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结课论文诗经艺术手法赏析精编版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诗经艺术手法赏析精编版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诗经艺术手法赏析精编版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诗经

艺术手法赏析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试论《诗经》的艺术成就及特色

摘要:通过课上的学习和查阅的相关课外资料,本人对《诗经》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理解,此论文主要阐述了《诗经》的艺术成就及特色,具体的分析了其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比兴的技巧及其语言形式。

关键词:诗经,现实主义,比兴

1、《诗经》最突出的艺术成

就——现实主义手

《诗经》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奴隶制周王朝,是我国第一部诗集,它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我国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复杂的社会面貌。其中表现的“饮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是开后世现实主义诗风的先河。《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都生动细致地再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揭露了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诗经》的现实主义特色首先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上,它以海纳百川之势吸纳几乎所有能印入眼帘,纳入耳窗的自然万物,可以说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据有关学者统计,其中涉及的草有麦、黍、稷、麻等105种,木有桃、李、柏、桑等75种,兽有马、牛、羊、狐等67种,鸟有睢鸠、黄鸟、喜鹊、鸱鸮等39种,虫鱼有螽斯、草虫、鲿鲨、鲂鲤等49种。要想论之有道,须先言之有物,而《诗经》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的创作源于人民的所见所闻,这不仅丰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更以浓厚的生活气息描叙了当时纯朴的风貌。

《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譬如《豳风·七月》反映了当时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它不仅叙述了两个对立的阶级的不同生活,而且揭示了阶级矛盾这一真实的现实。诗中的农民一年辛苦到头,看似在为自己忙碌着,实际上多数在为他人谋幸福:打了猎要献给王公贵族;送到田间地头的饭食也要让官员来沾光;漂亮的衣服要送给达官贵人,自己则连粗布短衣也没有;除了缴纳赋税之外,还得服劳役,为官家筑室造屋。《魏风·伐檀》更表现了严酷的阶级剥削和劳动人民对不劳而获的“素餐”的君子们的强烈不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用讽刺的口吻,揭露它们“素餐(白吃饭)”的现实。《魏风·硕鼠》则表现奴隶们忍受不了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要寻找能自由生活的乐土。

而千古绝唱《诗经》首篇《关睢》章则渗透着人性最本真的渴望,“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载辗转,脍灸人口的风情歌语则散发出一股幽情馥郁的芳香以睢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温文尔雅的姑娘正是青年梦寐以求的佳偶。尔后,诗人反复以特菜为喻,弹奏出一首君子朝思暮恋淑女的浪漫痴情曲。全诗以一种唯美的艺术情调渗透于朴实的现实主义诗风,这也是《诗经》的总体风格。

2、《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

运用

最早提到“赋、比、兴”的是《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这里的“六诗”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汉代的《毛诗序》将“六诗”改称“六义”。后人将“赋、比、兴”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赋的本义是贡赋,以“直接铺陈”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朱熹对“赋”进行简单明了的解释才有了定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

《诗经》中赋的手法在雅、颂诗中出现较多,如《小雅·六月》叙述周宣王命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中兴王室的事件,诗中叙述了出师前部队的准备情况、出征的原因和时间、战士奔赴战场抵御外敌的战况、征战完毕部队凯旋车马安然无恙的情况。运用赋的表现手法将整个事件叙述详尽。又如《周颂·良耜》,是周王于秋收后祭祀祖先神灵的乐歌。全诗二十三句,首十二句描写农夫在田间耕种的情况;次七句极力铺陈丰收的盛况;末四句描写祭祀报神,点明主题。通过详细的叙述,表现农民劳作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如《王风·君子于役》描述的是日落怀人的真情实境:日暮西山,余辉暗淡,思妇望着牛羊归圈、鸡入于窝的自然景象不禁想起行役在外的丈夫,内心的忧伤更加浓郁。黄昏时人畜纷归之景与女主人孤寂焦虑的痛苦心情构成了含意深邃的艺术境界。我们可以看出,赋中有情,赋中有景,构成了含蓄深邃的美学境界。

朱熹《诗集传》中提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比”就是譬喻。“比”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将内在情感外化,赋予主观情感审美形态,创造出诗歌的意境美。

《诗经》中运用比的手法很多。

如《卫风·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

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卫

风·伯兮》用散乱的蓬草比喻女人的

头发,表达思妇对征人的思念;《卫风·硕人》中形容大美人卫侯夫人庄

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连用了四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比喻,活化出一个美人的形象。以上几篇诗歌只有一句或者几句用比,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诗经》中有的

