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际龟兹地区的文化转型问题

唐宋之际龟兹地区的文化转型问题
唐宋之际龟兹地区的文化转型问题

唐宋之际龟兹地区的文化转型问题

龟兹在西域成为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区,有其重要原因。

首先,20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对龟兹及其附近地区发现的古文献的深入研究,表明在上古时代的某个时刻,一支操印欧语的部落迁入龟兹及其左近,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的语言属于原始印欧语(Proto—Indo—European)的Centum

语组,学者们将其定名为吐火罗语(Tokharian)。由于在语言学分类学上“吐火罗语”与其近邻——印欧语的主要东方分支印度一伊朗语(Indo—Iranian)的距离较远,反而与分布于欧洲的拉丁一凯尔特语与日尔曼语有较近的关系,故它在印欧语分类学的研究中占有举世公认的重要地位。这使得库车成为古代印欧语在东方分布最远点的标志地名之一。

此外,龟兹是西域与内地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地区之一。它是佛教东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继站。龟兹人鸠摩罗什在佛经翻译与中国佛教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元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古代龟兹独具特色的乐舞,深受内地人的喜爱。

西汉时龟兹为西域36国中之大国,曾与匈奴建立了密切关系。唐代除咸亨年(公元670-674年)到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的约20年间外,这里自7世纪中叶至8世纪末,一直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贞元(公元785—804年)初,其地人吐蕃。此后为回鹘所居。入宋以后,我们看到龟兹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当地居民不再使用吐火罗语而改操突厥语,放弃佛教改宗伊斯兰教,即语言上的突厥化与宗教上的伊斯兰化。本文拟先讨论龟兹地区的突厥化进程,继而研究高慧超所见之龟兹汉僧佛寺,然后再考察这一地区的伊斯兰化的早期过程。

一、吐火罗语的消失问题——突厥化浪潮

北朝时代,中原人对塔里木河的上源有了相当科学的了解。《周书》描述塔里木河之南源和田河时称:(于阗)“城东二十里,有大水北流,号树枝水,即黄河也。城西十五里,亦有大水,名达利水,与树枝俱北流,会同于计戍。”1《通典》有大致相似的记载:“首拔河,亦名树拔河,或云黄河也。北流七百里入计戍水,一名计首水,即葱岭南河,同入盐泽。”2

比照今和田河上源,可知所谓于阗城东之“树枝水”或“首拔河”,即今之玉龙喀什河(Urung Qash)3。惟其名称“树枝水”(或“首拔河”),来源不详。城西之达利水,显系今之喀拉喀什河(Qara Qash)4。“达利”之音虽近于波斯语darya(意为“河”或“海”),但5-6世纪时,于阗地区非波斯语影响区,故“达利”不可能是darya的音译。查和田塞语(Khotan Saka)中“石”为dura5,它是否为“达利”之原字,有待于研究。

“计戍”之原字,或为和田塞语garsva“石”6,或为突厥语qash“玉”的音译。若为后者,则说明早在5-6世纪时突厥语的影响已经扩及此。据上引《周书》的记载,计戍似为白玉河与墨玉河汇流处的地名,或汇流后的和田河河名,恰同于阗自古出美玉的事实相应。而据上引《通典》的记载,白玉河和墨玉河从于阗向北流350公里后,方汇人“计戍水”,则此“计戍水”相当于塔里木河今

阿克苏以下河段。如“计戍”的名称源自突厥语qash之说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北朝时此地名所用之地理范围已与龟兹不远。

我们还注意到,至少自汉代起,天山东段在汉文史料中常被称为“白山”。《后汉书》记:汉军“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人车师”7。《后汉书·耿秉传》亦记,此年冬汉军1.4万“复出白山击车师”8。《太平御览》卷50《地部》所引《西河旧事》的文字,曾解释了“白山”这个名称的来源:“天山高,冬夏长雪,故曰白山……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9可见“白山”得名于天山之巅的长年积雪。“白山”之称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隋书·铁勒传》中对“白山”有如下记载:“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10

龟兹附近的“白山”又称“阿羯山”。据《通典》记载:“龟兹,一日丘兹,又曰屈茨。汉时通焉。王理延城,今名伊逻卢城。都白山之南二百里。隋《西域图记》云:‘白山,一名阿羯山。”11学者们已经注意到,“阿羯山”或“阿羯田山”的名称,很可能是突厥语Aq—Tagh“白色的山”的音译12,而“白山”这个称呼似为此突厥语名称Aq—Tagh的意译。如此说成立,则龟兹以北天山一带很早就有操突厥语的部落在活动。

在突厥出现于史册之前,早期操突厥语的民族在天山草原的活动尚有其他证据。《旧唐书·地理志·北庭都护府》下记“金满”县:“后汉车师后王庭,胡故庭,有五城,俗号五城之地。”此即“北庭”的突厥语名称Beshbaliq(别失八里)之来历,粟特语称为 Pen—jkat,其意亦为“五城”。

唐初玄奘西行求法,曾从伊吾即今哈密西行,进入高昌界边城白力城13。“白力”这个名称使人联想起突厥语baliq,意为“城”。另一条与之相关的史料是《呜沙石室佚书》所收《西州图经残卷》中“出高昌县北乌骨山,向庭州”的记载。这里的“乌骨”很可能是突厥语Qghuz“部落”的译音。由此可以设想,唐初以前,龟兹以西今阿克苏地区、龟兹以北的天山草原及其以东的高昌地区,突厥化的过程很早已经开始。处于上述诸地包围之中的龟兹地区想必亦受其影响。

龟兹地区突厥化的历程在穆斯林史料中亦有记载。成书于10世纪的波斯无名氏地理书《世界境域志》将龟兹分别称为KUCHAN或KUCHA,并有如下记载:“5.KUCHAN,是一个小镇,居民为吐蕃人和中国商人……10.KUCHA(原文如此),位于边境,属中国,但九姓(Toghuzghuz)经常袭击居民。城内多乐趣之事。”14无名作者在这里将龟兹称为中国属地,并提到吐蕃和“九姓”。上述描述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可判定,其所据资料当属唐与吐蕃争夺西域时代。由此可知8世纪上半叶以后,回鹘人的势力已经伸及龟兹。

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败亡,余众西迁。其中有一支在阿跌氏率领下进入北庭,而另一支在回鹘相国职的率领下拥外甥庞特勤移居安西15。这应被视为龟兹地区吐火罗语渐次退出历史舞台,当地人口逐渐突厥化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分水岭。

二、慧超所见之龟兹汉僧佛寺

唐时龟兹有汉僧。高丽僧慧超赴印度求法归途中,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经过龟兹。慧超称龟兹国“足寺足僧,行小乘法,吃肉及葱菲等也”,而当地的汉僧“行大乘法,不食肉也”。彼处佛寺有“两所汉僧主持”。其中一所名大云寺,其寺主名“秀行”,“善能讲说”,从前“是京中七宝台僧”。此寺之“都维那”名“义超”16,“善解律藏,旧是京中庄严寺僧也”。寺中上座名明恽,“大有行业,亦是京中僧”。据慧超说,这些僧人都是“大好主持,甚有道心,乐崇功德”。另一寺名“龙兴寺”,其主持名“法海”,是“汉儿”,虽生于安西(龟兹),但其“学识人风,不殊中夏”17。此外见于库木吐拉壁画题记的汉僧还有许多,而汉寺还有大宝寺、口严寺、口圣寺和梵口口寺等18。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云寺。武后时长安光明寺沙门宣政伪造《大云经》,经中有女主之符,正符合武后称帝之意。武后遂命改光明寺为“大云经寺”,并令天下每州置一大云经寺19。不但龟兹有大云寺,而且疏勒20和碎叶镇亦有。

