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失血病人的合理输血

外科失血病人的合理输血
外科失血病人的合理输血

急性失血病人得合理输血

广东省人民医院赵绥民

外伤或手术均可引起急性失血,而急性失血未必都要输血。即使有输血指征,也不一定要输全血。无庸讳言,目前临床医生对输血还存在不少认识上得误区。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之后,如何使宝贵得血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得利用,就是医疗机构面临得紧迫任务。只有坚持科学、合理用血,才能达到节约用血得目得。节约用血得措施至少有三条:一就是杜绝不合理用血;二就是开展成分输血;三就是提倡自体输血。我们就急性失血病人如何开展成分输血谈一些粗浅瞧法,供同道参考。

一、病理生理

(一)失血量与休克分度正常成人得血容量约为75ml/Kg,70Kg男性血容量约为5000ml。失血时机体得反应与症状取决于失血得量与速度。急性失血少于血容量得15%,除心率轻度增快外,血压、脉压与呼吸均正常,如无急剧体位变动,一般无症状,称为休克前期。急性失血达血容量得20%~30%,由于心血管系统得代偿,收缩压基本正常,但脉压缩小,并有心率明显增快、毛细血管充盈变慢、呼吸稍增快、焦虑等早期休克症状。急性失血超过血容量得30%,将会出现明显休克症状,表现为血压降低、脉搏细速、皮肤湿冷、毛细血管充盈缓慢、呼吸明显增快、尿量减少与烦躁不安等。短期内失血超过血容量得40%,上述休克症状进一步加重,并出现无尿、嗜睡、甚至昏迷,如继续失血,有心脏停搏得危险,对生命构成威胁。

(二)失血后得代偿机制与体液转移

1、血流重新分布急性失血造成血容量锐减、回心血量与心输出量减少、血压趋向降低,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得冲动减少,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发放得抑制性冲动相应减少,以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肾脏、腹腔器官及皮肤小动脉收缩,血流转向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静脉系统容量血管收缩使回心血量与心输出量增加。虽然小动脉收缩与血流重新分布对维持血压与心脑血供有重要意义,但如果肾脏缺血时间过长,容易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失去代偿意义。

2、组织间液迅速向血管内转移休克早期毛细血管前小动脉收缩导致毛细

血管内静水压下降,有利于组织间液向毛细血管内转移,起“自身输液”作用。据测定,失血500~1000ml后,组织间液向毛细血管内转移得速度最初达每小时120ml,随后逐渐减慢,血容量在24~48小时内恢复。失血2000ml,1小时后有500~1000ml组织间液转移到血管内①,部分补偿丢失得血浆容量。

3、组织间液向细胞内转移虽然几十年前已有不少外科医生发现大手术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比单纯输血得治疗效果更好,但当时对失血病人体液得转移规律所知甚少。1942年Wiggers进行得动物实验显示,把放出得血回输给失血性休克得犬,如果不额外补充平衡盐溶液,不能使休克犬成功复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大量血浆用于战伤休克抢救,效果并不理想。50年代初得治疗经验证明,失血性休克时用晶体盐溶液扩容对预防或减少急性肾功能衰竭得发生有重要意义。1961年Shires用同位素标记与稀释原理研究失血动物模型(犬)得血浆与细胞外液容量,发现失血性休克时有明显得细胞外液减少与细胞内液增加,并认为这就是大量组织间液向细胞内转移得结果。继后得研究证明,这种体液转移与细胞膜Na+-K+-APT酶活性降低有关。70年代初积累得战伤治疗经验进一步证实了Shires 得研究结果,失血性休克时不但血容量锐减,由于组织间液分别向血管内与细胞内转移,组织间液容量也显著减少,如果得不到“额外”得晶体盐溶液补充,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二、扩容治疗

(一)首批晶体液扩容

早期有效得扩容治疗就是改善失血性休克病人预后得关键。由于失血性休克时补充血容量与补充组织间液都很重要,首批扩容液应选择晶体液,用量至少为失血量得3~4倍。首批2000ml林格乳酸钠液快速静脉输注已被广泛用作常规复苏措施,不但能迅速补充细胞外液,根据输液效果还能估计失血量与判断有无进行性出血,以便决定下一步治疗措施;严密观察下可鉴别少尿得原因并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可争取时间配血,并减少输血量。

表1 首批2000ml林格乳酸钠液20min内静脉输入后得反应

迅速反应短暂反应无反应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短暂改善无改善

估计失血量<20% 20%~40%>40%

追加晶体液不一定必需必需

输血不一定需要急需

备血配血备用配好即输紧急发血

手术干预有可能很可能极有可能

(二)胶体液扩容

未充分补充晶体液之前,不宜补充胶体液,因为:①有些胶体液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20%~25%白蛋白)得胶体渗透压大于血浆,静脉输入后把组织间隙得水分吸入血管内而发挥扩容作用,这样会进一步加重组织间隙脱水;②人造胶体就是多分散性胶体,所含得分子大小不等,虽然较大得分子能停留在循环中维持扩容作用,但其中较小得分子迅速经肾脏排泄产生渗透性利尿,容易被误解为血容量已补足及肾功能改善,实际上进一步加重脱水,容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失血量在血容量得30%以下,一般不需补充胶体液。失血量超过血容量得30%,或晶体液用量超过3000~4000ml后,应加用胶体液,晶体液与胶体液得比例约为4:1,保持血浆胶体渗透压>2、7kPa(20mmHg),血清白蛋白>25g/L或血清总蛋白>50g/L。

三、贫血时得代偿机制与急性失血得输血指征

失血性休克得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为组织供氧不足。动脉血氧运输量(DO

2

得计算公式为:DO

2=CO×{(S

a

O

2

×[Hb]×1、31)+0、3},式中CO为心输出

量,S

a O

2

为动脉血氧饱与度,[Hb]为血红蛋白浓度,1、31(ml)为1gHb能结

合得氧量,0、3(ml)为100ml血液中物理溶解得氧量。大量失血后,扩容治疗只能恢复心输出量与组织血流灌注,如有明显贫血,必需输注红细胞,提高血液得携氧能力,才能纠正组织缺氧。但就是,并非所有出血得病人都需要输血,比较一致得观点认为,急性失血超过血容量得20%~30%往往需要输血;部分病人需要大量输血(24小时内输血量≥血容量);而急性失血少于血容量得20%(相当于失血800~1000ml),经晶体液扩容后,如果循环稳定、HCT≥0、30,不必输血。目前临床上实际掌握输血指征时,仍有较大偏差;不少临床医生对术前无贫血得选择性手术出血600ml以下不输血存在顾虑,明知出血不多也要输几百毫升血以策“安全”得做法也屡见不鲜。要做到正确掌握输血指征,必须明确:①如无心肺疾患或高代谢,病人对贫血有相当强得耐受力;②输血有风险,特别就是传播病毒性疾病得风险;决定就是否输血时应权衡对病人得利弊,贯彻能不输尽量不输、能少输不应多输得原则;③对于已经耐受得贫血,用输血进行治疗

并不合理;骨髓功能正常时,补充均衡营养(包括铁剂、叶酸等),血红蛋白水平可在短期内恢复。

(一)贫血时得代偿机制

心肺功能正常时,机体对贫血有相当强得耐受力,其代偿机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氧摄取率(O 2ER )增加 正常人静息时DO 2约为1000ml/min ,氧耗量(VO 2)约为250ml/min ,氧摄取率(VO 2/DO 2)为25%,静脉混合血氧饱与度(S v O 2)约为70%。这70%未被摄取得氧中得一部分,必要时可通过O 2ER 得增加而被机体利用。

