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学认为,儿童生长发育不完全,阳气虚弱,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病邪的侵袭。因此,儿童常常患有一些常见病。下面是一些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1. 发热病

中医治疗原则:

- 风热外感者:清热解毒,疏风散寒。

- 阳明病证者:泄热通便,降火利肠。

2. 咳嗽

中医治疗原则:

- 风寒咳嗽者:宣肺化痰,祛风散寒。

- 热痰壅肺者: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3. 腹痛

中医治疗原则:

- 寒症腹痛者:温补脾肾,祛寒止痛。- 阳明亢实者:清热泻火,理气止痛。

4. 呕吐

中医治疗原则:

- 脾胃虚弱者:调和脾胃,健运化湿。- 肝胃实热者:清热降逆,和胃止呕。

5. 脑膜炎

中医治疗原则:

- 外感风热者:清热解毒,宣散风热。- 痰火壅盛者:化痰清热,凉血宁心。

6. 湿疹

中医治疗原则:

- 血热湿蕴者: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 脾虚湿阻者: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原则,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调整。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差异,更加注重病因辨证和整体调理,因此建议儿童患病时及早就医,以获得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中医学源远流长,其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法。中医注 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通过平衡阴阳、调节气血来治疗儿童身体上 出现的问题。下面将介绍中医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所采用的独特疗法。 一、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 整儿童体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提升机体自愈能力的效果。相比于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具有疗效明显、无副作用等优势,尤其适 用于一些儿童慢性疾病的治疗,如小儿哮喘、遗尿症等。同时,在儿 科病症的预防上,针灸也被广泛应用。 二、中草药疗法 中草药疗法是中医儿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草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激发机体自愈能力,对儿童疾病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中草药具有疗 效稳定、温和安全等优点,并且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儿童。在中医儿 科中,常用的中草药包括枸杞子、白术、黄芪、柴胡等,具有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清热解毒等功效。 三、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对儿童身体的 按揉、摩擦、推拿等手法,刺激经络、调和气血,以促进身体的正常 发育和康复。推拿疗法适用于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消化不良、运动障

碍等疾病。它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改善儿童的体质,增强抵抗力。 四、食疗疗法 食疗疗法是中医儿科中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疾 病特点,中医医师制定相应的食谱,通过合理的食物组合和烹饪方法,调节儿童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在治疗小儿腮腺 炎时,中医医师会建议患儿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清热解毒的食材,如苦瓜、西瓜等,以帮助儿童清除体内湿热。 五、养生保健 中医儿科强调疾病的防治兼顾,提倡养生保健的理念。通过调整儿 童的作息规律、合理安排膳食、增强体育锻炼等方法,提高儿童的身 体素质,预防常见儿科疾病的发生。此外,中医儿科还特别重视季节 保健,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调整儿童的饮食结构、起居习惯, 从而提升儿童的自我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在治疗儿童常见疾病上拥有独特的疗法。中医 的针灸、中草药、推拿、食疗等方法都能有效地调理儿童的身体机能,提高自愈能力,对于儿科疾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此外,中医儿科 注重疾病的预防,通过养生保健的方法提升儿童的身体素质,降低疾 病的发生率。因此,中医儿科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并为儿童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儿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

中医儿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中医儿科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来预防、诊断和治疗儿童常见疾病的一门医学专业。中医重视整体观念,强调“治未病”,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儿科常见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儿童感冒 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发热等症状。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类型。对于风寒感冒,可服用草果薏苡仁汤。草果具有发散风寒、解表的作用,薏苡仁则可清热降火。对于风热感冒,可以服用连翘败毒散。连翘败毒散具有清热解毒、解表的功效,适用于症状轻微的风热感冒。 二、儿童哮喘 哮喘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喘和咳嗽。中医认为,哮喘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哮喘可采用桑菊石膏汤,该方药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另外,还可使用辛夷细辛散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温肺祛寒、行气止咳的功效。 三、儿童腹泻 腹泻是儿童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表现为大便稀水、频繁排便等症状。中医认为腹泻主要与脾胃湿热、寒湿积聚等因素有关。治

