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

一、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东汉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国家标准局《文献著录总则》给文献作的定义:“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

古典文献专至古籍而言。

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文献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关系密切,概括起来,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献是人们获取、传承知识的重要媒介。

2、文献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共同向前发展。(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之梯)

3、文献可以为科学研究服务。

(二)、历代中医文献概况

《礼记曲礼》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含义)(孔颖达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若不习此三书,不得服食其药。”

1.先秦两汉时期

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古医籍(医学帛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

马王堆医书与《汉书艺文志》所载均属西汉及其以前的作品,其中医经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及用针、石、汤、火等诸法治病的理论著作。

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伤寒杂病论》。

2.晋唐时期

古医籍文献碾转流传,讹误自然难免,特别是在手工抄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脱文讹字、衍字增句、忘删误改、缺页错简等问题,所谓“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含义)

3.两宋金元时期

4.明清时期

整理研究古典医籍成为了时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据《中国医籍考》的记载:

《内经》:53种,234卷;《难经》:15种,53卷;《伤寒论》:138种,481卷;《金匮》,16种,9卷。考据成风原因:1.科举;2.文字狱。

二、中医文献的载体与形制

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在殷商时期,人们在龟甲兽骨上镌刻文字、符号,来记录某些史料、事件,甲骨就是在哪个时期的主要文献载体。西周时期,青铜冶炼已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人们在铸造青铜器物时,将文字浇铸在器物上,于是青铜就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要文献载体。自春秋至两汉,人们主要用竹木简、缣帛作载体来记录各种文献,世称简策、帛书。东汉以后,随着纸的发明和应用推广,纸成了主要文献载体,又逐渐形成卷轴。唐代以后,由于调版印刷术的发明,各种文献逐渐从手抄变为印刻,并进而装订成册-----线装书。

(一)甲骨、金石

1.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清代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因患疟疾而服用中药,不经意中

发现药剂中有一块龙骨上面竟刻有文字。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大医习业》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含义)

每一条涉医卜辞,大都记载了一则病例,故可视为医案的最早源头,比《庄子》中的医案雏形及《史记》所载仓公“诊籍”要早1100~1300年。

甲骨文原始病案举例:

A.“乙亥卜,自(师)贞:王曰,有孕,?扶曰:。(《甲骨文合集》)

译:乙亥时占卜,自(师)问:王说有孕,能顺利生产吗?扶曰:顺利。(:读作理,义为分娩顺利。)

按:甲骨文中有大量此类卜辞,可见当时妇女怀孕、分娩是个重要的问题,难产可能是常见现象。

B.“丁酉卜,贞杞侯热,弗其祸风有疾,弗其祸风有疾?”(含义)

译:丁酉日占卜,卜问杞侯发热,是否因感受风邪所致?

按:此条“祸风有疾”反映了当时人们已有了对风邪致病的认识,可以视作中医“风为百病之长”思想之肇端。

C、“……旬亡崇。王疾首,中日,羽。(中日,愈)”(《殷墟书契前编》)

译:十日没有(鬼)作祟。王患头痛病,过了许久,痊愈。

2.金石

A.金文

我国古代称铜为“金”,所以“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B.玉文

C.石文

战国末年青铜器的铸造衰落,代替金文而起的是石刻文,现存最早的石刻文献是文字刻在十个形如古状石上的石鼓文,因其内容为纪送秦王游猎之事故又称“猎碣”,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前大篆的典型代表。

由蔡邕等倡议发起并用标准八分隶书书写的《熹平石经》,则是石刻经书的典范之作。D.刻石医药文献

北宋医官王唯一为创制针灸铜仁,于天圣四年(1026年)先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以大字刻于碑碣,立于汴京相国寺。

(二)缣帛

缣------细绢。《释名》:“缣:兼也。其丝细致,数兼于绢。”

1.《足臂十一脉灸经》

2.《阴阳十一脉灸经》

3.《五十二病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方。

牝痔第七方

一,巢塞直()者,杀狗,取其脬,以穿,入直()中,炊(吹)之,引出,徐以刀()去其巢。冶黄黔(芩)而娄(屡)傅之。人州出不可入者,以膏膏出者,而到(倒)县(悬)其人,以寒水(溅)其心腹,入矣。

按:巢,蜂巢。巢塞直(),形容牝痔(内痔)严重,肿胀的静脉核如蜂巢一样堵塞了直肠口。,竹管。州,窍也。人州出不可入者,是说人的后窍肛门脱垂,不能自行复位。这一段记录了一个精彩的痔疮手术方法,与一个巧妙的脱肛物理复位法。西汉以前就有如此高妙的治疗方法,真令人赞叹不已。

(三)简牍

简牍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

竹,是指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简”,也称作“策”;木,既可指削成的长而窄的木片(即木简),也可指做成的较宽的木板,叫“方”,也称“牍”。

为了使竹简成为记录文字的专用材料,并能预防虫蛀,长久保存,古人在制作竹简之初,将其先放在火上炙烤,滴尽竹沥,这道加工程序名曰“汗青”,又名“杀青”。简牍的书写多用刀刻和笔写。用丝、麻或牛皮制成的编绳将一枚枚简牍编连起来,就成为“简策“-----古代正式的书籍。《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晚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编指熟牛皮制成的皮绳,用来编连简牍。孔子晚年喜读《周易》,因反复翻阅,牛皮绳多次磨断,可知其用功之勤。一般编简成策的方法是用一根带子,将简的上下编连在起来,再把剩余的带头,将简捆扎成一束,这就是一册书。一册书是内容收尾完整的文字,又叫做“篇”。要卷起存放,所以也称卷。《尚书多士》载周公旦告诫殷商遗民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中“册”字像简牍编连状,“典”字像册置于案几案上。《墨子明鬼》说:“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可见先秦时期简牍已常用。简牍作为主要文献载体的历史大约有1000多年(约从春秋战国至西晋)。(了解)

1、流沙坠卷

2、居延汉简

3、武威医简

1972年11月,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一座东汉土矿墓,经清理,发现木简92枚,内容皆为治病医方。

4、马王堆医简

1973年再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掘出大批医学简帛,其中医简200枚。

5、云梦秦简

6、阜阳汉简

7、张家山汉简

(四)卷轴

卷轴是纸张(纸卷,卷子)发明至雕版印刷术发明之间盛行于六朝隋唐时期的主要文献载体和书籍形式。其特点有二:1.价廉,2.易保存。涉医的卷子主要在敦煌卷子中。

敦煌医学卷子的价值:(选择题)

