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整合学校德育资源

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整合学校德育资源
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整合学校德育资源

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整合学校德育资源

一、用教育的眼光寻找文化资源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用平常的眼光看,远离县城,交通不便。但从教育的角度看,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我校地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期间是淮北民主革命根据地,这里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1942年,驻守在曹庙乡朱家岗的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六团的将士,面对突然来犯的1500名日寇,以寡敌众,顽强战斗,取得了朱家岗守备战的辉煌胜利。这片曾经被革命志士鲜血浸染的土地,就是我们开展“红色教育”的宝贵基地,可歌可泣的烈士故事就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珍贵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偏僻的农村小学——遥远的战斗——崇高的德育目标,看似不相干的因素,一旦用教育的眼光进行识别和选择,就能合理衔接、有机协同,进行科学的整合。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优势,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德育工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二、以教育的规律利用文化资源

1.将资源与学校办学方向融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视野开阔的同时,也有

拜金、功利、颓废、灰暗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产生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的自私脆弱、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差,少数未成年人信仰迷失、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现象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20年过去了,但《中日夏令营的较量》的警示和思考还在,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基础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义不容辞的责任。

红色文化蕴含了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的利益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契合了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时代要求,对实现德育效益的优化具有特殊价值。我校把红色资源与学校办学方向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传承红色文化、培育四好少年”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将资源与教育科研结合

为了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规范性和最优化,2011年,我校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朱家岗红色文化浸染的校本课程构建实践研究》,并于2012年1月被江苏教育规划办批准立项。该课题把朱家岗红色文化研究与德育改革联系起来,以行动研究为主,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依托朱家岗红色文化,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等个性品质和提高教师科研素养为目的,通过校本课程的构建以及课程实施途径等,建设适应师生发展需求的小学校本课程体系,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课题研究是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我校要通过课题研

究,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促进我校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从而使教学质量更快、更好地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教育科研激活了我校的内部资源,使我校的文化渗透、学科交叉有了更强的条理性、系统性、价值性,创造了新的资源的动态循环。

3.将资源与学校课程整合

为了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形象生动的教育,用先烈的精神教育好今天的孩子,我校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学校课程做了有机整合。

首先是编写校本教材。

学校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广泛收集史料,先后走访了新四军淮北历史研究会、县民政局、新四军老战士、朱家岗烈士陵园管委会的相关工作人员等,并征得原泗洪县委、县政府及教育局相关同志的支持,在县教育局教科室指导和帮助下将朱家岗战斗事迹整理汇编成校本教材《红色朱家岗》。该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详细记述了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六团朱家岗战斗的辉煌历史以及英雄人物事迹。学校利用地方课、思品课在三至六年级实施该教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光荣革命历史和先烈的英雄事迹,培育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由于这些乡土资源写的说的都是本土的人和事,学生读起来格外亲切、有味,革命者们的英雄气概、爱国情怀、高风亮节,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悄然扎根于学生的心田,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其次是开展专题活动。

在利用校本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我校把红色教育与庆祝“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结合起来,与少

整合校园资源

整合校园资源,开展校本德育研究方案 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课题组 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5月党中央又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职责.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使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领域空前繁荣。但与此同时,人类也面临着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难题。纵看现行的我国学校教育智德分离,德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分离.德育过程,不是完全依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带有明显的唯理性倾向,重理性知识传授,轻感性体验内化;重外在理智控制,轻内在情绪调节。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造成知行不一。环境无疑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生又是最具可塑性的个性群体,所以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根据区域优势和本地区青少年的德育状况,有步骤地整合校园资源,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校本德育,促进小学校本德育的开展,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应是一十分有效的。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对校园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能,有利于使学生在学校和社区所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我校一向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德育的作用。几年来,我校在环境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财力,如今不仅成为了一所花园式的学校,更是一所在环境建设上处处体现人文性、区域性、历史性、国际性、时代性,洋溢浓浓爱国情的学校. ?十五?期间,我们顺利地进行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德育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使我们对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德育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校园中的德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研究的积累为新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提供了决策支持和探索基础。从课题的内

