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勇公共经济学复习

杨志勇公共经济学复习
杨志勇公共经济学复习

杨志勇公共经济学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目录

第零章

一、名词解释

0.2.1

政府:对居住在某一社会中的个人活动进行管理、提供基本服务,并为此类服务提供资金的组织。

公共企业: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宗旨的企业。

非营利性组织:以执行公共事务为目的而成立的公益组织。

政府有机论:社会是自然的有机体,每个人都是有机体的一部分,政府是有机体的心脏,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

政府机械论:政府是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人为创立的东西,人是社会的主体。

第一章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

一、名词解释

1.1

1.1.1

帕累托效率:若一种变动能使一个社会成员福利增加而不使任何一个成员福利下降,则该变动是有效率的。

帕累托最优:在既定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下,资源重新配置无法做到在让一人处境改善的同时,而不使他人处境变差的状态。

帕累托改善:一个社会能通过资源重新配置使一人处境变好的同时,不使他人处境变差的状态。

补偿准则:收益能够补偿损失就是有效率。

卡尔多效率:若一种变动能使一个社会成员福利增加并能补偿另一人的损失还有剩余,则该变动是有效率的。

卡尔多改善:一个社会能通过资源重新配置使一人处境变好的同时,能补偿另一人的损失还有剩余的状态。

1.1.2

交换效率:将既定产品分配给社会成员后,形成重新分配只能使一人处境改善而另一人处境恶化的状态。

生产效率条件: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要增加一种产品产出只能减少另一种产出的状态。

1.1.3

功利主义标准:社会福利是每人效用之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是总福利最大化或平均福利最大化。边际效用曲线相同的个人的收入应该一样。罗尔斯标准:社会公平状况取决于该社会中生活处境最差的那个人。无知面纱:每个人都无法准确预计自己在未来处境中是否会变得很差。机会公平:收入分配在机会公平下实现,则结果合理。

极乐点:总效用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

1.2

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

非竞争性:新增消费者所引起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阻止他人消费的成本过高,而在有效覆盖范围内任何人都能消费。

搭便车:人人都不想出钱而又想享受公共产品,导致公共产品不能充分有效提供的现象。

1.2.2

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

1.2.3

规模报酬递增:某一产品或行业净收益增长速度超过生产规模扩大速度的状态。

逆向选择: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相关经济主体做出与交易另一方期望截然相反的选择。

道德风险:由于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相关经济主体做出本来可以避免的行为。

1.2.5

1.2.6

1.3

1.3.1

公共部门资源配置作用:克服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缺陷,促进资源在公私部门间和公共部门内部进行有效配置。

科斯定理:若交易费用为零,则自愿的市场交易必然达到资源最有效配置的结果。

庇古税:对带来外部成本的经济主体征税。

庇古补贴:对带来外部收益的经济主体补助。

1.3.2

公共部门在收入分配中的经济作用:公共部门按照社会认可的公平标准,通过公共支出、公共收入或公共规制等方式对收入、财富以及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以实现社会对公平标准的要求。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在所有消费者偏好为凸性等条件下,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初始配置调节之后经由完全竞争市场来实现。

二、图示模型

功利主义的公平标准P26

社会福利函数P27

外部性P30

自然垄断P32

第二章公共产品

一、名词解释

2.1

2.1.1

2.4.1

囚犯困境: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两个独立行动的当事人是如何注定不会相互合作,并将给对方带来极大损害的负和博弈。

二、图示模型

庇古模型P45 假定、要素(正边际社会效用、负边际社会效用、边际社会净效用)

鲍温模型P46

萨缪尔森纯公共产品最优提供的一般均衡模型P48 (公共产品、A消费私人产品、B消费私人产品、A和B的效用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极乐点)

威克赛尔-林达尔模型 P51

四、定理证明推理

庇古模型P46

萨缪尔森纯公共产品最优提供的一般均衡模型P50

威克赛尔-林达尔模型 P51

第三章公共选择

一、名词解释

3.1

3.1.1

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理论。

3.2

直接民主制:集体决策中所有相关利益的人都可以直接参与投票决策的制度。

3.2.1

一致同意原则: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表决方式。

3.2.2

多数同意规则:一项集体行动的方案,支持或不反对的人数最多才能实施。

3.2.3

投票悖论:在多数同意规则下,因投票次序不同而导致的投票结果不一样。

阿罗不可能定理:在民主社会中,不可能找到一种投票程序,使之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次序的影响并尊重每一个人的偏好。

3.2.4

单峰定理:如果所有选民的偏好都是单峰的,那么投票悖论就不会出现。

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多数同意规则下,投票的结果正好是中间投票人的偏好。

中间投票人:他们的偏好正好处于所有投票人偏好中间的位置

3.3

3.3.2

政治家:从投票人中分化出来,专门代行全部投票人职责的人。

3.3.4

选择性激励:按照对集团利益的贡献实行奖惩分明的制度来区别对待集团成员。

铁三角:议员批准,官僚实施,利益集团获利。

3.3.6

经济租: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

创租、寻利:企业家通过降低成本和开发新产品获得高于其他企业的超额收入。

寻租:对既得经济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DUP活动:只消耗实际资源而没有任何产出的经济活动。

