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儿科常见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儿科常见病的辨证施治儿童是家庭的希望,然而,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完善,因

此容易患上各种常见病。中医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对儿童常见

病的辨证施治具有独到的优势。本文将就中医对儿科常见病的辨证施

治进行探讨。

一、感冒

儿童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表现为喷嚏、流鼻涕、咳嗽、发热

等症状。中医认为,儿童感冒多属于风寒、风热或风毒感邪所致。根

据病情辨证施治,可以采用下列方药:

1. 风寒感冒:可使用葱姜汤,其中包括葱白、生姜和大枣,具有温

中散寒、宣肺解表的作用。

2. 风热感冒:可以使用银翘解毒片,以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3. 风毒感冒:可采用小柴胡汤,包括柴胡、黄芩、黄连等药物,其

功效为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二、肺炎

儿童肺炎是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严重时会出现呼吸

困难、发热、咳嗽等症状。中医认为,肺炎多由外邪侵袭,导致肺气

受阻所致。辨证施治中,可以考虑以下方药:

1. 外感风寒肺炎:可使用葱煎蛋,其中包括葱白、蒜、鸡蛋等药材,具有温中理气、祛风散寒的作用。

2. 外感风热肺炎:可以采用苦杏仁汤,包括苦杏仁、半夏、川贝等

药物,功效为清热利咽、润肺止咳。

3. 外感湿热肺炎:可使用瓜蒂清肺饮,包括瓜蒌子、连翘、黄芩等

药物,具有清热利湿、清肺镇咳的功效。

三、腹泻

儿童腹泻是消化道感染引起的常见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稀溏、腹痛等症状。中医认为,腹泻多是因为脾胃虚弱,外邪侵袭所致。对

于不同类型的腹泻,可以采用以下方药:

1. 寒泻型:可使用理中丸,包括半夏、陈皮、白术等,具有健脾温中、止泻固表的作用。

2. 湿泻型:可以采用黄连淡薄汤,包括黄连、苍术、连翘等药物,

功效为燥湿、和中止泻。

3. 脾胃虚弱型:可使用六君子丸,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具有

益气健脾、固表止泻的作用。

四、咳嗽

儿童咳嗽是常见病症之一,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中医认为,

咳嗽多与外邪入侵、肺热、痰湿等有关。根据辨证施治,可以考虑以

下方药:

1. 风寒咳嗽:可使用川贝枇杷膏,包括杏仁、川贝、蜂蜜等,功效

为清肺降逆、润燥止咳。

2. 风热咳嗽:可以采用银翘散,包括连翘、桔梗、板蓝根等药物,具有清肺泄湿、解毒止咳的作用。

3. 痰湿咳嗽:可使用半夏泻心汤,包括半夏、茯苓、陈皮等药物,对化痰、降逆有一定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儿科常见病的辨证施治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对不同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可以针对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中药治疗,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不良反应。尽管中医治疗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施治,但总的来说,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强调防治结合,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尤其适用于儿童常见病的辨证施治。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咳嗽产生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脏、呼吸肌和神经系统。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时,便可产生咳嗽动作。呼吸道炎症、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以及异物进入呼吸道都可以刺激咳嗽中枢。因此,咳嗽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中医认为,咳嗽是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证中的一种症状。咳嗽的分类有很多种,包括伤风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寒嗽、热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时行咳嗽等。询问患儿是否有痰、痰的量和色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直接关系。辨痰之有无,可以辨别病变部位。痰的颜色和质地也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针对不同的咳嗽症状,中医有不同的治疗原则。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者以调理脏腑为主。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病因、病位、病机、病证,进行辩证论治。

