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数学第四单元《圆》教案

六上数学第四单元《圆》教案
六上数学第四单元《圆》教案

第四单元圆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有:认识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等。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教材先安排了圆的认识,通过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直径长度间的关系等,使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教材还联系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说明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启发性和探索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思考来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逐步导出和掌握计算公式。对于圆的周长,教材是先让学生通过用线绕一绕,把圆放在直尺上滚一滚等方法来测量,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来探寻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的规律,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编排圆的面积时,教材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回忆以前用过的转化方法,从而把圆的面积转化为熟悉的直线图形的面积来计算。

教材还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1. 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教材里安排了很多活动让学生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故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学生画好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折,从而导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再通过测量来发现半径、直径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探究圆的周长时,则可让学生采用围一围、滚一滚的方法先测出周长,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利用书中的附页或备好的学具,引导学生动手剪切、拼贴,从而“化圆为方”,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实际教学时,教师不应把学生的动手操作简单地作为活动目的,而应合理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

2.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和以前学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联系又很紧密,故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应用转化思想,将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来研究。如在研究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在研究多边形的面积时,主要采用了割补、拼组等方法,将多边形的面积转化成更熟悉和更简单的图形来解决,那么,这里是否也可以仿此思路把圆的面积采用割补等方式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呢?

教学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日常问题以及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就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未知转化为已知、抽象转化为具体等方式来处理的。

3. 本单元可用8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节圆的认识

第一课时圆的认识(A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85—87页圆的认识、圆的画法;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知识点方面:

1、使学生认识圆、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

直径的关系;

3、学生能使用圆规画圆。

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猜想、验证的意识。

情感方面:1、通过自主的猜想和验证,让学生感受“做数学”的乐趣;2、通过关于圆的数学文化背

景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圆的优美。

教学重点:圆的认识和画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猜测和探讨并概括出结论。

教具准备:小圆形纸片、圆规、直尺、一元硬币等。

学具准备:小圆形纸片、圆规、直尺。

学习方式:独立思考,自主猜测、探究、验证和概括。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与学生交流各自的生肖,请学生叙述老鼠抢到生肖排名第一的童话故事。

二、导课

1、童话:十二生肖为抢排名第一进行争吵,

玉帝让它们抢金币来定排名第一。

课件出示:比赛场地上,圆形的桌面。

2、提问:这个桌面是什么图形?(课件演示从“圆桌”抽象出“圆”。)

板书:圆的认识

3、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4、生活中有吗?说说看。

学生举例后,课件出示一些表面是圆形的物体和圆形图案。

三、新课

1、教学“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1)师故意让学生用直尺画圆。学生会反对说直尺画不了圆,师提问:为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的对比,从而讨论出: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板书)

(3)提问:那么你怎么画圆呢?师生共同用圆规画圆。拿两个学生的作品(不一样大的两个圆)欣赏。

2、认识圆心

(1)继续童话故事:生肖动物们抢金币,金币放在圆形桌面的哪个地方好呢?

圆外点

(2

(3)让学生在圆形纸片上想办法找出圆心(折纸)

提问:找圆纸片的圆心最少需要对折几次?

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圆的圆心附近标明“O”。

师在黑板上示范。

3、认识圆上点

课件出示:教学圆内点、圆外点和圆上点,

导出:一个圆,有无数个圆上点。

4、教学半径

(1)金币为什么要放在圆心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三个动物伸出胳膊抢金币的线段(半径),且线段两个端点闪动,分别为圆心和圆上点。

板书:长度都相等

引出半径的概念(板书): 半径r

课件演示判断半径的练习。

(2)师生同画半径,标明“r ”。

再让学生8秒内在圆纸片上画尽量多的半径,比赛谁画得多。 提问:如果再给你时间,你还能画出更多吗? 那么在同一个圆里,究竟有多少条半径呢?

为什么?(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个圆上点可以分别与圆心相连线, 画出无数条半径。)——————逻辑推理验证 板书:无数条 逻辑推理

(3)回到金币为什么要放在圆心的问题,由生肖动物们伸出胳臂抓牌的距离相等,得出猜想:同一个圆里,半径都相等。

提问:猜测的想法能直接作为结论吗? 让学生自主想办法验证(测量),并填表。

师选两位学生(前面欣赏的那两个圆)的数据填表。——————实验操作验证 归纳板书:实验操作

指着黑板上表中的两种数据,提问:可是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 补充条件,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5、教学直径

(1)继续童话故事:狡猾的老鼠悄悄将金币放在自己面前,第一个抢到金币,这对其它的动物们公平吗?对谁最不公平?为什么?

课件演示:几个动物伸出胳臂抢金币的距离, 其中小马伸出胳臂抓金币的距离最长。

课件引出直径的名称,研究得直径的两个端点是圆上点,

再将直径与虎鼠之间的弦比较,得出直径要通过圆心。

板书:直径d 最长

(2)演示判断直径的练习。

(3)刚才研究得出: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关于直径的知识,你有什么猜测吗?

