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塔

中国古塔
中国古塔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身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苏州虎丘塔 (云岩寺塔)

虎丘塔,是云岩寺的一座佛塔,又称云岩寺塔。虎丘塔始建于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九年),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公元959—961年(后周显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为砖塔。元代和明代几经修葺,现第七层为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前后修建的。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世界闻名的虎丘塔高高耸立于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巅,是苏州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佛塔,是古城苏州的象征,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其风格与同一时期建的杭州雷峰塔相似,两塔被誉为“江南二古塔”。

上海兴圣教寺塔

兴圣教寺塔,俗名“方塔”,坐落在上海市松江区的方塔园内。此塔在公元1068—1094年间(宋代熙宁至元祐年间)建于兴圣教寺——该寺建于公元949年(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在元代被毁——内,故名兴圣教寺塔。于1975-1977年经历复原大修。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高42.5米,四面九级,因塔的平面呈四方形而俗称方塔。该塔大出檐,瘦塔身,沿袭了唐代砖塔的建筑风格,被认为是江南造型最美的塔之一。另外,它保留了大量宋代原物,为江南古塔建筑所罕见。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六和塔

位于钱塘江畔月轮山上,是北宋时吴越王为镇钱塘潮而建。此地原为五代吴越国王的南果园。北宋开宝三年(970年),钱弘椒舍园造塔,并建塔院,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压江潮。时钱塘江上“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

另闻,公元929年,后唐天成已丑状元应昑公考证:应氏第46世孙祖詹公于公元368年葬于钱塘赤水乡,建塔“六和”,寓意“吉祥、如意、致和”。以祈镇一方风水,庇国泰民安,得太平和乐。清嘉庆进士,詹公后裔应文鸿也经长期多方考证认为,詹公生于西晋太康已西,卒于东晋太和二年,先葬于官田(芝英),把詹公之墓称作“将军坛”,翌年转葬钱塘赤水乡,建塔“六和”。

塔有七面八级,高59.89米,雄伟壮丽。登塔俯瞰,钱塘风光尽收眼底。现在六和塔旁新建了一座中华古塔苑。走进塔苑,各个朝代、各个地区的一百多座古塔,集中展现了中国塔文化的精华。

山西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武汉洪山宝塔

洪山宝塔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动工,至元二十八年竣工,历时十一年建成。塔为七级八方,砖石叠成,身高十三丈三尺,基宽十一丈二尺,顶高一丈三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塔已损坏不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寺庙和文物的保护工作,1953年对洪山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上下内外,整修一新,使千年之古塔焕发了青春,为祖国山河增添了新的景色。

安庆振风塔

安徽省安庆的振风塔是坐落于长江边上,号称是“万里长江第一塔”,是七层八角楼阁式的建筑。当时是北京白云观老道人张文采的精心设计,相传它是为了振兴文风所建,建于明代隆庆二年,隆庆四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承德永佑寺塔

永佑寺舍利塔座落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东北侧。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原为永佑寺中之塔,后来寺院残坏,仅留此高塔矗立于山庄之中。

永佑寺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高70米,建于高台之上。第一层塔身周有抱厦。塔身内部八面墙壁有石雕像和密宗彩色壁画。各层塔檐均砌以黄、绿各色琉璃瓦,塔顶冠以高大的镏金宝顶塔刹。整个塔找造型美观,挺拔高大,色彩鲜明,光亮夺目,突兀于万绿丛中,成为承德避暑山庄的一个明显标志。此塔突破了万树园的横野平空,是避暑山庄胜景之一。据说此塔是乾隆帝为报其母恩,仿杭州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琉璃塔而建。故而俗称六和塔。

登封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 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嵩岳寺塔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塔基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0.85米,宽1.6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砖铺甬道,与基台同高。该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两段塔身,中间砌一周腰檐作为分界。其中下段高3.59米,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较简单,仅在四正面有门道;上段高3.73米,为全塔最好装饰,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门与下段门道通,券门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门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单层方塔形壁龛,各转角处砌壁柱。中部是十五层密叠的重檐,用砖叠涩砌出,檐宽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造型,其意匠显然来自中国的重楼,其内部则是一个砖砌大空筒,有几层木楼板。最高处有砖砌塔刹,通高4.75米,以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该塔塔心室作9层内叠涩砖檐,除底平面为十二边形外,余皆为八边形。塔下有地宫。

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非常柔合丰圆,饱满韧健,似乎塔内蕴藏着一种勃勃生气。塔体通刷白色,高高耸出于青瓦红墙绿树之上,为山色林影增添了一段神奇。

西安小雁塔

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710年(唐代景龙年间),

小雁塔位于当时唐朝都城长安城朱雀门街东安仁坊修建荐福寺塔(即小雁塔),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当时塔院并不在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园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朝末期的战乱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登封永泰寺塔

永泰寺塔位于河南登封永泰寺北面的山坡上,建于盛唐时期,所以也被称为唐塔。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采用青砖黄泥垒砌而成,平面呈方形,塔的外壁敷有一层薄薄的白灰。塔身高耸,塔基底边长5.05米,塔体通高24米,壁厚1.6米。塔的南面有高2.6米,宽1.74米的券门,由门可至塔心室,塔心室内为正方形空筒状。塔身有11层密檐,塔身内部为空筒,塔门拱券形,南向。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塔檐逐渐内收,外轮廓的连线呈柔和的抛物线状。塔室内部仍为方形,空筒状。塔刹由仰莲、五重相轮等组成,其精美的造型,是我国现存唐塔塔刹中的佼佼者。

塔身南面辟拱券门,各层密檐之间设拱形假门;从拱券门可进入塔内,内部残存几段朽木,应是原有的木制楼层及楼梯的痕迹。塔刹为砖砌,底部为一圈山花蕉叶,其上残存五重相轮,造型精美,不可多得。