炼液为痰,通常是因为邪火所致,痰多黄稠;聚湿为痰,通常是因为脾湿所致,痰多稠白;水泛为痰,通常是因为脏气虚寒所致,痰液清冷。因此,咳嗽不仅仅是肺部问题,五脏六腑都可能导致咳嗽。 小儿咳嗽通常与肺、脾、肾有关。如果是因为痰而咳嗽,通常是因为小儿脾胃虚弱,食物不当或积热所致。这会导致脾失健运,无法正常消化食物,从而产生痰浊,阻塞气道,导致咳嗽。此外,肾也与咳嗽有关,因为肾纳气,肺依赖于肾来生成气。如果肾阳虚衰,就会导致脾虚湿聚而生痰,或者水寒上犯而为饮。因此,治疗小儿咳嗽需要全面考虑。 小儿频繁咳嗽、呛咳或剧烈咳嗽通常是病理性的,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肺循环障碍、机械性或其他因素、精神性咳嗽以及其他罕见疾病。根据咳嗽的声音来判断疾病并不可靠,需要全面考虑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可以通过小儿咳嗽的声音来判断其所患的疾病。详细询问咳嗽的性质或亲自听到患儿的咳嗽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儿童疾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中医儿科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泻、食欲不振等。下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一、感冒 感冒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发热、头痛、咳嗽、鼻塞、喉咙痛等。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邪气入侵体内,致使气血失调。感冒的治疗要根据病因来针对性治疗,一般治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理体质:以滋养肺脾为主要原则,用做法可见吃一些新鲜 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2.辛凉解表:在感冒初期可用辛凉解表,如荆芥、薄荷、藿香等,缓解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3.清热解毒:感冒后期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黄芪、三七、 柴胡等,消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 4.根据症状加减方:根据感冒症状加减中药方剂,如感冒伴有 流涕鼻塞、咳嗽等,可用麻黄汤加减等方剂。

二、咳嗽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反复咳嗽,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中医认为咳嗽的原因有风热、燥热、肺热等,调理方法常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热降火:咳嗽伴有发热症状时,可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根 据体质加减用黄连、银翘、生石膏等中药配方。 2.益气润燥:咳嗽时喉咙不适,可用益气润燥的方法,如黄芪、麦冬、山药等,润肺益气,改善咳嗽症状。 3.理气和胃:咳嗽伴有胃痛、烧心等症状时,可用理气和胃的 方法,如香附、柿子、茯苓等,缓解胃部不适,改善咳嗽症状。 三、发热 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具体症状包括头痛、体温升高、出汗等。中医认为发热的病因主要有外感热毒、气虚体弱、营卫失调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表里透:针对口渴、头痛、发热等症状,可用解表里透的 方法,如桑叶、板蓝根、金银花等药物来清除热毒。 2.益气固表:当发热伴有脾虚、胃弱症状时,可用益气固表的 方法,如党参、茯苓、黄芪等,调养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疗法独具优势,能够有效地帮助儿 童恢复健康。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一、中医药在儿科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预防是儿童保健的重要环节,中医药在儿童疾病预防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中医药认为,儿童体质尚未健全,抵抗力较弱,在季节变化、 气候异常等环境变化下容易感染疾病。因此,中医药注重培养儿童的 体质,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抵抗力等方法,提高儿童的免疫能力,降 低患病风险。 二、中医药在儿科常见病的治疗中的应用 1. 儿童感冒 儿童感冒是常见的儿科疾病,中医药治疗感冒注重辨证施治。根据 患儿的体质、症状等情况,采用不同的中药组合进行治疗。比如,对 于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薄荷、桂枝等祛寒发散的药物;对于痰湿感冒,可以采用苏子、半夏等祛痰止咳的药物。中医药治疗感冒,既能缓解 症状,又能改善体质,避免反复发作。 2. 儿童腹泻 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腹泻注重调理脾胃功能。中医药认为,腹泻主要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有关。因此,治

疗时可以选用黄连、白术等药物清热燥湿,同时辅以养脾健胃的药物如山药、茯苓等。中医药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对治疗腹泻有显著效果。 3. 儿童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哮喘以调理气机、祛痰止咳为主要手段。中医药认为,哮喘主要与气机紊乱、痰湿阻塞有关。治疗时可以选用麦冬、贝母等药物清热化痰,辅以柴胡、防风等药物调理气机。中医药治疗哮喘,可显著缓解哮喘发作,减少使用激素等西药的需求。 三、中医药在儿科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除了在儿童疾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外,中医药还在儿童康复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儿童患有一些慢性疾病、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下,中医药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技术帮助儿童恢复健康。中医药的康复疗法独特,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对于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结语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正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通过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加个性化、有效的治疗方案。然而,在使用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时,也需要注意安全性和科学性,避免不当使用或过度使用中药,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字数:443字】

中医儿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儿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摘要: 一、引言 二、中医儿科常见病证概述 1.呼吸系统疾病 2.消化系统疾病 3.泌尿系统疾病 4.神经系统疾病 5.心血管系统疾病 6.皮肤疾病 7.传染性疾病 三、中医儿科辨证思路与方法 1.四诊合参 1.望诊 2.听诊与问诊 3.闻诊 4.切诊 2.八纲辨证 1.阴阳辨证 2.表里辨证 3.寒热辨证

