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集人文历史纪录片《黄山》

十二集人文历史纪录片《黄山》
十二集人文历史纪录片《黄山》

十二集人文历史纪录片《黄山》

十二集人文历史纪录片《黄山》

十二集人文历史纪录片,集中介绍黄山胜景。

黄山雄距于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它以“三奇四绝”的奇异风采名冠于世。1982年黄山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重

点风景名胜区,1986年经评选列入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后,黄山又相继被评选为国家级“卫生山”、“安全山”,1998年被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确定为全国首批十个文明景区之首。黄山,古称黟山,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依轩辕黄帝曾在黄山炼丹羽化升天的传说,唐明皇敕改黟山为黄山。它地跨市内歙县、休宁、黟县和黄山区、徽州区,面积1200平

方公里,现划入黄山风景区的154平方公里,是号称“五百

里黄山”的精华部分。黄山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旅游风景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称黄山“四绝”,令海

内外游人叹为观止。黄山有名可数的72峰,或崔嵬雄浑,

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是黄山的三大主峰,海拔高度皆在一千八百米以上,并以三大主峰为中心向四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

峰峦峭壁,呈现出典型的峰林地貌。登上一千八百多米的高处纵览,山中奇峰汇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峥嵘崔嵬。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艳,烟云在峰壑中弥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在这里升华,赋予它超凡脱俗的品质,塑造出它威武雄壮的气概。在黄山的面前,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骄子,独领天下奇山的风骚。故而当之无愧地赢得“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徐霞客语)的崇高赞誉。

分集视频黄山第一集黄山大观[世界各地]

时长:09:57黄山第三集黄山泉[世界各地]

时长:11:08黄山第十二集黄山归来[世界各地]

时长:10:28黄山第六集黄山云[世界各地]

时长:11:48黄山第九集黄山冬[世界各地]

时长:10:54黄山第十集黄山珍奇[世界各地]

时长:10:53黄山第四集黄山石[世界各地]

时长:11:08黄山第二集黄山峰[世界各地]

时长:10:33黄山第七集黄山人[世界各地]

时长:10:01黄山第五集黄山松[世界各地]

时长:10:12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视听天地】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 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 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片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2004年,当张以庆的新作《幼儿园》连续捧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的时候,张导这个纪录片领域的“领跑者”和“颠覆者”,自然又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和他作品的研究也大量涌现。在见仁见智的文章中,不乏精到中肯的褒奖,也不乏诘难质疑的“商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立足于客观纪录的“生活碎片”,大胆采用了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最终臻于完美。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的成功,就是电视综合艺术手法充分调动、巧妙运用的成功。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拍摄--从“不拍什么”拍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措之后,确立了该片的拍摄原则:就是“不拍什么”比“拍什么”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他的所谓“不拍什么”,即舍弃“概念性的东西”:不拍上课,不拍老师,不拍家长,不拍室外实景,甚至不拍“六·一”……总之,大家熟悉的概念性的东西一概不拍。 张以庆说:一天一天在幼儿园那么待着,于是有一些东西我们就可以确定了,就是要从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 直觉与感性主导的张以庆,即便面对原生态的纪录,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姿态。这种面临着将幼儿园边缘化表现的风险取舍,着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强的审视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出奇制胜。而这,也正是张以庆的理念追求和看家本领。不拍什么,既是张以庆处心积虑的选择,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在这方面,他的个性特质及另类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张以庆的眼里,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感性的呢?首先,他采取了平视的手法,以孩子们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这样,自然就要剔除成人眼中的概念化的元素,并进而筛选出鲜活的、极富感染力的符号。在这里,张以庆将对拍摄内容的取舍变成了一门艺术。 幼儿园里每天司空见惯的上课、学习、游戏等等早已被大家所熟知的内容,无论多少台摄像机,都只能拍出同一种意思。因此,在张以庆的眼里,这些都成了了无生气的画面。老师和家长,本身就是一系列概念的代表者或制造者,也很难构成幼儿园原生态的东西,因此也只能放弃。至于室外的场景,在孩子们的眼中,只是一个懵懂的印象,当然可以人为地忽略……如此一来,张以庆的幼儿园顿时就清静了、干净了、纯粹了。相形之

工作报告之纪录片的开题报告

纪录片的开题报告 【篇一:影视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河北传媒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用表) 装 订 线 注:本表不够可增加空白页。 【篇二:影片开题报告】 1 2345 篇二:影视专业开题报告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刘庚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4117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视后期培养领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芳菲 指导教师:_王建一__________ 时间:_2007年4月21___ 第1章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随着以互联网为龙头的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而这样的信息网也以涌进了我国的千家万户,并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完善下在线影视以其改 变了传统的影视观看方式,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足不出户等优点越来越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和 重视。 1.2 目的和意义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中国的广泛普及,视频点播以是近年来新兴的传媒方式,它是在原有的文字、图片等静态信息浏览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和音频的动态浏览等多 媒体点播服务。在线点播系统就是提供了这一服务的具有动态交互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它