圆上

圆心

列出学生的猜测后,让学生自主用逻辑推理或实验操作的办法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A 、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

B 、长度都相等;

C 、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 验证一(逻辑推理)观察图:一条直径可以看作两条半径;

验证二(实验操作)观察表:测量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再比较。

师选两位学生(前面欣赏的那两个圆)的数据填表。

用字母表达式表示这个结论 板书:d = 2r r = d/2 通过表中数据,再次强调条件:在同一个圆里

D 、也可能有学生提出:所有两端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作为作业验证。 (4)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练习。

A 、已经圆门半径1.3米,求直径。

B 、给两人分蛋糕,沿直径切,直径为4分米;

又来两人,再沿半径切,求半径。

C 、展现门框上的半圆形窗棂,

已知门宽(直径)1.8米,求半径。 6、教学画圆

(1)让学生试画半径为3厘米的圆。

(2)归纳画圆的步骤:

A 定半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B 定圆心(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C 旋转一周。 (3)再让学生画一个半径为2.5厘米的圆。

(4)小黑板出示一些与圆有关的美丽图案,让学生课后试画,如太极图等。 三、课堂小结

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85—87页圆的认识、圆的画法。

2、这节课我很高兴不但和大家一起研究了许多有关圆的知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四、介绍关于圆的数学文化

在24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墨子就给圆下了世界上第一个定义“圆,一中同长也”。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一中”是什么意思?“同长”是什么意思?

(其他的内容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分放给学生。)

圆的数学文化

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从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的,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喜欢用日月来形容一些圆的东西,那么是什么人“做出第一个圆”呢?

4

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用一种尖状的石器来钻孔,一面钻不透,再从另一面钻。石器的尖是圆心,这样以同一个半径和圆心一圈圈地转就可以钻出一个圆的孔。到了陶器时代,许多陶器的口都是圆的。这些陶器是将泥土放在一个转盘上制成的。

6000年前,半坡人就已经会造圆形的房顶了。

古代人还发现剖面是圆形的木头滚着走比较省劲。后来他们在搬运重物时,就把几段圆木垫在重物的下面滚着走,这样就比扛着走省劲得多。大约在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圆的木轮。约在4000年前,人们将圆的木轮固定在木架上,这就成了最初的车子。

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给圆下了一个定义“圆,一中同长也”。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设计、中国剪纸、中国结、著名标志设计等都有密切联系,许多古今中外的建筑设计以及各种平面图案的设计中,由于用到了圆而格外漂亮!

公路上行驶的所有汽车的车轮为什么都采用圆形的?车轴为什么都装在车轮的中心?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军队里有许多的营房,指挥中心为了便于同各营房间的联系,应设在何处?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一滴水滴到平坦的地面上,会很自然地形成一个近似的圆形,老鼠在打洞时,会很自然地把洞口做成圆形,三、四岁的小孩在纸上画画时,他们会自然地在纸上画出一个个圈……正因为上述现象普遍存在,科学家们把圆称为“非智慧图形”,而把三角形之类的图形称为“智慧图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深山老林里如果在地面上发现一个圆形,这不足为怪,因为圆是非智慧图形,那很有可能是动物的杰作,但如果发现了一个等边三角形,则说明有人在这里呆过,因为只有像人这样的高等动物才能创造这样的智慧图形,到底为什么会是这样,现在还是个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这方面的资料,去观察,去研究。

五、作业:

1、刚才老鼠把金币放在自己的面前时,为什么小马比其它动物更加反对?

“最长”你得出什么结论?根据这个结论,你能测出一元硬币的直径的长度吗?

2、在一块边长10米的正方形草地上,建一个最大的圆形花圃。你认为这个圆形花圃的直径的长度是多少?怎样画出这个圆呢?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半径r

在同一个圆里 d = 2r r = d/2

逻辑推理实验测量逻辑推理实验测量

直径d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圆的认识(B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1、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 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

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

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6、巩固练习:课本58

“做一做”的第1-4题。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4)圆的半径都相等。()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五、布置作业。书P60第1-4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轴对称图形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具有轴对称的特性,也为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提供了必要的感性认识。教材先通过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折叠学过的几何图形。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些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并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基础。

教材呈现的教学内容有层次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操作性强,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适合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概念,并能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和乐于探索的态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教学难点:

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蝴蝶、树叶等图片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探究表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时主要采用“实验发现法”进行教学。教学中,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剪、折、等一系列的活动中逐步形成概念,再让他们小组交流,从中巩固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玩”对称,激趣引入

出示蝴蝶、树叶等半边图形,与学生一起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同时,通过游戏活动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热情。

(二)、“识”对称,感悟特性

1、剪一剪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的两幅图片,先认真观察图形,然后任选其中一个剪下来。并提示学生,剪完后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剪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沿着图形的边缘剪下图形,也有的学生可能对折后再剪下。要求采用对折后再剪下图形的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对折。)

2、折一折

让学生将自己剪下的图形对折一下。

[对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这些图形对折后两侧的图形是“完全重合”的。

这样学生通过剪、折,充分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3、读一读

让学生自读课本100页的内容。并出示读书提示:

(1)、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什么叫对称轴?对称轴有什么特点?

