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训指导书

《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应用》实习(实训)指导书

实验室安全守则

1.进入实验室工作衣、帽、鞋必须穿戴整齐。

2.在进行高压、干燥、消毒等工作时,实验人员不得擅自离开现场,认真观察温度、时间,蒸馏易挥发、易燃液体时,不准直接加热,应置水浴锅上进行。

3.严禁用口直接吸取药品和菌液,按无菌操作进行,如发生菌液、病原体溅出容器外时,应立即用有效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安全处理后方能离开现场。

4.实验完毕,两手用清水肥皂洗净,必要时可用(杀菌剂)新洁尔灭、过氧乙酸液浸泡手,然后用水冲洗,工作服应经常清洗,保持整洁,必要时高压消毒。

5.实验完毕,及时清理现场和实验用具,对染菌带毒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并填写日常工作记录。

6.每日实验结束,认真检查水、相关电源是否关闭和正在使用的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并认真记录。关好门窗,方可离去。

实验室检验总则

一、样品的采集

(一)采样目的

确保采集的样品能代表全部被检验的物质,使检验分析更具代表性。

(二)采样原则

1.采集的样品要有代表性,采样时应首先对该批食品原料、加工、运输、贮藏方法条件、周围环境卫生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检查是否有污染源存在,同时能反映全部被检食品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

2.应设法保持样品原有微生物状况,在进行检验前不得污染,不发生变化。

3.采样必须遵循无菌操作程,容器必须灭菌,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容器不得使用煤酚皂溶液,新洁尔灭、酒精等消毒物灭菌,更不能含有此类消毒药物,以避免杀掉样品中的微生物,所用剪、刀、匙用具也需灭菌方可使用。

(三)采样数量

取样数量的确定,应考虑分析项目的要求、分析方法的要求及被检物的均匀程度三个因素。样品应一式三份,分别供检验、复检及备查使用,每份样品数量一般不少于200g。

根据不同种类采样数量略有不同,实验室检验样品一般为25克。

(四)采样方法

1.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2.直接食用的小包装食品,尽可能取原包装,直到检验前不要开封,以防污染。

3.如为非冷藏易腐食品,应迅速将所采样品冷却至0-4℃。

4.不要使样品过度潮湿,以防食品中固有的细菌增殖。

5.在将冷冻食品送到实验室前,要始终保持样品处于冷冻状态。样品一旦融化,不可使其再冻,保持冷却即可。

(五)样品的保存和运送

1.样品采集完后,应迅速送往实验室检验,送检过程中一般不超过3h,如路程较远,可保存在1-5℃环境中,如需冷冻者,则在冷冻状态下送检。

2.冷冻样品应存放在-15℃以下冰箱内;冷却和易腐食品应存放在0-5℃冰箱或冷却库内;其它食品可放在常温冷暗处。

3.运送冷冻和易腐食品应在包装容器内加适量的冷却剂或冷冻剂。保证途中样品不升温或不融化。

4.待检样品存放时间一般不应超过36小时。

二、检验样品的制备

(一)样品的全部制备过程均应遵循无菌操作程序。

(二)检验冷冻样品前应先使其融化。可在0-4℃融化,时间不超过18小时,也可在温度不超过45℃的环境中融化,时间不超过15分钟。

(三)检验液体或半固体样品前应先将其充分摇匀。如容器已装满,可迅速翻转25次;如未装满,可于7s内以30cm的幅度摇动25次。从混样到检验间隔时间不应超过3min。

(四)开启样品包装前,先将表面擦干净,然后用75%乙醇消毒开启部位及其周围。

1.非粘性液体样品可用吸管吸取一定量,然后加入适量的稀释液或培养基内,吸管插入样品内的深度不应超过2.5cm,也不得将吸有样品的吸管浸入稀释液或培养基内。

2.粘性液体样品可用灭菌容器称取一定量,然后加入适量的稀释液或培养基。

3.固体或半固体样品可用灭菌的均质杯称取一定量,再加适量的稀释液或培养基进行均质,从样品的均质到稀释和接种,相隔时间不应超过15分钟。

三、检验

(一)实验室收到样品后,首先进行外观检验,及时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检验过程中要认真、负责,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

(二)检验所使用的稀释液、试剂、培养基接触的一切器皿必须经过有效的灭菌。

(三)实验室所用仪器、设备的性能应定期检查和校正。

(四)制备试剂和培养基所用的水,应为无离子水或用玻璃器皿蒸馏的蒸馏水。

(五)检验结束后,所有带菌的培养基、试剂、稀释液和器皿必须尽快灭菌和洗刷。清洗过的器皿不应残留洗涤剂的痕迹。

四、检验记录和结果的报告

(一)经检验的每份样品都应有完整的检验记录。样品检验过程中所用方法、出现的现象和结果等均要用文字写出试验记录,以作为对结果分析、判定的依据,记录要求详细、清楚、真实、客观、不得涂改和伪造。

(二)检验结束后,根据检验结果,及时填写检验报告书,签字并经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发出。

实训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一、目的与要求

(一)学习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功能及使用方法。

(二)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工科使用方法。

二、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镱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2大部分构成。在光学系统中,物镱的性能最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分辨率。而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配置的

几种物镱以油镱的放大倍数最大,与其它物镜相比,使用较特殊,需在载玻片与镜头之间加滴镜油,以增加照明亮度和提高分辨率。

三、材料与仪器

(一)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染色玻片标本,啤酒酵母水浸片。

(二)其他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镱、擦镜纸。

四、操作步骤

(一)显微镜的安置置显微镜于平整的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缘3~4cm,镱检时姿势要端正。

(二)调节光源安装在镜座内的光源灯可通过调节电压以获得适当的照明亮度,而使用反光镱采集自然光或灯光作为照明光源时,应根据光源的强度及所用物镜的放大倍数选用凹面或平面反光镜度调节其角度,使视野内的光线均匀,亮度适宜。

(三)低倍镜观察将标本玻片置于载物台上,用标本夹住,移动推进器使观察对象处在物镜的正下方,下降10×物镜,使其接过标本,用粗调节器(粗调螺旋)慢慢升起镜筒,出现图像后再用细调节器(细调螺旋)调节图像至清晰。通过标本夹推进器慢慢移动玻片,认真观察标本各部位,找到合适目的物,仔细观察。

(四)高倍镜观察在低倍镜下找到合适的观察目标并将其移至视野中心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将高倍镜移至工作位置,以聚光镜器光圈及视野进行适当调节后微调细调节器使物象清晰,利用推进器移动标本仔细观察并记录。

(五)油镜观察在低倍镜或高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样品区域后,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升高约2厘米,然后在待观察区域滴加1—2滴香柏油,将油镜转到工作位置,从侧面注视,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小心地降下,使油镜浸在镜油中并几乎与标本相接,将聚光器升至最高位置并开足光圈,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徐徐上升,直至视野中出现物象并用细调节器使其清晰为止。

(六)显微镜用后处理

1、上升镜筒,取下载片。

2、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香柏油,然后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擦去镜头上残留的油迹,然后再用干净的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

3、用擦镜纸清洁其他物镜和目镜,用绸布清洁显微镜的金属部件。

4、将各部分还原,反光镜垂直于镜座,将物镜转成“八字形”再向下旋,同时把聚光镜降下,以免物镜与聚光镜发生碰撞危险。

五、实验报告

(一)结果分别绘出在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不同的菌种的形态,同时注明放大倍数。

(二)思考题

1.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2.显微镜中调节光线强弱的装置有哪些?

