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_城市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_汪国华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_城市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_汪国华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_城市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_汪国华

2007年3月第23卷第1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

(SocialSciencesEdition)

Mar.2007Vol.23No.1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城市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

汪国华

(南京大学,南京210093)

〔摘要〕城市离婚率的上升是时下不争的事实,加之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一比率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本文在对随机抽取的个案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得不同群体出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流动;随着流动性的增强,流动者的人际关系变得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并且他们与这些复杂化的人际关系变得日趋陌生化,所以,现代化即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陌生人社会中社会约束力明显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曾经可以成为离婚诱发因素但能够忍受的因素在陌生人社会中都有可能引发离婚。

〔关键词〕离婚;社会约束力;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7)01-0005-05

〔收稿时间〕2006-12-25

〔作者简介〕汪国华(1977—):男,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的离婚率都有迅速上升的趋势。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离婚率长期高居不下,亚洲许多国家的离婚率已有接近美欧国家的趋势,如韩国的离婚率已经飚升至排名世界第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直倡导“从一而终”、“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婚姻理念,婚姻是

“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在经历了像五四运动这样的社会巨变后,中国人仍然思想上恪守、行动上践行着这一理念。然而,历经了改革开放后至今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人对结婚与离婚的观念、想法与行为却今非昔比,中国的离婚率尤其是大城市持续上升,离婚绝对数字连年攀升。

1979-2005年中国离婚形势图

根据上图不难发现,改革开放后的这些年来中国

离婚绝对数字扶摇直上。1978年中国离婚对数为

28.5万对,而最新数字显示,2005年我国办理离婚手

续的有178.5万对,二十多年里增加了6倍有余,并且全国离婚率亦呈上升之势。

就北京、上海和广州等这些大城市而言,离婚率上升更是惊人,北京尤甚。北京市从1979年到1999年20年内离婚率①整整翻了10倍,2002年以后离婚率上升趋势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成为中国离婚率最高的城市,超过日本和韩国的离婚水平。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200年有27374对夫妇办理了协议离婚,离婚率比2003年增长了38.9%,平均每天有75对男女解除婚约,位居全国第二。在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广州,总体离婚率已经超过20%,居全国第三。目前国内城市离婚率居高不下,有关统计显示,城市离婚率是4比1,城市中心地带达到3比1的比率,就是说三四个家庭里就有一对夫妇离婚。城市离婚率呈迅速上升趋势,而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离婚状况则更让人担扰。

中部地区的安徽和江西两省是农民工输出的大省。在农民外出打工的农业大县怀远县,县法院近年受理的离婚案逐年增加,2003年为648件,2004年

1-9月达557件,其中农村离婚案均占到85%左右,

并且,一方当事人多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在抽查的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100件案件中,这类案件占到85%。近年来,赣县法院受理的农村离婚案件呈急速上升趋势。据统计,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不足四个月的时间里,江西省赣县法院共受理离婚案件有51件,其中农村离婚47件,以外出或外出经历者居多。

农村外出的务工人员离婚率远高于留守在农村人员的离婚率,而农民工户籍仍属于当初的外出地,这种限于政策羁绊的技术上统计使得有的学者得出:农村离婚率远高城镇,但是,如果从流动的角度来看,农民工暂时属于城市,那么城市的离婚率就远远高于农村了。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只是在计算农民工的所属上出现了争议。总体上可以认为,生活或流动于大城市中的城市人或准城市人,他们的离婚意愿比较强烈,离婚行动比较迅速。为什么城市离婚率高于农村,为什么农民离开原居住地其离婚率就显著上升?学术界对于城市高离婚率也给予了不同面向的阐释和解读。

二、多面向解读城市离婚率的走高

(一)结构视野中的城市离婚

离婚率持续走高发生于改革开放后剧烈的社会变迁大背景之下,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变革给婚姻的稳定带来巨大冲击。我国人口离婚率自1979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这除了受社会环境、外来思潮的影响外,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离婚率的影响不容忽视。离婚率的变化与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都呈现出很强的并滞后数年的相关关系,这表明社会结构的变化先于离婚率的变化,并引起离婚率的变化。从经济与人口结构的演变维度检视离婚问题不失为一种宽泛的视域即泛结构主义视野,然而,这种宽泛的眼界终究隶属社会变迁的表征之一,透彻诠释离婚的持续攀升仍须进一步努力。

在女性社会学日益彰显的情势下,从妇女角度研究离婚问题的成果不断涌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妇女们的地位不断提高,包括文化程度的提高和职业性质的改变,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职业妇女有能力去追求幸福美满的婚姻。传统的男权主义在现代社会中日益被夫妻间男女平等所替代,并且,现代社会由于物质生活相对富裕,人们在缔结婚姻时已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彼此更加注重情感的交融与心理上的满足,一旦一方婚后感觉未得到其所期望的东西,既定的婚姻家庭关系便难以维持下去。

一些研究认为,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更体现了忽略道德记录,财产分配视需要而定,且奉行男女平等的原则”,为离婚创造了宽松的法律环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实行了无过错离婚改革,首次将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标准。随后,婚姻登记条例又大大简化了民政部门办理婚姻协议离婚的手续,协议离婚不再需要当事人所在单位出具证明,这一规定使离婚更加容易和便捷,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一些人的草率离婚,减弱了对社会、对家庭的约束能力。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之一。传统社会由家庭所承担的各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如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性生活功能、生育功能、抚育功能、情感功能、娱乐功能、赡养功能等,在现代社会逐渐外移、淡化或社会化,夫妇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随之削弱,从而导致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传统纽带愈益松弛乃至消失。不可否认,现代社会家庭功能日益淡化并紧缩,但家庭的一些核心功能仍在持续发挥作用如性生活功能、情感功能等,这种功能的精简与外移并没有实证据支撑婚姻关系由此出现裂隙。另外,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进,家庭日趋小型化和核心化,这种趋势的加强成为推动离婚率持续上升的动力,正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规模由大变小,妇女已不再专心独自承担全部家务,相当多的家庭由于家务负担分配不当而发生冲突。另外,产业结构和城市人口结构的改变,使很多夫妻处于长期或短期分居状态,这些都是家庭婚姻中的不定安因素。

