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精神内涵简述

八一精神内涵简述
八一精神内涵简述

八一精神对大学生党性的影响

2012年第13期总第315期前沿 Forward Position No.132012Sum No.315 论八一精神与新时期大学生党性教育 李雷 叶桉(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新时期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给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大学生党性教育中弘扬八一精神,对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道德水平、思想水平,充实大学生党性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党性教育中弘扬八一精神要与时俱进,在深刻解读八一精神内涵的前提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更新充实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手段,优化教育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八一精神与大学生党性教的完美结合。[关键词]八一精神;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2)13-0159-02 [作者简介]李雷(1975— ),男,江西进贤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八一精神;叶桉(1956— ),男,北京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 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思想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承继和创新,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和红色文化之基。八一精神既鲜明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无产阶级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首创精神, 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威武不屈,舍生取义 ”“爱国至上,精忠报国”“一身正气,救民于火”和“敢为天下先”的民族精神。新时期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给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大学生党性教育中弘扬八一精神,对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道德水平、思想水平,充实大学生党性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弘扬八一精神,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党性教育弘扬八一精神的必要性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面临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经济改革持续深入带来的经济形式的多样化,网络、手机、微博等现代传媒兴起带来的信息选择渠道的多元化,扩大的对外开放带来的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让在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党员眼界更为开阔、思想更为复杂。他们既对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崇尚自立、追求民主、肯定创新、追求成功等价值观认同,也对投机取巧、金钱崇拜等表现出一定的认可。折射在党性上,则表现为大多数党员积极认同党,但同时也表现出功利性思想增强,奉献精神减弱,吃苦耐劳不够,社会责任感缺失。大学生党建工作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困境和挑战。 首先,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功利性思想比较严重。在入党动机上,相对于传统的因为追求理想信念而入党的动机而言,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上呈现多元化走向,出现了人生设计型动机、实用功利性动机、趋同从众型动机、投机摇摆型动机等等类型,大学生党员更多地把入党与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联系起来,更体现出功利性与现实 性;在党建工作中,教育者更偏重对大学生党员的社会性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长期的思想教育,造成学生党员只注重对个人能力的提高,急功近利思想较严重。 其次,新时期大学生党性教育内容、方式上的时代性脱节。大学生党性教育内容陈旧,缺乏生活化、实践化,不能与时俱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育方式单一、传统,仍然停留在只重灌输理论知识,轻视实践环节的模式,没有新的突破;教育渠道狭隘,不能有效利用新兴传媒获取教育资源、开展教育工作,教育渠道亟待创新;教育情境单纯化,不能咬合社会文化思潮的多元化趋势,无法给学生启发,也就无法将思想教育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思想意识。 再次,新时期大学生党性教育管理体系上的时代性脱节。党建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往往只注重对大学生党员的初期教育,对学生入党后的再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 总之,在高校大学生党性教育中弘扬八一精神,对于帮助大学生党员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塑造勇于创新和敢为人先的良好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大学生党性教育弘扬八一精神应注重实效性 (一)建构以大学生党员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如何把传统的大学生党性教育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的新模式,改变学生党员对教育内容简单被动接受,从而在大学生党员内心形成共鸣,进而外化为行为习惯,是在大学生党性教育中弘扬八一精神的第一要义。要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与大学生党员建立起相互尊重、亲密有爱的关系,在相互平等、自由状态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调动大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利用新兴媒体力量,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自觉、自愿、主动地加入到学习、践行“八一精神”的大潮中,使他们通过亲身体 · 951·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 1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 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 说起中华民族精神,人们一般都会想到爱国主义。从屈原、岳飞到抗日战争的英雄等都是广义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无疑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但它并不为中华民族所独有。事实上,美国和欧洲的国家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甚至极端化为一种白人中心主义。人们之所以将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是因为十九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来民族的欺凌、压迫和剥削,而需要以爱国主义来凝聚人心,努力奋斗而获得民族解放。 除了爱国主义外,人们还认为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各种具体的表现。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确显现了这些美德。但也必须承认,世界上其他优秀的民族也拥有这些美德。这就是说,它们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本性,而是人类文明所共有的属性,甚至可以说是普遍人性。 因此我们必须揭示出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不同的精神。但何处可以寻找到它呢?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其一般的日常生活和伟大的历史事件,而且表现为其智慧,并主要包含在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形态之中。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内涵则是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 2 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然化为"中国人民的特质","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提供着并必将继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