实训二培养基的制备

一、目的与要求

(一)学习制备培养基的基本技术。

(二)制备牛肉膏蛋白琼脂培养基。

二、原理

牛肉膏蛋白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培养基,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可供作繁殖之用,制作固体培养基时须加2%琼脂,培养细菌时,应用稀酸或稀碱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牛肉膏蛋白培养基的配方:

牛肉膏0.5%,蛋白胨1%,NaCl0.5%,pH7.4~7.6。

三、材料与仪器

(一)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1mol/L NaOH、1mol/L HCl。

(二)其他试管,三角烧瓶,烧杯,量筒,漏斗,乳胶管,弹簧夹,纱布,棉花,牛皮纸,线绳,pH试纸,电炉,台称。

四、操作步骤

(一)称量根据用量按比例依次称取成分,牛肉膏常用玻棒挑取,放在小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用热水溶化后倒入烧杯,蛋白胨易吸湿,称量时要迅速。

(二)溶解在烧杯中加入少于所需要的水量,加热,ZHU一加入各成分,使其溶解,琼脂在溶液煮沸后加入,融化过程需不断搅拌。加热时应注意火力,勿使培养基烧焦或溢出。溶好后,补足所需水分。

(三)调PH 用1mol/L NaOH或1mol/L HCl把PH调至所需范围。

(四)过滤趁热用滤纸或多层纱布过滤,以利于某些实验结果的观察,如无特殊要求时可省去此步骤。

(五)分装按实验要求,可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内或三解瓶内,分装装置如实验图8所示;分装时注意,勿使培养基沾染在容器口上,以免沾染棉塞引起污染。

1.液体分装分装高度以试管高度的1/4左右为宜,分装三角瓶的量则根据需要而定,一般以不超过三角瓶容积的1/2为宜。

2.固体分装分装试管,其装量不超过管高的1/5,灭菌后制成斜面,斜面长度不超过管长的1/2。分装三解瓶,以不超过容积的1/2为宜。

3.半固体分装装置以试管高度的1/3为宜,灭菌后垂直待凝。

(六)加棉塞分装完毕后,在试管口或三解瓶口塞上棉塞(或泡沫塑料塞及试管帽等,以阻止外界微生物进入培养基而造成污染,并保证有良好的通气性能。

(七)包扎棉塞头上包一层牛皮纸,扎紧,即可进行灭菌。

(八)保存灭菌后的培养基放入37℃养箱中培养24小时,以检验灭菌的效果,无污染方可使用。

五、实验报告

(一)结果说明你配制培养基过程中的情况。

(二)思考题

1.培养基配制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2.分装培养基时为什么要使用弹簧夹?

3.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要立即灭菌?

实训三干热灭菌及高压蒸汽灭菌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干热灭菌及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方法。

二、原理

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

水量越大,则蛋白凝固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小凝固越慢。因此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高(160~170℃),时间长(1~2h)。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入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内水沸腾产生蒸汽,水蒸汽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水蒸汽不能溢出而增加了灭菌锅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升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一般培养基用0.1MPa、121.1℃.

15~30min可达到彻底灭菌,灭菌的温度及维持的时间随灭菌物品的性质和容量等具体情况而有所改变.

三、材料与仪器

吸管、培养皿、试管、电热干燥箱,手提试高压蒸汽灭锅,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蒸馏水。

四、操作步骤

(一)干热灭菌法适用于空的、干燥的玻璃器皿的灭菌。培养基不适用。

1.将包好的待灭菌物品(培养皿、试管、吸管等)放入电热干燥箱(注意留有一定的间隙),关好箱门。

2.接通电源,打开排气孔,使箱内湿空气能逸出,旋动恒温调节器,保持加热升温状态,至箱内达到100℃时关闭排气孔。

3.当温度升到160~170℃时,借恒温调节器的自动控制,保持此温度2h。

4.切断电源,冷却至70℃时,打开箱门,取出灭菌物品(未降至70度以前,切勿打开箱门,否则温度骤降导致玻璃器皿炸裂)。

(二)高压蒸汽灭菌

1.首先将内层锅取出,再向外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使水面与三角架相平为宜。

2.放回内层锅,并装入待灭菌物品(内装培养基或小的三角瓶),不要装得太挤,以免妨碍汽流通影响灭菌效果,三角瓶口不要与桶壁接触,以免冷凝水淋温包口的纸而透入棉塞。加盖,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层锅的排气槽内,再以两两对称的方式同时旋紧相对的两个棉栓,使螺栓松紧一致,,勿使漏气。

3.用电炉或其他方法加热,并同时打开排气阀,使水沸腾以排除锅内的冷空气,待冷空气排尽后,关上排气阀让锅内的温度随蒸汽压力增加而逐渐上升,当锅内达到所需压力时,控制热源,维持压力至所需时间。

4.停止加热,待压力表的压力降至零位时,打开排气阀,旋松螺栓,打开盖子,取出灭菌物品。

注意:当压力不为零时,不能开盖取物否则由于压力突然下降,容器内外压力不平衡而冲出烧瓶口或试管口,造成棉塞沾染而发生污染,甚至灼伤操作者。

5.高压灭菌锅上的安全阀,是保障安全使用的重要机构,不得随意调节。

五、实验报告

(一)结果检杳灭菌是否彻底。

(二)思考题

1.干热灭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2.为什么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要比湿热灭菌高?

3.高压蒸汽灭菌时,为什么要排尽锅内的空气?

实训四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染色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二)掌握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法

(三)熟练显微镜的使用技术

二、原理

由于菌体极小,折光率低,在显微镜下不容易看清,如将其染色,使菌体和背景之间反差增大,折光率增强,就容易看清,简单染色法只用一种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染色中一种重要的鉴别染色法。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两大类。其过程是:草酸铵结晶紫初染→路哥尔氏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蕃红花红复染。若细胞能保持结晶紫与碘所形成的复合物而不被乙醇脱色,则细菌呈紫色,称革兰氏阳性菌,若被乙醇脱色而被蕃红复染成红色,则称革兰氏阴性菌,

三、材料与仪器

(一)革兰氏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液+路哥尔氏碘液+95%乙醇+蕃红花红)、蒸馏水、菌落培养物(培养18~24小时)、二甲苯、香柏油(二)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废液缸、洗瓶、吸水纸、接种环、显微镜、镊子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12~16h),大肠杆菌。

四、操作程序

(一)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

1.涂片取洁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或无菌水),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挑取欲观察菌体,和水充分混匀,涂成极薄的菌膜。

2.干燥室温自然干燥或略微加热干燥。

3.固定涂面朝上,快速通过火焰2—3次(勿使涂片烫手)。

4.染色放平染料,用自来水冲洗,直到涂片上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6.干燥自然干燥或吸水纸吸干,或用电吹风吹干。

(二)革兰氏染色法

涂片→干燥→固定→草酸铵结晶紫初染→水洗→碘液媒染→95%酒精脱色20~30秒→水洗→蕃红花红液复染→水洗干燥→镜检

1.涂片:先滴一小滴蒸馏水于载玻片中央,然后用接种环取少量菌体轻轻混入水中,涂成一薄层并使细胞均匀分散。

2.干燥:在空气中令其自然干燥或在酒精灯火焰上端高处微微加温但勿靠近火焰。

3.固定:把涂有细菌的面朝上,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三次,目的是杀死菌体细胞以及改变对染色剂的通透性,同时使涂片的菌体紧贴载玻片而不易被水冲洗脱落。

4.初染:用草酸铵结晶紫液初染1min,水洗、吸干。

5.媒染:加一滴路哥尔氏碘液媒染1min、水洗。(此时结晶紫与碘液成复合物)

6.脱色:斜置载玻片,用95%酒精冲洗约20~30s,立即水洗,吸干。

7.复染:用蕃红花红液复染1~2min,水洗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8.镜检:在显微镜油浸镜下检查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染色的差异,并观察菌体形态。

(三)革兰氏染色成败的控制点

1.涂片厚度:涂片过厚,细胞重叠,无法较好地观察单个细菌细胞形态,涂片过薄,细胞数量少,不利于观察;

2.染色时间。染色时间过长,结晶紫与细胞结合,脱色不易,染色不够,结晶紫尚未与细胞结合。染色控制不好,易引起误判;

3.乙醇脱色的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被误染为阴性菌;若脱色不够,则阴性菌被误染为阳性菌。

五、实验报告

(一)结果说明3株细菌的染色观察结果(形态、颜色革兰氏染色结果)。

(二)思考题

1.你认为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应注意哪些环节?

