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选修3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选修3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选修3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课标要求】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的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知识结构】

一、“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一)朝鲜战争:

1、背景:

①国际: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根本);

②国内:朝鲜南北两个政权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冲突,1950年6月内战爆发;

③历史:“二战”结束时,美苏分区受降,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

④现实:美国出于争霸的需要,插手朝鲜内战,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操纵安理会,指责北朝鲜是侵略者,授权美国组成干涉朝鲜的“联合国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出兵朝鲜后,侵占平壤,把战火烧到中朝边界,轰炸中国边境,侵略中国。目的: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在冷战思维下,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自己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实力的扩张,威胁了美国的利益,所以要干涉。既可以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也可以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2、过程:(1950.6 ——1953.7)

⑴朝鲜内战的爆发:①时间:1950.6.25;②内战初期战况:对北方有利。

⑵美国干涉朝鲜内战:A、原因:①视社会主义阵营为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②维护和扩大在东亚的利益,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B、表现:(见教材P106—107);C、影响:①战争性质变化:由内战演变为国际性局部战争;②战场形势变化:a、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b、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⑶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原因:①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政权;②意识形态:当时“冷战”全面开始,中、朝同属社会主义阵营;③朝鲜向中国提出请求出兵援助;中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援助社会主义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和干涉。④苏联愿意向朝提供大量援助;⑤外交解决无望。

B、过程:

第一阶段:1950.10——1951.6 。中朝军队五战五捷,歼敌23万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第二阶段:1951.7——1953.7。边谈边打,1953.7,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原因:中、朝人民的英勇作战;国际援助;战争的正义性。

3、性质:“二战”后以东、西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4、影响:

⑴对朝鲜半岛: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⑵对中国:①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②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提高了中国国际威望;③建立了一支较为现代化的军队,并取得了对美国作战的经验;④中美长期敌对,失去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时机。

⑶对美国:①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义国家企图失败,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②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致使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③冷战加剧,由削弱日本转到扶植日本。

⑷对苏联:①有利于苏联恢复发展经济与科技,缩小与美国的差距;②巩固了苏联对北朝鲜的控制;有利于苏联在远东地区与美国对抗。

⑸对日本:①军国主义回潮;②刺激了经济的发展;③美国改变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转为扶植,把日本作为对抗社会主义的前缘基地。

⑹对“冷战”格局:加剧两极对峙。

【探究】朝鲜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从战争起因看:是“冷战”的产物(美国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扩张的产物,要遏制苏联);从战争过程看:内战→国际性局部战争,是“冷战”背景下中的局部热战(在亚洲的发展);从战争结果看: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体现了两种社会制度较量的势均力敌。

(二)越南战争:

1、背景:“印度支那问题”。

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于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

⑴范围:亚洲中南半岛上的三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

⑵印支问题的产生和演变:①印支三国曾为法国殖民地。经过长期斗争,“二战”后,三国的独立、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1954年签订的《日内瓦协定》);②美国积极推行霸权政策,并把中国视为其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③在东西两大阵营对抗的大背景下,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建立起“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并提出所谓“多米诺骨牌论”;④50年代中期,越南分裂。美国加紧干涉越南内政,支持南越政权,越南分裂的局面正式形成,为以后的大规模侵越战争创造条件。南越人民掀起了反抗吴庭艳政权,要求祖国统一的斗争,并得到北方的支持。

【探究】美国干涉越南问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与其对朝鲜的侵略有什么关系?

①“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推行遏制共产主义,实行霸权主义政策。这是越战发生的深刻的国际背景。

②中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再让越南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2、过程:从“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

⑴开始:1961——1964年,肯尼迪在南越推行“特种战争”。

⑵扩大:1965——1973年,美国借口“北部湾事件”把在南越的“特种战争”升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特点:南打北炸),并进一步扩大到老挝、柬埔寨。

⑶转折:1968年,越南人民发动“新春攻势”——战场主动权。

⑷结束:1973年,美越签署停战协定。

3、结果及原因:

⑴结果: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取胜,美国失败。1973年,美国撤军。1975年,越南实现统一。

⑵原因:①越南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②越南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利用有利地形,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游击战争);③越南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大力支援;④美军陷入越战泥潭,士气低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4、实质及影响:

⑴实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公开军事较量(或:既是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也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

⑵影响:①对越南:越南捍卫了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南北分裂局面结束,实现了统一,但战争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②对美国:战争的失败,对美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便尽快从越南“脱身”;③对世界格局:成为“苏攻美守”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

【探究】

1、越南战争的爆发与整个冷战的大背景有什么关系?其结果对冷战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⑴背景:①“二战”后,美国在全球实行争夺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②为配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冷战政策,在亚洲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

⑵关系:“二战”后美国的总体战略是对苏冷战,东亚“热战”是冷战的补偿,是冷战的产物,是冷战中的热战。

⑶影响:①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使其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美、苏两国的争夺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态势。

2、比较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异同。

相同:(1)背景:都以美、苏冷战为背景,朝鲜、越南都形成分裂局面;(2)根本原因和性质:都是美国为称霸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干涉亚太地区热点事务所致。美国发动的都是非正义性的侵略战争;(3)过程:苏联、中国都给被侵略国家有力的支援;(4)结果:都以美国失败而告终;(5)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力量,影响了冷战双方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造成深远影响,也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不同:(1)过程:朝鲜战争持续3年,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进行侵略,使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越南战争持续10多年,是美国在南越进行的特种战争扩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2)对中美关系影响:朝鲜战争后,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越南战争后期,美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3)结果: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南北仍处于分裂状态;越南战争后,越南实现了统一。

