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将军令演奏技巧

古筝曲将军令演奏技巧
古筝曲将军令演奏技巧

中国古筝十大名曲介绍

中国古筝十大名曲介绍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古筝演奏家潘妙兴,他1940年出生,自幼学习弹拨乐器,15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1959年起从事古筝演奏,先后师承郭鹰、曹正、赵金山、罗九香、苏文贤。1961年即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以娴熟的技艺显露古筝独奏才华。数十年来广泛吸取我国

南北派古筝诸家风格,以技巧全面、演奏精湛著称。 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全国各地筝派虽均流传有《高山流水》筝曲,但大不相同,而浙派的《高山流水》则近人研弹,表演最多。此曲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题解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乐曲取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故事“伯牙摔琴谢知音”为题材,表现一种“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海”的境界。全曲以清弹为主,由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运用了相隔两个八度的带按滑的“大撮”,浑厚而优美的音色,描绘了高山之雄伟苍劲;乐曲的后半部分则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的使用了上下行刮奏手法,细腻地刻划了流水的不同形态,由细流涓涓低迴婉转直至汇流成河的壮丽景象。《高山流水》是一首绘景写意的作品,旋律悠扬流畅,风格淡雅清新,音韵古朴典雅,意境深远绵长。 演奏本曲的是青年古筝演奏家王蔚,1966年出生于浙江遂昌。1978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1984年升入该院本科,师从何宝泉、孙文妍副教授,198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院任教。1986年获首届中国唱片作品大奖赛新作品演奏奖;1989年获“山城杯”电视器乐大奖赛表演奖和“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古筝专业组三等奖;1991年获“上海之春”表演奖。曾先后赴港台、新加城、日本、南斯拉夫、

高级古筝教程

高级古筝教程(一): 1 双手四指分指练习曲——《晨雪》演奏:田甜 2 双手顺指分指练习曲——《霜花》演奏:田甜 3 双手逆指分指练习曲——《雾松》演奏:田甜 4 双手分指练习曲——《疏影》演奏:田甜 5 六连音分指练习曲——《缤纷》演奏:田甜 6 双手分指练习曲——《戏雪》演奏:田甜 7 双手分指练习曲——《雪中俏》演奏:田甜 8 三连音分指练习曲——《飞雪迎春》演奏:田甜 9 快速小撮练习曲——《句萌》演奏:田甜 10 快速小撮练习曲——《雀跃》演奏:吕婷婷 11 大指快速托劈练习曲——《姹紫嫣红》演奏:伍洋 12 快速八度练习曲——《龙舟》演奏:吕婷婷 13 快速八度跳音练习曲——《勃》演奏:吕婷婷 14 左手快速八度练习曲——《奔腾》演奏:吕婷婷 15 练习曲《浪淘沙》演奏:吕婷婷 16 《寒鸦戏水》潮州筝曲——郭鹰演奏谱演奏:杨娜妮 17 《汉江韵》河南筝曲——乔金文曲任清芝演奏谱演奏:付莹莹 18 《汉宫秋月》山东筝曲——黎连俊传曲赵玉斋演奏谱演奏:杨娜妮 19 《高山流水》山东筝曲——黎连俊传曲赵玉斋演奏谱演奏:杨娜妮 20 《庆丰年》——赵玉斋曲演奏:刘娜 21 《包楞调》——韩庭贵曲演奏:张心心 22 《铁马吟》——赵登山曲演奏:杨娜妮 23 古筝独奏曲——《丰收锣鼓》李祖基曲演奏:朱丽娜 高级古筝教程(二):古筝乐曲欣赏 1 《月夜情歌》——杨娜妮柴珏曲(转调谱)演奏:扬娜妮 2 《黔中赋》——徐晓琳曲演奏:田甜 3 《打虎上山》——赵曼琴编演奏:伍洋 4 《井冈山上太阳红》——赵曼琴编演奏:伍洋 5 《草原小姐妹》——张燕曲演奏:田甜 6 《思凡》潮州筝曲——林毛根传谱李萌记谱演奏:杨娜妮 7 《木卡姆散序与舞曲》——周吉邵光深李玫曲演奏:张心心伴奏:孙思颖 8 《嘎达梅林忆事曲》——娜妮曲演奏:杨娜妮 9 《嫦娥奔月》——娜妮曲演奏:杨娜妮,本院学生伴奏 内容提要 筝是我国一件古老的拨弹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人们称之为“古筝”。据史料记载,早春秋战国时期,古筝就流传在秦、齐、鲁等。古筝音乐优美,造型典雅,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高级古筝教程练习曲部分,无论在技巧上,速度上和力度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为自己和学生在演奏高难度乐曲在技术上做好了准备,但一个很好的演奏员,光有较高的技巧也不够,还要有音乐修养和文化底蕴,才能更好的表现音乐作品。

