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连锁超市、便利店发展状况分析与研究最新修正版

北京市连锁超市、便利店发展状况分析与研究最新修正版
北京市连锁超市、便利店发展状况分析与研究最新修正版

北京市连锁超市、便利店发展状况

分析与研究

内容摘要:2003年,北京市政府60件实事之一就是加快连锁超市、便利店的发展,并制定了贷款贴息等优惠措施及相关配套政策加以扶持,取得显著效果。据统计,我市2003年连锁超市、便利店40家,拥有门店1080个;实现零售额182.6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占全市连锁商业零售总额的40.0%。经济效益好于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北京连锁商业最具经营活力的业态。但对比国外的发展水平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从连锁超市的发展背景、优势与不足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规范政策、增加附加服务等建议。

一、连锁超市、便利店的发展背景

1、连锁超市、便利店定义

西方零售业的发展规律指出:连锁超市、便利店同样作为零售业态的一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最初起源均来自美国,这两种密切相关的业态均以“销售价格低廉,顾客自我服务”赢得消费者欢迎。超级市场发展到大型阶段,就会催生分化出现代化的便利店。

连锁超级市场是指满足顾客日常生活需求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在千米左右,营业时间每天不低于11小时、采用自选的销售方式,以销售大众化生活用品为主,包括食品、日用生活品、服装衣料、文具、家用电器和室内装饰用品等。

连锁便利店指满足顾客应急性、便利性需求的零售业态。选址多在居民住宅区、学校等客流量大的繁华地区。营业面积在50-150平方米,营业时间为15-24小时,经营品种多为食品、饮料,以即时消费、小容量、应急性为主;80%的顾客是目的性购买。

2、连锁超市、便利店是商业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超级市场作为零售业态的“第二次革命”,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传至日本、西欧各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目前正在步入成熟期,美国连锁超市从1932年的300个发展到现在的32981个,平均运营成本比百货商店低10%-15%。日本连锁超市成规模、成气候的发展也已有30年的历史。

便利店作为超市的补充业态一经出现,就给消费者带来了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便利;到九十年代初期,美国便利店数量达到84500个。日本便利店6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后,经营最为成功,门店达到41050个,其最大的便利连锁集团7-11在日本本土

拥有8600个店,销售额达到17000亿日元。在世界22个国家拥有13950个店。

从国内来看,尽管我们起步较晚,但各城市的发展速度却不同。目前上海拥有连锁超市3220个,便利店4500个,广州拥有规模以上连锁超市167个,便利店大约在300个左右,其中上海联华快客在广州已有74个店铺。

九十年代初期美国、日本便利店基本情况

3、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有利于提升我市商业总体水平

90年代末期,我市充分认识到连锁超市、便利店在国外飞速发

展“投资小、见效快、服务附加值高、便于管理”的优势,开始在我市大力推行。资料显示:现在消费者每月去一次百货店,每星期去一次折扣店,每天去超级市场,而随时去便利店。全市有1400万的常住人口、“多如牛毛”的零散小卖部、较高的消费水平……这些均预示着连锁超市、便利店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我市超市、便利店正处在起步和混合型发展阶段,国外连锁巨头来京竞相圈地,市场竞争加剧的同时。也给我市的商业企业带来了发展的良机,我们利用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在店铺形态、经营商品品种以及门店选址、目标顾客选择与确定、服务项目诸方面加以借鉴和改进,预计现阶段我市连锁超市、便利店每年的增速将超过30%。快速、健康、持续性的发展必将促进和提升我市的商业企业总体水平。

二、连锁超市、便利店发展现状

1、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

近年来,连锁超市、便利店作为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最贴近,最受欢迎的经营业态。在市政府给予贷款优惠等一系列相关措施和政策的扶持下快速地发展。据统计,2003年我市26家连锁超市共730个门店;实现零售额170.1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对连锁零售额

增长的贡献率为42.8%,成为北京连锁商业销售份额最大的业态。14家连锁便利店门店总数达到350个,实现零售额12.5亿元,均比上年增长1.1倍,增幅位于连锁经营各业态之首。截至2003年底,全市连锁超市、便利店的社区覆盖率达到69.1%。

2、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促进经营有效。

2003年,一批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开发现有资源等各种形式,继续走规模化、集中化的发展道路,其单店规模和群体规模都稳步增长。据统计,连锁超市中零售额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有6家,实现零售额133.7亿元,占全市连锁超市、便利店零售总额的73.2%。这6家企业分别是北京物美商业集团有限公司(51.1亿元)、京客隆超市连锁集团有限公司(22.1亿元)、东方家园有限公司(21.8亿元)、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16.6亿元)、华糖洋华堂商场有限公司(12.1亿元)、北京小白杨超市连锁总店(10.0亿元)。零售额超亿元的连锁便利店增至3家。

北京7家进入2003年全国连锁百强企业中就有3家是连锁超市。

3、经济效益与开店速度同步提高。

随着城市轻轨、五环和六环的建成通车,北京城市生活空间迅速

延伸,新兴居民社区不断涌现,同时也给超市、便利店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目前全市连锁超市、便利店1080个门店的社区覆盖率达到69.1%。共有从业人员4.0万人,比上年增长11.1%。营业面积达到16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2%。门店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销售水平稳步提高。尤其在“非典”时期,连锁超市、便利店在平息市场抢购风波,维护首都经济和社会秩序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3年连锁超市、便利店累计实现商品销售收入161.2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实现税金总额4.0亿元,比上年增长37.9%。

4、多元化发展格局增强企业扩张能力。

北京商业的开放式政策以及市场、消费的包容性,使全市连锁超市、便利店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共存、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可喜局面。在40家连锁超市、便利店中,股份有限公司居全市领先地位,实现零售额占46.5%;其次是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占33.3%;其余为国有企业占10.4%;外商投资企业占6.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一批外省市著名连锁超市、便利店企业来京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截止到2003年底,北京双汇商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联华快客便利超市有限公司、西单上海华联超市(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三家企业在京开店达到175个。

5、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促进企业经营方式不断创新。

据统计,我市48.6%的连锁超市、便利店统一配送比重超过60%,其中11家的统一配送比重达到100%。运输车辆达到473辆,随着企业利用自有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等形式的扩大普及为企业快速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2003年我市连锁超市、便利店总店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采用直营或加盟的方式拓展门店数量比上年增长41.3%。其中直营(控股)店和加盟店分别比上年增长20.4%和3.7倍。

三、我市连锁超市、便利店发展中的亮点

国际通用标准是人均GDP3000美元时,每3000-4000人应拥有1个店、按照我市2003年常住人口1456.4万人计算,北京至少还有3000个超市或便利店的发展空间。因此充分肯定我市超市、便利店连锁经营优势,可以迅速提升连锁企业集中度和组织化程度;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方向。