二、“二战”后世界长期的热点——中东战争:

(一)中东概况和纷争的由来:

1、地理概念与特点:

(1)概念:中东是指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提出的概念,具体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指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名称的来源据说是: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向东殖民时,把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按远近划分成了:近东,中东,远东。(中东大部分为西亚,但与西亚的区别是:①中东不包括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②中东包括非洲的埃及。③中东包括了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而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是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以冲突。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2)特点: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点上,是东、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处在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大洲,连接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的枢纽地位,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

2、历史特点:丰富的多种文明,民族纠纷与冲突的“多事之地”。

宗教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复杂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中东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许多民族曾在这里居留和繁衍,发展本民族的文明和文化。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自从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仍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因为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传说耶稣死后3天从墓中复活,40天后升天)。伊斯兰教也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来纪念这一圣事。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三次流散:约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

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3、战略地位:石油资源丰富,历来是大国、强国看重并倾力争夺之地。

石油首先是中东产油国致富的源泉,也是中东国家纷争的诱因,同时也是西方大国插足、争夺的利益所在。在历次的中东战争中,美国支持以色列原因之一就是石油利益所驱使;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捞取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

4、“贝尔福宣言”(1917年):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

英国政府表示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公开保证。1897年8月,以T·赫茨尔为首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之家”的复国纲领。英国对巴勒斯坦垂涎已久,决定利用犹太复国主义,攫取巴勒斯坦,进而控制中东地区。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A·J·贝尔福致函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L·W·罗思柴尔德。信中说:“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愿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但应明确理解,不得做任何事情去损害目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的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或者损害其他国家犹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政治地位。”这封信后来被称为“贝尔福宣言”。宣言中的“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实即犹太国。

贝尔福宣言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和中东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宣言》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提供了依据,也埋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的祸根。

5、巴以分治,以色列建国:1947年11月联大通过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国家。

【探究】中东地区何以会成为世界一热点地区? (中东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⑴内因:①战略位臵的特殊性:连接两洋三洲五海;②自然资源的重要性:“石油海洋”;③民族关系的复杂性:阿拉伯人、犹太人;④宗教关系的独特性:耶路撒冷是三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圣地。

⑵外因:大国力量的对抗性;战略利益的需要(①第二次中东战争前:英、法;②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苏)。

⑶现实原因:分治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等问题(“贝尔福宣言”、“联大181号决议”);

⑷两大矛盾:阿拉伯国家与犹太国家的矛盾;阿拉伯国家与西方大国的矛盾;

⑸冲突关键: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主权要求(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小结】中东纷争的缘由是由多方面造成的,既有历史原因(同一祖先,两个民族,导致犹太人三次流散世界各地),又有宗教原因(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教的圣地,也就成为是非之地),还有战略原因(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石油资源丰富),再加上大国的插足,使得中东问题国际化、复杂化。

1、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 1949年7 月

⑴起因: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⑵双方: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以色列;⑶经过:第一个阶段:阿拉伯联军兵力,装备占优势,迅速掌握主动,以色列暂时处于劣势;第二个阶段:以色列利用停火之机,抢运武器,招募兵力,迅速强大,利用阿拉伯国家内部分歧,没有统一的军事计划,采用灵活机动战术,各个地区击破。⑷结果: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⑸影响:①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阿拉伯国家未能建立。②大量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③没有解决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的矛盾,又引起新的领土纷争,为以后中东地区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2、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 1957年3月

⑴原因:① 1956.7 埃及新政府(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行动与英、法产生冲突。②以色列一直视埃及为直接威胁。⑵双方:英、法、以色列——埃及;⑶经过:①1956年10月底,以色列军队侵入埃及领土,随后英、法派出大批舰艇和飞机参战;②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③国际社会对英、法以予以谴责;④ 1956年12月英、法军队撤出埃及,以色列也于1957年3月撤军。⑷各方态度:①联合国: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禁止把军火运入交战区;②美国:乘机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要求英国停火;③苏联:也对英、法表示不满。⑸埃及能以弱胜强的原因:①埃及人民斗争的正义性;②阿拉伯国家站在埃及一边,切断了英、法的石油供应;③英、法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国内反战运动高涨;④美、苏两国对英、法施加压力,迫使其停火;⑤世界各国予以谴责施加压力,联合国大会以压倒优势通过了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的决议。⑹影响:①对埃及:维护了民族利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②对中东:推动了中东地区民族解放运动,民族独立与自决运动呈现高潮;③对英法:削弱了英、法在中东的地位,其国际地位受到严重削弱;④对美苏:美、苏走上了中东角逐的舞台,中东问题又增加新的复杂因素。

3、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 1967年6月5日— 6月11日

⑴背景:A、中东地区形势出现新的变化:①埃及和叙利亚一度合并,威胁以色列;②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法塔赫”)成立,开展武装斗争,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开展有组织、有统一领导的反以斗争(新阶段);B、美、苏等大国的介入(维护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利益):①世界能源结构变化,中东石油成为争夺热点;②美国扶植和武装以色列;③苏联向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提供经济援助。⑵交战国:埃及、叙利亚VS以色列;⑶结果: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⑷影响:①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②以色列扩张了领土,增强了实力;③以色列拒不执行联合国242号决议,不归还新占领土;阿拉伯国家也没有承认以色列;使中东局势更加复杂。

