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题目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目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经济蓬勃兴起,给企业的经营方式、生产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造成了企业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企业组织结构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对文献进行总结整理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企业组织结构维度,分为复杂化、正规化、专门化和分权化。接着建立信息技术因子体系,分别为常规技术、工程技术、工艺技术、非常规技术、研发技术、引进技术、应用程度、更新速度、吸收程度、核心技术和普及技术。然后,本文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改,提取四个公因子,分别为信息技术类型、信息技术来源、信息技术管理、信息技术质量,最终确定了信息技术的因子体系。同时结合模型和数据,就企业信息技术如何影响组织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信息技术类型、信息技术来源、信息技术管理和信息技术质量对组织结构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其他三个相比较,信息技术的类型对组织结构有较大的影响,结合目前组织结构的发展情况预测了新型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势。至此,本文按照逻辑的发展顺序,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回答了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组织结构;结构性维度

A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s rapidly, the economy related with internet booms, and the knowledge era appears, the way an enterprise runs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the management mode has also been changed a lot.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change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the enterprise, as well as the way an enterprise runs.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s a part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has also been challenged.

This paper made a defini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dimensions on the basis of study several popular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at present and then divide the dimens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four sections, namely complication, regulariz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n Establishe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ex system, which including technology Classification, technology Source,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quality. After establishing an assumption model, the paper try to test and verify it. By factor analysis, the paper studys how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luence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inally the paper verify the assumption model and Extract the four common factors. Until now, the paper has made perfect answer to how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luence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Key wo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rganization structure; dimension of Structural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方法 (1)

1.3研究思路 (1)

1.4内容框架 (2)

第二章文献综述 (4)

2.1组织结构性维度研究 (4)

2.2信息技术概念研究 (7)

2.3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 (9)

2.4小结 (10)

第三章研究模型与问卷设计 (12)

3.1模型构建和假设 (13)

3.1.1研究模型构建 (13)

3.1.2研究假设 (13)

3.1.3信息技术因子体系的构建 (14)

3.2问卷研究设计 (14)

3.2.1问卷设计和调查 (14)

3.2.2数据收集和整理 (15)

3.3统计分析 (16)

第四章实证分析 (16)

4.1因子分析 (17)

4.1.1信度检验 (17)

4.1.2效度检验 (17)

4.1.3因子分析 (17)

4.2实证分析结果探讨 (20)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21)

5.1结论 (22)

5.2企业组织结构变化趋势 (22)

5.3不足与展望 (23)

参考文献 (23)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全球经济现在正处于一个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时期,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现有的技术、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信息化已经成为人们经常提起的话题。信息化一般被认为是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信息化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发掘社会智能潜力,推动经济和社会优质发展。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改善了企业信息传递的手段,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传递能力大幅提高,人类的经济系统也相应进步。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已由传统意义上相对静止、单一、稳定的状态转向动态、复杂、多变;传统企的业生产、销售、管理等诸多环节受到全面的挑战和冲击,仅仅依靠技术革新已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相应优势,必须对市场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并及时反应,凭借着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影响, 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发生以适应信息时代市场变化为目标的调整和重构。

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和互动关系,企业的组织结构要为适应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适时转型。同时,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不断渗透,也必然推动其组织结构发生悄然或剧烈的变革。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伴随这一过程,企业制度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正在从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虚拟化方向变革,这种变革趋势不可逆转,但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等方法。一般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具体方法包括:文献搜集、实证调查、数理统计等。

本文首先通过对以往研究文献的回顾分析,指出了组织结构的主要维度,并提出假设模型进行验证。企业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包括两方面内容:(1)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如何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2)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应如何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特定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下应怎样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

1.3研究思路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并不很成熟,主要研究集中在技术构建论、社会构建论和技术社会构建论,由于主题概念一直没有得到统一,对

该主题的研究大多是零散而不成系统的,尤其是实证部分,更为不足。因此本文在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需要对信息技术的维度进行划分,并尝试划分出完整的二级指标,最后通过调查数据来进行验证。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在对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的维度进行划分,并通过调查问卷得到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的相关数据,在因子分析的技术上,重新给出了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产生影响的四个因子。

1.4内容框架

本文分为5章,并附有附录、参考文献和致谢。主要结构如下:

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阐述作者对本论文的总体研究思路和规划,是本篇论文的一个总纲。

第二章:文献综述。本部分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是对组织结构概念的描述;二是对信息技术维度的研究回顾;三是总结了现有的关于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第三章:研究模型与问卷设计。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假设,根据相关的研究文献,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然后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

第四章:实证研究。根据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数据处理结果,验证和修改模型,并对实证分析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该部分是本文的结尾,也是对本文研究内容的总结,给出了信息技术作用条件下组织结构的演变和发展趋势,最后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如下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研究思路 核心问题

现实问题

结果

问题分解

解决问题

如何是组织结构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

信息技术如何影响组织结构

技术类型

技术来源 技术管理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结论

技术路线

技术质量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组织结构性维度研究

2.1.1组织结构的界定

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西蒙曾经说过,“有效地开发社会资源的第一个条件是有效的组织结构”,可以从中看出组织结构的重要性,组织结构也是组织理论家和实践者们一直研究和思考的基本对象。

许多组织理论家对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如泰勒将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专业化的职能分工,是职能制组织结构的基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管理的例外原则,体现了他在组织管理中的分权思想,对分权化的事业部制起很大的影响作用。Fayol则提出在组织中加入参谋部职能部门。Webber则强调官僚组织结构是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实施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规章制度,设立严格的职务等级和职能结构。

许多组织理论家都对组织结构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论述,如西蒙将组织结构分成三个层级:基层机构,从事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层机构,从事非程序化决策、管理生产和分配系统的日常工作:上层机构,从事非程序化决策,设计整个系统,确定目标并进行监控,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等级结构[1]。

J.w.Lorsoh在《组织结构与设计》一书中比较以前的各种组织结构理论概括地阐述了以权变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理论。他在导言中就明确提出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决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变量。对于组织结构的定义,他提出要正确区分“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其中基本结构可以用组织系统图表示,而运行机制指控制程序、信息系统、奖惩制度以及各种规范化的规章制度等等,用以强化基本结构,保证基本结构意图的实现。