诗歌却是全篇用比,通篇“以彼物比此物”,如《周南·螽斯》全诗三章,以

蝗虫的繁殖力强和群聚不散的特点来

比喻多子多孙,用以祝福子孙昌盛。《魏风·硕鼠》共三章,均采用比喻手法,把统治者比作专门坑害人的大田鼠,揭露出他们贪婪、残忍的本质,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反抗情绪和浓郁的浪

漫色彩。

《说文》解释说:“兴,起

也。”所以,“兴”的本义是起,即

起头、发端之意。朱熹在《诗集传》

中提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是借助其他事物

作为诗歌的开头。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

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开头两句是起兴,它与下四句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它的作用只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委婉,而不给人以突兀。《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同时也可理解为赞美新娘的美貌,也可理解为新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周南·关雎》以雎鸠起兴,男子由河洲上关关对唱的雎鸠,联想到那位美丽贤惠的少女就是自己称心的伴侣。《诗经》中的“兴”也不一定是在诗歌的开头,有时也可以在诗歌的中间,如《卫风·氓》在诗歌的三、四章的开头借助桑叶来起兴,用桑叶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容貌的衰退、夫妻爱情的变化。这其中比和兴的手法又是联合使用,合二为一。

3、《诗经》语言形式淳朴自然

语言口语化

《诗经》中的民歌往往是即兴创作,即兴而起,率尔成咏的,因此用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诗经》虽经过后世采诗编诗

者的加工润饰,但还有很多保留人民大众的口语形式。如《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如三月兮!”)全篇都是口语,虽隔了几千年,我们今天读来一点语言阻碍也没有。《郑风··将仲子》也是口语写成的作品,淳朴的语言表达淳朴的感情,形成一种浑朴自然的风格。

重章叠句

《诗经》的浑朴自然还体现在重章叠句的形式上。这些民歌多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唱出来的。有不少往往是用来对唱、轮唱或合唱的,因此重章叠句是自然的形式。有的民歌用重章的形式是为了反映一个事件的全过程,例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三章重叠,只换了六个不同的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里的重章叠句完整地反映了一个劳动的全过程:先是去采,然后是采,最后是采而放入衣襟里,反映了劳动的渐进过程和由少积从的情况。重章叠句的形式有时是为了尽兴地表达感情,起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诗经》民歌的重章叠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这都不是形式美的追求,而是民歌性质和诗本身思想内容的要求决定的,这种形式上的重章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美,很好地表达了诗歌作者们自然纯真的思想感情。是淳朴的内容、淳朴的感情、淳朴的语言和淳朴自然的有机结合!

复沓

民歌反复歌唱的需要形成了复沓的形式,复沓的形式使诗歌具有优美的音乐节奏美。《诗经》民歌的语言多是四言,二二句式,节奏明快,后一章又多重复前章,因此全诗的节奏优美而动听。《周南·芣苢》前后三章语言相同,句式相同,只改动几个字,在复沓的形式中表现了鲜明的节奏感,传达出浓郁的诗意。

押韵

《诗经》民歌本来就是用来歌唱的,为了便于歌唱、流传和记忆,于是必然要形成押韵的形式。这种押韵也是出于自然,在反复的歌唱实践中,自然形成了《诗经》民歌的押韵。这些押韵的方式对我国后世诗歌的押韵方式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启发作用。后世诗歌的各种押韵方法莫不可以从《诗经》民歌中找到它最初的

范例。后世诗歌的用韵最常见的是逢偶句用韵,就来源于《诗经》。例如《卫风·有狐》首章:“有孤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逢偶句押韵和起句押韵后再逢偶句押韵奠定了我国诗歌押韵的基本方式。

参考文献

[1]杨之水.先秦诗文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4]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优秀艺术设计专业论文参考文献(3篇)