(3)、你还有什么发现?(发现对称轴要画成虚线)

4、说一说(学生汇报交流读书收获,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对称轴的画法)

5、画一画

在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概念和画法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试着把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画下来。在学生画的过程中,给予指导,进行评价。

本环节的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让学生剪、折、读、说、画,层层推进,使学生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用”对称,加深理解

为了巩固新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我设计了以下练习,让学生运用新知进行判断。

1、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

这个练习中,我所给出的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平面图,是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对称现象。然后再让学生举例说一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有可能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教师顺势引导,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都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由此引出对常见平面图形对称性的探究。

2、探究常见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平面图形,根据老师出示的探究要求,与小伙伴合作,分别将这些图形对折,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并将结果填在探究表中。

完成后,学生汇报,集体评价。

3、巩固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01页的“做一做”第2题。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活动中能养成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辨析轴对称图形,有利于巩固新知。判断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对称性和对称轴的数量,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几何图形的认识。巩固练习又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感受有用的数学。

(四)“赏”对称,拓展升华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已充分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就带领学生随着音乐走进生活,去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和神奇。(课件出示:播放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片。)同学们,这些高大巍峨的建筑,巧夺天工的剪纸,经典的戏曲脸谱,看起来是那么的赏心悦目。此时此刻,我只想用一个字来表达我的感觉,那就是——“美”。

我还发现发现“美”字也是轴对称图形,由这一小小的“美”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造字的神奇,和他们无穷的智慧。

结束语:大自然五彩斑斓,生活丰富多彩,愿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现象,去感受它们的美妙和神奇,用心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板书设计

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教学反思】

第二节圆的周长

第一课时圆的周长(A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际测量计算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3.能用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4.通过对圆周率的计算,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块钟表

问题1:你能猜想小秒针的顶端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所走过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小秒针的运动过程,证实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

问题2:你能知道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有多长吗?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先计算出走一圈的路程有多长,在计算出走60圈的长度。

师:非常好。那么小秒针走一圈的路程,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又怎么来求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引入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身边的实物引入新课,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二、动手量一量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圆,小组内交换圆,合作完成下表,看哪一组完成的最快。测量值精确到毫米。

教师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

(设计目的:强调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测量的,并展示一下小组测量的结果。

学生展示小组的成果。

(设计目的:通过实物投影,向其它小组的同学展示本小组的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对比分析

师:观察一下我们得到的几组数据,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学生自由谈。

学生发现:1. 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点。2. 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与直径相乘可以得到圆的周长。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圆,现在看一下老师是怎么测量这个圆的周长的。

课件展示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对比分析表格,教师课件展示圆的周长的测量过程,让学生能对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激发学生想要知道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的热情)

课件展示:圆的周长随直径的变化而在变化,而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值确是一个定值。

(设计目的: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得到结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定值,顺利得到圆周率的值)

小结1:圆周率: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是:π=3.1415926535……,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取它的近似数π≈3.14。

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在圆周率的计算上可是有着辉煌的成绩的,你能讲给同学们听吗?

学生自由谈。

我们有这么伟大的祖先,相信我们这些站在伟大巨人肩膀上的现代中国人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讲故事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小结2:你能通过分析表格得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了吗?

学生回答。(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和对表格的分析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回答这个问题。)

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计算公式:C=πd或C=2πr

四、动手做一做

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应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来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周长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设计目的:通过简单的图形计算让学生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并强调解题的书写过程)2.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目的:通过转化把由半径求周长的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

3.

小组交流错误原因。(可让其他学生避免同样的错误)

(设计目的:通过实例计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作用,又可为最后的实践题打下很好的伏笔)

4.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得到什么样的数据。

(设计目的: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题和前面的引入题互相呼应,做到解决问题有始有终)

五.你能说说在这一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可让学生从知识点,从测量方法——能力点,数学史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

六、课外合作:

小组合作完成,应用你的知识,想办法测量一下,从学校大门口到圆城楼门口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

(设计目的:让学生真正能够达到学习上的学以致用,并且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圆的周长(B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

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一个正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

系?C=4a

2、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

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

(1)教学例1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第一个问题: 已知 d = 20米 求:C = ?

根据 C =πd

20×3.14=62.8(m )

第二个问题: 已知: 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 ? c=πd 50cm=0.5m

0.5×3.14=1.57(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书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2、判断正误。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 ) (3)C =2πr =πd ( ) (4

)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 四、作业。

P64 做一做

,练习十五的第5、8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圆的周长(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4π 2π 5π 10π 8π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ππr ××3.14×4

=6.28(厘米×3.14 =25.12(厘米) 二、新课。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Π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5厘米

C=πd C=2π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 求:d=?

解:设直径是x 米。 3.77÷3.14 3.14x=3.77

≈1.2(米) x=3.77÷3.14 x ≈1.2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已知:c=1.2米 R=c ÷(2Π) 求:r=? 解:设半径为x 米。

3.14×2x=1.2 1.2÷2÷3.14 6.28x=1.2 = 0.191 x=0.191 ≈0.19(米) x ≈0.19 三、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⑴ 3.14×8 ⑵ 3.14×8×2

⑶ 3.14×8÷2+8

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m ,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6030,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21

。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3.14=125.6(厘米)

(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6045,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4

3

。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 20×2×3.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 125.6×

4

3

=94.2(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

作业。P65-66 第3、6、7、9题 【教学反思】

D=8厘米

第三节圆的面积

第一课时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第67-68页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例1及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十六的第1、2、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具准备】

1.CAI课件;

2.把圆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3.剪刀若干把。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尝试转化,推导公式

1.确定“转化”的策略。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当我们还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预设:

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是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再想想,我们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了,我们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方法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2.尝试“转化”。

师:那么,怎样才能把圆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请大家看屏幕(利用课件演示),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提示。

师:(教师配合课件演示作适当说明)如果我们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16份(如图三),其中的每一份(如图四,课件闪烁其中1份)都是这个样子的。同学们,你们觉得它像一个什么图形呢?