4、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1973.10

⑴起因:①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和洗刷耻辱(必然性);②埃、叙在苏联的帮助下迅速提高军备水平(可能性)。⑵交战国: 埃及、叙利亚VS以色列;⑶经过:①战争初期:埃、叙进攻阶段;②战争后期:以色列反攻阶段;③双方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结束战争;⑷结果:埃及、叙利亚取得局部胜利。

⑸取得局部胜利的原因:①突然袭击(犹太教的赎罪日发动战争);②苏联的援助下军力增强;⑹影响:①埃及收复了苏伊士运河东岸部分地带,叙利亚收回了戈兰高地部分地区;②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提高了中东地区国家政治地位,并引起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开始调整全球战略) 。

【探究】前四次次中东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后果?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后果:⑴战争严重阻碍了中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⑵战争并不能解决中东问题:①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几乎全部领土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的部分领土,却无法使阿拉伯邻国承认它在中东的合法地位;②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无法通过战争收得失地;⑶大国插手加剧了中东矛盾……。

启示:战争难以化解阿以间的分歧和积怨,只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5、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 — 9月。为了消灭巴勒斯坦游击队,摧毁巴解组织的总部,以色列对黎巴嫩、叙利亚发动进攻(以军侵入黎巴嫩),结果以色列胜利。

(三)、曲折的中东和平之路:

1、原因: 前四次中东战争的启示

前四次中东战争并没有解决双方的矛盾,反而形势更加复杂,且对双方造成很大损失,都逐渐意识到和平谈判才是明智的选择。(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随国际大环境的缓和,阿、以和平问题出现了和平的曙光。)

2、和解表现:

A、埃、以和解:萨达特首开中东和平进程。(①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戴维营协议》,实现双方和解,开启中东和谈先河;②1980年,埃、以建交。③1981年,萨达特遭暗杀:和平的代价;④1989年,以色列将占领的埃及土地全部归还。)

B、巴、以和解:①20世纪80年(第五次中东战争后),双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②1993.9,以总理拉宾同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即《奥斯陆协议》,以色列的生存权得到承认。这是和谈的重大突破。③1998年10月,经双方艰苦谈判,阿拉法特与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白宫签署了一项“以土地换和平”的临时和平协议。通过谈判解决中东问题的原则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④2003年,巴、以双方接受“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3、和解中的曲折:

①1982年,以军侵入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②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犹太定居点;

③1995年11月,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④中东和平“路线图”(2003年,联合国、欧盟、美国、俄罗斯宣布了分阶段实现中东和平),陷入困境;⑤巴勒斯坦“以暴抗暴”的活动和以色列“以暴制暴”的军事镇压。

【探究】

1、(教材123【学思之窗】)“血与泪”指什么?思考造成中东地区冲突的主要原因,解决的难点在哪里?为什么?

⑴“血与泪”:指的是纠纷与冲突给巴、以双方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害,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⑵冲突原因:①内因(民族、宗教、领土、文化遗迹归属等);②外因(美、苏等大国介入);③现实原因(分治、巴勒斯坦建国等问题);④关键因素(双方缺乏足够的理解和信任)。

⑶中东和平进程中的难点:①首要: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②其次:犹太人定居点拆除;③其它:难民回归、边界划分、水资源分配等关键问题均未解决。

⑷中东和平进程艰难的原因:①历史遗留问题太多(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②双方就关键问题缺乏足够的理解和信任,巴以难以达成一致;③大国的干预;④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分子兴风作浪。

2、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上的针锋相对;(2)巴勒斯坦内部“以暴抗暴”的活动和以色列“以暴制暴”的军事镇压,造成双方仇视;(3)“路线图”计划陷入困境,难以贯彻执行;(4)不同政治派别的分歧使和平进程面临挑战;(5)大国插手中东事务,希望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3、美国人为什么插手中东地区事务?如何插手?

⑴原因:中东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美国在中东地区有重要的经济利益(石油)。

⑵插手:支持以色列,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间维持力量平衡。

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

1、印巴战争:

⑴“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

A、印度的特点:①印度自18C成为英国殖民地;②存在两大教派(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和两大政党(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

B、“蒙巴顿方案”:(1947.6)

㈠背景:①英国实力下降,想从印度“脱身”;②印度人民要求独立;③两大政党在立国问题上存在分歧。

㈡内容:“印度独立法案”(即“蒙巴顿方案”),根据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两者移交政权。1947年8月15日,印、巴正式实行分治,分别独立。后来,它们又先后成立了共和国。

㈢影响:①印、巴的独立,标志着英国对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终结;②但这种根据宗教原则的分治,却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了严重后果:A、印、巴居民间摩擦对立严重(a、在分治过程中,带来一股居民迁徙浪潮,两种教徒的迁徙和仇杀,造成了大批的难民; b、两国在土邦归属问题上冲突激烈,造成长期不和。)B、原来统一的经济被割裂,造成两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C、印度民族领袖甘地因谴责教派仇杀,呼吁教派团结,竟于1948年1月30日被印度教狂热分子刺杀,造成了悲剧。这种不利影响延续至令,成为南亚次大陆局势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⑵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

①英国殖民统治者推行“分而治之”造成冲突(印、巴并立,有利于英对其控制);②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之间的隔阂与敌视(祸根);③边界和领土归属的长期不确定;④美、苏两大国的介入与出售武器。