用红色德育文化育人

用红色德育文化育人 ——坞根镇中心小学张文华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坚强自立、勇往直前。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暨是提升民族精神,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校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优势,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红色德育文化传承优秀的革命文化。以红色德育文化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小公民。以红色德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文化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逐步形成具有老区特色的小学红色德育育人的新模式。 一、让红色环境育人 校园环境是师生赖以学习、工作、生活的外部条件,是校园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红色校园环境建设,让学生耳濡目染,实现环境育人。 1、创建校园红色宣传阵地 橱窗、宣传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校将进行全新改造,使之成为学校红色教育宣传阵地的一块亮点。围绕“红色教育”这一主题,把活动中评比出来的优秀作品,定期展出,如:手抄报、书画作品、摄影作品、优秀作文等。让每一道墙壁会说话,让每一道墙壁能育人,教学楼的墙壁布置成“红色画廊”,悬挂红二师的相片及相应的故事,无声地述说革命故事。教室“红色”环境的营造,如:教室一角开辟出“红二师烈士角”,定期刊出红二师的革命事迹的黑板报,建立“班级红色图书角”,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历史,感召革命精神。 2、组建校园红色活动阵地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李萍在《浅谈小学生道德教育》一文中指出“民族精神教育

整合德育资源 形成德育合力

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

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 ——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创新的整合研究”课题实 验的思考和实践 江西省金溪县“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创新的整合研究”课题组傅南轩 摘要 本文结合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创新的整合研究”课题实验过程,探讨了在社会转型期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以理论和实践论证了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是创新德育工作,取得德育高效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德育创新互动整合实效 目录 前言 正文 一、课题的内涵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启动阶段 1、组织启动 2、理论启动 3、队伍启动

3、创设形成课内外、校内外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构建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增加人生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加强各学科德育渗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研究。 2、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网络,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3、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共享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文化氛围的研究。 4、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共建文明社会的研究。主要研究学校、家庭、社区如何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共建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架构和基本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启动阶段 1、组织启动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县关工委主任钟远鸣担任课题组组长,仰山学校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由县关工委、县共青团、县妇联、县教育局、县老科协教育专委会、社区和仰山学校的有关领导和家长中的热心人士组成。与此同时,我们按照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补充的构想创建德育网络,不断拓展阵地,深化内涵,增强辐射,以求实效。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帮助仰山学校形成了五条德育工作主线:一是完善以“校长——教导处——教研组——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育主线;二是完善以“校长——办公室——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管理工作主线;三是完善以“党支部——团支部——少先队——班委会”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主线;四是完善以“校长——总务处——后勤人员/校园多媒体”为主体的服务育人主线;五是完善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线的社会力量的校外指导教育主线。 2、理论启动 (1)组织课题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国务院、教育部有关“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有关文件、实施意义和内涵,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提高认识,明确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