2.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实训五酵母菌形态观察及酵母计数

一、实验目的

1.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的形态;

2.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计数原理和计数方法,掌握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技能。

二、实验原理

显微计数法适用于各种含单细胞菌体的纯培养悬浮液,如有杂菌或杂质,常不易分辨。菌体较大的酵母菌或霉菌孢子可采用血球计数板,一般细菌则采用彼得罗夫·霍泽(Petrof Hausser)细菌计数板。两种计数板的原理和部件相同,只是细菌计数板较薄,可以使用油镜观察。而血球计数板较厚,不能使用油镜,计数板下部的细菌不易看清。

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型载玻片,载玻片上有4条槽而构成3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分隔成两半,每个半边上面各有一个计数区(图21-1),计数区的刻度有两种:一种是计数区分为16个大方格(大方格

用三线隔开),而每个大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计数区分成25个大方格(大方格之间用双线分开),而每个大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是不管计数区是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计数区都由400个小方格组成。计数区边长为1mm,则计数区的面积为l mm2,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

1/400mm2。盖上盖玻片后,计数区的高度为0.1mm,所以每个计数区的体积为0.1mm3,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1/4000mm3。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要测定每个小方格中微生物的数量,再换算成每毫升菌液(或每克样品)中微生物细胞的数量。已知:1cm3体积=10 mm×10 mm×10 mm= 1000mm3。所以:1mm3体积应含有小方格数为1000mm3/1/4000mm3=4×106个小方格,即系数K=4×106。

因此:每ml菌悬液中含有细胞数=每个小格中细胞平均数(N)×系数(K)×菌液稀释倍数(d)

三、实验器材

1.活材料: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斜面或培养液。

2.器材: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22mm×22mm)、吸水纸、计数器、滴管、擦镜纸。

四、实验方法

1.视待测菌悬液浓度,加无菌水适当稀释(斜面一般稀释到10-2),以每小格的菌数可数为度。

2.取洁净的血球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区上盖上一块盖玻片。

3.将酵母菌悬液摇匀,用滴管吸取少许,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内沿盖玻片的下边缘摘入一小滴(不宜过多),让菌悬液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充满计数区,勿使气泡产生,并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悬液。也可以将菌悬液直接滴加在计数区上,不要使计数区两边平台沾上菌悬液,以免加盖盖玻片后,造成计数区深度的升高。然后加盖盖玻片(勿使产生气泡)。4.静置片刻,将血球计数板置载物台上夹稳,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由于生活细胞的折光率和水的折光率相近,观察时应减弱光照的强度。5.计数时若计数区是由16个大方格组成,按对角线方位,数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4个大方格(即100小格)的菌数。如果是25个大方格组成的计数区,除数上述四个大方格外,还需数中央l个大方格的菌数(即80个小格)。如菌

体位于大方格的双线上,计数时则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以减少误差。

6.对于出芽的酵母菌,芽体达到母细胞大小一半时,即可作为两个菌体计算。每个样品重复计数2—3次(每次数值不应相差过大,否则应重新操作),求出每一个小格中细胞平均数(N),按公式计算出每ml(g)菌悬液所含酵母菌细胞数量。

7.测数完毕,取下盖玻片,用水将血球计数板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洗刷或抹擦,以免损坏网格刻度。洗净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放入盒内保存。五、实验作业:

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中:

实训六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和纯化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微生物各种接种、分离方法。

(二)掌握无菌操作的基本环节。

(三)完成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接种任务。

二、原理

在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是在互为依赖的关系下共同生活的。因此,为了取出特定的微生物进行纯培养,必须把它们分离出来。将一种微生物移到另一种灭菌的培养基上称为接种。

分离培养微生物时,要考虑微生物对外界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即选择该类微生物最适合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在分离、接种、培养过程中,均需严格的无菌操作,防止杂菌侵入,所用的器具必须经过灭菌,接种工具无论使用前后都要经过火焰灭菌,且在无菌室或无菌箱中进行。

三、材料与仪器

(一)菌种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青霉菌

(二)缓冲葡萄糖肉汤培养基试管垂直;缓冲葡萄糖肉汤半固体培养基试管垂直;缓冲葡萄糖肉汤固体培养基试管斜面;缓冲葡萄糖肉汤固体培养基平板;察氏培养基试管斜面;察氏培养基平板。

(三)接种环、接种针、接种钩。镊子、酒精灯、火柴、酒精棉、试管架、浆糊、标签纸、恒温培养箱等。

四、操作方法

(一)接种

1.接种前的准备工作

(1)检查接种工具。

(2)在欲接种的培养基试管或平板上贴好标签,标上接咱的菌名、操作者、接种日期等。

(3)将培养基、接种工具和其他用品全部放在实验台上摆好,进行环境消毒。

2.接种方法

(1)试管接种方法

①将菌种试管与待接种的试管培养基依次排列,挟于左手的拇指与食指之间,用右手的中指与食指或食指与小指拔出棉塞并挟出。

②置试管口于酒精火焰附近;

③将接种工具垂直插入酒精火焰中烧红,再横过火焰三次,然后再放入有菌试管壁内,于无菌的培养基表面待其冷却。

④用接种工具取少许菌种置于另一支试管中,按一定的接种方式把菌种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

⑤取出接种工具,试管口和棉塞进行火焰灭菌。

⑥重新塞上棉塞。

⑦烧死接种工具上残留余菌,把试管和接种工具放回原处。

(2)试管菌种接到平板培养基的方法

①左手持平板和试管菌种,右手松动试管试管棉塞,烧接种工具。

②右手小指与四指取下棉塞,取菌,打开平皿。

③将菌种接种到平皿上,立即盖上平皿。

④酒精灯火焰上烧接种工具灭菌

⑤棉塞过火,重新塞上试管。

(二)分离

分离微生物的方法很多,其目的都是把混杂的微生物分离为单个细胞使其生长繁殖,形成单个菌落,以便得到纯菌种。

本实验以平板划线法分离。

1.在无菌的条件下,分别取一接种环酵母菌和青霉菌放入盛有无无菌水的试管中,制混合菌液。

2.在近火焰处,左手拿平板稍抬皿盖,右手持接种环蘸取一环混合液伸入皿内划线。

(三)培养

1.将接种的细菌培养基放在32~37℃恒温箱内培养24h后观察。

2。将接种分离后的酵母菌和霉菌放在25~28℃的恒温箱内,酵母菌培养48h,霉菌培养72h后观察。

3.平板培养基置于恒温箱内倒置培养。

五、实验报告

(一)结果

将实验结果填于下表:

实验表接种情况

实验表分离情况记录表

(二)思考题

1.为什么从事微生物实验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无菌操作?

2.指出你所分离的平板上单个菌落分属于哪种微生物类群,并简述它们的菌落形态特征。

3.大肠杆菌接种于葡萄糖肉汤培养基内培养24小时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实训七微生物的平板菌落计数法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平板计数法来测定一定数量样品中微生物细胞数目。

二、原理

平板计数法是通过将样品制成一系列不同的稀释液,使样品中微生物个体分散成单个细胞状态。再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使其均匀分布于于培养皿培养基上。培养后统计菌落数目,一般认为每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胞增殖后形成的,所以可计算出样品的含菌量。

三、仪器和材料

(一)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36±1℃)、均质器、振荡器、吸管(1ml、10ml)、平皿、稀释瓶、天平等

(二)平板计数琼脂、75%乙醇、磷酸盐缓冲稀释液、样品、无菌水

四、操作步骤

(一)样品制备

1.以无菌操作取有代表性的样品盛于灭菌容器内。如有包装,则用75%乙醇在包装开口处擦拭后取样。

2.制备样品匀液

以无菌操作取25g样品,放入装有225ml稀释剂的灭菌均质杯内,于

8000r/min均质1-2min,制成1:10的样品匀液。如样品均质时间超过2min,应在均质杯外加冰水冷却。

(二)稀释样品匀液

用10ml灭菌吸管准确吸取1:10的样品匀液10ml,放入装有90ml稀释剂的150ml 稀释瓶中。迅速振摇,将样品混匀,制成1:100的样品匀液。振摇时,幅度为30cm,7s内振摇25次。从容器中吸取样品匀液和以后的稀释操作中,吸管尖不要碰着瓶口。吸入的液体应先高于所要求的刻度,然后提起吸管使其尖端离开液面并贴在容器内壁将液体调至所要求的刻度。

(三)平板接种

1.对于每个样品,选用合适的三个连续稀释度的样品液进行平板计数。

2.分别用灭菌吸管吸取1ml样品液放入作了适宜标志的平皿内。每个稀释度的样品液用两个平皿。

3.分别加12~15ml平板计数琼脂(约45℃左右)到平皿内。立即将平皿内的样品液和琼脂培养基充分混合。要防止把混合物溅到平皿壁和盖上。同时将平板计数琼脂倾入加有1ml稀释剂的另一灭菌平皿作空白对照。将样品液加入平皿后应立即倾注琼脂培养基,每个样品从开始稀释到倾注最后一个平皿所用的时间不得超过20min。

(四)培养

待琼脂凝固后将平皿翻转,立即放进36±1℃的恒温培养箱培养48±2h。培养箱应保持一定的湿度,经48h培养的琼脂培养基的失重不得超过15%。

(五)菌落计数和记录

1.培养后,立即计数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25~250个菌落为合适范围。如不能立即计数,应将平板存放于0~4℃,但不得超过24h。

