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自主、负责、积极参与的各种非营利组织初步涉入社会各重要议题的倡导、参与公共事物或提供公共服务,俨然形成了政府部门、企业组织、非营组织三足鼎立之势。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是建立在大量的理论基础上的。

公民社会理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契约失灵和志愿失灵理论为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奠定理论基础。

一、公民社会

(1)公民社会的定义与特征

公民社会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国家和社会二分法的基础上,指的是独立于国家但又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生活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社会价值或原则;另一类定义则建立在国家、经济、公民社会的三分法基础之上,公民社会指的是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进入九十年代,以国家、经济、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定义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其中,戈登.怀特(Gordon White)的定义最有代表性,他认为,“当代使用这一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主要思想是: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他主张将企业或经济机构同公民社会分开来对待,前者作为经济系统构成公民社会的基础。公民社会的特征:1、志愿性与合作性 ; 2、公开性与开放性;3、非官方性; 4、横向的协作;5、信任和容忍;

6、法治原则。

(2)公民社会与非营利组织

从上面所简要介绍的公民社会理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明确公民社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公民社会是非营利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土壤和温床,一个地区公民社会的发展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当地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2)非营利组织既是公民社会的主要组织实体,也是公民社会文化价值特征的主要倡导者、传播者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实际上是公民社会中公民意识的一种表达,它的非官方性、非营利性和自愿性,自治性等特征,使它成为一套最适合从下而上发展,构建发达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

(3)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壮大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非营利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核心部分,非营利组织的不断发展反映和表达公民意愿,培养了民间交流和自主管理的方法与技能,增强了社会成员的个人自我管理能力。它的发展及其在教育、政治参与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增强了公民和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上的合作,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实践证明,公民社会的力量与社会和国家之间起作用的非营利组织的数量有关,一个地区存在大量的志愿性的非营利组织则会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的程度,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合理分担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最终为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组织与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

的大量存在也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水平较高,公民、个人与政府相互信任度也较高,政府合法性较高,这样国家体制运转高速,廉洁有效。

二、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表现有以下几点:

(1)个人自由与社会原则之间存在矛盾

(2)公共产品供给失衡问题:在市场情况下公共产品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由于成本太高,私人或营利组织不愿承担;二是“搭便车”现象,期望别人出钱,自己享受同样的权利,但这最终也会导致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公共产品就是市场无法有效率地供给或市场根本就不能提供的物品。

(3)市场的外部性现象:外部正效应是指企业带给社会的生产成本小于企业耗费的成本,或者说它的外部效应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一种“搭便车”的利益,获利者不需要支付成本,如技术进步。反之,外部负效应指某一企业带给社会的生产成本大于企业耗费的成本,环境污染就是典型。

(4)经济周期与危机: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周期性,伴随着经济周期涨落而来的是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给人们带来物价飞涨与失业的痛苦。稳定经济进行,熨平经济周期的波纹是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难题。

(5)贫富分化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有些人因为拥有稀缺的资源或技能而得到高收入,变得很富有,但另一些人却因资源缺乏而难以维持生计,市场经济社会带来结果的不公平和贫富分化问题。

由于市场具有上述失灵问题,因此,我们不但需要市场这种资源配置机制,而且还需要市场之外的资源配置机制:政府和非营利组织。

二、政府失灵

(1)政府失灵的表现

(1)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完全问题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但政府也不能免疫。因此这些工作给了非营利组织巨大的空间,鉴于非营利组织的客观性、志愿性和非营利性,他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为客观中立的信息。

(2)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决策是一种政治性的决策,倾向于反映代表社会大多数的“中间选民”的意愿。这样,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问题上就存在诸多条件的限制,而这些限制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契机。

(3)政府的低效率:政府行为受到一系列法律的约束,受到各种社会势力的牵制,而且作为一个庞大的科层机构,政府也难以摆脱官僚主义积弊的拖累,因而政府往往对新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机会反应迟钝,显得非常保守。然而,非营利组织则较少受这些因素制约,可以对各种需求和机会做出迅速反应。因此,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组织方式、制度安排等各个领域中,非营利组织都承担了创新职能,积极领导社会发展的潮流。

(4)政府行为的失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政府有可能违背自己的宗旨而损害公众利益。这使非营利组织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

(四)契约失灵

契约失灵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仅仅依据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契约,难以防止生产者坑害消费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契约失灵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汉斯曼提出的,它也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非营利组织问题,但它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不同之处在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为什么有些公共产品要由非营利组织提供,而契约失灵理论研究的是为什么有的私人产品也要由非营利组织提供。

