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

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
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

1.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1.答案:感受温邪正气盛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化燥伤阴、、

2.答案:先犯上焦肺卫变化迅速,易传心包

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于耗气伤津、。3.答案:先入阳明气分易于兼夹湿邪

4.新感温病包括风温、、、秋燥、;伏气温病包括、。

4.答案:暑温湿温温毒春温伏暑

5.温邪具有、、、

等特点。

5.答案: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

6.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6.答案: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

7.温病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更主要的是在于。.

答案: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8.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8.答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易于困阻清阳郁遏气机

9.寒邪可以作为和导致温病发病。

9. 答案:诱因兼夹之邪

10.10.温病的感邪途径为和。

11.答案:口鼻皮毛

1.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三焦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

1.答案:叶天士吴鞠通

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但发热,不恶寒,,。

2.答案:口渴苔黄

3.血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及出血。

3.答案:舌质深绛斑疹

4.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

4.答案:与恶寒并见口微渴

5.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热夜甚,,。

5.答案:舌质红绛斑疹隐隐

6.温邪侵犯人体发病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和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6.答案:卫、气、营、血三焦所属脏腑

7.邪入中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足阳明胃,,等。

7.答案: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

8.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是类型、、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从而确立治疗大法。

8.答案:归纳证候认识病情传变

9.邪在上焦包括与的病变。

9.答案: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

10.邪入下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和。

10.答案:足厥阴肝足少阴肾

11.从三焦辨证角度看卫气营血辨证,中焦病变无证而有气分证和病证。

11.答案:卫分营血

1.温病昏愦不语多因所致;温病神志如狂多因所致。1.答案:热闭心包下焦蓄血,瘀热扰心

2.舌质红绛苔白厚而腻为:之象,或之征。

2.答案:湿遏热伏热毒入营,湿邪未化

3.温病无汗或因,或因而致。3.答案:邪郁肌表,闭塞腠理邪热入营,劫灼营阴

4.血分热毒极盛,其舌;肝肾阴竭,其舌。4.答案:焦燥起刺,状如杨梅紫晦而痿,状如猪肝

5.清·陆子贤认为:“斑为,疹为”。

5.答案:阳明热毒太阴风热

6.温病口渴系由或所引起。

6.答案:津液损伤阴津不布

7.斑疹色黑为,黑而晦暗为之征。7.答案:火毒极盛热毒锢结,元气衰败

8.齿光燥如石为或为之象。8.答案:胃热伤津,肾阴未竭表气不通,津液不布

9.舌苔白厚而干燥主:或。9.答案:脾湿未化,胃津已伤胃燥气伤,气不化液

10.斑疹发而不透为之象,斑疹甫出即隐伴见神昏为之征。

10.答案:邪热内闭正不胜邪,邪毒内闭

11.苔黑焦燥起刺为之象;苔薄黑而干为之征。

11.答案:阳明腑实而阴伤热邪深入下焦,耗竭肾阴

12.舌苔黄白相兼主:。

12.答案:邪热已入气分,表邪尚未尽解

13.温病通过舌诊可以辨别:、、、,从而确立相应的治疗。13.答案:感邪性质病位浅深津液存亡脏腑虚实

14.舌苔主候病变;舌质主候病变。

14.答案:卫、气分营、血分

15.舌苔薄白而干,舌质尖边红主:,或。

15.答案:表邪未解,津液已伤燥热病邪侵袭肺卫

16.观察白疒咅可辨别和程度。

16.答案:病邪性质津气盛衰

17.苔黄厚而腻主:;舌绛而干主:。

17.答案:湿热内蕴火邪劫营,营阴受损

18.齿缝流血伴齿龈肿痛为所致;齿缝流血无齿龈肿痛为所致。

