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蛾

小菜蛾
小菜蛾

小菜蛾产生抗药性的研究

摘要:小菜蛾是一种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害虫, 已报道小菜蛾对50 多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及苏云金杆菌( Bt) 类等杀虫剂。本文全面阐述国内外小菜蛾抗药性研究概况, 包括小菜蛾抗性发展、交互抗性、抗性稳定性、抗性机理及抗性遗传等方面的研究, 并对小菜蛾抗药性的治理策略进行讨论。

关键词: 小菜蛾 ,抗药性,抗性治理

小菜蛾plutella x ylostel laL. 隶属鳞翅目菜蛾科, 是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 已有80 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了该虫的危害。该虫年发生代数多, 繁殖系数高, 在亚热带地区年发生8- 12 代, 热带地区20 代以上, 危害极为严重。该虫在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对十字花科蔬菜生产构成非常大的威胁。长期以来, 人们主要靠使用各种杀虫剂来达到克服和防治小菜蛾危害的目的。随着杀虫剂广泛、大量地使用, 它对各种杀虫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以致使许多原来很有效的杀虫剂相继地减弱或丧失了其防治效果。

1 小菜蛾抗药性的发展

自Ankersmit G W于1953 首次报道小菜蛾在印尼瓜哇对DDT 产生抗药性以来, 随后在菲

律宾、日本、马来西亚、我国台湾、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中美洲、美国夏威夷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报道了小菜蛾对各种杀虫剂发生了抗性。在我国, 也已先后报道广州、深圳、上海、武汉、贵州等

地区小菜蛾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昆虫生长调节剂以及Bt 等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给各地区蔬菜小菜蛾的化学防治带来很大的难度。目前据不完全统计, 小菜蛾大约已对50 多种杀虫剂发生抗性, 其中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昆虫生长调节剂和苏云金杆菌( Bt ) 类等。因此, 小菜蛾的抗药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小菜蛾抗药性的发展速度与药剂选择压力有关。不同地理区域由于用药历史和用药水平的差异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性发展程度不同。在小菜蛾常发或多发地区, 连续多次、高剂量使用1 种或同类型杀虫剂很容易产生抗性。如日本有些地方使用氰戊菊酯( fenvalerate) 1~ 2 年, 每年10 次以上, 致使小菜蛾产生极高抗性, 最高达12 000 倍。Morishita( 1998) 报道, 小菜蛾对Bt 毒素( Toarow CT ) 、定虫隆、丙硫磷等的抗性随应用频率而变化。1986~ 1987 年间当Bt 产品被经常使用时, 产生较高的抗性, 而到1988~ 1990 年, 由于其它杀虫剂的使用导致Bt 产品使用频率降低, 抗性也较低。小菜蛾对定虫隆的抗性因其频繁的使用而产生高水平的抗性。而对丙硫磷的抗性却因该药剂的较少使用有所下降。但小菜蛾对氰戊菊酯产生抗性以来, 对菊酯类杀虫剂一直保持高水平抗性

小菜蛾抗药性的发展与药剂本身也有一定关系。从总体来看, 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发生普遍, 抗性最为显著; 其次是氨基甲酸酯的抗性发展也比较快; 有机磷在国内外使用虽然

普遍, 时间也较长, 但抗性发展就多数品种而言相对较慢, 目前多数地区还处于低至中抗

性水平; 过去被认为是不容易产生抗性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和Bt 类杀虫剂, 近年来也有明显的抗性 ; 沙蚕毒素类防治小菜蛾在国外使用很少, 国内部分地区有使用。至今尚未见田间种群产生抗性的报道, 阿维菌素类杀虫剂近几年在国内被大量应用于防治小菜蛾, 但至今

尚无关于田间小菜蛾产生抗性的报道。然而, 据Muhammad 等( 1996) 报道, 小菜蛾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已产生了17-195 倍的抗性, 这对我国阿维菌素的大规模应用无疑是个警告。

2 小菜蛾抗性研究

2. 1 小菜蛾抗性选育及交互抗性研究

室内害虫抗药性选育是研究抗性的重要手段, 是进行抗性机理、交互抗性、抗性遗传等研究的基础。有关杀虫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抗性选育研究国内外已有较多的报道, 陈之浩等

( 1993) 用杀虫双和杀螟丹对小菜蛾经过35 代选育, 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的抗性分别

增长了51. 53 倍和25. 88 倍, 这些抗性品系对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之间有较高的交互抗性, 对菊酯类的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的灭多威、久效威呈负交互抗性。刘传秀等( 1995) 用溴氰菊酯对小菜蛾经过连续65 代选育, 该小菜蛾种群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增长了1 163 倍, 形成了溴氰菊酯高抗品系( R 品系) , 该抗溴氰菊酯品系对菊酯类杀虫剂有明显的正交互抗性, 对其它非菊酯类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没有明显或没有正交互抗性。Tabashnik, B. E. ( 1991) 利用田间具适度抗性小菜蛾种群在实验室内进行筛选, 连续选择9 代后, 对Bt 产生高达820 倍的抗性, 表明小菜蛾对Bt 产生高水平抗性的潜在性.

昆虫对一种药剂发生抗性后往往对其它没有使用过的药剂也发生抗性, 即交互抗性。关于小菜蛾对杀虫剂发生交互抗性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已有较多的报道。Sarnthoy 等( 1997) 研究认为, 抗Bt 小菜蛾对丙硫克百威、氰戊菊酯、定虫隆、巴丹及齐墩螨素不具有交互抗性, 对Thuricide ( Bt 亚种Kurstaki) 表现较高的交互抗性, 但对Dipel( Bt 亚种Kurstaki) Centari ( Bt ) 无交互抗性, 说明其它类群的杀虫剂可能抑制小菜蛾对Bt 的抗性。Wu Qing Jun 等( 1998) 用定虫隆对小菜蛾经过6 代选育, 获得23. 78 倍的抗性, 该品系对传统杀虫剂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辛硫磷、喹硫磷、灭多威及微生物杀虫剂Bt、齐墩螨素无产生交互抗性。Wright 等( 1997) 用Bt 亚种Btk- sel 和Bta- sel 分别对小菜蛾进行抗性选育, 结果证实了两个Bt 亚种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说明小菜蛾对Btk- sel 和Bta- sel 存在独自的抗性机制。Mcg augey( 1987) 等研究证明了Bt 亚种内菌株之间存在交互抗性[ 17]。李腾武等( 1999) 用阿维菌素对小菜蛾进行连续的抗性选育, 获得了813 倍的高抗性品系。该抗性品系对马拉硫磷、灭多威、溴氰菊酯和农梦特不存在交互抗性。

综上所述, 小菜蛾对不同种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可归纳如下: 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有机磷之间表现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 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有机磷与酰基脲类昆虫生长调节剂不表现交互抗性; 对菊酯、有机磷产生抗性的虫源, 对沙蚕毒素类不表现交互抗性。反之,对沙蚕毒素类产生抗性( 室内选育品系) , 而对有机磷、菊酯、氨基甲酸酯没有交互抗性, 甚至表现为负交互抗性; 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和阿维菌素类杀虫剂与化学农药间无交互抗性; 苏云金杆菌亚种间不存在交互抗性;苏云金杆菌亚种内的菌株间存在交互抗性。这些研究结果, 给防治小菜蛾带来了希望。

