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现状与展望

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现状与展望
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现状与展望

长江流域地区[1]是除东部沿海地区外,中国重要的经济轴线之一,是中国人口、城镇和产业的重要聚集区。其总面积达205.26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21.4%。2008年,长江流域地区人口达到5.6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3.3%;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975.7亿元,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39.7%,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长江流域地区的开发开放,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建国以来,中国对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部门层面到区域层面,从水资源利用到流域治理,从经济建设到社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政策,各类规划不断完善,长江流域地区资源得到深度的开发。目前,长江流域地区的开发已经由最初的以治理为主到后来的“开发优先、治理并重、兼顾保护”,转入到现在的“开发、治理与保护并重,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阶段。本文对建国以来中国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情况进行了系统归纳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效果进行了简要评价,由此提出了推进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的一些构想。

一、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概况

下面从总体规划、部门规划、区域规划和重大工程四个方面,对建国以来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情况进行归纳梳理。

(一)总体规划

建国以来,中国对长江流域地区的整体规划,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最早始于1955年,次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成立[2]。1959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编制完成,提出了以防洪为首要任务的综合规划措施。1990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编制完成,提出对整个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防洪治理、流域水电开发总体规划布局进行全面部署,并提出了发展长江航运的总体规划方案和措施。2005年,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以及长江水利发生的深刻变化,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展开,提出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作为规划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推进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水生态与环境保护体系和流域水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以水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6月,新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草案)》编制完成。

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现状与展望*

魏后凯蒋媛媛

(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05)

(蒋媛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博士生北京100102)

摘要:长江流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轴线之一,也是中国人口、城镇和产业的重要聚集区。本

文对建国以来中国长江流域地区的开发规划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开发规划效

果进行了简要评价,进而提出推进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的战略构想和相关政策措施。

关键词:长江流域地区区域开发区域规划

中图分类号:F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9)11-0005-09

经济

5

二是对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开发的探索。1987年编制完成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将长江沿江地区与沿海地区作为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的“T”型主轴线,使长江流域地区的整体开发首次进入国家规划层面。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开发思路。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要“以浦东开放开发、三峡建设为契机,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型经济带”,第一次明确了长江经济带的概念。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实力成为这种“T”型开发战略中的重点区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开发开放的龙头,但是,长江流域的整体开发规划却迟迟未出台。

(二)部门规划

长江流域地区开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部门规划着眼于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在流域综合治理方面,针对长江汛期和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导致的水污染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水利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长江流域及其重要支流(太湖流域)的防洪、水污染整治、流域综合治理等专项规划,如《长江上游水污染整治规划》(1999年)、《长江流域防洪规划》(2008年)、《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2008年)等。目前,环保部正加紧编制《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9~2015)》,这将使长江的水污染防治实现全流域覆盖。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中国一直致力于水电、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制定了相关规划,如《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2003年)、《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07年)。在水运、水陆联运、区域交通网络等方面也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2005年)。近年来,为了挖掘长江的水运潜力,进一步发挥长江的黄金水道功能,国家还加大了对长江航道的开发力度。2007年,交通部与沿江七省二市[3]共同制定了《“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并于2009年签署了《关于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若干意见》,旨在加快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促进沿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环境,各部门还对一些重要规划进行了更新,如2008年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9年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草案)》和《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长江流域地区长期存在产业同构问题,国家出台一个区域性的产业规划,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协调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产业发展,加强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合作,是极为必要的。

表1近年来各部门出台的长江流域地区规划资料来源:根据各部委网站有关资料整理。

6

表2长江流域的区域规划

资料来源:根据国务院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有关资料整理。

(三)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着重对长江流域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筹谋划。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实施长三角带动战略,希望通过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带动整个流域地区的开发开放。199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江三峡经济开发区,199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三峡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在新一轮沿海率先发展战略推动下,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和《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

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09),

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江苏沿海

地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

也正在审批之中,《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规划》正在加紧编制。与此同时,国家还组织编

制了一些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如即

将出台的《成渝经济区规划》以及处于审批过程中

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此外,近年来,长江

流域地区已经成为中国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重要

试验区。继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

2007年国家又先后在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

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武汉城市圈和长

株潭城市群设立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

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全国有5个综

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集中在长江流域地区。当然,应

该看到,长江流域地区的区域规划还存在地区覆

盖不全和规划之间的衔接问题。国家对长江三角

洲地区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对中上游地区尤其

是云南、贵州等地的关注力度不够。

(四)重大工程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实施了三峡工

程和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主要实施长江三峡

水利枢纽工程和移民工程。水利枢纽工程1994年

开工,到2009年竣工,总工期17年,建成后具有

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移民工程按照

1993年国务院出台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

例》[4]以及《三峡库区移民安置规划》[5],分三期推

进,安置移民110万人。南水北调工程拟建设东

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

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逐步

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水网总体布局,有利

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

置格局。目前,中线和东线工程正在进行。在长江

流域治理方面,主要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

移民建镇工程,基本形成了流域综合防洪体系。建

国以来,长江堤防建设累积完成土石方量50.7亿

m3,中下游干堤均按标准全面达标,并加高加固了

7

主要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区重点堤垸(杨桂山、翁立达、李利锋主编,2007年,第5页)。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通过实施“长治”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杨桂山、翁立达、李利锋主编,2007年,第5页)。在流域地区开发方面,实施了浦东开发开放。1990年,国家开始实施开发开放浦东战略,1993年浦东新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历经十余年的开发开放,目前浦东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1990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仅有60.24亿元,2000年超过1千亿元,2004年突破2千亿元,至2008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3150.99亿元,是1990年的52.3倍。目前,浦东新区已建成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重要功能区。

二、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效果评价

随着各类规划的实施,长江流域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投资环境逐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然而,应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地位呈微弱下降趋势,更重要的是,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呈逐年加大态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亟待完善。

(一)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经济稳步快速增长,但在全国的地位趋于下降。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地区的总体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高。1980年,长江流域地区生产总值(GRP)只有1921.06亿元;1992年突破1万亿元,达10658.31亿元;2007年突破10万亿元,达110116.57亿元;2008年则接近13万亿元,是1980年的67.7倍(按当年价计算)。然而,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中,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则趋于下降。1980年,长江流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43.7%,到1991年下降到41.0%(见图1)。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之后,随着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在全国的地位有较大提升,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1997年的4

