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堂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谈谈语文课堂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谈谈语文课堂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4-04-22T10:59:47.373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张伟和[导读]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陕西省绥德县第二实验中学张伟和 718000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寓教与乐、怡情养性、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成为一个具有完美品格和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课堂、审美能力、语文教育应以人的素质为其主要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因为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具体的可感知的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强化他们的记忆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加快人才的成长速度,最终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在评议教材中要充分利用好

这些美育资源,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 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情感力量的负载者,这种情感点燃了学生的情感,在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中完成审美体验,使学生在精神漫游中?历或喜笑颜开、心旷神怡或伤心落泪、忧郁悲愤的融合着多种心理因素的情感旅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和主体的具体关系的反映。”一次阅读就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建立一次情感互动的的关系,时间、空间、事物之间的界域完全打破了,朝着文学作品与学生心灵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努力。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老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做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老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处理。这样,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对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进行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美好情感。四是诵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偃师市城关四中寇会超 审美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教师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对作品的优劣,美丑进行思考并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作为涉世不深而又缺少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可能是处在一种初级阶段,获得美感仅是一种直觉,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依据作品创建意境,在激起学生情感涟漪的同时,引导他们将道德情感和理智参与进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鉴赏作品深层次的美,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品味。 审美能力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感知美的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具有审美意识,能敏锐的捕捉作品中的美学因素;(2)鉴赏没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深入的体验和领悟作品的形象和语言,初步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3)创造美的能力。在实践中以已有的审美能力为基础,发挥想象、思维、表达、鉴赏、等审美创造力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把语文视为美学载体,就可以发现,语文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所研究、所表达的一切的美。因而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来整合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力求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把知识的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据不同文体,设计不同的切入点与鉴赏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审美意趣与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完善个性品质。 这就需要作为审美主导者角度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进而外化为具有审美性质的教育行为。也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审美主体(学生)与审美客体(教材)的关系。要求教师不断开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美学滋养,寻找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与美育熏陶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学生知、情、意协调发展。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尝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创设情境,选择美;(2)体会形象,感悟美;(3)比较形象,鉴赏美;(4)完善形象,创造美。 2创设情境,选择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人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们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这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以培养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在学校众多的美育活动中,课堂美育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而在课堂美育中,语文教学又是具有举足轻重的美育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注意语文课在文化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却忽略了语文课的美育作用,只把它当成智育、德育的手段,而很少注意它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的独到价值。可以这样说,人类对美的信息的获得,对美的欣赏的视线,对美的创造的完成,对美的观念的确立,都与语文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语文课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与美学有关,语文课自然也就有了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语文课可以培养人正确认识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而艺术美又包括文学美、绘画美、雕塑美、音乐美等多种形式。 先说自然美,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徐霞客的《游黄山记》中认识了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劲松,也从徐霞客的《黄山记》看到了大自然中黄山的鬼斧神工之趣,从而认识了黄山的自然之美。《与朱元思书》中春江的清流幽谷,《风景谈》断壁残磨的“桃林小景”、《岳阳楼记》洞庭湖阴雨季节的浊浪排空和晴日的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不同的自然景物,给与我们不同的自然美,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或诉诸于视觉——线条、形状、色彩,或诉诸于听觉——冷冷作响的清流、婉转悦耳的鸟鸣,或诉诸于味觉、嗅觉——暗香浮动、清香扑鼻、芳草诱人。而这些感受,让人由自然而社会,在流连忘返之后,既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感受到美的意蕴。如《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自然美景之后,顺手带过“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事务者,窥谷忘返”,说明自然景物让忙于事务的人也会在自然中得到心灵净化。可见自然美,不仅是“人化”,而且也会“化人”,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变得高尚。由洞庭阴晴变化,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就是自然美景的崇高升华了。 再说社会美。人是社会的核心。社会美的核心是人。