1、自有品牌低价促销

普尔斯马特牌的果汁、万客隆牌的酱油、家乐福牌的面包……美国和日本的许多超市出售自有品牌的商品。实践证明,从制造商处直接采购的最大好处就是采购效率的提高,采购成本的降低。据统计,

目前北京拥有14个以上门店的超市有9家,拥有5-13个门店的有9家,各占全部连锁超市的36%。表明我市的连锁超市的店铺数量与经营规模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这就给连锁企业在开发自有品牌和推广名优品牌商品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超市发、京客隆等大型企业依靠超市本身的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其自有品牌的商品获得了独特的卖点。目前京客隆集团已与有着良好的市场运作能力和完备的促销计划的知名供货商可口可乐、雀巢、三元、海尔等1169家建立了源头直供关系。

2、超市经营品种日趋完善。

美国沃尔玛、泰国的易初莲花、法国的家乐福……,这些成功企业的店面宽阔明亮,商品品种繁多,再加上别出心裁、形式多样的促销手段,都极大的唤起了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在不断的学习和改进中,目前我市的连锁超市正在向新的规模化标准迈进,并已逐步向丰富商品种类、增加经营项目等方面发展。据统计,以经营食品为主的超市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已经达到222个,占全部超市门店的30.4%,经营品种在5万种以上,其中70%是食品。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超市达到57个,占全部超市门店的7.8%,其中主要经营食品,兼营部分大众服装和日常家居用品,品种在10万种以上。

3、家居建材超市成为新热点

据官方预测,今后3年,中国建筑装饰总产值将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建材工业产值预计将达到1万多亿元,美好的前景,吸引了宜家家居、百安居、东方家园等一批国内外建材超市巨头来京竞相发展。以东方家园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建材超市依靠“选址便利、品牌宣传、低价促销、服务周到”在京城建材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2003年,东方家园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门店达到13个,比上年增加9个。销售总额达到23.3亿元。拥有员工4600人,营业面积达到19.7万平方米。

4、“京式”便利店发展前景广阔

统观任何一个国家的便利店,都因当地的风土人情、消费水平、人文环境等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日本式的、美国式的、欧洲式的便利店均有其独特的代表性。我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连锁便利店,北京双汇的鲜肉和半成品、成品非常适合北京现在的小家庭发展趋势,便利性的商品加便利性的服务,双汇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了30个直营店和30个加盟店。

物美从2001年正式开设24小时的便利店以来,它的发展特点一直遵循着小、特、精。小:现在21个店的营业面积在4到12平方米,

特:主要为乘地铁的快速人群服务,地铁出站后,直接经过物美便利店,在晚上9点钟时可以看到大量顾客进入物美的店。精:以经营快餐、饮料类销量大的商品为主。

四、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1、政府推进与行业规范工作有待加强

由于各区县政策不一致、政府多头管理、统一纳税有地域限制等原因,造成目前我市连锁超市、便利店在扩展门店、增加经营项目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税收、工商登记、专类商品审批、卫生检查等各方面行政干预较多。

另外,据了解我市目前没有详细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这就导致企业的资金链非常薄弱,个别中小型连锁超市、便利店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和扩张能力几乎为零。

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密切注意连锁超市、便利店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需求,特别是我国入世后,逐步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商业零售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将会进入并迅速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此更加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研究协调制定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意见和政策,增强尤其是中小

连锁超市、便利店的抗风险能力。为连锁经营发展创造合适的发展环境。

2、跨区域发展能力不足

最近两年,我市连锁超市、便利店企业纷纷实行跨区域发展策略,到国外、外省市开设分店。但经营情况不容乐观。2001年底,天客隆和超市发集团重组为超市发天客隆集团,总资产8亿元人民币,店铺达101家。在2003年因合并公司出资纠纷,联合最终以失败告终。

2003年6月第一家在中国境外开业的中国超市天客隆莫斯科店,因与当地部门的房产之争而被迫关闭。

对比上海四大集团合并重组对上海零售业实力的增强,美国的沃尔玛、7-11、上海联华快客便利店对北京市场的迅速占领。北京的超市、便利店往外走的步子不够快甚至是倒退,由此丢失的市场份额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建议:从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应当是规模越大,效益越明显。沃尔玛、7-11、联华快客均如此。因此合并、重组是北京市的连锁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也是连锁业态本质的要求。在此前提下,一是要求企业有成功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现代物流配送

和信息系统,掌握店面管理和开店技巧。二是要求重组企业各方在追求利益的基础上目光长远,客观评价自身发展成长的环境、条件和实际能力。三是企业文化的融合。

3、连锁门店经营与开发形式单一

目前,我市连锁超市、便利店中直营店是加盟店数量的9倍,说明其发展形式主要由总部投资,直接后果就是经营成本增大,资金利用率降低。省时、省钱的特许加盟方式不被总店采用。另外便利店经营项目除各类食品、饮料、烟酒外附加服务太少或根本没有。这样就形成了商品与超市雷同,却无法与超市竞争的尴尬局面。便利店仅靠出售商品无法在激烈的业态竞争中取得优势。

建议:沃尔玛的3590家门店是分散的,所以能实现购买的便利,同时它又是大规模的,所以能提出“为顾客节约每一分钱”的先进理念。目前我市规模以下的批零商业有28000个,这些分散的零售门店是构成连锁门店的潜在资源,而特许加盟形式是有效改善门店规模的首选方法,连锁超市、便利店应通过快速规模化的发展,进一步实现廉价销售,便利服务的目标。

“7-11”便利店的服务收费项目非常多,为煤气公司代收煤气费,为自来水公司代收水费,为电力公司代收电费,为邮局代收邮件,甚至为网上商店代送商品等,结果不仅增加了利润,而且密切了与社区居

民的关系。而我市便利店的附加功能非常少。因此寻求进一步发展的捷径就是开发连锁店铺的附加价值,想方设法扩展其服务功能。

便利店的经营模式是怎样的最新

便利店的经营模式是怎样的最新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便利店的经营模式是怎样的最新》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便利店作为一种新兴的零售业态,以其灵活、便利、服务多元化及高速准确的信息反馈等优势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现在的便利店都是怎么样经营的?最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便利店作为一种新兴的零售业态,以其灵活、便利、服务多元化及高速准确的信息反馈等优势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现在的便利店都是怎么样经营的?最新的便利店经营模式是什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便利店的经营模式,欢迎阅读。 便利店的经营模式 1993年3月上海出现了第一家便利店,到2010年在上海市已达到5000余家,销售规模更达到100多亿,纵观上海便利店17年,是世界零售史上现代零售业态创新高速发展的典范,尤其是创造了用小型店铺来改造传统小商店发展现代零售业的成功模式。但回顾上海便利店发展的10余年我们也不容乐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几乎没有一家便利店公司在盈利,内资便利店单店日营业额仅为4000元左右,经营模式转型迫在眉睫。 1.上海便利店发展现状 总体情况。从1995年到2001年前,上海先后出现了 "可的"、"罗森"、"联华"、"良友"、"85818"等便利公司,并成为五大主导品牌。曾有媒体预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海便利店市场将由这五家分占。但到了

