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4-2015学年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惠更斯原理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3-4

【成才之路】2014-2015学年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惠更斯原理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3-4
【成才之路】2014-2015学年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惠更斯原理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3-4

【成才之路】2014-2015学年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惠更斯

原理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3-4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1、2题为单选题,3、4题为多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波是球面波 B .声波是球面波

C .只有横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D .只有纵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答案:B

解析:若波面是球面,则为球面波,与横波、纵波无关,由此可知B 正确,C 、D 错误。由于水波不能在空间中传播,所以它是平面波,A 不正确。

2.一列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已知水中声速较大,则( ) A .声波频率不变,波长变小 B .声波频率不变,波长变大 C .声波频率变小,波长变大 D .声波频率变大,波长不变 答案:B

解析: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不变,由λ=v f

知水中波长大,故B 选项正确。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只有平面波的波面才与波线垂直 B .任何波的波线与波面都相互垂直 C .任何波的波线都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D .有些波的波面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答案:AD

解析:不管是平面波,还是球面波,其波面与波线均垂直,选项A 错误,选项B 正确,波线表示波的传播方向,选项C 正确,D 错误。

4.以下关于波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潜水艇利用声呐探测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用的是波的反射原理

B .隐形飞机怪异的外形及表面涂特殊隐形物质,是为了减少波的反射,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

C .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波的反射

D .水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是波的折射现象

答案:ABCD

解析:A 、B 、C 选项中应用了波的反射现象;D 选项是波的折射现象, 深水区域和浅水区域视为不同介质,故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二、非选择题

5.人们听不清对方说话时,除了让一只耳朵转向对方,还习惯性地把同侧的手附在耳旁,这样做是利用声波的________提高耳的接收能力。

答案:反射

解析:在耳廓原有形状、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手的面积是为了增加波的反射来提高耳朵的接收能力。

6.某人想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的回声,若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那么他至少要离障碍物多远?(原声与回声区分的最短时间为0.1 s)

答案:17m

解析:在波的反射现象中,反射波的波长、频率和波速都跟入射波的相同,只有声波从人所站立的地方到障碍物再返回来全部经历的时间在0.1 s 以上,人才能辨别出回声则应有

2s =vt ,可得他至少要离障碍物的距离为s =vt 2=340×0.12

m =17m 。

7.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经过长达13天,4000多海里航行,已安全到达中国南极长城站,在考察途中“雪龙号”(如图所示)经历了各种考验,并进行了海冰观测、地磁观测、气象观测、极光及高空物理观测,在海面上航行时,它还不时地探测海洋的深度,在它上面配有一种十分先进的声呐探测系统,其原理是:向海底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就会从海底反射回来,通过这种方式测海底深度,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认为是匀速直线运动,且知其速度为1400m/s ,船静止时测量,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反射所用的时间为7s ,试计算“雪龙号”所在位置的海水深度?

答案:4900m

解析:超声波的运行可认为匀速直线运动,则传播距离为x =vt =1400×7m=9800m ,

又因为海水深度为声波距离的一半,所以h =x 2=9800

2

m =4900m 。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单选题)

1.在室内讲话的声音比在室外空旷处讲话的声音要洪亮,是因为( ) A .室内空气不流动 B .室内声音多次反射 C .室内声音发生折射 D .室内物体会吸附声音

答案:B

解析:在室内听到的声音洪亮是因为声波在室内墙壁上经过多次反射而得到加强。 2.甲、乙两人平行站在一堵墙前面,二人相距2a ,距离墙均为3a ,当甲开了一枪后,乙在时间t 后听到第一声枪响,则乙听到第二声枪响的时间为( )

A .听不到

B .甲开枪3t 后

C .甲开枪2t 后

D .甲开枪

3+7

2

t 后 答案:C

解析:乙听到第一声枪响必然是甲放枪的声音直接传到乙的耳中,故t =2a

v

甲、乙二人及墙的位置如图所示,乙听到第二声枪响必然是墙反射的枪声,由反射定律可知,波线如图中AC 和CB ,由几何关系可得:AC =CB =2a ,故第二声枪响传到乙的耳中的时间为t ′=

AC +CB v =4a

v

=2t 。 二、非选择题

3.一列声波在空气中的波长为34 cm ,传播速度为340 m/s ,这列声波传入另一介质时,波长变为68 cm ,它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该声波在空气中与介质中的频率各是多少?

