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词汇调查条目

汉语方言词汇调查条目
汉语方言词汇调查条目

壹天文

⑴日、月、星

太阳

太阳地儿(太阳照到的地方)向阳

背阴

日蚀

日晕

阳光

月亮

月亮地儿(月亮照到的地方)月蚀

月晕

星星

北斗星

启明星

银河

流星名词

彗星

⑵风、云、雷、雨风(列举当地风名)

大风

狂风

台风

小风

旋风

顶风

顺风

刮风

风停了

云(列举当地云名)

黑云

早霞

晚霞

打雷

雷打了(大树被~)

闪电(名词动宾)

雨下雨(了)

掉点(了)

小雨

毛毛雨

大雨

暴雨

连阴雨(接连多日阴雨)

雷阵雨

雨停了

淋雨(动宾)

⑶冰、雪、霜、露

冰锥(挂在屋檐下的)

结冰

雹子

下雪

鹅毛雪

雪珠子(米粒状的雪)

雨夹雪

化雪

下露

下霜

下雾

气候

天气(最近~不太好)

晴天

阴天

(天气)热

(天气)冷

伏天

入伏

初伏

中伏

末伏

天旱

涝了

贰地理

⑴地

平原

旱地

水田

菜地

荒地

沙土地

坡地

盐碱地

滩地

山地(山上的农业用地)

⑵山

山腰

山脚

山坳(山间的平地)

山谷(两山之间低凹的地方)

山涧(两山夹水)

山坡

山头(山的顶部)

山崖

⑶江、河、湖、海、水

河里(掉~了)

水渠

小水沟

潭(深的天然的)

水塘

水坑

河岸

堤(沿河或沿海防水的建筑物)

坝(河中拦水的建筑物)

洲(水中陆地)

河滩

清水

浑水

雨水

洪水

发大水

洪峰(涨达最高水位的洪水)

凉水

泉水

热水

温水

开水(煮沸的水)

⑷石沙、土块、矿物

石头

大石块

小石块

石板(板状的石块)

鹅卵石

沙子

沙土(含沙很多的土)

沙滩

土坯

砖坯

砖(注意记录整砖、碎砖、各种砖叫名不同)

碎瓦

灰尘

烂泥

泥土(干的)

金(指自然状态下的矿物质,下同)

煤油

汽油

石灰

水泥

磁石

木炭

⑸城乡处所

地方(他是什么~人?)

城市(对乡村而言)

城墙

壕沟

城内

城外

城门

胡同

乡村(对城市而言)山沟(偏僻的山村)

家乡

(赶)集

街道

大路

小路

叁时令时间

⑴季节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历书

农历(阴历)

公历(阳历)

⑵节日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

(大)年初一

拜年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寒食节(清明前一天)

⑶年

今年

去年

明年

前年

大前年

往年(以往的年头)

后年

大后年

每年

年初

年中

年底

上半年

下半年

整年

⑷月

正月

腊月

闰月

月初

月半

月底

一个月

前个月

上个月

这个月

下个月

每月

上旬

中旬

下旬

大建(农历三十天的月份)

小建(农历二十九天的月份)

⑸日、时

今天

昨天

明天

后天

大后天

次日(某日的下一天)

前天

大前天

前几天

星期天

一星期

整天

每天

十几天(比十天多)

上午

下午

半天

大半天

凌晨(天快亮的时候)

清晨(日出前后的一段时间)午前

中午

午后

白天

黄昏(日落以后星出以前)夜晚(从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时间)

半夜

上半夜

下半夜

整夜

每天晚上

⑹其他时间概念

年份(指某一年)

月份(指某一月)

日子(指日期)

什么时候(他~来?)

先前

后来

现在

肆农业

(根据方言地点情况, 增补农林牧渔条目)

⑴农事

春耕

夏收秋收

早秋

晚秋

整地

下种

插秧

礴草

稻穗

割稻子

割麦

打场

场院

锄地

松土

施肥

浇粪

粪坑

积肥

拾粪

粪肥(注意各种粪肥的名称)

化肥(注意各种常见化肥的名

称)

浇水

灌水(使水入地)

排水(使水出地)

打水(从井里或河里取水)

水井(浇地的水井和饮用的水

井是否不同)

⑵农具

水桶(汲水用的木桶)

井绳

水车

大车(注意农村常用的其他车

辆, 以及跟这些车辆有关的其他

条目)

牛扼

牛笼嘴

牛鼻豢儿(穿在牛鼻子里的木棍

儿或铁环)

犁身

犁把

犁桦

耙子

踅子用高粱或芦苇的蔑片、竹蔑

等编的粗而长的席, 可以围起来

囤粮食)

囤(存放粮食的器具)

扇车(使米粒跟谷壳分离的农具)

石磙圆柱形, 用来轧谷物, 平场

地)

砻(脱去稻谷外皮的农具)

石磨

磨盘

磨把儿

磨脐儿(磨扇中心的铁轴)

筛子(筛稻、米用的)

罗筛(粉末状细物用的器具)

连枷

碓(指整体)

碓杵

钉钯

镐(刨硬地用, 一头尖形, 一头扁

小)

锄(松土、锄草用, 扁形, 各地

形状不一)

铡刀

镰刀

砍刀(用来劈开或剁断木柴的)

木锨

铁锨(口是平的)

簸箕(盛粮食用)

撮箕(撮垃圾用)

垃圾

扁担

挑担子

扫帚(用竹枝扎成, 比笤帚大,扫

地用)

笤帚(用高粱穗、黍子穗等绑成,

扫地用)

伍植物

⑴农作物

庄稼(列举本地各种庄稼)

粮食

五谷

麦(列举本地各种麦子的名称)荞麦

麦茬儿

小米儿

谷子(指植株, 子实是小米儿)玉米

高粱

稻(指植株。注意调查本地各种稻子名称)

稻子指子实

早稻

晚稻

稗子

秕子(空的或不饱满的子粒)

米(稻的子实去壳后)

糯米

大米(相对糯米)

而言

籼米(米粒长而细,黏性小)

早米

晚米

糙米(未舂碾过的米)

白米(经过春碾的米)

棉花

棉花桃儿

麻秆

笠麻

脂麻(芝麻)

向日葵

葵花子儿

白薯(列举本地各种白薯品种名)马铃薯

芋(指这种植物)

芋头(芋块茎的总称)

慈姑

山药(学名叫薯蓣)

藕(注意植株和地下茎有无分别)莲子(莲蓬的子)

⑵豆类、菜蔬

黄豆

绿豆

黑豆

红小豆

豌豆豇豆(细长条的)

扁豆

蚕豆

茄子

黄瓜

菜瓜

丝瓜

苦瓜

南瓜

冬瓜

葫芦

瓤子

洋葱

葱叶

葱白

蒜(指这种植物)

蒜头(蒜的鳞茎,由蒜瓣构成)

蒜苗(蒜的花茎)

青蒜(嫩的蒜梗和蒜叶)

蒜泥

韭菜

韭黄

觅菜

土豆

西红柿

柿子椒

辣椒

辣椒面儿

芥菜

芥末

胡椒

菠菜

白菜

洋白菜(叶子卷成球状的)

小白菜

莴笋(指茎部)

莴笋叶

生菜

莙蓬菜

芹菜

芫荽

篙子秆儿

萝卜

(萝卜)缨了

萝卜缨儿

萝卜干儿

胡萝卜

苤蓝

茭白

油菜(做蔬菜用)

油菜苔

油菜子(榨油用)

蕹菜

荠菜

⑶树木

树林

树苗

树干

树梢

树根

树叶

树枝

种树(动宾)

砍树(动宾)

松树

松针

松球

松香

杉树

杉针

杉篙

桑树

桑套儿

桑叶

杨树

柳树

荆条

桐油树

桐子

桐油

苦楝树

红豆树

竹子(注意当地各种竹子的叫名

儿, 有无方竹)

竹笋

冬笋

春笋

笋壳

竹竿儿

竹叶儿

蔑片(竹子劈成的薄片)

蔑黄

蔑青

⑷瓜果

水果

干果

李子

苹果

沙果

枣儿

枇杷

柿子

柿饼

石榴

柚子

橘子(注意当地橘与柑有无分别)橘络(橘瓣上的丝儿)

金橘

橙子

木瓜

龙眼

龙眼肉(去壳去核的龙眼干)

荔枝

芒果

菠萝

橄榄

银杏

栗子

核桃

棒子

框子

西瓜

瓜子儿

甜瓜

辈葬

甘蔗花生

花生米

花生皮(花生米外面的红皮)

⑸花草、菌类

桂花

菊花

梅花

凤仙花

荷花

荷叶

莲蓬

水仙(花)

茉莉花儿

含羞草

牵牛花

杜鹃花

芙蓉花(指木芙蓉)

万年青

仙人掌

花蕾(没有开放的花)

花瓣儿

花蕊

芦苇

香菇

蘑菇

冬菇

青苔

陆动物

牲畜

牲口

公马

母马

骟马(骟过的马)

公牛

犍牛(阉过的公牛)

母牛

黄牛

水牛

牛犊

公驴

母驴

驴骡(马父驴母)

马骡(驴父马母)

骆驼

绵羊

山羊

羊羔

公狗

母狗

小狗儿(脱奶后的幼犬)

哈吧狗

公猫

母猫

公猪

种猪

母猪

猪怠

阉猪(动宾)

兔子

公鸡(成年的打鸣的公鸡)

鸡角(未成年的小公鸡)

阉鸡(阉过的公鸡)

阉鸡(动宾)

母鸡

抱窝鸡(正在孵蛋的母鸡)

鸡娘(未成年的小母鸡)

小鸡儿

鸡蛋

下蛋

孵(~小鸡儿)

鸡冠

鸡爪子

公鸭

母鸭

小鸭子

鸭蛋

小鹅儿

鸟、兽

野兽

狮子

老虎

母老虎(雌虎)

猴子

狐狸

黄鼠狼

老鼠

蛇(注意各种蛇的叫名)

蜥蝎

鸟儿

乌鸦

喜鹊

麻雀

燕子

斑鸠

鸽子

鹌鹑

鹧鸪

布谷鸟

啄木鸟

猫头鹰

夜鹰

鹦鹉

八哥儿

老鹰

野鸡

野鸭

鸬鹚

鹭鹭

蝙蝠

翅膀

嘴(鸟类之嘴)