师:是的,其中的每一份都是一个近似三角形。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个近似三角形这一条边(教

师指示)跟圆形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这个近似三角形的两条边其实都是圆的半径。

师:如果我们用这些近似三角形重新拼组,就可以将这个圆形“转化”成其它图形了。同学们,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已经等分好了的圆形,请你们动手拼一拼,把这个圆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开始吧!

预设:

学生利用这种近似三角形拼组图形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加强巡视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既鼓励学生拼出自己想象中的图形,又要引导他们拼出最简单、最容易计算面积的图形。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拼出如下几种图形(如图五、图六、图七)。

3.探究联系。

师:同学们,“转化”完了吗?好,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们“转化”后的图形。

预设:

分组逐个展示,并将其中“转化”成长方形的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如果有小组转化成了不规则的图形,教师应及时引导他们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好,各个小组都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把一个圆形“转化”成了现在的图形之后,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请小组内讨论。

师:谁来告诉大家,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

师:是的,没有改变,就是说: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

师:虽然我们现在拼成的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但是如果把圆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256份……一直这样下去分成很多很多份,拼成的图形就变为真正的长方形(课件演示,如图八)。

4.推导公式。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这个长方形。同学们,如果圆的半径为r,你们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现在请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

师:好,同学们,谁能首先告诉老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预设: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演示课件,同时闪烁圆的半径和长方形的宽,并标示字母r,如图九。

师:那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呢?(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说明)这个长方形是由两个半圆展开后拼成的,请大家看屏幕,这个红色的半圆展开后,其中这条黄色的线段就是长方形的长(如图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继续演示如图十一,半圆展开后再还原,再展开,),这个长方形的长究竟与圆的什么有关?究竟是多少呢?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关,并且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如果学生有困难的话,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如图十二)。并且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长方形的长就是πr。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如图十三),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那圆的面积呢?

预设: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关的板书。

师:你们真了不起,学会了“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现在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

预设: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完成做一做。

师: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翻开数学课本第69页,请大家独立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订正。

3.教学例2。

师:(出示例2)这是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题。开始!

师:怎样求这个圆环的面积呢?大家商量商量,想想办法吧!

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

师:好的,就按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吧!

预设:教师继续对学困生加强巡视,如果还有问题的学生并给予指导。交流,订正。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70页第 2、3、4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圆环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理解并学会环形面积。

2、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π 3π 6π 10π 7π 5π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知道圆的周长能够求它的面积吗?

三、新课。

1、教学练习十六第3题

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

已知:c=125.6厘米 s=πr2

r:125.6÷(2×3.14) 3.14×202

=125.6÷6.28 =3.14×400

=20(厘米) =1256(平方厘米)

答: 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1256平方厘米。

3、教学环形面积。

(1)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

,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R=6厘米 r=2厘米求: s=?

3.14×62 3.14×22

×36 =3.14×4

=113.04(平方厘米) =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

-22

)=100.48(平方厘米)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πR2-πr2 或 S=π×(R2-r2)

(3)完成做一做: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 ,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 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 、(18.84÷3.14÷2)2×3.14

B 、(18.84÷3.14)2×3.14

C 、18.842×3.14

2、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3、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已知半径求面积 S=πr2

已知直径求面积 S=π(2d

)2

已知周长求面积 S=π(r 2c

)2

(3)环形面积: S=π(R2-r2) 四、作业

课本P70第4、6、7题。 【资料链接】

关于圆环面积的“特殊”求解方法?

在教学圆环面积时,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研究出:把圆环的内圆周长看成梯形的上底,把圆环的外圆周长看成梯形的下底,把圆环的宽度看成是梯形的高,采用梯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求出圆环的面积。

关于圆环面积的多种求解方法的比较 方法一:S 环=πR2-πr2

这样计算步骤较多,而且要两次和π的近似值3.14相乘,容易出现错误。 方法二:S 环=π(R2-r2)

用这一公式计算环形面积,要比第一种解法简便些。

我们还可以仿照课本中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把环形面积也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如下图)。如果把环形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外圆周长与内圆周长的和的一半,即:(2πR+2πr)=(R+r)=π

(R+r);长方形的宽就是环形外圆半径与内圆半径的差,即:R-r。所以,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这一公式,可以得到:

方法三:S环=π(R+r)(R-r)

用这一公式计算环形面积,要比第二种解法更简便,因为它还避开了乘方的运算。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圆的周长和面积(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灵活解答几何图形问题。

教学重点:认真审题,分辨求周长或求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出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并用彩笔描出周长,用阴影表示出面积。

C=ππr2

3.14××32

=21.98(厘米

×9

=28.26(平方厘米)

2、分辨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

(1)概念

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

(2)计算公式

求圆的周长公式:C=πd 或 C=2πr

求圆的面积公式:S=πr2

(3)使用单位

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

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

二、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

(1)计算直径为10毫米的圆的面积的列式是3.14×(10÷2)2。()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把一头牛栓在木桩上,木桩到牛之间的绳长3米,牛能吃到地上草的最大面积是28.26平方米。(栓绳处不计算在内)()

(4)面积:3.14×62=3.14×12=37.68 ( )