契约失灵无法靠市场自行解决,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会选择依靠市场之外的一些组织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就是市场之外的组织机构,它们都不以营利为目的,它们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不会借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获取利润。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受非分配性原则约束,它不能将所得利益分配给组织实施控制和管理的成员。非分配性约束原则使得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商品和服务时,故意提高价格或降低质量的可能性不高,因此,政府和非营利组织能抑制一些市场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五)志愿失灵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以及契约失灵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为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相当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但无论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还是契约失灵理论都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认为非营利组织是独立于市场与政府之外的,是政府、市场失灵后的辅助性衍生物。这些理论认为,政府和市场因其内在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求,无法适应多元化的社会,而这两者之短正是非营利组织之长,非营利组织可以弥补市场与政府失灵,为社会提供市场和政府不能提供的服务。

但是事实上,正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契约失灵一样,非营利组织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在以筹款志愿为基础而建立的非营利组织中,实际上也是问题重重。萨拉蒙提出了著名的“志愿失灵”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了非营利组织的几大缺陷:(1)慈善不足,(2)非营利组织往往存在家长作风,(3)非营利组织的业余性。(4)非营利组织对象的局限性。

除了以上问题外,作为制度环境的产物,非营利组织存在被环境同化的可能,这是因为任何一种组织的存在都是以反应迅速和高效管理为目标的,非营利组织也不例外。政府组织与市场组织是两种成功的组织形式,它们的结构和运转方式也是非营利组织模仿和选择的,所以非营利组织的官僚化倾向和组织目标的转移也就在所难免,这些也是志愿失灵的一种表现。

承认非营利组织的志愿失灵,并没有削弱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必要性,萨拉蒙认为非营利组织的短处正好是政府的长处,而政府的短处正好是非营利组织长处。他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的。非营利组织应该作为最初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只有在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才需进一步发挥作用。据此,他提出了一个“委托政府”理论,政府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将提供公共服务的任务委托给非营利性组织来承担,二者之间达成一种相互依赖各自比较优势的分工,政府负责资金支持,非营利组织负责提供服务,二者的合作可以使双方各自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政府通过一部分职能下放,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尽管政府需要订立合约进行监督,但是这些都低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同时这种合作可以适应地方各种需求,避开庞大的官僚系统。如果某些公共产品不是由政府独家提供,而是由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共同提供,并且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竞争关系,那么肯定会促使它们提高生产效率,扩大消费者的选择机会和效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社会公共事物日益复杂和繁重和新的政府治理理论的出现及新一轮的政府行 政改革的进行,政府的职能定位必然发生变更;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发展 ,以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管理主体体系的构成和格局也必然发生变化。在社会管 理主体多元化进程中 ,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突显 ,它成为公共管理中一个不 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非营利组织同政府、企业共同构成现代社会三大支柱 ,因此非营利组织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有着特殊意义。正如著名学者王绍光所言“忽视非营利 部门的发展将是一个战略性错误”。但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强大政府和愈加繁荣的企业相比 ,非营利组织仍然显得那么无力与弱小。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述 非营利组织,也称为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等,在我国统称为“社团”。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将社会组织归纳为第一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第二部门(提供私人产品的企业)和第三部门(相对独立于第一、第二部门的社会领域,即非营利组织)。 由此可见 ,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缺乏一致性 ,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其内涵都是指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机构 ,只是对这些机构所涵盖的范围不同而已。我们一般认为 , 非营利组织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 ,承担政府与私企“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事务的公共服务组织。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社会团体、 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和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自治性社区组织都符合这些条件。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现状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社会。国家掌握了社会中的绝大数资源的 控制和配置权,政府长期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突出表现在政府化和调整 ,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面临新的分化和定位。在这种新的环境下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的非营利组织 还很不发达,不仅先天不足,而且缺乏动力,尚处于一个艰难的创业时期。我国非营 利组织的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中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外在环境:政府、社会支持不够(二)内部因素: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四、解决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因此,我们寻求解决 问题的方案必须从多角度出发,并设计可行的方案。