疗腹泻常用橘红承气汤,该方药有止泻、清热的作用。另外,还可使用千金泻心汤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利水泻火、消炎的功效。 四、儿童湿疹 湿疹是常见的皮肤病,常见于婴幼儿。中医认为湿疹主要与体内湿热郁结、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湿疹可采用黄连阿胶汤,该方药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作用。另外,还可使用玉屏风散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痒的功效。 五、儿童多动症 多动症是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疾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等症状。中医认为多动症主要与心肝失调、脾胃功能紊乱有关。治疗多动症可使用益气安神丸,该方药有安抚心神、镇静神经的作用。另外,还可采用赖氏五子衍宝散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益气养血、安抚肝阳的功效。 总结起来,中医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注重调理整体,通过中药的运用来达到平衡人体内部环境的目的。然而,治疗儿童疾病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进行治疗。同时,家长也需注意儿童的饮食、作息、环境等方面的调理,帮助孩子恢复健康。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儿童疾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中医儿科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泻、食欲不振等。下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一、感冒 感冒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发热、头痛、咳嗽、鼻塞、喉咙痛等。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邪气入侵体内,致使气血失调。感冒的治疗要根据病因来针对性治疗,一般治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理体质:以滋养肺脾为主要原则,用做法可见吃一些新鲜 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2.辛凉解表:在感冒初期可用辛凉解表,如荆芥、薄荷、藿香等,缓解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3.清热解毒:感冒后期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黄芪、三七、 柴胡等,消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 4.根据症状加减方:根据感冒症状加减中药方剂,如感冒伴有 流涕鼻塞、咳嗽等,可用麻黄汤加减等方剂。

二、咳嗽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反复咳嗽,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中医认为咳嗽的原因有风热、燥热、肺热等,调理方法常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热降火:咳嗽伴有发热症状时,可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根 据体质加减用黄连、银翘、生石膏等中药配方。 2.益气润燥:咳嗽时喉咙不适,可用益气润燥的方法,如黄芪、麦冬、山药等,润肺益气,改善咳嗽症状。 3.理气和胃:咳嗽伴有胃痛、烧心等症状时,可用理气和胃的 方法,如香附、柿子、茯苓等,缓解胃部不适,改善咳嗽症状。 三、发热 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具体症状包括头痛、体温升高、出汗等。中医认为发热的病因主要有外感热毒、气虚体弱、营卫失调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表里透:针对口渴、头痛、发热等症状,可用解表里透的 方法,如桑叶、板蓝根、金银花等药物来清除热毒。 2.益气固表:当发热伴有脾虚、胃弱症状时,可用益气固表的 方法,如党参、茯苓、黄芪等,调养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

中医治疗儿科常见病

中医治疗儿科常见病 一、发热:体温38.5℃以下(3天为一疗程) 治则:疏风解表,宣肺清热。 推荐治疗方法:小儿推拿疗法、耳尖放血疗法、中药足浴。 二、反复感冒:(10-20天为一疗程) 儿童反复感冒的原因有气虚、阴虚、内热等不同原因。中医认为人之所以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阴阳失于平衡所致,对反复感冒的孩子,重视机体的内在调理,使阴阳趋于平衡,正气充沛,减少发病。中医调理儿童反复感冒分为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调护三个阶段。 推荐治疗方法:小儿推拿疗法、中药内服、穴位贴敷、拔罐、耳穴压籽、食疗。 三、哮喘:(10-20天为一疗程)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二季及气候骤变时易于发作。哮喘临床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中医辩证主要从寒热虚实和肺脾肾三脏入手。 小儿哮喘治则:发作期急则当攻邪治其标,治肺为主,分辨寒热虚实而随证而治;缓解期缓则当以扶正以治其本,调其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 推荐治疗方法:中药内服、小儿推拿疗法、穴位贴敷、揿针、拔罐、。一年之中尤以三伏贴为主要的预防方法。 四、泄泻:(3-5天为一疗程)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尤以2岁以下的婴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最为多见。治疗以健脾渗湿,涩肠止泻为主。 推荐治疗方法:小儿推拿疗法、中药内服、穴位贴敷、食疗。