2、量出求半圆面积所需的数据,测量时保留整厘米数。再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⑴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半圆的面积:

d=7厘米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六单元检测 1我会填。 (1)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 )对齐,也就是把( )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一般要把0( )。 (2)计算65-(13.5+24.6)时,应先算( )法,再算( )法。 (3)爸爸身高1.86 m ,比妈妈高0.27 m ,妈妈身高( )m 。 (4)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比陆地面积多2.12亿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约有( )亿平方千米,整个地球面积约为( )亿平方千米。 (5)3.26至少加上( ) (6)(3.58+10.63)+1.42=10.63+ 29.5-(9.5+6.42)=29.5 (7)35连续减去4个2.5, 1.36,和是( )。 (8)找规律填数。 ①2.5,2.8,3.1,( ),( )。 ②10,9.3,8.6,( ),7.2,( )。 2我会选。(对的在括号里画“ ”,错的画“?”) (1)210-17 100改写成小数计算是( )。 A.0.2-0.17 B.0.02-0.017 C.0.2-0.017 (2)比5.72小1.36的数再加上0.52,和是多少?列式是( )。 A.5.72-1.36-0.52 B.5.72-1.36+0.52 C.5.72-(1.36+0.52) (3)减数是1.5,比差少0.32,被减数是( )。 A.1.82 B.3.32 C.2.68 (4)一个三位小数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差是( )。 A.三位小数 B.两位小数 C.一位小数 (5)0.62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后,比原数大( )。 A.6.2 B.6.82 C.5.58 3我会算。 (1)口算。 0.36+0.05= 5.2+0.48= 1-0.56= 8.5-5.8= 23 100+0.1= 0.75-0.25= 0.1+0.01= 1-0.01= 20.9-2.8= 45100-3 10=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00-23.65= 2.56+20.4= 6.35-3.56= (3)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检测》(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精编单元试卷 第六单元检测卷 一、认真想,用心填。(共30分,每空2分。) 1.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也叫( )或( )。 2.西瓜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碳水化合物。通常情况下,水约占92%,碳水化合物约占百分之七。 (1)92%读作( ),百分之七写作( )。 (2)如果一个西瓜重6千克,含水( )千克。 3.根据下面的百分数,用涂色的方式设计出你喜欢的图案。 47% 20% 60% 4. 在○里填上“>”“<”或“=”。 56 ○ 83% 53 ○ 167 % 27 ○ 30% 5.10千克什锦糖中,含有1千克芝麻糖,2千克水果糖,3千克奶糖和4千克花生糖。芝麻糖占( )%,水 果糖含量是花生糖的( )%。 6.工商部门抽查了25种饮料,其中质量不合格的有2种,这些饮料的合格率是( )%。 二、细推敲,巧判断。(共6分,每题2分。) 1.一只工蜂的身长为0.015米,可以写成1.5%米。 ( ) 2.佳佳用 102颗种子做发芽实验,全部发芽,发芽率为100%。( ) 3.英才小学学生的近视率是6%,光明小学学生的近视率也是6%,这两所学校的近视人数一定相等。 ( ) 三、精心挑,仔细选。(共6分,每题2分。) 1.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 )。 A.左移动一位 B.左移动两位 C.右移动两位 2.甲数是乙数的34 (乙数不为0),也就是说甲数是乙数的( )%。 A. 75 B. 133 C.25 3.在含盐率是30%的盐水中,加入6克盐和14克水,这时盐水的含盐率( )。 A.等于30% B. 小于30% C. 大于30%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知识点教案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不仅要在引入比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情境,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比”。通过设计能让学生动手参与的活动,认识到比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3.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过程。 在应用比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先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经验,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包括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不同策略有了切身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比的意义…………………………………………………………………………………1课时2比的基本性质……………………………………………………………………………1课时3比的应用…………………………………………………………………………………1课时 15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 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 四、单元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六、单元课时安排:17课时

第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能熟练计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精讲多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3+2= 7+5= 9-4= 8-2= 5+5= 3+5= 2、口答:30里面有()个十; 90里面有9个(); 7个十是(); ()里面有6个十; 40里面有()个十; 2个十是()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十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题里出现的数都是整十数.同学们会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课件出示)教学例1:学习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1)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指导学生操作理解20+10的计算方法.(课件演示) 3、学习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例1中“30-20”. “30-20=”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计算方法并算出结果. 三、反馈练习 1、第62页“做一做” (1)第1题.独立完成. (2)第2题.比较每组算式: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减. 2、遂一完成练习十四各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计算方法不同. 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借助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得来的.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运算律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同样存在,教材先在整数范围内教学运算律,以后再推广到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去,是一种合理的安排。 运算律是整数加法和乘法计算法则的推理依据。多位数加法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具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主要依据了加法结合律,也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三位数乘一位数把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依次分别乘一位数,主要依据了乘法分配律。三位数乘两位数把三位数分别乘两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再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也是依据了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里,计算教学在前,运算律教学在后,计算方法不从运算律推出,是考虑了学生年龄与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过,在教学运算律以后,如果再认计算法则,还会有深一层的理解。 运算律是继续教学某些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如,几个分数连乘,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各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互相交叉约分。尤其是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既提高了解决计算问题的效率,更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运算律是高度概括的运算知识,是在大量的计算现象中归纳出来的数学内容。运算律是加法、乘法计算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经过演绎推理能够运用到具体的计算中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十分有益。所以,教学运算律需要联系实际,从现实的解题活动中得出运算律。教学运算律不仅要解释数学规律,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意义,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同桌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难点: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教学措施 1.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 2.体验简便运算,培养主动应用运算律的意识。 3.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联系乘法分配律,探索相遇问题的解法。 4.单元《整理与练习》进一步明确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明晰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强运算规律的应用。 课时安排9课时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试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试卷 一、直接写得数。 56 - 13 = 38 ×47 = 12 ×45 +0.6= 1- 7 12 = 40×20%= 14 ×99+ 14 = 28÷45 = 1÷25 ×415 = 二、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 )统计图。 2、如果只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要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统计图表示。 3、下面是鸡蛋各部分质量统计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鸡蛋中蛋壳的质量约占( ),蛋黄的质量约占( )。如果一个鸡蛋重80克,那么这个鸡蛋中的蛋白重( )克。 4、下面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A.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含的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 B.某校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表如下。 C. A 5、看图: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 )%。全世界有60亿人口,中国约有( )亿