张能立2010-11-22 一、辞海中有关“人文”词条的定义 辞海中有关“人文”词条的定义如下【1】: “人文”:“1、旧指诗书礼乐。<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2、指人事。《后汉书.公孙瓒论》:…舍诸天运,征乎人文?”。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即人性、教养。欧洲15、16世纪时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以别于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几经演变。狭义指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 “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有两个方面的涵义:(1)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2)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念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教育”:亦称“人道主义教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首先提出。代表人物有维多里诺、伊拉斯谟等。从人道主义出发,反对中世纪封建的、经院主义教育,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的思想情感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反对强迫纪律,残酷体罚和死记硬背,强调尊重儿童个性;主张扩大学科范围,在课程上要求着重学习古典语言(希腊文、拉丁文),重视体育和道德,也学习一些自然科学。近代以来,其涵义发生了变化,或者追求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或者相对于科学主义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对辞海有关人文词条及有关哲学、历史书籍的学习,笔者认为“人文”的内涵应该包含两个方面:1、人文精神;2、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泛指一切人文学科的知识,其中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和语言学等。人文精神,泛指对自然(宇宙)和人的观点或看法。因为人有民族和地域属性,故对人的看法包括对本地与外地、本民族与外民族、本国与外国的看法。经过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沉淀,现代人文精神应该包括3个方面:求真;求美;求善。 1、求真 求真,就是相信自然(宇宙)存在客观规律,对于这些客观规律,人类通过理性和良知,可以发现它们。换句话说,人类认识客观规律,不需要上帝等超自然力量的指导。 2、求美

医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和内在关系

医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和内在关系 李本富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伦理教研室研究员 医生担负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重任,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危,属于人们关注的特殊职业。任何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精神,医生职业更是如此。那么,医生的职业精神是什么? 一、医生职业精神的内涵 (一)医学科学精神 医学是以医学科学技术来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为此 ,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科技知识 ,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具备丰富的医学科技知识很重要 ,但同时必须具备医学科学精神。科学精神 ,是指在科学活动中 ,人们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 ,科学精神指导着科学技术的方向。为此 ,医务工作者在强调掌握医学科技知识的同时 ,更应强调大力弘扬医学科学精神。二者相结合 ,共同作用 ,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医学科学精神是医生求真务实、推崇理性、勇于创新以及追求医疗技术卓越的精神;医学科学精神包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本精神;严谨求真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继承和实践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大力弘扬医学科学精神,为医疗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促进医学科学技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医务工作者提高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向善、求美、利他以及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精神。中国传统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的“爱人与爱技术是平行的”等,都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生职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相统一的体现。 (三)医生职业精神的内涵 从医生的职业精神的内涵特性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忠诚的职业信念。医生一旦选择了医生职业,就选择了奉献,就意味着要有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献身的精神。其二,真诚的职业态度。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大约有80%的医患矛盾的原因是因医生态度和责任心引起的,这足以说明医生将诚信精神体现在职业风貌上的至关重要。其三,守信的职业作风。医生的守信是对于患者的责任和承诺,是建立在严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医疗规程上,医生最好的信用是治病救人,诊治疑难杂症,提高医疗水平,造福人类健康。 二、医生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 (一)医学科学精神强调尊重临床的客观事实和医学规律 医生的医学科学精神强调尊重临床的客观事实和医学规律,依据循证医学的方法,遵循操作规范和程序等指导临床进行有效的防治疾病和防止差错事故。同时,它也是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进步的源泉,从而不断地丰富和提高医生的职业手段和方法,推动三防治技术的进步。而医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关爱和尊重病人,并把病人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学院:通信工程学号:1501120064 姓名:谢会琳授课教师:张爱萍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它们具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同时又相互融合,内在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发展;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和人文,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正确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世界性的重要问题,在近几年也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使这两种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指引更有效的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想要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更好的融合,首先要了解它们的内涵,了解它们相互独立的一面和融合的一面。 1、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文化渊源, 一是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二是重视经验与自然的哲学传统。对自然的理解直接决定了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 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究自然。 从科学精神的本质看,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中的“科学”一词应指自然科学,科学精神是在人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1]。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美国的著名社 会科学家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提出,科学精神应该包括普遍性、公用性、共享性、理性的怀疑主义。英国科学家及文学家布鲁诺夫斯基从价值角度论述科学精神,他在《科学和人的价值》一书中提出科学精神应具备求真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及宽容精神。 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方法,方法可以学习和模仿,但精神就不容易传授了,科学精神是永远不能改变的。科学精神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八一精神的现实意义

