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化

教育行政化
教育行政化

教育行政化,就是教育官化、教育权力化。教育中的一切,不是教育自己说了算,而是教育之外的行政官员说了算,因为他们握有掌管教育资源的权力。就这次拜年通知,它的要求对象是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大学;通知的口吻完全是指令式的,就是在下达任务。

由于没有反映教育的本质性要求和特征,没有体现教育的专业性、自主性品质和精神主旨,现行教育制度缺乏内在的合法性及相应的权威。以其规范的教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教育的理性方向,成为简单化、片面化的教育。教育制度层面的危机,主要集中在教育与外部关系的领导体制和处理教育内部关系的管理制度方面。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部和所有这些学校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行政意义上的上下属。下级服从上级,固然是行政领域中的铁律;但是行政的归行政,教育的归教育,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领域。教育领域不是要服从,而是要自主。如果没有自由与自主,大学就不会有它的灵魂。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2月27日下午3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在回答网友关于教育的提问时,温总理说,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

缺陷的显现

我国教育领域目前通行的领导制度,是一种显著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中,教育被作为行政机构进行管理。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在决策者心里,并没有意识到教育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观念和文化目标、独特原则和活动规律的专门性事业,是需要遵循其专门的活动规律的。

外行领导内行的趋向

这种制度衍生的外行领导内行趋向造成的常见性结果是,教师们要么放弃自己的教育信念,自觉自愿地做行政需要的工具,要么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与现行制度貌合神离,以消极的态度表示自己的不满。这种制度由于以往的许多决策造成不少失误,在人们心中缺乏权威。这种意识的发展,便是人们普遍地漠视教育本性,对教育事业不负责任,滋生雇佣感和无奈感。

现在大学制度

由于社会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习惯于将自己的自利需求强加于教育,严重地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和宗旨,使教育失去了自己引以为荣的品格和精神,变得委琐和庸俗。比如:教育行政机构在普通教育中推行的重点学校制度,对应试教育推波助澜,造成了教育机会和权利的不公平,使教育的畸形发展越来越严重。而高考由政府组织,更是明显越位。它既使政府管着自己不该管的事情,又使中小学校、高等院校的职能窄化,无法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一些大学被定为副部级的做法,让人感觉大学与官场差不多。这种行为凸显的行政特征,以及在各级教

育机构中强化的主要对上负责的行政原则,造成普遍忽视教师声音的现象。教育领域中许多深层次矛盾形成的主要根源,可以说就是行政性的领导制度。虽然现在许多大学校长都声称在思考大学改革问题,但他们思考的改革,往往是在现行制度框架内或基础上的改革,他们所要加强或完善的大学制度,是董云川先生所说的“现在大学制度”,而不是我们期望追求的“现代大学制度”。

教育领域中乱象的原因

教育内部管理制度的简单化和行政化,造成教育领域中的种种乱象。教育管理制度层面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单化的数字管理,一是显著的行政化倾向。简单化的数字性管理诱发了许多功利化现象。行政主导体制在剥夺了教师许多权利的同时,也解除了他们的不少教育责任,使不少人尤其是水平低的人感到大学中确实“好混”,很多本来应该极其严格的事情,在现在的大学中却无人过问。如:对大学活动有极其重要导向作用的教师职称评定,往往没有严肃、认真的专业性讨论,一些本行业的专家评定又由于“关系”等因素而流于形式,其真正起作用的标准却是一些机械的论文数、项目数、获奖数等数字。所以,有人说,现在的职称评定根本无需什么专家,只要找几个细心的本科生,将职称标准与申报人的材料仔细对照一下就可以了。这种简单化的标准,诱发了包括刊物版面费、期刊公关费、评委公关费等许多腐败现象。所以,虽然现在的一些大学中教授、博士数百上千,若过江之鲫,重大成果却屈指可数,风气也江河日下,越来越缺少大学的意味。

结语

众所周知,教育制度与社会上的任何制度一样,其内在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正、文明、合理、公开的价值观念基础上的,而如果缺乏这些特征,制度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制度的作用就会被无形中减弱。而我国教育领域中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变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实质性的“上下级”关系。管理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甚至要求教师们要对他们的权威表示敬畏,教师们却几乎没有质疑和反对的余地。可以说正是我们长期秉持的行政制度抑制和掩盖了学术制度,造成了行政权力至上的结果。而行政原则至上的结果,又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教师的责任心。

“教育行政化”一仍旧贯

教育部2010年1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半个月过去,《南方日报》有《教育部“给祖国母亲拜年”活动遇冷》的报道,称东莞市教育局表示尚未接到通知,多数学校也没有布置这道作业,不少学生更是不知“给祖国拜年”活动为何物。然而,颇富喜剧意味的是,该报道2月1日见报,东莞市教育局2月3日便向全市

各校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已经放假了的中小学通过校园网参加网上拜年活动。2月4日,《南方都市报》以“教育局发文”为题特地做了报道。

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这些近乎表演的报道禁不住发笑,太好糊弄了呀。教育部的通知已经半个月了,没有一点动作,以致学校放假,关门大吉。报纸“不怀好意”报道了一下,本来是揭示这种纯粹形式主义的表演搞不下去,但无形中让东莞成了目标。该市教育局立即马后炮向全市紧急通知,实际上是向教育部表态,我做了。但,一纸通知,后面有谁落实以及是否能落实下去,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教育部当然也知道。