(二)文化视域中的城市离婚

从社会文化的深层背景来看,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文化使人们难以轻易地作出离婚选择;而现代社会“个人本位”文化使人们对婚姻关系的选择可以独立从容地进行,后者对现代社会离婚率上升起到实际的催化作用。“个人本位”的出现离不开现代社会理念的长期灌输,更不离开现代器物的潜在引导。现代社会中,电视、网络等媒体渗透带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西方的以及中国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迅速而直观地影响着流动人口的生活、婚姻和家庭。甚至有些人以有无爱情作为择偶和婚姻成立的首要条件,使婚姻成为一种个人心理感受,个人情感和意愿的事情,是婚姻中个人行为因素增长的又一表现。与义务型婚姻相比,爱情型婚姻则表现了更多的“自我中心”和“自我认同”。由此极易诱发婚外情,多元情感和自我中心的再置必然会导

第23卷第1期

致婚外恋的出现,“婚外恋”和“第三者插足”是近年来在婚姻家庭领域出现的较多而引人注目的现象。外遇是人类婚姻的共生物,外遇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导致的,男人外遇比例相对较高;其二,个人在婚姻中欲求不满所致,外遇者的婚姻半数以上以离婚收场。与此同时,中国妇女研究学者曲雯认为,择偶观的变化使经济婚姻和三快婚姻(相识快、结婚快、离婚快)增多,婚姻观的变化使婚姻生活中的志趣矛盾、家事冲突、感情转移更加激烈,性事观的变化使现代婚姻的生理基础面临新的挑战,离异观的变化为感情确实已经破裂的夫妻寻求离婚的解决办法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徐安琪则认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婚姻质量、感情需求和爱情期望也有所上升,以前觉得能凑合的,现在就不能容忍了。然而,文化是需要人们长期内化吸收和外化的过程,文化酵素并不能真正有效地作为离婚的深层动因。

(三)心理学维度的城市离婚

心理学崇尚寻觅个体因素探究事物原因,他们认为,离婚是夫妻双方的事情,仅仅涉及到存在的夫妻双方,其他社会个体或群体对离婚不产生直接影响。有些学者从心理学角度详细阐述了影响离婚的因素: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对婚姻生活期望过高,夫妻双方家庭角色期望不同,夫妻一方或双方认为没有得到对方的重视,夫妻双方或一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个性不匹配;这些因素在个人层面上比较具体的探讨了夫妻离婚的原因,但是,个人并非仅局限于夫妻两人中的个人,而是社会中的个人,夫妻双方的任何一人都不例外,婚姻从表面形式上是男女两性的个人结合,但从本质上看是社会结合,婚姻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行为,离婚同样如此。所以,从心理学特质性的要素如角色、期望等方面挖掘离婚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失偏颇。

概览上述对城市离婚率上升的种种解释均有其合理成份,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文化层面,抑或心理层面,都找出了导致离婚的直接表层原因或称为诱发离婚因素。但是,离婚并非一种非理性行为,中国人对结婚与离婚处理始终处于一种在家人、亲戚和社会多元因素监督和控制下的理性行为,故而,对离婚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诱发离婚因素,而且需要考虑致使离婚后双方生活正常化的因素。所以,导致离婚原因有林林种种,但没有一种原因既能合理解释诱发离婚行为,又能解释离婚后双方生活正常化,而离婚后双方生活均能正常化是理性离婚的考量之一。

三、流动性、人际关系、

社会约束力与离婚

有的学者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人口城市化、工业化使城市劳动人口增加,因而导致了一些迁移人口的无序,重要表现在就业地点和住处方面,从而导致了人际关系复杂化,这诸多因素必将影响其婚姻家庭。但至于复杂化的人际关系如何影响甚至导致离婚并未铺叙,本文以此为契入点来探讨城市离婚率的上升,作者关注的离婚群体不仅包括城市户口,同时包括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不仅指涉知识、经济精英,还涵盖底层甚至贫困群体,欲从中找出社会变迁背景下的城市离婚率攀升的深层动因。离婚个案的选取相当困难,这涉及到个人隐私、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本文在遴选个案时,一方面利用亲缘和地缘的关系(个案A、D、E、F),深入访谈,另一方面动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个案B、C),通过他者口叙方式精选个案。

个案年龄结构跨度比较大,并不局限于青年年龄段,学历结构从文盲一直跃迁到博士学位,职业结构有教师、公务员、农民工、农民和外资企业管理人员等,年龄、学历和职业三者都比较丰富,结构比较复

表1典型个案的基本结构

个案编码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业结构家庭背景子女状况婚姻状况A(H.W)28?27硕士?硕士公务员?外企城市?城市无离异

B(H.W)31?31大专?大专教师?打工者城市?城市有离异

C(H.W)52?49本科?高中教师?退休城市?城市有离异

D(H.W)22?21初中?小学农民工?农民工农村?农村无离异

E(H.W)40?37博士?小学教师?教师农村?农村有离异

F(H.W)44?41文盲?小学农民工?农民工农村?农村有离异(注:H表示丈夫、W表示妻子,后面年龄、学历和职业结构性构成均按H?W方式排列)