2.5%。之后,长江流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又趋于下降,到2008年已下降到39.7%,分别比1997年和1980年下降2.8个和4.0个百分点。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长江流域地区人均GRP在迅速提高,但相比较而言,其与全国各地区人均GRP的相对差距却在逐步扩大。若以全国各地区人均GRP平均水平为100,1981年长江流域地区人均GRP相对水平为96.0,1991年下降到91.4;之后,长江流域地区人均GRP相对水平有较大提升,到2000年提高到95.1;2001年以来,长江流域地区人均GRP相对水平又开始趋于下降,2008年已下降到91.8。由此可见,无论是长江流域地区GRP占全国的比重还是人均GRP相对水平,都呈现反“N”型变化趋势,而且总体上呈下降态势。

图1长江流域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占全国的比重

注:占全国比重是长江流域地区GR P占全国31个省市区GR P总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等有关资料计算。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长江流域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由1994年的21.4: 47.5:31.1,调整为2000年的15.7:46.5:37.8;到2007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7:48.9:40.4,工业增加值占GRP比重达到4

3.1%。2007年,长江流域地区规模以上工业

8

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37.9%,比2003年下降2.3个百分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长江流域各地区已逐步建立起自身的产业优势,如武汉的钢铁、汽车、光机电和生物产业,长株潭的烟草、工程机械、风电设备、轨道交通和文化产业,重庆的汽摩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天然气化工,成都的电子、食品和医药工业,长三角的纺织服装、钢铁、机械、化纤、金属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等等。

图2长江流域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及其相对水平

注:长江流域地区人均GR P相对水平是以全国各地区人均GR P平均水平为100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等有关资料计算。

3.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以及内陆省会和沿江城市的对外开放,长江流域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看,1990年,长江流域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有

4.3亿美元,占全国的12.2%;2000年达到142.0亿美元,占全国的34.9%;2006年则达到309.6亿美元,所占比重达49.1%(见图3)。截止到2006年,长江流域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257

5.2亿美元,占全国的37.6%。截止2006年长江流域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79.6%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从外贸出口来看,自1992年以来,长江流域地区出口额迅速增长,占全国的比重不断提高。1992年,长江流域地区出口额为213.6

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5.2%;2000年达到

824.1亿美元,占全国的33.1%;2008年则达到

6337.7亿美元,占全国的44.4%(见图4)。这期间,

长江流域地区出口依存度由1993年的9.6%提高

到2000年的16.8%,2007年进一步提高到

36.5%,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降到33.9%。

图3长江流域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商务部有

关数据计算。

图4长江流域地区出口占全国比重及依存

注:出口依存度为出口额占GR P的比例,出

口额采用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换算。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海关总署

有关数据计算。

4.地方财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

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地方财政实力的

增强。2000年,长江流域地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9

2545.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总额的40%,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57.6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90元。到2008年,长江流域地区地方财力显著增强,达到12251.07亿元,占全国比重提高到42.77%,实现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164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62元。同时,长江流域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推进。2000年,长江流域地区城市化率仅为34.31%,低于36.22%的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城市化率提高到43.59%,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1.35个百分点。其中,长江中上游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大且比重高,是导致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城市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此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2000年,长江流域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90.56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745.12元,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长江流域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长1.29倍和1.11倍,分别达到15573.44元和5786.02元。

(二)长江流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上中下游地区分化明显,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下游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领先优势越来越明显,与中上游地区的差距在逐年拉大。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绝对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按2008年可比价格计算,1995年上游、中游地区与下游地区的人均GRP绝对差距分别为5198元和4534元,到2008年扩大到19315元和15981元。当然,这种绝对差距受发展基数的影响较大,缺乏可比性。值得注意的是,自1980年以来,上中游与下游地区之间人均GRP相对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尤以中游与下游地区相对差距扩大的幅度最为明显(见图5)。在1980~2004年间,上游与下游地区间人均GRP相对差距由50.9%扩大到64.6%,与长三角地区间差距由60.2%扩大到7

2.6%,分别扩大1

3.7和12.3个百分点;而中游与下游地区间差距则由37.0%扩大到55.3%,与长三角地区间差距由49.0%扩大到65.3%,分别扩大18.3和16.4个

百分点。再从经济增长速度看,经济较发达的下游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中游地区,增长最慢的是经济落后的上游地区。这说明,过去实施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重点的长三角带动战略收效不明显,下游特别是长三角的经济繁荣并未畅通地传递给中上游地区。但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相继实施,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人均GRP相对差距已开始呈现出逐步缩小的态势。

图5长江上中游与下游地区人均GR P相对差距的变化

注:相对差距系数=(大值-小值)/大值×10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等有关资料计算。

图61996-2007年长江上中下游地区GR P 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度)和《中国统计摘要2009》计算。

10

2.长江流域综合交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长江流域各地区一直在加快公路、铁路等陆路交通设施建设。陆路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虽然改善了交通状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长江水运的市场份额。目前,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运价低廉、运量大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2009年出台的《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虽有望通过航道通航标准的提高来进一步挖掘长江航运的潜力,但应该看到,长江流域的水运、港口、沿江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尚未有机地衔接起来,沿江港口的集疏运交通网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3.长江流域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长江水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据统计,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杨桂山、翁立达、李利锋主编,2007年,第8页)。另一方面,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一是上游地区不合理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杨桂山,1998);二是三峡水库等水电工程、航道、桥梁、港口建设导致的人为环境改变对水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中下游经济密集区造成的水污染,导致长江局部污染问题。由于长江流域污水排放量的逐年增长,干流已形成600多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岷江、沱江、湘江、黄浦江等支流污染严重,90%以上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而长江流域开发利用率最高的太湖水系同时也是污染最严重的流域(杨桂山、翁立达、李利锋主编,2007年,第8~9页);四是跨流域排污和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4.长江流域地区的政策差别问题。目前,长江下游尤其是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众多特殊经济区域,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较大。相比之下,中上游地区仍存在明显的政策落差,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特殊经济区域较少。近年出台的一些规划和政策措施,其作用尚未完全显现。更重要的是,整个长江流域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区域协调机制,使得下游地区经济的极化效应远大于辐射效应,其对中上游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微弱,由

此进一步加剧了经济活动布局与资源分布错位所

形成的扭曲。此外,国家对中上游一些地区的政策

支持力度不大,加之其自身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使

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乏力,社会发育严重滞后,

如云南、贵州等地,急需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帮助这些地区走出低水平发展的困境。