1.大大丰富了隋唐前后的医学文献

2.保存了古卷轴的原始面貌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3.为古医籍的校勘、辑佚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材料。

4.反映了六朝隋唐时期的医学成就。

(五)册叶与线装(了解)

为了避免散乱,将各种载体的文献加工装订成一定的形式,便于阅读保存,这就是文献的装订制度,又称书籍制度。据中医文献的具体历史情况,古医籍的装订制度分为简策、卷轴、册叶三种。简策制度是将竹木简牍用编绳串联成策,予以保存到额制度;卷轴制度是将帛书或纸叶用书轴卷成卷子,予以保存的制度。册叶制度是将纸卷、写叶或印叶用各种方法装订为整册,予以保存的制度。

“册叶”又分为以下几种形式(选择题):

1.经折装

2.旋风装

3.蝴蝶装

4.包背装

5.线装(注意顺序)

三、中医文献学的目录

(一)、概述

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道文献的工具。《论语颜渊》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二)、目录的基本结构与类型

一部完整的目录:是由前言、目次、正文、辅助资料4部分组成。

正文:是一部目录的主体,由著录、提要和小序3部分组成。

提要:叙录体提要至《四库全书总目》论述更为完善,《中国医籍提要》属传录体医学书目。

古代目录的类型: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

官修目录是由政府组织人员,调查国家藏书之后,修撰的国家藏书目录。其特点:著录完整,包罗宏富,且是综合性目录,篇幅较大,收录较全。其代表:《四库全书总目》或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

史志目录,其中记录图书情况的称“文艺志”、“经籍志”。分类:正史目录、国史目录、专史目录3种。

(三)、中医专科目录

《中国医籍考》,日本丹波元胤撰,该书收辑我国自秦汉至清道光年间历代医书2383种。《宋以前医籍考》,(日本)冈西为人编,该书收集我国宋代以前已佚和现存的医书1860种。

四、中医文献的版本

(一)、概述

我国的古代文献,经过了以甲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纸为文字载体的过程。

版,《说文解字片部》释曰:“判也,从片,反声。”即剖成片的木板。通常指以书写的木片和木板。本,《说文解字木部》云:“木下曰本。”原指书目的根。因古代缣帛或简策形成的书,多以轴卷贮存,其中轴外露部分称“本”,相当于线装书的书根。

版本学是研究书籍的版本特征和差别,比较其异同,鉴别其真伪优劣,并从中总结工作规律和方法,指导版本利用的一门科学。

学习研究版本学的意义:1.读书治学的需要。2.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需要。3.图书收藏、收购的需要。

(二)古籍版本的款式

详见书本P54 图3-1(了解)

(三)古籍版本的类别

1.非印刷类

稿本是指作者的原稿。(填空题)稿本是图书出版的最初形态。

作者亲笔书写的原稿称“手稿”,如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

经过清理眷抄后的书稿,称为“清稿”。

按写稿时间,又有初稿本、修稿本、定稿本、原稿本等名;按著述形式,而有著述稿、笺注稿、编纂稿等名;按刊行情况,则有已刻稿和未刻稿。

抄本又称“写本”,凡手工抄写的书,除稿本外,统称抄本。(填空题)

2.印刷类

木刻按时代分:唐刻本、宋刻本等

按地区分:浙本,闽本(麻沙本最差),蜀本等

按机构分: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1)官刻本:指由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及书院等官设教育机构主持刊印的书籍。

A、中央官刻本:

a.监本:各朝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称为监本。

b.经厂本:明代“司礼监”所属的刻书机构刊印的书。

c.殿本:雍正七年(1729年)改“内务府”为“修书处”,所刊刻的书。

d.内府本:清朝宫廷刻书属内务府,其书世称“内府本”。

B、地方官刻本:藩本:明朝各藩府主持刻印的书。(往往质量上乘)

2)家刻本:亦称“家塾本”,是指私人出资刻印而非出售牟利的。

3)坊刻本:凡以刻书经商者,不论其字号称为书棚、书铺、书堂、书肆、书店、书局等,所刊印出售的书通称为坊刻本。

按刻工质量分:精刊本、影刊本、写刻本、邋遢本

影刊本:完全按照原刻本摹刻仿刊,甚至连文字的笔划缺损,纸张墨色等,也摹仿原刻。

3.其他

A.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指用胶泥、金属(如铅、锡、铜等)或木料刻成一个个单字的排印本。据记载,宋元时期已有活字印刷。

沈括《梦溪笔谈》是对宋代活字印刷术的明确记载。明曾用明末的木活字印过薛己的《外科发挥》。

清代雍正年间用铜活字排印了巨著《古今图书集成》。

B.石印

石印技术是奥地利人施纳费尔特于1769年发明,约19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

较早的石印本有1892—1934千顷堂书局刊《中西汇通医书五中》。

C.油印

D.影印采取照相制版的方法复印古籍,其特点是能够较好地保持古籍原貌,大多用于文献价值较高的古籍。

(三)版本的鉴别

1.外观取证

A.牌记、封面

刻书者往往于书的卷目之后或书尾卷末,刻上刊印者的姓名、堂号、书坊名称与年月等,这些字样用框格围起来,即为“牌记”,也称为“书牌”、“木记”。

B.书口、行款、字体、刻工姓名

2.内容取证

A.序、跋

在书的正前后文,一般都有序、跋,序、跋之中常常记述作者著书的目的、书名释文、卷帙多少,流布情况,序、跋之末署作序跋者的姓名、职衔、朝代、年月等。这些都是刻书年代的重要内证。

B.避讳字、特殊字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遇到尊长、本朝帝王名字相同的文字时,不得直用其字,而是要设法规避,以示尊敬,这就是避讳。反映在古籍当中,往往改用一些同义、近义或读音相近的字来代替。避讳改用的字,叫做避讳字。简称讳或讳文。

历代避讳主要有改字、空字或缺笔三种方法。

避讳改字:如《太素真脏脉形》:“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真脏见,乃予之期日。”杨上善注云:“古本有作正脏,当是秦王名正,故改真耳。真、正义同也。”

