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2年试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269-2007) (2007年)

1.疑似病例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为生活在布鲁氏菌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1)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2)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者。

3.确诊病例

(1)符合疑似或临床病例诊断标准

(2)下列3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①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

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②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③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病类诊断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三)证候诊断

1.肝肾阴虚证:乏力盗汗,心悸烦躁,失眠多梦,自感发热,口干便秘,关节肌肉酸痛。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象沉细或细数。

2.气血亏虚证:头痛,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恍白,气短自汗,关节肌肉酸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3.瘀血阻络证:肌肤麻木,关节刺痛,甚至关节肿胀,活动不利,头痛头晕,乏力出汗,肝脾肿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4.湿热蕴结证:睾丸肿痛,肢体酸痛,潮热汗出,口干不欲饮,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祛瘀通络。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当归、丹参、牛膝、续断、地龙、半夏,白花蛇舌草等。

中成药: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等。

2.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祛瘀通络。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黄芪、党参、当归、丹参、川芎、红花、地龙、白花蛇舌草、生甘草、赤芍等。

中成药: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等。

3.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秦艽、桂枝、苍术、丹参、黄芪、赤芍、地龙、白花蛇舌草等。

中成药:逐瘀通脉胶囊、舒筋活血丸等。

4.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祛瘀止痛。

推荐方药: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滑石、白花蛇舌草、黄芪、生薏仁、姜黄、海桐皮、赤芍、地龙、橘核、荔枝核等。

中成药:复方伸筋胶囊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及各地药物用药条件,高热患者可以选择应用清热解毒药物,如:穿心莲内酯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三)特色疗法

1.针灸疗法

适应症:适用于肌肉关节疼痛、头痛。

禁忌症: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根据疼痛部位不同可选用下列穴位:

(1)头痛:

巅顶痛:百会或四神聪、行间、阿是穴等。

额部头痛:上星、印堂、阳白、三间、阿是穴等。

颞部头痛:率谷、太阳、侠溪/中渚、阿是穴等。

枕部头痛:后顶、天柱、后溪、束骨、阿是穴等。

(2)肩关节痛:巨骨、肩贞、肩三针等。

(3)肘关节痛:阳池、曲泽、天井等。

(4)腰痛:腰根(阿是穴)双肾俞、委中、环跳等。

(5)髋关节痛: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等。

(6)膝关节痛:委中、阳陵泉、阴陵泉、内外膝眼、足三里、悬钟等。

操作方法:以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即“得气”。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留针约20分钟,起针。

注意事项:

(1)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其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时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2)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穴宜少,手法宜轻。

(3)在颈项部、胸背部施针,一定要了解解剖结构,掌握针刺方向,切忌乱刺、深刺。

(4)对体弱而针感不强或无针感者,可留针候气,不宜长时间多方向找针感,以防损伤神经、血管。

(5)在神经干附近和神经分布表浅处(如内关、阳陵泉、督脉穴位),针刺手法应轻柔,不要强捻猛捣。

(6)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如出现“晕针”应立即取针。

(7)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2.中药熏洗疗法:

适应症:适用于肌肉关节疼痛。

禁忌症:有大范围感染性病灶且化脓破溃时禁止使用局部熏疗。

方药组成:制附子、黄芪、川芎、元胡、青风藤、乳香、没药、当归、防风、仙灵脾等。

操作方法:研粉,适量,将药粉融入温水中(根据患者情况,水温39℃~45℃),浸泡15-30分钟,微微汗出为度。日1-2次。

注意事项:浸泡后应立即将汗水拭去,加衣,避免再受风寒。

3.中药离子透入治疗

适应症:腰背疼痛

禁忌症:伴有心衰、肾衰、有严重血液病,局部有皮肤疾患或破损。

方药组成:制附子、川芎、元胡、青风藤、仙灵脾、乳香、没药、防风、柴胡、杜仲、延胡索、苦参、黄芩等。

操作用法:选取夹脊穴(腰骶部)、阿是穴,治疗时间20分钟/次。每日1次, 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治疗时注意电极板的金属部分不能接触皮肤,以免灼伤皮肤。