三、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展望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地区经

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和制约因素,尤其是上中下游地区分化明显,资源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应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

地区规划工作,抓好长江流域综合开发与整治,建

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并采取得力有效的政策措

施,促进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

1.继续加强长江流域地区规划工作。要尽快颁

布实施《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长江三角洲地

区区域规划纲要》、《成渝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

态经济区规划》,抓紧编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

转移示范区规划》和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并适

时启动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的编

制工作。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的编制,要坚持以

下四个原则:一是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要从全局

利益出发,统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

建设,兼顾中央与地方、上中下游各方面的利益。

二是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要发挥地区优势,鼓励

和推动长江流域各地区、各城市加强分工合作,实

现资源共享、错位竞争。三是坚持协调发展的原

则。要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促进上中下游和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

综合效益观,切实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

保护,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强化长江“黄金水道”功能。长江水运

具有运价低、耗能低、排放低、运量大的特征。充分

11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全面提高长江航运能力,是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长江流域地区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此,一要加快长江干线航道和枢纽港建设,进一步完善支持保障系统,提高航道通过能力和港口装卸能力;二要着力推进船舶标准化、港口码头标准化和航运服务标准化的建设(张兆安,2008);三要以“江海联运”为突破口,建立完善长江流域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系统,实现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长江流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四要打破行政壁垒,鼓励并推动长江沿线各港口、航运、物流等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构建长江航运产业联盟。

3.在中上游地区培育一批新增长极。长江流域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长江干流长达6300公里,上中下游地区发展落差较大,单纯依靠长三角开发开放难以全面带动中上游地区的发展。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武汉、重庆等中心城市的作用,依托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在中上游地区培育一批新的增长极、增长区和增长带,吸引人口和产业大规模协同集聚,以此带动广大中上游地区加快发展,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长江中上游地区开发开放的支持力度,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和沿江枢纽港设立一批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港)区,鼓励外商投资和沿海企业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支持长江中上游地区建立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示范区。

4.建立新型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要优化长江流域地区资源配置,合理引导下游地区资金到中上游地区投资,并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的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长三角地区与中上游地区联合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帮助中上游地区加快发展,从而促进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一是积极引导长三角的传统产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促进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二是加速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产业转移工业园,积极探索中上游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机制并积累经验;三是开展广泛的区域合作,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关系,鼓励长三角地区到中上游地区投资建设能源和矿产基地,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向中上游地区输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中上游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5.高度重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将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纳入水工程规划建设目标之中,在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必须限定水工程建设范围,对已建水工程应结合水环境改善和生态保护要求,进行生态整治(杨桂山、翁立达、李利锋主编,2007年,第12页);二是积极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从源头上遏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加强长江流域污染治理,建立完善跨界排污补偿机制,防止上游水污染影响下游;四是加强上游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建立完善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下游地区反哺中上游地区,促进整个流域地区的生态和谐。

6.建立新型流域综合管理体制。长江流域管理涉及水利、环保、交通、国土资源等部委以及19个省区市政府,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职能单一[6]。在流域管理机构中,中央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多头管理,影响管理成效。因此,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和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广泛借鉴国际流域管理的先进经验,探索创新流域管理体制,设立流域综合管理机构来统筹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同时,要更新流域管理理念,从原来的“治理、开发、利用”向“治理、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流域综合管理的重要目标。此外,要进一步巩固流域管理的法律地位,加强流域立法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统筹协调的流

12

域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流域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本文是作者在提交给“中韩国土政策与区域合作研讨会”(2009年7月23日,北京)论文的基础上经修改后完成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前所长徐国弟研究员以及其他中韩学者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注释:

[1]长江流域涉及中国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由于青、藏为长江发源地,多属于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而豫、陕、甘、桂、粤、闽等6省区在长江流域所占面积极为有限,故本文界定的长江流域地区不包括这8个省区。本文研究的长江流域地区主要包括11个省区市,其中,上游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下游地区包括安徽、江苏、上海、浙江。

[2]1988年更名为长江水利委员会。

[3]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

[4]2001年出台《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修

订)》。

[5]包括8个子规划: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城镇迁建

规划、工矿企业迁建规划、专业项目重建规划、防

护工程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库区崩滑体处理规划

和文物保护规划。

[6]长江水利委员会实质上成为水利部的派出机

构。

参考文献:

[1]杨桂山:《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

主要问题与对策》,《地理科学》,1998年(第18卷)

第6期。

[2]杨桂山、翁立达、李利锋主编:《长江保护与发展

报告》,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年。

[3]张兆安:《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文

汇报》,2008年3月21日,第5版。

(责任编校:刘江涛)

13

魏后凯:

经济学博士,

现任中国社

会科学院城

市发展与环

境研究所副

所长、研究

员,研究生院

城市发展系

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国内十余所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近年来负责主持了40多项国家重大(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点)以及有关部委和地方委托研究项目,撰写和主编学术专著17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0多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项。张笃勤:

武汉市社会

科学院城市

历史与文化

研究所所

长、研究员,

武汉市有突

出贡献中青

年专家。主

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长江中游历史文化,其中对武汉历史文化研究用功最多。30多年来,在《光明日报》、《近代史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180多篇,出版个人署名著作和主编论著7部,参加撰写著作9部,独立或主持完成院级以上课题21项。社会学术兼职有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武汉市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等。

