,以期保存人的清静自然之本性。[3]杨伯峻认为《列子》

第二章老子哲学是自然唯物辩证法之道

第二章老子哲学是自然唯物辩证法之道 辛清源心悟道德经(立道篇)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道法自然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灵魂,老子《道德经》中处处充满自然辩证法思想。 一,“道法自然”是老子自然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是老子方法论的核心 物有物的法则,地有地的法则,天有天的法则;道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正如《道德经》25 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是说人要效仿地的法则,地要效仿天的法则,天要效仿道的法则,道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实质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其自然唯物主义思想和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原始世界从无形到有形的天地万物生成是自然而然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道法自然”是世界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自然法则,是客观事物的根本法则,正如童蒙所说:“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又如唐李筌注《阴符经》:“知自然之道,万物不能违,故利而行之”。 “道法自然”是由天地万物的本质所决定,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老子方法论的核心。这种哲学思想贯穿《道德经》始终。纵观《道 德经》,老子之道是自然唯物主义之道,是自然之德的基础;自然之德又是社会之德的基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融入、渗透《道德经》的全过程。如,在修养思想道德方面,

主张无名、无欲、无私等等自然精神;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主张无为而治和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在传统的养生气功 中主张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炼功等等。 万物怀阴而抱阳”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础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阴阳,阴阳普遍存在于宇宙天地日月星辰之中, 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世界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是,世界万事万物有阴阳。就太阳系来说,太阳谓阳,其余星球为 阴,因为只有太阳发光发热,太阳是核心,其他星球都是围绕太阳转动。 自然界,凡是有生命力的植物、动物、生物都有阴阳,当然人也不例 外。雌性谓阴,雄性谓阳。 人体结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后属阳,体前属阴;腑为阳,脏为阴。 数字奇数谓阳,偶数谓阴;方向,南面谓阳,北面谓阴;方位,上谓阳,下谓阴;左谓阳,右谓阴;即使机械之类的东西也有阴阳,螺杆谓阳, 螺母谓阴 二是,世界上每一种事物都有阴阳矛盾的两个方面。这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就拿水果、蔬菜等其他农作物的果实来说,靠太阳生长的那面为阳,相反则是阴;西瓜、香瓜等落地水果,朝天的一面为阳,超地的一面为阴;朝不朝阳面生长的水果其颜色、味道和营养成分都有一定差别。 人们往往把积极、健康、有益、向上、正确、先进、新生的等等事物,当做阳”的事物来看,简言之,就是把好事当做阳”的事物来看,或当做 一个事物好的方面来看。相反,则把消极、不健康、有害、向下、落后、错误、腐朽的等等事物,简言之,就是把坏的事物当做阴”的事物来看,

《列子》一书的哲学思想,何止烧脑

《列子》一书的哲学思想,何止烧脑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字云,亦作圄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或为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列氏],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子孙氏焉。郑有隐者列御寇,著书八篇,号《列子》。” 列子,姓列,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后被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后学众多。 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 据庄子《逍遥游》,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 列子弟子存名者有伯丰子、百丰、史疾。

中国传统哲学自然观

中国传统哲学自然观 ——与生态伦理 摘要: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提倡“道法自然”、“惟齐非齐”、“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学在本质上反映了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强调“人化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词:传统哲学;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生态伦理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向外扩散,互相交汇融合,“人与自然”的思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人类对此经历了一次次的否定之否定,充满许多理性的思考。中国古代原始人的“竭泽而渔”和《禹禁》中的“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万物;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都揭示了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从非理性到理性的过程。《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流,在中华文明瑰宝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周易》中包含有许多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涉及政治、经济、自然等许多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言论都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发轫于《周易》。汉朝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著名的“天人感应”理论,它是一套儒家政治学说,通过上天发生灾异现象与人君(皇帝)有过失行为联系起来,用托天管人的手法,试图控制皇帝的所作所为,从而达到安邦治国的目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精辟概括。当代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天人合一,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肯定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基本正确的。”张岱年先生的分析是中肯的,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的正是通过人的精神与自然界的统一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思想源于先秦,先秦诸子的著述中蕴含了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到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取得了正统地位,“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也进一步丰富和扩大,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固化于人们的思想中。“天人合一”作为一个正式命题的提出是在张载的《正蒙》中,“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宋明理学对“天人合一”也做过深入的阐释,概括来说“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人与自然万物本质上相同,并与万物处于同等地位。张载认为“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即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种,则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万物之间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间息息相关,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爱万物,才能与之共同生存和发展。早在先秦时期,道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应该平等相处。而且,道家还对为何人与万物是平等的进行了论证。道是万物之本,衍生出天和地,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从“道”中产生的“天”、“地”、“人”等万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是平等的,惟有保持和谐的状态,才能化生万物,才能共存。由此道家提倡人与自然界应和睦共处。并阐发出“天