18.答案:胃火冲激肾火上炎

1.开达募原法的作用在于;主治。1.答案:疏利透达募原湿浊之邪邪伏募原证

2.常用的清气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2.答案:轻清宣气辛寒清气苦寒泻火

3.益气敛阴法的代表方是;回阳固脱法的代表方是。3.答案:生脉散参附龙牡汤

4.运用清营凉血法应注意:不可早用;慎用。4.答案:热在气分而未入营血挟湿者

5.透表清暑法的作用是代表方为。5.答案:外解表寒,内祛暑湿新加香薷饮

6.凉肝息风法临床常根据兼证不同而随证配合使用、、。6.答案:清心开窍清气泄热清营凉血

7.清气法在临床运用时常根据证候需要随证加入、、之品。

7.答案:透表养阴宣肺解毒

8.疏表润燥法的作用,代表方剂是。

8.答案:疏解肺卫燥热之邪桑杏汤

9.滋阴法具有、等作用;运用时应注意:不可使用;应慎用。9.答案:滋补阴液润燥制火阴液虽伤而邪热亢盛者阴伤而有湿邪未化者

10.燥湿泄热法用于证,代表方是。

10.答案:湿热遏伏中焦证王氏连朴饮

11.通腑泄热法的作用是;主治。

11.答案:泻下肠腑热结热传阳明,内结肠腑

12.清心开窍法的常用成药有、、;豁痰开窍法的代表方药为:。

12.答案: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菖蒲郁金汤

13.使用清气法必须注意的是:;;。

13.答案:邪未入气分,不宜早用湿热病变湿邪未化时不宜单用素体阳虚者,不可过用

三、填空题

1.《内经》对疾病传染记载是“五疫之至,,无问大小,。1.答案:皆相染易病状相似

2.法定传染病甲类有,,等病种。

2.答案:鼠疫天花流脑乙脑

3.指出霍乱非关鬼神的医家是,载于《》。

3.答案:孙思邈千金要方

4.《医宗金鉴》记载清代的种痘术有、、、。

4.答案:痘衣法痘浆法水苗法旱苗法

5.种痘术于世纪传入欧洲,比琴纳发明的牛痘苗早余年。

5.答案:17二百

6.吴又可《》指出“”,进一步明确通过饮食呼吸而受邪的感邪途径。6.答案:温疫论邪自口鼻而入

7.最早专论霍乱的医著是《》,作者是。

7.答案:霍乱论王孟英

8.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是、和易感人群。

8.答案:传染源传播途径

9.我国种痘术的发明是的开端。

9.答案:人工免疫法

10.法定传染病的上报要求应该:全面、、;防止漏报、、。

10.答案:及时准确迟报错报

1.风温病病变过程主要传变形式有和。

1.答案:顺传逆传

2.热陷心包特征性症候是:、,舌蹇肢厥。2.答案: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3.“三宝”中,安宫牛黄丸长于,紫雪丹兼能,至宝丹长于。3.答案:清热解毒息风定痉芳香辟秽

4.风温后期多见,治疗可选用。

4.答案:肺胃阴伤沙参麦冬汤

5.风温是感受所引起的,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等为其特征,多发于冬春两季的外感热病。

5.答案:风热病邪肺卫症状

6.风温病热入心包兼有阳明热结证与邪在气分之阳明热结证鉴别的关键是有否,。6.答案:舌蹇语言不利

7.银翘散与桑菊饮同样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证,但银翘散较强,桑菊饮之功较优。7.答案:辛散解表宣肺止咳

8.对风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作较系统论述的温病专书是的《》。

8.答案: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9.叶天士说:“温邪上受,,。”明确地指出了风温初起的病变所在和传变规律。9.答案: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习惯称、、为“三宝”,它们均是之剂。10.答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清心开窍

11.风温虽多见于,但一年四季都能发生。

11. 答案:冬春

12.12.叶天士曾说:“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就是指用。

13.答案:桑菊饮

14.13.对内闭外脱证的治疗,应根据或选用不同的处方。

15.答案:阴脱阳脱

14.风温病后期很少发生肝肾阴伤者,主用之法。

答案:滋养肺胃

1.清营汤中透热转气的药物是,凉营滋阴的药物是。1.答案:银花、连翘、竹叶生地、玄参、麦冬

2.春温证见壮热头痛,口渴烦燥,时有谵语,舌绛苔黄,脉数。病机为,主方为。2.答案:气营两燔加减玉女煎

3.春温见身热,烦燥,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欠润,脉滑数。病机为,方选。

3.答案:热灼胸膈凉膈散

4.春温肾阴耗损证见低热不已,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是由于所致,耳聋失聪即《灵枢.决气篇》所谓“。

4.答案:阴虚不能制阳精脱者耳聋

5.春温热与血结证的治法为。

5.答案:攻下泄热活血逐瘀(或为通瘀破积)

6.春温证见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病机为,方选。6.答案:阴虚火炽黄连阿胶汤

7.春温证见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病机为,方选。

7.答案:热郁胆腑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8.春温证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病机为,方选。8.答案:腑实阴亏增液承气汤