2. 2 抗性稳定性研究

小菜蛾在药剂选择压力下产生的抗性有些是稳定的, 有些是不稳定的。朱树勋等( 1999) 将具较高抗药性的小菜蛾田间种群经室内无药剂压力条件下连续饲养, 其抗性逐渐下降, 20 代后丧失对氰戊菊酯和亚胺硫磷的抗性, 但对灭多威的抗性衰退相对较为缓慢。陈之浩等( 1995) 研究发现, 停止药剂汰选后经过5 代, 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的抗性由原来的178 倍和87 倍分别下降到57 倍和16倍。Tang 等( 1997) 研究报道, 在无Bt 选择压力下, 经过3 代饲养, 小菜蛾对Bt 的抗性水平从初始的> 1 500 倍降低到约300 倍, 而后虽继续在无药剂压力下饲养, 其对Bt ( Kurstaki) 的抗性稳定在300倍。Maruyama 等( 1999) 研究发现, 在Bt 的选择压力下, 随着选择压力的增加, 小菜蛾对Bt 制剂产生较高的抗性, 当抗Bt 小菜蛾品系在无Bt 选择压力情况下, 其抗性水平可维持20 代, 20 代以后抗性水平逐渐下降。Shirai 等( 1998) 研究发现, 小菜蛾抗Bt 品系与敏感品系相比表现出卵孵化率低、发育历期长、幼虫和蛹的存活率低、成虫寿命短、繁殖力低等生物特征, 于是认为小菜蛾抗性品系的这种生长发育及繁殖不利性可能就是小菜蛾抗性迅速回复的原因。唐振华等( 1990) 研究结果表明抗马拉硫磷淡色库蚊Culex p p ipi ens Pallens 纯合子和杂合子在无杀虫剂时表现出繁殖不利性 ; 吴益东等( 1996) 研究结果表明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抗性品系存在繁殖不利性。因此可以认为, 抗性害虫在无药剂情况下表现出的生长发育或繁殖不利性是抗性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小菜蛾在无杀虫剂选择压力下所表现出的抗性不稳定是抗性治理中采用杀虫剂的暂时停用或轮用不具交互抗性杀虫剂这一措施的重要理论依据。2. 3 抗性机制研究

小菜蛾抗药性治理的关键在于弄清楚其抗性机理, 国内外对小菜蛾抗药性机理方面的研

究较多。研究结果表明: ( 1) 靶标部位对杀虫剂不敏感或敏感度降低是小菜蛾产生抗药性的重要机制。唐振华等 ( 1992) 、陈之浩等( 1992) 研究认为, 乙酰胆碱酯酶敏感度降低是小菜蛾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Ferre j. , et al( 1995) 研究发现, 小菜蛾中肠上皮细胞受体敏感度下降是其对Bt 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 而结合位点发生变构是中肠上皮细胞受体敏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 2) 解毒酶活性增强是小菜蛾产生抗性的最主要原因, 解毒酶主要包括有多功能氧化酶( 简称MFO) 、酯酶、酰胺酶、谷胱甘肽S- 转移酶( GST) 等。众多认为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增强是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机理, 同时又可能是导致小菜蛾对各类杀虫剂产生交互抗性的重要机制;

吴刚等( 1998) 研究报道, 小菜蛾体内酰胺酶对抑太保的降解作用, 可能是导致其对苯甲

酰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 陈之浩等( 1993) 研究发现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产

生抗性与E9、E13、E14三种特异性酯酶同功酶的形成有关。唐振华等 ( 1992) 通过对上海地区小菜蛾抗性品系的研究, 发现小菜蛾的抗性与谷胱肽转移酶活性增高有关。

2. 4 抗药性遗传研究

昆虫的抗药性是一种遗传性状。遗传因子影响着抗性速度, 是进行抗性治理研究的重要基础。Liu等( 1981) 通过毒力回归分析确认, 小菜蛾对氰戊菊酯的抗性是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Tabashnik等( 1992) 研究发现, 小菜蛾对Bt 的抗性为常染色体部分或不完全隐

性遗传, 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控制。Yu 等( 1993) 的报道认为, 小菜蛾对灭多威的抗性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李凤良等( 1998) 研究发现, 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为多基因常染色体遗传, 主效基因为不完全显性。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现实遗传力较低, 产生抗性的速率较慢, 室内选育119 代, 抗性仅达122.8 倍。程罗根等( 1999) 研究认为, 小菜蛾对杀螟丹的抗性形式为常染色体多基因遗传, 并呈不完全显性。由此可见, 小菜蛾对不同药剂的抗性遗传方式是不一样的。

3 抗药性治理

抗药性研究结果证明, 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是由选择形成的, 抗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抗性

基因增多或加强的过程。害虫对杀虫剂抗性发展速度除了药剂本身的差异, 与选择压力、抗性遗传密切相关。自害虫产生抗药性后, 降低选择压一直被认为是延缓或避免抗性发展的最可靠方法。因此, 本文作者认为小菜蛾抗性治理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 1 建立和完善小菜蛾的抗性检测、监测和危险性评价系统

抗性检测是测定有害生物群体对农药敏感度的显著变化, 理想的情况是在实际抗性发生后, 很快就能够检测出。抗性危险性评价是对一定就应用环境中使用农药引起抗性的可能性进行预测。抗性监测是测定抗性频率或强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 ) 即抗性的发生、发展情况, 以及评价已实施的抗性治理策略是否有效。当一种新杀虫剂被推荐用于防治小菜蛾时, 首先需要进行抗性危险性评价, 当评价表明抗性有可能发展时, 就应该进行抗性检测, 抗性一旦被检测出来, 就需要进行抗性监测。因此, 小菜蛾的抗性检测、监测和危险性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实际上为制定小菜蛾抗性治理策略、延缓或避免小菜蛾抗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 2 新杀虫剂的研究与开发

随着小菜蛾抗药性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杀虫剂失去防治作用。但对于一种新药剂, 小菜蛾往往一开始表现出的抗性是很弱的, 因此, 一方面可有效地杀死抗性小菜蛾个体, 控

制对其它杀虫剂的抗性发展; 另一方面, 可替代已产生较高抗性的杀虫剂, 降低田间选择

压力, 延缓抗性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新的杀虫剂迟早也会产生抗性, 而且事实上杀虫剂的研制和开发速度远远低于害虫产生抗性的速度。因此, 在小菜蛾抗药性治理中采取措施控制抗性发展, 延长现有杀虫剂品种的使用寿命和恢复老品种的使用价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3. 3 加强杀虫剂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降低杀虫剂对小菜蛾的选择压

影响小菜蛾抗药性产生和发展的因素很多, 既有农药使用不当的原因, 也有害虫自身遗

传学、生物学等因素, 但农药使用不当往往是加速抗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使用杀虫剂防治小菜蛾是抗性治理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3. 3. 1 掌握防治适期小菜蛾低龄幼虫抗药性弱, 高龄幼虫抗药性明显增强, 因此在小菜蛾低龄幼虫时防治, 可降低用药剂量, 提高防治效果。

3. 3. 2 正确选择防治药剂在田间小菜蛾防治中, 选择效果较好的杀虫剂, 有效地杀死抗性小菜蛾蛾个体, 避免盲目使用已失效的杀虫剂, 增加用药剂量。

3. 3. 3 合理把握施药方法暂时停用对小菜蛾已完全失去防治效果的杀虫剂; 在小菜蛾对某一药剂还未产生抗性或抗性水平仍较低时, 及早与没有交互抗性的杀虫剂轮换使用,

延缓或避免抗性的产生和发展, 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3. 3. 4 混用杀虫剂, 提高防治效果, 延缓抗性的发展混剂延缓抗药性的理论依据在于多路进攻策略:首先, 混剂对害虫的多位点作用机制, 使杀虫剂靶标不易产生抗性; 其次, 混剂中各成份相互增效, 相对减少了各成份的用量, 降低了田间选择压, 延缓害虫抗药性的

发展。

总之, 小菜蛾的抗药性问题是十分严重的, 抗性治理也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要有效解决

这一问题, 除了加速新杀虫剂品种的开发外, 应以合理使用杀虫剂为主, 结合利用天敌及

昆虫微生物的生物防治、作物栽培的改良、抗性作物及其它非化学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降低田间选择压, 使小菜蛾抗药性问题逐步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 1] 闫艳春, 乔传令, 钱传范. 小菜娥抗药性研究进展[ J] . 昆虫知识, 1997, 34( 5) : 310-314

[ 2] Ankersmit G W. DDT- resistance in Plutella maculip ennis ( Cutis Lep. ) in Java. Bull[ J] . Entomol. Res. , 1953, 44: 421

- 425

[ 3] 唐振华, 周成理, 吴世昌, 等. 上海地区小菜蛾的抗药性及增效剂的作用[ J] . 植物保护学报, 1992, 19( 2) : 179-184

[ 4] 陈之浩, 刘传秀, 李风良, 等. 贵州主要菜区小菜蛾抗药性调查[ J] . 贵州农业科学, 1992( 2) : 15-19

[ 5] 王维专. 广州、深圳地区小菜蛾对定虫隆、Bt 的抗性监测[ J] . 植物保护学报, 1993. 20( 3) : 273-276

[ 6] 戴承镛. 小菜蛾对苏云金杆菌制剂的抗药性及其对策[ J] . 生物防治通报, 1994, 10( 2) : 62-66

[ 7] 朱树勋, 司升云, 周芳, 等. 武汉地区小菜蛾田间抗药性监测[ J] . 植物保护1995( 2) : 29- 30

[ 8] 冯夏, 陈焕瑜, 帅应恒, 等. 广东小菜蛾对苏云金杆菌的抗性研究[ J] . 昆虫学报, 1996, 39( 3) : 238-244

[ 9] Muhammad I qbal, Ver kerk R H J, Eurlong M J, et al. Evidence for resistance to Bacillus thur ing lensis ( BT) subsp.