大理千寻塔

云南大理千寻塔崇圣寺千寻塔建于公元九世纪,在大理属南诏国,约当内地唐代中晚期。千寻塔是砖结构密檐塔,檐数多达16层,高58米,是密檐塔中檐数最多者,也是比例最为细高者。塔的造型与唐代其他密檐塔近似,即底层特高,上有多重密檐,全塔中部微凸,上部收分缓和,整体如梭,檐端连成极为柔和的弧线。但千寻塔各层塔檐中部微向下凹,角部微翘;塔底层东为塔门,西开一窗,以上各层依南北、东西方向交错设置券洞和券龛,对于在此以前各密檐塔每层塔身上下直通开券洞的做法有所改进,较有利于抗震,造型上也更有变化。千寻塔东临洱海,西负点苍山,是南诏都城大理的标志性建筑。在千寻塔的西面,南北对称有两座八角平面砖砌密檐式塔,二塔形象和大小相近,高度均约40米,大约建于宋代。三塔峙立,为大理的秀丽湖山增添了不少美色。

成都宝光寺塔

宝光寺位于成都北郊18公里处新都县城。从成都出发,沿川陕路前行十六公里,约半小时的路程,便可见一座红墙环绕,佛塔凌空,竹树掩映的高大古庙,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新都宝光寺。宝光寺占地面积120多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葱茏,五殿十六院层层递进。它规模宏大,藏经丰富,僧徒众多,是清朝以来中国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四川著名禅寺。

南充无量宝塔

南充白塔,俗称“宋代白塔”,原名“无量宝塔”。建于北宋建隆年间(公元960年),距今已逾千年。座落在南充市高坪区鹤鸣山风景区,位于嘉陵江大桥西端,在顺庆区翘首可盼其挺拨雄姿。白塔高37.1米,为十三层仿木密檐式砖塔,塔呈方形。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价值。白塔塔基由条石砌成,塔身青砖垒成,塔顶生铁铸成,塔身为楼阁式斗拱建筑。东面第十层外垩“建隆万寿之塔”六字,二至十层外壁砌有小龛,每层十二柱,下四层砖砌环绕而上,从第五层开始,仅能容一人攀援至顶。

洛阳白马寺齐云塔

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在洛阳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据白马寺现存碑刻和某些佛籍载,东汉永平已已(公元69年),汉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号曰齐云"。今存之砖塔,实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

齐云塔初建为木塔,后毁于雷火。现存之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所重修,故又称"金方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塔边长 7.8米,通高35米,13层。第一层塔檐之下饰砌以仿木构式斗拱,顶覆宝瓶式塔刹,,外轮廓略作抛物线形,玲珑挺拔,古雅秀丽。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

陕州宝轮寺塔

宝轮寺塔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西部陕州风景区,原为陕州城内宝轮寺的寺塔。始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寺已早毁,唯塔独存。此塔塔门面南,平面作正方形,为13级迭涩密檐式砖塔,塔高26.5米,塔围21.6米,用青灰条砖一顺一丁垒砌而成。塔底有台基和台座。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宝塔”的塔铭,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呈抛物线型,用菱角牙子砖和迭涩砖层砌出塔檐,秀丽俊俏。每层塔身分别辟有半圆形拱券门龛、窗洞,翼角下有风铎(铁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塔内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临远眺,观赏“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景。

京香山昭庙琉璃塔

位于昭庙后的琉璃塔是园内唯一的一座宝塔,塔高近30米,分为塔顶安放黄色琉璃宝塔,塔身为黄绿琉璃装饰,整个建筑边雕佛像,层层檐檐缀有铜铃,起风时铃声清脆而悠远。

少林寺海公塔

海公塔位于塔林中北部,建于金大定十九年(1179),为六边形五级密檐式砖塔。塔由水磨砖加白灰砌成。塔身前有隶书额文,为少林寺著名僧人书画家祖昭所书,字体苍劲有力。塔身后有少林寺住持悟鉴撰并书的《少林禅寺海禅师塔铭并序》铭文,记述海公生平。海公,名法海,大定十八年(1178)圆寂,世寿四十,僧腊十五。塔为其门人宗朗等所建。

乌鲁木齐红山宝塔

红山嘴上的宝塔堪称乌鲁木齐一绝。为“镇山锁水”,清乾隆53年(1788年),清都统尚安在红山之巅建造了一座九级青灰“镇龙宝塔”,至今完好无损。它与雅玛里克山的宝塔遥相呼应。每当夕阳西照,塔影斜长,以其独特的风姿成为乌鲁木齐市永久的标志和象征。

中国古塔分析

浅谈中古古塔 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古塔分类 中国塔类型可分为两大部分: 按性质分类有:喇嘛塔(藏传佛塔)、宝箧印塔、金刚宝座塔、“中国?屠婆式"塔(无缝塔)多宝塔、文峰塔。 按形制分类有: 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内部楼阁外部密檐式塔、造像塔、幢式塔、异形塔. 看一座塔,不能单纯地看它的外形,应当从内部构造与外部式样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实际上中国的塔不全是高层建筑,也就是说不全是楼阁式塔,而楼阁式塔则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大量的塔是用砖造的,是砖塔。而且绝大部分的塔是不可能登人的,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塔,当然不可以一概而论。 中国塔数量很多,式样都不相同,塔的性质与佛教的分宗派也有关系。 著名古塔

西安大雁塔 古城西安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雄伟的大雁塔.它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视为古城的象征。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外观造型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米,塔身呈方形角锥体,坐落在底面积42。5×48。5米,高4.2米的方形砖台上,青砖砌成的塔身磨砖对缝,结构严整,外部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螺旋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尤其是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