然而,这并不是什么好笑的游戏,尽管它那么煞有介事。东莞教育局前半个月的无所作为没错,当然我也能理解后来的紧急通知。但,从教育部的通知到教育局的紧急通知,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正是那个人所共怨的“教育行政化”。关于教育行政化的批评,很长时间以来不绝于耳。将制度方面的因素考量在内,不难看到,教育行政化的根子就在教育部。

近两三年来,教育部一会儿通知全国各地推广中小学校园集体舞,一会儿要求京剧样板戏进课堂,一会儿又指示全国各校组织冬季阳光大长跑。当然,这些通知和要求,都是上届教育部的杰作。本以为新届教育部当改弦更张;但一个拜年通知,让我们看到,在教育行政化的路子上,现任教育部原来是一仍旧贯。

教育行政化让绩效成了官效

广东省自实行教师绩效工资以来,一些地区和学校分配方案出现“偏行政、轻教学”的现象。工作20多年的一线教师待遇,可能还不如20多岁的学校团委书记,教师感叹,教得再好不如当个领导。(2月21日《人民日报》)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教师绩效工资要“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这样的精神其实在很多地方都作了强调,有的还在地方下发的文件中再次进行了明确,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并不是如此,“学校行政人员最高工资可达一线教师的3.5倍。”难怪有人称“绩效工资变成了官效工资”。在国家和各地一再强调绩效工资要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等倾斜的情况下,一些学校在执行时中还是出现偏行政、轻教学的现象,这本身就说明落实好国家的教师绩效工资精神,仅仅靠出台下发文件是难以做到的。当前在一些地方是什么阻碍绩效工资要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等倾斜,恐怕最大的原因就是教育行政化。行政化要求我们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这是行政的一个重要原则。教育行政化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学校有最大发言权的不是教师,而是教育干部。正因为是教育干部,他们在学校里有比一般教师有更大的发言权。权力一旦得不到约束,一切权力都有滥用的可能。学校的教育干部比一般教师有更大的发言权,谁能保证他们不滥用权力呢?而且

绩效工资而每一个和此有关的人存在着密切的切身利益关系,利用一下自己有更大的发言权,就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有多少人等挡住此诱惑呢?因此不去除教育行政化,恐怕就很难做到绩效工资完全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一旦工资变成了官效工资,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等在绩效工资中分的利益太少,这不但损害了教师的利益,还会容易形成一个错误的导向,那就是教得好,不如做干部。在此错误的教育导向下,谁还会静下心来搞教育。这最终伤害的是孩子,伤害的是国家的教育。要让教师自爱教育中有更大的发言权,要减少行政因素过多的干扰教育,要让有志搞教育的人静下心来搞教育,就必须让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等在教育上有更大的发言权。做到这,就必须去除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过多的教育行政化。如果不去除教育行政化,还是以行政的方式搞教育,那么必然是一线教师在教育的发言权很弱,必然会出现绩效工资变成了官效工资的现象。 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温家宝在这五次座谈会上讲了话。他说,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

现在从实施绩效工资的情况来看,再一次证明了总理讲话的正确和落实好总理的讲话精神的重要。绩效工资必须要有一个导向作用,必须通过这样的导向让更多的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上,更多的教育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办学上,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教育行政化的影响分析

教育行政化的影响分析 【摘要】教育去行政化伴随着教育行政化的脚步成为当今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对于学校的行政管理现状,以及国家对学校过多的行政干预现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或主张消除行政化,或主张规范高校现有行政体系。那么学校行政化体系是否有必要存在,应该根据现今中国的教育现状,从根本上分析教育行政化所带来的影响,分析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的利害关系,对于正面影响予以保留,对于负面影响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并最终消除。有效的教育改革不是致力于“一鼓作气”的改变根深蒂固而又关系复杂教育漏洞的措施,而在于能够取得渐进效果的小改变。 【关键字】教育行政化教育去行政化教育影响改革措施

[ Abstract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with administrative education footsteps and become the hot topic in education circle, for the school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state of the school too much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phenomenon,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r claim to eliminate administrative, or claim for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universities. Then the school administrative system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exist,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fundamental analysis of administrative education the impact analysis, positive influence 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akes, for positive effect negative effect to be retained, to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and ultimately eliminate. Effective education reform is not committed to the" 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change ingrained and complex relationship education flaw measures, but can achieve progressive effect of small change. [ Key words ] administrative education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reform measures