设租:政府部门利用所掌握的权力,规定某些活动只能经过政府的批准才能进行。

护租:在有了获取租金的权限之后采取措施来保护租金不为他人所获得。

二、图示模型

一致同意与多数同意的效率 P69

投票均衡与投票悖论 P71

峰偏好 P73

三人单峰偏好选择 P74

空间竞争模型 P74

尼斯坎南的官僚模型 P78

三、意义影响

尼斯坎南官僚模型 P77

寻利 P82

第四章公共支出理论

一、名词解释

公共支出: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

4.1

直接公共支出:通过公共部门预算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间接公共支出:政府执行大多数规章制度和法律,导致的私人部门的支出。

4.1.1

4.1.4

转移性支出: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移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

4.2.1

瓦格纳法则: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不断增长的,随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相应扩大。

4.2.2

时间型态模型: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增加,税率不变,税收也会自动增加,公共支出规模不仅会随着GDP 的增长而绝对增长,而且由于累进税制的存在还会呈现相对增长的态势。在正常时期就有内生增长趋势,在特殊时期公共支出的逐渐上升曲线会受到影响而改变。

替代效应:危机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

意识效应:人们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而愿意相应增加公共支出。

集中效应:特殊时期中央政府加强财政集权使中央政府支出占全部公共支出比重的上升。

4.2.3

“发展型”增长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总投资占GDP的比重增加时,公共部门投资占GNP的比重却下降了。一旦经济转向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的主要目的将由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转向教育卫生福利支出。

二、图示模型

时间形态模型 P95

三、意义影响

按政府职能对公共支出分类 P 90

按支出经济分类 P90

按支出的使用部门分类 P91

四、定理证明推理

非均衡增长模型 P101

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 P105

第五章购买性支出

一、名词解释

购买性支出:政府按等价交换原则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5.1

公用经费:用于保证公共部门正常开展公务所花费的支出。

人员经费:用于保证行政人员个人正常履行职责的费用支出。

项目经费:为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而发生的经费。

5.3

学费补助:公共部门补助学校,学校因此降低学费,从而让更多学生有受教育的机会。

收入补助:公共部门通过补助,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以相应改善其教育消费能力。

定额补助:让居民享受到一定数额的免费教育。

5.5

基础设施:永久性的成套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所有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共同需要的服务。

BOT:私人机构参与国家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并与公共部门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关系,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分配该项目的资源、风险和利益的融资方式。

二、图示模型

国防支出水平及与民用支出的取舍 P117

学费补助对个人教育消费的影响 P120

收入补助对个人教育消费的影响 P121

定额补助对个人教育消费的影响 P121

收入补助与定额补助对个人消费的影响 P122

三、意义影响

行政支出 P112

教育 P120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一、名词解释

6.1

社会保障:公共部门向丧失劳动力,失去就业机会,收入未能达到应有水平,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陷入困境的公众,以货币或实物形式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活动。

社会保险:公共部门对公众在年老、患病、伤残等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时,或在失业时给予货币或实物补助的活动。

社会福利:公共部门通过货币或实物补助方式,向生活困难或处于某些特定情形下的居民提供补助的活动。

社会保障支出:公共部门为维持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困难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所提供保障的支出。

6.2

6.2.1

现收现付制:一个时期的社会保障收入全部用于支付社会保障支出的制度。

基金积累制:通过建立个人账户,将个人和企业的缴费直接记入个人名下,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个人可以支配该账户资金。

受益确定制:社会保障组织根据预先规定的受益标准,对受益人进行给付。

缴费确定制:受益金额为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数额和投资收益的总和。

名义账户制、混合制:受益金额以缴费数额为基础,考虑国民收入增长、工资增长、物价指数等情况,政府规定一定的收益率,在据此支付。

6.3

6.3.1

价格补贴:政府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因价格上涨而向个人、家庭、企业等支付的补助和津贴。

企业亏损补贴:政府为了弥补企业亏损,确保企业能够继续正常运营下去而给予的补贴。

财政贴息:政府为了特定的政策目标,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的银行贷款的借款人,补助贷款利息。

税式支出:根据税收制度的各种优惠规定,对某些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给予的减免额。

6.4

6.4.1

援外支出:政府财政用于援助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项目的各种支出。债务支出:政府财政用于偿还国内公债和国外借款的还本付息支出。三、意义影响

公共部门介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P132

财政补贴效应 P154

四、定理证明推理

现收现付制等价于基金积累制P142

第七章税收理论

一、名词解释

7.1

7.1.1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公共部门收入。

税收的强制性:国家的征税活动以法律法令为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否则就会受到法律制裁。

税收的无偿性:国家征税之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归国家自主支配,国家没有义务将税款等额直接返还给纳税人,或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税收的固定性:征税根据预定标准进行,不得随意变化。

7.1.2

纳税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法人:依法成立并能独立地行使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负税人:税款的实际负担者。

扣缴义务人:税法规定的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交纳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征税对象、课税对象、征税客体:征税的标的物。

税目:税法所规定的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

计税依据: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

税源:税款的最终来源。

税基、课税基础:计税依据和课税范围。

税率: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

比例税率:对于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税率制度。

定额税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的税率制度。

累进税率:税率随课税对象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制度。

边际税率:在征税对象的一定数量水平上,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化导致的所纳税额的变化与征税对象数量变化之间的比例。

平均税率:全部税额与征税对象总量之比。

名义税率:税法规定的税率。

实际税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缴纳税额占其计税依据的比例。纳税环节:纳税的节点。

纳税期限: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减税免税: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减税:对应纳税额少征一部分税款。

免税:对应纳税额全部免征。

起征点: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

免征额: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违章处理: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性措施。