大云寺主持秀行原先所在之“京中七宝台”究竟在哪里,诸研究者似乎并未提出疑问21。宋敏求的《长安志》在两处提及“七宝台”:一是位于城北“东宫”之东的“光宅坊”的“七宝台”,另一个是位于城西的“怀远坊”的“七宝台”。

“光宅寺”位于长安“朱雀街东第二街,即皇城之东第一街,北当兴安门大明宫,南当启夏门。街东从北”起第一坊“翊善坊”之西的“光宅坊”。光宅坊“本翊善坊之地。置大明宫后开丹凤门街,遂分为一坊”。宋敏求对此记曰:“横街之北光宅寺。仪凤二年望气者言,此坊有兴气。敕令掘得石函,函内有佛舍利万余粒,遂立光宅寺。武太后始置七宝台,因改寺额焉。《酉阳杂俎》曰:‘宝台甚显,登之,四极眼界。其上层窗下尉迟画,下层窗下吴道玄画,皆非其得意也。丞相韦处厚,自居内庭居相位,每归,辄至此塔,焚香瞻礼。”22在另一处,宋敏求在述及长安西市附近的怀远坊时,提到的坊东南隅有“大云经寺”。“此寺当中宝阁,崇百尺,时人谓之‘七宝台’。”23所谓“七宝”乃佛家语,诸经所述略有不同,大致包括下列诸宝货:金、银、琉璃、玻璃、玛瑙、珍珠、珊瑚。故“七宝台”很可能在当时是一个相当流行的概念,当时长安有两个“七宝台”似乎并不奇怪。

前面已经提到,龟兹大云寺系因与长安大云寺而建,故龟兹大云寺寺主秀行很有可能原来是长安怀远坊大云经寺的那个“七宝台”中的僧人。他是否因龟兹建造大云寺而从长安来到龟兹,尚不得而知。

“庄严寺”亦见于《长安志》。宋敏求在述长安西南隅“永阳坊”时写道:“半以东大庄严寺。隋初置宇文改别馆于此坊。仁寿三年(公元603年),文帝为献皇后立为禅定寺。宇文恺以京城之西有昆明池,地势微下,乃奏于此寺建木浮图,崇330尺,周回120步,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为庄严寺。天下伽蓝之盛,莫与于此。《考》文同。寺内有佛牙,长三寸,沙门从乌踵国取以归,豫章王(日柬)自扬州持入京,隋文帝改置此寺。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改圣寿寺。”24可见龟兹大云寺中上座明恽亦出自长安名寺。

三、龟兹佛教的终结——伊斯兰化

龟兹西南的于阗的佛教保持了很长时间。学者们在研究和田地区历史时,多注意到《宋史》卷249所记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于阗僧吉祥携其国书人宋,报告此前曾破疏勒国军一事。一般以为,《宋史·于阗传》所记“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其国黑韩王遣回鹘罗斯温等以方物来献”证明此时于阗已为喀喇汗朝所征服25。而此黑韩王应即喀喇汗,即“黑汗”,而不应再是信奉佛教的尉迟李氏。

但翻检《宋史》,可发现此后仍有于阗统治者信奉佛教的记载。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八月,于阗统治者遣使入宋,向宋廷报告曰:于阗王要求宋封之为“特进归忠(石后)鳞黑韩王”。并称:“于阗谓金翅鸟为‘(石后)鳞’,‘黑韩’盖‘可汗’之讹也。”宋廷同意于阗使臣所求,封于阗王为“归忠(石后)鳞黑韩王”26。学人多注意“黑韩盖可汗之讹”这一句,引为黑韩王并非喀喇汗的证据。其实“(石后)鳞”这个称号也很值得研究。

“金翅鸟”佛家术语,即迦罗留鸟。佛经中还有迦娄罗(Garuda)、揭路荼等多种不同音译,此即"(石后)鳞”之来历。又意译为“妙翅鸟”或“顶瘿鸟”等,居四天下之大树,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法华文句二》称其两翅间距达336万里。《探玄记二》说,它巨大到“阎浮提”洲仅能容下其一足。《涅盘经》则说它“能食消龙鱼、七宝等”物。足见其神力广大,难怪于阗王要求宋廷赐封其号。这件事足证此时于阗当地统治者仍信奉佛教。

回鹘西迁安西之后,龟兹的佛教仍维持相当繁荣的景象。宋初王延德奉命出使高昌,据《王延德使高昌记》记载:“高昌即西州也。其地南距于阗,西南距大食、波斯,西距西天步路涉、雪山、葱岭,皆数千里。”27

上文中提到的“步路涉”即Pursapura,《法显传》记:“从犍陀卫国南行四日,到弗楼沙国。”28此弗楼沙国即上述之步路涉。《大唐西域记》提到:“健驮逻(犍陀罗)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里,东临信度河。国大都城号布路沙布逻,周四十余里。”29这里提到的布路沙布罗即上述Purusapura的音译。当年法显赴西天求法,所循路线为:长安一张掖一敦煌一鄯善一焉耆一于阗一子合一于麾一竭叉一葱岭一乌苌一宿呵多一犍陀卫一竺刹尸罗一弗楼沙。其中焉耆一于阗间的路程,法显称系“直进、西南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到于阗”30。

章巽先生认为,法显所走路线,乃从焉耆南下入沙漠,向西南直行,抵于阗31。此说不能成立。在沙漠中如无水,人畜根本无从坚持一个月。其最大的可能性是从焉耆南下至塔里木河,然后沿河谷溯河而上,至今阿克苏以南和田河与塔里木河汇流处,折向西南,取道和田河谷,仍溯河而上,可至于阗32。可见从高昌前往“步路涉”的道路或经过龟兹西行,或沿龟兹之南的塔里木河河谷西行。历史上的求法僧中有许多人循此路线往来于东西。《开元释教录》卷4提到,16国时代智猛于弘始六年(公元404年)西行时曾“历鄯善、龟兹、于阗”;《高僧传》卷3记南北朝时,昙无竭于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初至河南国,仍出海西

郡,进人流沙到高昌郡,经历龟兹、沙勒诸国”。他们的行程可以为证。步路涉之地至宋初仍为重要的佛教中心。

而上引史料中所提“大食”当指萨曼王朝(Samanids

),乃操波斯语的民族在伊斯兰化之后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其中心在布哈拉,统治今乌兹别克斯坦与阿富汗之地。可见高昌回鹘此时已与伊斯兰世界建立了联系。

龟兹的回鹘王族信奉佛教,在其统治下龟兹的佛教仍十分繁盛。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五月,西州龟兹使臣易难与婆罗门、波斯外道入宋进贡33。这位龟兹使臣的名称“易难”当为突厥语Inanch,而与之同来的所谓“婆罗门”,当为信奉印度教的僧人,而所谓“波斯外道”当为与龟兹有联系的信奉中亚某种宗教(或许是摩尼教)的使臣。

