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论文网: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

3A论文网: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
3A论文网: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

2007年第11期(总第334期)

教育研究

EDU CATIONAL RE SEARCH

No.11,2007

G enera l,No.334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

郝文武

[摘 要] 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社会公平是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既有公平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特点,应根据教育公平的本质特点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追求和实现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和谐统一,应坚持普及与提高、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免费和强制性原则,积极消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和局限性的矛盾,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及其评价模式,坚持教学民主与因材施教。

[关键词] 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教育效率

[作者简介] 郝文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安 710062)

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关于什么是公平,自古以来有许多不同认识,当前我国的普遍观点是把公平与效率相对应。但从实现公平的目的来看,公平是正义的同义语,是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的和谐统一,是互利和仁爱的结合,是平等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状态。教育公平既有公平的普遍性,又有其自身特点。实现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应该既研究其普遍性,又认识其自身特点,根据其本质特点实现其发展目标。

一、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社会公平是促进

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

公平的本质必须从追求公平的目的去寻找。公平的目的是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了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就必须既追求效率又追求平等。没有效率就谈不上发展和富裕,但综合国力的提高并不等于每个人的富强。发展是硬道理,如何发展也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公平的发展,本身就包括如何发展。公平如同正义是不能与平等和效率任何一个目标兼顾的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正义虽然有多种解释,但以追求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公平是其本质特征。罗尔斯认为,作为公平的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如何有效和有条理,只要它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善和废除。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要制度决定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利益划分的方式和恰当份额。既然如此,正义观的作用方式就必然要影响到效率、合作和稳定的问题。

公平是平等和效率的和谐统一。奥肯认为,对于公平,罗尔斯把优先权交给平等,弗里德曼把优先权交给效率。 弗里德曼认为,平等是自由和 机会均等 ,是 前程为人才开放 ,而不是结果均等。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不平等,因此,在平等与效率之间,社会面临着一种选择。生活是不平等的,谁也不主张不问年龄、性别或身体素质,人人都分得同样份额的食品或衣服等的 平等 。认识到我们正是从我们所哀叹的不平等

3A论文网:aaalw.com 张编辑QQ:1105665661

中得到了多少好处才是重要的。 社会公平既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手段。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尽量使平等和效率保持和谐统一或者相互促进的平衡状态,但事实上公平往往 或者是以效率为代价的稍多一点的平等,或者是以平等为代价的稍多一点的效率。 然而,无论是在效率低下影响发展的状况下强调提高效率,还是在过分追求效率使贫富差距太大影响平等的状况下强调实现平等,都是为了不断提高公平的水平,而不是兼顾公平,或者把公平放在次要地位。甚至平等和效率也不能兼顾,如果要兼顾也只能是在保证基本平等和基本效率前提下的或者多一点效率或者多一点平等的兼顾。否则,必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公平是在基本平等基础上的有差别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而不是无差别的平等发展和平等富裕。平等有以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为标准的无差别的完全平等和以能力为标准的按比例分配的有差别的平等,有政治、经济、教育等层面的平等和机会、过程或程序和结果等层面的平等。不分性别、年龄和贫富完全以 点人头 为标准的平等和不考虑劳动贡献完全以需求为标准的平等是基本的平等,以能力为标准的平等则是以效率为目的的平等。公平是和谐共利,终极目标是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基本目标是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和有保证的不断发展和幸福生活,现实目标是在基本平等基础上的有差异的发展。不同平等标准产生不同平等、公平和效率结果。没有基本平等就没有平等,但基本平等不适当就会导致供求的浪费和短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降的低效,甚至导致共同贫困。没有差异就没有效率,也无所谓和谐,但能力本位主义必然造成两极分化,它们都不利于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和谐关系中的平等和效率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促进。有利于调动每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平等就是效率,最大限度惠及每个人的效率就是平等。

不同地区、家庭和个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文化素质等都可能有不同特点和水平,即使付出同样的努力,发展结果也可能有较大差异。实现以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为目的的公平的基本策略必须是在基本平等基础上的差别对待和发展。这也就是在基本平等基础上的不平等对待和发展,是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而不是它们的平等。平等和效率和谐统一的公平是综合各种不同公平标准安排的公平,而不是以某种单一标准考量的公平。平等和效率和谐统一即公平,否则就是不公平。平等和效率的相互制约是自然的,相互促进则是自觉的。在保证效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社会基本平等程度是考量社会公平的根本标准,社会基本平等水平越高,社会公平和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水平就越高,基尼系数则越趋适中。公平是平等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状态。

公平的基本目标是互利和双赢,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给每一个人,包括给予者本人应得的本分,是用与他们的应得兼容的方式来对待任何人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就是合比例;不公正就是违反比例。正义的分配是把具有恰当价值的事物授予应该收受的人,如若贪得无厌只能归于不公正而不能归于其他。 公平的最高目标是仁爱和共利。互利是有条件的和工具性的,而仁爱则是对所有人尊严的无条件尊重和肯定,是价值理性的追求。凡是人无论他能否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具体利益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基本尊重和关爱,都应该有基本的发展和幸福。缺少仁爱的公平很难保证有尊严而无能力的人得到基本发展,也就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就不是全面的公平。