古筝的流派

古筝的流派 中国古筝是一件极具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音色优美、长于表达深沉广博音乐感情的乐器。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现今中国古筝的各个流派主要有以下几个: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 传统的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和客家筝派在中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些流派由于地域或语言的相近,在音乐上的交流比较频繁。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却又独立存在,有同有异,自成各具风格的流派。 河南古筝是由秦筝传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在付玄《筝附?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20世纪20年代,遂平的魏子猷最早把河南古筝介绍出去,并传有《小开手》、《关雎》、《天下大同》、《渔舟唱晚》等十余首乐曲。其学生有娄树华、梁再平、周希文、史荫美、程午加等。近几十年,河南筝派的代表人物有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等。 山东古筝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板编组而成。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非常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其代表人物有黎邦荣、张为昭、张念胜、黎连俊、樊西雨、王殿玉、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等。该筝派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四段锦》、《天下同》、《美女思乡》等。 潮州古筝主要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受闽南语系影响,形成独特的轻六、重六、活五等曲调。乐曲丰富独具一格。其代表人物有郭鹰,苏文贤、林毛根等。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秋思曲》等。 客家派古筝流传于广东梅县,大浦等客家地区,历史源远流长。广东客家音乐亦称汉乐,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了典雅文静,秀丽委婉的风格。罗九香先生是近代客家筝曲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其师何玉斋先生的演奏,经过多年的演奏和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至今活跃在客家筝曲研究、教学、演奏等领域中的许多名家:史兆元、何宝泉、陈安华等大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代表曲目有《出水莲》、《蕉窗夜雨》等。 浙江筝派流行在杭州一带。其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抒情性,戏剧性很强。演奏时,传统浙江筝派左手的揉、吟、滑、按技法较简单,只是对旋律做一些修饰,演奏时恰到好处,并不夸张。其代表人物有王巽之、项斯华、范尚娥等。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将军令》等。 陕西筝派是近年来复兴起来的流派,它的乐曲有的来源于陕西榆林流传下来的小曲;有的是根据西安鼓乐古谱编订的乐曲;还有很大一部分乐曲是根据秦腔、眉户改编创作的现代作品。陕西筝曲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既有秦腔音乐那大起大落、激昂慷慨“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眉户、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细雨缠绵、委婉酸楚的“凄凉调”。 福建筝派是20世纪七十年代才挖掘出来的,很少流传。它的部分乐曲和音乐与潮州、客家筝音乐风格相近,也有同曲异名的属于南方筝派。乐曲大多平稳、缓慢。 内蒙筝只有10弦,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古筝的十大名曲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世界十大古筝名曲

世界十大古筝名曲 古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宝库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类,分布甚广,历经演变,历史久远。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筝即已成为当时广泛流传的重要乐器。古筝的音色在低音区低沉浑厚,高音区清越剔透,中音区则珠圆玉润,极为悦耳。当其刮奏时犹如流水淙淙,独具魅力,而左手的按、揉、吟等技法,又使筝乐更具韵味。由于古筝是按五声音阶定弦,故极具中国民族特色。 古筝在构造上为一弦一柱、多弦多柱的乐器,分为琴身(由共鸣箱和支架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弦轴、前梁、后梁和音柱)两大部分。目前古筝的弦数在十九弦到二十六弦之间,有多种规格。制作古筝使用的材质,琴身共鸣箱一般为桐木制,支架为木制;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前梁、后梁和音柱则多为竹制。 古筝无论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伴奏(伴唱),都是特色型乐器。也常常用于中国民族乐队充任声部。此外,古筝在多年的流传沿革中,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许多种地方曲艺形式,如山东琴书、潮州弦诗等等,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众多流派。这张唱片就是从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中择其最有经典意味者,加上近年来创作的优秀筝曲,组织国内众多顶尖的古筝名家重新录音,使听者能够从中领略筝乐之精华,了解各派筝曲之风采。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古筝演奏家潘妙兴,他1940年出生,自幼学习弹拨乐器,15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1959年起从事古筝演奏,先后师承郭鹰、曹正、赵金山、罗九香、苏文贤。1961年即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以娴熟的技艺显露古筝独奏才华。数十年来广泛吸取我国南北派古筝诸家风格,以技巧全面、演奏精湛著称。 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全国各地筝派虽均流传有《高山流水》筝曲,但大不相同,而浙派的《高山流水》则近人研弹,表演最多。此曲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题解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乐曲取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故事“伯牙摔琴谢知音”为题材,表现一种“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海”的境界。全曲以清弹为主,由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运用了相隔两个八度的带按滑的“大撮”,浑厚而优美的音色,描绘了高山之雄伟苍劲;乐曲的后半部分则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的使用