2.操作者对同一平板复核自己的计数结果,其差异应在5%之内,而其他人对这一平板重复计数,其差异应在10%这内。否则,应找出原因,加以校正。

3.计算和记录数字

适宜稀释度的两个平板的菌落数平均值或两个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度倍数计算出每克(毫升)样品中平板菌落数。

记录时,只有在换算到每克(毫升)样品中平板菌落数时,才能定下两位有效数字,第三位数字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记录。也可将样品的平板菌落数记录为10的指数形式。

五、结果

1.实验记录

报告每克(毫升)样品中平板菌落数或估计的平板菌落数。

2.思考题

平板计数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实训八大肠菌群的测定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该菌群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具有指示菌的一般特征,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评价饮水的卫生质量。水中总大肠菌群数系以100ml水样中污染的总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表示。

按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1ml自来水中杂菌数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数1000ml水中不得超过3个才算合格。

一、目的和要求

1.学习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

2.学会使用大肠菌群最可能数检索表。

二、基本原理

1.乳糖发酵试验

乳糖胆盐发酵管内装有乳糖胆盐液体培养基,并在试管内倒置一杜氏管,乳糖起选择作用,因为很多细菌不能发酵乳糖,而大肠菌群则能发酵并产酸产气,经培养后有酸产生,则培养基中的指示剂溴甲酚紫就会变色,培养基由原来的紫色变为黄色。若产气,则小倒管中有气体生成。

2.分离试验

经初步发酵试验后,并不能确定上述产酸产气的微生物为大肠菌群,需进一步证实。

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含有伊红美蓝染料,在此亦作为指示剂,大肠菌群发酵乳糖产酸产气而使环境变酸时,这两种染料即结合成复合物,使大肠菌群生成带核心的、有金属光泽的深紫色的菌落。

3.证实试验

挑取认为是大肠菌群的菌落,一方面革兰氏染色,一方面进行乳糖发酵,若既为革兰氏阴性又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则可确定大肠菌群的存在,即大肠菌群阳性。

三、设备和材料

温箱(36±1℃)冰箱(0~4℃)天平均数显微镜子试管杜氏管吸管载玻片酒精灯试管架

四、培养基与试剂

1.乳糖胆盐发酵管

注: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是指除蒸馏水外,其他成分加倍。

2.伊红美蓝琼脂平板(EMB)

3.乳糖发酵管

4.革兰氏染色液

5.生理盐水

五、操作步骤

1.水样的采取与稀释,同“水中细菌菌落总数测定”

2.乳糖发酵试验

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内,接种量在1ml以上者,用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1ml及1ml以下者,用单料乳糖胆盐发酵管。每一稀释度接种3管,置于36±1℃温箱中培养24±2h时,如所有乳糖胆盐发酵管都不产气,则可报告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则按下列程序进行。

3.分离试验

将产气的发酵管分别接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置36±1℃温箱内,培养18~24h,然后取出,观察菌落形态,并做革兰氏染色和证实试验。

4.证实试验

在上述平板上,挑取符合下列特征的菌落1~2个进行革兰氏染色,同时接种乳糖发酵管,置36±1℃温箱内培养24±2h,观察产气情况,凡是乳糖管产气,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无芽孢杆菌,即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阳性。

大肠菌群菌落特征:

①深紫色、有金属光泽

②紫黑色,不带或略带金属光泽

③淡紫色,中心颜色较深

六、结果报告

根据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的管数,查MPN检索表,报告每100ml(100g)大肠菌群的最可能数(即MPN值)

结果记录表

水源稀释度阳性管数大肠菌群可能数(MPN)自来水

池水、河水或湖水

七、思考题

1.大肠菌群有何特点?

2.大肠菌群认为是被肠道病原菌污染的指示菌,为什么?

3.经检查,水样是否合乎应用水标准?污染程度如何?

实训九空气中微生物的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一)通过实验了解一定环境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状况。

(二)学习并掌握空气中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方法。

二、原理

根据空气中微生物一般吸附在尘埃中,由于地心引力尘埃下沉到地面或物体表面原理制定的。

三、材料与仪器

培养皿、生化培养箱、营养琼脂

四、实验步骤(沉降法)

1.以无菌操作将已融化并冷却至50℃的营养琼脂倒入培养皿中,放置凝固。

2.在不同地点将培养皿分别打开,在空气中暴露15分钟,立即将培养皿盖好,作上记号,并作一空白对照。

3.将培养皿放置37℃恒温培养48小时,取出观察其结果并计算出菌落数。

4.计算

微生物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其对微生物一般形态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其各部分的作用。 2.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3.通过低倍镜、高倍镜观察藻类、酵母培养液和新鲜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一般形态。 二、实验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由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组成。 图1-1 双目生物显微镜 1.机械部分: (1)镜筒:位于镜臂上端的空心圆筒,是光线的通道。镜筒的上端可插入目镜,下面与转换器相连。 (2)转换器:位于镜筒下端,是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有3~4个孔,用于安装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 (3)载物台:载物台是放置标本的方块平台,中央有透光孔,载物台上面有玻片夹持器,侧面有移动手轮,可纵向和横向移动标本。 (4)调焦手轮:包括粗调手轮和微调手轮,可使载物台上下升降,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 2.光学部分: (1)目镜:放在镜筒上,配有10倍(10×)、16倍(16×)两种。 (2)物镜:装在转换器的孔上,有低倍镜(4、10)、高倍镜(40)和油镜(100),是显微镜中最主要的部分。各种镜头上都刻有放大倍数和数值孔径(A N )及所要求盖玻片厚度等主要参数。物镜的性能由数值孔径决定,并且还依赖于物镜的分辨率。 (3)聚光器:由聚光镜和孔径光阑组成。聚光镜的作用是把光线聚集在标本上,增强照明度。孔径光阑是用来调节对比度的,使物镜和聚光器的数值孔径相符合。当孔径光阑开启到物镜出瞳的70~80%时,就可以得到足够对比度的良好图象。如果开得太大,超过物镜的数值孔径,就会产生光斑;如果开得太小,则分辨率下降,降低物像的清晰度。 (4)电光源:在显微镜的下部,提供观察标本时所用光源。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训指导书(54课时)

台山市敬修职业技术学校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实 训 指 导 书

目录 实训一实验目的及实验室规则 2 实训二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方法 3 实训三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特殊结构观察 4 实训四细菌涂片标本的制作和革兰染色法 5 实训五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6 实训六细菌接种法7 实训七细菌生长现象及代谢产物观察8 实训八细菌的分布检查10 实训九消毒灭菌试验11 实训十药物敏感试验:纸片法12 实训十一药物的无菌检查与杂菌总数的测定13 实训十二免疫学基础实验14 实训十三免疫学应用实验15 实训十四病原生物:病原菌、病毒、寄生虫的观察与鉴别16 实训十五病例分析讨论:常见细菌、病毒和人体寄生虫18

实训一实验目的及实验室规则一、实训目的 了解实验课程目标、要求,遵守实验室规则。 二、实训准备 多媒体、PPT、工作服、准备用物。 三、实训时间安排 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一章微生物概述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 实训中注意自我保护,初步建立无菌观念。 五、实训步骤 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 2、示教讲解 3、实验操作示范 4、学生穿好工作服,参观实验室 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 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 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 总分

实训二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方法一、实训目的 初步学会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 二、实训准备 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大肠杆菌烘干标本 三、实训时间安排 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一章微生物概述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 实训中注意自我防护,初步建立无菌观念。 五、实训步骤 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 2、示教讲解 3、实验操作示范 4、学生实操,观察标本并绘出镜下图 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 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 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 总分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指导书

实验须知 普通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某些微生物学理论。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树立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作风。 为了上好微生物学实验课,并保证安全,特提出如下注意事项: 1.每次实验前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充分预习,以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楚。 2.认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对于当时不能得到结果而需要连续观察的实验,则需记下每次观察的现象和结果,以便分析。 3.实验室内应保持整洁,勿高声谈话和随便走动,保持室内安静。 4.实验时小心仔细,全部操作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万一遇有盛菌试管或瓶不慎打破、皮肤破伤或菌液吸入口中等意外情况发生时,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及时处理,切勿隐瞒。 5.实验过程中,切勿使乙醇、乙醚、丙酮等易燃药品接近火焰。如遇火险,应先关掉火源,再用湿布或沙土掩盖灭火。必要时用灭火器。 6.使用显微镜或其他贵重仪器时,要求细心操作,特别爱护。对消耗材料和药品等要力求节约,用毕后仍放回原处。 7.每次实验完毕后,必须把所有仪器抹净放妥,将实验室收拾整齐,擦净桌面,如有菌液污染桌面或其他地方时,可用3%来苏尔液或5%石碳酸液覆盖0.5小时后擦去,如系芽孢杆菌,应适当延长消毒时间。凡带菌之工具(如吸管、玻璃刮棒等)在洗涤前需浸泡在3%来苏尔液中进行消毒。 8.每次实验需进行培养的材料,应标明姓名、组别及处理方法,放于教师指定的仪器内培养。实验室中的菌种和物品等,未经教师许可,不得携出室外。 9.每次实验的结果,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填入报告表中,力求简明准确,认真回答思考题,并及时汇交教师批阅。 10.实验结束后,整理桌面,物归原处,留人打扫室内卫生。 11.离实验室前,将手洗净,注意关闭火、煤气、灯、水管等。