实现了一个互联网上的在线影院。用户可以在线浏览视频信息并根 据自己的喜好单击播放。 这样,使用户足不出户就可观看电影,随时随地地浏览网页,摆脱 了传统电视收看时间的局 限性,以及传统cd播放资源的局限性,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网络生活。 1.3 系统设计思想 一个在线点播系统,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设计思想,通过合理选择数 据结构、网络结构、 操作系统以及开发环境,构成一个完善的网络体系结构,才能充分 发挥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优 势。本系统的设计按照下述原则进行。 (1) 实用性:系统以用户需求为目标,以方便用户为原则。根据普通 用户的实际情况, 度身制作先进的在线点播系统,用户无需任何经验就可方便观看节目。 (2) 先进性:本设计采用先进的https://www.360docs.net/doc/7616791361.html,作为页面技术,为用户提供 高性能的系统。系 统将运用先进的b/s模式,采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可以方便任一用户的需要。 (3) 高可靠性:一个实用的系统同时必须是可靠的,本设计通过合理 而先进的网络设计 可保证系统的可靠性与容错性。 (4) 高安全性:在设计中,将充分利用网络软、硬件提供的各种安全 措施,既可以保证 共享资源,同时也可保证关键数据的安全性。 (5) 采用标准技术:本系统的所有设计遵循国际上现行的标准进行, 以提高系统的开放 性。 第 2章在线视频点播系统的功能和需求分析 2.1 系统基本情况描述在线视频点播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用户的管理,以及视频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等。具 体来讲,它包含用户管理中常见的注册、登录操作,视频信息的显示、播放、搜索操作,视

电视纪录片分析

电视纪录片分析《再说长江》——审美的诗意栖居 美学境界的追求,是纪录片创作的灵魂,也是纪录片发展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作为集合了多种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的电视艺术形态,电视纪录片已经在多个层面上拓展和延伸了其美学范畴。我国近几年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多种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更加体现出此点。《再说长江》、《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等就是最好的代表。 作为一种艺术,美学上的价值一直是纪录片追求的目标。不管是崇尚“真实就是力量”的纪实美学,还是信奉唯美的超现实主义美学,都体现了纪录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里,我们仅以《再说长江》为例,从音响和画面等角度切入,对其美学价值的内外在表现做一分析。正是在整合了传统的人文理念和先进的电视技术之后,《再说长江》才将审美的意境得以延伸、拓展,从而在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上使观众体验了千变万化的审美感受。 音响——拓展审美空间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生动地描述了声音世界:“在空气中总是不乏轻微地运动,这种运动为我们的听觉给自然界添上新的生命;树叶萧飒作声——这种微风几乎使人觉察不出,树木好像活了起来,……于是大自然变得气象万千,生动活泼,到处都是轻快的嚅嚅之声,到处都是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番描述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音响当中的一个侧面,而在《再说长江》中为我们勾勒的是更为宏大更为震撼的“活动着的声音”,是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完美结合的统一体。 一、传承经典营造历史归依感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长江之歌》,一首大气磅礴的赞歌,一首浓浓深情的颂歌,正是这首歌使人们催生出无限的奋斗豪情,正是这首歌使神州书写出绚丽的诗篇。经过20年的积淀,经过20年的升华,《长江之歌》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因而《再说长江》的主题曲仍然沿用这首歌,从创作的角度看,这是它与《话说长江》的延续性承接,这不仅为观众营造出回归历史、情感归依的意境,也是在声音元素上渲染、突出长江源源不断的生命本质,是在表现手法上将有形的线谱形式转化为无形的鼓舞形态,从而成功地实现了20 年艺术的承接,影像的延续。 从观众的感知层面来分析,《长江之歌》再次拉近了观众与长江的距离,仿佛长江就在你我心中流淌,奔腾不息的江水与跃动的音符一起演绎着历史的沧桑巨变,一起将观众的接受心理、审美需求转化为对长江的深深眷恋、对祖国的热情歌颂。这样在无形中唤起观众的亲近心理,在20年前《话说长江》影像的回忆中对20年后的长江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二、编织旋律制造多项和谐感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情感,运用不同旋律的音乐配合镜头的节奏,契合观众的审美心理。在《再说长江》第20集《江湖武汉》中,追溯久远、神秘的历史时,运用稳健、有力的音响加以烘托,从而达到对历史的再梳理。在介绍汉口形成的一段中,交响乐沉稳、厚重,寓意着500年前汉水从秦岭走来,带着对长江的皈依感走来,脚步和缓而奔放。在介绍1954年武汉人民战胜大洪水,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兴然题写“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时,伴着《长江之歌》交响乐的明快、雅致,为观众展现了武汉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建设崭新大武汉,乃至全国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豪情壮志。 在《再说长江》第30集《时速上海》中,轻快、跃动的旋律勾勒出上海充满青春、激情的都市风貌,南京路、人民广场、新天地是上海时代变迁的标志,在这几部分的介绍中,音响运用集中体现出上海发展的高起点、高速度和高效率;起伏有致、自然流畅的钢琴曲,将“精彩上海”的绚丽华采、“超越3号”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实验开发和商运磁悬浮列车的高速行驶演绎成上海发展交响曲中最为高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纪录片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纪录片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纪录片到底讲了些什么吧。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纪录片在一集名为《东源村的修谱师》中,来自温州瑞安飞云江畔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王超辉,成了故事的主角。 上线10天,播放数已超过260万次。 活字印刷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但如今要亲眼所见,或许只能去博物馆了。 木活字印刷作为活字印刷术一种,时至今日,仍在温州东源村一带流传。 小木块上刻老宋体曲线柔美、古雅动人一个黑漆发亮的长方形小木框里,密密麻麻排列着一厘米见方的小棠梨木块。 每一个小木块上,都刻着一个反写的老宋体汉字,横细竖粗、字形方正却也不失曲线柔美、古雅动人。 蘸了墨汁的棕刷在字模上反复刷涂。 原本浅黄色的木质字模,因为这样长年涂刷,早已和“字盘浑然一体。 等字模着墨均匀、充分后,再用一张上好的宣纸覆于其上。 片刻后,又用另一把棕刷在纸面上轻轻扫动,直到纸背慢慢显出墨迹。