《宋会要辑稿》记,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龟兹国安西州可汗王“禄胜”遣使臣曹万通入宋。这位可汗的名字“禄胜”颇似佛家法号。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六月,龟兹国僧义修人宋献梵夹、菩提印叶、念珠、舍利。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七月,应龟兹国人石报进之请,宋廷度之为僧。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闰二月,龟兹国可汗遣僧智园等人贡34。“智园”系佛家常用语,照一切种智之中道,是谓智园。

《宋会要辑稿》记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四月,龟兹可汗师子王“智海”入宋进贡;天禧四年十二月(公元1020-1021年),这位可汗狮子王智海又遣使向宋进贡;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三四月间,狮子王智海再次遣使入宋;见于记载的狮子王智海的最后一次入贡是天圣九年35。“智海”或为佛家常用词语,形容智慧广大如海,如《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地藏十轮经》八日“渐次趣入深广智海”;或为突厥语bilge tengri“必勒哥—登里”的音译。《地藏十轮经》还记,此前的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五月,龟兹僧华严“自西天至,以佛骨、舍利、梵夹为献”36。据《宋史·外国六》“龟兹”记载,至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尚有龟兹狮子王派遣大首领进奉“玉佛”。

另一方面,从穆斯林史料看,龟兹地区在11世纪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地人反对回鹘,并摆脱了回鹘的统治。据波斯人奥菲记载,龟兹的突厥族穆斯林英雄黑的儿匐(Khizr Beg,Khidr Beg)战胜了回鹘国。由于他在可失哈儿汗反对其敌人的斗争中提供的帮助,可失哈儿汗授予其可汗的称号37。伊斯兰势力控制龟兹之事在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词典》中亦有反映。喀什噶里举出了“畏兀儿五城”的名字——高昌(Qocho)、别失八里(Besh—baliq)、唆里迷(Solmi)、彰八里(Jan—baliq)和仰吉八里(Yangi—baliq),未包括龟兹38。这反映出畏兀儿势力向东退缩的背景。至于曲先(龟兹的突厥语名称),喀什噶里称它是位于畏兀儿之边的城镇39。而位于龟兹之东的布告尔(Bogur,今轮台),也不属于畏兀儿,它是“一座畏兀儿与龟兹之间的、位于高山之上的城堡,是一所边界斥候”40。

龟兹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替,至西辽至蒙古时代初期似近于尾声。波斯史家拉施都丁在记述克烈部首领王罕之子桑昆逃离蒙古草原时写道:桑昆“逃离,至吐蕃之地(《圣武亲征录》作“波黎吐蕃部”),打算居于此,被吐蕃民众逐出境。桑昆的那可儿们散亡,他又自彼处逃脱。斡端、可失哈儿边境有一地,名曰曲先(Kusan),其处之算端曰黑邻赤·哈喇(QilU Qara)。他于JaharKahah 之地(《圣武亲征录》作“彻儿哥思蛮”)寻得桑昆,杀之,并获其妻子”41。

龟兹国主名称黑邻赤·哈刺中之第一部分Qil(i,按《圣武亲征录》之译音,似应拼作QLNJ。查合校本校勘者所据诸波斯文抄本中此名有各种异写形式,如P 本(伊斯坦布尔抄本)作QLYJ,H(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分院藏抄本)、J(德黑兰博物馆藏抄本)、S(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抄本)、Kh(及贝勒津刊本)诸本均写为QLBJ,而B本(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藏抄本)则写为QLYH。上述诸种拼法中均无词中鼻音—N—,而代之以Y或B。其实上述各种拼法中的倒数第二个字母Y或B 的波斯文词中形式,与鼻音—N—的词中形式写法极为接近,其间之区别不过是表示读音的音点的数目与位置不同而已。故上述诸种写法中倒数第二个辅音字母Y或B是否为鼻音字母—N—词中形式之误写,尚存疑问。

龟兹国主捕获桑昆的地点JaharKahah,在合校本校勘者所据其他波斯文抄本中,拼法相同,均作JaHAR KaHaH。其前一部分JaHARK与《圣武亲征录》中之译名“彻儿哥思蛮”中之“彻儿哥”尚能对应,而后一部分HaHa与《圣武亲征录》译名中的后一部分“思蛮”的勘同仍有待于研究42。拉施都丁在其记述中称曲先为“斡端、可失哈儿边

境”一地,又称其首领为“算端”(Sultan),龟兹其时的文化面貌可见一斑。

西辽时代,佛教在天山南路似仍有影响。唆里迷人哈刺亦哈赤北鲁,曾被畏兀儿国主月仙帖木儿征为断事官。唆里迷乃畏兀儿五城之一。据张广达、耿世民先生考证,唆里迷即焉耆43。后西辽末帝直鲁古召哈刺亦哈赤北鲁为其诸皇子之师44。亦都护家族与西辽皇室均信奉佛教,哈刺亦哈赤北鲁先后奉召至亦都护家族和西辽宫廷,很显然有一定的佛教背景。及至13世纪中叶,仍有畏兀儿人受命出任曲先(龟兹)地区长官。《元史》提到,元宪宗蒙哥时代,畏兀儿人帖哥术曾任“渴密里及曲先诸宗藩之地”45。如果帖哥术是佛教徒,则佛教在当时龟兹仍有一定影响。

注释

1《周书》卷50《西域传》“于阗”[M],第917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版。古人曾有黄河潜流重源说,将塔里木河误认为黄河上源。

2 (唐)杜佑:《通典》卷192《边防八》[M],第1033页,台湾:新兴书局刊本,1955年版。

3玉龙(Urung),突厥语,意为“白”;喀什(Qash),突厥语,意为“玉”。“玉龙喀什”,即“白玉河”。

4喀拉(Qara),突厥语,意为“黑”。“喀拉喀什”,即“墨玉河”。

5阿勒慕特·德格纳·贝利:《和田塞语辞典》,英—塞索引[M].(H.W.Bal-ley,Dic—tionary Of Khotan Saka,English—Saka lndex,compil ed by Almuth Degener),第53页。

6 H.W.Balley,Dictionary Of Khotan Saka,English—Saka lndex,compiledby Almuth Degener,第53页。

7《后汉书·明帝纪》[M],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冬十一月条,第122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版。

8《后汉书·耿秉传》[M],第717页,中华书局点校本。

9影印宋本《太平御览》卷50《地部》“天山条”[Z],第244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10《隋书·铁勒传》[M],第1879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版。

11《通典》卷191《边防七》“龟兹”[M],第5207页(中华书局影印本)。

12[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M],第55-56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13(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第1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4 Hududal—’Alam米诺尔斯基英文译注本The Regions of the World,A PersianGeog—raphy 372 A.H.一一982 A. D·,tr.expl.V. Minor sky,London,1970,85页。Toghuzghuz系突厥语Toquz与Oghuz两词复合,意为“九部落”,相当于汉文文献中的“九姓”,在后突厥时代突厥碑铭中,指铁勒,在穆斯林史料中通常指回鹘。日本学者安部健夫认为,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回鹘成为铁勒诸部的统治者,故穆斯林史料中的“九姓”当指公元744年之后的回鹘。参见[日)安部健夫著,宋肃瀛、刘美崧、徐伯夫译:《西回鹘国史的研究》[M],第12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版。

15安部健夫认为,居于安西的庞特勤所属回鹘铄嗍众乃漠北汗国前期的汉族药罗葛氏。参见《西回鹘国史的研究》[M],第104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16“都维那”为汉梵复合词。“都”相当于“都护”之“都”。“维”亦为汉语词,取纲维之义;“都”当系梵语Karmadana之译音“羯摩陀那”之缩略,仅限其末字“那”。“羯摩陀那”意为“授事者”或“任事”,乃佛寺中管事之人。

