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教案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教案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教案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幻灯片第四章标题),首先我们要明确本章的标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究竟是指的什么?(幻灯片毛泽东语)在很多革命纪念馆中,都陈列着这样一块牌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句话是毛泽东同志说的,所以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章的内容主要就是讲中共成立的历史过程。本章的内容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章,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上一编我们所讲过的内容,在上编中我们了解到,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历史任务(副板书),是哪两个历史任务啊?一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前一项历史任务是后一项历史任务的前提。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经过了艰难曲折的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无论是单纯的农民战争还是伟大的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所有的探索最后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鉴于以往中国人民实现第一个历史任务的经验,历史和中国人民重新做了三个重要的选择,哪三个选择呢?第一个选择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第二个选择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个选择是由前两个选择规定的,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个选择在我们这章当中有所体现,所以这一章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显得很重要,我们这一章集中的反映了历史和中国人民究竟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通过这一章及以后各章的学习,大家还会看到这个选择主要经历了两个过程,哪两个过程呢?第一个过程是少数的先进分子的选择,第二个过程是以后中国人民在革命的实践当中自觉的选择,那么希望大家在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要结合第四章之前和第四章之后的内容来理解为什么要实现这三大选择。那么这些选择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产生了什么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章的教学重点(一)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怎样艰苦探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的新面貌。大家可以把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中国历史作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出现的巨大变化。那么中国的先进分子是怎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呢?我们说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然后到五四运动之后实现的,所以我们首先看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原因(1)、先进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国民性问题

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是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他们总结了辛亥革命之前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中国历次救亡图存探索失败的原因,他们认为,中国的国民性问题是中国革命屡遭失败的病根。(连续出示幻灯片)这里所说的国民性问题主要指国民对革命的麻木,不参与,如陈独秀说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失败的根本原因,鲁迅先生对此也有一句话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你们的生活是那么的悲惨不幸啊,但是为什么不起来抗争呢?所以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老百姓的麻木,冷漠,对革命的不关注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国民性的罪源是什么呢?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是封建专制文化。他们认为因为长期的封建专制文化的禁锢致使人们的思想,行为,习惯都养成了盲从,迷信,绝对的愚忠,

所以辛亥革命失败了。他们认为不打破这个精神枷锁,国民性的改造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来改变老百姓的国民性呢?必须猛烈的抨击封建专制文化,改变封建专制文化,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在五四运动之前爆发,一直持续到五四运动之后,所以又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代表人物,这其中有两个是非常出名的,一个是陈独秀,一个是李大钊,陈独秀是安徽怀宁人,李大钊是河北乐亭人,这两个人被称为“南陈北李”他们是当时中国最具有民族责任感的优秀分子,我们把他们视为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除了这两个人之外还包括民主主义者蔡元培先生,还包括胡适、周树人,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吴虞等。我们不一一介绍,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

所以,必须象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从封建神学思想中解放出来那样,在中国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造就新一代的,适应资本主义民主宪政制度的国民。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进攻,主要内容包括:

认为造成这种国民性的罪源是:封建专制文化。(幻灯片·封建专制文化)他们认为长期的封建专制文化是中国国民思想的囚笼,不打破这个精神枷锁,国民性的改造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象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从封建神学思想中解放出来那样,在中国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造就新一代的,适应资本主义民主宪政制度的国民。

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在五四运动之前爆发,一直持续到五四运动之后,所以又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了很多杰出代表人物(幻灯片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南陈北李),他们是当时中国最具有民族责任感的优秀分子。其中,李大钊、陈独秀两人是新文化运动最杰出的代表,是这场思想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的创刊,1915年9月(幻灯片新青年)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最先是陈独秀以个人名义在上海创办的,后来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该刊物随迁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都成为该刊物的主要撰稿人。在当时,《新青年》在知识分子中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幻灯片·毛泽东语)。由于陈独秀、李大钊等的倡导,新文化运动逐渐在全国教育界、知识界形成潮流,全国各地各种学社、刊物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幻灯片·新文化运动资料)新文化运动从北京上海等城市扩展到全国许多城市。而《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幻灯片·《新青年》北京大学)

(3)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幻灯片·新文化运动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围绕这两句口号,启蒙思想家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封建专制文化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即“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幻灯片·“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幻灯片·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民主既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也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缺乏社会普遍的民主思想根基,所以使民主制度流于形式而形同虚设,所以一方面要提倡个性解放,使人摆脱奴隶地位,成为自由自主的主人;另一方面提倡民治,使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李大钊说:“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幻灯片李大钊语)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幻灯片):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观点看待客观事物,反对迷信、盲从,反对神权,树立科学精神。在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看来,科学不仅与人的自由精神相通,而且与理性化的民主政治有内在的关联。具有科学精神的人,信奉的是真理,追求自由,不会屈从于任何专制势力,不会盲从。他们认为迷信盲从往往与专制社会相联系,而科学精神往往和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相联系。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幻灯片):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通过批判孔学,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特别将封建礼教作为毫不留情猛烈轰击的对象。如鲁迅先生的一系列作品。(幻灯片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中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幻灯片):旧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已成为传播发展新文化的障碍,提倡新文学,就是以白话文代替古文,进行文学革命。这种取代是文学语言的重建,也是思维的重建。

总之,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以反对封建专制文化为内容,以文学革命为突破口,对封建文化进行了几乎是不留余地的批判,在封建专制仍然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对当时的人们,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2.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幻灯片·性质和意义)

(1)性质: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分为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之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个运动的主要潮流,所以性质发生了改变,成为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运动。

(2)历史意义(幻灯片·历史意义):

①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启蒙运动,在当时对人们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②从本质上说,它是从救亡的需要出发提出启蒙任务的,它提出的是怎样才能拯救中国危亡的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③它为新思想的传播,打开了大门,为中国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是当时的少数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而发起的,那么,他们的这些主张,是否能够改变中国的命运呢?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幻灯片·思考问题)

Ⅰ中国国民是否是对革命“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如果有这种情况的存在,请大家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Ⅱ解决中国的问题,文化革命和政治革命究竟何为根本?

评述思考问题:

Ⅰ受长期封建专制的影响,国民性问题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可能还非常顽固,但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事实上,中国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历来是英勇无畏,具有舍生忘死的精神的,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就从未停止过。的确,我们知道,辛亥革命有一个很大的毛病是缺乏民众的支持,但这必须从这场革命的领导阶级自身找原因,由于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它自身的弱小,它无法也不敢提出代表广大民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利益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因此,无法获得人民的支持。

Ⅱ文化、政治、经济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影响的,文化革命在当时的确重要,但改造人们的思想,是一项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艰巨工程,不可能通过少数人的宣传动员就能使整个社会发生大的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通过暴力推翻反动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还包括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才能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道路。也只有在这一伟大的斗争实践中,民众的思想才能真正得以改变。所以,当时中国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仍然是政治革命问题。

从刚才我们思考的两个问题中,大家可以看出,五四运动之前的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文化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是有其弱点的。

4.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幻灯片·新文化运动局限性)

(1)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成为当时人们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有效思想武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什么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幻灯片)

①国际帝国主义的压制,他们决不希望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只希望中国成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由于无法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不能代表最广大民众的利益,因此,他们所提倡的民主主义,对于民众来说是非常虚幻的东西,无法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幻灯片局限性2、3点)

(2)离开了改造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夸大了文化对当时社会的作用。文化的发展是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可分的。实际上,这种离开实践单纯通过少数人的宣传来改变人们的封建思想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3)当时的许多领导人,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态度,新文化运动多少有否定民族传统的一切的倾向。

5.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90多年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给我们留下许多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探讨的问题,但就当时而言,主要为中国少数优秀知识在涌现出来的各种“救国思想”进行反复比较,从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条件。这一选择,无论对中国革命还是中国的命运,都是极为关键的也是唯一正确的。五四前,当启蒙思想家们极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同时,少数优秀分子已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持有怀疑和保留态度了,一方面宣传,另一方面怀疑和保留,为什么呢?(幻灯片·怀疑和保留)

·第一、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端已经很暴露了;

第二、1914—1918年的一战以非常极端的方式展示出了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次失败,对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越来越怀疑了。