宣纸揭起时,一张竖写繁体宋体书页,飘出了淡淡墨香。 将若干张这样的文稿装帧成册,就成了一本典雅厚重的线装古书——这就是东源村传承了数百年的“木活字印刷手艺。 今年60岁的王超辉,是这门手艺的代表传承人之一,满是划伤的手掌和嵌满木屑的指甲,记录着他坚守的岁月。 微纪录片《东源村的修谱师》在东源村拍摄了7天。 片头解说词中说:“家谱,是一个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的词。 但是仍然有人在坚持谱师的职业……在电子排版和铅字印刷的时代,他亲手在书页里留下墨香。 强烈的宗族观念让这门手艺完整保留记者了解到,像王超辉这样的修谱师,在东源村有20人左右。 温州一带浓厚的宗族文化氛围,以及延续至今的修宗谱的旺盛需求,才得以让木活字印刷偏偏在这里完整地传承下来。 据史料记载,浙南、闽北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当地先民或在宋代以前为避战乱迁移到了闽北,然后在明清时期又往北回迁。 颠沛流离、聚族而居的生存背景,造就了温州人强烈的宗族观念,“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于是,在这里,修谱工作不曾中断。 王超辉说,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爷爷就做得一手好谱。 因当时家境富裕,并不希望子女分担谱师的这份辛苦,就将这门手艺传给了两名同宗的侄子。 解放后,他只念完了小学便去参加劳动,但他天性爱舞文弄字。

浅析人物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手法的策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616791361.html, 浅析人物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手法的策划 作者:凌庆松 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40期 摘要:在众多类型的纪录片创作中,人物纪录片可以称得上是处于主导位置的类型。人物纪录片就是把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过程通过采用真实重构生活的方式用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下来。一部好的人物纪录片一定具备着更现实和更深远的教育意义,这样它的艺术品味和思考价值才会更好的展现出来。人物纪录片通过对人这一主体的记录和描述,向观众展示着自然真实的社会,体现着人文关怀的属性,发挥着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支持。 关键词:人物纪录片;人物表现;故事情节 一部纪录片所记录的有价值的人物故事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纪录片的故事化指的是在拍摄和制作人物纪录片时要把主人公和故事情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故事情节的展开才能得以推进,情感的表达才能完整展现,从而塑造出生动人物的形象、增强故事的趣味性以及对观众的吸引力。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是纪录片整体基调垫定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将纪录片故事化来完成创作是人物纪录片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首先,定位好其故事性。其次,能够充分的挖掘其故事性。最后,在摄制完成后可以使用裁剪对摄制画面进行故事化的剪辑。后期也就是对拍摄的所有素材进行选择和组合。下面我们将就此进行讨论。 一、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人是生活的主体。因此艺术作品的表现,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想要创作出一部有价值的人物紀录片,就要求对人物的形象特点、性格和思想等方面有独特的分析和表现,以挖掘出人物本身的个性化。通过人物个性化的特征,更好的通过具象的影像资料使观众在观看时获得审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让该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来。 在人物纪录片的发展史上,从最初的选择人物的正面形象为切入点到现在更加注重的是对人物个性的描绘来反应整个作品的主体,这种对人物的表现手法的选择其优点在于:首先,以小见大,突出主题。每一个人物的身上都存在他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亦即个性是人与人之间区分和交往的关键。人物记录片的拍摄以人物的个性化为切入点,透过一个点慢慢地连接整个面,更好的表达主题价值。其次,凸显真实性,贴近群众。人物纪录片以人物的个性化作为贯穿整部作品的线条,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通过屏幕展现给观众,在向观众传递人物的观点或者行为方式的同时,使得观众更有代入感,容易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启迪。最后,人物的个性化更能起到吸引观众的作用。 二、被拍摄者“身”“心”合一的“表演”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分析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分析 字数:2871 字号:大中小 【摘要】以写实为主的纪录片已经逐渐摆脱了以往仅供少数人欣赏的高雅 艺术形态,而更多的为大众所接受,在满足广大观众诉求的同时成为大众艺术 的一门奇葩。中央包括各地电视台纪实频道的设立对此就很有说服力。笔者在 此就对纪录片中常见到的表现手法进行一番探讨,以期能给受众提供一些参考,以便能够更深刻的领会纪录片的奥妙。 【关键词】纪录片;表现手法;镜头;声音;蒙太奇 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纪录片再仅仅停留在像新闻“纪实”一样 的水平上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诉求。这就要求纪录片不仅要坚持真实 性的“记录”,更需要编导者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让这样一个“记录”变 得更加好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电影纪录片《筑梦2008》分别从电视、电影的角度展示了纪录片的永恒魅力。在此,笔者就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探析 纪录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影像资料的应用无疑增加了纪录片的厚重感与历史感。真实性是纪录片的 生命,而借用影像资料,将观众带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这种真实效应相信可 以震撼每一个观众的心灵。《再说长江》,一个“再”字,勾起了观众的无限 遐想,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的《话说长江》。当年创下收视记录,家喻户晓的 纪录片追随时光的足迹再一次映入了观众的眼帘。那些现在看来并不怎么优美,甚至有些模糊的画面再次回到了屏幕,这些珍贵的史料还原了历史的真实,为《再说长江》奠定了一抹浓浓的历史厚重感。同样,《筑梦2008》影片开头呈 现字幕“2001年7月13日晚10点”,背景声音则是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 兰奇宣布2008年的奥运会由北京来主办的原始声音,这一声音的响起立马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不眠的夏日之夜,紧接着中华大地普天同庆的场景更是让观众 再次心潮澎湃,遥想当年,自己也曾喜极而泣的画面。 情景再现将观众带回到了历史的具体场景。情景再现,即通过现代人的表 演去还原历史的真实。《故宫》、《圆明园》等纪录片中均大量采用这一表现 手法。《再说长江》中,编导通过身着古装的演员的表演,再现了古时长江流 域人们的生活场景,包括原始水利工程的建设,酒的酿制等等。这些生活场景,犹如一个个历史的碎片,串起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情景再现让写实为生的 纪录片不再那样乏味,而更像是一杯陈酿,细细品来,别有一番滋味。 一、独到的镜头运用 长镜头的应用奠定了影片真实性的基础。影片没有让人感觉到一丝人为表 演的痕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拍摄者并没有干涉片中的人物,而是站在很远 的地方,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静静地抓拍主体人物的言语、动作。这些长镜头 就使影片显得更加真实可信。《筑梦2008》中高大妈一家人打麻将时的长镜头,交代了因为拆迁补贴问题,高大妈为当年没多盖几间房而感到惋惜,话里话外 将洼里乡人最朴实的想法真实的表达了出来。而这些想法,当她们面对记者的 话筒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表达不出来的,这就是长镜头的魅力。 特写镜头的巧妙应用。特写镜头能够将最细微的画面呈现给观众,带给人

