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卫生部2012试行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卫生部2012试行版)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鉴别诊断

1.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患者以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脉缓、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而无肌肉、关节疼痛、多汗等布病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肥达反应阳性,伤寒杆菌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2.风湿热

布病与风湿热均可出现发热及游走性关节痛,但风湿热可见风湿性结节及红斑,多合并心脏损害,而肝脾肿大、睾丸炎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为少见。实验室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为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3.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均是关节疼痛严重,反复发作、阴天加剧。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的病史,病变多见于大关节,关节腔积液少见,一般不发生关节畸形,常合并心脏损害,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4.其他

布病急性期还应与结核病、败血症等鉴别,慢性期还应与其他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补充营养,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可用退热剂等对症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亦可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类药物(用法用量见附表)。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1.急性期治疗

1.1 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 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或妥布霉素;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 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1.4 隐性感染病例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建议给予治疗。

2.慢性期治疗

抗菌治疗: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治疗多采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2-3个疗程的治疗。

3.并发症治疗

3.1 合并睾丸炎病例抗菌治疗同上,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3.2 合并脑膜炎病例在上述抗菌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代头孢类药物,并给予脱水等对症治疗。

3.3 合并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其他器官或组织脓肿病例,在上述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加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必要时给予外科治疗。

4.特殊人群治疗

4.1 儿童: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8岁以上儿童治疗药物选择同成年人。

4.2 孕妇: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妊娠12周内选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入湿热疫病范畴。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1.急性期:

1.1 湿热侵袭

临床表现:发热或呈波状热,午后热甚,恶寒,大汗出而热不退,烦渴,或伴胸脘痞闷、头身关节肿疼、睾丸肿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考方药:生石膏知母苍术厚朴

生薏米青蒿黄芩忍冬藤

汉防己杏仁广地龙六一散

加减:恶寒身痛重者加藿香、佩兰;睾丸肿痛者加川楝子、元胡。

1.2 湿浊痹阻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午后热甚,身重肢困,肌肉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睾丸肿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濡。

治法:利湿化浊,宣络通痹。

参考方药:独活寄生生薏米汉防己

秦艽桑枝苍术广地龙

赤芍丹参黄芩生甘草

加减:热甚者加栀子、知母;关节痛甚者加刺五加、木瓜。

2.慢性期:

气虚络阻

临床表现:病情迁延,面色无华,气短懒言,汗出,肌肉关节困胀,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化湿,养血通络。

参考方药:生黄芪党参苍术茯苓

山药当归白芍威灵仙

鸡血藤生薏米白术甘草

加减:腰痛重加杜仲、川断、骨碎补;肢体关节肿痛加用乌梢蛇、松节、泽泻;盗汗、五心烦热者,加生地;畏寒重者加巴戟天。

外治法:在局部疼痛部位,可进行针灸、熏蒸、热奄包及塌渍等方法治疗。

五、预后

急性期病例经上述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病例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转为慢性。

布病血清学检测结果不作为疗效判定标准。

附表: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

附表

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

类别抗菌治疗方案备注

急性期一线药物①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

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

②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

链霉素肌注15mg/kg,1次/天,2-3周。

可适当延长疗程

二线药物①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复方新诺明,2片/次,2次/天,6周;

②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妥布霉素肌注1-1.5mg/kg ,8小时1次,1-2周;③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左氧氟沙星200mg/次,2次/天,6周;

④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环丙沙星,750mg/次,2次/天,6周。

难治性病例一线药物+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慢性期同急性期可治疗2-3个疗程

并发症合并睾丸炎抗菌治疗同上

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

质激素

合并脑膜炎、

心内膜炎、血

管炎、

脊椎炎等

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三代头孢类药物

对症治疗

特殊人群儿童

利福平10-20mg/kg/d,1次/天,6周+复

方新诺明儿科悬液(6周-5个月)120mg、

(6个月-5岁)240 mg、(6-8岁)480mg,

2次/天,6周。

适当延长疗程。8岁以

上儿童治疗药物同成

年人。

孕妇

①妊娠12周内:利福平600-900mg/次,

1次/天,6周+三代头孢菌素类,2-3周;