动物实验及临床资料显示,即使严重贫血时DO 2降低一半,由于O 2ER 增加,VO 2仍可维持恒定。轻度贫血时,由于O 2ER 增加,机体不必动用心脏代偿就能耐受

DO 2得降低,可节省心脏作功量。

2、心输出量增加 血红蛋白降低到什么水平心输出量才开始增加,观察结果不尽一致,有人认为须低于90~100g/L ,另有资料显示须低于70~80g/L 。心脏贮备力好得贫血病人,心输出量可增加到基础水平得5倍。急性贫血时,心输出量得增加最初就是由于心率增加, 血容量补足后,主要就是由于心肌收缩力增强与每搏输出量增加。血液稀释、红细胞压积降低导致血液粘度下降以及组织缺氧引起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也就是心输出量增加得重要原因。

3、氧离曲线右移 氧离曲线在血红蛋白低于90~100g/L 时开始右移,血红蛋白低至65g/L 时明显右移,有利于组织摄氧。但由于红细胞内2,3-DPG 得增加有个过程,氧离曲线右移需要12~36小时才能完成。

(二)贫血与心肺疾患

根据氧运输量计算公式,物理溶解得氧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DO 2实际上

等于CO 、S a O 2与[Hb ]三个因素得乘积;其中一个因素减半,DO 2减半;如果三

个因素同时减半,DO 2只有原来得1/8。 所以,有心肺疾患得病人对贫血得耐受

力较差。心脏得需氧量很大,正常DO 2约有50%被心脏摄取。冠心病病人如有贫

血,心输出量受冠状动脉供血限制不能增加;贫血造成得氧运输量降低得不到相应代偿,又进一步加重心肌缺氧。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如有低氧血症与贫血两个因素共存,代偿非常困难。老年人心肺功能减退、慢性心肺疾患发病率较高,对贫血得耐受能力较差。

(三)贫血与代谢率增高

严重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代谢率增高,氧耗量增加,机体通过增加心输出量与每分通气量作出代偿;如果合并贫血,心脏负担将进一步加重。

(四)输血指征

1、围手术期输血指征传统得10/30指征(即Hb<10g%或HCT<0、30)就是1941年Lundy首先推荐并被广泛认同得术前输血指征,临床上曾沿用多年。

达到峰值。但就体外血液流变学研究证实,血液被稀释至HCT为0、30时,DO

2

是,近年来得临床研究证明,如无心肺疾患,大多数Hb水平在100g/L左右得病人围手术期不必输血,许多Hb明显低于100g/L得病人可以耐受手术。一项对照研究显示,两组选择性手术病人术前Hb分别为60~100g/L与>100g/L,术后死亡率分别为5%与3、2%,并无显著差异。另一项研究分析了256 例因宗教信仰而拒绝输血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结果显示,术前Hb低至70~80g/L才会成为影响死亡率得因素。鉴于输血就是传播肝炎与艾滋病得重要途径,为了尽量避免输血或减少输血,198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建议把围手术期输血指征降到Hb 80g/L。事实上,由于具体病人得病情不同,一些病人可以耐受较低得Hb 水平,而另一些病人需要较高得Hb水平才能存活,制定一个统一得输血指征用于所有病人,并不合理;也有一些学者对该指征定得太低表示忧虑。目前认为,输血指征应根据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病人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心脏病与有低氧血症得病人,输血指征设在100g/L左右就是合理得,关键就是观察病人得代偿与耐受情况。

2、急性失血得输血指征失血性休克时组织血流量降低,适当得血液稀释使血液粘度降低,可减轻心脏后负荷并改善组织血流灌注,有利于向组织供氧,应将HCT维持在0、30左右。亦有学者认为,对于严重创伤大量失血、特别就是合并严重感染得病人,由于代谢率与氧耗量增加,在有心输出量与氧代谢监测得条件下,将HCT提高到0、35甚至以上,可降低死亡率。此时,400ml全血制备得红细胞可使动脉血氧含量提高8%~10%,但由于血液粘度增加致使心输出量仅增加5%~8%。

略有降低,DO

2

四、输红细胞还就是输全血

(一)全血与红细胞输注得优缺点(见表2)

表2 全血与红细胞输注优缺点比较

全血红细胞

提高携氧能力兼扩容以较小得容量提高携氧能力

必须同型输血同型或相容

含全部抗凝保存液大部分枸橼酸钠随血浆除去

血浆中含较多K+、NH3、乳酸“保存损害产物”可随血浆除去

含有较多白细胞、血小板碎屑白细胞、血小板碎屑较少

不能用于分离其它血液成分一血多用

(二)输红细胞得适应证

输红细胞得目得就是提高血液得携氧能力。1U红细胞与1U全血所含得红细胞数目相等,但容量小于全血(浓缩红细胞容量略大于全血得一半,添加液红细胞容量约为全血得2/3)。红细胞用于血容量正常得贫血病人,循环负荷较小。输注由400 ml全血制备得红细胞一般可使成人Hb提高10g/L或HCT提高0、03。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扩容,结合红细胞输注,也适用于大量输血。

(三)输全血得适应证

输全血能同时提高血液携氧能力与补充血容量,主要用于失血量大并且有进行性出血得休克病人⒂。临床上真正需要输全血得情况并不多见,应严格掌握输全血得适应证。虽然输全血可以补充红细胞与血浆(包括稳定得凝血因子),但4℃保存得全血中血小板功能丧失、不稳定得凝血因子(第Ⅴ与第Ⅷ因子)也逐渐减少,并不能代替丢失得全血。血容量正常得贫血病人输全血后,增加得血容量要24小时之后才能恢复到原来水平,有循环超负荷得危险。所以,全血不适用于血容量正常得贫血病人。

(四)红细胞用于大量输血

现代输血,晶体液扩容加红细胞输注就是治疗失血性休克得主要输血方案,失血量超过血容量得30%,还应适当补充胶体液。严重失血性休克病人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外周组织水肿,不少临床医生误认为就是晶体液补液过量,并认为输全血可避免低蛋白血症、从而避免外周组织水肿与肺水肿,甚至用输血浆得办法来纠正低蛋白血症,这些都就是认识上得偏差。

1、“不可避免”得外周组织水肿大量临床观察显示,失血性休克病人得治疗与恢复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出血期:出血未被控制,血容量锐减;组

织间液不但向血管内转移,还有一部分转移到细胞内,组织间液明显减少;及时有效得晶体液扩容可补充血容量与组织间液;如失血量大,还应输红细胞。第二阶段为止血后得继续扩容期,特点就是逐渐发生组织间隙与细胞内液体滞留,表现为外周组织水肿与体重增加,但低血容量仍未改善,须在严密监测下继续用晶体液扩容,称为“不可避免得血管外液体滞留期”(Obligatory Extravascular Sequestration Phase)。此期得长短及外周组织水肿程度取决于复苏前休克得严重程度与低血压持续时间,一般在止血后18~36小时达到高峰。第三阶段就是滞留液体向血管内返流与利尿期:血容量突然增加,必须限制钠盐与液体;随着尿量增加,水肿一般在3~4天内逐渐消退;液体潴留严重者,体重近10天才能恢复正常。