关于深化中小学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深化中小学校内部去行政化改革 的意见 (初稿) 为深入推进依法自主办学,不断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快建立管办评分离的现代学校制度,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委组织部等四部门<深化和完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潍办发〔2011〕31号)、《关于深化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潍办发〔2014〕33号)和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指导纲要>的通知》(潍教字〔2015〕18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学校内部去行政化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中小学去行政化和校长职级制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建立起保障专家办学和依法自主办学的制度机制,学校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但与新时期教育发展面临的学生成长个性化、发展需求多样化、改革创新综合化、治理方式多元化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学校内部仍然存在着:管理层级多、“上传下达”的行政管理模式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岗位权责边界不清晰;行政后勤服务人员多、服务效能和意识不高;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不畅、意愿不强、效果不好等突出问题。深化学校内部去行政化改革,既是学校实现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加快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又是调动和激发教职工积极性,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基础教育领先地位的迫切需要。 二、压缩校内管理层级,推进扁平化管理 加快建立以师生为导向,有利于简化程序,快速响应师生、教育教学需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的管理机制。 1.减少学校管理层级。根据学校办学规模,积极探索由副校级干部直接兼任年级(学部)主任或中层部门负责人制度。学校中层机构原则上不再设立正、副两个层级,年级(学部)内部不再细分管理层级,大幅压缩校长和教师之间的管理层级,畅通决策、执行和监督渠道。 2.合理设置学校内设机构。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党委规定的内设机构数和干部职数内,根据各自实际,本着精简高效原则,自主制定方案,设置内设机构,明确职能分工。完善各组织机构间相互约束机制和组织机构内部各岗位、各领域、各环节的监督制约机制。 3.落实教师的教学自主权。保障《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给予教师的各项自主权,保障教师主人翁地位。落实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评价学校干部和行政服务效能、开展教学改革和实验、开发校本课程、评价学生成长、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批评等权力。 4.全面落实学校干部兼课制度。学校干部原则上均应兼课,不得脱离教学一线。兼课类别和课时量,参照省人社厅、省教育厅鲁人社办发[2013]51号文件,由学校党委集体研究后确定。干部兼课情况予以公示,并作为干部年度考核、职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的对策建议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的对策建议 发表时间:2016-03-30T15:46:58.0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作者:杨谚[导读] 苏州市高新区安监局在行政部门推行教育职员制度,使行政更好地为学术服务。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尝试“终身教职制”和聘任制双轨并行的用人制度。杨谚 苏州市高新区安监局摘要:高校“去行政化”的关键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和管理模式的调整。正确处理好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保障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去行政化”的核心问题。制定具有能规范双方职责与权界的法典是依法治校的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大学与政府同等的法律地位,政府对高校提出目标和要求、批准学校的章程和发展规划,提供财政及政策支 持、进行绩效评估,高校在宏观框架内实行自主办学。管理的原则是“宏观有序、微观搞活”。 关键词:去行政化;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结合本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经验,以及高校行政化表现的内外部两个方面。认为“去行政化”的关键即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和管理模式的调整。正确处理好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保障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去行政化”的核心问题。在采取各项改革措施之前,必须对此问题进行深入透彻地研究,充分考量应对措施的利弊,才能实施行动。通过长期的、艰苦的高校工作,结合理论的探讨,笔者认为去行政化的主要对策概括起来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新型政校关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1.建立新型政校关系。 新型政校关系一是二者之间是法律关系,不是行政隶属关系;二是二者合理分权,实行政校分离。大学与政府之间管理缺乏规范,“人治”空间远大于“法治”空间,制定具有能规范双方职责与权界的法典是依法治校的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大学与政府同等的法律地位,建立一种新型的契约管理机制,在性质上,政府与高校的契约关系为行政契约,界于行政行为和私法契约之间,兼具行政的公务性和契约的合意性。政府对高校提出目标和要求、批准学校的章程和发展规划,提供财政及政策支持、进行绩效评估,高校在宏观框架内实行自主办学。管理的原则是“宏观有序、微观搞活”。特许状或大学章程既是大学自治的一个保证,也是政府参与大学治理的一个机制。它们既规定了大学的权利,也相应地规定了大学承担的公共责任。契约为一种合意,是解决人际纠纷、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形成共识、实现社会和谐的反映。加强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设计和分类指导工作,加强高等学校的“建章立制”工作,推进政府对高校的契约管理关系,推动这一合约管理关系的发展,政府还需改革对高等学校的拨款和评估方式。如变短期预算为中长期预算,即把预算周期由一年调整为五年,以遵循教育规律利于高校的发展;引入第三方评价,以客观评估高校实现政府目标的程度。近期内可选择那些有明确建设目标、自主权较大、办学规范程度高的高校,如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开展试点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校分离、合理分权,确立学校的法人主体地位,实现“事权统一”,是推行校本管理的关键,“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充分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使高校按照高等教育法,拥有真正的自主权,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制定教学计划、选编、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等。建立大学与政府间的中介机构,比如:英国的拨款委员会等中介组织,使得高校合法的自主权诉求可以表达出来,同时,还要确保中介机构的合法独立性。 2. 高校自主办学要靠法治化来保障,而法治化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1)完善法制,确保办学有法可依。高校自主办学要靠法治化来保障,而法治化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完善高校内部的章程和各类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章程是大学自主办学的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学校法人需明晰两种关系:一是办学的外部关系,即所谓的面向社会和依法办学;二是办学的内部关系,即所谓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机制。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必然要求依法治校,要求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真正实现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的发展目标。 (2)强化监督,确保法规、制度有效实施。由于并没有规定办学自主权具体的行使方式,在现实中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致使高校办学自主权极易受到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因此,一方面,应该在完善法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法律做出具体的运行规划,使每一项权力的具体实施都有相应的法规依据;另外,确保法规、制度的统一性和有效性,消除不同法规间可能存在的漏洞。 (3)切实保障高校自主办学权力。专业设置权和招生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标志,将专业设置权、招生权还给高等学校。然而,自主招生权的落实相对而言难度较大。 新型政校关系的建立,使高校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主地处理高校内部事务,政府不能直接命令或者“居高临下”地对高校提出任何法律以外或违背高校办学理念的要求,政府应该给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法律保障,构建并逐步完善新型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以依法行政为原则,实行教育问责制度。 (二)切实加强高校内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及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多元参与高校管理。 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实现高校依法自主办学、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建立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是党领导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改革活动,校理事会或董事会不仅没有改变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向,而且是实现教育家管理高校的有效途径。理事会或董事会治理只能在自主办学的大学里才能进行,理事会或董事会由政府代表、人大代表、社会贤达人士、学校领导、教授教师代表、学生代表、高校行政人员代表、校友代表共同组成。理事会或董事会是高校中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推行理事会或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由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负责高校校长的选拔。 实施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多元参与高校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步入新的阶段,政府不再能够包办大学的全部事务,扩大社会参与大学治理已经刻不容缓。逐步形成政府、教师、学生、校友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