(2)通电量大小以患者能耐受的麻电感为宜,不可有刺痛感。

(3)在治疗中,不得改变电极板上的极性。如必须变换时,先将输出强度旋钮退回至“0”位,然后变换极性,再重新调节治疗量。

(四)护理调摄

1.生活起居:按布氏杆菌病房间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注意卧床休息。

2.饮食调理:给予普通饮食即可。注意补充营养,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给予高热量,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情志调摄:加强与患者沟通,使其保持心情舒畅。消除其病痛带来的紧张情绪,以利疾病恢复。

三、疗效评价

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布鲁氏菌病(慢性期)协作组拟定。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标准

显效:上述全部症状消失或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或劳动,理化指标基本正常;

有效:上述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明显进步,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有所改善;

无效:上述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2.证候评价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二)评价方法

采用症状量化评分表(附后)进行证候疗效评价。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用尼莫地平法进行计算。

证候改善积分=(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附: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患者入院当天及出院日填写该表)

疗效评价(尼莫地平法):

计算公式:(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就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得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得羊、牛等疫畜就是布病得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得皮肤黏膜、消化道与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与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得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与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与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与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她: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得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与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与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2年试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269-2007) (2007年) 1.疑似病例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为生活在布鲁氏菌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1)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2)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者。 3.确诊病例 (1)符合疑似或临床病例诊断标准 (2)下列3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①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 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②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③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病类诊断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三)证候诊断 1.肝肾阴虚证:乏力盗汗,心悸烦躁,失眠多梦,自感发热,口干便秘,关节肌肉酸痛。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象沉细或细数。 2.气血亏虚证:头痛,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恍白,气短自汗,关节肌肉酸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3.瘀血阻络证:肌肤麻木,关节刺痛,甚至关节肿胀,活动不利,头痛头晕,乏力出汗,肝脾肿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4.湿热蕴结证:睾丸肿痛,肢体酸痛,潮热汗出,口干不欲饮,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祛瘀通络。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当归、丹参、牛膝、续断、地龙、半夏,白花蛇舌草等。 中成药: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等。 2.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祛瘀通络。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黄芪、党参、当归、丹参、川芎、红花、地龙、白花蛇舌草、生甘草、赤芍等。 中成药: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等。 3.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秦艽、桂枝、苍术、丹参、黄芪、赤芍、地龙、白花蛇舌草等。 中成药:逐瘀通脉胶囊、舒筋活血丸等。 4.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祛瘀止痛。 推荐方药: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滑石、白花蛇舌草、黄芪、生薏仁、姜黄、海桐皮、赤芍、地龙、橘核、荔枝核等。 中成药:复方伸筋胶囊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及各地药物用药条件,高热患者可以选择应用清热解毒药物,如:穿心莲内酯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三)特色疗法 1.针灸疗法 适应症:适用于肌肉关节疼痛、头痛。 禁忌症: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沈阳六院九病房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 周,平均为2 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 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 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 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 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 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 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 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xx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 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xx: 急性期病例出汗xx,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 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 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

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 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 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 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 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 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 滴度1∶10 ++及以上。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者可用退热剂等对症治疗。 (二)抗菌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亦可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类药物(用法用量见附表)。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1.急性期治疗 1.1 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 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或妥布霉素;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 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1.4 隐性感染病例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建议给予治疗。 2.慢性期治疗 抗菌治疗: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治疗多采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2-3个疗程的治疗。 3.并发症治疗 3.1 合并睾丸炎病例抗菌治疗同上,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3.2 合并脑膜炎病例在上述抗菌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代头孢类药物,并给予脱水等对症治疗。 3.3 合并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其他器官或组织脓肿病例,在上述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加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必要时给予外科治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就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得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得羊、牛等疫畜就是布病得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得皮肤黏膜、消化道与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与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得乙类传染病。 —、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与不规则热型, 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与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与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她: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直

]、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 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 )或平板凝集试验(PAT )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 +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 100 +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滴度1 : 40 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 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得居民等. 1、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与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与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得一项及 以上阳性与(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布鲁菌病(县医院适用版)