【探究】

1、通过对印巴冲突的回顾,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①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居民和平相处的前提是彼此尊重;②在确定民族国家时,要遵循大多数人民的意愿,不能实行自相矛盾的“双重标准”。③边界和领土的归属尽早确定。④对大国的干涉提高警惕,独立自主解决内政问题。

2、试分析“二战”后印巴长期尖锐对立乃至三次爆发战争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①殖民主义者推行的“分而治之”政策,其政治导向会造成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居民之间的隔阂与敌视。②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惟一原则,极易导致宗教排斥和对立,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③边界和领土归属的长期不确定,也是引起两国纠纷和冲突的重要原因。克什米尔是不同宗教信仰居混居之地,它的归属也一直未被印巴双方同时认可。④美苏两个大国不断向印巴出售武器,事实上也推动了印巴两国一次次走向战争。

3、英国把印度变为其殖民地的简要经过:

① 1600年,英国入侵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② 1757年,印、英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③ 1849年,英国占领印度全境。

4、印度民族独立简史:

① 1858—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② 1905—1908年,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③ 1919—1922年,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④ 1928—1930年,印度独立运动。⑤ 1945—1946年,印度第四次民族独立运动高潮。⑥ 1947年,印巴分治。

2、两伊战争:

⑴背景(原因):

①领土问题(最主要):阿拉伯河河界的划定。②宗教问题: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③萨达姆和霍梅尼的个人恩怨:萨达姆行地区霸权主义。④美、苏等大国力量介入:两伊盛产石油,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也增加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⑵时间:1980年9月——1988年8月

⑶战争过程:(三个阶段)

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9月,伊拉克突然袭击(进攻)、伊朗防御阶段;第二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阶段:“袭船战”、“袭城战”、甚至使用化学武器;第三阶段:边境地区互有攻守阶段。

结束:1988年8月,两伊宣布停战。

⑷战争教训和影响:①残酷的战争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而且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倒退;②战争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了极大的阴影;③两伊战争还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④两伊战争为美、苏等国插手这一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

【探究】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⑴原因:①殖民主义政策的产物;②宗教与民族冲突;③领土(能源)争端;④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⑤大国力量的介入。

⑵教训:①残酷的战争不仅制约本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世界经济;②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心灵投下了阴影,不利于世界和平;③地区冲突为大国插手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往往加剧冲突升级;④地区霸权主义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四、高科技下的局部战争:

1、海湾战争:

⑴背景:①地理位置重要:“海湾”是波斯湾的简称,位于西亚。这一地区是世界石油的主要生产地,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②海湾国家伊拉克和科威特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一直存在争端;③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欠下科威特巨额债务;④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⑤联合国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对联合国的决议置之不理,顽固坚持侵略立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道路被堵死,联合国决定对伊拉克动武。

⑵原因:①伊拉克:A、伊拉克和科威特的主权与边界的争端;B、伊拉克企图解决出海口、两伊战争的债务,地区称霸;②美国:A、美国企图控制海湾石油资源;B、巩固其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在中东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秩序”。

⑶过程:

①第一阶段:伊拉克挑起海湾战争:1990年8月,入侵科威特。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以联合国的名义组成一支由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8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进驻海湾,以阻止伊拉克进一步扩大侵略。

②第二阶段:多国部队空中轰炸,伊拉克完全失去了制空权。1991年1月17日,开始的“沙漠风暴”行动,在长达38天的空袭中,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通讯枢纽、指挥中心、情报系统、机场桥梁、化学武器基地等进行轰炸,指挥系统陷入瘫痪,伊军的战斗力被严重削弱。

③第三阶段:地面作战阶段,消灭了科威特境内和伊、科边境的伊军。1991年2月24日,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攻势。多国部队分三路进攻伊拉克,迫使伊拉克于1991年4月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

⑷海湾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A、特点:①现代高科技战争(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也是第一场真正意

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②信息化战争(电子战、信息战诞生);③动用多国部队,实行海、陆、空立体、全面作战;④规模大、节奏快,双方伤亡人数悬殊;⑤更需要强大经济的支持。

(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是一场主要使用高科技武器装备和以之相适应的作战方法而进行的现代化战争。海湾战争不仅是冷战时期向冷战后时期的转折点,也是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的重大转折点。)

B、影响:①海湾战争对伊拉克以沉重打击,损失严重(2000亿余美元);②海湾战争对美国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③海湾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它打破世界格局,这场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探究】

1、如果理解局部战争对世界的威胁:

通过印巴战争、两伊战争,认识到随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有两个:①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到处施威,企图独霸世界;②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以来抑而未发的深层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随时爆发而导致的局部战争和冲突不断。

2、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未来的战争将是高科技战争的舞台。有人认为高科技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也有人认为人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思路:同意后一种说法。“人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这个命题的普遍真理性,今天依然存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战争对“人的因素”的具体内涵提出了挑战,“人的因素”在战争尤其是局部战争中的作用形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信息化战争中,人仍然处于主体地位,战争还是人与人的较量。具有现代军事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具有高超的战斗技能、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良好应变能力的军事人才,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3、海湾战争:重点把握高科技发展对世界战争的影响。

①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表明战略空袭和反空袭是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有时甚至是惟一的战争样式(如同科索沃战争一样)。

②电子战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电磁优势将成为现代战场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

③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

④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4、列举“二战”爆发前和结束后发生的局部战争各一例,并说明其对当时的国际形势的影响。

①“二战”前:1931~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影响:加快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②“二战”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印巴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影响:与大国争霸相互交织,加剧了地区和世界形势的紧张。

5、“二战”以来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此起彼伏,但并没有演变为新的世界大战,为什么?

