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霞走进蒙古族教案

陈瑞霞走进蒙古族教案
陈瑞霞走进蒙古族教案

《走进蒙古族》教案

陈瑞霞

一、任务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1401旅游班学生掌握蒙古族的基本情况。以便今后接待蒙古族同胞,以及去内蒙过旅游都能从容面对。

二、学生分析:

中职学生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理论知识匮乏,所以本节内容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蒙古族有基本了解,以备今后工作旅游需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基本概况

2、了解蒙古族的住房、服饰、饮食等文化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蒙古族的饮食服饰习惯,在今后的带团过程中能正确地向游客介绍

2、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语言沟通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蒙古族饮食服饰的探究,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和文化,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学生在掌握过程中容易和其他民族混淆,且将知识运用到旅游活动中具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准备:

准备ppt和教案进行教学。

六、教学设计:

(一)蒙古族概况

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位于俄罗斯西南方的一块是卡尔梅克人。“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二)蒙古族文化与传统

1、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2、宗教: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

3、【民族盛会】那达慕大会(图片欣赏)

4、音乐与舞蹈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莫林胡兀儿”等。为擦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多为梯形,也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箱框板用硬质木板制作,两面蒙以马皮或牛皮、羊皮,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板的。琴杆用色木、梨木或红木等制作,上部左右各有一个弦轴,顶端为琴头

(三)蒙古族的风俗

1、蒙古人起名习俗

2、献哈达(学生展示)

3、蒙古族的婚俗

4、美食佳肴

(四)蒙古族服饰(图片欣赏)

七、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八、总结

同学们,今天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蒙古族,领略了独特而神秘蒙古族风情,更加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淳朴、热情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同学们下课后也可以继续搜集蒙古族的有关资料,以便以后带团时能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九、作业

写一篇蒙古族导游词?

. .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烤全羊、手抓羊肉、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炸羊排 五、填一填:知节庆习俗

新教师公开课《蒙古族舞蹈》教案

一年级《蒙古族舞蹈》教案 第10周 任课教师:杨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蒙古族舞蹈的硬臂组合动作。 2、熟练运用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手位 二、教学内容:蒙古族舞蹈硬腕组合动作。 三、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蒙古族舞蹈硬腕基本动作。 四、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蒙舞硬腕组合音乐 七、教学实施: 活动一:1、(师生问好)热身活动:跟着老师做头部运动(向前低头、向左倒头、向上仰头、向右倒头;顺时针旋转头部、逆时针旋转头部),肩部运动(向上耸肩、放肩),手臂运动(双手举高左右摆臂),双脚跳等热身动作。 2、基本功训练:腿、手、腰的软开训练。 活动二:复习上节课藏族舞蹈靠步组合。 活动三:了解蒙古族舞蹈 老师介绍:1、蒙古族舞蹈的基本体态是什么? 颈部后靠下颌微抬上身重心微后仰目视远方。

2、蒙古族舞蹈的手臂动作有八种?名称分别是: 硬腕柔肩硬肩耸肩绕肩抖肩柔臂软手。 3、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手位有哪些? 答:蒙古舞蹈共有六种手位,名称:叉腰位,胯前手,斜下手,平开手,斜上手,胸前手。 活动四:硬腕组合教学: 1、蒙古族舞蹈《硬腕手位组合》训练。 第一个动作:胯前手,1个8拍 第二个动作:平开手,1个8拍 第三个动作:右脚侧点地面,胯前手,1个8拍 第四个动作:左脚侧点地面,平开手,1个8拍 第五个动作:斜上手和斜下手,2个8拍 第六个动作:小碎步、斜上手,2个8拍 第七个动作:胸前手,1个8拍 第八个动作:右脚前点地面,平开手,1个8拍 第九个动作:后退步,胸前手,1个8拍 第十个动作:后退步,斜上手,1个8拍 第十一个动作:左右小跳步,胸前手,左右平开,4个8拍 活动五:每个动作都要让学生记住拍子数,再熟悉动作后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手势,心里默默数着拍子舞蹈。老师要边教边提示学生舞蹈动作要领。 八、教学反思: 因这节课是新教师公开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安排的内容简单了一些,因担心内容设计过多,完成不了教学目标。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已达到。我重在让学生多进行练习以巩固已学会的动作。因我校学生是聋哑学生,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学中不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形式。例如:学习新组合前,老师可以先师范一下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接着老师提问:蒙古族舞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复习过程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2.元朝的建立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3.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自己是少数民族的身份,为学生创设情境,拉近历史,产生历史的前后对比,形成知识迁移,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同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你能看出什么?还能看出和老师有关系吗?大家猜猜我是什么民族?而现在同学们没有发现我是少数民族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历史上说的民族融合。 二、新课讲授 统一蒙古 1.(展示成吉思汗的画像)教师讲述:蒙古兴起的基本情况?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蒙古草原的部落,相互之间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出示问题: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根据课本知识说说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建立一支护卫部队。(2)行政方面: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机构。(3)文化方面:创制蒙古文字。 西夏和金的灭亡 (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展示蒙古统一中国形势图)学生读教材理清蒙古统一中国的过程 答案提示:西夏—金—南宋。 2.(提出要求:分组整理蒙古灭亡西夏和金的情况)学生根据课本整理蒙古灭亡西夏和金的情况。 提示:1.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 2.蒙古灭金:(1)过程: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2)影响: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目标导学三元的建立与统一 1.(展示忽必烈图像)读图学史 2.(出示问题:忽必烈成为大汗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答案提示: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蒙古族与藏族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蒙古族与藏族 一、基本说明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音乐鉴赏》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⑴、能认真听赏《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酒歌》、《北京的金山上》等蒙古族和藏族歌曲,感受音乐的美,并能大胆展现两个民族代表性舞步。 ⑵、通过听赏、对比,感受和体验蒙古族和藏族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并能综合其他知识(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等)对其作出分析。 ⑶、领略了蒙古族和藏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后,对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产生兴趣,增强民族意识和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2、设计思路: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纳入到课程基本理念当中。我国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既丰富多彩,又具有多样性。教材虽然只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实际上是想通过它们折射出我们祖国大家庭更为华彩的民族音乐光芒。本校是农村中学,学生多来自农村,音乐和文化知识的积淀都不是很深。为此,本堂课从同学们较为熟悉的蒙古族和藏族音乐入手,旨在激发兴趣,使同学们通过欣赏、体验、比较、探究等活动,认识到少数民族的音乐与人民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并能由此产生探索其他民族音乐魅力的欲望,进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描述