鸟窝

⑶虫类

蚕蛹

蚕沙(家蚕的屎)

蜘蛛

蚂蚁

蝼蛄

土鳖(可入药, 又叫地鳖)蚯蚓蜗牛

蜣螂

娱蚣

蝎子

壁虎

毛虫

肉虫(米里的米色虫)

蚜虫

苍蝇

蚊子

孑孓

虱子

臭虫

跳蚤

牛虻

蟋蟀

灶蟋蟀(状似蟋蟀, 常出没于厨

房)

嶂螂

蝗虫

蝗螂

蜜蜂

马蜂

(马蜂)蜇人

蜂窝

蜂蜜

萤火虫

臭大姐

灯蛾

蝴蝶

蜻蜓

花大姐(学名“ 瓤虫”)

⑷鱼虾类

鱼儿

鲤鱼

鱼即鱼

蝙鱼

草鱼

黄鱼

比目鱼

鳜鱼

鳗鱼

带鱼

妒鱼

平鱼

细鱼

鲇鱼

白鲦鱼

黑鱼

墨鱼

鱿鱼

胖头鱼

金鱼

泥鳅

鳝鱼

鲞(剖开晒干的鱼)

鱼鳞

鱼刺

鱼鳔儿

鱼腮

鱼子(鱼的卵)

鱼苗儿

钓鱼

钓鱼竿儿

钓鱼钩儿

鱼篓儿

鱼网

鲜虾仁儿

干虾米

虾子(虾的卵, 干制后做调味品)

螃蟹(注意河蟹海蟹的不同叫名)

蟹黄

青蛙

蝌蚪

蟾蜍

水蛭

蛤蜊

螺狮

柒房舍

⑴房子

住宅

造(房子)

(整座)房子

院子

院墙

影壁

(单间)屋子

外间

里间

正房

厢房

客厅

平房

楼房

洋房(旧指新式楼房)

楼上

楼下

门楼儿(大门儿上边牌楼式的顶)楼梯

梯子(可移动的)

阳台

晒台

草房(用茅草搭起的房子)

⑵房屋结构

房脊

房顶(站在~上)

房檐儿

椽子

柱下石

台阶儿

天花板

正门

后门

边门儿

门坎儿

门后(门扇的后面)

门栓

门扇

钥匙

窗子

窗台

走廊过道

楼道

楼板

⑵其他设施

厨房

厕所

磨房

马棚

牛圈

猪圈

猪食槽

羊圈

狗窝

鸡窝

鸡笼

鸡罩(竹子编的,罩鸡的器具)

柴草垛

捌器具、用品

⑴一般家具

家具

柜(衣柜、书柜、碗柜等的通称,

注意当地柜和橱有无区别)

桌子

圆桌

方桌

条案(一种狭长的桌)

办公桌

饭桌

台布(铺在桌面上的布)

围桌(挂在桌子前面的布)

抽屉

椅子

躺椅

椅子背儿

椅子牚儿

板凳(长条形的)

方凳

小板凳儿

圆凳

高凳子

马扎

蒲团

⑵卧室用具

铺板(一块块的木板, 用来拼搭

床铺)

棕绷

竹床

炕(北方睡觉用的)

帐子

帐钩

帐檐儿

毯子

被子

被窝儿(为睡觉叠成的长筒形的

被子)

被里

被面

棉花胎(棉被的胎)

床单

褥子

草席(草编的)

竹席(竹蔑编的)

枕头

枕套儿

枕头心儿

梳妆台

镜子

手提箱

衣架(立在地上的)

晾衣架

马桶

夜壶

手炉

火盆

汤壶(盛热水后放在被中取暖用

的)

暖水瓶

暖壶(保暖用的旧式茶壶)

⑶炊事用具

风箱

通条(通炉子的)

火钳

火筷子

火铲(铲炉灰用的)

柴草

稻秆

麦秸

高粱秆儿

豆秸

锯末

刨花地十二

火柴

锅烟子

烟囱

铝锅

沙锅

大锅

小锅

锅盖

锅铲

水壶(烧开水用)

碗(瓷的, 注意陶制和瓷制的是否叫法不同)

海碗

茶杯(瓷的带把儿的)

碟子

饭勺(盛饭用的)

羹匙(瓷的, 小的)

筷子

筷笼(放筷子用的)

茶托(瓷的碟形的)

盖碗儿(喝茶用,有盖不带把

儿, 下有茶托儿)

酒杯

盘子

酒壶(茶壶形的)

酒坛子

坛子

罐子

瓢(舀水用的)

笊篱

筲箕

瓶子

瓶盖儿

礤床

菜刀

砧板

面板(做面食用的)

水桶(挑水用的)研船(铁制研药材用具, 船形)

饭桶((装饭的桶)

蒸笼

箅子(蒸食物用的)

水缸

泔水缸

泔水

抹布

拖把

⑷工匠用具

刨子

斧子

锛子

锯子

凿子

尺子

曲尺

摺尺

卷尺

墨斗

墨斗线

钉子

钳子

老虎钳(用来起钉子或夹断铁

丝)

钉锤

镊子

绳子

合叶

瓦刀

抹子

泥板(瓦工用来盛抹墙物的木板)

麻刀(抹墙用的碎麻, 放在泥灰

中增加凝聚力)

灰兜子

灰斗子

錾子

砧子(打铁时垫铁块用)

剃刀

推子

理发剪

梳子

鐾刀布

理发椅

缝纫机

剪子

熨斗

烙铁

弹棉花弓子

纺车

织布机(旧式的)

梭(织布用的)

⑸其他生活用品

东西

洗脸水

脸盆

脸盆架

澡盆

香皂

肥皂

洗衣粉

毛巾

脚盆(洗脚用的)

擦脚布

气灯

蜡烛

煤油灯(有玻璃罩的)

灯心

灯罩

灯盏

灯草

灯油

灯笼

手提包

钱包

图章(私人用的)

望远镜

浆糊

顶针儿

线轴儿

针鼻儿(针上引线的孔)

针尖

针脚

穿针(动宾)

锥子

耳挖子

洗衣板儿

棒槌(洗衣服用的)

鸡毛掸子

扇子

蒲扇

拐杖(中式的)

手杖(西式的)

手纸

玖称谓

⑴一般称谓

男人

女人

婴儿(刚生下不久的)

小孩儿

男孩儿

女孩儿

老头儿

老头子(带贬意)

老太婆

小伙子

城里人

乡巴佬(带贬意)

乡下人

一家子(同宗同姓的)

外地人

本地人

外国人

自己人

外人(不是自己人)

客人

同庚

内行

外行

半瓶醋(比喻性说法)

荐头(介绍佣人、奶妈等的介绍) 人

单身汉

老姑娘

童养媳

二婚头

寡妇

婊子

姘头

私生子

囚犯

暴发户儿吝啬鬼

败家子

乞丐

走江湖的

骗子

流氓

拍花子的(专门拐带小孩的)

土匪

强盗

扒手

⑵职业称谓

工作

工人

雇工

长工

短工

零工

农民

做买卖的

老板

东家

老板娘

伙计(店员或长工)

学徒

顾客

小贩

摊贩

(私塾)教书先生

(学校)教员

学生

同学

朋友

兵(相对百姓而言)

警察

医生

司机

手艺人

木匠

瓦匠(砌墙、抹墙的)

锡匠

铜匠

铁匠

补锅的

焊洋铁壶的

裁缝(做衣服的)

理发员(调查旧名称)

屠户

脚夫(搬运夫的旧称)

挑夫

轿夫

舟艄工

管家

伙计(合作的人)

厨师

饲养员调查旧

名称

奶妈

奶爷(奶妈之夫)

仆人

女仆

丫环

接生婆

和尚

尼姑

道士(出家的道教徒)

道士(火居的道教徒)

拾亲属

(本标准条目按正常情况下的

背称调查并记录下来, 以便各点

对比, 但同时注意面称、背称、

忌讳等各种情况下的叫法)

长辈

长辈

曾祖父

曾祖母

祖父

祖母

外祖父

外祖母

父亲

母亲

岳父

岳母

公公(夫之父)

婆婆(夫之母)

继父

继母

伯父

伯母

叔父

叔母

舅父

舅母

姑妈

姨妈

姑夫

姨夫

姻伯(弟兄的岳父、姐妹的公

公)

姑奶奶(父之姑母)姨奶奶(父之姨母)

⑵平辈

平辈

夫妻

小老婆

大伯子(夫之兄)小叔子(夫之弟)大姑子(夫之姐)小姑子(夫之妹)内兄弟(妻之兄弟)内兄

内弟

大姨子

小姨子

弟兄

姊妹

哥哥

嫂子

弟弟

弟媳

姐姐

姐夫

妹妹

妹夫

堂兄弟

堂兄

堂弟

堂姊妹堂姐

堂妹

表兄弟

表兄

表嫂

表弟

表姊妹

表姐

表妹

⑶晚辈

晚辈

子女(儿子和女儿的总称)

儿子

大儿子

小儿子

养子

儿媳妇(儿之妻)

女儿

女婿

孙子

孙媳妇

孙女

孙女婿

重孙

重孙女

(以下四条注意

孙与甥是否同音)

外孙(女之子)

外孙女(女之女)

外甥(姐妹之子)

外甥女(姐妹之女)

侄子

侄女

内侄(妻的兄弟之子)

内侄女(妻的兄弟之女)

⑷其他

连襟

亲家

亲家母

亲家翁

亲戚

走亲戚

带犊儿(妇女改嫁带的儿女)

爷儿们(男子通称)

娘儿们(妇女通称)

娘家

婆家

男家(从外人角度说, 婚姻关

系中的男方)

女家(从外人角度说, 婚姻关

系中的女方)

姥姥家

丈人家

拾壹身体

⑴五官

身体

身材

奔儿头(前额生得向前突)

秃头(头发掉光了的头)

秃顶(掉了大量头发的头)

头顶

后脑勺子

后脑窝子(颈后凹处)

头发

少白头

掉头发(动宾)

自门

鬓角

辫子

髻(中老年盘在脑后的鬏)

刘海儿

脸蛋儿

颧骨

酒窝

人中

腮帮子

眼眶

眼珠儿

白眼珠儿

黑眼珠儿

瞳人儿

眼角儿(上下眼睑的接合处)

大眼角(眼角儿靠近鼻子的部

位)

眼圈儿

眼泪

眼眵

眼皮儿

单眼皮儿

双眼皮儿

眼睫毛

眉毛

皱眉头(动宾)