张笃勤学术研究追求精深与宏通兼修,因而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学术成果。在他看来,历史研究的对象是过去,但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现在。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历史学者,首先应该关注现实,用自己的学科专长为当前社会发展进步服务。基于这种认识,他的史学研究带有两大特点:一是研究领域比较宽广,不长期株守某一专题;二是研究对象以他生活工作的湖北、武汉为多,其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除了通过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外,他还利用自己的历史与文化知识素养直接开展对当代武汉文化问题的调研,近年来先后承担了武汉城市景观设计理念、武汉城市空间演变特征、武汉城市文化特色、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当代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等一系列应用课题研究,引起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1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1.1流域概况 1.1.1自然地理、水系及经济发展概况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由青弋江、水阳江、漳河三水系组成,地跨安徽、江苏两省21个市县,分别于当涂、芜湖和澛港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8850km2,其中安徽省占93%,江苏省占7%。流域西北部滨临长江,东北部以茅山山脉与太湖流域为界;北与秦淮河接壤;东南、南、西南三面以黄山、天目山及九华山为分水岭,分别与新安江、秋浦河等为邻。流域大地构造属江南古陆与南京凹陷的过渡区,由于地壳差异性的升降运动,地貌呈南高北低态势。流域内山地面积占54%,丘陵区面积占27%,平原圩区面积占15%,湖泊面积占4%。水阳江和青弋江分别发源于天目山山脉和黄山山脉的北麓。流域上游属丛山峡谷地区,岩石分布主要为花岗岩和变质岩。流域中游为低山丘陵区,岗峦起伏,为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下游为滨临长江的平原圩区,主要由长江及本流域河流的冲积作用和湖泊淤积而成,河道纵横,水网交错,土壤肥沃,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一般地面高程为7~8m,低于汛期洪水位3~4m。 流域水系主要有两江、一河、四湖,即水阳江、青弋江、漳河、南漪湖、固城湖、丹阳湖和石臼湖。 水阳江位于流域东部,流域面积10385km2,干流长273km。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三条支流在河沥溪附近汇合,河沥溪以上为上游。干流流经宣城后即进入圩区,经新河庄后进入下游水网区,流经水阳镇、西陡门后称运粮河,至花津后称姑溪河,在魏家渡汇青山河后由当涂金柱关入长江。水阳江最大的支流为右岸的郎川河,流域面积2526km2,郎川河直接与南漪湖相通,经湖泊调蓄后,通过北山河在新河庄与水阳江相汇;此外,支流还有华阳河、夏渡河,流域面积分别为280km2及360km2。 青弋江位于流域中部,流域面积7100km2,干流长233km。主源有麻川和舒溪两支,两河汇合后称尝溪,至陈村为上游区,出陈村峡谷后称青弋江,沿途经泾县、西河镇至湾址后称为下游。其下河流分为二支,一支经清水河至芜湖汇入长江,一支经赵义河、青山河由当涂入长江。青弋江较大支流有徽水,流域面积1072km2;其次为琴溪河,流域面积442km2;还有寒亭河、孤峰河等。 漳河位于流域西部,流域面积1365km2,长95km,南陵以上为上游区,黄墓渡为中下游分界,经石硊,在澛港汇入长江。漳河下游河道弯曲,石硊~澛港段弯曲系数达3.5以上。主要支流有峨溪河、后港河等。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自进入中下游以后,比降平缓,水系发育,河道交织。水阳江和青弋江之间有黄池~乌溪河和青山河,青弋江和漳河之间有资福河和上潮河串通,下游地区还有许多支汊河道,形成复杂的河网。 南漪湖位于水阳江中游,固城湖、丹阳湖及石臼湖位于水阳江下游。四湖在12m水位时,总面积为695km2,总容积为38.1亿m3。六十年代以来,由于人工围垦,现湖面已大大缩小,南漪湖面积减少了7%,固城湖面积减少了60%,石臼湖面积减少了23%,丹阳湖低圩灭螺,已围垦82%。由于四湖所处位置不同,因而对调节本流域洪水的作用各异。对水阳江来说,其调洪作用以南漪湖最为显著,其次为固城湖、丹阳湖、石臼湖;反之,若承受长江倒灌的洪水,首当其冲为丹阳湖、石臼湖,其次为固城湖、南漪湖。

旅游规划与开发

一.名词解释 1.旅游系统: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 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四个相 互关联和影响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2.旅游规划:以调查评价为基础、以预测和管理为手段、以优化和 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 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 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 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战略设计 和实施的过程 3.旅游开发:一般是指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 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效益, 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 4.市场范围上限:就是由旅游地的资源吸引力,社会容量,经济容 量以及生态环境容量四者共同决定的客源市场范 围或接待游客数量,但是上限值不能超过上述四 个变量中的最小值 5.生态旅游:一是强调生态旅游是以纯天然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以 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为目的的旅游产品,另一 方面则强调生态旅游是通过对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有 效利用来实现创造就业、增加收入以提高环保的投入、 支持目的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目标 6.主题公园: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 次空间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 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地 7.一般体验性评价:是以大量旅游者或专家为主体对旅游资源进行 评价,即通过统计旅游地或旅游资源在报刊、 旅游指南、旅游书籍和网络上出现的频率或旅 游者对旅游资源的好评率,从而判断旅游资源 的质量优劣和大众知晓度 8.旅游形象: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借助旅游地的景观、环境氛围、 服务展示、公关活动、信息传递等要素在旅游者心目 中形成的综合感知形象 9.旅游的功能分区:依据旅游开发地的资源分布、土地利用、项目 设计等状况而对区域空间进行系统划分的过程, 是对旅游地经济要素的统筹安排和布置 10.环核式布局:是指旅游地空间布局以重要景观或项目为核心,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教案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的目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开发。要发挥长江流域的优势,并对限制发展的因素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板书]: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自学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上游地区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怎么开发的?产深了哪些效益? [学生阅读、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始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行西电动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对中下游的洪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可向华中、华东地区供电,缓解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 加深、加宽上游航道,是水流趋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 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以及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设问诱思]: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措施有没有负面影响? [学生活动]:教材“三峡工程建设于生态环境保护”讨论:三峡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经过专家的长期研究和论证,建设三峡工程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在总体上已经基本清楚,总的来说有利有弊: 正面影响:1、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的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纺织。 3、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4、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旅游规划与开发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 第一节旅游系统 一、旅游业的系统化特征 二、旅游系统的概念 1988年,美国著名旅游规划专家甘恩(Gunn)率先提出了旅游规划系统的概念。他将旅游系统划分为需求板块和供给板块两个部分,其中供给板块又有交通、信息促销、吸引物和服务等部分组成。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依赖性。 所谓旅游系统可以划分为: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四个部分。 三、旅游系统的结构 (一)旅游系统的组织结构 1、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 2、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 3、旅游企业子系统 4、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

(二)、旅游系统的经济结构 1、旅游需求 2、旅游供给 3、旅游市场 (三)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重点) 1、旅游客源地 2、旅游目的地 3、旅游通道 (四)旅游系统的层次结构 1、宏观 2、中观 3、微观 第二节旅游规划概述 一、旅游规划的概念(重点) 旅游规划是指:以调查评价为基础、以预测和管理为手段、以优化和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二、旅游规划的功能 三、旅游规划的分类 (一)按旅游规划的时空二维尺度分类 1、空间尺度分类 2、时间尺度分类 规划的期限是指规划产生效力的时间跨度,如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期限多则为10-20年。就规划期限而言,可以将旅游规划划分为:短期规划(1-2年);中期规划(3-6年);长期规划(10-25年)。(二)按旅游规划的内容分类 (三)按规划的深度要求分类(重点) 1、旅游发展总体规划(Master Planning) 2.控制性详细规划(Control Detail Planning) 3、修建性详细规划(Constrction Detail Planning) 四、旅游规划的利益相关者 (一)旅游规划的利益相关者解析 1、旅游投资方 2、区域旅游的管理运营方