五、斜颈:(15天为一疗程) 小儿斜颈临床常指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颈部缩短并向一侧偏斜畸形,颜面旋向健侧。如早期得不到合理的治疗,畸形将逐渐加重,严重者导致脊柱侧弯等发育畸形,给患儿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该病在早期进行正确有效的中医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完全得以治愈,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推荐治疗方法:中医推拿、蜡疗、中药热敷、超短波。 六、湿疹:(5-7天为一疗程) 湿疹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瘙痒及对成分布的多形性损害为主要表现,以红斑、水泡、糜烂、渗出伴瘙痒为主要临床特点。发于小儿者中医称之为“奶癣”。中医认为湿疹主要与湿邪有关,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急性湿疹多见湿热之证,慢性湿疹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时以清热利湿,疏风养血润燥为主。 推荐治疗方法:中药浴、小儿推拿疗法。

中医儿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儿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摘要: 一、引言 二、中医儿科常见病证概述 1.呼吸系统疾病 2.消化系统疾病 3.泌尿系统疾病 4.神经系统疾病 5.心血管系统疾病 6.皮肤疾病 7.传染性疾病 三、中医儿科辨证思路与方法 1.四诊合参 1.望诊 2.听诊与问诊 3.闻诊 4.切诊 2.八纲辨证 1.阴阳辨证 2.表里辨证 3.寒热辨证

3.脏腑辨证 1.心肝辨证 2.肺脾辨证 3.肝肾辨证 4.肺胃辨证 5.脾胃辨证 6.大肠辨证 四、典型病证辨证分析 1.感冒 2.肺炎喘嗽 3.腹痛 4.泄泻 5.厌食 6.汗证 7.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五、中医儿科治疗原则与方法 1.治疗原则 1.清热解毒 2.滋阴养血 3.调理脾胃 4.疏肝理气

2.治疗方法 1.中医药治疗 2.针灸治疗 3.推拿治疗 4.拔罐治疗 六、结论 正文: 一、引言 中医儿科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中医儿科疾病种类繁多,诊治方法独具特色。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儿科优势,提高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水平,本文对中医儿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二、中医儿科常见病证概述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哮喘、咳嗽、鼻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泻、呕吐、厌食、腹痛等。 3.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频等。 4.神经系统疾病:惊风、癫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 5.心血管系统疾病:小儿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等。 6.皮肤疾病:湿疹、过敏性紫癜、牛皮癣等。 7.传染性疾病:流感、水痘、腮腺炎等。 三、中医儿科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儿科学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中医儿科学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 中常见的疾病以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儿科学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扶正祛邪,通过调理整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儿童疾病的目的。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感冒 感冒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在中医理论中被归为“风寒”或“风热”两类,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 1. 风寒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 风寒感冒以寒冷症状为主,如咳嗽、流鼻涕、发热等。中医常用的 治疗方法包括汤药煎服和外治手法。常用的汤药有麻黄汤、桂枝汤等,可以辛温散寒、宣肺止咳。外治手法则包括拔火罐、刮痧等,可以通 过刺激经络活血散寒。 2. 风热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 风热感冒以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为主。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清热解毒的药物和适当的饮食调理。常用的药物有连翘、金银花等, 可清热解毒、解表散邪。在饮食调理方面,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汤和粥类。 二、腹泻

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中医认为腹泻多属于脾胃虚弱所致,治疗重点是健脾胃、止泻。 1. 健脾胃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常用的健脾胃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常用的药物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可健脾胃、固涩止泻。在饮食调理方面,可采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汤等。 2. 止泻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常用的止泻方法主要是通过选用相应的药物来实现。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露薏合剂等,可清热泻火、固涩止泻。此外,中医还可以采用穴位按摩和针灸疗法来帮助止泻,如大肠俞、胃俞等穴位。 三、哮喘 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哮喘多由肺气不通所致,治疗重点是调理肺气、平喘止嗽。 1. 调理肺气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常用的调理肺气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中药蒸汽吸入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麻黄、苍术等,可开窍通气、平喘化痰。中药蒸汽吸入疗法则通过吸入中药药蒸汽来改善肺气的通畅。 2. 平喘止嗽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常用的平喘止嗽方法包括穴位按摩和中药熏洗法。穴位按摩可使用膻中、鱼际等穴位,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方式来平喘止嗽。中药熏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导读:儿童是家庭的宝贝,健康问题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常见的 儿科疾病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医作为我国 传统医学的瑰宝,对儿童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本文将介绍中医儿 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帮助父母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儿童疾病。 一、感冒 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认为,感冒属于外感表证,多以风寒、风热入侵体内导致的。 常见症状有发热、流鼻涕、咳嗽等表现。中医治疗感冒的原则是解 表散寒、清热解毒。常用的中药有薄荷、连翘、银花等,可煎汤喝。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孩子受凉。 二、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皮肤病,多见于婴儿期和幼儿期。中医认为 湿疹属于体内湿邪郁滞,多因脾胃虚弱、湿气内盛引起的。常见症 状有皮肤红肿、瘙痒、水泡等。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主要是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苦参等,可用于外用药 膏或口服服用。同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摩擦或使 用刺激性的洗浴用品。