Mintzberg吸收了众多组织理论的精华,并创造性地把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内承担不同职能人员的重要性联系起来。他认为组织内存在战略顶层、技术机构、操作层、中间层、以及协同人员等承担不同职能的5类人员,他们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哪种组织结构形式最终被采用。

Ranson等学者认为,组织结构是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并得以重新创造,同时反过来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的控制媒介。这些定义均认为组织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功能的组织结构定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同。Robbins从功能的角度指出,组织结构决定任务分配、报告关系、协调机制和互动模式等。

Hall归纳得出了组织结构的三个基本功能:(1)结构有利于产生组织输出并实现组织目标;(2)结构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缩小个人差异对组织的影响:(3)结构是行使权力的载体(结构决定哪些职位具有权力)、组织的决策和活动场所。

2.1.2组织结构的维度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组织结构的维度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得到的组织结构维度总共有13种以上,如人员比例、自治度、权力分配、授权、规范化、协调机制、专门化、标准化、差异化、复杂性、控制跨度、垂直幅度等。Weber在论述科层制组织时描述了权力等级、专业化分工、工作程序、员工需遵守的规定、差异化的奖励等组织结构的特征。Hage等研究发现组织结构的维度包括复杂性、正规化、集权等。

Pugh等研究者调查了英国52家企业组织,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得出了组织结构的四个维度:(1)结构化的活动,包括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等;(2)集权,主要是衡量决策权的分布情况;(3)工作流直线控制,即采用直线主管制;(4)组织辅助部门的规模。Pugh等(1969)的研究是组织结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的转折,他们的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定义了组织结构的维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组织结构研究中引入了量表调查研究的定量实证方法。Child(1972)也对这些维度进行了检验,他对英国82家组织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Pugh等提出的结构化活动中专业化、流程标准化、垂直幅度和规范化四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Daft认为,组织结构包括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权力层级、复杂性、集权化、职业化、人员比例等八个维度。

Drucker(1946)在通用汽车公司调研了18个月,研究了通用汽车公司的权力分配问题,并奠定了组织研究的基础[2]。

Pugh等学者的论文《组织结构维度》(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是最经典的组织结构维度研究文献,他们专门对组织结构的维度进行了研究,最早将量表调查研究方法引入组织结构研究。后来的学者在研究组织结构时通常把组织结构作为一个变量,选择较为重要的组织结构维度来探讨组织结构维度与背景因素、绩效之间的关系。

本文对1946至2010年组织结构文献的研究方法和所关注的维度进行了回顾,总共找到13种组织结构维度(参见表1) 。

表2-1 组织结构文献梳理

研究者和年份研

法组织结构和维度

Drucker(1946) 案

Robbins(1983) 理√√√

Child(1972) 量

√√√√

Weber(1947) 理

Hage(1965) 文

√√√

Thompson(1967) 理

Lowrence和Lorsch(1967) 案

√√

Pugh等(1968) 量

√√√√√√

Hall(1968) 量

Perrow(1970) 理

Ouchi和Dowling(1974) 量

Reimann(1974) 量

√√√√√√√

VandeVen(1976) 理

√√√

Dewar等(1978) 理

√√

Grinyer等(1980) 量

√√√√

Miller和Droge(1986) 量

√√√√

Russell等(1992) 量

√√√

Mashall、Maureen 和Russell(2000) 量

√√√

Lin和Richard(2003) 量

√√

Nicholas和Brain (2004)量

Joris、Maryse和Marco(2005) 量

√√√√√

合计 2 1 13 2 12 4 2 5 3 3 8 1 2

2.2信息技术概念研究

2.2.1信息技术的界定

技术是使组织的投入转变为产出的工具、技能和行动,技术涉及一个组织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组织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工具技术和知识技术。工具技术可以理解为企业组织的传统技术,包括机械技术和智能技术;知识技术指的是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获取某种所期望的结果时使用的技巧和方法[3]。

信息技术有别于为了完成组织任务所需的知识、所运用的技术、所使用的设施与机械设备等传统技术,信息技术是作为组织内部及其组织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工具和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组织内外信息的开放和共享,使企业能够顺利地实现横向和纵向的沟通与交流[4]。

信息技术(infor2mation technology)一词最早出现在李维特和惠斯勒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文章中 ,他们把信息技术定义为一种可以快速处理大量信息的技术 ,包括快速运行的计算机 ,帮助决策的数学、统计、作业研究等学科及依据上述知识写成的应用程序。李维特和惠斯勒预言信息技术将影响组织结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经历了古老的“结绳记事”、“穿珠计数”,到文字的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直到今天的以计算机技术为典型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得到革命性的发展,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信息技术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收集、存储、加工、发布、传送和利用等技术的总和”、“信息技术是用于信息操作的各种方法和技能,以及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的相关工具及物质设备”。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是:“针对信息的采集、描述、处理、保护、传输、交流、表示、管理、组织、储存和补救而采用的系统和工具的规范、设计及其开发”。

2.2.2信息技术的维度

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影响 ,特别是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影响的课题一直受到管理学界的密切关注。

纽约大学助理教授巴科斯和特雷西提出了描绘信息技术特性的两大维度:功能

性与能力性。功能性是指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功能 ,包含储存、处理及传输。这些功能有助于减少人类在信息储存、处理、传输方面受到的限制。而能力性则从效率和效能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容量、质量和单位成本等。其中,容量与质量是达到绩效水准的能力,而单位成本则是指以经济上最有价值的方式去使用资源。上述任何一种特性的发挥,都将促使企业组织内部的运作方式与管理活动发生重大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佩罗对企业组织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知识技术受到两方面即两维因素的影响:第一维因素是指人在活动中运用知识技能的变化情况,即“活动的易变性”;第二维因素是“活动的规范性”。佩罗由易变性和规范性将知识技术分为四个主要类型:(l)常规型;(2)工艺型;(3)工程型:(4)非常规型。技术的易变性程度高,问题是频繁出现的、宽跨度的、不可预测的,由于不确定性很高,所以需求的信息量将很大。技术的规范性差,问题是模糊不清的,组织成员需要丰富的、高接触性的信息[5]。

2.2.3信息技术的分类和特征

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过滤等。如显微镜、望远镜、气象卫星、温度计、钟表、Internet 搜索器中的技术等。信息传递技术指跨越空间共享信息的技术,又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单向传递与双向传递技术,单通道传递、多通道传递与广播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指跨越时间保存信息的技术,如印刷术、照相术、录音术、录像术、缩微术、磁盘术、光盘术等。信息加工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描述、分类、排序、转换、浓缩、扩充、创新等的技术。