正是这种怀疑和保留,使他们在十月革命后一下子将眼光转向了俄国,转向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出现了少数初步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潮流,一部分启蒙者如胡适,仍然沿着资产阶级道路走下去了,而另一部分人,则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如李大钊、陈独秀等(幻灯片·两个潮流)。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家们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同时,也还保留着对资本主义持某种程度的怀疑态度,认为西方的思想未必尽善尽美,也必须对之加以改造。这种怀疑态度,推动着他们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新途径,为十月革命胜利后他们接受并大力传播新思想准备了条件。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其影响长期以来主要在欧洲。19世纪末年,梁启超等人虽曾经在国内提到过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说,但在中国,当时只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社会主义流派作了一般性介绍,并没有引起中国先进分子足够的关注。因此,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没有什么影响。

1917年11月,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陷于苦闷、彷徨中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鼓舞,他们迅速地由学西方转向学习十月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它给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这样一个启示,即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

第二,列宁领导的苏俄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使中国人民真正体会到了获得平等地位的滋味。苏俄政府公布了1907年以来沙皇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针对中国的《日俄密约》,宣布废除过去对华的不平等条约,这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产生了好感,他们表示了对十月革命和列宁的拥护,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赢得胜利的事实,也给了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革命新方法,即通过人民群众运动来改造旧社会。

因此,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以俄为师”,学习、研究并且在社会上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其中,最早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李大钊。李大钊,中国第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率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幻灯片38·李大钊)。李大钊(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早年读书时接触“新学”,忧国忧民。1913年留学日本。1915年参加留人学生反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斗争。1916年回国,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担任《新青年》编辑。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7月,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最早指出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随后,他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

文,歌颂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来观察革命的命运,从而成为中国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20年在北京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全面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4年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1927年4月,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并杀害,年仅38岁。

不过,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上广泛地传播开来,还是在五四运动之后。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的背景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基本背景如下:

首先,是中国社会新的社会力量成长、壮大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并逐渐成熟,为运动的发生准备了社会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已经达到260万。

其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十月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一些进步青年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在社会上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为运动准备了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再次,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极大地鼓舞了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激情。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过程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开幕,出席和会的有20多个国家1000多名代表。中国曾对德、奥宣战,并派数万华工赵欧参战,因此也得以战胜国的资格参加和会。北京政府派去参加和会的代表是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施肇基、魏宸组。中国代表团最初向和会提出七项要求,主要内容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电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恢复中国关税自主权。中国留欧学生团体派出代表要求中国代表团必须向和会提出废除二十一条。中国代表团接受了这一建议,向和会请求取消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

1月27日,由美、英、法、意四国外长和日本代表组成的“五人会议”讨论德属殖民地问题,中国代表列席参加。在会上,日本代表提出事前已准备好的日本政府宣言书,声称胶州湾租借地以及铁路并德人在山东所有他种权利,应无条件地由日本接收。日本代表还发表了1917年初美、法、俄、意、日五国签订的秘密谅解,即承认日本的上述要求。1月28日“五人会议”再次举行,中国代表从山东的历史、地理、文化方面说明胶州租借地、胶州铁路及其他一切权利,应直接交还中国。2月15日,中国代表将山东问题之说帖送交和会。3月10日,日本首席代表称关于胶州湾问题中国两国早已解决。中国代表在会下多次活动,但无效果。英法站在日本一面,美国起初支持中国,但当日本以退出和会、不参加国联相威胁后,转而支持日本。这样,中国得不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大国的支持,外交失败已成定局。4月30日,《凡尔赛和约》明文规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4月30日、5月1日,陆征祥电告北京政府外交失败。

5月2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饭厅召集学生班长和代表百余人开会,向学生们说明:中国外交已失败了,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大家要奋起救国。5月3日,林长民又获悉北京政府已发密电令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蔡元培听说后,立即把消息告诉给北大的两大学生组织国民社和新潮社。3日晚,北大学生及高师、工专、农专、法专等13个学校的代表及热心分子在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大会。大会通过四项决议:(一)联合全国各界一致奋力力争;(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举行国耻纪念游行示威运动;(四)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这次大会得到蔡元培的首肯,会后,蔡元培还召集学生代表谈话对学生爱国活动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殷切的鼓励。

5月4日上午,各校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召开了各校学生代表会,决定:(一)拍电国内外;(二)唤醒各地国人;(三)预备5月7日的国民大会;(四)组织北京学生对外的永久机关;(五)本日下午举行游行示威,游行路线由天安门经东交民巷美、英、法、意四国使馆,转入崇文门大街。

下午一时许,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3000多名学生齐集天安门,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北大国民社和新潮社为游行准备了两个宣言。用文言写的一个宣言是许德珩起草的,用白话写的一个宣言是罗家伦起草的。罗家伦写的白话宣言声明:“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学生游行队伍行至东交民巷的西口时被阻于铁栅栏之外,“使馆界之巡捕谓须得大总统之同意始准入内游行”,但该巡捕与总统府电话往返达两小时之久仍不得要领。学生游行队伍无法按原计划通过使馆区,于是改道往东城赵家楼胡同曹汝霖宅进发,下午4时许到达。学生与守卫曹宅的警察发生争执。正当大多数学生正预备散队回校时,匡互生等几个事先已准备牺牲的学生已跳上围墙的窗洞上,把铁窗冲毁,滚入曹汝霖的住宅里去,把曹宅的门打开了。大队学生遂拥入曹宅,遍寻曹汝霖不着,匡互生遂取出预先携带的火柴放起火来,学生还把正在曹宅的章宗祥痛打了一顿。曹宅起火约半小时,大批警察赶来镇压,军警逮捕学生中之徒步散归者32人。

五四爱国反日救亡运动很快波及全国,从5月7日起,济南、天津、长沙、武汉、上海等地学生纷纷举行集会、游行、罢课。5月1日,上海学联成立,26日,上海2万学生举行总罢课。

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镇压。北洋政府动用军警大量逮捕学生。正当学生运动处于危难之机,中国的工人阶级挺身而出,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6月5日上午,上海日商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的工人首先罢工。很快,日华纱厂、上海纱厂的工人相继罢工,上海全市的六、七万工人举行了罢工。工人的罢工又推动商人的罢市,5日上午,各商号陆续举行罢市。上海“三罢”的实现,震动全国,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迅速响应。

这样,以6月5日为界,五四运动由最初的学生爱国运动发展成为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群众性运动了,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到了上海。

在群众运动的压力下,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释放被捕的学生,下令免除了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并于6月28日拒绝了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

3.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曾有的一些特点:

第一,表现了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性,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第二,它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由学生运动扩展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这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使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民众的力量,促使他们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也就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必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一,五四运动发生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在中国虽然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性质,但从时代和世界范围来看,已经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因此它开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五四运动过程中,中国的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表明中国的工人阶级已经由不成熟的阶级变为成熟的阶级,并成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第三,五四运动时,虽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但已经有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并指引着运动向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方向发展。第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因此,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开端。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另一个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大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条件才成熟。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是否具备以及是怎样才具备这些条件的。首先,来分析一下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在中国社会里广泛传播的。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前面已经讲到,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之一,在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事实正是这样,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在进步知识界中得到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此时的李大钊与陈独秀一起,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在社会上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第一次向中国人民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陈独秀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上海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号召青年从事“宣传运动”、“工人运动”。

在李大钊、陈独秀即著名的“南陈北李”的推动下,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周恩来、赵世炎、董必武、陈潭秋、李达、李汉俊等一大批先进青年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分别经过各种努力,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形成。他们通过各种报刊纷纷向中国人民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1920年,进步青年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随后马克思、列宁的一些著作被陆续翻译出版,介绍到中国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通过比较、思考,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并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具体地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主要由三种类型的人物所组成:

首先,是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人物为李大钊、陈独秀。他们在五四运动之前,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中国当时的思想界颇有影响。五四运动以后,他们由提倡“民主”与“科学”转而开始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了中国社会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代表人物为毛泽东、周恩来等。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的新军。1913 —1918 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秋,第一次到北京,开始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发表了《民众大联合》一文。1919年,第二次到北京,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1920 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从此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周恩来(1898—1976年),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同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还有杨匏安、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等。