答案:680 m/s 1000Hz 1000Hz

解析:在空气中λf =v ,f =v λ=340 m/s

34×10-2m

=1000 Hz ,在介质中λf ′=v ′,v ′=

1000×68×10-2

m/s =680 m/s 。

4.某物体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波长为1 m ,波速为340 m/s ,在海水中的波长为4.5 m ,此物体在海面上发出的声音经0.5 s 听到回声,则海水深为多少米?

答案:382.5 m

解析:本题是波的反射现象与v =λf 的综合应用,知道不同介质中同一列波的频率是定值为解决本题的关键,

则波的频率f =

v 气

λ

在海水中:v 水=

λ

水λ

v 气

海水的深度h =v 水·t 2=1530×1

2

×0.5 m=382.5 m 。

5.医用B 超仪发出的超声波频率为7.25×104

Hz ,这种超声波在人体内传播的波长为2cm ,在给某患者的肝脏病变部分进行检测时(如图),从探头发出的同一超声脉冲波经病变部分反射回到探头有两个信号,相隔时间为Δt =32μs ,试计算患者病变部分的大小。

答案:2.32cm

解析:超声脉冲波在进到病变区的前后界面上会发生两次反射,忽略波速在肝脏中的速度变化,则有:

v =λf =7.25×104×2×10-2m/s =1450m/s 。

病变区厚度h =12v ·Δt =12

×1450×32×10-6

m =2.32cm 。

6.一木匠在房顶上用铁锤钉钉子,有一位过路者在观察,他看到锤子举到最高点时,也恰好听到敲打声,他抬手看了看手表,木匠敲了8下用4 s ,他便很快估计出他到木匠的最小距离不小于85 m ,设声速为340 m/s ,木匠上举和向下放锤的时间相等,说说旁观者用的方法,写出他到木匠距离的表达式。

答案:x =85(2n +1)m(n =0,1,2,…)

解析:由题意知木匠举锤的时间为t =14 s ,最短距离x =vt =340×1

4 m =8

5 m 。而由于

敲打的周期性,敲击声跟锤子举到最高点之间的时间为t =1

4

(2n +1) s ,因而可能的距离为

x ′=vt ′=85(2n +1) m(n =0,1,2,…)。

2020年高中物理竞赛名校冲刺讲义—第十章 波动光学:第六节 惠更斯-费聂耳原理 教案设计

2020高中物理竞赛 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竞赛讲义 第十章波动光学 第三次课:3学时 1 题目:§10.7 惠更斯-费涅耳原理 §10.8 单缝衍射 §10.9 圆孔衍射光学仪器的分辩本领 2 目的: 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理解单缝夫朗禾费衍射条纹的分布规律。理解光栅衍射公式。了解圆孔衍射和光学仪器分辨率。 一、引入课题: 光的衍射现象也能说明光的波动性。 二、讲授新课: §10.7 惠更斯-费涅耳原理 一、光的衍射现象 当光通过较宽的狭缝时,在屏幕上映出单缝像,呈现为一宽带。这时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缩小单缝的宽度,当缝宽小到可以与波长相比拟(10-4m 数量级以下)时,在屏幕上出现的亮带虽然亮度降低,但宽度反而增大,甚至有一小部分光偏折到亮带的两侧,呈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衍射。光的衍射:光在传播过程中,能绕过障碍物的边缘而偏离直线传播,在光场中形成一定的光强分布的现象。 二、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1690年,惠更斯为了说明波在空间逐步传播的机制,提出了一种设想,后人称之为惠更斯原理。

1 惠更斯原理: 自点光源发出的光波以速度u向前传播,t时刻波前上 每个点都可视为是新的子波的波源,新的波阵面就是 在波阵面上作半径为ut的诸级球面波的包络面。 用惠更斯原理解释光的衍射现象: 2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空间中任一点的振动,是所有这些子波波源发出的子波在该点的相干叠加。这个发展了的惠更斯原理称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三、两种类型的衍射 菲涅尔衍射: 光源、屏与缝相距有限远夫琅禾费衍射: 光源、屏与缝相距无限远夫琅禾费衍射在实验中实现 P

2015-2016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 惠更斯原理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3-4