中国古塔的起源

中国古塔的起源 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的窣堵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字也应运而生(塔字既象形,又涵盖了stupa的音与义,从“土”旁,含有封土之下埋有尸骨或“舍利”之意)。然而,中国并没有滋生印度佛教的社会土壤,佛教只好依附传统的礼制祠祀,佛塔也和古典的楼阁台榭结合起来,“上悬铜串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即在多层的楼阁顶加上一个有九层相轮的塔刹。(三国时,窄融在徐州大建佛寺,寺中造塔,塔的形式是塔顶“上悬铜窣九重,下为重楼阁道”。) 汉魏时已有了造塔的制度,《魏书·释老志》云:九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天全旧状”指的就是印度的窣堵波,“重构之”即为相叠多层的木楼亭阁。可见木楼亭阁顶上放置串堵波,就是那个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 和中国人一样,印度人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那半圆形的窣堵波代表了佛教的宇宙观。传入中国后的佛塔,中国人却把原来坐落在地上的“天”真正高高举到了天上,下面便以方形平面的楼阁来支撑,这是中国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 不仅如此,在中国人眼里,佛也具有人性,佛所居住的塔也被赋予世俗生活的内容。佛塔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原来埋藏佛骨的阴森的地宫走上了地面,变成了“寺”。所以在中国往往寺与塔建在一起,有塔便有寺。古老宫殿式的寺庙平面展开,既是供奉佛祖的神殿,又可居可游;而那孤高耸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传统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既是佛陀“涅磐”神圣的象征,又成了风景胜地的标志。“雁塔题名”成为历代文人登临咏怀的风流雅事;钱塘江边的六合塔,成了江船夜行的航标;河北开元寺的料敌塔使佛塔兼有军事作用;居庸关过街塔,下面不仅车马行人可以穿行,凡人经过即是对佛进行一次顶礼;有的地方甚至建塔镇妖以免除灾难,于是佛塔又变成风水塔。颇具意味的变化是,中国人把印度窣堵波那种指向神秘苍弯的象征形象,只是作为一种标记而束之高阁,塔刹以下楼阁则赋予现实人生、清醒实用的理性内容。所以中国的佛塔是“人”的建筑,而不是“神”的灵境(王世仁《塔的人情味》,载《美学》第四期)。 在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中,不论是密檐塔,还是楼阁塔,风水塔还是文峰塔,细细观察的人总会发现,塔的层数皆为奇数,单层、三层、五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偶数层的塔极罕见,连塔刹相轮也不例外。而培的平面智为偶数边形,如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塔等,绝对没有奇数边的平面形式。除了构造上的原因外,其构思乃出于中国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数字在中国除了它的运算功能外,还被赋予哲学的意义。数字有奇有偶,有阴有阳。天数奇数,为阳数,生数;地数偶数,为阴数,成数。天在上,是圆的,向高发展要用天奇数;地在下,是方的,平面展开要用地偶数,这是中国人对数的讲究。天覆地载,高天厚地,天地合一,“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方才有“博厚配天,高明配地,悠久无疆”崇高境界的追求。 当然,佛教也有自己的解释:塔的四边,象征四圣谛;六边象征六道轮回;八边即是八相

中国古塔

中国古塔 中国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别忽略了辽中京大明塔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古塔分类 中国塔类型可分为两大部分: 按性质分类有:喇嘛塔(藏传佛塔)、宝箧印塔、金刚宝座塔、“中国 屠婆式”塔(无缝塔)多宝塔、文峰塔。 按形制分类有: 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内部楼阁外部密檐式塔、造像塔、幢式塔、异形塔。 看一座塔,不能单纯地看它的外形,应当从内部构造与外部式样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实际上中国的塔不全是高层建筑,也就是说不全是楼阁式塔,而楼阁式塔则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大量的塔是用砖造的,是砖塔。而且绝大部分的塔是不可能登人的,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塔,当然不可以一概而论。 中国塔数量很多,式样都不相同,塔的性质与佛教的分宗派也有关系。 著名古塔 西安大雁塔 古城西安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雄伟的大雁塔。它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视为古城的象征。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据史书记载,慈恩寺始建于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他母亲文德皇后而扩建,寺院的规模很大,共有13个院落,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唐王朝灭亡后,大慈恩寺也渐渐颓废毁坏。现存的寺院建筑大部分是明代时重修的。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附近环绕曲江池、杏圆和乐游原,风景秀丽迷人。大雁塔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师自印度归来,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为了供奉和储藏这些宝物,而亲自设计并指导施工的。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唐高宗和唐太宗曾亲自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米,塔身呈方形角锥体,坐落在底面积42.5×48.5米,高4.2米的方形砖台上,青砖砌成的塔身磨砖对缝,结构严整,外部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螺旋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尤其是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硷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自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呼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腾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

古塔在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简述

古塔在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简述 摘要:古塔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古塔千姿百态,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而塔这种建筑并不是我国的固有类型,而是外国的一种建筑。在传入我国以后,塔又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的建筑类型。 关键词:古塔、历史、发展 一、古塔的起源 在不同的资料与文献中关于古塔的起源有不同的介绍与描述,但是普遍学者还是认为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76年),使臣赴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遇到天竺僧人巡叶康腾、竺法兰1,把他们迎到京城洛阳。第二年,汉朝廷在洛阳为两位僧人修建了一所寺院,因为来时一路上用白马驮载了佛经、佛像,寺院就以白马命名2。白马寺是我国第一所佛寺,中心的主要建筑是一座木结构的大方塔。从白马寺开始,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寺和塔密切联系着遍及各地,凡有佛寺的地方大多有塔。而且由于后来的塔多用砖石砌筑,比寺院更加坚固,往往寺院毁坏之后很久,塔依旧屹立原地,保留着历史的遗迹3。最初是用以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后,遂发展演变成为有着特定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大多是以“塔”为中心的。孤高耸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传统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是佛陀“涅槃”4神圣的象征。 塔的故乡在印度,它是佛教的产物。据佛经故事,释迩牟尼涅架之后,弟子阿难等人将他的遗骸火化,烧出了色泽晶莹、击之不碎的珠子—舍利。众弟子在各地修建坟家,将舍利分葬。每处都修一个台子,台上建一个覆钵形的坟,坟顶立一根尖刹。这种建筑汉译窣堵坡5、浮屠、浮图等等,晋宋时期的译经人造了一个“塔6”字来译称(更早的文献中没有塔这个字)。在印度的古尸纳伽相传释迎牟尼涅架的地方,有一座著名的佛塔,就是章堵坡的典型7。 二、塔在中国的发展 塔传入我国近二千年,它的初型有少量保存,大量的是发展演化得来的新形式。从建筑艺术史的角度看,外来因素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而且持续了如此长的历史时期,这无疑是莫大的收获,值得用专门的篇章来描述,当然也值得我们作一番浏览。而我们首先还可以指出,塔的功能,塔和佛寺的相互关系等,也是经历了许多变化的8。塔的最初用途是坟墓,是用来埋葬佛祖舍利的。由印度到中国,塔的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实心坟墓变为空心楼阁。建筑结构的巨大变化,实际蕴含着文化内涵的微妙差别。坟墓是用来埋葬死者的,而楼阁则是居住或观光之所,二者对比,表明印度佛教进人中国之后就被中国的人世文化所改造。在中国著名的塔有很多,比如说杭州的雷峰塔,苏州的虎丘塔,西安的大雁塔等等。 1竺法兰,东汉僧,中印度人。 2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3罗哲文:《古塔摭谈》,《文物丛谈》1982年第3期 4涅槃:调理自己的思想,断除大脑里面不好的思想、程序、情感,最终达到没有烦恼,超脱生死的境界,也就是无所得,无执着,随缘。 5窣堵坡,又称窣堵波是源于印度的塔的一种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东南亚国家比较普遍。 6葛洪:《字苑》 7蔡华:《中国古塔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四川水泥》2015 11-0081-01 8罗哲文:《古塔摭谈》,《文物丛谈》1982年第3期