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代表人物为董必武等。这些人原来与孙中山一起搞革命,后来逐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

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重视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革命立场,明确而坚决地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划清了界限。

修正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思潮。19世纪90年代首先出现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E·伯恩斯坦。当时,马克思主义已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伯恩斯坦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进行修正,故名修正主义或伯恩斯坦主义。修正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普遍真理,是相当完整的资产阶级的观点体系。1896年10月—1898年6月,伯恩斯坦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在《新时代》上发表一系列文章,指责马克思主义含有空想成分,已经过时。1899年又发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全面论述了修正主义的观点:哲学上背弃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心论和庸俗进化论对抗辩证法;政治经济学方面修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竭力掩盖帝国主义矛盾;社会主义学说方面,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特别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并提出“运动就是一切”的口号,认为最终的目的算不得什么,主张阶级合作和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的社会主义,传播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思潮。

修正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影响在工人运动中的反映,它的社会基础是当时欧洲一些国家工人运动中普遍存在的工人贵族阶层和因破产而流入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它一出现即成为国际现象。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尖锐对立,列宁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曾对它进行了批判。修正主义为第二国际的考茨基等机会主义领袖所接受,并得到第二国际各国党多数领袖的支持,成为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一开始,就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去研究和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第三,提出了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五四运动直接目标的实现,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广大劳动群众的巨大力量,因此,在五四运动以后,他们主动到群众当中去,“向农村去”、“到民间去”都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从事群众运动,走与劳动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中国先进分子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继承了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赋予其新的涵义,使它们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发扬。

所以,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已经由前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旧文化斗争,发展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文化运动了。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后,工人阶级多次举行了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与卖国军阀的政治罢工。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先进的理论来指导,需要组建代表本阶级的政党来领导,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等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1920年初,他们便交换意见,并相约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筹建活动,开始酝酿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事情。

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也引起了共产国际的重视。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分别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讨论了中国的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于是,中国的几个大城市的共产主义者们,纷纷建立了地方的共产党组织。

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最早的组织,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建立的。1920年8月,陈独秀与俞秀松、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在上海成立共产党的发起组织,名叫中国共产党,并自觉地担负起发起、筹名、组织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成为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了联络中心。

1920年10月,李大钊与张国焘等成立“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被推为书记。

几乎在同一时间里,从1920年秋至1921年春,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日本、法国留学的中国先进青年也在当地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由于这些党的地方组织当时名称并不统一,后来习惯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分子组织了起来,为建立全国性的政党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立后,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每一种新思潮的传播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也遇到了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挑战,其主要表现为1920年下半年同梁启超、张东荪为挑起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和黄凌霜、区声白挑起的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五四运动以后,在梁启超、张东逊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发生过一场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论战。梁、张的主要观点是,当时中国受帝国主义压迫,经济窘困,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发展资本主义,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现时还不配将社会主义革命,还不需要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的党,这些等将来才有用。实际上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

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无政府主义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组织纪律,反对一切权威和国家。1919年2月,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在《进化》月刊上发表《评〈新潮杂志〉所谓今日世界之新潮》一文,把马克思主义歪曲成所谓“集体主义”加以攻击,其实质是反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1920年春,无政府主义者们在《奋斗》杂志上连续发表题为《我们反对布尔扎维克》和《为什么反对布尔扎维克》的文章,向马克思主义公开挑战。鉴于无政府主义的猖狂进攻,陈独秀等党的创始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指出,不能抽象地反对一切强权,反对一切国家。在一个团体、一个社会内,人人都要绝对自由,那是办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这次论战持续了一年之久。

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通过论战,帮助一批倾向社会主义的进步分子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推动他们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为了能够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工人运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自觉地深入到工人群众当中去。他们一方面直接接触工人,与工人打成一片;一方面出版各种工人刊物,如《劳动界》、《劳动音》、《工人月刊》等,向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促使两者的饿结合。

经过这样的努力,工人阶级的觉悟得到了提高,组织性进一步加强。

3.进行关于建党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大发展的情况下,各地的共产主义者对建党问题展开了讨论。

总之,通过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创建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了。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酝酿、筹备,成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

在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初步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31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时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李汉俊的住宅)举行。参加大会的代表12名,代表党员53名,他们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日本东京)。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会议。当时,党的发起人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广州和北京有事,均未出席会议。陈独秀在广东担任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因走不开,指派包惠僧出席了会议。大家围坐在客厅长餐桌四周,室内没有特别布置,陈设简单,气氛庄重。。会议的最后一天,由于遭到外国巡捕的搜查,为保证代表的安全和会议顺利进行,临时改在浙江嘉兴南胡的一艘游艇上举行。

7月30日,一名不速之客闯入一大会场,声称找人,环顾会场一周以后离开。这引起了具有丰富的秘密工作经验的共产国际代表——奥地利人马林的警觉,他当机立断建议会议立即停止,代表们迅速离开。就在代表们后离开不久,几个全副武装的法国侦探和几个中国侦探来到会场。在对留在那里的李汉俊、陈公博进行了一番审问后,还对会场进行了搜查。由于事前有准备,结果这帮人没有发觉什么而悻悻离开。当夜,大家经过商量决定将会场转移到离上海不远的浙江嘉兴(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家乡)。

7月31日上午,代表们分批乘火车到达嘉兴,在风景秀丽的名胜——嘉兴南湖租了一艘小船,借了两副麻将,装作游山玩水,在船舱内继续讨论党纲和决议。下午6时,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代表们轻声呼喊的“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人类解放者万岁!”的口号声中结束。这样,在嘉兴南湖的一艘美丽的画舫上,十几个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青年知识分子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一大的所有决议。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讨论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大会的议程是:听取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工作情况报告,起草并通过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经过讨论,大会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党在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等。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李达分别负责组织、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西欧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相比较,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是以俄国布尔什维克

党为榜样,并且得到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在思想和组织上都没有受到欧洲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影响。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中国的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而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也没有欧洲那样的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容许工人阶级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的条件,他们很少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幻想。

当然,客观地说,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也具有一些不足:其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决定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必然占相当大的比例,因而要克服他们的阶级局限性,改造他们可能带到党内来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长期的任务。此外,党创建之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还不太长,党的理论准备还不足,再加之党成立以后又立即投入到领导革命斗争的实际工作中去了,而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这些就使得在中国共产党的幼年时期,“左”和右倾错误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曾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给革命事业带来损失。因此,加强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全党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把两者结合起来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它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此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还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成为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使中国有了全新的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总之,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正如后来毛泽东所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教学过程:上一节课已经讲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共产党确定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但并没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最低纲领,这一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在考察了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通过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实践,并得到了列宁和共产国际在理论上的帮助,在1922年召开的党的二大上完成的。这一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提出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在这一纲领的指导下,又是如何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时局变化的表现之一,是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重新出现。1921年11月,为处理对中国的问题,美、英、日、法、意、中、荷、比、葡等九国举行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该公约的核心内容是要中国对各帝国主义国家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政策,实际为帝国主义国家协同侵略中国的协定。会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在经历了短暂的发展“黄金时期”后又转入了萧条。

时局变化的表现之二,是中国各派军阀的混战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的直接表现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之间的斗争和混战的进一步加剧。此时,军阀连年混战不已,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

1920年7月,分别由美、英支持和日本支持的北洋军阀直系与皖系之间爆发直皖战争,结果皖系兵败,直系控制了北京。1922年4月,直奉两派军阀为控制北京政府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果是直系霸占了北京政府。

时局变化的表现之三,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五四以后的重新奋起与再度受挫。十月革命

和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于1919年10月,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重新开始革命事业,并于1920年11月,在广州再度揭起了护法的旗帜,领导了第二次护法战争。但正当护法大军的前锋进占江西南昌之时,孙中山一手扶持的粤军首领陈炯明却在广州发动叛乱,背叛革命并企图置孙中山于死地,第二次护法斗争又告失败,这也是孙中山一生所遭受的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与此同时,在各派军阀在控制了北京政府以后,为巩固地位而制造的恢复国会、连省自治的合法假象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又活跃起来。1922年5月,他们提出了组织“好政府”,主张南北议和。可是,军阀们根本不打算实行真正的民主议和,不久便将“好人政府”一脚踢开。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又一次碰壁。

