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肝硬化大鼠细胞因子IL-18、TNF-α、IFN-γ的变化及意义

实验性肝硬化大鼠细胞因子IL-18、TNF-α、IFN-γ的变化及

意义

党双锁;高宁;程延安;边静;王顺达;孙明珠

【摘要】目的探讨在四氯化碳(CCl4) 复合因素诱导实验性肝硬化大鼠的形成过程中,白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8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造模2周组、4周组、6周组,每组20只.予以CCl4复合因素诱导大鼠肝硬化,并在2、4、6周3个时间点分别处死6只大鼠.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8、TNF-α、IFN-γ和肝脏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的IL-18含量;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①CCl_4复合因素诱导的实验性大鼠,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2周时大鼠肝脏组织细胞肿胀变性,6周时有大量纤维增生,部分肝组织有假小叶的形成;②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实验大鼠血清IL-18、TNF-α、IFN-γ水平逐渐升高,造模6周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造模组肝脏组织匀浆中IL-18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造模6周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CCl_4复合因素诱导大鼠肝硬化的形成过程中,IL-18、TNF-α、IFN-γ水平逐渐升高,提示该3种细胞因子与肝硬化的形成及发展有关.

【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0(031)002

【总页数】4页(P148-150,185)

【关键词】大鼠;肝硬化;白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

【作者】党双锁;高宁;程延安;边静;王顺达;孙明珠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陕西西安,71000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陕西西安,71000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陕西西安,71000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陕西西安,71000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陕西西安,71000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陕西西安,7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

肝硬化是慢性肝损伤所共有的终末病理改变。在肝硬化的形成中,有大量细胞因子通过参与调节组织细胞的损伤修复过程而发挥作用[1]。新近发现,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新的致炎因子。研究发现,IL-18参与了免疫调控,其过度表达可能引起免疫系统紊乱和组织器官的免疫炎性损害。本研究通过建立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诱导的大鼠肝硬化模型,动态检测造模组大鼠IL-18及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细胞因子在肝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CCl4(分析纯)购自西安化学试剂厂;橄榄油(化学纯)、胆固醇(分析纯)购自上海化学试剂公司;大鼠IL-18定量ELISA试剂盒为美国Biosource公司生产,上海森雄科技有限公司进口分装;大鼠TNF-α、IFN-γ定量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西唐生物有限公司;RIPA裂解液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DG3021型酶联免疫检测仪为华东电子管厂产品。

1.2 实验动物与分组清洁级雄性SD大鼠80只,3~ 4个月龄,体重 360~ 380 g,平均(367±14.12)g,购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据肝硬化造

模时间长短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造模2周组、造模4周组、造

模6周组,每组20只。所有大鼠分笼饲养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房。正常对照组,自由取食且不做任何处理;造模2、4、6周组,每周2次皮下注射

400 mL/L CCl4橄榄油溶液3 mL/kg,首次剂量为5 mL/kg;同时给予高脂饲料(80%单纯玉米粉+20%猪油+0.5%胆固醇)作为唯一饮食,并以300 mL/L乙醇作为饮水饲养动物。每周一、四注射,且注射前称体重。于造摸2、4、6周时各

组分别随机选取动物6只,水合氯醛腹腔内麻醉,腹主动脉插管取血,并留取肝

脏做组织匀浆及40g/L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

1.3 方法

1.3.1 ELISA 法测定血清 IL-18、TNF-α、IFN-γ水平血液3 000 r/min离心20 min,吸取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3.2 ELISA法测定肝组织匀浆中IL-18水平取大鼠部分肝脏组织,冰冷等渗盐水漂洗数次后,除去血液,滤纸吸干,称取1g肝组织,用手动匀浆器将肝组织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和0.1 mmol/L苯甲基磺酰氟化物(PMSF)中充分研磨匀浆,100 000 r/min 4℃离心15 min,取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鼠肝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正常大鼠肝组织细胞大小一致,细胞排列呈条索状,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肝窦无狭窄,小叶及汇管区无炎细胞浸润(图

1A)。CCl4复合因素诱导2周后,大鼠肝脏充血、肿胀,包膜紧张,镜下肝细胞肿胀,呈气球样变,以汇管区周围较明显(图1B);4周后大鼠肝脏充血、肿胀

进一步加重,镜下见大面积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坏死以小叶周围显著,汇管区少量

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图1C);6周后大鼠肝脏充血、肿胀消退,肝脏轻度萎缩,镜下汇管区纤维增生,并向小叶内伸展,见不完整假小叶形成(图

1D)。

2.2 大鼠血清 IL-18、TNF-α、IFN-γ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2周组大鼠血清IL-18、TNF-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6周造模组大鼠血清 IL-18、TNF-α、IFN-γ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造模组间比较,6 周组 IL-18、TNF-α、IFN-γ水平较 2、4 周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表1)。

图1 各组大鼠肝脏的组织病理学观察Fig.1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 liver in each group(HE×100)A:正常对照组;B:造模 2周组;C:造模 4周组;D:造模 6周组。

表1 各组大鼠血清 IL-18、TNF-α、IFN-γ水平的比较Tab.1 Serum levels of IL-18,TNF-αand IFN-γin each group(n=6,¯x ±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与造模2周组相比,△P<0.01;与造模4周组比较,#P<0.01。组别 IL-18(pg/mL) TNF-α(pg/mL) IFN-γ(pg/mL)正常对照组47.48±4.51 -163.22±29.23 148.27±12.66造模2周组427.10±165.23* 27.38±19.08* 2 238.23±2 428.68造模4周组673.64±168.61*△ 54.27±27.50* 5