3.脏腑辨证 1.心肝辨证 2.肺脾辨证 3.肝肾辨证 4.肺胃辨证 5.脾胃辨证 6.大肠辨证 四、典型病证辨证分析 1.感冒 2.肺炎喘嗽 3.腹痛 4.泄泻 5.厌食 6.汗证 7.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五、中医儿科治疗原则与方法 1.治疗原则 1.清热解毒 2.滋阴养血 3.调理脾胃 4.疏肝理气

2.治疗方法 1.中医药治疗 2.针灸治疗 3.推拿治疗 4.拔罐治疗 六、结论 正文: 一、引言 中医儿科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中医儿科疾病种类繁多,诊治方法独具特色。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儿科优势,提高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水平,本文对中医儿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二、中医儿科常见病证概述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哮喘、咳嗽、鼻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泻、呕吐、厌食、腹痛等。 3.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频等。 4.神经系统疾病:惊风、癫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 5.心血管系统疾病:小儿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等。 6.皮肤疾病:湿疹、过敏性紫癜、牛皮癣等。 7.传染性疾病:流感、水痘、腮腺炎等。 三、中医儿科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 新生儿疾病 一、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 (1)湿热熏蒸证——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证——治法:化瘀消积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辨别虚与实。阳虚者以益气温阳为主,寒实者以温经通络为主。 寒凝血滞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阳气虚弱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减。呼吸系统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 (1)主证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二、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1.常证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毒热闭肺证——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阴虚肺热证——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肺脾气虚证——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2.变证心阳虚衰证——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邪陷厥阴证——治法:平肝息风,清心开窍;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三、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 营卫失和,邪毒留恋证——治法:扶正固表,调和营卫;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肺脾两虚,气血不足证——治法:健脾益气,补肺固表;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肾虚骨弱,精血失充证——治法:补肾壮骨,填阴温阳;方药:补肾地黄丸加味。 循环系统疾病 一、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导读:儿童是家庭的宝贝,健康问题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常见的 儿科疾病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医作为我国 传统医学的瑰宝,对儿童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本文将介绍中医儿 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帮助父母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儿童疾病。 一、感冒 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认为,感冒属于外感表证,多以风寒、风热入侵体内导致的。 常见症状有发热、流鼻涕、咳嗽等表现。中医治疗感冒的原则是解 表散寒、清热解毒。常用的中药有薄荷、连翘、银花等,可煎汤喝。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孩子受凉。 二、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皮肤病,多见于婴儿期和幼儿期。中医认为 湿疹属于体内湿邪郁滞,多因脾胃虚弱、湿气内盛引起的。常见症 状有皮肤红肿、瘙痒、水泡等。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主要是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苦参等,可用于外用药 膏或口服服用。同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摩擦或使 用刺激性的洗浴用品。

三、腹泻 腹泻是指儿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泻的一种症状。中医认为腹泻 属于脾胃虚弱、湿热肠道感染引起的。常见症状有腹痛、腹泻、拉 肚子等。中医治疗腹泻的原则是健脾和胃、清热止泻。常用的中药 有黄连、苦参、木香等,可煎汤喝。同时,注意加强饮食调理,忌 生冷食物和辛辣刺激食物。 四、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咳嗽等。中医认为哮喘多为气滞、痰瘀引起的。中医治疗哮喘的方 法主要是舒肝开窍、活血化痰。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花蛇舌草、 天麻等,可煎汤喝。同时,注意避免哮喘发作的诱因,如寒冷刺激、病毒感染等。 五、疳积 疳积是一种因消化不良导致的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肥胖、食欲不振、腹胀等。中医认为疳积多属于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良 引起的。中医治疗疳积的方法主要是健脾和胃、消积导滞。常用的 中药有山楂、白术、陈皮等,可泡茶或煎汤喝。同时,注意合理饮 食安排,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高糖食物。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将人体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通过气血运行,而维持生命活动。因此,中医治疗儿童疾病时,首先要以病因为导向,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1.辨证论治:中医儿科重视辨证论治,即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确定治疗方案。同时也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 2.借助物理疗法:中医儿科常常采用物理疗法,如艾灸、推拿、针灸、拔罐等,以及中药药物治疗。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物理疗法能够加速治疗的速度和改善治疗效果。 3.防病和预防:在中医儿科治疗中,预防疾病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认为人体的免疫力和防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年龄、季节等因素影响,因此注重养生和防病,提升自身免疫力。 二、常见疾病治疗原则 1、肺炎:中医认为肺炎常发生于春秋季,天气转变过大时,及体质虚弱或抵抗力较弱者。对于肺炎,中医肯定要辨病因、辨证施治,一般采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等方案。同时,也可选用适当的物理疗法来辅助治疗,如艾灸等。