四、教学反思: 1、本课选取了学生较为熟悉的两个民族作为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 开端,使学生能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2、因为本校学生多来自农村,因此本课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加入 了较为经典的曲目作为欣赏材料,学生能够从耳熟能详的歌曲中深入理解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 3、本课通过设计舞步学习和合作表演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此外,本课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方面: 1、教学程序及活动的设计较简单,没有很出彩的地方。 2、由于本人的舞蹈功底不足,在舞步的教授环节没有起到很好的 示范作用。

大班社会认识蒙古族教案反思

大班社会认识蒙古族教案反思 大班社会认识蒙古族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引导幼儿认识蒙古族的名称,居住地,服饰特点及生活习惯,知道蒙古人也是中国人,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的情感,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社会活动课,快来看看认识蒙古族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 在以往认识少数民族只是通过图片向幼儿介绍,幼儿感到很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设计了本堂教学活动,让幼儿看看,认认,讲讲,跳跳中,学习认识蒙古族。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蒙古族的名称,居住地,服饰特点及生活习惯。 2.知道蒙古人也是中国人,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的情感。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及服饰特点。 2.区分蒙古人和汉族人的服饰。 活动准备 1.男,女蒙古族服饰各一套,录音机和磁带(友谊舞曲和蒙古族舞曲) 2.幼儿学会跳(友谊舞)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引起幼儿观察认识蒙古族的兴趣。 师:今天班级来了两名远方的小客人,你们猜猜他们是谁?请两位穿有蒙古族服饰的幼儿边听音乐边跳舞来到幼儿面前。 2.让幼儿猜一猜他们是那个少数民族的小朋友?然后两位小朋友自我介绍:我是蒙古族的小朋友。 二.基本部分: 1.认识蒙古族的居住地,知道他们是中国人,是少数民族。 请两位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居住的。问:蒙古是哪个国家的?蒙古人又是哪个国家的人?为什么? 教师小结:各民族朋友是一家。 2.认识蒙古族的服饰特点及生活习惯 请幼儿分别比较汉族小朋友和蒙古族小朋友的服饰有什么不同,从中了解蒙古族服饰的特点。 请幼儿跟蒙古族小朋友齐跳《我也骑马巡逻去》,使幼儿知道蒙古族人能歌善舞,会摔跤,骑马,射箭等。 三.结束部分: 幼儿听音乐《友谊舞》和两位蒙古族小朋友边唱边表演,表示各族人民是一家,相亲相爱不分离。 活动延伸: 1.观看电视录像或图片,继续向幼儿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2.请幼儿绘画各民族小朋友的画像,通过画像进一步区分各族小朋友的服饰不同。 教学反思 本堂活动设计,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幼儿自己看,认,讲,跳等,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认识蒙古族,从中了解少数民族是一家。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

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烤全羊、手抓羊肉、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炸羊排 五、填一填:知节庆习俗 1.请同学介绍蒙古人崇尚白色的由来 2.同学解释那达慕的由来 3.教师解释“敖包相会”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课标内容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成吉思汗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对于少数民族如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比较感兴趣。因此,本课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视频、故事、问题探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最终达到理解本课重难点的任务。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 唐朝统治瓦解后,我国进入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政治上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民族关系纷繁复杂。一方面,民族冲突加剧,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另一方面,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之间的交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国家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多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500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基础,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