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

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 作业指导书细菌室工作守则文件编号:LAB,SOP,JX001 细菌室工作守则 1.每日工作前用紫外线照射实验室半小时以上。 2.入室前应穿工作服,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不准吸烟、吃东西及用手触摸面部。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无关人员禁入。 4.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5.做好标本的登记、编号及试验记录。未发出报告前,请勿丢弃标本。 6.标本处理及各项试验应在操作间进行,接种环用完后应立即火焰灭菌,沾菌吸管、玻片等用后应浸泡在消毒液内。 7.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过氧乙酸消毒或浸于3%来苏儿溶液中5-10分,再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 8.实验过程中,如污染了实验台或地面,应用3%来苏儿覆盖其上半小时,然后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9.若出现着火情况,应沉着处理,切勿慌张,立即关闭电闸,积极灭火。易燃物品(如酒精、二甲苯、乙醚和丙酮等)必须远离火源,妥善保存。 10.工作结束时检查电器、酒精灯等是否关闭,观察记录培养箱、冰箱温度及工作情况,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将操作台擦拭干净,并将试剂、用具等放回原处,清理台面,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送高压灭菌后处理。 11.离室前工作人员应将双手用消毒液消毒,并用肥皂和清水洗净。

12.爱护仪器设备,经常清洁,注意防尘和防潮。 作业指导书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文件编号:LAB,SOP,JX002 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 1.每天工作前用消毒液消毒工作台,上班前、下班后开紫外灯(最少半小时)进行空气消毒。 2.非必要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3.使用后的载玻片、盖片、平皿、试管等用消毒液浸泡,经煮沸后清洗或丢弃。 4.试验后的血液标本用消毒液浸泡后煮沸消毒,所有用于试验的反应板、吸头等用消毒液浸泡(至少24小时以上)后清洗或丢弃。 5.所有微生物培养物(细菌、支原体、真菌等培养物),不管标本阳性或阴性均用消毒液浸泡后,经煮沸消毒,才能清洗或丢弃。 6.取材、最好采用一次性工具,不能采用一次性工具者,每次取材前均应彻底消毒。 7.用于浸泡各种器械如刮菌刀、持物钳、镊子等的消毒液要定期更换。 8.不慎发生临床标本或培养物污染工作台,不要立即用水冲洗,应先用纸巾、布等敷料加上消毒液(如5%石炭酸、3%来苏儿等)消毒30分钟以上,然后再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9.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再外用消毒药水,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作业指导书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文件编 号:LAB,SOP,JX003 在工作区内禁止饮食,吸烟和存放食物及使用化妆品。 实验室里应保持整洁,不存放与工作无关的杂物。 工作台每天至少用消毒剂清洁一次,在溢渗传染物后要立即消毒、清洗; 进入无菌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在各种操作进程中均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气溶胶产生。

微生物实验指导

二零零六年十月

目录 实验一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 ------------------------------------------3实验二细菌形态的观察-------------------------------------------------------------4实验三细菌简单染色法及口腔微生物的观察 ------------------------5实验四细菌的革兰氏染色---------------------------------------------------------7实验五细菌的芽胞染色 ------------------------------------------------------------8实验六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实验 ---------------------------------------------- 10实验七霉菌的形态观察----------------------------------------------------------- 12实验八细菌大小的测定----------------------------------------------------------- 14实验九细菌数量的测定(血球板计数) ------------------------------ 16实验十培养基的配制--------------------------------------------------------------- 19实验十一消毒与灭菌--------------------------------------------------------------- 21实验十二稀释平板计数及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观察 -------------- 27实验十三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30实验十四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 ------------------------------------------ 30实验十五比浊法测定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 ------------------------ 31实验十六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的分离与计数(附划线分离法)33实验十七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计数 -------------------------------- 35实验十八土壤中真菌的分离与计数 ------------------------------------ 36实验十九纤维素分解试验----------------------------------------------------------- 37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指导书-图文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指导书-图文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形态观察 1.1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2)观察几种典型细菌的形态与构造,学会绘制微生物图。 1.2实验器材 显微镜、二甲苯、香柏油、载玻片、盖玻片、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球衣菌、假单胞菌、固氮菌标本片。 1.3显微镜的结构及其操作方法 1.3.1普通光学显微镜(LightMicrocope)1.3.1.1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件作用 观察、检验微生物通常用光学生物显微镜(见图1-1),显微镜分机械装置和光学系 统两部分。 一机械装置 (1)镜筒:镜筒长度一般是160cm。它的上端装目镜,下端装物镜回转板。回转板上一般有三个物镜。 (2)转换器:位于镜筒的下方,其上有3个孔,有的有4个孔或5个孔。不同规格的物镜分别安装在各孔上。

(3)载物台:载物台是放置标本的平台,中央有一圆孔,使下面的光 线可以通过。两旁有弹簧夹,用以固定标本或载破片。有的载物台上装有 自动推物器。 (4)调节器:镜筒旁有两个螺旋,大的叫粗调节器,小的叫细调节器,用以升降镜筒,调节物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 二光学光学系统 (1)目镜:一般使用的显微镜具有2—3个目镜,其上刻有“5某”、“10某”、“15某”(或“16某”) 等数字及符号,意即放大5倍、10倍、15倍(16倍)。这三种透镜的 焦距分别为50mm、25nn、16mm,线视场分别为20mm、14mm、10mm。 (2)物镜:物镜装在回转板上,可分为低倍物镜、高倍物镜和油镜 三种。相应的放大倍数是10某(5某)、40某(50某)、100某(90某),相应的工作距离是7.63mm、0.5mm、0.198mm,物镜上常标注数值 孔径(N.A)。使用低倍镜和高倍镜时,一般做活体观察,不进行染色。 在观察原生动物时,低倍镜主要用来观察全部原生动物的种类和观察它的 活动状态,而高倍镜则可以看清楚微生物的结构特征。油镜在大多数情况 下是用来观察染色的涂片。 (3)集光器集光器在载物台的下面,用来集合反光镜反射来的光线。集光器可以上下调整,中央装有光圈,可以调整光线的强弱。当光线过强时,应缩小光圈或把集光器向下移动。 (4)反光镜反光镜装在显微镜的最下方,有平凹面反光镜。 1.3.1.2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与放大倍数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本实验以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为主线,综合包括了培养基的配制、消毒灭菌、微生物的分离等内容,在给定的时间内由学生自主完成。包括以下知识内容。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不能照抄袭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实验过程,在别人看完你的实验报告后,能够知道你是怎样做的,能够重复你的实验过程。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学习、掌握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稀释分离、划线分离等技术. 4 学习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菌株。 5 学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放线菌及霉等种类的微生物的培养条件. 二、原理 培养基是将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各种营养基质。其中除含有水分、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无机盐类。此外,微生物还必须在最合适的酸碱度范围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因此,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应将培养基调节到一定的PH值范围.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将培养基制成固体、半固体和液体三种形式。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2%的琼脂作凝固剂,半固体培养基则加入0.5~0.8%的琼脂.有时为了特殊目的,也可用明胶或硅胶等作为凝固剂。 由于微生物营养类型不同,应提供不同种类的培养基。在分离、培养异样微生物时,对一般细菌常用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对放线菌常用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培养酵母菌、霉菌则用麦芽汁或豆芽汁葡萄糖培养基,有时也常用马丁培养基分离霉菌。马丁培养基除含有霉菌所含需的各种营养物外,还有孟加拉红染料,能抑制放线菌和细菌,链霉素可杀死或抑制细菌,但对霉菌均无害,所以这种培养基具有选择作用。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生物技术教学部初立业编 重庆邮电学院生物信息学院