形势的发展需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领导人民进行现实的斗争。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并制定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党的纲领问题。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最低纲领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正确地区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破天荒地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从而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争取解放的道路和斗争的目标,也表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最主要的问题上,已经开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预示着中国革命高潮必将到来。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立即投入到领导、组织、推动工农群众的运动当中去了。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专门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国共产党领导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在这次工人运动中,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坚定的革命性和强大的战斗力。如“二七大罢工”中,工人代表林祥谦面对军阀屠刀,大义凛然地说:“头可断、血可流,工是决不复的”,他所表现出来的大无谓的革命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革命的坚决性。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浙江萧山县衙前村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1922年,共产党人澎湃在家乡广东海丰县领导建立了农民协会。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动下,中国的工人、农民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便立即投入火热的斗争中,集中力量从事工人运动。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这次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参加的人数达30余万,大小罢工有100多次,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和战斗力量。后由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反动军阀的疯狂镇压,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在严酷的斗争中,年幼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工人阶级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的最有战斗力的阶级,但单凭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革命胜利的。中国工人阶级要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的饿阶级和阶层,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积极的步骤实现与当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

此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大体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尽管其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且严重脱离群众,但在当时仍不失为代表革命的政党。第二次护法斗争失败后,孙中山痛苦地认识到利用军阀根本不可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共产国际、苏联、中国共产党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并建议实行国共合作。孙中山以满腔的热情开始了他一生最伟大的转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基本过程:

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推动。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了与国民党等民主党派建立联合战线的主张。二大以后不久,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中国,向中国共产党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国共合作的建议。在马林的提议下,1922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经过两天的讨论,决定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在是孙中山按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确定与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并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方法作出了具体决定。

另一方面,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也积极响应。1922年9月,孙中山接受共产党的建议,着手改组国民党。据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回忆,她曾问过孙中山为什么要和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孙中山回答道:“国民党正在坠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鲜的血液。”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进行新的解释,具体地讲,就是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主张“免除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主张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恩岁得而私也”;在民生主义中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并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同时,孙中山在解释三民主义时还指出,新三民主义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联系在一起的。改组后的国民党基本上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联合战线的组织形式。

由此可见,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内容基本相同(当然,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在民主革命纲领的一部分不同、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不同、宇宙观不同等,正是存在着这些不同,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从而成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对于加速照顾革命的步伐,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注意: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必须掌握这样几个知识点:合作的形式——党内合作;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合作形成的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国共合作的建立,成为中国革命高涨的起点。从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建立到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政变之前,中国出现了反帝反军阀的人民大革命高潮。由于这场大革命以“国民革命”为口号,所以又称国民革命运动。这次革命斗争规模之大,参加群众之广泛,社会震动之深刻,都是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

国共合作的实现,加速了革命的步伐。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国民革命迅速兴起。

1924年5月,在苏俄与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合作在广州创办了黄浦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军校先后办了六期,在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对学员进行政治教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的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培养了大批的军事骨干力量。

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工农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24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广州沙面工人罢工并取得胜利,工人运动在经历了低潮后开始复兴。同时,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的发展,特别是广东的农民运动发展更为迅速。为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国民党中央农民部还从1924年7月起,先后由共产党人彭湃、毛泽东等在广州连续举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农民运动的发展。以1925年5月的五卅运动为起点,全国范围内的大革命风暴迅速兴起。

五卅运动: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举行的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爱国运动。

1925年5月上旬,上海日纱厂工人为了抗议日本资本家无理开除中国工人和克扣工资,举行罢工。日本资本家对罢工工人进行报复,开枪打死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激起上海工人、学生、市民的极大愤慨。5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动员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5月30日,上海学生2000余人到租界内进行演讲,声援工人斗争,号召收回租界。近百名学生被英警逮捕。随后万余群众,集中在公共租界南京路巡捕房口,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英警开枪屠杀群众,打死13人,伤多人,逮捕数十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中共中央立即号召全上海人民结成反帝统一战线,展开罢工、罢课、罢市斗争,抗议英帝国主义的暴行。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上海举行了20余万工人的总同盟罢工、5万余学生的罢课,绝大部分商人也举行了罢市。6月7日,由上海总工会、上海学生联合会和各马路商界联合会推举代表组成工商学联合会,提出惩凶、取消领事裁判权、废除英、日对中国一切不平等条约等17项交涉条件。与此同时,北京、南京、汉口、广州、青岛、天津、重庆、长沙、海丰、陆丰等近500个城镇人民,奋起举行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通电、捐款等,表示坚决支持,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并得到国际工人阶级的支援。这一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在全国革命形势大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国共合作领导了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的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北伐战争。1926年5月,由共产党员叶挺率领的先遣队——北伐军独立团从广东出发向湖南挺进,北伐战争就此揭开序幕。7月9日,国民革命军7个军,10万人,由蒋介石为总司令,在广州正式出师北伐。

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早年在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校前身)学习,毕业后赴日本。1908年入东京振武军事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结识孙中山。武昌起义后回国,曾参加光复上海及杭州等战役,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下任团长。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8年应孙中山之邀赴广州,任陈炯明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1923年8月奉孙中山之命率“孙中山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时任军校校长。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6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出师北伐。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任国民党总裁。

北伐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援下,从1926年7月到1927年3月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占领了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等省的全部或大部,把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极大地动摇了帝国主义及军阀的发动统治。北伐战争的胜利是大革命的高潮,也是国共合作的丰硕成果

3.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大革命是在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一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第二,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第三,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由于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在发动工农方面进行了很有成效的工作,北伐战争从一开始就得到战区和后方民众的热烈支持。1927年1月,在党的领导下,汉口、九江的几十万工人分别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斗争,先后收回汉口英租界和九江英租界,配合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特别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上海工人,为配合北伐进军,先后举行三次武装起义,解放了上海,表现了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革命力量,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也迅猛发展。尤其是湖南、湖北两省,在北伐战争胜利的影响下,农民们纷纷起来,参加农民协会,打土豪、分田地,在农村向反动的封建势力开展各种斗争。极大地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工农运动

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第四,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增强了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在战斗中还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叶挺独立团主要由共产党人组成,他们担任着打前站的艰巨任务。这支队伍在1926年8月攻打通往武汉的要冲——汀泗桥、贺胜桥决战及其它战斗中,英勇善战,屡破强敌,建立了重大的功勋,被誉为“铁军”。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作的巨大贡献,是举世公认的。

4.大革命的意义和教训

北伐战争的迅速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他们一方面积极帮助北洋军阀对抗北伐军,一方面直接以武力干涉中国革命。1927年3月22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占领上海后,帝国主义列强调集90多艘军舰在黄浦江列队示威,英、美、日、法等国驻沪军警多达3万余人,声称要联合保卫上海。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时,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列强借口保护侨民和领事馆,下令停泊在下关江面的军舰炮轰南京城,打死、打伤中国军民20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惨案。

在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中国革命的同时,日本正积极从国民革命内部寻找代理人来分化革命营垒。南京惨案发生的当晚,蒋介石由安庆到达芜湖,他派人到日本驻芜湖领事馆向代理领事表示南京事件由他负责处理,希望日本出面调停,并转告英美当局停止炮击。当蒋介石得知有日本驻南京领事馆官员正在芜湖时,他于深夜11时派人向他转告蒋介石决定亲自前往南京以解决事件。

3月26日蒋介石到达上海,日本外相币原令日本驻沪总领事矢田七太郎迅速与蒋介石建立关系。30日蒋介石会见矢田,矢田要求蒋介石对上海的治安负起全部责任。蒋介石心领神会,表示充分理解矢田的意思,定当采取严厉制裁措施维护上海治安。4月2日晚,蒋介石的心腹黄郛向矢田转告蒋介石已下定决心整肃国民政府内部,与共产派分离后将尽快解决南京事件。