三、腹泻 腹泻是指儿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泻的一种症状。中医认为腹泻 属于脾胃虚弱、湿热肠道感染引起的。常见症状有腹痛、腹泻、拉 肚子等。中医治疗腹泻的原则是健脾和胃、清热止泻。常用的中药 有黄连、苦参、木香等,可煎汤喝。同时,注意加强饮食调理,忌 生冷食物和辛辣刺激食物。 四、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咳嗽等。中医认为哮喘多为气滞、痰瘀引起的。中医治疗哮喘的方 法主要是舒肝开窍、活血化痰。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花蛇舌草、 天麻等,可煎汤喝。同时,注意避免哮喘发作的诱因,如寒冷刺激、病毒感染等。 五、疳积 疳积是一种因消化不良导致的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肥胖、食欲不振、腹胀等。中医认为疳积多属于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良 引起的。中医治疗疳积的方法主要是健脾和胃、消积导滞。常用的 中药有山楂、白术、陈皮等,可泡茶或煎汤喝。同时,注意合理饮 食安排,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高糖食物。

儿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

小儿发热 1.爱出汗的小儿发热、热度不高、出汗、不耐寒热(又怕冷又怕热,遇冷就流 鼻涕打喷嚏,颈椎也不舒服,遇热就出汗,严重的,晚上睡觉时,不盖被子感觉冷,盖被子又热得出汗),舌头不红,舌苔不厚,这种类型一般使用桂枝汤,这种体质的小孩儿我们称其为桂枝体质,他们一般胃口不会太差,大便也基本正常,或偏干,嘴唇舌头偏暗或淡,易出汗,易受凉,易腹痛。2.不爱出汗的小儿发热,一般高热、怕冷、喉咙痛、颈椎不舒服、发不出汗的, 可以用葛根汤 3.发热、下午晚上加重,早晨热退、食欲差、咽喉疼痛、睡觉不安稳、出汗不 多,怕冷也不是很明显,可以用小柴胡汤,这种体质的小孩我们称其为柴胡体质,他们一般嘴唇偏红,吃饭不好,睡觉不安稳,脾气急躁。 4.发热、高热、容易伴有便秘,不怕冷,舌头红,舌苔厚腻,可以用含大黄类 的方子,我常用的方子药物比例如下:生大黄1:黄柏2:黄芩4:银花4:连翘4:板蓝根4。大黄可用3-5g。 5.外寒内热的,发热,打喷嚏,流鼻涕,咳嗽或喘,出汗,咯痰是黄色粘稠的, 可以用麻杏甘石汤。 6.食积发热,腹胀便秘,舌苔厚,有口气,平胃散加减 7.其他类型 注:以上1、3、4三种类型常见,有时1、3会同时出现,可将方剂合起来用,即柴胡桂枝汤。 小儿咳嗽 1.桂枝体质的小孩,常用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汤 2.柴胡体质的小孩,常用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 3.麻黄体质的小孩,外寒内饮(偏寒)的常用小青龙汤、外寒内热(偏郁热) 的常用麻杏石甘汤。 4.如咳声不干,脉不沉细,此为脾肺之虚。可用山药扁豆各一钱,小枣二枚以 补脾肺,半夏杏仁桔梗陈皮各三分,以降肺气即愈。 以上类型有时也会夹杂其他问题,可随症加减。 小儿体质调理 主要针对体质稍弱,免疫力低下,容易反复感冒的小儿。临床发现,只要能坚持感冒时服用中药,避免抗生素,体质很快就会得到改善。 1.桂枝体质的小孩儿,容易受凉,受凉后第二天早晨起来就会打喷 嚏,流鼻涕,一般不发热,或发低热,一动就容易出虚汗,有的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将人体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通过气血运行,而维持生命活动。因此,中医治疗儿童疾病时,首先要以病因为导向,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1.辨证论治:中医儿科重视辨证论治,即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确定治疗方案。同时也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 2.借助物理疗法:中医儿科常常采用物理疗法,如艾灸、推拿、针灸、拔罐等,以及中药药物治疗。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物理疗法能够加速治疗的速度和改善治疗效果。 3.防病和预防:在中医儿科治疗中,预防疾病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认为人体的免疫力和防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年龄、季节等因素影响,因此注重养生和防病,提升自身免疫力。 二、常见疾病治疗原则 1、肺炎:中医认为肺炎常发生于春秋季,天气转变过大时,及体质虚弱或抵抗力较弱者。对于肺炎,中医肯定要辨病因、辨证施治,一般采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等方案。同时,也可选用适当的物理疗法来辅助治疗,如艾灸等。