长江中下游流域规划分区表

附件: 表1 长江中下游流域规划分区表 注:由各地市自行确定填报纳入规划区的区、县、市(下述各表填报以此为标准);长江中下游干流区泛指除属汉江流域外的我省所有长江流域地区。 表2 长江中下游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表 表3 长江水环境功能区划及岸边污染带表 注:此表按已划定的水环境功能区填报;污染带范围应填写大致的长度及宽带。 表4 长江中下游排污状况与环境容量表(单位:万吨/年) 注:“环境容量”一项暂不填。

表5 长江中下游排污状况与环境容量表 注:不论是否与长江干流相联通,列入表1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河流、湖泊、水库均应填报其纳污量。 表6 长江中下游城镇污水治理情况表 表7 重点工程项目表 表7-1 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项目表 注:项目进展填写可研、初设、在建等。

表7-2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表 注:项目类型填写清洁生产、产业调整、布局调整等;项目内容填写企业主要的建设设施与废水处理情况;环境效益一栏填写项目实施后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排放绩效、水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表7-3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表 注:水域名称填写城市欲重点改善的水域名称;项目内容填写水域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实施综合整治后的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水环境治理变化情况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表7-4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表 注:项目内容填写水源地保护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范围确定、排污口清查、水源区管理等管理工程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保护与治理后的水源保护环境改善成效。 表7-5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表 注:建议填报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农村沼气化、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能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污染的工程为面源污染示范工程;项目内容填写面源污染示范工程的示范目的、典型特征和主要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示范工程起到的环境改善成效。

常熟市城市防洪规划文本

第一章城市概况 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一)、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 常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市域处东经120°33ˊ~121°03ˊ,北纬31° 31ˊ~31° 50ˊ。东邻太仓,南接昆山、湘城,西连无锡、江阴,西北与张家港接壤,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 境域略成荷叶形,东西宽49公里,南北距37公里,全市总面积1264.39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江滩水域面积106.49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设15个建制镇和虞山林场。 市境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高程大多在3~7米之间(吴淞基面,下同)。望虞河、盐铁塘纵横贯穿全境,将全市分为虞西、阳澄、滨江三个片。望虞河以西属虞西片,地势高亢,微有起伏,地面高程约5~7米,称虞西平原。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北属滨江片,地势偏高,地面高程大都在5~6米,称滨江平原.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南称阳澄片,地势低洼,河湖密布,地面高程约2.5~4米,称阳澄圩区。尚有顾山、福山诸丘、虞山等孤丘分散分布在境域西北和城西。 境内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是支配本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最高气温38.2°C,最低气温-11.3°C,

年平均温度15.4°C。年平均降水量1030.8mm,年平均蒸发量1100mm,年平均无霜期243天。 境内降水量不但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也很大。据常熟站实测资料统计,从1922年至今,年降水量最大为1694.2mm(1931年),最小为352.7mm(1922年),最大为最小的4.8倍;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更大,最大为1005.1mm(1931年),最小为180.3mm(1978年),最大为最小的5.6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的降水量平均占年降水量的54%。最大日降水量为220mm(1962年9月5日),最大三日降水量341mm(1962年9月4日~6日)。 (二)、所处水系、水文特征 1、水系 常熟地处长江流域下游,属太湖水系,亦是太湖水系的下游。 境内水网密布,湖荡较多,河港纵横,集镇临河,村落傍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主要引排河道就有23条,望虞河、张家港为流域性河道,白茆塘、常浒河、盐铁塘、元和塘、锡北运河、七浦塘为区域性河道,北福山塘、南福山塘、耿泾、海洋泾、辛安塘、蛇泾、苏家滃、大滃、尤泾、三泾、金泾、徐六泾、青墩塘、环城河为县级河道,还有81条乡级河道,468条村级河道,4971条生产河和许多上浜河、天落潭分布在各地。水面积较大(200亩以上)的湖荡有13个,主要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荡、嘉菱荡、湖圩等。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可供引、排、调、

旅游规划与开发重点梳理

旅游规划与开发 第一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 1. 旅游系统是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持与保障子系统4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目标的综合体。 2. 旅游规划是在旅游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行,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 3. 旅游开发指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客源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使原材料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其实质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材料",通过一定形式的挖掘、加工,达到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序曲,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目的。 4. 旅游业的系统优化特征 ⑴旅游产业在要素构成上内容广泛⑵旅游系统要素间关联性密切⑶旅游系统具有动态性的特征 5. 旅游系统的结构 ⑴组织结构:客源市场子系统、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持和保障子系统 ⑵经济结构: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市场 ⑶空间结构:三要素包括客源地、目的地、旅游通道(其中包括交通通道和信息通道) ⑷层次结构:宏观、中观、微观 6. 旅游规划的功能 ⑴在市场中合理配置旅游资源⑵制定区域旅游的发展战略目标 ⑶落实区域相关部门的协作⑷保障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7. 旅游规划的利益相关者 ⑴相关者分析:包括旅游投资方、区域旅游管理方、开发区所在社区、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规划的审批部门。 ⑵各主体间利益平衡与协调的途径:召开座谈会、聘请专业顾问小组、聘请规划领导小组、实行区域公投制度、进行市场统计调查。 8. 旅游规划的内容 规划范围、规划依据和原则、当地的自然社会状况、区域旅游竞争合作的状况、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旅游资源状况分析和评价、客源市场分析、旅游项目创意、旅游环境保护、交通规则、绿化规划、服务项目规划、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规划、效益分析、规划图件。 9. 旅游规划的编制步骤 ⑴旅游规划的可行性研究⑵编制旅游规划项目任务书⑶签订规划合同书⑷组建规划编制专家组⑸制定工作计划⑹进行室内资料准备与分析⑺室外实地考察调研⑻编制旅游规划初稿、中稿和终稿⑼组织专家评审和鉴定规划⑽组织规划的实习与修订 10. 旅游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包括管理协同、技术推动、政策引导和经济调控机制等。 基本原理是规划制定与实施后,通过对开发的效益做统计,将结果与原先制定的开发目标做比较,若出现偏差,则需要通过反馈机制重新制定旅游规划或修订原规划。 11. 旅游开发的内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地的交通安排、旅游辅助设施的建设、旅游市场的开拓、 12. 旅游开发的原则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教案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 例教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的目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开发。要发挥长江流域的优势,并对限制发展的因素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板书]: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自学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上游地区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怎么开发的产深了哪些效益 [学生阅读、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始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行西电动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对中下游的洪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可向华中、华东地区供电,缓解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 加深、加宽上游航道,是水流趋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 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以及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设问诱思]: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措施有没有负面影响