17(唐)慧超著、张毅笺释:《往五天竺国传笺释》[M],第159-176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

18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M],第431-433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9《长安志》卷7《宋元方志丛刊》,第1册第128页(中华书局影印乾隆五十二年刊本),1990年版。

20(唐)慧超著、张毅笺释:《往五天竺国传笺释》

[M],第176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

21(唐)慧超著、张毅笺释:《往五天竺国传笺释》[M],第176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M],第103—104、4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2《长安志》卷7《宋元方志丛刊》[M],第1册第133页(中华书局影印乾隆五十二年刊本);并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续集,卷6,第256-257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81年版。此处提到的丞相韦处厚为元和至太和时人,晚于慧超,新旧《唐书》有传。见《旧唐书》卷159,《新唐书》卷142。

23《长安志》卷10,《宋元方志丛刊》,第128页。

24《长安志》卷10,《宋元方志丛刊》,第129页。

25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M],第78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6《宋史·于阗传》[M],第14108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版。

27《宋史》卷490,第14111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版。

28(东晋)沙门释法显撰、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M],第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9(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M],第232~233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布路沙布罗,今地位于巴基斯坦喀布尔河南岸白沙瓦(Pe—shawar)市西北。

30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Z],第12~13页,1985年版。

31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z],第3页,注[3]。

32自阿克苏沿和田河谷南下这一条道,历史上多次被人们沿用。笔者1992年11月间初冬时节参加瑞典与中国联合举办之考察,乘车自阿克苏南行,取道和田河谷,前往和田,历时4天。途遇维吾尔族贩羊人,得知这一段步行需半个月左右。

33 3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番夷四》[z],第7720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35 36(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番夷四》[z],第7721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37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代的突厥斯坦》[M],第一部分,史料(TypkecTan B3noxy MoHTo nbckoro HaIII ecTBH~t,TI·1,TekeT),此据罗致平译:《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第136页(译自德文本Wilhelm Barthold,Zwoelf Vorlesungen Ueber dir Geschichte derTuerken Mittelasian,Georg Olms Verlagsbuchhandlung,Hildesheim,196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奥菲(Aufi),生卒年不可考,其著作《趣闻集》(Jami’al—Hikayat),1228年写于印度。蒙古入侵中亚之前,他一直居住在呼罗珊。其书最有价值之处是记载了许多喀喇汗王朝的轶闻,此外,还包括一章关于中亚的突厥部落的描述。作

者是最早提到“畏兀儿”这个名称的波斯地理学者。见布劳恩(Brawne):《波斯文学史》[M],(A Lit—erary History of Persia),卷2第477页;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代的突厥斯坦》[M],英译本,第36页;《伊斯兰百科全书》,卷1第517页。

38 39 40摩诃末·可失哈里,丹考夫译:《突厥语大词典》[M],英译本,哈佛大学出版社1982~1985.140(Mahmud al—Kashgari,Diwan Lughat al—Turk,English transla—tion:ComPendium Of the Turkic Dialects,ed.and.tr.by Robert Dankoff in Collaborationwith James Kelly,Harvard University Printing Office,1982~1985).

41《史集·部族志》,1965年莫斯科波斯文合校本(q>aanannax PauH耳aT —ⅡHH,Ⅱ)KaMⅡ’aT—TaBp~4x,TOM 1,qacTb 1,kpHTHqeckHB TekcT,A.A.PoMaKeBl4qa,A·A·XeTarypoBa,A.A.Anu3aRe,MockBa,1965),p.277;拉施特著,余大钧、周建奇汉译:《史集》[M],卷1,第1册第133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元史·太祖纪》(中华书

局点校本,第12页,1976年版)称龟兹首领为“龟兹国主”。

42伯希和曾详细地讨论了这几个名字的勘同问题。冯承钧汉译:《关于库蛮》[A],载《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C],第1卷第40-44页,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43唆里迷考,张广达重刊:《西域史地丛稿初编》[M],第31-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4《元史》卷124,《哈刺亦哈赤北鲁传》[M],第3046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版。

45《元史》卷133,《脱力世官传》[M],第3228页。

(选自《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作者:刘迎胜)

唐宋文化差异

唐宋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 ----就唐宋诗词方 面 中国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五千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灿烂的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两个时期:唐朝与宋朝,更值得我们研究。这两个朝代在时间上上下承接,在文化上肯定有一些相同与相异之处。那这相同与相异之处到底就是什么呢?又为何会有这些相同相依之处产生呢?我认为不同文化产生必然与当时社会背景相关,必然由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关。接下来我将以唐宋时期诗歌的异同之处来阐述唐宋文化的异同之处。 首先我想谈一下唐代诗歌的文化特征。唐代就是中华民族相当繁荣鼎盛的时代,就是四海皆平的时代。纵观唐代诗歌,我们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诗歌流派:边塞诗。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唐朝的边塞诗作,就其美学上来说,其主导特征就是壮美,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的雄浑的民族精神。初唐诗人的壮志,都具有吞并四海之志,投笔从戎,立功塞外,她们都在做着这样悲壮之梦,她们的意志就是坚决的。如素被称为非战诗人的杜甫杜少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北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邱。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誓以奉吾

君。”的壮阔诗篇。这也表明了唐代诗歌就是以大气磅薄,雄宏壮阔的豪迈气概为主。 而宋代的诗歌却以词的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众所周知,宋代的词可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或许许多人由于的辛稼轩,陆放翁,苏东坡所写的豪放派诗歌的磅礴大气所吸引,但不得不说的就是在早期宋代引领潮流的却就是柳永李清照的婉约派词曲。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就是代表了这种瞧法。那么婉约派的词有什么特点呢?其特点主要就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也就就是说宋代文学的特征便就是一种柔美的特点。 瞧完唐代诗歌与宋代词曲的特点,我们对唐宋诗词的文化异同就有了一些结论。首先无论就是唐代诗歌还就是宋代的词曲都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在文学上的价值极高。而且在诗词的创作中,往往需要一定的文学底蕴。无论就是运用典故,还就是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这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同时诗词还对平仄都要有要求。这也就是唐宋文学所继承的相同的地方。 但同时这两种文学创作方式都有不同的地方。而在情感与基调上也完全不同。就文学风格,题材唐文学大气磅礴,诗