齐齐哈尔水师营历史的文化传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910017176.html, 齐齐哈尔水师营历史的文化传承 作者:关连芳 来源:《理论观察》2014年第01期 [摘要]齐齐哈尔水师营是清朝水师中的一支劲旅,在反击沙俄侵略、保卫与建设黑龙江三城(瑷珲、摩尔根、齐齐哈尔)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的文化繁荣与发展以及促进经济振兴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齐齐哈尔水师营;历史贡献;传统文化;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70 — 02 清齐齐哈尔水师营正式建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裁撤。在此期间,齐齐哈尔水师营参加了著名的雅克萨之战,并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其后驻守齐齐哈尔的208年中历尽守城护民之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重温这段历史,并挖掘其文化内涵,会给我们以启迪。 一、水师历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宝贵财富 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传承的精髓。水师精神、寿山精神与马占山精神构成了齐齐哈尔古代、近代和现代反侵略历史的三部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宝贵财富。 顺治元年(1644年),百万八旗军入关,“龙兴之地”——盛京仅有千余名兵丁守卫,宁古塔只有数百人可以支用,整个东北完全处于沙俄的“鹰视狼顾”之下。 16世纪的沙俄为了掠夺土地和他们垂涎的皮货,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迅速东进,成为中国 的“邻居”。叶尼塞斯克城和雅库茨克城成为他们侵入黑龙江下游的桥头堡。匪首波雅科夫、哈巴罗夫和斯捷潘诺夫,先后率领哥萨克匪徒,占据达斡尔的居住地——雅克萨城,屠杀、抢掠古伊古达尔村民千余人;他们袭击瑷珲城,威胁赫哲人的乌扎拉村…… 清政府曾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次对俄军展开清剿。但因清军没有在此长久驻扎和徙民实边,沙俄吞并黑龙江的边患一直存在。 康熙帝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反击沙俄的准备。 康熙元年(1662年)始,清政府采取奖励投军措施,共在盛京、吉林、宁古塔等地编制“新满洲”兵万余人;康熙十年(1671年)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两次以谒陵的名义巡视东北。他以“非观兵”的姿态表达了对“貔貅健甲”的厚望与自信;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政府分拨吉林部分水师分驻黑龙江地方,这一年吉林水师到齐齐哈尔驻防。他们日夜

中国古塔的类型

中国古塔的类型 塔原本产生于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才随着佛教的传入进入中国,并与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相融合,历经千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国一种特殊的建筑门类。和印度的萃堵坡相比,中国的塔从功能、形式、布局、结构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国常见的古塔类型大体有九种,即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花式、覆钵式、过街式、金刚宝座式、宝箧印式、组合式。 1.楼阁式塔的建筑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的传统习惯,利用人们对多层楼阁通天的寄托,以楼阁形式作为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楼阁式塔可供奉佛像,并可供僧人等登临之用。楼阁式塔的特征是具有台基、基座,有木结构或砖仿木结构的梁、枋、柱、斗拱等楼阁特点的构件。塔刹安放在塔顶,形制多样。有的楼阁式塔在第一层有外廊(也叫“副阶”),外廊加强了塔的稳定性,也使其更为壮观。 2、密檐式塔为中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可以说是一种由楼阁式塔演变而来的新 式佛塔,多是砖石结构。密檐式塔始于东汉或南北朝时期,盛于隋、唐,成熟

于辽、金,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每层的层高却特别小,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密檐式塔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唐代、辽代塔的主要类型,而且多为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密檐式塔由于多是实心的,所以,一般都将佛像雕塑在塔身的外面。 2、亭阁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塔身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大多为单层。最初亭阁式塔只是为了供奉佛像,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埋葬僧人或普通人的墓塔。亭阁式塔在宋代、辽代、金代最流行,元代以后就逐渐绝迹。

中华古塔通览

中华古塔通览·综合卷 中华古塔通览·综合卷 2012-02-08 17:42:18| 分类:中华古塔| 标签:目录索引|字号订阅中华古塔通览·综合卷 安东老王编录 西安大雁塔 前言 在中华大地上,到底有多少古塔?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至于这些古塔的建筑年代、特点、保存现状等,人们更是知之甚少。关于中国名塔的书目不少见,一般只介绍几百座,“古塔大全”或大百科全书式的文字,尚无。由此,安东老王好古探奇之心生矣,试以两年左右的时间,在网络上搜古寻塔,辑录研考,渐次一一录兹,名之以《中华古塔通览》。 古塔搜寻范围,举凡中国土地所存之古塔,大陆、港、奥、台;古塔断代为,凡清朝以前所造之塔;民国以后之塔(非重建的)为近代之塔,不录或列入“附录”; 有些古塔,为毁后在原地重建,亦当以古塔录之其断代视重建情况而定,或为始建年代,或为重建年代;有的古