旅游规划与开发26847

第一章 旅游规划: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P7 旅游开发:一般是指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P25 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旅游业被通常认为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 旅游规划的编制步骤: 结合实际谈谈旅游规划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二章 图示并阐述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模型): 什么是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分析竞争力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三章 会展旅游;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运动会、招商会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洽谈贸易、旅游观光、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以此带动交通、旅游、商业、餐饮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发展,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服务形式。P82 主题公园: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P84-85 扶贫旅游:即PPT也就是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它与一般旅游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扶贫旅游的规划和开发中,其开发的目标为使贫困人口的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并且注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机会的开发,所以扶贫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目的在于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现状。P88 乡村旅游: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具有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P89 假日旅游:指人们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外出旅游所引发的游、购、娱、食、住、行等消费活动的总称。P91 国外旅游规划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新时期旅游规划与开发显示哪些趋势和特点: 何谓PPT,如何理解它的概念和内涵: 试阐述扶贫旅游的规划内容: 何谓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措施: 第四章 旅游资源:指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动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P100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不同角度的旅游资源分类标准: 试说明旅游资源评价涉及的内容: 举例分析说明旅游资源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优缺点: 第五章 旅游区位:指该地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与周边区域旅游发展的相互关系。P146 市场细分: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客源市场划分为若干子市场,以从中选出目标市场的过程。P161常见的旅游市场细分标准有以下类别: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里细分和行为细分。 列举市场调查的工作原则: 简要说明旅游规划与开发市场分析的程序: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营销对策: 试阐述旅游区品牌塑造的关注方面: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2008-09-19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9512903942.html,/ztpd/tszt/lyfhgh/cjly/20080919114310845554.aspx(水利部)注:相关内容摘录(具体内容见第4页) 根据长江防洪总体布局,考虑三峡工程兴建、上游后续建设其他水库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按照蓄滞洪区的启用几率和重要性,将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分为重要、一般和规划保留三类。 重要蓄滞洪区为现状条件下使用几率较大(一般在20年一遇以下)的蓄滞洪区,共13处,包括荆江分洪区、洪湖东分块、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围堤湖、民主、城西、澧南、西官、建设、杜家台、康山蓄滞洪区。 一般蓄滞洪区为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1954年洪水,除重要蓄滞洪区外,还需启用的蓄滞洪区,共14处,包括洪湖中分块、九垸、建新、江南陆城,屈原、西凉湖、武湖、张渡湖、白潭湖、东西湖、珠湖、黄湖、方州斜塘和华阳河蓄滞洪区。 规划保留蓄滞洪区是指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超标准洪水或特大洪水需要使用的蓄滞洪区,共有15处,包括涴市扩大分洪区、人民大垸、虎西备蓄区、洪湖西分块、集成安合、南汉、和康、安化、安澧、安昌、北湖、义合、南顶、六角山、君山。 一、流域基本情况 长江干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肃、陕西、贵州、河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8个省(自治区)。长江自江源至湖北宜昌称上游,长约4500公里,集水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宜昌至江西鄱阳湖出口(湖口)称中游,长约955公里,集水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湖口至入海口为下游,长约938公里,集水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长江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8条。 至2005年底,长江流域人口约424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全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约60332亿元,占全国的32.8%。耕地面积约2237万公顷,占全国耕地的27.8%。长江流域防洪区面积为15.38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上游(主要包括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及重庆市)面积为1.3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区面积为14.0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保护区总面积11.81万平方公里,占防洪区的84.1%;人口约9188万人,占防洪区人口的89.9%;耕地面积472.2万公顷,约占防洪区的86.2%;地区生产总值为22136亿元,占防洪区的97.0%。 二、洪水特征 长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除青藏高原外,流域内各地均可能发生暴雨。暴雨发生季节一般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由于暴雨发生季节的差异,一般年份干支流各河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但如气象异常,干支流洪水遭遇,会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长江流域暴雨量大、历时长,致中下游干流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 长江的洪水,按暴雨地区分布和覆盖范围大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全流域型洪水,如1931年、1954年、1998年洪水;另一类是区域性洪水,如1981年、1935年洪水。前一

《旅游规划与开发》

旅游规划 题型:1填空2名词解释3简答4论述★5案例分析 第一章基本理念 1、旅游规划的定义 旅游规划是资源与市场的匹配,是对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交换的系统构想,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的调查与评价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方法寻求最佳决策,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 2、旅游规划的目的与核心思想 目的: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申请旅游专项资金、指导旅游开发、招商引资) 核心思想:旅游规划的核心思想就是运筹学思想,即运用经济管理决策最优选择方法,达到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目的。 3、运筹学思想在旅游规划实践中体现为以下两种思路:(不知考不考) 思路一: 在给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情况下,如何实现最佳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页脚内容1

思路二: 在确定的效益目标情况下,如何使用最少的资源来实现特定的目标。 这两种思路都是通过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目标。 4、现代与传统旅游规划的差别 现代旅游与传统旅游规划的差别实质上就是生态旅游(ECO TOURISM)与大众旅游(MASS TOURISM)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A.现代旅游要求先规划后开发,传统旅游一般是先开发后规划; B.现代旅游要求规划把最好的景点保护起来,传统旅游要求规划对最好的景点进行深度开发; C.现代旅游规划追求可持续发展,传统旅游规划注重近期经济效益; D.现代旅游规划强调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传统旅游规划旨在满足单一的共性化需求; E.现代旅游规划采取多方参与的编制方式,而传统旅游规划多采取精英编制方式。 5、湿地案例的总结: 城市与自然的反差,人类与动植物的融合,与湿地环境相宜的动静结合的休闲方式,佐以少量参与性体验方式,是所有城市湿地成功的共同要素。 页脚内容2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解读 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七大流域中首个通过国务院审批的流域综合规划,这一规划制定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长江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和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长江流域规划工作,新中国成立伊始经历1954年大水抗洪的洗礼,1956年国务院安排长江流域规划的编制工作,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1983年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批准,开展长江流域规划修订,1990年国务院以国发[1990]56号文批准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批准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和水利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相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二,水利部党组提出了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出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核心理念的治水新思路,长江委提出了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的治江新思路;其三,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区域和社