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抑制;

②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③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有力地制约着战争;

④美、苏两极格局达到均势和核战争的毁灭性。

2、伊拉克战争:

⑴背景:①2001年,美国遭到“9、11”恐怖袭击,反恐成为美国国家政策中的头等大事;②在美国大规模的反恐名单中,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榜上有名;③2003年3月,英、美两国宣称已经掌握萨达姆政权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并以此为借口,在未得到联合国受授权的情况下,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⑵爆发:2003年3——5月

⑶过程:

①在首先进行的空中打击中,美国相继进行了“斩首”作战行动、“震慑”作战行动和“切断蛇头”作战行动,目标分指伊拉克最高领导人和统帅机关、巴格达的战略目标及通讯指挥系统。

②开战第二天,美、英联军就出动地面部队,采取“蛙挑战术”,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迅速推进,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

③4月,美、英联军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④5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作战行动”已结束。

⑷结果:美国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没有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⑸特点:伊拉克战争更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⑹启示: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占领了当代战争的制高点。因此,科技强军战略是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的正确决策。

【检测提高】

1、阅读下列材料:

——据《世界知识年鉴》等材料二世界已经失衡。如果有人曾经怀疑美国的压倒性军事实力,伊拉克战争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美国人常常错误理解自身实力的性质,并且错误地由此推断未来……仅仅讨论各国之间的军事不平衡将是误导的。事实表明,即使在这样的表面结构之下,在20世纪最后十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的“911事件”宛若划破夏夜星空的一道闪电,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变化的世界。

——摘自约瑟夫?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国实力与战略》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最后十年发生的标志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三个历史事件。

(1) 海湾战争因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而起,而伊拉克战争是美、英等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而发动的;美国等进行的海湾战争得到了联合国授权,而伊拉克战争未得到联合国授权。

(2) 如苏联解体、欧洲联盟成立、科索沃战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末,犹太人兴起了“犹太复国运动”,要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得到英美大力支持。英国对该地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一方面允许阿拉伯人单独建国,另一方面又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福尔发出“贝福尔宣言”,声称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目的尽最大的努力”。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以色列国成立。

材料二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与发展:

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与发展:

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与发展: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以色列国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原因。

(2)“第五次中东战争”反映了中东地区存在着哪些主要国际矛盾?是什么原因导致中东地区成为“多事之地”的?

(3) 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中东和平进程”所体现的“中东和平之路”的主要特征。如果联合国秘书长向全世界征求实现中东和平的建议,你的建议是什么?

(1)巴勒斯坦地区是犹太人(希伯莱人)的祖居地;历史上,尤其在二战中,犹太人受尽迫害,希望建立自己的国家;犹太民族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大力支持。

(2)主要矛盾:阿以矛盾;阿拉伯国家与宗主国矛盾;二战后世界大国之间的矛盾。

原因:历史原因:长期民族矛盾,宗教对立,领土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归属纠纷;现实原因:分治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等问题;战略地位的重要和丰富的资源成为大国争夺之地。

(3)主要特征:和平之路复杂曲折、任重道远等;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建议:尊重《联合国宪章》,走和平谈判、政治解决之路。

中东问题既是历史问题又是现实问题,是当前世界上最复杂的国际问题。对于中东问题的复习,首先要了解中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过程,掌握有关各方为实现中东和平所做的努力,其次要知道每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结果、国际势力的态度和行动,最后要理清交织在一起的多对矛盾,并认识中东问题的特点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 时间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在意大利执政,建立起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西班牙成立共和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终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练习题

选修三第五单元“局部战争”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几次有关中东问题的战争,给中东国家带来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解决争端必须依靠武力B.给中东地区的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C.解决争端应当妥协退让D.和平谈判是解决争端最好方式 2、1953年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规定:①停止在朝鲜的一切敌对活动②以北纬38度线作为 军事分界线③协定生效后60天内遣返战俘A、①②B、①③C、①②④D、②③3、(2009天津文综历史11)巴以矛盾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当 前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巴以矛盾的基本原则是 A.以土地换和平 B.按宗教地区分治C.大国协助解决 D.联合国托管耶路撒冷 4、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它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不能体现海湾战争这一 特点的是A.多国部队普遍应用电子干扰、压制和制导技术,电子战大展宏图B.高技术兵器和装备大大提高了多国部队准确、快速反应能力 C.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空袭的准确性 D.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 5.朝鲜战争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的关键因素是()A.操纵安理会通过了指责朝鲜的决议B.宣布武装援助韩国 C.出动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D.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6.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开始,朝鲜战争进入边谈边打、打打停停的新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原因有①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占有人数优势②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士气高涨③美军占有技术装备上的明显优势④美军士气低落,无力大规模反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7、我们在电视上不厌其烦的看到连篇累牍地报道巴以冲突,他们冲突中最重要的分歧是 A、与美国关系问题 B、耶路撒冷问题 C、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D、宗教冲突问题 8、促成以色列建国的因素有:①“贝尔福宣言”②联合国大会的决议③美苏等大国的支 持④阿拉伯国家的默许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 9、第二次中东战争产生的最大国际影响是: A、埃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 B、严重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 C、极大的提高了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声誉 D、美苏两国开始介入中东的角逐 10、当代苏伊士运河战争发生时埃及总统是 A、纳赛尔 B、穆巴拉克 C、蒙巴顿 D、穆沙拉夫 11、前四次中东战争对中东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阿以双方矛盾加剧 B、美苏大国介入增加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 C、中东走上和平进程的道路 D、阿以双方得以相互理解与承认 12、关于“以色列撤出自1967年以来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土地,阿以各方保证中东地区各 国和平”的原则出自下列那项协议: A、“戴维营协议” B、“奥斯陆协议” C、“以土地换和平” D、《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宣言》 13、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因素是()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人教版选修3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word复习教案