最新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资料

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 2014春行政管理 刘征东 非营利组织自发展以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加强政府和民众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合作管理,还能集约社会资金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然而中国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发育不完善、自创性收入缺乏,而国家的财政补贴又有限,导致活动经费匮乏,近年来随着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下降,各种存在已久的问题凸显,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悠久历史传统的公益事业在现代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接纳市场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公民社会现出雏形,这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思想和社会的禁锢,加之市场化带来的人们思想和行为、心理的不利因素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使它健康成长,还需要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在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个人修养上为之付出努力。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并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个政策导向为非营利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市场机制越来越成熟,政府职能逐渐被替换,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和经济领域发挥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然而,从中华慈善总会发票事件到中国青基会中非希望工程事件,从“郭美美事件”到河南宋基金事件,无论是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的违背基本公德的言行,还是一系列的令人费解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孰是孰非的争论,对我国社会组织的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果。这些都加重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危机。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英文简称为NPO,是以从事公益事业(活动)为目的不分红的组织的统称。它不是法律概念,多义、复杂,是对从事各种不同的公共目标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代称。它由私人发起,各种活动不断起伏变动着各种机构松散的集合,是公民社会的个人组织,是民主社会合作网络的关键部分。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1、组织性。 它必须是一个机构性实体,有自己的组织章程、组织的运行规则、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对持久的指标。 2、独立性。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分离,有自己独立的决策权,不为政府所控制,自己监控自己的活动,有内部治理程序,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私营企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在这个意义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非营利组织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 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组织数量和志愿人员人数与日俱增,活动领域也日趋广泛,日渐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领域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但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切实存在着对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为了保证志愿者人力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工作分析、人员招募、人员培训、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等来探求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目录 1.前言 (1) 2. 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1) 3. 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3.1结构松散性影响提升 (1) 3.2激励因素复杂 (2) 3.3绩效评估的困难 (2) 3.4培训与开发较为缺乏 (2) 3.5体制特征与实际工作中的矛盾 (2) 4.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向 (3) 4.1工作分析 (3) 4.2人员招募 (3) 4.3人员培训 (4) 4.4激励机制 (4) 4.5评估 (5) 4.5.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5) 4.5.2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 (6) 5. 愿景 (6)

6.参考文献: (7)

非营利组织,简称 NPO,又称“第三部门”,是一个自美国发源并向世界流传的新名词。在国外,这类组织的人力资源构成主要包括:有酬员工和志愿者。志愿者,又被称为义工、志工等,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几大类构成。国内学者一般将其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在非营利组织构成中,人力资源是很重要的构成要素,而志愿者又是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一些公益类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就是组织的生命源泉。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类组织竞争加剧的挑战,非营利组织如何站在战略高度,科学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管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对志愿者的管理将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目前,笔者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当前,在中央精神的指引和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首先是打造了一批如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环境保护、海外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亚运志愿者、奥运志愿者等精品项目,既发挥传统志愿服务项目的优势,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志愿服务项目的新领域。其次,为适应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已有商务部、团中央和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山东、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湖北、浙江、北京、天津等18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条例、规定、办法,还有多个省市正准备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或将志愿服务立法纳入2008年立法计划。再次,对志愿者组织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与此同时,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也大大提高:志愿服务,从不被理解的“前沿话题”转变为“80后”青年的“生活时尚”;志愿者主体,从系统职工和大学生延展到整个青年群体;志愿服务项目,从临时活动逐渐形成有延续性接力机制的事业,从“人人能为”的普通服务逐渐转变为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的专业服务;志愿服务领域,从过去单一的社区服务,已经逐步延伸到了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国际交流、为大型赛会服务、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领域;志愿服务区域,由原来的城市社区已经发展到整个城市建设,并逐步向农村蔓延,现在志愿者已经跨出国门,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特别是,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 2.关于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给志愿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相应的难题: 2.1组织结构的松散性影响组织效率的提升 志愿服务的自愿性特点,使得志愿组织带有较强的松散性与个体倾向,权力与依附感的缺乏使得组织中难以形成传统官僚制下的权威与效率。参与越是志愿,行动越是自由,组织的效率就越是建立在个体情感的基础之上,效率实现的条件就越苛刻,即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对于组织及其

非营利组织理论基础

非营利组织理论基础 第二讲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NonprofitOrganization张宇课件一、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善治理论(一)公民社会及其特征公民社会为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 戈登·怀特:当代使用这个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主要思想是“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怀特主张将企业或经济机构同公民社会分开来对待前者作为经济社会或经济系统构成了公民社会的基础。 NonprofitOrganization张宇课件公民社会的特征:()志愿性与合作性:这种组织不是建立在血缘或地缘联系的基础上而是团体成员基于共同利益或信仰而自愿结成的社会团体它具有志愿性和合作性等特征。 ()公开性与开放性()非官方性()横向的协作()信任和容忍()法治原则:即从法律上合理划分公民社会与国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活动界限保障公民社会具有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反对国家对公民社会内部事物的过多干预。 NonprofitOrganization张宇课件(二)公民社会与政治、经济发展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土壤和温床。 一个地区公民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政治经