唐宋文化比较与唐宋文化转型

作业:论析唐宋文化的区别与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唐宋时期的古代中国无可争议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这两个朝代,中国与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有着密切的交流。唐宋文化都是一次大繁荣的时代产物,但是由于其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有较大差异,因而唐宋文化又是界限明显的。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被称作“大文化”。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通过对唐宋文化资料的收集,我觉得在论析唐宋文化的区别方面,三层次说是最好的分析方法。 (一)物质是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它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唐宋文化在物质上的最大区别表现在衣、食方面上。 1·从衣着方面来说,唐代服装总体呈现出艳丽奢华,奔放豪迈的特点。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服饰图案改变了“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采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唐代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对于异国的衣冠服饰,唐代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所有这些在某中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兼容并包的大国心态。 宋朝的服饰简洁质朴。宋朝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相比唐代都收敛了许多。两宋时期,服装分类更加细化,不同行业有服不同装。北宋初年,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因此和唐代相比,虽然宋朝的服装色彩种类并未减少,但在整体上仍显得单调。 2·在饮食上,唐代时,饮食文化呈现出一种“大有胡气”的全面开放状态。当时有“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之说。深受胡食之风影响的唐代饮食文化显得豪迈粗犷。就主食饼类而言,唐代普遍崇尚粗大,如唐代的饼餤以直径阔大著称,平民百姓日常食用的胡饼也是相当大的。唐代的菜肴烹饪尽显豪迈之色,肉食多大块整体烹制,如韦世源《烧尾宴食单》中的“红羊枝杖”。在食风上,唐人多不拘小节,蘸蒜齑食饼,抽雪刃割肉的豪爽饮食场面不乏记载。唐代的官私宴饮规模宏大,动辄数百、上千人参加。酒宴之上,唐人更是豪情万丈。酒酣尽情之时,宾主往往要即兴表演歌舞。各种助饮的酒令在唐代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人们行令时强调胜负,显得气氛十分热烈。唐人饮茶也并不像后世那样文雅,进行慢斟细品,而是趁热猛灌。 与唐代饮食文化相比,宋朝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大大减弱了,显得细腻精致。品类细化,花色品种众多。精切细割的炒法烹饪更趋流行。宋人的酒文化多了几分轻言细语的文雅。酒宴之上,宾主们儒雅地坐在座位上欣赏歌曲和舞女的专业表演。助饮的酒令也渐渐演变为各种文字游戏了。在饮茶上,宋人从茶叶的制作即开始追精求细,宋代的饼茶形制小巧,装饰精美,非唐代所能比。 (二)制度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唐宋文化的比较Word版

在唐宋诗词中对比唐宋文化 审美的方式 两条审美的脉络:一、以肥硕、端庄、雍容为美:杨贵妃——北方型的大家闺秀式的美、二、以苗条、清瘦为美:梅妃——南方型的小家碧玉式的美 唐宋文化的比较:唐:丰盛、热烈、光彩照人、宋:清瘦、典雅、略带病态 造型艺术:唐:唐三彩:色彩绚丽,富丽堂皇。宋:瓷器:宋代典雅文人淡泊宁志的情怀,纯净的心田。 绘画:唐:李思训、李道昭金碧山水画雍容华贵、绚丽辉煌;吴道子佛像绘画“衣带当风”;韩干画马雄健肥硕—热烈奔放的气质和精神、宋:米芾、米友仁父子水墨写意山水画含蓄缥缈、空淡朦胧;马远(一角)《寒江独钓图》,夏圭(半边)《松溪泛月图》—有无相生的哲学辩证法;一角山河的安逸,残山剩水的凄凉;—国破家亡的痛苦 书法:唐:轻盈华美,潇洒婀娜张旭、怀素狂草奔放不羁;颜真卿正楷笔画端庄肥厚,充满浩然正气、宋:瘦金体书法枯茎瘦骨,老气横秋。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更加注重规矩、法度张旭狂草 舞蹈音乐:唐人:舞剑,公孙大娘《剑器舞》气势磅礴,刚劲有力、宋人吹箫,姜夔。“剑气”(阳刚)与“箫心”(阴柔)成为中国文学的两大风格趋向 生活方式:唐人:喝酒—热烈奔放、令人陶醉的感性世界 茶:宋人:茗茶——理性的享受、人生的感悟-唐人是浪漫的诗人,宋人是典雅的智者 喜爱花卉:唐人:喜欢牡丹花李正封:“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杨贵妃——牡丹花,雍容华贵、宋人:喜爱梅花孤芳自赏、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 唐宋文化差异原因 唐人的生活:自由开放少数民族、汉、南、北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 宋人的生活:严肃、拘谨宋朝的社会背景和理学兴起,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规范 唐宋词的艺术特质 表达心绪的文学唐诗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宋词则更多地把视角收缩到闺房之内、青楼之上,擅长于抒写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感情。 具体比较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粉红色的回忆,淡淡的怅惘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初次人生展望时的少年维特式的烦恼,始终弥漫着青春的气息。——唐人的悲伤:甜蜜的忧愁 李泽厚《美的历程》:“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人:表面不愁,心里更愁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唐人:心胸开阔 宋人:感情有节制的含蓄表露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全)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模拟题(A)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规范文化是人类的( C ) A、生存基础 B、自我完善方式 C、生存样式 D、生存条件 2、构成文化核心的是( D ) A、结构形态 B、文化模式 C、文化范畴 D、价值系统 3、《搜神记》的作者是( B ) A、刘义庆 B、干宝 C、郭宪 D、张华 4、明清时期小说作者的地域分布主要在( C ) A、陕西河南一带 B、河北山东一带 C、江浙一带 D、湖南广东一带 5、中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C ) A、《红楼梦》 B、《醒世姻缘传》 C、《金瓶梅》 D、《歧路灯》 二、名词解释题: 1、文化转型期:即以人本主义为基准的文化发生转变的重大时期,它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方式、观念和价值体系和文化核心的根本转变.如中国的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和以新文化运动开创的现代文化三大时期。 2、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你看待事物的方式、观点、参考结构和信念。人的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资源导向式,另外一种是目标导向式。 三、简答题: 1、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中国古代文化形式上主要以诗歌为主,从其中可以看出我们原始时代的祖先的可贵艺术创造力。 第二,中国古代文化不但形式淳朴、自然,内容也多是反映远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与劳动生产有密切关系。 第三,尚善态度,崇尚自然的美好,含蓄隐秀。 第四,大多数作品充满了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2、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有何影响?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3、《儒林外史》是如何对文化进行反思与整合的?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1)《儒林外史》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说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美学内涵的一大跃进;与此相适应,《儒林外史》已从故事型小说跨入到性格型小说,它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弱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2)《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已经突破类型化的模式,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化。与前此的通俗说部相比,它在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人物形象从超常性变为平凡性;人物特征从单色素转为多色素;人物性格从稳定性走向流动性;肖像描写从脸谱化转向具象化。 3)《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品的叙事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四、论述题: 1、唐传奇与六朝志怪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传奇是唐代人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传奇。 六朝志怪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用文言写成,主要记述社会上名人的奇闻轶事或传说中的鬼怪神仙的一些作品。代表作: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 唐传奇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趋于成熟。和汉魏六朝小说相比,它内容上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

从服饰看唐宋文化的异同

从服饰看唐宋文化的异同 服饰一经产生,便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和完善。服饰发展的动力,取决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方面,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为服装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不但使人们在遮羞御寒之后能有更多的发展。但从唐宋朝的服饰对比来看,宋朝时,社会生产力超过了唐朝,人们对世界的了解甚于唐朝,丝织业也较唐朝发达,但宋朝的服饰文化反而不如唐朝丰富和开放。 唐宋服饰的相同点因为都属于古代中国的服饰较为容易总结,它们都有着相同的结构:上衣下裳,交领右衽。这是几千年的发展也泯灭不掉的服饰特点。在朝堂之上,历代皇帝举行重大的祭祀仪式,会穿印有十二章纹的玄端来祭拜祖先,而在平常的日子里,皇帝与百官均着方心曲领的冕服。在市井中,男性穿着深衣或者短打,方便农作;女性多穿着色彩鲜艳的襦裙。 下面讲唐宋服饰的异。 唐朝服饰的鲜明特点:唐朝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国泰民安,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有夜不闭户的优良生活环境,它的服饰造型雍容华贵,装饰富丽堂皇(特别是女装)。特别之处在于:披帛袒领袖襦裙装,女着男装,穿胡服。唐朝以丰腴为美的时代审美特征为主,以政通人和,万国来朝的自信心为辅,它展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宋朝是更加集权的封建王朝。它的通知思想衣孔孟之道为核心,强调封建礼制的三纲五常,朱熹的理学盛行一时,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下,宋朝服饰不同于唐朝服饰华丽多变的风格,宋朝服饰把唐