古筝曲将军令演奏技巧

古筝曲《将军令》描绘了古代将士征战沙场,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以及得胜归营、威武雄壮的战争场面,全曲宏伟激昂铿锵有力段落层次分明,全曲共分为六个段落加尾声: 第一段,表现号角声混合人的脚步声和马蹄的行军声; 第二段,描写将军运筹帷幄、威武高大的形象; 第三段,描写军队军心稳定,积极备战的高昂战斗气势。 第四段,通过演奏力度的变化,描写出将士们整装待发,等待号令的场面。 第五段,运用散板,描绘出将军发令后,部队出发迎敌的情景; 第六段,描写两军对垒短兵相接、奋力厮杀的场面; 尾声,音乐气势辉煌、悲壮,表现了得胜归营的壮观场面。 其中分别应用了不同的古筝演奏技巧,特点如下: 1、长摇:《将军令》第一段以及结尾都采用了浙派筝艺有别于其他筝派演奏技巧的最大特色之一——长摇.(山东筝派的摇指是以右手小关节快速劈托形成的;而河南筝派是通过右手无名指扎桩,大拇指大关节快速劈托而成.)浙江筝派则不同,它的摇指是现代摇指的雏形,以小拇指或无名指扎桩,食指捏住大指甲片,以手腕为轴快速往返摆动形成的.由于此技法能充分调动臂、腕的力量,所以声音力度较大,触弦频率较快,摇出的时间也更长,使古筝发出的一个个离散的单音连成连续的长音,模拟出拉弦乐器演奏的效果,使得演奏过程中对音的时值和强弱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从而提高曲目的流畅及歌唱性;使得该曲在旋律渐入中更加自然,气势跌宕起伏。 2、四点:浙派筝艺和明清时代流行的说唱音乐艺术“杭州滩簧”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杭州滩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种基本的唱腔,筝作为伴奏乐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四点”演奏法。 此技法在浙江筝曲中的应用中的运用给人以活泼、跳跃的感觉,现代的一些创作筝曲中仍沿用此技法。 乐曲第三、四、五段描写军士列队急行级两军对垒作战的激烈场面主要就运用了“快四点”的演奏技法. “快四点”即快速的“勾、托、抹、托”指法的组合,是南方筝拍特有的技法,在浙派筝曲中使用的尤为突出,且有专称“快四点”.演奏时采用平均时值的演奏方法,使得乐曲流畅.由于节奏平均,可以按小段插入乐曲的旋律中,吧不同技法演奏的特性节奏之间的特点抹平,这样可以使不同技法演奏的过程产生相似的旋律特性和近似的节奏密度感,使旋律平顺.通过该种技法对旋律进行加花、润色,使基础旋律产生起伏,有利于乐曲高潮的形成,现代筝曲的小快板也多借鉴此种技法,其后由众多名家改编的著名筝曲《浏阳河》、《雪山春晓》等即采用此种技巧作为快板的基础。 继1955年,著名山东筝派古筝大师赵玉斋先生在《庆丰年》中首次使用了双手演奏古筝(以简单的独立指法配合旋律为主);其后,王巽之先生就在《将军令》中大量地使用左手四点配合右手长摇该演奏技巧的应用使细而密的伴音穿插在乐曲主旋律中,使得乐曲的演奏效果独特新颖,乐曲的节奏也更加明快;在现代古筝发展的时期中,这不仅提高了该曲的艺术表现力成为该曲演奏技术上的一个亮点,而且推动了 现代古筝双手演奏技术发展的进程,微其后《林冲夜奔》、《战台风》、《东海渔歌》等曲目奠定了创作基础,同时也开拓了现代古筝新的发展方向。 3、点指:“点指”就是双手的食指快速交替轮“抹”琴弦,有时也可以用右手中指“勾”、左手食指“抹”、右手食指“抹”与左手中指“勾”配合的交替指序组合(故该指法也成为双食点),可由弹奏同度音扩展到八度甚至双八度的大音程.该曲的第六段从旋律上看是第五段的变

古筝简介

古筝简介 古筝,原名叫筝,也叫秦筝。因它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故被后人称为古筝。我国历来对古筝很推崇,称古筝为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语共赏的奇葩,“群声之祖,万乐之师”。它的外形很古朴曲雅,美观大方,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培养综合能力 时代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古筝学习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高度的专注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优秀的记忆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沉稳的自控能力,杰出的组织能力,锐意的创新能力,自主的学习能力等十大能力。通过学习古筝能使学习者奠定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基础。 2、陶冶道德情操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开发智力的潜能,陶冶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宝库中最璀璨的的乐器瑰宝的古筝,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天籁之音,具有滋养灵魂的作用,让习筝者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3、提升气质修养 古筝是“仁者之器”,是雅乐,常习者气质趋于古典优雅,古筝学习是需要有传统文化底蕴作为积淀和润养的,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古筝这个乐器的根性,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曲目的内涵,从而弹奏出动听的乐章,也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境界,如此,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4、锻炼身心健康 古筝演奏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身体配合综合指法全身发力和运动,常弹古筝是对身体极好的锻炼。而弹好古筝,是需要培养良好的心态与情感,同时优美的乐曲,对心灵是滋养,