关于中国历史的纪录片

中国历史纪录片 秦以前:《东周列国》《战国红颜》 秦:《寻秦记》《大秦帝国》《荆轲刺秦王》《秦始皇》《楚汉骄雄》 汉:《西楚霸王》《淮阴侯韩信》《汉武大帝》《大汉天子》《大汉悲歌》《昭君出塞》《母仪天下》《汉宫飞燕》 三国:《三国演义》 唐:《贞观长歌》《大唐情史》《至尊红颜》《大唐歌飞》《唐明皇》《大明宫词》 宋:《情剑山河》《他爱江山我爱美人/李后主与赵匡胤/江山美人情/大宋开国》《绝代双雄》 《江山美人》 元:《成吉思汗》 明:《大脚马皇后》《皇后驾到》《传奇皇帝朱元璋》《皇后马大脚》《嘉靖风云》《万历首辅张居正》《江山风雨情》 清:《努尔哈赤》《一代君王清太祖》《少年康熙》《康熙王朝》《孝庄秘史》《雍正王朝》《少年嘉庆》 民国:《末代皇后》《蔡锷与小凤仙》《建国大业》 大秦帝国、秦始皇

汉武大帝 三国演义 贞观长歌、大明宫词 传奇皇帝朱元璋 孝庄秘史、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 末代皇后、建国大业 CCTV10 有一部叫做《中国史话》的纪录片,几年以前的了,从河姆渡、良渚社会讲到民国肇造。市面上有买的. 1.先秦部分: 文明初始 西周东周 寻找失落的年表(3集) 春秋战国 三星堆文化 曾侯乙墓 2.秦汉魏晋卷 秦人崛起 铁血军团 一统天下 短暂的帝国 两汉三国

金缕玉衣 魏晋风度 云冈龙门 3.隋唐宋元 发现虞弘墓 盛唐气象 大唐遗风 五代与辽文化 汴京梦华(北宋)锦绣江南(南宋)西夏王朝 党项变迁 元朝风韵 4.明清近代[上] 定鼎北京 大明势渐 康乾盛世 山庄秘史 文化之劫 清末铁路 5.明清近代(下) 庚子国变(5集)

晨鼓暮钟风雨变革少年中国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

【视听天地】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 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 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片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2004年,当张以庆的新作《幼儿园》连续捧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的时候,张导这个纪录片领域的“领跑者”和“颠覆者”,自然又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和他作品的研究也大量涌现。在见仁见智的文章中,不乏精到中肯的褒奖,也不乏诘难质疑的“商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立足于客观纪录的“生活碎片”,大胆采用了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最终臻于完美。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的成功,就是电视综合艺术手法充分调动、巧妙运用的成功。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拍摄--从“不拍什么”拍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措之后,确立了该片的拍摄原则:就是“不拍什么”比“拍什么”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他的所谓“不拍什么”,即舍弃“概念性的东西”:不拍上课,不拍老师,不拍家长,不拍室外实景,甚至不拍“六·一”……总之,大家熟悉的概念性的东西一概不拍。 张以庆说:一天一天在幼儿园那么待着,于是有一些东西我们就可以确定了,就是要从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 直觉与感性主导的张以庆,即便面对原生态的纪录,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姿态。这种面临着将幼儿园边缘化表现的风险取舍,着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强的审视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出奇制胜。而这,也正是张以庆的理念追求和看家本领。不拍什么,既是张以庆处心积虑的选择,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在这方面,他的个性特质及另类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张以庆的眼里,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感性的呢首先,他采取了平视的手法,以孩子们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这样,自然就要剔除成人眼中的概念化的元素,并进而筛选出鲜活的、极富感染力的符号。在这里,张以庆将对拍摄内容的取舍变成了一门艺术。

栏目纪录片分析举例

栏目纪录片就是纪录片电视化..像一个品牌栏目一样..按照一个大体的主题而脱战的纪录片..就想《旅游卫视》的《行者》纪律片..讲的都是一切旅行类的事件.. 经典纪律片大体就跟特别纪律片差不多吧..就是去记载一些特别的事件..或者是一个特殊的时刻..这类纪律片主要就是在片子中突出一件事情..让大家了解他的来龙去脉.. 联系就是他们都有一个主题..而栏目纪律片是根据这个主题才录制一系列贴近这个主题的事件, 经典纪律片则是完全的根据这个主题来录制事件..