2001年,由于"好德"、 "喜士多"、"21"三个新品牌的诞生,打破了媒体预言,上海便利店市场出现了新的竞争格局。2004年全家进驻上海再次打破原有格局。 目前好德与可的合并后门店数已达2300余家,成为上海地区最大的便利公司,联华快客门店数达到2000余家,而营业额只有15亿,日本品牌罗森一度亏损,在华联控股后,现已实现扭转,加盟率达到76%,全家便利则后来居上,目前已达400余家,加盟率也在38%,仍保持高速增长状态,2009年4月30日,台湾统一集团旗下的7-11如期在上海四店同开,并且创下上海便利店单店营业额最高纪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0家门店。而上海本土便利店的盈利水平尚在1%左右,目前仍然是"亏多盈少"。以上海大型便利公司与台湾统一集团旗下的7-Eleven比较,经营业绩提高的潜力很大。如单店日均商品销售,7-Eleven约为1.5万人民币,上海平均不到4000元,有的甚至不到3000元;商品毛利率前者为30%,后者为16-22%不等,如果包括后台收入,综合收益率为25-29%,比前者的综合收益率也要低7-9个百分点;净利润率前者在5%以上,后者在1%以下,做十几个亿的公司,净利润在1000-3000万不等。 2.上海便利店经营模式分析 上海本土品牌便利公司在成立之初就选择了快速发展模式。最典型的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旗下的农工商超市集团创办的"好德便利",2001年4月15日创办,当年开店150家,仅用了三年时间店铺总数就达到了1000家,以后连续盘整三年于2007年收购了拥有1000多家店铺的"可的便利",如今2000多家店铺实施"双品牌"运作。我国内资便利公司为了快速发展,

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史及趋势

华联网络便利店竞争基础由传统奔向现代 从小卖部到便利店 小卖部,字面意思就是小的商店,指的是中国一般由个人或家庭经营的街头小店或是小便利店。店主可能就住在小店里面,小店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特别是在小山村、城市城中村等普通居住区最为常见,小卖部卖的商品基本上为3-10岁小朋友的小零食;少品种的方便面、水、饮料、香烟等即时需求性产品,附加一些增值服务,比如房屋中介、手机号代卖等服务。然后居民的消费意识在慢慢的升级,小卖部的环境脏、摆放乱、服务少已经成为零售的硬伤,于是以装修完善、商品摆放整齐、增值服务众多的便利店应运而生,中国便利店正式从小卖部进化而来。 从便利店到网络便利店 我国目前便利店初创的地区,也大都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从市场经济、消费经济均属国内领先城市。据国外7-11便利店的研究数据表明,当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是便利店的发展期,而每3000人,就应该拥有一家便利店。在21世纪初期,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便利店的经营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美宜

佳、可的等本土便利店连锁品牌。与此同时国外便利店巨头7-11、罗森、全家也纷纷进入大陆抢滩市场。让便利店行业得到更快速、更有效的发展。让便利店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起着推动的作用。 而经过十年的蓬勃发展,以淘宝、京东、当当网为首的电子商务零售企业也更加奠定网络购物的基础,全国有49.5%的网民有网购行为,网购数据也是逐年翻番成长。从C2C到B2C再到B2B2C,最后到O2O,电子商务的模式在随着居民购物需求而升级进化。此时正是传统零售业与新型电子商务零售业平分天下的时刻。 华联网络便利店盛装登场 传统便利店本身面积小,无法摆出全部库存商品,但华联网络便利店通过华联便民购物机充分的解决了传统便利店的先天不足,利用电子商城弥补便利店商品的不足。这点大卖场就做不到。很多企业将电子商务作为展示营销平台之一,很多顾客也习惯了传统零售企业在传统渠道上的优势。华联网络便利店通过三位一体的全新模式,将实现传统展示与平台展示相结合,将“百货店”变身为“万货店”,线上展示与线下支付相结合,网络销售与实体经营相结合,充分融合传统零售与电子商务的优势,改变经营模式,提高竞争力。 华联网络便利店可作为华联网上商城以及其他B2C的快件中转站,消费者通过网上下

2018年中国便利店门店数量及销售额分析,价值链数字化转型成趋势「图」

2018年中国便利店门店数量及销售额分析,价值链数字化转型成趋势「图」 一、便利店行业概述 1927年,美国南方公司首创便利店原型,1948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并将店铺命名为"7-Eleven";我国内地便利店起步较晚,1995年1月上海牛奶公司开设的可的食品便利店,为国内首家便利店,2004年7-Eleven首次进入中国内地,到了2017年便利店成了资本追逐的风口,新型无人便利店和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世界便利店的发展历程来看,通常被划分为两种类型:传统型(Traditional)和加油站型(Petroleum-Based)。传统型便利店通常位于居民住宅区、学校以及客流量大的繁华地区,营业面积在50~150平方米不等,营业时间为15~24小时,经营品种多为食品、饮料,以即时消购物的便利性费、小容量、应急性为主,80%的顾客是目的性购买(如7-Eleven、Circle K)盛行于亚洲的日本,中国台湾。加油站型便利店通常指以加油站为主体开设的便利店(如BP、ESSO),在地域广阔且汽车普及的欧美地区发展较为迅猛。我国传统型便利店代表企业有美宜佳、天福、红旗等,加油站型便利店有易捷、昆仑好客等。 更多内容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便利店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二、便利店行业现状 2018年便利店行业火热,年初开始大量资本进入便利店行业,以及新兴技术加持,促使便利店行业快速发展,2018年中国便利店实现销售额2,264亿元,同比增长18.8%。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据统计,2015-2018年,我国便利店门店数从9.1万家增加至12.2万家,2018年便利店门店数较2017年增长15%;便利店日均销售额从3576元增加至5299元,2018年便利店日均销售额较2017年增长7.4%。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上海便利店发展现状及经营模式探析.介绍