152.83±956.84*△造模6周组1 101.66±355.42*△ 109.78±39.19*△# 8 234.67±3 473.52*△#

2.3 大鼠肝组织匀浆中IL-18水平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4、6周造模组大鼠肝组织匀浆中IL-18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6周组肝组织匀浆中IL-18较2、4周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各组大鼠肝组织匀浆中IL-18水平的比较Tab.2 Content of IL-18 of

hepatic homogenate supernatant in each group (n=6 ,¯x ±s)与正常对

照组相比,#P<0.01;与造模2、4周组相比,△P<0.01。组别IL-18(pg/mL)正常对照组138.63±194.41造模2周组106.50±111.66造模4周组

305.27±173.15#造模6周组502.34±310.04#△

3 讨论

1995年OKAMURA等[2对感染疮疱棒状杆菌(P.acnes)的小鼠肝脏提取物用

脂多糖(LPS)加强刺激,可诱导出使IFN-γ高水平表达的因子,最初把该因子称作 IFN-γ诱导因子(IGIF)。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一种新的炎性细胞因子,有

亲多种组织的免疫活性,命名为白介素18[3]。目前研究发现,IL-18是由活化的

巨噬细胞产生的一种强有力的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诱导Th1

细胞、NK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产生IFN-γ、TNF-α、Fas配体及穿孔素;促进T

细胞增殖[4];增强FasL介导的T h1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的细胞毒活性作用,导致肝实质细胞的免疫性损伤[5]。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CCl4复合因素诱导大鼠肝硬化形成的6周中,血清细胞因子IL-18、TNF-α、IFN-γ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在诱导的不同时间点收集大

鼠肝脏组织,测定肝组织匀浆中IL-18的含量,结果发现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

IL-18含量逐渐升高。提示IL-18参与了肝脏炎症、肝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且

IL-18、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呈网络调控,相互诱生,共同发挥作用。国外

学者研究报道,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体内炎症因子(TNF-α、IL-6、IL-8等)也同样升高,并认为其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6-8]。也有学

者报道,酒精性肝硬化的形成是由于致炎因子与抗炎因子(IL-2、IL-10、TGF-β等)相互制衡失调而发生的。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证实,在CCl4复合因素引起的肝硬化形成中,IL-18、IFN-γ、TNF-α发挥了协同作用。至于其作用机制,结合现有学者的研究结果分析,可能是细胞因子之间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机制的网络调节

而致肝硬化的形成[9]:①IL-18可通过诱生IFN-γ和其他细胞因子(IL-2、GM-CSF、TNF-α等)的产生而形成IL-18/Th1细胞因子组成的细胞因子级联而发挥作用[10];②作为炎性细胞因子的IL-18还可刺激免疫细胞(Th1细胞、NK细胞等)释放更多的细胞因子,如IFN-γ、TNF-α等,形成正反馈的放大作用,产生更多的ECM,从而导致肝纤维化乃致肝硬化的形成[11]。

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IL-18作为一种重要的前炎症因子,在感染、肿瘤等多种疾病中发挥作用[12-16]。本研究也证实了IL-18在肝损伤到肝硬化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因此,测定IL-18不仅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情进展的一项有益指标,同时也可作为治疗靶点为治疗肝硬化提供新的途径。相信随着对IL-18及其他细胞因子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将为阐释肝脏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提供更加有意义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孙明珠,党双锁.细胞因子与慢性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281(21):2121-2125.

[2]OKAMURA H,TSUTSUI H,KOMATSU T,et al.Cloning of a new cytokine that induces IFN-gamma production by T cells[J].Nature,1995,378(6552):88-91.

[3]USHIO S,NAMBA M,OKURA T,et al.Cloning of the cDNA for human IFN-gamma-inducing factor,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and studies on the biologic activities of the protein[J].J Immunol,1996,156(11):4274-4279.

[4]DINARELLO CA,FANTUZZI G.Interleukin-18 and host defense against infection[J].J Infect Dis,2003,187(Suppl 2):S370-S384.

[5]RESTIFO NP.Building better vaccines:how apototic cell death can induce inflammation and activate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J].Curr Opin

Immunol,2000,12(5):597.

[6]DANILUK J,SZUSTER-CIESIELSK A DRABKO J,et al.Serum cytokine levels in alcohol-related liver cirrhosis[J].Alcohol,2001,23(1):29-34. [7]YAMANO T,HIGASHI T,NOUSO K,et al.Serum interferon-gamma-inducing factor/IL-18 levels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J].Clin Exp Immunol,2000,122(2):227-231.

[8]GABELE E,FROH M,ARIEEL GE,et al.TNF-αis required for cholestasis-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the mouse[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8,(10):150-155.

[9]TSUTSSUI H ,MATSUI K,KAWADAN,et al.IL-18 accounts for both TNF-αand Fas ligand-mediated hepatotoxic pathways in endotoxin 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ice[J].J Immunol,1997,159(8):3961-3967. [10]马清峰,王威,李丽,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8水平与HBV感染的关系[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2(2):112-114.

[11]谭友文,吴建成.IL-18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21(2):122-124.

[12]URUSHIHARA N,IWAGAKI H,YAGI T,et al.Elevation of serum interleukin-18 levels and activation of Kupffer cells in biliary atresia[J].J Pediatr Surg,2000,35(4):446-449.