又该书《经脉同异》:“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至七节后大泉。”萧延平按:“《灵枢》《甲乙经》……大泉,均作大渊,唐人讳渊作泉”。

又该书《阴阳合》:“甲主左手之少阳……景主左手之阳明。”杨上善注曰:“甲乙景丁戊己,为手之阳也。”萧延平按:“景,《灵枢》作丙,唐人避太祖讳丙为景,犹讳渊为泉也。

3.其他

提拔识语与图书铃记

历代学者、藏书家获得珍贵的古籍,往往考察其版课源流,记录该书的版刻特征、流传经

过,写下个人的研究心得,题识于卷首、卷尾或扉页上,这就是提拔识语。

如清代藏书家黄丕烈《黄荛圃藏书题识卷四》,录其有关宋版(《史载之方》的跋语,叙述了得书之经过、该书的版本特征:“向闻白堤钱听默云,北宋时有名医因蔡京肠秘之症,只用紫菀一味,其病遂愈。医者由是知名。其人盖史载之也。后余友顾千里游杭州,遇石冢严久能于湖上,出各种古书相质,归为余言,中有《史载之方》二卷,北宋宋精椠,余心向往之久矣。客遂钱塘何梦华从严氏买得,今夏转归于余。余检其方,果有大府秘一门用紫菀者,始信钱丈之言不谬。特未知用而见效之说何出何书耳。至于版刻之为北宋,确然可信。字画

作合于后,余于此书,可云奇遇。余喜读未见书,若此书各家书目未所收。惟《宋史新编》有云“史战之方二卷”,“战”者,以“载”字形近而讹,无可疑者。余重其书之秘,出白金三十两易得,重加装潢。”(心得体会,简答题)

(五)版本的利用

1.善本

《汉书河间献王传》称之为“善书”。

善本的概念是以校雠的好坏为标准。明清以来,在后人心目中,饭宋元刊本等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书本,皆可称为善本。

清人张之洞曾谓“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他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足本”,即无残无缺无删削的本子;二是“精校”,即精校精注本;三是“旧本”,即旧刻、旧抄本。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编辑条例中,列举“善本”的选择标准有四:“一曰旧刻,宋元遗刊,日远日鲜,幸传至今,固宜球图视之;二曰精本,朱氏一朝,至万历后,剞劂固属草草。然近溯嘉靖以前,刻书多翻宋椠,正统、成化刻印尤精,足本、孤本所在皆是。今搜集自洪武迄嘉靖,萃其遗帙,择其最佳者,甄别而取之。万历以后,间附数部,要皆雕刻既工,世鲜传本者,始行入录;三曰旧抄,前明姑苏丛书堂吴氏、四明天一阁范氏,二家之书,半系抄本。至国朝小山堂赵氏、知不足斋鲍氏、振绮堂汪氏,多影抄宋之精本,笔墨精抄,远过明抄。寒家所藏,将及万卷,择其优异,始著于编。四曰‘旧校’,校勘之学至乾嘉而极精,出仁和卢抱经、吴县黄荛圃、阳湖孙星衍之手者,尤校勘精审,朱墨灿然,为艺林至室。补脱文,正误字,有功于后学不浅。荟萃珍藏如与诸君子面相质问也。”综其所述。“旧刻”是指宋、元刻本;“精本”是指明代洪武至嘉靖时刻本,也包括少数“雕刻既工,世鲜传本”者;“旧抄”是指各代著名藏书家收藏的精抄本;“旧校”是指经过卢文弨、黄荛圃、孙星衍等名家校勘过的版本。(了解,选择题)

2.中国古籍善本

根据古卷子本刻印的最早影刊本,如日本文政六年(1823年)敬业乐群楼影刊的《黄帝虾蟆经》。

凡宋元明刊本、明清内府均为善本。明代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等,亦属善本。

精刻、精校的医书,其刊年虽晚,仍属善本。如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张海鹏精刻本《墨海金壶》中的4种宋人医书《全生指迷方》《旅舍备要方》《博济方》《伤寒微旨论》。3.善书本目(含义)

我国历代都有修纂国家藏书目录的传统。这种目录的编纂,大都是朝廷组织一批学者,在调查国内藏书之后编纂的。自宋代调版印刷盛行以来,书籍大量增加,私人藏书家日多。他们往往不惜重金,搜求善本、孤本、秘本,建藏书之阁,精心校勘、评注、圈点古书,编制藏书目录。私人藏书家目录各有特点,可补官修目录的不足。在这些藏书目录中,多关于善本的记载。其特点是注重版本,考证版本,辨别真伪。其记录多是精良的善本、孤本。(自己下定义)

四、中医文献学的校勘

(一)概述

1.校勘与校勘学

A.校勘与校雠

校勘的概念:指利用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或与该书有关的文献,通过比较核对和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文字错误。

校勘最早称雠校或校雠。

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所做的工作,并不只是校正文字,还包括厘定篇次、鉴别版本、编修目录、撰写提要等,实际上包含了目录、版本、校勘等方面的内容。(广义)校雠多用广义,校勘多用狭义。

2.校勘的目的和意义:

a校勘是利用中医药古籍的重要条件;

b校勘是整理中医药古籍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唐代王冰整理校注《素问》的成就为历代学者所称道,但由于底本的原因,有些文字错误未能及时发现,王冰基于错的文字所作的注释难免会出问题。宋代林忆的新校正曾多次明确指出王冰根据误本所犯的注释、句读等错误。例如: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王冰注:“胃为水谷之海,其气外养肌肉,内消水谷,有铄肌肉,故善食而瘦入也。食亦者,谓食入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也,亦,易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入’作‘又’。王氏注云:善食而瘦入也。’殊为无义,不若《甲乙经》作‘又’,读连下文。

c校勘是中医研究的前提。

明陆深《金台纪文》载:“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溢户,酬应不闲,元礼必意必深于术者,因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元礼始大异,念无以锡入简剂法,叩之,答曰:是古方耳。元礼求其书,乃‘’字耳。元礼急为正之。”由于古书中的“”字误为“锡”字,医家读书时又不懂校勘,以致引起药物误用。

(二)校勘的主要对象

前人将古籍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文字错误概括为“脱文”、“讹文”、“衍文”、“倒文”、“错简”五大类(也有将“错简”并入“倒文”类),这些是古籍的主要校勘对象。