2、腹泻:对于常见腹泻症状,中医一般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等方案,较为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连解毒片、六一散等。在日常生 活中,注意饮食卫生和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 3、发热:乃属外感病,常见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等各类 感染性疾病,因此需要针对病因进行辨析,排除其他疾病后再对发热 进行治疗。治疗方法采用清热解毒、补气养血等方法,同时也可进行 物理疗法等辅助治疗。 4、哮喘:属于肺系疾病,由于人体感应刺激物后的反应过度所致,以呼吸道激惹为主要症状,常常表现出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治疗 方法采用平喘止咳、祛痰化痰等方案,重视调节合理的生活方式、饮 食习惯对调节患儿体质亦有帮助。 三、总结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并以辨证论治、 借助物理疗法和防病预防为核心。对于常见的腹泻、肺炎、发热、哮 喘等疾病,针对病因进行辨证施治,并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有助于 提高治疗的效果和速度。同时,也要注重合理的饮食、生活方式和保 持自身身体防御力等预防工作。希望本文对家长们的育儿之路有所帮助。

中医学中的儿科疾病治疗

中医学中的儿科疾病治疗 中医学作为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于儿童疾病的治疗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中医学中的儿科 治疗,注重整体观察和综合分析,以平衡、顺畅人体的气血运行为治 疗重点,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调节身体机能,促进健康成长。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中常见的儿科疾病治疗方法。 一、风热感冒治疗 风热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学认为风邪侵袭导致体内火 气上升引起该病。治疗时,应以清热、解表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连翘、薄荷等,可将其煎煮后服用,或制成药物糖浆、颗粒等形式。此外,中医还强调在生活中应避免寒冷刺激,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加速病情的康复。 二、脾胃功能不佳治疗 儿童常见的脾胃功能不佳疾病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中医学认为,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的调理尤为重要。治 疗时,可采用中药调理脾胃,如白术、砂仁等,以及合理的饮食调配。避免吃过多寒凉生冷的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改善和调 节脾胃功能。 三、小儿哮喘治疗 小儿哮喘是一种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学主张治疗应从整体上 调理体质和症状。常用的中药有苍朮、儿茶、石膏等,可用煎剂或制

成丸剂、颗粒等形式服用。此外,中医强调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室内 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源等,有助于减轻和控制哮喘发作。 四、小儿湿疹治疗 小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与体内湿气过 重有关。治疗时,应以祛湿、清热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玄参、苦参等,可用煎剂外用或制成药物膏剂。另外,在生活中应注意饮食 的调理,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开水,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有助于减轻湿疹的发作和症状。 五、小儿肺炎治疗 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学认为肺主呼吸,治疗时应以清热、化痰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桑白皮等,可用煎剂或制成药 物颗粒等形式服用。此外,中医还强调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 避免寒冷和过度干燥刺激,有助于加速康复。 总结而言,中医学中的儿科疾病治疗方法可以从整体出发,调理人 体的气血运行,重在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强调 不仅要注重药物的应用,更要注意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通过综合施治,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调节身体机能,促进健康成长。