八一精神的现实意义 南昌八一起义已经过去了。在现今社会中,我们之所以还要牢记历史,是因为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汲取前人聪明才智。只有不断更新,才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正所谓历史镌刻光辉岁月,在庄严、古朴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前、在充满浓厚革命气息的八一起义纪念馆里,我们追忆那段不朽的历史,体验八一起义带给我们的感动,深深地感受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受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真谛。八一精神所洋溢出来的拼搏、创新思想,时刻在暗示着我们,必须抓住八一精神的本质,揭示其在当今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不断创新和总结其先进性。这样,内涵丰富的八一精神,必定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强大的思想武器。 八一起义精神对于当今江西经济发展和中国今后社会变革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记者采访一些专家、学者。 江西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的罗惠兰教授解释,八一起义的意义在于打响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枪,其伴随产生的八一精神则对于全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今社会中八一精神的意义就在于:第一、八一起义精神熔铸了革命先烈们智慧与勇敢,我们应该将八一精神发扬光大,八一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产生巨大的历史意义。第二、为打造江西红色旅游做出了杰出贡献。南昌,作为江西红色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景点,必须精心打造“八一之旅”特色游。开通旅游专线车,将八一起义旧址和诸多八一起义的激战地串珠成线,加大八一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向中外游客奉献一套丰盛的八一旅游大餐。第三、深入地挖掘八一精神的经济价值,哲学上有种说法叫化精神为力量,那么新时代的青年人更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历史资源,以八一精神为动力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英雄城南昌正处于重塑形象、加快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要真正高举八一精神的旗帜,促进观念转变,深化改革开放,让八一精神、资源和品牌优势转化为新的经济和商业价值,早日推动南昌建设成为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 江西省省委党史办的万处长也发表了一些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八一精神的意义在于:第一、八一精神对于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能起到积极作用,当年贺龙一开始并不是中共党员,他在国民革命军中享有很高的地位,为了国家,为了革命,他毅然抛弃各种诱惑参与到革命当中。此外还有不少在国外留学生,他们都是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参与进来。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第二、八一精神还对当前保持中国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八一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坚定信念、敢为人先的精神更是现代年轻人好好学习的典范。 江西省委讲师团的李团长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目前,八一精神还没有权威机构进行定位,希望南昌八一精神尽快明确定位,以便精神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 八一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试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若干方法和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一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二、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与现实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上,时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大声疾呼: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并认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当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随后,又在一些普通高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教授、杨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见,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些想法 1、学校首先要确保教师的人文素养过关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确保教师人文素养能够过关,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精神面貌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成为没有发生过断裂的社会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远流长、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团结统一的文化纽带与精神支柱。 为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养成文明的习惯,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一个新世纪的合格小学生。我们小05-2班特举办“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班会今天参加班会的除了我们班的全体成员,还有学校的领导和嘉宾,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我们先进入第一板块“弘扬民族精神”,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族精神呢?我想先让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与民族一样,有其历史、现在与未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其内涵也可以分为传统精神、时代精神。今天,我们就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来谈一谈民族精神的内涵。 1.从传统精神来看,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可以概括为: ①为国而忘家的爱国精神例如:(学生参与同学演讲<<满江红>>)播放有关为国而忘家的典型人物图片) ②与民忧乐的济世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与民忧乐的人物典型图片播放有关为国而忘家的典型人物图片) ③兼爱天下的仁爱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兼爱天下的仁爱精神的典型人物图片) ④勤劳节俭的立世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勤劳节俭的典型人物图片) ⑤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典型人物图片) ⑥威武不屈的大丈夫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威武不屈的大太夫精神的典型人物图片) ⑦舍生取义的尚义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舍生取义精神的典型人物图片) 2.从时代精神来看,作为与时俱进的概念,民族精神能够适应现时代的民族生存与发展要求,它是时代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和内核,是在一个时代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最高指导原则的时代精神。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它的内涵,如:长征精神、抗北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任长霞精神等(学生回答,屏幕上打出相应的图片资料),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那么我们对于爱国方面的名句知道多少呢?下面我们来举行名句竞赛(抢答) 女:我们由刚刚的事例可以知道许多的名人、伟人他们的成功是与他们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分不开的,如岳飞从小他母亲就在他的背上刻下了精忠报国,让他从小就立下了报国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每日一题(第02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勤”应是孩子的必备素质,但如今这一标准越来越被淡化。勤劳挣钱被认为是“死脑筋”;勤奋学习被嘲笑为“不聪明”;勤恳工作被定义成“有点傻”。加强勤劳教育有利于A.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B.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品格 C.增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 D.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团结统一 (1)内涵: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 (2)形成: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团结统一精神。 (3)意义: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