图像化 【视听天地】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片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2004年,当张以庆的新作《幼儿园》连续捧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的时候,张导这个纪录片领域的“领跑者”和“颠覆者”,自然又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和他作品的研究也大量涌现。在见仁见智的文章中,不乏精到中肯的褒奖,也不乏诘难质疑的“商榷”。在《幼儿园》中,张以庆立足于客观纪录的“生活碎片”,大胆采用了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最终臻于完美。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的成功,就是电视综合艺术手法充分调动、巧妙运用的成功。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拍摄--从“不拍什么”拍起在《幼儿园》中,张以庆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措之后,确立了该片的拍摄原则:就是“不拍什么”比“拍什么”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他的所谓“不拍什么”,即舍弃“概念性的东西”:不拍上课,不拍老师,不拍家长,不拍室外实景,甚至不拍“六·一”……总之,大家熟悉的概念性的东西一概不拍。张以庆说:一天一天在幼儿园那么待着,于是有一些东西我们就可以确定了,就是要从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直觉与感性主导的张以庆,即便面对原生态的纪录,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姿态。这种面临着将幼儿园边缘化表现的风险取舍,着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强的审视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出奇制胜。而这,也正是张以庆的理念追求和看家本领。不拍什么,既是张以庆处心积虑的选择,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在这方面,他的个性特质及另类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张以庆的眼里,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感性的呢?首先,他采取了平视的手法,以孩子们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这样,自然就要剔除成人眼中的概念化的元素,并进而筛选出鲜活的、极富感染力的符号。在这里,张以庆将对拍摄内容的取舍变成了一门艺术。 幼儿园里每天司空见惯的上课、学习、游戏等等早已被大家所熟知的内容,无论多少台摄像机,都只能拍出同一种意思。因此,在张以庆的眼里,这些都成了了无生气的画面。老师和家长,本身就是一系列概念的代表者或制造者,也很难构成幼儿园原生态的东西,因此也只能放弃。至于室外的场景,在孩子们的眼中,只是一个懵懂的印象,当然可以人为地忽略……如此一来,张以庆的幼儿园顿时就清静了、干净了、纯粹了。相形之下,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就自然地进入了张以庆的视野。而这些,也正是幼儿园小居民们的生活写真:其实孩子们面临着好多好多的问题,比如衣服总也穿不好,鞋带系了个死结,摞不上板凳……说张以庆独具慧眼也好,匠心独运也罢,反正正是这一艺术化的构思设计,使《幼儿园》一着得手,全盘皆活。 2.外景--虚化处理的艺术价值在《幼儿园》中,外景几乎都是虚化的拍摄、剪辑效果--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大门口人们晃动的身影,乃至哗啦啦的下雨情景……都被刻意虚化。看到《幼儿园》中诗化般的外景,人们在叫绝的同时,也不禁掠过一丝隐忧:假如张以庆不能突发灵感,没有采用此种艺术处理方式,将会给整个节目带来怎样的损失啊?不过,非常庆幸,张以庆及时发现了

十二集人文历史纪录片《黄山》

十二集人文历史纪录片《黄山》 十二集人文历史纪录片《黄山》 十二集人文历史纪录片,集中介绍黄山胜景。 黄山雄距于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它以“三奇四绝”的奇异风采名冠于世。1982年黄山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重 点风景名胜区,1986年经评选列入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后,黄山又相继被评选为国家级“卫生山”、“安全山”,1998年被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确定为全国首批十个文明景区之首。黄山,古称黟山,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依轩辕黄帝曾在黄山炼丹羽化升天的传说,唐明皇敕改黟山为黄山。它地跨市内歙县、休宁、黟县和黄山区、徽州区,面积1200平 方公里,现划入黄山风景区的154平方公里,是号称“五百 里黄山”的精华部分。黄山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旅游风景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称黄山“四绝”,令海 内外游人叹为观止。黄山有名可数的72峰,或崔嵬雄浑, 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是黄山的三大主峰,海拔高度皆在一千八百米以上,并以三大主峰为中心向四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

峰峦峭壁,呈现出典型的峰林地貌。登上一千八百多米的高处纵览,山中奇峰汇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峥嵘崔嵬。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艳,烟云在峰壑中弥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在这里升华,赋予它超凡脱俗的品质,塑造出它威武雄壮的气概。在黄山的面前,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骄子,独领天下奇山的风骚。故而当之无愧地赢得“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徐霞客语)的崇高赞誉。 分集视频黄山第一集黄山大观[世界各地] 时长:09:57黄山第三集黄山泉[世界各地] 时长:11:08黄山第十二集黄山归来[世界各地] 时长:10:28黄山第六集黄山云[世界各地] 时长:11:48黄山第九集黄山冬[世界各地] 时长:10:54黄山第十集黄山珍奇[世界各地] 时长:10:53黄山第四集黄山石[世界各地] 时长:11:08黄山第二集黄山峰[世界各地] 时长:10:33黄山第七集黄山人[世界各地] 时长:10:01黄山第五集黄山松[世界各地] 时长:10:12