纳税地点: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地点。

7.1.3

商品税类:对货物流转额和劳务营业额所征收的税收。

所得税类:对纳税人的各种所得征收的税收。

财产税类:以属纳税人所有的财产或归其支配的财产数量或价值额征收的税收。

行为税类:以某些特定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税。

中国现行税制:

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

间接税:纳税人容易将税负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

中央税:属于中央政府管理并支配其收入的税种。

地方税:属于地方政府管理,收入由地方政府支配的税种。

中央地方税: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享有按一定比例分别管理和支配的税种。

实物税:国家以实物形式征收的税。

货币税:以货币形式缴纳的各种税。

从价税:以课税对象及其计税依据的价格或金额为标准,按一定税率计征的税收。

从量税:依据课税对象的重量、数量、容积、面积等,采用固定税额计征的税收。

价内税:税金包括在价格之内的税收。

价外税: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税收。

7.1.4

税制结构:一国税制中税种的组合状况。

所得税的累进性:所得税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可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7.2

税收原则:制定和评价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的标准。

收入效应: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因个人收入发生变化而对福利水平产生的影响。

总额税:只带来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的税收。

替代效应:在个人收入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因相对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对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

中性税收:税收应尽可能不对经济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使超额负担尽可能地小。

遵从成本:纳税人或第三方履行纳税义务所发生的费用。

征管成本、征税成本:税务当局开展征税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利益课税原则:课税依纳税人受益的多少而定,受益多的多纳税,受益少的少纳税。

量能原则、能力原则:以支付能力作为征税依据,能力强的多纳税,能力弱的少纳税。

横向公平: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缴纳同样的税。

纵向公平: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缴纳不一样的税,能力强的多交,能力弱的少交。

7.3

7.3.1

税收负担: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承受的税款。

7.3.2

税负转嫁:纳税人将自己应缴纳的税收,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

税收资本化:应税物品在交易时,买方将物品可预见的未来应纳税款,按一定的贴现率折算为现值,从所购物品价格中作一次性扣除。

7.4

7.4.1

公共经济学课后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公共部门经济活动 1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 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它区别于微观经济主体的个别需要. 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公共财政要担负哪些职能? a 资源配置职能 b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c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4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 MSB:a 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b 以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的消费量而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测定 MSC:a 人们对某种物品的生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需增加的资源耗费的价值 b 以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测定 第二章外部效应 8什么是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9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应与正的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外部: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MSB。 事例:疫苗接种——其他人减少接触感染的机会——整个社会因此受益 负的: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 事例:纸张生产——污染环境——第三者成本(利益受损) 10A矫正性的税收和B财政补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A;将MEC加计到MPC之上。 增加纸张的生产成本和售价,进而将产量减少至MSB=MSC的最佳水平。 将部分收入从纸张生产者手中转移给遭受损害或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企业和个人。 将水资源的污染减少至可容忍水平(但不能减少至零)。 B:将MEB加计到MPB之上。 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需求,降低消费者支付的净价格,进而将产量调整至MSB=MSC的最佳水平。 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所获效益,鼓励这类物品或服务的消费。 第三章公共物品或服务 13、试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1、垄断 2、外部性 3、信息不对称 4、分配不公 15相对于私人物品或服务来说,公共物品或服务具有哪些特性? 水平相加垂直相加 16什么是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什么是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二者有哪些区别? 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同时满足效用的非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三个特性的公共物品。17如何实现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配置效率? 18什么是林达尔均衡? 成员人数较少的社会中,通过自愿捐献和成本负担的合作方式,有可能使得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达到

公共经济学教学提示

《公共经济学》教学提示 (适用于杨志勇、张馨编著:《公共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0 导论 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随意点击某个门户网站的新闻网页,教师还可以随意选择一日的报纸,给出新闻标题,将逐条新闻与公共经济学联系起来。 理解什么是公共部门 理解国家观或政府观,强调现代经济中,何种政府观更具有现实意义。 0.4节学科发展不适合在课堂上讲授,宜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或在期末讲完其他所有内容的时候,再回过头讲解。 本章所提供的课外阅读材料是介绍与公共经济学课程学习密切相关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授课对象,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阅读材料提供的目的,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应该去阅读,而是帮助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想要进一步学习的学生以及需要对某个专题作深入研究的学生,提供一个资料来源。 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表现之一就是如何寻找本领域的基本材料。 《公共经济研究·国际财税理论前沿报告2005专辑》(厦门大学公共财政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财政科学研究所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介绍了公共经济学领域主要杂志,并对2004年度该杂志的主要内容作了介绍。《公共经济研究2007》 (https://www.360docs.net/doc/a21028380.html,/product.aspx?product_id=20278916)也有较多理论综述,可供参考。登陆https://www.360docs.net/doc/a21028380.html,可获取相关资料。 总的原则是,围绕每章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够看懂的内容,尽量少讲。课堂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讲解重点和难点,并组织适当的分组讨论。 1 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 本章的目的是回顾经济学原理或微观经济学的部分内容。学生如果已经系统学习过此类课程,教师可以只就公共产品、外部性、公平观等内容作简要介绍。必要时需要回顾经济学原理或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内容。本章的重点是公共部门的