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措施和意见

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措施和意见 一、营造舆论氛围,巩固改革的民意基础 (一)广泛开展讨论和思想交流。以社会各界对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密切关注和广泛热议为契机,通过高等教育与学术界知名人士的专业宣讲和大众传媒的正确引导,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场关于大学“去行政化”的专题讨论和思想交锋,并借此时机加强对全社会的“大学启蒙教育”,使社会各阶层对“大学何谓”、“大学何为”、“学术何谓”等大学发展的基本认知问题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术本位等经典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大学的“去行政化、趋学术化”变革提供或不可缺的民意基础和舆论支持。 (二)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宣传措施。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其相应的专业培训及同高等教育界专业机构与人士的合作,促进其积极转变高等教育行政观念,尊重和遵循教育与学术逻辑,遏止高等教育领域的“工程化”决策思维和“项目化”政策设计,依法治教,减少对大学教育与学术的不当行政干预。对于其他社会机构和普通公众,应通过专业宣讲与媒体传播加强其对大学和学术的理解与认知,使其在高等教育发展相关议题上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加强高等教育行政层面的行政立法,促进高校内部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

(三)加强高等教育行政立法,规范高等教育行政行为。依据大学教育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政府有必要在高等教育界人士的参与下,以现行《高等教育法》等相关基本法律为依据,制定和施行“高等教育行政规程”等据以规范政府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行政法规,明确政府高等教育行政职能的任务、目标、内容、边界、实现方式及规范要求等,明晰大学举办者与大学管理者的职权范围,确认大学作为自主办学者的地位与权力,廓清政府管理权和大学办学权的权力边界,减少和遏制高等教育行政领域的不当行政干预。与此同时,必须督促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切实转变高等教育行政职能,努力实现向行政立法、制定规划、财政拨款、政策支持、质量监控、信息服务等核心职能的聚焦,推动其职能模式由“政府包揽型”向“政府监控型”的转向,实现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由“主导依附型”向“合作伙伴型”的转型。 (四)完善有关高校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法律法规。依据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根本属性及其教育与学术本位的运行规律,以现有《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和颁布符合大学组织属性及运行规律的“大学组织条例”,就大学的领导体制及其运作机制,大学内部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资源配置等基本组织问题作出更明晰的界定,从法制层面进一步确认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及其教育与学术本位逻辑,进一步明确大学组织内部学术权力的中心地位、机

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探究高等教育去行政化

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探究高等教育去行政化 教育去行政化一直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不同领域的学者都试图以其擅长的角度来剖析教育行政化现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章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对教育行政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理性思考该现象的同时阐述教育去行政化的意义。 标签:教育去行政化;高等教育;管理职能 一、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一般概述 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高等教育行政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学校的行政化倾向,二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所以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定义:第一,从外部来说,即调整政府与高校的关系,给予高校应有的办学自主权;第二,从内部来说,减少高校内部管理人员行政级别,调整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强化行政人员为学术人员服务的意识。 二、高等教育行政化的原因分析 1.“计划”方面的行政化 计划,从其动词意义上讲,就是要决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样做和由谁来做。从其名词意义上来说,是指计划活动的结果,包括战略、决策等计划方案。 就教育行政化来说,“计划”方面的行政化是从其外部来说的,即高校与政府的关系。表现为政府对高校宏观战略与重大战略决策的干涉,如高校办学方向、发展规模、招生目标等。政府对高校的把控,使高校办学自主权成为空谈,过强的行政化影响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发展,政治的干预压缩了学术空间。 2.“组织”方面的行政化 组织,同样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而组织方面的行政化主要是指其名词含义:组织结构的行政化。随着高校生存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高校自身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高校单纯依靠学术权力处理学校事务已不可能,因此需要更强大的行政系统和行政权力的介入。但是行政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机构不断臃肿,逐渐失去高效性。而行政权力的作用也不断异化,本来处于服务地位的行政权力却逐渐压制学术权力,使得高校内部学术话语权降低。 3.“领导”方面的行政化 领导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是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的简称。高校管理体制由“教授治校”转变为“官员治校”,