浅析饮食纪录片的艺术手法及摄影技巧

浅析饮食纪录片的艺术手法及摄影技巧 摘要:纪录片作为不断发展中的纪实方式,近些年逐渐以多种新型的记录样式 和记录内容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而不同的纪录片有着不同的拍摄要求,但是在大 体上,其拍摄的手法基本一致。饮食纪录片的大热现象,使得传统的纪录片有了 新颖的选材角度。以《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美食探秘》为例,本文主要研究 的是纪录片的基本艺术手法和摄影技巧。 关键词:拍摄技巧蒙太奇法则人文精神注重细节视声融合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节目呈现出日益的多样化。纪录片正以一种崭新 的方式不断刷新着人们的眼球,从起初的记录历史,战事,赛事和日常生活到如今的记录着 文化,甚至是饮食,纪录片的内涵正在不断地被展现。2012年5月一部以纪录中国各地文化 为主题的纪录片掀起了中国饮食界的大热,再加上CCTV的黄金时段,使《舌尖上的中国》 以迅雷不及之势传遍了大街小巷,随后又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以饮食文化为主的纪录片,如 《中国美食探秘》、《味道》等。其主要体现的是通过五官尤其是听觉和视觉来展现中国饮 食文化与生活精神的表达。 一.摄影技巧 (1)从拍摄画面的构图角度探究 画面的构图顾名思义就是要使得画面中的主体有着良好的衬托,画面的配置要有一定的 平衡,各个要素之间要有着相互的联系和作用。一个良好的画面必须要保持画面的整洁性, 这样才能烘托出主体,达到展现拍摄的效果。对于画面的掌握,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无论 是光线还是背景,不同的角度会避免构图的缺陷,对于美食纪录片的拍摄,将食物的精髓拍 出来也需要各种拍摄角度的配合。在《舌尖》的第一集中,主要拍摄的角度是大自然的馈赠,对于大山里生活的人们来说,松茸、冬笋这种不可种植的食物,就是大自然中的宝物,对于 冬笋的烹饪,拍摄者从刀工到锅中的翻炒,再到乘盘都是以制作为主要画面,集中于食物的 特写,保持画面中食物的色彩以及鲜明的制作方式,令人的感官深入其中。这就充分的体现 出色彩的平衡性以及画面的层次感。 (2)从拍摄角度技巧探究 纪录片的拍摄分为不同的角度,主要为平摄,辅之以仰摄和俯摄,仰摄是由下而上,俯 摄是用上而下的拍摄。《舌尖》中对于人物的采访都是以平摄为主,例如第一集采访的卖春 联的石宝柱老人,以平摄的角度抓住面部的特写,凸显出了鄂尔多斯人民的充裕祥和和朴实 淳朴的民俗精神。《中国美食探秘》中多以食物为拍摄对象,因此拍摄的角度也多为物视角,即从人的眼光中观察事物,也是俯摄的一种。八公人民对于八公山豆腐饺的烹饪足以展现这 一点,首先是拍摄以豆腐皮包制肉馅的过程,由上而下的视角,再拍摄饺子在盘中淋上鲜汤 的画面,更加展现出了豆腐的口感嫩滑、色泽洁白,使得拍摄的主体感特别强烈。 (3)从移动拍摄技巧探究 移动拍摄技巧包括推、拉、摇和移。推拉为最主要镜头,一个画面由远及近或是由近及 远的镜头推拉,使得画面的主体的大小得到变化,也是全景近景转换的方式。但是切记拍摄 的同时注意焦点的汇聚。《舌尖》的第二集中,对于年糕的做法运用了推的技巧,是由中景 到近景,中景包括面盆和人物的上半身,进而推进到拍摄面盆上手的位置和手搓面粉的特写,这就是一种推镜头的形式,而拉镜头与之正相反。 (4)从摇摆拍摄技巧探究 摇镜头分为上下摇摆和左右摇摆。在一个画面体现不了整体时就会用到摇镜头,或者是 拍摄一个场面较大的画面时,需要通过摇镜头转换。摇镜头指的是相机固定,而是通过摇动 镜头拍摄画面,一般情况下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在拍摄移动中的事物时需要通过摇镜头跟随 拍摄目标,以和事物同样的速度拍摄。二是在拍摄宏大的场面时需要用到摇镜头,例如自然 景观,盛大的典礼等。三是依次拍摄事物时需要用到摇镜头,这样会使得拍摄不凌乱,有着 一定的顺序性,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也使食物表现的更加真实饱满。在《中国 美食探秘》的辣与鲜中,师傅熬制吊汤材料时按照食物摆放的顺序依次介绍了老母鸡肉、肘

自然人文纪录片《走街串巷》-策划文案

自然人文纪录片《走街串巷》-策划文案

自然人文系列纪录片《走街串巷》 策划背景 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让今人引以自豪的东西,不知我们今天引为自豪的东西,有多少在千年之后还能存世。但愿我 们这一代人也能给后人留下更多的让后人骄傲的东西。 上饶古属扬州,春秋为吴越之地。自东汉建安年间析豫章郡地设置鄱阳郡(析余汗地置上饶县)以来,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 历史变迁中,上饶的政区设置几经变动。晋时,鄱阳郡改为信安,南 朝改吴州,隋朝改饶州;明朝分设饶州府、广信府。新中国成立后, 设上饶专区,后改上饶地区;200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上饶