2015-2016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 惠更斯原理同步练习 新人教 版选修3-4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1~3题为单选题,4、5题为多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波是球面波 B .声波是球面波 C .只有横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D .只有纵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答案:B 解析:若波面是球面,则为球面波,与横波、纵波无关,由此可知B 正确,C 、D 错误。由于水波不能在空间中传播,所以它是平面波,A 不正确。 2.在室内讲话的声音比在室外空旷处讲话的声音要洪亮,是因为( ) A .室内空气不流动 B .室内声音多次反射 C .室内声音发生折射 D .室内物体会吸附声音 答案:B 解析:在室内听到的声音洪亮是因为声波在室内墙壁上经过多次反射而得到加强。 3.当一个探险者进入一个山谷后,为了估测出山谷的宽度,他吼一声后,经过0.5s 听到右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 1.5s 后听到左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若声速为340m/s ,则这个山谷的宽度约为( ) A .170m B .340m C .425m D .680m 答案:B 解析:d =v ( t 1+t 2 2 )=340m 。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只有平面波的波面才与波线垂直 B .任何波的波线与波面都相互垂直 C .任何波的波线都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D .有些波的波面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答案:AD 解析:不管是平面波,还是球面波,其波面与波线均垂直,选项A 错误,选项B 正确,波线表示波的传播方向,选项C 正确,D 错误。 5.以下关于波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潜水艇利用声呐探测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用的是波的反射原理

海南省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汇编()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汇编 知识框架 力和运动 功和能 电磁学 1、机械运动 (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宏 观、微观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2).参考系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2.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这是为研究物体运动而提出的理想化模型。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 3.路程和位移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改变,大小等于始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 4.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s v t ?=?,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间(或某一过程)的速度。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 5.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运动 )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x=vt 6.加速度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是t v v t v a t 0-=??=,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10V(4-6V)以下。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220V 。当电源的频率是50H z时,它们都是每隔0.02s打一个点。 8.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这段过程的平均速度 9.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速度公式:0v v at =+ 位移公式: 20s v t at =+ 位移速度公式:22212as v v =- 平均速度公式:_02 2t t v v x v v t +?===? 10.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速度时间图像 :加速度指速度的变化率,也就是说加速度是V —t 图像的斜率。

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惠更斯原理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34(1)

【成才之路】2014-2015学年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惠更斯 原理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3-4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1、2题为单选题,3、4题为多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波是球面波 B .声波是球面波 C .只有横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D .只有纵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答案:B 解析:若波面是球面,则为球面波,与横波、纵波无关,由此可知B 正确,C 、D 错误。由于水波不能在空间中传播,所以它是平面波,A 不正确。 2.一列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已知水中声速较大,则( ) A .声波频率不变,波长变小 B .声波频率不变,波长变大 C .声波频率变小,波长变大 D .声波频率变大,波长不变 答案:B 解析: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不变,由λ=v f 知水中波长大,故B 选项正确。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只有平面波的波面才与波线垂直 B .任何波的波线与波面都相互垂直 C .任何波的波线都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D .有些波的波面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答案:AD 解析:不管是平面波,还是球面波,其波面与波线均垂直,选项A 错误,选项B 正确,波线表示波的传播方向,选项C 正确,D 错误。 4.以下关于波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潜水艇利用声呐探测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用的是波的反射原理 B .隐形飞机怪异的外形及表面涂特殊隐形物质,是为了减少波的反射,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 C .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波的反射 D .水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是波的折射现象

答案:ABCD 解析:A 、B 、C 选项中应用了波的反射现象;D 选项是波的折射现象, 深水区域和浅水区域视为不同介质,故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二、非选择题 5.人们听不清对方说话时,除了让一只耳朵转向对方,还习惯性地把同侧的手附在耳旁,这样做是利用声波的________提高耳的接收能力。 答案:反射 解析:在耳廓原有形状、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手的面积是为了增加波的反射来提高耳朵的接收能力。 6.某人想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的回声,若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那么他至少要离障碍物多远?(原声与回声区分的最短时间为0.1 s) 答案:17m 解析:在波的反射现象中,反射波的波长、频率和波速都跟入射波的相同,只有声波从人所站立的地方到障碍物再返回来全部经历的时间在0.1 s 以上,人才能辨别出回声则应有 2s =vt ,可得他至少要离障碍物的距离为s =vt 2=340×0.12 m =17m 。 7.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经过长达13天,4000多海里航行,已安全到达中国南极长城站,在考察途中“雪龙号”(如图所示)经历了各种考验,并进行了海冰观测、地磁观测、气象观测、极光及高空物理观测,在海面上航行时,它还不时地探测海洋的深度,在它上面配有一种十分先进的声呐探测系统,其原理是:向海底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就会从海底反射回来,通过这种方式测海底深度,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认为是匀速直线运动,且知其速度为1400m/s ,船静止时测量,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反射所用的时间为7s ,试计算“雪龙号”所在位置的海水深度? 答案:4900m 解析:超声波的运行可认为匀速直线运动,则传播距离为x =vt =1400×7m=9800m , 又因为海水深度为声波距离的一半,所以h =x 2=98002 m =4900m 。