依法治校是高校去行政化的必由之路

依法治校是高校去行政化的必由之路 摘要:行政化倾向严重阻碍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影响了我国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实施。应科学界定高校的法制地位和性质,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厘清高校、政府与教师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规定对行政权力的不当运用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实现依法治校。 关键词:高校去行政化;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治校 目前,高校“行政化”和“去行政化”的问题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现存对高校去行政化的研究多是从教育学、管理学的角度展开的,很少有从法制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的。因此,从法制角度研究高等教育机构去行政化问题,使教育相关主体的权利得到救济和保障,使其义务和权利得到依法履行,最终使教育机构去行政化,回归其公益事业的本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需要行政管理。但不需要“行政化” 所谓高校行政化,是指高校的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行政权力的干预,从而丧失了办学自主权、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能力及现代大学精神的现象。高校行政化分为内部行政化和外部行政化两种情况。内部行政化是指在高校内部由于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行政权力渐渐代替了学术权力和垄断了学术资源的现象。外部行政化是指高校在国家行政管理序列中拥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下成为政府的行政部属性组织,因受到较多的行政干预而逐渐丧失了办学自主权和大学精神的现象。 高校的定位应该是一个学术机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组织当然需要管理,需要行政,但行政应是第二位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应是第一位的,行政管理应为学术研究和教学提供服务。因此,高校需要行政,但不需要行政化。正如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说:“南科大的‘去行政化’并不是不要行政管理,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我们学校去行政化最主要的工作是立法,用法的形式规定学校的运行,就会减少行政干扰,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变成行政服务。” 现行的行政化泛滥现象已经使高校这一学术机构退化为行政机构,其学术氛围不断衰减,沦为行政的附属品。在这样的氛围下,高校怎么能培养出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呢。 二、高校去行政化是教育改革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正在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而且改革已经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至今尚未提出一个明确的能够反映高等教育本质的目标。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在2l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一个既能装进20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果、又能昭示面向新世纪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的目标模式。这个目标模式应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扩大高校的

中国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利大于弊

中国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利大于弊 所谓行政化,是指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由各行政部门管理,以国家意志为基本准则的公共治理模式。而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能是输送人才和进行科研。今天,我方观点是:中国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利大于弊。而利弊比较的标准则在于能否让大学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首先,我要声明:我方认为去行政化不代表完全去除行政方面的因素。 自建国以来,我国套用苏联的办学模式,将大学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大学本身同样高度政府机关化。并且收到中国传统“官本位”观念的影响,最终苏联模式在中国大行其道。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大学不同于其他部门,以简单的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管理大学教育和科研工作。不仅扼杀了大学管理和执行层人员的工作自主性,还造成了资源浪费或资源搭配错位。本应该百花齐放的大学校园,就这样在现实的引力中砰然坠地失去活力。从这个方面来看,大学去行政化,我国大学才能寻求更加自主高效的发展。 但在大学内部,我国目前实行校长任命制,大学校长直接由政府任命并具有行政等级。同时我国盛行校长负责制,简言之行政、学术权力都属于校长权力。所以即使上级下放权力,但大学内部的高度集权仍会造成大学自我管理的行政化。搞管理的不搞学术,搞学术的不搞管理。搞管理还要搞学术,你还有这么多精力搞学术吗?于是,因为行政手段强力高效等原因行政终于压倒了学术。但这所谓的强力高效却是行政学术一把抓。这是简单粗暴一刀切的强力高效。而非,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强力高效。于是,行政化状态下的大学里面,有两重追求目标,除了学术,还有类似于官员的追求。科学研究在行政权力面前,常常受到压抑和挑战。从这个方面来看,大学去行政化,有利于大学高效的自我管理,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综合来看,去行政化解决旧体制的弊端是我们的目的也是我们的需求,而达成这一目的的困难才是更应该考虑的事情。这些困难在于,如何去行政化,同时如何建立一个新体制和新体制的可行性,以及新体制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那么,如何去行政化呢?我方认为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上级管理部门下放权力,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不能不管,也不能管的太宽。二,对于大学内部,行政权力要与学术权力分离。校长对大学进行日常事务管理,成立学术委员会对教学,科研项目评估与决策,成立校董事会制定学校教育的政策、规划学校的发展、审核教育经费的预算,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管理监督与决策等。具体事项在此不一一赘述。另外本段大部分内容引自1985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本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南方科技大学的建立,也为大学去行政化提供了本土典例进一步证明了新体制完全有可能建立并且运转。 综上,我方认为中国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利大于弊。

中国大学去行政化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各位好 今年啊,在深圳出现了这样一所特殊的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它是完全以教育科研为主,跳脱于中国原有的高等教育行政化的体制之外的。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但这个变革是否合理、前景如何,却是众说纷纭。而正是这样一个问题,也引发了我们今天的讨论:中国大学教育是否应该去行政化。 所谓行政化,是指以公权力为主导,由各行政部门管理,以国家意志为基本准则的公共治理模式。今天,我方观点是:中国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利大于弊。而利弊比较的标准则在于能否让大学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能否对我们的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从必要性来看。去掉大学行政化,我国大学才能寻求更加自主高效的发展。现在的高校中,政府部门过多的以行政方式干预学校的工作,使得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受到了限制。试想一下,当一个高校的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和经费使用等都必须由国家决定时,高校的自主权在哪里?所以说只有去行政化后大学才能更大程度上做到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资金分配。而且政府的过多干预更导致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以我国08年的审计报告来看,通过对几百个高校课题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发现,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开支仅占40.5%,管理费用、人员经费却占近六成。如此本末倒置,对大学的发展无疑产生了极大的桎梏。 那么当行政化已然成为了高校进步发展的绊脚石,为什么我们不该勇于改革,以去行政化,求更好发展呢? 再从可行性看。诚然,学校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国家或政府之外,如果完全去掉行政因素的支持,大学的发展便会失去依托,但在我国今天的大学里,行政因素和行政权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它应有的限度。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去行政化,实现大学的“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要实现这个目标也许是艰难曲折,任重而道远的,但我们绝不是无法做到。首先,政府部门可以更多的给学校下放权力,既可以让高校的发展不用过多受政府制约,又能减少政府因为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资源浪费。其次,通过对行政职位进行精简,通过权力分散,互相制衡的办法,把高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别下放,以行政管行政,以学治学,从而解决高校的行政权力压制学术的问题,给高校一个更合适的发展模式。 其实,我们今天讨论这个辩题,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于大学精神的实现。大学与中小教育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它追求的不仅仅是学术,更是个性的建立和思想的发展。只有去行政化才能让大学跳出行政力量的过度制约,让独特之个性,自由之精神得到真正的回归。