无论是人的劳动,人的自由创造,还是进步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呈现着一定的社会美、劳动之美、自由创造之美、悲壮之美等等。而学生通过社会美洗涤了心灵,得到启迪,从而在美的感受中受到熏陶。如《愚公移山》不仅表现人征服自然的劳动之美,更是崇高和壮美的体现,“以子子孙孙无穷匮”的精神与自然斗争。而社会美有的是以丑的形态出现,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就是一个丑恶的形象。审美就是认识丑、鞭挞丑,而人们在对丑的批判中达到灵魂的净化。科学美也是语文课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刘庆云 内容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是德育的必要补充;同时能开拓学生的智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潜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寓审美教育于教学之中。本文就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审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引起语文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它运用教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让学生来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品质,从而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更具特点,更有实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必要的。 同时,通过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从长期文化发展史中筛选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们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语文教学活动富有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极有利于美语的施行。 根据自己半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我总结出了关于审美教育的几种方法和途径,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要在渗透上下功夫,将美育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去。用审美的观点,从分析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社会美,挖掘科学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美的氛围里入境、品情、悟理。在吸收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 一、展示教师美,诱发审美情感。 创造美的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审美教育的前提。我们知道,情感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先导作用。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独特的形象感染人。试想一个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又怎能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又有什么美育可言?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呢?首先,教师要有亲和力,尤其要讲究语言美。标准、流畅、富有感染力而又不乏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诱发美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实施审美教育是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作出它应有的重要的贡献。在实施审美教育中要明确语文教学采用此手段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它的基本任务,同时要注意在读写听说这四个实施点怎样去实施美育。 一、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美。 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及。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预习课,讲读课,讨论课,展示课,无所不包。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是什么形式,都不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美的渗透,美的熏陶。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美。 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的确,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只有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才能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始终贯穿的教育内容,它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可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给学生美的滋养和熏陶,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观 当前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的一种倾向是重视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了教他们如何做人,为了获得好的分数和升学率,集中于客观知识的传授面忽视共他方面的教育。这种现象是当今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固然,我们应看到语文在实用推广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更应注意语文教学现实功利性的负面影响,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行为、思想的可塑性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外,更应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健康心理的培养,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语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立国立人的依靠。中国语言文字的背后是人性美、人格美。在青少年时期,让学生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乃至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少年记忆”往往给人一生带来影响,是每个人最长久的记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的双重性: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因而,语文教学不光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鲜活的文字对学生进行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性情的陶冶和人格个性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格和心理素质。 三、贴近现实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里有限的篇目,而应力图使学生走近形形色色的生活,体悟不同的人生,让学生在自已身边的广阔生活天地里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和生活,学会做人,培养对真、善、美生活的热爱,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所以,为了学生以后的生存、社会的需要和民族的发展,应尽量把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内容,使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大胆创新,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努力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中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

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高中学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定型的关键时期,学生需要不断学 习知识并提升综合素质,为进入大学奠定基础,为成为新世纪的有 用之才而努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帮助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已成为需要深入探究和实践的教学课题。基于此,本文以“核心素 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为题作如下几方面研究。 一、核心素养及审美教育解读 (一)核心素养20XX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自身终身发展和社 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 是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审美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 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审 美教育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 美学理论知识,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要求,结合语文教学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审美情趣等,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求真、尚善、赏美的教育目标。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加强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 美教育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是具有 丰富情感的课程,是集诗词歌赋、经典美文、历史典故、人文地理、