[13]LUDWICZEK O,KASER A,NOVICK D,et al.Plasma levels of interleukin-18 and interleukin-18 binding protein are elevate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J].J Clin Immunol,2002,22(6):331-337. [14]YUMOTO E,HIGASHI T,NOUSO K,et al.Serum gammainterferon inducing factor(IL-18)and IL-10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epatitis

and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2,17(3):285-294.

[15]FINOTTO S,SIEBLER J,HAUSDING M,et al.Severe hepatic injury in interleukin-18 (IL-18)transgenic mice:a key role for IL-18 in regulating hepatocyte apoptosis in vivo[J].Gut,2004,53(3):392-400.

[16]MASAHIRO S,GO W,MOTOHIDE S,et al.Increased serum and hepatic tissue levels of interleukin-18 in patients with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6,21(11):1731-1736.

TNF-α单抗体内体外试验报告

细胞试验 TNF-α细胞毒性体外中和实验 1培养L929细胞 2待细胞铺满培养瓶底80%时,弃去培养基,用胰蛋白酶/EDTA在37℃ 消化细胞2min。计算细胞数量,分装至96孔培养板中,每孔约2×104细胞,加入0.1ml1640培养基,37℃、5%CO2培养过夜。 3在另一96孔板中设置如下实验组:A组:将0.05ng TNF-α与倍比稀释的纯化单抗(0-100μg/ml)混合。B组:将0.05ng TNF-α与倍比稀释的抗TNF-α单抗(0-100μg/ml)混合。C组:含有倍比稀释的纯化单抗(0-100μg/ml)。P组:只含有0.05 ng TNF-α。Ν组:只有1640培养基。各组加入200μl 1640培养基和终浓度1μg/ml的放线菌素D,37℃、5%CO2孵育2h。每组设置3个复孔。 4弃去细胞培养孔内的培养基,将上述混合物加至孔内,37℃、5%CO2 培养24 h。 5在孔内加入10μl MTT显色液,继续培养6h后,弃去培养液,加入100μl DMSO终止反应并溶解蓝色结晶,用PBS调零,测定A570值。6细胞毒性按如下公式计算:细胞毒性(%)=100-[A570(A,B,P)/A570N]×100%;细胞毒中和率按如下公式计算:细胞毒中和率(%)=100-(细胞毒性(A,B)/细胞毒性P)×100%。 7半数抑制浓度(IC50)是能够中和一半TNF-α细胞毒作用时的scFv 浓度。

参考文献 山西医科大学博士毕业论文《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制备抗人肿瘤坏死因子α单链抗体及其人源化改造》2004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造模方法 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模型 1材料 1.1实验动物 选用Wistar大鼠50只,雄性,清洁级,周龄8-12周,体重140~160g 2方法 2.1分组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分别编号Ⅰ~Ⅴ组,每组10只。Ⅰ组为正常对照组,Ⅱ组为单纯造模组(AA+NS),Ⅲ组为造模+甲氨喋呤组(AA+MTX),Ⅳ组为造模+益赛普低剂量组(0.44mg/kg),Ⅴ组为造模+益赛普高剂量组(0.88 mg/kg)。全部大鼠于层流架中饲养,适应性喂养一周。 2.2大鼠AA模型的建立 2.2.1在完全弗氏佐剂中加入卡介苗,用20ml注射器、8号针头反复抽吸,充分乳化,将其配置为10 mg/ml浓度(原CFA中卡介苗浓度为1 mg/ml)的水包油乳剂。 2.2.2造模实验第一天在第Ⅱ、Ⅲ、Ⅳ、Ⅴ组大鼠的尾根部皮下注射该乳剂0.2ml致炎。诱发佐剂性关节炎,而正常对照组大鼠的尾根部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2.3给药于致炎后第12天至第23天Ⅳ、Ⅴ组皮下注射益赛普,Ⅳ组

IFN-γ

IFN-γ?IL-4?IL-10在川崎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和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IFN-γ、IL-4、IL-10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45例急性期KD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前后血浆中的IFN-γ、IL-4、IL-10蛋白浓度与25例正常同年龄对照组的差异。结果急性期KD患儿血浆IFN-γ、IL-4、IL-10水平觉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IVIG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N-γ、IL-4、IL-10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机制参与KD发病的自身免疫耐受过程。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FN-γ,IL-4,IL-10 in pathogenesis of Kawasaki disease.Methods Detect the concentration of IFN-γ,IL-4,IL-10 in 45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in acute stage before and after IG intravenous injection.At meantime,detect same indexes in 25 health children.Then compared the indexes between patients and health children.Results The concentration of IFN-γ,IL-4,IL-10 of 45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in acute stage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comparison of health children.The concentration was decreased after IG intravenous injection.Conclusion IFN-γ,IL-4,IL-10 participate immune tolerance process of Kawasaki disease morbidity with adjusting activation of T cell. 【Key words】Kawasaki disease;interferon-γ;interleukin-4;interleukin-1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儿童常见的免疫相关性血管炎性综合征。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目前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病因[1],但发病机制仍未揭示。超抗原学说认为T 细胞异常活化是川崎病血管免疫损伤的始动环节和关键步骤,本研究初步观察KD患儿血浆中IFN-γ、IL-4、IL-10的细胞因子蛋白浓度改变,探讨细胞因子在KD 免疫发病机制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观察对象来自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病房2005-2006年KD住院患儿45例,均符合第3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病程在10 d以内,且未经任何治疗;既往健康,排除各种免疫缺陷病史。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1~10岁,平均4.5岁。对照(NC)组为25例健康体检儿童,男15例,女10例;年龄1~9岁,平均5岁。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家属对试验均知情,并经医院学术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1.2 方法