优秀艺术设计专业论文参考文献(3篇) 优秀艺术设计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 Krumhansl, C. L. 2002. Music: A Link between Cognition and Emotion [A]. In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11 [C]: 45-50. Oxford: BlackwellPublishers. [2] Mitnick, K. D., and W. L. Simon. 2002. The Art of Deception: Controlling theHuman Element of Security [M]. Indianapolis: Wiley. [3] Ekman, P. 2003. Emotions Revealed: Recognizing Faces and Feelings to Improve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Life [M]. New York: Henry Holt & Co./Times Books. [5] Quentin Newark. 2007. What Is Graphic Design? Essential Design Handbooks [M].RotoVision. [6] Berryman, Gregg. 1990. Notes on graphic design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 [M].Crisp Publications. [7] Bojko, Szymon. 1972. New graphic design in revolutionary Russia [M]. LundHumphries. [8] Thompson, Bradbury. 1988. The art of graphic design: Bradbury Thompson [M]. YaleUniversity Press. [9] Ades, Dawn, Brown, Robert K.,Friedman, Mildred S.1984. The 20th-century poster:Design of the avant-garde [M]. Abbeville Press. [10] White, Jan V. 1988. Graphic design for the electronic age [M]. Watson-GuptillPublications. [11]吴国欣.标志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2]朱锷.现代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设计世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13](日)Works 社编辑部编著.日本平面创意设计年鉴 2005[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14]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5]何家讯.现代广告案例理论与评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7]威廉阿伦斯著,丁俊杰,程坪,苑菲,张溪. 当代广告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8] [日]直条则夫著,俞纯鳞. 广告文稿策略-策划、创意与表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9]汤义勇. 招贴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1]王红卫. 商业海报设计创意解析范例导航(附光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2](美)斯科勒司,(美)伟德尔. 创意海报版式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5~48. [23]周进. 世博会视觉传播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22~30. [24]朱维理. 大型活动标志设计实战案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5]梁明珠. 城市旅游开发与品牌建设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26](日本)秋山孝. 秋山孝海报作品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2~67. [27]朱锷. 日本海报设计的形态[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51~60. [28](英)赫利. 什么是品牌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影视动画鉴赏论文

影视动画鉴赏论文 影视动画鉴赏学是研究影视艺术鉴赏现象、揭示鉴赏规律的学问。提出影视动画鉴赏学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指导大众正确欣赏影视艺术作品的需要,也是促进影视动画创作和研究的需要,具有较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个人会看电影,看动画,不代表他会把一个影视动画作品内在的意蕴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很多人看它们只是浅层次的看懂,或者说一句好,显然易见,看动画片与赏析动画片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观赏者不可能仅凭自己作为人的朴素感觉,就能对一门艺术有真正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影视观看活动自然上升到审美鉴赏的境界。人们鉴赏影视动画的能力,固然可以通过自发的、无引导的观赏活动一点点去磨炼、积累并提高,但这种成效是较低的。必须要靠平时对一些影视艺术理论和影视艺术鉴赏知识的关注和了解。影视动画鉴赏理论的实际指导是很有意义的。 在刚开始选择选修这门课程时,因为没有教材我并不知道具体要学什么内容,只是由于我很喜欢看动漫所以选择了这门课程。但是当老师给我们讲完课的时候,我才发现这其中蕴含着许多的学问,并激发了我对这门课极大的兴趣。记得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简单介绍了近两年我们学校这门课的发展情况以及他以前是怎么上这门课的,还讲了一些他从事教这门课的亲身经历和他曾经看过的一些动画,虽然大多我都没看过也叫不上名字,但是老师讲得很生动、有趣使得教室气氛也很活跃。 在这中间老师用了一节课专门给我们讲日本的机器人动画让我记忆深刻,在这堂课上我对机器人有了更多的认知和理解。机器人动画即常说的机甲动画,是以人操纵机器人进行活动的,多以战争、科幻为题材的动画作品。机器人动画注重描写战斗场景和人物对话,著名机器人动画有《高达》、《超时空要塞》等。也有人认为,只有以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为主角的动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动画,如著名的《铁臂阿童木》、《变形金刚》等。但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机器人动画的核心总是围绕着“机器人”这一中心元素,从而发展剧情的。日本最早的机器人动画是《铁臂阿童木》、《铁人28号》,而现在最广为人知的机器人动画当然是《高达》系列了,哆啦A梦等等。另外,美国最广为人知的机器人动画是《变形金刚》系列。通常机器人动画中的机器人设定有两类,分别为超级系机器人(SuperRobot)与真实系机器人(RealRobot)。具有强大的作战能力的机器人,就是超级、神棍类的,通常敌人是一些超越地球文明的存在,但是作战策略往往低能的可怕?而机器人的动力来源并没有合理的设定,但总是很热血。最早的此类机器人是铁人28号,而第一个由主人公亲自搭乘并驾驶的是魔神Z,超级机器人是由日本魔神Z原歌词中出来的(“超级机器人,魔神Z”)。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docx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大学语文涵盖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既包括汉语言、又涉及中国文化、汉字及各时期文学,所以首先要避免以偏概全的做法,使之成为能听、能说、能读、能写的综合素质课程。 为此,可以把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模块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言语交际模块、应用写作模块,本文重点对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进行探讨。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文学鉴赏环节持摒弃态度,致使该模块设置或全部删除,或残缺不全,处于尴尬境地。 本文作者认为此模块应改为专业文章习读。 专业文章实质来自于古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该类文章既是文学作品,同时又涉及专业知识,跨文学鉴赏与专业拓展两个领域,针对性更强。 依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要求,根据各院系专业特色选取古今中外相关专业文章进行鉴赏阅读,能使学生通过审美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受到专业熏陶,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如针对旅游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该模块中,以古今中外地理、地质类的游记文章为鉴赏对象;针对医学与护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可以选取古今中外医学名家的经典文章进行专业鉴赏。 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除基础、思政、体育三个基础部门外,下设九个二级学院,其中主要以建筑类理工学院为主,另有一文科学院与一艺术类学院。