公共经济学整理知识点 2

一、公共经济活动的特征及类型 1.政府的基本特征 (一)政府具有强制力,公共经济活动具有强迫性。 (二)政府部门的主要决策者是民选的。(公共经济活动的决策者与受益者分离。产品多需要直接或间接集体投票选择) (三)政府追求的不是利润。(政府的目标不是利润,政府服务于公共利益,其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四)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由于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有义务为每一位公民服务) 公益目标有时模糊,有时难以评价是否实现。公共经济活动有些情况下不受供求规律控制。可能长时期处于供求失衡状态。因此,公共经济活动尽可能给公众带来福利,但是也有许多情况下会给公众带来负效用,甚至是痛苦。 2、类型:从公共经济学的分析角度而言,政府在经济领域里扮演的三种角色,或者说政府的经济活动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政府作为经济参与者,即政府直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 (二)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即政府制定和实施影响经济活动的各种经济政策。 (三)政府作为经济管制者,即政府管理和规范民间经济活动。 *为了进一步理解政府经济活动的类型,我们可以把上述三种角色细化到七种角色。政府作为所有者;政府作为生产者;政府作为雇佣者;政府作为消费者;政府作为管制者;政府作为再分配者;政府作为经济决策者。 二、政府经济活动(或政府干预程度)的衡量标准及最优程度。 1、衡量指标构成 政府通过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参与经济活动,也被称为对经济的干预。其程度的度量包括对其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种方式。直接干预比较容易度量,主要包括政府收支占国民产出的比重,间接干预相对难以量化。 (一)、直接干预的衡量——政府规模 公共支出占GDP比重被作为重要的衡量政府规模的指标。因为其直接反映由政府部门对资源的使用或转移。(其实公共收入的比重也很重要,特别是税收其对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实际获得的数量) (二)、间接干预的衡量——市场化与管制程度 该类指标的运用并无一致的标准。例如:价格市场化程度,反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可以用市场定价比重来衡量。非公有经济市场准入程度,反映政府对投资领域所有制结构的控制,可以用禁入投资领域数量及重要程度来衡量。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反映资源在不同领域配置的政府意志的主导作用。 2、政府经济活动的最优程度 政府干预的净收益。(具体确定政府干预的最优水平及其决定因素是十分困难的。总之政府的最优敢于程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政策实现的目标,而且还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成本。) 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资源配置,都有一个最优的度,并不能简单的说政府干预程度越低越好。关键看干预的质量。 三、帕累托标准的含义及其缺陷 1、含义:帕累托最优:指政府的某一种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如果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就没有人的境况变好的状态。 帕累托改进:指政府的某一项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人的境况变坏的状态。 2、缺陷: (一)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要求拟议中的政策变化要有益于某些人,但不能对任何人有害。(二)帕累托标准使现状具有合理性。 (三)帕累托标准不能把所有可能的社会状态进行排序。

(完整word版)公共经济学课后习题解答

1.为什么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学者以“公共经济学”的名称取代财政学?传统的公共财政学理论,是围绕政府收支以及管理而展开的,并且侧重于公共收入的分析而相对忽视公共支出的研究,在凯恩斯主义逐渐兴盛随着政府对经济的广泛干预,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分析的重点落在了通过公共经济活动来弥补市场缺陷,企图使混合经济体制既能保证自由和效率,又能体现公平和稳定。 经济时代和经济环境的深刻的变化,要求从过去单纯研究政府收支本身,转变到从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及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公共部门如何为弥补市场缺陷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公共经济学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诞生的。 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边际革命,对公共财政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的演变。 2.既然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关系密切,为什么仍将它视为经济学的一个分 支学科? 虽然公共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活动主体一致,活动方式一致,但公共经济学与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一致,研究方法一致。(1)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如何决策的问题,公共经济学也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其解决的实质问题是如何实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以及公共部门内部的最优资源配置。(2)公共经济学把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延伸到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之中,认为政治领域的参与者和市场主体一样,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动机3.公共经济学与盎格鲁-萨克森传统的财政学相比,存在哪些区别? 研究范围不同:传统财政学只研究政府部门本身,公共经济学的主体研究范围不仅包括政府部门,而且包括公共事业单位和公共企业部门。 研究母的不同:传统财政学着眼于研究如何通过税收和公债满足国家对财政经费的需求,公共经济学着眼于弥补市场缺陷。 假设前提不同:传统财政学认为政府行为与厂商的消费行为完全不同。公共经济学认为,政府不是神的造物,而是由人组成和操纵的,它没有无所不能和正确无误的天赋。 立足基本点不同:传统财政学以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公共经济学以福利经济学为基础。 4.公共部门职能与公共部门职能范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弥补市场缺陷,因此,可将公共经济职能概括为;参与资源配置,、协调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稳定 公共部门职能范围,是从纠正和克服市场失灵现象出发来界定的,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我国公共部门职能范围是要消除越位和缺位,从而更好的满足经济市场的需求。 5.界定公共部门职能范围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满足其社会需要,以剩余产品的分配为主的收支活动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当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组要配置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只有在满足社会公众需要或市场失灵,政府部门的介入才是必要的,即满足社会公众需要或市场失灵决定着公共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及其职能范围。 6.资源配制、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之间有什么联系?