选修3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课标要求】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的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知识结构】 一、“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一)朝鲜战争: 1、背景: ①国际: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根本); ②国内:朝鲜南北两个政权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冲突,1950年6月内战爆发; ③历史:“二战”结束时,美苏分区受降,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 ④现实:美国出于争霸的需要,插手朝鲜内战,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操纵安理会,指责北朝鲜是侵略者,授权美国组成干涉朝鲜的“联合国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出兵朝鲜后,侵占平壤, 把战火烧到中朝边界,轰炸中国边境,侵略中国。目的: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在冷战思维下,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自己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实力的扩张,威胁了美国的利益,所以要干涉。既可以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也可以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2、过程:(1950.6 ——1953.7) ⑴朝鲜内战的爆发:①时间:1950.6.25;②内战初期战况:对北方有利。 ⑵美国干涉朝鲜内战:A、原因:①视社会主义阵营为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②维护和扩大在东亚的利益,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B、表现:(见教材P106—107);C、影响:①战争性质变化:由内战演变为国际性局部战争;②战场形势变化:a、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b、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⑶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原因:①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政权;②意识形态:当时“冷战”全面开始,中、朝同属社会主义阵营;③朝鲜向中国提出请求出兵援助;中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援助社会主义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和干涉。④苏联愿意向朝提供大量援助;⑤外交解决无望。 B、过程: 第一阶段:1950.10——1951.6 。中朝军队五战五捷,歼敌23万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第二阶段:1951.7——1953.7。边谈边打,1953.7,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概要

历史必修三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28- 1918.11.11)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 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更加残酷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空前激烈,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4.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1)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2)英德矛盾的核心——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争夺制海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3)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 【注】矛盾演进顺序:英法(七年战争)→法俄(拿破仑远征俄国)→法德(普法战争)→英德 5.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标志: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7.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影响是? 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影响: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 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 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 的绝对优势。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精细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 5、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6、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7、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8、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使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基础;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①一战成为一系

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练习题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练习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题10分,第2题14分,第3题14分,4题15分,共53分) 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伯伦曾几度向威廉二世做出结盟的姿态。1898年,张伯伦曾向德国表示:?我们应该向俄国说,你要的东西都得到了,我们准备承认这一点,但是你不要走得太远了。中国的其他地方应当由我们联合保护。?威廉二世斩钉截铁地说:?张伯伦不应该忘记,在东普鲁士,我有一个德国师团在抵御着三个俄国军团和九个师团,那儿可没有中国的万里长城,也不是英国的装甲舰能到的地方。 材料二 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欧洲各国显要云集伦敦。在一个公众场合,甘本(法国驻英大使)被威廉二世截住了。威廉二世对甘本说:?你应该知道,我对你的国家的感情。我认为对欧洲的和平来说,法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希望法国强大,如果你们有什么困难,就请告诉我,我会给你们帮助的。?甘本说:?对陛下的关心我非常感动,我会向巴黎报告的。但是法国希望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我希望而且也相信法国永远不会需要陛下的帮助。? 材料三 1896年,威廉二世在给大臣的一份电报中说:?我们现在背上了大量的殖民地……因为这些殖民地使我们与英国继续不断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在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我们的报纸在天天宣传这种斗争。? 材料四 1904年的英法协约给了德国沉重的打击,德国决策者们从来没有想到英法这两个殖民地利益上势不两立的国家会走到一起。在俾斯麦之后担任德国外交枢密顾问的霍尔斯泰做了完全错误的估计,他始终认为不可能英法接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为什么要主动与德国结盟?威廉二世拒绝同英国结盟的理由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甘本拒绝威廉二世“帮助”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实际原因是什么?(2分)