那么对于建筑类专业的二级学院,大学语文的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则应添加古今中外建筑名人所写建筑类文章,文体不限。 进行选材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高职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树立专业自信服务。 试想一个学习古建筑设计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了诸如《阿房宫赋》等建筑类文学作品之后,其专业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势必会产生明显变化。 基于以上举例,我们确定专业文章习读模块的选材原则为依据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特色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从语文思维的角度认识专业文化价值。 以专业文章习读作为模块一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优势一能密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进一步融合,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辅助作用。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而每个高职院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其专业设置也大不相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差异性来设置适合自身院校与院系发展的专业文章。 优势二能极大地拓展学生专业阅读视野,促进其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其专业认同感。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一部分来普高,一部分来自自主单招,

诗经蒹葭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首歌曲特别流行:“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的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这是琼瑶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这首歌实际上是根据《诗经·秦风·蒹葭》翻译的。可以这样说,歌曲《在水一方》是《蒹葭》的现代版。 《蒹葭》是《诗经》三百篇中的抒情名篇。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它以情景交融,意境朦胧之美赢得后人的喜欢,而它的主题也一直引得后代揣测,争议。 这首诗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金秋之际,拂晓时分,苍苍的芦苇,一丛丛长在水面上,芦叶上闪烁着一层白霜。我们似乎感受到瑟瑟凉意中,长空寥廓,烟雾迷蒙,水面上烟波浩渺,隐约可见水中小渚宛在。屈原之后楚国的宋玉在《九辩》中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描写,制造出一种萧杀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其后的曹丕在《燕歌行》中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应该都是受到以上意境的启发。中国古典诗词中“悲秋伤怀”的传统,如果要追溯的话,源头应该是在这里了。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这时,所谓伊人,忽隐忽现,朦朦胧胧,出现在画面中。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诗人一会逆流而上,一会顺流而下,不顾路途的崎岖与遥远,上下求索,彷徨踯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我们从中看到的是诗人无限渴慕与执着的追求精神,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诗人的无奈,凄迷,怅惘,感伤之情无以言表。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的遥远不可企及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伊人与澄澈秋水,白露蒹葭融合成一幅图画,增添了诗歌的抒情气氛,这也正是后人所谓“秋水伊人”的意境。 诗中这位伊人仿佛就在某个小洲上,隐约可见他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特征,望之似乎可见,寻之却又渺无踪影。那么这位见首不见尾,飘渺空灵的“伊人”到底是什么人呢?理解了“伊人”,才能真正把握这首诗的主旨。关于“伊人”,自古至今有这样一些说法:有人认为伊人是指西周旧臣,苦苦寻求伊人是对西周旧臣的怀念;有说是召请秦国的贤人隐士的,有说是思念朋友的,等等。到了现代,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一首情歌,至于“伊人”是男是女,也无法确定。不仅“伊人”难以确定,就连诗的情景,比如“在水一方”的水的有无,上下求索的脚步是否写实,人们也提出怀疑。清代的黄中松在《诗疑辨证》中说:“在水一方”亦想象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顾随在《驼庵诗话》中说:“后六句说伊人,并非实有其人,乃伊人之幻影之追求。”陈子展也认为:“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 诗歌的这种空灵虚幻的特点造成诗歌主旨的不确定性。读者可以这样来理解,《蒹葭》中的景为虚写,伊人更是虚幻,作者只是将一种人生体验具体化,换言之, 《诗经·蒹葭》赏析 ◎薛杨虹 先锋文论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思潮及代表性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 (学号:09290010211 姓名:马武林班级:城建土木二班)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始于十三世纪末期的意大利,粗略指涉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之间所经历的这四百多年时间。文艺复兴一词意指重生或复活,它是一个朦胧的概念,没有清楚的开始或结束日期,但通常可以涵括欧洲由野蛮的黑暗时代演进到一个在各个领域都有新发展的时代,而这些领域的成就均超越了伟大的古文明。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本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一)佛罗伦萨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形成于13世纪末,鼎盛于15世纪至16世纪30年代,以乔托为奠基人,初期以乔托·迪·邦多纳(1267-1337)、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等画家为代表,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画家为代表,是当时意大利成就最大的艺术流派。最终,生硬模仿前人技法的样式主义的流行宣布了佛罗伦萨画派的结束。 佛罗伦萨画派主要以宗教神话故事为题材。画家们遵循人文主义原则,用世俗化手法描绘至高无上的抽象的神,将神画成生活中的人的形象,并加以理想化,开一代人物画新风。作品表现的是神话故事和宗教人物,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力量。佛罗伦萨画派以油画和湿壁画成就较大,后者主要服务于教会、宫廷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别于欧洲中世纪绘画。 从技法上来看,该派用科学方法探索人体的造型规律,吸取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刻手法应用在绘画上,把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用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它也影响了温布里亚画派和帕多瓦画派。他们的画法细腻,画面明暗对比不甚强烈,