周山研究员在上海社科院地演讲 年月日:-思想者稿件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周山 思想者小传 周山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周易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代表著作有《中国逻辑史论》、《近现代地先秦名家研究》、《周易解读》、《中国学术思潮史》等.近年来注重于中国文化重心当代转移地研究,发表有《从黄河文化到长江文化》、《中国文化重心地转移》等多篇论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人类社会中地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地话题.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注重对“启蒙”儿童地道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也主张道德教育宜严不宜宽,认为严厉地家教能给家庭带来莫大好处,乐于家法之宽难免会有羞辱家门之事降临.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教育地表述,或可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地参考与借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 修身养德地根本目地是,只求自身完美,不求他人地理解或接受.名利之心地存在会伤害道德地积累. 在中国人心目中,“圣人”是道德修养地楷模.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往往以君子自诩,却从不以圣人自居.可见圣人地道德境界是一种崇高地理想,圣人也就只是人们心目中地崇拜偶像.然而,圣人地道德境界,也不是天生地,而是一点一滴积聚起来地.荀子对于人地成圣过程作了这样地描述:“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认为,圣人不仅是崇拜地偶像,普通人也能经过坚持不懈地实践,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德行,提高自己地道德修养,达到尽善尽美地境地,成为一个圣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由此可见,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只求诸己,不求诸人.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吕氏春秋·必己》)以敬爱他人为例,对他人地尊敬或爱护,只问这种敬与爱是否出自真心,是否做得彻底,而不必计较对方是否理解或接受你地敬与爱.所以,修身养德地根本目地是,只求自身完美,不求他人地理解或接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正因为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所以,名利之心地存在无疑会伤害道德地积累.清代学者唐甄有这样一段分析:“盖名者,虚而无实,美而可慕,能凿心而灭其德,犹钻核而绝其种.心之种绝,则德绝;德绝,则道绝;道绝,则治绝.人人为学,而世无真学;人人言治,而天下愈乱.”(《潜书·去名》)名利思想,有者多无者少.唐甄将“名”之于道德地危害,比作钻核绝种,确实振聋发聩.倘若人人都是为了“名”而治学,世间哪里还会有真正地学问?道德修养,又从何谈起?唐甄把名利思想与道德修养作为一对矛盾加以分析,匠心独具,值得我们借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由此联想到《道德经》地作者老子.他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之人从不认为自己有德,所以他拥有真正地德;“下德”之人总认为自己从不离开德,所以他不能拥有真正地德.道德修养虽然是一种自我行为,却也不能自我欣赏,更不能自我陶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谦虚是一种美德 人际间地谦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对待自己地成绩和错误,二是正确对待别人地优点.越是德高望重,越要谦和待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谦虚是道德修养中地一项重要内容.早在多年前地《周易》古经中,就专列有一个《谦》卦.该卦地下卦为象征“山”地艮,上卦为象征“地”地坤.山本来是高出地表之物,现在反而

传承经典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建特色校完方案

传承经典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建特色校 完方案

传承经典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构建特色校园 -----新华书店希望小学 为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有特色,铸就校园浓郁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县教育局打造特色学校、注重一校一品的发展思路,努力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根据本校本地区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红色德育教育资源优势,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以红色乡土教育为核心内容,以“传承经典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作为创立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特拟定我校特色学校创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石塘作为革命老区,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我校结合实际开展红色乡土教育,传承与弘扬适宜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的经典文化及红色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展现地方文化,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红色文化,培育和提高学校师生人文素养,打造红色特色“人文校园”。引导和激励学生深入实践,走进乡土历史,了解和感受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经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她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努力

拼搏精神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工作小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 三、特色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 1、特色学校的工作的基本思路 坚持一个中心:内涵特色发展,建设红色校园 依托两个载体:活动为载体、班队为载体 促进三项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班队集体建设。 突出四大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学科整合相结合; 特色校园的创立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 学生课外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2、培养目标: 了解并继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优良传统,以“做最好的自己”为起点,逐步培养“自信、自尊、自主、自强”的人格意识;以“细节养成、积淀习惯”为重点,逐步培养学生“刻苦勤奋、文明守纪、孝敬感恩、积极上进,为自己一生