济发展水平。 帕特南:衡量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主要应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社团生活的活跃程度。 ()报纸等大众媒体的发展状况。 ()参选的积极性。 投票率的高低反映了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程度的高低。 ()依附投票程度。 NonprofitOrganization张宇课件根据这些标准个社会的“公民化”应具以下特定的社会和政治含义:()公民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社会较为平等。 ()在公民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政治和社会活动是垂直组织。 ()诚实信任和守法程度。 ()在公民化程度低的地区政治腐败政治争斗残酷。 而在公民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政治对手之间愿意做出妥协。 ()在公民化程度低的地区没有权力的和不幸福的人们为数众多。 他们是被剥削者、社会的边缘人、穷人、弱者他们的生是依附性的充满着沮丧和挫折。 而在公民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人们较为幸福对自己的生活较为满意。 研究表明凡是在政府较为清廉和较为有效率、民主政治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当地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政治平等、社会团结、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志愿性的公民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也都较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文法学院行政管理08-2班毕崇明 0801070901) 摘要: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在近几年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小到社区的邻里纠纷垃圾分类,大到各种国际纷争和区域冲突,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这些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本文将在中国国情下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关键词:组织非营利发展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译,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非营利组织都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这一定义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后来常为人们所引用。在这一定义的5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定义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但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观而动态地加以观察和理解。在当前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较宽泛的界定标准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还很不成熟,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和特色。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 1、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这一阶段,由于中国社会力量复杂,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诸如行业协会、各种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性组织以及一些比较隐蔽的“会党”或者秘密结社,如洪帮青帮等。 这一时期,为了规范民间组织的管理,1932年10月,国民党曾公布过一部名为《修正民众团体组织方案》的法规。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规。 2、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对民间结社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顿。在整个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变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的政治化,另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被加以取缔,包括反动帮派和封建落后的组织等。经过这次整顿,中国的社会团体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时期。据统计,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期的44个增加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 然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断了社会团体在法制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快反映到民间组织的发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摘要:就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探讨其所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非营利性组织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非营利性组织;现状;问题;改革 综合有关资料,非营利性组织可以界定为:具有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有大家公认的非盈利性、中立性、自主性、使命感、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和营利组织之间的中间部门,即“第三部门”。这也就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超脱于政府和私营之外,因此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在我国,因各个方面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改革自身的风险性,致使我们处于一种日益变化的生活环境之中,灾害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也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在应对发展中的问题时,如应对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问题时,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我们在强调政府、个人、企业三者的作用时,不应该忽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从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的实践来看,由国际慈善组织、国际志愿组织、红十字会、中国抗灾救灾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募捐形成的基金已成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营利组织承担了以往应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责任,解决了公共财政资金对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合理优化了资源配置,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构建真正的公共财政体制。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民、进城务工者、下岗职工、失业者、退休人员、老弱病残等,他们不仅需要增加福利,更需要维护自身的权益,与此相伴的是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环境问题、流动人口问题、老年问题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些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来承担一部分责任以弥补政府成本的不足,而非营利组织具有互助、互惠、利他的特点和公益精神,其恰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进而必然会对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积极意义。另外,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发展会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形成一种有效的制衡和监督,从而有利于政府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出现权利寻租等腐败现象。 经济社会中,有必要形成非营利组织来维护分散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如分散的企业需要通过专业协会与外界交涉,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为了使农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卖出好价钱,需要建立农产品协会等组织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需要依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来解决。尤其是现在我国加入WTO,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贸易摩擦加剧,需要通过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维护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整体利益。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近二十多年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发展迅速,救助对象较广、涉及公众较多、影响较大。但其发展的制度环境却相当滞后,相关制度的缺陷和缺失已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统计调查方案

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统计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为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全面反映服务业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国家统计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部分行业事业单位统计调查,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方案要求,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北京市统计局决定在全市范围开展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服务业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法人单位统计调查,特制定本方案。 二、调查范围 1.辖区内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且年收入合计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社会工作、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 2.辖区内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且年收入合计2000万元及以上的卫生行业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法人单位。 三、调查内容 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等。主要指标有:单位详细名称、单位所在地及区划、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期末及平均用工人数、应付职工薪酬等。 四、统计原则 辖区内调查单位按照在地原则进行统计。调查单位不得“打捆”和重复上报统计数据。