2、腹泻:对于常见腹泻症状,中医一般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等方案,较为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连解毒片、六一散等。在日常生 活中,注意饮食卫生和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 3、发热:乃属外感病,常见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等各类 感染性疾病,因此需要针对病因进行辨析,排除其他疾病后再对发热 进行治疗。治疗方法采用清热解毒、补气养血等方法,同时也可进行 物理疗法等辅助治疗。 4、哮喘:属于肺系疾病,由于人体感应刺激物后的反应过度所致,以呼吸道激惹为主要症状,常常表现出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治疗 方法采用平喘止咳、祛痰化痰等方案,重视调节合理的生活方式、饮 食习惯对调节患儿体质亦有帮助。 三、总结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并以辨证论治、 借助物理疗法和防病预防为核心。对于常见的腹泻、肺炎、发热、哮 喘等疾病,针对病因进行辨证施治,并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有助于 提高治疗的效果和速度。同时,也要注重合理的饮食、生活方式和保 持自身身体防御力等预防工作。希望本文对家长们的育儿之路有所帮助。

儿科常见疾病中西医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疾病中西医诊疗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诊断要点 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自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二、中医辨证分型 1、风寒束表: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年长儿可诉肢体疼痛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红。或目赤流泪,烦热口渴。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高热不退,或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多头痛,倦怠,泛恶,鼻塞流涕咳嗽。舌尖红,苔白腻,脉数。 三、治疗 (一〉中医治疗 风寒束表:解表散寒,宣肺和卫。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硫风清热,解毒利咽。以银翘散和桑菊饮加减。 3、暑湿袭表:清暑解表。以新加香需饮加减。 4、外治:中药穴位敷贴、中药外洗、推拿等治疗。 〈二〉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保持室通风,适宜的温湿度:注意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 2、对症治疗: (1)发热:可给物理降温:体温>38.5° C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酸、布洛芬等,或静注 赖氨匹林。如发生高热惊厥可予镇静止惊等处理:如既往有复杂性热惊厥史,体温》38° C即给予药物退热治疗。 3、病因治疗:常用抗病毒药物 ⑴利巴韦林(病毒唑),疗程3 —7天。剂量为10 -15mg/kg/ 日,分3-4次口服或、化吸入、静注。 (2)中药:可选用感冒冲剂(院制)、小儿金翘颗粒、健儿清解液、减味紫雪口服液 等。如病情严重有继发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者可选用抗生素,常用者有青霉素类、头 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疗程3-5日。如证实为链球菌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或既 往有风湿热、肾炎史者,青霉素疗程为10-14日。 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 一、诊断要点 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好发于冬春季节。 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量的散在干、湿罗音。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小儿哮喘 小儿哮喘是儿科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性肺系疾病。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吼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口唇青紫为特征。 本病包括西医学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 治疗 1治疗原则 哮喘应坚持长期、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按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别施治。本病应重视缓解期的治疗,以图长期缓解。发作期当攻邪以治其标,治肺为主,分辨寒热虚实而随证施治。如寒邪应温、热邪应清、痰浊宜涤、表邪宜散、气逆宜降等。属于虚实兼见、寒热并存者,治疗时又应兼顾。缓解期当扶正以治其本,调其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在缓解期以补肺固表、补脾益肾为主,调整脏腑功能,去除生痰之因。哮喘属于顽疾,宜采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如三伏天敷贴疗法的冬病夏治,哮喘重度、危重度发作可配合西药治疗。 2分证论治 2.1发作期 2.1.1风寒束肺证(推荐级别:D) 治法:温肺散寒,涤痰定喘。 主方:小青龙汤(《伤寒论》)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减。 常用药:麻黄(炙)、桂枝、细辛、干姜、法半夏、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等。 药物加减: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旋覆花;哮吼甚者,加射干、僵蚕、地龙;喘促甚者,加赭石。若表寒不甚、寒饮阻肺者,可用射干麻黄汤加减。 2.1.2痰热阻肺证(推荐级别:D) 治法:清肺涤痰,止咳平喘。