塔已毁,仅存图片或塔址,《通览》列为〈附录〉; 有些古塔为袖珍形态,或装饰性质,如故宫金发塔、颐和园屋顶装饰塔。并非建于大地上,亦列为附录,或不录; 有些古塔不很出名,为地方性遗存或没有列入当地文物保护单位,本《通览》则格外重视,加以介绍,此诚望网友博友的帮助。 本《通览》旨在整理介绍宗教文化(以佛教为主)遗存,近现代的塔,则引以为其它用途,如水塔、灯塔、纪念塔等,本《通览》亦不录或列为附录。 中华古塔中所涵盖的历史文化,包括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书法艺术等等,是博大精深的。本《通览》能说清楚其一二,也就算是近乎有功德了。 辑录体例,以单塔介绍为主,即每篇日志介绍一座古塔。同时,也介绍塔群(院、林)。以一座古刹或地域为限,若此刹(地域)存在多座古塔,则介绍其塔群(院、林)。双塔或三塔的,取双塔(三塔)为一篇介绍。是否科学,有待求教。 本《通览》引用资料或图片,尽可能注明出处或链接出处,从百度收来的资料或图片,则不能一一注明,此望作者见谅。对文字或图片,《通览》在辑录中亦尽可能取伪存真,但谬误之处,诚望各位老师、朋友提出,在此安东老王先鞠躬谢过。

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

大 众 文 艺 大234 摘要:中国的古塔,蕴涵着中华民族科学、艺术、文化和历史的精华。古塔是古代的高层建筑,又是江河航行的标记,城镇的象征,思乡的托物,其造型优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古塔作为外来文化它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建筑类型。 关键词:古塔;历史;特征;发展;结构;建筑材料 Summary : china's ancient tower. on the science, arts,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ancient pagoda is the essence of the tall buildings and rivers, the symbol of the town of trust and its design and structure of coincidence, carved, and are with our other kinds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the ancient tower. as a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original architecture combined to form with a chinese traditional type of architecture. Keywords : ancient;tower;history;characteristic develop;structure;building material 一、中国古塔的历史 塔原本产生于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塔就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用的建筑物。在佛教中,舍利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神圣物品,佛教信徒们为供奉、保存舍利,便创建了这种具有坟冢之意的塔。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类型、结构、用途都有极大的变化。尤其后来印度的塔传到了中国,塔的功能比印度塔更复杂了。它除了保存高僧尸骨、舍利外,还有在寺庙、城郊制高点或河流转弯处、海滨港埠之巅建造的具有军事、导航、城市标志和观赏风景等功能的塔。在塔的译名上,也出现了诸如“窣堵波”“私偷簸”“偷婆”“佛图”“浮屠”“浮图”等多种称呼。此外,塔的造型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如在中国早期出现的楼阁式塔,其作为表相的塔刹部分具有印度“窣堵波”的形象;作为供奉佛像的主体建筑——塔身,除了原有的复钵式喇嘛塔造型外,还出现了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楼阁式塔身形状;其后,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佛教本身内容的变化,又发展出密檐式塔、花塔、金刚宝座式塔、过街塔等等类型。 二、中国古塔的特征 在古印度,佛舍利是埋葬、供奉在萃堵波中的。而在我国,塔下一般都建有地宫,以埋葬或供奉舍利。这是印度萃堵波与我国固有的陵墓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在近代和当代维修古塔的过程中,人们在塔顶上也曾经发现过舍利,可见塔下地宫并不是中国古塔埋葬舍利的唯一地方。但是地宫的出现,却是印度萃堵波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另外,佛塔的时代特征尤为明显,唐和唐以前的塔平面为方形,一般用木材宇砖建造,内部构造做成空筒式。这样构造的塔没有横向拉力材料,到地震时极易毁掉。唐代建塔数量多,但现今存留无几,大部分都毁于地震了。到宋代总结塔的问题时,发 现空心塔极不安全,便将砖塔的结构进行改革,使外壁、塔梯、楼层三项结合在一起,采取“壁内折上”的方式,其变化式样有七八种之多。这样一来,塔本身层层增加横向拉力,塔因此而坚固耐久。宋代的改革也影响到明代,宋明时期建造的高大的砖塔,很少遭到破坏,所以保存至今的塔也较多。 在中国古塔的周围或旁边,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这与古印度萃堵波周围的少数建筑物是有很大区别的,佛塔是寺院的一项建筑,也有单独修建的,但为数不多。我们可以把寺院与佛塔的关系理解为:有塔必有寺。有寺未必都会建塔。佛塔传入中国后,僧人认为佛即是塔,塔就是佛,可见佛塔在佛寺中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僧人就在各寺院建塔,以示敬佛。塔在佛寺中占主要位置,唐代和唐以前建寺,把塔建在大雄宝殿的前端;也有的佛寺把塔建在寺院外部,或建在寺院东南角;如果建造双塔时,则分别列于大雄宝殿前端之左右。 三、中国古塔的发展阶段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我国现存古塔、古塔遗址的调查分析得知,古塔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东汉到唐朝初年,印度的萃堵波开始和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互相结合,是不断磨合的阶段,为古塔发展的第一阶段。 佛教初入中国时,佛教的教义与中国固有的王权思想、儒家学说、宗教信仰等存在着分歧、冲突,为了生存,佛教不得不采取了调和的立场,力争以人们习惯或熟悉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印度的半圆形的萃堵波自然也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形态,它势必要在迎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改变其本来面目。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建筑已经没有实物,但是我们借助文献记载得知,中国最早期的佛塔,主要是楼阁式的建筑。 第二,从唐朝经两宋至辽、金时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两宋时期古塔的建筑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塔的总体数量较前代大增,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了,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材质。阁楼式、密檐式、以及亭阁式塔正值盛年,花塔和宝箧印经塔又现异彩。这一时期,是从以木塔为主转向以砖石塔为主的最后阶段。由于材料的改变,使建筑造型与技术也相应有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的平面从四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角形和八角形。 由于社会风习的变化,唐与宋、辽、金时期的古塔,在审美特征上也有了明显的差异。大致来说,唐时修建的塔一般不尚装饰,唐人追求的主要是简练而明快、端庄的线条,亲切而和谐的节奏,唐塔表现出来的是唐人豪放的个性和气度。而宋人却是追求细腻纤秀,精工细凿,柔和清丽,所以宋塔的艺术便在外在造型、装饰表现的方面开拓新的境界,极力渲染其令人目眩的轮廓变化和颇有俗艳之嫌的形式美。至于与宋对峙的辽和金,则是在 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 王雪芹 (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9) 综合学术论坛