鼻子(五官之一)

鼻涕(液体)

干鼻涕(鼻垢)

鼻孔

鼻毛

鼻子尖儿(鼻子顶端)鼻子尖(嗅觉灵敏)鼻梁儿

鼻翅儿

酒糟鼻子

嘴唇儿

唾沫

唾沫星儿

涎水

舌头

舌苔

大舌头(口齿不清)牙

门牙

大牙

虎牙

方言

牙垢

牙床

虫牙

耳朵

耳朵眼儿

耳屎

耳背(听不清)

下巴

喉咙

喉结

胡子络腮胡子

八字胡子

下巴鬚

⑵手、脚、

胸、背

肩膀

肩胛骨

溜肩膀儿

胳膊

胳膊肘儿

隔肢窝

手腕子

左手

右手

手指

指头关节

手指缝儿

手研子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拇指

指甲

指甲心儿(指甲盖和指尖肌肉

连接处)

手指头肚儿(手指末端有指纹

的略微隆起的部分)

拳头

手掌

巴掌打一一

手心

手背

腿(整条腿)

大腿

大腿根儿

小腿

腿肚子

胫骨(小腿内侧的长骨)

膝盖

胯骨

裆(两条腿的中间)

屁股

肛门

屁股蛋儿

屁股沟儿

尾骨

鸡巴(男阴)

鸡鸡(赤子阴)

女阴

交合

精液

脚腕子

躁(音怀)子骨

赤脚

脚背

脚掌

脚心

脚尖

脚趾头

脚趾甲

脚跟(儿)

脚印儿

鸡眼(一种脚病)

心口儿

胸脯

肋骨

乳房

奶汁

肚子(腹部)

小肚子(小腹)

肚脐眼

脊背

脊梁骨

⑶其他

头发旋儿

双旋儿

指纹

斗(圆形的指纹箕簸箕形的指纹)

寒毛

寒毛眼儿

血管

五脏

大肠

小肠

盲肠

拾贰疾病、医疗⑴一般用语

病了

小病

重病

病轻了

病好了

请医生

医病

看病

号脉

开药方子

偏方儿

抓药(中药)

买药(西药)(中)药铺

药房(西药)

药引子

药罐子

煎药(动宾)

药膏(西药)

膏药(中药)

药面儿(药粉)

搽药膏

上药(动宾)

发汗

去风

去火

去湿

去毒

消食扎针

拔火罐子

⑵内科

泻肚

发烧

发冷

起鸡皮疙瘩

伤风

咳嗽

气喘

气管炎

中暑

上火

积滞

肚子疼

胸口疼

头晕

晕车

晕船

头疼

恶心(要呕吐)

吐了(呕吐)

干哕

疝气

脱肛

子宫脱垂

发疟子(疟疾发作)

霍乱

(出)麻疹

(出)水痘

(出)天花

种痘

伤寒

黄疽

肝炎

肺炎

胃病

盲肠炎

痨病(中医指结核病)

⑵外科

跌伤

碰伤

蹭破皮儿

刺个口子

出血

淤血

红肿

溃脓

结痂

腮腺炎

长疮(动宾)

长疗(动宾)

痔疮

疥疮

痱子

汗斑

瘊子

痦子

雀斑

粉刺

狐臭

口臭

大脖子(甲状腺肿大)

鼻子不灵(嗅觉不灵)

簌鼻儿(鼻不通气, 发音不清)

水蛇腰

公鸭嗓儿(嗓音沙哑)

一只眼儿(一只眼睛是瞎的)

近视眼

远视眼

老花眼

鼓眼泡儿

斗鸡眼儿(内斜视)

羞明

⑷残疾等

癫痫

惊风(小儿病)

抽风

中风

瘫痪

瘸子

罗锅儿

聋子

哑巴

结巴

瞎子

傻子

拽〔阴平〕子(腿

残者叫瘸子,

手残者叫~)

秃子(头发脱光的人)

麻子(人出天花后留下的疤痕)

麻子(脸上有麻子的人)豁唇子

豁牙子

老公嘴儿(成人

不生鬚的)

六指儿

左撇子

拾叁衣服、穿戴

⑴服装

穿戴

打扮

衣服(总称内外

衣内外裤)

制服

中装

西装

长衫

马褂儿

旗袍(女装)

棉衣

棉袄

皮袄

大衣

短大衣

衬衫

外衣

内衣

领子

坎肩

针织圆领衫

汗背心

衣襟儿

大襟

小襟

对襟儿

下摆

领子袖子

长袖

短袖

裙子

衬裙

裤子

单裤

裤衩儿(贴身穿的)

短裤(穿在外面的)

连脚裤

开裆裤

死裆裤相对开

裆裤而言

裤裆

裤腰

裤腰带

裤腿儿

兜儿(衣服上的口袋)

纽扣(中式的)

扣撵(中式的)

扣儿(西式的)

扣眼儿(西式的)

⑵鞋帽

拖鞋

棉鞋

皮鞋

毡鞋

布鞋

鞋底儿

鞋帮儿

鞋植子

鞋拔子

雨鞋橡胶做的

木屐

鞋带儿

袜子

线袜

丝袜

长袜

短袜

袜带

弓鞋(旧时裹脚妇女穿的鞋)

裹脚(旧时妇女裹脚的布)

裹腿(军人用的)

巾冒子

皮帽

礼帽

瓜皮帽

军帽

草帽

斗笠

帽檐儿

⑶装饰品

首饰

镯子

戒指

项链

项圈

百家锁(小儿佩戴的)

别针儿

簪子

耳环

胭脂

⑷其他穿戴用品

围裙

围嘴儿

尿布

手绢儿

围巾(长条的)

手套

眼镜

蓑衣

雨衣(新式的)

手表

拾肆饮食

⑴伙食

吃饭

早饭

午饭

晚饭

打尖(途中吃点东西)

食物

零食

点心(糕饼之类食品)

包子(有馅的)

蹄筋

豆腐

油条

牛舌头

猪舌头

豆腐皮(可以用来做腐竹的)腐竹

千张(薄的豆腐干片)

烧饼

烙饼(名词)

粗盐

精盐

酱油

茶点

下水(猪牛羊的内脏)

夜宵

花卷儿

消夜(吃夜宵)

饺子(饺子的总称)

⑵米食

豆腐干儿

甜面酱

米饭

(饺子)馅儿

腔骨(猪的)

豆腐泡儿

豆瓣儿酱

剩饭(吃剩下的饭)

馄饨

排骨(猪的)

豆腐脑儿

辣酱

烧卖

牛肚儿(带毛状物的那种)牛肚儿(光滑的那种)

豆浆

现饭(不是本餐新做的饭)蛋糕(老式小圆形的)

豆腐乳

料酒

粉丝(绿豆做的、细条的)红糖饭(糊了)

元宵(用干粉淋水反复多次摇成,

有馅)

白糖

饭(馊了)

肝(猪的)

粉条(白薯做的,粗条的)

冰糖

锅巴

米汤(煮饭滗出来的)

米糊(用米磨成的粉做的糊状食

物)

粽子

⑶面食

面粉

面条儿

挂面(像线状的干面条)

干切面(机制的宽的干面条)

汤面(带汤的面条)

臊子(肉末)

面片儿(用面成的片状食物

面糊(用面做成的糊状食物)

馒头(没馅的)

腰子(猪的)

汤圆(用湿粉团搓成的,有的有

馅, 有的无馅)

鸡杂儿

粉皮(绿豆做的, 片状的)

鸡盹

猪血

面筋

鸡血

凉粉(绿豆做的、凝冻状的)

作料

月饼

炒鸡蛋

八角

饼干

荷包蛋(油炸的)

藕粉

桂皮

酵子(发酵用的面团)

卧鸡子儿(水煮的鸡蛋, 不带壳)

豆豉

花椒

芡粉

脂麻酱

胡椒粉

木耳

⑷肉、蛋

(以下调查的动物身体部位的条

目, 都是从食物角度而言的)

肉丁

肉片

肉丝

肉末

肉皮

肠子(猪的)

肺(猪的)

煮鸡子儿(连壳煮的鸡蛋)

银耳

金针

⑸菜

(下饭的)菜

荤油

物, 吃法与汤面同

肉松

素菜

素油

肘子(猪腿靠近身体的部位)

荤菜

花生油

咸菜

茶油

烟油子

猪蹄儿

小菜儿(非正式菜总称)

菜子油

⑹油盐作料

颜色

滋味(吃的滋味)

气味(味闻的气味)

花生糖

麦芽糖

糖块(一块块用纸包装好的)

⑺烟、茶、酒

香烟

烟灰

烟叶

蛋羹(加水调匀蒸的)

海参

烟丝

海带

松花蛋

海蛰

旱烟

咸鸡蛋

油盐作料

黄烟

咸鸭蛋

水烟袋(铜制的)

香肠

旱烟袋(细竹杆儿做的烟具)烟盒(装香烟的金属盒, 有的还带打火机)

里脊

脂麻油(可以拌凉菜的那种)火镰(旧时取火用具)

火石用火镰打

石头

纸媒儿

(沏好的)茶

茶叶

开水

沏茶(动宾)

倒茶

白酒

江米酒

黄酒

拾伍红白大事

⑴婚姻、生育

亲事

做媒

媒人

相亲(男女双方见面、看是否合意)

相貌

年龄

定婚

定礼喜期(结婚的日子)

喜酒

过嫁妆

(男子)娶亲

(女子)出嫁

嫁闺女

结婚

花轿

拜堂

新郎

新娘

新房

交杯酒

暖房

回门

再醮(寡妇再嫁)

续弦(从男方说)

填房(从女方说)

怀孕了

孕妇

小产

生孩子

接生

胎盘

坐月子

满月

头胎

双胞胎

打胎

遗腹子(父亲死后才出生的)

吃奶

奶头

(小孩子)尿床

⑵寿辰、丧葬

生日

做生日

祝寿

寿星

丧事

奔丧

死了

灵床

棺材

寿材(生前预制的棺材)

入硷

灵堂

佛堂

守灵

做七

守孝

带孝

除孝

孝子

孝孙

出殡

送葬

哭丧棒

纸扎(用纸扎的人、马、房子

等)

纸钱

坟地(坟墓所在

的地方)

坟墓

碑(不单指墓碑墓碑)

上坟

自杀

投水(自尽)