实验性肝硬化大鼠细胞因子IL-18、TNF-α、IFN-γ的变化及意义

实验性肝硬化大鼠细胞因子IL-18、TNF-α、IFN-γ的变化及 意义 党双锁;高宁;程延安;边静;王顺达;孙明珠 【摘要】目的探讨在四氯化碳(CCl4) 复合因素诱导实验性肝硬化大鼠的形成过程中,白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8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造模2周组、4周组、6周组,每组20只.予以CCl4复合因素诱导大鼠肝硬化,并在2、4、6周3个时间点分别处死6只大鼠.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8、TNF-α、IFN-γ和肝脏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的IL-18含量;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①CCl_4复合因素诱导的实验性大鼠,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2周时大鼠肝脏组织细胞肿胀变性,6周时有大量纤维增生,部分肝组织有假小叶的形成;②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实验大鼠血清IL-18、TNF-α、IFN-γ水平逐渐升高,造模6周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造模组肝脏组织匀浆中IL-18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造模6周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CCl_4复合因素诱导大鼠肝硬化的形成过程中,IL-18、TNF-α、IFN-γ水平逐渐升高,提示该3种细胞因子与肝硬化的形成及发展有关. 【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0(031)002 【总页数】4页(P148-150,185) 【关键词】大鼠;肝硬化;白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 【作者】党双锁;高宁;程延安;边静;王顺达;孙明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清白介素18、白介素10及其比值的变化和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清白介素18、白介素10及其比 值的变化和意义 秦青;周冬生;梁志清;张茂华;李胜联 【摘要】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血清白介素(IL)-18、IL-10及其比值变化,探讨其在NAFLD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正常大鼠和20例NAFLD模型大鼠血清IL-18、IL-10的水平并计算出IL-18/IL-10比值.结果 NAFLD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较明显;血清IL-18水平、IL-18/IL-10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而IL-10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且IL-18水平和炎症程度相关(r =0.71,P<0.05),IL-10水平、IL-18/IL-10比值与炎症程度和脂肪变程度相关(r=-0.64,P<0.05;r=-0.46,P<0.05;r=0.70,P<0.05;r=0.61,P<0.05).结论 NAFLD模型组大鼠IL-18水平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IL-10水平与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程度呈负相关,IL-18/IL-10比值与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程度呈正相关,提示IL-18/IL-10比值可能对预测NAFLD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48)009 【总页数】3页(P1041-1043)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IL-18;IL-10;IL-18/IL-10 【作者】秦青;周冬生;梁志清;张茂华;李胜联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桂林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桂林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桂林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IL-18IL-23IFN-γ变化及临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IL-18IL-23IFN-γ变化及临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多器官受累,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异常都可能与SLE的发病相关。IL-18、IL-23和IFN-γ等细胞因子在SLE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的变化与SLE的发病、发展及临床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旨在探讨SLE患者IL-18、IL-23和IFN-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IL-18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其在SLE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发现,IL-18水平增高与SLE的病情活动度及器官受累程度相关。IL-18能够促进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加剧。IL-18的升高可能与SLE的发病和病情活动相关,并且可能成为评估SLE病情活动度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IL-18、IL-23和IFN-γ等细胞因子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变化与SLE的病情活动度、器官受累和临床表现相关。这些细胞因子的升高可能导致SLE病情加重和预后恶化。对IL-18、IL-23和IFN-γ等细胞因子的监测和调控可能对SLE的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价值,有望成为评估SLE病情活动度、预测疾病进展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生物标志物。 当前,针对IL-18、IL-23和IFN-γ的生物治疗已成为SLE治疗研究的热点。一些初步临床研究已证实,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的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SLE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病情活动度和减轻器官受累。未来,基于IL-18、IL-23和IFN-γ等细胞因子的生物标志物,个体化治疗SLE的策略将进一步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选择。