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时间表

1879 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1882 德、奥、意三国同盟(同盟国) 1892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 英法结盟 1907 英、法、俄三国协约(协约国),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1941.6.28 萨拉热窝谋杀事件(一战导火索) 1941.7.28 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9 马恩河战役(法—德) 1915 德奥击溃俄国计划失败 1916.2 凡尔登战役(法—德);无限制潜艇战 .5 日德兰海战(英—德) .6 索姆河战役(英法—德) 1917.4 美国加入协约国 中国加入协约国 苏俄《和平法令》 1918 《布列斯特和约》(苏俄与同盟国) 1918.11.11 《停战协定》,一战结束 1919.1.18 巴黎和会 .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946 国联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九国公约》 .4 《拉巴洛条约》(苏德) 1923.1 法、比占领德国鲁尔区失败 1924 《日内瓦议定书》 1925.10 《相互保证公约》《仲裁条约》=>《洛迦诺公约》 1928.8 《非战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 九一八事变 1932 德国纳粹党上台 1933 希特勒成总理,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德国退出国联 1935 德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0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 1936 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5 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7—1939 西班牙内战 .10 德意《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 .11 德日《反共产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8 中日四大会战 .9 慕尼黑阴谋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基础知识总结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课标要求】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的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知识梳理】 一、“冷战”中“热战” (一)、朝鲜战争 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两个国家。②朝鲜南北两个政府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冲突,1950年6月,大规模内战爆发。③美国出于冷战思维,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干涉朝鲜内战,组成“联合国军”出军朝鲜。④美国的侵朝战争威胁到中国的安全,中国应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邀请派志愿军入朝抗美。 1950.10.志愿军入朝鲜。 2.经过: 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两个阶段)1950年10月——1951年6月,中朝军队五战五捷,歼敌23万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第二阶段,1951年7月——1953年7月边谈边打,1953年7月,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3.影响: (1)、对朝鲜半岛上的国家的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2)、对中国的影响:①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3。使我国建立了一支较为现代化军队。取得了对美作战的经验。④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振奋了革命精神,推动了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 (3)、对美国的影响:①粉碎了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②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致使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二)越南战争 1、爆发的原因:①二战结束后,越南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并开展了抗法斗争。1954年,越南和法国达成停战协议,支持法国侵略的美国趁机向南越渗透,1955年扶持南越傀儡政权。②男方人民在北方人民的支持下,进行了反抗斗争。美国派兵干涉。 2、经过:1961年,特种战争;1964年,局部战争。美国战败,1971年停战;越南再争,1975年统一。 3、实质和影响 实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公开军事罗量。 影响:①越南人民用生拿和鲜血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土崩瓦解,南越解放,越南南北分裂局面结束,实现了统一。②战争的失败也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便尽快从越南“脱身”,在美苏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异同比较。 相同点:原因方面二战后都有分裂状况;结果方面都以美国失败而告终;影响方面都给两国人民带来灾难。 不同点: 二、中东战争 中东地区(一种说法):中东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提出的一个概念。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点上,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17个国家和地区。 1、中东地区何以会成为世界一热点地区? (1)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连接两洋三洲五海。(2)民族关系的复杂性:“阿拉伯世界”。(3)耶路撒冷的独特性:三教圣地。(4)石油地位的重要性:“石油海洋”。(5)大国力量的对抗性:战略利益的需要。

高中历史选修3课时作业6: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练习

单元检测(五) 一、选择题 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杜鲁门总统命令美国海军、空军向南朝鲜提供援助,同时向台湾海峡派遣第七舰队向台湾提供军事保护,并打着联合国招牌纠集15国出兵朝鲜的目的是() A.通过武力方式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 B.维护世界和平 C.实现霸权的需要 D.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2.下边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A.朝鲜战争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 B.朝鲜战争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C.志愿军抗美援朝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 D.美国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失败 3.二战后以来,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遭到了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对。被视为美国称霸全球最大障碍的是() A.中国 B.苏联 C.朝鲜 D.社会主义阵营 4.美国资深参议员乔治·麦戈文说:“我认为,印度支那战争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道义的错误。”下列各项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不包括() A.中苏等国对越南人民的大力支援

B.南越人民武装的“新春攻势” C.“向华盛顿进军”的反战游行 D.对美国来说,这是一场20世纪时间最长、代价最大的战争 5.美国在越南战争后期在进攻上有点力不从心,有许多原因导致,其中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危机的影响 B.苏联强烈的攻势 C.国内人民的反战情绪 D.中国对越南的大力援助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下列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分裂局面至今未解决的是() ①两德分立②巴以分治③朝鲜分裂④印巴分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1956年8月,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称:“如果让纳赛尔的阴谋得逞,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中东的一切利益都将完蛋。”这里提到的“纳赛尔的阴谋”具体是指() A.埃及和以色列建交 B.阿拉伯国家切断了英法的石油供应 C.埃及建立共和国 D.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8.萨达特墓碑上写着这样的铭文:“萨达特总统,是战争的英雄,和平的英雄,他为和平而生,为原则而死。”说他是“和平的英雄”主要是因为() A.主持巴以和谈,帮助建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B.与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协议”,实现双方和解 C.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维护民族利益 D.接受“土地换和平原则”,正式启动中东和平进程 9.巴以双方基本接受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标志着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意味着() A.和平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前提 B.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C.为了和平可以出卖主权 D.这是阿拉伯人的历史倒退 10.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二战后,英国被迫承认印度独立。但伴随着印巴分治,南亚次大陆冲突不断。下列哪些是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 ①英国殖民主义者“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印度长期以来内部存在隔阂和敌视②二战结束后,英国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③边界和领土归属的长期不确定④冷战格局下,大国

高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主题】和平与战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更昭示 了和平与正义的可贵;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具有现代战争 特征;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人类文明的状态。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原因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原因) 一、危机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 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金融危机。 二、危机的表现和影响 1.股市崩溃、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业下降、外 贸缩减、工人失业、经济危机导致国内政治危机。 2.危机导致新的资本主义模式和世界大战:为摆脱 危机,各国选择不同发展道路。英国利用殖民体系建立 排他性的经济集团,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全面干预 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德、日则走上法西斯道路,企图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市场,成为世界大战的策 源地。

三、危机的特点 1.来势凶猛。2.影响范围广。3.持续时间长。4.破坏性强。 四、德日法西斯上台 1.德国法西斯通过政党和民主选举途径上台(1)上台原因:A凡尔赛体系种下民族复仇恶果;B 德国经济脆弱(海外市场狭窄、过度依赖美国资本);C 国内矛盾激化,垄断资产阶级渴望建立独裁政府;D纳 粹党的欺骗宣传(种族优胜论、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E军国主义和民主传统淡薄的历史传统[“三大主义” (民族、军国、专制)气氛浓厚。] (2)上台标志和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为政府总理。 (3)撕毁《凡尔赛和约》,破坏凡尔赛体系:1935年实行义务兵役制,1936年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2.日本法西斯通过军部的一系列行动扩大影响,最终上台 (1)上台原因:A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 危机深重,国内矛盾尖锐,渴望转嫁危机;B军部策划 政变、对中国的9.18事变等恐怖事件,逐步影响政府; C日本天皇专制传统和对外侵略的国策;D华盛顿体系的压制。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测试题