动漫艺术赏析论文2010

动漫艺术赏析论文 课题名称:分析世界部分动漫强国的发展经验谈谈如何发展中国动漫产业 系部: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提交日期:

目录 1.绪论 (3) 2.美国动漫 (3) 2.1美国动漫史 (3) 2.2美国动漫发展给中国动漫发展的启示………………………..3-4 3.日本动漫史 (4) 3.1日本动漫史 (4) 3.2日本动漫发展给中国动漫发展的启示 (4) 4.俄国动漫史 (5) 4.1俄国动漫史 (5) 4.2俄国动漫发展给中国动漫发展的启示 (5) 5.韩国动漫史 (5) 5.1韩国动漫史……………………………………………5-6 5.2韩国动漫发展给中国动漫发展的启示………………6-7 6.这些动漫强国给中国动漫发展的启示 (7) 7.参考文献地址 (8)

1.绪论 一直以来中国动画给人的感觉非常糟糕,故事情节俗套,人物不够精美,技术处在非常低的档次。但随着国家对动漫产业的大力支持,大量资金投入其中,漫画方面已经上了一个很高的档次,漫友文化机构更是成为了孕育漫画家的摇篮。漫画发展起来了,动画也跟着发展。但相比起其它动漫强国(美日俄欧洲和韩国),中国的动漫发展还没有突出其自身的特点,还需要借鉴其发展经验,不断完善动漫产业,根据这一课题,本人查阅大量资料,做了一些深刻的剖析和研究。 2.美国动漫 2.1美国动漫史 美国第一部动画片出现于1907年,至2002年为止,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 1907~1937年是开创阶段。1907年,第一部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由美国人布莱克顿拍摄完成,美国动画片史正式开始。 1937~1949年是美国动画片的初步发展时期。1937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白雪公主》,片长达74分钟,这在美国动画片史上是个史无前例的创举,继而推出《木偶奇遇记》《幻想曲》《小鹿班比》等动画长片。 1950—1966年是美国动画片第一次繁荣时期。这个时期,迪斯尼公司几乎每年都推出一部经典动画片,如《仙履奇缘》《爱丽斯梦游仙境》《小姐与流氓》《睡美人》,等等。其他的动画制作公司在迪斯尼公司的排挤之下纷纷关门停业,迪斯尼公司成为动画电影业的霸主。1967~1988年是美国动画的蛰伏时期。 1989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小美人鱼》,获得了极大成功,标志着美国动画片又一次进入繁荣时期,一直持续至2002年。 2.2美国动漫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美国动画片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鲜明的特点。它以剧情片为主,情节曲折,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音乐优美动听,引人人胜,特别注重细节的刻画,做到了雅俗共赏,适合绝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口味。多以大团圆结局,悲剧性的影片很少,努力迎合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人物造型设计规范,与生活中的原形差别不大,大多不大变形,形象优美;动物形象大都作大幅度的夸张:大头、大眼、大手、大脚,成为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的卡通模式。到了20世纪末,大量运用数字技术与电影技术结合,使画面更趋逼真形象,达到完美的画面效果。美国善于塑造典型,推出动画明星,从1914年的恐龙葛蒂到2002年的小马王斯皮尔特和怪物史莱克,美国为世界动画艺术宝库推出了难以计数的具有各种造型和各种鲜明性格的为全球人稔熟和喜爱的动画明星,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与之比肩的。美国动画片在世界动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一直引领着世界动画片的潮流和发展方向。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诗经关雎原文、译文及艺术特色赏析【word版】.doc