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 (1)内涵:是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的精神。 (2)形成: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3)意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3.勤劳勇敢 (1)内涵: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2)表现: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 (3)意义: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4)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4.自强不息 (1)内涵: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2)意义: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之间的关系 (1)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爱国主义是核心,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成员得以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作支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必要前提,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

关于职业精神的定义与职业精神的八大标准

关于职业精神的定义与职业精神的八大标准 北京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所长黄亨煜 论文摘要 本文在对“职业精神”进行了完整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职业精神”的内涵,并通过对“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共产主义精神”这些基本概念的比较确定了“职业精神”的外延。本文还侧重阐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职业精神对个人、企业、社会三方面都能带来极大的好处;明确提出,在现阶段提倡职业精神事实上就是共产主义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关于“职业精神”的话题现在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但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还很少,现将本人多年来的一点思考心得和大家分享。 一、职业精神的定义与理解 “职业精神”就是指在职业领域内应当提倡的一种思想境界、一种道德风貌。具体地说所谓的职业精神是指一个人在从事一种职业的时候对该职业的一种投入精神和献身精神。确切地说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一个职业人以自己的职业技能为资本投入,从事正当职业,努力服务于客户,让客户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超值、增值服务,作为自己谋生和发展手段的一种精神。 该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职业人。就是从事某一种正当职业的人;也就是以某一种正当职业为谋生手段的人。 2、正当职业。就是国家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职业。 3、职业技能。从事任何一种正当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 4、资本投入。职业人所具有的职业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职业人仅以自己的“劳动技能”为资本投入,追求“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不投入其他的资本。 5、服务于客户。职业人向客户提供的是一种职业的服务,这种服务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付出,职业人在为客户的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6、应有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应有的服务是职业人的基本职业道德。 7、超值和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超值或者是增值的服务,这是我们提倡职业精神的要点。 8、谋生手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还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职业人就是通过自己为雇主提供的“服务”或者“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将他作为自己唯一的谋生的手段。 9、发展手段。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作为职业人的发展就是要通过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逐步达到雇主对自己的认可,实现发展的目标。 三、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共产主义精神的比较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职业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我觉得有必要比较一下“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共产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职业精神。 (一)“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 1