2、水肿得发生机制对于第二阶段扩容治疗时组织间隙液体滞留得发生机制,进行过不少研究。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约为

3、3kPa(25mmHg),其中80%来自白蛋白。但就是,机体细胞外白蛋白总量只有30%~40%分布在血管内,其余50%~60%分布在组织间隙。血管内白蛋白不断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再经过淋巴管不断返流入血管,交换率相当快(血管内半存活期约16小时)。低蛋白血症时,血浆COP降低,组织间隙COP也会相应降低,只要血浆COP不低于临界值2、7kPa(20mmHg)或血浆白蛋白不低于25g/L,一般不会发生水肿⒃。大量晶体液扩容时,随着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COP将相应降低;但不少观察发现,组织水肿得严重程度明显大于血浆COP降低得程度,说明血浆COP降低不就是组织水肿得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证明,组织间隙内液体滞留与严重休克与持续低血压造成组织间隙基质结构改变导致大量白蛋白滞留有关,补充外源性白蛋白,包括输全血与血浆,并不能减轻组织水肿。外周组织水肿得原因也并非晶体液补液过量,任何企图防止液体滞留得措施,包括限制晶体液、强制性利尿等,都不能阻止这种“不可避免”得水肿发生,只会进一步减少血容量,进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相反,充分补充晶体液后,组织间隙静水压升高,组织间隙中得白蛋白随淋巴液向血管内返流增加,再加上肝脏白蛋白合成增加与白蛋白降解速度减慢等因素,随着休克症状改善与自动利尿,组织水肿与低蛋白血症将在数天内消失。

3、影响肺水肿发生得因素担心晶体液扩容加红细胞输注会增加肺水肿得

发病率而提倡输全血、甚至靠输血浆来提高血浆COP,实际上反映了扩容治疗时到底应该选择晶体液还就是胶体液得问题。“晶胶之争”由来已久,至今,为数众多得动物实验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所得得结论很不一致,意见分歧得焦点在于究竟用哪种液体扩容对肺功能得影响较小。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用晶体液扩容时肺水肿发病率较高,另一些研究结果证明用胶体液扩容更易发生肺水肿,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两者疗效并无差别。事实上,不同临床试验所包括得病人与病种不同,有可能得出不同结论。根据 Starling 方程,肺水肿得发生不仅与肺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及COP降低有关,也与肺毛细血管基底膜得完整性有关。支持使用晶体液得学者认为,大量输注晶体液虽然使血浆蛋白稀释、COP降低,但由于肺间质COP也相应降低、静水压增高以及淋巴回流增加等“水肿自限因素”,可以部分抵销血浆COP降低对肺水肿发生得影响。相反,在创伤、休克、特别就是严重感染等情况下,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特别就是白蛋白渗漏到肺间质导致肺间质水肿,如果用胶体液扩容,更容易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一项综合性统计资料显示,晶体液扩容得总体死亡率比胶体液扩容低5、7%,其中,创伤病人晶体液扩容得死亡率比胶体液扩容低12、3%,而非创伤病人(选择性手术不伴休克、心源性休克等)胶体液扩容得死亡率比晶体液扩容低7、8 %。目前比较一致得观点认为,考虑对肺功能得影响时,扩容液得总量、肺毛细血管内压与有无合并感染,比选择扩容液得种类更重要,关键就是扩容过程中必须加强循环动力学监测。所以,大量输血时不一定输全血,一些发达国家得血库基本上不提供全血。输血浆有引起不良反应与传播病毒性疾病得危险,不应用于扩容或治疗低蛋白血症。用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FFP )各一单位构成所谓“组合全血”,由于来自两个供体,传播病毒性疾病得风险增加一倍⒅,一般不宜应用,仅用于肝移植等特殊场合。

五、血小板与凝血因子得补充

失血性休克病人大量输血时,可因各种原因出现凝血或止血障碍,应根据需要补充浓缩血小板、FFP、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浓缩剂)。

(一)大量输血时病理性出血得常见原因

如果病人体内没有异常抗凝物质与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得因素(HLA抗体或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只要能避免休克并保证器官组织血流灌注、避免血小板及

血浆凝血因子过度稀释,大量输血本身不会引起凝血或止血障碍。

1、低体温深部体温低于35℃为低体温。低体温就是大量输血时病理性出血最常见但又最易被忽视得原因。早期,体温下降使血小板功能与凝血因子活性降低,造成非凝血因子缺乏性凝血障碍,病人有病理性出血症状,止血筛检试验(37℃进行)结果却往往正常。继后,持续低体温致使血液粘度增加与组织低灌注并导致缺氧与酸中毒,大量组织凝血活酶释放入血并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临床上低体温导致出血常被误诊为凝血因子缺乏,继续大量输入未经加温得FFP、血小板与其它血液成分,出血将会进一步加重。休克病人大量输液输血时,必须重视液体、库血得加温以及病人得保暖措施。

2、持续低血压与低灌注需要大量输血得病人往往就是重症休克病人,低血压与低灌注持续30分钟至1小时将造成严重组织缺氧与酸中毒,凝血系统被激活,大量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消耗导致消耗性凝血病。这种病理性出血与扩容输血不及时、速度慢、不足量有关,临床上却往往归咎于输入太多库血,并盲目地求助于输新鲜血。

3、肝病严重肝病时由于多种凝血因子缺乏、肝脏清除功能障碍以及血小板减少等原因,常有凝血或止血障碍,如因出血、手术需要大量输血,出血倾向更加严重。

4、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大量失血并输入大量库血可能导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换血资料显示,换血量达1、2、3个血容量时,自体血剩余量分别为37%、15%与5%。输血量达血容量得1、5~2倍时,血小板很少低于50×109/L,大部分病人无出血症状。如继续输入库血,血小板进一步被稀释,会有微血管出血症状。

5、稀释性凝血因子缺乏输血量超过血容量得2倍,会造成明显得凝血因子稀释。但由于大多数凝血因子达到止血所需得活性水平低于30%,稀释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得出血比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导致得出血更少见。

(二)血小板、FFP、冷沉淀得输注指征

近年来,关于补充血小板与凝血因子得时机,观念有所改变。以往由于担心大量输库血时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过度稀释,主张库血与血小板、FFP按一定比例搭配输注。其实,输血量超过血容量得1、5~2 倍以上才会发生稀释性血小板

减少或稀释性凝血障碍;大量输血时病理性出血得原因多为消耗性凝血病,单纯由稀释引起得比较少见。现在认为,如无消耗性凝血病,搭配性输血预防出血没有必要,徒然增加病毒传播与同种免疫得机会;如果发生消耗性凝血病,搭配性输血方案提供得血小板与凝血因子根本达不到治疗剂量。

1、血小板输注指征大量输血时应密切留意微血管出血症状(创面及穿刺部位渗血、瘀斑),及时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50×109/L并有临床微血管出血症状,应输浓缩血小板。手工法制备得浓缩血小板一般输注剂量为每10公斤体重2单位(1单位由200ml 全血制备),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每次输1单位(1个治疗剂量)。单采血小板来自一个供者,可减少病毒传播与同种免疫得机会。输注血小板可同时提供部分较新鲜得血浆,应计算在FFP用量之内。