2003年12月30日 前言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甚至地质学、太空学等也需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因此,熟悉掌握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无菌操作技能和无菌概念的建立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微生物学实验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与微生物学基础理论课紧密结合,使学生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验,在实验中更深地理解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逐步使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比较它们与其它生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点样分析,并加以解决。 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 1.教学要求

1)注重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克服盲目追求新颖而忽视基础的倾向; 2)实验课前要预习,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与基本步骤; 3)在实验中要有严紧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与实验结果,要善于发现新现象; 4)树立密切合作的风气,包括学生与老师、班与班、组与组、组长与组员之间的密配合。 2.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老师在适当时间予以提示; 2)对实验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多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它们学会分析结果,并与理论知识有 机结合; 3)根据实验的进行程度,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逐步树立他们的创新意思; 4)严格要求使操作技能规范化,老师作示范,强调其要点学生自己练。 三. 教学学时分配与安排 本课程按每周3学时安排,共6个实验,总学时18。 目录 实验一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3) 实验二根霉、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4)

微生物学类实验指导书(下)蛋白酶产生菌活力测定及果酒酵母分离纯化

实验一产酶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选育 酶是生物体内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生物体中已发现的酶有2500多种。由于酶促反应的特异性强,反应条件温和,安全无毒,环境污染少,在洗涤剂、皮革、纺织、造纸、诊断、制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目前,能由工业生产的50多种酶制剂包括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异构酶等,这些酶大部分是由霉菌、细菌、链霉菌和酵母菌产生的.通过本实验项目,使学生学会从自然界中分离产酶微生物的方法,菌种的纯化技术及其高产菌的选育技术。 2。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纯化 2。1 实验目的学习从自然界中分离蛋白酶产生菌并纯化. 2。2 实验原理许多细菌和霉菌产生蛋白酶,细菌中的芽孢杆菌是常见的蛋白酶产生菌.本实验将土壤样品(或其他样品)悬液加热处理,杀死非芽孢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后进行划线分离得到芽孢杆菌,将其接种到酪蛋白平板进行培养,根据酪蛋白平板的水解圈作初筛.也可直接将细菌或霉菌接种到酪蛋白平板进行培养,分离筛选其他蛋白酶产生菌。 2.3 实验仪器与材料土壤样品或其他富含蛋白质的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酪蛋白平板、无菌水(带玻璃珠)、芽孢染色液;显微镜、恒温水浴锅、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移液管、无菌试管、量筒等。 2。4 实验方法与步骤 2。4.1 分离 1)采集土壤样品,用无菌水制备1:10土壤悬液; 2)取1:10土壤悬液5ml,注入已灭过菌的试管中,将此试管放入75—80 ℃水浴中热处理10 min,以杀死非芽孢细菌; 3)取加热处理过的土壤悬液100-200 μL,涂布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将平板倒置,于30-32 ℃培养24-48 h; 4)对长出的单菌落进行编号,选择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的菌落,挑取少许菌苔涂片,做芽孢染色,判断是否为芽孢杆菌。 2。4。2 筛选1)从判定为芽孢杆菌的菌落处,分别挑取少许菌苔,先接种含酪蛋白的斜面培养基,再点接于含酪蛋白的平板,30-32 ℃培养24—48 h,测定平板上菌苔直径和水解圈直径.2)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大的那个菌株对应的斜面培养物,可作为进行诱变选育或酶发酵、酶活力测定菌株。 2.5 实验结果 在含酪蛋白的平板上,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可形成蛋白质水解圈。自然界中分离的微生物各菌株间产蛋白酶活力有很大差异,有些芽孢杆菌酶活力超过4000 U/mL。 1)描述你所分离的蛋白酶产生菌的菌落特征和个体形态特征;2)报告你所分离的蛋白酶产生菌的初筛(水解圈与菌苔直径的比值)结果。

医院检验微生物作业指导书

1.目的 规范微生物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确保临床报告的质量。 2.适用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的所有检验项目。 3.职责 实验室检验人员均需熟知并遵守本程序。 4.程序 4.1分析前质量控制 4.1.1检验申请单:临床医生应按照《微生物检验项目申请程序》申请临床微生物检测口头申请追加样本检验项目,必须在样本有效期内申请.并补正式的检验申请单。 4.1.2生成微生物检验标本标签:护士应在核对医嘱患者信息和检验申请信息后,按照《微生物检验标本条形码程序》生成申请单和微生物检验项目标签,并将微生物检验项目标签正确张贴于标本容器上。 4.1.3样本采集手册:实验室应制订样本采集手册,指导正确采集和处理样本。 4.1.4样本采集和运输:样本采集人员应按照《采样前患者识别程序》确认患者,按照《标本采集、运送、保存程序》采集样本,并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范围内,使用指定的运输培养基,安全运送到微生物室。 4.1.5样本的接收:样本接收人员应严格按照《标本接收、标识及信息录人程序》《标本拒收程序》对样本接收或拒收,并记录。 4.1.6微生物检验标本信息输人:微生物实验室接种岗位检验人员严格按照相关的微生物标本检验信息输,人程序录人,核对患者信息和标本信息等资料。 4.1.7样本储存:微生物实验室接种岗位检验人员按照相关的微生物标本检验前储存程序正确铺存未能及时处理的标本,已经检验的样本应在保证其性质稳

定的条件下,将样本以适当的方式保留到规定时间内,以便能在出具结果报告后可以复查,成做补无检食。 4.2分析中质量控制 4.2.1试剂的质量控制 4.2.1.1所有试剂用于检测标本前,必须做质控以验证试剂性能并记录质控结果,只有质控合格才可使用(表2-1-1)。质控应遵循以下原则。 4.2.1.1.1使用中的染色剂(革兰染色、特殊染色和荧光染色),至少每周(若检测频率小于每周1次,则实验当日)用已知阳性和阴性(适用时)的质控菌株检测。 4.2.1.2平行试验:新批号试剂使用前须用老试利或参考材料平行试验。 4.2.1.3无厂商特别说明时,不同批号的试剂不可混用。 4.2.1.4缺陷或失效试剂只能用于培训员工业务能力,否则报废处理。培训试剂应明显标记“仅供培训使用",并与检验试剂分开放置。 4.2.2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4.2.2.1培养基外观良好(平滑、水分适宜、无污染、适当的颜色和厚度,试管培养基湿度适宜),新批号及每一贷次的商品成自配培养基应检测相应的性能,包括无菌试验、生长试验或与旧批号平行试验、生长抑制试验(适用时)、生化反应(适用时)等,应以质控菌株进行验证。 4.2.2.2外观检查合格的培养基的标准:完整,琼脂附于平板底部,血平板应不透明、没有溶血情况,平板颜色好、湿润,无干裂、无污染、无浑浊或沉淀、无冻伤、无过热现象,琼脂厚度至少3mm。如发现与上述情况不符的培养基,应不予使用。 4.2.2.3无菌试验时抽检培养基数量:100块以内,随机抽检5%;100块以上可随机取10块平板或10支试管培养基进行无南试验。35C培养24h后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无细菌生长为合格。 4.2.2.4 生长试验及生化反应试验:质控菌栋(表2-1-2.表2-1-3)于35C培养24h,用无菌生理盐水配制0.5麦氏单位的细菌胁悬液。无菌生理盐水1:100稀释,每块平板接种10μ(浓度相当于103~104CFU/平板),培养24~48h。符合生长、