4月3日,英、美、法、日四国代表在美舰匹茨堡号上集会。英法美代表提出占领吴淞要塞,轰击长江各炮台,摧毁汉阳和广东兵工厂,扣留南军海军舰艇,截留上海海关的关税附加税,轰击南军兵营,封锁南军控制的海岸,禁止中国轮船在长江航行等强硬措施,日本代表认为这些措施未必奏效。当日外相币原得知英美法方面的意见后立即约见英美大使,向他们表示如采取强硬态度,将无法诱使蒋介石脱离国民革命营垒,他还告诉英国大使说蒋介石正在积极准备反苏反共。美、英、法政府见此先后改变策略由武力制裁转向与日本一道采取分化政策,支持蒋介石反苏反共。

早在1927年2月21日,蒋介石就在南昌总部公开发表反共演说。3月6日,他指使部下诱杀赣州总工会委员长、江西省总工会副委员长、共产党员陈赞贤。3月16日他从南昌到九江,指使青红帮流氓捣毁左派占优势的国民党九江市党部和九江市总工会、打死打伤多人。3月23日,他指使暴徒在安庆捣毁国民党左派领导的安徽省党部和总工会,农民协会,打伤多人。在九江、安庆直接了解暴行真相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郭副主任部沫若在4月9日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长文,愤怒地揭露道:“蒋介石已经不是我们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了”,“他在国民党内比党外的敌人还要危险。”[⑨]

4月3日,蒋介石、汪精卫在孙中山故居举行秘密会谈,参加会谈的还有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吴稚晖、宋子文、蔡元培、古应芬等。在会谈中,蒋介石提出应当马上办两件事:一是赶走鲍罗廷,二是分共要汪精卫赞成。汪精卫认为关系重大,不可轻变。如果要变,应开中央全体会议来解决。

4月26日,蒋介石司令部贴出布告,严令一切武装纠察队与工会,一律在总司令部管辖下,否则以违法叛乱论处。4月8日,蒋介石授意吴稚晖、白崇禧、纽永建等组建上海临时政治委员会,掌握上海市一切军事、政治、财政大权,并指导当地党务。9日,宣布戒严条例,禁止罢工、集会、游行。

汪精卫参加蒋介石秘密会议后,在4月5日发表了《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宣言》,据汪精卫所言这是陈独秀针对他的质疑以及外界的各种传言亲笔所作的表明态度的辟谣宣言。宣言表示共产党要与国民党如兄弟般亲密合作,并引国民党最高党部全体会议之决议说明国民党方面已昭示全世界,决无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

4月12日4时许,蒋介石发布了大屠杀的命令,青红帮武装流氓向分驻上海总工会的工人纠察队发动突袭。国民革命军第26军以调解为名欺骗工人纠察队,缴了工人纠察队的枪械。13日,上海工人和市民10万人召开大会要求释放被捕工友,交还纠察队的枪械。会后队伍整队游行,当游行队伍行至宝山路,第26军进行阻拦,双方发生冲突。第26军遂向游行队伍开枪,当场打死100多人,伤者不计其数。随即,蒋介石下令在上海实行大搜捕,有300多人被杀,100多人被捕,5000多人流亡。

继四·一二反共政变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都相继发生了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搜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事件。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也发动了反共政变。国共合作就此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了。

5、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买办豪绅阶级相勾结,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再加之革命阵营里的蒋介石、汪精卫集团相继背叛革命,使敌强我弱的局面更加严重。从主观上讲,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对国革命的规律懂得不多,特别是在北伐战争的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占据了党中央统治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在革命势力向革命势力突然袭击时,中国共产党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致使大革命的失败。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空前规模的传播;它教育和锻炼了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带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思考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参考文献:见教材

※教学后记: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2、主要内容:

A、主要内容(☆略讲)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的杂志《新青年》问世,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开始时把自己办的杂志定名为《青年》,可以看出他将改造社会的职责寄予青年身上。新文化运动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入手,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思想革命,●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

心”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通过新文化运动造就一批共和国的国民。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进攻,主要内容包括: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即德先生(democracy),这里所谈的民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通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的提倡号召国人个性解放,摆脱奴隶地位,成为自由自主的人。通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提倡号召国人要实行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使国民成为社会的主人。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即赛先生(science),这里所谈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反对迷信、盲从,反对神权,树立科学精神。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在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看来,科学不仅与人的自由精神相通,而且与理性化的民主政治有内在的关联。在近代中国,是通过科学所带来的实际效益来理解科学的重要性,把他当作富国强兵的手段来信仰和接受的。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鲁迅通过《狂人日记》向封建礼教射了第一支标枪。“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通过批判孔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旧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已经成为传播和发展新文化的障碍,提倡新文学,是要求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革命,这种取代是文学语言的重建,也是思维的重建。新文化运动表现出来的这种对旧传统的否定和正面的文化重建,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未曾有过的。

B、历史意义

(1)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

(2)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解放潮流,为新思想的传播,打开了大门,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条件,中国首先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就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左翼知识分子。

C、局限

(1)局限在城市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未和工人农民发生联系;

(2)对西方文化过度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容易造成民族文化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思潮;

(3)夸大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为只要文化问题的解决,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90多年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给我们留下许多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探讨的问题,但就当时而言,主要为中国少数优秀知识在涌现出来的各种“救国思想”进行反复比较,从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条件。这一选择,无论对中国革命还是中国的命运,都是极为关键的也是唯一正确的。五四前,当启蒙思想家们极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同时,少数优秀分子已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持有怀疑和保留态度了,一方面宣传,另一方面怀疑和保留,为什么呢?

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

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两级分化现象日益明显,社会矛盾增多。

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的进一步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李大钊:“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梁启超一战后到欧洲考察后指出:“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是生是好。”既然西方人对自己都怀疑了,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还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呢?

第二、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毛泽东对此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师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于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人对当时的世界文明作了如下评论: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以渡世危崖。”

对西方的怀疑只是说明了转向的必然性,为什么会转向东方、转向马克思主义?这又主要源于十月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它给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这样一个启示,即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

第二,列宁领导的苏俄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使中国人民真正体会到了获得平等地位的滋味。苏俄政府公布了1907年以来沙皇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针对中国的《日俄密约》,宣布废除过去对华的不平等条约,这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产生了好感,他们表示了对十月革命和列宁的拥护,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赢得胜利的事实,也给了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革命新方法,即通过人民群众运动来改造旧社会。

因此,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以俄为师”,学习、研究并且在社会上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

的思想潮流。

不过,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上广泛地传播开来,还是在五四运动之后。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的背景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基本背景如下:

首先,是中国社会新的社会力量成长、壮大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并逐渐成熟,为运动的发生准备了社会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已经达到260万。

其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十月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一些进步青年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在社会上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为运动准备了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再次,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极大地鼓舞了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激情。

第四、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在巴黎召开“和会”。在此期间 , 参加巴黎和会的有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中国等 20 多个国家。但实际操纵会议的是美、英、法、意、日 5 个国家 , 特别是美、英、法 3 个国家。巴黎和会后来成立的 " 四人会议 "( 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意大利总理奥兰多组成 ) 和" 五人会议 "( 由美、英、法、意四国外长和日本代表组成 ), 成了和会的决策机构 , 一切重大问题 , 皆由他们决定 , 其他国家只是在讨论到和其有关的问题时才能列席。中国作为协约国的成员之一,派代表出席,“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山东主权和取消“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的正当要求,并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移交给日本,北洋军阀政府,竟然准备签字承认,巴黎和会丧权辱国的消息传来以后,人们心头的愤怒象火山一样迸发出来。2.五四运动的过程(☆略讲)

五四运动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5月4日到6月5日,以学生为主5月4日,北京13所大专院校3000名学生,在天安门游行示威,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强烈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亲日派卖国贼,示威群众不顾反动军警的阻挠,愤怒冲进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

(2)6月5日,以无产阶级为主北洋军阀政府在北京逮捕学生的行为,进一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6月5日,上海工人举行政治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册答案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C 5、D 6、A 7、C 8、B 9、D 10、D 11、C 12、D 13、B 14、B 15、D 16、D 17、D 18、C 19、B 20、D 21、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 3、CD 4、ABCD 5、ACD 6、ACD 7、ABD 8、ABCD 9、ACD 10、AC 11、BCD 12、ABCD 三、简答题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要求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革命;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提倡民主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以及以代议制为基本原则的共和体制。提倡科学就是要学习自然科学法则,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和无神论等思想。进行文学革命就是要从内容到形式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为了传播民主科学的思想,为了人民的启蒙,就必须大力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封建文学、文言文。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以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它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革命的范畴。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2、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五四以后,尽管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革命的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五