二、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与效率的和谐统一

教育公平既有公平的普遍性又有其自身特点。第一,实现教育公平的目的是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平等和效率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如同教育正义是不能与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任何一个目标兼顾的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发展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有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国民整体的全面发展,全体国民整体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公平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两极分化的个别人甚至少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和制约。 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 但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发展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并不完全一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既有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本身

的原因,而教育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既有教育本身的原因,也同样有社会的原因。

第二,效率优先是历史上的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要讲效率。单位举办教育和个人接受教育考虑的是有限的效率。国家发展教育则必须追求整体和长远利益,即教育的公平。柏拉图在 理想国 中讲到,公正的实质是区别对待不同的人,公正的教育是精英教育,是使才智出众的人享受优越教育机会的教育。近现代大学教育采取的主要也是选择性原则而不是平等主义的原则。对此罗尔斯认为,教育机会方面的英才主义所导致的不是公正而是不公正。由于财富和权力方面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造成的教育差别,只有在他们对整个国家有利益时才是正当的。同样,英才应该获得优越的机会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天赋才能,而只是因为向他们提供教育费用,利用他们的天赋才能,可以去帮助太不幸运的人们。 当代社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普及化使得教育公平逐渐由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向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与在人的身心发展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相结合的公平转移。

第三,现代社会的教育公平应该是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和谐统一,是全体国民德智体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在基本平等水平不断提高基础上的有差异的共同发展,是每个人接受基本教育的绝对平等与不同兴趣类型和能力水平的人接受不同层面教育的相对平等的结合,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普及教育和英才教育的结合。作为公平的正义或者公正和作为正义或者公正的公平既有互利性,具有仁爱性,是互利和仁爱结合的共利。 国家根据个人的智能发展状况和受教育者将来可能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的预期收益等因素,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教育,就是教育中的互利。国家对那些由于经济困难而不能上学的人给予上学的经济帮助和对那些受到教育也未必能给国家、社会和他人带来与其投入相应利益的身心有问题的人给予的特殊教育帮助,就是教育中的仁爱。

教育具有长效性,个人发展与教育效益都具有某种不确定性, 一个人的能力决不可能在任何给定的时刻内被认识清楚,而只能设想如果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的话他可能怎样。社会确保每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充分发展的唯一方式,就是在数量上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 否则, 在实际尝试之前,认为人们不能从同样的机会中获得同样的益处的任何判断,显而易见只对偏见和不公正有利。 在此基础上, 我们必须在一个关心全体人民的背景中寻找天才 。 处境不利的人并非都是没有才能的人,为其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并不等于给没有才智的人提供更多教育机会。但任何社会和国家的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平均分配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平等教育 很可能为才智平庸者提供超出其能力所能利用的太多的机会,或给才华出众者提供的机会则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从而导致教育效率的低下。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阻止一个智力或性格与体力上属于强者的人取得凭天赋能力所能取得的成绩,其不公正、不民主和犯罪的程度正如阻止一个弱者在与同伴竞争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一样, 公正只有在机会与才能成正比例时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因此教育机会应该不均等而不是均等的 。 平等与效率统一的公平教育应该既为才智出众者服务,也为才智平庸者服务使他们得到基本平等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差别的教育,以便使才智出众者得以更好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使才智一般的人也有基本发展,能自食其力。

教育公平既是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强有力手段。长期以来一直被公认的现实教育公平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其实也是 双刃剑 ,具有两面性。它首先是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对劳动的肯定。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世袭制、男尊女卑、唯成分论、以权以钱谋私等许多教育不公平现象。但它只是就教育论教育,并未涉及造成分数差距的经济根源。因此在高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旗帜实现教育公平的实践中也产生出一系列教育不公平问题。人的知识、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不能给予,不能用金钱买卖,只能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受教育者的努力才能获得,但知识、能力及标志其水平的分数则不能不受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国家的教育投资体制、机制和倾向既直接影响个人之间的教育公平,也直接影响不同地区的教育公平。它必须有利于实现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公共性和教育基本平等的水平,尽量促进教育的公共性和选拔等竞争性的平衡。

对不同地区而言,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既要重视不同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又要重视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此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基本平等基础上有差别的教育公平,是 积极差别对待原则 的教育公平, 是 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以及平行公平、垂直公平、代际公平的教育公平。

第四,教育公平既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和谐统一,又需要两者付出代价。追求效率与平等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平衡,使它们都付出较小代价而获得较好效果, 使两者相互转化和促进。教育公平就是教育平等水平不断提高的教育发展状态,永远是在效率与平等的选择和平衡中发展、进步的。

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是综合各种不同教育公平标准安排的教育公平,是人的教育权利、教育需要与人的知识、能力等相结合的教育公平,不是以某种单一标准考量的片面的教育公平。单一标准的教育公平既不是教育公平的本质,也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教育公平。实现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的实际操作是困难的,因此需要努力提高自觉性,深入研究、精心筹划和不懈追求,而不是因此就放弃对理想和目标的追求,放弃对实践措施的精心选择和积极落实。