《微生物学及实验》实验指导书

《微生物学及实验》实验指导书 第一部分 实验目的 《微生物学及实验》实验课是我院情况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底子实验课,是学生进入我院实验室的第一门实验课。 《微生物学及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根本实验要领和技能,正确的使用实验的仪器设备,在学生头脑中创建无菌观点和掌握无菌操纵技能是最重要的内容,是学生进行后续课实验和研究的底子。在目前的实验室条件和有限学时的情况下,得到微生物实验技能的根本操纵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动手操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课讲授,加深理解和牢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熟悉微生物学实验的根本操纵技能,了解微生物实验的底子知识。通过微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视察、思考、阐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实验指导书主要内容包罗:微生物个别和菌落形态视察、染色要领、培养基制备和灭菌、无菌操纵、微生物检测和疏散、生理生化反响、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和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实验,水中微生物漫衍视察等内容。同时也注意和情况微生物学的联系与区别。 整个实验课中贯串了显微镜使用—灭菌要领—无菌操纵—微生物菌种疏散筛选判定、选育—微生物代谢作用这一主线。微生物学需掌握的根本操纵在实验中得到训练,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微生物学根本观点的理解。实验设计贴近生活,可以大大提高同学们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实验内容与目录如下: 序 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类型 实验一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活性污泥中生物相的视察 3 底子验证实验 实验二 微生物的染色及视察 3 实验三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 3 实验四 纯种微生物的疏散、转种和培养 3 实验五 有机污染物质的生物降解实验* 4 综合性实验 实验六 双歧杆菌口服液的发酵制备* 4 *注:实验六为选做实验。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显微镜的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一.目的 1、学习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2、学习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结合实验室提供的实验装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并学习测量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 1、微生物实验装片 2、显微镜、目镜测微尺、物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载玻片,盖玻片等 三、实验步骤 (一)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其构造包括机械和光学两部分。 机械部分主要包括: 1、镜筒镜筒长度一般是160mm。它的上端装有接目镜,下端有回转板。回转板上一般装 有三个接物镜。 2、载物台载物台是放置标本的平台,中央有一圆孔,使下面的光线可以通过。两旁有弹 簧夹,用以固定标本或载玻片。有的载物台上装有自动推物器。 3、调节器镜筒内旁有两个螺旋,大的叫粗调节器,小的叫细调节器,用以升降镜筒,调 节接物镜与所需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 光学部分主要包括 1、接目镜一般使用的显微镜具有2~3个接目镜,其上常刻有“5×”或“10×”或“15 ×”等数字及符号,表示使用时可以放大5倍,10倍,15倍。观察微生物时常用10倍或15倍的接目镜。 2、接物镜接物镜装在回转板上,可分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3种,其相应的放大倍数常 是10、40(或45)100(或90)。通常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接物镜与接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例如,用放大40倍的接物镜与放大10倍的接目镜所得的物象的放大倍数为400,如果用放大15倍的接目镜则放大倍数为40×15=600。接目镜装在镜筒上端,在使用过程中并不经常变动,所以通常所谓的低倍镜、高倍镜或油镜的观察主要是指使用不同的接物镜而言的。 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90或100)。放大倍数这样大的镜头,焦距就很短,直径就很小,所以自标本玻片透过的光线,因介质密度(从玻片至空气,再进入油镜)不同,有些光线因折射或全反射,就不能进入镜头,致使进入个别光线过少,物象显现不清楚,所以为了不使通过的光线有所损失,须在油镜与玻片中间加入和玻璃折射率相仿的镜油。因为这种接物镜使用是要加镜油,所以我们叫它油镜。一般的低倍镜或高倍镜使用时不加油所以我们叫它干镜。 使用低倍镜和高倍镜时,一般做活体的观察,不进行染色。在观察细小动物时,低倍镜主要用来区别动物的种类和看出它们的活动状态,而高倍镜则可以看出动物的结构特征,低倍镜容易看到物体的全貌,油镜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来观察染色的涂片。 3、集光器集光器在载物台的下面用来集合由反光镜反射来的光线。它可以上下调整,中 央装有光圈,用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当光线过强时,应缩小光圈或把集光器向下移动。 4、反光镜装在显微镜的最下方,有平凹两面,可自由转动方向,以反射光线至集光器。(二)显微镜使用和保护的方法 1、低倍镜的使用法 (1)置显微镜于固定的桌几上,窗外不宜有阻碍视线之物。

实验三 培养基的制备及玻璃器皿的包扎灭菌 实训指导书

实验三培养基的制备及玻璃器皿的包扎灭菌 【目的要求】 1、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2、掌握高压蒸气灭菌技术。 3、熟悉玻璃器皿的包扎方法。 【材料和用品】 1、溶液或试剂 10%HCl、10%NaOH、营养琼脂、蒸馏水、可溶性淀粉、葡萄糖、1mol/L NaOH、1mol/L HCl、KNO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 2、仪器或其他用具 pH试纸、培养基分装器、高压蒸气灭菌锅、玻璃棒、天平、牛角匙、记号笔、试管、移液管、锥形瓶、烧杯、量简纱布、棉花、牛皮纸(或报纸)。 【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培养基的配置 1、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制 其配方法如下:按比例配方配制营养琼脂培养基。 (1)称量和溶解 按培养基配方逐一称取营养琼脂粉加入烧杯中,再加定量无菌水,用玻棒搅匀,加热溶解,待全部溶解后,加水补足因加热蒸发的水量。注意:在加热融化时要不断搅拌,避免琼脂糊底烧焦。 (2)调节pH 用精密pH试纸测培养基的pH,按pH的要求用质量浓度100g/L NaOH或体积百分数10%HCl调整至所需pH,边加边搅拌,并随时用pH试纸测试其pH值。 (3)补水至刻度 (4)过滤 趁热用纱布过滤即可。如果培养基杂质很少或实验要求不高,可不过滤。 (5)分装、包扎

玻棒引流于锥形瓶内,塞上棉塞,用报纸包扎。 注意:在玻棒引流时,避免瓶口沾上培养基而引起杂菌感染 2、高压蒸气灭菌的操作过程 (1)加水 立式锅是直接加水至锅内底部隔板以下1/3处。有加水口者由加水口加入至止水线处。(2)装锅 把需灭菌的器物放入锅内(请注意:器物不要装得太满,否则灭菌不彻底),加盖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层锅的排气槽内。关严锅盖(对角式均匀拧紧螺旋)。 (3)加热 用电源或煤气加热,同时打开排气阀,使水沸腾以排出锅内的冷空气。待冷空气完全排出后关上排气阀。让锅内温度随蒸汽压力增加而逐渐上升,当锅内压力升到所需压力时,控制热源,维持压力至所需时间。 (4)中断热源 达到灭菌时间要求后停止加热,任其自然降压,当指针回到0时,打开排气阀(请注意,排气阀不能过早打开,否则培养基因压力突降,内外压力不平衡而翻腾冲到棉塞处,既损失培养基又玷污了棉塞)。 (5)揭开锅盖, 取出器物,排掉锅内剩余水。灭菌需待培养基冷却后置于37 度恒温箱内培养24小时,若无菌生长则放入冰箱或阴凉处保存备用。 (二)玻璃器皿的包扎 1.洗涤 玻璃器皿在使用前必须洗涤干净。培养皿、试管、锥形瓶等可用洗衣粉加去污粉洗刷并用自来水冲净。移液管先用洗液浸泡,再用水冲洗干净。洗刷干净的玻璃器皿自然晾干或放入烘箱中烘干、备用。 2.包装 (1)移液管包装 将干燥的移液管的吸端用细铁丝塞入少许棉花构成1~1.5cm长的棉塞,以防细菌吸入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大全

目录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 实验二消毒与灭菌 实验三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 实验四细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五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实验六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七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八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九细菌数量的测定(设计性实验)实验十微生物的接种方法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目的:学习和掌握配置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内容:1、牛肉膏蛋白胨的配制 2、高氏1号培养基的配制 3、马丁氏培养基的配制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可溶性淀粉、葡萄糖、孟加拉红、链霉素、1mol/l NaOH、1mol/l HCl、KNO3、NaCl 、K2HPO4*3H2O、MgSO4*7H2O、 FeSO4*7H2O。 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牛角匙、pH试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线绳、纱布 三、操作步骤 (一)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遍的细菌基础培养基。其配方如下: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5g,琼脂15~20g,水1000ml,pH7.4~7.6 1、称药品按实际用量计算后,按配方称取各种药品放入大烧杯中。牛肉膏可放在小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用热水溶解后倒入大烧杯,牛肉膏极易吸潮,故称量时要迅速。 2、加热溶解在烧杯中加入少于所需要的水量,然后放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并用玻棒搅拌,待药品完全溶解后再补充水分至所需量。若配制固体培养基,则将称好的琼脂放入已溶解的药品中,再加热融化,此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以防琼脂糊底或溢出,最后补足所失水分。 3、调pH 检测培养基的pH,若偏酸,可滴加1mol/l NaOH,边加边搅拌,并随时用pH试纸检测,直至达到所需pH范围。若偏碱,则用1mol/l HCl进行调节。PH的调节通常放在加琼脂之前。应注意pH值不可调过头,以免调回影响培养基内各离子的浓度 4、过滤液体培养基可用滤纸过滤,固体培养基可用4层纱布趁热过滤,以利结果的观察。但是供一般使用的培养基,这步可以省略。

微生物检验作业作业指导书.