东北大学行政公共管理考研参考书目真题高培勇公共经济学第三版笔记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公共部门?——亦称政府部门一一经济活动的科学。或者说,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刘象是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进一步说,尽管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表现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事实上它是存在着一条主线的。这条主线,就是围绕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而发生的收入与支出。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有一个别称——公共财政学。 本书对于公共经济学的阐释,是从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意义开始并以公共部门的收入与支出为主线的。作为开篇,这章的基本线索是:由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评判入手,分析市场机制的缺陷,给出社会公共需要的概念,揭示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界定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公共财政的职能。 1.1 资源配置效率:含义与条件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经济学家看来,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是否具有效率是最重要的。 那么,应当如何把握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和条件呢? 1.1.1 效率的含义:帕累托效率 对资源配置效率含义的最严谨的解释,是由帕累托做出的。 著名的帕累托效率准则: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就是缺乏效率的。 实际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帕累托效率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都可能是以其他人境况变坏为条件而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好。 帕累托效率准则的意义:为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提供了一种合理配置资源的判断标准。 帕累托效率准则的实际含义:经济活动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资源的配置就可说是具有效率的。 1.1.2 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将以往使用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一分为二”: 按照其覆盖范围的大小,区分为“私人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与”社会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两类。即所谓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 社会总效益指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该种物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总的满意程度。 社会边际效益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社会边际效益以通过人们为增加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能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 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少。

公共经济学课后习题解答修订稿

公共经济学课后习题解 答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1.为什么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学者以“公共经济学”的名称取代财政 学? 2. 传统的公共财政学理论,是围绕政府收支以及管理而展开的,并且侧重于公共收入的分析而相对忽视公共支出的研究,在凯恩斯主义逐渐兴盛随着政府对经济的广泛干预,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分析的重点落在了通过公共经济活动来弥补市场缺陷,企图使混合经济体制既能保证自由和效率,又能体现公平和稳定。 经济时代和经济环境的深刻的变化,要求从过去单纯研究政府收支本身,转变到从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及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公共部门如何为弥补市场缺陷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公共经济学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诞生的。 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边际革命,对公共财政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的演变。 3.既然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关系密切,为什么仍将它视为经济学的一个 分支学科? 虽然公共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活动主体一致,活动方式一致,但公共经济学与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一致,研究方法一致。(1)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如何决策的问题,公共经济学也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其解决的实质问题是如何实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以及公共部门内部的最优资源配置。(2)公共经济学把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延伸到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之中,认为政治领域的参与者和市场主体一样,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动机 4.公共经济学与盎格鲁-萨克森传统的财政学相比,存在哪些区别? 研究范围不同:传统财政学只研究政府部门本身,公共经济学的主体研究范围不仅包括政府部门,而且包括公共事业单位和公共企业部门。 研究母的不同:传统财政学着眼于研究如何通过税收和公债满足国家对财政经费的需求,公共经济学着眼于弥补市场缺陷。 假设前提不同:传统财政学认为政府行为与厂商的消费行为完全不同。公共经济学认为,政府不是神的造物,而是由人组成和操纵的,它没有无所不能和正确无误的天赋。 立足基本点不同:传统财政学以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公共经济学以福利经济学为基础。 5.公共部门职能与公共部门职能范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弥补市场缺陷,因此,可将公共经济职能概括为;参与资源配置,、协调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稳定

杨志勇公共经济学第4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杨志勇公共经济学第4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杨志勇《公共经济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 目录 本资料是杨志勇《公共经济学》(第4版)教材的配套题库。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收录了中央财大、北邮、首都经贸、南开大学、中南财大、浙江财大、东北财大、山东大学、河南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进行分类,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通过本部分的练习,可以帮助考生掌握命题规律和出题特点。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详解。根据教材和公共经济学相关资料对本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资本性支出[中央财大2011年研] 答:资本性支出是指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这种支出的明显特点是,它的耗费的结果将形成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所以,资本性支出不能全部视为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因为它所形成的成果有一部分是在当期受益,但更多的是在以后的较长时间内受益,与此相对应,资本性支出的一部分应在当期得到补偿,而大部分应分摊到未来的使用期;如果用当年税收去补偿全部的资本支出,就等于将未来公共物品的成本提前到本期,这样也会使公共物品的受益与公共物品的付费在时间上发生差异。 2经常性支出[中央财大2009年研] 答:经常性支出是指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这种支出的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比如,行政管理费包含公务员的工资、办公费、差旅费、修缮费等,这些费用的消耗就会成为当期服务的公共物品——行政管理、社会秩序、社会安定、经济信息等。

公共经济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的被扩散给社会全体成员的物品。 2.拉弗曲线:P193 美国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A.拉弗提出著名的“拉弗曲线”原理,其基本观点是:在一定限度以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因为税源不会因为税收的增加而等比例地减少;当税率超过了这个限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收入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下降。 3.帕累托效率:P21 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学上的意义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必须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有效”。 4. 市场经济:(摘自上课笔记——老师上课所用的PPT) 由分散的市场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具有自由经济、利己经济、交换经济、竞争经济等特征。 5. 外部效应:P59 也称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受益或受损。 外部效应就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也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的收益。 6.机会成本:(摘自上课笔记——老师上课所用的PPT) 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7.公共物品:(摘自PPT) 公共物品是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的被扩散给社会全体成员的物品。 8.供求机制: 9.帕累托效率:P21 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学上的意义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必须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有效”。 10.生产要素:(摘自上课笔记——老师上课所用的PPT)课本P28有相关内容 经济体用来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资源,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建物和用于生产的机器)。 二,简答题 1.简述资源配置问题及其解决方式。21-27