Kurstaki HD- 1, BT subsp. aizaw ai and abamectin in field populations of Plutella xylostella from malaysia[ J] . Pest icide

Science, 1996, 48( 1) : 89-97

[ 10]Morishita M. Changes in susceptibility to various pesticides of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y lostella L. )

[ 11] 陈之浩, 刘传秀, 李风良, 等. 杀虫双、杀螟丹选育小菜蛾抗药性的形成及其抗性机制[ J] . 昆虫学报, 1993, 36( 4) : 409

- 417

[ 12] 刘传秀, 李凤良, 韩招久, 等. 小菜蛾对溴氰菊酯抗性选育及抗性机理[ J] . 植物保护学报, 1995, 22( 4) : 409- 417

[ 13] T abashnik B E. Managing resistance to Bacillus thur ingiensis lessons from the diamondback moth ( Lepidoptera: Plutell-i

dae) [ J] . J. Eco n. Entomol. , 1991, 84: 49-55

[ 14] Sarnthoy O, Li T, Keinmeesuke P, et al. Cross- resistance of Bacillus thur ingiensis resistance populat ion of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 ylos tella ( Lepidoptera: Yponomeut idae) [ J] . Resistant Pest Management, 1997, 9( 2) : 11-13

[ 15] Wu Qing Jun, Zhu Guo Ren, Zhao Jian Zhou, et al. Resistance selection of Plutella x ylostella ( L. ) by chlor fluazuron and

patter ns of cross- r esistance[ J] . Acta Entomolog ical Sinica, 1998,

41( supplement) : 34-41

[ 16] Wrig ht D J, IqbalM, Gr anero F, et al. A change in a sing le midgut receptor in the diamondback moth ( Plutella z ylostella)

is only in part responsible for field resistance to Bacillus thur ingiensis S ubsp k ur staki and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aiz aw ai[ J] .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7, 63( 5) : 1 814-1 819

[ 17] 余德亿, 占志雄, 汤葆萍. 小菜蛾对Bt 的抗性及其治理[ J] . 昆虫天敌, 1999. 21( 1) : 21-27

[ 18] 朱树勋, 司升云, 周芳. 小菜蛾的抗药性回复[ J] . 中国蔬菜, 1999( 1) : 20- 22 [ 19] Chen Zhi Hao, Han Jiu, Li Feng Liang, et al. Development and declining of resistance.

薄荷提取物对小菜蛾生物活性测定及作用机理研究

薄荷提取物对小菜蛾生物活性测定及作用机理研究长期使用化学防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致使小菜蛾产生极其严重的抗药性,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因此开发新型生物农药以防治小菜蛾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研究以薄荷(Mentha spicata L.)茎和叶为材料,采用95%乙醇对绿薄荷茎和叶的干粉进行索式抽提,研究了提取物对小菜蛾不同虫态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薄荷茎和叶提取物的主要成分,筛选出几种对小菜蛾有较强趋避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薄荷茎和叶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测定通过测定薄荷茎和叶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取食、生长抑制、胃毒、触杀、成虫产卵选择、卵触杀和蛹羽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薄荷叶提取物的药效强于茎,浓度越大效果越明显。薄荷茎和叶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生物活性测定表明:浓度为100mg/mL取食12 h的拒食率最高均为100%,24 h拒食中浓度(AFC50)最小分别为17.61、10.19 mg/mL;取食10d对小菜蛾的生长抑制率最高分别为74.97、76.04%,此时生长抑制中浓度(AGC50)最小分别为38.71、26.90mg/mL;胃毒作用5d的致死中浓度(LC50)最小分别为22.78、16.05 mg/mL;触杀作用72 h的致死中浓度(LC50)最小分别为16.00、17.04 mg/mL。 薄荷茎和叶提取物浓度为100 mg/mL对小菜蛾成虫24 h的产卵趋避率最大均为100%,产卵趋避中浓度(AOC50)48h最小分别为12.84、10.39mg/mL;对卵触杀96 h的校正死亡率最大分别为81.67%、83.67%;蛹的最大羽化率分别为52.22、41.11%。2、薄荷茎和叶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作用机理薄荷茎和叶提

小菜蛾基本知识介绍

小菜蛾基本知识介绍 小菜蛾又叫菜蛾、方块蛾,幼虫叫小青虫、吊死鬼、吊丝虫、两头尖,属于鳞翅目,菜蛾科,是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其中以萝卜、水萝卜、甘蓝、花椰菜、油菜、芥菜等受害严重。 一、分布 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各省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及以南为害尤为严重。 二、危害特点 小菜蛾以幼虫为害叶片,小龄幼虫食量小,仅啃食叶肉,叶面造成小洼坑,有时头部可潜在叶组织内为害;幼虫稍大后多在叶背面取食叶肉留下一面表皮,成透明斑状如同“小天窗”,3~4龄以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的菜叶成网状。还可为害留种菜的嫩茎幼荚及籽粒,直接影响产量。 危害症状危害症状 三、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mm,翅展12-15mm,前后翅细长,缘毛很长,前翅前半部有浅褐色小点,中间从翅基至外缘有一条三度弯曲的黑色波状纹,后面部分灰黄色;停歇时两翅覆盖于体背成屋脊状。 卵:长约0.5mm,宽0.3mm,椭圆形,出产时淡黄色,具光泽。 幼虫:出孵时深褐色,后变为绿色。体纺锤形。成熟幼虫体长约10 mm。 蛹:体长6-8 mm,颜色变化大,初化蛹绿色,渐变淡黄绿色,最后灰褐色。