三、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追求和实现教育平等

与教育效率的和谐统一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既存在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而导致不同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同个人受教育权利和身心素质发展不平等问题,也存在由于过分追求 应试教育 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效率与公平而导致的国民创造性发挥不够、国家缺乏大师级人才等教育整体效率不高问题。教育效率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长远和整体的,而非眼前的和局部性的。因此,必须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综合解决教育公平的目标、方式设计和制度、资源安排等问题。

1.坚持普及与提高、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方针,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主要强调在达到基本质量和水平基础上的教育数量和规模的发展,而它们的提高则都强调达到高质量和高水平。为了普遍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保证教育的基本平等,满足就业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必须重视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努力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保持不同地区及其学校之间均衡发展。为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尖人才或者 英才 ,必须鼓励、支持不同地区及其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基础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础上加强英才教育。

2.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有东、中、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有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有许多,但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其主要原因。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均衡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国家统筹。教育完全由地方投资就等于谁有钱谁办教育,谁没钱谁不办教育,谁钱多谁办好教育,谁钱少谁办差教育,这必然导致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既要从不同区域的利益来考虑,更要从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发展来衡量,不仅要坚持互利,也要坚持共利,更多地关照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3.坚持义务教育免费和强制性原则。义务教育是现代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不同家庭间的教育不平衡主要是经济原因,也有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同导致的对教育投资不同的原因;既可能是当代人自己造成的,也可能是代际间因素的影响。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像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权利一样尊重和保护每个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社会应该无条件地努力实施免费和强制的义务教育,每个人应该积极履行接受基本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以此为每个人的发展打好基础。

4.消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和局限性的矛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和局限性的矛盾是教育效率和教育平等的矛盾,是教育现实发展和教育长远发展的矛盾,是教育本身的公平

性和教育的经济社会基础的公平性的矛盾,是教育结果和教育根源的矛盾。消除它们的矛盾既要捍卫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的公平、公正和正义性,但又不能把它绝对化,必须清醒认识它的局限性,努力消除造成分数差距的经济、文化、制度等根源,实现真正全面的教育公平。

5.改变 应试教育 及其评价模式,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及其评价模式。教育追求的目标不同,教育的平等、效率和公平的理念、目标、标准、实施和评价方式也不同。素质教育、选拔性教育和 应试教育 追求的目标不同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平等、效率和公平的模式。素质教育的平等、效率与公平是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共同发展为根本目标和标准的平等、效率与公平,是在能力和全面发展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平等、效率与公平,而不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甚至高分低能的平等、效率与公平。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确立其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实践和评价模式,寻找素质教育和选拔性教育的结合和平衡点。改变 应试教育 必须改变其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实践和评价模式。

6.坚持教学民主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公平的教育应该是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相结合的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抑制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化或同一化的教育。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实施个性化和小班化教学对实现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

注释:

约翰 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4-5.

阿瑟 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90、1-2.

密尔顿 弗里德曼,等.自由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33-140.

江山.再说正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选集 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5-108.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71、70、72、72、74、72、73.

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1.19.

万明钢. 积极差别待遇 与 教育优先区的理论构想 [J].教育研究,2002,(5).

胡劲松.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01,(8).

郑晓鸿.教育公平界定[J].教育研究,1998,(4).

郑也夫.代价论 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5.62.

Educational Equity Theory Mutually Promoted by Equality and Efficiency

H ao Wenw u

Abstract:T he social equity wit h har monious unification o f equality and efficiency is an impo rtant means to promo te so cial and indiv idual dev elo https://www.360docs.net/doc/9610220453.html,catio na l equity has both universality o f equity and its o wn char act eristics.T he ob ject ive of educat ional equity should be r ealized accor ding to its essential character istics.In or der to r ealize educat ional equi t y,w e must pursue and realize the harmo nious unificatio n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educat ional efficiency,keep the prin ciple o f combining po pular ization w ith impro vement and integr ating mass educatio n w ith elitist educatio n,stick to the pr inciple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 f reg ional education and fr ee and compulsion o f compulsor y education,actively elimi nate the contradictio n bet ween the equity and limitation of ev ery one's being equal befor e marks,implement qualit y o riented educat ion and innov atio n o riented educatio n as w ell as its evaluation mo de,and adher e to teaching demo cracy and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 dance o f their aptit ude.

Key words:educat ional equity,educational equality,educational efficiency,ha rmonio us unificatio n

Author:Hao Wenwu,Directo r at N o rthwest Basic Educat ion&T eacher s'Educational Resea rch Center,professor and tutor of do ctor al candidates at Educational Scientific Institut e o f Shaanx i N or mal U niv ersity(Xi'an710062)

[责任编辑:许建争]

义务教育质量及教育公平:意蕴、体现方式和建议

义务教育质量及教育公平:意蕴、体现方式 和建议 摘要:在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人们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现实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有学上”逐渐过渡到如何”上好学”的问题,即如何均等的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间基础教育现有差距,本文主要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的意蕴与体现方式、政府财政扶持、师资力量配置诸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意蕴体现方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44-02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明显提高,曾经有学上的目标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已经基本实现人人有学上之后,人们越来越更加关注如何上好学的问题,这使得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再次成为大众热议的领域。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看似是个老生常谈不太新鲜的命题,却是一个历来争议很多的教育命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之后,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正在如期进行,这一话题愈发引起广大百姓的极大关注。一直以来,