文脉

文脉[wén mài] 在风水学上,“文脉”为龙脉的一种,是负屃之魂,属文曲昌兴之象。广义龙脉曰为山川之势(五峰三脉),狭义龙脉则有文武之别——文魂秦岭(陕西九龙山)、武德凤阳(安徽)。伏羲魂化九龙、真身游历天下,所遗百峰,皆为龙脉。从广义上说,只要水、土、光照等几大要素十足俱全、山势整形,便可称为“龙”,但真正具有灵性的,全国只存三条;具有文魂武德的,则仅有此两处。因为真脉存量过于稀少、无法普及应用,故历代风水学家普遍认同只要山势起伏得当,便可算作龙脉的说法。 目录 1基本信息 1.1 拼音与英文 2定义 2.1 简介 2.2 文脉与城市 2.3 文脉与后现代建筑 2.4 文脉的继承与创新 2.5 撷取 2.6 移植 2.7 改造 3对于文脉的思考 3.1 简介 1基本信息 拼音与英文

读音:wénmài [unity and coherence in writing]文章的线索 文脉——城市记忆的延续 2定义 文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的对话与内在联系,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 另一种“文脉”定义:华夏文明发源的脉络。此文脉起源于两河流域,现今“文化龙脉”与“风水文脉”唯一并存完好的区域在陕西户县(夏代古国扈氏,今属西安市),其余“双标准”的文脉由于历史变迁,均已名存实亡(只存文化沿袭的居多,实体脉络已破坏殆尽)。近年有许多学者,不断呼吁暂缓“将一切风水学说视同迷信”的观点,建议在保存历史“习俗”的前提下,尽量避免进行毁灭性的大规模现代化开发——仅存的秦岭九龙山文脉近年也已被开发为公墓,所幸没有进行大规模人工改造,而是完全依照原始地表形态建设的风景区级公墓,使“华夏文脉之宗”得以尽可能的保留,当属不幸中的万幸。 简介 一些有意义的传统生活场景被破坏,城市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文脉,被成片、成街、成坊地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难道我们的城市发展到只有依靠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去寻找那曾经的记忆不可了吗?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文脉,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 文脉与城市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它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美国人类学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克拉柯亨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

古塔的造型分类楼阁式塔

古塔的造型分类楼阁式 塔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古塔的造型分类(一)楼阁式塔中国古塔的造型其实很难精确分类,目前通用的分类方法都比较笼统,这主要是现存古塔的时间跨度近1500年,而古建筑都有各自鲜明的时代以及地域特征,要固定一种适合于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分类方法实属不易;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古塔,造型标新立异,却未成体系,相似者寥寥无几,有些甚至是孤例,像这类塔也很难分类。 另一方面,古塔的造型分类不能只从外表来看,还应该同时考虑到内部结构和功能,因塔的造型和其功能有密切联系:例如为了观景了望而建塔,一般就建成可攀登型的,而僧尼墓塔为了防偷盗破坏则多为实心结构;因此可攀登型的空心塔和实心塔就算外表相似也不能混为一谈。比如唐代的密檐塔和辽代的密檐塔,虽外表都符合密檐塔的特点,但内部结构完全不同:前者一般还是楼阁式的,内部设有楼梯,而后者则基本上都是实心结构。首先我觉得所有的古塔都可以划分为建筑型塔和雕塑型塔两大类。前者是作为一个建筑存在的,具有建筑的某种或多种功用;而后者则是模仿了前者外形,本身是一件工艺品,或者说是一件缩小了的“模型”。具体到实例,建筑型塔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木塔、砖塔、砖身木檐塔和用石块垒砌的大中型塔;而雕塑型塔则包括绝大多数小型石塔,全部经幢和全部金属塔等。当然这两种类型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古塔的性质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造型分类简表如下,详述见后。 建筑型塔

一、楼阁式(重楼式)楼阁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古建类型,早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的楼阁建筑已经相当普遍。而所谓楼阁式塔则模仿楼阁的造型,将塔建成多层楼阁,内部设有楼梯和楼层,可以攀登,每一层外部设塔门和塔窗,相邻两层之间外部设腰檐,有的还有平座和栏杆,供人行走。 楼阁式塔时我国最主要的佛塔类型,从外形上可分为两类,即(标准)楼阁式和密檐楼阁式。 1. 标准楼阁式 每一层的高度较大,多为自下而上逐渐减小;腰檐为涩叠出檐或斗拱承托出檐,每一层必有真门可供眺望或出入。内部结构有很多种类,唐代以前多为空筒式,设木制楼层楼梯,宋代开始将砖石制楼层楼梯与塔身融为一体。我国现存的楼阁式塔主要有两种风格:江南地区的楼阁式塔多为砖身木檐,斗拱承托出檐深远,多作飞檐挑角,每一层都设平座,大部分还有栏杆,还有很多在底层设有附阶(回廊),江南地区的佛塔和文峰塔几乎都属这种类型,其中有多座砖身木檐的宋代佛塔,造型秀丽挺拔,结构匀称和谐,均堪称国之瑰宝;北方和中原地区的楼阁式塔多用砖砌涩叠出檐,出檐较短,很少有平座和栏杆,人不能走到塔身以外去。塔身平面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四种:唐代楼阁式塔均为方形(除少数年代有争议的塔外);五代之后多为六角和八角形,江淮、四川等地还有相当数量的宋代方形楼阁式塔;明清之际,楼阁式佛塔数量减少,而南方地区的楼阁式文峰塔则大大增加;圆形楼阁式塔非常罕见。