2、FFP输注指征合理得FFP输注应有实验室检查指标与临床病理性出血症状为依据,不主张预防性应用。PT、aPTT轻度延长一般不会发生出血。PT延长超过正常范围中间值得1、5倍或aPTT延长超过正常值高限得1、5倍,并有临床病理性出血症状,应输FFP ,剂量要足( 12 ~15ml/Kg)。

3、冷沉淀输注指征冷沉淀含有因子Ⅷ:C、vW因子、纤维蛋白原、第ⅩⅢ因子与纤维连结蛋白。除用于血管性血友病、甲型血友病得治疗外,冷沉淀主要用于补充纤维蛋白原。正常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为2~4g/L,各种原因导致凝血障碍时(特别就是纤溶),如果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1g/L,应输注冷沉淀8~10单位,可补充纤维蛋白原约2g;也可输注经S/D灭活病毒得纤维蛋白原浓缩剂。由于纤维连结蛋白有调理素活性,冷沉淀用于因严重烧伤等原因导致纤维连结蛋白缺乏得病人,可增强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得吞噬功能。

急性失血病人的成份输血

急性失血病人的成份输血 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征医院麻醉科石学银 外伤或手术均可引起急性失血,而急性失血未必都要输血.即使有输血指征,也不一定要输全血。无庸讳区。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后,如何使宝贵的血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是医疗机构面临的紧迫任务。只有节约用血的措施至少有三条:一是杜绝不合理用血;二是开展成份输血;三是提倡自体输血。我们就急性失道参考。 1.病理生理 1.1 失血量和休克分度 正常成人的血容量约为75ml/kg,70kg男性血容量约为5000ml。失血时机体的反应和症状取决于失血的轻度增快外,血压、脉压和呼吸均正常,如无急剧体位变动,一般无症状,称为休克前期。急性失血达血容基本正常,但脉压缩小,并有心率明显增快、毛细血管充盈变慢、呼吸稍增快、焦虑等早期休克症状。急性状,表现为血压降低、脉搏细速、皮肤湿冷、毛细血管充盈缓慢、呼吸明显增快、尿量减少和烦躁不安等。 一步加重,并出现无尿、嗜睡、甚至昏迷,如继续失血,有心脏停搏的危险,对生命构成威胁。 1.2 失血后的代偿机制和体液转移 1.2.1 血流重新分布 急性失血造成血容量锐减,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减少,血压趋向降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性冲动相应减少,以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流转向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静脉系统容量血管收缩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增加。虽然小动脉收缩和血流如果肾脏缺血时间过长,容易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失去代偿意义。 1.2.2 组织间液迅速向血管内转移 休克早期毛细血管前小动脉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下降,有利于组织间液向毛细血管内转移,起" 组织间液向毛细血管内转移的速度最初达每小时120ml,随后逐渐减慢,血容量在24-48小时内恢复。失血血管内,部分代偿丢失的血浆容量。 1.2.3 组织间液向细胞内转移 虽然几十年前已有不少外科医生发现大手术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比单纯输血的治疗效果更好,但当时Wiggers进行的动物实验显示,把放出的血回输给失血性休克的犬,如果不额外补充平衡盐溶液,不能使休战伤休克抢救,效果并不理想。50年代初的治疗经验证明,失血性休克时用晶体盐溶液扩容对预防或减少急用同位素标记和稀释原理研究失血动物模型(犬)的血浆和细胞外液容量,发现失血性休克时有明显的细胞间液向细胞内转移的结果。继后的研究证明,这种体液转移与细胞膜Na+-K+-APT酶活性降低有关。70年代究结果,失血性休克时不但血容量锐减,由于组织间液分别向血管内和细胞内转移,组织间液容量也显著减造成严重后果。 2.扩容治疗 2.1 首批晶体液扩容 早期有效的扩容治疗是改善失血性休克病人预后的关键,由于失血性休克时补充血容量和补充组织间液为失血量的3-4倍。首批2000ml林格乳酸钠液快速静脉输注已被广泛用作常规复苏措施,不但能迅速补充有无进行性出血,以便决定下一步治疗措施;严密观察下可鉴别少尿的原因并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可争取2.2 胶体液扩容 为充分补充晶体液之前,不宜补充胶体液,因为:(1)有些胶体液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20%-25%白织间隙的水份吸入血管内而发挥扩容作用,这样会进一步加重组织间隙脱水;(2)人造胶体是多分散性胶体,循环中维护扩容作用,但其中较小的分子迅速经肾脏排泄产生渗透性利尿,容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失血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30%,或晶体液用量超过3000-4000ml后,应加用胶体,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约为4

术中失血量和输血指征的正确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术中失血量和输血指征的正确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分类:麻醉管理2006-11-23 18:35 外科治疗是通过对人体进行合法、有序、无菌的伤害性手术,达到完全或部分解除患者因外科性疾病而引起的痛苦。因此,作为麻醉工作者,必须对每位手术患者的失血情况和体内血容量情况作出比较准确、全面的评估,便于科学、合理的输血和输液即容量复苏,并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和手术的成功。否则,无论是失血量准确有否、还是输血输液过多、过少,都会给患者带来危害,甚至可危及生命。况且,滥用血液制品,无论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家庭、对患者有害无益。 1 术中失血量的评估方法 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因此,失血量的准确评估(包括血液无形成份和有形成份的丢失)对科学、合理输血输液、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具有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容忽视。为了能够准确评估失血量,必须对患者术前全身情况作一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体能、营养及各脏器功能状态,尤其基础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便于对不同手术患者能耐受失血量的最大安全限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手术进程进行实时调整输液种类和量,以确保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 表1 SI*与失血量的关系 SI 估计失血量 1.0 1000 1.5 2000 2.0 >3000 *正常值:0.5~0.7 2.1 观察法 术前访视病人或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应对患者的皮肤、口唇、巩膜、球结膜、眼结膜及粘膜色泽(相对于患者术前基础Hct和Hb的相应表现和体征)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地对体内Hct和Hb 动态变化作出最快的初步判断。患者入手术室后的相对基础BP和HR也非常重要,因为BP和HR可间接反映循环血容量的变化及失血量的多少。对于急诊创伤性病人,监测和记录未经任何处理前的BP和HR尤为重要,根据此时的BP和HR值,结合病人全身情况和创伤部位,可以对的失血情况作一粗略估计,为及时处理和救治不仅提供依据,还成为证据。若快速计算患者休克指数(SI=HR/BPs),较单纯BP或HR更能反映患者的失血情况(表1)[[1]]。若能进行实时监测生命体征、计算SI,结合全身观察,应该说对病人的失血情况作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估。 2.2 显性失血的评估 如果时间允许,应及时采血进行Hb或Hct测定,以了解患者的现时血液稀释或浓缩情况,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若未能及时获得术前Hb或Hct,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能、健康、营养、职别等全身状况,对患者原有正常的Hct或Hb值作出评估,并结合实时测得的Hct或Hb,可对患者出血情况作出较正确、合理的估算。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其临床观察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其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06-25T14:33:17.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古力米娜?玉山[导读] 总之,在对于急性失血患者进行治疗时,联合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治疗方式比单独输注其中之一有很好的疗效。古力米娜?玉山(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83005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的三种方法及其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收治的急性大出血患者共245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试验A组给予采血小板单独输注治疗,试验B组给予用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治疗,试验C组给予联合输注治疗。对3组患者输注后1-2h的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24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检测治疗前后的PT、APTT、TT、PLT、 Fbg,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C组与试验A、B组相比,止血效果较好,有效止血率大大增高,止血时间缩短。结论对于急性大失血患者,联合输注与单独输注相比更有效。【关键词】急性大失血联合输注血小板冷沉淀【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121-02 急性大失血被认为是急诊的危重症之一,在急诊病房极为常见,其起病急、发展快,短期内即可引起患者血容量、红细胞浓度急剧下降、极易造成失血性休克,甚至引起死亡[1]。对于此类患者,一般要进行输血或输液的治疗手段,并进行及时的护理,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为探讨急性大失血患者最佳的治疗手段,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具体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们选择我院在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由于创伤、消化道大出血、宫外孕破裂等引起的急性大出血患者245例,其中男性119例,女性126例,年龄在18-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1±12.6)岁。所有患者的输血量均超过3500ml。 2 研究方法2.1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A组给予采血小板单独输注治疗,共72例,给予单采血小板10U;试验B组给予用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治疗,共80例,给予冷沉淀凝血因子10U;试验C组给予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治疗,共93例,先后给予血小板10U和冷沉淀凝血因子10U。 2.2检测指标检测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bg)、平均止血时间以及治疗后的有效止血率[2]。 2.3统计学方法PT、APTT、TT、PLT、Fbg采用方法分析,,有效止血率用卡方检验,认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 2.4研究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后1-2小时内凝血功能的指标变化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1-2h内凝血功能的指标比较 **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0.01,#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前各组的指标之间差异无显著差异;试验A组(血小板单独输注组)的PT、APTT、TT检测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 P<0.05),但Fbg无显著变化;试验B组(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组)的PT、APTT、TT、Fbg检测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bg P<0.05),但PLT无显著变化;试验C组(联合输注组)治疗后的PT、APTT、TT、PLT、Fbg检测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治疗后1-2小时内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24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的比较表2 3组患者输注后1~2h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24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的比较 *表示与试验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试验A组(血小板单独输注组)、B组(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组)相比,试验C组(联合输注组)有效止血率显著增高(P<0.05),止血时间显著缩短(P<0.05),24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显著降低(P<0.05)。 3 讨论