公共经济学习题与参考答案

《公共经济学》习题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概念和职能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与私人产品相比较,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2、所谓外部效应,是指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二、填空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为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_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 2、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主要是: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等。 3.政府干预手段包括: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及财政手段。 三、不定项选择 1、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基本职能是( ABD )。 A、资源配置 B、调节收入分配 C、组织生产与销售 D、经济稳定与发展 2、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BCD ) A、垄断 B、信息失灵 C、收入分配不公 D、经济波动 3、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 ABCD ) 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围 B、规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通过转移支出 4、创立财政学的是( A ) A、亚当·斯密 B、威廉·配第 C、凯恩斯 D、拉弗 5、西方最早的财政学著作是( B ) A、《国富论》 B、《赋税论》 C、《政治经济学原理》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四、简答: 1、何谓公共经济学?其容是什么? 答: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指政府及所属部门)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其容主要包括:市场缺陷分析;公共选择理论;财政支出理论;税收基本理论与税收制度;公债理论;多级财政等容。

杨志勇《公共经济学》复习整理

杨志勇《公共经济学》复习整理 目录 第零章 (5) 一、名词解释 (5) 第一章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 (6) 一、名词解释 (6) 二、图示模型 (11) 第二章公共产品 (11) 一、名词解释 (11) 二、图示模型 (12) 四、定理证明推理 (13) 第三章公共选择 (13) 一、名词解释 (13) 二、图示模型 (16) 三、意义影响 (17)

第四章公共支出理论 (17) 一、名词解释 (17) 二、图示模型 (19) 三、意义影响 (20) 四、定理证明推理 (20) 第五章购买性支出 (20) 一、名词解释 (20) 二、图示模型 (22) 三、意义影响 (22)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23) 一、名词解释 (23) 三、意义影响 (26) 四、定理证明推理 (26) 第七章税收理论 (26) 一、名词解释 (26) 二、图示模型 (37) 三、意义影响 (37) 四、定理证明推理 (37) 第八章商品税 (38) 一、名词解释 (38)

三、意义影响 (42) 第九章所得税 (43) 一、名词解释 (43) 三、意义影响 (44) 四、定理推理证明 (45) 第十章其他税收 (46) 一、名词解释 (46) 三、意义影响 (48) 第十一章国有经济 (49) 一、名词解释 (49) 三、意义影响 (51)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 (51) 一、名词解释 (51) 三、意义影响 (54) 第十四章赤字、公债与财政政策 (55) 一、名词解释 (55) 三、意义影响 (62) 四、定理证明推理 (63) 第十五章政府间财政关系 (63) 一、名词解释 (63)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公共经济学》(开卷)期末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 答:要达到帕累托标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交换效率条件。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商品替代率对任何两个消费者都相等。2)生产效率条件。包括:①技术替代率条件,任意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要素的两个生产品都相等;②产品转换率条件;③边际产品条件,如果任意两个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时,每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均相等。3)交换和生产的总体效率条件。任何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等于它们的商品替代率。 2、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①公共物品失灵。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物品即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市场机制往往发生失灵。 ②外部性失灵。外部正、负效应都将扭曲资源配置有效状态。 ③垄断性失灵。垄断现象的存在使市场上竞争性均衡机制失去作用。 ④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陷于一种模糊的状态。 ⑤收入分配失灵。两极分化是市场机制的必然后果。 ⑥宏观经济的失衡。经济周期性波动是自由市场经济下的经常性特征。 3、简述公共产品分类判断的步骤 答:根据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对公共产品的分类进行判断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看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没有非竞争性,则该产品肯定不是纯公共产品。 第二步,看该产品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如有非排他性,则为公共资源或拥挤性公共产品。 第三步,如果该产品既没有非竞争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肯定是纯私人产品。 第四步,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并且排他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排他虽然在技术上可行,但排他成本很高,说明也具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是纯公共产品。 第五步,若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排他不但在技术上可行,而且排他的成本是可以接受的,则该产品是俱乐部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4、简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有效定价原则的区别 答: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私人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和产量的调节者,当某一价格水平下需求总量等于供给总量时,私人产品就达到了均衡;而在公共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都是产量的接受者和价格的调节者,当人们为公共产品愿意的总支付等于公共产品提供者在这一产出水平上的供给价格时,公共产品就达到了均衡。因此,私人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公共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是消费者愿意支付价格的总和等于边际成本。 5、公共支出的原则是什么? 答:公共支出的原则是指政府在安排和组织公共支出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财政规律在支出上的具体化、系统化。公共支出通常应坚持以下一些原则:量入为出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统筹兼顾原则。 6、公共支出效益内涵的特点 答:公共支出的效益内涵有自己的特点:1)在计算所费与所得范围上,要计算有形的

《公共经济学》(本科)题库及答案

《公共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部门最主要的成员是()。 A公共企业B政府C非营利性经济组织D民间社会团体 2投票悖论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是()。 A单峰定律B多峰定律C中间投票人定律D阿罗不可能定律 3最优所得税理论认为,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应该()。 A等于零B等于1 C大于零小于1 D趋近于1 4 1992年起,中国的国家预算编制开始采用()。 A单式预算B复式预算C零基预算D增量预算 5长期公债的债务期限是指()。 A5年以上B10年以上C15年以上D20年以上 6瓦格纳法则认为,随着人民实际收入的提高,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 A提高B降低C不变D先提高,后降低 7下列不属于财政的购买性支出的内容是()。 A行政支出B投资支出C税式支出D文教科卫支出 8一般认为,存在超额负担的税种是()。 A总额税B所得税C财产税D商品税 9中国对增值税无法课征的某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经营行为课征()。A消费税B营业税C关税D商品税 10中国目前大多数公债实行()。 A抽签偿还法B买销法C比例偿还法D一次偿还法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有()。 A行政支出B国防支出C社会保障支出D投资性支出E文教科卫支出 2税收的三性是指()。 A固定性B强制性C无偿性D社会性E对等性 3以税收的征税对象为标准的税收分类内容有()。 A直接税B间接税C流转税D所得税E财产税 4下列属于经济性基础设施的有()。 A电力B机场C市内交通D自来水E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 5 基于市场的解决环境污染的政府规制方法有()。 A排污收费制度B立法C削减市场壁垒D降低政府补贴E可交易的许可证制度6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体现在()。