《诗经关雎》原文、译文及艺术特色赏析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注释】

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⑺寤寐(wù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⑻思服:思念。服,想。《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最新诗经蒹葭赏析1000字 《蒹葭》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

艺术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艺术鉴赏 学校:重庆科技学院 作者: 院系:法政与经贸学院国贸4班 日期:2012、05、08

摘要: 中国古代艺术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特点。它有绘画、雕刻、工艺、建筑等多种艺术类型。例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墓葬俑群,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唐宋以来的墓室壁画等等。 这些古代艺术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有涉及到文与气、文与理、文与质、文与性、情与景、情与理、情与性、形与神、形与意,风骨与辞采,法度与自然等一系列的概念和范畴。在此,我选取各个时代的典型作品进行赏析。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彩陶青铜器佛教雕塑壁画 清明上河图美与形 正文: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悠悠长河中,我们华夏祖先们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在学习美术鉴赏中国部分的时候,很是自豪,自豪于我们的艺术文明,钦佩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游弋在艺术的海洋,感觉是一种熏陶。下面根据我在艺术鉴赏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来分别鉴赏一下古代各个阶段的那些我们自豪的艺术。 彩陶 我们都知道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有制作较为精细的石器了,还有那些用动物骨头制作的项链等装饰品。这个时期的文明向前提升一

大截的是彩陶文化。 我翻阅相关的资料,《美源》里一段对彩陶的描述“史前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是仰韶文化的彩陶。它们主要是日常使用的实用器皿,包括盛放物品的盆、罐、壶和饮食用的钵、碗等,制工精致,使用的泥土经过淘洗,故此胎质细腻,入窑焙烧后成品一般呈橙红色。”由此可见,彩陶这种艺术品是很实用的。 对于彩陶,最具代表性的是人面鱼纹彩陶,对于这个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彩陶,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文化和一些风俗习惯。仔细研究这个彩陶,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青铜器 经过了石器时代,摆脱了奴隶时代,我们正式进入封建社会,开端是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最为体现当时的文化文明的是青铜器。当时的青铜器主要是用于战争,祭祀,所以都是国家管理生产。夏商周的君王设置了相关的部门来生产青铜器。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主要以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的司母戊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