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尝试从多个层面与角度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怎样才能把这样的人口大国变为未来的人才强国,无不考验着各级决策者的智慧。在普及义务教育规模的基础上,进而逐步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通过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工程的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国快速推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供给、师资力量均衡、教学设施配套等方面正朝着积极健康有序的方向快速推进。 一、义务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意蕴 义务教育质量公平是指每一个在校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平等、公正地享有高质量的师资配备、教学设施使用、无差别对待并能够促进个体充分的发展。此将直接决定着每个个体能否充分的发展,进而对整个义务教育的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制约义务教育质量的因素众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教育的外部因素,又叫教育的外部资源,包括教育机会是否均等、教育权利是否平等、教育资源是否均衡分配等;二是教育的内部因素,又叫教育的内部资源。”[1]显然,前者的供给方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而后者的主要供给方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学校。随着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表面上看似教育起点公平已经基本实现,教育之中的内部因素的重要性愈发明

论平等与平均

论平等与平均 平等是我们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平等,是权利的平等,追求幸福的机会的平等。机会的平等则可以极大地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激励每个人勤奋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鼓励人们创造更多财富,追求美好的生活,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会本着诚信、人格平等、互相协商的精神团结协作,共同进步。而平均要求的是一种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而平等绝不是平均。人们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取得富裕,我们应当鼓励,而不是让干的与不干的一样,平均享受劳动成果。 平等是可以说一个普世价值观,任何人都应该赞同,但是在社会社会中,对平等的理解总是有一种倾向,将平等与平均混为一谈,其实平均是反平等的。平等不等于平均,绝对的平均恰恰是不平等。平均要求的是结果上的相同,不管你在赛道上表现如何,到达终点时的奖品都是一样的。不管劳动者实际贡献的大小,多劳者不能多得,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其结果就是生产效率的低下。平均是平均了,但大家都绑在一起穷。平均主义产生的基础是小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平均主义是用小型的分散的个体经济的标准来改造世界,幻想把整个社会经济都改造为整齐划一的平均的手工业和小农经济,进而要求消灭一切差别,在各方面实现绝对平均。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农民要求平分封建阶级的土地财产,建立一个有饭同吃、有地同耕的理想社会,从摧毁和瓦解封建所有制角度来说,平均主义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意义。

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均主义抹杀劳动报酬上的任何差别,否认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把社会化大生产倒退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果的相同会造成人性恶的一面,个体的个性和创造力会被磨灭,大家都不会去努力向前,最终整个社会将会被拖垮,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平均主义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平均思想泛滥下,一方面富者深受平均主义之苦,所以这种情况很容易形成富者仇视穷者的心理,富者既使有钱,也很难形成同情穷人的心态;另一方面,平均主义又使穷人和懒汉的不良个性得到张扬。所以,平均主义很容易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不利于社会形成人尊重人的氛围。虽然中国人很看重“不患寡而患不均”,但毕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过“大跃进”和“文革”两次大折腾,使中国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平均主义这条路既然走不通,就得改革开放,走出一条新路来。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改革。市场经济就是典型要求平等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种平等是机会的平等,是在起跑线上的平等。市场经济的优点就是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以平等的机会参与国家建设,以较少的投入求得最大的产出。改革开放三十年,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市场化的改革,更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使“中国制造”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GDP的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并很快就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机会上的平等同样存在问题,代价就是差距。人们的认识不

论教育公平实现途径

论教育公平实现途径 何应兰 [内容摘要] 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然客观存在着城乡差距、地区差异、校际差异等现象,给教育资源的公平消费带来了诸多不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大公共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扩大优势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有利于教育公平消费的实现。 [关键词] 教育公平精神文化消费公共教育资源消费 教育消费属于精神文化消费,广义的教育消费既包括居民个人的教育支出,又包括政府教育支出。狭义的教育消费是指居民个人对教育服务和产品消费的支出。本文所讨论的教育公平消费问题是就广义而言。 所谓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其种族、性别、智力、宗教信仰、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如何不同,其在自然、社会或文化的不利条件都可以通过教育消费得到补偿,都可以拥有教育消费的机会和权利。”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消费是指社会成员接收教育消费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而不是追求教育消费结果的均等。 一、实现教育公平消费的意义与价值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1954年提出了公共产品理论。这一理论依据产品和服务在消费时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全部产品和服务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三大类。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在既定的教育服务机会下,一个人接受服务就减少了他人消费教育资源的机会,或者在既定的教育投入下,增加一个教育消费的边际成本为正;另一方面,教育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性,