IFN-γ及IL-4在急性布鲁菌病抗感染治疗前后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IFN-γ及IL-4在急性布鲁菌病抗感染治疗前后的表达及 临床意义 IFN-γ及IL-4在急性布鲁菌病抗感染治疗前后的表达及 临床意义 引言: 布鲁菌病是一种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程复杂,易于复发和转归为慢性感染。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IFN-γ和IL-4作为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在急性布鲁菌病的抗感染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IFN-γ和IL-4在急性布鲁菌病抗感染治疗前后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IFN-γ的表达及作用: IFN-γ是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 细胞因子。在急性布鲁菌病患者中,IFN-γ的水平明显升高。研究表明,IFN-γ通过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杀菌功能,参与了对布鲁菌的抗菌作用。此外,IFN-γ还能够激活巨噬 细胞释放NO、IL-12等促炎因子,增强机体对抗感染的免疫反应。因此,IFN-γ在急性布鲁菌病的抗感染治疗中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 IL-4的表达及作用: IL-4是T细胞和Th2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抗炎作用。研究发现,在急性布鲁菌病患者中,IL-4的水平显著升高。IL-4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和调节巨噬 细胞活性,发挥抗炎作用。此外,IL-4还能够促进B细胞发 育和分化,增强机体对抗感染的免疫反应。因此,IL-4在急 性布鲁菌病的抗感染治疗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IFN-γ和IL-4在抗感染治疗前后的表达变化: 研究表明,在急性布鲁菌病患者接受抗感染治疗后,IFN-γ 的水平明显下降,而IL-4的水平则显著升高。这表明,抗感 染治疗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增强免疫调节作用。IFN-γ的下 降可能是由于抗菌治疗降低了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活性,而 IL-4的升高可能是机体对抗感染反应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IFN-γ和IL-4在抗感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IFN-γ和IL-4在急性布鲁菌病的抗感染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 床意义。通过控制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可以实现炎症的抑制和免疫调节的平衡,从而降低炎症损伤和促进病程恢复。因此,监测IFN-γ和IL-4的水平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转归,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此外,IFN-γ和IL-4作为免疫调节因子,可能成为急性布鲁菌病的辅助治 疗靶点。进一步研究免疫调控治疗的机制,开发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布鲁菌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结论: IFN-γ和IL-4在急性布鲁菌病抗感染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变 化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和转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控制IFN-γ和IL-4的水平变化,可以实现炎症的抑制和免疫调节 的平衡,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转归。进一步研究 IFN-γ和IL-4的作用机制和调控途径,有助于发展更加有效 的治疗方法,提高急性布鲁菌病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和转归为慢性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IFN-γ和IL-4在急性布鲁菌病抗感染治疗中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监测这两种因子的表达水平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转归,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通过

常见免疫相关性疾病中IL-17和IL-18水平的检测及其意义

常见免疫相关性疾病中IL-17和IL-18水平的检测及其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相关性疾病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18的水平。方法自身免疫病患者86例,25例健康献血员作为对照组。结果在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桥本氏甲状腺炎IL-17不升高,而其他各种疾病均有升高, 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IL-17增高型; IL-18增高型;IL-17、IL-18均增高型。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 IL-17增高型 IL-18增高型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2095-1752(2014)18-0180-02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机体的免疫系统的调节紊乱有关[1]。白细胞介 素(IL-17)和IL-18参与人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本文通过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IL-17, IL-18的含量,并将其与ENA,类风湿因子分析。旨在弄清不同自身免疫疾病IL-17,IL-18含量的变化特征,为自身免疫病的研究提供相应的数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86例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为解放军四五四医院2004年4月至2012年4月门 诊或住院病人,类风湿性关节炎25人,系统性红斑狼疮20人,桥本氏甲状腺炎16人,甲状腺功能亢进17人,急性重症肝炎2人,自身免疫性肝炎3人,慢性 活动性肝炎3人,男性40人,女性46人。全部患者的血清均做了IL-17、IL-18 的测定。25例健康献血员作为对照组,检测IL-17和IL-18的水平。 1.2 试验仪器与材料 贝克曼公司的Access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仪,酶标仪采用美国BIORAD公司的M55型酶标仪,试剂盒Sigma公司产品,ENA抗体谱检测试剂广州万 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类风湿因子(RF)试剂盒为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1.3 检测方法 1.3.1 检测方法:包了IL-17或IL-18的聚乙烯塑料板中,加入待检血清,37℃ 孵育,洗板,加入生物素标记的鼠抗人IL-17或IL-18单克隆抗体,孵育,洗板, 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亲和素,在450nm处测OD值。ENA试剂盒采用国际 先进的生物技术—免疫印迹技术。将具有多种抗原性的细胞核盐水可提取性抗原 经凝胶电泳分离后,可一次检测10种自身抗体。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组别间的对 照用计数资料的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免疫相关性疾病患者中IL-17和IL-18的水平(x-+--s)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值<0.01; #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值<0.05。 3 讨论 细胞免疫系统及相关的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及监控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 是阐明在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IL-17和IL-18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 究结果提示,可按IL-17或IL-18水平变化初步将所涉及的自身免疫病,在变态反应性疾病患

酒精对小鼠血清IL-18影响的研究

酒精对小鼠血清IL-18影响的研究 吴贤义;于雪源;闾佳佳;贾茹;侯程程;赵行宇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酒精浓度对小鼠血清IL-18及caspase1含量的影响,探索酒精导致血清IL-18改变的机制.方法每天灌胃给予小鼠10%(V/V)、50%的酒精,8周后以ELISA法检测血清中capase 1和IL-18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血清IL-18明显升高(P<0.05),高浓度组IL-18含量略有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血清中caspase1和IL-18的含量变化趋势一致.结论酒精可能通过caspase1途径改变来影响IL-18的生成. 【期刊名称】《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1)001 【总页数】3页(P4-6) 【关键词】酒精;IL-18;capase1 【作者】吴贤义;于雪源;闾佳佳;贾茹;侯程程;赵行宇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2006级检验本科班,吉林,吉林,132013;吉林医药学院,2006级检验本科班,吉林,吉林,132013;吉林医药学院,2006级检验本科班,吉林,吉林,132013;吉林医药学院,2006级检验本科班,吉林,吉林,132013;吉林医药学院,2006级检验本科班,吉林,吉林,132013;吉林医药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12