陈瑞霞走进蒙古族教案

《走进蒙古族》教案 陈瑞霞 一、任务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1401旅游班学生掌握蒙古族的基本情况。以便今后接待蒙古族同胞,以及去内蒙过旅游都能从容面对。 二、学生分析: 中职学生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理论知识匮乏,所以本节内容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蒙古族有基本了解,以备今后工作旅游需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基本概况 2、了解蒙古族的住房、服饰、饮食等文化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蒙古族的饮食服饰习惯,在今后的带团过程中能正确地向游客介绍 2、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语言沟通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蒙古族饮食服饰的探究,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和文化,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学生在掌握过程中容易和其他民族混淆,且将知识运用到旅游活动中具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准备: 准备ppt和教案进行教学。 六、教学设计: (一)蒙古族概况 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位于俄罗斯西南方的一块是卡尔梅克人。“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二)蒙古族文化与传统 1、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民族团结教案 蒙古族

蒙古族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蒙古族的衣食住乐等有关概况。 2.了解蒙古族的相关礼仪。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蒙古族的相关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蒙古族的衣食住乐及礼仪知识,激发学生热爱民族、团结少数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蒙古族的衣食住乐等有关概况。 教学难点:了解蒙古族的相关礼仪。 教学准备:蒙古族服饰、图片、奶茶等美食、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听完之后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合作探究 1.第一小组同学上台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蒙古族服饰的资料。 展示蒙古族的头饰及服饰,并请个别同学上台试戴试穿。 2.第二小组同学上台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蒙古族美食的资料。 展示奶茶、奶疙瘩等美食,并请部分学生品尝,品尝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师:“奶茶是什么味道的?”学生1:“咸味。”学生2:“我尝到的奶茶是有一股奶味。”...... 3.第三小组同学上台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蒙古族蒙古包的资料。 学生1:“大家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学生举手猜) “其实这是个蒙古包。” 学生2:“大家看,蒙古包是活动的,是可以打包带走的。” 师:“真的么?那么蒙古族朋友为什么要把蒙古包打包带走?”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教师补充。 4.第四组小组同学上台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蒙古族娱乐活动的资料。 学生1:“蒙古族同胞喜欢的娱乐活动主要有摔跤、赛马和射箭。” 学生2和学生3表演摔跤,学生4和学生5表演赛马,学生6和学生7表

演射箭。之后再请几组同学上台模仿表演摔跤、赛马和射箭。 5.师:“了解到蒙古族同胞的衣食住乐之后,如果你们有一天去蒙古族小朋友家做客,需要注意些什么吗?” 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今天咱们班有两个同学来到蒙古族小朋友家做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四名同学上台表演(错误行为),看完表演之后请同学们说说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致蒙古族小朋友嘟嘴不高兴了呢? 学生1:“他们没有礼貌,不打招呼,也不说谢谢。” 学生2:“蒙古族小朋友给他们端奶茶,他们却不喝。” ...... 讨论结束后,请这四名同学再表演正确的礼仪示范。 师点拨: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拓展延伸 回家后跟爸爸妈妈说说你们所了解的蒙古族。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体会吗? 五、板书设计 蒙古族 衣食住乐 六、反思 优点:1.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道具丰富,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前学生分组搜集准备相关资料,并在课上汇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教师表扬鼓励适时到位,方式多样。 5.以动听的歌曲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不足:1.若能再加入学生舞蹈歌唱的环节,气氛会更好。 2.在学生表演环节中有学生说到蒙古语,教师应该适时让大家都学着说。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一一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一一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一一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烤全羊、手抓羊肉、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炸羊排 五、填一填:知节庆习俗 1. 请同学介绍蒙古人崇尚白色的由来 2. 同学解释那达慕的由来 3. 教师解释“敖包相会” 六、巩固练习(当回小导游) 抽签讲解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服饰、建筑、美食。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教学设计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课标要求】 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建立政权,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的史实,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2、知道元朝的统一,忽必烈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 3、探讨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1、了解蒙古族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行省制度、民族关系的新发展、元朝大都的繁荣、经济恢复与发展、水路交通运输发展、民族进一步融合、空前辽阔的疆域;认识到民族融合和中外交往频繁是宋元时期的历史脉络,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二、能力与方法 1可先介绍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帐蓬、手抓羊肉、那达幕大会、善射箭),风趣导入;着重突出成吉思汗,以少年铁木真的苦难经历和机敏坚强感染学生,激发趣味;强调建立蒙古政权是成吉思汗最伟大的功劳; 2可借助地图、图片,分步奏、有线索地介绍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的概况,一是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北京;二是1276年灭南宋,统一全国; 3、行省制度很复杂,要避繁就简,线索清晰,从目的、内容、作用方面分析;分为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关于民族关系,一可回顾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二要突出元朝民族关系的互融性,举回族的形成最有说服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元朝民族关系的互融对于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有很大的影响力。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认识到元朝统一全国是历史的必然,结束了中国大地上的分裂局面,奠定了中国今天版图的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难点:行省制度。 【教学时间】一课时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烤全羊、手抓羊肉、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炸羊排 五、填一填:知节庆习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