五、调查频率、报送时间 调查频率为月报。调查单位报送时间为月后20日前,区级统计机构月后22日前完成数据审核、验收和查询,市级统计机构月后24日前完成数据审核、验收和查询(1月免报)。 六、上报要求 采取联网直报方式上报数据。调查单位按统计部门的统一要求,通过联网直报平台按时填报基层表、审核和上报数据、接受数据查询。各级统计机构负责对调查单位网上直报数据进行审核、验收和查询。

国内现在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情况的现状

国内现在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情况的现状,方式,频率,公众接受程度,以及一些建议。 信息披露的意义,作用一、 非营利组织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其组织目标,它通过吸收政府资助、整合①社会捐助来达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 其组织机构中不具有像营利企业中所有者性,组织自身利益与组织成员及捐②赠者利益相关程度较低; 财务管理中,其所占有的财产不能够在其组织中进行分配;③ 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没有赚取利润的压力,其披露的信息由自己掌握,④并且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宗旨及使命,管理层不必担心自己管理的非营利组织被收购或者兼并,必然存在追逐私利的可能; 路易斯●布《他人的金钱》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电灯是最有效的警察。——)Brandeis兰戴斯(Louis.D. 这些方面决定了其信息公开比营利组织的信息公开更具有现实意义。 从组织自身来讲,好的完善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公信力,增加获得资源⑴的竞争力;管理自身组织的运行,内部治理机制的运行评价; 从捐助者来讲:明白自己的捐助资金的去向,为自己的捐助资金选择捐助对⑵象,考核非营利组织“会不会,能不能”将其获得的资源用于实现其宗旨。 社会公众来讲:监督其职能的行使,非营利组织外部治理机制作用。⑶ 非营利组织无法言说的痛——丑闻二、 万元彩票公益金投资股票2787年间擅自挪用20062000国家体育总局因在年— 而被审计署查处。 亿元被判死缓2自然科学基金会会计贪污挪用公款 多万元被判无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海婴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总额达1400期。 年“小金库”治理的通报,教2009根据广东、山西等地的纪检监察部门对当地

育系统的“小金库”事件占相当比例,成为小金库重灾区。 年无法言说的痛。10中国青少年基金会 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 河南宋基金投资房地产失败,巨额亏损。 几个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状况三、 、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互联网来披露信息信息披露方式: 网站上面主要是关于组织服务宗旨、机构介绍、项目介绍以及与组披露内容:织相关的信息披露。其中最主要是财务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审计报告、年检报告、管理制度、年度报告 一年一次信息披露的频率: 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其收入总额的增加上,因为非营利组公众接受信息的情况:织的收入是一种竞争性资源。 年份收入合计年增长率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模拟题1(100分)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15分) 名词解释答案 1.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专家会议法的一种发展,是一种向专家进行调查研究的 专家集体判断。它是以匿名方式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 组织决策小组对每一轮的意见都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发 给每一个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意见。如此反复,专家 的意见日趋一致,最后作出最终结论。 2.反面激励因素反面激励因素是与激励因素相对而言的,它是指那些抑制或削减人 们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在实现对员工激励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 人为或客观因素的存在而产生了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现象,这些现 象就成为抵消人们积极性的去因素。反面激励因素使组织成员产生 不满意感,使其工作效率降低或维持在低水平状态。 3.非营利组织所谓非营利组织,就是以服务大众为宗旨,而不以营利为目的,主 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非营利 组织有三个基本属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4.公共物品所谓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按照萨缪尔森给出的定义是指这 样的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 少。 5.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指,收集、分析、评价和传递有关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 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的信息情况的过程。简单地说,就 是对员工在一个既定时期内对非营利组织的贡献作出评价的过程。6.决策路易斯、古德曼和范特:将决策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 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7.开发“开发”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对人才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利 用;一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发展。 8.领导作为管理职能的领导,最一般而言,是指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 织和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可见,领导主要涉及的是 人的因素。领导与管理的其他职能相区别的主要之处,表现在与人 相联系的方面和特征上。 9.领导行为的关怀维度关怀维度指的是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看法与情感,更愿意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他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尊重下属的意见,强调下属需要。 10.领导行为的结构维度结构维度指的是领导者更愿意界定和构建自己与下属的角色,强调组织的需要,以达成组织的目标。 11.领导者参与模型1973年,维克多?弗罗姆和菲利普?耶顿提出了领导者参与模型。 该模型将领导行为和下属参与决策联系起来。该模型是规范化的, 它提供了在不同的情境类型应遵循的一系列的规则,以便确定下属 参与决策的类型和程度,这就形成了复杂的决策树模型,其中包括 五种领导风格和七种权变因素。后来,他们又将权变因素增加为12 个。 14.期望理论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于研究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某一特定的行 为来完成与工作有关的目标。期望理论的基础是组织行为原因的4