上吊

尸骨

骨灰坛子

⑶迷信

老天爷

灶王爷

菩萨

观世音

土地庙

关帝庙

城隆庙

阎王

祠堂

佛龛

香案

上供

烛台

蜡烛(敬神的那种)

线香(敬神的那种)

香炉

烧香(动宾)

签诗(印有谈吉凶的诗文的纸条)

求签

打卦

珓(占卜用, 通常用一正一反两片竹片制成)

阴珓(两面都朝下)

阳玫(两面都朝上)

圣玫一正一反

庙会

做道场

念经

测字

看风水

算命

算命先生

看相的

巫婆

跳神

许愿

还愿

拾陆日常生活

⑴衣

穿衣服

脱衣服

脱鞋

量衣服

做衣服

贴边(缝在衣服里子边上的窄条)

滚边(在衣服、布鞋等的边缘特别缝制的一种圆棱的边儿)

缲边儿

鞔鞋帮儿

纳鞋底子

钉扣子

绣花儿

打补丁

做被卧

洗衣服

洗一水(一次)

投(用清水漂洗)

晒衣服晾衣服

浆衣服

熨衣服

⑵食

生火

做饭(总称)

淘米

发面

和面

揉面

擀面条

抻面条

蒸馒头

择菜

做菜(总称)

做汤

饭好了(包括饭菜)

(饭)生

开饭

盛饭

吃饭

搛菜

舀汤

吃早饭

吃午饭

吃晚饭

吃零食

使筷子

肉不烂

嚼不动

吃饭(噎住了)

打嗝儿(吃饭后吃得太多了撑

着了)

嘴没味儿

喝茶

喝酒

抽烟

饿了

⑶住

起床

洗手

洗脸

漱口

刷牙

梳头

梳辫子

梳髻

剪指甲

掏耳朵

洗澡

擦澡

小便(动词)

大便(动词)

乘凉

晒太阳

烤火(取暖)

点灯

熄灯

歇歇(休息一会儿)

打盹儿

打哈欠

困了

铺床

躺下

睡着了

打呼

睡不着

睡午觉

仰面睡

侧着睡

趴着睡

落枕

抽筋了

做梦

说梦话

魇住了

熬夜

开夜车

⑷行

下地(去地里干活)

上工

收工

出去了

回家了

逛街

散步

拾柒讼事

打官司

告状(动宾)

原告

被告

状子

坐堂

退堂

问案

过堂

证人

人证

物证

刑事

民事

家务事(清官难断~)律师

代书(代人写状子的)服

不服

上诉

宣判

招认

口供

供(~出同谋)

同谋

误犯

犯法

犯罪

诬告

连坐

保释

取保

逮捕

押解

囚车

青天老爷

赃官

受贿

行贿

罚款

斩首

枪毙

斩条(插在死囚

背后验明正身的木条)拷打打屁(股旧时刑对质罚)

上枷

手铐

脚镣

绑起来

囚禁起来

坐牢

探监

越狱

立字据

画押

按手印

捐税

地租

地契

税契(持契交税故犯盖印, 使契

有效)

纳税

执照

告示

通知

路条

命令

印(官方图章)

私访

交代(把经手的事务移交给接替

的人)

上任

卸任

罢免

案卷

传票

拾捌交际

应酬

来往

看人(去看望人)

拜访

回拜

客人

请客

招待

男客

女客

送礼

礼物

人情

做客

待客

陪客(动宾)

送客

不送了(主人说的客气话)

谢谢

不客气

摆酒席

一桌酒席

请帖

下请帖

入席

上菜

斟酒

劝酒

干杯

行酒令

匿名帖子

(他们俩人)不和

冤家

不平(路见~)

冤枉

插嘴

吹毛求疵

做作

摆架子

装傻

出洋相

丢人

巴结

串门儿

拉近乎

看得起

看不起

合伙儿

答应

不答应

撵出去

拾玖商业、交通

⑴经商行业

字号

招牌

广告

开铺子

铺面(商店的门面)

摆摊子

跑单帮

做生意

旅店

饭馆

下馆子

堂信儿

布店

百货店

杂货店

油盐店

粮店

瓷器店

文具店

理发店

理发

刮脸

刮胡子

肉铺

杀猪

油坊

当铺

租房子

典房子

煤铺

煤球

蜂窝煤

⑵经营、交易

开业

停业

盘点

柜台

开价

还价

(价钱)便宜

(价钱)贵

(价钱)公道

包圆儿(剩下的全部买了)买卖好

买卖清淡

工钱本钱

保本

赚钱

亏本

路费

利息

运气好

欠(~他三元钱)

差(~五角十元,即九元五角)

押金

⑶账目、度量衡

账房

开消

收账(记收入的账)

出账(记付出的账)

欠账

要账

烂账(要不来的账)

水牌(临时记账用的木牌或铁

牌)

发票

收据

存款(存下的钱整钱如十元、百

元的钱)

零钱

钞票(纸币)

硬币

铜板儿

银元

一分钱

一角钱

一块钱

十块钱

一百块钱

一张票子(钞票)

一个铜子儿

算盘

天平

戥子(等子)

磅秤

秤盘

秤星儿

茶馆儿

秤杆儿

秤钩子

秤锤

秤毫

(称物时)秤尾高

(称物时)秤尾低

刮板(平斗解的木片)

⑷交通

铁路

铁轨

火车

火车站

公路

汽车

客车(指汽车的)

货车(指汽车的)

公共汽车

小轿车

摩托车

三轮车(载人的)

平板三轮车(拉货的)

自行车

大车(骡马拉的运货的车, 北

方多用。注意车的各部位名

称)

鸡公车(多用于南方)

船(总称)

篷(织竹夹薯覆舟)

桅杆

跳板(上下船用)

帆船

舶舨(三板)

渔船

渡船

轮船

过摆(渡坐船过河)

渡口

贰拾文化教育

⑴学校

学校

上学(开始上小学)

上学(去学校上课)

放学(上完课回家)

逃学

幼儿园(年龄较大)

托儿所(年龄较小)

义学

私塾

学费

放假

暑假

寒假

请假

⑵教室、文具

教室

上课

下课

讲台

黑板

粉笔

板擦儿

点名册

戒尺

笔记本

课本

铅笔

橡皮

铅笔刀(指旋着削的那种)圆规

三角板

镇纸

作文本

大字本

红模子

钢笔

毛笔

笔帽(保护毛笔头的)

笔筒

砚台

研墨(动宾)

墨盒儿

墨汁(毛笔用的)

掭笔(动宾)墨水儿(钢笔用的)

书包

⑶读书识字

读书人

识字的

不识字的

读书

温书

背书

报考

考场

入场(进考场)

考试

考卷

满分

零分

发榜

头名

末名

毕业

肄业

文凭

⑷写字

大楷

小楷

字帖

庙帖

涂了

写白字

写門字(笔顺不对)

掉字

草稿

起稿子

誉清

一点

一横

一竖

一撇

一捺

一勾

一挑

一画(王字是四画)

偏旁儿

立人儿(亻)

双立人儿(彳)chi

弯弓张

立早章

禾旁程

四框栏儿(口)

宝盖儿( )

秃宝盖儿( )

竖心旁儿( )

反犬旁(犭)kuáng

单耳刀儿(卩)jié

双耳刀儿(阝) fù

反文旁(攵)

斜玉儿( )

提土旁( )

竹字头儿( )

火字旁( )

四点(灬)

三点水儿(氵)

两点水儿(冫)

病旁儿(疒)

走之儿(辶)

绞丝旁( )

提手旁(扌)

草字头(艹)

贰拾壹文体活动

游戏玩具

⑴风筝

捉迷藏

藏老蒙儿(寻找预先藏匿在某

个角落的同伴)

踢毽儿

抓子儿(用几个小沙包或石子儿,

扔起其一,做规定动作后再接住)

弹球儿

打水飘儿(在水面上掷瓦片)

跳房子

翻绳(两人轮换翻动手指头上

的细绳, 变出各种花样)

划拳(喝酒时出谜语)

猜谜儿

不倒翁

牌九

麻将

掷色子

压宝

爆竹

放鞭炮

二踢脚

烟火

放花炮

⑵体育

象棋

下棋

将, 帅(分别说音)

象,相(是否同音)

兵, 卒(分别说音)

拱卒

上士(士走上去)

落士(士走下来)

飞象

落象

将军

围棋

黑子

白子

和棋

拔河

游泳

仰泳

蛙泳

自由泳

潜水

打球

赛球

乒乓球

篮球

排球

足球

羽毛球

跳远

跳高

⑶武术、舞蹈

翻跟头(翻一个跟头)

打车轮子(连续翻好几个跟头)倒立

舞狮子

跑旱船

高跷

对刀

耍刀

对枪

耍枪

耍流星

扭秧歌儿

打腰鼓

跳舞

⑷戏剧

木偶戏

皮影戏

大戏(大型戏曲,角色多、乐器

多、演唱内容复杂)

京剧

话剧

戏院

戏台

演员

变戏(法魔术)

说书

花脸

小丑

老生

小生

武生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花旦

小旦

跑龙套的

贰拾贰动作

⑴一般动作

跌倒了

爬起来

摇头

点头

抬头

低头

回头

脸转过去

睁眼

瞪眼

闭眼

挤眼儿

眨眼

遇见

眼睛乱转

流眼泪

张嘴

闭嘴

努嘴

噘嘴

举手

摆手

撒手

伸手

动手(只许动口,不许∽)

拍手

背着手儿

叉着手儿(两手交叉在胸前)

笼着手(双手交叉伸到袖筒里)

拨拉

捂住

摩挲(用手∽猫背)

掐(用手托着向上)

把屎(抱持小儿双腿、哄他大便)

把尿

扶着

弹指头

攘起拳头

跺脚

踮脚

跷二郎腿

蜷腿

抖腿

踢腿

弯腰

伸腰

撑腰(支持)