9.春温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见身热烦渴,。9.答案: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涩痛

10.化斑汤是吴鞠通根据《内经》"热淫于内,,的治则而制定的方剂。

10.答案:治以咸寒佐以苦甘

11.《温病条辨》曰:热邪深入,或在,或在,均宜复脉。

11.答案:少阴厥阴

12.因春温病是热邪内郁,,故其治疗原则,,并注意,。

12.答案:病发于里以清泄里热为主顾阴透邪外出

1.暑入阳明证若伴见、等症则成暑温夹湿证。1.答案:胸痞身重

2.暑为之气,叶天士说“"是暑温的发病特点。2.答案:火热夏暑发自阳明

3.暑温过程中可出现,内传心营引起闭窍动风的病理变化。3.答案:化火生痰生风

4.张凤逵提出的暑病治则是:“暑病首用辛凉,继用,再用。”

4.答案:甘寒酸泄酸敛

5.说:“治暑之法,清心最好。

5.答案:王纶利小便

6.暑湿弥漫三焦,治宜,,方用三石汤。6.答案: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7.首先提出暑病概属新感。确立了暑温病名。7.答案:喻嘉言吴鞠通

8.暑温是感受而引起的一种。

8.答案:暑热病邪急性热病

9.暑热病邪侵犯人体发病多而无过程。

9.答案:径入气分卫分

10.暑伤津气,治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10.答案: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11.暑伤心肾治宜,,方用连梅汤。

11.答案:清心火滋肾水

12.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证的治法是、,方用。

12.答案:疏表散寒涤暑化湿新加香薷饮

13.暑热夹湿,郁阻肺卫证的治法是、,方用。

13.答案:涤暑清热化湿宣肺雷氏清凉涤暑法

14.暑湿余邪末净,上蒙头目,其治法是,方用。

14.答案:清化暑湿余邪清络饮

1.最早论述湿温的专著是,作者是。

1.答案:湿热病篇薛生白

2.王叔和在《脉经》中认为:湿温“治在,不可。”2.答案:足太阴发汗

3.湿温病程中稽留时间最长的是分阶段。

3.答案:气

4.宋代医家朱肱《类证活人书》指出为治疗湿温的主方。

4.答案:白虎加苍术汤

5.湿温病名最早见于《》。

5.答案:难经.五十八难

6.湿温四时皆有,但多发于雨湿较盛的季节。

6.答案:夏秋

7.湿温初起常见的热型是。

7.答案:身热不扬

8.湿温初起的治疗三禁忌是指禁汗,禁,禁。

8.答案:下润

9.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

9.答案:中焦脾胃

10.湿温起病,传变。

10.答案:较缓较慢

11.湿热郁蒸气分,外发肌肤,常见体征是。

11

12.湿温病化燥入血最常见的症状是。

12.答案:大便下血

13.湿温病程中决定湿热转化的主要因素是。

13.答案:中气的盛衰

14.章虚谷指出:“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终归脾胃。”14.答案:湿土外受

1.伏暑邪郁少阳,治宜,。

1.答案: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2.伏暑湿热流连。

2.答案:气分发斑

3.伏暑湿热挟滞,阻于胃肠的证候特征是大便不爽,,。3.答案:色黄如酱,肛门灼热

4.伏暑邪结肠腑,治宜导滞通下,,方用。4.答案:清热化湿枳实导滞汤

5.伏暑初起卫气同病治宜银翘散加;初起卫营同病治宜银翘散

5.答案:杏仁、滑石、苡仁、通草生地、丹皮、赤芍、麦冬

6.伏暑初起多为,治疗原则为。

6.答案:表里同病解表清里

7.伏暑之名,首见于代,书名;正式定伏暑病名,最早见于代,书名。

7.答案:宋《和剂局方》明《丹溪心法附余》

1.秋燥的病变重心在,所以临床上常见与有关的病证。如证,证,证,证,证,证。1.答案:肺肺燥袭肺卫燥热伤肺肺燥肠热络伤咯血肺胃阴伤肺燥肠闭

2.吴鞠通所说的燥气化火,上干清窍的主症是耳鸣,,,,主方是。2.答案:目赤龈肿咽痛翘荷汤

3.汪瑟庵认为:治疗燥证“方法甚简,始用,继用”,“燥证唯喜,最忌”。

3.答案:辛凉甘凉柔润苦燥

4.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是:“,,下燥治血”。

4.答案:上燥治气中燥增液

5.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指出:秋燥上、中、下三焦的病理变化是:“上燥,中燥,下燥