外被薄茧。 卵幼虫 茧成虫 四、生物学习性 1. 成虫习性: 昼伏夜出,羽化、取食、交尾、产卵等,多在晚上,趋光性较强。 成虫飞行力不强,但可随风远距离迁移。 性诱力强。 产卵:雌成虫羽化后即可交尾,交尾后当晚就能产卵,卵在夜间产于叶背近叶脉的凹陷处,散产或3‐5粒聚集在一起。 成虫寿命一般为11-28天,雌虫寿命长于雄虫。 2. 幼虫习性:幼虫昼夜都能孵化,共4龄,初孵幼虫钻入叶片上下表皮之间,啃食叶肉或在叶柄、叶脉内蛀食,形成细小遂道。1龄末或2龄初从潜道退出,取食下表皮厚叶肉,形成透明斑;3、4龄后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幼虫性活泼,受惊扰时可扭曲身体后退;或吐丝下垂,待惊动后再爬至叶上。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种三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 21.亚扁粉盗(图21) 英文名:depressed flour beetle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形态特征:体长2.5—3.0毫米,宽0.9—1.0毫米,红褐色,有光泽。头部中纵凹浅,多少明显;颊高于唇基,向后突出,从背方遮盖复眼端部区域;复眼多数情况下小,腹面观,复眼间距为其横径的2.7—4.1倍。前胸背板横宽,两侧略圆至两侧近平行,刻点小而颇密,近两侧的刻点稀,在两侧基半部通常有无刻点小区。鞘翅稍扁平,有刻点行,刻点小而密,行间有一列刻点,部分个体内侧的行间有两行不规则刻点。 生活习性:该种大量生活于树皮下。在仓库内,通常与玉米象等其他害虫生活在一起,取食谷物象虫形成的粮食碎屑,因此常发生于谷物及谷物制品中。此外,也发现于生姜、花生和椰子仁干等货物内。成虫有明显的趋光性。 经济意义:为第二食性害虫,取食储藏的谷物及面粉等。 分布:内蒙古、河北、山东、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 图21亚扁粉盗 22.姬粉盗Palorus ratzeburgi Wissmann(图22) 英文名:small-eyed flour beetle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形态特征:体长2.4—3.0毫米,宽0.9—1.0毫米,褐色至暗褐色,有中等强的光泽。头布中等密的刻点;颊不突出不隆起,与唇基几乎位于同一水平,稍高于触角着生处;复眼小,背面观,复眼长度不大于小盾片的宽度;眶上脊十分突出。前胸背板宽大于长,最宽处位于近端部,有时两侧缘近平行;中区刻点小,刻点间距约为4—5个刻点直径,两侧刻点粗大,刻点间距为1—2个刻点直径。鞘翅有刻点行,行间扁平且有1行刻点。 生活习性:大量生活于树皮下。在粮仓内也普遍发生,取食谷物象虫形成的粮食碎屑,因此多与玉米象、米象生活在一起。 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幼虫期随湿度增加而缩短。但当相对湿度70%以上时,大量霉菌滋生,对食物有影响。在25℃及30℃的温度下,幼虫能耐干燥的条件,在相对湿度20%时仍能正常发育,但在相对湿度10%的条件下不能发育。在30℃及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幼虫也不能完成发育,可能由于霉菌大量滋生之故。 经济意义:为第二食性害虫,取食储藏的谷物及面粉等。 分布: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图22姬粉盗 23.谷象Sitophilus granarius(Linnaeus)(图23) 英文名:granary weevil

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1)在种植甘蓝时避免十字花科蔬菜连作或者混作,已种过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块和番茄、莴苣或马铃薯作物轮作;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有虫菜叶,降低虫口基数;(2)利用小菜蛾成虫有趋光性的特点,应用杀虫灯诱杀成虫;(3)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虫性激素诱杀小菜蛾,亩放置10—15个诱芯,并且710天更换一次;(4)当虫口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进行药剂喷雾防治,选择如下用量的药剂:亩用25%菜喜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或亩用40%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或亩用0.3%苦参碱500倍液喷雾防治。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防治甘蓝小菜蛾,并且操作简单,效果好,没有额外的成本投入,降低病情的发生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的步骤: (1)在种植甘蓝时避免十字花科蔬菜连作或者混作,已种过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块和番茄、莴苣或马铃薯作物轮作;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有虫菜叶,降低虫口基数; (2)利用小菜蛾成虫有趋光性的特点,应用杀虫灯诱杀成虫; (3)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虫性激素诱杀小菜蛾,亩放置10-15个诱芯,并且7-10天更换一次; (4)当虫口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进行药剂喷雾防治,选择如下用量的药剂:亩用25%菜喜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或亩用40%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或亩用0.3%苦参碱500倍液喷雾防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在高温干旱季节7天更换一次诱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选择的药剂任选一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一)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一) 1.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图1) 英文名:rice weevil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 形态特征:该种与玉米象极其近缘,外部形态十分相似。 成虫体长2.3~3.5mm。圆筒状,红褐色至暗褐色,背面不发亮或略有光泽。触角8节,第2一7节约等长。前胸背板密布圆形刻点。每鞘翅近基部和近端部各有l个红褐色斑,后翅发达。雄虫阳茎背面均匀隆起,雌虫的“Y"形骨片两侧臂末端钝圆,两侧臂间隔约等于两侧臂宽之和。 生活习性: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一年发生4一12代。在我国省,一年4一5代,第一代和第四代的历期为42 d一52d,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历期为38 d一40d。成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雌虫每天产卵2一3粒,在适宜条件下雌虫一生产卵多达576粒。幼虫在寄主蛀食为害,经历4龄。在25℃和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卵期4 d一6.5d,幼虫期18.4 d一22d,蛹期8.3 d一14d,预蛹期3d,完成一个发育周期需34 d一40d。又据报道,在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完成一个发育周期,在30℃下需26d,在21℃下需43d,在18℃下需96d。成虫寿命约7一8个月,最多达2年之久。米象发育的温度围为17℃一34℃,最适温度为26℃一31℃;发育的湿度围为相对湿度45%一100%,最适的相对湿为70%。 经济意义:严重为害各种谷物及种子、谷物加工品,还为害某些豆类、油料、干果和药材等。 分布:、、、、、、、、。 图1米象 1.成虫; 2.雄虫阳茎; 3.雌虫“Y”形骨片;2 3 1

多杀菌素对小菜蛾及其天敌的毒力研究

第13卷第4期中国生态农业学报Vol.13 No.4 2005年10月Chinese Journal of Eco2Agriculture Oct., 2005多杀菌素对小菜蛾及其天敌的毒力研究3 徐建祥 乔 静 仲崇翔 (扬州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系 扬州 225009) 摘 要 研究评价多杀菌素(菜喜)对小菜蛾及其主要天敌的毒力结果表明,菜喜对小菜蛾具有很高的毒力和良好 的田间防治效果,菜喜对青翅蚁型隐翅虫和菜蛾绒茧蜂具有直接杀伤作用,其1000倍稀释液24h使菜蛾绒茧蜂死 亡率达6212%,36h死亡率达8817%,药液直接处理寄生蜂茧或饲喂均导致很高的死亡率,但对拟环纹狼蛛影响较 小。多杀菌素对小菜蛾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但对小菜蛾天敌,特别是寄生蜂有相当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小菜蛾 多杀菌素 毒力 天敌 Toxicity of spinosad to Plutella xylostella(L.)and its natural enemies.XU Jian2Xiang,Q IAO Jing,ZHON G Chong2 Xiang(Department of Plant Protection,Agricultural College,Y angzhou University,Y angzhou225009,China),CJ EA, 2005,13(4):161~163 Abstract The toxicities of spinosad to Plutella xylostella and its natural enemies are evaluat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 that spinosad has a high toxicity to P.xylostella and a high efficacy against the pest in fields.Spinosad has a lethal effect on Paederus f uscipes and C.plutellae,but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L ycosa psedoannulata.For C.plutellae,the treatment with1000times dilution of215%CAIXI causes its mortality of6212%after24h and8817%after36h.The side2effects of spinosad on parasitoid of P.xylostella are very high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the pesticide is used. K ey w ords Plutella xylostella,Spinosad,Toxicity,Natural enemy (Received Dec.21,2004;revised Jan.30,2005) 小菜蛾为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对防治其农药(包括Bt制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1,2]。由美国Dow AgroSciences公司开发的对环境友好的新型低毒生物农药多杀菌素[3](在中国登记该农药用于棉花名为“催杀”,用于蔬菜名为“菜喜”),对多种重要害虫有较高毒力活性,尤对鳞翅目和双翅目害虫有特效,且作用方式独特[4],作用于靶标后害虫首先表现为停止取食,24h后麻痹,继而死亡。因其主要成分是土壤放线菌发酵过程的产物,多杀菌素也被归为生物农药[5]。目前许多研究对多杀菌素的施用安全性进行了报道[6,7],认为其对非靶标生物存在一定影响,但有关多杀菌素对农田主要天敌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试验研究了菜喜对小菜蛾的毒力及对几种主要天敌的影响,为该类农药的科学使用提供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供试虫源为室内续代饲养的小菜蛾,选择2龄(低龄)幼虫和3~4龄(高龄)幼虫进行室内毒力试验。在预备试验基础上用215%的菜喜悬浮剂配制5个浓度系列菜喜药液使小菜蛾幼虫死亡率为10%~90%,以清水为对照,共6个处理,各处理重复5次。试验采用叶片浸渍法,精选新鲜洁净包菜菜叶,剪成4cm×4cm叶块,放入相应浓度药液中浸5s,取出晾干并置于容量为200mL的塑料瓶内,每瓶接6头幼虫,瓶内用滤纸保湿,72h后记录死虫数并计算死亡率,组建毒力回归式,求LC50。田间药效试验于9月上旬在扬州郊区包菜田进行,设菜喜悬浮剂1000倍液、1500倍液和415%高效氯氰菊酯(扬农化工集团)2000倍液3个处理,清水喷雾为对照。各处理4次重复,各小区面积约12m2,按750kg/hm2药液量折算,按常规喷雾。每小区按5点取样定点调查20株包菜,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d、3d和7d分别调查残留虫口数及蛹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及校正防效。 根据菜喜田间防治的推荐剂量(菜喜215%悬浮剂稀释1000倍),将215%的菜喜乳液分别稀释500倍、1000倍和1500倍,选择拟环纹狼蛛(L ycosa pseudoannulata)、青翅蚁型隐翅虫(Paederus f uscipes)和菜蛾绒 3“十五”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BE2001328)资助 收稿日期:2004212221 改回日期:2005201230