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 策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非营利组织,简称NPO,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的总称。美国学者塞拉蒙认为非营利组织应具备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共性6个要素。目前在我国国内,对非营利组织的还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存在“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种称呼。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主要兴起于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小政府、大社会”行政改革的提出,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非营利组织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各种社团、事业单位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形式,他们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他们在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促进我国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的不完善,公民社会的发展更是刚刚起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不足 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有收费、公共部门的拨款、社会慈善捐赠等。其中收费包括会员费、服务收费、投资和出售产品、服务的所得。公共部门的拨款主要是指来自于政府部门和准政府机构的资金支持和补助。社会慈善捐赠主要包括个人捐赠、 私人基金会、企业等的捐赠。但是政府迫于财政压力,不愿在经费上给予非营利组织较大的支持,同时非营利组织本身不思进取,他们努力的方向在于争取更多的公共部门的拨款,而不是主动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的产品和服务,导致组织收入减少。同时

非营利组织报告

非营利组织报告 (一)概念 非营利组织或非牟利机构(英语: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或团体,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因此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公共政策、宗教、学术、环保等,分别担任起弥补社会需求与政府供给间的落差。 (二)产生 二战后,一方面,人们对两次大战进行了反思,战争给社会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和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民族间的、地区间的、国家间的差别和矛盾继续存在,并可能激化。人们发现,社会中的两大部门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的平衡需要。于是,社会组织形态开始蛹化,逐渐出现了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也就是社会公益部门。如出现了联合国,以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世界银行,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做扶贫性质的援助性贷款工作;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关注支持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卫生与健康问题;WTO组织也属于这种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有利于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些公益组织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大。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三大部门内在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改造和建设,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因市场化的选举竞争和规则的执行使政府腐败逐渐消除,社会服务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非营利性组织则通过公平的竞争主体和公行的自律互律准则,促进公益市场的透明化,提升公益组织的效率,增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三)性质及分类 实际上非营利组织的运作与企业一样是需要产生利益,但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是为组织倡导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而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然而,某些专家认为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区分开来的最主要差异是: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因之而具有独立、公共、民间等特性。因此,今日社会中,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第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借由公开筹款,或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慈善团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而非政府组织也可能同时是非营利组织。 根据美国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专家莱斯特*萨拉蒙教授的研究,非营利组织有六个特性: (1)组织性,即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独立法人; (2)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在组织机构上独立于政府; (3)非营利性,即非营利组织可以营利,但所得利润必须用于组织使命所规定的工作,而不 能在组织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中进行分配; (4)自治性,非营利组织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自己管理自己的活动; (5)志愿性,在组织的活动和管理中都有相当程度的志愿参与; (6)公益性,即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根据中国现行的法规和管理体制,非营利组织要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才能成为合法的民间组织,因此,各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实际上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背景资料 非营利组织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福利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对于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公共服务质量,集中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有重要意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目前的发展空间和可用资源很有限,而且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难以得到与事业单位同等的地位,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有广泛的非营利组织参与,而不是像我国这样以事业单位为单一的提供机制.通过比较,反映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因此当前应该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充分发挥它们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和优势.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弱质"主要表现在:无论在组织规模、活动能力,还是作为非营利组织基本属性的主要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同时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制度、社会支持、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相对来说还不健全。外在环境的政府、社会支持不够;内部因素的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细化来看,当前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 根据对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1。7%的非营利组织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资金短缺问题居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之首,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很多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1)慈善捐款吸纳能力弱.有些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作为志愿性组织,其主要经费来源是成员会费和社会捐赠。不过这个问题不仅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上出现,国外的情况也并不太乐观。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和其所得的捐助相差甚远.美国私人捐助不到资源总量的1/5 ,瑞典非营利组织2/3经费来源于政府,政府财政支持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政府资助有限,而且其支持重点可能随时转移.这是一个相当普遍和严峻问题,在一些调查资料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处于严重资金不足状况,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处于名存实亡“休眠状态”。也有一些组