。5.答案:则咳则渴则结

6.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指出秋燥伤阴的特点是:“先伤,次伤,终伤”。

6.答案:肺津胃液肝血肾阴

7.温燥初起颇似风温,其主要区别是风温多发于,且初起见症不如本病明显。

7.答案:春冬二季津液干燥

8.温燥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初起除,必伴有征象。8.答案:肺卫见证口,鼻咽,唇等津液干燥

9.秋燥一般分为,两类,前者治宜法,后者治宜法。

9.答案:温燥凉燥凉润或清润温润

10.燥病有内燥证,外燥证之分:内燥证多指;外燥证。10.答案:体内津血干枯之证系秋季外感时令之气而致

11.我国医学史上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试述秋燥病的第一部专篇是《》。

11.答案:喻嘉言秋燥论

12.刘河间提出燥邪致病的病机是“,,皆属于燥。”12.答案:诸涩枯涸干劲皲揭

1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燥邪为病的特点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燥邪为病的治疗原则是“”。

13.答案:燥胜则干燥者濡之(或燥者润之)

1.大头瘟系所致,治宜,方用内服,外敷。

1.答案:肺胃热毒上攻头面透卫清热解毒消肿普济消毒饮三黄二香散

2.大头瘟是因感受所致,多发于季节。

2.答案:风热时毒春冬

3.大头瘟的临床表现一般除具有外,并有表现。3.答案:全身憎寒发热头面红肿疼痛

1.烂喉痧病变过程一般初期见,中期为和,未期为余毒伤阴。

1.答案:毒侵肺胃,毒壅气分内陷营血

2.烂喉痧因感受而引起,因其能,故又名疫喉痧。2.答案:温热时毒相互传染引起流行

3.烂喉痧毒侵肺卫方用,毒壅气分方用,

毒燔气营(血)方用,余毒伤阴方用。3.答案:清咽栀豉汤余氏清心凉膈散凉气清营汤清咽养营汤

1.湿热疫疫邪从膜原向里传变的常见类型有、、。

1.表病里病表里同病

2.温疫热陷厥阴证的辨证要点是:、、。

2.身灼热神昏手足抽搐

3.温疫病的辨证要点是:、、。

3.辨病机明病位辨病邪明属性辨病势明预后

4.温疫初起表寒里温证的治法是,;方如。4.疏表散寒清泄里热方如增损双解散

5.温疫初起邪遏卫气,应治以,;方如。

5.解肌透表化湿清热柴葛解肌汤

6.温疫毒盛发斑兼有正虚邪陷之象者,治疗应以为主,兼以,方如。

6.清气凉血化斑扶正托里举斑汤

1.疫疹发病急、传变快,临床上以、、伴有各种为特征。1.答案:壮热肌肤斑疹出血

2.疫疹属中一类病证,其发病有一定的性,较强烈的性和流行性。2.答案:温疫季节传染

3.疫疹主要应与、和其他有斑疹的温病相鉴别。

3.答案:内伤发斑药物斑疹

4.疫疹感邪轻而正气较盛者,疫疹可而终止于阶段。

4.答案:不传变气分

5.疫疹感邪重而正气较虚者,疫邪化燥化火,可深入;严重者因疫毒亢极、或气血逆乱而可导致。

5.答案:营血分或下焦正气暴脱

6.疫疹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突起肌肤红疹,发无定处,以头面四肢为多,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证属,治则,方选加减。

6.答案:风热伤络疏散风热,宣肺透疹银翘散

7.疫疹畏寒或寒战,壮热,继而但热不寒,头痛且重,面目红赤,疹粒显现,肢体沉重酸楚,纳呆,胸脘痞闷,呃逆或呕吐,秽气喷人,腹满胀痛,腹泻或便秘,小便短赤,舌红绛,苔白厚

腻或白如积粉,脉濡数,证属,治则,方选加减。7.答案:湿热疫疠毒邪郁遏膜原疏利透达,辟秽化浊达原饮

8.疫疹壮热日晡益甚,口渴引饮,烦躁不宁或腹满便秘,斑色红赤,甚或紫黑,初见于胸膺部,迅速发展至背、腹及四肢等处,舌红、苔黄燥,甚或干裂,脉洪大或沉实者,证属,治则,方用。