主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合苏葶丸(《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麻黄(炙)、苦杏仁、前胡、石膏、黄芩、葶苈子、紫苏子、虎杖、桑白皮、射干、瓜蒌皮、枳壳等。 药物加减:喘急者,加地龙、僵蚕;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咳甚者,加百部(炙)、款冬花(炙);热重者,加栀子、鱼腥草;咽喉红肿着,加山豆根、板蓝根;便秘者,加瓜蒌子、枳实、大黄;若表证不著,喘息咳嗽,痰鸣,痰色微黄,可选用定喘汤加减。 2.1.3外寒内热证(推荐级别:D) 治法:解表清里,止咳定喘。 主方:大青龙汤(《伤寒论》)加减。 常用药:麻黄(炙)、桂枝、白芍、细辛、五味子、法半夏、石膏、黄芩、葶苈子、紫苏子、野菊花、炙甘草等。 药物加减:热重者,加栀子、鱼腥草、虎杖;咳嗽重者,加桑白皮、前胡、紫菀;喘促甚者,加射干、桑白皮;痰热重者,加地龙、黛蛤散、竹沥。 2.1.4肺实肾虚证(推荐级别:D) 治法:泻肺平喘,补肾纳气。 主方:偏于肺实者,用苏子降气汤(《丹溪心法》)加减。偏于肾虚者,用都气丸(《症因脉治》)合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药:偏于肺实者:紫苏子、苦杏仁、前胡、法半夏、陈皮、肉桂、丹参、紫菀、款冬花、麻黄(炙)、熟地黄、五味子等。偏于肾虚者:山茱萸、熟地黄、补骨脂、山药、茯苓、款冬花、紫菀、法半夏、细辛、核桃仁、五味子、麻黄(炙)、射干等。肺实肾虚并重时二方合用。 药物加减:动则气短难续者,加紫石英、诃子;畏寒肢冷者,加附子、淫羊藿;畏寒腹满者,加椒目、厚朴;痰多色白,屡吐不绝者,加白果、芡实;发热咯痰黄稠者,加黄芩、冬瓜子、金荞麦。 2.2缓解期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1.稚阴稚阳: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稚"指幼嫩而未曾成熟、“阴”,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等有形之物;“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2.纯阳: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正说明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生理特点。 3.针四缝疗法:是通过点刺四缝穴以治疗小儿疳积症的一种方法、能够用于清热、除烦、止咳化痰、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等,常用来治疗疳证、厌食、积滞、咳喘、顿嗽等疾病。 4.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腹部胀满,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 5.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当多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以及缺乏任何原因为特征。 8.麻疹:是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泛发麻粒样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疹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为特征。 9.风疹:风疹是感受风热时邪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轻度发热、咳嗽,皮肤、出现细沙样玫瑰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10.猩红热: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皮为特征。又名疫痧、烂喉痧, 2~8岁发病率较高、 11.手足口病:是由于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口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 12.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时邪引起的脑实质炎症,若同时累及脑膜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临床以发热,头痛,呕吐,惊厥,意识及运动障碍,或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 13.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临床以持续发热、多形红斑、粘膜充血、草莓舌、颈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为特征,好发于婴幼儿、 14.维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该磷代谢异常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特征,以多汗、夜啼、烦躁、枕秃、肌肉松弛、囟门迟闭,甚至鸡胸肋翻、下肢弯曲等为主要表现。 1、相传至今的我国最早儿科专注《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书中提出“凡小孩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2、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中医儿科常见病