汪国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城市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7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杂,故将这三者作为离婚变量极不合适,本文将另辟路径,从人口的流动性(含社会流动与空间流动)、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陌生化以及社会约束力诸方面佐证这些因素与城市离婚率上升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个案访谈内容和访谈主题,将典型个案的流动、人际关系和社会约束力以表格列出。

主题一:离婚者的流动状况

离婚者的流动一般出现在离婚之前,或者是流动与离婚几乎同时发生,甚至少数时候离婚后才流动,还有则是离婚后一方离开原居住地,另一方仍在原地,但无论哪一种情况,这些离婚基本在一种秘密状态下进行的。流动的范畴基本上属于一种异地流动状况,个案A、个案C、个案D夫妻二人都发生了异地流动。AH与AW在原工作单位时就因为AH曾答应帮助AW弄签证未果而矛盾丛生,一直有离婚念头,两个婚后三年都来到上海发展,不久便离婚。个案C更是奇怪,两人都是高干家庭,一直对外界宣称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其实一直是一个寡居。CH早年与其妻子经人介绍在军队相识,两人均是干部家庭,且都是大学毕业后在军队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人很快结婚。婚后不久两人的工作就调在了一起,但是性格的差异以及由于工作的原因造成的两人聚少散多,使得两个的感情逐渐出现了鸿沟。妻子去了国外陪读,CH只身来到上海,婚姻便走到了尽头。个案D夫妻双方学历都较低,DH初中毕业后就随老乡来到沈阳打工,两年后又转到杭州打工,在一家厂里认识了DW,DH与DW都是外乡人,两个人家境、喜好差不多,在双方父母催促下,就结婚了,但时间一长两人常吵架,最后就索性离婚。

目前,在离婚者当中,双方在离婚前或离婚后都离开原地情况司空见惯,当然,一方流动而另一方不流动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个案B、个案E和个案F就存在这种情况。BW在与BH认识之前,BW曾经和一小商人拍拖数年,由于两人感情不和,最终分手。分手后不久的BW就遇到了有一定学历且在高校教书的BH,两人便很快结婚。然而,两人婚后第三年左右,就听说BW突然离家去南京打工,婚姻出现危机,而BH仍在原地执教。EH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教,经人介绍后认识了EW,因为大学中的暗恋对象很快选择结婚,EH觉得没有指望,就匆忙结婚,婚后有一女,EW是一小学教师,EH与EW婚后一直吵吵闹闹,在EH备考博士研究生时两人协议离婚,EH已去继续深造,而EW仍在原地,便更换了工作单位。FH自小是孤儿,被同村书记收养,经媒人介绍,与同村FW结婚,婚后有两女,不久便到昆明打工,FW疑心较重并且性格泼辣,总是怀疑FH有外遇,所以,索性放掉农话,带两个女儿随夫去了昆明,四年里,并未发现丈夫有外遇,但性格使然,最终两人离婚,FW只能带着女儿回到村里,而FH仍在外地打拼搏。

通过上述个案能明显发现,现代化社会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加之城市化速度加快,无论是知识精英,或者学历低微的农民工,还是文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空间性的地域流动和向上的社会流动。

结论: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得不同群体出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流动。

主题二:人际关系的变化

六个个案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流动,这种流动程度不论大或小,对原来的人际关系或多或少地发生了一些影响,熟人社会是以亲缘和地缘人际关系占绝对主导,并且这种人际关系对关系网中的人有巨大的监督

表2典型个案的主要变量

个案编码流动状况人际关系社会约束力

A(H.W)AH离开原地到上海AH:复杂化、陌生化

很弱AW离开原地到上海AW:复杂化、陌生化

B(H.W)

BH未动BH:基本不变

较弱BW离开原地到南京BW:复杂化、陌生化

C(H.W)CH离开原地到上海CH:复杂化、陌生化

很弱CW离开原地到美国CW:复杂化、陌生化

D(H.W)DH离开原地到杭州DH:复杂化、陌生化

很弱DW离开原地到南京DW:复杂化、陌生化

E(H.W)EH离开原地到北京EH:复杂化、陌生化

很弱EW留原地但换单位EW:基本不变

F(H.W)FH离开原地到昆明FH:复杂化、陌生化

弱FW留原地FW:基本不变

第23卷第1期

和约束作用。然而,随着流动速度的加快,原先掣肘人们行动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松动,人们可以有选择的与原先人际关系发生联系,甚至脱离原先的人际关系圈,重立新的人际关系圈。

DH当初离婚时就遭遇到双方父母和老乡的强烈反对,但他毅然坚持,他说:“反正我还年轻,大不了再找一个,出来这么多年了,以前一直很听家里人的话,现在不一样了,城市这么大,哪里我都能生存。”DH从杭州来到南京后基本与原来的老乡群体失去联系,他也没觉得舍不得,倒感觉是件好事,可以重新建立新的朋友圈,在访谈中,DH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城市中,像我们这样的人根本没有真正的朋友,他们也不关心你的私事,认识的人是比以前多了,但关系好的几乎没有”。DH的话道出了城市中的人接触的人非常之多,但关系的复杂化带来的却是大家彼此陌生彼此不熟悉。按理说,婚后有了孩子比较难以发生家庭离异,但在个案E身上却发生了。起初,EH提出离婚时,EH父亲以死相威胁(母亲已过世),硕士快毕业后,父亲去世,而自己又想继续深造,于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离婚,EH与原单位同事毫无联系。所有的六个个案中,不同程度都出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陌生化的生存空间。

结论:随着流动性的增强,流动者的人际关系变得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并且他们与这些复杂化的人际关系变得日趋陌生化,所以,现代化即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