教育消费的非整体性使其在技术上易于分割,可以将一部分人排斥在外,但排除社会成本过高,因为教育不仅使教育消费者受益,而且还有巨大的正的外部效益。因此,教育消费不是在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而对于准公共产品的分配,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而且要考虑其社会意义与价值,兼顾效益与公平。 教育传承文明,教育改变命运。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在现代社会显得日益重要。教育具有发展人的潜能,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现代经济学也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现代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成就就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于是,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显得日益重要。2007年3月8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接收新华网专访时就指出:“‘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渴望接受教育,期待平等、公平地进行教育消费早已成为公民的共同心愿。政府部门、学校组织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团结一致,依法推进教育公平消费有着十分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一)实现教育公平消费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根本要求,发扬人民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势所趋,也是人民所需,无论是发扬人民民主,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保证教育公平,因为和谐社会、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公平、公正,是机会均等。反映在教育问题上,就是人人都可以获得平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就是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在教育产业化和教育消费高潮迭起的不争事实面前,就是要追求教育公平消费,追求对教育资源的公平利用。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也曾于2006年撰文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二)实现教育公平消费是促进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备条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政府做出的两项重大决策,它对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推进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东西部共同繁荣、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无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还是新农村建设,都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西部和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于

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以和谐社会构建为视野 摘要:社会公平分为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教育公平隶属于文化公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中,教育公平本身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无论对经济公平还是对政治公平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和谐社会视野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相处,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社会是否公平正义是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一。可以说,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个公平的社会。因此,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于社会公平,有的学者把它归纳成涵盖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六者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的完整的社会公平体系。 [1]其实我们可以将社会公平简要地归结为三大公平,即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不论公民个体还是利益群体与阶层都会在这三个方面追求公平,公平正义的实现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教育公平隶属于文化公平,在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独特体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教育由于其基础性、主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成为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之一。党的十七大更是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被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因此,开展对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关系的研究大有裨益。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关于教育公平,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对此有过相关的论述,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主张过“有教无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所有儿童都应该接受机会均等的公共教育,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和美国近代教育家贺拉斯·曼明确提出教育机会应该人人均等,以上都表达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到了现代,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是写入了《联合国人权宣言》。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公平已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教育公平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备课讲稿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前言: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3月5日上午,倍受关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隆重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必须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相关制度的顶层设计;必须坚持保基本、补短板,着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h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国务院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方针的有力举措,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支撑。 关键词一:【教师队伍建设】要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十九大之后中央下发的第一份新时代教育事

业发展的文件,是一个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文件,是开启新征程的文件。这个文件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都作出了系统部署,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这个文件就是要办六件事,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 一“提”,提高地位,提高待遇。提高地位首先是明确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是一支不可小视、无可替代的重要力量;第二点要明确教师的职责,他们承担的是国家使命,是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第三就是要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这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制度创新。提高待遇,就是要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要确保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还要落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师的补贴政策。另外就是要加强督导,确保这些政策真正落实到教师的心里面,让他们的脸上能充满笑容。 二“改”,就是要改革教师编制配备制度,要按照合理科学的师生比配备教师队伍,改革教师准入和离职制度,提高教师入职的学历等等。我们要实行教师振兴行动计划,改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完整版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 状及其归因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 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我是主持人白宇琳,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是关于 近年来,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的客观要求。本文将主要分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主要现状及其归因,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更多人士的关注,将中国教育越办越好。 (一)教育公平 我国学者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小蔓教授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是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应包含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而且是三者的统一体”。 (二)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三)衡量指标 衡量教育发展差距,可以对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教育发展水平一般包括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教育发展数量与质量的测量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从教育的结果看,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校学生人数,入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或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来衡量;另一方面是从教育的过程和投入来看,用教育教学设备的备用与使用、教师的学历结构、生均经费、教师平均工资、生师比等指标来测量。比较理想的办法肯定是通过对教育结果的直接测量来确定教育发展水平,但现实中由于教育收益的迟效性、长期性和潜在性,在教育质量方面往往难以准确地直接测量,代替的方法是通过对教育过程与投入因素的测量,间接地反映教育质量二、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 (一)教育投资 一定的经费投入是办学的保证,经费分配的差距是教育差距最直接的表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严重匮乏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危机严重。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农村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普九”任务,在地方财政赤字严重的情况下,督促农村中小学举债进行学校危房改造、建设新校舍以及配备其他相关硬件,导致众多学校债台高筑。这样的危机对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了严重干扰,相关教育政策无法实习。更甚者,有些农村学校为了维持正常学校开支,变相加收学费,导致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收费政策无法落实,农村贫困学生得不到正常救助,从而出现辍学的情况。 ②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率居高不下,相关教学设备奇缺。由于农村地区地方财政赤字严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无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长期得不到修缮,致使危房发生率持续增加。除此之外,农村中小学还无力配备物理和化学实验室、英语语音教师;购买教学仪器、挂图、图书资料;更新体育设备;改善师生生活环境等。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义务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二)师资水平 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关键,中国城乡教育的差距不仅表现为义务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衡,而且同样严重地表现在义务教育领域的师资水平上。师资的质量、数量和年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乡师资差距集中反映在质量、数量、年龄结构三个方面。 ①质量:据可靠调查显示,全国教师的学历提高非常快。2002年,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分别达到97%和90%,但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差异很大。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分别相差2.2个和7.6个百分点。2004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