1.脱文,又称脱、夺、夺文、漏、阙、阙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缺失的文字。

2.讹文,又称讹、谬、误字,是指古籍再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错字。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A.字形致误

百合洗方(简答题)

上以合百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勿以盐豉也。

校勘:

(一)煮:赵开美本作“煮饼”,《千金方》卷十作“白汤饼”。庞氏《伤寒病总论》谓煮饼是“饼是切面条,汤煮水淘过,热汤溃食之”。丹波元简《金匮要辑义》引张师正《倦游录》:“凡以面为煮之,皆称汤饼。”。“饼”,“”,形近而误,以赵开美本为是。(何任主编《金匮要略校注》)。

按“饼”与“”字形相近,抄刻者无意间写错完全有可能。以上校注记引用了三条旁证,证据充分,断定“煮饼”为是,结论可信。

B、字音致误

C、上下文致误

3.衍文,指古书再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的文字,或称衍、羡文、剩文、剩。

小儿耳鼻口间生疮,世谓之月食疮,随月生死,因以为名也。世云小儿见月初生,以手指指之,则令耳下生疮,故呼为月食疮也。(《诸病源候论伤寒大小便不通候》)

校勘

(一)随月生:此后原有“死”字,衍文,从本书卷三十五月食疮候删。(《诸病源候论校释》卷四十五)

按《诸病源候论校释》的底本为清代周学海本。底本原有“随月生死”文义不通,经过本校,与同卷书三十五“月食疮候”原文相对照,可确定“死”字为衍文。

4.倒文,又称倒,指古书在抄刻过程中颠倒的文字。

a前后字词互倒,b句间文字互倒,c 节间文字互倒

5.错简,原指秦汉以前竹木简次序错乱而形成的大面积文字颠倒,后把古籍中一切位置错乱而相距较远者统称为错简。

(三)校勘的基本方法(三种方法的概念)

1.对校法是指用同一种书的各种不同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

优点:最简便,最稳当缺点:机械呆板,学术性差

2.他校法是指用不同著作的相同内容进行相互校勘的方法。

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难经第二十四难》)

校勘

(一)人中满:原作“肉满”,据《灵枢经脉》改。(《难经校释》)

按《内经》原文“肉满”与“唇反”逻辑不明显,根据他书《灵枢》的文句,作“人中满”则更贴切,所以《难经校释》据改。

3.本校法是指以书本前后文字进行叫校勘的方法。

4.理校法是指据理推测正误的校勘方法。

例如: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素问·上古天真论》)

新校正如:‘被服章’三字,疑衍。此三字上下文不属。

林忆认为《素问》原文‘被服章’三字与上下文之间没有联系,于文理不通,故疑衍文。

5. 兼校法校勘的方法虽然有对校、本校、他校、理校之分,但在实际校勘工作中,往往不是孤立地运用某一种校勘方法,而是几种方法,特别是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更是如此。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成为兼校法。

P102医经类文献

医经类文献是指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以下简称《难经》)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文献,包括校勘、注释、语译、发挥、集注、合编、专题研究、综合论述、教材、教参、工具书等各种著作。

212 《重订通俗伤寒论》

清代俞根初著,初稿完成与1776年,凡3卷。后经何秀山加按语,复经何廉臣增订,增为13卷,初刊于1934年。再经近人曹炳章补缺,徐荣斋重订,分为12章,1956年出版。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Z》作业9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Z》作业9答案

A型题: 1. 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变化多端 B.高热持续不退 C.易伤津耗气 D.扰动心神 E.传染性强 2. 暑、火、燥三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为阳邪 B.炎热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3. 具有收引特性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 4. 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是 A.心、肝、脾 B.心、肺、脾 C.心、肝、肾 D.心、肺、肝 E.肺、脾、肾 5. 《素问?宣明五气论》提出久卧所伤的是 A.伤气 B.伤血 C.伤肉 D.伤筋 E.伤骨 6. 风邪伤人,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与其哪种性质有关 A.风性善行 B.风性数变 C.风为阳邪 D.风性开泄 E.风性轻扬 7. 哪种情志异常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 A.过喜 B.过思 C.过怒 D.过恐 E.过悲 8. 哪种情志异常,可导致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 A.过度愤怒 B.喜乐过度 C.过度悲忧 D.突然受惊 E.思虑过度 9. 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主要与其哪种性质相关 A.风为阳邪 B.风性轻扬 C.风性善行 D.风性数变 E.风性主动 10.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苦”则 A.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B.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D.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E.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11.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凝滞 B.粘滞 C.数变 D.重着 E.升散 12. 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A.为阳邪,其性炎热 B.为阳邪,其性开泄 C.为阳邪,伤津耗气 D.为阳邪,生风动血 E.为阳邪,其性炎上 13. 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 A.胀痛 B.窜痛 C.灼痛 D.刺痛 E.重痛 14. 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是由于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暑应于心,易扰心神 C.暑多挟湿,易困脾土 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E.暑为阳邪,化火伤阴 15. 湿邪致病最易困阻的是 A.心阳 B.肺气 C.脾阳 D.肝阳 E.肾气 16. 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7. 寒邪致病,引起肢体屈伸不利,与哪种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关 A.伤人阳气,肢体失温 B.寒性凝滞,气血不畅 C.卫阳被遏,肢体失温 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 E.寒性粘滞,气机不畅 18. 饮在肠间的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留饮 19.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阳邪,具有升发向上的特性 B.为阳邪,其性轻扬,可致腠理开泄 C.为阳邪,性炎上 D.为阳邪,多挟湿致病 E.为阳邪,性炎热

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医学》教案(2)课程名称实验中医学(理论部分)总学时数36