主题三:社会约束力的状况

以上的六个个案,不同程度的选择了在离婚前或离婚后去异地或同一城市的其他单位,进入到了一个陌生的社会中,人际关系变得日益复杂,除了以前的人际关系网络外,他们又建立现在生活和工作的人际圈,而一方面他们与以前的关系网络很少联系甚至不联系,另一方面,新的人际圈中,人际关系量倍增,在大量的人际关系中,没有一种能与以前熟人社会中人际关系相比拟,在这种情况之下,无论是熟人社会的人际网络还是陌生人社会的人际网络,其社会约束力对他们的束缚明显减弱。

EH住在学校福利房中,碍于同事面子,吵架甚至打架总是选择在没人的时候,但时间一长,同事家人都知道了,EH离婚后再也没有回过原单位,每次回去看女儿只是带女儿去旅社住,目前,EH已交上了女朋友。而EW则为了逃避他人嫌人碎语只能在原地换了单位。一般而言,离异后仍生活在原地的人其所受到的社会约束力明显大于离开原地的人。FW与EW同样属于这种情况,FW至今仍带着两个女儿过着独身日子,村里没人愿意再给她介绍对象。而我们看到,个案A、个案C和个案D无论所受的社会约束力明显很弱。通过访谈,每个个案选择离婚都有各自的潜在因素,个案A出于功利的目的发生离婚,个案B、个案D与个案F由于个性差异、婚姻观不同而选择分开等。然而,这些因素只是一种潜在的诱发因素,在熟人社会中他们都可以承受,然而,社会约束力不同程度的受到削弱,为离异后的生活正常化提供了保障,所以在一些微弱因素的刺激下他们就会选择离婚。

结论:陌生人社会中社会约束力明显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曾经可以成为离婚诱发因素但能够忍受的因素在陌生人社会中都有可能引发离婚。

四、简短的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跃迁,所有这些变迁都意味着以“熟人社会”为本质特点的传统与乡村社会正在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现代化的社会是陌生人社会。我们知道,熟人社会主要是由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构成的。亲属和老乡成为一个人一生交往的全部对象,而礼尚往来则是连接这些关系的基本方式,以此维持着生产、生活的秩序与和谐,由于人们无选择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因此避免纠纷或在发生冲突时找到息事宁人的方式,是熟人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原则。息宁人意味着传统的乡村婚姻有着明显有别于城市婚姻的特点。乡村社会的婚姻仍具有传统婚姻的特点。当城市里的婚姻频频出现危机并不断解体的时候,农村婚姻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其原因是,乡村社会的婚姻维持主要不是靠感情而是感情以外的因素即强大的社会规范,在离婚的时候较多地也是考虑感情以外的因素。此外,有一套发达的防止婚姻破裂的机制。这种超稳定的婚姻有利于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但通常以牺牲个人感情和社会的活力为代价。熟人社会的婚姻受着亲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强大关系网络的束缚。而现代城市社会的婚姻则呈现出另外一种面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人们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人际关系呈几何级数倍增,在脱离了原来熟悉人际网络的同时,面对复杂元而又陌生的人际关系,加之城市生活空间不断拓展,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徒然减弱,从而使得已婚人士在一些偶发因素爆发时可以从容地选择和面对离婚。

(责任编辑水乡)(下转第21页)

汪国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城市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9

第23卷第1期

为农村妇女建立可以承担的生育保险,切实提高妇女生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莫斯顿,人口迁移的影响[J].人口资料,1985(7):25-27。[3]Oberai,A,s,Singh,H.K.Manmohan.Causeandconse-quencesofinternalmigration:AstudyintheIndiaPunjab,

OxfordUniversityPress.1986:34.[4]王燕,安琳,张学斌,王绍贤,北京地区604名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的研究[J].生殖与避孕,1999,19(2),108-113。

[5]刘刚,广州市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生殖保健状况的研究[J].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3。

[6]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流动人口研究”课题组,人口流动对农村妇女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1(5):37-41.

(责任编辑:左鹏)

SurveyonRuralWomen’sReproductiveHealthConditions

——

—AComparisonbetweenWomenMigrant

WorkersReturningtoRuralAreasandVillageWomen

WANGFei

(SchoolofEthnologyandSociology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Inordertoanalyzethereproductivehealthconditionsoftheruralwomen,thispaperconductsadeepinterviewandaquestionnairesurveywiththeruralwomenfromfouradministrativevillagesofatowninHuainingcounty,AnhuiProvince.Bycomparingthewomenmigrantworkersreturningtoruralareaswiththosewhohavebeenstayinginvillagesfrom8per-spectives,thepaperfindsthatthereproductivehealthcareofruralwomeninChinaisunsatisfied.Andthesurveyalsore-vealsthatexperiencesofworkinginurbanareacanstrengthenthewomen’sabilitiesandawarenessintermsofhealthcareandlifequality.Here,somerecommendationareputforward,suchasgovernments’financialsupports,setupofhealthcaresysteminruralareas,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sparticipations,toimprovethereproductionhealthcareconditionsforwomeninruralareas.

Keywords:ruralwomen;reproductivehealth

王菲:农村妇女生育与生殖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上接第9页)

FromAcquaintancesSocietytoStrangersSociety:ASocialperception

oftheIncreaseofUrbanDivorveRate

WANGGuo-hua

(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Abstract:Theurbandivorceratehasbeenshowinganincreasingtendency.Basedonthestudyofrandomlychosencases,thispapergotthefollowingconclusion:thegrowthofindustrializationandurbanizationproducesmobilityofdifferentdegreeandnatureindifferentgroups.Theincreasingmobilitymakespeople'srelationshipcomplexandbecomestrange.Undersuchasituation,thesocialrestrancedecreaseandanyfactorthatmayleadtodivorcewillresultindivorcenow.