芜湖本地公共艺术

芜湖本地公共艺术 以及芜湖历史和地域对本地公共艺术的影响 芜湖,简称为“芜”,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处在长江南岸,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下设鸠江区、镜湖区、弋江区、三山区四个市辖区,管辖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无为县四个县。芜湖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与省会合肥市并称为安徽省“双核"城市。 一、芜湖的历史与地理环境 芜湖有文字记载已逾2500年,别称有“祝兹”、“祝松”、“皋夷”、“勾慈”、“中江”、“鸠江”等,素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明代五大手工业区域之一,至清末,芜湖浆染业的全国领先地位一直延续三百年之久;近代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因“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孙中山语)名誉华夏,有“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之美誉。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把芜湖辟为通商口岸,成为近代安徽开放先锋。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北与合肥市、马鞍山市毗邻,南与宣城市、池州市接壤,东与马鞍山市、宣城市相连,西与铜陵市、安庆市交界。地形地貌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规则长条状;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芜湖市东部和北部为冲积平原,间有洼地,有少数丘陵,地势低平,西南高东北低。西部和南部多山地。境内有长江、青弋江、裕溪河、花渡河、扁担河、荆山河、黄浒河、倒逆河、漳河、青山河等河流。南塘湖、石板湖、西冲湖、池湖、竹丝湖、龙窝湖等湖泊。 芜湖历史文化资源更是十分丰厚。繁昌“人字洞”,是古人类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发现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200万~250万年之间,把人类在亚洲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繁昌柯家村古窑址,繁昌平铺乡“万牛墩”和南陵吴越土墩墓,南陵大工山铜矿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芜湖历史和地域对本地公共艺术的影响 《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文化登录芜湖,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带着鲜明的西方特色和历史的印记,成为芜湖的独特景观,对它们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工作,是保护文化遗产、留存城市记忆之举。近年来,芜湖部分西洋建筑已经得到开发利用,老芜湖海关(如图1),已经成为滨江公园的重要部分;古城内的华牧师楼(如图2),被纳入古城建设总体规划;范罗山上的英驻芜领事署建筑(如图3),将作为民间文物收藏园向公众开放;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址(如图4-5)、英驻芜领事官邸也在规划修缮后再展新貌。

中国古塔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身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苏州虎丘塔 (云岩寺塔) 虎丘塔,是云岩寺的一座佛塔,又称云岩寺塔。虎丘塔始建于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九年),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公元959—961年(后周显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为砖塔。元代和明代几经修葺,现第七层为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前后修建的。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世界闻名的虎丘塔高高耸立于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巅,是苏州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佛塔,是古城苏州的象征,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其风格与同一时期建的杭州雷峰塔相似,两塔被誉为“江南二古塔”。

上海兴圣教寺塔 兴圣教寺塔,俗名“方塔”,坐落在上海市松江区的方塔园内。此塔在公元1068—1094年间(宋代熙宁至元祐年间)建于兴圣教寺——该寺建于公元949年(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在元代被毁——内,故名兴圣教寺塔。于1975-1977年经历复原大修。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高42.5米,四面九级,因塔的平面呈四方形而俗称方塔。该塔大出檐,瘦塔身,沿袭了唐代砖塔的建筑风格,被认为是江南造型最美的塔之一。另外,它保留了大量宋代原物,为江南古塔建筑所罕见。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塔的造型分类(一)楼阁式塔

中国古塔的造型分类(一)楼阁式塔 中国古塔的造型其实很难精确分类,目前通用的分类方法都比较笼统,这主要是现存古塔的时间跨度近1500年,而古建筑都有各自鲜明的时代以及地域特征,要固定一种适合于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分类方法实属不易;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古塔,造型标新立异,却未成体系,相似者寥寥无几,有些甚至是孤例,像这类塔也很难分类。 另一方面,古塔的造型分类不能只从外表来看,还应该同时考虑到内部结构和功能,因塔的造型和其功能有密切联系:例如为了观景瞭望而建塔,一般就建成可攀登型的,而僧尼墓塔为了防偷盗破坏则多为实心结构;因此可攀登型的空心塔和实心塔就算外表相似也不能混为一谈。比如唐代的密檐塔和辽代的密檐塔,虽外表都符合密檐塔的特点,但内部结构完全不同:前者一般还是楼阁式的,内部设有楼梯,而后者则基本上都是实心结构。首先我觉得所有的古塔都可以划分为建筑型塔和雕塑型塔两大类。前者是作为一个建筑存在的,具有建筑的某种或多种功用;而后者则是模仿了前者外形,本身是一件工艺品,或者说是一件缩小了的“模型”。具体到实例,建筑型塔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木塔、砖塔、砖身木檐塔和用石块垒砌的大中型塔;而雕塑型塔则包括绝大多数小型石塔,全部经幢和全部金属塔等。当然这两种类型也

不是绝对的,有些古塔的性质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造型分类简表如下,详述见后。 建筑型塔 一、楼阁式(重楼式)楼阁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古建类型,早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的楼阁建筑已经相当普遍。而所谓楼阁式塔则模仿楼阁的造型,将塔建成多层楼阁,内部设有楼梯和楼层,可以攀登,每一层外部设塔门和塔窗,相邻两层之间外部设腰檐,有的还有平座和栏杆,供人行走。楼阁式塔时我国最主要的佛塔类型,从外形上可分为两类,即(标准)楼阁式和密檐楼阁式。 1. 标准楼阁式 每一层的高度较大,多为自下而上逐渐减小;腰檐为涩叠出檐或斗拱承托出檐,每一层必有真门可供眺望或出入。内部结构有很多种类,唐代以前多为空筒式,设木制楼层楼梯,宋代开始将砖石制楼层楼梯与塔身融为一体。我国现存的楼阁式塔主要有两种风格:江南地区的楼阁式塔多为砖身木檐,斗拱承托出檐深远,多作飞檐挑角,每一层都设平座,大部分还有栏杆,还有很多在底层设有附阶(回廊),江南地区的佛塔和文峰塔几乎都属这种类型,其中有多座砖身木檐的宋代佛塔,造型秀丽挺拔,结构匀称和谐,均堪称国之