[语文教学,小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为学生创造审美意境,将学生带入审美意境中去,让学生们感受美,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渗透在小学教学的每一个学科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无论是描写祖国美丽河山的,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都蕴含着“美”的元素。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带入到有声有色的意境中去,让他们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下面,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帮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 “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之类,就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内容。在教材中有写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的《大地》;有写雄伟奇丽的天山景物的《天山景物记》;有写生机蓬蓬的春天秀色的《春》;有写艳如处子的茶花的《茶花赋》;有写丹心似火的枫叶的《香山红叶》;有写梅雨潭迷人的《绿》;等。每一篇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唤起学生美的感情,使其甘之若饴。通过文章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帮助学生深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发他们的审美发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二、帮学生学会欣赏“人物形象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除散文作品外,大量的是以人物形象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作品。在这条文学作品的长廊中,作家们留下了不少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有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作为审美典型,对学生有强烈的审美教育作用。如迂腐可怜的孔已己,麻木不仁的闰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不愿做亡国奴的韩麦尔,追求虚荣享受的路瓦裁夫人,守财奴葛朗台,悭吝鬼泼留希金……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无一不强烈地震撼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人物形象美”的这种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感染启迪、净化升华学生的思想、心灵,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点燃他们为美好理想而献身的感情火花。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通过“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高度赞扬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朴实的热忱的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学者形象。表现了作者深沉挚着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堂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愉快的艺术”,它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位一体的和谐共鸣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美的享乐。 教师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使其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成为能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一种审美对象,从而引导学生曲径通幽,深入这种美的境界。我结合平时教学中的感受,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知识传授与趣味引导的统一 艺术生来就和趣味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古代的《礼记?学记》里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也就是说,不能引发兴趣,就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大教育家、美学家梁启超说:“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这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引起和培养学生的趣味,让学生在趣味导引下进行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最佳地完成学习任务。我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为了不至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字的理解和抽象的概念上,分析课文时,我用深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温情而美丽济南冬天,让学生从我的范读中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情,济南山的可爱、秀气,济南水的温暖。想象这如诗如画的济南冬景

图:济南小山的雪景,老城、阳光,城外远山,冒着热气的清水,山上“青黑”的矮松,“全白”的山头,露“草色”的山坡,“镶边”的“蓝天”。然后,我让学生把心中的济南的冬天描绘出来。没想到,学生情绪高昂,竟把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画得如此美妙,如此传神,有的学生还主动到黑板上去一显身手。我知道,这一课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洋溢在他们心中,同时,快乐也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不仅在趣味中乐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 二、语言审美和科学认知的统一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教学必须凭借作品语言来进行,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我做到了寓教于言,也就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意义和情感的剖析,使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七年级课本中《夏》这篇散文,作者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的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我让学生认真诵读、品味、感悟。诵读文章时,要求同学用心感受文章语言所表现的夏天之特点,读出夏天的蓬勃生机与勃发向上的精神。要求读出轻重、缓急、节奏。在朗读品味中,学生很快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说话、写字与审美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说话、写字与审美 ——伴随新课改感悟语文课堂教学 近年来,我们听过许多语文课,自己也上了多年的语文课。每学期学校搞的各种公开课真可谓让人有点眼花缭乱。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孩子们愉快是愉快了,热闹是热闹了,但是愉快、热闹之后,很少有人去问:“在这堂语文课中老师教了什么?”至于“学生们学到了什么?”更是很少有人去思考。“语文课到底应教什么?”就更没多少人去想了。反思所讲或所听的语文课,觉得我们搞语文教学者,在课改的大浪中不要仅仅忙于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硬套一些名人的只言片语。还应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把语文的教学目标起点定位在语言学习和文字书写上,在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教学生会说话,说好话 语文课承担着学习、传承母语和有效阅读、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因此教语文首先是教说普通话。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以前对于讲读课,我们热衷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将理解课文内容当作语文的主要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围绕着课文内容的理解来进行的,这样,语文课只是完成了阅读的任务,而严重忽略了语言学习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在学生的脑海中只留下课文内容的痕迹,而没有留下或很少留下语言的痕迹。