杨志勇《公共经济学》复习整理

目录 第零章 (3) 一、名词解释 (3) 第一章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 (3) 一、名词解释 (3) 二、图示模型 (5) 第二章公共产品 (5) 一、名词解释 (6) 二、图示模型 (6) 四、定理证明推理 (6) 第三章公共选择 (6) 一、名词解释 (6) 二、图示模型 (8) 三、意义影响 (8) 第四章公共支出理论 (8) 一、名词解释 (8) 二、图示模型 (9) 三、意义影响 (9) 四、定理证明推理 (10) 第五章购买性支出 (10) 一、名词解释 (10) 二、图示模型 (10) 三、意义影响 (11)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11) 一、名词解释 (11) 三、意义影响 (12) 四、定理证明推理 (12) 第七章税收理论 (12) 一、名词解释 (12) 二、图示模型 (16) 三、意义影响 (17) 四、定理证明推理 (17) 第八章商品税 (17) 一、名词解释 (17) 三、意义影响 (19) 第九章所得税 (19) 一、名词解释 (19) 三、意义影响 (20) 四、定理推理证明 (20) 第十章其他税收 (21) 一、名词解释 (21) 三、意义影响 (22)

第十一章国有经济 (22) 一、名词解释 (22) 三、意义影响 (23)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 (23) 一、名词解释 (23) 三、意义影响 (24) 第十四章赤字、公债与财政政策 (25) 一、名词解释 (25) 三、意义影响 (27) 四、定理证明推理 (28) 第十五章政府间财政关系 (28) 一、名词解释 (28) 二、图示模型 (29) 三、意义影响 (29)

《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南大《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第一章绪论 一、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基础 公共现象或公共行为早已有之,但是公共经济则不是同步出现的。在中国盐铁是否专卖,汉武帝认为要专卖,但是这是公共政策,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系统论证过专卖的好处以及其坏处,公共政策及思想早已有之,但没有公共经济,这些在前资本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职能主要一是组织大型工程(如水利、宫殿以及部分防御设施,像长城等),不存在社会协调不协调的问题,由于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古代就采取相应办法,把人头税摊丁入亩,这是帝王职能。二是公共职能,如赈灾,民间应当是辅助的,而政府是主体的,赈灾就是政府的事。过去就是有问题提出一个对策,而不是一门学问。 公共政策或经济行为早已有之,但也没有公共经济学。 主要是没有社会大生产,因此,没有宏观调控的需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因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也没有出现公共经济学。严格说,在凯恩斯之前也没有公共经济学。因为之前,是自由主义学派,真正为现代经济奠基的是亚当.斯密,公共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假设、名词到现在都在用,如经济人假设、竞争,都是他的奠基,但其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反映在他对政府调控是看法,是不用政府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是守夜人,这是其思想的基点,而且亚当.斯密认为他解决了经济学里的所有问题,而且想通过经济学来解决社会现象,也就是布坎南等人后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人假设解决道德、情操问题,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最近由印度学者《从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当.斯密继承人大卫.理嘉图也坚持了这个观点,以及最后到马歇尔都是自由主义,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且不断发展,但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政府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以及公共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不可能最终形成。 总之,西方经济的自由主义是公共经济学不能产生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凯恩斯就是干预主义,涉及到财政就是要用政府宏观手段调控经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30年代大危机,危机说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同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未受到影响,其经济不乱。三是第一个走出大危机的美国,就是罗斯福实行干预后走出来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市场的推动不能使供求平衡,出现了缺口,其想到了政府,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缺口的闭合,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货币政策、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等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别人问他采用他的政策如何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他说,把钞票发到半通货膨胀的临界点状态。公共物品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有了,凯恩斯理论也就是政府经济学的诞生,而我们现在比凯恩斯更滑头,更叫人听不懂,现在说的是,刚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一是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也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三个背景。二是战后重建,都是国家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重建是主导,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一个理论支持,这不是亚当.斯密的时代,源于凯恩斯,一直到当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二、政府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政府部门的社会根本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增进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种看上去无序,为人个利益,但在为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向公众利益,但是否是整体获利,还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不获利,甚至是贫困,因此,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这种进步分解到个人就不一样。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而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2,因此,说要用政府手段来平衡,南美就是社会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太大,而东南亚是实行均富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整体利益虽提高,但贫富差距扩大,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也