中外经典动画赏析论文

中国动画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一)中国动画的过去发展史 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很早,最早的动画出现在一九二几年,在那段时间我国拍摄了著名的黑白电影动画《铁扇公主》以及《三毛流浪记》。解放后动画基本都是在长春电影厂和上海美术片厂制作,先是《大闹天宫》(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而后是《小蝌蚪找妈妈》(中国第一部水墨画电影)、《葫芦娃》、《黑猫警长》、《舒克贝塔》、《邋遢大王》、《小猪噜噜》、《哪吒闹海》、《九色鹿》、《魔方大厦》等。可以说从1926年的8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出现了一系列优秀动画作品。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例,50多年来拍摄了近500部动画片,累计20000多分钟,其中在国内获奖100多次,国际上获奖70多次,并在世界动画业树起了“中国动画学派”的旗帜。然而曾经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1966--1971这六年中,竟然没有一部动画片制作出来。之后的几年,形势似乎有了一点好转,但是1972-1977年间也只有每年2-4部动画出炉。这一段时期,中国的动画事业几乎是在原地停滞了十多年。 (二)中国动画的现在状况及问题 如今,中国动画在世界已经失去原有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的发展呈现了缓慢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动漫艺术的质量不高。首先,题材范围狭隘,针对低龄化人群。个人认为经典这种东西是适应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而产生的,记录着一个时代辉煌。旧作翻拍显然失去意义,往往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过这些都只是次要因素,重要的是定位问题。中国动画业消费面定位狭窄,成人市场长期被忽视。成年人是一个巨大的尚未得到开发的市场,具有极大地市场潜力。国产动画的服务对象本来就不是10岁以上的孩子,所以10岁以上的观众没有资格评论其好坏。可如今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社会节奏产生巨变,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现在的小孩普遍早熟,也就是说部分国产动画连低龄观众也觉得幼稚。如果中国动画仍将消费群集中在少儿,且过度重视教育感化功能,忽略动画漫画作为传媒产品应有的娱乐功能,导致我国动画产品政治性过强,娱乐性不足,缺乏吸引力。其次,中国制作水平低下,缺乏原创力。中国动画产业涉及面狭窄,大部分题材都与神话、传奇,如《葫芦兄弟》、《哪吒脑海》《封神榜传奇》或者是小动物为主的动画,如《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喜洋洋与灰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 特色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1、《诗经》的内容包括什么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它在关注现实、抒发从现实生活出发的真情实感的同时,还具有深厚的艺术魄力。无论是在题材形式、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诗经》的主要内容涵盖歌功颂德、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等几个方面。 歌功颂德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农事诗。如《周颂·丰年》描写周初农业大丰收的情景:“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一及秭。”《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礼制,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此外,《七月》作为《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情况,让后人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 燕飨诗。《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此类诗歌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的反映。

怨刺诗。西周末年,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如大雅中的《民劳》、小雅中的《节南山》和国风中的《伐檀》、《硕鼠》等作品,反映了周王朝的苛重赋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等社会弊端丛生的现象。 战争徭役诗。《诗经》中有些篇目从正面歌颂战争,如《秦风·无衣》;也有写战争给士兵带来的思乡和愤怒之情,如《小雅·采薇》。《诗经》中的徭役诗则表现了下层民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羽》和《卫风·伯兮》。它们写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 婚姻爱情诗。婚姻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既有写男女相恋的情诗,也有反映婚嫁、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女性带来痛苦的弃妇诗。《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周南·桃夭》表现幸福的婚姻家庭;《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写的则是弃妇的悲惨遭遇。 赋、比、兴的运用,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简单来说,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触物兴词。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造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就是《秦风·蒹葭》,此部作品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此外,《七月》中,在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生活时,赋这种手法运用得较为成熟;《魏风·硕鼠》和《卫风·硕人》等篇章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画面喜气洋洋,充满欢乐祥和的家庭氛围。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 导读: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

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

艺术影片赏析论文——浅析《海上钢琴师》

用生命谱乐的孤独 ——浅析《海上钢琴师》人类从生下来开始,就一直在找寻着心灵的归宿。人生最大的幸福,无非就是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音乐,总能升华人类的灵魂,而用生命谱乐的人,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天籁般的音乐,还有灵魂的震撼。《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便是这么一个用生命谱乐的人。若说伤感出诗人,那么就是孤独造就了1900。我想,接触的人、事、物越少,他的灵魂就应该越纯洁吧,只有用纯洁的灵魂才能弹奏出那样美妙的歌曲。音乐便是1900的自我,便是他心灵的归宿。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指导的一部艺术性极强的影片,同系列的还有《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吉赛贝·托纳多雷的作品直白、清晰,注重平实稳健,总是在不经意间为我们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平凡的近乎没有故事的故事。1998年,42岁时编导的史诗巨作《海上钢琴师》(即《声光伴我飞》),更使他获得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的殊荣。 《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有极高音乐天份的无名琴师的故事。男主角1900(人名)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好人不得好报,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8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迷失自我。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就算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 导演采取极端的浪漫主义,构建了这部充满传奇色彩的诗意“史诗”影片。导演想要表达的初衷只有一个,观众对于电影本身的理解却千差万别。用一句永不过时的话来说就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在与你自己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这部影片,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优秀的人都应该利用自己的天赋赢得声誉和功名。站在这样的角度对待这部影片,那么它肯定是过于理想太过虚假或者是难以接受。但是,这么一个用自己的灵魂、生命去谱写乐章的人,不更是值得我们敬佩吗?他内心孤独,也正是这份孤独成就了他,让他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1900看似终年囚禁在一艘船上,但在精神上绝对自由,相比于那些整日在陆地上奔波的大众,身体和精神被命运双重束缚,1900又是幸福的。即使是在本应十分阴暗的邮轮底层,导演也