高中物理会考复习资料

高中物理会考复习资料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ot- gt^2/2 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3.有用推论Vt^2 –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 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x= Vot 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 5.运动时间t=(2S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y/Vx=gt/Vo 7.合位移S=(Sx^2+ Sy^2)1/2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gα=Sy/Sx=gt/2V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大学物理期末试卷(带答案)

大学物理期末试卷(A) (2012年6月29日 9: 00-11: 30) 专业 ____组 学号 姓名 成绩 (闭卷) 一、 选择题(40%) 1.对室温下定体摩尔热容m V C ,=2.5R 的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情况下,系统对外所做的功与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比W/Q 等于: 【 D 】 (A ) 1/3; (B)1/4; (C)2/5; (D)2/7 。 2. 如图所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体积V 1膨胀到体积V 2分别经历的过程是:A B 等压过程; A C 等温过程; A D 绝热过程 . 其中吸热最多的 过程 【 A 】 (A) 是A B. (B) 是A C. (C) 是A D. (D) 既是A B,也是A C ,两者一样多. 3.用公式E =νC V T (式中C V 为定容摩尔热容量,ν为气体摩尔数)计算理想气体内能 增 量 时 , 此 式 : 【 B 】 (A) 只适用于准静态的等容过程. (B) 只适用于一切等容过程. (C) 只适用于一切准静态过程. (D) 适用于一切始末态为平衡态的过程. 4气缸中有一定量的氦气(视为理想气体),经过绝热压缩,体积变为原来的一半,问气体 分 子 的 平 均 速 率 变 为 原 来 的 几 倍 ? p V V 1 V 2 A B C D . 题2图

【 B 】 (A)2 2 / 5 (B)2 1 / 5 (C)2 1 / 3 (D) 2 2 / 3 5.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 【 D 】 (A )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 但热不能全部转化为功。 (B )热可以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由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C )不可逆过程就是不能向相反方向进行的过程。 (D )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 6. 如图所示,用波长600=λnm 的单色光做杨氏双缝实验,在光屏P 处产生第五级明纹极大,现将折射率n =1.5的薄透明玻璃片盖在其中一条缝上,此时P 处变成中央 明纹极大的位置,则此玻璃片厚度为: 【 B 】 (A) 5.0×10-4 cm (B) 6.0×10-4cm (C) 7.0×10-4cm (D) 8.0×10-4cm 7.下列论述错误..的是: 【 D 】 (A) 当波从波疏媒质( u 较小)向波密媒质(u 较大)传播,在界面上反射时,反射 波中产生半波损失,其实质是位相突变。 (B) 机械波相干加强与减弱的条件是:加强 π?2k =?;π?1)2k (+=?。 (C) 惠更斯原理:任何时刻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作为次波的波源,各自发出球面次波;在以后的任何时刻,所有这些次波面的包络面形成整个波在该时刻的新波面 (D) 真空中波长为500nm 绿光在折射率为1.5的介质中从A 点传播到B 点时,相位改变了5π,则光从A 点传到B 点经过的实际路程为1250nm 。 8. 在照相机镜头的玻璃片上均匀镀有一层折射率n 小于玻璃的介质薄膜,以增强某一波长 的透射光能量。假设光线垂直入射,则介质膜的最小厚度应为: 【 D 】 (A)/n λ (B)/2n λ (C)/3n λ (D)/4n λ P O 1 S 2 S 6. 题图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1章力 一、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汇总

会考知识点复习 第一、二章 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 x v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0 ②位移时间关系:202 1at t v x + = (2)重要推论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1.质点 A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这是为研究物体运动而提出的理想化模型。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 2.参考系 A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3.路程和位移 A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改变,大小等于始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 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4.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A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t x v ??=/,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间(或某一过程)的速度。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 5.匀速直线运动 A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又叫速度不变的运动。 6.加速度 A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是t V V t V a t ?-=??= 0,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A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10V 以下。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220V 。当电源的频率是50H z时,它们都是每隔0.02s打一个点。 若t ?越短,平均速度就越接近该点的瞬时速度 8.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A 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这段过程的平均速 度 t S V V = =21