撅屁股

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

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 王雨丛1 ,吴先文 2 (1.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024;2.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601) 摘 要:方言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分支,在一定时期内与通语共同存在。对方言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掌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对应规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普通话的推广,减少交流中的语言交流障碍,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收集合肥方言词汇词目约1000条,按词类和词义相结合的分类法,名词分为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人体,生理、病理,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事,日常生活,商业、交易,文体、教育,人体动作,方位等19义类和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数量词4个义类,共计23个义类。关键词:合肥;方言;词语中图分类号:H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 (2008)05-0035-13 1 概况 1.1 合肥市概况1.1.1 地理、人口情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辖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总面积7386平方千 米,总人口434万,其中市区人口139万。[1] 1.1.2 历史沿革 合肥古称庐州,又名庐阳,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形成商业都会。“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于此汇合而得名。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一直是江淮地区重 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1.1.3 方言归属 合肥方言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的 一个重要方言,地处与中原官话搭界的淮西位置。江淮官话人口分布于合肥市的市区和肥东、肥西、长丰县等地及附近地区,约456.5万。[1] 目前市区的口音已被通行语普通话严重同化,只有在市区以外的肥东、肥西和长丰等地,还保留着传统的合肥方言。1.2 方言调查概况1.2.1 调查方法 首先以文献[2]作为调查分类 方言词汇的参考,走访合作人,进行实地调查。在调 查中根据方言具体情况增减项目或细分项目,比如 “日常生活”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衣、食、住、行”等类别。调查中认真记录每一条合肥土话字词,加注方言注音,再与普通话对照;多方搜集方言词汇后,参 考有关文献[3-6] ,核对、确定。最后,再根据自己的 研究目的和收集方言词汇的情况作进一步的分类研究。调查本着求实的原则,一切以语言本身的事实为依据。1.2.2 词汇调查合作人 肥西县一对中年夫妇刘金志、吴霞:高中文化;老太太赵红珍:62岁,学历不详;张伟:23岁,合肥某高校毕业班学生;王军:39岁,大学教师;高晴:退休职工,50岁,中专学历。1.2.3 音标符号 词汇一律用潘悟云国际音标符号[7] 标注读音。另外:“?”为轻声标号;“⌒”为连读 标号;注音字母的上下数字标号,如“ 212 21”,为读音 变调的调值。 2 合肥方言中常用词汇调查分类表调查词条约1000条,按意义分为23类: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身体;疾病、医疗;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 事;日常生活;交际;商业;教育、文体;动作;方位;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数量词。 有不同的读音,将其另一读音或说法用括号标示。释文中用“~”代替该字或被释词语。有不同 收稿日期:2007-06-04 修回日期:2008-05-19 作者简介:王雨丛(1983—),女,安徽合肥人,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吴先文(1974—),男,安徽枞阳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博士 。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2008年9月 第25卷第5期 Sep t .2008Vol .25No .5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 (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 阿姨姨母 腌臜(1)脏;不干净。(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 俺代词。(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 巴望(1)盼望。(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方言调研报告范文

方言调研报告范文 伴随着即将进入大三的慌张,无数次的纠结毕业后就业还是考研。脑子里想的很多, 却对即将到来的学年论文毫无想法。抱着想为自己的学年论文寻找一点灵感和对方言变化 的好奇,想不断历练、挑战自己的想法,我报名参加了这次暑期实践活动。四天时间过去了,我收获的远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 实践活动开始的第一天,在闷热的汽车里度过了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临夏市。费尽周折找到住的地方之后,经过短暂的休息我们马上投入到调研工作之中。 我们首先将十四位队员分好小组,然后明确了我们展开调研的地点和主要调研对象。在调 研过程中,我们从拘谨到大方,从被路人拒绝时的失落到互相鼓励,重整旗鼓的坚持,从 开始时我们方法不得当而进展缓慢到在学姐的帮助下我们逐渐改进方法而收获颇丰。在调 研结束之后的总结会议上,每个小组都汇报着自己的收获,那一晚,我们尽管疲惫,但每 个人脸上都流露着我未曾见过的骄傲与坚韧。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还是依旧走街串巷进行调研,每晚开总结会议,认真总结每一天 的收获,发现、指出调研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第二天的任务。在这几天的走访中,给我印 象最深的还是去八坊街的那一次。八坊街是临夏市回族同胞的聚居地。在那里,我们每走 进一户人家,他们都非常热情的接待我们,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遇到我们听不懂的方 言他们会反复解释,甚至加上手势动作,直到我们理解。他们还拿出亲手做的油果子给我 们品尝,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特别的暖。那天我们还去了清真寺,还非常荣幸的见到了阿訇,跟阿訇进行了交谈。阿訇非常详细地回答我们的问题,还仔细地为我们讲解当地的宗 教文化,婚俗文化、葬俗文化。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的接触阿訇,了解宗教,这次走访对我 来说既是一次内心的震动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除了知识上的收获以外,这次实践最大的收获便是同行的十三位队员了。罗老师对每 位队员的照顾,对生病队员的牵挂。学姐为我们整理资料,讲解要点,我们十四个人一起 同甘共苦,相互鼓励、相互学习、一起努力。无法忘记那些我们一起吃泡面的日子,一 起在总结会议之后玩游戏的日子,一起敞开心扉聊心事的日子。分离的时候有不舍,有眼泪,但我们始终是对方特别的人,不会忘记我们嘹亮的口号:we are 伐木累!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习惯了图书馆沙沙的纸笔声, 看过了一摞摞的专业书籍,记住了一条条的知识概念,然而追根溯源,这些精简的一句话 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背后的夙夜不眠,背后的呕心沥血,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让我略 能窥得一二。 XX年7月9日,在学院的组织下,在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目的地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实践内容是搜集临夏方言语料,并和东干语做出比较。当天到达安顿好住宿后,我们实践小队迫不及待走上街头,开始着手完成我们认为很简单 的任务,第一天下午因为街上行人的配合,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并不觉得苦和累,然而, 第二天,第三天,持续的高温让我心中开始烦躁,行人的不配合让我感到沮丧,复杂的语

合肥方言词汇调查研究

合肥方言词汇调查研究 作者:陈卫洋指导教师:张丽 内容摘要:本文以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市区方言为研究对象,详细列举归类合肥话中的常见词汇,制作了合肥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对比一览表。调查发现:合肥方言兼有南北方言的某些特点,合肥方言中单音节词比普通话要多,合肥方言词汇具有轻声和连音现象;合肥方言中用“子”作后缀的词很丰富,且方言中有很多运用比喻手法构成的词,生动形象,同时给合肥方言的研究带来一定的趣味性。 关键词:合肥方言;词汇;调查 一引言 (一) 合肥及合肥市概况 1.合肥的历史地理概况 安徽省省会——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安徽腹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夏商时期,境内居住的“淮夷族”人,已经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部落群体。春秋时期,合肥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皆胜淮左”。西汉时,合肥置县,东汉建安中(约200年),合肥为扬州治所。自此后,历经1700余年,合肥一直为州府治所,名都要邑的地位始终未移。三国时期,合肥曾为三国魏国重镇,兵家必争之地。魏吴双方围绕争夺合肥的制控权,曾数战于此,以致使这块土地成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当年曹操点将教弩台、张辽威震逍遥津、吴主跃马飞骑桥的故事,仍为今人津津乐道。合肥作为一代清官包拯的家乡,自古人才汇兴,贤达代出。包拯之后,见之于史志的历代合肥籍风云人物有余阙、陆遐龄、龚鼎孳、李天馥、李鸿章、刘铭传、聂士成、范鸿仙、吴旸谷、王正藩、段祺瑞、卫立煌、崔筱斋、蔡晓舟、孙仲德、杨振宁等数众。[1](P1-2)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丘陵地区,水资源较丰富,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东可由滁河提引长江水,西可引淠史杭总干渠水。市区西北部董铺水库,是合肥最大的水库。合肥的生物资源种类很多,农作物主要有水稻、麦类、豆类、油菜、花生、芝麻、棉花、烟叶、薄荷、蔬菜、西瓜等。合肥地区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10多种,其中,磷矿石、大理石、

襄阳方言的调查报告

襄阳方言的调查报告 本文借助方言调查字表,调查了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的襄阳方言。在与普通话对比的基础上,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分析了襄阳方言的特点。 一、襄阳简介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河南省的西南面,长江支流的汉江中游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游,是汉江流域中的一座中心城。 襄阳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襄阳方言是北方方言中一个重要的方言点,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襄阳方言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 汉水以北语言受“中原官话”影响较大,“语言清轻略带秦”。襄阳(北部)、枣阳(北部)、老河口等与河南交界地方的语音豫音较重,汉水以南语言受“西南官话”影响较大。襄阳辖区其他地方方言声调基本一致。所以,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形成各方言区比较复杂的局面。 二、襄阳方言的声调 襄阳方言声调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一样,也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 襄阳方言声调调类有四种基本调值,可以归并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在襄阳方言中没有入声调类,它与普通话的调类一致,只是各调类的调值发音高低不尽相同。普通话是“入派四声”,而襄阳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则是“入派一声”。其大概的对应的规律是:归入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中的入声字,汉水以南方言,全都归如方言的阳平。归入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中的入声字,汉水以北方言区全都归如方言的阴平,都读中升调。 在襄阳方言中,其基本的调值情况和代表字如下: 阴平:调值24;代表字:天多香方 阳平:调值35;代表字:麻羊国童 上声:调值33;代表字:马好懂导 去声:调值21;代表字:大会到动 三、襄阳方言的声母: 1、尖团不分:其中“精”组字和“见”组字读音相同,例如:精=经 2、鼻浊音n和l合流,多数情况下都发l[l]的音,例如:年=脸,男=蓝