适量饮酒有益于健康,但过量饮用会严重危害人体体健康。研究表明,酒精在体内代 谢可影响许多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其中就包括白细胞介素-18(IL-18),而血清 IL-18含量的异常与多种疾病相关联。朱琳琳等研究[1]显示,冠心病病人血清 IL-18水平 比健康对照者明显增高。其他研究也揭示,IL-18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及破裂的整个过程,IL-18水平的测定是未来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强力的独立预测因子[2]。国外也报道[3]:IL-18在慢性乙肝硬化患者血清中水平较正常对照明 显增高,其水平随着肝细胞受损程度加重而增高。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IL-18可通 过诱导一系列的细胞因子级联导致肝脏炎症性损伤。IL-18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中可以上调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 (TNF-α),介导细胞的凋亡,下调 IL-10,和IL-4协调可以提高 IL-13等 Th2细胞因子的表达[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研究显示,血清 IL-18水平与肝脏炎症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联合其他相关指标水平的检测 有助于肝脏炎症病变的诊断和评估[5]。并且 IL-18与自身免疫性、变态反应性、 精神等疾病也密切相关[6]。而饮酒后,特别是长期大量的饮酒导致的 IL-18的上升,对上述疾病的转归与预后必然产生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弄清IL-18上升的原因,对这类病人的治疗无疑会提供帮助。但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少,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我们通过实验对小鼠进行酒精干预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鼠血清 IL-18及 caspase1 水平的变化,探讨二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旨在探索酒精对血清 IL-18影响的机制。 昆明种小鼠(吉林医药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36只,雌雄各半,体重为(30.5±3.2)g。随机分成 3组,每组 12只,实验组分别灌胃给予酒精溶液 10mL/kg,浓度为低浓度 组 10%、高浓度组 50%,对照组给予蒸馏水,每天 1次,连续 8周。 IL-18、capase1检测试剂盒购于上海朗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小鼠采血前 12小时禁食,摘除眼球取血,静置2 h,2 000 r/min离心 20min,取上清备测。IL-18,capase1含量测定,采用 ELISA法,严格按说明书上的操作步骤操作。 实验数据采用 spss统计软件处理,进行组间 t检验比较分析。

细胞因子与急性肝损伤相关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与急性肝损伤相关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对肝脏疾病和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发现,众多细胞因子参与了肝损伤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本文就细胞因子与急性肝损伤的相关研究加以综述。 【关键词】细胞因子;急性;肝损伤 【Abstract】Many cytokin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ver inflammatory injury.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roles of cytokines in acute liver injury.. 【KeyWords】cytokine; acute; liver injury 引言 肝脏是细胞因子的主要产生器官和储存器官,在急性肝脏损伤中众多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于组 织细胞,参与了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探讨了解细胞因子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对于阐释肝脏 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意义重大。 1细胞因子概念与分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是 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系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分为抗炎因子(包括IL-2、IL-4、IL-10、IL-13、脂连素、TGF-β、IL-1受体抗体等)和促炎因子(包括TNF-α、IL-1、IL-6、 IL-8、IL-12、IFN-γ、CSF等)。 2细胞因子与急性肝损伤 2.1细胞因子与缺血再灌注性肝损伤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是指肝脏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后血流重新恢复,损伤却进一步加重的现象。常见于失血性休克,肝脏严重创伤手术,肝脏肿瘤切除,肝移植等临床情况。肝脏的缺血可 加速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的释放,并进一步导致肝脏微循环血管的闭塞,而再灌注损伤 主要是以促炎因子的转录激活作用于窦状内皮细胞和中心粒细胞造成毛细血管网的闭塞,致 再灌注时血供无法恢复,并同时引起白细胞局部聚集,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引起组织的直接损害,进一步释放氧自由基和朊酶,最终使肝脏功能受损,在I/R损伤中许多细胞因子都在其 中发挥作用。 2.1.1趋化性细胞因子:由8~1OKDa小分子量蛋白质所组成的细胞因子超家族,主要成员包 括IL-8、MIP-2和MCP-1等。 由趋化性细胞因子介导的缺血再灌注是肝损伤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研究发现:肝叶切除患者肝门阻断末和术后第1天血浆IL-8含量较术前增加,术后第3天恢复至术前水平;Andrea等研究发现,原位肝移植的病人血清中IL-8在肝再灌注后升高明显,并且持续高水平的IL-8提示术后移植肝功能不全。趋化性细胞因子参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主要有:趋化 中性粒细胞在肝及远隔器官中的聚集,使其黏附到内皮细胞表面并穿过血管壁到达炎症部位;捕获、聚集和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多种蛋白酶和氧自由基介导肝组织损伤。 2.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大剂量可引起恶液质,又称恶液质素。有研究发现:肝叶切除患者肝门阻断末和术后第1天血浆TNF-α含量较术前增加,术后第3 天恢复至术前水平。TNF-α被认为是I/R损伤的关键因子,其可能机制有:(1)介导脂类介 质及其他多肽介质的产生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2)TNF-α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诱导细胞 内自由基的产生,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杀细胞效应;(3)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其吞噬活性,活化单核巨噬细胞促其细胞毒性,引发组织炎性浸润和损害;(4)促进炎性细胞对肝