8.答案:阳明热炽,迫及营血清胃解毒,凉血化斑化斑汤

1.治疗疟母的大法是、、,方用。1.答案:涤痰散瘀截疟消癖调补气血鳖甲煎丸

2.《内经》讨论疟疾的专篇是《》的篇。

2.答案:素问疟论

3.治疗冷瘴的大法是,,代表方是。3.答案:散寒辟秽解毒化浊不换金正气散加味

4.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制定了许多以,等为主药的截疟方。

4.答案:常山蜀漆

5.治疗热瘴的大法是,代表方是。

5.答案:清热辟秽解毒清瘴汤加减

6.金代名医张子和治疟主张用,,三法。

6.答案:汗吐下

7.治疗暑疟的大法是,代表方是。

7.答案:清暑化湿截疟蒿芩清胆汤

8.疟疾是感受疟邪而引起的,以、头痛、汗出,并为主要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8.答案:寒战壮热休作有时

9.治疗正疟的大法是,代表方为

9.答案:祛邪截疟,和解达邪小柴胡汤加味

10.疟疾的治疗,在初期正气未衰而邪气较实时,以为主;疟发多时,而正虚邪实者,以为主;如发作已止而正气虚衰者,应予。

10.答案:祛邪截疟扶正祛邪扶正补虚

1.治疗霍乱亡阳证的大法是,代表方是。1.答案:益气固脱,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或参附汤

2.清代所撰写的《》着重论述了霍乱的好发季节、传染特点、热霍乱和寒霍乱的证治方法等。

2.答案:王孟英霍乱论

3.治疗霍乱亡阴证的大法是,代表方是。

3.答案:益气养阴,生津救逆生脉散或大定风珠

4.霍乱亡阴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4.答案:皮肤松皱目眶下陷指绞瘪陷

5.治疗干霍乱的大法是,代表方为。

5.答案:辟秽解毒,利气宣阳玉枢丹或行军散

6.霍乱病名首见于《》,干霍乱病名首见于《》。6.答案:内经诸病源候论

7.热霍乱的治法是,代表方为。7.答案:清热化湿,芳香化浊蚕矢汤或燃照汤

8.寒霍乱的治法是,代表方为。

8.答案:芳香化湿,温中散寒藿香正气散或附子理中汤

1.但伤寒邪热在里,,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以粪燥为无湿矣。1.答案: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

2.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

2.答案: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3.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彼则,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3.答案: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属也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

4.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或,或,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答案: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

5.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若脉急疾,,便为气脱之证矣。

5.答案: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躁扰不卧,肤冷汗出

6.肺主气,心主血,辨营卫气血虽与,若则与伤寒大异也。

6.答案:属卫属营伤寒同论治法

7.盖战汗而解,,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使其烦燥。

7.答案: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

8.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邪从汗出,,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8.答案: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

9.不尔,,两阳相劫也。,浊邪害清也。

9.答案:风邪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

10.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以此为辨。10.答案: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

1.暑伤肺气则,暑滞肺络则。

1.答案:肺虚肺实

2.湿热证,汗出过多,卫外之阳暂亡,湿热之邪仍结,一时表里不通,其脉象为。

2.答案:细如丝或绝

3.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

3.答案:中上二焦

4.湿热病既有不可汗之不戒,复有治法。

4.答案:得汗始解

5.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宜用。

5.答案:辛开

6.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属。

6.答案:湿流下焦

7.湿热病属、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中气虚则病在。

7.答案:阳明太阴阳明太阴

1.《温病条辨》中提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

1.手太阴

2.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主之。

2.辛凉轻剂桑菊饮

3.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主之。

3.辛凉重剂白虎汤

4.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不可与也。

4.沉汗不出者

5.《温病条辨》中指出,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主之。

5.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6.《温病条辨》中指出,“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6.今反不渴

7.《温病条辨》中提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主之。

7.三仁汤

8.《温病条辨》中提出,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8.银翘散

9.《温病条辨》中提出,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9.银翘散

10.《温病条辨》中提出,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微和之。10.小承气汤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临床基础教研室 目录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温病的概念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第七章温病的预防第八章风温 第九章春温第十章暑温 第十一章湿温第十二章伏暑 第十三章秋燥第十四章大头瘟 第十五章烂喉痧第十六章温疫 第十七章疫疹第十八章疟疾 第十九章霍乱第二十章《温热论》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 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