弘扬“八一精神”,保利威视在践行

弘扬“八一精神”,保利威视在践行 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纪念日,在2017年7月29日晚上,新闻联播就以一条仅百余字的消息,让人们顿时热血沸腾起来,真的是新闻越短,事情越大:“建军90周年阅兵将于30日上午9时举行。” 2017年7月30日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已经过去。阅兵过程给我们留下的震撼却久久难以抹去,用生命与鲜血铸就的“八一精神”,始终引领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也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不竭的力量源泉。 1927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九十年的峥嵘岁月,不仅见证了人民军队从弱到强、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而且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八一起义所产生的革命精神,不仅在人民军队建设发展中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也尤为重要。 八一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追求真理、坚定信念 追求真理、坚定信念让人民军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为人民提供了精神的支柱和力量的源泉,一步一步由弱到强,我们才看到今日的强盛的军力。 “成功就在黎明,但大多数的人会在黎明前死去。” 有多少企业可能就因为没有坚定的信念,可能就差那么一点就放弃了,这如何不令人扼腕叹息呢? 保利威视作为一家云视频服务商,坚持让视频创造价值的理念,历经五年磨砺,发展到今天,这个过程不可谓不艰辛。无论是市场的不友好,还是技术的壁垒,这都没有让我们退缩。 追求真理、坚定的信念的精神,让我们一次次坚持到了黎明的到来! 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南昌起义在继承中国人民光荣革命传统的基础上,以自己英勇顽强的革命实践,催生了“枪杆了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开创出中国革命的新格局,人民军队打破常规才走出了新的道路,也才有今天我们强大的人民解放军。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是指国家层面上的“民族”。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选集》上卷第64页) 民族精神中的“精神”是指狭义上的“精神”。从广义上看,精神是指与物质相对的所有的非物质现象,即一切意识现象:各种心理、思维、观念、学说等。从狭义上说,精神是指意识中最深层的而又比较稳定的部分,是人的心理意识和一切文化现象的内核和精华。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文化是人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自从有了人,有了人的活

动,也就有了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因为一切有了人的痕迹的东西都叫文化。中国传统典籍《周易》、《说苑·指武》与近代英国学者泰勒《原始文化》等都对文化作出典型界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人类文化也就有了从时间上区分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从渊源上区分的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从功用上区分的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等。民族精神属于文化范畴,是民族文化中核心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民族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并不是某种有形物,不过你又能时时处处感受到它的存在,因为它能体现在各种文化载体中,体现于民族成员的一言一行中。文化如水,人似鱼。在某一民族中,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各种文化产品中,都会表现出该民

族特有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特征,其中最本质、最深刻的东西就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重要标志。在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过程中,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不过起主导作用的是民族精神,它起着灵魂和基础作用,从而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因为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基础,民族情感就会逐步淡化,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会随着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而被同化或消蚀,民族习俗的特征也会逐步消失,从而也就难以在重大事件出现时表现出应有的凝聚力。民族精神作为民族魂,它的强弱则决定着民族凝聚力的大小与方向。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从古代希腊到现今,几千年的历史,西方的人文精神随着古希腊的思想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历史发展进程经历了产生、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关键字: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与发展,古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上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上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它是西方哲学思想在两千多年探索一些不可解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周国平教授曾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西方的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但其

核心是与上述内容相一致的。需要注意的是,人文精神是不同与人文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 人文主义一词,无论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都没有出现。英国学者布洛克认为,这一词汇迟至1808年才由一个叫做F.J>尼特哈麦的德国教育家在一次有关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辩论中用德文“humanismus”杜撰出来,后来在乔治〃伏伊格特写的一部著作中首先用于文艺复兴,书名是《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第一个世纪》(于1859年出版)。 布克哈特在其1860年出版的名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大量使用“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等概念,并做了深入的探讨。 英语“humanism”是从德文“humanismus”转译过来的。这样,“人文主义”作为指称文艺复兴中产生的一种新观念的词汇,才在西方世界流行开来。所以,在我看来人文主义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在古代希腊,有些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试图从实际出 发探究宇宙万物的实际面目,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 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或帕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 都蕴含着西方人文精神的萌芽。英国当代著名学者阿伦布洛克 曾说:“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