培养仁和之气。总之,古筝是一种有益锻炼身心健康的乐器。 5、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尊贵的职业价值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正在复兴,汉语热,国学热,传统音乐热等方兴未艾,而古筝已经作为一个朝阳产业蓬勃兴起,大量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机会应运而生,社会需要大量的古筝产业从业人才。学习古筝,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同时,不论是教授古筝,还是推广古筝产业,传播古筝文化,都是在从事一份受人喜爱和尊重的职业,并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6、人琴一体,乐发于心,与家人亲友分享音乐,分享幸福 现实生活中总会有无数的烦恼、困扰与无奈。孤独寂寞、误解、焦虑、恐惧、伤感……这些伤害每个人都无法幸免。古筝是一种充满“灵性”的乐器,它的根根琴弦无不与精神与情感丝丝相连,当琴弦被拨动也是在拨动心弦,琴声激发于指尖,而情感与爱发端于心,当与亲友相聚,我们抚琴一曲胜过万语千言,琴声悠悠会带领我们分享无限美好的时光。 7、富有魅力的特长,在交际中成为焦点 技多不压身,多才多艺是人生的华彩。当你优美地弹奏古筝为聚会助兴,或代表单位参加比赛或演出;当你奏出优美音乐在听者心田流淌;你这一富有魅力的特长,必能助你成为交际中的焦点,而为人们所钦慕,而尤其是在国际性的交际场合,独具东方魅力的古筝演奏更是能轻易俘获观者和听众的爱慕与敬重。 8、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浅谈古筝摇指技法

浅谈古筝摇指技法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筝——这个古老的民族拨弹乐器,演奏技法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摇、轮、刮、琶、揉、颤、按、滑,就是经过概括的弹筝八法。本文公就摇指,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与同行们研究,以求有助于古筝演奏人才的培养,和古筝弹奏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顾名思义,摇指就是由于手摇的动作而得其名的。因为筝弦的排列与演奏者是平行的位置,弹筝,必须向外或者向内(向前或者向后)运动,在一根弦(多至四根弦)上反复摇弹,连续发出声音,这就是摇指。 摇指在弹筝艺术史上,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在河南早就流传。已故的著名筝演奏家曹东扶先生,就传有“勾摇剔套轻弄弦”之说。在他和筝演奏家王省吾先生所传的筝谱中,摇指的应用已成为表现音乐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如同琵琶和洋琴演奏技术中的“轮”,三弦演奏技术中的“撮”,弦乐演奏技术中的长弓等基本技法,必不可少。掐弹训练,千万忽视不得。下面就摇指在音乐作品中广泛应用的情况,作一分类概括和说明。 一、以用指来区分并命名摇指。通常使用的有两种 1、大指摇,其符号“?”。在指向外弹叫“托”(符号为“ㄩ”),向内弹弦叫“劈”(符号为“ㄇ”)先向外再向内再向外在一根弦上托劈反复进行,就是摇指,其符号就是把ㄩㄇ重叠起来而成“?”,以代表摇指。乐谱音符上标记“?”,就说明该音是用大指摇弹的,如“?”,就是“?”的效果。这个符号,是一九六一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规定通用的。 2、食指摇,其符号为“\/”。食指向内弹弦叫“抹”(符号为“\”),向外弹弦叫“挑”(符号为“/”,食指先向内再向外再向内在一根弦上反复抹挑,就把\ /用一横线连起来而成“\/”就是食指摇的符号。下面的横线代表弦。大指摇的效果比较厚实,食指摇的效果比较清脆,在使用中,要根据演奏的方便和乐曲的要求,二者各有用途,在上行刮奏后紧接摇指,就用食指,在下行刮奏后紧接摇指就用大指。 二、以弹奏的弦音多少来区分摇指。有单音摇指和旋律摇指。 1、单音摇指,就是在一根弦上摇弹。由于时值不同,又可分为长摇和短摇。 王省吾演奏谱:“高山流水” 例一:(详见原谱) 王省吾演奏谱:“落院” 例二:(详见原谱) 沈立良、项斯华、范上娥:“幸福渠水到俺村” 例三:(详见原谱) 以上三例,音符上标有“?”,都是长摇。 在乐曲进行中,使用一个单音,往往很不满足,这时就用短摇的手法,以加强力度和满足情绪上的要求,其时值在一拍以下,连度较快。 王省吾演奏谱:“征西” 例一:(详见原谱) 王巽之、陆修棠:“林冲夜奔” 例二:小快板(详见原谱) 赵玉斋:“庆丰年” 例三:(详见原谱) 注:此曲在原谱中虽记成(详见原谱),但实际效果不一定是六连音 在现代创作乐曲中,使用最广,且最富效果的单音摇指,大都是作为延长音而出现的。因为拨弹乐器的发音特点,只能渐弱而无法渐强,为要使乐音渐强,时值自如,就必须以单音长摇的手法来解决。 史兆元:“春到拉萨”