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工农业生产、社会管理中用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6]。

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信息技术、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

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第二,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2.3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

由于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影响日益增强,体现在具体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过程上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许多组织理论学者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德鲁克(1995)认为,信息定义的改变将导致组织结构形式的变化。他强调,技术进步迫使企业人士重新评估什么是“信息”。技术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但它像每种工具一样,使我们不仅改变了做事的方法,也改变了做事的结果。然而,技术的变化还不是最主要的,对信息定义的改变才是最主要的[7]。德鲁克进一步指出: “信息革命的真正革命性影响才刚刚被人们感受到。而激起或助长这一影响的不是‘信息’,不是‘人工智能’,也不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对决策、政策或战略所产生的影响,而是电子商务,即互联网作为销售渠道(distribution channels)的出现。

托夫勒认为,信息技术是继蒸汽机、电力之后的另一次技术革命,“网络将改变一切”,包括组织结构形式。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教授罗亚迪认为 ,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的适当融合将提高企业的业绩。从高度机械式到高度有机式 ,组织的结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但有机式组织结构更适合发展组织的信息技术能力 ,因为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需要员工的全面参与以及必要的授权。

达文波特和肖特认为 ,信息技术的意义应该表现在信息技术所能展现的能力及其对组织所能产生的影响上。这些能力和影响可以分为九类(参见表2-2)[8]。

表2-2 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影响

信息技术能力对组织的冲击和带来的利益

直接性整合相关作业流程

追踪性以实时在线分析的方式追踪作业流程的执行情况

知识性将信息化得专家知识纳入作业流程

交易性将非结构性工作转换成有规律的作业流程

地域性突破时空障碍

自动性减少作业流程中人工操作的错误及时间限制

分析性对作业流程进行深度分析

信息性分析并呈现作业流程中大量且精准的信息

顺序性将线性执行的作业变成同步平行处理

波特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对竞争方式的影响,进而影

响到组织结构形式的变化: (1)改变价值链; (2)改变产业结构; (3)改变产品,培育新的业务。

波特和米勒在《如何使信息给你带来竞争优势》一文中隐含地指出,应当从信息成本的角度来认识“技术”,他们将技术定义为每单位信息成本的变化。这种看法是与传统观点对立的。传统观点把“技术”定义为产品产量的增加和组织效率的提高。这说明,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成本上。从信息成本看,有机式组织结构形式的资源配置效率高于机械式组织结构形式的原因在于,有机式组织结构可以将有限、固定的信息交流渠道替换成众多具有弹性的信息交流渠道。这些交流渠道可以分为纵向交流渠道和横向交流渠道,交流渠道的扩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使组织内部的各个模块更加对称地掌握信息,从而降低信息成本。有机式组织结构更适合搜集、处理、传播信息,由于信息成本较小而可以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后通过发挥信息效率效应和信息协同效应有效地节约了内部生产成本和市场协调成本,而这最终将引起其边界的相应变动。

佩罗认为,组织的协调和控制方法应该视技术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技术越是常规化,组织规范化、集权化程度就越高,采用机械式组织结构的效率就越高;反之,技术越是非常规化,组织规范化、集权化程度就越低,这时,采用柔性有机式组织结构的效率也就越高。通常的做法是将一种机械式结构与常规技术相配合,非常规技术应与有机式的组织结构配合。

吴晓波等认为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部门间、企业间、企业与顾客间交流沟通方式,引起其组织内外界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界面的强化,例如IT的应用会促进研发与销售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强度和密度,拉近二者问的距离;另一方面是界面的弱化,例如lT的应用会使一些部门的职能逐步由计算机与网络来完成,导致该部门与其它部门问界面的弱化;此外,还可能带来界面的消亡与融合[9]。

崔安定等人认为,Imeme∥IntraneI创造了全新的网络时空和非常宽松的管理环境,利用信息网络,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以及其他组织成员比较容易打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壁垒,进行信息交流,共享信息资源。企业的经营活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致使虚拟组织的出现成为可能[10]。

2.4小结

本文对组织结构的维度进行了新的整理将其归纳为:专门化、正规化、分权化以及复杂化。这几个维度是前人划分组织结构维度是较为认可的几个维度,较具有科学性。

专门化指的是组织把工作任务划分成若干步骤来完成的细化程度,这是从纵向来对组织机构进行划分,其实质是:一个人不是承担一项工作的全部,而只是完成某一步骤或某一环节的工作。但是,由于专门化,人的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厌烦情绪、疲劳感、压力感、低生产率、低质量、缺勤率上升、流动率上升

等)超过了其经济性影响的优势。如果通过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允许他们做完整的工作,让他们加入到需要相互交换工作技能的团队中,他们的产出会大大提高,工作满意度也会增强。

正规化是指组织中的工作实行标准化的程度。如果一种工作的正规化程度较高,就意味着做这项工作的人对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手段没有多大自主权。人们总是期望员工以同样的方式投入工作,能够保证稳定一致的产出结果。在高度正规化的组织中,有明确的工作说明书,有繁杂的组织规章制度,对于工作过程有详尽的规定。而正规化程度较低的工作,相对来说,工作执行者和日程安排就不是那么僵硬,员工对自己工作的处理权限就比较宽。由于个人权限与组织对员工行为的规定成反比,因此工作标准化程度越高,员工决定自己工作方式的权力就越小。工作标准化不仅减少了员工选择工作行为的可能性,而且使员工无需考虑其他行为选择。组织之间或组织内部不同工作之间正规化程度差别很大。