辩题解析:效率一定牺牲平等

效率一定牺牲平等 效率不一定牺牲平等 立场:反方 一、关键词解释 必然: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不可避免和一定不移的趋势 效率:是指的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因此,所谓效率高,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多。 牺牲:放弃;舍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平等: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 以上是“百度百科”里面的一些解释,我觉得挺合适的。尤其是“平等”的定义,它将辩题从物质拉到精神上,使得物质无法直接影响平等,这就为你方的辩论留下了一个较大的空间,给对方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对于“平等”,你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们心里的一种感受,只要人们感受到他们与周围的人是平等的,那他与别人就是平等的。 你在来信中提到想把“平等”偷换成“公平”,其实我不太赞成这种做法。因为我的电脑没有联网,所以这几天一直用别人的电脑,没有足够的时间,“公平”的定义我没有查到。不过我总觉得用“公平”是一种离题的行为,而且公平主要指物质方面,平等主要指精神方面,效率主要调节的是物质方面,如果用“公平”代替“平等”应该对对方比较有利,所以应该是对方用得更多。你们如果用公平代替平等的话,对方大半不会提出异议,不过也不排除对方突然纠正你方离题的可能,所以我觉得还是不用偷换了,直接用“平等”会比较好。 二、对方可能观点 1,效率的提高必然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异,收入的差异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发生变化,从而使部分人产生优越心理,影响平等。有部分人的生活水平相当低,甚至连孩子都上不起学,这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2,马克思主义的老观点:物质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然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异,就必然使人与人之间产生精神上的差异,进而造成不平等。 3,社会地位之间的不平等。由于物质基础的不同,人们之间会产生各种差异,社会地位也就会相应地不同。 反驳观点 1,要抓住“必然”与“不一定”,你们可以找几个发了财不忘本,又为家乡作出巨大贡献,带动乡亲们致富的例子,来说明收入的差异不会使所有的人都产生优越心理。这个在百度上随便一搜就会有很多,我就不去找了,你们自己努力一下吧。 2,如果基础能够决定所有的上层建筑的话,那是不是打好了地基,我房里要挂一幅什么样的画,摆放一台什么牌子的电视机,也是早已决定好了的?这个观点的反驳要尽量幽默一些,把它轻描淡写地带过去。如果对方仍然以马克思的观点追问,你们可以再把这个回答给重复一遍。

教育公平案例

参与式教学方式中的教育公平案例 小草坝中学钟明 背景: 经过这几年中英西南项目的实施,教育的公平已经深入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当中,许多学生在上课时,已经感受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与以往的不同。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特别注意班级中男女生各自的群体特征、能力特长和行为方式,所以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课堂上的练习和提问时,都会刻意的注意男生和女生的差别:男生好动,女生好静。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强调实际操作和注重团队合作的学科,就需要男生和女生都参与到其中,而利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男女生性别差异的公平问题,这样即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又能在教学中使男女生性别差异得到淡化。以下是我在实际上课中使用参与式教学方式让男生和女生都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使男生和女生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学习,而不做特别对待设计。 案例介绍: 我在上七年级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中关于信息的基本特征内容时,根据参与式教学的方式,先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游戏: 游戏的名字叫:一个人说话 游戏参与者有:一名老师,4名男生和4名女生 游戏规则:老师在课堂上选择4名男生和4名女生,然后让他们

背向讲台坐成一列,男女生分别岔开坐,老师拿出一张空白的纸,在上面写上一种动物的名字,将这张写有动物名字的纸,拿给坐在最前面的第一位学生看,这名学生看完后,只能用身体语言,告诉第二位同学,但不能说话,第二位同学只能靠看第一位同学的身体语言,猜测他说的是什么动物后,然后继续用同样的方式向下位同学进行传递,直到传递到第八位同学,由第八位同学猜出老师所给出的动物名字并说出,告诉老师他(她)知道老师写在纸上的动物名字。在游戏的过程中,只有参加游戏的第八位学生可以在最后说话,而其他参加或未参加的同学都不能说话,如果违反,就要受到惩罚:表演一个节目。 我在做游戏时,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非常踊跃的参加,整个课堂教学很活跃,我最终选择了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游戏,游戏的结果是一组最后一名学生猜对了我写的动物名字,而另一组却猜错了。 做完游戏后,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发言说出信息的基本特征,在这过程中,男生们能很快的总结出信息的一些的特征,比如说:信息可传递,信息需要载体,信息的载体可以改变等;而女生们则经过思考后也同样可以总结出一些特征,比如说:信息有正确和错误的特征,信息还有完整与不完整的特征,信息还有的可共享的特征等。 案例分析: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参与式教学方法即可以活跃了课堂,又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做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教育公平的文化视角重点讲义资料