第一节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其在实 验研究中的应用 (2学时) 课堂讨论:“阴火”是什么。要求大家发言。 为什么要学习本章节? 对中医古典文献及其有关理论把握不准是目前中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1 中医古典文献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1.为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中医古典文献是古人直接医疗实践经验的记录,是古代众多的医药工作者长期努力、不懈探索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宝库。 中医古典文献中蕴藏着大量可供实验研究的素材。这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 这样的成功例子如青蒿素、砒霜防治白血病。 这涉及到如何继承宝库的问题。继承宝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2.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中医药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在临床上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什么叫“自身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本质是如何吸取中医理论的精华,如何吸取其方法论,并且应用到研究中去。 例如整体观、恒动观在GnRH基因表达研究中的意义。 例如基于肾精亏虚的二仙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单纯狗动脉结扎性高血压无效)。 例如冠心滴丸在美国辨证用药前后的疗效差异。 2.1.2 中医古典文献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古典文献跨越了2500年的历史,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派生出各个学术流派,百家争鸣使得中医理论和医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言简意赅,蕴义精深 古代文献受记录载体及记录手段的限制,受到当时语言、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字古奥、言简意赅、蕴义精深的特点。学习时需要积累厚实的古汉语基础、古代科技、文化的知识。古籍中提到的人名、地名、病名、药名,经历史演变与现代名称互有出入,需借助有关参考工具书来确定。 3.数量庞大,文献分散 中医古籍数量庞大。 古代的目录体系不像现代目录体系那样精细明确,中医古籍书目除收录在子部医家类之外,还散见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其他各类中。有些笔记杂录、稗官野史、地方志中也有医著记载,非常分散。历史上中医古籍流传很广,朝鲜、日本、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收藏,一些古籍在国内失传了,尚可在国外找到原本或传本。 因此,作为研究其文献检索的面是十分广泛的。要放开眼界。

功能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功能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功能医学来源于临床西医,属于精准医学;中医学是属于模糊医学、经验医学。本人观点,功能医学和中医学都是医学发展的结果,是随着科技进步,实际研究疾病经验的丰富,以及专业知识的丰富,通过实际操作,总结出来的对于人体健康更有益的思维模式。 目前认为,中医是宏观学说,西医是微观学说,功能医学是从分子角度,从生理、生化机制上更好地论证中医的科学性。两者有许多共同性。 1、强调整体观念功能医学认为: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是一个内外动 态平衡的有机整体。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 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整体观念是中医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核心。 2、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功能医学认为现代慢性病是基因易感性和环境 共同作用而产生。我们的基因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中 医学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类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精微而生 存,并随着四时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以及地理环境的变迁而生活 着。中医提倡的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功能医学研究 的是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后,如何保护健康,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遵循以病人为中心,因人而异功能医学在治疗病患的过程中,是以 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一种功能的失衡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 产生,一种疾病的产生可能是不同功能失衡的结果。中医学能够辩证地 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可以看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也看到不同病 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中证。在临床治疗时,采取“同病异治”或 “异病同治”的方法。辨证论治很注意“人、病、证”三者之间的辩证 关系,强调因人而异的特殊性,而不是病的一般性,即强调个体的差异 性。由于证有动态的特点,从而决定了辩证论治是一种动态的诊疗体系。 4、均有预防医学的理论功能医学主张要注意平时的功能储备,始终让机 体处于一个健康运行状态,防止功能紊乱的发生;对于机体已经功能下 降,出现症状,要让机体功能迅速恢复平衡;对于机体的平衡被打破, 发展到严重的症状乃至疾病状态,要寻找疾病产生的根源,阻止疾病的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外) 一、学科简介 中医医史文献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的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本学科由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创建,1981年、1996年分别被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医史文献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以及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的候任主任委员单位,并为国家级或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专论》、《医古文》、《大学语文》、《中医哲学基础》的主编单位。学科整体优势显著,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 二、研究方向 1. 古今名医学术思想与历代名著研究 2.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3. 中医训诂学研究 4. 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研究 5. 中国医学史与中医学术思想史研究 6. 中外医学交流与比较研究 三、培养目标 1. 具有比较坚实、宽广的文史哲及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医史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做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2.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研究生,能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诊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疾病。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课 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导师从下列课程中确定一门作为专业课,两门作为专业基础课。所选课程不能与硕士阶段重复。如下列课程不能满足要求的,导师可另选其它课程。 3.选修课 根据不同研究方向,也可在导师指导下选1~2门课程。学校所开课程不能满足者,经导师批准可到校外选修。 4. 跨专业学习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除完成上述课程外,还要按学校规定补修中医本科阶段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 五、科研实训、临床实践及要求 1.科研实训 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外)》执行。 2.临床实践 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生,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临床实践不少于180小时/3学年。临床实践包括跟师门诊或跟老专家出诊,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等,要求撰写规范的、且有病案分析的门诊病例25例,并撰写总结临床经验的论文或学习体会1篇,不少于2.5千字。

大学教学大纲_中医文献学

《中医文献学》教学大纲 Teaching(Course) Outline of Literature Of TCM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S0125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总学时数:72 开课部门:中医文献研究所 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80%),实践练习(20%) 预修课程:中医学术史、中医古籍校读法、中医经典选读 主讲教师:张如青、金芷君等。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张如青等.《中医文献学纲要》.上海中药医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体,五号,居左)参考资料: 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 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英德.《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内容: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医学文献;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概况;中医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包括目录的利用,版本的辨识,校勘

的方法;中医文献中的各种符号标识,误读错标的识别与纠正;古医籍亡佚的概况,古医籍辑佚的方法。 要求: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中医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初步获得整理中医药文献的能力。 第一章中医文献载体及装订形式 1.主要内容 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出土或传世医药文献。2.教学要求 掌握马王堆、武威、张家山出土医学简帛,敦煌西域出土医学卷轴及册叶的主要内容;熟悉涉医甲骨、涉医金石文献的主要内容; 了解线装书以前的甲骨、石刻、简帛、卷轴、册叶等文献载体或装订形式及其嬗变过程。 第二章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 1.主要内容 中医文献的各种分类方法,古医籍的命名特点及同名异称现象。 2.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药文献的现代三级分类法; 熟悉古代对中医药文献的各种分类法,熟悉古医籍的命名方法与特点; 了解古医籍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的情况。 第三章中医文献的目录 1.主要内容 利用目录治学的重要意义。历代公私目录中著录中医文献的情况。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2.教学要求 掌握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熟悉历代官簿、史志、私录等目录书著录中医文献的概况; 了解目录书的基本结构与类型。 第四章中医文献的版本 1.主要内容 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古医籍版本的类型。古医籍版本鉴别法。中医经典著作的版本系统。 2.教学要求 掌握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及利用讳字鉴别古医籍版本的方法。 熟悉版本的类型及中医名著的版本系统。 了解“版本”与“版本学”的源流。 第五章中医文献的校勘 1.主要内容 古医籍校勘的源流。古医籍文字错讹现象。校勘古医籍的基本方法及校勘记的撰写方法。