3种不同增效剂对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56969145.html, 3种不同增效剂对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作者:许小龙徐广春徐德进顾中言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第07期 摘要:在1.8%阿维菌素乳油中加入不同增效剂0.3%GY-Tmax、0.3%GY-T1201、0.03%有机硅GY-S903,测定其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加入3种不同增效剂的阿维菌素乳油对小菜蛾2龄初期幼虫具有很高的活性,LC50值在1.563 4~2.447 8 mg/L之间,明显低于1.8%阿维菌素乳油 3.905 6 mg/L的LC50值,共毒系数在150以上,增效作用明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加入增效剂后,阿维菌素常规用药量降低25%~50%,对小菜蛾仍然有很好的防治效果。3种不同增效剂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1.8%阿维菌素乳油+0.3%GY-Tmax>1.8%阿维菌素乳油+0.3%GY-S903>1.8%阿维菌素乳油 +0.03%GY-T1201。 关键词:阿维菌素;增效剂;小菜蛾 中图分类号: S43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110-02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十字花科蔬菜最重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世代重叠,对一些常规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1-2]。阿维菌素(abamectin)为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类杀虫杀螨剂,具有很好的胃毒和触杀作用,对植物叶片有一定的内渗作用,适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的害虫和害螨,由于没有内吸作用,在田间应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3-4]。增效剂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加入增效剂能够降低农药的表面张力,提高农药的润湿展着性,在田间喷洒过程中易被植物和靶标害虫吸收,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用量[5-6]。GY-Tmax、GY-T1201、有机硅 GY-S903 为农药专用增效剂,为明确这3种增效剂在小菜蛾防治中对阿维菌素的增效作用,笔者对加入不同增效剂 GY-Tmax、GY-T1201、有机硅GY-S903的1.8%阿维菌素乳油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比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靶标 小菜蛾:在南京郊区甘蓝田内采集小菜蛾高龄幼虫及蛹若干,室内用甘蓝叶片继代饲养繁殖。 1.2 农药和增效剂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四)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四) 31.四点谷蛾 :Tinea tugurialis Meyrick(图31) 分类地位:鳞翅目 (Lepidolptera) 谷蛾科 (Tineidae) 形态特征:体长~,翅展长~,灰褐色。头顶有一簇直丛毛。复眼黑色、无单眼。下梭形,翅端稍尖,翅面淡灰褐色,在外横线中央,有一黑斑点,中横线有一上、下并列的黑斑点,内横线近后缘有一大黑斑点。 生活习性:成虫在温带地区常于3月底至4月初发现。成、幼虫均喜栖息在粮仓墙基、堆垛边角、加工厂副产品库、有地脚粮的提升机底座等处。成虫爬行迅速,老熟幼虫常吐丝缀粉屑群集结茧化蛹越冬。 经济意义:主要以幼虫危害面粉、米糠、地脚粮、淀粉、药材等,是米、粉加工厂常见的储粮害虫。 分布:国内除西藏未发现外,其余省区均有发生。 图31四点谷蛾

32.粉缟螟P yralis farinalis Linnaeus(图32) 形态特征:成虫雄体长8毫米,翅展17毫米,雌体长11毫米,翅展25毫米。复眼黑褐色,表面有灰白色网状纹,具单眼。下唇须发达,伸向前方,喙发达约为下唇须长的4倍。前翅宽大呈三角形,近内横线和外横线处各有一白色波带状带纹,其中内横线的波状带纹中段略向外方凸出,内横线内方外横线为赤褐色,两横线之间为淡黄色,翅脉R3-5共柄,缺1A和3A。后翅淡黑色,也有不明显的白色波带状带纹,翅脉R S在中室外有一小段与S C+R1靠近,M2和M3共柄。 雄外生殖器抱握器呈片状末套形,外侧缘从端部至中段呈倾斜状。抱握器上着生短而稀疏的茸毛。囊形突较短,仅为抱握器长的1/6,爪形突不分裂,额形突出长,端部呈弯钩状,阳茎几乎与抱握器等长,其端部弯而尖。雌交配节横长方形,前棒较后棒长,交配囊长颈瓶形,囊内无交配刺,交配孔至阴道有一段骨化管道。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1-2代,以幼虫在仓库上部木板、梁柱缝隙或地板、砖石、泥土下作强韧薄茧并潜伏其中越冬。越冬虫茧常聚集成团或连绵数尺不易剥落。越冬幼虫至翌春化蛹,成虫在6-10月相继羽化。成虫羽化后24-48小时即开始产卵。卵多产于粮粒或仓库包装品缝隙中,每雌平均产卵250粒。当温度在24-27℃、相对湿度89-100%时,每完成1代需41-45天。幼虫喜生活于高湿环境中以腐败食物为食,并吐丝辍粮粒作巢管居中为害。 经济意义:幼虫主要为害禾谷类、粉类、糠麸、花生仁、干果、

小菜蛾抗药性及治理的研究进展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S1):178~182 CN 53-1045/N ISSN 0258-7971 Jour na l o f Yunnan U n iv er sity Ξ 小菜蛾抗药性及治理的研究进展 罗雁婕1,吴文伟1,杨祚斌2,浦恩堂1,郭志祥1,尹可锁1,何成兴1 (1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05;21云南省保山市植保植检站,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小菜蛾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蔬菜重要害虫,已报道小菜蛾对50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及苏云金杆菌(Bt )类等杀虫剂.阐述了国内外及云南省小菜蛾抗药性的研究概况,包括小菜蛾抗性发展、抗性稳定性、抗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对云南省小菜蛾抗药性的治理策略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菜蛾;抗药性;抗性治理 中图分类号:S 48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8-7971(2008)S1-0178-05 小菜蛾(Pl u tell a xylostel la L 1)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蔬菜重要害虫,其寄主多达40种以上,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年发生世代多,繁殖率高,世代重叠现象严重[1],也是云南省蔬菜生产上主要的害虫之一.化学药剂一直是防治小菜蛾的主要手段,故小菜蛾也是抗药性发展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其抗性水平高,发展速度快,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小菜蛾的抗药性及防控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在云南省的主要菜区,一些常用农药的防治效果明显下降,个别品种甚至达到基本无效的程度;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因药剂种类、地区及使用时间、频率、强度等不同而异.了解云南省小菜蛾抗药性发展及抗性产生机制,是云南小菜蛾抗药性治理的基础工作,对有效制定抗性治理策略,指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抗药性发生现状 自1953年Ankersmit 首次报道小菜蛾对DD T 产生抗性以来,到目前为止,小菜蛾已对50多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防治用药[2],成为20种抗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在 我国,小菜蛾自20世纪70年代成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以来,一直在南方省份如广东、海南、福建、云南、湖北等地严重发生.近十几年来,随着北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保护地蔬菜迅速发展,小菜蛾的为害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有机磷在国内外使用虽然普遍,时间也较长,但抗性发展就多数品种而言,与其它类型的杀虫剂相比较相对较轻、较慢的一类杀虫剂,目前多数地区还处低抗至中抗水平[3].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是从沙蚕毒素的分子结构衍生开发出的一系列有杀虫活性和商业价值的化合物[4].由于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具有较为独特的杀虫机制,在农业害虫的防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抗药性问题也变得突出起来.陈之浩等在1989~1993年对小菜蛾的抗性监测中发现,其对杀虫双产生的抗性是1993年较之1989年增长了2315倍[5].广东供港菜区小菜蛾对杀螟丹和杀虫单分别产生4147和6143倍的抗性[6].在云南主要菜区,小菜蛾则对巴丹也产生了中度抗性[7].目前对沙蚕毒素类药剂抗性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生化指标的检测和遗传分析等方面[8~10].昆虫对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抗性的发展较慢,目前较为 Ξ收稿日期:2008-02-18 基金项目:云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资助(2006NG18) 作者简介:罗雁婕(1979-  ),女,云南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害虫综合治理及害虫抗药性方面研究,E -mail :yanjiel uo @6通讯作者吴文伟(63  ),男,云南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害虫综合治理及农药研究开发;2@y https://www.360docs.net/doc/a56969145.html,. :19-E -m ail :g pes ticidemail ahoo.co https://www.360docs.net/doc/a56969145.html,.