(完整版)海南方言词汇调查

海南方言词汇调查 09人类学姜维09313039 海南闽语俗称海南话,是海南岛第一大汉语方言。从宋代开始,福建移民络绎不绝地经海路迁往海南,对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福建人所带来的闽方言经过千里的辗转和数代的融合变迁,虽然保存着闽方言的许多重要特征,但又表现出了不少的变异,与福建闽语间已不能自由地通话了。 一.海南方言的词汇特征 ⒈海南方言具有体现当地特色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海南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语言,是海南民间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海南岛物质生产落后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海南人民纯朴的民风民俗。在海南方言中,所有民俗行为前基本都加上个“做”字,如北方方言中的“过年”,在海南方言中则被说成“做年”,北方方言称生活为“过日子”,而海南方言则叫“做吃”。把“过日子”称为“做吃”,不但反映了在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低质的生存状态——吃时为了做,做是为了吃,以及朴素的生活哲理——人生在世,要想吃就得做,只有做才能有吃。又如,北方方言称到集市上去买卖货品的现象为“赶集”,而在海南方言中则称为“发市”,而“发”字又与“发财”的“发”字同字,这其中就蕴含了老百姓想发财致富,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古朴愿望。因为集市越兴旺发达,在集市上进行商品交换的人数越多,则意味着集市上的商品就越丰富,那么老百姓的日子自然也就过得越好。 2.相对于普通话海南方言存在逆词序的现象 “逆词序”,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关词语在排列的次序上不合乎寻常的现象,这是相较于普通话而言的。而逆词序与普通话相比又可分出两种情况,即同构和逆构。同构只是较普通话而言单纯的顺序改变,如普通话说“喜欢”,而海南话则说“欢喜”;普通话说“外出”,而海南话说“出外”;普通话说“灾祸”,而海南话则说祸灾;普通话说“力气”,而海南话则说“气力”……而逆构则是较普通话而言不仅词的语序改变,而且还存在深层次上修饰关系的改变。这可分为两个大方面,一是表示雌雄性动物的说法,这几乎可以套用到所有动物的身上。如普通话说“公牛”、“母牛”、“公猪”、“母猪”,而海南话分别对应为“牛公”、“牛母”、“猪哥”、“猪母”;另一反面是“囝”词尾,只要普通话不是对应以“子”尾词而是采用“小”词头便可构成逆序。如普通话说“小鸭子”、“小雨”、“小油灯”,而海南话则分别对应说“鸭囝”、“雨囝”、“油囝”。 3. 海南方言里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 宋代时海南岛兴文重教的发祥期,在宋代以前海南只有少数私塾使教育落后,民俗荒梗。至宋代,当权者主张欲兴仁政必先教化的道理,崇尚文治,在海南也开始兴办学校,所以在海南话里还保留了大量宋代以后的古汉语。如用将稻子称为“禾”,将跑称为“走”,将玩称为“耍”;又如普通话说的“筷子”在海南话里称“箸”,而古汉中“箸”是指用以夹取东西的物品,引申为筷子之意。还有海南方言中“去番”、“番货”指的是“出洋”、“洋货”。其中的“番”字就保留了古汉中对“外国”的表达。此外,海南话中将“天亮”称为“天光”也是来自古汉的说法。 4.海南方言中受粤方言和闽方言的影响大 海南原来是隶属广东省的,直到1988年才从广东省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一个省。所以

现代汉语阅读书目汇总

现代汉语类 现代汉语教程邢公畹主编、马庆株副主编 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主编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胡裕树主编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主编 新编汉语通论张斌主编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著 汉语方言调查基础知识邢公畹著 汉语方言调查手册李荣编著 方言调查字表(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方言詹伯慧著 汉语方言学李如龙著 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编著 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著 汉语节律学吴洁敏、朱宏达著 中国文字学唐兰著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 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苏培成著 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著 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著 词类问题考察胡明扬主编 词类辨难(修订本)邢福义著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著 汉语语法纲要王了一(王力)著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著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著 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吕叔湘译 语语答问朱德熙著吕叔湘译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 现代汉语句型李临定著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陆俭明著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陆俭明、马真著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 修辞学通论王希杰著

现代汉语教程邢公畹(1914——2004)主编、马庆株(1942——)副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本书除绪论外,分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四章,修辞知识分散到有关各编。内容既稳妥,又反映学科的新进展,不乏新意,有一定的学术性。这部教材既重视理论,又注意联系实际,贯彻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设专门章节讲汉字的整理、汉语拼音方案和正词法,讲语言知识的运用。为了便于教学,还注意了与中学汉语知识特别是中学语法教学系统的衔接。 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1918——2001)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本书是高校统编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吸收了语言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全书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六个部分,理论与实际并重,是影响较大的一部教材。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胡裕树(1918——2001)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这套资料是为了适应《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的教学需要编选的,收有多篇有参考价值的论文。全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为绪论和语音方面的文章,中册为文字、词汇和修辞方面的文章,下册为语法方面的文章。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1944——)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这是一本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学校文科现代汉语课程教材。它首次给现代汉语课程定位为“语言素质教育”课,总结了近20年来现代汉语教学的经验教训,力求培养学生观察、搜集语言事实和分析、研究语言事实的能力。全书共分五章,其内容包括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等,每一章内容由学习要点、正文及练习题和思考题几部分构成。在总体构思、内容取舍、章节安排、练习设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同时充分吸收了现代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带有突破性的现代汉语教材。 新编汉语通论张斌(1920——)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以促进语言的规范化与适应新时期学习和研究现代汉语的需要为宗旨,在吸收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说明。全书信息量大,知识结构新颖,较好地反映了现代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教学针对性。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问卷刘丹青 唐正大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问卷(上) 说明 此《方言语法调查问卷》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刘丹青、唐正大以往所编的数个方言语法调查问卷基础上整合修改而成,是一个中等规模的调查问卷。浙江大学陈玉洁、复旦大学盛益民、上海外国语大学王芳参与了本版的修订加工工作。此问卷供汉语方言田野调查的语法调查使用,目前已为国家语言保护工程项目所采用,也可用作方言参考语法编写的基础大纲。应广大田野调查者之需,特在正式发表前由本公众平台发布。欢迎在朋友圈转发,文章正式发表之前请勿转载。 调查者注意:调查中如果遇到虚词(包括介词、语气词、连词、代词等),请注音。表中“/”表示替换关系,除全句替换不一一标明外,替换的范围以下划线的形式注出。 一 1 构词法与形态 1.1 词内语序(如有多种说法,请按常用程度降序排列。) 1) 客人 2) 干菜 3) 生鱼 4) 生肉 5) 干肉 6) 拖鞋 7) 公鸡 8) 母鸡 9) 公牛 10) 母牛 11) 其他例子

1.2 名词小称(请给出如下词语的小称形式,后缀、儿化、变韵、变调、重叠等小称形式都需记音。如只有小称形式(即非小称的原形不成立),或小称有特别语义,请注明。) 12)车 13)房子 14)洞 15)雨点 16)花 17)姐 18)妹 19)弟 20)眼睛 21)脚 22)米 23)虾 24)猫 25)桔/桔子 26)桃/桃子 27)刀 28)碗 29)盘/盘子 30)袋/袋子 31)包 32)其他例子 1.3名词词缀 1.3.1“姓/名/排行”的形态形式(方言存在的说法请提供方言注音,不存在的说法打×或再提供同义的方言形式。)

33)老陈姓 34)小陈姓 35)阿陈姓 36)小强名 37)阿强名 38)老三排行 39)阿三排行 40)其他例子(如可说“强子/强儿(名+后缀)”、“强强(重叠)”等,请记出。) 1.3.2动词、形容词的名词化词缀(注意语义对应) 动词、形容词加后缀等构成转指行为者或属性拥有者的指人名词“的”字结构 44)卖菜的 45)开车的 46)弟弟的 47)吃的穿的 48)你拿来的 49)大的 50)胖的 51)三号的(这张票是~) 的字结构在属格中的形式:卖菜的的车 形态成分“头”等 41)没有吃头、有什么吃头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内外比较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内外比较 【提要】本文分析比较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内部、外部差异。用对照法比较方言内部几个代表点的差异,从音节和意义的角度比较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的差异。 标签:周至;亲属称谓词;内部差异;外部差异 周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的秦岭、渭水之间,为陕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古称盩厔县,1964年简化为周至。周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该县境内方言可大体分为四个小片。第一小片,以终南镇为代表的东乡话;第二小片,以二曲镇为代表的西乡话;第三小片,以富仁乡为代表的方言狭岛;第四小片,以板房子为代表的山里话。[1] 一、各代表点方言之间亲属称谓词的差异 周至方言中,前三方言小片位于周至县北区,地处浅山平原,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口是百分之九十八,是周至方言的代表地区。这三小片方言虽然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但无论在语音方面,还是词汇方面都有很大的一致性。第四小片方言位于县城南区,地处深山,人口只有0.9万人,都是清嘉庆年间及以后,从湖广、四川、紫阳、镇巴等地迁移过来的难民。也有从关中平原迁入山里逃荒的人。因此,相对而言和周至北区方言差别较大,尤其亲属称谓语方面,自家坚持自家的传统叫法。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当地人都一致认为他们山里话是“南腔北调”,亲属称谓语大都保持着各自家族的叫法,尤其对自己祖父母、父母亲的叫法更是五花八门。综上,因为北区内部差异不大,而南区和北区差异较大,因此本文比较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内部差异,侧重比较南区“山里话”和北区的差异。 我们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编制的《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中的亲属称谓词条目为基础,针对周至方言的实际略微增减,共有68条基本亲属称谓词语。以此作为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内部比较的基本依据。将周至、板房子陈家、板房子徐家、沙梁子四个代表点的亲属称谓词异同进行比较。[1] 下面分类对照内部有差异的方言词汇,一般不注音。一词有几说的一般采用最常用的背称面称都用的,如果没有背称面称都用的,则选背称说法。[2]板房子徐家写为板房子1,板房子陈家写成板房子2。 二、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与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的差异 周至方言作为中原官话的一种小方言,其词汇和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本节比较两者的差异,比较条目以周至话老派为主,必要时采用其他点的个别词条。 方言亲属称谓词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的差异,这要表现在音节差异和意义差