所谓分权,就是现代企业组织为发挥低层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把生产管理决策权分给下属组织,最高领导层只集中少数关系全局利益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分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决策权部门化,即在企业中建立一种具有半自主权的内部组织机构。企业通过向下层授权,使每一部门都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责任。应该说分权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而分权与效率的结合点就是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目标。在企业整体目标的制约下,高层管理机构把一些日常的经营决策权直接授予负责该经营活动的责任中心,使其能针对具体情况及时做出处理,避免逐级汇报延误决策时机而造成损失,并充分调动各单位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是指组织内部的活动或者子系统的数量,包括横向复杂性、纵向复杂性、空间复杂性、人员比例和职称级别数量等内容。组织结构复杂性的主要功能是保持一定的组织输出并实现组织目标。横向复杂性是以专业化为基础的部门分工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专业分工。例如,组织内部分成财务、人事、研发等部门,而在一个部门中又分设不同的岗位,如财务部又细分为会计、出纳等岗位。横向复杂性可以通过计算组织的分支、部门或单位的数量来测量。纵向复杂性是指组织中的垂直层级,可通过计算首席执行官与普通雇员之间的级别数量来测量。空间复杂性是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分部的数量,通过计算组织总部之外的分部数量来测量。人员比例和职称级别数量也是复杂性的重要指标。人员比例通常用管理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来测量:管理人员比例越大,组织的复杂性就越高。而职称级别数量就是组织内部的各种职称设置,例如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级别数量越多,组织复杂性就越高。

根据上文的分析研究,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和性质,把信息技术分为技术类型、技术来源、技术管理和技术质量。其中借鉴佩罗对技术的分类,将信息技术类型分为常规信息技术、工程信息技术、工艺信息技术和非常规信息技术;根据信息

技术来源的不同,将信息技术的来源分为研发和引进两种途径;同时,针对信息技术的管理方式,将信息技术管理分为应用程度、更新速度和吸收程度;针对信息技术的质量方面,分为核心技术和普及技术。

第三章研究模型与问卷设计

3.1模型构建和假设

3.1.1研究模型构建

通过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的目的、问题和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了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研究模型,如图3-1所示:

自变量因变量

复杂化

技术类型

正规化

技术来源

专门化

技术管理

分权化

技术质量

图3-1 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研究模型

本模型有二部分构成,自变量为信息技术,包括技术类型、技术来源以及技术管理;因变量为组织复杂化、正规化、专门化和分权化;因变量变量为组织结构包括复杂化、正规化、专门化和分权化,本文以此模型为线索开展后续研究。3.1.2研究假设

本研究包含以下假设:

(1)信息技术包含信息技术类型、信息技术来源、信息技术管理和信息技术质量四个因子;

(2)信息技术类型对组织结构有显著的影响;

(3)信息技术来源对组织结构有显著的影响;

(4)信息技术管理对组织结构有显著的影响;

(5)信息技术质量对组织结构有显著的影响;

3.1.3信息技术因子体系的构建

设计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企业信息技术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她可以分为若干亚层,每个亚层又有若干指标组成。

科学性是设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确保评估结果科学性的基础。每个指标的概念、数据收集以及计算方法都必须要有科学依据,指标的选择也必须能够全面、准确、客观的反应信息技术的基本状况。

根据上文的分析并结合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本文信息技术分为信息技术类型、信息技术来源、信息技术管理和信息技术质量四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3-1所示。

表3-1 信息技术指标体系

指标分类解释

信息技术类型常规技术(C1)只有少量的例外,问题易于分析。例如生产钢铁工程技术(C2)大量的例外,可用一种理性的、系统分析进行处理工艺技术(C3)例外较少,且可分析性也较小,工作必须依靠直觉非常规技术(C4)以诸多例外和问题难以分析为特征

信息技术来源

研发技术(S1)由企业自主研发的信息技术

引进技术(S2)由企业引进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管理应用程度(M1)企业信息化的水平

更新速度(M2)企业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吸收程度(M3)企业信息技术的吸收程度

信息技术质量核心技术(L1)企业中较高端的技术

普及技术(L2)企业中普及性较广的技术

3.2问卷研究设计

3.2.1问卷设计和调查

为了设计出一份较为科学的问卷,以尽可能地实现变量测试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在问卷设计中,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总结出指标体系,初步设计出了问卷的整体测量指标。

本研究设计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总结出组织设计评价指标,初步确定问卷整体测量指标的范围;二是通过对组织结构分析,筛选出组织结构的维度;三是通过学术小组内部的汇报和讨论,学术小组成员对该问卷的设计和修改提出诸多宝贵建议,研究者根据这些建议对问卷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设计出调查问卷。

预调查阶段:预调查阶段是实证调查的必经阶段,在大规模的正式调查前进行小规模的预调查,一方面可以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初步验证以上文献回顾和因素筛选后总结出的理论模型以及指标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被调查者的反馈进一步改进问卷的提问方式,调整项目,以减少问题的歧义,使被调查者准确理解问题的含义,并尽可能提供真实的答案,最终形成设计质量较高的正式问卷,为实证分析结果的正确度提供保障。本次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有效回收24份。经数据分析,删除了均值和方差都很小的和有异议的项目,并根据反馈意见,调整了意思表达不清的项目。最后,确认了最终问卷,进入大规模的正式调查阶段。

本问卷最终设计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信息。包括所在性别、学历、公司规模和公司职位等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指标问卷设计。为了更细致区分指标的程度,本问卷问题采用李科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以五分制的打分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对各个项目打分,其中,“非常不重要”1分,“不重要”2分,“一般”3分,“重要”4分,“非常重要”5分。

3.2.2数据收集和整理

在预调查之后,进行了大规模正式调查,正式问卷调查主要通过实地发放调查问卷和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问卷两种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得到各企业的帮助,引起了管理层和员工的充分重视,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同时为了保证员工尽量客观真实回答问题,免受其他因素影响,对问卷采取匿名形式作答。。

正式问卷一共发放200 份,回收180份, 剔除22分重复问卷、不完整问卷等无效问卷,最终用于本文研究的问卷数为158份,有效回收率为79%。由表统计可知,答题者男女比例较为接近,分别占56.33%和43.67%。在学历方面专科及以下学历占6.33%,本科学历为81.01%,硕士及以上学历12.66%,答题者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公司规模500人以上占74.68%,500人以下占25.32%。从所在公司职位上看,普通职员比例占39.24%,管理者60.76%。