中国古代建筑之古塔

中国古代建筑之古塔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中国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而这其中又分为许多类型。 一、楼阁式 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而所谓楼阁式塔则模仿楼阁的造型,将塔建成多层楼阁,内部设有楼梯和楼层,可以攀登,每一层外部设塔门和塔窗,相邻两层之间外部设腰檐,有的还有平座和栏杆,供人行走。 塔内一般都设有砖石或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而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相一致的。在有的塔外还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 每一层的高度较大,多为自下而上逐渐减小;腰檐为涩叠出檐或斗拱承托出檐,每一层必有真门可供眺望或出入。内部结构有很多种类,唐代以前多为空筒式,设木制楼层楼梯,宋代开始将砖石制楼层楼梯与塔身融为一体。我国现存的楼阁式塔主要有两种风格:江南地区的楼阁式塔多为砖身木檐,斗拱承托出檐深远,多作飞檐挑角,每一层都设平座,大部分还有栏杆,还有很多在底层设有附阶(回廊),江南

地区的佛塔和文峰塔几乎都属这种类型,其中有多座砖身木檐的宋代佛塔,造型秀丽挺拔,结构匀称和谐,均堪称国之瑰宝;北方和中原地区的楼阁式塔多用砖砌涩叠出檐,出檐较短,很少有平座和栏杆,人不能走到塔身以外去。塔身平面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四种:唐代楼阁式塔均为方形;五代之后多为六角和八角形,江淮、四川等地还有相当数量的宋代方形楼阁式塔;明清之际,楼阁式佛塔数量减少,而南方地区的楼阁式文峰塔则大大增加;圆形楼阁式塔非常罕见。 二、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而演变来的。 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各层之间的距离则特别短,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在制作时就是实心的,既使在塔内设有楼梯可以攀登,而内部实际的楼层数也要远远少于外表所表现出的塔檐层数,富丽的仿木构建筑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层。 砖造楼阁式塔是完全用砖依照木结构的形式在塔的外表做出每一层的出檐、梁、柱、墙体与门窗,在塔内也用砖造

中国现存八大塔林

在中国,具有地表象征意义的各种佛塔,就其建筑风格看,多数是单塔独立,还有各具特色的双塔、三塔和塔林。其中塔林是某一寺院中历代高僧与和尚墓塔聚集而成的较大塔群。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古塔》中说:“在许多历史悠久的寺院旁边,有成群的古塔,密集如林,被称为塔林。这些古塔是这一寺院中历代高僧和尚们的墓塔,有的几座,有的几十座,甚至多达几百座。寺院的历史越久,规模越大,塔林也越大,塔的数量也越多。” 塔林和墓塔群的区别主要在于单体数量,一般情况下,数量较多成片的被称为塔林,像著名的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法王寺塔林、临汝风穴寺塔林、山西五台佛光寺塔林、永济栖岩寺塔林、山东历城神寺塔林、灵岩寺塔林等早已远近闻名。其中:少林寺塔林、灵岩寺塔林、风穴寺塔林、青铜峡塔林、神通寺塔林、栖岩寺塔林被一般被认为中国六大塔林(少林寺塔林、灵岩寺塔林、风穴寺塔林、青铜峡塔林又被统称为中国四大塔林),另外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原有唐代至清代的开元寺塔林上千座,在解放后仍留下一百二十多座,论样式和规模堪于少林寺塔林媲美,可惜在文革期间毁于一旦。 塔林中每个塔的高低、大小和层数的多少,主要由和尚们生前对佛学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一般是有地位的和尚死后,弟子们把他的骨灰或尸骨放入地宫,上面造塔,以示功德。 八处塔林简介 1.少林寺塔林(232座) 少林寺塔林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少林寺西约250米,为历代和尚的墓地,占地约21000多平方米。现有232座塔,占地面积l.4万多平方米。历经唐、宋、金、元、明、清不同年代,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个古塔建筑群。塔的层数不同,一般为一至七级,高度约在l5米以下,造型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有柱体、椎体;有直线形、抛物线形;有瓶体、.喇叭形、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喇嘛塔、幢式塔、碑式塔。种类繁多,形态奇妍,这些塔是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宝库。少林寺塔林现存除一个唐朝的普通塔,一个宋朝普通塔和一个年代不详的普通塔外,其祭的全部都是个人塔。 2.山东长清灵岩寺塔林(167座·历代) 灵岩寺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刹(当阳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和天台国清寺)之一。塔林在大雄宝殿的西侧,是由灵岩寺历代住持高僧的墓塔、墓碑组成的。墓区里保存着自唐代至清代的各种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座,其中最早的塔是唐代建造的慧崇塔。规模之大、数量

导游基础知识教案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教学计划 第一章中国历史小常识(10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中国发展简史,并掌握国号名称的由来,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帝王服饰、饮食、医疗、祭祀活动、国号 难点:帝王祭扫活动:大祀中祀群祀、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和科举制度、五行、八卦(三)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发展简史 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聚落及其文化,古代传说及“三皇五帝” 2、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禹传子启夏王朝;夏商周历史更替及文化发展。 3、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成就。 4、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时期朝代更替,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科技文化进步。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节中国历史小常识 1、中国国号名称的主要由来: (1)根据原来的部族名定国名 (2)根据发迹地定国名 (3)根据封爵定国名 (4)根据发迹地特产定国名 (5)根据谶(CHEN)语定国名 (6)根据吉祥文义定国名 (7)以建立者的姓氏定国名 (8)以社会上流行的口号定国名 (9)根据建政权所在地定国名 2、“后、王、天子”,第一个称“皇帝者,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秦始皇:秦王朝 3、古代帝王服饰、饮食、医疗、祭祀活动:冠服、冕服;御膳房。御医,请脉。“五礼”之首——吉礼的帝王祭扫活动:大祀、中祀、群祀 4、后妃: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 5、皇族:太上皇、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 6、公主、驸马 7、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徽号、陵号 8、天干、地支 9、年、月、日、辰及其记录方法 10、四时、节(气) 11、阴阳、五行、八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