小菜蛾

小菜蛾产生抗药性的研究 摘要:小菜蛾是一种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害虫, 已报道小菜蛾对50 多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及苏云金杆菌( Bt) 类等杀虫剂。本文全面阐述国内外小菜蛾抗药性研究概况, 包括小菜蛾抗性发展、交互抗性、抗性稳定性、抗性机理及抗性遗传等方面的研究, 并对小菜蛾抗药性的治理策略进行讨论。 关键词: 小菜蛾 ,抗药性,抗性治理 小菜蛾plutella x ylostel laL. 隶属鳞翅目菜蛾科, 是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 已有80 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了该虫的危害。该虫年发生代数多, 繁殖系数高, 在亚热带地区年发生8- 12 代, 热带地区20 代以上, 危害极为严重。该虫在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对十字花科蔬菜生产构成非常大的威胁。长期以来, 人们主要靠使用各种杀虫剂来达到克服和防治小菜蛾危害的目的。随着杀虫剂广泛、大量地使用, 它对各种杀虫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以致使许多原来很有效的杀虫剂相继地减弱或丧失了其防治效果。 1 小菜蛾抗药性的发展 自Ankersmit G W于1953 首次报道小菜蛾在印尼瓜哇对DDT 产生抗药性以来, 随后在菲 律宾、日本、马来西亚、我国台湾、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中美洲、美国夏威夷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报道了小菜蛾对各种杀虫剂发生了抗性。在我国, 也已先后报道广州、深圳、上海、武汉、贵州等 地区小菜蛾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昆虫生长调节剂以及Bt 等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给各地区蔬菜小菜蛾的化学防治带来很大的难度。目前据不完全统计, 小菜蛾大约已对50 多种杀虫剂发生抗性, 其中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昆虫生长调节剂和苏云金杆菌( Bt ) 类等。因此, 小菜蛾的抗药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小菜蛾抗药性的发展速度与药剂选择压力有关。不同地理区域由于用药历史和用药水平的差异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性发展程度不同。在小菜蛾常发或多发地区, 连续多次、高剂量使用1 种或同类型杀虫剂很容易产生抗性。如日本有些地方使用氰戊菊酯( fenvalerate) 1~ 2 年, 每年10 次以上, 致使小菜蛾产生极高抗性, 最高达12 000 倍。Morishita( 1998) 报道, 小菜蛾对Bt 毒素( Toarow CT ) 、定虫隆、丙硫磷等的抗性随应用频率而变化。1986~ 1987 年间当Bt 产品被经常使用时, 产生较高的抗性, 而到1988~ 1990 年, 由于其它杀虫剂的使用导致Bt 产品使用频率降低, 抗性也较低。小菜蛾对定虫隆的抗性因其频繁的使用而产生高水平的抗性。而对丙硫磷的抗性却因该药剂的较少使用有所下降。但小菜蛾对氰戊菊酯产生抗性以来, 对菊酯类杀虫剂一直保持高水平抗性 小菜蛾抗药性的发展与药剂本身也有一定关系。从总体来看, 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发生普遍, 抗性最为显著; 其次是氨基甲酸酯的抗性发展也比较快; 有机磷在国内外使用虽然 普遍, 时间也较长, 但抗性发展就多数品种而言相对较慢, 目前多数地区还处于低至中抗 性水平; 过去被认为是不容易产生抗性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和Bt 类杀虫剂, 近年来也有明显的抗性 ; 沙蚕毒素类防治小菜蛾在国外使用很少, 国内部分地区有使用。至今尚未见田间种群产生抗性的报道, 阿维菌素类杀虫剂近几年在国内被大量应用于防治小菜蛾, 但至今 尚无关于田间小菜蛾产生抗性的报道。然而, 据Muhammad 等( 1996) 报道, 小菜蛾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已产生了17-195 倍的抗性, 这对我国阿维菌素的大规模应用无疑是个警告。 2 小菜蛾抗性研究 2. 1 小菜蛾抗性选育及交互抗性研究 室内害虫抗药性选育是研究抗性的重要手段, 是进行抗性机理、交互抗性、抗性遗传等研究的基础。有关杀虫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抗性选育研究国内外已有较多的报道, 陈之浩等 ( 1993) 用杀虫双和杀螟丹对小菜蛾经过35 代选育, 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的抗性分别

小菜蛾饲养方法

小菜蛾饲养 1 虫源、材料器械和饲养条件 虫源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敏感品系,由贵州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提供。 材料器械蛭石,萝卜种子,甘蓝种子,葡萄糖,毛笔(转移幼虫),小排笔(收集虫蛹),产卵笼(45 cm×45 cm×100 cm),不锈钢饭盒(15 cm×10 cm),养虫架,除湿机,空调,烘箱。 饲养条件温度21±1℃,相对湿度为40﹪-50﹪,每天光照17 h。 2 小菜蛾饲养植物的培植 催芽将萝卜种子用5%的多菌灵药液浸泡6~8 h,去除药液后,再用清水漂洗,除去漂浮在水面上的种子后,将其平铺于垫有黑布的塑料方盒中(不宜太厚),覆盖黑布,放入培养箱中,温度30±1 ℃左右,相对湿度70%-75%条件下对其进行催芽约24 h,待种子出芽后即可播种。 种植在长方形金属饭盒中铺一层厚约3 cm的经高温灭菌的蛭石,用水浸透(水量以蛭石吸水饱和但不能流动为准)。然后将已催芽的萝卜种子均匀撒播于蛭石表面上,每饭盒需萝卜种子约21 g(干重),再撒上蛭石将种子覆盖(保温保湿,有助于种子萌发生长),然后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条件与催芽时相同(注意浇水),待幼苗长至约3 cm时将其移入小菜蛾人工饲养室中培养。待叶片完全展开后(约播种后5-6天,株高6~7 cm)即可用于成虫产卵或供幼虫取食。 3 小菜蛾的人工饲养 成虫饲养在室内光照充足处设成虫产卵笼,将5盆长至6~7 cm的萝卜苗和收集的小菜蛾虫蛹700~800头放入产卵笼中,产卵上方悬挂5%葡萄糖水饱和的棉球供成虫补充营养,并每天更换。成虫将卵产于萝卜苗也片和茎秆上,每隔两天更换一次萝卜苗,将更换出的萝卜苗直接置于培养环境(温度21±1℃,相对湿度为40﹪-50﹪,每天光照17 h)下饲养。 幼虫饲养将萝卜苗从产卵笼移出后第3~4天卵开始孵化,初孵幼虫开始取食叶片(叶片上出现细小透明的取食小孔),萝卜苗被幼虫吃光后,靠接上新的萝卜苗使其自动转移取食,也可将室外培植的甘蓝叶片覆盖其上,使幼虫转移到甘蓝叶片上,再将甘蓝叶片转移到盆栽的整株甘蓝上,让其自由取食生长。一般幼虫从孵化到达3龄需要7~8 天,此时可用于化合物的杀虫活性测定。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种一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一) 1.米象 Sitophilus oryzae (Linnaeus )(图1) 英文名:rice weevil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 )象甲科(Curculionidae )。 形态特征:该种与玉米象极其近缘,外部形态十分相似。 成虫体长2.3~3.5mm 。圆筒状,红褐色至暗褐色,背面不发亮或略有光泽。触角8节,第2一7节约等长。前胸背板密布圆形刻点。每鞘翅近基部和近端部各有l 个红褐色斑,后翅发达。雄虫阳茎背面均匀隆起,雌虫的“Y"形骨片两侧臂末端钝圆,两侧臂间隔约等于两侧臂宽之和。 生活习性: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一年发生4一12代。在我国贵州省,一年4一5代,第一代和第四代的历期为42 d 一52d ,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历期为38 d 一40d 。成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雌虫每天产卵2一3粒,在适宜条件下雌虫一生产卵多达576粒。幼虫在寄主内蛀食为害,经历4龄。在25℃和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卵期4 d 一6.5d ,幼虫期18.4 d 一22d ,蛹期8.3 d 一14d ,预蛹期3d ,完成一个发育周期需34 d 一40d 。又据报道,在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完成一个发育周期,在30℃下需26d ,在21℃下需43d ,在18℃下需96d 。成虫寿命约7一8个月,最多达2年之久。米象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7℃一34℃,最适温度为26℃一31℃;发育的湿度范围为相对湿度45%一100%,最适的相对湿为70%。 经济意义:严重为害各种谷物及种子、谷物加工品,还为害某些豆类、油料、干果和药材等。 分布:内蒙古、四川、福建、江西、贵州、湖南、云南、广东、广西。 2.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 (图2) 英文名:maize weevil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 )象甲科(Curculionidae )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mm ,圆筒形,全体锈褐色至暗褐色,甚至黑色,背面稍有光泽。头部向前延伸呈象鼻状,称此为“喙”。雄虫的喙短粗,表面粗糙;雌虫的喙比较细长,表面光滑。触角膝状,无刻点,柄节长大,第3节与第4节长度之比约为5:3;端节呈长椭圆形,实际由第8、9两节好似愈合而成,故看起来象由8节组成似的。前胸背板端缘较后缘狭,与头部相连接的部分呈一窄领状,中央稍向后方凹入。在领状的后缘生有刻点,呈一横列,并生有,淡黄色叶状毛。整个前胸背板布着圆形刻点,中央仿沸有一隆起线似的,但有的个体不明显。鞘翅长形,后缘细而尖圆。两鞘翅刻点和隆起线不明显,约有13条纵刻点行。每鞘翅基部和端部各有一个橙黄色黄色的椭圆形斑纹。后翅发达,膜质透明。足三 图1米象 1.成虫; 2.雄虫阳茎; 3.雌虫“Y ”形骨片; 2 3 1