②妊娠12周以上:利福平600-900mg/

次,1次/天,6周+复方新诺明,2片/次,

2次/天,6周。

复方新诺明有致畸或

核黄疸的危险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因病致贫;同时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人间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布病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我国31个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病原体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羊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3,牛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7和9,猪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5及绵羊附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布鲁氏菌各1个生物型,共6个种19个生物型。此外,也有海洋种、田鼠种等新报道的种类。 二、临床表现 布病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潜伏期长短与机体的免疫状态、侵入人体细菌的菌种不同、感染的菌量、毒力的大小及感染的途径等各种因素有关。如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强,感染后临床症状较重,潜伏期短。牛种布鲁氏菌相对毒力较弱,潜

伏期较长,发病也较缓和。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剧烈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大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工作,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残疾,俗称“懒汉病”。临床分期包括急性期(病程在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病程在3-6个月以内)和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 三、诊断原则 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布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诊断》(WS269-2019)。 四、治疗原则 布病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具体参照原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https://www.360docs.net/doc/f119220398.html,/gzdt/2012-10/23/content_2249087.htm (一)急性期患者治疗 1.急性期无合并症患者治疗 1.1.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就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得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得羊、牛等疫畜就是布病得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得皮肤黏膜、消化道与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与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得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与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与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与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她: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得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与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与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2年试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269-2007) (2007年) 1.疑似病例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为生活在布鲁氏菌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1)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2)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者。 3.确诊病例 (1)符合疑似或临床病例诊断标准 (2)下列3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①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 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②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③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病类诊断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三)证候诊断 1.肝肾阴虚证:乏力盗汗,心悸烦躁,失眠多梦,自感发热,口干便秘,关节肌肉酸痛。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象沉细或细数。 2.气血亏虚证:头痛,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恍白,气短自汗,关节肌肉酸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3.瘀血阻络证:肌肤麻木,关节刺痛,甚至关节肿胀,活动不利,头痛头晕,乏力出汗,肝脾肿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4.湿热蕴结证:睾丸肿痛,肢体酸痛,潮热汗出,口干不欲饮,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祛瘀通络。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当归、丹参、牛膝、续断、地龙、半夏,白花蛇舌草等。 中成药: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等。 2.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祛瘀通络。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黄芪、党参、当归、丹参、川芎、红花、地龙、白花蛇舌草、生甘草、赤芍等。 中成药: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等。 3.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秦艽、桂枝、苍术、丹参、黄芪、赤芍、地龙、白花蛇舌草等。 中成药:逐瘀通脉胶囊、舒筋活血丸等。 4.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祛瘀止痛。 推荐方药: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滑石、白花蛇舌草、黄芪、生薏仁、姜黄、海桐皮、赤芍、地龙、橘核、荔枝核等。 中成药:复方伸筋胶囊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及各地药物用药条件,高热患者可以选择应用清热解毒药物,如:穿心莲内酯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三)特色疗法 1.针灸疗法 适应症:适用于肌肉关节疼痛、头痛。 禁忌症: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卫生部2012试行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卫生部2012试行版)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布鲁菌病临床实践诊疗指南

布鲁菌病临床实践 诊断路径 布鲁氏菌病被称为“伪装大师”,因为它可酷似任何疾病,影响任何器官或系统。曾经报道本病可影响生殖泌尿系统、胃肠道系统、肝胆管系统、网状内皮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以及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如果临床特征主要与一个器官系统相关,称为局限性或局灶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布鲁菌病在某些国家/地区是需要申报的疾病。 病史 通过问诊获知曾经接触过动物及其制品、食用或吸入可能受到感染的物质(例如未经巴氏法灭菌的牛奶、奶酪和其他奶制品、生肉)和/或前往疫区旅行史,是诊断布鲁氏菌病的必要条件。一定要询问前往疫区的旅行史,并且应当特别询问来自疫区的移民是否食用进口奶制品。还应当确定是否密切接触过感染者;在疫区,多达50% 的病例中,家庭成员有相似症状。 职业史特别重要,因为农民、动物管理员、屠宰工人、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感染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类型可以帮助确定局灶性病变的部位以及指导进一步检查。发热或恶寒是最常见的症状,见于53% 至100% 的感染病例,如果不治疗,症状可能起伏。还常见大量出汗,尤其是在晚上。非特异性全身症状(例如昏睡和体重减轻)极为常见,会影响多达97% 的患者。 关节痛见于20% 至83% 的感染,尤其影响髋关节、膝关节或