2012级高二历史第七学段周练(8)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70分) 1.“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2.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 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 A.德俄之间 B.德法之间 C.英德法之间 D.俄奥之间 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上的重要战役有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 河战役④色当战役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5. 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 A.潜艇 B.飞机 C.坦克 D.原子弹 6. 右图是一战时期留下的著名照片——福熙车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着帝国主义的矛盾得到解决,和平实现 B.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C.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重重 D.图中的元帅认识到了《凡尔赛和约》的危险 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8.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损失不包括 A.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精神 B.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怀疑C.忧心仲仲,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D.极端民族主义盛行 9. 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是 A.国际电讯联盟 B. 万国邮政联盟 C.国际联盟 D.联合国 10. 一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有①使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②引发了欧洲地区的无 产阶级革命运动③动摇了欧洲的国际地位④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 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12.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提纲复习学案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 1.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斗争 ①三大主要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3)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2.一战的爆发 (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两大军事同盟 ①协约国集团: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 ②同盟国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3.战争的进程 (1)第一阶段(1914年) ①西线: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②东线:东普鲁士战役(德、俄互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 ③1914年东西两线的战事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①1915年战况: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②1916年战况: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英首用坦克);海上爆发日德兰海战(英德海军最大规模的海战)。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 ①美国参战: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 ②中国的参战:北洋政府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③苏俄的退出: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④同盟国集团的失败:1918年11月11日德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高中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整理

一战(1914- 1918)背景原因条件: 1.20世纪初西方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根本) 2.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欧洲最大、俄奥、英德世界最大)1882奥匈德意三国同盟建立,1907三国协约建立,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3.巴尔干地区冲突加剧世界局势紧张,各自扩军备战。 4.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为战争爆发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 5.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6.导火线(直接原因):1914.6萨拉热窝1914. 7.28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俄英法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直接) 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1.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物质条件: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为战争爆发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 3.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时间:1914年——1918年主战场:欧洲 主战线:西线(决定性):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塞尔维亚-奥匈 经过:自西向东索马凡 第一阶段:1914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16.2凡尔登(最长最惨烈大战转折点)、16.6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16.5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海战大炮巨舰的高峰); 第三阶段:1917—1918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1917.4.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1.美国与英法存在历史文化联系,美德关系紧张 2.美国与协约国之间有贸易联系 3.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 4.德国“无限制潜艇战”使美遭受损失,推动美采取反德立场 5.协约国占据主动,美参展确定协约国胜利,乘机获利主导国际局势,大发战争财 协约国阵营变化 1.美国:1916德无限制潜艇战,为保证协约国债务偿还债务于1917.4加入协约国 2.中国等十七国先后向同盟国宣战 3.俄国1917十月革命,1918.3签订《布列斯特合约》退出大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单元测试(二)C卷(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单元测试(二)C卷(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 1. (2分) (2017高二下·桂林开学考)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与地区冲突的发生,其根本因素归根结底是() A . 民族矛盾的尖锐 B . 国家利益的争夺 C . 意识形态的对立 D . 霸权主义的盛行 【考点】 2. (2分)美国在朝鲜和越南进行的战争都是() ①利用当地分裂局面插手别国内政②打着联合国旗号实行侵略 ③提供援助并派兵直接参战④借机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考点】 3. (2分)下列有关朝鲜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朝鲜战争由于美国的干涉由一场内战演变成地区性的局部战争 B . 朝鲜战争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C . 朝鲜战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 D . 朝鲜战争结束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考点】 4. (2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允许奥斯曼帝国境内的阿拉伯人建国,后又在“贝尔福宣言”中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其主要目的是() A . 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B . 支持落后地区的民族主义

C . 维护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利益 D . 削弱奥斯曼帝国的势力 【考点】 5. (2分)英国在准备撤出印度时采取的策略是()。 A . 以不脱离联邦为前提 B . 以继续驻军为前提 C . 制造其内部矛盾和纷争 D . 继续控制印度经济 【考点】 6. (2分) (2019高二上·嘉兴期中) 二战后,在法国看来,建立包括法、德参加的欧洲联合组织,有利于将联邦德国纳入共同的利益之中和欧洲的监督之下,加强欧洲的世界地位,而法国在欧洲联合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则有助于凸显其世界大国地位;在联邦德国看来,加入欧洲联合组织,有利于消除法国对德国的成见和疑虑,取信于国际社会以重新崛起。基于这种观念的转变,法德两国() A . 一致接受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B . 共同协商以推进德国实现统一 C . 联合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 通过主权让渡推进区域一体化 【考点】 7. (2分)美国在二战后对越南地区实施控制,是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体现,其主要意图是()。 A . 抢占越南地区的石油资源 B . 为了控制印度洋地区 C . 建立远东包围圈 D . 稳定资本主义的大后方 【考点】 8. (2分) (2019高二下·嘉兴期末) 有学者指出在杜鲁门主义之下,“美国战后对外进行干涉的整个历史,进一步证明了这项原则。在每一个例子中,都是在反共这个广泛旗帜之下把干涉说成是有道理的,然后再加上几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