在语文课中如果学生仅仅获得课文的内容,而没有获得课文的语言。就会使我们的许多很聪明的学生在作文时很难写出通顺优美的语句,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能很快完成列式、计算、作答,却不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甚至说不清“为什么这样做”。这不能说与我们语文课的语言训练没有一点关系。而现在我们有时给了学生很多的发言机会,有演说,有交流,有质疑,有争论,学生们似乎真正有了“主动权”,而就在这时,执教者却成了“旁观者”。有人执教人教版第一册《画》,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画画,一上课学生们就开始上黑板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说他画了什么,同学们说谁画的好,老师就发给他小红花。许多拿到了奖品孩子,在私下欣赏讨论,也有一部分孩子在继续介绍自己的作品,与此同时他也得到了“礼物”,接着也开始欣赏,开始讨论。整节课老师似乎仅仅是“颁奖者”,所有学生都得到了奖励。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孩子们愉快是愉快,热闹是热闹,愉快热闹之后回想一下:“在这堂语文课中老师教了什么?”“学生们学到了什么?”很少有人敢说实话。至于“学生们表达的是否恰当?”更没有人敢说“是”。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会说通顺的话,好听的话?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自身的语言美。范读课文时通过汉语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构成、抑扬顿挫、高昂洪亮的音乐美,准确地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使课文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既传达了情感意义,又增强了审美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学说普通话的兴趣。然后应留出较多的时间来让学生练习,只有多练,才能使学生把从课文中读来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但是,多练不是单纯地增加练习的数量,而是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要讲究质量,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练习也不应只限书面练习,要有听、说、读、写方面的练习。课堂中要有讲有练,既给予学生知识又培养他们的能力,使语文课既有“读”的实践,也有“动口表达自己的感悟”和“动笔写自己想法”的实践。我们设计教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设计出一定量的教学时间和指导方法,让每个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语言实践。如:我们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可在第一课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说,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规范的语言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有表达上的失误或障碍,教师要及时帮助纠正后再说一遍,以便达到训练的巩固。第二课时,我们可加深一些练习。例如,我们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出示“榕树长得很茂密,叶子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翠绿的叶子看上去很鲜亮”与“榕树长的很旺盛”,这样两个句子进行比较。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让学生比较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就完事了。如果我们把这个练习改变一下,先让学生读原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然后再说说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树木,如:葱葱茏茏、密密层层,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枝叶交织,生机勃勃等。再用多媒体出示树木葱郁的画面后让学生互相说说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景象,说后再写出来,写出来再互相修改后,最后读给全班评议。这样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了动口、动笔的实践机会。这种练习不仅是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更重要的是在提倡和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就是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搜寻自己语言仓库中积累的材料,加以运用。有了这样一种意识,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积累,去运用语言,他的语言能力也就会进步。话会越说越连贯,语句越说越优美。同时他们在组织表达语言的过程中,大脑积极地思考、想象美丽的景色,受到了美的熏陶,使语言学习与审美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写规范字,欣赏汉字美 写字本来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能力,但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许多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一些学生必备的基础,如:写字。有人认为:信息时代的标志之一就是无纸化办公,电脑输入可以代替手工写

[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智力发展水平,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美育是点亮语文课堂的有效方法,渗透美育的语文课堂更加丰盈灵动。 一、引领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中的形象美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东头的古井,附近是络绎不绝的担水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营造美的氛围。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反复朗诵,品味语文课文中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触摸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盲童流连于花繁叶茂中的绮山丽水的画卷。触摸一词,写出了盲童对触摸春天的感触。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三、细读默念,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观潮》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杭州真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四、读好书好读书,审美观悄然而生 一本好书能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五、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美文创作 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呢?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采用如下三个步骤:一是指导观察;二是启发讨论;三是完成创造。如让学生以发现生活中的美为题进行作文写作,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9-01-09T11:55:49.7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7期作者:刘琴琴 [导读]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湾中学264309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它在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自始至终把审美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与教育,不断提高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自然带有审美性的特征。这种审美性主要由作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能力的教师表现出来,我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作为手段,是教师要以美的语言、美的形式在课堂上激发美,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在学生主动参与,情绪愉悦的同时掌握知识。作为一种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增强美的发现、感受、欣赏和创造的能力。在当前语文教学注重知识性和工具性,忽视和偏废学生对美的鉴赏和装在能力培养的情况下,把审美活动纳入语文的教学中,无疑会对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起到一种催化和促进作用,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必由之路。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教育审美理想,才能自觉地去运用、去创造教学艺术,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较高的审美修养,也是教师的能力结构中所不可缺少的,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审美修养,才能更好地感受美并获得美的享受。