地区改设上饶市。。 如果说建筑的改建和遗留反映了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那么门牌号码、街道名称、巷口则是城市变迁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的见证,它成为了城市历史的物化符号。 建筑在城市改造中或满目怆然,或夷为平地,但是,它并没有完全消失,其记忆还依然存留在了那些门牌号、街道名称、巷口里。 “如果一个城市要怀旧,什么是最好的细节呢?”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曾说过:“老建筑是不会说话的历史,而门牌号算是个明显的符号。”城市已经消失的时空无法还原或重制,而城市的记忆可以通过文字、摄像去追忆、留存,但城市历史的记忆更多都浓缩在那一方小小的门牌号、街道名称、巷口上。 内容概述

用人文纪录片的方式对上饶的城市变迁进行记录,以每条街道或巷口为节目线索切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这座城市的历史和人文。 马家弄、八角塘、三官殿、祝家巷、三里亭、龙芽亭……这些门牌上的地名,老上饶人耳熟能详,但年轻一辈的上饶人或许不曾耳闻。但刻在这上面的地名就不只是一个地名符号,更多的是家庭、里巷与一座城市的变迁。人文纪录片《走街串巷》在内容的制作上不仅仅是怀旧和记忆历史,这只是节目的一部分,更多是纪录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街道巷口谋生的人们,例如这个巷口的烧饼摊,那个街道的剃头担,天津街的馆子店等等,通过对他们生活常态的纪录来唤起大家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和热爱。从另一个意义上说,纪录他们又是在收藏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人文纪录片《走街串巷》讲述的就是上饶人与城市的故事。 制作思路 ●剧本说明 以街道巷口为线索,以立体的角度展现上饶市的城市景观,历史遗产和风土人情;以独特的视野让更多的人发现一个不同的上饶。 ●《走街串巷》要达到的目标 1:一幅展现上饶人文城市景观的精美画卷 2:一部人与城市环境的相互映像的纪录片 3:一次身临其境上饶城市人文之旅 以有别于观光的视角,深入探寻生活在这里的人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影视业务学习 2009-02-05 11:52 阅读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纪实作品中大部分同学掌握了纪实创作手法,有的甚至会非常熟练地运用画面语言结构故事、叙述情节。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大量使用访谈的方式创作纪录片。有的10分钟的节目,访谈的内容占据了一半以上,有的节目干脆就是面对面谈话。作为使用DV较长的一个“老发烧友”,我认为,初学DV的爱好者,还是要扎扎实实地掌握画面语言创作的功夫,暂时把声音艺术放在“辅助”画面的位置上,这样学习DV的好处是: 1、能够迅速了解画面语言是影像艺术创作的本体。 2、能够掌握和提高运用画面语言创作纪实作品的能力。 3、所拍作品能够与国内外纪录片接轨。 说到国外,我想把我两次担任国际纪录片评委的经验,尤其国际评委对DV纪实作品和纪录片如何认 定的,向DV朋友们作个介绍。 法国国际电视节观点: 以新闻宣传方式出现的纪实节目被排除在纪录片之外(归为新闻类)。理由: 1、以新闻宣传方式创作的纪录片,是以“告诉”你或者教育你的采访同期声方式出现的,其主线是“声音 的说教为主,画面为辅”的,不同于纪录片以画面为本体的宗旨,所以不予以参评。 2、明显传播某种政治思想,宣传某种宗教的访谈类“政论片”,由于各国的政治信仰不同,也基本被排 除在外。 3、大体看采访镜头与画面语言在纪录片中的比例。如果采访镜头和时间(访谈)大大多于“画面叙述”, 这样的节目也会排除在纪录片评奖之外。 英国国际环保电影节的观点: 1、不许有大段的访谈,要尽可能地全部使用画面叙述。 2、环保类纪录片的人员出境,必须出现于所拍环境有关的语言,而且避免或减少人员反复出现。 3、动物行为类纪录片,杜绝人类的语言叙述。 但是法国飞帕国际电视节为了模糊上百年来的“什么是纪录片?什么不是纪录片的”争议,专门设立了一个“调查类纪录片评奖单元”(我就是那个单元的评委),送评的节目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来,与新闻性专题不一样。如《总统选举》调查纪录了瑞士人对候选总统的不同看法和候选总统在选举中遇到的各种故事;《女儿告父亲》是作者历时5年调查了所有父亲身边的人,来证明父亲并没有强奸其女儿的事情;《别斯兰事件》是英国BBC记者在俄罗斯发生别斯兰(车臣匪徒劫持儿童)事件一年后的调查情况报道。向瑞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51-60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51-60 第51集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1832年,英国虽然进行了议会改革,但当时国家政府的行政大权,仍在贵族、寡头势力的操纵之下。工作效率低下,贪污、腐败成风,新兴的资本家们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要求提高国家行政管理效率,减少冗员、勤政廉政,文官制度改革顺应了这一要求,成为近代英国一系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英国政府机构里,国务大臣、各部大臣和政务次官等官员属政务官,其余常务次官以下的政府官员称文官,即公务员。政务官参加议会活动,参与制定政策与内阁共进退,文官负责执行政策,属常任官员,他们的去留不受政党影响,一般可长期任职。法律规定,录用文官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不能兼任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政治活动。 十九世纪以前,英国政府机构控制在贵族手中,政府官员的录用、薪俸、管理等都十分混乱,文官的录用盛行恩赐官职制,即由政府各部大臣或其下属机构的负责人根据个人意愿任命文官,某些高级文官则由国王颁布特许状任命,恩赐制必不可免地导致买官卖官,请人代官等腐败现象,享有恩赐权的官员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向求职者索取佣金,这种现象在妄图恢复独裁统治的乔治三世国王统治时期特别严重,海军部索取佣金的现象最为突出,在那里,佣金已经成为恩赐者固定收入的一部分,中高级文官雇人代官现象已习以为常。内政部书记员布莱茨克,每年用81镑13先令雇人代职,而他自己则为大法官厅高级文官威廉·弗累泽代职,年收入达227镑3先令。文官的收入也五花八门,薪俸是最基本的,但各部门不统一,数额相差悬殊,有的每年只有几十镑,有的上千镑,文官还向服务对象收取小费,数额也相当可观。