辨证论治分类病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分型证候治法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湿热郁蒸证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清热利湿退黄胎禀湿蕴,如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湿热郁蒸、寒脾胃湿热或寒湿内溶血性黄疸新生湿阻滞,久则蕴,肝失疏泄,胆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新生儿感染性黄疸儿疾胎黄气滞血瘀。胎汁外溢而致发黄,辨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寒湿阻滞证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温中化湿退黄阻塞性黄疸黄的病变脏腑病久则气滞血瘀而病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母乳性黄疸在肝胆、脾胃黄疸日深难退。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气滞血瘀证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行气化瘀消积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风寒夹痰者,辛温解表,以感受风邪为感冒夹痰证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宣肺化痰;风热夹痰者,主,常兼杂寒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辛凉解表,清肺化痰。、热、暑、湿嗽等为主症。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都有类似感冒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燥邪等,亦感冒伴兼夹证者,可见咳嗽加的症状,如麻疹、奶麻、丹痧、水痘感冒夹滞证感冒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有感受时邪疫肺卫失宣剧,喉间痰鸣;或脘腹胀满,不思饮等,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特点、结,舌苔厚腻。毒所致者。病食,呕吐酸腐,大便失调;或睡卧不实验室检查等加以鉴别。变部位主要在宁,惊惕抽搐。肺,可累及肝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风,感冒夹惊证解表兼以清热镇惊脾。舌质红,脉浮弦。喉核赤肿,咽喉疼痛,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风热搏结证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涕,

中医儿科常见病症

感冒 一、概述 1.定义:是感受外邪引起的外感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特征。 2.发病特点 ①季节:四季皆有,冬春季节为多; ②年龄:见于任何年龄小儿,以婴幼儿更多。 ③兼证:夹痰、夹惊、夹滞。 ④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表现类似感冒,注意鉴别。 ⑤常可并发心悸、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嗜心肌病毒引起,如柯萨奇病毒等)。 3.相当现代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风邪为主,常兼寒、热、暑、湿、燥邪。感受时邪疫毒。 2.正气不足----卫气不足。 (二)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肺,常可累及肝脾。 2.基本病机:卫表不和—发热,恶风(恶寒),头痛。 肺气失宣—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3.病机变化: 夹痰:肺常不足----咳嗽痰多。 夹滞:脾常不足----腹胀,呕吐,泄泻。 夹惊:热扰心肝----心神不宁,惊惕抽搐。 现代医学认为:90%以上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导致粘膜屏障减低易合并

细菌感染。细菌主要是链球菌感染。 三、诊断 1.有感受外邪史。 2.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症。 3.常有夹痰、夹滞、夹惊证候。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多。 5.病原学检查: 四、鉴别诊断 1.急性传染病早期: 2.急喉瘖(急喉风----急性感染性喉炎): 初起仅表现为发热,哭叫时可闻及声音嘶哑,病情较重时可闻犬吠样咳嗽及吸气性喉鸣。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风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痛,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黄粘稠,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而干,脉浮数。

风寒—发热轻,恶寒重,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清稀,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缓或紧。 2.辨虚实:反复感冒,体质虚弱,易出汗者----虚实夹杂。 3.辨暑热、暑湿: 暑热明显----发热较高,无汗(少汗),口渴心烦; 暑湿明显----胸闷、泛恶、身重困倦,食少纳呆,苔腻。 (二)治疗原则 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 感受风寒,辛温解表; 感受风热,辛凉解表; 感受暑邪,清暑解表; 时行感冒,重用清热解毒之品; 出现兼证,随证加减。 须注意寒热夹杂证。 (三)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 证候: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 证候: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