浅析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1603231.html, 浅析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作者:孙晓敏 来源:《新一代》2020年第03期 摘要:红色文化是我国的一种特色文化,是在抵抗外来侵略、积极建设家园中,无数革命前辈用实际行动甚至是流血牺牲,凝结成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不仅具有育人功能,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还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鲜明的时代价值,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也是我们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关键词: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当代价值;弘扬路径 一、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 (一)革命理想主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崇高追求,这种“初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也是红色文化得以孕育并不断成长的精神之源。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二)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英雄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广大群众更多利益而奋斗,始终坚持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而后者则恰恰相反。革命英雄主义是不掺杂任何私心的,只要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革命者会毫不犹豫的舍“小我”、成“大我”,舍“小家”、顾“大家”。 (三)革命乐观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是红色文化的一种直接体现,也是在极端艰苦条件下,我们党仍然能够保存实力、不断壮大的精神支柱。回顾革命战争史,可以发展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经历了多次起起落落,但是革命官兵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在黑暗中寻求光明,在失败后保持信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战斗理想矢志不渝。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种洋溢在上至领导人,下至普通官兵、广大群众的革命乐观主义,成为了红色文化的一种特色。 (四)革命集体主义 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从立党之初,就始终遵循着革命集体主体,始终坚持党和人民同进退、共风雨。同甘共苦是革命集体主义的核心内涵,在艰苦的抗战时

整合德育资源 形成德育合力

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 ——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创新的整合研究”课题实 验的思考和实践 江西省金溪县“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创新的整合研究”课题组傅南轩 摘要 本文结合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创新的整合研究”课题实验过程,探讨了在社会转型期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以理论和实践论证了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是创新德育工作,取得德育高效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德育创新互动整合实效 目录 前言 正文 一、课题的内涵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启动阶段 1、组织启动 2、理论启动 3、队伍启动 (1)更新育人观念

(2)建好三支队伍 (3)强化师德建设 4、基地启动 (1)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优化创新环境。 (2)开发校外德育基地,社会实践育人。 (二)实践阶段 1、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增强德育实效 (1)强化德育学科,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2)学科德育渗透,提高德育效果,培养创新思维。 ①重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晰学科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②加强组织管理,措施科学,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规范性。 ③运用现代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3)开发校本课程,磨练创新意志,培养创新能力。 (4)改革学生品德评价方式。 2、活化德育活动,培养创新素质 (1)德育常规活动 (2)少先队传统活动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3、构建整体化德育渠道,完善创新人格。 (1)学校教育为主体,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2)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 (3)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学校管理的社会参与体系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实效 1、学生综合素质同步提高 2、家长向教育参与型转化 3、教师向专家型转化 4、学校向内涵式发展深化 5、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利用地方德育资源 打造德育特色学校

利用地方德育资源打造德育特色学校 句容市茅山中心小学 今天,举国上下高举教育现代化的旗帜,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积极启动教育改革。在这种背景下,走出一条成功的办学之路,成为教育专家和各类学校领导必须面对的课题。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茅山中心小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学校打出“德育牌”,即以继承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办学特色,从而走出一条“以德兴教”的新路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深入挖掘德育资源,使德育教材化 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远大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当前学生求知、求美、求乐,好动喜新,厌恶陈腐的说教,因此教育活动要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现在各地都有德育基地,里面有许多丰富翔实的资料,是各地历史的见证。学校可以利用校外德育基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中心校充分利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和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作为学校的校外德育基地,定期在那里举行各种活动。每年的新生入队仪式在德育基地进行,每个班每学期都要到德育基地举行一次活动,学校每年还要利用重大节日如清明节、国庆节,在那里举行全校师生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写一写,了解茅山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众多的景点和巨大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茅山,热爱祖国的热情。 1、收集整理地方德育资源资料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注重收集整理具有特色的德育资源资料,如新四军纪念馆主编的《茅山抗日故事》,该书收集整理了发生在茅山的100多个故事,从不同侧面再现了在艰难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工作中心环节作用开拓创新 容摘要:纵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看古今中外德育教育,时至今日依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精髓之所在。要想提高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统筹安排,开拓创新地实施。 要想使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但需要热情和决心,更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蕰,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而文化底蕰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审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现象,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既可以积淀我们自身的文化底蕰,传于学生,还可以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提高其文化道德素养。这是眼下学校功能的一大责任。看看我们的周围,逐渐丧失的传统文化令人担忧,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却在不经意间渐渐丢失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什么文雅的、谦和的、感恩的、孝道的、侠义的、修己的、责任的等等已渐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粗俗的、蛮横的、自大的、浮燥的、功利的、自私的、放任的等等却粉墨登场。所以为人师者,非常有必要在积淀自己文化底蕰的同时,去当一个真正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 虽然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容,但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