由惠更斯原理可以解释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由惠更斯原理可以解释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并给出n 的物理意义 两种媒质 媒质1、媒质2,这是两种媒质的分界面 一束平行光(光线为1、2、3〃〃〃〃n )从媒质1射向媒质2,光线1、2、3〃〃〃n 分别交界面于A 1B 2B 3···B n 过A 1作平行光的波面,交光线于A 2A 3···A n 当光线1→到达A 1同时 光线2→到达A 2 光线3→到达A 3 光线n →到达A n 而光线2还要经 12 22V B A t = 时间才能到达B 2 光线3还要经 13 33V B A t = 时间才能到达B 3 …………………………………………… 光线n 还要经 V B A t n n n = 时间才能到达B n V 1为光波在媒质1中的波速,设在媒质2中波速为V 2 每条光线到达分界面上时,都同时发射两个次波。反射次波和折射次波 反射次波——向媒质1内发射反射次波 当光线n 到达B n 点时,A 1点发出的反射次波波面和透射次波波面分别是以V 1t n V 2t n 半径的半球面。 B 2点发出的反射次波波面和透射次波波面分别是以V 1(t n -t 2),V 2(t n -t 2)为半径的半球面。 光线 所有时间 到达点 反射波波面半径 透射波波面半径 1→A 1 0 A 1 V 1t n V 2t n 2→A 2 12 22V B A t = B 2 V 1(t n -t 2) V 2(t n -t 2)

3→A 3 13 33V B A t = → B 3 V 1(t n -t 3) V 2(t n -t 3) . . . . . . . . . . . . . . . . . . . . . n →A n V B A t n n n = → B n 0 0 这些次波面一个比一个小,直到B n 处缩成一个点。 按惠更斯原理: 这一时刻总扰动的波面是这些次波面的包络面 反射次波和透射次波总扰动的波面是这些次波的波面的包络面,且包络面是通过B n 点的平面。 设反射波总扰动的波面与各次波面相切于C 1C 2C 3···C n 透射波总扰动的波面与各次波面相切于D 1D 2D 3〃〃〃D n 连接次波源与切点,即得总扰动的波线 即反射光线A 1C 1 B 2C 2〃〃〃 透射光线A 1D 1 B 2D 2〃〃〃 (折射光线) 下面证明∵A 1C 1=A n B n A 1B n 公共 ∴RT ΔA 1C 1B n ≌RT ΔA 1A n B n ∴∠A n A 1B n =∠A 1B n C 1 又 ∴∠A n A 1B n =i 1 ,∠A 1B n C 1=i 11 ∴i 1=i 11 反射定律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 运动学知识点 第一节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机械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宇宙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一些看起来不动的物体如房屋、树木,都随地球一起在转动. (2)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同一个运动,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就有不同的观察结果及描述,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质点的概念 (1)如果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可以不考虑它的大小和形状,就可以把物体看作一个有质量的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对实际物体进行科学抽象而得到的一种理想化模型.对具体物体是否能视作质点,要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形状是否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 三、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一)时间和时刻 (1)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对应数轴上的各个点,时间则对应于某一线段;时刻指过程的各瞬时,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2)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是秒、分、时,实验室里测量时间的仪器秒表、打点计时器。(二)位移和路程 1、位移 (1)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初、末位置之间的距离来反映位置变化的多少,用初位置对末位置的指向表示位置变化的方向. (2)位移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箭头表示位移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 2.位移和路程的比较 位移和路程是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是矢量,用从物体运动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路程是标量,用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来表示. (三)速度

1.速度——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变化率J 是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2.平均速度的定义 (1)运动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定义式是V =s/t .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米/秒,符号m /s ,也可用千米/时(km /h ),厘米/秒(cm/s )等. (3) 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3.平均速度的计算 平均速度的数值跟在哪一段时间内计算平均速度有关系.用平均速度定义式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使物体的位移S 与发生这个位移的时间t 相对应。. 4.瞬时速度 (1)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瞬时速度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物体在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各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如果各时间段取情越小,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对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就越细致,当把时间段取极小值时,这极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就能精确描述出运动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2)若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是对(m /s ),则就意味着该物体假如从这一时刻开始做匀速运动,每1s 内的位移就是v (m ). 4.速度和速率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的大小叫速率 (四)加速度 1.加速度 (l )在变速运动中,速度的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 (2)加速度的定义式是a=t v v t 0 . (3)加速度是描述变速运动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加速度越大,表示在单位时间内运动速度的变化越大. (4)加速度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表示速度增大;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表示速度减小.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