审美修养超高,他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就越深刻,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能力就越强。教师的审美修养直接影响着教学艺术的创造。优秀教师与低劣教师的重要差别,可能不在于他们知识的积累,而在于他们的审美修养。优秀的教师由于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而且这种修养已成为职业素质的有机成分,深深渗透于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当中。他们不光会运用娴熟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自觉地使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使教学提高到审美化的境界。在教学中,他们会深入挖掘每篇课文中潜在的美,并尽力使这些美得到丰富和升华,让学生在美的沐浴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在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期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因素。就初中语文而言,一至六册所精选的一些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都具有赏心悦目的审美价值,其整体结构、文体、意境、语言、人物形象等方面无不渗透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这就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文章本身所包含的哲理美、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语言美等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源泉。如《背影》中的父与子的亲情美;《我的教师》中蔡老师的心灵美;《听潮》中潮起潮落的动态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十大浮雕的静态美;《孔乙己》中的悲剧美;《荷塘月色》中的意境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应当潜心钻研,从这一篇篇优美的作品中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素材,促使学生逐步完善、提高审美。 三、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外在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外在美主要指教师的教态美和教学表达的形式美。所谓教态美,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仪表、动作、表情等方面的一种综合的美,他表现为衣着整齐美观,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态度亲切、庄重、热情、真诚等。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则表现在多方面,诸如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缓急有度、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张弛交错、疏密有致的节奏美;干净、整齐、清晰、和谐,书写漂亮而又规范的板书美等。 四、指导学生感知自然美,培养他们得审美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书本上去发现美、感受美之外,还应该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领会体略自然美。大自然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一直动人的乐曲,那青的山、绿的水、万紫千红的花草、五彩的云霞、鸣啭的百鸟、如萧如笛的山泉瀑布带给学生的是直接的美的感官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亲身观察去领会自然界万物的形体、色彩、现调、空间等方面表现出的和谐、对称等美的活动形式,最终形成对这些形式的敏锐的选择能力。如让学生观察荷塘,老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感受讲碧绿的荷叶给人的平静、稳定之感;粉红的荷花给人的淡雅、欢快之感;而叶与花的形态分布可以使人从它的整体结构中感受到疏与密、点与面、明与暗的和谐统一。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对自然景物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能赋予人的生命和感情,从而产生审美的体验。一旦学生具备了这种审美能力,自然界的万物就会成为他们审美的对象,他们的感情也就会在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时再让他们以审美的态度去观赏荷花,他们就会很自然地由荷花联想到春节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从而对它产生钦佩和敬慕之情,因而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之,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各个阶层的教育工作者,在各种教育环境和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不失时机地去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浅谈语文教 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1-09-21T15:42:41.3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1期下供稿作者:柴大淼付小良 [导读] 学校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青少年美好的学习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的。 柴大淼付小良贵州省盘县滑石乡旧寨小学553524 学校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青少年美好的学习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的许多课文中都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执教者如能正确引导,把读书过程与审美过程融为一体,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失为一种促进。 一、设计课文中的导语美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头语是激发学生兴趣并给一堂课确定基础的话,教师在备课时要理解作者内含的情感,精心设计起始课,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不可抑制的审美期待。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应先渲染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或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让学生一开始就置于美的氛围之中;还可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强,巧妙设置悬念诱发审美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教《称象》一课时,先让学生想一下在动物园中看到的大象的庞大,再启发学生设想称此物体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后,教师引出课题,指出课文中曹冲称象的办法不是用秤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而是用别的方法进行的。此时,学生肯定会急于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领略课文中的语言美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也时常使人感到美。如《桂林山水》中“静、清、绿”三个字,它们都是一般的词语,但在作者的笔下就体现了一种形象美。“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砂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都是赞美的语言,它写出了江水纯净的质地,使人美感更浓。接着,作者又用“奇、秀、险”,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在描写山的奇异形状时,说它“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一连三个比喻句,构成了短语的排比,既增加了语言的气势,又使所状之物形象逼真。在描写山的险势时,说它“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危峰多么险啊!给人一种壮丽之美,这是语言之美。是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给予了学生无限的美的享受。 语言之美,来之于美的思想、美的情操。《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全篇没有锦秀山河的景色描写,只有老班长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在红军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路途中他用缝衣针自制成鱼钩,每天在宿营地附近找水塘钓鱼给伤员滋补身子,自己却背着病号吃草根和病号吃剩下的鱼骨头。这样日复一日,老班长瘦得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最后竟倒在鱼塘边而没有起来。老班长为了同志,把温饱、生存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饥饿、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这种无私的品格,是多么的美啊!老班长的高尚人格,作为榜样将会大大地鼓舞、鞭策学生去创造新的生活。 三、体验深刻感人的社会美 学生认识到社会美要比认识自然美要难得多,而课文中对社会生活美的展示更为丰富深刻,更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铸造美好的心灵。