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表现为: 五四运动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中国人民掌握了新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作为新的力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社会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 3、简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表现出的鲜明特点。 一是注意整体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立场方法,划清与修正主义的界限。 二是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 三是重视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结合。 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民主革命的基本纲领及其意义是什么 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低纲领,即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任务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纲领第一次明确了革命对象-初步解决了革命动力问题,为全国人民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此,中国人民有了革命斗争的明确方向和战斗旗帜。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必然要起来进行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大场镇朗讯小学丁台田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独立预习,自学质疑(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读一读,了解文章大意;写一写,掌握生字音形; 查一查,弄懂词句意思;想一想,思考课后习题; 搜一搜,查阅相关资料;问一问,提出疑难问题。 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 1、同学们,你了解的神话故事有哪些?指名回答。 2、咱们今天要学习的神话故事是——(齐)开天辟地 3、我们课前进行了预习,生字词掌握了吗? 出示:板斧一丈加厚柱子合拢血液皮肤 开天辟地精疲力竭 轻声读,指名读,齐读。哪些字的读音或字形需要给大家提个醒? 4、通过预习,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生:盘古怎么能睡一万八千年呢?为什么盘古睡了一万八千年呢?他会不会氧气不足? 师:恩,你们的问题很有趣。大家知道神话故事有什么特点? 生:是说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是讲神仙的故事的…… 师:是啊,所以神仙的故事允许夸张,允许虚构,甚至会有你们觉得不符合逻辑的情节。比如: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能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烧出火眼金睛。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为什么还要顶天立地?盘古为什么怕天地会合起来?为什么盘古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盘古一共顶了多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新版 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 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 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 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 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 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 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 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 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苏教版《开天辟地》 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6、7、8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一、导入: 1、中国的古代神话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表现了古代人民对于宇宙的探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开天辟地》。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宇宙是个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我们继续来学习,更深入的了解盘古。 二、精读感悟 学习指导一: 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就在这黑暗混沌中,大神盘古醒来了,他是如何开天辟地的呢?边读边想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3分钟后交流) 交流: (1)身躯高大、力大无穷 抓住“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指导学生读好句子,在朗读中体会开辟天地的艰难,感受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创造新世界的决心。 (2)意志坚定 抓住“冉冉上升”、“慢慢下沉”、“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词体会,指导学生读好句子,感受在漫长的岁月中,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头顶天,脚踏地”可以找学生来示范一下。 (3)说说盘古在你心目中是一位怎样的神?(力大无比、意志坚强、矢志不移……) 多次朗读。 学习指导二: 自由读课文第6、7自然段。思考:盘古是怎么把自己的身躯奉献给这个世界的?(3分钟后交流) 1、教师导读,为了让天地不再合拢,我们的大神头顶天,脚踏地,一撑就是几千万年。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盘古也已经……,当他知道天地再不会合拢,就…… 2、盘古为分开天地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当知晓天地不再合拢时,他满含微笑,高大的身躯轰然倒下。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身躯化成了万物。 3、指名读课文,思考盘古的身躯都变成了什么?体会排比句。 4、欣赏插图,感受世界的美丽。 5、再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划划相关的词句。 6、交流 (1)盘古的乐观、无畏 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的时候”等词语理解。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2)世界的美好

开天辟地教案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开天辟地》 1、出示混沌巍峨开天辟地冉冉上升 雷霆合拢精疲力竭纵横交错 (指导读好词) 2、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神话故事?这些词可供你选择。 二、学习第一段 通过昨天的朗读,我们知道是盘古开辟了天地,那么为开辟之前,天地是怎样的?(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板书盘古 那是什么样的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谁能通过朗读向人们传达这样一个世界。(指名读) 二、学习2-5 1、过渡:就在这个浑沌一团的大鸡蛋中,昏睡了一万八千年的盘古醒来了,看到周围黑乎乎一片,他感到(彷徨,茫然),它多么渴望见到光明阿!于是开始了他的开天辟地。板书(开天辟地) 请你大声读读第2自然段,看看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 从中你可以看出盘古是个怎样的神?请把相关语句划出来。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 (1)出示“他一使劲……破碎了” 一使劲,一翻身就能让宇宙裂开一条缝,说明了什么?(高大力大) 你有这个力量吗?只有盘古才有这个神力。板书:神力 (男同学把他的神力读出来) 你们读的太好了,特别是“咔嚓”太生动了,仿佛就在我的耳边响起。(女生读)

一丝微光对醒来就处在黑暗之中的盘古来说,这是一丝怎样的光啊!(生命之光,理想之光)(这一丝光让他看到……) 让我们一起朗读读出他追求光明的决心。 (2)这是个普通的鸡蛋吗?是个巨石累积而成的,你怎么知道的, “巨石崩裂”电影电视中你见过这样的场面吗,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你让我看到了石块飞溅的场面,你让我听到了山崩地裂的巨响。 请你把词语放在句子里朗读,(男生读)读出开天辟地的气势 你们读的太棒了!通过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感到整个宇宙都在振动,让我感到盘古真是神力无比! (3)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神力?“ 猛劈猛凿” 怎样的凿和劈阿!谁来读。能读的更猛一些吗? 请你把词语放在句子里朗读,把他威武神勇的样子读出来。 (4)你们读的真好!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一个“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的盘古正在“ 猛劈猛凿” “ 猛劈猛凿” “ 猛劈猛凿”大鸡蛋终于破碎了,同学们大鸡蛋破碎容易吗? 是啊,为了开天辟地盘古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啊! (5)齐读这一段,体会一下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 6、过渡:盘古就靠这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描绘天地的变化时用词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对反义词形象的描绘了天地分离的情景。)(字数相等/琅琅上口) 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句子,在下面的学习中自己要留意。以后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对仗这种方法,那会让文章增色不少。 (二)、学习3-5 1、过渡:盘古用他的神力开辟了天地,天和地分开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可以用个成语来形容。(顶天立地)(看图)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二、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北洋军阀的统治 (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三、基本概念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共合作大革命 四、基本线索 1、从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解放潮流发生的必然。 2、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3、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五、教学重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难点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七、教学热点 1、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作用。 2、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北伐战争的意义。 八、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为辅。 2、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九、教学方法 1、充分尊重教材,增补相关资料。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盘古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目标导学: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简单介绍中国神话故事。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神话故事。板书:12开天辟地 3、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此处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课文。 (2)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3)带着刚才所提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注意读准“丈”和“柱” (2)出示词语 混沌凿子板斧巨石崩裂冉冉上升一丈高加厚巍峨柱子 合拢筋疲力尽雷霆光芒万丈皎洁明媚三山五岳筋脉 血液纵横交错皮肤万顷良田雨露甘霖世间万物 指名读,领读,齐读。 “血液”的“血”读xuè。 (3)交流理解的词语,提出不理解的,共同商议解决或在精读课文时解决。精疲力竭:形容十分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皓洁:(月亮等)明亮而清白。 纵横交错:横一条竖一条相互交叉。 (4)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课文大意,疏通层次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围绕刚才所提问题交流。 2、并划分段落 第一段(1)讲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候的样子。 第二段(2-5)讲盘古醒来后用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 第三段(6-7)讲盘古临死前用自己的身躯化出世间万物。 第四段(8)总结全文,概括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 四、教学生字 1、学生自学生字字形(田字格里的生字),同桌交流生字的记忆方法。 2、写字。 五、布置作业 1、临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搜集盘古的有关资料。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B.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2.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C.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D.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A.领导阶级不同 B.领导方法不同 C.所处时代不同 D.革命性质不同 4.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促进作用 B.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C.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D.十月革命的影响 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其“新”主要表现在:()。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法 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④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④D.①③ 6.中共在()上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A. 二大 B. 三大 C. 四大 D.一大 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地点是( ). A.北京 B.上海 C.长沙 D.广州 8.1924年初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一大”( )。 ①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②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③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④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始 A.①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②③ 9.1924~1926年国民党的性质是( ).