会问题突出显现出来,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严重,湖泊、湿地大量萎缩,部分河流断流严重,河流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有效支撑和保障流域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修编流域规划;其四,原规划的近期水平年已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等流域骨干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原规划拟定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其五,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和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极大促进了水电、航运等行业发展,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行业的矛盾利益、有效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等等,都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六,有关行业和区域制定了大量专业和区域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要求,专业规划必须服从综合规划、区域规划必须服从流域规划,迫切需要尽快提出满足全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业新的要求、协调好各行业矛盾和利益的综合规划;其七,资料的不断积累、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流域水情工情的深刻变化等也迫切需要对综合规划进行修编。 为此,2004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文伏波、梁应辰、郑守仁,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洪庆余,全国工程勘察大师陈德基联合提出了尽快修订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倡议,温家宝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批示。2007年1月5日,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会议部署了新一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 问:此次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

旅游规划和开发考试重点

一:旅游业的系统化特征:1、旅游产业在要素构成上内容广泛;2、旅游产业在运用过程中涉及诸多关系;3、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具有较为明确的相关目标导向。二:旅游系统的概念: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4个部分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目标 的综合体。 三:旅游系统的组织结构: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本地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企业子 系统(旅游交通、餐饮、饭店、娱乐、景点、商业)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 子系统(人力资源、环境保护、财政金融、政策法规)。 四: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处于游憩活动谱上各段旅游者构成的子系统。 五: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总和。六:旅游企业子系统: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及服务的企业集合。 七、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由为旅游发展基础提供基础支撑作用的产业部门。 八、旅游系统的经济结构:旅游需求——旅游市场——旅游供给。 九、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 十、旅游系统的层次结构:宏观、中观、微观。 宏观层次的旅游系统:指国家或国际范围的旅游系统。 中观:指区域范围旅游活动的综合体。 微观:指旅游企业系统。 十一、旅游规划的概念:在旅游系统发展状况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 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 十二、旅游规划的功能:1、在市场中合理配置旅游资源;2、制定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 3、落实区域相关部门的协作; 4、保障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十三、旅游规划的分类:(一)按时空二维尺度分:1、空间尺度分类(国际协调规划;国家全面规划;区域综合;旅游地或旅游景点综合规划)2、时间尺度分类(短 期1~2年;中期3~6年;长期10~25年)。(二)按旅游规划的内容:旅 游综合;旅游专题。(三)按规划的深度要求分类: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控制性详情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四)按规划的权威等级分:上级规 划;下级规划。 十四、旅游综合规划:是对合理利用区域内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构想。十五、旅游专题规划:在旅游综合规划的指导下,针对旅游开发过程中重要部门和环节的发展而制定的针对性较强的规划。 十六、旅游规划的利益相关者:旅游投资方、区域管理的管理方、旅游开发区域所在的社区、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规划的审批部门。 十七、各主体间利益平衡与协调的途径:召开座谈会、聘请专业顾问小姐、聘请规划领导小组、实行区域公投制度、进行市场统计调查。 十八、旅游规划的内容:规划范围、规划依据和原则、当地的自然社会状况、区域旅游竞争合作的状况、区域旅游竞争合作的状况、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旅游资源状 况分析和评价、客源市场分析、旅游项目创业、旅游环境保护、交通规划、 绿化规划、服务项目规划、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规划、效益分析、规划图 件。 十九、旅游规划的原则:环保、特色、协调、效益原则。 二十、旅游规划的成果形式:规划文本、规划图件。

《旅游规划与开发》Word版

旅游规划 题型:1填空 2名词解释 3简答 4论述★5案例分析 第一章基本理念 1、旅游规划的定义 旅游规划是资源与市场的匹配,是对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交换的系统构想,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的调查与评价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方法寻求最佳决策,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 2、旅游规划的目的与核心思想 目的: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申请旅游专项资金、指导旅游开发、招商引资) 核心思想:旅游规划的核心思想就是运筹学思想,即运用经济管理决策最优选择方法,达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目的。 3、运筹学思想在旅游规划实践中体现为以下两种思路:(不知考不考) 思路一: 在给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情况下,如何实现最佳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思路二: 在确定的效益目标情况下,如何使用最少的资源来实现特定的目标。 这两种思路都是通过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目标。 4、现代与传统旅游规划的差别 现代旅游与传统旅游规划的差别实质上就是生态旅游(ECO TOURISM)与大众旅游(MASS TOURISM)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A.现代旅游要求先规划后开发,传统旅游一般是先开发后规划; B.现代旅游要求规划把最好的景点保护起来,传统旅游要求规划对最好的景点进行深度开发; C.现代旅游规划追求可持续发展,传统旅游规划注重近期经济效益; D.现代旅游规划强调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传统旅游规划旨在满足单一的共性化需求;

E.现代旅游规划采取多方参与的编制方式,而传统旅游规划多采取精英编制方式。 5、湿地案例的总结: 城市与自然的反差,人类与动植物的融合,与湿地环境相宜的动静结合的休闲方式,佐以少量参与性体验方式,是所有城市湿地成功的共同要素。 第二章旅游规划 1、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分类) 根据《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按照空间范围可以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 2、区位论 区位论是研究地理空间对各种经济活动和区位的影响的一种学说。 3、区位论对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 (1)由于旅游资源具有地域差异性的特点,所以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候要做到突出特色,寻求优势。 (2)根据旅游资源价值高低、区位条件优劣、区域经济背景好坏,采取不同的旅游发展战略。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简本) 前言 长江流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流域广大地区暴雨洪水很大,特别是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重视长江防洪减灾工作,领导、组织广大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提高了防洪能力。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以下简称《长流规》)和1999年批转的《水利部关于长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流域的防洪减灾作了全面安排,在流域防洪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快,尤其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流域水情、灾情、工情等发生了变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利部布置了开展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编制的工作。