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方言词汇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方言词汇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语言存在于社会中,受诸多社会因素影响发生变异。“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这一言语社团,在交际中,使用东北方言词汇的数量明显减少。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20所大学学生的调查分析,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探究造成此变异现象的影响因素。研究此变异现象,可预测语言发展的动态,使干预、规范 语言发展成为可能,可为诸多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方言词汇变异 东北地区高校众多,在东北社会中形成了“东北大学生”这一群体,其中东北籍大学生数量最为可观,可称之为“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言语社团。此言语社团,与东北地区其他东北籍言语社团相比,在交际中,使用东北方言词汇的数量明显减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变异现象。到底什么因素导致这个变异现象的产生呢?本文试图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研究此社团东北方言词汇的使用情况,探究变异 的影响因素及相关问题。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口头访谈为辅。调查方法如下:1)问卷通过大学生互动网络“校内网”发放,被调查者涉及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等10个城市20所大学各个专业的学生;2)问卷随机发放,力求样本具有普遍性,基本能考察“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使用方言词汇的普遍状况;3)调查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5份,包括东北籍学生95人,非东北籍学生90人。 二、变异现象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从外部看,东北社会中,“东北籍大学生”较之于“东北籍商人”、“东北籍农民”、“东北籍工人”等社团,在交际中,东北方言词汇使用数量明显减少,造成变异的社会因素包括年龄、阶层、受教育程度、 社会地位、流行风潮等。 1、年龄因素 东北方言通过多种方式而主要以口头相传的方式流传,此过程中,有些方言词汇不符合发展潮流,被淘汰并逐渐消失。年轻的大学生,从长辈那里学习方言,掌握的方言词汇必然少于年长一代。比如,东北方言的日常用语中,满语音译借词较多,如“各色”、“囮淋”、“哈拉巴”……满语已基本不存在,此类词汇逐渐消亡,土生土长的东北老人或略知一二,大学生根本无从知晓。因年龄差异,此社团使用的方 言词汇必少于其他言语社团。 2、其他因素 种种外部因素产生影响,使此社团的交际语汇产生变异。比如,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大学生接触书面语的机会增多,使用方言土语的机会减少;方言土语在体力劳动者群体中更丰富,大学生阶层与这些阶层交流机会较少,这也使他们方言词汇使用数量逐渐减少;大学生受流行风潮的影响,追求时尚,且交际方式多样化,易形成通用的流行词汇,为得到群体中成员的认同,他们会放弃东北方言词汇,使用区别于 其他社团的本社团流行语…… 由此,不难证实:受外部诸因素影响,此社团东北方言词汇使用数量减少。因大学生交际范围主要是大学 校园,以下着重对影响变异的内部因素进行探讨。

现代汉语方言语法语料库调查方案

现代汉语方言语法语料库调查方案 第一部分词汇 (以下斜体为扩充选查项,视调查时间和条件而定,非必查项) 1.有无类似“中心语+定语”的构词法,词项见: 若不止一种语序,请在词条后穷尽之,如:拖鞋:拖鞋/鞋脱/…… 客人干菜生鱼生肉干肉 拖鞋公鸡母鸡公牛母牛 公马母马公狗母狗公猪(有生殖力的)公猪(有生殖力的)母猪公鸭子母鸭子公羊公猫公骡子母骡子雄虎幼虎 雌虎小鸡小牛/牛犊小马/马驹小驴子小骡子母驴子公兔子母兔子公马驹子 熟肉烤肉炸肉咸肉母马驹子 腌肉面团干桂圆干豆腐公驴子 公牛犊母牛犊公羊羔母羊羔 若有按“中心语+定语”构词的词不在上表之内,请另行列表。 2. 名词的小称用什么形式(如儿缀、儿化、子缀、子变韵、其他后缀、变音、变调、重叠), 下面名词以普通话的非小称的基本形式给出,请写出相应的小称形式(词表外的常用的小称形式可补在表后;若基式同普通话,不必另写;如不同于普通话请另写出基式;如无非小称形式,小称形式已取代基式,则请在基式上加星号﹡): 3.名词词缀 3.1加在排行、姓氏、名字构成称谓的前缀(小~、老~、啊~等),后缀(~子、~儿、~仔

等)和前后缀并用的形式(啊~仔等)(以“陈伟”、“欧阳伟平”为例,分别体现单、双音节的姓名的构成规则) 前缀+排行: 前缀+姓氏: 前缀+名字: 前缀+亲属称谓: 排行+后缀: 姓氏+后缀: 名字+后缀 亲属称谓+后缀: 前缀+排行+后缀; 前缀+姓氏+后缀: 前缀+名字+后缀: 前缀+亲属称谓+后缀: 其它: 3.2 用动词、形容词加后缀等构成转指行为者或属性拥有者的指人代词。 动词/形容词+的(或相当于“的”的成分,如吴语的“个”):卖菜的、开车的 “动词/形容词+的”在属格中:卖菜的(口才)、卖菜的的(口才) 动词/形容词+其它词缀:如普通话:参观者、胖子、作曲家;徽语:驼背佬、剃头佬;粤语:肥佬;吴语:“独头”(儍子)、滑头 3.3 以上词缀的其他用途(专指工具、构成抽象名词等) 如普通话:刨子、钻头、念头、甜头、苦头;关中话:看头(看的价值:有看头——值得一看);常州吴语:大佬(大的)、细佬(小的);苏州吴语:胖头势(胖的程度)、聪明头势(聪明的程度)。 1. 代词及名词的复数形式: 4.1代词的复数形式(配合“虚词”部分1.代词,特别注意以内部曲折来表复数的方式,若此, 4.2 名词的复数形式(如果复数形式可以与量词结构同现,则特别记出;如不可以,无须):人、学生、老师、演员、兵、解放军、医生、病人、裁缝、哥哥、大人、孩子、卖菜的、男人、女人、好人、坏人、说话者、傻子

汉语方言调查讲义

汉语方言调查讲义(实践部分) 第一章方言的调查、描写和分析 第一节:调查方法 1、间接调查 间接调查即是通过通讯调查。调查者(investigator)和发音人不见面。通过第三者(Intermediary)填写邮寄的问题表。德国方言学家Georg Wenker及其追随者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曾用这个方法为《德国语言地图集》收集语料。他的问题表上列有四十个句子,后来又补充一些单词。问题表寄到每一个乡村学校,请求教师协助在学生和本地人中间调查本地方言,填写表格。结果收集到欧洲德语地区五万个地点的方言材料。《苏洛兰语言调查》都用这种方法收集语料。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地点的语料,特别是对收集设点很密的语言地图集的语料,这种方法是很有吸引力的。不过;由于所得语料的可靠性完全依赖于当地填写问题表的第三者的责任心和语言学修养,这种方法本身是有很大缺陷的。 设计一种有多种答案供选择的问题表(check-list),可以避免上述缺陷。在这种问题表上列出各种可能的答案,请第三者调查当地方言,选择答案。美国方言学家Atwood曾用这种方法调查得克萨斯州的方言词汇(见E.Bagby,The Regional V ocabulary of Texas,University of Texa Press,1962)。他请得克萨斯大学的学生调查家乡方言,填写问题表,结果得到得克萨斯州每个县、路易斯安那州和俄克拉荷马州部分县共273个地点的语料。这个方法可以很快地收集到大量语料,但是调查者必须事先掌握某一地区方言词汇差异的大量事实,才能制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这似乎难以办到。 汉语方言学界迄今未用间接法调查方言。间接法不大适合汉语方言调查,因为请未经过训练的中间人记录方言,只能用汉字,而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不能反映复杂的方言字音。所以这样的语料颇难用于研究工作。 2、直接调查法 汉语方言学界都采用直接调查法,即实地调查法或称为田野调查(field-work)法。这种方法要求调查者或田野工作者(field-worker)面对面地调查和记录发音合作人的方言。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发音人的家乡以外的地点进行调查,如历史语言研究所三四十年代调查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方言,就是在各省省会请各县在省会读书或工作的发音人调查的;二是在发音人的家乡进行调查。 到发音人的家乡进行实地调查有很多好处。 第一,有较大的选择理想发音人的余地。 第二,有利于了解本地方言和邻近方言的异同。在方言复杂的地方,甚至一县有两种或数种差别不大的方言并存,如果在外地记音,所记是哪一种方言不易辨明。 第三,有利于补充或核对记录的内容。有时候一个发音人不能提供所有调查项目的内容,或者调查者对某些调查结果有怀疑;可以找别的本地人(native speaker)补充和核对。 第四,便于了解一种方言的地方文化背景,在记录方言词汇时尤其重要。对有地方色彩的农具、器皿。房舍等的释义,如不见实物,难免不周,甚至错误。 第五,有利于获得对本地方言的感性认识。 3、字本位调查法 自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调查的方法、习惯上都先记录某些事先选定的字的字音。求出声韵调系统,再调查记录词汇和语法。预先选定的字被安排在一本方言字音调查表俗里。这种表格最初是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制定的,后来经过增刊、修改,而成目前通用的《方言调查字表》。这个表格是按以《切韵》为代表的古音系统安排的,预先选定的字按它们的音韵地位填在表格的一定位置上。制作这个调查字表,用于调查汉语方言有两个基本的认识。一是切韵音系是现代汉语方言的总源头;二是语音演变是有规律的。所以现代方言和切韵音系存在语音对应关系,因此从切韵音系出发来调查整理和研究现代方言育系应该是合理而方便的。利用这个字表调查方言语音,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在较少的时间里大致了解方言语音系统的全编,例如一个受过训练的调查者可以在半小时之内了解一个方言单字调的调类和调值。但是这种凋查方法实际上是从文字出发来调查语言,调查所得的结果理论上只能算是某地方言中的汉字读音系统。这有几方面的原因:各地方层普遍有文白异读现象;而发育人一股的习惯是看着字,读文读音;有些字甚至是很普通的字,方言里根本不用,抓“坏”子温州口语不用,“洗”一字上海口语不用;有些字从来不单用,如“宵”字。上海只用于“元宵、宵夜”。对这些单字的读音的声调影响常常没有 把握;有些口语中常用的音节,向来没有汉字可写,或只有方言俗字可写。例如河北昌黎话罗□[luo3510](给人添麻烦)、口[tsou35]洗(特指洗纺织品等)。这些字不可能包括在调查字表之中。

菏泽市方言词汇调查

菏泽市方言词汇整理 中文1401 王雨晴 20142176 时间状语 今以儿、金没——今天蔡没、蔡也、夜没——昨天 前夜、前以——前天大前夜——大前天 明(四声)——明天过明——后天 头以耳——前一天第以儿——第二天 年士——去年年下——春节,、春节那几天 眼现——现在先先——从前 五更头上-------拂晓清起来——早晨 辈家——白天晌午头——中午 横横——下午帮黑、擦黑、合黑——傍晚人称代词 小来——对小孩的爱称仗类——笑骂孩子 小小子、熊羔类——小男孩疙瘩妮——小女孩 老嫲嫲——老太太达达——父亲 兄类——哥哥或弟弟老亲亲——岳父或者姑表亲 姊妹们——兄弟姐妹客(kei)——客人、女婿 掬匠——厨师马马——姑姑 瞎包——流氓、不成器的人腻歪头——不好惹的人 仁兄弟——干兄弟老伙计——好朋友 庄稼人——农民小孩下娘——老婆 妗的——舅妈大爷——伯父 大娘——伯母斧--------叔叔 半调子——缺心眼 身体器官 脑门子、也拉盖——额头脑门佛子----后脑勺 喉咙眼子----嗓子眼喉咙细子----食道 格拉甭、脖拉梗——脖子胳膊肘子——肘关节 腰子——肾脏米米、没没-----乳房 各拉拜子——膝盖记-------痣 糟疙瘩-------粉刺雪皮------头屑 槐子疙瘩——踝骨气蒙眼-------青光眼 名词 天拦地——太阳月姥娘——月亮 月明地——月亮、月光下凉凉儿——阴凉 冬溜——冰耳蛹——耳屎