表3-2 样本统计

类别选项人数百分比

性别男89 56.33%

女69 43.67%

学历专科及以下10 6.33% 本科128 81.01% 硕士及以上20 12.66%

公司规模500人以下40 25.32%

500人以上118 74.68%

浅谈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浅谈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摘要:全球化信息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不断深入应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信息时代让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成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很多行业的重新大洗牌,也为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了可能。另外一方面,信息时代也迫切要求企业的组织、业务、管理等采用新的模式、新的战略。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产品和生产过程、企业和产业、甚至竞争本身的性质。把信息技术看作是辅助或服务性的工具已经成为过时的观念,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广泛影响和深刻含义,以及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用力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将对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进行浅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管理;变革;影响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今天,信息和知识的范围、形式、规模、获取、储存以及传送,都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它使得全球经济活动管理规则在彻底变革,企业对世界的认知图式和价值判断方式在逐步渐变,企业原有的生存和发展模式也正在发生着相当大的变化。 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在新的时代特征和背景下来改进甚至重构自己的经营和管理模式。 一、信息技术特点及应用 相比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具有以下颠覆性特征: 1、信息传播打破物理空间上的有形界限,变得更加迅速、便捷; 2、传统仅靠人脑记忆和纸质媒体记录的知识积累手段被彻底改变; 3、信息处理与传递的高度现代化,使得用信息化的系统来实施企业管理成为现实; 4、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其决策过程也将越来越复杂;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一、信息就其含义而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的内容;二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载体,如符号、声音、文字、图形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则是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和应用技术,如遥感技术、遥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各种显示终端技术等。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生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产业,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电信设备、微电子生产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是体现在信息技术的扩散上,包括信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在信息技术系统中,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称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从微电子技术看,自从1948年晶体管被发明以后,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引发了一场微电子革命,微电子技术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系统可以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使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微型化、低能耗成为可能。集成电路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逐步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实现了平均每18个月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的电子器件数翻一番,而价格却保持不变甚至下降,这就带动了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创造了信息技术产品性能不断提

高,而价格不断下降的奇迹。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看,从19世纪上半叶莫尔斯发明电报至20世纪下半叶初第一部程控交换机的诞生和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应用,使通信技术开始向数字化发展。卫星通信、称动通信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开拓了通信手段,进一步扩展了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笨重的庞大的、高电能耗的计算机问世以后,随着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能力不断提高,其功能也从单一的计算功能发展成能处理数字、语言、图象等多种信息,其应用的领域也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从网络技术看,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然而它仅连接了四个大学实验室,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因特网的真正起点是1986年建成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则是在进入商业应用的1991年,从此因特网的发展迅速膨胀,给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电子邮件到电视会议,从因特网传真到因特网电话、从网上浏览至购物等等丰富多彩的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机会,而且带动了同因特网有关的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的面貌,信息技术进入消费领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因特网的兴起,更是空前地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热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要素的变化 与一般教学过程相比,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了自己新的特点: 1 、教育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2、教育信息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信息的表现方式多样化,传递途径立体化。在信息表现方式上,可以用文本、图形、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在信息传递上,由过去印刷物的平面传递,到现在的通讯卫星、地面微波通信、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构成的立体化信息传递通道。 3、现代教育媒体 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4、学习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习者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讲授,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获取其他的教育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这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求,搜索和加工信息,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育信息资源的变化 1、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可以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反映教学内容 2、信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 可以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工具进行交流,构成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3、信息来源的多样化 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可以超出了课堂和学校相对较小范围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陆宏冯学斌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因而知识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为迅猛,形成“知识爆炸”。这也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学生学习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把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那么,如何使学生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式呢?除了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以外,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知识。 信息社会中,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电子教育传播媒体被开发和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这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遇。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将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和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

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的目标、结构、形态和习惯,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从总体上将有助于组织规范性的提高和复杂性与集权程度的降低。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各发展阶段应该具有能相互区分的显著特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影响的内容与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在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和组织变革时必须将其信息化发展阶段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是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而形成的,这种结构的重要特点在于用严格的制度和层次等级保证信息工作的有效和效率,这在当时极好地适应了工业社会的请求。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利用,这种组织结构已经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请求,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请求。 1更加简化的组织结构 由于信息系统的利用,信息的传输能力大大加强,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牌)、视频会议等通信技术,可以在同一时间将信息在全部组织领域中扩散,而免去了中间层的上传下达,减少了信息流通的中间环节。这样,由于信息技术代替了大部分本来由中间层次来完成的信息的组织和传递工作,因此,弱化了中间管理层的效用,相应地减少了对中间层次的需求,而促使企业简化组织结构,推动了企业的机构精简。 2权利载体的变更 由于组织中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知识所能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资本,使得企业中传统的资本权利结构,即企业高低级之间履行命令和把持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以知识型专家为主的信息型组织越来越受欢迎。新的组织将会是以团队为单位的结构。这样的团队将会有一些决策权利,同时又受到更加高层次的团队的指挥,这样,在企业中遇到的横向的和谐关系将远远大于纵向关系,也因为较多的横向和谐关系代替纵向关系,公司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将进一步进步。 3组织内部横向化的沟通方法 传统的等级制度看待信息是一种掩护和控镧的政策,个人看成是信息的主人,其权利的大小与所拥有的信息量成正比,所以大家都极不甘心放弃自己手中对信息的把持权。然而,信息不像其他资源,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与人的能力相联合而产生有用的知识,所以应用它的人越多,其产生的效用也就越大。信息技术支撑广泛的横向沟通、和谐,这有利于进步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利于员工的相互启发、沟通和知识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高度共享的信息系统会打破传统信息的等级界限,施展出信息的最大价值。所以,由于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转变本来纵向的信息沟通方法,而发展横向化的沟通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请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再造将会浮现以下趋势: 1扁平化 所谓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是指为适应竞争的特点,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新界定分工原理和管理跨度理论,使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向扁平模式的过程。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提出:“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不再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而会逐步向扁平式结构演进。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加快了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盘算机系统承担了以前由中