肺癌患者IFN—γ和TNF—α免疫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肺癌患者IFN—γ和TNF—α免疫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免疫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并分析肺癌患者血清中的TFN-α和IFN-γ表达水平变化。选择该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的40例肺癌患者做为实验组,40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在治疗半年内的检测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血清中的TFN-α和IFN-γ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TNF-α和IFN-γ水平比较,实验组治疗后的TNF-α水平与对照组明显要高,而IFN-γ水平明显要低很多;在对实验组治疗为期半年后,复发的肺癌患者患者与未复发患者比较,复发患者的IFN-γ水平明显要增加很多,而TNF-α的水平明显减少了很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为能够更好的指导和发展,必须更加深入的探讨肺癌患者的免疫损伤机制。这为以后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指导,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肺癌;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肺癌是当今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据统计,目前,世界各国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在死于癌病的男性患者中,肺癌居首位。肺癌的患者就诊时大多数都已经到了中晚期,都已呈现为免疫功能抑制状态。当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1]。现在,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肿瘤的免疫调控监视及肿瘤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研究人员的重视。为更深入的探讨肺癌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免疫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现选择该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该院患者,实验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4~70岁,平均51岁。其符合条件为:心、肝、肾功能均正常;都做过全身检查并且符合标准,都经病理证实为肺癌。其中有20例鳞癌,10例腺癌,2例大细胞癌,6例小细胞癌。对照组也一样做过全身细致检查的健康人群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30~66岁,平均49岁。 1.2 方法 在治疗前后半年里定期空腹采取静脉血液4 mL,并取出血清注入无菌小塑料管内,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TNF-α和IFN-γ的生物活性。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内容进行具体操作。 1.3 统计方法

TNF―α,INF―γ的诊断意义

TNF―α,INF―γ的诊断意义 摘要:目的为更好地为儿童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体内细胞因子浓度变化提供证据。方法采再障组(46例)和对照组(48例)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取血样标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NF-γ)的含量。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再障组患儿外周血TNF-α和INF-γ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儿童。结论通过对TNF-α和INF-γ的监测,可以有效的了解再障患儿疾病进展,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两型。其中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急、进展快,骨髓衰竭是其主要病理过程,常伴内脏出血、严重感染,常危及生命,预后不良。但是现在大部分的病例被诊断为特发性免疫异常导致的再 生障碍性[1]。细胞因子失调,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NF-γ),今年来研究发现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已经成为继儿童白血病之后,儿童死亡率较高的一种血液系统疾病

[3]。本研究为了给临床上提供更好的关于儿童急性再障体内细胞因子浓度变化的证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诊治的46名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符合我国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分型标准[4]。患儿均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作。其中男20例,女26例,中位年龄6.3(2~14)岁。对照组选择同期到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正常儿童,共48例,男21例,女27例,中位年龄7(2~16)岁。两组儿童的年龄比较和性别比例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标本收集用肝素钠抗凝管采集静脉血5ml用于TNF-α测定。取用无肝素采集管采集静脉血15ml用于INF-γ测定。 1.2.2TNF-α含量的测定以鼠源性的抗TNF-α单抗以每孔400ng的量,在PH值为9的碳酸-碳酸钠缓冲液中包被96孔板中,置4℃环境过夜。取出后洗涤3次,加入预先备好的待测样本及标准的TNF-α(制作标准曲线用)。37℃孵育2h。用洗涤液洗涤3次,加入羊抗鼠TNF-α抗体,37℃孵育2h后,再洗涤3次,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兔抗羊IgG,37℃孵育2h后加入底物显色。终止显色后在自动酶标仪上测定浓度,并以标准曲线为基准求得TNF-α的含

IL-18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IL-18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目的:比较IL-18在正常皮肤和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IL-18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生物学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2月到2007年6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10例,增生性瘢痕组织12例,瘢痕疙瘩1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荧光定量RT-PCR分别检测IL-18蛋白及IL-18 mRNA在它们中的表达水平及分布情况。结果:IL-18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均有表达,IL-18mRNA和IL-18蛋白在瘢痕疙瘩组和增生性瘢痕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者均低于正常皮肤组(P<0.05)。结论:IL-18可能是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形成促进因素之一。 Abstract:ObjectiveComparing the expres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IL-18 in the normal skin and pathological scars, To explore the biological contribution of lL-18 in the formative course of hypertrophic scard.MethodsFrom December 2006 to June 2007,10 cases of normal skin, 12 cases of proliferative scar and 12 cases of keloid tissues were collected at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Take normaI skin as control group,Applicating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and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T-PCR,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level and distribution of IL - 18 protein and IL - 18 mRNA in them. ResultsThe expression of IL-18 protein and IL-18 mRNA was both obviously lower in hypertrophic scar and keloid tissue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narmal skin respectively y(P<0 05).ConcIus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L-18 maybe one of the factors to promote pathological scar tissue forming. Key words:IL-18;hypertrophic scars;keloid;RT-PCR;immunohistochemical 病理性瘢痕为皮肤创伤后形成的过度增生性疾病,破坏人体表面完整性和组织器官正常结构,导致创伤部位畸形,功能障碍,影响美观,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由创伤的迁延愈合,修复细胞中成纤维细胞的大量增殖与凋亡抑制,细胞外基质中胶原合成与降解失衡所引起,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其中瘢痕疙瘩又称瘢痕瘤,具有某些良性肿瘤的特征,与肿瘤发生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存在许多共同点。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能刺激T 细胞及NK 细胞分泌IFN-γ,增强穿孔素及FasL 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在增强免疫、抗肿瘤、抗微生物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并在肿瘤的生物治疗中表现出广泛应用前景。IL-18是否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中发挥作用,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观察IL-18 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探讨IL-18与病理性瘢痕的关系。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收集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的标本共34例,其中,瘢痕疙瘩组织12例,男性4例,女性8例,年