国内现在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情况的现状

国内现在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情况的现状

国内现在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情况的现状,方式,频率,公众接受程度,以及一些建议。 一、信息披露的意义,作用 ①非营利组织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其组织目标,它通过吸收政府资助、整合社会捐助来达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 ②其组织机构中不具有像营利企业中所有者性,组织自身利益与组织成员及捐赠者利益相关程度较低; ③财务管理中,其所占有的财产不能够在其组织中进行分配; ④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没有赚取利润的压力,其披露的信息由自己掌握,并且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宗旨及使命,管理层不必担心自己管理的非营利组织被收购或者兼并,必然存在追逐私利的可能;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电灯是最有效的警察。——《他人的金钱》路易斯●布兰戴斯(Louis.D.Brandeis) 这些方面决定了其信息公开比营利组织的信息公开更具有现实意义。 ⑴从组织自身来讲,好的完善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公信力,增加获得资源的竞争力;管理自身组织的运行,内部治理机制的运行评价; ⑵从捐助者来讲:明白自己的捐助资金的去向,为自己的捐助资金选择捐助对象,考核非营利组织“会不会,能不能”将其获得的资源用于实现其宗旨。 ⑶社会公众来讲:监督其职能的行使,非营利组织外部治理机制作用。 二、非营利组织无法言说的痛——丑闻 国家体育总局因在2000年—2006年间擅自挪用2787万元彩票公益金投资股票而被审计署查处。 自然科学基金会会计贪污挪用公款2亿元被判死缓 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海婴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总额达1400多万元被判无期。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10年无法言说的痛。

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 河南宋基金投资房地产失败,巨额亏损。 三、几个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状况 1、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信息披露方式: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互联网来披露信息 披露内容:网站上面主要是关于组织服务宗旨、机构介绍、项目介绍以及与组织相关的信息披露。其中最主要是财务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审计报告、年检报告、管理制度、年度报告 信息披露的频率:一年一次 公众接受信息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其收入总额的增加上,因为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是一种竞争性资源。 年份收入合计年增长率 2007 206,972,917.66 — 2008 417,289,458.70 101.62% 2009 259,085,539.00 -37.91% 2010 286,040,106.19 10.40% 2011 292,238,808.06 2.17% 从上表看出,青基会的收入每年都会有所增加(除开2008年汶川地政特殊情况导致09年增长率为负),说明其信息披露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大。 2、中华慈善总会 ①披露方式:主要是按日常性捐助信息进行披露,其中大多通过官方网站、新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战略管理

非营利组织发展地战略管理 Strategy management for NPO development in China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黄浩明 Huang Haoming China Association for NGO Cooperation, Beijing 100011, China (北京北三环中路18 号,100011) 概要:中国自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非营利组织有了长足地发展,非营利组织在解决经济、教育、文化、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维护权益和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上,长袖善舞,起到了政府和企业力所不及地作用,在政府和社会、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交流、对话和合作地平台.而当今社会中,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从战略上考虑非营利组织地长远发展问题,如何利用机会,减少威胁,使非营利组织能够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为中国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作出新地贡献.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trategy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in China, including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threats etc. Based on a strategy analysis system of NPOs in China, the paper provides six effective ways to increase capacity building: 1.Strategy design for NPO, 2.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for NPO, 3. Strateg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for NPO, 4. Cooperation model for NPO-state interaction, NPO- business cooperation as well a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NPOs, 5. How to creativ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internal learning mechanism both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6. How to utiliz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strong NPOs networks. Key words: NPOs; Strategy management; cooperation approach 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机会 1.国际化趋势明显,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进入了全球化地时代.国际非营利组织地逐步进入,正推动着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显.从1978年开始,中国在国际多边经济技术合作方面采取了“有给有取”地方针.1979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了双方之间地合作协定,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接受国际多边组织提供地经济技术援助.1984年,时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地驻华代表孔雷飒先生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议,即接受国际组织援助地同时,能否能够接受国外民间组织地援助.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地支持下,1984年第一个开展国际非营利组织合作地工作小组出访了欧洲四国,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寻求合作渠道.时至1985年,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简称交流中心CICETE),成立了国际民间组织联络处.1987年,国务院正式确认交流中心为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事宜地协调机构.从80年代初直至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前,中国人对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都非常陌生.从1987年至今日,越来越多地国际非营利组织进入了中国,从刚开始从事以扶贫、技术援助地项目为主,到目前为止地合作领域