A.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B.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 D.官僚资产阶级政党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10.大革命给中国共产党的最深刻的经验教训是必须( ). A.警惕统一战线内部的野心家B.和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C.提出能团结多数的革命口号D.独立自主地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二、辨析题 1、如果没有无产阶级加入,五四运动不可能取得胜利。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偶然性。 3、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三、思考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 2、五四运动有哪些历史功绩?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4、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5、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意义何在? 6、如何评价大革命?

开天辟地1教案

《开天辟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大胆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思维、表达能力。 3、感受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激发学生对阅读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魅力,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前准备】请学生搜集、阅读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神话故事《开天辟地》。 1、通过昨天的课堂,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生字词。开火车读,男女生各读一遍。 2、初读课文我们知道,盘古没有开辟天地前: A天和地还,整个宇宙,。 B盘古以他的,,。 二、自学课文 过渡:这堂课,我们就去看看盘古怎样以他的神力,把混沌一团的“大鸡蛋”似的宇宙,创造成了我们现在这美好的世界。 A快速浏览课文,分别找出描写盘古开辟天地,生化万物的一个自然段。 B接下来同学们先各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根据目标要求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一) 1、盘古醒来后怎样开辟天地的?画出相关句子,并点出句中重点词语,从 中体会到盘古是一个怎样的神? 2、开辟天地后,天和地是怎样的? (二) 1、开辟天地后,盘古立即生化成万物了吗?又怎么做的呢?仔细读第3 自然段,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2、其间经历了多长时间后盘古才微笑倒下的?读一部分,你想到可以用哪 些词来形容盘古呢?把想到的词写下来。 (三)

1、阅读第7自然,点出这自然段中的“变成了”,一共有几个,分别是什么变成了什么?发挥想象,盘古身躯中还有哪些部位也会变成自然界的什么?从中体会到他什么精神? 三、教学重点 (一)过渡:让我们先去研究第一个问题。盘古醒来后怎样开天辟地?交流: 1、随机出示: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2、出示: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A如果你是盘古,看到一丝微光你会想些什么呢? B读着第2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中体会到盘古是个怎样的神? C再读这两句,把盘古的力量读出来,读出他的勇敢坚强与力大无比。3、出示: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A女生读第一行,男生读第二行。 B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在一片新天地中,再来看这句中的字词还藏着奥秘呢?发现了吗? C像这样写法,前半句与后半句字数相等,含有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句子很多,我们快速找一下,能找到吗? (二)学习第二个问题,遇到了困难了吗? 出示:,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顶天立地) 引读:一百年过去了,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一万年过去了,盘古还是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1800万年过去了,盘古依旧是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读到这儿你想到用哪些词来来赞美这位神了吗? 出示:这是一位的大神(意志坚定、矢志不移、有毅力、有决心……) 几千万年过去了,盘古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了,就含着微笑倒下了。 预设:盘古为什么微笑着倒下了?

《开天辟地》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开天辟地》教案 一、扫除障碍 1、出示词语,要求读准字词。 混沌巍峨合拢使劲雨露甘霖巨石崩裂冉冉上升精疲力竭纵横交错皎洁明媚 开火车读词语。 2、不光要读准词语,还得读懂词语,谁能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语。 3、还有一个词,张老师把它雪藏了(板书课题),大家一起来读。 二、解读课题 1、这是一个成语,他的意思有两个(出示解释),一是比喻前所未有,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二是比喻开创空前宏伟的事业。 2、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开天辟地是这两种解释吗? 它是一则神话故事,与前天我们学习的希腊神话不同,它是一则中国神话。(出示神话小贴士)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向往。 3、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不计其数的神话故事,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同学们耳熟能详,这里有几幅图片,想不想

猜猜分别是什么神话故事。 (出示图片) 4、理解课题:辟是什么意思?这还得看看它原来是怎么写的。(板书)(打开、开辟) 三、精读感悟 1、文中哪部分具体讲了盘古开天辟地?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读书光读准还不行,还得读懂,请大家轻声读这一自然段,思考一下盘古是个什么样的神。 我们一起默读这一自然段,用笔画出能够体现盘古是个大神的语句。 句子训练:因为盘古是个大神,所以他能。 借助找到的这些语句,通过朗读读出盘古是个了不起的大神。 指名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觉得盘古是个了不起的大神,也想来试一试。范读。 听完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了新的感受,读给同桌听一听。 同桌互读。 3、有着一身神力能开天辟地固然让人佩服,但盘古更有让人景仰的地方。 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4、(出示第三自然段)盘古开天辟地后是怎么做的? 板书:顶天立地。

盘古开天辟地 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注释,并能运用各种方法自学词句,学习直译文言文的方法,了解《盘古开天地》 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 3.感受盘古氏开天辟地,创立世界的神力与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人,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一)师: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有许多的神话传说深入人心,你们知道哪些呢? (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神话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听课文录音,听清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 (二)出示难读句子的停顿之处。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三)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流利、通顺。 说明:文言文的朗读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停顿学生往往掌握不好,通过以上方法,让学生正确朗读,琅琅上口。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字词。 1.师:除了文后标示的注释外,如果我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怎么办? 2.介绍一些方法:查阅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等。 3.本文中有哪些是注释中没有而你又不能理解的吗?请运用其它方法自己解决,将结果写在书上。 4.学生交流,教师辅导。 说明:除了课文自带的注释外,还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二)翻译全文。

1.逐句翻译,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到位。 2.连起来翻译全文。 译文:(参考)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混沌地成一团,像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的变化,他的智慧比天还要高超,他的能力比地还要强大。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也长得非常高大。天地开辟了以后,才出现了世间的三皇。 3.以小组为单位巩固复习。 小组内自由组织:朗读课文、翻译字词、翻译全文。 4.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来复述故事内容。 四、拓展延伸。 (一)《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了什么? (盘古的神力、奉献精神) 这是一个故事,我们注重它奇特美丽的情节,但神话故事演变至今,仍不失为经典。如今,我们仍需要这种“开天辟地”的精神:敢于开拓,勇于承担,乐于奉献。“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几千万年过去了”,哪怕是顽石也能成精,盘古就这样站立在天地中巍然不动,他与天地已融为一体,吸收天地灵气,最终化为万物。盘古死了吗?不,他没有死,它化为自然万物,永存于世,它开天辟地的精神成为永恒。 (二)了解神话的大概特征。 1.神话是千百年来由人们这个群体不断改编丰富的结果。 2.神话是虚构的,他带着人们美好丰富的想象。 学生积累一组神话: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八仙过海…… 仔细观察这组词语,会发现,它们带有“月”、“日”、“天”、“海”等字眼,那时人们科学还不发达,无法神秘莫测的自然界中的现象进行合理解释,于是产生了美好瑰丽的想象之旅,创作了一个生动奇丽浪漫大胆的神话故事。因此,它是虚构的,它是美好浪漫的,丰富的想象是神话的最明显的特征。 【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说给周围的人听。 2.阅读其它神话故事。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公元1921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标志性的年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社会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绝不是偶然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必须把视野放到更长远的历史中去,透过风云变幻和波澜壮阔,看清历史的趋势,明晰历史的必然。 (一) 1840年,一个民族屈辱记忆深刻的年份,被称为西方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对远在万里之遥的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史称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地位和社会性质,使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因而成为历史的转折点,也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革命的任务。从这一年开始,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近代以来历史大背景。从1840年到1905年的66年中,中国的上空一直笼罩着西方列强侵

略战争的硝烟。比较大的战争有:1840年到1842年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56年到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年到1885年法国侵略中国的战争,1894年到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等。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列强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与侵略战争始终紧密相伴的,是妥协和退让,是割地和赔款。英国割去了香港,日本占领了台湾,沙皇俄国攫夺了中国东北西北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侵略战争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让清政府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仅此一项,中国就损失白银十几亿两。而当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呢?不过8000多万两。在国内,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占有60%~7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70%的贫民和雇农,却没有或有很少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近代中国革命理所当然面临两大根本任务:反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推翻他们对中国的统治;反对封建主义,推翻他们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事实上,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掠攫夺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的同时,中国人民的反抗和革命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风起云涌。同时一批先进中国人率先醒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先驱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也产生了一批主张改良革新者,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掀起变法维新运动。

开天辟地教案

《开天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 3、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3.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时,是否曾想过,这天和地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已经想过了,并由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神话故事,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这其中最精彩的一个。(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2、齐读课题2遍。 3、大家知道开天辟地是什么意思吗?