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学校学生工作的 一个中心环节。那么,到底如何落实小学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工作,我觉得应该做好如下几点: 一、正确树立忠孝仁义信礼智勇的德育指导思想 教育发展到今天走在大街上几乎再也见不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了。我们的教育和引导似乎忘却了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健康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规。但时下我们因热衷嫁接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涵不在。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然而,今天的个人奋斗,名利追逐,自由放任,价值实现似乎比道德更重要,现在的孩子们也好像还有好多比道德更重要的事情要忙。 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我认为当前,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从基本的上下五千年文明文化抓起,把他们对理想的向往,引导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来,以此为契机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统筹安排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容 1、仁侠之气匹夫有责:首先声明仁侠之气不是匹夫之勇。现在的孩子们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引导中已很少有仁侠之味了,从小就接受教育要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自己好不能要别人好,自己不行嫉妒别人行等等。至于说匹夫有责,那就更难见了,连对自己都不负责更

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昭仁中学焦维世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进行系统的德育改革,增强德育实效。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外界多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综合形成的,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影响、社会教育影响而形成的。为此,本文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德育改革的道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促进学校德育发展。 关键词:学校德育、学校、家庭、社会、问题、促进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进行系统的德育改革,增强德育实效。例如近来一篇题为《正衡中学,名校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果然有特色!》的网帖。这是一位网友将其近日开家长会的经历发上网,孩子在XX某名校上初一,老师在家长会上“颁布”了N多的个性规定,要求家长督促孩子严格执行。“周末不准看XX卫视!生日不可请同学一起过!不许使用手机、MP3、MP4……” 这不仅反映出学校对德育工作抓得较紧,坚持守住学校德育主阵地,顶住逆流冲击,防止学校“污染”,也反映出当前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下面,我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索德育改革的道路。 一、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外界多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综合形成的,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影响、社会教育影响而形成的,所以在学校德育中存在着环境污染,部分教育效果相互抵消在所难免。 (一)学校教育影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学校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素质教育