Keywords:divorce;socialrestrancelacquaintancessociety;strangerssociety

21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整理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对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你有什么思考?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 解读一:名言型材料作文——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 这是一道名言型材料作文,选取的两则名言,其观点呈相对关系,其命题方式与2011年上海高考试题极为相似。我们不妨先看看2011年高考上海作文试题: 1.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也是引用两则看似对立的名言(铭文)作为材料。与叙述类(含寓言类)、说明类材料不同,我们无须通过事件因果或人物的言行、事物特征等的分析中把握材料体现的哲理,名言材料其实已表现了言者观点,其言论中对事物本质认识已作了概括陈述。考生可联系实际,从正反角度辩证地分析,或赞成或批驳,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上海试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个观点孰是孰非?其实,看上去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从宏观层面上思考,两者又是统一的:所有的具体事件都会成为过去,但从中剥离出来的反思与感悟却将永远留存。大卫说的是事情本身,契诃夫说的是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理解。所以,这两句话看起来截然对立,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就如同正方和反方的两个辩题,看起来对立,实际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这个命题就是引导考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这点要求并不算过分。它实际上也代表了高考作文的总体命题趋势——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三明市质检作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解读二: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对立而又统一的世界 作文材料提供了两则名言,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英国)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和大卫、契诃夫一样,两位社会学家的言论都针对现实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费孝通的“熟人社会”针对中国乡土社会而言。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所以,“人熟是一宝。”而英国社会学家齐尔格特?鲍曼也在其《通过社会学去思考》中形象描绘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导致人们之间相互陌生、人性冷漠、自我封闭的现状。两种“社会”各有利弊。“熟人社会”强调人治,重视人情,但它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陌生人社会”缺点是人与人之间

【吹尽狂沙系列】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写作导引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写作导引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对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你有什么思考?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 解读一:名言型材料作文——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 这是一道名言型材料作文,选取的两则名言,其观点呈相对关系,其命题方式与2020年上海高考试题极为相似。我们不妨先看看2020年高考上海作文试题: 1.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也是引用两则看似对立的名言(铭文)作为材料。与叙述类(含寓言类)、说明类材料不同,我们无须通过事件因果或人物的言行、事物特征等的分析中把握材料体现的哲理,名言材料其实已表现了言者观点,其言论中对事物本质认识已作了概括陈述。考生可联系实际,从正反角度辩证地分析,或赞成或批驳,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上海试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个观点孰是孰非?其实,看上去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从宏观层面上思考,两者又是统一的:所有的具体事件都会成为过去,但从中剥离出来的反思与感悟却将永远留存。大卫说的是事情本身,契诃夫说的是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理解。所以,这两句话看起来截然对立,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就如同正方和反方的两个辩题,看起来对立,实际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这个命题就是引导考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这点要求并不算过分。它实际上也代表了高考作文的总体命题趋势——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三明市质检作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解读二: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对立而又统一的世界 作文材料提供了两则名言,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英国)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和大卫、契诃夫一样,两位社会学家的言论都针对现实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费孝通的“熟人社会”针对中国乡土社会而言。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所以,“人熟是一宝。”而英国社会学家齐尔格特?鲍曼也在其《通过社会学去思考》中形象描绘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导致人们之间相互陌生、人性冷漠、自我封闭的现状。两种“社会”各有利弊。“熟人社会”强调人治,重视人情,但它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陌生人社会”缺点是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纽带被斩断,人与人缺乏交流沟通,冷漠、封闭是其主要特征。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 门√ ?B)治理是一个过程√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 的互动√ ?E)治理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 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 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 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 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再答牙齿晒太阳 朱永嘉 读了你的第二次回贴,对你文章中的观点深表同感,对你目前处境我也能感受得到,也许这是第二代农民工进城过程中共同遭遇的一种表达。我老了,没有办法直接来处理你们所遭遇的艰难,只能谈一点个人对此问题的认识。我是学历史专业的,许多问题也只能从历史的角度表达我的认识,或许对你如果进一步认识和思考你们目前的境遇,可能有利。有许多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它,认识清楚了,才能正确地应对它。 我们面临的社会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传统社会是一个建立在熟人关系上的社会,任何事都凭人际关系来处理,一是靠血缘关系,也就是家族和姻亲关系建立的,从夏、商、周三代起便都是如此,权力结构也是靠这个传承的,帝王制度便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朝廷管理国家的权力也往往带有世袭的性质,如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如东晋时王、谢这二个大族,可以垄断东晋南朝好几个朝代的朝政大权。曹魏时,有一个叫陈群的,他搞了一套九品中正的制度,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关系,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地缘关系,现在叫作同乡关系。那时有地方上的官员叫中正的,由他来品评地方的人才,分为上下九品,朝廷用人时,便以此来任命官员,这就除了家族的世袭关系外,还有一个地望。东晋以王导为首的王家大族,是山东琅琊人,所以不是姓王的门第就高,要出身于琅琊王氏的门第才是第一位,这就