朝富贵繁华的风格锐减为清冷消瘦的宋朝文人风格。崇尚简朴整洁,在服饰上,有襦,袄衫,背子,半臂等(其中背子最为经典)。而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一改唐朝袒裸之风,趋于拘谨保守,色彩变幻幅度不大但是由于宋朝的手工业急速发展,商业与纺织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经济愈加繁荣兴旺,是宋朝服饰也有了丰富的韵味。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了解唐宋服饰文化的异同: 笼统来讲,唐宋朝服饰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民族融合的程度,学术思想的开放程度,统治者意识的影响。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通史第五单元第2讲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作业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衡水中学模拟)从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的关税达185万两白银。从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纺织产品拥有一定的海外市场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的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外贸发展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棉布、丝绸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来看,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产品拥有一定的海外市场,故A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C项“完全超越”的说法太绝对,材料信息也不能反映,故排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且材料中的现象与此无关,排除D项。 2.(2019·湖北黄冈质检)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商帮推动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有很大不同 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答案 D 解析材料说明景德镇瓷器远销国内外市场,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均有销售,说明此时商品交换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帮,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说明景德镇和佛山镇两地市场交换,并不是较为普遍,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市场需求问题,故C项错误。 3.(2019·湖北武汉联考)文献记载:“(明朝)洪武改元,严申巾帽之禁。乡村农民许戴斗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业农者不许。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

论唐宋文化转型的表征和动因

论唐宋文化转型的表征和动因 所谓“文化转型”,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一文中明确指出“唐代之史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家以降之旧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如此。”唐宋之间的改朝换代,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唐朝是中世的结束,而宋朝则是近代的开始,两个朝代在文化性质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由唐入宋的演变深刻揭示了文化转型的动因。 一、表征 (一)在体裁形式上的创新 印刷术的发明在文学史上掀起了一次媒介革命,彻底改变了文学作品在创作、传播、阅读和鉴赏等环节上的渠道与方式。就文学批评而言,评点方式的出现与印刷术密切相关。评点学家们凭借着印刷术的技术手段与选本的传播载体, 诗文评点从宋代起成为文学批评的全新体裁。 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则是小说史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重大变迁。印刷术促使白话小说在宋代大量涌现,当时这样先进的技术支持使得白话小说这一文体传诸后世。 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在书法领域帖学的兴起成为宋代书法的一大特点。雕版印刷的发明本身受拓印碑石的启发, 而印刷术的普及反过来对墨拓碑帖的广为流传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印染工艺也别有洞天。据《嘉定县志》, 南宋嘉泰中, 当地出产的蓝印

花布, 有“山水楼台人物花果鸟兽诸象”, 而蓝印工艺借鉴的就是雕版印刷的原理。 市民文艺的勃然兴起, 可以说是唐宋变革期在文学艺术上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为了满足市民阶层在精神层面的各种诉求,词就应运而生。教坊乐工与梨园艺人因中唐变乱而流散民间, 把宫廷教坊曲带向市井, 使之成为词调的主要源头, 他们自己则构成了早期词创作的生力军。中晚唐时, 出現了一种专以歌舞筵席娱宾遣兴为职业的酒令歌妓, 买唱的市民与卖唱的歌妓对新词的需求与时俱进。词作为文学新体裁成为了最受欢迎的韵文体裁之一。 (二)在作者受众上的变化 文学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形态, 其作者群体与受众群体的变化, 足以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深刻变动。就文学而言,诗、词、文是宋代的主流文体,士大夫取代唐代以前的贵族充任了最主要的创作群体, 将文章用于官场政事与重要社交等场合, 政事文章之余可以作诗, 作诗之余还可填词。词作者的平民化倾向并不仅指士大夫, 至少还包括三个阶层: 一是失意的下层知识分子,二是流落演艺圈的歌妓艺人, 三是更为下层的民众。词作者群体与演出群体的开放与下移, 折射出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 就文学艺术的受众群体而言, 平民化倾向更为凸显。主要表现为下层平民在进入这一时期后, 完全可以与非贵族化的官僚、地主、士大夫共同成为相对平等的主体, 享受文学艺术带给他们的精神娱乐。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城市的繁荣与勃兴, 已经形成一个包容度相当

唐宋文化变革

政治上 (1)唐初及唐以前,是明显的贵族政治; (2)唐中叶开始,读书人为官开始普遍,牛僧孺党人就是代表; (3)宋代以来,“士大夫”阶层形成,占据了主导。 经济上 (1)农业 A所有制的发展 a汉唐之代,占田分等级,以均田制为基础;b宋以来,贵族所有制被地主所有制所取代,“田制不立”,私有制有了充分的发展;c宋开始确立的私有制,初步确立了土地产权制度,以地契为凭据,并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所承认。 B劳动者地位的变化 a唐中叶以前,依附关系占据统治地位;b唐中叶之后,尤其是宋代以后,依附关系发展为契约关系,主客户之别不再明显;c另一个表现是不能所以虐待杀戮奴隶方面;d租佃制也在唐宋之际发端,这一制度是当时最先进的土地经营管理方式。 (2)手工业:从官营手工业的绝对地位,发展到了民营管理,具有雇佣性质。 (3)商业:宋代的商业发展,突破了唐代及唐以前市、坊的局限。 (4)货币流通:唐代为“钱帛并用”,宋代开始纸币和铜钱并用。 军事上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形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材料二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取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为流行。……(西夏)已是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特点:唐文化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宋型文化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细腻丰满、忧患气息浓厚。 原因: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盛况空前,声名远播,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两宋积贫积弱,而周边少数民族勃兴,民族政权对峙,两宋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围困与进攻。总之,唐宋文化的差异是由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力量的强弱来决定 隋唐文化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当时,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政治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国内各族人民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天文学方面,僧一行从实测中得到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测量子午线的第一次。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使这一时期教育空前发展,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文学方面,李白的诗作豪迈奔放、寄托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深情厚意,这是唐朝最繁盛时期的写照;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其诗作则更多地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及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凋敝。由于唐代城市经济繁荣,因此出现适应市民需要的传奇小说。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加上宋元社会相对安定,对外交往活跃。因而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利用,这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除此之外,天文学方面。元朝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了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工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期东京的繁华。两宋之交的社会变乱,在陆游,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中、都打上下深深的烙印。 唐朝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而且再加上当时的民族成分复杂,这样这个思想较为没有束缚,所以多种思想可以百家争鸣,国家的环境较为好。所以当时社会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而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

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班级04091102 学号04091057 姓名马岩(未在网上选) 唐宋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近邻,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在唐宋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交通便利,统治阶级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而唐初的日本,生产力还较为落后,贵族专权,朝臣倾轧,社会不安定。但日本人很善于学习外来的东西,他们加强与唐王朝的联系,派遣规模庞大的遣唐使团,学习中国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及经验,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也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中日文化交流——文学 中国文学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很大的世界影响。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在唐代达到高潮,唐代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也十分广泛频繁,中国以诗歌为主的文学开始传到日本,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诗人的诗作都为日本人所喜爱,影响最大的当属白居易的诗。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平安时代的诗集与《和汉朝咏集》共收录589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就达137首之多。白诗不仅在日本宫廷中流传,曾受到嵯峨天皇的激赏,宫廷女官紫式部所著长篇小说《源氏