读书心得——《列子》自然本体论的音乐欣赏审美

读书心得——《列子》自然本体论的音乐 欣赏审美 《列子》文本中关于音乐的文字主要着眼于音乐作为一门具体艺术的审美经验及其内部规律,对于音乐的论述大多从艺术本身的特质出发,少有涉及音乐与政治、教育关系的问题。基于此,它的音乐实践活动更多地强调音乐本身所带来的审美愉悦,这样我们就不能不谈及音乐实践活动中最后一个环节——音乐欣赏。《列子》以为在音乐欣赏中人们可获得音乐美感,这种美感不仅仅是感官的简单体验,更重要的是精神愉快和知性满足。这种感受既体现在“余音绕梁木丽,三日不绝”①的审美心理效应上,也体现在“子之听矣!志想象犹吾心也”②的明确音响感知、深度情感交流和想象联想之中,以及对“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 ③的音乐自然之道的理解。 一、“余音绕梁木丽,三日不绝”:审美心理效应的再现 音乐作品及作品的表演使欣赏者感受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和思想意境,这是一个由表层欣赏到内在体验的过程,《列子》用“余音”来说明声音的表层结构消逝以后,欣赏者所感知到的音乐里层,用“三日不绝”的艺术夸张描述欣赏者被音乐精神等内在的情感深深打动的情形,由此而进入到忘记自我和身处无我之地的境界,在情感上无论悲伤还是喜悦总能与创作者产生共鸣,在痛苦或者欢乐中精神得到升华,从而产生审美效应。 《列子》记述了一则关于音乐的故事:“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木丽,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

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这段文字涉及了音乐欣赏心理效应的几个层次,首先韩娥用原生态的演唱、无多余加工的声音,借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等,从感官上深刻地打动听众,产生“既去而余音绕梁木丽”的效果,使人们在无关联的现实生活中仿佛还能找回音乐的踪迹,“三日不绝”时时回味声音的抑扬顿挫、丰满圆润,这是音乐所形成的听觉记忆,也是音乐感性知觉的最明确表述。这种感知本身也伴随着音乐欣赏的第二层心理,即情感体验。 音乐是长于激发感情的艺术,是常态情感与音乐情感交相传导的中介。“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韩娥因受辱而产生激烈的悲伤情绪,这一情绪是主体自身主观经验到的一般情感,是对客观所历与自身相联系引起的一种态度,是对现实的最贴近的判断、评估和反应,单纯而直接同时伴随着介于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知性因素,即内在诉求的流露。然而这还不能称之为音乐情感,因为音乐本身所内含的情感并不只限于人的喜怒哀乐,它常常是某种精神和品格的结合。当韩娥长声哀哭以歌唱抒发情感,把痛苦、希求体现在旋律之中,把具体的不幸与心酸等一系列心灵体验置放于歌声中,这时她的心灵处于一种内容丰富而复杂的空间,并同时赋予所唱以具体的、可感知的音乐情景以及自我精神,使音响所形成的意象与情思、心愿密切联系,成为欣赏者可以感受和领悟的音乐。欣赏者的领悟并不是来源于单纯的声音的运动,而是源于内含了歌者特殊的、经过曲折转化的、以音乐为形式精巧安排的情感体验,正是这种音乐情感唤起了听众的想象和同情,相应地产生了激动的情感效应:“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如果说老者被触动了心弦,幼者则感于歌声所携之激情产生的知性之真,迅速转化为未成年人的情感体验,形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罗安宪 内容提要: 关键词: “自然”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观念。何为自然?自然与道是什么关系?自然与无为又是什么关系?自然的反面是什么?这些问题虽然都很重要,但历史上一直语焉不详,甚至有不少错误的说法。搞清这些问题,对于理解老子思想之根本倾向,至为关键,至为重要。 一、自然之义 “自然”一词,在《老子》一书中共出现了五次,分别是: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 希言自然。(二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何为“自然”?只从上述引言并无以明晓。儒家之十三经,无一提及“自然”。先秦儒家者中,只有《荀子》2见。其他重要典籍,《孙子兵法》无见;《墨子》1见,见于《经说上》,为后期墨家著作,不足为据;《国语》无见;《战国策》1见。“自然”一语,主要见于道家典籍。《庄子》8见,《列子》6见。《庄子》之言“自然”之要者如下: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应帝王》) 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天运》) 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缮性》) 《庄子》之所谓“常因自然”、“顺物自然”、“应之以自然”,