古筝的分类知识介绍

古筝的分类知识介绍 古筝的分类知识介绍 山东筝:据《战国策》记载:“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竽、击筑、弹筝”,所以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筝。它的流传主要在包括 郓城和鄄城在内的菏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 的民间音乐甚为流行,被人们誉为“筝琴之乡”,出过不少民间说唱、戏曲和民间器乐的演奏人才。这两个地区的古筝传授系统不同,曲目也不相同,但传统古曲大都是长度为六十八板的“八板体”结 构的标题性乐曲,在演奏技法上也无很大差异。聊城地区的古筝传 人和古曲数量较少,它的传统筝曲主要是聊城地区临清县金郝庄的 金灼南先生和金以埙先生传下来的。由于聊城地区的传统筝曲未能 在山东和全国范围内流传,它的历史、传谱等尚待进一步整理、发掘,故人们对于“山东筝”的概念,习惯上只指菏泽地区的古筝。 山东筝曲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大板编组而成。其中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 河南板头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橡《汉宫秋月》、《鸿 雁捎书》等都是;在民间常常用套曲联奏的形式来表现多侧面的音乐 形象,《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这四首 小曲就是作为联缀演奏的套曲,五十年代曾被加上《高山流水》的 大标题并在全国流行。另外,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 来的,如《凤翔歌》、《叠断桥》。 山东筝过去多用的是十五弦,外边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里边是八根子弦,俗称“七老八少”。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 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陕西筝:陕西地区是中国筝的发源地,但眼下“真秦之声”的筝乐却几乎近于绝响,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其间传统

初中音乐_欣赏 赛龙夺锦 将军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将军令》效果分析 本节课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穿插音乐欣赏、分组讨论、乐器实践等环节,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节奏,张弛有度,避免了无聊枯燥。通过欣赏《将军令》,让学生体验了吹打乐器的乐趣,并能辨别“粗吹”与“细吹”的混合音响与演奏形式,能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乐曲的情境。学生能够满怀探究之情主动学习,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新课标“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作音乐,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思想。 通过分组讨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良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不仅得到音乐知识,更得到学习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有声有色的体验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回答、讨论。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热情高涨,大胆上台,积极尝试演奏,课堂气氛热烈。效果很好! 《将军令》评测练习 任务一:掌握苏南吹打中粗吹和细吹区别和特点。 要求:对比聆听苏南吹打中粗吹和细吹两种演奏形式,感受归纳特点和区别。 任务二:学唱《将军令》细吹部分的旋律。 要求:能独立有感情地熟练演唱《将军令》细吹部分的旋律。 任务三:演奏展示。 要求:对《将军令》细吹音乐段落用吹打乐器进行演奏编配,能将演唱与乐器吹打有节奏地融合在一起。

《将军令》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九年级音乐第七单元八音和鸣的第二节课,因为是欣赏课,所以欣赏的内容比较多。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的感兴趣,我把吹打乐器拿到课堂上,让同学们体验了吹打乐器的乐趣。 欣赏课,我觉得重在聆听和体验,所以一开始导入之后我让学生完整聆听了整首乐曲,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整体感受与把握。同时,这也符合音乐欣赏的要求,由整体—局部—再到整体。其次是知识点渗透在各分段聆听之中,这种不枯燥、不机械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记忆并掌握这些知识。最后是学生共同用吹打乐器进行即兴编创活动,要求注意力度、速度、节奏的变化,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表现能力。这种训练显然给了学生一个惊喜。当学生用手中的吹打乐器与其他成员合作时,学生们为亲自体验而感到兴奋、为成功编创作品而感到喜悦,生生间的互动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此教学设计体现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训,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很开心。 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于提高和改正: 1、成果展示阶段把握难度大。由于各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班的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吹打乐器技巧,在演奏编排时会出现某种乐器缺失的情况。 2、对乐曲背景的介绍不够深入。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在文学上下工夫,掌握较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用新课改的理念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创作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

十大古筝名曲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古筝演奏家潘妙兴,他1940年出生,自幼学习弹拨乐器,15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1959年起从事古筝演奏,先后师承郭鹰、曹正、赵金山、罗九香、苏文贤。1961年即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以娴熟的技艺显露古筝独奏才华。数十年来广泛吸取我国南北派古筝诸家风格,以技巧全面、演奏精湛著称。 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全国各地筝派虽均流传有《高山流水》筝曲,但大不相同,而浙派的《高山流水》则近人研弹,表演最多。此曲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题解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乐曲取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故事“伯牙摔琴谢知音”为题材,表现一种“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海”的境界。全曲以清弹为主,由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运用了相隔两个八度的带按滑的“大撮”,浑厚而优美的音色,描绘了高山之雄伟苍劲;乐曲的后半部分则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的使用了上下行刮奏手法,细腻地刻划了流水的不同形态,由细流涓涓低回婉转直至汇流成河的壮丽景象。《高山流水》是一首绘景写意的作品,旋律悠扬流畅,风格淡雅清新,音韵古朴典雅,意境深远绵长。 演奏本曲的是青年古筝演奏家王蔚,1966年出生于浙江遂昌。1978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1984年升入该院本科,师从何宝泉、孙文妍副教授,198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院任教。1986年获首届中国唱片作品大奖赛新作品演奏奖;1989年获“山城杯”电视器乐大奖赛表演奖和“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古筝专业组三等奖;1991年获“上海之春”表演奖。曾先后赴港台、新加城、日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演出。王蔚演奏技巧全面,细腻动听,韵味浓厚,激情奔放。本片中的第八首和第十首也是王蔚的精彩佳作。 第四首《林冲夜奔》是陆修棠、王异之于1962年根据昆曲《宝剑记·夜奔》一折为题材,以曲牌《新水令》的旋律为素材加以改编发展而成,表现《水浒传》中