物语》明显地受白诗影响,贵族文人多喜欢白诗,而且白诗也为平民百姓所欢迎,《长恨歌》、《琵琶行》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其他方面,如南朝梁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在文艺思想和编选体例上也给日本诗歌总集《万叶集》以影响。日本奈良时代的文学家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曾被派遣来中国留学,在唐生活50余年。日本高僧空海(弘法大师),游学于唐,归国时携回大量中国书籍,其后撰著《文镜秘府论》(6卷),将中国诗文作品、文学理论介绍给日本人民。 中日文化交流——茶文化 在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远播青藏高原,并且出现了“茶道”一词。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提“茶道”,而是重点阐述品茗艺术(茶艺)。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进本国之后,却发展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日本的僧侣则将饮茶变成为佛门清规。在一定意义上,茶道成为日本统治者驾驭民众的一种思想武器。茶道在日本社会中能产生巨大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中日文化交流——教育 中日文化交流为教育交流奠定了历史基础,教育交流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由于日本贵族对中国先进文化的追求,使重视儒家教育的中国古代教育传统直接影响到日本。6世纪,日本贵族阶级不仅学习儒家的经典,而且还涉猎天文、地理和方术等方面的书籍,许多日本贵族青年已经能够用汉字书写和阅读公文,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准则。中日教育文化交流影响到日本奈良时期官学和私学的发展,尤其影响到日本语言文字。文明的兴盛和书写

美学——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

《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 读书笔记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王盈盈 学号:10243140 完成日期:2011年12月15日

一、科举制度安排的不断完善,其他相应制度安排的相互作用、影响,共同对于新的社会变迁、文化转型产生影响、作用,并且与这一新的社会变迁、文化转型产生相互影响、作用,双向建构过程、互为因果。(导论: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P021倒数第六行) 自我理解:众所周知,科举制度起于隋朝,在经过隋唐的开科取士后,来到宋朝时,这个制度应该来说是相对完整了。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了完备和强化和当时的一些所谓文教政策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而其的强化对当时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家都知道的是,宋朝是在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中建立而来的,因此,几乎可以说是整个宋朝,一直都是比较重视文官的。在宋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措施,即在政治上更加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兴修水利,注重农产品、手工业品,也由此繁荣了所谓的商品经济;在科学技术方面,那就更不必说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刘方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就在于此了,这些制度相互影响后,使整个宋朝的城市不断繁荣,也由此发生了一种审美文化的转型。 二、新的社会制度、体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不断建构中生成的,并且包含了“自发社会秩序”的扩展。(导论: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P021倒数第三行) 自我理解:我们暂且不去论制度体制是否是一次性完成的,不管是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宋朝,新的社会制度,在政治上包括官职制度,宋代的官职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皇权,而削弱了宰相以及其他下属官员的权力。官员的品阶有时候是与其实际的权力相互分离的,这也并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纵观历史,从秦大一统一来,两个主要矛盾一直贯穿着整个历史进程,第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第二则是地方和中央之间的矛盾。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封建集权的加强,这种社会体制在不断建构中逐渐走向兴盛。社会学家曾经提出了社会制度的三个时期:“形成期”、“效能期”和“萎缩期”。宋朝大概是处在“效能期”罢。“自发社会秩序”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哈耶克提出来的,我认为,在新的制度、体制中,“自

唐宋文化之比较

唐宋文化比较与分析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到公元960年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中国经历了唐宋的王朝更迭,仅仅近60年,中国文化也从所谓的“唐型文化”逐步向“宋型文化”变革,这种变革为什么会变革的如此彻底,一改“唐型文化”的雍容华贵,如此彻底?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次提出“唐宋变革论”,率先对唐宋时期思想文化巨大差异性进行了深刻的解释与剖析。近百年来,随着对这一话题的深入分析,史学界普遍对唐宋文化思想显著差异性有了一些共同的认识。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无论是“诗仙”李白的诗歌、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着奔腾着昂扬着的生命活力;无论是昭陵古雕中雄壮建伟的、神采飞扬的“昭陵八骏”,还是气势磅礴的古长安城,无不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与之相比的,“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敛、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阐释出宋文化的细腻丰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揭示了宋文化孤芳自赏、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形象的说:如果“唐型文化”存在于沙场之上、朝堂之上,那么,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宋型文化”更多的存在于市井之间、闺房之内、青楼之上。 唐人爱花,尤爱牡丹,牡丹,富贵之花,为花中之王,唐人喜爱牡丹,更喜欢牡丹的色彩绚丽、富丽堂皇与王者之气;宋人爱梅,梅,花中君子,凌寒独自开,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在宋人看来,梅,淡妆素雅,清瘦典型,品质高洁,是君子的象征,可以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观念在深层次的角度上体现出了唐宋文化内在的差异性。 而作为两个时代文学艺术最高成就代表,唐诗与宋词则能更清楚地展现两者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从诗词内容上看,唐诗更多地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正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

中华传统文化思考题

《传统文化概论》思考题 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是否由地理因素决定? 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大河有什么关系? 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 5、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结构之间有什么关系? 6、论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7、中国与欧洲的人文主义有什么区别? 8、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的理论内容有哪些?举例说明其实际意义。 9、传统自然观是什么?对现实有何指导意义? 10、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的“和”包含哪些内容? 11、中国传统宗教观有哪些主要特征? 12、中印欧解决矛盾的方式各有什么不同? 13、试述“合理外推”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应用。 14、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5、中国是否从来就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清代的闭关锁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 16、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17、结合史例,说明古代商品经济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8、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19、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有何内在联系? 20、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迟滞不前? 21、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特征? 22、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2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那些特点? 2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什么样的地位? 25、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26、试比较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27、明清文化与以往比较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28、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出现有何意义? 29、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 30、试析“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31、通过比较谈谈中西文化在某一方面的差异,并说明其现代意义。 32、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 33、“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在21世纪它是否还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 3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讲“诚信”? 35、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效用和负面影响。 36、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长与缺失是什么? 37、儒家文化能不能担负起现代化的责任? 38、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何种地位? 39、如何理解儒家的群己关系论?