小儿常见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 (一)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汗证 【概述】 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天安静状态下,或稍作活动即汗出较多者为自汗。汗证多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尤其平素体质虚弱者,则更易发生汗证。婴幼儿睡后头部微有汗出,以及气候炎热,衣被过厚,剧烈活动,乳食过急等导致的汗出,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为病态。汗证为中医病证,在西医学常见症状“多汗”中有相关记载。【病因病理】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故凡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营卫调和,腠理固密,津液就内敛而不易外泄。反之,若体质虚弱,阴阳失调,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腠理疏松,则常汗出较多,形成汗证。此外也可因调护失宜,饮食不调,或胃肠道疾病的影响,均可导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诊断要点】 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者称盗汗;白天安静状态或稍事活动汗出者称自汗;但头汗出较多则可称头汗。 3.需除外因传染病、风湿热、结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辩证分型】 1.表虚不固症状:全身自汗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容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脾气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测发为汗证。动则气耗,故活动后汗出更甚。肺主皮毛,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反复感冒。舌淡苔白月永细弱,均为表虚不固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自汗为主,遍体汗出,微寒怕风,时有低热,精神疲倦,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营卫不和,源由正气不足,病后体虚失调,故见精神疲倦,纳呆食少。舌淡红苔白,脉缓,均为营卫不和之象。 3.气阴两虚症状: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神萎,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苦,或见花剥苔(地图舌),脉细软。 证候分析:素体气阴两虚,或病后失调所致,气虚不能敛阴,阴虚生内热,逼津外泄,故见汗出,且盗汗、自汗并见。气虚则体弱神萎;阴虚则手足心热,口干低热。汗为心之液,汗出耗伤心血,血虚而心烦少寐。舌淡少苦,花剥苔,脉细软,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 医学形式,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中医 药历经数千年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儿童疾病的知识和技术。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并分析其疗效和 发展前景。 一、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 中药常用于儿童常见病治疗 中医药是一种个体化的医学体系,注重辨证施治,因此,在治疗儿 童常见病时,中医药往往能够给予更精准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小 儿感冒、发热、咳嗽等病症,中药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体质,选择不 同的方剂进行治疗,起到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的作用。 2. 中医药在儿科病因病机解析中的应用 中医药注重从病理角度探讨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对于儿科疾病也不 例外。儿科疾病与成人疾病在病机上有一定的差异,中医药能够通过 辨别病因和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小儿支气管哮喘 这类疾病,中医药可以根据病因的不同,选择治疗痰热型、气郁型等 不同类型的方剂进行治疗。 3.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对于一些慢性儿科疾病,如小儿脑瘫、先天性心脏病等,西医药往 往无法完全治愈,而中医药可以在康复阶段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医药 注重整体调理,能够通过调整患儿的体质和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的 进程。因此,在儿科疾病康复中,中医药的应用非常广泛。 二、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随着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开始关 注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这些研究通过对比实验 组和对照组,通过量化指标评估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并提供科学依据。不断开展的临床研究有望进一步验证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疗效。 2.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基础研究 除了临床研究外,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基础研究也逐渐展开。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的活性成分、药理机制、作用靶点等方面。 通过研究中医药的分子机制,加深对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儿科领域的应用研究。 三、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发展前景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 得了一定的疗效。中医药具有疗效确切、疗效可比、副作用小等优点,对于儿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中医药在儿科领域 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将得到 进一步的巩固。

中医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导言: 中医儿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致力于儿童时期常见疾病的诊断 与治疗。本文将介绍中医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和常用治疗方案,以帮 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儿童健康问题。 一、中医儿科疾病的诊断 中医儿科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 1. 望诊:中医儿科医生通过观察儿童的面色、形态和眼神等来判断 其体质和病情。例如,若儿童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可能是气虚导致 的疾病。 2. 闻诊:中医儿科医生可通过儿童的呼气、咳嗽声等来辨别病症。 例如,儿童呼气时有湿润声音,可能与湿热有关。 3. 问诊:中医儿科医生会询问儿童的症状、舌苔情况、排便习惯等,以获得更多的临床信息。例如,若儿童常感到口干、大便干燥,可能 是阴液亏虚所致。 4. 切诊:中医儿科医生会通过触摸儿童的脉搏来了解其脏腑功能和 气血状况。例如,若儿童脉搏紧绷、有力,可能属于实证。 二、中医儿科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1. 药物治疗 中药在中医儿科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使 用单味中药或药物组合进行治疗。以下是几种常见中医儿科常用药物:(1)桂枝汤: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 (2)清热解毒口服液:适用于火热内蕴、咽喉肿痛等症状。 (3)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病、呕吐、腹泻等症状。 2. 非药物治疗 中医儿科疾病的非药物治疗也很重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儿童的穴位和腧点,以促进气血流通, 缓解疼痛和不适。 (2)中药熏蒸:利用中药的挥发成分,通过蒸汽或熏染的方式, 达到疏风散寒的治疗效果。 (3)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促进病情恢复。 (4)食疗调理:通过饮食调理来改善儿童病情。例如,儿童脾胃 虚弱可适当增加易消化的食物摄入。 结语: 中医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多样,并注重综合治疗。在面对儿 童健康问题时,建议家长和医生密切合作,充分利用中医的优势,科