古筝遥指与音色分析

弹拨乐器与弓弦、吹管乐器相比较。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手指弹弦奏出由点与点的连接组成的乐音流动来延展音乐。在弹奏长时值音符或歌唱性旋律时,单纯靠弹弦振动后自然衰竭过程中的延长,无法保持声音时值的充分和音乐的连贯。基于此,在弹拨家族各种乐器的演奏法中,几乎都有以快速同音重复的技术来延长声音的时值并使音乐连贯进行的演奏手法,如琵琶的“轮指”、扬琴的“密竹”、三弦的“捻指”等。 古筝作为弹拨乐器中的一员,在弹奏长时值音符或歌唱性旋律时,是采用“摇指”技术来保持声音时值的充分和音乐的连贯的。古筝的摇指是使用某一指或多指在一根或多根弦上来回快速地拨弹发音、以密集的频率将每次发音的点连接成线来保持声音时值的充分和音乐的连贯。摇指是古筝各种演奏技术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在发展、创新中已走在了其它演奏技术的前列。 摇指的类别和技术特点 浙江筝派摇指:浙江筝曲主要由丝竹乐、套曲和民间小调等发展而来,音乐风格淡雅含蓄、流利华美。就摇指技术来讲,在一些文献资料中记载了浙江筝派摇指弹奏方法的雏形。如:清代荣斋在1814年编《弦索备考》的古筝谱中记载了被称为“撮儿”的摇指指法;在1935年刊印的杭州国乐研究社的筝谱《将军令》的“说明”中写到:“摇:大指于一弦上一挑(大指向内挑弦)一托,连而不断,以圆为妙”等。浙江筝的摇指方法是把右手小指支撑在前岳山处(也称扎桩),食指侧面顶住大指弹片,以小指为轴心,手腕转动带动手指快速连续劈托形成的大指摇。浙江筝曲中对摇指的运用较多,与河南、山东筝派相比,它不仅对某个单音进行延续,更多的是通过摇指将乐曲的旋律连贯起来,使之更富于歌唱性延续至今的传统摇指和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摇指技术汇总起来,主要可分为单指摇(包括大指摇、食指摇)、二指摇、三指摇、四指摇、扫摇、弹摇、双手摇等。 1.单指摇: (1)大指摇,又可细分为: 1)悬手摇:方法是手(右手或左手)悬于琴弦之上,食指侧面顶住大指弹片,手腕摆动带动手指快速连续劈托形成的大指摇。 2)扎桩摇:把右手小指支撑在前岳山处(也称扎桩),食指侧面顶住大指弹片,以小指为轴心,手腕转动带动手指快速连续劈托形成的大指摇。 (2)食指摇:以手腕根部抵住前岳山处作为支撑,大指指尖顶住食指弹片,手腕摆动带动手指快速连续抹挑而成。食指摇亦可用悬手的方法弹奏。 2.二指摇,主要又可细分为: (1)大指、食指组合的二指摇;在手腕带动下,由大指、食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时、同向快速连续劈托、抹挑而成。 (2)大指、中指组合的二指摇:在手腕带动下,由大指、中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时、同向快速连续劈托、勾剔而成。弹奏时,可以食指侧面顶住大指弹片,反之亦可。 (3)大指、名指组合的二指摇:在手腕带动下,由大指、名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时、同向快速连续劈托、打摘而成。弹奏时,可以食指侧面顶住大指弹片,反之亦可。

古筝乐曲教学——乐曲解析

古筝乐曲教学——乐曲解析 每一首乐曲都有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即乐曲的音乐情境。每一首乐曲进行弹奏练习之前,先通过乐曲解析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乐曲表达的音乐情感,体会乐曲表达的意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想象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乐曲解析分为四个部分进行: 1、乐曲音乐情境引导 乐曲音乐情境引导是乐曲音乐情境中“体”的呈现,是学生感知乐曲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感性的引导,在学习乐曲之前,教师首先要介绍乐曲的背景:乐曲描写了什么杨的情景或音乐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教师的讲解要通俗易懂,并通过片段的示范弹奏、音乐情景的画面呈现等教学手段,视听结合,引导学生边听边感受乐曲的整体意境,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乐句或乐段划分 在教弹整首乐曲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乐曲得乐句或段落的划分,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完整、细致地了解乐曲的结构,从而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通过分段练习达到更好的弹奏效果。这一教学环节进行时,教师需要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形式进行,通过形象生动的示范弹奏并辅以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在了解乐段划分的基础上,再次通过聆听感受每个段落的音乐意境,体会乐曲的音乐情感。 3、教学顺序安排