是世家大族的由来。在春秋战国时即便是世卿制度,现在不是有一个电影叫“赵氏孤儿”,讲的就是世卿制度,韩、赵、魏三家便是晋国的世卿。但这种世家大族制度不可能是永恒的,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渲赫一时的世家大族也有衰落的时候。唐人刘禹锡有一首很著名的题为《乌衣巷》的七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和朱雀桥所指的是原来王谢二个大家的居所,那时金陵(现在叫南京)的秦淮河上有一座桥便叫朱雀桥,从朱雀桥至秦淮河南去不远便有乌衣巷,东晋的王导自卜宅于乌衣巷,谢灵运我们都知道他是南朝刘宋时的著名诗人,他们在居处宴游谓之“乌衣游”。东晋的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登皇位时,要拉着王导一起坐,说“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家在当时渲赫的地位。到了唐代刘禹锡在金陵看到的王谢故居,只留下一副衰败的景象,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只能与普通百姓过一样的生活了。所以,他们家之堂屋前的燕子,只能飞到寻常百姓家去了。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离娄章句篇下)泽是滋润的意思,君子谓大德,小人则谓大凶,斩谓断,君子行事,有善,虽五世亦受其惠,小人行恶,虽五世亦受其祸,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讲,决没有代代永恒相传的意思。记得文革时,江青在军委有过一次讲话,题目叫《为人民立新功》也引了孟子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他是告诉老同志,不能溺爱自己的子女,子孙的前途还是应该让他们自己努力去奋斗,希望他们的子弟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不是坐享其成。与这个观念相反的便是“打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中班社会活动:《遇到陌生人怎么办》

中班社会活动:《遇到陌生人怎么办》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班社会活动《遇到陌生人怎么办》 活动目标: 1.遇到突发事件时.幼儿能及时快捷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2.增强安全意识,培养处理特殊情况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收集报刊、杂志。电视报道中有关紧急撤离的事例或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 生活中会遇到怎样的危险?遇到危险你该怎么办? 二、情景1 1.一个陌生人要带你们去玩,或给你们吃东西,这时你们该怎么办?

2.引导幼儿用语言或行动表达自己的处理办法。 3.讨论求救方法的合理性 4.应对策略: (1)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过多地于陌生人交谈。(2)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 (3)不跟陌生人走。 教师小结:没有告诉大人就跟陌生人走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小结和陌生人走的危险性。 如果大人不在场,你们要自己注意安全,要学会自我保护不可以轻易的相信陌生人的话, 三、情景2 1.一群小朋友在户外玩游戏,.一个陌生人突然闯过来,他蒙着脸,手里拿着一把刀,他抱起一名幼儿转身就跑,这时你该怎么办? 2.引导幼儿用语言或行动表达自己的处理办法。 3.讨论求救方法的合理性

4.应对策略: (1)遇到突发事件不要慌。(2)就近跑到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5.教师小结。 四、总结性谈话。 1.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教师再列举一些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并介绍其应变与防护的办法) 2、教育幼儿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能发生危险,并在面对危险时能够想出各种办法保护自己才能避免灾难的发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熟人社会的治理

熟人社会的治理 标签:熟人社会 ● 贺雪峰 在中国仍有九亿农民的背景下面,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有力的基础性装置,向下可以组织社会,向上可以勾连国家。这个基础性装置就是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这个熟人社会及其内在的二重构造。按政策语言,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能力建设。 一、人情 2008年底到贵州湄潭聚合村调查,因为临近春节,聚合村“做事务”的家庭极多,村民常常一天要送4—5个人情。所谓“做事务”,就是整酒办事,婚丧嫁娶是一定要办事的,此外,诸如新房落成、老人做寿、小孩出生、考学参军等等都要“做事务”。聚合村“做事务”的规模也很大,刚开始听村支书说他儿子结婚办了160桌酒席,大吃一惊,以为书记交接广泛,才有如此大的酒席规模。后来知道,聚合村一个普通村民“做事务”的规模也在100桌。村民说前几年农村做事务的好象没有这么多,这几年经济条件变好了,做事务“整酒”的也多了。尤其是新房落成,有人前一年建成第一层后做事务整了酒,现在修建第二层再整一次酒。过去做寿,一般是高龄老人才做寿,现在做寿年龄越来越小。看来,在聚合村,做事务整酒是一件划算的事情。事实也是如此,做个事务整一次酒,一般可以收1万元多元的人情,花费却不超过5000元,做事务的人情收入有2/3的节余。正是有节余才有整酒的动力。 做事务整酒有利可图,整酒的名目就越来越多。试想,一对夫妻生有五个子女,陆续到了婚嫁年龄,这五个子女都会婚嫁生育,又要分别建房,这样一来,这个多子家庭几乎是年年有事务要做,亲友邻里因此要年年送人情。另外的家庭则可能父母年龄已高,子女尚小,虽然每年都送出去大量人情,却已有多年无事可做。由此带来人情的不平衡。 如果人情只是在一个有限的数额之内,且人们有足够长远的预期,则人情就是互惠,是亲友之间因为婚丧大事而提供的经济上的相互支持,虽然短期内不平衡,从长远来看则是平衡的。人情是礼尚往来的一部分。当人们预期不再长远时,有些人家总有事务要做,年年整酒,有些人家多年没有事务可做,因此就产生了严重的失衡。长期不做事务的人家感到送人情送不起了,年年整酒的人家则有了亏欠感。为了找回平衡,一些亲友鼓励那些已经多年未整酒的人家找个整酒的理由,比如本来之前六十大寿少有人做,现在也通过给父母做六十大寿来收回部分人情。本来房子只是改了个门,是个小工程,亲友也可能来送礼。