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技术常识

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技术常识 园林植物不仅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而且还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害虫的危害不仅影响园林的生长建设,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害虫严重影响了园林绿化美化功能。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园林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制定了安全有效的控制害虫方法,以减少喷药,保护环境。 1 园林植物害虫的种类 1.1 食叶害虫 大多取食树木及草坪叶片,猖獗时能将叶片吃光,削弱树势,并为天牛、小蠹虫等蛀干害虫侵入提供适宜条件,既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降低植物的美化功能和观赏价值。此类害虫主要有鳞翅目的袋蛾、刺蛾、大蚕蛾、尺蛾、螟蛾、枯叶蛾、舟蛾、美国白蛾、国槐尺蛾、凤蝶类,鞘翅目的叶甲,膜翅目的叶蜂等。 1.2刺吸式害虫及螨类 刺吸式害虫是园林植物害虫中较大的一个类群。它们个体小,发生初期往往受害状不明显,易被人们忽视,但数量极多,常群居于嫩枝、叶、芽、花蕾、果上,汲取植物汁液,掠夺其营养,造成枝叶及花卷曲,甚至整株枯萎或死亡。同时诱发煤污病,有时害虫本身是病毒病的传播媒介。此类害虫主要有蚜虫类、介壳虫类、粉虱类、木虱类、叶蝉类、蝽象类、蓟马类、叶螨类等。 1.3蛀食性害虫 蛀食性害虫生活隐蔽,天敌种类少,个体适应性强,是园林植物的一类毁灭性害虫。它们以幼虫蛀食树木枝干,不仅使输导组织受到破坏而引起植物死亡,而且在木质部内形成纵横交错的虫道,降低了木材的经济价值。此类害虫主要有鳞翅目的木蠹蛾科、透翅蛾科、鞘翅月的天牛科、小蠹科、吉丁甲科、象甲科、膜翅目的树蜂科、等翅目的白蚁等。 1.4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栖息于土壤中,取食刚发芽的种子、苗木的幼根、嫩茎及叶部幼芽,给苗木带来很大危害,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等。此类害虫种类繁多,主要有直翅目的蝼蛄、蟋蟀,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蛴螬、金针虫,双翅目的种蝇等。 2 园林植物害虫防治技术

主要害虫种类

一、地下害虫: 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蝼蛄(华北、东方) 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黄地老虎、大地老虎、小地老虎、种蝇、蟋蟀。 二、麦类害虫: 黏虫、麦蚜、小麦吸浆虫、小麦叶峰、小麦害螨 三、禾谷类杂粮害虫: 1、玉米螟 2、东亚飞蝗 3、高粱条螟 4、玉米蚜 5、粟灰螟 四、棉麻虫类; 1、棉蚜 2、棉叶螨 3、棉铃虫 4、棉红铃虫 5、麻叶甲 6、 绿盲蝽7、烟蓟马8、麻天牛 五、油料作物害虫; 1、大豆食心虫 2、豆荚螟 3、油菜蚜虫 4、草地螟 5、菜粉 蝶6、豆天蛾7.黄宽条跳甲9、小菜蛾 六、薯类害虫; 1、马铃薯瓢虫 2、甘薯麦蛾 七、糖类害: 1、甜菜跳甲 2、甜菜象甲 八、储粮害虫: 1、玉米象甲 2、麦蛾 3、谷螟 4、豆象 5、谷蠹

一、麦类病害: 1、小麦条锈病 2、小麦叶锈病 3、小麦杆锈病 4、小麦白粉 病5、小麦纹枯病7、小麦赤霉病8、小麦散黑穗病9、小麦 腥黑穗病10、小麦根腐病11、小麦粒线虫病12、小麦丛矮 病 二、禾谷类杂粮病害: 1、玉米大斑病 2、玉米小斑病 3、玉米丝黑穗病 4、玉米黑 粉病 三、棉麻病害、油料作物病害: 1、油菜菌核病 2、大豆包囊线虫病 3、油菜霜霉病 4、向日 葵菌核病5、大豆花叶病6、大豆菟丝子 四、薯类病害: 1、马铃薯病毒病 2、马铃薯晚疫病 3、马铃薯早疫病 五、糖类作物病害: 1、甜菜褐斑病 2、甜菜根腐病 园林植物病虫害 一、食叶害虫: 1、杨叶甲 2、大蓑蛾 3、梨星毛虫 4、黄刺蛾 5、杨扇舟蛾 6、 舞毒蛾7、斜纹夜蛾8、银纹夜蛾9、国槐尺蛾10、霜天蛾11、蓝目天蛾12、黄褐天幕毛虫13、柑橘凤蝶14、蔷薇三节叶