“1+1”古筝基础教学法根据儿童古筝集体课教学的特点,在明确乐曲的重、难点的基础上,将乐曲的各个段落按照难易程度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1+1”古筝基础教学法要求,乐曲的教学顺序需要按照乐曲中“有难度的段落先行”的原则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在乐曲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选择从乐曲技术难点、重点段落开始教学。这些段落具备以下特点:(1)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2)对于演奏的速度和力度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练习才能够完全掌握。在教学时可以从这些重点、难点乐段进入,然后再循序渐进地进行乐曲其他各个段落的学习。需要强调的是,在练习乐曲其余段落的同时,重点、难点段落需要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逐渐提高要求,随着乐曲各个段落的基本掌握,在乐曲完整弹奏时重点、难点段落才能够逐渐达到乐曲的弹奏要求,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难点段落先行的目的。 4、课时建议 以儿童古筝集体课为参照班级,将乐曲的教学进度作为课时建议,以供老师们参考。

《将军令》鉴赏

说《将军令》 《将军令》原为戏曲中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而伴奏的曲牌,民间艺人也常吹奏此曲以增添节日夫人热烈气氛。其较完整的谱最早见于《弦索备考》,到了近代,王巽之先生以清荣斋汇编的《弦索备考》中《弦索十三套》的合奏曲《将军令》移植改编成了现在的古筝曲《将军令》。 王巽之,浙江杭州市人。原名王其昌,又名王昌,别号逊之。1921年开始向杭州丝竹乐能手蒋荫椿学习古筝,由于他勤奋好学,谦虚刻苦,又是蒋荫椿一生中唯一的古筝学生,所以便毫无保留地传授,使王巽之不论在古筝独奏或在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等合奏中都相当突出,成为杭州国乐界的姣姣者。1925年,王巽之活跃于上海国乐界,组织宵兆国乐团、光华国乐会等,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古筝专业开办后,王巽之即被聘为专职教师。从此,他潜心从事古筝教学工作。主要代表作有:《孟姜女》、《蒙古舞曲》、《三十三板》、《击鼓催花》、《康胜》、《灯月交辉》、《林冲夜奔》、《战台风》、《老贫农话家史》、《将军令》等筝曲。他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对待艺术刻以求新,善于吸收诸家的长处和优点;学术探索上大胆放手,鼓励青年学生勇于创新。由于王巽之先生的执着追求,浙江筝派已成为我国各大筝艺流派的后起之秀。 《将军令》在1958至1961年间,该曲又多次重新修改、丰富技法和曲式结构.该曲在技法上除了继承传统浙派筝曲演奏技法外还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以及部分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同时,对于其它流派的技法也较易学习和发展.该筝曲新指法的应用和曲式结构对当代古筝的发展方向以及当代古筝体系的完备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古筝曲《将军令》描绘了古代将士征战沙场,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以及得胜归营、威武雄壮的战争场面,全曲宏伟激昂铿锵有力段落层次分明。全曲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表现号角声混合人的脚步声和马蹄的行军声,旋律紧张而神秘。运用散板引子,筝声模拟古代战争作战前擂鼓三通,强而有力的鼓点节奏,由慢而快,阵阵频催,渲染了战斗即将开始的紧张气氛。在此段中还用了长摇这一演奏技巧。长摇——浙派筝艺的最大特色之一,此技法能充分调动臂、腕的力量,所以声音力度较大,触弦频率较快,摇出的时间也更长,使古筝发出的一个个离散的单音连成连续的长音,模拟出拉弦乐器演奏的效果,使得演奏过程中对音的时值和强弱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从而提高曲目的流畅及歌唱性;使得该曲在旋律渐入中更加自然,气势跌宕起伏。较快的节奏,烘托出了战前的忙绿,萧杀的气氛突然就弥漫全场,让人不禁感到一阵阵的压抑。 第二段:描写将军运筹帷幄、威武高大的形象。在这一段中采用的是慢板段,庄严稳重的旋律,采用“句句双”式地重复旋法,并用左手琴竹"弹轮"技法奏出颇

古筝十大名曲

古筝十大名曲

古筝十大名曲 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渔舟唱晚》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渔舟唱晚》这首乐曲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音乐分析: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