漫散地——田野拦地-------追肥羯子——骟过的公羊 城墙海子寨壕——护村河牙狗——公狗 夜猫子——猫头鹰、熬夜的人狍子——野兔 鹁鸽-------鸽子罗罗猪——蜘蛛 初喘-------蚯蚓蜗螺牛子-----蜗牛 匪牛-------天牛虫艺儿--------对鸟虫的广义称呼地出力子------蜥蜴各蚤--------跳蚤 腻虫子-------蚜虫汗褂子--------单上衣 夹袄-------双层上衣长虫-------蛇 小小虫、马嘎子--------麻雀面面乎子----蝙蝠 参参木--------啄木鸟草鞋底-------百足虫 光光听、听听-----蜻蜓嘟老的——大型金蝉 砍刀-------螳螂解喽猴、爬查-------幼蝉 草鱼-------鲫鱼秫秸-------高粱杆 草扩的——杂草福-------书 父------树粪几子-------用肩扛的粪筐 堂屋-------北屋没子-------小麦 胰子------肥皂、香皂五桌子-------三条腿的座位 照照葵------向日葵甜子-------海棠果 马蜂菜------马齿苋笋---------莴苣 山揽红子---山查板头——板凳 拼种-------傻瓜铺体-------褥子 盖体-------被子左僻拉的——左撇子 响器-------唢呐糊涂-------粥 毛子-------厕所案盘——切菜板 疙渣——干净凝结物砖头核(HU)子——碎砖块 电棒的——手电筒棒的——玉米 疤拉——伤疤疙巴——脏的凝结物 半头砖——半块的砖皮锤——拳头 滴点-------下雨住点儿-------雨停啦 舞渐-------毛毛雨雾拉-------小雨 记河马——蛤蟆 动词 跑肚——拉肚子犁着手啦——割到手了 吾啦——受热发霉了丝闹——发霉了 拆——踩藏妈给儿——捉迷藏 百拉眼-------斜视摞——揍 豁水——泼水飞——摔 筷痒痒——挠痒痒拦地——施肥 佛话——说话卷人——骂人 发异生——做噩梦片能——显摆 够——烦断——追赶 叨——用筷子夹坑——骗

平顶山方言词汇现状研究

收稿日期:2007-08-28;修回日期:2007-09-17 作者简介:段亚广(1970-),男,河南上蔡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方言及音韵研究。 第25卷第3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5月Vol.25No.3Jour nal of Zhouko u Normal University M ay 2008 河南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段亚广 1,2 (1.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在过去五十多年的研究中,河南方言大致以1979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文章概括分析了这两个研究阶段中各自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河南方言研究的方向和课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方言;历史和现状;方向和课题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76(2008)03-0113-03 河南省地处中原,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商丘、许昌等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文化优势,河南方言在民族共同语基础方言的形成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其语音也被称为中原音、中州音、汴洛音,在汉语史上有重要地位。进入20世纪后,汉语方言学在全国勃然兴起,至今方兴未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着重要汉语史价值的河南方言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研究者寥寥无几,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屈指可数。河南方言研究在当代方言学中的缺席造成今天汉语史和方言学研究的断链。在研究中,凡涉及到河南方言,大家深感手头材料捉襟见肘。本文拟就近五十年来的河南方言研究作一总括式评价,并对河南方言研究的未来提出一己之见,以期引起河南甚或更多的语言工作者来关注河南方言、研究河南方言。 一、河南方言研究历史概述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河南方言研究文章,是1935年以河南通志馆的名义发表于 河南教育月 刊 上的 河南方言调查 [1] ,而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方言研究始于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可见河南方言研究的起步并不晚。此后,直至今天,河南方言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以前。事实上,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57-1965年,其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全国方言普查。1950年,中国科学院语 言研究所成立,并于1954年成立了由丁声树任组长、李荣任副组长的方言组。1956年为了推广普通话,高教部、教育部下达了进行方言普查的指示。 两年多时间里,全国总共调查了1849个市县的汉 语方言。 [2] 河南省承担此次任务的是河南大学的前身 当时的开封师范学院,负责人是张启焕、陈天福、程仪。这次方言普查共调查了河南方言123个点[3],成果是十本手册和一本书。十本手册分别是郑州、开封、洛阳、南阳、信阳、许昌、漯河、濮阳、新乡、安阳等地区学习普通话手册,一本书是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词汇语法比较 (程仪,1959),均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河南方言普查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即以推广普通话为目的。因此,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放在了河南方言同普通话规律的对照上[4]。语音部分稍详,词汇和语法较略。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水平,这些研究还局限于非常基础的描写,并且在字表的设计、词条的挑选、语法例句的选择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今天看来这些材料的价值有限,但它们毕竟是河南方言研究的早期材料,历史意义尤显可贵。 另外,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赵月朋和贺巍在 中国语文 和 方言与普通话信刊 发表的几篇论文。赵月朋是最早关注洛阳方言的人,这一时期他发表的三篇论文中有一篇谈到了洛阳方言的语法现 象,实开方言语法研究之先河。贺巍先生的三篇文章都是关于获嘉方言的,有一篇谈到了韵母的音变问题,也较有价值。 第二阶段,1979-1999年。1979年 方言 杂志创刊,1981年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成立,这两个事件标志着当代方言学的复兴。1979年学位制实行,一

方言研究30年

汉语方言研究30年 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始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这八十年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时期:一是发端期,即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这个时期以1924年1月北京大学成立方言调查会开始,以赵元任、罗常培等一批著名语言学家为代表,从汉语方言的实际出发,相继开展了包括两广、陕南、徽州、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区的方言调查,出版了《现代吴语的研究》、《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等重要著作,为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迈出了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步,为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积累期,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到文革时期。1956年、1957年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分别发出了《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联合指示》和《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补充通知》,同时,在丁声树、李荣的带领下,自1955年至1959年在中央民族学院、中央团校、张家口、昌黎等地对全国方言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和专门调查。调查成果《方言和普通话丛刊》、《昌黎方言志》,与丁声树、李荣编撰的《方言调查字表》、《方言调查词汇手册》、《汉语方言调查简表》、《汉语方言调查手册》、《方言调查词汇表》等,对全国范围的方言普查工作起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这一时期,共调查了1800余个市县的方言材料,撰写调查报告近1200份、学习普通话手册320余种,出版了《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河北方言概况》、《四川方言音系》、《安徽方言概况》、《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等著作或论集,为汉语方言的进一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①(金有景、金欣欣:《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三是发展期,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到今天。这个时期以1979年2月汉语方言研究的专门学术刊物《方言》杂志创刊为标志,上承前两个时期老一辈学者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优良传统,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走上了汉语方言研究的快速发展之路。 下面,对1978年至2008年30年的汉语方言研究情况做个简述。 一、研究状况: (一)成果显著 根据《汉语方言研究文献目录》(聂建民、李琦,1994)、《国际汉语语言学文献索引》(潘海华、徐烈炯,2007)及有关材料统计,1978年至2008年共出版汉语方言著作一千余种,学术论文七千余篇。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内容丰富,涵盖了汉语方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 1、区点方言的基本面貌与特点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随着方言调查的点面逐渐铺开,对方言区点的基本面貌与特点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大大增多,各个方言大区及代表区点都有成果问世。比如,由贺巍、张振兴主持的“汉语方言重点调查”,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研究成果,选择洛阳、武汉、博山、嘉定、舟山、黎川、福清、漳平、江永等12个有代表性的方言点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出版《漳平方言研究》(张振兴,1992)、《武汉方言研究》(朱建颂,1992)、《洛阳方言研究》(贺巍,1993)、《江永方言研究》(黄雪贞,1993)、《嘉定方言研究》(汤珍珠、陈忠敏,1993)、《博山方言研究》(钱曾怡,1993)、《福清方言研究》(冯爱珍,1993)、《舟山方言研究》(方松熹,1993)、《黎川方言研究》(颜森,1993),调查细致,内容丰富,考察深入,体例一致,又各具特色,是区点方言研究的优秀代表。由吴启主为主编的《湖南方言研究丛书》,出版湖南东安、邵阳、祁阳、常宁、益阳、浏阳(1998)、溆浦、长沙、衡山、涟源、宜章、宁远、沅陵、常德(1999)等地方言研究,既反映了湖南方言的面貌,又着重突出了湘语研究特色。其它还有: 官话区:《浠水方言纪要》(詹伯慧,1981)、《烟台方言报告》(钱曾怡,1982)、《河南方言资料》(卢甲文,1984)、《四川方言调查报告》(杨时逢,1984)、《北京话初探》(胡明扬,1987)、《获嘉方言研究》(贺巍,1989)、《天门方言研究》(邵则遂,1991)、《荆楚方言研究》(刘海章,1992)、《河南方言研究》(张启焕,1993)、《偃师方言研究撷萃》(马克章,1993)、《宜昌方言研究》(刘兴策,1994)、《焉耆汉语方言研究》(刘俐李,1994)、《李实学术研讨会文集》(李行健、贺巍、张振兴,1996)、《首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钱曾怡、李行杰,2000)、《山东方言研究》(钱曾怡,2001)、《户县方言研究》(孙立新,2001)、《宁夏方言研究论集》(李树俨、李倩,2001)、《鄂东方言研究》(汪化云,2004)、《同心方言研究》(张安生,2006)等。 晋语区:《山西方言研究》(侯精一、温端政,1989)、《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侯精一、温端政,1993)、《洪洞方言研究》(乔全生,1999)、《现代晋语的研究》(侯精一,1999)、《山西方言与普通话》(史秀菊,2005)等。 吴语区:《当代吴语研究》(钱乃荣,1992)承继和发展了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吴方言在音系、词汇、语法范畴、句法等方面的特点。《吴语论丛》(1988)、《吴语概说》(颜逸明,1992)、《义乌方言研究》(方松熹,2000)、《绍兴方言》(杨葳、杨乃浚,2000)、《天台方言初探》(戴昭铭,2002)、《北部吴语研究》(钱乃荣,2003)、《绍兴方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