唐宋文化之比较

唐宋文化比较与分析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到公元960年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中国经历了唐宋的王朝更迭,仅仅近60年,中国文化也从所谓的“唐型文化”逐步向“宋型文化”变革,这种变革为什么会变革的如此彻底,一改“唐型文化”的雍容华贵,如此彻底?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次提出“唐宋变革论”,率先对唐宋时期思想文化巨大差异性进行了深刻的解释与剖析。近百年来,随着对这一话题的深入分析,史学界普遍对唐宋文化思想显著差异性有了一些共同的认识。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无论是“诗仙”李白的诗歌、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着奔腾着昂扬着的生命活力;无论是昭陵古雕中雄壮建伟的、神采飞扬的“昭陵八骏”,还是气势磅礴的古长安城,无不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与之相比的,“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敛、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阐释出宋文化的细腻丰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揭示了宋文化孤芳自赏、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形象的说:如果“唐型文化”存在于沙场之上、朝堂之上,那么,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宋型文化”更多的存在于市井之间、闺房之内、青楼之上。 唐人爱花,尤爱牡丹,牡丹,富贵之花,为花中之王,唐人喜爱牡丹,更喜欢牡丹的色彩绚丽、富丽堂皇与王者之气;宋人爱梅,梅,花中君子,凌寒独自开,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在宋人看来,梅,淡妆素雅,清瘦典型,品质高洁,是君子的象征,可以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观念在深层次的角度上体现出了唐宋文化内在的差异性。 而作为两个时代文学艺术最高成就代表,唐诗与宋词则能更清楚地展现两者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从诗词内容上看,唐诗更多地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正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这些内容无不直接向人们展示了帝王将相乃至布衣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这是一种自由、开放、大气的心态,毫无小女儿家的忸怩作态。相比之下,宋词则更多的将视角收缩到狭窄的闺房之中,低吟男女的爱恨情仇,抒发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感情。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恨,一个“愁”更添几分撩人的心思。两宋时期,虽有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词风,但“婉约”词风始终占据宋朝文化主流。从诗词的形式上看,从大的方面来说,唐诗更加倾向于感性抒发。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恢弘大气的想象描绘山岳的壮美之色,满天诸仙众佛皆在诗人胸怀聚拢,如此波澜壮阔的场面皆在诗人脑海孕育,天下万物,唯我独尊,这是何等的大气。与之不同的是,宋词则更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苏轼的《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世人阐释作者心目中关于生与死之间微妙的关系。“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可见,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开始更多的阐释理性与思辨,这与唐代时期单纯刻画外在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

唐宋诗的比较

答:我认为,唐诗宋诗各有千秋。 从时代背景看。唐代是我国最为辉煌的时期,与之相适应,唐朝初期、中期的诗歌雍容大气,气势磅礴,例如李白就有过大量赞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名篇;到了唐朝的晚期,民不聊生,战火纷繁,则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佳句......宋代的经济文化生活非常发达,集市夜市兴盛,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在人民物质文化得以满足的同时,涌现出大量优秀文人,例如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辛弃疾,婉约派的李清照、柳永等等。记得原来在新浪网上看过这样一篇帖子,其中作者对唐诗和宋诗特点的概括让我难以忘怀---- 唐诗:主情、蕴蓄,表现上韵流言外,风格上多比兴,作法上婉而微,词评论方面诗论少。 宋诗:主理、发露,表现上意尽其中,风格上多赋,作法上径以直,词评论方面诗论精。 唐诗为宋诗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题材。描写边塞、叹息闺怨,表达亲情,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表达人生悲欢的,还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在形式

上有五言和七言、绝句和律诗。唐代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唐诗美丽,唐诗的最大特点是生机盎然,气象峥嵘,异彩纷呈,犹如春天,万木竞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这就是唐代的生气。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鸟语花香,清芳扑鼻。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字里行间充满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闪灼着自由和欢乐。唐诗有着生龙活虎的节奏,即使是感叹人生孤独、描写边关征战的诗歌也是流畅、优美、轻快。唐代诗歌的创作顶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象,把庄子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融二为一,奏出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强音,被称为盛唐之音,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的极峰。 唐诗代表了诗歌艺术的最高峰,而宋诗则以它的工整和旨趣在诗馀流行的年代里占有了一片天地。 下面我摘录了一些有关唐诗与宋诗区别的鉴赏: 基本上宋诗、唐诗虽是各富风采,但因为宋人以诗馀(词)为先,诗反而成为配角了,因此唐诗不仅数量上胜过宋诗,在素材上也多于宋诗。宋诗有以下特色: 1.从艺术旨趣和风格看,宋诗主要向理想、显露和精细方面发展,这是宋诗较精之处。 2.宋诗倾向议论化、散文化。 3.派别多。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19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对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一: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此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第19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把握 一个 特征 掌握 两个 阶段 把握 三个 趋势 掌握 三个 行业 了解 三种 形态 认识 一种 现象 知识排查教材深化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使用范围十分有限,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③东汉时,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耕犁已相当完善。 2.农耕技术 (1)耕作技术 ①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②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 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唐宋诗词文化经典素材

唐宋文化 一、唐朝主要人物及代表作 1、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批判继承前人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代表作:

2、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诗人。作品充满对祖国、对人民、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各种诗体都写得很好,是公认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典范;他本人则被尊为“诗圣”。杜甫和李白是好朋友,他们二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象两座并立的高峰。

代表作:

3、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代表作:

4.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作品影响极大。 代表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时代不同,文化也不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唐宋时期的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两个朝代在时间上比较接近,文化因此也有比较好的传承,但是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 [关键词]差异;唐文化;宋文化;唐诗宋词;饮食生活;艺术文化 一、唐文化、宋文化的概念 1.唐文化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在世界文化上,也是独具特色的瑰宝。唐代文化不仅在当时受到各国,尤其是日本、新罗等亚洲诸国的热爱,而且在一千余载后的今天,仍然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遍及天涯海角的“唐人街”,就是明证。唐文化一直从不同类型文化中吸取精华,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唐文化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较好的传承了南方文明、北方文明、国外文化和胡汉文化。这样的传承导致了唐文化成为南方文明、北方文明、国外文化、胡汉文化的大融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促进了文化大交流。唐朝时期,统治者在政治上采用三省六部制,文化上通过科举制等政策,使得社会安定有序。在此时期,经济繁荣,出现了盛世景象,经济的发展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很好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文化出现了新的繁荣现象。国文化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文化与技术也大量向周边国家输出,在输出的同时也引进了回来,因为与周边国家的频繁交流,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盛行,给各个民族提供了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不但是文化技术的输出时期,更重要的是此时也是对外族文明吸取时期。这样就给当时唐朝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从总的特质来说,唐文化豪迈、兼容并蓄、自信、雄壮。唐文化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唐文化容体系庞大完整,结构完整,发展程度高。唐文化体系庞大,包罗万象,包括、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当时世界上合个方面的社会科学基本都有着详细的记载,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罕见的。二是唐型文化有很强的开放性。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对他的穆斯林民众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1]许多与中国相邻的国家都通过自己的方式把唐文化引进自己的国家为已用。从总体上来说,可以从唐文化的在特质和政府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表现出唐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唐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由于唐文化是继承了几千年来汉族文化的特质,唐文化在当时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比较成熟的。这个时期的唐文化有着有着兼容并蓄其他类文化的特点和属于自己的特性。天竺佛教文化最终也被唐文化融合而中国化。三是唐型文化不僵守古制。唐初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很繁荣,统治者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实行一种开明政策。[1]唐政府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进行文化交流,对进入中国的外国使节和商人以礼相待,并且留居的外国居民的文化也受到了相应的尊重。唐政府还特意建立了管理对外文化的机构。 2.宋文化 宋代文化空前进步,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可谓是收获颇丰,闻名于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人宋濂谓“自以下,文莫盛于宋。”[2]宋代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拓宽视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宋文化。南宋朱熹曾说过一句话,“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近代学者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之世。”[2]足见宋型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得到许多人承认的。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单单有着属于这一个时代的单一的形象特征,而且是一个具有全新的文化特性的文化典。以寻求在、思想上的充实为导向的宋学,组成了宋文化的基本中心思想的重要方面。宋朝的统治者在建立思想制度方面除了中央集权制,还有逐步完善的科举制度、文官官僚系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文化的发展需要必要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宋代城市应运而生,当时的宋朝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