第一章绪论 单项选择题 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 2.余师愚的代表着作是:() 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 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 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着是:() 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 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 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 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 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 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 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 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着是:() 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 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 A.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着--《温疫论》 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 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 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着是:() 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 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 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 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 A.《素问·评热病论》B.《素问·至真要大论》 C.《素问·玉版论要篇》D.《素问·生气通天论》 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 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 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战国到晋唐D.民国时代 16.吴又可是:() 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 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 二.选择多项题 1.《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 一、填空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被试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3.斯珀灵(Sperling)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平均9.1个项目 4.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和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5.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等。 6.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8.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9.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10.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_的时间,而是指刺激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1.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12.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3.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14.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5.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6.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 17.排除法是把_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18.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9.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1.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22.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23.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5.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温病学》学习体会 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 1、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选用方为: ) ,(调胃承气 汤,(导赤承气汤,(桃仁承气汤 ,(宣白承气汤 ( ,(白虎汤的功效是: ) ,(清泄阳明经热,(清泄少阳里热,(清热宣肺,(泄热攻下 ,(温病阳明热结的首选方是:( )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风温病的病因是:( ) ,(温热病邪,(风寒病邪,(风热病邪,(燥热病邪 ,(吴鞠通称为“辛凉轻剂”的方剂 是:( ) ,(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汤,(麻杏石甘汤 ,(下列哪项不属吴鞠通白虎汤四禁的内容:( ) ,(脉浮弦而细者,(脉沉者,(身热汗出者 ,(不渴者 ( ,(生脉散的功 用是: ) ,(益气敛阴固脱 ,(益气回阳固脱 ,(清热益气生津 ,(滋阴养液清热 ,(临床上见:身热肢厥,神昏谵语,抽搐痉挛,舌质鲜绛,脉细 (数或弦数者,首选的 中成药是: ) ,(安宫牛黄丸 ,(至宝丹,(紫雪丹 ,(苏合香丸 ,(下列哪项不属葛根 黄芩黄连汤证:( ) ,(身热咳嗽 ,(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 ,(苔黄焦燥,脉洪大 , ,(知母,(生大黄 ,(杏,(下列哪项不是宣白承气汤中的药物:( ) ,(石膏 仁 ( ,,(运用增液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的主要鉴别点是: ) ,(潮热,便 秘 ,(腹胀满痛拒按,(时有谵语 ,(口干唇燥,,(“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 (热、咳嗽、烦渴。”语出: ) ,(《温病条辨》,(《外感温病篇》,(《温热论》,(《温热逢源》 ,,(下列哪项不属肺热移肠证:( ) ,(腹胀满 硬痛 ,(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 ,(身热咳嗽 ,,(下列哪项不属“阳明热盛证”的范围:( ) ,(壮热 ,(渴饮 ,(汗出 ,(苔黄白相兼 ,,(风温病名首见于:( ) ,(《内经》,( 《时病论》,( 《伤寒论》,( 《温病条辨》 ,,(对风温的病因、病机和证 治作了系统论述的温病学专著是:( ) ,叶香岩《温热论》,朱肱《类证活人书》,陈平伯《外感温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 ,,(称“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温病学总结

绪论 温病的发展: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 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又可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着――《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二、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 为原则 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3、根据发病初起见证分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4、命名:根据季节分:春温、秋燥、冬温;以四时主气分:风温、暑湿、湿温、秋燥:按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等(可能多选)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着;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四、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决赛《温病学》试题汇编

中医临床学院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竞赛决赛《温病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 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号码填在右边的括号内) 1.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A 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辨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B 以吴有性为代表的温疫学派医家的出现 C 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 D 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 E 温病病因学说的确立 2.下列哪项不属《难经》所言广义伤寒的病种?() A 温病 B 热病 C 中风 D 湿温 E 暑温 3.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4.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5、温病学说成熟时期是:() A 宋金元时期 B 明清时期 C 新中国成立后 D 战国至晋唐时期 E 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6、被誉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 A 王孟英 B 吴又可 C 吴鞠通 D叶天士 E 薛生白 7、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 《内经》 B 《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 《肘后备急方》 E 《诸病源候论》 8、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A 《温病条辨》 B 《伤寒论》 C《温疫论》 D《内经》 E 《温热论》 9.“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语出哪部经典著作? ( )A《素问》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灵枢》 10.《湿热病篇》的作者是:()A王孟英 B薛生白 C吴鞠通 D吴又可 E叶天士 11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从病名、病机、治法等方面提出温病与伤寒不同的医家() A.王叔和B.刘河间 C.王安道 D.王焘E.孙思邈 12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是: ( ) A .叶桂 B .刘完素 C .吴瑭 D .薛雪 E .吴又可 13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吴瑭的代表作是: ( ) A.《温热论》 B.《湿热条辨》 C.《诸病源候论》 D.《温疫论》 E.《温病条辨》 14.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使温病在摆脱伤寒体系束缚的道路上向前 推进了一大步的医家是:()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资料