动画欣赏选修课论文

学号:0401080314 姓名:谢浩班级:机自0803 《阿凡达》道具及场景制作 年初看了《阿凡达》,觉得很刺激,视觉效果很棒!这学期选修课选的是动画场景及道具制作,上完课我就上网查了阿凡达的场景制作过程和拍摄过程,拍摄过程中用了很多先进的道具和机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阿凡达》的制作过程。 整部电影有着两组不同的制片设计师和两组相互独立的艺术部门,其一主要负责潘多拉星球的植物群和动物群,其二主要负责创作人类机器和人类元素。电影中漂浮的哈里路亚山,是从各种类型的高山中汲取了灵感,主要来自中国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山,以及湖南省与世界各地的一些高山,为漂浮岩石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电影中的主角大多都是CG角色,是由演员的表演与CG角色绑定形成最后的电影效果的。表演捕捉是此次电影《阿凡达》拍摄过程中的一个技术进步,形式上演员在表演捕捉中除了身穿已经成熟的紧身衣系统以外,还使用了创新的面部捕捉头戴设备,演员头上佩戴一套摄像装置,一个离面部只有几英寸的微缩高清摄像头记录下他们面部最微妙的表情变化,将演员95%的面部动作传送给计算机里的虚拟角色,使最后由电脑生成的CG角色与真人演员无异。效果上相对以往的动作捕捉而言,表演捕捉不需要对演员的动作与表情进行两次分别的捕捉,而是一次成型,这样演员更容易全身心的投入表演。表演中小到每一个眼神和手指的动作都会被真实的记录、还原。如果动作捕捉是捕捉演员的运动轨迹,那么表演捕捉则可在此基础之上更多捕捉到演员的情感轨迹。 Stan Winston工作室制作了等比例的纳美人模型,有10.5英尺那么高。Rosengrant说:“这些都是通用的男女纳美人模型,在片场它们会提醒大家在镜头里角色应该有多高。”等比例的模型都穿戴上了Weta Workshop设计和制作的服饰和珠宝。我们要扫描已经做完的模型,并生成3D数据,再把这些3D 数据交给Weta Digital,他们利用这些数据建立通用的高分辨率的纳美人角色。完成了模板的匹配之后,Weta艺术家们就根据需要自己完成模型,当布景需要的时候就绘制植物和地被植物来挡住新增加的布景,其余要添加的植物都在Massive软件里进行模拟。“我们使用Massive进行播种,然后再以自然的方式种树。比如说,有的树采光不够,模拟中就会死掉。模拟还会自己创建地被和其他植物。不用花很大的力气我们就能得到非常真实的森林。” 虚拟摄像机可以说是《阿凡达》拍摄技术中的最大亮点。该系统可将增强现实的画面实时显示在监视器上,能把演员的虚拟角色实时置入数字背景中,允许导演像拍摄实景镜头一样调整和导演场景。据卡梅隆说:“它就像一个大型的、功能强大的游戏引擎。如果我想要在天空中翱翔,或改变我的背景,这都能做到。我可以实时微缩整个场景,并按照50比1的比例播放。”如果使用传统技术,虚拟场景只有在演员的实景表演完成后才能展现。卡梅隆将该系统描述为一种“纯粹创作的形式,你可以完全控制那些元素,无论你想搬动一棵树、

《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艺术特色 张欣然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 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 关键字:手法;句式;章法;语言风格 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诗经》以现实为主,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感情,拥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一)赋、比、兴的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基础。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其中整首诗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诗经》中比的手法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明喻是“比”句中既有“彼物”又有“此物”,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关联词“如”字充作比喻的标志。如《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所以孔颖达说:“诸言如者,皆比辞也”。暗喻是“彼物”与“此物”之间没有“如”一类的关联词。如《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等。借喻是只说“彼物”,不说“此物”。如《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博喻是用一联串的“彼物”来比喻一个“此物”。如《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连出五个比喻,比喻事业的蒸蒸日上。《大雅·板》中“天之庸民,如埙如箎,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连出六个比喻,比喻上天帮助下民。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蒹葭》是十五风中的一篇,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它《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可见一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