微生物检验作业作业指导书.1000字 微生物检验作业作业指导书 一、作业目的 通过学生的自主调研,了解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概念、方法、流程及 其应用领域,在此基础上,学习相关实验技能,并在实践中提高学 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作业要求 1.选择一个与微生物检验相关的主题进行调研(如细菌检验、真菌 检验、病毒检验等),深入了解其基本特征、检验方法、检验流程 及其应用领域。 2.结合所学相关知识,了解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实验条件,掌握相应的消毒、无菌操作和物品清洗等实验技能。 3.利用自己的调研和实验经验,撰写完成一份微生物检验实验报告。 三、作业步骤 1.主题选择。选择一个与微生物检验相关的主题或者问题,如“医 院细菌检验方法研究”、“河水中大肠杆菌检测技术分析”等。需 要注重主题的实际可行性,避免选择过于宏大或难以完成的主题。 2.调研文献。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收集与选定主题相关的文 献资料,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专业书籍、技术资料等。建议访问一 些专业网站,如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网站, 获取最新的学术信息。 3.实验学习。根据选定的主题和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实验方法和 流程,并在实验室中学习相关的实验技能。了解实验室的基本设备 和实验条件,掌握相应的消毒、无菌操作和物品清洗等实验技能。 需要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确保实验过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撰写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结果,撰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报告 内容应包括所选主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实验方法和流程、实 验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等。需要注意报告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确保表述准确、规范、清晰。报告中需要注重科学方法和实验数据 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四、注意事项 1.作业选题要求实际可行性和可完成性,避免选择过于宏大或难以 完成的主题。 2.调研过程中要注意文献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并及时更新最新 的学术信息。 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问题,严格遵守各项实验操作规程和安全 操作程序。 4.撰写报告时要注意逻辑性、系统性和准确性,避免主观臆断或数 据错误等误导读者。 5.最后,要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确保实验过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认真完成本次作业。

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微生物学检验实验项目

一、实验项目简介 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重要的实验项目之一。该项实验 项目主要旨在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进行全 面而系统的了解,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奠定坚实 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特征、生长特性等。 2. 掌握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实验技术,包括培养基的制备、菌液的接种、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三、实验内容 1. 实验一:细菌的培养和观察 a. 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和培养基平板。 b. 取一定量的细菌涂抹于培养基平板上。 c. 装入灭菌的培养皿中,置于恒温箱中培养。 d. 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和颜色。 2. 实验二:细菌的染色和鉴定 a. 取一定量的细菌涂抹于玻片上。 b. 进行革兰染色、抹片染色等步骤。

c. 鉴定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3. 实验三:真菌的培养和观察 a. 准备好真菌的培养基和培养基平板。 b. 取一定量的真菌涂抹于培养基平板上。 c. 装入灭菌的培养皿中,置于恒温箱中培养。 d. 观察真菌的生长和菌丝形态。 4. 实验四:真菌的鉴定 a. 对培养的真菌进行鉴定,包括显微镜下的观察和生物化学试验等。 四、实验要点 1. 实验前应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 2. 实验期间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 3.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洗实验用具,保持实验台的整洁。 五、实验意义和应用价值 微生物学检验是临床医学诊断和感染病原体检测的重要手段,通过本 项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对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有一个全面 的了解,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实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 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经验有限,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需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处理和废弃物处理作业指导书

微生物试验室消毒处理和废弃物处理作业 引导书 微生物试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学试验的紧要场所,而消毒处理和 废弃物处理是试验室安全卫生的紧要措施。因此,本引导书将介绍 微生物试验室的消毒处理和废弃物处理作业引导,以保障试验室工 作人员的安全和试验室内的卫生环境。 一、消毒处理作业引导 1.消毒处理的目的和原则 消毒处理是指利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杀灭或去除物体表面和 内部的微生物及其有关的病原性物质,以达到破坏、削减、掌控微 生物数量的目的。消毒处理的原则是:高效、快速、安全、经济。 对于微生物试验室,消毒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试验室内的微生物数量 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2.消毒处理的方法 (1)化学消毒法:化学消毒法是利用化学物质来杀灭或去除微 生物。消毒剂的选择要依据试验室内的物体种类、操作方式、使用 时间等因素来选择。一般来说,消毒剂会对微生物的酶、细胞膜等 结构造成损害,从而杀死微生物。化学消毒剂包括氯化物、戊二醛、过氧化氢等,实在配方可以参考化学的相关手册或者相关清洁用品 所配备的使用说明书。 (2)物理消毒法:物理消毒法是采纳较高的温度或较强的辐射 来杀灭或去除微生物。物理消毒法包括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等。 高温消毒一般会在微生物试验室使用,其温度可达到121℃左右,

消毒时间以20~25min为宜;紫外线消毒一般适用于试验室内不易处理的小物品,如托盘、试验管等,消毒时间一般为15~30min。 3.消毒处理的步骤 (1)清洗:清洗是消毒前的紧要步骤,是为了去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微生物等,以削减消毒物质的消耗量和提高消毒效果。清洗时应用清水或清洁剂,不使用有毒性的物质进行清洗。 (2)消毒剂选择:选择合适的消毒剂,依据消毒对象、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特性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用氯化物消毒剂或者过氧化氢等化学消毒剂。 (3)消毒:消毒方法依据试验室内物品的不同实行不同的消毒处理方式,采纳高温消毒、化学消毒、紫外线消毒等方法中的任意一种即可。 (4)验收:验收时要注意检查消毒的效果,包括是否存在死角未消毒、物品是否有异味等。 二、废弃物处理作业引导 1.废弃物处理的目的 微生物试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是保障试验室的卫生环境、工作安全的一项紧要内容。废弃物处理的目的是规范废弃物的处理流程,以达到清洁、安全的废弃物处理效果。 2.废弃物的分类 废弃物的分类应依据存在的物质种类、物品性质、不安全程度等来区分。废弃物分为以下几类: (1)一般垃圾:包括废纸、食品残渣和塑料等日常生活垃圾。

微生物检验作业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通过对微生物检测流程的规范确保检验工作有序进行. 2 范围 适用于微生物检测的全过程。 3 职责 3.1 检验人员严格按检测流程做好各项工作。 3.2 检测主管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4 内容 4.1 准备工作 4。1.1 卫生清洁 整理普通检验室内的各类检验物品,检查工作台面和地面卫生。 4.1.2样品收集登记 4。1.2。1与收样员沟通,确定检样品种、数量(如仓库到货的茶原料、内包膜,车间生产的半成品、成品,研发样品,采购样品,稳定性试验的样品、定期跟踪检测的样品)。 4.1.2。2与质保员沟通,确定检样品种、数量(如自来水、纯水、一楼生产过程跟踪的各阶段液体)。 4.1。2。3 按检测计划自行确定的检样品种、数量(如工作间空气、设备内表面、员工手部)。 4.1。2.4各项确定后,收集并登记样品。 4。1.3检测方法的确定 4.1.3。1样品收集后进行分类,确定样品的检测方法,若无方法的要尽快上报或查找相关方法。 4.1。3.2微生物各项目所采用的检测方法(见附表1)

4.2 试剂配制、物品包扎 4。2。1玻璃容器的包扎:灭菌前器皿应包扎紧密完整后才进行灭菌,以防止灭菌后器皿受到污染。 4。2。2平皿、吸管按量分成若干单元用牛皮纸、报纸包扎; 4.2.3试管及三角瓶应塞硅胶塞,在瓶口再用报纸包扎; 4.2.4其它玻璃或金属取样工具也要用报纸包扎; 4。2。5生理盐水按氯化钠加水比例0.84%配制;平板计数琼脂(PCA)、孟加拉红、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肉汤(LST)、煌绿乳糖胆盐肉汤(BGLB)则以标签上规定的比例进行配制。按需要量分装成于不同规格的容器中。 4。3 高压灭菌 4。3。1培养基及器皿的灭菌: 4.3.1.1高压蒸汽灭菌:金属器具、玻璃器皿、基础培养基及其它耐热物品均放入锅内灭菌。 4。3。1.2灭菌参数:121℃(0。1034MPa),15~20min; 4.3.2染菌培养物:121℃(0.1034MPa),30min; 4.3.3含糖类不耐热培养基(按试剂要求):115℃(0。0727MPa),15~20min. 4。3。4每次灭菌时均须将灭菌指示带置于灭菌锅内,观察灭菌效果。 4。3.5灭菌锅的使用:参照“仪器使用维护保养作业指导书”的相关内容执行。 4。4 烘干 高压蒸汽灭菌后的物品除培养基及稀释液外的其他物品,如玻璃平皿吸管、金属器具或棉花等均应先置于105℃烘箱内,根据包装大小应保持1h以上,至干燥后使用。 4.5贮存 4。5。1灭菌后处理:灭菌后物品,注意放置场所,严禁与未灭菌物品混放,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