教育公平的文化视角 高政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 摘要:教育公平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高度关注的主题之一,目前学术界对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运用哲学、政治学与管理学、经济学与社会学视角,这些视角为我们研究和实践教育公平提供了许多富有洞见的理论与价值的发现,但这些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教育的物质层面和本体层面上。本研究尝试将文化的视角引入教育公平的研究中,介绍了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以及威利斯的“亚文化”理论,并分析了这些理论对教育公平研究与实践的启示。本文认为,文化视角的引入为我们审视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理论框架与分析工具,并为教育公平的实践提供了新的维度。 关键词:教育公平文化视角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公平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所有国家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可以说,没有公平的发展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没有公平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教育公平问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等许多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密切相关,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在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更是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指导方针提出。可以说,无论是官方的国家政策文本还是行政话语,无论是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还是一线教师日常的教育实践,教育公平始终是一个不断追求的价值目标与研究主题。 一、教育公平的传统视角及其反思 学术界目前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也是非常丰富的,纵观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视角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哲学的视角。此类研究主要是关于教育公平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以及对西方公平、正义理论的介绍及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等,对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均衡等相关概念进行概念的澄清与内涵的界定。在此基础上以西方教育公平理论为基础对我国的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二是政治学、管理学的视角。目前,学术界对于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改善和消除,主要是从伦理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法学的视角来寻求解决之道。其中,尤以教育政策方面的研究最为集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直接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公平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我国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平等现象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力图通过教育政策和教育决策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解决教育不公平。教育公平政策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了教育政策对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政策发展的新方向。 三是社会学、经济学的视角。20世纪50年代以前,教育研究中还很少有学者运用客观的标准和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大部分研究是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价值判断来阐明和论证观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教育研究的重心逐渐转向了实证研究。20世纪70年代早期,作为对“宏大叙事”理论忽视互动的回应,一些理论家以符号互动论、人种志方法论和现象学为基础,提出要全面深刻的了解教育系统,采取另外的方法是必要的。至此,实证研究出现并开始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目前,我国对教育公平实证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太多,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学领域和教育社会学领域。一般来说,是指学者们运用单个的测度指标或者系统的

2019申论热点解读14: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2019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2019申论热点解读14: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2019两 会政府工作报告) 【背景介绍】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办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持续抓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今年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我们要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 【评析】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所谓民生,就是要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教育是民生之本,正基于此,每年两会上教育都备受关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公平优质教育,强调“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价值遵循,其实是在承诺,让教育发展的红利,能惠及到所有百姓家庭。大家期待中国教育品质再上新台阶,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教育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民众。 [综合分析] 在教育问题上,历来有质量和公平两大纬度。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必须在教育和公平上实现最大的平衡。所有人接受低水平的教育,不是我们的追求。自然配置教育资源,部分孩子接受贵族教育,另一部分孩子接受基本生存教育,只会人为制造教育机会上的不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公平体系的构建。办出高水平又能兼顾公平性的教育,事实上是在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公平机会,畅通社会上升通道,建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充分发展的和谐智慧社会。 教育公平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教育公平应该由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担当。它主要指向教育的区域差异或校际差异。比如,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教育政策的适当倾斜、教育评价的因地制宜等。从目前情况来看,资源均衡配置中的硬软件正在由政府组织强力推进,但人力资源的“逆洼地效应”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带来的不公平现象还比较严重。教育公平的另一层理解指向学校。它是指学校或学校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它更多地指向同一所学校内的群际差异或生际差异。对同一所学校而言,无论其生源状况怎么样,它的学生群体都会存在性格气质、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成就了一个个具体的“人”,才让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了潜在的发展轨迹。但是,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老师更喜欢用分数来区分和对待自己的学生。从学校角度看,很多学校会把文化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集中编班,安排相对优秀的老师到该班任教。从同一班级角度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容易更加器重那些文化成绩好的孩子,而忽视

小议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小议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齐芳 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均衡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如果把义务教育公平划分为义务教育起点公平和义务教育质量公平的话,那么,前者反映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资源(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教学设施改善、师资力量配备)均衡分配等方面的公平,其标志是义务教育普及的实现;后者反映的是义务教育实质的、深层次的教育公平问题,是义务教育公平的高级阶段,它决定着一个社会实施义务教育公平质量的高低。但是,有关义务教育质量公平的理论研究,至今只有一些散见的提法,如?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只有做到了上述公平,才能有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则很难做到?。?在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使人人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追求教育质量公平。??普及义务教育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基本素质各有发展的教育公平理想的实践基础,从教育流程看,主要表现在权利公平、入学机会公平、资源配置公平和管理体制公平、教育质量公平等五个方面……教育质量公平是结果的公平,是实质的公平。?由于在理论上,缺乏系统的专项研究,这对义务教育公平的高质量实施将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义务教育质量公平进行理论探索。 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教育者的具体质量要求,