中医对于儿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儿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凭借其卓越的疗效和丰富的临床 经验,对于儿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儿科疾病是指发 生在儿童阶段的各种疾病,其特点是年龄小、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 以及疾病反应迅速。在中医看来,儿科疾病主要是因为先天禀赋不足、生长发育不良、外感风寒热湿等病因侵袭所致。因此,中医在处理儿 科疾病时,注重根据患儿的体质、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辨证施治。 一、儿科疾病的辨证 中医治疗儿科疾病的第一步是进行辨证分型。通过仔细观察患儿的 舌苔、脉象、面色等表现,配合家长的诉述,中医医师可以判断出患 儿的疾病特点和病情变化,进而进行正确的辨证施治。 1. 辨证要点 中医辨证的要点是观察舌象、望诊、闻声、问诊、切脉。舌苔是辨 证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观察舌苔的色泽、厚薄、湿燥程度等可以推 断出患儿体内的病理变化。望诊是指医师通过仔细观察患儿面色、眼 睛神情等来判断身体状况。闻声是通过听取患儿的呼吸、咳嗽、哭声 等来判断是否存在某些疾病。问诊是指医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了解 患儿病情的详细情况。切脉则是通过触摸患儿脉搏的强弱、快慢、滑 数等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变化。 2. 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理论,儿童的体质与成人不同,故而对于儿科疾病的辨证 分型也有其独特之处。常见的儿科疾病辨证分为表虚证、实热证、寒 痰证、积热证、湿疹证等。通过辨证分型,医师能够判断出患儿的病 邪所在以及病理机制,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儿科疾病的治疗 中医治疗儿科疾病主要依靠中药药物和针灸疗法。中药药物因其天然、温和的特点,非常适合儿童患者的使用。而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 患儿,针灸疗法则可以取得较快的疗效。 1.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儿科疾病主要采用汤剂、丸剂、颗粒剂等剂型。根据患儿 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处方。其中,汤剂是 常用的一种剂型,其具有药性疗效强、易吸收等特点,适用于各类儿 科疾病的治疗。 2.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在儿科疾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于西药治疗,针灸疗法更为温和,不易引起副作用。常见的儿科疾病如哮喘、腹痛、湿疹等都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治疗。 三、中医对儿科疾病的优势 中医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中医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与调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和调理具 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平衡和谐,通过调理 身体的内外平衡来治疗疾病。本文将探讨中医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重点关注治疗常见的感冒、消化不良和小儿哮喘等疾病。 一、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 感冒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流涕、咳嗽、发 热等。在中医理论中,感冒被归类为“风寒”、“风热”等病因引起的病症。中医治疗感冒通常通过辨证施治,针对患儿的体质和症状采取相应的 治疗方法。 对于风寒感冒,中医常采用辛温解表的草药,如麻黄、桂枝等,以 帮助孩子散寒、解表,缓解症状。同时,中医还强调调整脾胃功能, 增强体质,减少感冒的发生。 对于风热感冒,中医主张清热解毒,常使用金银花、连翘等草药。 此外,中医还强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暴露于过度炎热的环境中,帮助孩子排汗,以减轻体内的热毒。 二、消化不良的中医调理方法 消化不良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症状,包括厌食、腹痛、腹泻等。中医 认为,消化不良与脾胃功能紊乱有关,通过调理脾胃,可以有效改善 这一症状。

中医常采用温中理气的方法来治疗消化不良,常用的草药包括山楂、神曲等。这些草药具有健脾开胃、助消化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孩子的 脾胃功能。此外,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建议孩子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多食用易于消化的食材,如米粥、清淡的蔬菜等。 三、小儿哮喘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症状包括气喘、咳嗽、 胸闷等。中医认为,小儿哮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体质虚弱、 情绪不稳、环境因素等。因此,中医治疗小儿哮喘注重从整体上调理,提高孩子的自身抵抗力。 中医治疗小儿哮喘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中药调理 注重调理肺经和脾胃,常用的草药有枇杷叶、杏仁等。这些草药具有 润肺、止咳等作用,可以缓解哮喘的症状。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特定 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减轻哮喘发作的频率和程度。 综上所述,中医在儿科疾病的治疗和调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 强调辨证施治,针对患儿的体质和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并注重 整体调理,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和自身抵抗力。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技术和药物进行综合治疗,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中医在儿科疾病中的认识和了解。