6 惠更斯原理

12.6惠更斯原理 [探新知·基础练] 1.波面和波线 (1)波面:从波源出发的波,经过同一时间到达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如图所示。 (2)波线:用来表示波的传播方向的线,波线与各个波面总是垂直的。 说明:波面是球面的波为球面波,如空气中的声波。波面是平面的波为平面波。 2.惠更斯原理 (1)内容: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 (2)包络面:某时刻与子波波面相切的曲面。 (3)应用:如果知道某时刻一列波的某个波面的位置,还知道波速,利用惠更斯原理可以得到下一时刻波面的位置,从而可确定波的前进方向。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用惠更斯原理可以解释波的传播方向问题。(√) 2.用惠更斯原理可以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3.用惠更斯原理不可以解释波的衍射现象。(×) [释疑难·对点练] 1.对惠更斯原理的理解 (1)惠更斯原理中,同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子波的波源。波源的频率与子波波源的频率相等。 (2)波线的指向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3)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波线恒与波面垂直。

(4)球面波的波线是沿半径方向的直线,平面波的波线是垂直于波面的平行直线。 (5)利用惠更斯原理可以解释平面波和球面波的传播、波的衍射、干涉和折射现象,但无法说明衍射现象与狭缝或障碍物的大小关系。 2.惠更斯原理的应用 (1)应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衍射: - 1 - 如图甲所示,平面波到达挡板上的狭缝AB,按照惠更斯原理,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做子波的波源,位于狭缝的点也就是子波源。因此波可以到达挡板后的位置。这就是波的衍射现象。 (2)应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反射: 惠更斯原理对波的反射的解释,如图乙中a、c、b是入射波的波线,a′、c′、b′是反射波的波线。过a的入射点A作与波线垂直的波面AB,在波面AB上找三点A、C、B作为子波BB′源,设波速为v,取时间间隔Δt=;作Δt时间后子波源A、C发出的子波波面如图中小v 圆弧所示;画出子波波面的包络面A′B′,根据波线与波面的方位关系画出反射波线a′、c′、b′,代表了反射波的波线。 (3)应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折射现象: 当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波的折射。用惠更斯原理解释如 下:1由介质a首先于时刻t如图丙所示,一束平面波中的波线也到bt,波线a进入介质2后,又经过时间Δ到达界面。波线两点发出的子波的波面如图中两小段圆弧所C′A达界面。这时、之后的新的波面。由于是两种不同的介,这是波进入介质2A′B′示,它们的包络面为图中的前进的距离b这段时间内,两条波线a和、质,其中波的传播速度vv不一定相同,在Δt21也不一定相同。因此波进入第二种介质后传播方向常常发生偏折。这是波的折射′和BBAA′现象。]

12.6 惠更斯原理 习题

12. 6 惠更斯原理习题 基础夯实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只有平面波的波面才与波线垂直 B.任何波的波线与波面都相互垂直 C.任何波的波线都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D.有些波的波面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答案:AD 解析:不管是平面波,还是球面波,其波面与波线均垂直,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波线表示波的传播方向,选项C正确,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波是球面波 B.声波是球面波 C.只有横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D.只有纵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答案:B 解析:若波面是球面,则为球面波,与横波、纵波无关,由此可知B正确,C、D错误。由于水波不能在空间中传播,所以它是平面波,A不正确。 3.(2012·聊城模拟)以下关于波的认识,正确的是() A.潜水艇利用声呐探测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用的是波的反射原理

B.隐形飞机怪异的外形及表面涂特殊隐形物质,是为了减少波的反射,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 C.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波的反射 D.水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是波的折射现象 答案:ABCD 解析:A、B、C选项中应用了波的反射现象;D选项是波的折射现象,深水区域和浅水区域视为不同介质,故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4.一列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已知水中声速较大,则() A.声波频率不变,波长变小 B.声波频率不变,波长变大 C.声波频率变小,波长变大 D.声波频率变大,波长不变 答案:B 解析: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不变,由λ=v f知水中波长大,故B 选项正确。 5.人们听不清对方说话时,除了让一只耳朵转向对方,还习惯性地把同侧的手附在耳旁,这样做是利用声波的________提高耳的接收能力。 答案:反射 6.为什么在空房间里讲话感觉到声音特别响? 解析:声波在空房间里遇到墙壁、地面、天花板发生反射时,由