上海便利店发展现状及经营模式探析 2011-3-26 17:03:06 关键字:便利店上海 摘要:我国便利店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21世纪后上海等特大城市发展尤为迅速,并出现多种模式。2004年底,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后,国外零售巨头加快了对国内市场的渗透,直接加剧了国内零售业的竞争,零售企业间的竞争也由原来单一的产品或价格竞争转变成企业之间乃至企业群之间的综合竞争的较量。在上海市内本土品牌便利店占据绝对地盘优势,而海外品牌门店数仅占20%左右。好德与可的合并后门店数已达2000余家,成为上海地区最大的便利公司,而国外品牌以其良好的服务意识,优势的物流信息系统,充足的资金,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迎头赶上,成为后企之秀,中外品牌之间将进行一场长期的拉锯战。 前言:1993年3月上海出现了第一家便利店,到2010年在上海市已达到5000余家,销售规模更达到100多亿,纵观上海便利店17年,是世界零售史上现代零售业态创新高速发展的典范,尤其是创造了用小型店铺来改造传统小商店发展现代零售业的成功模式。但回顾上海便利店发展的10余年我们也不容乐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几乎没有一家便利店公司在盈利,内资便利店单店日营业额仅为4000元左右,经营模式转型迫在眉睫。 1.上海便利店发展现状 1.1 上海便利店总体情况概述 1.1.1 总体情况。从1995年到2001年前,上海先后出现了“可的”、“罗森”、“联华”、“良友”、“85818”等便利公司,并成为五大主导品牌。曾有媒体预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海便利店市场将由这五家分占。但到了2001年,由于“好德”、“喜士多”、“21”三个新品牌的诞生,打破了媒体预言,上海便利店市场出现了新的竞争格局。2004年全家进驻上海再次打破原有格局。目前好德与可的合并后门店数已达2300余家,成为上海地区最大的便利公司,联华快客门店数达到2000余家,而营业额只有15亿,日本品牌罗森一度亏损,在华联控股后,现已实现扭转,加盟率达到76%,全家便利则后来居上,目前已达400余家,加盟率也在38%,仍保持高速增长状态,2009年4月30日,台湾统一集团旗下的7-11如期在上海四店同开,并且创下上海便利店单店营业额最高纪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0家门店。而上海本土便利店的盈利水平尚在1%左右,目前仍然是“亏多盈少”。以上海大型便利公司与台湾统一集团旗下的7-Eleven比较,经营业绩提高的潜力很大。如单店日均商品销售,7-Eleven约为1.5万人民币,上海平均不到4000元,有的甚至不到3000元;商品毛利率前者为30%,后者为16-22%不等,如果包括后台收入,综合收益率为25-29%,比前者的综合收益率也要低7-9个百分点;净利润率前者在5%以上,后者在1%以下,做十几个亿的公司,净利润在1000-3000万不等。

市场便利店零售业态

便利店——未来中国极具发展前景的零售业态 摘要:便利店(Convenience-Store)是超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从出现发展至今已近75年的历史。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便利店已经发展成为零售业中的一种主要业态,而在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则刚刚起步。今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便利店必将大有作为,它也将成为未来中国极具在发展前景的零售业态。 一、便利店的概念及特性 (1)便利店的由来 便利店最初起源于美国,它的发展与商业业态中的超级市场关系非常密切。在美国,由于超级市场步入大型化与郊外化以后,给购物者带来了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利;同时由于超级市场远离购物者的居住区,到超级市场购物需驾车前往,加上超级市场卖场面积巨大,商品品项繁多,购物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挑选商品,且还需忍受排长队等候结帐之苦;以上种种都使得那些想购买少量商品或想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深感不便,便利店由此应运而生。 便利店最早的定义就是:“一种运用超级市场经营管理技术和销售方式的食品杂货店”。它是一种既有食品杂货店供应的便利,又使用超级市场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的零售商业组织,是以“便利”作为吸引顾客的主要手段,来满足顾客简单购物和应急之需的一种零售业态。现在的便利店则是指以专门出售便

利性商品和服务的商店。超级市场的多种业态模式的阶段性发展促进了现代便利店的产生。 1927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南陆冰公司(Southland Ice Corporation)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Tote'm ,1946年正式改名为7-Eleven(7-11),藉以标榜该店营业时间由早上7时至晚上11时。此后便利店便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1957年,美国只有500家便利店,然而到了2001年,美国便拥有便利店124,500家,销售额达到了2830亿美元。因此当时有人认为便利店是西方零售业的“爆发户”。 (2)便利店和超市的区别及其特性 便利店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出现的时间和发展的背景并不完全相同。但从总体上来看,便利店是超级市场发展到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后,从超级市场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一方面,超级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障碍,即购物的不便利性;另一方面,超市的发展为便利店提供了先进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另外,便利店之所以能够出现并迅速发展,其原因还在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对“购物便利”的强烈需求,便利店正是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零售业态。与超级市场相比,便利店具有如下四个“便利性”业态特征: ☆距离的便利性 便利店与超市相比,在距离上更靠近消费者。业内人士认为,一般情况下,便利店的商圈范围在500米左右,其主要顾客只需步行5至7分钟便可到达店面。

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便利店作为一种独特的商业零售业态,1927年由美国南方公司首创,其后,发源于美国的便利店在移植到日本后得到飞速发展,又在台湾和泰国被加以推广,其特点被发挥到极致。日本伊藤洋华堂在1973年与美国签订特许协议,至今拥有8600余家7—11门店,年销售额2万亿日元。目前7—11在20多个国家拥有2万多家店铺,是世界最大的连锁便利店集团。便利店得以在激烈的商业零售业态中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和台湾地域狭小,人口众多、密集度相当高。居民出行购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步行,会更多地考虑便利的因素。同样原因,在国内各中心城市与沿海城市,便利店也有着较大的生存空间。作为继大卖场及超市之后出现的又一新兴的零售业态,24小时连锁便利店前景广阔。 1992年10月,中国第一家便利店诞生于深圳。之后的十余年间,尽管我国便利店业态总体上一直处于导入期,但是在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新型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2000年起,上海年均新开便利店超过1000家,呈现出爆发式的成长,4500多家的规模已使上海平均38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标志着上海便利店业态已进入高速成长阶段。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便利店业态处于快速发展前期,其便利店数量从数十家至数百家不等。而更多的城市则处于业态的导入期。与此同时,以全球著名品牌7—11、罗森等为代表的便利店集团也加速了其在中国的空间布局步伐。