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 有人说,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工业革命使人类在开发、利用物质和能源两种资源上取得巨大成功,其结果是创造了工业时代。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时代阔步迈向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以及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从企业的角度上讲,企业信息化是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经营水平而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是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下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的应用,而且是一场激进的组织变革。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的目标、结构、形态和习惯,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际上,对于信息资源和组织结构的关系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首先,社会的信息化对企业组织结构提出了重大挑战。其次,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将给组织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促进了组织运行效率,提高了组织竞争力。再次,组织结构应该适应企业信息化的要求,积极迎接挑战和及时把握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力度的加剧,许多企业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手工数据处理方式,而且触发了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交易方式、作业流程的变革,人们的行为模式也随着企业业务流程化、组织扁平化、作业信息化而发生变化。虽然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但企业内部所发生的变革对传统的内部控制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孙亚男心理10Q3 20103003058 泉城学院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孙亚男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心理10Q3 山东省济南市250000 摘要:在教育领域内,信息技术引起了从教育教学到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 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信息技术在 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带来了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同时,也正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结构的变革,并将会大大改 变教育的面貌,并且提高教育的质量。因此,认识知识、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对教育发展及其前 景都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变革;关键词4 引言:信息技术已经成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工具。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迅速渗透,成为教育中一个重要内容。为教与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平台和工具,改变了学习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成为推动学生学习效能提高的一股重要力量,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转变了人们在学习方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决定了它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正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拓展了人类的智力,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而且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已成为必然趋势。信息技术除了带给人们开放的思想,自由的知识与新颖的方法,也给了教育界在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者角色定位上来了一场巨大变革。 世界正处在一个信息与通信技术大变革的时代。知识与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日益广泛深入地渗入到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中。知识与信息是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是信息社会的必需。知识与信息对于信息社会,好比鲜血对于人体一样重要。没有知识,没有信息的流通,信息社会就会崩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历史倒退的危机。知识与信息是与信息社会相伴随的信息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信息社会的财富。拥有知识与信息就拥有发展的优势与机会。但是,知识、信息与自然资源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首先,知识与信息具有时效性。知识与信息是不断更新的,今日之拥有并不保证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因此,知识与信息的拥有是一千不断进取的过程。 其次,知识与信息具有共享性,是可以分享和再生产的资源。知识与信息的能量只有在传播与应用的过程中才能释放出来。因此,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途径,是在信息社会中拥有发展的机会和优势的关键所在,而社会的信息技术水平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和衡量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已将“地球村”的假说变为现实。在许多领域中,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已不再是影响获取产品与服务的因素。遥距医疗、遥距教育、遥距购物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遥距模式代表着全球化的遥距经济的诞生。 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能力: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信息技术给今天的教育带来的影响 临西县尖冢校区杨军我国现有教育与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移动设备、碎片化学习、视频学习已成为普遍趋势,特别是最近兴起的“教育云”和微课程已使课堂景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采用传统的模式培养的教师以及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都不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一切新的教学思想、新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都离不开教师,因此,作为现代学校的校长,应如何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管理自己的学校,使学校始终沿着现代化方向前进,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定位与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意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具有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想,同时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 应当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信息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 从实践中看,高素质的教师能积极推广和发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低素质的教师则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大障碍。 有些教师表面上认为,运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不成熟,如缺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不够、使用起来麻烦等等。而事实是,信息技术的

应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支持信息技术的运用,实质上是害怕和逃避新的挑战。 要让他们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意识到对日渐普及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不能充耳不闻,作壁上观,害怕和逃避都无济于事,主动迎接挑战才是自己的出路。 二、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要具备研究技能 信息化社会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日益增长的知识海洋。 面对这个巨大的资源库,教师需要做的是从中查寻、处理资料,并将资料转化为有用的信息,最终从这些信息中创立新知识。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必须掌握以下一系列新的研究技能。 1.选择技能 全球性网络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的可获取性,虽然数字化信息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但它们不论产生、存储于何处,都可以被人们共享。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要在网上浏览完一个研究领域内的全部信息都是不可能的,花在阅读信息上的时间太多就没有精力来处理、理解、运用这些信息,也无法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新知识。在过去,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信息的获取是有限的,因此就不存在上述问题。而现在教师需要通过建立自己的标准和条件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那些急需解决的任务。所以对信息的选择肯定是教师需要培训的新技能。 2.评价技能

技术对组织的影响——以海尔为例

三、技术 (一)单一性模仿阶段: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引进四星级电冰箱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到通过委派技术人员赴德国利勃海尔公司接受培训,学习模仿四星级电冰箱的产品开发。其特点是:在模仿创新阶段,海尔电冰箱产品品种较为单一,为尽早打开本地市场,其管理焦点放在了产品质量上。这个阶段海尔同其他企业一样,实行的是“工厂制”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直线职能型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最下面是普通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是比较容易控制终端。由于各部门间的联系长期不发生大的变化,使得整个组织系统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利于管理人员重视并熟练掌握本职工作的技能,从而强化了专业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阶段的组织结构特征: 1.管理层次数目少 2.高层领导管理幅度较大 3.基层领导管理幅度大 4.技术工人数量低 5.规范化程序多 6.集权程度高 7.基本工人与辅助工人比例较大 8.口头沟通数量高 9.书面沟通数量低 10.经理人员与全体职员的比例低 (二)创造性模仿阶段:海尔产品逐步系列化,拟以低成本、高质量扩大本地市场,并打开海外市场。此时,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其管理焦点向降低成本转移。海尔1996年开始实行事业部制,这是在组织领导方式上由集权制向分权制转化的一种改革。在多元化经营环境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不可避免的一些缺点也渐渐显露,如各事业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考虑问题往往从本部出发,忽视整个企业的利益,影响事业部间的协作;各个事业部都需要设置一套职能结构,因而失去了职能部门内部的规模经济效应;事业部基于自身产品或服务进行自身能力的构建,往往会导致产品线之间缺乏协调,失去了深度竞争力和技术专门化,产品线间的整合与标准化变得更加困难等等。这一阶段的组织结构特征:(与直线型进行比较) 1.管理层次数目增多 2.高层领导管理幅度增大 3.基层领导管理幅度大 4.技术工人数量增多 5.规范化程序多 6.集权程度减弱 7.基本工人与辅助工人比例减小 8.口头沟通数量低 9.书面沟通数量高 10.经理人员与全体职员的比例增加 (三)改进性创新阶段:超节能全无氟冰箱→降噪技术→下置式冷冻室抽屉技术:兼并冷凝器厂,改造为冷冻设备公司;开始将从国外技术用于产品设计和开

浅谈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的支持

西南财经大学成人学历教育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姓名 学号 年级专业 函授站移动电话: 住宅电话单位电话: 论文题目:信息技术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 指导教师:论文成绩: 浅谈信息技术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