子女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也当作考上大学整一回酒,等等。并且,这些过去没有的整酒名目,是亲友鼓动起来的,是为了收回人情(或亲友为了还回人情),这个整酒所收人情往往比较大,甚至远远超出了当地常规的送人情的数额。 一旦新的整酒名目产生,就会逐步成为新的常规,一旦第一笔大数额的人情送出,就会提高整个人情往来中送礼的金额。最近几年,聚合村人情越来越多,送礼的礼金越来越重。特别亲近的亲友,送礼数额已达千元,最高礼金甚至达到万元,较为普遍的是送1000—2000元,比如兄弟姐妹家做事务整酒,兄弟姐妹送人情低于千元就会不好意思。若一对夫妻,双方兄弟姐妹众多,则每年送人情的钱可能就要上万元,送人情因此成为家庭最大的负担。也因此,聚合村有一个说法:“整酒就是整亲戚”。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摘要纵观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引擎,综合应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途径。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城市社会学研究越来越重要。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社会学思想在欧洲诞生以来,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形成了多种研究范式,每种研究范式都规划出不同的学科框架,但是统一的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境下,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究竟怎样建设和发展,是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研究城市社会学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可以为我国城市社会学学科建设乃至城市建设提供启示。城市社会主体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的。城市发展与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同时,女性赋权的增加也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中的女性空间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将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发展轨迹城市问题城市建设城市气质女性视角 正文 一、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轨迹 1.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的引擎 欧洲社会学家关注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开端。19世纪的工业革命加快了德、法等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涌人城市。伴随着城市人数激增,许多城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短缺,进而引起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秩序混乱,城市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这些问题引起了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等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城市。滕尼斯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齐美尔从城市社会心理的角度揭示了城市的高节奏和理智化的精神生活特征;迪尔凯姆发现城市社会是典型的有机团结,存在着非人格性、异质化和竞争等问题;韦伯建构了城市理想模型,把中世纪城市看作历史上唯一的完全城市社区。指出现代城市因过分理智和重视利润而衰落。虽然这些社会学家没有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他们采用乡村与城市相对照的模式来研究和揭示城市的特性,发掘当时城市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以理论方式对当时城市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 美国城市社会问题触发了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研究。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大量农民和移民涌进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与城市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社会失序程度相当严重。在工业发展迅速的芝加哥市,“举目皆是移民和季节工”。庞大的城市贫民队伍使城市更加混乱不堪。“几乎所有都市都存在大面积的贫民窟。贫民窟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又反过来造成这里人口教育水平低下、道德水准滑坡、暴力、犯罪、种族冲突盛行。”城市几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帕克在做新闻记者期间,广泛地观察和接触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的越多,他的困惑就越多。“几乎可以肯定,帕克在面对这些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时候,缺少一种思维和分析的武器,不能解决他自己的困惑。”这些困惑驱使帕克转入社会学研究来寻找解答,于是帕克带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对芝加哥市展开大规模研究,旨在发现城市人口和社会机构组织而成的特定秩序及其影响因素,解除当时出现的城市失序状态。 英国城市住房问题是新城市社会学的缘起。20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医疗保健、住房改革、城镇规划、教育等方面,试图逐步用社会化的消费方式解决市场模式存在的问题。雷克斯和帕尔等社会学家关注这一问题,孕育了新韦伯主义城市社会学理论。 欧洲的城市社会危机引发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城