有的上层文官小费收入远远超过薪俸,文官的管理更是混乱,工作缺乏纪律约束和有效的监督考核,尸位素餐、贪污腐败现象比比皆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程西钧)“改革前,英国的文官制度是混乱现象,主要是因为王室和贵族的特权所造成的。早期的文官,其实就是国王的臣仆,他们从王室领取薪俸,跟随国王东征西战。后来议会出现了,那么议会出现以后,政府的机构扩大、雇员增多,但是这些雇员仍然是从王室领取薪俸,受王室的派遣。那么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议会取代了王权,成为国家政治权利的核心,议会成立了许多的专门委员会,雇佣一些专职的人员来执行国家政府各个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由此职业的文官队伍就出现了。当时的文官主要的是在财政、税务、海军、邮政这些部门任职,他们的薪俸是从议会拔款里边来支付,但是也还有一些文官,特别是有一些要害的职位,他们还是从王室的薪俸里边来领取他们的薪俸,这个受王室的控制。1688年政变以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机构急剧扩大,雇员——政府所需的这个人员,也急剧的增多,这个时候,国王、贵族就利用他们手中所掌握的恩赐官职权,这个权是从中世纪以来就有的,利用这个恩赐官职权来在政府各个部门安插自己的亲信,企图这样来控制议会、影响政府,由此也就导致这个文官制度中间弊羰丛生。为此议会曾经多次颁布法令,禁止比如说税务人员、邮政人员、从王室领取薪俸的官员、从王室领取养老金的官员,禁止他们介入党派的政治活动,禁止他们参选议员,但是收效不大。”文官系统的腐败、渎职和效率低下,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财政的混乱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在反对党辉格党人的强大压力下,1780年,议会下院成立了两个调查小组,详细调查政府的财政帐目和文官的经济收入,并将调查结果写成27份报告,揭露了文官制度的种种严重弊端,要求进行改革。1782年,议会经过对调查报告的激烈辩论,通过11项决议,颁布了第一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法案,这些决议和法案的出台,标志以廉洁高效为主要目标的文官制度改革起步。 最初的改革首先从整顿财政机构入手,1785年,议会通过议案,废除早已不起作用的赋税审计员,设立审计署,以加强对各部门财政帐目的审核和对财政人员的监督。下院还于1810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摘要】纪录片必然记录的是真人真事真情景,纪录片的本性就在于探索和揭示现实生活的真实原貌,力求客观真实地展示生活的内在本质,所以纪实性成为纪录片的首要品格。然而、什么样的纪录片能够产生巨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当下,大众的眼球被更多的资讯文化吸引,此时我们的纪录片应更多的思考如何夺取受众眼球。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客观的纪实。更重要的是:闪耀着哲理和诗意的光芒。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创作手法 1.纪录片的界定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纪录片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2.主题开掘的哲理化 纪实是一种创作风格,是一种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观照的特殊方式。纪实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为了“纪实”,而是要开掘某种社会的、文化的主题。因此,主题开掘的哲理化也就必然成为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内容。当代纪录片的创作者并不满足于琐碎地纪录生活,而是力图选取一种独特的视点,注目于流动变幻着的人生;不满足于简单地纪录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是对象作为一种思考和表现的材料,带进来某种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深层背景;不满足于构筑生动的叙事情节,而总是热衷呈现故事外的意蕴。概言之,当代纪录片在表现方位上实施了“透过人看世界”与“透过世界看人”的交叠和互补,更加突出了人作为艺术表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中心位置,唤醒人在某种生存状态下种种潜在的历史、哲学精神。 3.叙事方式故事化 随着信息时代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多元化”需求,中外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正在以探索和发现的眼光,以创新的思维追求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以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国内外同行越来越广泛地在创作中运用了“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即在真实纪录的前提下,利用矛盾冲突,进行销垫、悬念,省略、兴奋点等技巧设置,对素材进行故事化处理,其就更易于为观众所接受和认可。使我们讲述的真实的故事对娱乐和资讯丰富的当今观众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3.1“悬念”手法 “悬念”在词典中解释为: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悬念”常常运用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把波澜起伏的情节安排得扣人心弦,从而唤起读者浓烈的“穷根究底”的兴趣,使之以紧张迫切的心情期待着它的发展而欲知后事如何,这种方法叫做悬念设置法。随着故事性在纪录片中的频繁运用,悬念的手法也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其中。在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中,悬念设置贯穿全篇,整个纪录片就围绕着一个个疑问,将庞杂的事件理出一个头绪来,并且在片子当中适时的抛出问题,让观众带着问题去看,而且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再拋出一个问题,这样反复交替同时设置很多个铺垫,才能一直吸引住观众的眼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