绪论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3、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四、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二、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表

国医通17-18中医必修(温病学)题库最全最新

1、“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的主症是B身痛呕逆。 2、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B藿朴夏苓汤。 3、在三仁汤中,杏仁、白蔻仁、生薏仁的作用是C宣上、畅中、渗下 4、白虎汤证与小陷胸加枳实汤证均见口渴,二者的区别在于C饮水解渴与否 5、“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其证候类型属于B湿热并重 6、温病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苔薄黄,脉数,治宜A栀子豉汤加味 7、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苔黄燥,为B 足阳明(胃)病变 8、按叶天士所说,温热病表证初起治疗应当用C辛凉轻剂 9、下列非祛湿清热法主要作用的是A轻清宣气 10、小儿暑痫的治疗宜选用A清营汤 11、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治宜B分消走泄 12、用通下法治疗湿热病阳明里结之证时,停止用药的指征是B大便硬 13、下列哪项热型不出现于气分阶段C身热夜甚 14、温病症见身热口渴,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E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15、温病治疗中“分消走泄”法属于C和解表里法 16、祛湿清热法没有下列哪项明显作用D清心开窍 17、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主要根据的是A四时主气 18、属伏气温病的病种是B春温 19、温热病气分证后期肺胃津伤的治法是C甘寒法 20、气分热邪炽盛,津液受伤的舌象是C舌红赤而苔黄燥 21、真阴耗损又兼“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治疗宜选用C救逆汤 22、温病熄风法的作用是A.肝泄热,滋养肝肾 23、神倦肢厥,手指蠕动,舌干绛而萎,脉虚弱,为B虚风内动 24、下列哪项不属温病泄卫透表法A透热转气 25、温病热入厥阴肝经,动风发痉的舌态是D舌斜舌 26、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唇燥,头痛,27、苔薄白,舌边尖红等。治宜D桑菊饮 28、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有B春温 29、下列哪项属于湿热病的转归B从阳化热从阴化寒湿热胶结可稽留中焦或逐渐转入下焦 30、白虎加苍术汤证的证候类型属于A胃热夹脾湿 31、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C 32、叶天士列举的治疗湿热病邪留三焦的代表药物是C气营 33、三才汤的主治证是B暑温日久,寝卧不安,不思饮食,元气阴液两伤者。 34、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 E藿朴夏苓汤 35、舌绛不鲜,干枯而痿的舌象可见于B邪热久留,肾阴欲竭 36、湿热病治疗中的“通阳”是指B宣畅气机,分销走泄而利小便