人口。 三、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下表是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 根据统计图完成表格。 2、下图是某学校教师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⑴喜欢《走进科学》的老师占全体老师人数的()%。 ⑵喜欢()节目和()节目的人数差不多。 ⑶喜欢()节目的人数最少。 ⑷如果该学校有150名老师,那么喜欢新闻联播的老师有()。 2题图 3题图 3、上图是聪聪家十月份生活支出情况统计图。 ⑴这是( )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⑵如果聪聪家这个月的支出是1600元,请你分别计算出各项支出的钱数。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下面是林场育苗基地树苗情况统计图。 ⑴柳树有3500棵,这些树苗的总数是多少棵? ⑵松树和柏树分别有多少棵? ⑶杨树比槐树多百分之几? ※四、智慧屋。 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大圆面积的1 8 ,是小圆面积的 3 8 。如果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5平方 厘米,求这幅图的总面积。

最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

第四单元:比 教学内容: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根据比的意义理解求比值的方法,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3、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理解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情境导入,“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完整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四单元比例 1、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4)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5)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6、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项的积。 7、比和比例的区别 (1)比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它有两项(即前、后项);比例表示两个

比相等的式子,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比例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依据。 8、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9、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10、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11、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关键是看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就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 12、比例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13、比例尺的分类: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14、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与比例尺的关系: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15、应用比例尺画图 (1)写出图的名称、 (2)确定比例尺; (3)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4)画图(画出单位长度) (5)标出实际距离,写清地点名称 (6)标出比例尺 16、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相似图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填空题。(7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23分) 1.( )÷8=( )( ) =0.625=( )%=( )∶( ) 2.甲数比乙数多25%,甲、乙两数的比是( )∶( ),乙数比甲数少( )%。 3.学校买回50个乒乓球,打比赛用掉了28个,用掉了( )%,还剩下( )%。 4.抽样检测一批产品,23件合格,2件不合格。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 )%。 5.小华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这本书的20%,第二天读了余下的30%,第二天读了这 本书的( )%。 6.六(1)班今天到校47人,2人请事假,1人请病假。今天的出勤率是( )%。 7.把7 8 ,0.8,0.87,86%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8.六(2)班会打羽毛球的有12人,会打乒乓球的有15人,会打羽毛球的比会打乒乓 球的少( )%,会打乒乓球的比会打羽毛球的多( )%。 9.75千克增加20%是( )千克,60吨减少15%是( )吨。 10.油菜籽的出油率是35%,40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油( )千克;要榨210千克菜 籽油,需要( )千克油菜籽。 11.一台笔记本电脑原价5000元,先降价10%后又降价10%,那么现价是( )元。 二、判断题。(共5分) 1.1公顷相当于1平方千米的1%。 ( ) 2.1吨煤,用去4 5 ,还剩下20%吨。 ( ) 3.一件毛衣比一条裤子贵25%,那么一条裤子比一件毛衣便宜25%。 ( ) 4.在50的后面添上百分号,这个数就缩小到它的 1100 。 ( ) 5.一件商品,先提价5%后又降价5%,现价与原价相比没有变化。 (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测试题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填空:(30分) 1、两个数的( )又叫两个数的比 2、路程与时间的比表示( ),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的比表示( )。 3、1.2千克∶250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4、5 3=( ):15=()18 =6÷( )=( )(填小数)。 5、一个三个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3,这是一个( )三角形。 6、甲、乙两数的比是11:9,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乙数与甲数的比值是( ), 甲数是乙数的( )倍。 7、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 ),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 ),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 )。 8、已知甲数的16 相当于乙数的15 (甲乙两数均不为0),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9、一种盐水是由盐和水按1:30的重量配制而成的。其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水与盐水 的比是( ). 10、一个比是4:5,如果前项扩大到原来的5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变为( );如果前项加 上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加上( )。 11、一本书,已看的页数是未看的16 ,未看的与已看的页数比是( ),已看的占总页数的( ), 未看的与总页数的比值是( )。 12、学校买回280册图书,按4:3的册数比例分给高年级和低年级,高年级分( )册,低年级 分( )册。 13、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60,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3:2:1。甲数是( ) 二、判断题:(10分)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2、比的后项不能为0。 ( ) 3、如果a :6 7=b ,则a >b ( ) 4、小明和他哥哥去年的年龄比是5;8,今年他们的年龄比不变。 ( ) 5、21∶7不论是化简还是求比值,它的结果都是等于3。 ( ) 三、选择题:(10分)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年、月、日(1) 【教学内容】年、月、日(教材第76~78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一年有12个月,包括大月、小月;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能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制作年历,培养初步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体验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各年份的年历一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播放视频。2013年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①这些时刻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②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时、分、秒) 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1) 二、新课讲授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时刻。(课件出示) ①介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个伟大的日子,请大家读一读这个时间。 ②展示申奥成功的图片。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同学们知道是哪年的7月13日么?(2001年) ③还有很多有意义的日子,来看看。出示植树节图片(3月12日)、六一儿童节(6月1日)。 2、学生介绍有意义的日子。 一年中还有哪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一起在年历上标出来。(人手一张年历,各种不同的年份)学生汇报。 生1:春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生2:五月一日劳动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月一日国庆节。 3、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年历上有这么多有意义的日子呀,其实年历上还可以找到很多信息和知识!请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下,看看哪组获得的信息多。 课件出示:(1)观察2013年、2014年的年历,记录每月的天数。