目录 摘要...................................................................................................................................... ..4 Abstract............................................................................................................................ (5) 引言...................................................................................................................................... .6 绪论 1 认识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影响企业发展 (7) 1.1知识经济与信息化 (7) 1.2企业信息技术用应用过程中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7) 2信息技术与企业发展 (7) 2.1信息技术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7) 2.2信息技术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8) 2.3信息技术增加中小企业的经营手段...........................................................................8走出企业信息化困境的思路 1 揭示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现象 (9) 2深入分析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 (10) 3解决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提高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效益低下问题 (10) 4走出信息化困境,为企业发展垫路.............................................................................11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战略管理问题 1信息化投资转化为企业绩效 (11) 1.1以信息化落地绩效管理理念 (11) 1.2以信息化降低绩效管理成本 (12) 1.3以信息化限制人为因素影响 (13) 1.4以信息化促进多方合理定位与积极参与 (13) 1.5以信息化强化绩效管理执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阻碍 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胡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科书分析:通过本章学习和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到1生活中的数字化2信息技术推动经济进展3信息技术促进社会进展。 重点:数字化生活的差不多内容 难点:社会事业信息化的范畴和内容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信息技术,这一节内容又专门丰富,因此安排他们在课前预习本节。在课堂教学中着重解决教科书中提供的两个“咨询题摸索”,即“描述以后的数字化生活,实现那个目标涉及到哪些技术和设备,对人员有些什么要求?”和“信息技术是如何推动经济进展的?”通过对这两个咨询题的摸索和解答,关心同学更深刻地明白得信息技术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讨论交流活动“社会事业信息化的范畴与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事业信息化的要紧内容,从而对信息技术如何推进社会进展有一个深切的感受,深化自己的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识不生活中的数字化产品,了解他们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搜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咨询题,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对咨询题的共同合作探讨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信息技术推动经济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能够描述以后的数字化生活,认识实现那个目标所涉及到的技术和设备对人员的要求。 教学环境:运算机网络教室、液晶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软件(任意)

教学策略与手段:如何样才能使学生把体验到的东西最大程度的表达出来,如何样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交流,专门对“似是而非”的认识的评判,这几点用设咨询/回答式的任务驱动为教学方法难以奏效。例如在暑期培训时,有一老师就用“分组竞赛”的方法上“信息检索”一课。我那个地点就借用这种手法,用“分组竞赛”的显象,暗含“任务驱动”的隐象,来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阻碍”这课。 考虑到通过本章节的教学是为了拓展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因此采纳分组竞赛的方法。分组竞赛的教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的学生在一起通过组内协作,组间竞争的方式,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把握的过程。 这种模式能极大激发学生摸索潜能,调动学习主动性,流程图如下: 课前预备:1、把全班分成四个组 2、要求学生预习7.1章节 3、教师设计好“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阻碍”学习任务单

谈一谈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以及给您的实际教学带来的变化

谈一谈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以及给您的实际教学带来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的教育教学系统、学校的教育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信息化教学有了质的变化,给我们的实际教学也带来的极大的方便,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师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2、教育信息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信息的表现方式多样化,传递途径立体化。在信息表现方式上,可以用文本、图形、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在信息传递上,由过去印刷物的平面传递,到现在的通讯卫星、地面微波通信、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构成的立体化信息传递通道。 3、学习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习者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讲授,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获取其他的教育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这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求,搜索和加工信息,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信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 可以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工具进行交流,构成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 一、教育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所引起的教学媒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1.教育信息的处理、传播及管理方面实现教学信息处理化、存储光盘化、显示媒体化、传输网络化,并可逐步实现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能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 2.教材形态除了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外,出现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工具的教学课件,三者构成了相互交*的立体化教材格局。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课件,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3.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这种单一的教学环境,文本不仅印刷在书本上,而且印刷在磁盘上,学生不仅能阅读书本上的文字,同时也能听到相应的声音、看到相应的画面,实现了以多媒体力核心的组合教学环境。 4.教学方式、方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创设的启发、引导式的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1) 教学内容多元化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合理设计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提供学习资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考学习资料,采用“解决问题式”、“分组讨论法”等教法及学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2) 教学资料共享化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样就创设了一种师生互惠、互动的教学关系。 (3) 教学形式开发化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能照搬教材或照搬教案,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潜力。 (4) 教学过程个性化 现在的教育观念要求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动手,让他们去发现知识,去领会知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既重视教师的“教”法,又重视学生的“学”法。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 (5) 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师生双方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平等地占有资料、交流心得、研讨问题。 三、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1)阅读方式的变革: 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

谈管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与影响

谈管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与影响 摘要:随着电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是越来越大的。信息技术不但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战略、业务处理过程以及组织成员和组织文化,而且担当着组织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媒介角色。信息可以让现代企业减少经营风险,使其具备竞争优势的重要的资源。前所未有的经营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很多困难,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危机可以当作使企业进步一个台阶的极好机会,所以企业迫切的需要适应新的经营环境。 关键词:信息技术;经营环境;e-business 一、引言 在21世纪技术迅速发展和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企业应改变管理思想和经营模式。为了适应新的经营环境,企业应该不断地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从而更新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战略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危机和机会是共存的。经营者的真正任务是克服这样的危机而创造出机会,且不断地创新和革新经营模式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 二、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发展 随着电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信息技术不但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战略、业务处理过程以及组织成员和组织文化,而且充当组织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媒介。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从生