输血前评估内容

输血前评估内容 (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 1.患者的临床诊断; 2.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 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 4.病因治疗与输血治疗哪个更有效; 5.相对于病因治疗输血治疗是否必须? 6.根据实验室检测指标,患者是否具有输血指征? 7. 如确需输血治疗,输用何种血液品种?数量多少? 8. 急性失血引起的血容量减低的扩容治疗是否遵循了先晶后胶原则?扩容的疗效如何?是否确需输血?如需输血,输全血还是红细胞制品? 9.是否已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如老年人和小孩)及心功能情况,输血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10.是否已做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治疗及抢救措施?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1.内科输血:(多为慢性贫血,患者对贫血已有较好的耐

受。)Hb<60 g/L或HCT <20%时可考虑输血。(急性失血别论) 输血指征应根据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有无代谢率增高及患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 2.急性失血病人的输血指征:失血量<血容量的20%时,用晶体液扩容后,HCT>30%,不必输血。 失血量>血容量的20% ~30%时,先通过晶体液或胶体液扩容,然后输血。因为在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情况下,输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携氧能力,改善组织低氧或缺氧,因此,最适输注品种为红细胞而不是全血。 急性失血时由于红细胞和血浆是等比例丢失,故测定Hb和HCT仍在正常范围,不能反映失血的程度。 3.血小板输注指征: 内科系统疾病:若>50×109/L,不需输注;20~50×109/L之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20×109/L并伴有出血倾向,应立即输注;<10×109/L,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 手术科室病人:若<50×109/L,不能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109/L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109/L;70~100×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 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伴有障碍,伴有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执业医师外科学输血

第九章输血 输血(blood transfusion)及输注血制品可治疗许多急、慢性疾病,在外科领域的应用更是广泛。但输血也可带来一些不良反应甚至严重并发症,因此,如何减少术中出血,尽可能地减少输血,节约用血,使输血工作由粗放型转化为安全节约型,是当今医学发展的要求。 第一节输血的适应证与方法 (一)适应证 1.大量失血 主要是补充血容量,用于治疗因手术、严重创伤、烧伤或其它各种原因所致的低血容量休克。其主要适应证为: ①血红蛋白(Hb)<80g/L或急性失血病人具有以下2项或以上者:急性失血>15%血容量,舒张压<60mmHg,与基础血压比较收缩压下降:>30mmHg,心率>100次/分,少尿或无尿,精神状态改变。 ②失血或预计有较多失血的冠心病或肺功能不全病人,Hb<100g/L。 2.纠正贫血 贫血的治疗原则应首先消除病因。慢性贫血病人可通过血浆容量扩大、心输出量增加、红细胞2,3-DPG含量升高使氧离曲线右移及组织氧利用率提高等途径以满足机体的正常氧需求,故即使Hb低至70~80g/L,病人仍能较好耐受贫血。 慢性贫血的主要适应证为有症状的贫血病人具有以下之一者: ①心率>100次/分; ②精神状态改变; ③具有心肌缺血包括心绞痛的证据; ④轻微活动即感气短或眩晕; ⑤直立位低血压。 对需择期手术的慢性贫血病人,由于贫血时心率加快,搏出量增加等可加重心肌的负荷,加之慢性贫血病人原有的慢性疾病,会增加麻醉和手术的危险性,故一般应将Hb维持在100g/L水平。为了减轻输血对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和多次输血引起的输血反应,如术前准备时间充足(10~l4天),可通过肠内肠外营养并辅以应用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如术前准备时间较短,可采用少量多次输血加以纠正,每天输注不超过1个单位的浓缩红细胞,使机体有充足的时间排出多余的血容量。 3.凝血异常 输入新鲜全血或新鲜冰冻血浆以预防和治疗因凝血障碍所致的出血。最好应根据引起凝血异常的原因补充相关的血液成分,如血友病者输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者输纤维蛋白原制剂,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者输注血小板。 4.补充血浆蛋白及提高机体抵抗力 输血可提供各种血浆蛋白包括抗体、补体等,可以提高血浆蛋白水平,增强病人的抗感染和修复能力。输注浓缩粒细胞配合抗生素的应用对严重感染者有较好疗效。 (二)途径 输血有静脉输血和动脉输血两条途径,其中最常用和最方便的途径是静脉输血。动脉输血有发生肢体缺血和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危险,仅在特殊情况下采用。一般病人可选择较大的表浅静脉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大隐静脉等。大出血病人应立即行深静脉穿刺插管或使用加压输血器以保证输血的速度,无条件行深静脉穿刺插管时可采用大隐静脉切开术。小儿常采用头皮静脉途径。 (三)速度

手术用血流程(包括麻醉科与输血科沟通流程)