小学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小学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18-09-04T09:49:36.0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作者:唐光珍[导读] 德育是小学生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将传统文化和德育相结合具有非常显著的实效,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弥阳中心校弥东小学652399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使有些糟粕也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冲洗殆尽,留下许多精华的部分仍在当代熠熠生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提升德育的吸引力和渗透性,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其生活中良好的品行。德育是小学生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将传统文化和德育相结合具有非常显著的实效,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精神资源道德修养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有许多带有深厚的道德色彩,蕴涵着宝贵的德育精神资源。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提取出来,运用到德育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使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得到提高。如何将传统文化和德育联系起来,加强德育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学校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加强德育工作,提升德育效果。纵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中蕴涵着丰厚的精神财富,不仅有个人的人格修养、理想与道德情操的内容,也包含着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家国大义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精神元素。我们努力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可以很好地引导和推进德育工作。 现代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家庭的生活条件相较于过去更加优越,他们不囿于基本的温饱问题,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教育环境也更加完善。本以为学生在这样优良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会更有成效,但随着时代发展也有诸多问题显露出来。许多学生对钱财的看法有偏差,他们对父母的血汗钱不知珍惜,养成了许多生活上的陋习;同时学习上也出现厌学情绪,不思进取的风气弥漫开来。《三字经》对于学习有这样的看法:“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些都在说明人必须努力学习,而且要尽早学习。想想以上几个人的例子,他们没有好的学习环境,但仍创造学习条件,不断进步。我们要教育学生向他们学习,激起学生积极奋进的心。 近年来外来文化悄无声息的渗透,加上网络媒体对所传播信息的宽容性,使学生受到许多歪风邪气的不良影响,若无良好的德育纠正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可能使其树立不正确的三观,导致其走上歪路。传统文化中有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之”,有何坦的“终身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孟子》中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易经》中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又提醒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劝戒全书》:“欲不除,如蛾扑火,焚身乃止;贪无了,如猩嗜酒,鞭血为休。”……这些名言警句都是提高我们道德修养、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可以用以警醒学生。 假如有学生不懂得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受到家长们过度的溺爱,不会爱他人、体量别人的感受,我们可以教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或“百善孝为先”,让学生思考:人如果自私自利、只爱自己,不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也不和同学友好相处,这样的人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由此,引导学生不自高自大,要友善待人,学会尊重他人。 二、德育中传统文化价值的实现 为促进德育的开展,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中吸取宝贵资源,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德育中,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对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随着“论语”热、“国学”热的兴起,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电视节目,都出现了许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不仅为社会带来了一股正气和新风,也为我们德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于丹在百家讲坛的“品《论语》”节目,向大众讲解其中为人处世的道理,学生可以自行观看并学习,教师还可以让他们分享观看后的体会和心得。 在学校开展类似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利用早读时间开展诵读经典文学的活动,学校举办传统文化朗诵大赛、诗词背诵活动等,让学生浸透书香,与古代圣贤对话,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修养,也能提高语文能力。 当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得到切实的德育效果,不光要理解传统文化的字面意义,更要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而有所行动。如在尊重爱护老人方面,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做到这点呢?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送爱心,陪伴老人,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给老人们表演节目,从而在实践中真正学会关心尊重老人。 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方面,是个人魅力的基础。社会对于人才的品德要求一直很高,而德育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厚的精神财富,是德育的宝贵资源,为提高德育的效果,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入德育中,增强小学生德育的人文底蕴,提高小学生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使其文化视野得到开拓,文化品格得以完善,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以促进其成长为一名现代社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重要意义和有效措施[J].科学技术创新,2012,(36),237-237。 [2]王丽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价值研究[J].南风,2016,(2Z),174-175。

全方位营造红色文化氛围 拓展学校德育教育空间

全方位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拓展学校德育教育空间 ——学校红色文化建设印象 的学校——百色市第一小学(百色市八一希望学校)。它从一出生就染上了红色的印记。学校历任校长从解读“红色文化”入手,全方位营造学校红色文化氛围,拓展学校德育空间。 多年来,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全校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德育氛围,树立向上的校园风气,有力地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长期以来,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尤其是抓住新校区启用的契机,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力求让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渗透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用无声的氛围滋养学生心灵。浑然一体的红色文化布置,它昭示着全校师生追求德才兼备、不断超越的人生理想;读书走廊里的名篇佳作时刻鼓励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学校的校徽、校服、教学楼的设计都蕴含着传统教育、红色文化元素,用红色的育人环境感召人。 红色文化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将它们请进校园,甚至请进课堂,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更能促进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开展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学校利用围墙、教室、楼道、柱子来布置宣传标语和举办“红色”图片展,在开展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革命旧址参观学习、开展扫墓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学唱革命歌曲、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开展入队宣誓等。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学校邀请百色起义纪念馆来学校举办专题活动,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老战士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座谈会,利用校园广播开辟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专栏,给学生创造了展示的舞台,举行“红色歌曲大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将红色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展示“红色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树立学生建设家乡、报效国家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学校还积极拓展育人载体,充分利用红色网站、百色起义纪念馆等阵地进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使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师生心中,用红色的实践活动培育人。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少年军校,并建立了多个军训活动基地。十三年来,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开展了国防知识讲座、封闭式夏令营军训体验等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集体意识、爱校意识、国防意识,还使孩子们充满了军人般的意志品质。 将红色文化引进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上来。学校通过不断的积累,整合了教育资源,拓展了教育渠道,解决了以往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主义、口头说教、空洞无物等缺点。教会学生学会爱、感受爱、奉献爱是学校实践红色文化育人的基点,更是学生培养目标之一。当手拉手学校的伙伴们出现饮水难的困难时,全校师生及时相助,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困境;当看到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将要面临失学时,大家又用爱心使他们重返校园;当祖国和人民遇到灾难时,孩子们又学会了责任与担当,先后为汶川地震灾区、西南旱区捐款。一次次的情感教育,使学生们感受到奉献与付出的幸福,更懂得了如何肩负起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实现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乡土性,现实性,实用性特点,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直观化,加强了学生的亲身的体验,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空间。 望前程繁花似锦,赴征途任重道远。如今,我们百色市八一希望学校高歌“唱响红色旋律,我们从这里起航”,沿着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以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打造品牌学校文化,构建新型育人环境,向着“内强素质,外树品牌,发展内涵,彰显特色,争先创优,打造一流。”的目标阔步前进!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