效率必然牺牲平等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晚上好。 今天我方的辩题是:效率必然牺牲平等。首先让我们明确以下几个定义: 效率是指合理优化资源以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平等是指在排除自然差异的情况下,将社会资源进行的分配。并不能将平等理解作一种态度,它是客观的、理性的并且是可衡量的。特此强调,平等不是公平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 今天我们讨论此辩题的意义就在于: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我方辩题: 1、从效率与平等的关系看,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要求效率必然牺牲平等。因为资源是有限 的,所以我们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够创造出最大效率的生产者手中,以此来带动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虽然必定会造成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但是,这种不平等所换取的最大化的效率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2、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收入有差距。因为工作个体的高低效率之差所体现出来的收入不平等就是促使其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动力。从一些国家的发展实践看,初次分配占居民收入的80到90%,而再次分配只占10~20%。初次分配决定了人们收入的高低,即使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福利政策较完善的美国,在2000年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得到初次分配的收入的3.16,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得到收入的49.17,这说明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情况下,规范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情况下,效率必然牺牲平等 3、从客观发展规律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发展到现今的信息技术型社会,其发展历程都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即效率的提高。其每一次的提高都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政治制度的完善。即使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平等,如人们的收入不同、社会地位有高低等,但是人类依旧朝着更好的利用资源、提高效率的方向发展,说明这是符合我们 追朔历史,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中,平等与效率大多表现出分离乃至对立的性质。原始社会是平等社会,但却是低效的,私有制是不平等的起源,但原始社会向私有制的过渡又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社会主义使平等得以实现,却为效率问题所困绕。平等与效率在历史进程中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即让人人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则不易做到。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我的看法是:政府应树立“第一 责任人”的意识。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半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都是应该完全由(如前者)或多半由(如后者)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府是提供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无法实现。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尽管我国政府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但直到2003年,还只有3.28%。目前中央要下大决心确保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力争在2010年前后接近4.5%。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教育投入应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人大要加强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以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政府应考虑逐步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此事可从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始,除已免学费外,再免杂费、教科书费,也可先从小学免起,再免初中。在农村首先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已具有现实可能性。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小学生约为0.85亿人,初中生约为0.45亿人。按人均GDP与生均财政经费比例的国际平均数算,小学生每年每生需500元,初中生每年每生需1000元,两者合计约87

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

公平 1公平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公正是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或“泛指地位相等”。1 公平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2 其他参考文献: 万光侠:《公平范畴的社会哲学审视》,《探索》,2001 年第1 期。 夏文斌:《建立社会主义公平观》,《北京大学学报》,1999 年第2 期。 2公平的层次 第一,权利公平;第二,机会公平;第三,规则公平;第四,效率公平;第五,分配公平;第六,社会保障公平。3 3.公平的属性 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4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版 2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东方文化》,2000 年第6 期。 3肖玉明:《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2005 年5 月1 日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人民出版社1964 年版,第610 页。

教育公平理论的发展 国内: 孔子:有教无类 国外: -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也隐含了民主教育的思想:柏拉图提出的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人人都应该知道关于人的一切事项”。 -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经在一些西方国家转为立法措施。 -马克思在1886年提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 的教育平等性含义。5 -1960 年1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详尽地阐释了教育均等的概念,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由消除歧视和不平等两部分组成:“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观点、民族或社会出身、经济条件或家庭背景之上的任何差别,排斥、限制或给予某些人以优先权,其目的在于取消或减弱教育中的均等对待”。6 代表人物: 1詹姆士·科尔曼: 美国社会学家、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于1966年调查了4000所学校的60万学生后所作的《科尔曼报告》,科尔曼期望通过调查发现美国白人和黑人学校中教育资源的巨大不均,并根据调查数据来大规模地纠正这种不平衡。科尔曼报告以《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为 5《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6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86 页。

教育的公平论文

教学公平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摘要]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中的重要方面,它具有四种属性:协同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共益性。教学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确保教师责任的履行,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保证教学和谐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学生合理的发展。教学公平的主要实施策略有:教师交往要公平,教师评价要公平,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要公平,学生参与机会要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学公平;教学过程 培养具有公平意识与精神的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育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无歧视原则”就认为所有儿童都应当受到平等对待,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教育公平应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里教育过程中的公平主要就是教学公平问题。现在我国教育起点公平问题正在越来越好地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公平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从教学公平的内涵与属性、意义和实施策略三部分对教学公平进行阐释。 一、教学公平的内涵与属性 教学公平是指教学主体在教学态度、教学参与机会、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方法选用、教学评价等方面所采取的比较合理性行为。教学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要求与体现,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要求。它具有以下四种属性。 (一)协同性 协同性是营造教学公平氛围的前提,也是教学公平显示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主体性发挥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这些关系直接影响教学公平。 第一,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教师主体性太弱,就会在教学中缺乏热情、缺乏创造,影响教学有效性。若教师主体性发挥过当,学生就可能失去思考以及自主探索的机会,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有失公平。同理,如果学生主体性发挥过当,就有可能出现过分自由,影响教师指导。因此,教学公平应该表现在师生主体性协同发挥上。第二,生生主体性发挥的协同问题。课堂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学生失当的主体性都会影响其他学生,进而影响教学有效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既需要同振,也需要倚让。第三,师生主体性发挥与教学其他因素的协同关系。师生主体性的发挥要与社会大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协同,采用的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师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手段也应与师生的主体性相匹配。 (二)差异性 真正的教学公平必须是基于差异发展的公平。尤其在我们重视教学有效性的今天,差异发展更应得到重视。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我们所处的世界和生活充满差异,学生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教师的教学也有差异。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个体在已有发展水平、发展的潜能、发展的优势领域、追求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差异会形成教学动力以及较为活跃的教学局面。只有正视并尊重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促进学生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公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