中医药大学护理学基础B1—10次作业

1. 交流双方相距在50cm-1m之间的是:C.个人距离 2. 下列哪项不属于系统的特征: B.开放性 3. 一个国家的总章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C.宪法 4. 下列关于床上擦浴注意事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先穿健侧,再穿患侧 5. 临床高热病人常采用酒精擦浴来降温,其原理是利用:D.蒸发作用 6. 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E.体壳温度低于体核温度 7. 保管药物时,易挥发、潮解药物的保存方法可选用:C.放在密封瓶中 8. 下列哪项不属于护士角色的范畴: A.被帮助者角色 9. 人体所能感觉到的引起疼痛的最小刺激,称为:E.疼痛阈限 10. 护士在执行给药原则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C.遵医嘱给药 11. 关于"十"字定位注射法,下列叙述哪项是错误的:C.自髂嵴最高点与髂前上棘的中点作一垂直线 12. 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弗洛伊德心性发展学说:A.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13. 下列哪项不属于静脉输液的适应症:E.痔疮病人 14. 身体健康、满意、没有疼痛、没有焦虑的轻松自在的主观感觉,是:D.舒适 15. 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A.皮肤 16. 关于发展定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个体在生理方面的量性增长 17. 下列哪项不属于表皮的结构: C.真皮层 18. 现代医学模式是: A.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 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吸引与排斥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亲疏与远近距离,是指D.人际关系 20. 给药时,qd表示 C.每天一次 B型题 1. 上述哪项是压疮第四期的临床表现:E.创面感染发黑向深部组织发展 2. 上述哪项是压疮第三期的临床表现:A.表皮水泡扩大、破溃,有黄色渗出液 3. 心包积液,呼吸极度困难的病人应采取的卧位是:A.端坐卧位 4. 脊髓腔穿刺术后的病人,宜采用:C.去枕仰卧位 5. 一般成人输液速度宜调节在:40-60滴/分钟 6. 儿童在输液时,应将速度调节在:D.20-40滴/分钟 7. 正常腋温的波动范围是C.36-36.7℃ 8. 正常口温的波动范围是:D.36.2-37℃ 9. 为病人进行雾化吸入时,为了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常选用:B.地塞米松 10. 为病人进行雾化吸入时,为了解除支气管痉挛,常选用:E.氨茶碱 二次A型题 1. 为伤寒病人灌肠时,液面至肛门的距离应是:D.不超过30cm 2. 冷疗法的局部生理效应是:A.神经冲动的传导减慢 3. 不宜冷疗的部位是:C.阴囊 4. "1、2、3"溶液的配制方法是:D.50% 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 5. 南丁格尔的主要贡献是:D.开创了现代护理事业 6. 传染病区的清洁区是指E.库房 7. 下列描述中,属于主观资料的是:D.头晕 8. 关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E.健康教育包括健康促进

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复试真题及导师简介

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复试真题及导师简介 101基础医学院专业名称:100503中医医史文献 研究方向年份 招生 人数 导师姓名考试科目招生类别学历层次备注 20141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7中医综合普通统招硕士研究生导师: 严季澜、王育 林、马燕冬、 张家玮、黄作 阵 张其成、赵 艳、段晓华、 杨东方、李良 松、佟海英

基础医学院硕导名单 序号专业代 码 招生专业 硕导姓 名 性 别 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1100521丰匿冼眉廉夏孩味値奴匿孩 硖声 早摹丰匿裸冼 序号专业代 码 招生专业 硕导姓 名 性 别 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1100601丰诸匿聋吉堂窗赵官汷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诸匿聋吉革浦扯懂肾草研砖你看柔刷突 粗 2弥亁奴匿孩 硖声 早摹丰匿丰药碍兑疬跃蛙柔盒 3叹除母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荐砖柔盒碍堂窗突粗 4校孩权奴匿孩 孩声 突粗 周 资涂碍皇令眉由孩堂窗?药由耶碰呮族碍柔 盒 5弥守怓着匿孩割早丰匿药革浦众免碍柔刷突粗?丰药夏普沿盒

占声摹砖盒孩突粗 6登谦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浦石缆屺砖咖肾砖碍柔盒突粗 7潫徢蒙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荐设织研砖碍堂窗突粗 8协茜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药浦石舟并痵呻破碍切孔柔盒突粗?浦石 符耶编肘研砖碍药由纽钉耐胞年史碍开素 10唤炾协着匿孩 硖声 早摹丰药专肺罚胁北 11赵乩映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妺算帽看丰药碍你看柔刷突粗 12杧满燖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普药由轮堂窗碍皇令突粗?丰匿资取碍皇令 突粗 13则捂查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药革浦荐设织研砖碍药盒孩突粗?丰药沿 盒孩突粗 14弥剑奴匿孩 占声 割突 粗周 丰药寻设织冈碰耐胞碍跃播你看 15阳秃楔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兑疬懂研砖切孔柔刷突粗 16辅守徠奴匿孩 占声 割突 粗周 17邓策共奴匿孩 硖声 割早 摹 丰药革浦令跨编肘研砖碍柔刷咖由轮堂窗 突粗 18杧偶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肝草研砖你看碍柔盒?丰药拷氻 北碍切孔柔盒?构沿丰药碍宋八懂贺任 19杧徣奴匿孩 占声 割突 粗周 丰匿药拷夜噪宙罚胁北突粗 20郭偶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绿孔咖卷孔取眉碍柔刷仪友丰匿药碍平鼠 你看咖柔刷

中医发展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8801297.html, 中医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医发展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医发展中技术实业化的必要性. 《辽宁中医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6年5期.李亮. [2].近代中医发展缓慢的方法论原因分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3期.张宗明. [3].从模因论视角探讨中医发展. 《时珍国医国药》.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9期.张斌.马忠诚. [4].中医要发展必须过三关. 《中国软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期.李致重. [5].保持和发扬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的研究. 《中华中医药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7年1期.曹洪欣. [6].警惕有碍中医发展的两种倾向. 《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13期.邢风举.周计春. [7].北京市昌平区社区中医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26期.史慧敏.李富和. [8].建立中医评价体系是中医发展的核心. 《时珍国医国药》.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11期. [9].创新的临床科学研究推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发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8期.许家杰.张卫军. 二、中医发展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 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