脊柱。幼儿可能有行走困难,像易激惹髋。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便秘、腹泻。少数患者有肺部症状,例如干咳。男性可能表现为睾丸疼痛。尽管罕见局灶性中枢神经系统(CNS) 受累,但经常发生轻至中度神经精神症状,包括头痛、疲劳、抑郁。 体格检查 90% 以上的患者体温升高。患者通常看起来很痛苦,可能有明显的抑郁,但罕见脓毒症。由于基础性贫血,他们可能面色苍白。骨关节异常见于40% 至50% 的患者,包括关节肿胀和压痛、滑囊炎、关节活动度减小,罕见情况下,有关节积液。脊柱或骶髂关节可能压痛,但严重畸形不常见,如果有,更多是提示结核病。三分之一的患者有可触及的肝大和/或脾大。淋巴结肿大见于大约10% 的成人病例,但曾经报告见于多达三分之二的布鲁氏菌病儿童。5% 至10% 的男性患者有睾丸炎,这有时是主要的临床特征。最多有4% 的患者存在脑膜脑炎体征(例如颈项强直),可能偶尔存在与局灶性血管炎性脑损害或颅神经损伤相关的临床体征(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长纤维束神经系统体征不常见。红眼(葡萄膜炎或结膜炎)提示累及眼部,但是罕见。 心内膜炎是一种罕见但是严重的问题(大约1% 的患者),通常影响主动脉瓣,布鲁氏菌病1% 至5% 的死亡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心内膜炎所导致提示实变或积液的肺部体征不经常发生,包括叩诊浊音、入气量减少、听诊有捻发音。咳嗽但是胸部临床征象很少的患者更常见。可能偶尔见到各种非特异性斑丘疹或血管炎皮疹。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沈阳六院九病房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 周,平均为2 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 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 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 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 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 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 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 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xx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 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xx: 急性期病例出汗xx,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 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 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

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 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 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 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 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 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 滴度1∶10 ++及以上。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者可用退热剂等对症治疗。 (二)抗菌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亦可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类药物(用法用量见附表)。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1.急性期治疗 1.1 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 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或妥布霉素;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 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1.4 隐性感染病例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建议给予治疗。 2.慢性期治疗 抗菌治疗: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治疗多采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2-3个疗程的治疗。 3.并发症治疗 3.1 合并睾丸炎病例抗菌治疗同上,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3.2 合并脑膜炎病例在上述抗菌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代头孢类药物,并给予脱水等对症治疗。 3.3 合并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其他器官或组织脓肿病例,在上述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加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必要时给予外科治疗。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试行)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 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 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省 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 (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 (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治疗; (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 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 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 2 周左右。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 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试

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 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 滴度为 1∶50 ++及以上 ,或对半年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 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 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 4 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 (一)、临床分期 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 — 2007 ),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 慢性期(见下表)。 布鲁氏菌病临床分期 分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 发 病 3 个月以3-6 个月 6 个月以上 时 间 主肌肉关节疼痛,发热,寒战,要多汗,头痛,乏力,神经痛,临 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 床 表节肿大,软组织肿胀,睾丸 现 疼痛肿胀,食欲减退,睡眠 障碍等。 布 病 血 清试管凝集实验滴度为 1 ∶学100++及以上 检 验低热,肌肉关节疼痛,发热,寒 乏力,关节疼痛、沉重感、活动战,多汗,头痛,乏力,神经痛, 障碍,低热,精神萎靡,表情淡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肿 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潮湿 大,软组织肿胀,睾丸疼痛肿胀, 多汗,肝脾肿大,心悸等。 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 滴度为 1∶100++及以上,或病程 一年以上者滴度为1∶ 50++及以试管凝集实验滴度为 1 ∶ 100++上,或对半年有布氏菌苗接种史 及以上者,滴度虽达1∶ 100++及以上, 过 2~4 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 高 4 倍及以上。 (二)治疗原则 早期、规、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2.规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寄生,并容易形成肉芽