中小学教育应该去行政化

高校行政化一度从去年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一度被公众认为是“高校腐败源头”。这一热点话题也被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首次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事实上,中学也应该也要去行政化,不再设立行政级别。 中小学校长行政化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目共睹的。一是校长队伍的官僚习气越来越重,“人文气”越来越差。许多校长坐车、办公、做事习惯于讲排场,一个个离“书生气”越来越远,离“老板气”越来越重,以至于中小学校长在社会上的形象越来越差。二是校长队伍素质的专业要求越来越差,行政化越来越重。不少人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挤进校长队伍,看重的不是校长承担的崇高的社会责任,而是所谓的行政级别,把当校长当作解决自己升迁的机会。结果,不少没有教育经历,不懂教育规律的人,走上校长岗位,严重地削弱了校长队伍的专业素质。三是中小学教育管理越来越行政化。现在的中小学校长一般都是科级或处级,校长的任用与管理归组织或人事部门,不少行政官员走上校长工作岗位后,能上不能下,最擅长的管理方式就是照搬行政管理那一套,如上下班打卡,下达升学指标,排队、排名,奖惩,等等,、官僚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四是不少中小学校长不但不上课,而且长期不进课堂,不走进教师的生活,以至于学校管理干部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对立。五是加大了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管理的难度。有些学校行政级别高,教育主管部门行政级别低,导致管理不顺,而级别高的校长更不愿意下到级别低的学校去,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人员到学校指导工作根本不受重视,影响了对人才的使用和调配。凡此种种,无形中对教育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对老校长是一种鞭策,对青年校长是一种激励,这对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符合校长成长规律的管理制度是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它不仅是校长队伍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而且对提高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将产业深远的影响。 为此建议: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的同时,也要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对校长评定职级,校长的人事档案由组织人事部门转为教育部门归口管理。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溘然长逝。斯人已去,言犹在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问题深深地困扰着上至总理下至学生的全体中国人民,所幸国家正锐意改革,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道路。窃以为中国之基础教育欲有大发展,必先解决教育管理行政化这个问题。 教育管理行政化,即教育体系被纳入行政体制内,行政主导教育。它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体现有三: 其一,地方教育局对中小学校的直接干预过多。众所周知,在当前中国,地方教育局与当地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之间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教育局在拥有对中小学校的过多过大权力的同时,也担负着更多更大的责任。过多过大的权责常使它们将自身的自立需求强加于教

高校去行政化的现实意义

高校“去行政化”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高校行政化的问题是中国教育体制长期发展下累积形成的一个老问题。今天,我们要谈的高校“去行政化”就是要高校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同时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办高校,把高校作为学术性组织而非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这就意味着高校要突出与重视教授治学、学术至上、大学自治、民主管理等内容。 那么,高校“去行政化”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觉得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去认识。 1、高校“去行政化”的现实必要性 高校行政化倾向的长期存在,不仅违背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精神,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实践证明,高校过度行政化严重影响大学自主权的发挥,不利于教育家办学,甚至将教育机构、学术机构演变成了官僚机构,助长了官本位意识,不利于大学民主管理的实施,更不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因此,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高校“去行政化”有利于正本清源,重塑我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 评价一所高校的优劣,关键看它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同样,评价一位校长是否杰出,不是看其行政级别的高低,而是看他对高校的贡献。当前我国的大学和校长们,热衷于提升学校的档次和“高大全”,重视外在的表现形式,却忽视高校的内涵发展,以致中国的大学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正如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说:“我们的学校领导人都是上级任命的官员,靠行政权力治校,下级服从上级。教授没有话语权,只能去迎合权力,或者主动去做官。于是产生了大学不去竞争学术,而是崇尚权力大、地位高的校园文化,在这种氛围中,学术就萎缩了。” 3、高校“去行政化”有利于落实我国高校办学的自主权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对外是自主办学,对内是学术自由,崇真求实,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等。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中,我国已由法律形式确定了大学拥有的各项自主权,但是大学办学自主权迟迟不能落到实处。究其原因是学校的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甚至凌驾于学术权力至上。这不仅存在于高校内部学术系统与行政系统,在高校与政府的外部关系上,政府部门对高校的管理依然过多过细。作为举办者的政府部门,实际上直接参与大学的各项事务,使得大学自主办学的空间十分狭小,越来越难发挥办学的能动性,从而丧失活力和个性。 4、高校“去行政化”有利于我国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行政化背后所隐含的“行政思维”与教育家办学所强调的“教育思维”在实践中可能带来截然相反的效果,这是由于行政思维和教育思维存在着诸多的不同。行政的手段往往是命令和强制,教育的方式往往是教育,使人从内心生发出认同。行政思维阶级分明,层次清楚,层层服从。而教育思维不讲阶层,只讲道理。行政思维追求现实利益,教育思维追求长远利益,有更高价值追求,教育家治校,学校就会散发出特有的人文光辉。而现今,高校长期以来行政权力掌握着资源的分配、高校内行政和学术科员的地位等,以致行政权力侵蚀、挤压学术权力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便使得学术创新能力日渐削弱,学术精神渐渐沦丧,教授、教师的积极性挫伤,各种腐败现象滋生,矛盾冲突不断激化。在这样的行政思维下,大学极易变成一个名利场,教师们热衷于行政权力的追逐,获得了行政权力,背后所潜藏的高附加值也会随着而来。高校的基本任务是教学和科研,教师的精力和重点没有放在教学和科研上,直接受损失的是学生。因此,高校去行政化理应注重引导纯粹学术权利的回归,赋予纯粹学术人员和基层学术组织更多的参与学术事务管理的机会和决策权力。 5、高校“去行政化”有利于遏制高校“泛行政化”倾向,更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回归 大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大学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学者共同体的定位,正体现出大学的基本理念在于发展知识、追求真理。因此,大学必须为教师提供一个自