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 国嘱学苑 历方非矧㈣理论研柏新也展 谢蕾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 [摘要]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政府失灵、合约失灵、历史传统文化因素;非 营利组织作为解决福利国家危机的妥协方式,也会发生志愿失灵、组织目标转移等问题;非营利组织与 政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合作型、补充型、对抗型。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政府,市场,公共物品。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02)01—0089—04 过去20年里,一大批民间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在世界美国内涌现,有学者称之为全球范围内的“结社革命”Llj。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以及实践家的广泛探讨,研究领域包括:非营处组织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框架下,非营利组织与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影响等等。 一、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问题 由于各国对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制度空间的关注焦点有所不同,所以对于非营利组织这样一种组织形态的叫法多种多样,例如“志愿者组织”(VoluntaryorgaIlization)、“慈善组织”(philaIlthrDpyorganization)、“免税组织”(ta)【一exeⅡlptsector),也有称作“独立部门”(independentsector)。所以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部门比较研究项目”负责人塞拉蒙(LesterM.Salamon)认为,对于第三部门的研究就是探索建立一个概念和实证术语的过程【2】。由此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很难成为一种形态明确的组织,它们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界限区分不够明确。 综合各种不同的概念界定,可以这么认为:“非营利组织”(NP0)是具有稳定的组织形式和固定的成员——领导结 构的、超出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而独立运作、并且发挥特定社会功能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关注于特定的或普遍的公众、公益事业的民间团体。“非营利部门比较研究项目”中心的有 关研究对其特征作了概括归纳L3j:组织性(fonIlalo聊im.tion),指合法注册,有成文的章程、制度及固定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等;民间性(non鼬vemmental),又称非政府性,即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其支配;非营利性(nonpr06t—dist舶uting),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利润分配;自治性(self—goveming),指拥有独立的决策和执行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志愿性(voluntaw),指成员的参加和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在上述定义和基本特征下,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态得到了确认,可以使人们能够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比较,也可以减少意识形态对相关研究的影响。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起源问题 有关理论对非营利组织产生原因的解释,是从第三部门这个概念以及随之而来的部门分解问题开始的。“第三部门” [收稿日期]2001一11—08 [作者简介]谢蕾(1977一),女,北京市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与政府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89?

第三章 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演变 一、国际非营利组织的源头 “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 =“非桌子家具” 联合国的官员 非营利组织肇始于16-17世纪,20世纪70年代是其勃兴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许多慈善机构脱离了教会,私人慈善逐渐发展起来 ?以政治权益和话语权为基础的、带有政治色彩的非营利组织。 ?社会运动,产生了代表各种群体的行会组织 (一)源头之基督教传统 1、宗教的分类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宗教的经典论述,宗教有四种历史形态: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和世界宗教。 原始宗教是对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生活的幻想反映,是最早产生的宗教形态,包括自然崇拜、生殖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等内容,其崇拜方式主要是巫术、禁忌和献祭。 国家宗教是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它是原始宗教民族国家化的结果,是对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幻想反映。如古代埃及宗教(消亡)、古代巴比伦宗教(消亡)、古代印度宗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古代中国宗教(商周宗教和儒教)、古代希腊罗马宗教(消亡)、古代以色列宗教(摩西教和犹太教)、古代波斯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古代日本宗教(神道教)等 民间宗教是作为国家宗教的异端而出现的新型宗教,一般由个人创立。除三大世界宗教外,主要有犹太教、摩尼教、耆那教、道教、锡克教等。 世界宗教是民间宗教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古印度帝国孔雀王朝的(准)国教(佛教)、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阿拉伯帝国的国教(伊斯兰教),最终发展为世界宗教。 (二)源头之人道主义传统 人道主义的理解 Humanitarianism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人道主义,在文艺上系鼓吹自由思想的主义,原在排斥教会的束缚,以人道取代神道,亦为人文主义的展现,在伦理上则与博爱主义相同,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所有的差别,承认人人平等的人格,互相尊重,互相扶助,以谋人类全体之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国际君友会王爱君之《人道》 ·人道主义的崇高性与超现实性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 ·世界人道主义日 二、国际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特点 (一)业务的全球化 一些原来只在创始国开展工作的机构逐渐开始在其他国家建立项目。“如果一个人关心动物,为什么只关心生活在英国的动物?”(环境,艾滋非典,法律环境,经济危机)在一个日益融合、“全球化”的世界,致力于某项事业的机构不可避免地要寻求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追求既定的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