产企划、购买原材料、会计到人事管理等有关经营的全过程中,运用电脑和信息通讯网统一起来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模式,已经普及到很多企业里面去了,而且已经延伸到企业和企业、顾客和企业之间的业务处理当中。信息技术创造出新业务,电脑和通讯技术的结合促进着经营的革新。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成了制约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意味着未来的所有环节由信息技术开始而完成。 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而想引入企业内部,可是多数企业因预算的不足和信息管理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水平阻碍着运用信息技术运用战略。所以开发信息技术的时候先要考虑各个公司的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系列通过设备和服务来帮助企业把信息的生产、控制和流通的过程顺利地进行的系统。它的设备和服务还包括电脑硬件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的软件技术,数码通讯、光纤通讯等的所有复杂的综合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技术从信息技术运用过程的角度讲,可以说一个组织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确保竞争优势的过程当中发生的供给、开发、使用等的所有过程。从广义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可以定义为是为了提高业务的效率和确保竞争优势而实行的有关信息系统和信息通讯的所有人力、物力资源的活动。 万变的经营环境下,随着相关技术的急速发展,出现很多形式的信息技术。这意味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摆脱了以前的单纯的功能和信息处理水平,且信息技术的范围和定义也是越来越扩大。在企业内部以电脑、软件、通讯技术为基础,应用信息技术的范围慢慢扩大。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自2001年“校校通”工程全面实施以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1、信息技术引发了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信息的大潮冲击着教育领域,波及到各个方面,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对“读、写、算”这一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阅读,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与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的写作,使计算机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这一切都将导致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会发生新的变化。 如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就是体现这些功能的所在,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帮助,不仅可以看一些文字信息,更可以通过观看一些视频直观了解课本知识。比如,在教授小学语文《恐龙》、《海底世界》、《航天飞机》等课文时,老师们带领学生到电子阅览室查阅相关的网站,不仅丰富了课本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效果。 其次,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使基础教育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环境等变得更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拓展了教学领域,而且使传统的教育理论、课程结构、师生关系、人才培养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自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以来,我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班班通”,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之间的互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更显得生动、有效;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灵活、有趣。老师们从传统的课本知识的单纯讲授,转变为利用信息网络,收集、整理相关的信息,然后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 再次,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步确立,如素质教育的观念、超前教育的观念、个性发展的观念、终身教育的观念及和谐教育的观念等,为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2、信息技术赋予了“教”与“学”新的涵义。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过程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支柱和动力。但传统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内容,掌握着教学进程、方法和结果,尤为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虽然也指出要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学生更多的被摆在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教学过程就成了一个以“教”为主导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就突破了原来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也走进信息化管理时代。本文简要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及创新策略。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企业档案管理;影响对策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企业档案管理的建设与研究成为档案界关注的热点。档案的本质是信息,信息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展开,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檔案信息化建设不仅涉及大量管理问题,还涉及许多从未碰到过的技术问题。对绝大多数档案管理部门,特别是企业的档案管理机构而言,在实践中单纯依靠其过去的管理模式很难顺利进行有关信息化内容的建设。据作者调查,目前已经或正在进行档案网站与数字档案馆建设和档案数字化转换的单位,都不同程度实现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可以认为,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做法。 1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概念与特点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接受、采集、保存档案信息的管理过程中去,并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总的来说就是从传统的实物记录存档转变成现代化和数字化管理。这种管理工作必须在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统一组织和规划下进行。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进行必须遵循档案管理行政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其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表现形式由传统的实物存存档转变为电子档案。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走向信息化管理的标志就是存档载体由实物向电子的转变。最后,档案信息化管理较传统的档案管理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2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2.1 档案管理不够规范 在一些企业单位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档号不规范。第二,案卷标题不规范。第三,是大部分案卷缺少卷内目录。第四,是组卷混乱现象比较严重。 2.2 档案检索效率不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一、信息就其含义而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的内容;二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载体,如符号、声音、文字、图形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则是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和应用技术,如遥感技术、遥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各种显示终端技术等。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生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产业,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电信设备、微电子生产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是体现在信息技术的扩散上,包括信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在信息技术系统中,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称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从微电子技术看,自从1948年晶体管被发明以后,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引发了一场微电子革命,微电子技术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系统可以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使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微型化、低能耗成为可能。集成电路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逐步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实现了平均每18个月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的电子器件数翻一番,而价格却保持不变甚至下降,这就带动了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创造了信息技术产品性能不断提高,而价格不断下降的奇迹。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看,从19世纪上半叶莫尔斯发明电报至20世纪下半叶初第一部程控交换机的诞生和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应用,使通信技术开始向数字化发展。卫星通信、称动通信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开拓了通信手段,进一步扩展了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笨重的庞大的、高电能耗的计算机问世以后,随着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能力不断提高,其功能也从单一的计算功能发展成能处理数字、语言、图象等多种信息,其应用的领域也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从网络技术看,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然而它仅连接了四个大学实验室,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因特网的真正起点是1986年建成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则是在进入商业应用的1991年,从此因特网的发展迅速膨胀,给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电子邮件到电视会议,从因特网传真到因特网电话、从网上浏览至购物等等丰富多彩的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机会,而且带动了同因特网有关的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的面貌,信息技术进入消费领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因特网的兴起,更是空前地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热潮。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社会信息化,"每9个月互联网用户增长一倍,信息流量增加一倍,线路带宽增加一倍"。这一事实被称为新摩尔定律。据统计,1999年底,全球已有2.6亿多互联网用户,956万个站点,电子商务营业额达到2400多亿美元;中国已890万互联网用户,1.5万个站点。预计3年后,全球将有5亿因特网用户,2100万个站点,电子商务营业额达到1.3万亿美元;中国因特网用户将达到3700万户,5万个站点。而信息科学技术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社会的形态、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1、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资源投入的方式来实现,工业化加工资源的方式是一种高消耗、高污染的实现方式,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污染的加剧、环境退化的失控。而信息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为各国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信息化的开展开创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目前发达国家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率已达60%-80%的幅度。2、对人类社会时代的影响。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时代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的生产力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生产力,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换到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虚拟,就其本身来说,是数字化方式的构成。它首先是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人类第一次中介系统的革命,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发明,它创造了人类思维空间和符号空间,导致了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而虚拟则是在思维空间中发生的革命,它在思维空间中又创造出了虚拟空间、数字空间、视听空间和网络世界,

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

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 永顺县石堤镇初级中学黄金华题记: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因而知识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为迅猛,形成“知识爆炸”。 这也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学生学习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把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如何使学生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式呢?除了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以外,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知识。 信息社会中,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电子教育传播媒体被开发和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这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遇。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将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和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利用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触摸屏技术,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以Internet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更充实了教育的内容,使教育信息具有即时性、多样性、视听双重性,使教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教育内容的信息化,实现了教育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传播信息的多样化以及传播过程的自动化。 面对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采用传统的

模式培养的教师以及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都不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一切新的教学思想、新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都离不开教师,因此,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定位与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意识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具有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想,同时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 应当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信息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 从实践中看,高素质的教师能积极推广和发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低素质的教师则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大障碍。 有些教师表面上认为,运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不成熟,如缺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不够、使用起来麻烦等等。而事实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支持信息技术的运用,实质上是害怕和逃避新的挑战。 要让他们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意识到对日渐普及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不能充耳不闻,作壁上观,害怕和逃避都无济于事,主动迎接挑战才是自己的出路。 二、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要具备研究技能信息化社会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日益增长的知识海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