第一章 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

第一章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 工匠精神第一专题的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工匠精神理解的理论关键,李小鲁与胡冰共同研究成果,其中的内容可参见2016年5月13日《中国教育报》中《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2016年第5期《高教探索》(核心)中的文章《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这些文章是国内对工匠精神研究的较早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文章,在国内关注度非常高。 一、第一个层次 1.什么是工匠? 何谓“工匠”,《辞海》“工”部说工匠即“手艺工人”,“巳”部又说工匠是指“有专门技术的工人”。 有人认为:“手工业劳动者”,或“手工业品的制造者”。 2.我国工匠概念的历史演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角曲尺之形、盖工即曲尺也”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百工皆称工,称匠独举木工者,其字从斤也” “工在籍谓之匠” 3.什么是工匠精神的工匠? ①不能理解为传统工匠。 ②工匠,是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熏陶、训练、培育出来的,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掌握技能、技艺、技术的专门人才,要达到整个高度,才能称之为工匠。 ③工匠一定是与工业文明的发展、熏陶和浸润联系在一起的。 4.工业文明的发展,与技术、工匠的关系: ①从人类创造知识的过程来讲,人类最先创造的不是科学,而是技术; ②且技术长久地依附在工匠的传统上科学与技术长久分离。 5.早期工业化时期的技术: 在早期工业化时期,经过长期积累的工匠传统及其技术经验的总结提高,逐渐上升为理论科学,称为技术科学化。 ①原始工业化阶段和工业化初级阶段都表现为商品性生产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八一精神的现实意义

八一精神的现实意义 摘要:南昌八一起义已经过去了。在现今社会中,我们之所以还要牢记历史,是因为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汲取前人聪明才智。只有不断更新,才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八一精神所洋溢出来的拼搏、创新思想,时刻在暗示着我们,必须抓住八一精神的本质,揭示其在当今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不断创新和总结其先进性。这样,内涵丰富的八一精神,必定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强大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八一精神,现实意义,发展 一. 八一精神为打造精细红色旅游做出了杰出贡献 红色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沃土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的集中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无疑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品质、价值观念、城市精神等要素所形成的凝聚力、辐射力和感召力。南昌作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在这片红土地上培育的红色文化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精髓,而且充实、丰富了民族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和实质内容,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和无限魅力 以八一精神为核心的南昌红色文化承载了我党我军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过程中铸就的红色精神,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培育的红色精神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上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下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红色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传承、锤炼和升华,成为南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和政治优势。 二.八一精神与军魂铸造 毛泽东的最重要论断,就明确而精辟地确立了人民军队“党指挥枪”的原则,从而基本上完成了我军军魂的铸造。“党指挥枪”由此成为人民军队的不朽军魂。建国以来,“党指挥枪”的军魂原则和传统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贯彻。1975年1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上郑重提出:“我们的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江泽民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强调说:“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9月军委扩大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听党指挥”、“党指挥枪”一直是人民军队的军魂和传统,至今相传不变。8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80 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艰苦曲折的战争考验,从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走过了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已经成长为一支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强大的人民军队,成为保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安全的中流砥柱,成队现代化建设思想的沐浴下,在“党指挥枪”的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武装力量。在中共几代领导人关于人民军队建设和军军魂原则指引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以人民军队“靠得住、打得赢、不变质”的本色和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三.新时期在高校弘扬和传播八一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八一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激励着中国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原点,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泉源。它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号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强调要"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 首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全体公民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之所以能不断战胜内忧外患,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就是因为有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支撑。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正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重温中华优秀民族精神,既可以领略我们祖先闪闪发光的聪明才智,引导人们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又可以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启迪人们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二,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需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结合先进文化建设和时代要求,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自觉地用中华民族精神去抵御各种颓废、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借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争取生存、谋求发展的竞争形势愈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