一、我国便利店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目前,我国便利店业态处于健康发展的轨道上,也培养出了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地标准店铺,然而,目前连锁便利店的营业实际显示,经营性亏损比比皆是。上海连锁便利店由于店址选择密集、商品结构雷同,近一年来开出的24小时便利店大多面临着经营的窘境。投资之初,不少便利店原打算企业后三年进入盈利期,而现在,且不说盈利,就连生计维持也成了问题。与日本等便利店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便利店业态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1.商品缺乏特色。便利店普遍缺乏有竞争力的战略性商品,导致便利店商品结构与超市雷同,难以开展有效的业态之间的差别化竞争。各大便利店公司忽视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设,商品开发滞后,基本上是在沿用传统的一对一交易制采购模式,极少与制造企业合作开展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共同开发。其结果是,由于价格上不具备优势,毛利率上不去自然就会亏损。美国及日本便利店的毛利率高达38%以上,而国内便利店仅20%左右,究其原因,国外的便利店就胜在有自己开发或主导别人开发的特色商品。近两年由于同业竞争者数量的增加以及彼此的无效内耗,我国的便利毛利率在市场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甚至呈现出了下降趋势。 2.注重对便利店外在形态的模仿与引入,忽视对便利店业态本身的开发和创新。便利店的价值在于向顾客提供了“便利”这样一种商品,目前我国的便利店在与其他业

便利店如何创新发展

便利店如何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便利店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遭遇到经济效益普遍不佳的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创新发展,业内人士提出了几条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运营效率差强人意 近年来,随着中国流通领域的发展及重新洗牌,新型零售业态的主流特征越来越明显,其中便利店的发展为各方看好。统计显示,上海平均每两三天就有1家便利店开张营业,截至2002年10月底,上海的便利店已增至1800家,今年的净增数将是1000家。即使保守估计,最多需要一年时间,上海就将达到日本现有的每5000人一家便利店的配置。便利店的发展在其他城市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但是,从便利店的发展现状尤其是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看,并不令人满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门店的商圈狭小重叠,在经营的商品品种和设点选址策略上与超市相同或相似,彼此间商圈的重叠,从而使其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不能完全显现;营业时间与百货店等其他业态的商场比较接近,百货店的营业时间往往是早晚9点,而大部分的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也是如此,不能满足夜间顾客的购物需求;超市和商场的规模相近,有些超市的规模过小,而便利店的规模却是

过大,致使其经营商品档次不清;定位模糊,如今的大部分消费者会将便利店误认为是“小型超市”,甚至于部分门店员工的自我定位也在沿袭超市,而非便利店,并且公司总部在人力资源培训上也没有明确的界定,都是统一管理;经营理念不明确,便利店不是“量贩店”,它提供的是地利,等候时间短,营业时间长等,故在商品定价的毛利率上必然会高于超级市场和量贩市场,故应当向品质的差异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努力发展,而非价格竞争。便利店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工作,恪守自己的商圈,走好自己的路;个性化不强,应当敢于向顾客说“不”。便利店的主要顾客群体是青少年,上班族,单身汉,老年人。从目前的中国情况看,只要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必然会形成便利店的巨大消费需求。中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的国家,发展便利店对于整个社会都将具有重大意义。另外,中国人外出购物的方式由于交通条件和收入水平的限制,以步行和骑自行车购物为主,那么贴近消费者、分散广的连锁便利店就会满足市场的需求。便利店主力顾客群体以职业妇女、学生、单身青年为主,故定位不能将所有的对象“一网打尽”,不然就会使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被磨蚀。 先发制人仍有优势 流通领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放时间最早且开放力度最大的行业之一。在中国加入WTO的相关协议中明确规定,关于零售服务,中国政府承诺在烟草销售不开放的前提下,加入WTO后一

711便利店的经营模式

711便利店的经营模式 711便利店的经营模式 字面上因为7-11的英文读音(seveneleven)比较顺口,便于记忆。实际上7-11的经营理念是在非正常营业时间(晚7点至第二天上午 11点)仍能够提供零售服务,其实现在的7-11已经是24小时全天 候营业的零售商了。 日本7-11是有着日本最先进物流系统的连锁便利店集团。7-11 原是美国一个众所周知的便利店集团,后被日本的主要零售商伊藤 洋华堂引入,日本7-11作为下属公司成立于1973年,后由台湾统 一集团代理进入港台地区和中国大陆。 日本7-11把各单体商店按7-11的统一模式管理。自营的小型零售业,例如小杂货店或小酒店在经日本7-11许可后,按日本7-11 的指导原则改建为7-11门店,日本7-11随之提供独特的标准化销 售技术给各门店,并决定每个门店的销售品类。7-11连锁店作为新 兴零售商特别受到年青一代的欢迎,从而急速扩张。现在,全日本 有4000多家7-11商店。 便利店依靠的是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只有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才有可能发展连锁便利店,因为它使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得以实现。 典型的7-11便利店非常小,场地面积平均仅100平方米左右, 但就是这样的门店提供的日常生活用品达3000多种。虽然便利店供 应的商品品种广泛,通常却没有储存场所,为提高商品销量,售卖 场地原则上应尽量大。这样,所有商品必须能通过配送中心得到及 时补充。如果一个消费者光顾商店时不能买到本应有的商品,商店 就会失去一次销售机会,并使便利店的形象受损。所有的零售企业 都认为这是必须首先避免的事情。

JIT体系不完全是交货时间上的事,它也包含以最快的方式通过 信息网络从各个门店收到订货信息的技术,以及按照每张特定的订 单最有效率地收集商品的技术。有赖于一个非常先进的物流系统支持。 为每个门店有效率地供应商品是配送环节的重要职责。首先要从批发商或直接从制造商那里购进各种商品,然后按需求配送到每个 门店。配送中心在其中起着桥梁作用。 为了保证有效率地供应商品,日本7-11不得不对旧有分销渠道 进行合理化改造。许多日本批发商过去常常把自己定性为某特定制 造商的专门代理商,只允许经营一家制造商的产品。在这种体系下,零售商要经营一系列商品的话,就不得不和许多不同的批发商打交道,每个批发商都要单独用卡车向零售商送货,送货效率极低,而 且送货时间不确定,但人们往往忽视了配送系统的低效率。 日本7-11在整合及重组分销渠道上进行改革。在新的分销系统下,一个受委托的批发商被指定负责若干销售活动区域,授权经营 来自不同制造商的产品。此外,7-11通过和批发商、制造商签署销 售协议,能够开发有效率的分销渠道与所有门店连接。 批发商是配送中心的管理者,为便利店的门店送货。而日本7- 11本身并没在配送中心上投资,即使他们成为了分销渠道的核心。 批发商自筹资金建设配送中心,然后在日本7-11的指导下进行管理。通过这种协议,日本7-11无需承受任何沉重的投资负担就能为其门 店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分销系统。为了与日本7-11合作,许多批发商 也愿意在配送中心上做必要的投资;作为回报,批发商得以进入一个 广阔的市场。 日本7-11重组了批发商与零售商,改变了原有的分销渠道,由此,配合先进的物流系统,使各种各样的商品库存适当,保管良好,并有效率地配送到所有的连锁门店。 从给便利店送货的卡车数量下降上可以体现出物流系统的先进程度。如果是在十几年前,每天为便利店送货的卡车就有70辆,现在 只有12辆左右。显然,这来自于新的配送中心的有效率的作业管理。