第六节 衍光学基础实验

第六节衍射光学基础实验 实验一菲涅耳衍射实验 一、引言: 利用惠更斯原理,可以定性地从某时刻的已知波阵面位置求出后面另一时刻的波阵面位置。但惠更斯原理的子波假设不涉及子波的强度和相位,因而无法解释衍射图样中的光强分布。菲涅耳在惠更斯的子波假设基础上,提出了子波相干叠加的思想,从而建立了反映光的衍射规律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波阵面前方空间某点处的光振动取决于到达该点的所有子波的相干叠加。在此原理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了菲涅耳衍射积分公式,并在不同近似下,归纳出在两类不同的衍射现象。菲涅耳衍射是光源—障碍物和障碍物—接收屏的距离中至少有一个是有限远的衍射。 二、实验目的: (1)观察和验证圆孔和单缝菲涅耳衍射现象 (2)改变衍射屏大小形状和距离,观察衍射变化的规律 (2)用所学知识对该现象进行解释 三、基本原理: 3.1 菲涅耳衍射的一般装置如图所示,其中S是点光源,K是开有某种形状孔径的衍射屏(或不透明屏),P是观察屏,且在距离衍射屏不太远的地方。(通常光源离衍射屏的距离都要比衍射屏上的孔径大得多,为简单起见可以认为光源发出的光波垂直照射在衍射屏上,即只要观察屏离衍射屏不远,也可以用平行光照明。) S/ 点合振幅的大小取决于露出的半波带数 由上式可知,对于圆孔中心和光源的直线S S/上的不同点所露出的半波带数目亦不相同,因而在这条直线上移动观察屏时会发现,某些点的光强最大,而另 不变时,改变圆孔半径ρ也会使考察点一些点的光强为最小。另一方面,R和R o 的光强度有明暗交替的变化。

3.2 在许多实验中,要求使用纯净的、无杂波的激光束,然而由于反射镜、扩束镜上的瑕疵、灰尘、油污,以及光束经过的空气中悬浮的微粒等,使扩束后的光场中存在许多衍射斑纹(相干噪声)。为了改善光场质量,使扩束后的激光具有平滑的光强分布,常采用空间滤波即针孔滤波的方法。 激光束近似具有高斯型振幅或光强分布,细激光束经过短聚焦的透镜聚焦后,根据傅立叶光学的原理,在透镜后焦面上出现输入光场的傅立叶变换谱,仍然是高斯分布。实际输入的光束为高斯型分布与噪声函数的叠加,而噪声函数中的高频成分一般很丰富,因而可以认为谱面上的噪声谱和信号谱是近似分离的,因此只要选择适当的针孔直径,就可以滤去噪声,获得平滑的高斯分布。也就是说,针孔只让激光束中的无干扰部分通过,起着低通滤波器的作用。它能限制光束的大小,消除扩束镜及其在扩束以前光束经过的光学元件所产生的高噪声。针孔滤波器一般是厚度为0.5mm 的铟钢片,它要用激光打孔的方法,制成5~30μm 的针孔。 针孔在使用时要放在扩束镜后焦面上的亮斑处。通常针孔和扩束镜安装在一个支架上,针孔的位置可用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调节钮调节方向 前后调节 垂直调节 左右调节 图2 针孔滤波器示意图 针孔 杂散光

高中物理 第12章 机械波 第6节 惠更斯原理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4

惠更斯原理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1~4题为单选题,5、6题为多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水波是球面波 B .声波是球面波 C .只有横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D .只有纵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解析:若波面是球面,则为球面波,与横波、纵波无关,由此可知B 正确,C 、D 错误。由于水波不能在空间中传播,所以它是平面波,A 不正确。 2.(2019·江西省新余一中高二下学期检测)在室内讲话的声音比在室外空旷处讲话的声音要洪亮,是因为( B ) A .室内空气不流动 B .室内声音多次反射 C .室内声音发生折射 D .室内物体会吸附声音 解析:在室内听到的声音洪亮是因为声波在室内墙壁上经过多次反射而得到加强。 3.当一个探险者进入一个山谷后,为了估测出山谷的宽度,他吼一声后,经过0.5 s 听到右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1.5 s 后听到左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若声速为340 m/s ,则这个山谷的宽度约为( B ) A .170 m B .340 m C .425 m D .680 m 解析:d =v (t 1+t 2 2)=340 m 。 4.同一音叉发出的声波同时在水和空气中传播,某时刻的波形曲线见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声波在水中波长较大,b 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B .声波在空气中波长较大,b 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C .水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a 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D .空气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a 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解析:波的频率取决于波源的振动频率,与介质无关,故相同音叉发出的声波在水中与在空气中传播时频率相同。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只取决于介质的性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由v =λf 知,声波在水中的波长较大,对应于题图中波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公式考点总结理科