重要储粮害虫

重要储粮害虫 一、重要储粮害虫 1、鞘翅目 谷蠹Rhizopertha dominica (Fbricius)、米象Sitophilus oryzae (Linnaeus)、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 Duval、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ugineus (Stephens)、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namensis (Linnaeus) 2、鳞翅目 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 Oliver、印度谷蛾Plodia interpunctella (Hubner)、粉斑螟Ephestia cautella (Walker) 3、啮虫目 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odonnel、嗜虫书虱Liposcelis entomophila (Enderlein) 4、蛛形纲真螨目 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粗脚粉螨Acarus siro Linnaeus 二、按为害场所分 1、原粮仓库(为害稻谷、小麦、玉米等) 谷蠹、米象、玉米象、锈赤扁谷盗、锯谷盗、麦蛾、印度谷蛾、粉斑螟、嗜卷书虱、嗜虫书虱 2、粮食加工厂 赤拟谷盗、杂拟谷盗、粉斑螟、腐食酪螨、粗脚粉螨 3、成品粮 (1)大米:赤拟谷盗、杂拟谷盗、米象、粉斑螟 (2)小麦粉:赤拟谷盗、杂拟谷盗 三、按为害方式 1、蛀食性 谷蠹、米象、玉米象、麦蛾、印度谷蛾、粉斑螟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 21?亚扁粉盗(图21) 英文名: depressed flour beetle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 )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形态特征:体长2.5— 3.0毫米,宽0.9—1.0毫米,红褐色,有光 泽。 头部中纵凹浅,多少明显;颊高于唇基,向后突出,从背方遮盖 复眼端部区域;复眼多数情况下小,腹面观,复眼间距为其横径的 2.7— 4.1倍。前胸背板横宽,两侧略圆至两侧近平行,刻点小而颇密, 近两侧的刻点稀,在两侧基半部通常有无刻点小区。鞘翅稍扁平,有 刻点行,刻点小而密,行间有一列刻点,部分个体内侧的行间有两行 不规则刻点。 生活习性:该种大量生活于树皮下。在仓库内,通常与玉米象等 其他害 虫生活在一起,取食谷物象虫形成的粮食碎屑,因此常发生于 谷物及谷物制品中。此外,也发现于生姜、花生和椰子仁干等货物内。 成虫有明显的趋光性。 经济意义:为第二食性害虫,取食储藏的谷物及面粉等。 分布:内蒙古、河北、山东、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 安徽、湖南、湖北、云南、 贵州、四川、广东、广西。 图21亚扁粉盗 Palorus ratzeburgi small-eyed flour 翅目(Coleoptera ) (Ten ebri oni dae) 22.姬粉盗 Wissmanit 图 22) 英文名: beetle 分类地位:鞘 拟步甲科

形态特征:体长2.4—3.0毫米,宽0.9—1.0毫米,褐色至暗褐色,有中等强的光泽。头布中等密的刻点;颊不突出不隆起,与唇基几乎位于同一水平,稍高于触角着生处;复眼小,背面观,复眼长度不大于小盾片的宽度;眶上脊十分突出。前胸背板宽大于长,最宽处位于近端部,有时两侧缘近平行;中区刻点小,刻点间距约为4—5个刻点直径,两侧刻点粗大,刻点间距为1 —2个刻点直径。鞘翅有刻点行,行间扁平且有1行刻点。 生活习性:大量生活于树皮下。在粮仓内也普遍发生,取食谷物象虫形成的粮食碎屑,因此多与玉米象、米象生活在一起。 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幼虫期随湿度增加而缩短。但当相对湿度70%以上时,大量霉菌滋生,对食物有影响。在25C及30C的温度下,幼虫能耐干燥的条件,在相对湿度20%时仍能正常发育,但在相对湿度10%的条件下不能发育。在30C及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幼虫也不能完成发育,可能由于霉菌大量滋生之故。 经济意义:为第二食性害虫,取食储藏的谷物及面粉等。 分布: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图22 姬粉盗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doc资料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 种(三)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三) 21.亚扁粉盗(图21) 英文名:depressed flour beetle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形态特征:体长2.5—3.0毫米,宽0.9—1.0毫米,红褐色,有光泽。头部中纵凹浅,多少明显;颊高于唇基,向后突出,从背方遮盖复眼端部区域;复眼多数情况下小,腹面观,复眼间距为其横径的2.7—4.1倍。前胸背板横宽,两侧略圆至两侧近平行,刻点小而颇密,近两侧的刻点稀,在两侧基半部通常有无刻点小区。鞘翅稍扁平,有刻点行,刻点小而密,行间有一列刻点,部分个体内侧的行间有两行不规则刻点。 生活习性:该种大量生活于树皮下。在仓库内,通常与玉米象等其他害虫生活在一起,取食谷物象虫形成的粮食碎屑,因此常发生于谷物及谷物制品中。此外,也发现于生姜、花生和椰子仁干等货物内。成虫有明显的趋光性。 经济意义:为第二食性害虫,取食储藏的谷物及面粉等。 分布:内蒙古、河北、山东、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

图21亚扁粉盗 22.姬粉盗Palorus ratzeburgi Wissmann(图22) 英文名:small-eyed flour beetle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形态特征:体长2.4—3.0毫米,宽0.9—1.0毫米,褐色至暗褐色,有中等强的光泽。头布中等密的刻点;颊不突出不隆起,与唇基几乎位于同一水平,稍高于触角着生处;复眼小,背面观,复眼长度不大于小盾片的宽度;眶上脊十分突出。前胸背板宽大于长,最宽处位于近端部,有时两侧缘近平行;中区刻点小,刻点间距约为4—5个刻点直径,两侧刻点粗大,刻点间距为1—2个刻点直径。鞘翅有刻点行,行间扁平且有1行刻点。

中草药重要害虫种类及发生特点

中草药重要害虫种类及发生特点 l、中草药重要害虫种类及其危害 中草药害虫种类繁多,除受-般农作物害虫危害外,其本身还有-些特有害虫。现简要介绍如下: (l)蚜、蚧、螨类等刺吸□器害虫:蚜虫是中草药的重要害虫类群,危害+分普遍。据调查桃蚜可危害数+种中草药。中草药还有-些特有的蚜虫种类。如危害红花、牛蒡等的红花指官蚜uroleucongobonis (matsumura)、危害萝蘼科药材的萝蘼蚜aphisasclepiadisfitch等。介壳虫主要危害-些南方生长的中草药,尤其是朩本南药受害较重,如危害槟榔的椰圆盾蚧,危害多种中草药的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japonicusgreen)等。少数中草药受螨类危害较重,如危害地黄的棉叶螨,危害枸杞的瘿螨(eriophyessp.)等。这类害虫吸食中草药汁液,造成黄叶、皱缩,叶、花、果脱落,严重影响中草药生长和产量、质量。有些种类还是传播病毒病的媒介,造成病毒病蔓延。由于发生量大,世代多,用药水平较高,如何防止或减少农药污染,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地上部咀嚼□器害虫:这类害虫主要咀食中草药叶、花、果等,造成孔洞或被食成光秆。如危害伞形科中药的黄凤蝶幼虫,危害枸杞的枸杞负泥虫(lemadecempunctatagebler),危害板蓝的青菜虫等,危害都很严重。金银花受尺蠖危害,几天内可被吃光秆,造成严重损失。

(3)钻蛀性害虫:钻蛀性害虫是中草药的-类危害重、防治难度较大,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类群。危害中草药的钻蛀性害虫主要有蛀茎性害虫如金银花咖啡虎天牛(xylotrechusgrayiiwhite)、菊天牛、肉桂朩蛾(thymaiatrissp.)等。蛀根茎类害虫如北沙参钻心虫(epinotialancanthameyrick)等。蛀花、果害虫如槟榔红脉穗螟(tirathabarufivenawalker)、枸杞实蝇等,蛀种子害虫如黄芪种子小蜂(bruchophagusspp.)等。 (4)地下害虫:地下害虫是主要危害植物地下部分ㄡ生活在土壤里的害虫。地下害虫种类很多,包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根蛆、根蚜、根蚧、白蚁等,但以前四种危害最普遍。因中草药中根部入药者居多,地下害虫直接危害药用部位,致使商品规格下降,影响产量和质量。 2、中草药病害的发生特点 (l)地道药材病害严重: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使某些药材有特定的被认为是最佳的生产地区。在这些地区生产的某种药材就是所谓“地道药材”。如东北人参、云南三七、宁夏枸杞、河南地黄、浙江杭菊、四川的川芎、甘肃当归等。这些地道药材长期生长在特定的地区。病原菌逐年积累,致使病害严重,难以控制。如东北人参锈腐+分严重,致使老参地下不能再利用,只有毁林栽参,已成-大难题。(2)中草药地下部病害严重:中草药的药用部位,很多是根、块根和鳞茎等地下部分。这些地下部分很易受土传病原真菌、细菌或线虫危害,发生多种根部病害。如人参锈腐病、白术根腐病、附子白绢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