2020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九章 中医儿科五官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积滞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致的疾病,以脘腹胀满、嗳气酸腐、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临床特征。西医学的小儿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述症状者,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一、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 积滞为小儿常见病。母乳喂养或牛奶喂养的婴儿发病,为伤乳,呕吐物或大便中可见较多的乳凝块;幼儿发病者,为伤食,多有较明显饮食不节病史,呕吐物或大便中可见较多的食物残渣,且多有酸腐味。证候以辨虚实为主,病程较短,脘腹胀痛拒按,或伴低热,哭闹不安,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脘腹胀满喜按,神疲形痩,多属虚中夹实证;纯属虚证则少见。 临床治疗,乳食内积之实证以消食导滞为主;脾虚夹积之虚中夹实证以健脾消食、消补兼施为法,积重而脾虚轻者,宜消中兼补;积轻而脾虚甚者,则补中兼消。 第二节厌食 厌食,是指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所致的疾病,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临床特征。西医学的厌食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一、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 厌食的辨证重在区别以脾的运化功能改变为主,还是以脾胃气阴不足之为主。脾失健运证除厌食外,其他症状不多,无明显虚象;脾胃气虚证伴面色少华、形体偏瘦等气虚征象;脾胃阴虚证伴口舌干燥、食少饮多等阴虚征象。若因症状不多而辨证困难时,可重点从舌象分析证候。 临床治疗,采用运脾、健脾、养胃之法,分别论治。对于小儿,需注意宜以轻清之剂解脾气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消导不宜过峻,燥湿不宜过寒,补益不宜呆滞,养阴不宜滋腻,以免损脾碍胃,影响纳运。

健儿消食口服液含有黄芪,能益卫固表,含有黄芩、麦冬,有一定的清热作用,可用于兼有手足心热、自汗者。复方消食茶含有薏苡仁、小槐花等,偏于健脾利湿,可用于兼有便溏者。 第三节鼻渊 鼻渊,是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西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疾病有上述表现者,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一、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 鼻渊的辨证主要辨新久、分虚实。新病,起病急,病程短,以实证多见,多由外邪侵袭,导致肺、脾胃、肝胆的病变而发病,可见肺经风热证、胆腑郁热证、脾胃湿热证等。邪盛迁延,伤及正气,可致实中夹虚,易患感冒,反复发作。久病,病程长,缠绵难愈,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多因邪毒久蕴,凝聚鼻窍,伤及肺脾而致,可见肺气虚寒和脾气虚弱。 新病治疗以通窍、清热、祛湿为主,辨别病位所在,重在调和肺、脾胃、肝胆等脏腑。久病慢性改变,又应注意益气或温补。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科领域拥有广泛的应 用和丰富的经验。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效地治疗儿童 常见病、多发病,提高对儿科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文将介绍中医对儿 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 一、风寒病的辨证施治 风寒病是儿童常见的外感病,表现为发热、寒战、流清涕、咳嗽等 症状。中医通常将其分为风寒袭表和风寒袭肺两种类型。 1. 风寒袭表 风寒袭表型儿童多见于秋冬季节,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寒、鼻塞、畏寒等症状。治疗时可选用辛散风寒的药物,如荆芥、薄荷等,同时 可通过艾灸、穴位按摩等方法辅助治疗。 2. 风寒袭肺 风寒袭肺型儿童多见于春季,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咳痰黏稠 等症状。治疗时可选用辛温解表祛风的药物,如防风、桂枝等,同时 可通过按摩背俞穴、刮痧等方法辅助治疗。 二、湿热病的辨证施治 湿热病是由湿邪侵袭引起的一类儿童疾病,表现为高热、口渴、消 化不良等症状。中医通常将其分为湿热郁肺和湿热下注两种类型。 1. 湿热郁肺