国内便利店和7-11便利店的差距分析【

我们和7-11便利店的差距有多大? 2009-9-8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中心城市,便利店已经成为了消费者购物的一种常见生活方式。只要是快速消费品,随时想起,转弯就是一家便利店,听起来的确很便利。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便利店一个挨着一个,可的、良友金伴、好德、罗森、快客、等等。只要你漫悠悠走上五分钟路程,一定会碰上一家便利店,有些地方,你抬起头来四处张望,甚至可以看到不少于5家便利店。 但是,近距离并不等于便利。虽然大家去便利店多数是购买一些快速消费品,如饮料、纸张、洗衣粉、等等,但是还有许多的便利可以由便利店提供。例如,在上海的许多便利店,你可以代缴水电煤气费、可以冲值交通卡、可以买茶叶蛋、包子、热香肠。近来,可的便利店推出了代售电影票的服务。总之,这些都是便利店在“便利”上做的新文章,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便利。但是,在这一点上,本土的便利店和外资便利店相比,差距却不是一般的小,而是相差甚远。就拿7-11来举例,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总体上来评价,7-11,这家全球最大的便利连锁企业,在中国也是最优秀最成功的外资便利店。2005年,7-11拿到了在北京开展连锁经营的许可,短短3年多的时间,门店数量已经达到60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等沿海中心城市。之所以选择首先从这些城市开始,一方面是居民购买力较强,另一方面也是适应了便利店的本质要求——居民生活节奏快,不但没有充沛的时间花在购物的路上,而且随需随购的消费方式,为快节奏的生活提供了切实的便利。 7-11便利店的最大特点就是便捷,它的选址都在消费者日常生活行动范围内,如生活区旁、上班族中转枢纽、大型停车场、交通枢纽地区、办公室密集地区、等等。对于上述区域的主流消费者,只要走上5—10分钟,就可以到达7-11门店。由此可见,其便利并非只针对居家生活便利,而是围绕日常生活,在最需要便利的地方提供便利,无论是家门口、还是办公区、还是在路上。在你最需要购物的地方,7-11就会出现在那里。 虽然7-11的店面规模只有100平方米左右,但是提供的日用消费品可达上千种。不仅仅是快速消费品,7-11还提供给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服务。例如,商业中心的7-11门店,除了推出简单营养的早点、丰富的午餐和零食,还推出了电讯、订票、代收、订购、送货上门等服务。不仅如此,附加的服务功能是7-11的一大特色。例如,与中国银联合作推出的“金融服务便利联盟”计划,持卡人可以通过刷卡终端,完成包括信用卡还款、公共事业缴费、手机充值、互联网购物线下支付在内的诸多金融支付活动。这不仅吸引了客流,还增加了便利店的其他收入。

便利店的发展历程及未来方向

便利店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方向 便利店(Convenience-Store)是超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从出现发展至今已近75年的历史。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便利店已经发展成为零售业中的一种主要业态,而在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则刚刚起步。今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便利店必将大有作为,它也将成为未来中国极具在发展前景的零售业态。 一、便利店的概念及特性 (1)便利店的由来便利店最初起源于美国,它的发展与商业业态中的超级市场关系非常密切。在美国,由于超级市场步入大型化与郊外化以后,给购物者带来了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利;同时由于超级市场远离购物者的居住区,到超级市场购物需驾车前往,加上超级市场卖场面积巨大,商品品项繁多,购物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挑选商品,且还需忍受排长队等候结帐之苦;以上种种都使得那些想购买少量商品或想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深感不便,便利店由此应运而生。便利店最早的定义就是:“一种运用超级市场经营管理技术和销售方式的食品杂货店”。它是一种既有食品杂货店供应的便利,又使用超级市场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的零售商业组织,是以“便利”作为吸引顾客的主要手段,来满足顾客简单购物和应急之需的一种零售业态。现在的便利店则是指以专门出售便利性商品和服务的商店。超级市场的多种业态模式的阶段性发展促进了现代便利店的产生。 1927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南陆冰公司(Southland Ice Corporation)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Tote'm ,1946年正式改名为7-Eleven(7-11),藉以标榜该店营业时间由早上7时至晚上11时。此后便利店便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1957年,美国只有500家便利店,然而到了2001年,美国便拥有便利店124,500家,销售额达到了2830亿美元。因此当时有人认为便利店是西方零售业的“爆发户”。 (2)便利店和超市的区别及其特性 ,便利店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出现的时间和发展的背景并不完全相同。但从总体上来看,便利店是超级市场发展到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后,从超级市场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一方面,超级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障碍,即购物的不便利性;另一方面,超市的发展为便利店提供了先进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另外,便利店之所以能够出现并迅速发展,其原因还在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对“购物便利” 的强烈需求,便利店正是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零售业态。与超级市场相比,便利店具有如下四个“便利性”业态特征: ☆ 距离的便利性便利店与超市相比,在距离上更靠近消费者。业内人士认为,一般情况下,便利店的商圈范围在500米左右,其主要顾客只需步行5至7分钟便可到达店面。

便利店如何创新发展

便利店如何创新发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便利店如何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便利店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遭遇到经济效益普遍不佳的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创新发展,业内人士提出了几条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运营效率差强人意 近年来,随着中国流通领域的发展及重新洗牌,新型零售业态的主流特征越来越明显,其中便利店的发展为各方看好。统计显示,上海平均每两三天就有1家便利店开张营业,截至2002年10月底,上海的便利店已增至1800家,今年的净增数将是1000家。即使保守估计,最多需要一年时间,上海就将达到日本现有的每5000人一家便利店的配置。便利店的发展在其他城市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但是,从便利店的发展现状尤其是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看,并不令人满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门店的商圈狭小重叠,在经营的商品品种和设点选址策略上与超市相同或相似,彼此间商圈的重叠,从而使其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不能完全显现;营业时间与百货店等其他业态的商场比较接近,百货店的营业时间往往是早晚9点,而大部分的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也是如此,不能满足夜间顾客