传承经典文化浸润人生美德 —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的四个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先行,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的领导者是不可能的”,构建体系性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文化输出已经到了最紧迫的时候,是中国后续发展的力量源。教育下一代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

德行为准则是忠。 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这段话,这不仅仅是对孝文化的认可,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号召,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重申了以中国文化为主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对新时期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挑战,必须向我们的老一辈共产党人那样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就教育部门而言,传统文化的实施专家们给出了很多指导和建议: 目前教育存在问题需要传统文化来解决。 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但收到的效果却很差。究其原因,人的成长,主要决定于他

传承经典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建特色校完方案

传承经典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构建特色校园 -----新华书店希望小学 为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有特色,铸就校园浓郁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县教育局打造特色学校、注重一校一品的发展思路,努力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根据本校本地区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红色德育教育资源优势,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以红色乡土教育为核心内容,以“传承经典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特拟定我校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石塘作为革命老区,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我校结合实际开展红色乡土教育,传承与弘扬适宜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的经典文化及红色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展现地方文化,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红色文化,培育和提高学校师生人文素养,打造红色特色“人文校园”。引导和激励学生深入实践,走进乡土历史,了解和感受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精神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工作小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 三、特色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 1、特色学校的工作的基本思路 坚持一个中心:内涵特色发展,建设红色校园 依托两个载体:活动为载体、班队为载体 促进三项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班队集体建设。 突出四大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学科整合相结合; 特色校园的创建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 学生课外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2、培养目标: 了解并继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优良传统,以“做最好的自己”为起点,逐步培养“自信、自尊、自主、自强”的人格意识;以“细节养成、积淀习惯”为重点,逐步培养学生“刻苦勤奋、文明守纪、孝敬感恩、积极上进,为自己一生负责”的卓越品质,最终成为“重健体、懂礼仪、善学习、能合作、会创新”的时代新人。 四、实施途径与要求 (一)德育理念