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第六单元测试卷(1)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分数: 一、看图填空。(10分) 1.图中纵轴每格代表( )人。 2.参加( )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组的人数最少。 3.舞蹈组的人数比武术组多( )人。 4.青少年活动中心这5个小组共有( )人。(每人只允许参加一个活动小组) 5.平均每个小组有( )人。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10分) 1.学校舞蹈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说明舞蹈队队员的身高没有高于135厘米的。( ) 2.四(1)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是93分。四(1)班肯定没有不及格的。( ) 3.四(1)班和四(2)班的同学为希望小学共捐书200本。四(1)班的同学捐的书有可能超过100本。( ) 4.魏晶晶所在的班级的数学月考平均分是95分。魏晶晶的月考成绩不是低于95分,就是高于95分。() 5.四(3)班在一年4个季度内平均每个季度都有9人过生日。说明四(3)班每个季度都有9人过生日。( ) 三、动手操作。(30分) 1.小强和小文调查了上星期每天去动物园的游客人数,统计表如下: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 人数1000300040003000400080007000 (1)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2)星期几游客人数最多?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星期几游客人数最少?与人数最多那天相差多少? 2.污水处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下面是我国华中平原地区20年来污水处理厂的数量统计情况。 (1)根据折线统计图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年份 数量/个 (2)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①1992年有污水处理厂( )个,2012年有污水处理厂( )个,这20年间新建了( )个污水处理厂。 ②从( )年开始,加快了新建污水处理厂的速度。

数学六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评 一、填空题。 1.14.6%读作();百分之零点零九写作()。 2.火车的速度是120千米/时,燕子的速度是150千米/时,火车的速度是燕子的 ()%。 3.0.2=()∶()==()% 4.甲、乙两数的比是3∶4,甲数是乙数的()%。 5.比80米少20%的是()米;()米的20%是60米。 6.男生20人,女生30人,男生约占女生人数的()%,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比男生多()%。 7.果园今年栽了200棵果树,活了198棵,这批果树的成活率是()%。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一瓶水重56.5%千克。() 2.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20%,女生人数就比男生人数多20%。() 3.4米的10%和1米的40%相等。() 4.5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5%。() 5.六年级有102人,今天全部到校,出勤率为102%。()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五(1)班有40名学生,今天有1人请假,今天的出勤率是()。 A.2.5% B.97.5% C.99% 2.今年比去年增收20%,就是说今年收获的是去年收获的()。

A.20% B.120% C.80% 3.甲数是乙数的80%,丙数是甲数的80%,三个数中,()最大。 A.甲数 B.乙数 C.丙数 4.黄豆中蛋白质含量约占36%,500克黄豆中含有蛋白质()克。 A.360 B.180 C.36[来源:学科网ZXXK] 四、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 1-15%=24÷5%=25%÷=2÷1%-2= 10%+1%=1-25%-60%=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3.7×40%+6.3×40%)÷3×75% 35.5+(2.8-0.8)÷80% 3.完成下表。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数的组成知识,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 学具: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开学的时候老师要给你们发什么啊?今天有一个班的老师就正在为小朋友发新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出示课本第61页的主题图。 (二)互动新授: 1.整十数加整十数。 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什么? 同学汇报:桌上放着书,左边有10本,右边有20本。 师:看着这些书,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本书,怎样计算? 学生个别发言,师板书:10+20 师:那它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请小朋友们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 (1)数的方法:10、20、30; (2)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3)数的组成: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就是30. 师:同学们想出来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你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左边摆10根,右边摆20根。 请个别学生上来演示。 2.整十数减整十数。 师:如果老师从这30本书中拿走20本,小朋友们,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师:怎样求还剩下多少本书呢?可以怎么列算式? 学生回答,师板书:30-20 师:它的结果又是多少呢?(10)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0的?同桌两人说一说。 请个别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师进行板书。 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再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6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完成课本第63页练习十四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 学生个别汇报。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4页)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与减法》 一、教学内容与作用 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就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就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册的第1单元与第3单元,又分别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及其简便运算,第4单元又进一步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在此基础上编排了本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又就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竖式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例1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例2 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例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例4 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