的购物需求;超市和商场的规模相近,有些超市的规模过小,而便利店的规模却是过大,致使其经营商品档次不清;定位模糊,如今的大部分消费者会将便利店误认为是“小型超市”,甚至于部分门店员工的自我定位也在沿袭超市,而非便利店,并且公司总部在人力资源培训上也没有明确的界定,都是统一管理;经营理念不明确,便利店不是“量贩店”,它提供的是地利,等候时间短,营业时间长等,故在商品定价的毛利率上必然会高于超级市场和量贩市场,故应当向品质的差异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努力发展,而非价格竞争。便利店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工作,恪守自己的商圈,走好自己的路;个性化不强,应当敢于向顾客说“不”。便利店的主要顾客群体是青少年,上班族,单身汉,老年人。从目前的中国情况看,只要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必然会形成便利店的巨大消费需求。中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的国家,发展便利店对于整个社会都将具有重大意义。另外,中国人外出购物的方式由于交通条件和收入水平的限制,以步行和骑自行车购物为主,那么贴近消费者、分散广的连锁便利店就会满足市场的需求。便利店主力顾客群体以职业妇女、学生、单身青年为主,故定位不能将所有的对象“一网打尽”,不然就会使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被磨蚀。 先发制人仍有优势

便利店调研报告

便利店调研报告 目录 第一篇:2020年关于喜士多便利店的调研报告 第二篇:社区便利店行业调研报告 第三篇:关于交通路院区校园门口便利店的市场调研报告 第四篇:蔬菜便利店分析报告 第五篇:711便利店实习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 第一篇:2020年关于喜士多便利店的调研报告2020年关于喜士多便利店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通过对喜士多便利店调研,全面了解发展战略对于连锁便利店企业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 (二)调研时间、地点、过程 调研时间:2020年1月18日—2020年1月25日 调研地点:喜士多广州海珠区珠江新城店 调研过程:在店内观察访问店员上网搜索相关内容和文件制作问卷访问沿路途人 (三)调研方法和调研内容 调研方法:访谈法网络调查抽样问卷调查调研内容: 一、迅捷易用的计算机网络 这种能密切联系供应商、商店、员工和银行的内部网络系统,对许多零售企业来说,甚至在互联网技术已经降低了系统建设成本和复杂程度的今天仍然是个梦想,这一新技术系统与

其他连锁零售商相比有着三大优势, 第一,可以监控顾客的需求情况。竞争的本质就是变化。企业要做的不是将商品推销给 顾客,而是要让顾客的需求推动企业的发展, 第二,喜士多便利店可以使用销售数据和软件改善企业的质量控制、产品定价和产品开 发等工作。有了这个系统,便利店可以一天三次收集所有商店的销售信息,并在 20分钟内分析完毕。这就使便利店更快分辨出哪些商品 或包装吸引顾客。 第三,喜士多便利店的电子投资可大大提高公司供应链的效率。订单流动加快了,订单 的电子处理过程不超过7分钟。货物配送中心的卡车司机都携带着有条形码的卡 片,当他们到达运货点就可以将卡放在商店的计算机扫描。 二、集中化的物流管理 喜士多便利店店面面积非常小,场地面积平均仅100平方米左右,但就是这样的店 面提供的日常生活用品达3000多种。虽然便利店供应的 商品品种广发,通常却没有储存场所,为提高商品销售量,售卖场地原则上应尽量大。这样,所有商品必须能通过配送中心得到及时补充。 第一、设立区域配送中心 为了保证有效率地供应商品,喜士多便利店学习日本7-eleven。对就有分销渠道 进行合理化改造。每个批发商都要单独用卡车向零售商送货,送货效率极低,而且

便利店毕业论文

NO: 毕业论文 题目: 专业: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2013 年 6 月 1 日 摘要:在现代商业领域中,连锁便利店作为一种新型的零售业态,日益受到了消费者以及企业的关注;我国零售业市场广阔,便利店的新型经营模式无疑为我国的中小型零售商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趋势和思路,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便利店与许多企业一样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服务竞争”和种种发展困境。本文通过对 ....24小时便利店的探讨,从而了解便利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相应提出便利店服务创新和特色营销策略。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有效地提高连锁便利店的竞争力。 关键词:服务竞争,....便利店,策略 目录 摘要.............................................................. I 关键词............................................................ I 目录............................................................. II 1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便利店简介.. (2) 2.1 ....便利店简介 (2) 2.2 ....便利店的服务方式 (2)

2.3 ....便利店的经营模式 (2) 3 ....便利店的经营优势.. (3) 3.1经营理念和定位的明确性 (3) 3.2 ....便利店的便利性.. (3) 3.3信息管理优越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便利店选址、布局的合理性. (4) 3.5 ....便利店自产商品的特色性 (5) 3.6新产品周期更新快速性 (5) 3.7各种销售手段的竞争性 (5) 4 ....便利店经营存在的问题. (6) 4.1为本土消费者生产的自产商品太少 (6) 4.2管理模式的固定性导致员工缺乏活力 (6) 4.3员工流失严重导致人才缺乏 (6) 4.4没有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7) 4.5没有进行合理的库存以及订货管理 (7) 4.6员工没有按要求执行QSC标准 (7) 5 ....存在问题解决策略探讨. (7) 5.1开发符合消费者口味的自产商品 (7) 5.2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8) 5.3加强员工的管理、控制员工的流失率 (8) 5.4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8) 5.5进行合理的订货以及库存管理 (10) 5.6彻底执行 Q S C标准 (10) 5.7巩固自身品牌优势 (12)

可的便利店选址策略分析报告

可的便利店选址策略分析报告 摘要:便利店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商业零售业态,在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现已被我国大中城市的很多特定消费者接受并喜爱,并逐渐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一枝新秀。可的的经营有其独特之处,其中可的的选址是便利店成功的关键。本文依次 从可的的业务、目标市场、选择策略逐步进行分析。