物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一、知识脉络 ? ??? ? ??? ??????????? ???? ?斜率图像中加速度是图像的在慢的物理量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单位:-==表达式:的比值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定义:速度的变化跟发加速度的规律意义:速度随时间变化横轴代表时间做法:纵轴代表速度,速度-时间图像t -v m/s t v v t v a 20t 二、说明 1、质点: (1)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2、参考系: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系。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 3、路程和位移: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与加速度: 速度V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而速度变化量ΔV则反映了速度在某段时间内的变化的大小和方向,加速度a则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4、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1、电磁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电压6V以下,频率是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 2、电火花打点计算器:交流电源,电压220V,频率是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 3、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思想方法,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粗略代表这段时间内的某点的瞬时速度.所取的时间间隔越接近试点,这种描述方法越准确.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知识脉络 图象位移-时间图象 意义: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应用:①判断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 ②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 ③比较运动快慢④确定位移或时间等 速度-时间图象 意义: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应用:①确定某时刻的速度②求位移(面积) ③判断运动性质④判断运动方向(正方 向、负方向)⑤比较加速度大小等 主要关系式: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位移和速度的关系: at v v+ = 2 v v v + = 2 02 1 at t v x+ = ax v v2 2 2= - 匀变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 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 数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g不相同,在通常的计算中,g 取9.8m/s2,粗略计算g取10m/s2 自由落 体加速 度(g) (重力 加速度) 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 惠更斯原理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3-4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第12章 第6节 惠更斯原理同步练习 新人 教版选修3-4 一、选择题(1~3题为单选题,4、5题为多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波是球面波 B .声波是球面波 C .只有横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D .只有纵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答案:B 解析:若波面是球面,则为球面波,与横波、纵波无关,由此可知B 正确,C 、D 错误。由于水波不能在空间中传播,所以它是平面波,A 不正确。 2.在室内讲话的声音比在室外空旷处讲话的声音要洪亮,是因为( ) A .室内空气不流动 B .室内声音多次反射 C .室内声音发生折射 D .室内物体会吸附声音 答案:B 解析:在室内听到的声音洪亮是因为声波在室内墙壁上经过多次反射而得到加强。 3.当一个探险者进入一个山谷后,为了估测出山谷的宽度,他吼一声后,经过0.5s 听到右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 1.5s 后听到左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若声速为340m/s ,则这个山谷的宽度约为( ) A .170m B .340m C .425m D .680m 答案:B 解析:d =v ( t 1+t 2 2 )=340m 。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只有平面波的波面才与波线垂直 B .任何波的波线与波面都相互垂直 C .任何波的波线都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D .有些波的波面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答案:AD 解析:不管是平面波,还是球面波,其波面与波线均垂直,选项A 错误,选项B 正确,波线表示波的传播方向,选项C 正确,D 错误。 5.以下关于波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潜水艇利用声呐探测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用的是波的反射原理 B .隐形飞机怪异的外形及表面涂特殊隐形物质,是为了减少波的反射,从而达到隐形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必背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必背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力F、速度v、位移x、加速a度、电场强度E、磁感应强度B都是矢量。两个互成角度的矢量合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电流、功、重力势能、周期、路程等是标量,用代数和运算。 2 3、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离地心越远g值越小。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 中心。 4、时刻和瞬时速度对应的是一个点,时间和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个线段。 5、国际单位制中力学有3个物理量:质量m、长度L、时间t,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kg、米m、秒s 6、位移:始末两点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位移永远不是路程。 7、v-t图可以直接看出速度的变化,斜率表示加速度,面积表示位移。x-t图可以直接看出位移的变化,斜率表示速度。 8 向前运动的汽车里向各个方向推一箱子。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接触且挤压(形变) 9、力按照性质分类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和磁场力(安培力、洛仑磁力) 10、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压力与支持力、绳子两端的拉力、摩擦力与反摩擦力、电荷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力、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不可抵消。 11、曲线运动的轨迹切线方向是速度方向,受力指向轨迹的凹侧,即轨迹往受力方向偏。 12、第一宇宙速度:7.9km/s 、是所有卫星中轨道最小、速度最大的卫星。星行和卫星的 1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T=24h。 记为:定轨道,定高度,定周期,定速度一切都确定 14、质点:不计形状和大小的有质量的点。物体可以看为质点的条件要看研究的问题来决定。不是小的物体就一定能看成质点,也不是大的物体就不能看为质点。 15、质量大的物体惯性一定大。不是速度大惯性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的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