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266年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 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 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 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 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为集方剂与治疗于一身的巨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政府颁发的制剂规范。 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祐孙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民间自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苏沈良方》 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的专科著作 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形成系统 2)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初具规模 3)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注》《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始臻大备 4)宋慈《洗冤集录》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 A.木 B.火 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 A.曲直 B.炎上 C. 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医文化也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中医发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的药学资料而成书。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养生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部分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气、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专著,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晋、隋、唐时期丰富的医疗实践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与系统化。宋、金、元时期的医家结合前代理论以及个人实践与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中医学体系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明清时期在集古代中医大成的基础上,结合该时期医家临床研究经验与哲学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医学对正常人体与疾病的认识程度,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中医学在继承与发扬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特点有: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就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与集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整体观念就是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就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人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强调“五脏一体”、“形神合一”病理上注重整体分析,诊断治疗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其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对疾病的阐述与防治讲述的很有道理,结合了古代哲学中的学术观点。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与处理方法,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也就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诊断上要辨病、辨证与对症治疗。 中药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在这段时间里对中医学的学习,我对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中医学博大精深,我所认识的中医仅仅就是冰山一角的一角,它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需 要我们不断地刻苦钻研才能领悟。 对中医药的认识 学我通过这学期对中药综合知识的学习,对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炮制、制剂方面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 那么我们就应该近一步了解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性味 ,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就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就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就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就是寒凉

中医文献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8801297.html, 中医文献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医文献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二十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中医文献考述. 《辽宁中医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 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5期.王乐. [2].中医文献英译的异化和归化.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6年10期.梁俊雄.王冠军. [3].中医文献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 《西部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5期.陈战. [4].中医文献元数据标准的应用评价研究.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4期.朱玲.于彤.张竹绿.崔蒙. [5].从中医文献角度考证“脚气”的内涵——兼谈中医术语的规范性.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 ISTIC.2014年6期.杨玉.邢永革. [6].不乳儿乳痈的古代中医文献初探.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 ISTIC.2014年5期.祝东升.李桃花.赵立娜.李以良.翟臻.李巍.钟馨. [7].古代中医文献研究方法探讨兼论马继兴古代中医文献研究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4期.万芳. [8].外吹乳痈病因病机的古代中医文献初考. 《环球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3期.李桃花.李宝金.李曰庆.祝东升.赵立娜.钟馨.张董晓.李巍.王志坚. [9].晋唐中医文献对肿瘤相关病的辨证论治特点分析. 《中医药导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3年12期.曾鸿鹄.赵海梅.刘端勇.

《中医学基础》第六讲课后作业

第六讲病因 第一节六淫致病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 A.六气 B.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六种毒气 D.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 ) A.季节性 B.地区性 C.传染性 D.转化性 E.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 ) A.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暑邪 E.燥邪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暑邪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 A.津液 B.气 C.血 D.精 E.神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 A.手足震颤 B.四肢抽搐 C.四肢游走性疼痛 D.角弓反张 E.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 A.凝滞 B.黏滞 C.涩滞 D.瘀滞 E.动血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13.寒性收引可导致( ) A.阻滞气机 B.损伤阳气 C.耗气伤津 D.气机收敛 E.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瘀血 E.暑邪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D.湿邪 E.火邪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 A.寒 B.燥 C.湿 D.暑 E.火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 A.寒邪 B.湿邪 C.热邪 D.风邪 E.火邪19.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 A.寒邪 B.湿邪 C.热邪 D.风邪 E.火邪2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 A.湿邪 B.燥邪 C.热邪 D.暑邪 E.寒邪21.寒邪的致病特点是易致( ) A.气消 B.气耗 C.气泄 D.气乱 E.气收22.炎夏之日,症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由于( ) A.暑热炽盛 B.扰及心神 C.耗气伤津 D.暑湿夹杂 E.热极生风23.临床上症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其病机为( ) A.心火上炎 B.肝火上炎 C.胃火炽盛 D.肺火炽盛 E.阴火炽盛24.寒邪、湿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黏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病程缠绵25.在一定条件下,“五志”和“五气”皆可化( ) A.风 B.寒 C.湿 D.火 E.燥26.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最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bb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现存考古实物来看,商周时期的文献载体主要为()。 A简牍和兽骨B甲骨和金石C金石和简牍D缣帛和甲骨 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方书是()。 A《合阴阳》B《天下至道谈》C《五十二病方》D《阴阳十一脉灸经》 3.最早使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目录著作是()。 A《晋中经簿》B《晋元帝四部书目》C《隋书·经籍志》D《汉书·艺文志》4.古籍书页中行与行之间的界限,称为() A栏框B栏线C行格D行款 5.原著内容完整,没有残缺或删减的古籍版本,称为()。 A精刻本B足本C精校本D原刻本 6.下列不属于校勘方式的有() A存真式B求真式C校异式D他校式 7.对发音方法简单描写的注音方式称为()。 A譬况B读若C直音D反切 - 1 - 装订线 8.校正医书局是()代的官方医籍整理机构。 A汉B唐C宋D明 9.在四部分类法中,医学类书籍应当归属于()。 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 10.具有范围最广,用力最劳特点的校勘方法是()。 A对校法B本校法C他校法D理校法 得分 阅卷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文献是记录有的一切。 2.一部完整的书目,是由、、和等部分组成。 3.行款是指古籍书页中正文的和字数。 4.历代避讳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和缺笔。 5.与中医药学有关的古代卷子,主要有和两大类。 得分 阅卷人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 题,每题5分,共20分) 1.因形求义 2.目录 3.版本学 4.校勘学 得分 阅卷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共30分) 1.注释的方法主要包括哪些?(7分) 2.注释的内容都有哪些?(7分)