温病学题库之填空题

1.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其萌芽阶段是战国至晋唐时期,成长阶段是宋至金元时期,形成阶段是明清时期。 2.温病学发展史上把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名家。 3.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战国至晋唐代,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是在宋至金元代。 4.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王安道。 5.提出疠气学说的医家是吴又可,倡导三焦辨证的书是《温病条辨》。 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它包括温病在内。 3.温病与伤寒是外感热病中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疾病,两者是并列关系。 4.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两者关系上: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发展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 5.根椐《难经·五十八难》经文,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6.根椐吴又可的观点,热病、温病、温疫三者的关系是:热病即温病,又名温疫。 1.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3.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4.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温邪。 5.温邪能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实质损害。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发病。 6.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易于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7.温邪感染途径主要有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8.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是温邪入侵、体质因素、自然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9.温病发病类型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大类型。 10.燥热病邪引起秋燥,多发于秋季。 11.暑热病邪引起暑温,多发生于夏季。 12.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13.湿热病邪引起湿温,多发生于长夏季节。 1.卫分证的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3.营分证的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4.血分证的辨证要点身灼热,斑疹,出血见症,舌深绛。 5.气分证的病理特点是邪热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 6.营分证的病理特点是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7.血分证的病理特点是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1.温病发热的一般规律为:初起邪在肺卫,邪气未盛,正气未衰,多属实证发热;温病中期,邪在气营血分,邪正交争,虚实错杂,邪实为多;温病后期,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一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给出正确选项并做详细答案解析 1、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A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控制变量 D. 无关变量 2、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C A. 匹配法 B. 平衡法 C. 排除法 D. 恒定法 3、在感觉阈限测定中,标准刺激由主试呈现,随后由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其与标准刺 激相等,这种方法是B A. 恒定刺激法 B. 平均差误法 C. 最小变化法 D. 系列探索法 4、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击中率的纵轴值为0.1虚报率的纵轴值为0.33,则该实验中 的β值为:C A. -0.22 B. 0.22 C. 0.33 D. 3.00 5、在2×3实验设计中,研究的因素有A A. 2个 B. 3个 C. 5个 D. 6个 6、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B A. 调查法 B. 个案法 C. 测验法 D. 观察法 7、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 指:D A. 超常儿童 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 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8、等距量表的特点是B A. 无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 B. 无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 C. 有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 D. 有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 9、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处理,即所有的被试者接受全部的自变量处理,这类设计便属于: A A. 被试内实验设计 B. 被试间实验设计 C.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D. 混合设计 10、根据唐德斯A.B.C.法,辨别反应时间应是:A A. 辨别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B. 选择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C. 辨别反应时减去选择反应时 D. 选择反应时减去辨别反应时 11、某研究表明,当场景中的干扰物减少和照明度降低时,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搜 索场景中交通标志的准确性更低、反应速度更慢。该研究中自变量的数量是:B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终审稿)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 结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温病学题库(考试学习)

2018年温病学考核题库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5.(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6..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7.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8、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 D A.以发热为主症 B.热象偏重 C.易化燥伤阴 D.具有传染性 E.由温邪引起的 9.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B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湿温 E.伏暑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D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C.易出现险恶证候 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 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11.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 B A.风邪 B.温邪 C.湿邪 D.寒邪 E.疟邪 12.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 A A.大头瘟 B.秋燥 C.伏暑 D.春温 E.温疫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E 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 14.温病的病因是: D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温邪 E.疟邪 15.不属于温邪范围的病邪是: D A.湿热病邪 B.疠气病邪 C.温毒病邪 D.风寒病邪 E.疟邪 16.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 B A.卫气 B.肺卫 C.脾胃 D.阳明 E.心包 17.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 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 B.先犯上焦肺卫 C.易耗血动血 D.易损伤肺胃阴津 E.易逆传心包 18.以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 E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温毒病邪 19.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征象是: D A.身体壮热 B.口渴苔黄 C.心烦谵语 D.局部红肿热痛 E.脉象洪数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目录 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温病的概念-------------------------------------------------------(12)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22)第四章温病的辨证-------------------------------------------------------(35)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53)第六章温病的治疗-------------------------------------------------------(78)第七章温病的预防-------------------------------------------------------(97)第八章风温--------------------------------------------------------------- (102)第九章春温-----------------------------------------------------------------(119)第十章暑温-----------------------------------------------------------------(138)第十一章湿温-----------------------------------------------------------------(152)第十二章伏暑-----------------------------------------------------------------(164)第十三章秋燥-----------------------------------------------------------------(172)第十四章大头瘟--------------------------------------------------------------(181)第十五章烂喉痧--------------------------------------------------------------(186)第十六章温疫-----------------------------------------------------------------(193)第十七章疫疹-----------------------------------------------------------------(199)第十八章疟疾-----------------------------------------------------------------(205)第十九章霍乱-----------------------------------------------------------------(211)第二十章《温热论》--------------------------------------------------------(218)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233)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245)

温病学题[1]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 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 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复习思考题 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 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 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 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 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 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复习思考题 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 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 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 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 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 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 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 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 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 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 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 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 【第六章】温病的预防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2.温病的三大预防方法是什么?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风温?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2.风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3.风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4.春温的概念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5.春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6.春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7.什么是暑温? 8.暑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9.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10.暑温治则是什么? 11.什么是秋燥? 12.秋燥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13.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4.秋燥治则是什么? 15.“风热犯卫”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方名、药物组成及剂量)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