公共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一致同意悖论:一致同意规则在逻辑上鼓励局部小型的“一致同意体”出现,因为人数越少,达成一致同意越容易,结果是局部达成一致同意的小型“一致同意体”越多,实现社会整体的一致同意就越困难。 中位选民定理:中间投票者,又称中位选民,是指对某一方案的需求选择持中间立场,或者说是其偏好处于两种投票人对立偏好的中间状态的投票者,他正好把另外偶数个投票人分为兴趣或意愿刚好相反的两组,他的偏好选择结果刚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选择序列的中间。 利益集团:由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并能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团体。它与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益集团的领导人并不执掌政治权力,但却能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以谋求对集团有利的提案支持。 自然垄断: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性、经济范围性及成本的弱增性,这就使得单一产品或服务的提供企业联合起来提供多数的产品或服务,形成一家公司或者几家公司,经济学中把这种由于技术原因或者特别的经济原因而形成的垄断或寡头垄断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 非价值性产品:所谓非价值性是指社会从伦理规范的角度否定产品功能的市场价值。因此,非价值性产品是指在竞争性市场可以形成自由配置,但因社会伦理道德禁止或限制其生产的产品,如毒品、麻药、核燃料、原子反应堆等。 进入与退出规制:为了获得产业的规模经济和成本弱增性,规制者需要限制新企业进入产业。同时,为了保证供给的稳定性,还要限制企业任意退出行业。 社会性规制:社会性规制是政府为了消除由于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而进行的规制,其意义在于避免由此可能引起的各种危害,比如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各种事故造成的健康和安全问题,企业趋利行为产生的低质产品对安全和健康的损害等。社会性规制是指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相关活动制定标准。 公共支出:各级政府履行其必要职能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成本,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以及为实现收入分配而进行的转移支出。 瓦格纳法则:德国财政学家瓦格纳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法则指出,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不断增长的,即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不断增长。瓦格纳集中分析了公共支出的需求因素。从对理论发展贡献来看,瓦格纳对于公共支出演变趋势的分析,更多的是指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现象,而没有探讨和指出引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非均衡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杰克·鲍莫尔将经济分为进步部门和非进步部门。进步部门的生产率高,非进步部门的生产率相对较低。这是因为,进步部门在规模经济和技术革新上有优势,从而劳动生产率的累积性得以提高。鲍莫尔把公共部门视为非进步部门,私人部门视为进步部门。他认为,公共部门生产力相对落后是公共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因为相对于私人部门而言,公共经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具有相对下降的趋势,为了维持私人经济部门和公共经济部门之间的平衡,需要将更多的要素投入到公共经济部门中,如公共部门的工资与私人部门的工资呈同方向且等速度,这便导致了公共支出的增长。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内涵:广义的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和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和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 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市场与政府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政府的基本特征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和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是主要的。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和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排他性技术的成长使准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可以实现“选择性进入” ,从而使私人部门可以提供。市场经济条件,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具有产权保障。新公共管理的发展使私人部门可以广泛参与公共物品的生产。 三)社区 社区的一般含义及其经济特征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与社会相比的特征:共同性、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相结合、关系的紧密性和共生性、功能的专门化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特征:基于生活聚集区的居民实际需要、协商筹资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答案定稿

《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相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那些转向?3 答:公共经济学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 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28——34 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失效。资源配置失效是由垄断形成的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公共产品的存在、市场不完全、不充分和不对称、偏好不合理造成的。 第二,收入分配不公。 第三,宏观经济波动。 3、简述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29——30 答:外部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外部效应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纠正外部效应一是根据科斯定律通过重新分配产权由私人交易自行解决;二是进行组织重构,合并与外部效应影响有关的企业;三是使用矫正性的税收(收费)政策和补贴政策。 4、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7

答: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即受排他成本或技术原因的限制,它很难排除“免费搭车”的问题;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人消费这一产品并未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 5、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90 答:第一,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只有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则恰好相反。 第二,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政府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相对较软。 第三,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软。 在公共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公共支出所配置的资源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6、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必要性和原则136-138 答:政府投资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开发性、战略性、注重社会效益的特点。 政府投资的必要性表现为:

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公共经济学》王雍君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研究生课程刚刚开始的阶段,我首先自学的教材是《公共经济学》。原因是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是公共管理学科范畴内的理论和应用,公共管理中一个重要的主体是公共部门,而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则是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我要从公共管理的主体,即公共部门入手,开始我公共管理硕士的学习研究之旅。 通过公共经济的学习,首先是要弥补一下理论的空缺。书中按照篇章系统地从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和政府的经济理论、公共财政理论以及经济政策和管制等角度讲述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比如公共选择理论、市场失灵的类别和范围、帕累托效率、公共物品、科斯定理、博弈论和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模型等。 (一)首先要明确的是,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现代市场经济是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相互作用的混合经济,私人部门更多时候遵从市场规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部门则基于公共利益极大化的原则,利用非市场的政治程序制定和实施决策来支持和补充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多由地方政府来具体提供给民众,这也就解释了地方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司法服务等,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人人均可受益。高速公路,公园等则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在一定容量内可以平等受益。这让我想到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引来严重拥堵成为了新闻热点,我想这就是政策将准公共物品改为了纯公共物品,去除了排他性,造成了“劣币追逐良币”的效应,低效益追求者将高效益追求者一起共享有限的资源,另外,我认为这个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市场的需求原理,也并没有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却进行了政府的政策干预,最终导致了高速公路的一度瘫痪。我想公共政策的出台、公共物品的提供,既然出发点是社会效益,那么就需要以结果为导向。高速公路这种资源在使用中,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资源如何有效配置而非如何平等配置。公共物品的提供并不一定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私人部门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私人部门可以承担生产和管理责任,公共部门则承担决策和融资责任。公共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