最新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作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古至春秋,战国 至秦朝,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20世纪六个时期。 中医学的萌芽时期。远古社会至东周的春秋是中医学起源时期,人类在长期求生存的生活及生产实践中摸索探讨总结了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的经验积累。战国两汉至三国时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奠基阶段,在大量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大批的医学家,其中张机和华佗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中医理论的奠基。晋唐时期是中医学理论全面继承与临床诊治的变革和发展时期,开始对医经进行整理与研究,病因病机学专著问世,临床医学迅速发展,各科临证经验进一步充实。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治法丰富多彩。特别对一些病的认识达到较高水平,对外感热病以及急性病的研究日渐深入;并重视养生,炼丹。本草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大量方书的问世为后世本草学和方剂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的快速发展时期。宋金元时期是“新学肇兴”与中医理论深入探索的重要阶段,晋唐以来长期的知识积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伤寒学开始形成,辨证论治法则崛起,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王好古相继提出了火热论,脏腑辨证说,攻邪说等新观点,犹如花叶递荣,交相辉映,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开创了中医学的崭新时代。 中医的革新趋势。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尽管社会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但中医学按其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已成熟,理论思维日益深化,临床各科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中医全书,类书,丛书及各科著作大量出现,对治疗传染病,降低死亡率,预防传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力推进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但是晚清闭关自守,浓厚的尊经风气使中医学停滞于既有的“完美”,而不能真正全方位地有所突破。 二十世纪的中医学。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十分复杂,中医学的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西医传入后不断壮大,中医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反而受到歧视,并引发生存危机。因此,中医学在中医学术革新和抗争运动相互交织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按其自身规律继续缓慢的发展,“改良医学”成为这一时期中医学变迁的总基调。在基础理论方面整理收集,考证古医书,对保存,传播,普及中医学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临床各科则不断地总结新的医疗经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中医学者和专著。部分医家从事沟通中西医之间的工作,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思潮和学派。民间中医教育发展迅速,成立许多中医药学术团体,出版了大量中医药报刊等,为后半叶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后半叶,政府极为重视中医学的发展,积极建立中医药和针灸研究机构;大力发展中医学教育,在全国兴办中医医院,成立中医药学术团体,大规模校勘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出版中医药报刊,使中

2017年考研中医医史文献专业介绍(精)

2017年考研中医医史文献专业介绍 各位 017考生们!中医医史文献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 2017年考研中医医史文献专业介绍,供 17年的考生们阅读了解。 中医医史文献 [100503]开设院校 : 29所 门类 /领域代码:10 门类 /领域名称:医学 一级学科 /领域代码:1005 一级学科 /领域名称:中医学 二级学科代码:100503 二级学科名称:中医医史文献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介绍 中医医史文献是中医学下设的二级学科。它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中医医史文献研究对象的广泛复杂性,就决定了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兼具文、理、工、医科性质,因此学科的定位,应当是中医综合研究学科。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热爱祖国,品德高尚,学风正派,热爱中医药事业,熟悉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研思路、方法、手段、现状,熟悉计算机的运用操作,掌握一门 外语, 具有从事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科研、教学的能力, 能适应各种相关部门科研、教学、临床工作的专业人才。 中医医史文献就业方向

中医医史文献学专业研究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是一个明显有别于以治病救人为主要目的的临床各科,中医药学科中,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应率先实现信息化,文献的载体由纸质文献向机读文献、网络文献扩展,中医医史文献研究也必然要借助于信息科学技术。目前我国兼具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医院信息化管理、信息科建设、远程医疗、远程咨询等都未能很好地开展起来。因此,综合素质好的复合型毕业人才将是中医药相关行业的主力。 本专业方向毕业的学生可以到政府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保险行业、医学教育科研机构、各类信息机构从事医学信息传播、管理、分析、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中医医史文献就业前景 (一中医文献的信息化发展,愈发凸显该学科的重要性 中医药学科中,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应率先实现信息化。中医医史文献教学着眼于中医药整体的知识体系,着眼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着眼于中医药各分支学科学术联系的研究,恰恰弥补了目前中医药教育忽视综合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文献的载体由纸质文献向机读文献、网络文献扩展,中医医史文献研究也必然要借助于信息科学技术。其重要意义在于, 把一个中医药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发展成为与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和产业化开发紧密结合的先导性学科。 (二复合型人才的匮乏,需求前景广阔 培养兼具中医药学和信息学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方面。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防控部门、医院、药事企业、图书情报部门、新闻媒体行业等,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中医药信息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兼具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医院信息化管理、信息科建设、远程医疗、远程咨询等都未能很好地开展起来。因此,综合素质好的复合型毕业人才将是中医药相关行业的主力。 (三求学路上的机械与枯燥,需要学子正确看待与考虑

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文献学资料

中医文献学 1 文献 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其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朱熹《论语正义》中认为“文”即“典策”,也就是书籍;“献”指秉礼贤者的学识。所以,古代多数学者在解释文献时,均认为“文”即典籍;“献”即 贤士大夫的言论。元代马端临则对“文献”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明晰的解释,认为“文”泛指一切书本上的记载,“献”则泛指诸贤士名流的议论,以及稗官之记录。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一词的概念有了变化,除泛指书籍外,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而在图书情报中,文献一词的含义更广,泛指一切记录知识的印刷型和非印刷型的出版物。现代广义文献范围更广,凡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一切知识载体,均属文献范围。国家标准局于1985年1月31日公布的国家标准规定,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又可分为古典文献和现代文献。 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雕版、活字版印刷和手抄等古籍,以及碑铭拓本等。总之,凡是有文字记载,有某种载体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图书文件资料,均可称为古典文献,但不包括没有文字记载的文物。 是指五四运动以后的一切文献资料。 1文献学、中医文献学 是指对历史文献进行编纂、校勘、注释等研究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总体而言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继承过去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把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图书资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杂乱无章或古奥难懂的资料条理化、通俗化,为学习研究古籍者提供方便。

是指对中医、中药历史文献进行编篡、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 1 六书 “六书”始自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其在自序中指出汉字发展的六条规律,称为“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是字象实物,以描摹实物形状来造字,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 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传单是集合两个以上的字以表示一个新的事物或意义。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就是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简单的符号,或单纯用符号来指明事物。 象形、指事、会意均是以字形来代表概念。 形声 “形声者,以事成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是将意符与声符并用的造字方法,用意符来表意,用声符来表音,但仍未跳出表意文字的范围。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转注是使一个单义字变成多义字,使原来不同意义的字变成能互相注释的同义字,扩大了字的用法。 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是用同音字来互相代替,但两者之间毫无意义上的联系。 转注、假借扩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围,使一个字具有了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同时,形声、转注、假借逐渐以字音为主,以音来表意,但汉字的基本规律,仍是以形为主。 1 汉语文字发展过程 ○文(最早发现于山东莒县,约三四千年以前,可能是汉字的祖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