学校管理行政化趋势的表现

学校管理行政化趋势的表现 中小学管理的行政化趋势,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但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大有越来越被强化的趋势.成为教育教学改革遭遇的体制的瓶颈。其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无视学校特点的官场模式。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育教学规律是学校办学的基本依据,体现着学校工作的本质内涵,与管理行政化反差巨大。它要求张扬个性,发展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这种要求决定了管理必须体现自主意识和自由精神。而管理行政化的核心是约束和限制,对于管理对象的要求是服从。教育教学规律要求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并与学生结成学习和发展的共同体,而行政化管理的目标则极力推行层级制,并构建出等级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教育教学规律要求因人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并以不同的标准加以评价.而管理行政化与应试教育合流以大一统的目标规范和发展学生,批量生产标准件的方式培养人才。行政化的这些表现反映了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官场模式在学校管理中的反映。其结果是使学校的特点和教育的规律遭到漠视和歪曲。 第二,人际关系的官场意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政府主管部门将学校划定了行政级别(公立学校皆是),这些级别最低的是股级,最高的是处级,它规范了学校就是官场的定位。另一方面学校内部也构建出完整的行政体制,将官场模式照搬到学校的管理体制中。不仅如此,官场中管理者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也同时照搬到学校管理体制中来。校长负责制并没有弱化这种状况,由于校长自身是由政府行政部门任命的,反而使这种状况得到了强化。使得学校内部不仅同事之问的关系充斥着官场意识,甚至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充斥着这种官场意识。第三,评价导向的官场情结。评价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学校风气。中小学管理行政化趋势在评价导向上也有突出的反映。一方面,评价主体的单一和评价结论的一言堂。这是行政化管理中长官意志的突出表现。在学校对于教师或教育具体问题的评价中,其评价主体往往总是那些不同职级的官员,很少有教师参与。有教师参与时,其评价所占的比例很少,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其最后结果所反映的是主要领导的观念和意志。另一方面,评价的方式和手段也往往具有鲜明的行政特点,强调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特别专注于最终的结果,至于这个结果获得的方式则往往不被关注。同时,把复杂的教育简化为具体的数字通过量化评价对教育结果做出结论,使评价完全背离了教育自身规律。

关于高校_去行政化_的几个问题_张发旺

2010年5月当代教育与文化 M ay 2010 第2卷第3期Contempor ary Educa tion and Culture V ol .2No .3  [收稿日期]2010-04-03 [作者简介]张发旺(1972—),男,甘肃靖远人,西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几个问题 张发旺 (西北师范大学办公室,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高校行政化倾向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高校行政化的实质是指“高校官本位”,其主要表征是行政权力主导学校学术与教学事务,干部任命官员化,编制机构设置上的党政同构,权学交易等。高校行政化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现实背景,其制约了大学功能的有效发挥与健康发展,增加了办学成本,滋生了腐败,影响了社会风气。高校去行政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根本上讲,首要的是改革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模式,其次是改革高校内部的治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去行政化;管理制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10)03-0096-06 我国高校行政化的问题从上个世纪90年代探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起,就进入大众的视野。《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也提到必须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高校去行政化成为今年全国两会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国内著名大学校长、知名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见解,就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展开讨论。因此,深入分析高校去行政化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如何理解高校行政化 我们发现,许多人在带着情绪去指责批评高校行政化的时候,却对如何认识和理解高校行政化存在偏颇。比如很多人以为高校行政化的罪魁祸首是一批所谓副部级、厅局级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的任命,如果是这样,问题就没有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的价值。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沈志刚说,“大学校领导的行政级别,只是行政化倾向的浅显表现,它并不带来对大学办学的本质影 响。”[1]有些人指责一些高校行政化的表现是追求升格,其升格的主要目的是校长书记为了自己能够晋升行政级别,这是对处于当下环境中学校领导者 谋求学校事业发展愿望的曲解。而更多的则是把高校去行政化和去行政两者混在了一起,以至于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 我们不妨对“高校行政化”这个特定的概念进行拆分,那就是由“高校”、“行政”、“化”三个词组成,而其中的关键是“行政”和“化”。在行政学研究中,“行政”一词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概念是有历史的,一个概念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含义。行政的概念亦是如此。穆勒说,“语言是经验积累的保管者,对于这种经验积累,所有以往的时代都做出了一份贡献。”[ 2] (P297) 因此,一个概念的内涵会随着历史的延伸而变得愈 加丰富,在使用的时候,也就具有了不确定性,人们往往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捕捉它的准确含义。“在古代希腊和罗马,人们谈论行政问题时,所关注的是公职或行政官职。到了中世纪,马西利乌斯开始关注到`行政职能'的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对 法律与行政关系的思考,并促成了`立法与执行'的二分。沿着`立法与执行'二分的传统前行,就走到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在三权分立的理论确立起来之后,行政权虽然被作为一项单列出来的权力而加以认识,但是,它依然属于政治权力的范畴。威尔逊的贡献则是把抽象意义上的`executive pow er '与具体行动层面上的`administratio n '加以区分,形成了`政治-行政'二分原则,并建立 96