布鲁氏菌病临床路径(最全版)

布鲁氏菌病临床路径(最全版) 一、布鲁氏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ICD-10:A23.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在2012年发布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3.临床诊断病例:上述两项加上平板凝集试验(初筛试验)阳性者。 4.确诊病例:上述1和2两项加上免疫学检查三项(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23.901,布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血培养; 4.心电图; 5.胸部X光片; 6.腹部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骨关节X片、CT、MRI、骨扫描:出现骨关节受累如大关节炎、脊柱炎、椎旁脓肿等表现时; 2.生殖系统超声或CT:出现生殖系统受累如睾丸炎和/或附睾炎、卵巢炎、脓肿等表现时; 3.胸部平扫和/或增强CT、胸腔积液穿刺化验:出现肺部受累如肺炎、脓胸、胸腔积液等表现时; 4.腹部平扫和/或增强CT:出现消化系统受累如肝脾脓肿、胆囊炎、胰腺炎、自发性腹膜炎等; 5.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出现心脏受累如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感染性室壁瘤等表现时; 6.血管超声或造影或CT血管造影:出现血管受累如感染性动脉瘤等表现时; 7.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头颅CT或MRI、肌电图:出现神经系统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就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得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得羊、牛等疫畜就是布病得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得皮肤黏膜、消化道与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与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得乙类传染病。 —、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与不规则热型, 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与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与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她: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直

]、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 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 )或平板凝集试验(PAT )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 +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 100 +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滴度1 : 40 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 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得居民等. 1、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与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与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得一项及 以上阳性与(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一、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布鲁氏菌病(ICD-10编码:A23.901),且为慢性期。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2年试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2007年) 2.病类诊断 急性期 慢性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协作组制定的“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肝肾阴虚证 气血亏虚证 瘀血阻络证 湿热蕴结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协作组制定的“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布鲁氏菌病(慢性期)的患者。 2.合并严重脑膜炎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凝集试验; (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 (3)血常规、尿常规; (4)CRP; (5)胸片; (6)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病原菌培养、血脂、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骨关节影像学、便常规。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2023 年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 年版)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近年来南方地区的流行强度亦有所增加,局部地区时有疫情发生。布鲁氏菌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治工作,在2012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布鲁氏菌属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共有12个种,包括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沙林鼠种、绵羊附睾种、鲸种、鳍种、田鼠种、人源种和赤狐种。其中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布鲁氏菌可造成人感染。电镜下羊种布鲁氏菌为明显的球形,大小约为0.3~0.6µm,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多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大小约为0.6~2.5µm。布鲁氏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布鲁氏菌形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呈现多态性,细胞壁可增厚,也可变薄,或者脱落。布鲁氏菌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等比较敏感;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55湿热1小时或者60湿热10~20分钟、75%酒精、0.1%新洁尔灭和含氯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感染的羊、牛、猪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鹿、犬、啮齿动物等。 (二)传播途径。 1. 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带菌动物的组织(如胎盘或流产物等)、血液、尿液或乳汁等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的环境及物品感染。 2. 消化道传播:食用含菌的生奶、水及未加工熟的肉制品等食物感染。 3. 呼吸道传播:可通过吸入病菌污染环境中的气溶胶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及屠宰工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 三、发病机制 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并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表现

畜牧兽医-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因病致贫;同时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人间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布病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我国31个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病原体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羊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3,牛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7和9,猪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5及绵羊附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布鲁氏菌各1个生物型,共6个种19个生物型。此外,也有海洋种、田鼠种等新报道的种类。 二、临床表现 布病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潜伏期长短与机体的免疫状态、侵入人体细菌的菌种不同、感染的菌量、毒力的大小及感染的途径等各种因素有关。如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强,感染后临床症状较重,潜伏期短。牛种布鲁氏菌相对毒力较弱,潜 伏期较长,发病也较缓和。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剧烈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大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工作,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残疾,俗称“懒汉病”。临床分期包括急性期(病程在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病程在3-6个月以内)和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 三、诊断原则 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布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诊断》(WS269-2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