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自由提出疑问,老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四个主要问题:为什么?谁?怎样?之后的情况?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同时划出生字词,标上自然段序号。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开天辟地板斧一丈极厚柱子合拢精疲力竭血液皮肤(2)指名学生读,正音 “丈、柱”是翘舌音,“丈、拢、精:是后鼻音,“斧”与“肤”只是声调不同,“血液”的“血”读xuè。 (3)学生自主提出生字书写中该注意、或容易出错的地方 “纵”的右半边第二笔是点,不是捺。 “拢”不能少一撇,否则就变成了“扰”。 “竭”右下角不能写错。 (4)当堂描红 (5)学习二类生字 (6)读课后词语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2、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呢?(第一个问题)答案在哪里?(第1节)(引入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教案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幻灯片第四章标题),首先我们要明确本章的标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究竟是指的什么?(幻灯片毛泽东语)在很多革命纪念馆中,都陈列着这样一块牌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句话是毛泽东同志说的,所以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章的内容主要就是讲中共成立的历史过程。本章的内容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章,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上一编我们所讲过的内容,在上编中我们了解到,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历史任务(副板书),是哪两个历史任务啊?一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前一项历史任务是后一项历史任务的前提。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经过了艰难曲折的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无论是单纯的农民战争还是伟大的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所有的探索最后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鉴于以往中国人民实现第一个历史任务的经验,历史和中国人民重新做了三个重要的选择,哪三个选择呢?第一个选择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第二个选择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个选择是由前两个选择规定的,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个选择在我们这章当中有所体现,所以这一章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显得很重要,我们这一章集中的反映了历史和中国人民究竟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通过这一章及以后各章的学习,大家还会看到这个选择主要经历了两个过程,哪两个过程呢?第一个过程是少数的先进分子的选择,第二个过程是以后中国人民在革命的实践当中自觉的选择,那么希望大家在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要结合第四章之前和第四章之后的内容来理解为什么要实现这三大选择。那么这些选择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产生了什么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章的教学重点(一)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怎样艰苦探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的新面貌。大家可以把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中国历史作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出现的巨大变化。那么中国的先进分子是怎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呢?我们说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然后到五四运动之后实现的,所以我们首先看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原因(1)、先进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国民性问题 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是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他们总结了辛亥革命之前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中国历次救亡图存探索失败的原因,他们认为,中国的国民性问题是中国革命屡遭失败的病根。(连续出示幻灯片)这里所说的国民性问题主要指国民对革命的麻木,不参与,如陈独秀说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失败的根本原因,鲁迅先生对此也有一句话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你们的生活是那么的悲惨不幸啊,但是为什么不起来抗争呢?所以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老百姓的麻木,冷漠,对革命的不关注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国民性的罪源是什么呢?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是封建专制文化。他们认为因为长期的封建专制文化的禁锢致使人们的思想,行为,习惯都养成了盲从,迷信,绝对的愚忠,

《盘古开天辟地》设计教案

《盘古开天辟地》设计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中学赵怀兵教学目的 1.发扬与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 2.培养改写神话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难点: (l)理解古代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 (2)改写神话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浊(zhuo2)混沌(hun4dun4)孕育(yun4)霹雳(pi1)冉冉上升(ran3)巍峨(wei1e2)雷霆(ting2)骨髓(sui3)甘霖(lin2)。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盘古:我国神话中的开天辟地的人物。 (2)开天辟地:古代神话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后方有世界。因此用“开天辟地”指有史以来。 (3)宇宙:本课指一切物质及其存在的形式的总体。 (4)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响声很大的强烈的雷电现象。

也叫落雷。 (5)冉冉:本课指慢慢地。 (6)湿润:本课指(玉、石等)质地柔和、细腻光滑。 (7)甘霖: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3.朗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人 1.作者作品简介袁柯,生于1916年,神话学家。四 川人,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h 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关于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 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 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 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 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3.导语。 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 万物起源的神话。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 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了解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144~145页。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前必需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达、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组织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出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歌曲录音:《国际歌》。 3.教学挂图:《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组织分布图》。 〖教学活动和过程〗 1.导入。“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寻找一条民族振兴救国救民之路,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孙中山先生领导取得的革命效果就被袁世凯篡夺,在帝国主义的挑唆和支持下,中国陷入

了军阀混战的泥潭。中国的广阔大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使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向何处去?就在这个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同学可能不了解十月革命,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由列宁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10月,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2.阅读与讲授。请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资料。教师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一批具有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热情开始研究和传达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经验,出现了陈独秀兴办的《新青年》杂志、李大钊主办的《每周评论》、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等。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传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还在各地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何叔衡等在湖南长沙发起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周恩来等人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这些团体的宣传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达。在这期间,1919年5月4日,在北京迸发了规模空前的五四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的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达。各地的早期共产主义组织深入到工人群众之中,兴办供工人阅读的刊物、

开天辟地大事变50题答案

第四专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单项选择题 1.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 A.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 B.清政府 C.孙中山的临时政府 D.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2.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的时间是() A.1912年9月 B.1913年9月 C.1914年9月 D.1915年9月 3.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小说()等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揭露和控诉,使反对“吃人的礼教”成了许多人的共同呼声。 A.《狂人日记》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劳动界》 D.《新青年》 4.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 A.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B.民主和科学 C.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D.民主和法制 5.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后,在长时间里,其影响主要限于() A.亚洲 B.非洲 C.美洲

D.欧洲 6.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周恩来 7.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 A.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的发表 8.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 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国民革命 9.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的运动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0.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的翻译者是() A.陈望道 B.李大钊 C.梁启超 D.胡适 11. 1920年11月,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的地址是()

13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13.开天辟地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采取多种方法积累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六、七、八自然段。 2.学会用文中的语句或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 体会“顶”“踏”“站”“撑”等动词及重点语句,感受盘古的神力无比及意志坚定的巍峨形象;品读“化身万物”语段,进一步感受盘古的伟大、无私。 4. 初步感受对仗的特点,学习“对仗”的写作手法,积累文中对仗的优美语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走进人物内心,感受盘古的伟大精神。 难点:了解“对仗”的写作手法及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神奇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活动:“看图片,想故事”。(嫦娥奔月、后羿 射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2.简介神话故事特点:在远古时候,科学不发达, 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人们还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于 是古人就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一些具有超凡能力的“神”,与这些“神”有关的故事就成了神话故事。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就是《开天辟地》。 板书:开天辟地(提示:板书同时要相机指导生字“辟”的书写,强调右侧

起笔高于左侧,最后一笔竖向下稍微延长,让它舒展开。然后让学生书写“辟”) 3.齐读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与写。 2. 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查到的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3.分段朗读课文,看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读得最好。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完之后找同学点评。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课文中有一个句子更简洁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你发现了吗?谁能找出来读一读?(提示:先让学生寻找朗读,然后课件出示第8小节,齐读。) 2.在本单元的读读背背中的八个四字词语也和这一课有关,先读一读,你发现与本文内容有怎样的关系? 3.这八个词语正好概括了这一神话故事的发展过程,让盘古开天辟地的四幕情景重现在我们的眼前。它们分别在课文哪几节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1)昏天黑地(2)开天辟地(3-5)顶天立地(6-7)改天换地 4.根据八个词语,谁能用几句连贯的语句来概括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5.通过朗读,你觉得盘古怎么样?(初步感知盘古的精神)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第一幕:“昏天黑地” 1.天地还没分开之前,宇宙是什么样子呢?带着问题读第一自然段。 (提示:注意“混沌”一词的读音。如果读对了:你真小心,连特别容易读错的一个字都注意了。你能把这个词语再读一次吗?如果读错了:这位同学有一个词语没读准确,谁听出来了,能帮他指正吗?) 2.“混沌一团”一词你知道在课文中什么意思吗?(天和地搅在一起。) 3.从“混沌一团”“大鸡蛋”等词语中我们能想象出当时的怎样的情景呢?谁来描述? 4.真是昏天黑地呀,周围黑乎乎一片,如果大家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黑暗、沉闷) 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五)作业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