促炎性细胞因子IL-18及其与肠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1995年Okamura等从内毒素休克的裸鼠肝细胞中分离并克隆出一种能诱导产生IFN-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并将其命名为IFN-γ诱导因子(interferon gamma inducing factor,IGIF)。1996年Ushio等[1]首先克隆了人类IGIF的cDNA,进一步研究发现IGIF不仅能诱导产生IFN-γ,而且还有其他多种生物学功能,遂将这一种新发现的促炎性细胞因子重新命名为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 1 IL-18的生物学结构人类IL-18的前体蛋白含有193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4kD。1997年Gu等[2]研究发现IL-18前体蛋白中含有一个与IL-1β结构相似的特征性序列。该序列通过IL-1β转化酶(ICE)可切割成为活性IL-18,其含有15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8.3 kD。Gu等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于当年的《SCIENCE》杂志上。 2 IL-18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如今,深入的系列研究已经证实IL-18是一种复杂的多功能细胞因子。IL-18不仅能促进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IL-2和GM-CSF等细胞因子,并能增强Th1细胞和NK细胞表达Fas配体,从而介导细胞毒作用,而且它还能促进Th1细胞的发育。过去认为IL-18不能活化Th2细胞[3],但2001年Nakanishi等[4]研究提示IL-18也可增强Th2细胞因子的产生并促进IgE的合成。另外,IL-18还可能通过激活AP1(activator protein-1)、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NFAT(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等发挥其多元化的细胞功能。对不同种类的细胞,IL-18激活的核因子种类及其活性程度可能有所不同[5]。Morel等[6]研究表明,IL-18作为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本身能诱导表达IL-18受体(IL-18R)的细胞产生CXC和CC型化学趋化因子,引起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释放IL-18。IL-18的细胞来源有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成骨细胞、表皮角质细胞、肠道和呼吸道的上皮细胞。 IL-18似乎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不同环境的免疫反应中,IL-18可以有不同的作用。IL-18一方面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降低人类IL-10的产生,从而参与抗感染(如利什曼原虫、疟疾和病毒感染)、抗肿瘤和抗超敏反应等。另一方面,它又能刺激单核细胞HIV-1的复制,参与变态反应,与组织炎症性损伤及非肥胖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IL-18的多种生物学功能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IL-18R的作用实现的。已知的IL-18R有下列3种:(1)IL-18Rα:是曾被称为孤儿受体的IL-1Rrp(IL-1 receptor related protein)[7],为IL-18的主要结合亚基。(2)IL-18Rβ:又称辅助蛋白样蛋白(accessory protein like,Ac PL),是不直接 (3)IL-18BP则是一种能与IL-18以高亲和力特异性结合而拮抗IL-18与IL-18结合的信号链。 功能的诱惑受体(decoy receptor),它就像存在于细胞外的可溶性IL-18Rα。IL-18与IL-18R α结合后,诱导核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其信号转导途径与IL-1信号转导途径相似[8]。IL-12能诱导IL-18R的表达[9],并与IL-18有协同作用。[!--empirenews.page--] 3 IL-18与肠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Takeuchi等[10]检测了不同年龄段健康小鼠的肠、脾、胸腺、肾和肝脏中IL-18的含量,结果成年小鼠肠道含量最高。IL-18存在于从胎鼠到成年鼠的肠上皮细胞胞浆中,可能在新生儿发育到成熟过程中黏膜免疫发生上起重要作用。 3.1 IL-18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二者均为胃肠道受累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伴有细胞免疫的异常,CD以Th1细胞因子增多为主,IL-18具有促进Th1细胞克隆发展的作用。那么,IL-18与IBD到底有哪些联系呢? Monteleone 等[11]研究发现,CD或UC均有活化的ICE(interleukin converting enzyme)亚单位P20的表达,而在非IBD对照组的结肠黏膜中只有ICE前体P45。这符合IL-18的活化需要活性ICE亚单位的观念。张炳勇等[12]研究表明,活动期CD患者肠黏膜IL-18 mRNA表达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组,活动期U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免疫组化显示肠黏膜上皮细胞(IEC)和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IL-18,活动期CD患者表达量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组,活动期U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缓解期CD患者IL-18表达与活动期相比显著下降,UC患者IL-18表达下降则差异无显著性。

肝癌细胞中IL-18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

肝癌细胞中IL-18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 杨贤子;程甜甜;骆志国;蒋飞;柴海霞 【摘要】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IL-18 and IL-18 regulatory genes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moma cells and normal liver cells , than illuminate the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regulation of IL-18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Methods The normal human liver cell line QSG-7701 surrounding tissue and the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lines MHCC97-L and HCCLM3 were cultured till the exponential phase of growth. RT-PCR was used to detect mRNA expression of IL-18 and IL-18 regulatory genes in these three cell lines. Results Compare to tw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lines,the normal human liver cells QSG-7701 expressed high levels of IL-18 and positive regulatory gene proteinase-3.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positive regulatory gene caspase-1 and negative regulatory gene caspase-3 hetween human normal liver cell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Conclusion Altered expression of positive regulatory gene proteinase-3 may he one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regulation of IL-18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目的探讨肝癌细胞调节IL-18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类肝细胞株QSG-7701和原发性肝癌细胞株(MHCC97-L和HCCLM3),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这3种细胞株中IL-18及其相关正负调节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与2种原发性肝癌细胞株比较,正常人类肝细胞株中IL-18及其正调节基因粒细胞蛋白水解酶3(proteinase-3)mRNA表达量较高,但正调节基因caspase-1和负调节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