根据1998年10月水利部《防洪规划任务书》的安排及要求,结合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长江委编制完成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大纲》,并组织流域内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开展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太湖水系是长江下游重要水系之一,其流域防洪规划水利部已安排太湖流域管理局另行编制,本规划只纳入太湖流域的经济社会状况资料。 2005年1月19日~21日,水利部组织召开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及特邀专家审查通过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本次规划是在《长流规》和其后开展的有关专题研究工作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特点:(1)通过调查、收集及测量,获取了流域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地形资料;(2)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3)根据防洪出现的新情况,调整了规划思路;(4)利用新资料,开发新技术,贯彻新思路,提出防洪规划新成果。 2008年7月,国务院以国函[2008]62号文正式批复本规划。 1 流域防洪形势

解析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成果

收稿日期:2006-06-10 作者简介:陈肃利,男,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规划处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06)09-0016-03 解析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成果 陈肃利 胡维忠 (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构建长江和谐防洪体系的指导性文件。阐述了1998年大水后编制长江流域防洪规 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对《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中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继承和发展,从规划思路、防洪区的划分和防洪标准的确定、各类防洪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等方面,解析了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新成果。关 键 词:防洪规划;必要性;新成果;长江流域中图分类号:T V212.4 文献标识码:A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共有人 口4.2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4%;G DP 3.18万亿元,占全国的36%。由于流域广大,地区暴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导致洪涝灾害频繁、严重,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流域的重要经济地位和艰巨防洪治理任务,决定了长江防洪治理事关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1 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必要性 1998年以前最近一次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时开展的,其成果反映在1990年9月由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以下简称《长流规》)中。《长流规》编制以来,特别是1998年长 江大洪水后,国家加大了以堤防加固为重点的长江防洪建设的投入,1998~2004年期间,共安排投资约76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33亿元)加高加固了长江中下游干支流堤防5341km ,使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达到了规划标准;对长江中下游1400余处圩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恢复水面面积2900km 2,恢复调蓄容积约130亿m 3;对部分干支流河道、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进行了整治及清淤疏浚;开工建设了紫坪铺、皂市、江垭、港口湾、廖坊、大房郢等一批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库,对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加强了重点分蓄洪区安全建设和重点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进行了长江上游“五江一河”和其他重要支流的堤防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1994年开工建设的三峡工程是长江治理开发的一项关键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使荆江河段防洪能力由目前约10a 一遇提高到100a 一遇,避免特大洪水造成毁灭性灾害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1998年以来,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一大批防洪工程已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长江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防洪形势发生了变化。 三峡工程建成后在对长江中下游发挥巨大防洪作用的同时,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相当长时期内三峡水库下泄水流的含沙量明显减少,坝下游河道将发生冲淤调整,引起河道的泄流能 力、槽蓄量及荆江三口分流等的变化,对长江中下游防洪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三峡水库的蓄泄调度也将引起长江中下游水情变化。 1998年大水带给人们很多的启示,各方面对如何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有了新的深层次的思考,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如果过度地利用洪泛区或侵占江湖滩地,不加限制地与洪水争地,不给洪水留有必要的出路,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此外,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大中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会财富日益增长,洪水造成的损失将不断增加。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防洪保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998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应编制流域防洪规划,同时明确了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防洪法》和中央领导指示精神,总结多年来的防洪经验,特别是根据1998年长江的防汛实践,结合新的水情、工情、新出现的问题,对防洪新的认识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考虑到三峡工程的作用及影响,对长江流域防洪规划进行补充及完善,是将防洪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的需要,是全面贯彻执行《防洪法》的具体要求,是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需要,是指导今后长江防洪建设的要求。因此,1998年大水后在《长流规》基础上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 2 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成果 1998年10月,水利部布置开展防洪规划工作,并提出《防洪 规划任务书》。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在总结以往规划、研究成果和历年长江治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调查,收集了大量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地形地质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勘测,遵照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结合新的形势,编制提出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对今后20a 长江流域的防洪建设和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是21世 第37卷第9期人 民 长 江 V ol.37,N o.9 2006年9月 Y angtze River Sep., 2006

旅游规划与开发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旅游产品:旅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 2.旅游地:旅游设施和服务及旅游资源在内的旅游供给综合体,或指具有一定结构和形态的旅游对象的地域组合。 3.旅游规划: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4旅游系统: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及保障子系统四个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5旅游开发: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性活动。6.主题公园:是根据某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7生态旅游:通过利用未受人类开发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8假日旅游:人们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外出旅游所引发的游、购、娱、食、住、行等消费活动的总称。9.市场细分: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客源市场划分为若干子市场,以从中选出目标市场的过程。10.生命周期:旅游区从出现到最终消亡的演化过程。11.旅游功能定位:旅游发展目标的指导下,以当地拥有的历史文化和资源条件为基础,对旅游开发地功能的系统设计和安排。12.扶贫旅游: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13.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1 4.旅游主题形象:某一区域内外公众对旅游地总体、抽象、概括地认识和评价。1 5.消费者行为理论:包括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模式以及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模式。 二简答题。 1、旅游规划的内容。 答:1、旅游范围,2、规划依据和原则3、当地的自然社会状况4、区域旅游竞争合作的状况5、区域旅游发展战略6、旅游资源状况分析和评价7、客源市场分析8、旅游项目创意9、旅游环境保护10、交通规划11、绿化规划12、服务项目规划13、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规划14、效益分析15、规划图件 2、旅游规划编制的内容。 答1、旅游规划的可行性研究2、编制旅游规划项目任务书3、签订规划合同书4、组建规划编制专家组5、制定工作计划6、进行室内资料准备于分析7、室外实地考察调研8、编制旅游规划初稿、中搞和终稿9、组织专家评审和鉴定规划。 10、组织规划的实施与修订 3.线路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答:1、市场导向原则。旅游线路设计的关键是适应市场需求2、突出主题原则。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主题3、旅程环形设计原则。避免走重复路线4、合理搭配原则。旅游交通安排合理5、机动灵活原则。行程安排机动灵活,不宜将日程安排得过于紧张。 4旅游功能分区的原则有哪些? 答:1、突出分区原则。即通过各种产品与服务突出旅游区的主题形象。2、集中功能单元原则。即对不同类型的设施应采取相对集中的布局,可防止布局散乱和对主要自然景观的视觉污染,并且利于主题形象的构成。3、协调功能分区原则。即协调处理旅游功能分区与周围环境,管理中心,主要景观结构的关系等。4、合理规划动、视线原则。即连接各旅游分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