手术用血流程(包括麻醉科与输血科沟通流程) 当预计术中大出血或者发生非预计大出血时迅速进行血型鉴定、输血申请、并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通知输血科备血、确认库存血是否足够,并反馈台下医护人员及手术科室,同时启动血液保护措施。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方法,保护盒保存血液,防止丢失、破坏和传染,并有计划地管理好、利用好这一天然资源。血液保护措施主要包括:自体输血及减少术中出血。 自体出血包含:自体血储存、血液稀释、血液回收; 减少术中出血的主要方法有:控制性降压、压迫止血、止血药物的应用。 根据术中出血量、HB决定是否输血。当不需要输血是继续观察,密切注意出血量及生命征。目前界定,开始输血时机为Hb60~70g/l(Hct18%~21%),而在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血管疾病等患者,应维持在Hb为100g/L,Hct30%以上。 当符合输血标准需要输血时,请输血科交叉配血并确认库存血足够,如果输血科库存血不足,应及时通知麻醉科并汇报医务科、通知台下护士取血、联系血

站,积极与血站沟通,如果无法获得血液,则由麻醉医师及手术医师沟通决定是否暂停手术。 当输血科交叉配血确认库存血足够,领取到血液时台下护士与输血科核对,入手术室后台下护士再次与麻醉科可对无误后输血,输血期间麻醉科及台下护士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因输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输注用具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如无输血反应则可继续输血、根据HB决定是否再次输血;如果出现输血反应则应再次核对血型、并一般处理、记录情况、密切观察病情是否缓解;如果病情未有好转则可继续输血、根据HB 决定是否再次输血;相反如果病情未有好转,则应该停止输血、通知输血科、并汇报科室及医务科组织抢救。 麻醉科与输血科沟通流程如下所示:

临床输血试题

临床输血知识试卷 3分 共60分) A )1. 最易引起致命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同种抗体是 A. 抗 A 或/和抗 B B. 抗 D C. 抗 E D. 抗K ( B )2 .储存全血及红细胞悬液的血库冰箱应保持的最佳温度是 A. 1-3 ℃ B. 2-6℃ C. 2-8 ℃ D. <10℃ ( D )3. 全血输注适用于 A. 大出血 B. 严重创伤 C. 换血 D. 以上均是 ( D )4. 洗涤红细胞制备后尽可能在几小时内输注完毕 A. 6小时 B. 12小时 C. 18小时 D. 24小时 ( A )5. 一般输注400ml 红细胞悬液大约可使血红蛋白升高 A. 10g/l B. 20 g/l C. 30 g/l D. 40 g/l ( D )6. 输注全血或红细胞悬液时需注意 A. 彻底摇匀压紧的红细胞 B. 使用双头输血器,一头连接红细胞袋,另一头连接生理盐水瓶 C. 滤网竖直安装及静脉注射针选用较粗的针头 D. 以上均是 ( D )7. 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有 A. 特异抗体的同种免疫可使患者对输入的血小板破坏加速 B. 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C. 感染 D. 以上均是 ( D )8. 输血前检验的主要程序,下列那一项除外 A. 受血者血液标本的处理 B. ABO 血型和Rh 血型鉴定 C. 抗体筛查和鉴定 D.凝血四项检查 E. 交叉配血试验 ( D )9. 大量输入库存血后容易出现: A. 碱中毒和低血钾 B.碱中毒和高血钾 C. 酸中毒和低血钾 D. 酸中毒和高血钾 E.高血钠和低血钾 ( A )10. 发生溶血反应时,护士首先应: A.停止输血,保留余血 B.通知医生和家属,安慰患者 C.热敷腰部,静脉注射碳酸氢钠 D.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质紊乱 ( A )11. 临床上最常见的输血反应是 A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B .变态反应 C .过敏反应 D .溶血反应 E .细菌污染反应 ( C )12. 迅速出血后出现休克症状。表明至少已丢失全身总血量的 A .10% B .15% C .20% D .25% E .30% ( E )13. 麻醉中的手术病人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即出现手术区渗血和低血压,应考虑 A .出血倾向 B .变态反应 C .过敏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溶血反应 ( C )14.男性,80岁,体重45 kg ,因胃癌需要手术治疗。脉搏100次/分,血压140 / 95 mmHg , Hb 55 g / L ,血小板 90×109/L 。医生决定给予输血,此时应选用 A .新鲜全血 B .浓缩红细胞 C .红细胞悬液 D .浓缩红细胞和血浆 E .红细胞悬液和血浆 ( C )15. 输用保存几天的血液可防止传播梅毒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附评估表)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一、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失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成份血的适应征 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 ml~1200 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 5、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 6、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 7、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8、冷沉淀:主要用于对于Ⅷ因子、XⅢ因子缺乏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病,血管性血友病,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血友病,各种大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 以及白血病,肝衰竭病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 三、输血前评估: 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切实负起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责任。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窗口期问题),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这样使患者及其家属知道输血既有治疗作用,但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新鲜血”,医院的输血人次减少总用血量下降,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输血所引起的医疗纠纷。 3、临床输血申请和审批:输血申请单一律由主管医师填写,主治医生以上职称医生签字核准。严格控制<600 ml的输血申请,即失血量<600 ml原则上不输血;申请输血量1600ml以上,择期手术报医务科审批外,须经输血科医生会诊审核。紧急输血须由科主任或值二线的医生(或总住院医师)签字核准,急诊用血事后2个工作日内及时补办相关手续。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如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时不输血)。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成分输血,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5、医师应将相关记录写在病程记录中,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 四、输血后评价: 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填写结果、签名。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科和输血科每个月抽查部分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

急性大失血患者大量输注血液制剂不同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

急性大失血患者大量输注血液制剂不同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外伤急性大失血患者大量输注血液制剂时,对不同输血方案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最合理的输血治疗方式,使临床用血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和涪陵中医院收治的急性大失血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及临床医师输血方案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2);给予观察组患者输注红细胞时按照比例同时输注其他血液成分(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冷沉淀),给予对照组单一输注红细胞悬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GB、HCT、PLT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输血后,观察组HGB、HCT、PLT及凝血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大量输血患者的临床救治中,按比例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输血治疗能够改善凝血功能,缓解临床病情,是临床上应该采取的输血治疗方式。 标签:急性大失血;大量血液制剂输注;不同方案;疗效分析 随着私家车数量、高层建筑施工增多,交通事故、建筑事故所致外伤急性失血患者,偶发的刀刺伤、妇产科及外科肿瘤、器官切除手术意外出现的术中大量失血现象仍然存在。患者机体急性大量缺血而导致血容量急剧下降,重要器官和组织出现灌流不足,缺血缺氧。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异常、重要脏器肝脏、肾脏、脑组织功能衰竭,甚至休克死亡。而在急性失血患者的临床抢救上,输血补液扩容增压是主要的急救方式,常规的血液制剂输注方式分为单一输注悬浮红细胞和各种血液成分按比例输注两种方式[1]。本研究选取涪陵中心医院和涪陵中医院收治的86例外伤或者手术意外大量急性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比较探讨这两种大量输注血液制剂方法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涪陵中心医院和涪陵中医院收治的中老年急性失血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及临床医师输血方案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2)。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6例,年龄25~72岁,平均(54.3±8.2)岁;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伤、刀伤、手术意外分别为24、10、6、4例。对照组男37例,女5例,年龄24~71岁,平均(55.4±9.2)岁;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伤、刀伤、手术意外分别为23、9、7、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外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JHF7-300血常规检测仪(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及其配套试剂、质量控制品;采用AYW9001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南京瑞迈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