布鲁氏菌病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布鲁氏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ICD-10:A23.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国卫生部在2012年发布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3.临床诊断病例:上述两项加上平板凝集试验〔初筛试验〕阳性者。 4.确诊病例:上述1和2两项加上免疫学检查三项〔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别离到布鲁氏菌者。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23.901,布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工程。 1.必需的检查工程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血培养; 4〕心电图; 5〕胸部*光片; 6〕腹部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进展的检查工程 1〕骨关节*片、CT、MRI、骨扫描:出现骨关节受累如大关节炎、脊柱炎、椎旁脓肿等表现时; 2〕生殖系统超声或CT:出现生殖系统受累如睾丸炎和/或附睾炎、卵巢炎、脓肿等表现时; 3〕胸部平扫和/或增强CT、胸腔积液穿刺化验:出现肺部受累如肺炎、脓胸、胸腔积液等表现时; 4〕腹部平扫和/或增强CT:出现消化系统受累如肝脾脓肿、胆囊炎、胰腺炎、自发性腹膜炎等; 5〕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出现心脏受累如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感染性室壁瘤等表现时; 6〕血管超声或造影或CT血管造影:出现血管受累如感

人间布病中医治疗方案

人间布病中医治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入湿热疫病范畴。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一、急性期中医辨证治疗: 1.寒热错杂型:临床表现:头疼恶寒,或微恶风寒,或往来寒热,关节疼痛,身重少汗,身热不扬,午后较重,胸闷不饥,口不渴,苔薄白或厚腻,脉濡缓.治法:祛风散寒, 清热。参考方药:杏仁10克,白蔻仁10克,柴胡15克,葛根20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草果6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通草6克。水煎服1日1剂。加减:肌体关节疼痛加桑枝20克;呕恶欲吐加生姜6克,竹茹6克;热邪转盛加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 2.湿热侵袭型:临床表现:但热不寒,发热自汗,汗后其热不午后热甚,肌肉或关节疼痛,或见肿胀。头痛,身体沉重,渴不多饮.或睾丸肿大疼痛,小溲赤涩,大便秘结,面色微红而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参考方药:黄芩12克,滑石30克,栀子12克,茯苓皮12克,白蔻仁10克,杏仁10克,郁金10克,薏米

仁30克,大腹皮10克,通草6克.加减:关节肿胀疼痛加防已12克,穿山龙15克;热邪炽盛加黄连10克,连翘12克;湿邪偏盛加厚朴10克,猪苓10克 3.湿热瘀阻型:临床表现:头昏头痛,身热夜甚,心烦不宁, 不欲饮,面赤唇焦,精神不振,汗出,周身关节疼痛如刺或挚痛不得屈伸,甚至鼻衄,发斑,肝脾肿大,舌有紫斑脉沉数或滑数。治法: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参考方药:金银花24克,银翘24克,当归尾6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连10克,青蒿10克。加减:睾丸肿大加荔枝核15克,川楝子12克,龙胆草12克;肝脾肿大加丹参30克,柴胡6克;肌体关节疼痛加穿山龙15克。乏力倦怠,盗汗,午后发热加鳖甲30克,秦艽10克,知母12克,地骨皮12克。 二、慢性期中医辨证治疗: 1.寒湿涸结型:临床表现:乏力,或有汗出,四肢发凉,形寒怕冷,筋脉拘急,肌肉酸麻,腰、脊、髋、骶、膝等关节疼痛,屈伸艰难,得热痛减,或大便溏稀,小便频或清长,舌体胖大,舌质淡黯红,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治法:温阳散寒,利湿止痛。参考方药:炮附片10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杭芍16克,木瓜30克,穿山龙15克,鸡血藤12克,黄芪15克,炙甘草10克.加减:关节疼痛较甚加附片至15-30克(先煎);腰腿疼痛加杜仲12克,狗

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

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布鲁氏菌病(慢性期)的住院患者。 一、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布鲁氏菌病(ICD-10编码:A23.901),且为慢性期。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2年试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269-2007) (2007年) 2.病类诊断 急性期 慢性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协作组制定的“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肝肾阴虚证 气血亏虚证 瘀血阻络证 湿热蕴结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协作组制定的“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布鲁氏菌病(慢性期)的患者。 2.合并严重脑膜炎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凝集试验; (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 (3)血常规、尿常规; (4)CRP; (5)胸片; (6)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病原菌培养、血脂、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骨关节影像学、便常规。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肾阴虚证:滋补肝肾,祛瘀通络。 (2)气阴亏虚证:补气养血、祛瘀通络。 (3)瘀血阻络证: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4)湿热蕴结证:清热除湿,祛瘀止痛。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特色疗法 (1)针灸疗法 (2)中药熏洗疗法 (3)中药离子透入治疗 4.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发热、乏力、肌肉关节痛疼、头痛、睾丸肿痛等症状有所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病情加重,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膜脑炎需抗感染治疗,退出本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