湿热郁肺型儿童多见于夏季,表现为发热、咳嗽、痰黄等症状。治 疗时可选用辛凉疏风、清热解毒的药物,如苦参、板蓝根等,同时可 通过贴敷中药穴位贴膏等方法辅助治疗。 2. 湿热下注 湿热下注型儿童多见于秋季,表现为高热、腹泻、便秘等症状。治 疗时可选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连、石膏等,同时可通过足三里穴 按摩、拔火罐等方法辅助治疗。 三、脾胃虚弱病的辨证施治 脾胃虚弱是指儿童脾胃功能不良引起的一类疾病,表现为纳差、腹胀、便溏等症状。中医通常将其分为脾虚湿阻和脾胃虚寒两种类型。 1. 脾虚湿阻 脾虚湿阻型儿童多见于夏秋季,表现为纳差、腹胀、大便黏滞等症状。治疗时可选用健脾化湿的药物,如党参、陈皮等,同时可通过针 灸足三里穴、埋豆等方法辅助治疗。 2. 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型儿童多见于冬季,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等 症状。治疗时可选用温中散寒的药物,如生姜、炙甘草等,同时可通 过灸法温脾胃、保暖等方法辅助治疗。 总结起来,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是根据疾病的不同类型,选用相应的药物和疗法进行治疗。辩证施治的关键在于准确辨证,并

中医儿科常见病

辨证论治分类病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分型证候治法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湿热郁蒸证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清热利湿退黄胎禀湿蕴,如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湿热郁蒸、寒脾胃湿热或寒湿内溶血性黄疸新生湿阻滞,久则蕴,肝失疏泄,胆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新生儿感染性黄疸儿疾胎黄气滞血瘀。胎汁外溢而致发黄,辨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寒湿阻滞证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温中化湿退黄阻塞性黄疸黄的病变脏腑病久则气滞血瘀而病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母乳性黄疸在肝胆、脾胃黄疸日深难退。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气滞血瘀证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行气化瘀消积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风寒夹痰者,辛温解表,以感受风邪为感冒夹痰证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宣肺化痰;风热夹痰者,主,常兼杂寒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辛凉解表,清肺化痰。、热、暑、湿嗽等为主症。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都有类似感冒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燥邪等,亦感冒伴兼夹证者,可见咳嗽加的症状,如麻疹、奶麻、丹痧、水痘感冒夹滞证感冒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有感受时邪疫肺卫失宣剧,喉间痰鸣;或脘腹胀满,不思饮等,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特点、结,舌苔厚腻。毒所致者。病食,呕吐酸腐,大便失调;或睡卧不实验室检查等加以鉴别。变部位主要在宁,惊惕抽搐。肺,可累及肝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

风,感冒夹惊证解表兼以清热镇惊脾。舌质红,脉浮弦。喉核赤肿,咽喉疼痛,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风热搏结证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涕,头痛身痛,舌红,疏风清热,利咽消肿风热搏结于咽喉,以咽痛、吞咽困难为 主要症状。急乳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导致喉核赤肿疼痛蛾有发热,慢乳蛾不发热或有低热。。急乳蛾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乳蛾与感冒鉴别:感冒以发热恶寒、搏结喉核,热复发作则转化为慢乳蛾,病程较长。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表现,喉核赤肿明显,甚至溃烂化脓,吞咽困难,壮热外感风热;脾毒炽盛,故见喉核咽部检查:急乳蛾可见扁桃体充乳蛾 也可有咽喉红赤。若以咽红、喉核红热毒炽盛证不退,口干口臭,大便干结, 小便黄少,舌红,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胃蕴热溃烂化脓。血呈鲜红或深红色,肿大,表面可有肿疼痛,甚至溃烂化脓等局部表现为苔黄,脉数或指纹青紫。肺胃阴虚,虚脓点,严重者有小脓肿;慢乳蛾可见主者,则诊断为乳蛾。火上炎,搏结咽扁桃体肿大,充血呈暗红色,或不充喉,则喉核肿大,血,表面或有脓点,或挤压后有少许喉核肿大暗红,咽干咽痒,日久不愈,干咳少日久不 消。脓液溢出。肺胃阴虚证痰,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苔少,脉细养 阴润肺,软坚利咽数或指纹淡紫。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风寒咳嗽证浮紧或指纹浮红。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风热咳嗽证疏风解热,宣肺止咳外感咳嗽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咳嗽痰少,或痰黏难咯,或干咳无痰,鼻燥咽主要外因为感干,口干欲饮,咽痒咽痛,皮肤干燥,或伴发热风燥咳嗽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受风邪,主要、鼻塞、咽痛等表证,大便干,舌质红,苔少乏内因为肺脾虚津,脉浮数或指纹浮紫。咳嗽肺失宣肃辨外感内伤;辨寒热虚实弱。咳嗽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咯出,甚则喉间痰病变部位鸣,或伴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黄少,大便痰热咳嗽证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在肺,常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