其意比《老子》所言较明白,但仍然不确定。 秦以降,汉之《淮南子》、王充,晋之郭象,对“自然”有了较为具体的解说。王充说: 天地正其道,而物自然。(《淮南子·泰族训》) 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乃出,物乃生矣。天动不欲以生,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王充:《论衡·自然》) “物自生”、“物自为”,为物之自然。郭象曰: 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阴阳为先物,而阴阳者即所谓物耳。谁又先阴阳者乎?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庄子注·知北游》) 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庄子注·齐物论》) “自然”,即是“自己而然”,即“自尔耳”。这样的“自然”,也就是“天然”。“天”并不是“苍苍之谓”,而是言万物皆自生,而非故生,而非“使然”。所以,“自然”是相较于“使然”而言的。“使然”是一个外在的东西使其如此,“自然”是自己使其如此。 由此以观之,《庄子》所谓“常因自然而不益生”、“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其“自然”,也是“自己而然”之义。“因自然”、“顺自然”,亦即因循、顺应事物自己而然的运化之道。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荀子·性恶》) “不事而自然”、“感而自然”,其意亦是“自己而然”、自己如此,非外力使其然也之意。

《列子》的“化”:本体设定与具象过程

《列子》的“化”:本体设定与具象过程中国哲学是讲究心灵的哲学,关注人的心灵存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若要讲哲学的性质,应以所研究的对象为标准。中国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人生,而且是人的精神生活,使人达于天人合一或与道或与真如的合一,中国哲学的性质当然是一种精神性的哲学。”“化”是《列子》以超越的生存为终极目标的哲学起点,是其论生命有无的核心概念,其对化的讨论涉及两个层面一个目标。在形而上层面,“化”兼具本体与动态化生的双重功能,以“无”为生化的根据,由无形之“气”向形质之实转化生成;在形而下层面以“自生自化”为现实的生成规律,以“几”在纷繁多样的生物之间进行自然流变。通过“化”所进行的本体和具象的双层设定,以及在可操作层面学习不异生死的幻化之能的设想,《列子》的终极目标在于为人在精神层面实现通于天地的自由营造超越的空间,企望一个界外的视点使人获得一种高超的形而上学存在。 一、“化”的形而上本体设定 “本体”不是中国传统哲学自有的概念,今天我们以“本体”概念来诠释《列子》文中的概念范畴和思想,是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西方的话语特征。但是西方的本体即实体的观念也并非中国哲学本体的意味,“故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虽以认知为起点,却常常以否定认知的终极意义为归结;本体论对先验层面的追求,也不体现为对知识的绝对性的追求,而归属于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中国哲学的本体是一种本源性的存在,既关于超验的终极存在又具有体用的关系内容,它对存在的思考始终关联天道而又不离人道,关注的是人的形而上存在。 《列子》关于存在的思想以“化”的名义指向宇宙本体论,“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