去行政化

论学校管理思维的去行政化 有时候和总校长交流起来,老是语重心长的叮嘱我,不要用原来做公办学校校长的思维来思考和做事。然后我就很烧脑的反思,什么样的思维是“原来做公办学校校长”的思维,什么样的行为是“原来做公办学校校长”的行为,因为身在局中,有时候是分不清楚的。读包政老师《管理的本质》,看到管理的层次这一部分,突然有所悟——所谓的这个“原来做公办学校校长”的思维应该是一种行政化思维,他提醒的是让我在学校管理的时候要有“去行政化”思维。 日常的管理中,我们往往多考虑的是管理的组织结构,忽视管理的层次,过多的关注行政机构和运行体系,就会忽略管理的层次和体系。行政化主要体现在发号施令、上传下达。而管理多侧重于效能,侧重系统的高效、健康运行。管理层次定位失败,就会把整个系统拖入“失败的逻辑”——失败不是晴天霹雳,突然降临,而是一开始就在系统中植入了失败的种子。随着系统的发展,失败的种子会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仅吸收系统的营养,而且还会不可逆的把系统拖向失败。想想这个概念,真的很令人恐怖! 彼得.圣吉把学习型组织的第五项修炼定位为系统思考,其实质就是提醒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有系统观,要有系统思考的逻辑思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是基本应该厘清的问题。 大多数管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管理者只能管理七个人,那么超过七个人就要增加一个层次。我们传统的管理层级是金字塔式的,那么作为一个三百教师的团队,我们的管理层级从数字角度来算的话,需要四个层级,事实上这在学校管理的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我们不是简单姐机械的工厂产品制造,也不是军队职级。我们面对的是孩子的教育。这里面涉及了很多的维度,有课程、课堂、有育人、有各种保障服务,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我们学校管理的基本架构应该是以扁平化组织为主的一种混合式架构。 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层级是上位决策,下位执行。这是大多数学校管理的一种现状,其实质也是行政化思维。学校是一个功能型组织,必须符合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必须依托系统思考。如果我们把管理层次分为基层、中层、高层,那么他们分别担纲的职责是分工一体化的。 基层管理的职责是使工作者有成就感。就是激发并引导教师的正常欲望向着我想要的那个层级发展去行动,比如薪资的欲望、发展空间和平台的欲望等,为了这些正常的欲望采用上进的方式去行动。上级的赏识、同事的钦佩、学生的信服、家长的认可都可以让教师产生成就感。

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几点思考(精)

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几点思考◆王跃华 (燕山大学 【摘要】本文先由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引出高校行政化的话题,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行政化的形成原因和危害,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实施提出了思想先行、循序渐进等建议以及实行时候的注意事项,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关键词】高校管理去行政化 一、当前高校行政化的形成原因 1.办大学的初始目的使然——政府与高校关系。我国办大学的初衷,是要提高人们的整体文化水平,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素质, 因此,我国高校肩负着的是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重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莫属从上到下这种贯彻执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于是,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便被赋予了一系列的权利,包括我国高校的设置、招生制度、教学制度、人才培养方式、学位授予方式等等。久之,这种管理体制便成了人们遵循的唯一选择,逐渐形成了所谓的行政化。 客观地来讲,高校的行政体制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行政”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高校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管理方面的瓶颈。 2.官本位思想向象牙塔中的延伸——高校内部结构。官本位自我国历史各朝代就有,是封建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纵观历史和现实,它是一种思想意识、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以官为本、以权为纲,用“官”来作为评判事物的基本标准和价值追求。长期在行政体制指导下的高校也必然逃脱不了弥漫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官本位思想的侵蚀,而作为传播文明、培养人才的高校也正是可以“名利双收”的理想摇篮,因此行政管理逐渐越过学术研究成为高校中的主流。 二、行政化给高校带来的危害

高等教育去行政化

课程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课程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成果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课程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湖南科技大学有关保存、使用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科技大学可以将本课程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课程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湖南科技大学。 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 高等教育行政化不仅表现在现在的大学里,更表现在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表面上,教育行政化主要表现在学校内部各单位部门的行政级别上; 实质上,教育行政化是指行政权力对教育的过度干预,表现为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模式的行政化、政治化。行政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对于高校的办学管理、教学质量、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造成了消极影响,严重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去行政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但受体制、观念的影响,中国教育去行政化还任重道远。什么是教育行政化?教育行政化表现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影响?如何“去行政化”?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行政化;去行政化;自主办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