计算的算理,掌握一般算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增强计算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三、教材编排特点 1.选择生活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内容编排上,以两位同学购买图书的情景贯穿教学,在例1、例2与例3中分别提供了用小数表示的相关图书的价格,然后结合现实情景与具体数量来研究小数的加减运算。在做一做及练习题中,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现实出发,编排了相关的小数加减计算活动,如商品的价格、学生的体重、体育竞赛的成绩等。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 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六单元百分数 一、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一)、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是指的两个数的比,因此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二)、百分数和分数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 区别:、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不能带单位; 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表示具体数时可以带单位。 、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分数的分子不能是小数,只能是除0以外的自然数。 3、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读作百分之。 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一)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数位不够用0补足),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数位不够

用0补足),同时去掉百分号。 (二)百分数的和分数的互化 1、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 2、分数化成百分数: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分母扩大或缩小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形式。 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建议用这种方法) (三)常见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三、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一)一般应用题 1、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一般来讲,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正确率能达到100%,出米率、出油率达不到100%,完成率、增长了百分之几等可以超过100%。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写为百分数形式。 例如:例如:男生有20人,女生有15人,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列式是:15÷20=15/20=75﹪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知识点

比例知识点总结与复习 1、比的意义和性质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2、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正比例和反比例 1)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变化方向相同),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2)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变化方向相反同),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3)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那么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那么就成反比例。 4、比例尺 (1)比例尺的意义: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按表现形式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按用途分为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 (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3)应用比例尺画图的方法:○1确定比例尺○2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3画图并标出名称和比例尺。 5、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一看、二算、三画。 6、用比例解决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先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再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式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练习题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新课标人教版四(下)第六单元达标练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口算。 2.6+l.4= 1.9+0.8l= 0.58+0.42= 1.63—1.23= 0.9-0.25= 9.9—0.01= 4—2.3= 3.2一1.7= 7.05-0.05= 0.78—0.38= 3.5十5.5= 5.5—3.9= 二。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8.42+9.48= 42.56+3.124= 91.26-30.35= 验算:验算:验算: 15.6十0.237= 80-52.l= 7.35—1.41= 验算:验算:验算: 三、用小数计算。 2吨50千克十630千克 5米80厘米十4米15厘米 5元6角十8元3角 四、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计算4 2.7-9.47的正确坚式是()。 ①4 2 . 7 ②4 2 . 7 ③4 2 . 7 -9 . 4 7 -9 . 4 7 -9 . 4 7 2.用“米”作单位计算,“8米6厘米十5米60厘米”的正确算式是()。 ①8.6+5.6 ②8.06+5.06 ③8.06+5.6 3.减数增加5.6,被减数不变,差()。 ①增加5.6 ②减少5.6 ③不变 4.两个小数相加,一个加数增加0.7,另一个加数减少3.6,和()。 ①增加4.3 ②增加2.9 ③减少2.9 5、8.48-(0.65+3.48)=() ①8.48-0.65+3.48 ②8.48-3.48-0.65 ③8.48-3.48+0.65 五、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8.51-9.03-0.97 32+6.4十68十3.6 15.5十26.5一20.4 IO.27十0.4-8.27 24.6一3.98十5.4-6.02 64.3一18.75十15.7一11.25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六单元百分数 一、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是指的两个数的比,因此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百分号“%”,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2、百分数和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都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不同点: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不能带单位;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还可以表示具体的数,表示具体数时可以带单位。 3、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但要注意读百分数的分母时,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而只能读作“百分之几” 4、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一)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 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二)百分数的和分数的互化 1、百分数化成分数: 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否100的分数,再化简。 2、分数化成百分数:

①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 ② 当分数不能直接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三)常见的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21 = 0.5 = 50% 51 = 0.2 = 20% 8 5 = 0.625 = 62.5% 41 = 0.25 = 25% 52 = 0.4 = 40% 8 1 = 0.125 = 12.5% 43 = 0.75 = 75% 53 = 0.6 = 60% 8 3 = 0.375 = 37.5% 161 = 0.0625 = 6.25% 5 4 = 0.8 = 80% 8 7 = 0.875 = 87.5% 251 = 0.04 = 4﹪ 252 = 0.08 = 8﹪ 25 3 = 0.12 = 12﹪ 25 4 = 0.16 = 16﹪ 三、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一)一般应用题 1、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①合格率 = %100?产品总数合格产品数 ②发芽率 = %100?种子总数 发芽种子数 ③出勤率 = %100?总人数出勤人数 ④达标率 = %100?学生总人数 达标学生人数 ⑤成活率 = %100?总数量成活的数量 ⑥出粉率 = %100?出粉物的重量粉的重量 一般来讲,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正确率、发芽率、命中率、优秀率等最多能达到100%,出米率、出油率、出粉率、含盐率、含糖率等达不到100%,完成率、增加了百分之几、提高了百分之几等可以超过100%。 2、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第六单元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数学教案Unit 6 mathematics teaching plan

第六单元数学教案 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数学游戏,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2.培养学生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用小棒或计数器做一做,再用竖式算一算。 90-47= 57-19= 100-28= (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81页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得数对不对,再学着分析错误的原因。 2.完成课本第82页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然后请做得快的学生介绍经验。 3.完成课本第83页第8题。 练习时,可先计算出结果写在鱼尾上,再将3个得数进行比较,比较时,要提示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弄清排列顺序。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82页第4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2.完成课本第82页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