城市社会学第3阶段测试题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城市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体现了城市社会问题的() A、普通性 B、特殊性 C、爆发性 D、复合性 2、在城市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中,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体现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协调性原则 C、特殊性原则 D、互动性原则 3、下列关于城市流动人口描述不正确的是()。 A、数量大 B、从事经济活动为主 C、短期停留 D、增长速度快 4、工人不愿意结构现有的报酬或劳动条件,自愿放弃失业,是()。 A、自愿性失业 B、非自愿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非结构性失业 5、劳动者暂时退出工作岗位,等待新的就业机会,反映的是()。 A、隐性就业问题 B、结构性就业问题 C、间断劳动就业问题 D、显性就业问题 6、功能主义者看来,贫困的原因是()。 A、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 B、利益争夺 C、社会快速变迁的结果 D、失业 7、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应有利于进行国内各地区的对比,反映的是指标编制的()。 A、主体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动态性原则 8、下列关于城市发展模式描述错误的是()。 A、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模式 B、城市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C、城市发展模式各国有统一的模式 D、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 9、从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看,城市发展模式可分为() A、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与内涵集约型发展模式 B、“外溢”式发展模式与“跨越”式发展模式 C、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D、要素自发式模式与制度先导模式 10、关于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知识分享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 版)

城市社会学 题型:填空名词解释不定项选择题论述简答时间:6月3日晚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概述 1城市概念的关键理解: 1)人口聚集(城市和城市社会组织行成的基础) 2)非农生产(区别于农村,体现社会分工) 3)市场(城市运作的经济动力) 体的城市社区,而多元城市社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社会这一开放性社会系统。若从主体与客体角度看,是人与自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若从地狱共同体的角度,是多类社区的有机结合体;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是古代、近代、现代城市更替的社会有机体。 4经典社会学的城市观点: ?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⑴机械联结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是乡村的特征; ⑵而有机联结是城市的特征,它是建立在相互差别基础上的依赖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社会联系,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城市的特征,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和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认为城市内的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 ?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⑴主要观点: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个人应学会适应城市。在他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和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必须适应都市。 ⑵齐美尔指出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 认为同农村人的偏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⑶齐美尔认为都市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在他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 ?韦伯的城市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 韦伯考察了西方和东方历史上的城市并加以比较,在1920年发表的《论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的完全城市社区”。他认为这种完全城市社区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方面的职能。它需要具备下列特征:①城市以贸易和商业为基础;②城市相对自治;③城市内存在一定的民间社团性组织和正式组织;④防卫力量。韦伯认为只有中世纪的城市才是完全城市社区。同时,他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的互动不同,产生的城市也就不同。 5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早期探索: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资料可查是1917年清华大学教授狄特莫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1人类社会生命网:竞争、冲突、适应、同化 2社会生态平衡:帕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态和文化两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竞争是共生层次的基础,而沟通及共识是文化层次的基础的,两个层次是整个社会的两面。 3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帕克把城市看作一种分析单位。第二,帕克认识到日益以正规结构为其特征。第三,帕克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选文档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_2010级社工专业必修课_ 理论学时:__34_ 实践学时:___2__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开课的意义 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城市发展,不仅是把握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因此,学习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城市发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城市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3)目的与任务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了解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如何应用城市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社会发展问题。 3、课程简表: 二、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对重庆踩踏事件的反思 □蔡永飞 据新华社重庆专电,2009年3月22日,重庆市涪陵区发生一起踩踏事件,造成2人死亡,11人受伤。因为涪陵廖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以免费发放礼品的方式促销一种天然药材产品,许多人争抢礼品,导致踩踏事件。同样的事件2007年11月10日在重庆市已经发生过一次。那次是家乐福超市重庆沙坪坝店店庆促销,一桶菜子油引发踩踏事故,造成3人死,31人伤,其中重伤7人。 虽然商家在促销活动的组织上缺乏合理有序安排是踩踏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但参与争抢礼品的公众的无规则意识、无规则行为,应当是惨剧发生的更重要的原因。应当说,后一方面的原因是更值得我们作出深刻的反思。 争抢事件只发生在陌生人中间 其实,无序争抢某些有形或者无形的利益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在一群人过马路的时候,只要左右没有车辆,就会有人争先恐后地抢着闯红灯。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即使排了队也会有人抢上前去。 但是,生活中也有相反的场景:一群朋友要进门或者出门的时候,他们不但不抢,反而会在那里没完没了地谦让,无论如何自己决不先走,而要让别人先走。跟熟人在一起,我们得让;跟陌生人在一起,对不起,我们得抢了。抢,只针对陌生人。 很明显,我们有两套“规则”,一套是费孝通所谓的“熟人社会”的规则,一套是陌生人社会的规则。 在熟人社会,我们有一整套、一系列的规则。比如说,在官方场合,有官衔级别的规则;在私人场合,有长幼辈份的规则。尤其是,这些规则使我们都成了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因为它们不仅仅是规则,而且是伦理道德:不遵守规则,我们就要受到道德的调整,不仅会别人会指责,自己的面子上也过不去。 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是小农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我们基本上不与他人交往,因而我们的文化基本上就是“熟人社会”的文化。古代那些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家讲道德伦理,只讲了五种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人们的交往关系基本上局限于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的关系如何规范,我们所信奉的圣人们没有多讲,我们没有被引导和鼓励进入陌生人社会,因而在陌生人社会,我们会有另一种面孔。 恰恰是熟人社会的规则导致了陌生人社会的问题 所谓规则,是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秩序,那是人们之间互信的基础,也是交往的基础。没有互信的规则,人

生人社会和熟人社会

生人社会和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何意?待吾将其成因一一道来。首先,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如《天仙配》中“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式生产,缺少交换。交换为何物,交换主体互相博弈。而小农经济无需交换,农夫们的“朋友圈”也仅限于家族。其次,分封制,宗法制,儒家思想传统思想的影响。一般家族都是“同心圆”模式,差序结构呈“水波状”。家族统治,与外界联系少。但是,在家族中,当今的农村中,家族的产物,人们互相熟悉,习性具有共同色彩。故此,一个个家族,一个个部落,促成一个个“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小农经济和宗法制的产物。人们交往的基础是信任。举例曰之,其秩序只需礼法和习惯维持。比如你向你叔叔阿姨借点钱,需要借条吗?再退一步讲,你向你舍友呢?毫无疑问,没有必要吧。熟人社会中,信赖维持着此种关系。或许是“面子”问题,但面子也是熟人间的问题,如果陌生人之间,你选择面子还是选择利益(博弈次数较少的情况下)。但如果你捣乱了这种秩序,比如你欠债不还,可能由于毫无证据而债权人有所损失,但是你失去了在这个圈中生存的基础—信誉。以后没人会相信你。所以出于长久打算,优势博弈的情况下,你会还债。再如购物,你在邻居家吃点早餐,但未带人民币,你绝对不会被扣留吧,可以下次给付甚至无需为此吧。再看生人社会的“小本经营,概不赊账”没带钱你就惨了,“霸王餐”后果可想而知,当服务员还是被毒打,这就不得而知了。

这种平衡终会打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人员大量流动以求务工、求学。加上国家80年代户籍制度的放开,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快,导致博弈对象日趋增多。从此,由熟人社会过渡为生人社会。那么生人社会,最大的特点为何呢?不信任。其表现也多样化。 其一,火车站,作为人口流动地而言,无疑骗子挺多。越大火车站骗子越多,越猖狂。大站人口流量大,几乎你与骗子可能今生只此一面之缘,也仅此一次博弈。博弈过程中,他毫无树立信誉的必要。博弈,讲究利益。多次博弈,毫无疑问,双方会尽可能讲究信誉,为其获得无形资产,以求日后交易。但一次博弈呢?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骗子不骗你骗谁去?温馨提示:“充电宝,厂家直销,挥泪甩卖”暗藏玄机啊! 其二,合同、协议产生了。熟人社会中,不说口头协议,更多的是无需为此。但是生人社会衍生后,买卖合同、保管合同......甚于还有“结婚合同”。结婚证不是吗?我们是夫妻就是夫妻,这是事实,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何必需此“红本”多此一举呢?还有什么离婚协议。尽乃扯淡。夫妻双方都有多彼此的忠诚义务,敢问,离婚协议是为离婚做好准备吗?古代也不过就一休书罢了。 其三,社会普遍缺乏信任。网购时,你会如何选择?毫无疑问吧。明显就是看卖家信誉及其顾客评价吧。这也不是信誉的体现吗?商家为了吸引回头客,也会注重商品质量,以期待重复博弈,下次交易。最后,法律也不过是生人社会的衍生物而已。一个村需要法律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