关键词:便利店可的目标市场选址策略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也使得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加强调方便和快捷。超市的诞生使人们一次性购足商品的愿望得以实现,也给现代人类增加了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而人们对便利、快捷、高效的需求,却是通过便利店这种业态而得到了很好的满足。 一、可的便利店的业务分析 (一)可的便利店的业务 可的便利店是一种以自选销售为主,销售小容量应急性的食品、日常生活用品和提供商品性服务,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便利店的营业面积一般在 50~100 平方米之间,经营品种在 2 000~3 000 种,营业时间可达 15 个小时以上甚至 24 小时,全年无休。营业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所在城市的发达程度和消费习惯,一般城市越大经济越发达,营业时间越长。可的的选址比较灵活,以居民区、商业区、文教区、医疗保健区为首选。以填补消费市场空隙为主要经营特点。 (二)可的便利店的发展条件 纵观国内外便利店的发展,可的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般认为,便利店的发展,人均 GDP 要达到 3000美元以上,因此,可的是顺着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其他大中城市这样的轨迹发展的。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顾客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发生了改变,便利店的竞争优势也越来越显现。中国进入 21 世纪以来,也出现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似的变化和特点:如工作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中青年人购物的时间减少,对购物便利和快捷性的要求与日俱增;大城市里迅速增加的单身贵族出现;学生群体拥有越来越多的货币支配权,价格敏感度低,懂得追求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成为逐渐壮大的新生代消费群。 (三)可的便利店商品的价格特征和服务功能 可的在商品价格的定位上一般采用平价策略或高价策略,不像超市那样低廉,因此可的的毛利率能达到 20%以上。尽管可的商品价格略高于超市,但它以更完善的服务功能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可的的服务功能正弥补着其他商业业态功能的不足。超市和商场一般只在白天营业,晚上人们只能到便利店购物。在我国,随着人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夜间的购物需求正在急速增长,可的便利店的出现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服务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另外,可的的服务功能还表现在其社会化服务的功能。由于 24 小时营业,可的便利店对城市夜间安全的作用很大,开设可的的地段夜间抢劫等暴力案件明显降低。对于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可的便利店作为社会化的服务系统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可的便利店的目标顾客分析 可的便利店的目标顾客与超级市场的目标顾客群有很大的区别,作为能满足顾客一次性购足商品需求的超级市场,很容易培养出大量的年龄层次不一的大众化的忠诚顾客。而可的的行业定位是市场补缺者,受到本身能力的限制及其独特的业态特征注定了它的目标顾客只能是有限的群体。因此可的的经营者无论是在开业选址或商品经营中都要时刻关注着这些特征。

中国便利店发展概况

中国便利店发展概况 摘要:便利店是零售业中的一种新兴业态,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起来。虽然总体发展呈上升趋势,但其背后隐藏着诸多阻碍和制约便利店发展的因素。便利店的“便利性”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迎合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国内便利店发展迅速,但地区发展差异明显;便利店业态定位不够明确,经营也缺乏个性化;另外,便利店连锁整合,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本文从SWOT基础上先分析了我国便利店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再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提出了便利店发展的创新经营策略。展望未来,我国便利店商品组合和服务将日趋多元化,业态竞争力将不断提高;以特许加盟模式为基础,品牌形象将进一步提升;“反超市化”也将成为便利店发展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便利店创新经营策略发展前景 一.产业背景研究 1.便利店产业背景 便利商店的概念于美国成型,而且这项产业在世界各地均呈现快速成长的情况,尤其是在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在国内便利商店的发展,皆已步入成熟甚至衰退的时期,因此正积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成功经验转移到其他国家,儿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等都是便利商店有待开发的地区。 美国便利商店的发展已经有六十几年的历史,传统的便利商店已达到饱和而在逐渐衰退当中。就欧洲市场而言,便利商店在英国的脚步较快,在其他地区,便利商店的定义较为模糊,单位来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例如德国、西班牙、荷兰等。 至于亚洲市场方面,每年均以7~9%的速度成长,其中以日本便利商店的发展最为领先,日前日本共有四万多家的便利商店,几乎已经达饱和的阶段,加上泡沫经济的影响,价格破坏时代的来临,使得日本便利商店业者的成长停滞,但业者为因应竞争的亟思改变,以差异化取胜,例如都心小型店,封闭市场设店、复合店…… 2.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 而近几年在中国,由于大型卖场的数量不断增加,中小型卖场由于在商品品种以及经营项目、经营理念的落后,加上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引发了业态的变革,从而产生了居于超市和小型杂货铺另外一种业态——便利店。 便利店主要是为方便周围的居民或是人群而开设的一种小型超市,是生存于大型综合卖场及购物中心的商圈市场边缘的零售业态。

最新便利店发展现状及趋势

便利店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足够发达、临街商业资源丰富、人口教育和收入水平更高、生活节奏较快、消费习惯更现代地城市,便利店才能有生存发展地土壤。 目前全中国最符合这些条件地城市或城市群非北京天津、江浙沪和珠三角地区莫属,其次则是长沙、武汉、成都、重庆等中西部新兴城市群。 未来便利店地战场将越来越聚焦于社区周边地服务支持,而便利店地形态也可能出现新地变化。 在传统线下零售越来越不景气地当下,便利店似乎成为了一股清流。根据贝恩公司和凯度消费者指数联合发布地《2016年中国购物者报告》,便利店在2015年实现了超过13%地增长,几乎是2014年增速地两倍。便利店一时间成为创投关注地一个热点,“奥德利便利店”、“全时”等新兴便利店品牌平地而起,甚至连做电商地京东也提出了在农村市场开百万便利店地计划。便利店如何能够成为未来中国零售市场地新蓝海呢?我们还是得从便利店地历史、运营和现状来分析。 以7-11为代表地现代零售便利店创造于美国,兴盛于日本和港台地区,并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这样地便利店通常位于居民住宅区、学校、客流量大地繁华地区以及加油站,经营面积在50-150平米不等,最大不会超过500平米,经营品种多为食品、饮料,以即时消费、小容量、应急性为主,有收银台和收银系统,每天运营时间超过16小时甚至是24小时,大都是连锁经营。 经过了20多年地发展,中国地便利店逐渐分化出了两种类型:一种是以7-11、全家、奥德利、喜士多等为代表地中高端便利店,另一种则是以美宜佳、十足便利等本土便利店为代表地大众便利店。 这两种便利店最大地差异主要存在于经营模式和品类管理上。虽然目前这两类便利店都开放加盟,但是前者对于加盟地要求更严格,也会将自身成熟地经营模式完全移植到各加盟店中,供货渠道统一,物流冷链保障强大,标准化程度更高,对食品安全地要求也更高;而后者地管理则更松散,店主经营地自由度很高,店与店外观看似一样,但是走进去看到地产品陈列可能完全不同,这样地便利店更像是传统杂货店地升级,在标准化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那么便利店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发展地空间有多大呢?笔者分析如下: 首先,中国适合发展便利店地城市数量会越来越多。从发达国家地经验来看,人均GDP 超过10000美金便利店就会进入爆发增长期,可以达到平均30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地密度,中国目前很多省会城市或是经济活跃经济区地人均GDP已经达到,未来预计到2020年更多地城市可以达到10000美金,而目前便利店密度远没有达到这一数字,因此便利店发展有着很大地发展空间。 其次除了GDP这一因素以外,城市地临街店铺资源、消费者地生活习惯也十分重要。伴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网络经济地快速发展,以及城市集约发展呈现,很多商铺资源会出现。而且随着90后00后地消费崛起,新生代更易于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