浅析四川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2 新西部 NEW WEST 2018年6月上旬刊 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在新时代,结合四川 红色文化的内容,传承和弘扬四川红色文化带给我们的积极作用,使四川红色文化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对于真正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传承和弘扬四川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 四川红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四川红色文化精神集中表现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团结协作、拼搏创新和无私奉献,是组成我国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一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四川红色文化的重要支柱,也集中表现了四川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1、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四川红色文化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以及独具价值的精神内涵,如长征精神、三线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而且,四川是中共树立红色英雄最多的省份,四川英雄人物是全民族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升华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彰显历史的新平台,四川红色文化的熏陶作用是教科书无法比拟的。因此,四川红色文化是引领和充实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教材,坚持结合四川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其价值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尽力做到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付诸实践,用中国梦这一大背景激扬自己的青春梦,激励学生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自觉地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和开拓者,不断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2、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熟阶段,培养其正确的三观非常重要。随着西化的日渐严重,历史所遗留下的文化资 四川红色文化蕴涵了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效资源和载体。深入阐释四川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先进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丨董文文 浅析四川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渐渐被丢失,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愈加淡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严重,忽视集体主义精神,陷入了个人主义的怪圈。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就需要我们借助高校的教育作用,利用四川丰富的红色资源案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四川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四川人民通过艰苦卓绝、勇于创新和付诸实践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实践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而共同创造与建设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革命精神,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四川保留了大量的红色景点包括革命历史文化遗址、四川保路运动纪念碑、将帅故里、名人旧居、红军和解放军重要战役和战斗遗址等,这些鲜活的例子,对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就必须以四川红色文化为基础和依据。四川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类型,以优秀的精神品质为内核,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集体的智慧,共同的信念、精神品质及思维方式和作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主旋律文化是红色文化,而四川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先进文化发展的产物,“继承了中华文化中最优秀的 ◎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四川王右木研究中心项目“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西部文化丨Western Culture W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龙湖区新溪镇教育指导组 我镇现有14所小学,学生6099人,长期以来,因受经济、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制约,教育基础薄弱,设施落后,师资不配套,教育质量不高。近几年来,新溪教育指导组在镇委、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迎难而上,经过对现有各校分散的、潜在的和现实的资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整合,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全镇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整合教学资源,深化课程改革 在教学领域,我镇以新课程改革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教育指导组在其中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作用,整合各校教学资源,使课程改革在各校均衡开展。 (一)合理规划——构建整合网络 针对我镇各校办学条件及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比较落后的实际,我们制定了新溪镇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提出“大本大”教研思路,即 “大校带小校,强校带弱校”, 整合各校教学资源,集中各校教研优势,推进课改的实施。以新溪中心小学、西南小学为本镇实施课程改革实验的监测点,把镇内14所小学分成四个片,每片定一所“龙头”学校,形成点面结合,分片互动的教研网络。每学期都在监测点举行新教材教学研讨、观摩、交流、展示活动。定期组织各片联校课改教研活动。每项活动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题,课改实验开展得密实有效。 (二)督导调研——拓宽整合渠道 教育指导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督导、调研活动,拓宽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共享交流渠道,拓展我镇教学资源的整合空间。 连年来,教育组每学期都组织各校校长、 教导主任及各学科教研组成员组成督导

队伍,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督查指导,对学校课改工作进行全面调研,了解课改试验中的一些典型问题、热点问题、症结问题,发现、收集、吸纳各校在课改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经验、有价值的思考、富有个性的思想,并通过专场探讨、交流,解决问题,推广经验,为各学校调整教研思路提供帮助。 我们十分重视点上的经验,定期举行课改工作现场观摩暨经验总结交流活动。围绕课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竞赛评比——优化整合效果 为提升我镇教师参与课改、实施课程的能力,教育组积极组织各项教学竞赛评比活动,创设参与的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广大教师在一次次活动中砥砺观摩,从而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育组每年都组织青年教师参加镇性教师基本功比赛,新课型案例设计比赛,组织优胜者开展观摩展示活动。通过逐年度的评比、验收、展示,教师们的教学基本功得到整体提升,不少教学新手脱颖而出:连年来10多位教师在区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奖。新溪中心小学陈光龙老师2009年度还代表我区参加汕头市数学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还有一批教师在省、市、区组织的案例设计比赛中屡获佳绩:新溪中心小学谢楚兰老师的科学案例获得中央教科所二等奖;中心小学陈育芝的语文科案例、西南小学谢美珠的数学科案例获汕头市一等奖。 教育组还通过组织教学能力专项竞赛、课改论文评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汕头市“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比赛中,中心小学谢凯芸老师获二等奖;西南小学谢彦民、蔡炎端制作的课件获得中教会多媒体教育研究部三等奖。新溪中心小学谢勇辉的课改论文分别刊登于《中国教育报》《广东教育》;西南小学卓林清的数学论文发表在《广东教学报》;一批教研论文在市、区教研刊物上发表。 二、整合德育资源,优化德育管理 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是现代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的开发、利用与整合德育资源是个难题。发挥优势,整体配合,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实际上完成的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 (一)充分发挥学校德育资源的主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