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出水莲》是客

粤教花城版音乐 苏南吹打《将军令》主题音乐教案

苏南吹打《将军令》主题音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乐曲《将军令》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弹奏方法以及艺术处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以及通过音乐处理完整驾驭、演奏全曲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喜欢中国扬琴传统曲目的曲风,乐于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点。 【教学重点】 对乐曲四个乐段的艺术处理。 【教学难点】 1)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 2)对乐曲第三乐段(快板)、第四乐段(急板)的力度及速度变化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赏析导入,激发兴趣: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于古代战场,提问学生古代战争的情节。 (二)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由香港作曲家黄霑作曲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男儿当自强》的旋律就是取自《将军令》的主旋律作为音乐素材,从而使学生会对新课内容更加感兴趣,导入新课。(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二、朗诵古词,揭示背景: (一)播放《将军令》,并出示古词(师生共同朗诵)(渲染全曲所表现的古代战争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气氛) 塞上长风,笛声清冷。 大漠落日,残月当空。 日夜听驼铃,随梦入故里。 手中三尺青锋,枕边六封家书。

定斩敌将首级,看罢泪涕凋零。 报朝廷!谁人听? (二)由学生作为主体(根据聆听音乐及朗诵古词的感受)话说古代战争。(教师总结乐曲创作背景:全曲以“战争”为主线,曲调热烈奔放,气势宏大,表现了庄严、生动、紧张的 古代战争场面。) 三、分段教学,艺术处理: (配合各乐段表达的内容播放图片)全曲是单主题的变奏曲,结构是引子加主体乐段。按照情节,命名为引子(擂鼓),慢板(升帐),快板(出征),急板(决战)。 (一)引子(擂鼓): 描写军营中鼓声雷动,预示着战争开始的情景。 1、首先,邀请学生一同敲击“战鼓”(感受力度); 2、讲解力度处理方法:本段由四个句子组成,演奏时应采用“臂腕结合”的方式,每个句子的开始都要有爆发力,像擂动战鼓一样,有凝聚全身的力量于琴竹之上的感觉,要求浑厚有力的音响。(音乐处理主要是强调力度的把握及情绪的集聚、酝酿) (二)慢板(升帐): 将军将士出场,升军帐商议军事。 1、鼓励学生模仿将军的形象“出场”,师生共同讨论升军帐、议军事的气氛。(庄重严肃) 2、讲解演奏要点:在整个乐段的演奏中要求节奏稳定,气势庄严、铿锵。注意本乐段的前8小节是音乐主题的第一次展现,由此往下的模仿、移位、扩充、加花,把音乐一步步推向深化,使主题充满生机。乐段的最后bE(b3)的出现,像再次敲响了战鼓,使人精神一振,这里要像引子那样击弹有力,节奏要做特殊处理。 (三)快板(出征): 即上战场,表现的是英雄气概和急切心情,用小快板速度演奏。 1、配合所播放图片,学生讨论战士出征的场面。 2、讲解艺术处理要点:这一乐段在演奏时要注意速度的控制,切忌过分加速,因为这只是战斗的准备阶段,音乐的爆发点还在积蓄之中。“同音四连音”的演奏要注意颗粒清晰、力度均匀(用指腕的力量控制);注意节拍重音的演奏,尤其是乐段最后乐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要求突出重音且力度递增,从而向乐曲的高潮乐段过渡。 (四)急板(决战): 乐曲的高潮和结尾,战争到了激战阶段。

《将军令》教案

扬琴考级曲目六级乐曲《将军令》教案【授课班级】扬琴(2)班 【授课教师】冯皓 【教学课时】一课时(40分钟) 【教学内容】扬琴考级曲目六级乐曲《将军令》的艺术处理 【教学构想】 《将军令》是中国扬琴四大流派中“四川扬琴”的代表性曲目,因其气势磅礴、热烈奔放,同时用简练的音乐语言、丰富多样的变奏手法、大胆泼辣的演奏技巧描述了一幅宏大、庄严、生动、紧张的古代军营生活场面,体现了“四川扬琴”的风格特点和技术特色,堪称中国扬琴传统曲目中的精品。因为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全曲的弹奏方法,本节课教学主要针对乐曲的创作背景、演奏风格以及各乐段的艺术处理(力度、速度、呼吸的处理)进行教学。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更好地演奏乐曲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以及演奏的音乐处理来激发学生演奏激情从而完整诠释乐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乐曲《将军令》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弹奏方法以及艺术处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以及通过音乐处理完整驾驭、演奏全曲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喜欢中国扬琴传统曲目的曲风,乐于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点。 【教学重点】对乐曲四个乐段的艺术处理。 【教学难点】1)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 2)对乐曲第三乐段(快板)、第四乐段(急板)的力 度及速度变化的把握。 【课前准备】 1、教师:打击乐、图片及声音素材等。 2、学生:查找“四川扬琴”流派的特点及古代战争资料。 【教学过程】 一、赏析导入,激发兴趣: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于古代战场,提问学生古代战争的情节。 (二)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由香港作曲家黄霑作曲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男儿当自强》的旋律就是取自《将军令》的主旋律作为音乐素材,从而使学生会对新课内容更加感兴趣),导入新课。 (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二、朗诵古词,揭示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