外科输血-习题及答案

1[A1/A2型题]因多次输血出现发热反应者,最适宜选用 A.浓缩红细胞 B.全血 C.少浆血 D.去白细胞的红细胞 E.冰冻红细胞 下一题不会纠错收藏 答案解析与笔记讨论(2) 正确答案:D 2[A1/A2型题]大量输血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中,一般不会发生 A.酸中毒 B.高血钾 C.低体温 D.凝血异常 E.低血钙 下一题不会纠错收藏 答案解析与笔记讨论(1) 正确答案:A 3[A1/A2型题]输血引起的相关性传染病中,不包括 A.甲型肝炎 B.疟疾 C.乙型肝炎

D.巨细胞病毒感染 E.丙型肝炎 下一题不会纠错收藏 答案解析与笔记讨论(2) 正确答案:A 4[A1/A2型题]怀疑输血引起细菌污染反应时,最简单而快速的诊断方法是 A.患者血做直接涂片 B.患者血做细菌培养 C.所输血做细菌培养 D.取供者余血直接涂片检查 E.抗菌药物治疗性诊断 下一题不会纠错收藏 答案解析与笔记讨论(2) 正确答案:D 5[A1/A2型题]输血发热反应一般多发生于输血开始后 A.2~4小时 B.1~3小时 C.2~3小时 D.10~30分钟 E.15分钟~2小时 下一题不会纠错收藏 答案解析与笔记讨论(1)

正确答案:E 6[A1/A2型题]手术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溶血反应时,最具特征的临床表现是 A.黄疸 B.血红蛋白尿 C.手术野渗血,血压下降 D.喉头水肿、呼吸困难 E.大量血性泡沫痰 下一题不会纠错收藏 答案解析与笔记讨论(1) 正确答案:C 7[A1/A2型题]输血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循环超负荷 B.细菌污染反应 C.传染病的传播 D.溶血反应 E.过敏反应 下一题不会纠错收藏 答案解析与笔记讨论(1) 正确答案:D 8[A1/A2型题]输血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 一、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失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成份血的适应病症 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 000 ml~1 200 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 5、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 6、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 7、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8、冷沉淀:主要用于对于Ⅷ因子、XⅢ因子缺乏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病,血管性血友病(vWD),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血友病,各种大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以及白血病,肝衰竭病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 三、输血前评估: 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切实负起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责任。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窗口期问题),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这样使患者及其家属知道输血既有治疗作用,但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新鲜血”,医院的输血人次减少总用血量下降,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输血所引起的医疗纠纷。 3、临床输血申请和审批:输血申请单一律由主管医师填写,主治医生以上职称医生签字核准。严格控制<600 ml的输血申请,即失血量<600 ml原则上不输血;申请输血量2000ml以上,除报医务科审批外,须经输血科医生会诊审核。紧急输血须由科主任或值二线的医生签字核准,急诊用血事后2个工作日内及时补办《大量用血审批表》手续。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如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时不输血)。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成分输血,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5、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四、输血后评价: 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填写结果、签名。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科和输血科每个月按照“大足区人民医院输血检查表”(附表3)抽查至少30份的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

手术中输血制度及流程

手术中输血制度及流程 1.手术中输血制度 (1)凡术中需输血者,主管医师应于术前备好血标本,填好输血申请单,注明手术输血日期和备血量送血库。如需血量大或有特殊要求(如成分输血等),主管医师均应提前与血库直接联系妥当。 (2)术中需输血时,应由手术人员及时联系取血。取血人员每次只许取1名病人所需的血液,以免发生差错。 (3)输血前应仔细查对病人、住院号、血型及输血申请单等3遍,取血人在血库查对1遍,麻醉医师与巡回护士查对1遍,输血或加血者查对1遍。 (4)按手术进行情况调整好输血速度,密切观察输血反应。有特殊反应者,应保留余血备检。凡输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在两者之间输以少量生理盐水,两者不可直接混合。(5)输血毕,保留血袋,以备查对。 (6)输血起始、完毕时间及输血量,由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 2.申请用血应由经治医师详细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的各项容,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交叉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由本科室医护人员送交输血科备血,、口头备血无效。 3.申请用血必须抽取受血者血液3mL以上,连同申请单送

输血科以进行交叉配合试验用。如果用血量超过4U以上,标本须酌量增加。 4.受血者配血实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一天的,逾时需重新抽血;一次输入3个献血者血液的受血者,如仍须输血,必须重新抽血做交叉配合试验。 5.血液均有不长的保质期,所有用血量尽量按照病情需要申请,避免浪费。 6.申请单上要写明用血时间,非急救病人用血请提前一天备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8U时要履行报批手续,经输血科同意,经用血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部核准签字后送输血科。 7.特殊用血(包括Rh阴性血液、冷沉淀、血小板、洗涤红细胞)必须提前一天与输血科预约,以便与血站及早预约、分离、洗涤、分装;全血备血必须经科主任签名报医务部核准签字后送检验科与血站联系;临床特殊用血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尽早输用、及时记帐,避免浪费。 8.临床领取用血时,务必认真查对,一经出库不能退还。未出库者只收取部分检验费用。临床手术科室术前可备血,麻醉医生根据术中病人病情及失血情况开出配血医嘱写输血申请单。

临床输血试题

精品文档□ 临床输血知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A )1.最易引起致命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同种抗体是 A.抗A或/和抗B B.抗D C.抗E D.抗K (B )2.储存全血及红细胞悬液的血库冰箱应保持的最佳温度是 A. 1-3 C B. 2-6C C. 2-8 C D. v 10C (D )3.全血输注适用于 A.大出血 B.严重创伤 C.换血 D.以上均是 (D )4.洗涤红细胞制备后尽可能在几小时内输注完毕 A. 6小时 B. 12小时 C. 18小时 D. 24小时 (A )5. 一般输注400ml红细胞悬液大约可使血红蛋白升高 A. 10g/l B. 20 g/l C. 30 g/l D. 40 g/l (D )6.输注全血或红细胞悬液时需注意 A.彻底摇匀压紧的红细胞 B.使用双头输血器,一头连接红细胞袋,另一头连 接生理盐水瓶 C.滤网竖直安装及静脉注射针选用较粗的针头 D.以上均是 (D )7.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有 A.特异抗体的同种免疫可使患者对输入的血小板破坏加速 B.脾脏肿大和脾 功能亢进 C.感染D.以上均是 (D )8.输血前检验的主要程序,下列那一项除外 A.受血者血液标本的处理 B. 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 C.抗体筛查和鉴定 D.凝血四项检查 E.交叉配血试验 (D )9.大量输入库存血后容易出现: A.碱中毒和低血钾 B.碱中毒和高血钾 C.酸中毒和低血钾 D.酸中毒和高血钾 E.高血钠和低血钾 (A )10.发生溶血反应时,护士首先应: A.停止输血,保留余血 B.通知医生和家属,安慰患者C热敷腰部,静脉注射 碳酸氢钠 D.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质紊乱 (A )11 .临床上最常见的输血反应是 A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B ?变态反应 C.过敏反应 D ?溶血反应 E.细菌污染反应 (C )12.迅速出血后出现休克症状。表明至少已丢失全身总血量的 A. 10% B. 15% C. 20% D. 25% E 30% (E )13.麻醉中的手术病人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即出现手术区渗血和低血压,应考虑 A .出血倾向B.变态反应 C.过敏反应D.细菌污染反应 E.溶血反应 (C )14.男性,80岁,体重45 kg,因胃癌需要手术治疗。脉搏100次/分,血压140 / 95 mmHg , Hb 55 g / L,血小板90X 109/L。医生决定给予输血,此时应选用 A .新鲜全血 B.浓缩红细胞C.红细胞悬液D.浓缩红细胞和血浆 E.红细胞悬液和血浆 (C )15.输用保存几天的血液可防止传播梅毒 △△△△△△△△△△△△△△△△△△△△△△△△△△△△△△△△△△ △△△△△△△△△△△△ 请勿在此区域答题

创伤病人失血量评估和成份输血的相关问题.