社会环境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感的土壤,人的行为表现又是社会面貌和道德规范的再现,学生是在直接与间接认识社会和人的实践中辨别美与丑、善与恶,并从中逐渐养成自己爱憎的情感和做人的道德标准。因此,教师教学中必须注意环境和人物行动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去认识社会、认识人。你看《挑山工》表现的劳动的美以及劳动者的人格美,《飞夺泸定桥》一文所展示的激动人心的社会斗争美,更有大量的课文所歌颂的伟人、英雄、科学家等闪耀着灿烂光辉的理想美、人性美、人格美,具有强烈的道德震撼力量,令人激动不已、感动不止。周恩来的鞠躬尽瘁,董存瑞的英勇献身,方志敏的威武不屈,李大钊的临危不惧,夏明翰的浩然正气,可谓光照日月、感动天地。这些,只要我们做教师的能让学生去感受、体味,就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感受,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实现升华。 四、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内涵美 小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有较大的距离,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语感,跟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达到心领神会,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善于顺藤摸瓜,设置一定层次的问题,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先引导学生想一想,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看到了什么?当时情景怎样?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觉?当火柴熄灭时,小女孩却仍在又冷又饿之中,再联想一下那个大年夜她是如何度过的?这一连串的问题,经过思考,能使学生领悟到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是由当时的社会所造成的,从而体会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并激励人们去开创新的幸福生活。 小学语文课文中,处处有美育的因素,只有把美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做到相互渗透,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在美的熏陶中逐步健康成长。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模板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之一,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体会。 1、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感觉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美学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美学理论水平高,审美能力就强。现在学生审美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学校普及美学理论知识。诚然,美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美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这个责任,应该为普及美学知识作出贡献。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并不影响本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在语文教学中,以何种形式传授美学知识呢?在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是的学习,传授美学理论知识也要通过的学习来传授。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美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切人点、适当地讲授美学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唤起人类最珍贵的感情——敬重;能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确立人生价值观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语文课文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教育时,要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视了这一点,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计好教学程序,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诱导学生感受人格美。 2、利用课文体裁、语体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在这里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形式美是文章的外在美。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审美能力。语文课文在体裁和语体运用上,蕴含着各种不同的形式美资源。例如:记叙文中的形象美,说明文中的科技美,议论文中的思辨美,应用文中的庄重美,各具特色,是语文教师进行形式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掘发现形式美,再指导学生写作创造美的方式进行形式美教育。例如:卫生管理应用文的教学,一般人都认为应用文没有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难以

语 文 教 学 与 美 育

语文教学与美育 提纲: 一、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二、发掘语文教学的美育资源。 1、发掘语文教材的美育资源。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语言美。) 2、发掘教师教学语言的美育资源。(语言与语态美。) 3、发掘教学板书设计的美育资源。 三、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2、通过课外、校外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3、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该包涵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内容。“美”就是审美教育,简称美育。美育的目的和任务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等审美能力。美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他们智育、体育和技能的发展,而且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美育是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大事,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途径很多,语文教学是主要渠道之一。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知识,高尚的审美情操,高超的审美创造力,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长期以来,不少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使用识字、解词、分段、归纳中心等肢解术来分析课文,只注重知识、技能和品德的教育,常常忽视了美育。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和强化语文的美育功能尤为重要。 鉴于以上原因,根据几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在这里粗浅的谈谈关于语文美育方面的尝试。主要谈两点:一是发掘和利用语文教学的美育资源,二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发掘和利用语文教学的美育资源。 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样的,语文教学的美育资源也是取之不尽的。 (一)、发掘和利用语文教材的美育资源。 作为审美对象,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仓库,集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人物美等于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在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中,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发掘和利用蕴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 1、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绘画美资源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东西,而这种自然美在教材中又总是通过绘画美来体现。课文中的自然美真可谓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敕勒歌》写平川大山,写苍穹四野,写风,写草,写牛羊,令人感受到草原苍茫富饶的自然美;《沁园春·雪》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图,令人领略到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的壮美;《春》之作者把美的情致注入了自然景物中,给我们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令人领会到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绘画美。 2、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语言美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