创伤病人失血量评估和成份输血的相关问题 [ 08-07-22 09:47:00 ] 作者:屠伟峰编辑:Studa_hasgo122 出血和失血性休克是战创伤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常规武器战争中,发生率约10~20%;在核战争时,其发生率可达20~30%,或更高。战创伤性出血或休克的临床表现或给机体带来的危害除了严重的组织或器官损伤伴有大量失血或失液外,还与与伤员过度疲劳、饥饿、脱水、中暑、受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与战创伤有关的出血或血容量减少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有: (1)大量失血如炸伤(炮弹、地雷)引起的多处伤、肢体残缺、骨折、腹腔脏器伤、血气胸等。 (2)心脏、大血管伤以及内脏出血未被迅速制止; (3)遭受枪弹、弹片伤,或挤压后软组织血管内的血浆大量外渗到组织间隙; (4)心脏损伤(或受压)导致心脏的血液回流及搏血障碍; (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肺动脉栓塞(组织碎片、脂肪颗粒、微血栓等),造成血流障碍,使回心血量及左右心搏血量减少。 尽管如此,指战员在受伤的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及后送,以及后方医院的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处理,许多伤员是可以避免致残甚至死亡的,其中正确估计失血量,及时、准确、有效的输液输血(包括合适的晶胶液体和血液成份)是极其重要的。 一、怎样估计失血量和血容量 (一)院前失血量的评估 所谓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因此,失血量的准确评估(包括血液无形成份和有形成份的丢失)对科学、合理输血输液、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具有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容忽视。为了能够准确评估失血量,必须对患者入院时全身情况作一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体能、营养及各脏器功能状态,尤其基础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便于对不同手术患者能耐受失血量的最大安全限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手术进程进行实时调整输液种类和量,以确保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 1.观察法 观察伤员入院后全身情况,包括皮肤、口唇、巩膜、球结膜、眼结膜及粘膜色泽(相对于患者术前基础Hct和Hb的相应表现和体征)作一基本评估,并对体内Hct和Hb动态变化作出最快的初步判断。伤员入院后及时测量和记录未经任何处理前的BP和HR非常重要,可间接反映循环血容量的变化及失血量的多少,结合病人全身情况和创伤部位,可以对的失血情况作一粗略估计(表1),为及时处理和救治不仅提供依据,还成为证据。若快速计算患者休克指数 (SI=HR/BPs),较单纯BP或HR更能反映患者的失血情况(表2)。若能进行实时监测生命体征、计算SI,结合全身观察,应该说对病人的失血情况作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估。 此外,也可根据受伤部位对出血量作一评估,例如闭合性骨折时,骨折断端出血量估计:前臂骨折,出血400~800ml。肱骨骨折,出血500~1000ml。胫骨骨

外科失血病人的合理输血

急性失血病人的合理输血 广东省人民医院赵绥民 外伤或手术均可引起急性失血,而急性失血未必都要输血。即使有输血指征,也不一定要输全血。无庸讳言,目前临床医生对输血还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之后,如何使宝贵的血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是医疗机构面临的紧迫任务。只有坚持科学、合理用血,才能达到节约用血的目的。节约用血的措施至少有三条:一是杜绝不合理用血;二是开展成分输血;三是提倡自体输血。我们就急性失血病人如何开展成分输血谈一些粗浅看法,供同道参考。 一、病理生理 (一)失血量和休克分度正常成人的血容量约为75ml/Kg,70Kg男性血容量约为5000ml。失血时机体的反应和症状取决于失血的量和速度。急性失血少于血容量的15%,除心率轻度增快外,血压、脉压和呼吸均正常,如无急剧体位变动,一般无症状,称为休克前期。急性失血达血容量的20%~30%,由于心血管系统的代偿,收缩压基本正常,但脉压缩小,并有心率明显增快、毛细血管充盈变慢、呼吸稍增快、焦虑等早期休克症状。急性失血超过血容量的30%,将会出现明显休克症状,表现为血压降低、脉搏细速、皮肤湿冷、毛细血管充盈缓慢、呼吸明显增快、尿量减少和烦躁不安等。短期内失血超过血容量的40%,上述休克症状进一步加重,并出现无尿、嗜睡、甚至昏迷,如继续失血,有心脏停搏的危险,对生命构成威胁。 (二)失血后的代偿机制和体液转移 1、血流重新分布急性失血造成血容量锐减、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减少、血压趋向降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的冲动减少,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发放的抑制性冲动相应减少,以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肾脏、腹腔器官及皮肤小动脉收缩,血流转向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静脉系统容量血管收缩使回心血量和

输血适应症试题

输血适应症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 1.麻醉中手术病人发生溶血的最早征象是 A.呼吸困难B.寒战、高热、头痛 C.心前区压迫感和腰背酸痛D.血红蛋白尿 E.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2.临床上最常见的输血反应是 A.非溶血性发热反应B.变态反应C.过敏反应 D.溶血反应E.细菌污染反应 3.男性,70岁。胃癌根治术后当天输血2000ml,病人出现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咳大量血性泡沫痰。应立即 A.半卧位、吸氧、利尿 B.抗感染治疗 C.大剂量应用地塞米松 D.输入血浆或5%白蛋白 E.输入碳酸氢钠使尿液碱化 4.最能减少输血的并发症且无传染疾病危险的是 A.输新鲜血B.输新鲜冰冻血浆 C.输浓缩红细胞D.输白蛋白制剂E.自体输血 5.成人失血500~800ml,首先考虑输入

A.全血B.血浆C.浓缩红细胞D.白蛋白E.晶体液 6.与输入血液质量有关的早期输血反应为 A.酸碱平衡失调B.过敏反应C.出血倾向 D.丙型肝炎E.疟疾 7.位体重60kg的女患者,因外伤引起急性出血约2000ml,经手术止血并在应用晶体液和人造胶体液补足血容量(血压已稳定)的基础上。宜输注下列何种血制品 A.红细胞悬液(添加剂红细胞)B.保存全血 C.洗涤红细胞D.新鲜冰冻血浆E.新鲜全血 8.男,32岁,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输血,当输入红细胞悬液约200ml时,突然畏寒,发热,呕吐一次,尿呈酱油样,血压75/45mmHg(10.0/ 6.0kPa)。该患者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种输血不良反应(并发症) A.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B.溶血性输血反应 C.过敏反应D.细菌污染反应E.循环超负荷 9.健康人血白蛋白(白蛋白)主要用于 A.补充营养B.增强机体抵抗力 C.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扩容治疗D.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E.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替代疗法 10.全血在保存过程中,发生了“保存损害”,丧失了一些有用成分,它们是A.血小板、粒细胞、不稳定的凝血因子B.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C.白细胞、血小板、稳定的凝血因子D.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